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2024-05-16

北师大版三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通用7篇)

北师大版三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篇1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什么是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力求从几个方面来实现:

1、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理解认识面积的含义,2、经历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对学生实施有效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面积单位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我运用了‚摆一摆用一用‛的教学法,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面积单位的换算

这节课让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交叉点,很自然地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同时设计成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实践了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教师让学生首先猜想,悟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使学生明白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自己获取了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形成了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三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篇2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北师大版三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篇3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苏教版三下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学重、难点:

理解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写部分生字。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个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猜一动物。你能猜出来吗?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骆驼的,题目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板书)

3、看到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请读课文,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1)出示词语:

疙瘩

自豪

骆驼

委屈

足够

沙漠

小溪

陷进

养料 风沙茫茫

贮存

俯下身子

铺天盖地

(2)开火车读词语,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疙瘩”,查阅词典,了解意思。并口头造句

(3)联系课文和日常积累,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第3、4自然段)

4、说一说“自豪、委屈、足够、小溪、陷进、养料、风沙”等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说出意思后。教师要进一步追问是怎么学会的。学生说不出来要引导他们反复读课文、看课文插图来加以理解。

四、精读感悟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1、2自然段写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1)教师范读。(2)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3)指名读,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读体会小骆驼照镜子时候的心情,读准小红马批评小骆驼难看时的语气,并通过读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分组齐读这一部分课文。

4、讨论理解

(1)小红马说小骆驼什么难看?把小红马说的话画出来,多读遍。

(2)听了小红马的话,小骆驼有什么想法?(委屈)

(3)说说“委屈”的意思,并说说同义词(难受)

(4)妈妈是怎样说的?(指生读妈妈说的话)

(5)妈妈为什么要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走一趟呢?下节课再讨论。

五、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委、屈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

委:上下结构,上“禾”下“女”。

屈:半包围,尸字要抱住“出”。

4、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记忆理解字词。

3、找找骆驼和小红马各自的作用或画一张画 板书设计: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委屈:脚掌——又大又厚

眼睛——双层眼毛

后背——肉疙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学重、难点:

理解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复述,小红马笑话小骆驼,因为——相机板书

小骆驼有——脚掌——又大又厚

眼睛——双层眼毛

后背——肉疙瘩

2、认读生字词(同位互相检查)

3、指生朗读课文。

4、指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自由读三、四自然段

2、说一说妈妈为什么要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走一趟。

3、讨论交流

(1)课文中用了那个词描述沙漠?(茫茫无边)这个词说明什么?(沙漠无边无际)

(2)面对无边的沙漠,妈妈说什么?(指生妈妈说的话)听了妈妈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小骆驼的又大有厚的大脚掌发挥了作用,脚陷不到沙子里——板书

(3)理解“多亏”、“如果”的用法,口头造句。

(4)此时小骆驼明白了什么?(脚掌的用途)

(5)在沙漠里继续行走,小骆驼又担心什么?(饿了怎么办?)(指生读妈妈说的话)

(6)你知道小骆驼的背上的肉疙瘩是什么了吗?(驼峰)有什么作用?(储藏营养)

(7)一阵大风刮过,妈妈为什么让小骆驼俯下身闭上鼻孔和眼睛?(怕刮进沙子)

(8)你能告诉小骆驼是什么保护了他的眼睛?(双层睫毛)

完成表格,明白小骆驼各器官的作用。

(9)此时,小骆驼对他身上的这三件东西会说些什么?心情如何?

4、学习第五自然段(1)齐读第五自然段.(2)过渡: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小骆驼明白了什么呢?美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又没有用处

(3)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4)指名读课文,引导评判学生是否带了自豪的感情读这一部分。

(5)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说话训练:同学们,小骆驼以后再听到小红马说它难看会怎么说呢?(讨论交流)

三、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课文,你知道了骆驼的哪些特点?他们的这些特点有什么作用?

四、讨论交流:

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会怎么说怎做?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抄写好词佳句,用一用。板书设计: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脚掌——又大又厚——不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

眼睛——双层眼毛——挡风沙 驼峰——贮存着养料 水上飞机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究竟”、“渐渐地”造句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儿童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儿童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音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字词,理解生字词的意思,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音像 教学过程:

一、以题激趣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看了文章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飞机是在哪里飞行的?水上飞机有什么特殊的用途?)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水上飞机有哪些用途?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去拼音,读生字。

(3)课文中的词语有哪些已经懂了,有哪些还没有懂的?

