幼儿园大班自然测量教案

2024-09-17

幼儿园大班自然测量教案(精选11篇)

幼儿园大班自然测量教案 篇1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自然测量

一、活动目标

1、讨论、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对象,得出的结果不同;

2、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多种工具的测量,尝试简单记录;

3、感受测量活动的趣味性。

二、活动准备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书本、橡皮、铅笔等测量工具若干。

2、幼儿用书。

3、教学PPT

三、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师:我们平常是完饭也经常的这样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们的桌子有多长吗?

2、幼儿讨论,教师帮助幼儿小结测量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如何测量我们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头……

师: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我们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测量。比如说我们桌子上的书、铅笔、橡皮。下面老师告诉小朋友们如何用这些物品来进行测量,老师测量的时候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数。请看黑板。

3、指导幼儿用书、橡皮、铅笔再次测量桌子。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们开始测量吧!

(启示幼儿测量物体需要从物体的最头端起开始测量,测量时用手暂时记录长度,下次测量需要紧挨手部最后端起开始测量。)

4、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5、分析测量中的问题。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回家测一测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尝试记录下来。

幼儿园大班自然测量教案 篇2

反观当今幼儿园的种种长度自然测量活动,我们常常看到教师过于注重幼儿测量技能的培养,把测量数据的获得以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忽视幼儿对测量数据所表征的物体长度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对长度测量单位的理解,忽视幼儿对测量长度方法的自主探索。另外,教师往往在一个测量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多个核心概念,如既要幼儿理解测量的意义,又要通过提供多种测量工具引导幼儿理解长度单位大小与测得数量的反函数关系,并认为这是在为幼儿设置测量学习的“层次”。种种问题的出现,源自教师对幼儿测量学习的意义以及测量学习的路径缺乏了解。

那么,幼儿到底是怎么学习测量的?虽然同龄幼儿在数学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对长度自然测量的理解和掌握有严格的心理顺序,基本上都要经历以下阶段。

一、多个长度自然单位首尾相接

幼儿在未能运用测量这一手段判断物体长度之前,对长度的认知主要通过感知,他们会用“很长”“有点长”“一点点长”等词汇来表示所感知的长度。从中班下学期开始,幼儿通过操作能用计量数加测量单位的方式来描述物体的长度,但此时还不能建立表象中的测量单位。〔1〕在这一阶段的测量学习中,首先要让幼儿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长度测量究其实质就是测量物体有多少个单位相加那么长。所以,最初幼儿对测量的理解需要用多个自然单位首尾相接地覆盖测量的对象,认识到测量就是用单位长度来覆盖物体并等量替换物体长度的过程,如用5根吸管覆盖桌子的长度,5根吸管长就是桌子的长度。

在活动中怎样帮幼儿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呢?首先要让幼儿亲历操作,通过外化的动作感受测量就是将小的单位组合在一起。如让幼儿尝试用很多吸管测量桌子长度,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测量时的注意点:沿着桌子的边首尾相接摆放吸管,前一根吸管的末端与后一根吸管的前端相连,不重叠也没有空隙,覆盖整个桌子长度。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理解几根吸管接在一起的长度就是桌子的长度,建立长度的等量替换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教师在测量活动中并不理解以上关系,如在测量桌子时,教师常常这样提问:“你能用几根吸管量出桌子的长度?”幼儿关注的便是吸管的数量,在操作过程中只记得把吸管接起来,接完后数一数是几,对这个数字所要表征的实际意义并不理解。这样的测量活动无法让幼儿建立用几根吸管长来表示桌子长度的等量替换关系的概念。

二、重复使用一个长度自然单位

幼儿在4岁前还难以理解自然测量单位。虽然幼儿已经会使用相同自然测量单位沿着被测物体摆放,但这种操作只是停留在运用测量单位层面,幼儿在重复摆放单位前并不一定要把被测物体分成相等的单位,也就是说这样的测量并不需要幼儿真正建立测量单位的概念。进入大班后,随着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理解长度可以分割成若干个单位以及测量单位的意义,能重复使用一个自然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这不仅涉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单位重复,还需要进行心理层面的单位重复。这种心理层面的单位重复性是指幼儿心理表象的过程,把单位沿着被测物体进行心理重复,〔2〕即幼儿需要想象出空的地方也有长度单位的摆放,最后根据重复单位的数量总和等量替换物体的长度。

