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通用11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篇1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黄河颂》
一、内容赏析
(一)序曲
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
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
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的精神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四、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包括《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老山界》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
—
1996)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为建设和发展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故事背景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三、多音字
盛
chéng
:盛饭
shèng
:茂盛
嚼
jué
:咀嚼
jiáo
:细嚼慢咽
觉
jué
:觉得
jiào
:睡觉
四、理解词语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五、课文结构
第1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第2部分: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2—33段)。
第3部分: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第34段)。
六、句子分析
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
七、问题归纳
1.这一些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和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比喻、排比)由远到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3.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拟人)
“叹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度不满。
4.怎样理解24段“抢了一碗吃”?
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
5.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
《土地的誓言》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课文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
1.挚痛:诚恳而深切。
2.斑斓:灿烂多彩。
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4.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5.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7.污秽:肮脏的东西。
8.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第二部分(②):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五、问题归纳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①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泛滥”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贬义,这里贬义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
3.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
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4.“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不能调换,“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5.“红熟的浆液”指的是什么?
“红熟的浆液”指作者的感情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强调精神与土地的契合,体现出作者对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6.品味“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句话的含义。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7.品味“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这句话。
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8.“埋葬”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埋葬”表明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表达了作者沉重的感情和悲愤的心绪。
9.“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我的坟前”表明作者愿为了故乡,死而后已的壮志。
10.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木兰诗》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
(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
(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例句:该国当局已经磨刀霍霍,很多居民担心他们可能采取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例句:这一切似乎相当合理,又饱含希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并做好准备,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④):概括写木兰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⑤、⑥):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⑦)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六、译文