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讨论问题。

(1)水上飞机是什么样子?(读课文句子)

(2)水上飞机有什么作用?(读课文句子)

五、精读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有没有描写水上飞机样子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2)指名读,出示“白色船体的两边长了两个大翅膀”。

(3)“两个大翅膀”这形状与普通的船根本不同,你们有没想到相关的一些词语啊?(与众不同,截然不同……)(4)文中也用了一个词——(奇怪),相机指导朗读第一句话怎样才能读出他的奇怪哪?(突出“奇怪”)

(5)小海鸥看到这条奇怪的船,你觉得它心里会感到怎样(好奇),它为什么会“好奇”呢(突出“啥样,长翅膀”等)相机指导朗读。(6)去问个究竟,这里的“究竟”你懂吗?能不能换个词语,意思不变(清楚、明白)

(7)刚上课时我们用的“究竟”表示“追问”的语气,而这里是“清楚、明白”的意思,看来,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同的。

2、指导朗读第1段。

六、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迅、速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

迅:半包围结构,与“讯”对比着写,与“询”区分。

速:半包围,“束”最后一笔捺变点。

4、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记忆理解字词。

3、查阅飞机的种类及作用 板书设计:

15、水上飞机

奇怪

迅、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能用“究竟”、“渐渐地”造句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儿童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水上飞机的主要作用,激发儿童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音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指板书,读题。

2、这些生字大家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默写

3、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飞机有——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海鸥好好参观一下这些飞机,看看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细读理解课文

1、过渡:小海鸥想去问个究竟,究竟是什么意思?那你能用它说句话吗?它是怎么问,那条奇怪的船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二至六自然段。

2、学习二至六自然段

(1)读完了吗?现在你有没有知道那条奇怪的船到底是什么?(水上飞机)

(2)我们再来读读它俩的对话(逐句指导朗读)

出示: “喂,船大哥,你好哇!(引导:在波浪翻滚的大海上说话,应当怎样:声音响亮)(3)平时,你有没有站在远处喊过人呢?<喊喊看——喂>练习感情朗读 “你好!我不是船,我是水上飞机。”(提示:这一句话是谁说的?)(人与人之间的文明礼貌是相对的,水上飞机也挺懂礼貌,它很友善地对小海鸥的话作纠正,多么自豪。引导加上动作)

“飞机?你怎么掉到海里去啦?”(这一句话连续出现了两个问号,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读呢?结合提示语“吃了一惊”进行指导,引导加上表情)

“不,我是降落在这里的。我是海上救护机,可以迅速救援海上遇难的船只。”这句你知道了什么?(“我”是谁,它的名称、作用。附板书:海上救护机,救援船只)

(4)指名读,这句话该怎么读?结合提示语“笑了”进行指导,引导加上表情。

(5)引导:咦,船只在海上遇难了,为什么不用船去救,而让水上飞机前往救援呢?

(6)读一读,谁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答案(突出“迅速”)举例比较,越来越远,渐渐你会说句话吗?

3、练习对话

4、总结各种飞机的种类及作用。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说。作业设计:

1、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一段话。

2、请展示你的聪明才智,以作文、绘画、小制作等形式设计具有新作用的水上飞机。

3、在班上举办一次水上飞机设计成果展示会。板书设计:

15、水上飞机

海上战斗机 参加战斗 海上运输机

输送物资 海上灭火机

扑灭大火 海上救援机 海上救援跟踪台风的卫星 教学目的: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学会用“谈笑风生”造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义,初步学习应用部分词语写一段通顺的话。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配套音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认读字词,理解字词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台风的音像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台风,通过刚才的图像,你知道台风由哪些危害吗?(让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台风到底有多大危害,人类是否有办法预防它。板书:跟踪台风的卫星,齐读课题。理解“跟踪”在本课中谁跟踪谁呢?请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初步知道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盯住

监视

设在避进

厉害

撑牢

嘲笑

惊慌

泄气

懒洋洋 狂怒

狂暴

疯狂 怒吼声

(2)指名认读。

(3)去拼音,读生字。

(4)课文中的词语有哪些已经懂了,有哪些还没有懂的?