在这一阶段的测量活动中,幼儿应重点探索只有一个测量单位时的测量方法:在每一次测量的终点做一个记号,第一次测量的终点是第二次测量的起点,量完后再数一数一共做了几个记号,并在心理层面进行等量替换:记号的数量所表征的物体的长度就是被测物的长度。如绘本《一寸虫》,故事里使用的就是重复使用一个长度自然单位的测量方法,聪明的一寸虫重复使用自己身体的长度来测量知更鸟的尾巴、巨嘴鸟的嘴巴、蜂鸟的身体、苍鹭的腿,凭着自己会量东西的一技之长化险为夷。同时,这样的测量活动还可让幼儿探索理解:无论用什么样的自然单位进行测量,方法都和使用一寸虫一样。当然测量中会遇到测量单位多余或不够的情况,如果幼儿能理解多余或不够的意义,说明幼儿已经对等量替换有了明确的认识。

三、理解长度单位大小与测得数量的关系

对单位重复性的理解是儿童理解长度单位大小与测得数量的关系的前提。〔3〕在上一阶段中,幼儿不仅有了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重复摆放同一长度单位的操作经验,而且在重复使用一个长度自然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中,通过心理表象在心理层面上理解了单位的重复性。同时,在前期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中,幼儿发现使用不同的测量单位测量同一长度,其结果是不同的。这些经验为幼儿理解长度单位大小与测得数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幼儿意识到测量同一个物体时,若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得的数据便不同,而且这种不同存在着反函数关系。

在这一阶段的活动指导中,教师可提供不同的长度单位,让幼儿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如:散步中教师与幼儿分别用自己的脚去测量一段小路的长度,幼儿用了9个脚长,教师用了6个脚长。然后,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一條小路,老师的脚和小朋友的脚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引发幼儿对测量单位和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思考,让幼儿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现,从中梳理出测量的单位大,测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单位小,测的次数就多的经验,从而使幼儿理解单位的大小与测量结果的反函数关系。当然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并不简单,需要幼儿大量真实而有实际意义的经验的积累。

四、理解长度单位相同的必要性

在测量活动中,使用大小相同的长度单位是准确测量以及对不同长度物体进行比较的前提,如果使用不同长度测量单位,测得的结果就无法比较。大班幼儿初期难以真正理解选择相同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常常出现混合使用不同大小的长度测量单位的现象。随着幼儿对测量单位大小与测得数量间反函数关系的理解,他们会逐渐意识到如果混合使用不同大小的长度测量单位,会导致多次测量的结果不一致,从而无法得出准确的测量结果;分别使用两种大小的单位测量两个不同的量,得出的结果不能直接比较;要准确报告测量结果,除了数值之外必须同时报告测量单位,只有数值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没有意义。

nlc202309082219

理解长度单位相同的必要性,是幼儿测量学习的难点。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发现用不同测量单位测量物体无法比较测量结果的现实。如在“2只蜗牛哪只爬得远”的测量中,教师提供吸管、毛线等测量工具,幼儿用吸管测量一只蜗牛的爬行长度为3根吸管长,用毛线测量另一只蜗牛的爬行长度为6根毛线长,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你能比出2只蜗牛哪只爬得远吗?”在此基础上再追问:“你有什么办法比出哪只蜗牛爬得远呢?”引导幼儿发现只有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测得的结果才可以比较。

五、体验尺子的用途并理解尺子原点的意义

大班幼儿已经知道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4〕但他们更多地是把尺当成吸管一样的自然测量工具来使用,或者仅仅是机械记忆测量物体末端对应的尺子刻度就是测量长度。对自然测量中单位的理解是幼儿学习用尺测量的前提。在前几个阶段中,幼儿运用自然单位测量和比较物体长度,为幼儿理解尺的单位奠定了基础。如,大班末期的幼儿可以把尺上的刻度与前面形成的自然测量单位之间建立联系,一个个刻度就类似于一根根小棒,从中理解数字与刻度的意义,体验尺子这一标准化测量工具的重要用处。