第一段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第二段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第五段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
不愿意做官;希望驰骋千里马,返回故乡。
第六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美丽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吃惊: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欢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七、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篇2
二、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三、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不识好歹:不知好坏。指愚蠢, 缺乏识别能力。
2.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事物而心情舒畅。
3.念念有词:旧指和尚念经, 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4.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杂。
5.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打扮艳丽。
6.承前启后:指继承前人事业, 为后人开辟道路。
四、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社戏》的作者是鲁迅, 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 “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2.《端午日》的作者是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 湖南凤凰县人。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小说。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 仅在小学受过正规教育, 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予的。他的作品取材广泛, 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的各色人物的生活, 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3.《本命年的回想》的作者是刘绍棠, 中国著名作家, “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刘绍棠因受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 从而走上了乡土文学之路。他的作品通常以乡村生活为题材, 格调清新淳朴, 文笔通俗晓畅, 描写从容自然, 结构简洁完整, 乡土色彩浓郁。他创作了洋洋洒洒600万字的乡土文学作品, 其中有不少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4.《春》的作者是朱自清, 原名朱自华, 字佩弦, 号秋实, 原籍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东海, 长于江苏扬州, 故称“我是扬州人”。他毕业于北京大学, 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以散文闻名, 其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是收录于《背影》《你我》诸集里的《背影》《荷塘月色》《绿》等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 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其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
5.《三峡》的作者是郦道元, 被称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勤奋好学, 博览奇书, 一生足迹遍及半个北部中国, 在此基础上撰著的《水经注》四十卷, 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历来研究《水经注》已成为专门的学问, 称为“郦学”。郦道元写景, 遣词精当, “词组只字, 妙绝古今”, 或用白描, 或施浓彩, 疏落有致, 都能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意境。《水经注》文章清丽, 富于变化, 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著作。《水经注》还开创了山水游记的先河, 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李白、杜甫的诗篇里, 都吸收了《水经注》的艺术滋养。柳宗元也深受郦道元的影响。苏轼说:“嗟我乐何深, 《水经》也屡读。”这是苏轼对《水经注》文学语言的艺术感染力的赞赏。
6.《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 著名小说家、剧作家,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老舍有“语言大师”的称号, 一生写了800余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等。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 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 所运用的群众口语, 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 取材较为广泛, 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 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 并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7.《夏》的作者是梁衡, 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在散文创作方面,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 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 行文草木有灵, 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 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题材的写作, 其作品《晋词》《觅渡, 觅渡, 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8.对联常识