四、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讨论问题。

(1)台风有多厉害?(读课文句子)

(2)气象文星为什么要跟踪台风?(读课文句子)

(3)气象卫星有办法制服台风吗?

二、细读课文。

1、学习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台风是一种极其猛烈的风暴。

台风与气象卫星之间的距离很远。

台风狂妄自大,气势汹汹。

卫星紧紧地跟踪台风。

2、朗读第二自然段,感知卫星的作用。

(1)我们知道“小星星”原来是第三代气象卫星。

(2)气象卫星的本领就是“时刻跟踪”台风。

(3)气象卫星不怕台风。

3、指导朗读:

(1)读出台风恼怒和威胁的语气(读出台风“大声地嚷”,“ 竟敢盯住我”等词句的语气)

(2)读出小星星自信和坚定的语气。

出示: “哈,”小星星笑了笑说,“我是第三代气象卫星,人们叫我时刻跟踪你,监视你,直到你消失为止。”(抓住“时刻”,举例子:卫星都会在什么时候跟着台风)

4、读了这两段,你眼中的台风和“小星星”分别是怎样的?(台风霸道、小星星只是笑笑)

5、台风和小行星之间将如何较量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五、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盯、泄

2、观察字形结构,说说记忆方法。

盯:左右结构,目字旁。(盯是看的意思,看要用目)

泄:左右结构,与“泻”区分字义。

4、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规范。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记忆理解字词。板书设计:

16、跟踪台风的卫星

台风——霸道

小星星——只是笑笑

盯、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用“谈笑风生”说句话。教学重、难点:

理解字词义,初步学习应用部分词语写一段通顺的话。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配套音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节课继续学习16课——读课题。

2、认读生字词

3、指生朗读课文。

4、上节课我们知道,台风是——,而小星星却是——,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呐?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三——七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出示自学要求:说明台风的“大”,卫星的“小”;台风的“怒”,卫星的“笑”。

3、讨论交流。

(1)台风太目中无人,竟然称卫星是“小东西”。

(2)台风无知,他不知道“气象卫星站设在离地面三百公里的高空”。

(3)卫星将台风盯得紧紧的。

(4)台风很可恶。

(5)台风虽凶猛可怕,但人们能及早做好预防的准备工作。

(6)卫星为什么会如此自豪?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卫星的自豪?

4、指导朗读。

(1)读出台风的狂暴和气势汹汹。读出气象卫星的自信和坚定。

(2)教师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抓住有关词语说说你的收获。

四、巩固练习:

1、齐读课文,说说气象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

2、指导“谈笑风生”的造句。

(1)说说“谈笑风生”的意思,谈话很有兴致,并很活跃有趣。课文中写台风来临时,由于人们作了充分的准备,足以抵挡台风的侵袭,所以人们并不惊慌失措,仍然正常生活,并谈笑自若。

(2)学生练习用“谈笑风生”口头造句。作业设计:

1、用“谈笑风生”造句。

2、查资料,了解一些有关卫星的知识。板书设计:

16跟踪台风的卫星

台风——霸道

小星星——只是笑笑

作用——监视台风,造福人类

习作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处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2、自拟作文题,并能有条理、有中心地根据所筛选的材料进行习作练习。

3、在整合材料进行习作联系时,有自己的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学会对材料进行整理、具有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能告诉我,你喜欢的理由吗? 现在是4月份,哪会有那些传统节日要过呢?(端午节)

既然有这么多同学喜欢端午节,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端午节吧。

二、了解资料

1、在你印象中,你知道端午节要干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结:其实有关端午节有很多传说和故事,而且各地的活动也各不相同。

3、有位名叫胡瑞芝的同学找来了许多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大声地来读一读,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4、投影出示:胡瑞芝同学收集的关于端午节的资料。

5、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6、指名读自己感兴趣的片段。

7、指名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端午节以及它的来历、风俗。

8、多媒体演示:赛龙舟、包粽子人们以各种形式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9、四人小组讨论:说说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要赛龙舟和吃粽子?指名交流。

10、同学们找来了这么多端午节的资料,能不能根据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相机阅读课后习作指导,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三、尝试练说

1、学生自由阅读材料,同桌交流。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3、你对介绍端午节的哪个方面的材料最感兴趣?说说理由。