用尺测量物体长度,对幼儿来说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尺的端点不是原点,有一小段的留空,幼儿注意不到原点的存在。其次,尺上的刻度往往包含多个单位,如既有厘米又有毫米,刻度大小存在包含关系,幼儿并不理解尺子上的刻度和数字的实际意义。教师要关注幼儿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如用厘米尺测量时,首先,幼儿应对1厘米这一单位有多长有所认识,并理解尺中数字的实际意义:每个数字代表0开始到这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有多长,如尺子上的数字是5,可以让幼儿先数一数0到5之间有几格,每一格是1厘米,0到5这一段距离是5厘米。其次,可围绕数字的实际意义展开讨论,请幼儿用可操作的实物单位和尺子测量同一长度,比较测量结果。当然,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制作专门的厘米尺,其顶点就是原点,而且只有厘米一种单位,没有其他单位的干扰,这样更便于幼儿理解。

弄清了上述幼儿测量的学习路径与教师的指导路径,我们便能有效地开展活动,以促进幼儿测量能力的发展。

首先,引导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测量问题。测量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幼儿在真正的生活情境中理解和建构测量概念,并且在真实的生活中运用和发展着测量概念。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一日生活中有關测量问题的契机,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建构区,幼儿盖了两座“高楼”,“怎样才能知道哪座房子高呢?”幼儿选择工具、确定方法,一个测量活动便开始了。又如,幼儿在给种植区中的玉米浇水时讨论“玉米是否长高了”,教师便可与幼儿一起观察、测量、记录玉米高度的变化。当然教师也应为幼儿创设各种测量的情境,如在绘本《一寸虫》《一只脚有多长》等创设的情境中让幼儿用一寸虫或脚长进行长度自然测量,帮助幼儿理解测量的概念。

其次,引导幼儿在自主的思考与探索中解决问题。幼儿的测量活动应该带有开放性,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思考与探索的机会。如,测量前,可以先让幼儿猜猜物体的长度,引发幼儿思考,发展幼儿的量感,培养幼儿推理、关联等数学思维能力。测量过程中应贯穿幼儿的思考和探索,如在上述测量“高楼”和玉米的活动中,选用什么合适的测量工具,怎么量,从哪里开始测量,到哪里结束,均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并鼓励幼儿表达测量的过程、结果及其原因,如果没有成功,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学习如何纠正。测量的结果可以用幼儿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或记录,如用图案、数字或各种符号等,发展幼儿的多元表征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精要〔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64.

〔2〕汪光珩.3~6岁儿童数学单位概念与非标准空间测量能力的发展及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张华,庞丽娟,韩小雨,等.儿童早期测量能力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4).

〔4〕肖娟.4~6岁儿童长度理解能力的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幼儿园大班自然测量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he.zgjsks.com/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he.zgjsks.com/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幼儿园大班教案——测量操场 篇4

课一开始,李老师注意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为这次测量活动做铺垫。提问:“你测量过什么?用什么测量的?是怎么测量的?”

继而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你想用什么测量操场?为什么要用这种材料测量?”

在课的进行中,幼儿自愿结伴、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操场。幼儿选用的测量工具有杂志、长条积木、轮胎、地板垫、低矮跳跃用栏杆等„„

课的进行中,教师不断引导幼儿讨论,解决遇到的难题。如“栏杆不够用了怎么办?”“用什么材料最好?为什么?”“测量这么长的操场用什么材料最省事?为什么?”

课的进行中,教师对那些有模糊认识的幼儿有许多具体的指导,这就保证了全体幼儿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幼儿测量后,还有记录测量结果的环节,使幼儿对数字的使用更上了一个台阶。

幼儿园大班自然测量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测量的工具及方法、能以自然物为单位记录测量结果。

2,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

1,有过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纸盒、垫子、棍子、长条积木、绳子等,幼儿记录单、笔。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自然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孩子们多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中班小朋友在玩医院游戏的时候,遇到一个困难,他们想学医生的样子给小朋友量身高,可是他们不会用尺子,又找不到其他的材料来量,你们能不能帮助他们想一想,有哪些材料可以用来量身高呢?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于测量的自然物体。幼儿每说出一种材料,教师就追问幼儿该材料的使用方法。如:“箱子怎么量身高呢?你打算怎么做?只要把箱子摞起来就能知道小朋友的身高吗?”“积木怎么量身高?你认为积木竖着放会怎样?怎样放不倒,又可以量出身高?”