对联, 也称楹联、对子, 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意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 始创于五代时期, 盛于明清,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的形式工整, 平仄协调, 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 所以, 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意, 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
对联的长度不定, 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 长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 下联在左。
五、背诵下列语句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 宛转, 悠扬, 使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自失起来,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2.《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3.《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4.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儿,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
6.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7.春之色为冷的绿, 如碧波, 如嫩竹, 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 如夕阳, 如红叶, 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 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六、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5.重点字词
略无 (完全没有) 飞漱 (飞泻冲荡) 沿溯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良多 (确实很多) 涧肃 (山涧寂静) 属引 (连续不断, 引:延长)
6.重要译句
(1)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翻译: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 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2)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翻译:白色的急流, 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 倒映着 (山石林木的) 影子。
(3)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翻译:江水清澈, 两岸山峰高峻, 山上草木茂盛, 的确是趣味无穷啊。
七、鉴赏下列古诗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诗人敏锐地抓住了最具早春特色的景物———如酥的小雨、朦胧的草色, 运用比喻、对比、反衬的手法, 描绘了一幅清新恬淡、情趣盎然的早春图。第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之义。经受如酥小雨的滋润, 草色清新、柔嫩,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 更给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之美。“草色遥看近却无”, 兼摄远近之景, 传神地描绘出早春之色, 表现了诗人在久盼中突见草色的无限喜悦之情。“最是一年春好处”, 一年之计在于春, 而春天的最好处又在早春。早春时节的草色是柔嫩的, 更是娇贵的。诗的结尾说“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早春的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绿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一对比, 更加反衬出了早春的特征。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在这首词中, 写晴, 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 明月、清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稻花香, 既写出了所见、所闻, 又写出了所嗅, 使人如身临其境。“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写出了农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 抒发了人逢丰年的喜悦。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这一句写得有景, 有声, 有情, 三者水乳交融, 真是情景相生, 声情并茂。
写雨, 既有层次, 又有特色。先以“七八个星天外”写雨前的天象, 再以“两三点雨山前”写骤雨来临, 最后写雨中人的心理变化。他想起了“社林”边的“茅店”, 可那是“旧时”, 不知现在在否。等他转过“溪桥”, “茅店”忽现!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见”一词, 把人物的喜悦心情活脱脱地再现出来。这一句写得灵活、轻快, 富有情趣, 读后, 那个急而复喜的雨中人的形象, 历历如在目前。
3.《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篇3