4、你打算如何把你最有兴趣的材料整理成小短文?(筛选资料、学生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已有的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在具体的生活情景和语言环境中吸收、内化和整理知识。)

四、完成草稿

要求学生在阅读、筛选、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把自己想向大家介绍的端午节知识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习作5 说说端午节 名称 时间 来历习俗

重组 取舍 补充 有重点 有条理

第二课时

一、交流互评

1、指名读自己的习作,全班同学参与评价。

2、师出示评价要求:

(1)是否合理的安排材料;

(2)是否有条理的叙述自己选好的材料;(3)在筛选材料的时候有没有自己的特点。

3、师就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1)适当的选择(2)合理的安排(3)创意的表达

二、修改誊写

1、自悟自查,自行修改。

2、同桌换读,商议修改。

3、选准范例,集体修改。

练习5 教学目标:

仔细看图上的内容,想一想像什么,用打比方的句式写下来;熟背八条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照样子,练写钢笔字,在实践中体会“点”在字的不同部位的写法;讨论“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广告”,并试着为自己喜欢的商品设计广告。教学重、难点:

练习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句子,会设计自己喜欢的广告语。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用字词、写好钢笔字。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审题。

(1)学生各自尝试读懂题目要求。(2)师生共同讨论题目要求。(3)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在学生明白题目内容的基础上,各自仔细看图,想想与它们相似的事物,并画下来。(2)同桌相互讨论,用打比方的句子,把上面的图意说一说。(3)全班讨论、交流,老师指点、评议。

3、练习。(1)指名讲述。

(2)大家评论,对打比方准确、生动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讲述差的同学给予纠正与帮助。

(3)讲述之后,让学生动笔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满意的答案。

4、反馈。

(1)老师巡视,对个别学生给予及时指导。

(2)发现写得好的,用展示的方式让大家观摩学习。

(3)找出学过的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读一读,进一步体会打比方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的好处。

三、教学第三题:学写钢笔字

1、审题。

师生谈话,弄清要求。

2、指导。

(1)投影生字,让学生要写的这三个字了解三个字的结构。

(2)引导观察字形,发现它们都有共同的笔画“点”

(3)指导书写“料”。

出示“料”,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点”的写法。

教师范写,提醒学生注意几个点要写得紧凑、匀称。

学生练习描写一个“料”字。

(4)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疼”和“蒸”字。仿写时要看清范字,再动笔写。

3、练习。

让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临写。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

4、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矫正。作业设计:

1、积累打比方的句子。

2、练习写钢笔字。板书设计: 练习5 打比方(比喻)——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读背背、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审题: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1)学生自由读八条成语。(2)学生自由读。

(3)理解八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大体说出意思即可,有困难的老师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朗读。

同座练习背诵。用上一两个成语说句话。反馈。

(1)集体齐背,(2)指名背。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带领学生明确本次毛笔字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要写的两个字,并指出这两个字中的主要笔画:横折钩、横折提。

(2)指导写“为”。

(3)出示,引导学生观察“横折钩”的“横”写得较长,且略往右上方倾斜。为使整个字显得紧凑,顿笔后下折,要往内收,钩不宜太长。(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教师的运笔方法。(4)学生练写“为”。(5)指导写“计”。作业设计: 背诵8条成语

用上一两个成语说一段话。板书: 练习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说说广告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说说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哪条广告,为什么。

(3)试着为自己喜欢的商品设计广告。

2、指导。

(1)同学们,当今社会,广告铺天盖地,随处可见,有不少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不能来谈一谈,给你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哪些?(2)老师这里,也有几则广告,你们想不想看看?

(3)播放学生熟悉的几则广告短片。

(4)你们看,这些广告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啊?