二,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分组探索测量的方法。

1,师:你认为哪种材料合适,你就去试一试。如果材料很少,但想用它的人却很多那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使用同一种材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

三,讨论解决测量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明确测量的方法。

1,教师鼓励幼儿说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幼儿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展示一组幼儿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存在的问题。

4,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明确测量身高的具体方法。

四,幼儿再次探索并记录测量结果。

1,师:等会小朋友再去量,想一想怎样量身高才准确。这次量过身高之后,不仅要把你用了什么材料,是用什么方法量的记录下来,还要把你有多高用数字和标记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五,展示幼儿记录,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引导幼儿从记录上发现同伴使用了哪些材……

2,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测量的方法。

3,教师提出幼儿在测量中或记录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活动后思考。

活动延伸:

1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进一步探索。

2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教学反思:

1,孩子们在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中结束了本次活动,加深了孩子们对物体量的认识及对不同量测量工具的了解;,虽然参与性很高,但对与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本次活动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记录活动环节。因为平时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我没有细心指导,忽略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孩子们记录起来很困难。

2、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幼儿园大班自然测量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怎样清楚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

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幼儿园大班自然测量教案 篇7

一,设计思路

基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对沙石都特别的感兴趣,一堆沙石足以让幼儿兴奋地玩上一整天。于是,我想以沙石为研究对象,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进行一次幼儿科学观察与测量的活动,通过对沙石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激发幼儿对周围熟悉的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并在一种幼儿自由,主动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新的科学认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该活动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幼儿感知觉,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为今后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1,以幼儿熟悉的事物为探究对象,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的进行动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使幼儿充分的认识沙石的特性及他们的用途,使他们对沙石更加喜爱,同时也对身边的其它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相关的材料(两个同样大小有刻度的杯子,分别装着石头和沙子);

2,幼儿已有的关于事物体积和容积的认识经验;

3,教师课前所拍摄的沙石的照片,网上搜集的图片及教学课件(PPT);

4,教室里事先准备好一些沙石和若干个沙漏斗。

四,活动过程

(一)认识沙石,交流经验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有趣的新朋友,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小黄沙和小石头。它们还真是本领大,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老师想请小朋友来告诉我,你们觉得它们都能干什么呢?”

让小朋友自由大胆发言,调动起每位儿童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并且用开发性提问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欣赏图片,再度认知沙石的用途,表达感受

然后老师引导小朋友看屏幕上的图片和照片,“小朋友们刚才的回答都很棒,可是老师也看到了好多沙石兄弟的贡献,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屏幕上的这些图片,然后再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什么?”

老师跟据不同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沙石的各种不同的用途,最后老师再稍作总结。

(三)互动交流并动手操作分离沙石混合物

“接下来,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办法了。小朋友仔细听,有一天啊,一堆小黄沙和一堆小石头在一起玩耍,玩着玩着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抱在了一块,分也分不开,想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可以最快的将他们分开呢?”

老师向小朋友呈现一盆沙石混合物,旁边放着若干个沙漏斗。先让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的去分离沙和石,然后老师再引导小朋友观察沙漏斗,“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呀,可神气了,它的名字叫沙漏斗,别的本事没有,可是专有一个本领,就是可以快速的把小黄沙和小石头分离出来。老师先示范下,小朋友仔细看好了噢。”

老师示范过后再让小朋友们分组,然后各自示尝试下这个方法。

(四)测量沙石的体积

“好棒,小朋友今天又学到了一件本事——分离沙石,下面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小黄沙和小石头的体积呢?”

老师取出一个有刻度的透明杯子,先往杯里注入a毫升的水,记录在纸上,然后往杯里加入小黄沙,水面上升至b毫升刻度,那么老师告诉小朋友,刚才加的黄沙的体积就是(b-a)毫升。

“老师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测量下小石头的体积,然后把你们的答案写下来,告诉老师。”

老师知道幼儿完成操作,然后引发小朋友思考“还有那些不规则的东西,可以用这个办法测量呢?”然后请小朋友各自尝试,并记录下自己所测量物品的体积测量结果。(如:橡皮,小刀------)

注意点:

(1)加入物品后水不能溢出杯子外面;

(2)所加物品必须沉入水中或悬浮。

五,活动延伸

准备三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其中两个分别放了半杯石头,半杯沙子,若把沙子和石头放在同一杯子里,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个好办法,使沙子和石头放进去同一杯子更省空间。

教学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测量亭子》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观察过各种树,测量幼儿园里的树。

2、毛线、回形针、纸条、彩带等;记录单、铅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 看看亭子是什么样的?柱子是什么样的?数数有几根柱子?