关键词:写作;词汇;句型;提纲;模仿;自评;互批;点评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教学的重点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基础技能。写作是中学生应该撑握的一项最难也是基本技能。近年来中考中书面表达占据至少10%的分值。这让我们必须更加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是根据对我校多届毕业生书面表达的最后得分的统计情况,我们发现书面表达的差距是最明显的。以我校2015年中考866人参加所获得的数据为例:约38%即329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可以拿到10分以上,约40%即346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可以拿到5-9分,但仍有约22%即191人书面表达十五分满分拿到5分以下。因此要想提高中考成绩我们认为写作教学应从多加关注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让每一个写作的话题都贴近她们的生活,精心准备一堂写作课,坚持以学生为主参于主体。现在我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课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写作教学。
首先,全面分析学生在写作中的主要问题。《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的写作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根据图示或提示写简单的文章、写日记、写信等。《Go for it》教材每单元也编排了较多的围绕本单元功能话题的写作练习。但学生们往往不能很好的根据所给信息和要求来写出质量高的作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习惯性的使用翻译方式,用词不当,意思表达不清;2、时态、人称、词形、单复数及短语搭配等基本语法运用不当;3、格式,人称错误;4、连词等运用不到位,没有基本的文章脉络,信息的堆积;5、书写基本功差,断句,段落间距和词的间距不明显。有位老师总结写作的要点如下:先读提示,弄清要点与格式;时态、语态要当心,前后呼应要一致;句子结构要搭配,语言习惯莫违背;文章写好要细查,点滴错误不放过。如本篇写作主要是谈谈自己的日常生活,使用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注意的关键信息是日常活动如起床,洗澡,吃饭,刷牙,穿衣服,运动和上下学等动词以及频率副词的使用和时间的多种表达方式。根据规律可以总分总三段式解决段落问题。
其次,充分的听说读信息的输入。英语教学中的写一定是在听、说、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是学生用努力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所学用英文叙述自或者生活实际或则思想情感的过程。在本课的写的训练中,首先要强化日常活动和时间表达的词汇、第一人称的动词用法和基本的句型。在写作之前先读背2b 和3a 的文章案例,以便积累词汇、短语、好句子,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同时在读背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有利于在写作中正确地运用英语句式,避免出现“中国式英语 ”。适当训练学生改变人称造句、复述课文等,从领会他人的日常生活提高到灵活应用于自我的生活,做到边学边用,在用中学,学中用,因此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再次,在写之前可以先列提纲,适当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点,把握写作的段落和词数的控制能力,为写出规范的作文打好基础。注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具体动作内容描述要清楚而且要详略得当。列提纲也便于教师根据提纲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并及时纠正不足。认真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注意句式变换和连词的使用可以为我们的文章添彩。如and, but, so, because是我们本单元可以使用的连接词。
最后,采取自批结合同桌互批的方式来发现问题。 初一学生的写作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应该有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心。可以尝试首先学生们可以交换作文批改,有助于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同时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加学生的“读者意识”,使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以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再订正之后,小组决定推出优秀作文让老师点评。让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也可以写出模范作文,培养写作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人人争当模范小作家。教师评价小组推优作文时教师需要多使用鼓励的评价语,欣赏学生们的每一个小进步。如我欣赏你的某一个词,某一个句子等等。本课中就有很多学生写出很多经典的句子如:I always eat breakfast at 8 oclock. Because my mother says, “it is good for my health.” I never eat anything after dinner. Because i dont want to be fat. I like playing soccer. So i always play soccer after school for an hour.等等这些美句需要我们老师的关注,并表扬她们的成果。也有一些学生犯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如:I never late for school. I like play basketball. 等这就需要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寻找错误点,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帮助犯错的学生理解记忆。切记直接给学生范文,抹杀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篇4
1.蒙古的统一: 12,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3.元朝的统一:
A、第一阶段(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