(5)是啊,广告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介绍自己的商品,让自己的商品深入人心,所以它的语言必须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情节要能吸引人。

(6)在我们所见过的广告中,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广告是哪个?这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3、讨论。

(1)分组讨论“最喜欢或最不喜欢哪条广告,为什么”。(2)每人在小组里说说。

(3)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作介绍。

4、练习。

(1)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作介绍。(2)全班同学讨论、评议,对说得好的同学表扬、鼓励,对说得差的同学给予纠正与指导。

5、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

(2)鼓励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商品试着设计广告。

作业设计:

北师版三下语文1单元小结 篇5

一要求会写的生字词

泥土水泥泥牛入海发芽幼芽豆芽指针针头一针见血 奇妙美妙妙手回春精彩精致精美幼小幼童幼儿园 风铃门铃掩耳盗铃陪同陪伴失陪捎带捎来捎信 糖果冰糖葡萄糖一遍遍地漫山遍野爱戴穿戴不共戴天 搂抱搂住搂钱依靠依恋依依不舍临时光临居高临下 需要需求不时之需医生医院医学抽血抽查抽纸 邻居邻里左邻右舍停止中止高山仰止死亡灭亡消亡 他俩爷俩品读懂得关爱期盼喜欢收藏美好 看望问候相依为命郑重其事

易错字:幼(易与“幻”混淆)陪(易与“部”混淆)糖(右边“唐”字中间一竖要出头)临(右下角“”易多写一竖)邻(左边部分为“令”)

需(易与“须”混淆)

易错音:邻(前鼻音)临(前鼻音)精(后鼻音)铃(后鼻音)

二 要求会认的生字词

渐渐逐渐循序渐进烧烤烤火烤箱撒种撒落撒播(三声)抹布抹桌子(一声)油漆漆黑如胶似漆包揽揽住大包大揽 唯一唯独惟命是从题型血型型号象征征求征服 地震震动震撼渗出渗透渗水挽起挽回挽救袖子衣袖袖手旁观颤抖瞬间胳膊降临犹豫砂糖 春雨绵绵

易错音:撒(文中念三声)型(后鼻音)征(后鼻音)震(前鼻音)

易错字:震(与“振”混淆)

三仿写仿照《礼物》前四小节写一段话。仿写句子

奶奶把东东一把揽在怀里,紧紧地搂着她说:“我最喜欢的是每个星期六早晨听见你按响的那只门铃。”(前面部分写人物的动作,后面部分写人物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说:“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默写《游子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师大版三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2.借助场景还原,体会情节安排的妙处。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患难之中见真情”,处于社会底层的三位艺术家,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忍饥挨饿,还时时要忍受病魔的侵袭,但他们相濡以沫的友谊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展示着人性美好的一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美国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的小说世界,欣赏那令人深思的《最后一片叶子》。

二、展示目标

(展示,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做到心中有数。)过渡:带着这两个目标,开始我们这节课的语文学习之旅。

三、复述故事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复述故事。要求:不遗漏关键情节,注意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多媒体展示)

活动:学生准备两分钟,找两个学生复述。

师:以上两位同学抓住小说关键情节进行了生动具体的讲述,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贝尔曼在墙上画了一片叶子,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自己却献出了生命。

四、把握人物

过渡:

师: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竟会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贝尔曼,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贝尔曼描写的段落、句子,读一读,谈一谈。

预设:

A.其貌不扬、嗜酒、失意的老人。“他已年过六旬……往下垂”“他喝起杜松子酒来没有 节制”“他一心要画出个惊人之作。但至今还没有开笔。”

B.脾气暴躁、性格直率。当他听到乔安西“白痴般的想法”后的语言描写。C.富有同情心、热心助人、有责任心。

D.舍己为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最后的高潮告诉我们,他不顾自己已染上肺炎,冒雨去画最后一片叶子,不幸献出了生命。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贝尔曼其貌不扬,说话粗俗,嗜酒如命,穷困潦倒,年过六十,一事无成。小说为什么极力刻画贝尔曼是个普通的画家,且性格怪异,缺点不少?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明确:这才是真实的人,平凡的人,“平凡中的不平凡”更具真实感。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倒转,形成反差,给人震撼和冲击。)

五、场景还原

过渡:通过同学们的解读,我们看到了贝尔曼普通甚至丑陋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美好善良的心灵,他有着崇高的爱心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贝尔曼这一感人形象的成功塑造,除了以上同学们说到的小说前半部分运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方法之外,还得益于小说结尾的侧面描写,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活动:生齐读。

1.师:眼前这湿透的鞋子和衣服、燃烧的灯笼、挪动过的梯子、散落的画笔以及调色板上剩下的颜料,能引发你的哪些联想?

多媒体显示:请展开合理想象,细致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绿叶的场景。(学生用五分钟左右时间写作,然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把你描写的场景放到原作中好不好?为什么?