二、引导幼儿运用不同材料,进行测量。

1、提问: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是怎么量的呢?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2、讨论: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小结:找到起点做好标记,从起点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测量结果。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3、为什么同一根柱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4、教师小结: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柱的长度还是一样。

四、拓展思维。

1、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引导幼儿尝试使用标准的测量工具。

活动反思:

围绕原本生态教育,利用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开展本次活动。《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幼儿测量树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使用多种材料测量柱子。

大班科学温度测量统计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知道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初步感知温度计热胀冷缩的科学原理。

2、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记录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测量的兴趣。

活动准备:

气温计、体温计若干,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请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比较两杯水的温度

1、第一次比较: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

看一看、摸一摸,从而发现热水杯和冷水杯摸上去能明显感觉到冷热温度不同,且热水杯口冒有热气。

2、第二次比较:两杯温水。

发现:两杯温水无法通过观察和触摸等直观测量的方法比较温度的不同。

(二)认识水温计,观察它的结构,并学习认读、记录温度

1、思考: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出两杯水的确切温度?

出示水温计,并知道它可以测量水的温度。

2、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结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学习认读、记录温度。

提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

讲解:玻璃管子上的数字是刻度,红柱子叫液柱,液柱指示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温度单位“℃”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教师出示标有℃的卡片)。

(三)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教师用水温计示范测量,并记录水温。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把水温表红色的一端放进水中,观察红色液柱的变化,当液柱停止上升时,才可以读出温度数。注意,读数时眼睛的视线要与液柱持平,也不可以把水温计从测量的液体中取出再读数,这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2、指导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泠水温度并记录。

(1)在测量前教师提醒幼儿注意: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了什么困难?是否想到解决办法?

(3)组织幼儿交流: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3、指导幼儿第二次操作,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4、比较两次测量结果,感知水温计热胀冷缩的工作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分别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

进一步讨论:液柱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

老师小结:这就是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发明的。

(四)游戏――热胀冷缩,进一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学习的快乐。

师: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师幼一起设计“热胀”“冷缩”的有趣动作,做一做、玩一玩。

(五)活动延伸

大班宣传画教案:关爱大自然 篇10

1、通过多通道的参与,激发幼儿感谢自然的情感。

2、乐意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自然风光图片幻灯;雨伞3把;颜料、画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看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幼儿对自然的感恩之心。

1、听音乐入场:让我们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景吧。

2、看图片,提问:

你看到了大自然中的哪些美景?(温暖的阳光、晶莹的露珠、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鲜花、绿油油柔软的草地、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流水、广阔的大海、可爱勤劳的动物们……学一学小朋友好听的词语)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大自然,感谢阳光给予我们温暖,感谢雨露滋养生命,感谢森林给予我们清新的空气;感谢河流给予我们生命的源泉;感谢小鸟给我(jy135幼儿教育)们带来动听的歌声;感谢花朵为我们装扮生活……生活在这么和谐的自然中,你觉得幸福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来感谢、保护大自然呢?

4、幼儿相互讨论,个别回答。

5、教师启发幼儿用宣传画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想法。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好的想法画下来并展示给大家看,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乐意用自己的行动来感谢大自然。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教师用了大量内容丰富的风景图片,让幼儿通过视觉的美的享受来激发了幼儿内心对美的向往,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充分认识到了自然赋予了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存根本,从细微处入手,激发幼儿内心对自然的感恩的情感。)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合作完成伞面宣传画。

1、出示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师: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伞)今天我们用请小朋友相互合作在伞面上画出我们感谢大自然的行动。

(1)数一数每把伞都有几个伞面,可以邀请几位小朋友来合作绘画。

(2)邀请同伴并围成圆圈坐下。

(3)和同伴讨论决定你们小组绘画的主题。

(4)需要和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作品要完整,每个小朋友分配任务完成画的一部分。

2、幼儿邀请同伴并相互商量合作内容,确定合作主题,合理分工。

(评析:幼儿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总是从与同伴的相互启发、讨论、学习中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从幼儿自身的兴趣与特点出发,以合作在伞面画宣传画的集中绘画方式,通过商量绘画主题、确定分工,来达到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目标,同时,邀请同伴并与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又从隐性的层面,让幼儿学习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

3、幼儿合作完成宣传画,教师指导个别幼儿合理布局。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兼顾了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做,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展示幼儿成果,并请小组代表介绍作品内容。

1、将幼儿完成的作品集中展示。

2、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来介绍你们画的主题是什么?想要宣传什么?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通过民主推荐的方法决定了介绍的代表,让幼儿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了合作、交往的技能。)

四、向周围的同伴宣传感谢自然的行动,愉快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撑起这把特殊的感谢自然宣传伞,把我们的行动宣传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吧,让我们一起出发!