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第二阶段(元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C、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篇5
第1单元知识梳理
二、多音字
三、近义词
吹——刮 落——降 飘——飞 爱护—保护 尊重—尊敬 纯净—干净 透明—透亮
四、反义词
春—秋
冬—夏
出—入
降—升
好—坏
害虫—益虫 爱护—破坏
左—右 喜欢—讨厌 纯净—浑浊
五、词语搭配
(春风)吹(夏雨)落
(秋霜)降
(冬雪)飘
(池草)青(山花)红
保护(禾苗)爱护(小青蛙)
互相(尊重)令人(感动)(鱼)出水
(鸟)入林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 泉水叮咚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
第2单元知识梳理
二、多音字
三、近义词
带领—率领 时刻—时时 想念—怀念 远—近想念—忘记 弯—曲 走—行 遥—远 非常—十分 壮观—壮丽 睡觉—休息 伙伴—朋友 快乐—开心 各种各样—各式各样 清凉—凉爽 温暖—暖和 到处—处处 邀请—约请
四、反义词
春—秋
冬—夏
出—入
降—升
好—坏
害虫—益虫
爱护—破坏
左—右
喜欢—讨厌
纯净—浑浊
有—无
升—降
去—回
睡着—醒来
快乐—烦恼
有趣—无趣
清凉—炎热
温暖—寒冷
香甜—苦涩
邀请—拒绝
五、词语积累
[含有“井”字的成语] 井底之蛙
井井有条
背井离乡
落井下石
坐井观天 临渴掘井
井然有序
六、词语搭配
(很远的)地方
(领导革命的)时候
(宽宽的)公路
(弯弯的)小路
(遥远的)新疆
(雄伟的)天安门(美丽的)天山
(洁白的)雪莲
(壮观的)升旗仪式(各种各样的)梦
多么(开心)
(多彩的)季节(金黄的)太阳
(红红的)太阳
(金黄的)落叶
(水果的)香甜
一(辆)车
一(匹)马
一(册)书 一(支)铅笔
一(棵)树
一(架)飞机
第3单元知识梳理
二、多音字
三、近义词
许多—很多 看见—看到 偷偷—暗暗 飞快—迅速 快乐—高兴 孤单—孤独 独自—单独 当然—固然 轮流—轮番 游戏—玩耍
四、反义词
许多—极少
捉—放
从前—后来
孤单—热闹 好多—极少
快乐—悲伤
叽叽喳喳—安安静静 独自—结伴
运动—静止
静悄悄—闹哄哄
五、词语积累
[“AA 地”式的词语] 偷偷地 慢慢地 悄悄地 飞快地 胖乎乎 红润润 [“AABB”式词语] 安安静静 明明白白 星星点点 隐隐约约 轰轰烈烈 吞吞吐吐 密密层层
[游戏名称](踢)足球(讲)故事(听)音乐(打)排球(踢)毽子(跳)绳(搭)积木(拔)河(跳)皮筋
六、词语搭配
吃得(很欢)
急得(直哭)
(飞快地)游(叽叽喳喳)地叫
(安安静静)地睡觉
滚)铁环(玩)游戏(第4单元知识梳理
二、多音字
三、近义词
举—抬 望—看 从前—以前 胆子—胆量 勇敢—英勇 微笑—含笑 裹着—包着 清香—芳香 好吃—美味 花样—种类 纪念—怀念 美滋滋—喜滋滋 浇—洒 美丽—漂亮 高兴—快乐 荡来荡去—摇来摇去
四、反义词
举—放
前—后
明—暗
上—下
勇敢—懦弱
出去—进来
白天—夜晚
从前—今后
外—内
回去——出来
中间——两边
纪念——忘记
来—去
美丽—丑陋
高兴—伤心
五、词语积累
很小很小 再黑再黑 [“又× 又×”式词语] 又黏又甜 又大又圆 又大又甜 又大又红 [“× 来× 去”式词语] 荡来荡去 摇来摇去 摆来摆去 晃来晃去 蹦来蹦去 跳来跳去
六、词语搭配
(勇敢)的故事
(再黑再黑)的夜晚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好吃的)粽子
(红红的)枣(美丽)的桥
(圆圆)的镜子
彩云(飘啊飘的)秋千(荡来荡去)
第5单元知识梳理
一、生字
食(shí)粮
捉迷藏(cánɡ)蜘(zhī)蛛(zhū)酷暑(shǔ)
清晨(chén)朝(zhāo)霞
操(cāo)场(chǎnɡ)
铃(línɡ)声
锻炼(liàn)
人之(zhī)初(chū)
善(shàn)良
专(zhuān)心
二、多音字
三、近义词
朝—早
严寒—寒冷
酷暑—炎夏 夕阳—落日
打—击
跑一奔
热闹一喧闹
四、反义词
上—下 里—外 忙—闲 前—后
古—今 严寒—酷暑
暖—凉 晨—暮
朝霞—晚霞
夕阳—朝阳
真—假 高一矮
热闹—冷清
善—恶
近—远
宜—忌
五、词语积累
[描写动物行为的词语] 蜻蜓展翅
蝴蝶飞舞
蚯蚓松土
蚂蚁搬家
蝌蚪游水
蜘蛛结网
第6单元知识梳理
二、多音字
三、近义词
立—站
采—摘
踪迹—行踪
展开—张开
放声—纵声
亮晶晶—亮闪闪
笑嘻嘻—笑呵呵
潮湿—湿润 连忙—急忙 消息—信息
四、反义词
藏—露
开—关
无—有
细—粗
爱—恨
晴—阴 展开—收缩
上—下
美—丑
直—弯 低—高 快—慢 有空—繁忙
潮湿—干燥
五、词语积累
[ABB 式词语] 亮晶晶 笑嘻嘻 亮闪闪 金灿灿 白茫茫 灰溜溜 [表示声音的词语] 轰隆隆
哗啦啦
丁零零
淅沥沥
扑棱棱
六、词语搭配:
(圆圆)的荷叶
(亮晶晶)的眼睛
(透明)的翅膀(很美很美)的水花
第7单元知识梳理
二、多音字
三、近义词
仔细—认真
检查—查看
后悔—懊悔
非常—特别(十分)眼看—马上
决定—决心
通知—告诉
奔来—跑来
清楚—明白
准时—按时
高兴—开心 扔—丢 非常—特别
四、反义词
新—旧 仔细—马虎
闹—静 早—晚 好—坏
后悔—无悔
迟到—早到
通知—隐瞒
清楚—模糊
准时—迟到 高兴—伤心 前—后 扔—捡
五、词语积累
[AABB 式词语] 明明白白 星星点点 隐隐约约
吞吞吐吐 密密层层 [珍惜时间的词语] 分秒必争 争分夺秒 惜时如金 [珍惜时间的词语] 掰 扛 扔 摘 捧 抱 追
六、词语搭配:
(平平安安)地回家(仔细)检查
第8单元知识梳理
二、多音字
三、近义词
帮忙—帮助
可恶—讨厌
盼望—希望
惊奇—惊讶
可怕—恐怖
热闹—喧闹
拦住—阻拦
逃走—逃跑
难过—难受
摆—摇
掌握—控制
四、反义词
害虫—益虫
可恶—可爱
雪白—乌黑
热闹—冷清
可怕—美好
拦住—放行
难看—好看
难过—高兴 借—还 新—旧
五、词语积累
[ABAB 式词语] 碧绿碧绿 雪白雪白 粉红粉红
瓦蓝瓦蓝 深红深红 乌黑乌黑 金黄金黄 紫红紫红 漆黑漆黑 [“XX 的”式词语] 高高的 红红的 长长的 [含有反义词的词语] 跳来跳去
思前想后 七上八下 因小失大
六、词语搭配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篇6
陈老师听了后立刻放下手中的笔和教科书本,说了一句:“班干部管好班级纪律,班上同学要安静。”就匆匆离开了。
同学们前一秒还答应得好好的,待老师前脚走刚出教室,就忘了老师的叮嘱,教室里“嗡”的一声乱开了,纪律委员的声音响亮:“安静!不许讲话!安静做自己的事情!“教师瞬间就安静下来了,纪律委员以为他们良心发现了,刚想说什么,马上就被许多声音淹没了:“闭嘴吧你。”“就是快闭嘴,别瞎叨叨了。”“老师在你管我们,不在你还管我们。”“老师不在你就别想管我们。“……俗话说,“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我们这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老虎不在了,又怎能安静的下来呢?
老师不在了,同学们就开始说话,前后说,左右说,隔着几排人的也开始说,从一开始的低声说,变成了大声说,还开始在教室里指手画脚,手舞足蹈,互相你捅我一下,我戳你一下,嘻嘻哈哈的闹开了……
班长和纪律委员开始整顿纪律,在黑板上写下了不好同学的名字,但很快就会被他们蹦上来擦掉。他们开始祈求陈老师的到来。
袁绅赫是班上调皮的学生,他马上开始嚷嚷:“这是什么破课文?整的啥玩意,一点文采也没有!”他一蹦两蹦地跳上讲台,“来来来,让袁老师教你们这群凡夫俗子什么叫艺术,叫文采!”
