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洲大地的爱国诗歌

2024-07-10

神洲大地的爱国诗歌(共2篇)

神洲大地的爱国诗歌 篇1

1.痛苦与感激的载体——麦地

泥土的味道是乡村的美味,作为一个长久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而言,麦田在其中不可或缺。而相较于水稻的以水为生,麦地直接依赖于土地,具备一种泥土的气质。这也是中华精神之所在。海子对于充满泥土气味的乡土情结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他长久的生活在那里,且从贫困中走来。

首先,麦地—作为一种粮食作物,它是人们生命的希望。而海子诗歌中的麦地是他对人的生命得以存活的一种感谢。海子的心目中,麦地和小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麦子得以成熟,为人类提供生命的物质是因为麦地的深情。而正是因为麦地的付出,人们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而海子人为的给予这种希望是非常朴实和美好的,他幻想着麦田是肥沃的,麦子是丰收的,正如《麦地》中,“麦浪——/ 天堂的桌子 / 摆在田野上 / 一块麦地”。它或许是渺小的却为人们带来希望, 就好比《雨》中,“打一只火把走到船外去看山头被雨淋湿的麦地 / 又弱又小的麦子”,也或者如“白杨树围住的 / 健康的麦地 / 健康的麦子 / 养我性命的麦子”,你能看到一种生命的和谐与身体的强壮。

其次,麦子蕴含着痛苦与沉重。中华民族于农耕时代是薄产的,海子以那时人们的心理和现实为出发点,将生命的延续与麦地相联系。这触碰的是长久以来我们所有人都深深体会到的,那时的一种现状——穷苦和饥饿。海子正是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在其诗歌中体现出来。远离富饶、诗意、水润的南方水稻,而对北方干枯、贫瘠的麦地充满深思和向往,这是海子内心的一种悲哀。而这种感情则注定他的诗歌摆脱不掉痛苦的无法去排解的滋味。

他的“那一年 / 兰州一带的新麦 / 熟了 // 在水面上 / 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 / 回家来 // 坐着羊皮筏子 / 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 / 夜里推门进来 / 油灯下 / 认清是三叔 / 老哥俩 / 一宵无言 // 只有水烟锅 / 咕噜咕噜 // 谁的心思也是 /半尺厚的黄土 / 熟了麦子呀!”的吟唱,是他自身生活的写照,那种过尽铅华的沧桑之感绝不仅仅是诗中所描绘的兰州物景那些薄弱的、机械的、单纯的文字。海子是从贫困、孤独和无助中走出乡村的,那是他少年时期贫困生活下对于粮食刻骨铭心的呐喊和渴求。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这“半尺厚的黄土”承载着不仅仅是这熟了的麦子,更是万千农民对土地和粮食的依恋与敬仰,面对着厚重的大地与收获的粮食,就犹如仿佛面对着信仰与良心,麦子就是生存的根基。同时,麦子也是种子,虽然渺小,但和土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未来和希望所在。

生命产生于劳作,诗歌来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生存离不开劳动,离不开孕育一切生命的大地,而诗情是以既是人们得以生存下去的无数劳作。正如荷尔德林曾经呐喊的那样 : “充满劳绩,但诗人诗意地 / 居住在此大地上。”我们因此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海子诗中的麦地,是他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寄托者他生存的依靠,由朴实的麦地,海子可以暂时逃离内心的孤苦和无助。而他笔下的麦子则是人与麦地,人与自然相互间的一种坦然和亲切。

2.富足与荒凉的栖息地——村庄

海子前期诗歌创作带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他所创作的大地与村庄意象体系是他青春理想的寄托,村庄之上的河流、野花、房屋、雨水,每一个都是海子心之所向的精神符号,它们承载在富足,也浸透着荒凉。

“亚洲铜,亚洲铜 /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这个在海子心目中亲情的根源,家人的埋葬之地是他生存下去的希望。他的生命的意义,他的对大地的深情,乃至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畅想,一切的一切。而同时大地也是农民生活的延续,也是他最终的归宿。他只是城市的过客,而大地则是他的归宿。“村庄里住着 / 母亲和儿子 / 儿子静静长大 / 母亲静静地注视”(《村庄》),那正大双眸的妇人是他的母亲,那是他向往的村落,而他的归宿和依托则是静静看着蓝天、白云的坚实的土地。“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这只小小的船是海子的记忆,让他在荡漾的水中寻找一种诗意。海子诗歌中充满生命的栖息之地,则是那质朴、宁静、美好的村落。这里有生命创造的根基,海子因此感到富足。

读出大地的诗歌 篇2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是诗中最富有想象力的诗句。我抓住这句诗,带领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美好。“‘盛夏的豪华’,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比喻,这里的‘豪华’无疑是指自然的美景。你从诗人的描写中感受到了怎样的‘豪华’”?此语一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无限兴趣,大家纷纷讲述自己的体会。豪华之一:色彩,火红的骄阳,蓊郁的树林,碧绿的草丛,构成夏日独有的浓烈;豪华之二:乐音,蝈蝈集体演出,乐曲声声,此起彼伏,叫出了盛夏的繁华;豪华之三:生命,植物郁郁葱葱,动物纵情歌唱,人们辛勤劳作,大地上生机盎然。(此时我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到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生答:新割的草地不正是描写人们的勤劳吗?)诗人只用寥寥数字就为我们呈现一场豪华的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除了诗中的描写,你能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说说“盛夏的豪华”吗?于是大家展开想象,写到了知了声声、鸣蝉阵阵、蛙唱不停、暴雨雷电……原来夏天并非只有炎热的单调,只要我们细细感受,自然界真的是豪华啊!连我们也要与蝈蝈一同沉醉于其间了!

诗中最后一句“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明明是在写蛐蛐的歌儿,为什么又提到了蝈蝈?是否表明这首诗主要描写蝈蝈?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一学生指出:“这是回到夏天,将冬天与夏天两副画面重叠,形成了诗歌回环之美。”这一说法马上赢得了同学们的喝彩。我乘机补充:的确如此,诗歌的第二节主要是描写冬天严寒和冷清,但诗人并未因景物的肃杀而产生悲凉之意,因为有蛐蛐在为他歌唱。在蛐蛐美妙的的歌声中他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夏天,又听见了蝈蝈的鸣叫。诗人的本意就是要通过夏有蝈蝈、冬有蛐蛐来表现大自然的诗歌无处不在。这是诗人一种自然而然的联想,而并非要重点写蝈蝈。

上一篇:学习苹果好榜样下一篇:写景游记作文500字 难忘的四明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