(评析:美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艺术表达是自由的表达是创造性的表达。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促使了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行为习惯。在本次活动中,孩子用绘画的方式,感恩自然,告知同伴这些都是与自然、同伴交往的方法,体现出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幼儿的画面与讲述可以看出,幼儿都有着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真切自然的表达方式,童真美好的心灵愿望。)

活动延伸:

幼儿园大班自然测量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多通道的参与,激发幼儿感谢自然的情感。

2、乐意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

3、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5、作画时细心地蘸色,保持桌面和画面的干净,体验不同形式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然风光图片幻灯;雨伞3把;颜料、画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看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幼儿对自然的感恩之心。

1、听音乐入场:让我们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美丽的风景吧。

2、看图片,提问:

你看到了大自然中的哪些美景?(温暖的阳光、晶莹的露珠、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鲜花、绿油油柔软的草地、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流水、广阔的大海、可爱勤劳的动物们……学一学小朋友好听的词语)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大自然,感谢阳光给予我们温暖,感谢雨露滋养生命,感谢森林给予我们清新的空气;感谢河流给予我们生命的源泉;感谢小鸟给我们带来动听的歌声;感谢花朵为我们装扮生活……生活在这么和谐的自然中,你觉得幸福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行动来感谢、保护大自然呢?

4、幼儿相互讨论,个别回答。

5、教师启发幼儿用宣传画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想法。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好的想法画下来并展示给大家看,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乐意用自己的行动来感谢大自然。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教师用了大量内容丰富的风景图片,让幼儿通过视觉的美的享受来激发了幼儿内心对美的向往,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充分认识到了自然赋予了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存根本,从细微处入手,激发幼儿内心对自然的感恩的情感。)

二、出示操作材料,幼儿合作完成伞面宣传画。

1、出示材料,提出活动要求。

师: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伞)今天我们用请小朋友相互合作在伞面上画出我们感谢大自然的行动。

(1)数一数每把伞都有几个伞面,可以邀请几位小朋友来合作绘画。

(2)邀请同伴并围成圆圈坐下。

(3)和同伴讨论决定你们小组绘画的主题。

(4)需要和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作品要完整,每个小朋友分配任务完成画的一部分。

2、幼儿邀请同伴并相互商量合作内容,确定合作主题,合理分工。

(评析:幼儿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总是从与同伴的相互启发、讨论、学习中来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就从幼儿自身的兴趣与特点出发,以合作在伞面画宣传画的集中绘画方式,通过商量绘画主题、确定分工,来达到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目标,同时,邀请同伴并与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又从隐性的层面,让幼儿学习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

3、幼儿合作完成宣传画,教师指导个别幼儿合理布局。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兼顾了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做,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展示幼儿成果,并请小组代表介绍作品内容。

1、将幼儿完成的作品集中展示。

2、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代表来介绍你们画的主题是什么?想要宣传什么?

(评析:在本环节的活动中,教师让幼儿通过民主推荐的方法决定了介绍的代表,让幼儿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了合作、交往的技能。)

四、向周围的同伴宣传感谢自然的行动,愉快结束活动。

师:让我们撑起这把特殊的感谢自然宣传伞,把我们的行动宣传给其他的小朋友听吧,让我们一起出发!

(评析:美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艺术表达是自由的表达是创造性的表达。正是这样的教育理念促使了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行为习惯。在本次活动中,孩子用绘画的方式,感恩自然,告知同伴这些都是与自然、同伴交往的方法,体现出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幼儿的画面与讲述可以看出,幼儿都有着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真切自然的表达方式,童真美好的心灵愿望。)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从小事做起,珍惜自然资源,关爱自然生物,努力用行动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教学反思】

贯彻了新教学理念,设计新颖,活动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内化品质。

2.注重学生的道德实践。在教学设计中不断创设情境,为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根据教学内容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调查、讨论、思考等各种开放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欲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上一篇:建材服务质量月口号下一篇: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