“凡夫俗子们“不服气,也跳上讲台:“你才凡夫俗子,整个班里就属你最没文化。起开,让我来!”越多的人上了讲台,班长和纪律委员想把他们都赶下去,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
“吱嘎——”门开了,班长和纪律委员都以为救星陈老师来了,讲台上那群人也愣住了。教室里很安静。可惜,进来的不是陈老师,是一脸嬉笑的邢琦琛,看见大家脸上呆愣的表情,邢琦琛忍不住放声大笑。
“啊可恶,我要打你——”讲台上的人纷纷来“讨伐”邢琦琛,场面一片混乱。
“吱嘎——门又开了,进来的是李让,李让深吸一口气,这时我们都安静下来了,因为李让的后面,陈老师进来了。
李让以为大家安静下来是因为他,得意地宣布:“陈老师……没来!”
我们愣了一会,哈哈地笑了,李让回头看了看,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灰溜溜的回座位了。
陈老师劈头盖脸的训道:“你整天胡说八道什么?就你会通风报信是不是?”她转头看见了讲台上的一群人,怒气更甚,“你们在上面干什么?没有老师管着,你们简直是要翻了天哪!一个个胆大包天,在老师面前一套背后一套。抄课文!都给我抄课文!……快回去吧,还等着别人给你颁奖哇?!真是丢人现眼……”
看来老虎回来了,猴子们的好日子到头喽!
七(下)第三、四单元知识梳理 篇7
瞻仰
巍峨
矗立
隆重
奠基
挺拔
镶嵌
旌旗
挑衅
呼啸
峻峭
逾越
天堑
上溯
先驱
山麓
嵯峨
竣工
吻合
淳朴
纤细
远眺
苍莽
驰名
衔接
雄浑
装潢
精湛
静谧
恬静
嫉妒
加冕
盘踞
瞩目
葱茏
沟壑
休憩
窈窕
颓然
对峙
炫耀
锦绣
诞生
驯良
乖巧
矫健
机警
鼎盛
蛰伏
玲珑
遮蔽
梳理
抑郁
天赋
引诱
盘旋
点缀
嬉戏
濒危
俊俏
璀璨
栖息
浩瀚
孤僻
翌日
繁衍
呵护
宠爱
巢穴
麒麟
标致
骁勇
慰藉
嗟叹
庞然
悭吝
逃遁
窥探
吞噬
惊骇
永垂不朽
丰功伟绩
勇往直前
叱咤风云
断垣颓壁
中西合璧
枝繁叶茂
栩栩如生
金碧辉煌
风起云涌
挥洒淋漓
芳草如茵
富丽堂皇
异曲同工
络绎不绝
摩肩接踵
仪表堂堂
悠然自得
将错就错
屈指可数
乐不可支
悬崖绝壁
浑身解数
喜不自胜
黔驴技穷
一唱一和
举世闻名
远涉重洋
郁郁葱葱
连蹦带跳
无动于衷
心旷神怡
二、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永垂不朽: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2.栩栩如生:形容作品、画作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人工制造的艺术品。
3.异曲同工:曲调不同,却同样美妙。多指不同的做法产生同样好的效果。
4.风起云涌:狂风刮起,云涛翻涌。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
5.挥洒淋漓:形容运笔自然流畅。
6.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7.无动于衷:心里一点触动也没有。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8.络绎不绝:形容行人、马、车、船等来来往往,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9.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10.仪表堂堂:形容人外表端正、举止大方、姿态威严。
11.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12.浑身解数:指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段。
13.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黄鹤楼》选自《文苑英华》,作者阎伯理,唐代人。
2.《于园》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3.《松鼠》的作者是布丰,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著有《自然史》。
4.《松树金龟子》的作者是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著有《昆虫世界》,被誉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5.《黔之驴》,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通假字
(1)瓜洲步(“步”通“埠”,水边停船之处)
(2)技止此耳(“止”通“只”,仅)
2.词类活用
(1)富人于五所园也(名词用作动词,建造园子)
(2)非显者刺(名次用作动词,投下名帖)
(3)船载以入(名词作状语,用船)
(4)驴不胜怒,蹄之(名词用作动词,用蹄子踢)
3.一词多义
益益习其声(逐渐)稍近益狎(更加)
然庞然大物(……的样子)然往来视之(然而,可是)
以为以为神(把……当作)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胜驴不胜怒(承受、禁受)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景色优美)
以遂以名楼(用)以实奇(因为)俱以假山显(凭借)
之事列《神仙》之传(助词,无实义)黔之驴(助词,的)主人处处款之(代词,我们)
4.重要译句
(1)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最美的地方。
(3)至于园可无憾也。
这样的假山石安置在于园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4)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因为)不了解它是什么东西。
(5)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篇8
一、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作者浓墨重彩去表现的恰恰不在她的“奇”和“英雄”,而是要表现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子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此应该说,作者是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表现北朝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才是本文要体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互文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品赏插图,当堂写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揣摩分析课本插图的细节,用富有文采的语句描摹插图。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课前的《朗读者》活动,由莫沁梓同学主持,大家掌声欢迎!感谢莫沁梓同学为我们倾情朗诵《老天要我休息一下》,这篇文章讲述了国家射击队运动员杜丽凭借沉稳的心态,迎来了运动生涯的一次又一次辉煌。今有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和世界杯总决赛大满贯射击运动员杜丽,古有替父从军、骁勇善战的花木兰,她们都是让中国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巾帼英雄,今天我们就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一起走进木兰的世界。