活动:学生讨论、明确。

明确:不好。讨论要点:

原作把老贝尔曼画绿叶的情节隐藏到了故事背后,再通过别人的口补充交代,不仅叙事简洁,而且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惊奇感。(此处顺势处理出人意料的结局。)

师:欧·亨利式结尾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使人感觉结尾并不突兀的原因是什么?

生:a.对叶子的描写有伏笔。学生找,赏析。

预设: 第一处:可是,看啊!经过漫漫长夜的一夜风吹雨打,竟然还有一片藤叶趴在砖墙上。

第二处:这一天慢慢过去了,天色尽管已暗下来,她们还是能看见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牢牢趴在墙上。

b.课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有许多伏笔和铺垫,有其性格的内在原因,他具备了“最后行动”的基础。学生找,说出理由。

预设: 其一,说他“谁软绵绵的就瞧不起谁,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猛犬。”这说明,这是个热心助人、办事痛快的人;而且对两位年轻的孤身女子,自认为有特别保护的责任。

其二,休易找他当模特儿,按他的工作性质、他的性格、他与休易她们的关系,自然是满口答应。可那天他却回答得颠三倒四,使得休易以为他既不愿意又啰嗦。他的答非所问,表明是真的在关心这件事。并且他说了一句:“怎么就病倒在这种地方?”说明老头儿在为乔安西能不能病好而揪心。

其三,在当模特儿的过程中,他和休易两人看着墙上的藤叶不由得心里害怕,二人你看我,我看你,好一会儿没说话。这个细节再次表现了老贝尔曼对乔安西病情及其古怪的念头的严重关注。

教师总结:热心助人,自诩为是年轻女画家们的保护神;种种细节表现了他对乔安西不祥念头的严重关注;老是不安地瞅着墙上的藤叶。我们只是不知道贝尔曼会做什么,但当最后的谜底揭示时,前面的一切豁然开朗,这就是贝尔曼“最后行动”的基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2.不直接描写画叶子的场景,而只写屋内散乱的东西,形成“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

3.突然在故事的结尾揭示谜底,故事有了新的含义,使对人物的评价发生倒转,贝尔曼由一个穷愁潦倒的普通人,变成了崇高的英雄。这种反差,突出了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所讴歌和颂扬的人情美、人性美。

六、理解杰作

过渡:作者把老贝尔曼画绿叶的情节隐藏到了故事背后,但那片饱含真情的叶子却分明走进了人们的心灵。在文章结尾,休易说“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同学们,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 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明确以下内容。

它挽救了乔安西的生命;是贝尔曼一生艺术的结晶;它融进了贝尔曼的爱、善和宝贵的生命,是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的牺牲精神的象征,所以,这杰作又有图画和人生都称为杰作的双关含义。从绘画艺术的角度,这是极其平凡的作品,但是,它却完成了唤起一个人“生的意识”的不平凡的使命,所以,这“最后一片叶子”是“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平凡的牺牲”的象征,也象征着贝尔曼平凡一生的最后一片叶子是永存的。

七、心灵寄语(多媒体展示)

北师大版三下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篇7

第五单元

《生命与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命的关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说明文用词准确,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积累好词佳句。

3.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能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学习课文围绕中心按一定顺序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4.在体会文章内容的同时,理解“水就是生命”,使学生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理清课文脉络,并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清澈,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受。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板书、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

4、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指读,解释词语“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我会读,预习检测。

四、品读课文,感受水的伟大

1.出示:液、汗、泪、尿、泄,齐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这些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们又都和水有关系。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了“技艺高超的化学师”、“优秀的运输兵”、“体温的调节器”、“良好的润滑剂”、“勤奋又忠诚的卫士”等角色,哪些段落对这些角色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3.学习2~6自然段。

4.品读句子,体会水的伟大,并理解“新陈代谢”、“昼夜不停”、“不言自明”等词语的意思。

5.再次品读课文第四段,说说水是一个怎样的调节器。

6.指读板书。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齐读第七自然段。

7.看到水对于我们的身体这么重要,你想对水说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8.的确,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但是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板书:维持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科学饮水。(板书:科学饮水)

9.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小组同学说一说,然后帮助老师完成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五、归纳提纲:

1、学生对记录下来的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进行修改,试着归纳成提纲,在小组中交流。