(二)学生利用智慧课堂上网搜索“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三)预习检测
1.正字音
①机抒(zhù)
②可汗(kè hán)
③鞍鞯ānjiān
④辔头(pèi)
⑤戎机(róng)
⑥朔气(shuò)
⑦金柝(tuò)
⑧著我旧时裳(zhuó)
2.飞花令之“我心中的木兰”
花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词,表示称谓,字数不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此环节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有学生化用刚刚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奇丈夫”一词,认为花木兰是一个“奇女子”,这种活学活用的学习方法就非常值得赞赏。还有学生谈到“花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女汉子”,如此接地气的俗语,也让课堂平添了几分生气。只有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呈现最原生态的阅读感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螺旋上升式的。
(四)诗歌诵读
1.一学生范读,其余学生点评。
2.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五)疏通文意
1.重点理解加点字解释
①不闻机杼声
②愿为市鞍马
③东市买骏马
④愿为市鞍马 ⑤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⑥同行十二年
⑦双兔傍地走
..2.理解互文的修辞
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
译为:将士们(“将军”、“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在沙场(“百战死”),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十年归”)。
互文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3.知识迁移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互文”的修辞?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③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六)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木兰诗》的故事情节:
——踏上征程——
——立功凯旋——
——亲人团聚——恢复女郎
明确:横线上填“代父从军”“征战沙场”“辞官还乡”
2.刚才大家的概括能力都很精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简述故事的能力,观察下面三幅图,以图片内容为线索,用自己的话概括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大家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80字以内)
明确:木兰无心织布,因可汗点兵,要父亲出征,可父亲年迈,幼子尚小。木兰替父从军,他身跨战马,英勇战斗,立下功勋。征战归来,拜见天子,毅然决定回乡与父母团聚,做回女儿身。
(七)人物形象赏析:飞花令之“我为木兰点赞”
我为木兰的____________(精神品质,四字短语或成语)点赞,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八)笔尖下的课本插图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篇9
1.积累生字新词和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3.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4.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1.注意朗读训练,能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能够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单元以“天下国家”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21*cnjy*com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的现代诗来读。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家乡、保卫祖国,使家乡得到解放、使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歌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1.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2.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3.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4.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整体来看,本单元的课文教学应重点研读、揣摩、赏析富于情感的精彩语句,采用圈点、勾画、作批注的方法标出自己不懂的句子或段落,和其他同学探讨以及和老师交流。
《黄河颂》的教学应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整体把握歌词的主体部分。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大多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土地的誓言》一文的教学,建议初读由教师本人进行表情朗读。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其实,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疏通《木兰诗》的文意,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可适当点拨。本课生字词较多,可让学生在预习中看注释或查工具书,教师在课上检查。对诗中涉及的一些修辞现象,可提醒学生注意,点到为止,不必细讲。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是互文,学生很可能误解,但只要略加提示,学生并不难理解。另外,要求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第5课 黄河颂 1课时
第6课 最后一课 2课时
第7课 土地的誓言 1课时
第8课 木兰诗 2课时
写作 学习抒情 1课时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1课时
九(上)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篇10
祭祀秕谷髀间伶仃愕然恣睢鄙夷寒噤
深黛潺潺隔膜拮据拟定别墅褴褛撬开
栈桥煞白吆喝打盹汲水腻烦胆怯作梗
埠头占卜糙米拽住粜米迸裂斛子捻着
茶壶窠不屑一簇零沽一沓褡裢呷酒断髭
二、 识记下列四字词语
聚族而居 与日俱增 十拿九稳 郑重其事
吆喝张罗 一古脑儿 理直气壮 不惜工本
三、 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就盛。
四、 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 《故乡》,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名。
3. 《在烈日和暴雨下》,作者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知识总结 篇11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宗璞女士偶然在家乡见到开得很旺盛的紫藤萝,心情感到十分舒服,淡化了弟弟离去的悲痛,感到生命的顽强、永恒和美好。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对自己成长的隐喻,艰难但倔强;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关心呵护“我”成长的奶奶的感激与怀念。
《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是两首新诗。虽然主题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应当背下来。在《未选择的路》中,可以适当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二、单元字词汇总
17.紫藤萝瀑布
终极:终点。
繁密:多而密。
伫zhù立: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凝níng望:凝神而望。
蜂围蝶阵
仙露琼qióng浆:古代传说中神仙所喝的美酒。比喻酒非常鲜美;后来指极少,不多见。
盘虬qiú卧龙:形容枝干弯弯曲曲、苍劲有力。
迸bèng溅jiàn:向四处飞溅。
伶líng仃dīng:瘦弱无力的样子。
忍俊jùn不禁jīn: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沉淀
遗憾:这里指不称心。
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枯槐:枯死了的槐树。
依傍:依靠。
18.一棵小桃树
褪尽:指年龄、颜色、物体、岁月等消散、消失、褪散。
傲慢:看不起人,对人怠慢,没有礼貌。
矜持:自鸣得意;自负。
孱càn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猥wěi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忏悔: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
19.外国诗二首
镇zhèn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yù:忧伤、愁闷。
瞬shùn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霎时,刹那。
怀恋:动词,怀念依恋。
人迹:人的足迹。
涉shè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qī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jì:幽静,寂寞。
延绵:绵延。
三、古代诗歌五首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幽幽) 怆(仓)
(二)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顶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顶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诵不绝。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曾(层) 眦 凌(临)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 身(生)
(四)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足。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时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所酿的酒。豚,是小猪,这里指猪肉。足鸡豚,指菜肴丰足。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怀对丰收的期待。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即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诗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诗人于家乡淳朴的生活之中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五)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广大无边。“白日斜”,夕阳西斜。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闷的。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落花。“红”,比喻理想与信念。“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着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推荐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我爱我家》06-09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07-1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附答案06-14
2017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三,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07-06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08-24
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