2、集体交流。将学生写的提纲与课后提供的提纲相对照找出不足。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具体的掌握内容要点)

3、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水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有一位科技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专家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纲进行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1.补充课前学生搜集的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当你听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水的确像大家说的那样非常重要,大自然离不开水,“白水明田外,碧峰出水后。”山,因为有水才变得秀美,“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因为有春水的环绕,才使得农家小院更加舒适,花草鱼虫离不开水,人类也离不开水,让我们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七、作业:

1.写心得体会。

2.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板书设计 化学师

运输兵

维持生命 水就是生命

调节器

润滑剂

科学饮水 卫士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过分水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有《过分水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温庭筠,诗中作者化无情之物为有情,生动地再现溪水潺潺的景象。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字1个,写字3个。理解“似有情、潺湲、潋滟、空濛、相宜”等词在诗中意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背诵古诗,了解自然界中山水的壮阔美丽。

3.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扩大阅读量。

4.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尝试品味古诗的韵味,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韵味,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写水的诗,作者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导入新课(知诗人、解诗题)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你们喜欢水吗?那谁来说说关于水的成语有哪些?(学生畅所欲言)古代有许多诗人也喜欢水,他们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赞美水的诗篇。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去欣赏关于水的两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温庭筠的七言绝句《过分水岭》吧!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揭示题目

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老师补充。

(过分水岭:过,路过。分水岭,地名,指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是唐代著名的交通要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见溪水引起的诗意感受,平淡中见深情。)

3、简介作者

温庭筠 :是晚唐诗人、词人、文学家。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4、同学们,想一想: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师出示课件)

知诗人 ——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背诗篇 那么今天,我们就采用这种方法去学习这首诗。板块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古诗《过分水岭》并会背诵。

2、理解“似有情、潺湲”等词在诗中的意思。

3、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品味韵味。

4、学会读诗的方法。板块三:引导自学

一、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古诗两遍,边读边圈出不会读的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对读,正音评价。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3.思考题:说说读懂了什么?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巡视点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指导书写“潺湲”。

2、挑多名学生读诗,师生评议,再齐读。

3、回答思考题。板块

三、明诗意

一、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以 小组为单位,再读,讨论,理解词语“似有情,潺湲”等词,做记号,准备质疑。

2、小组交流每句诗的大意。

二、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点拨。

三、集体汇报交流,释疑

1、解释词义,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似有情:好像有情。

得:难得。

处:地方。

惜:舍不得。

潺湲: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2、挑小组代表说出古诗大意,其他组补充。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我在山中行走的三天里,这溪水一直在自己的旁边结伴同行。

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课件,齐读诗句意思,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意境。板块四: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再读,交流感悟,体会情感,思考,讨论:

1、本诗篇的眼目是哪个词?请把它圈出来。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3、很显然,作者把“水”看成了什么?

4、“得同行”,同行指谁?“惜别”体现了什么?从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是什么?从哪个字可以体味到诗人的欣喜之情?

二、挑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其他组补充。

1、本诗最关键的想要表达的是哪个词?(有情)

2、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同行、分头、惜别、潺湲)

3、很显然,作者把“水”看成什么?(友人)

4、“得同行”,同行指谁?“惜别”体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个字可以体味到诗人的欣喜之情?

“同行”指溪水。“惜别”体现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溪水的喜爱之情。我们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遘良伴的欣喜,溪水的有情,也便有了着落。

师小结: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异地漂泊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看到这条溪水,从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关键是诗人自己有情。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板块五:背诗篇,入诗境

教师引导反复诵读,品味诗韵,咏诗:

1、讨论押韵:ng

2、同桌交流划分朗读节奏,试着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过分水岭

溪水| 无情

似|

有情,入山

| 三日| 得

| 同行。

岭头| 便是| 分头 | 处|,惜别 | 潺湲

| 一夜| 声。

3、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可对读,可比赛读,可齐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4、作者字斟句酌!使古诗充满韵味!换字游戏!(似、得)

5、用手语融进诵、吟、咏之中。

6、想想诗境,使自己幻化成作者,熟读成诵。

7、指名背诵。板块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与“水”有关的古诗或古诗句?

2、挑学生回答。

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3、老师推荐,学生齐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暮江吟

李 白

白居易

日照香炉生紫烟,一道残阳铺水中,遥看瀑布挂前川。

半江瑟瑟半江红,飞流直下三千尺,可怜九月初三夜,疑是银河落九天。

露似珍珠月似弓。

板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过分水岭》.(必做题)

2.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必做题)

3摘录与水有关的成语。(必做题)

4.背诵诗意。(选做题)板书设计: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有情

友情

(同行

分头

惜别)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首诗是描写西湖的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要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要读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而感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两幅图中的语境。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从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走入诗文中作者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由此,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生成诗歌课堂和美之境。

根据五年级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通过“美读”和“趣读”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诗的意境,也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积累和进行课外阅读延伸。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学会古诗对我们有很大的用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也学过不少古诗了,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整首古诗)齐读古诗,整体感知。师问:你们知道古诗是描写什么地方的吗?(西湖)

3、学生介绍杭州西湖。

4、观看西湖的美景,老师补充介绍西湖。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以来就远近闻名,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而“苏堤春晓”、70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曲苑风荷”、“雷峰夕照”等等本身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多彩的画!

下面,我们就乘坐小船和苏轼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诗句。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透过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3、教师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4、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三、品读诗句。

1、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在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很美?(潋滟)潋滟是甚么意思?

(2)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3)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这样的画面很美!我们试着把这种美的感觉读进去看,请大家自由地读读古诗。

(4)学生试读。

2、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3、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

(1)你想用什么词语来表达你的感受?(朦朦胧胧)

(2)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3)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一阵蒙蒙细雨,洒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之中,这时的山,这时的水,这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可以用一个字表达?(奇)是啊,71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这是一种奇妙,也是一种奇特,更是一种神奇,你能把这种感觉读进诗中吗?

(4)学生练读,互评。

(5)因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桥更加秀美;

因为有雨,西湖的小草更加娇嫩;(6)师引读:

当苏轼看见柳枝在细雨的滋润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桥在细雨的沐浴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当苏轼看见小草在细雨的浇灌下更加柔美,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朗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水光潋滟晴方好。

在下雨的日子里,你来到西湖边,不禁会吟诵起:山色空蒙雨亦奇

4、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难怪苏轼会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5、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呢?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她天生的美)诗中那些字最能表现她无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总相宜)

(4)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5)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6)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这个比喻得到后世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欣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去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四、朗读拓展。

1、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到杭州时所作的,当他第一次见到这人间天堂的奇景的时候,你们猜猜,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2、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写西湖,这里流下了他许多的诗、墨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生自由读

(2)这是什么样的天气,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风大雨急的西湖骤雨图)

3、小结: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现在我们要和它说再见了,让我们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方好

亦奇

总相宜

浓抹

淡妆

《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课文通过对人物动作、外貌、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体现战士们在几天几夜没有喝水的情况下,对水的渴望。描写苹果传递了两圈还剩下大半个的感人情节,充分体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设计理念

设计朴实、扎实的课堂,教真实,真正的语文课;引领学生成为阅读的主导者,感受阅读的魅力;用师者的激情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文本,感悟阅读带来的快乐;从学习文本中获取写作方法,更加热爱阅读;透视人物品格,提升道德修养。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4、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用心去体会人物对苹果的需要、渴望,而又互相谦让的这种高大的形象和高尚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体会战友之间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学生交流资料

1、交流抗美援朝战场上涌现的战斗英雄。

2、交流关于上甘岭战役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画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借助字典,学会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

三、检查学习情况。

1、强调容易出错的字。

2、运用学过的方法熟记生字。

3、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详案)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板书:“水”,并用“水”说一句话,擦掉水,请同学用“没有水”再说一句话。【本单元主题是“水”,设计这样的谈话,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水对于人的重要性。】

2、可见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水,可是有一群战士他们七天七夜都没喝到一滴水,已走到了生命的最边缘。

3、【课件播放】这是发生在上甘岭战役中的真实故事,1952年秋,敌人为了攻占上甘岭的阵地,在43天的战斗中,出动了大批兵力,向这个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头上,倾泻了290万发炮弹和5千多枚炸弹。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所没有过的最密集的炮火,山头被削低了两米,岩石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战士们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守阵地,七天七夜了,他们没喝到一滴水,就在这时,一位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板书课题】同学们,此时,对于战士们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苹果?【师简要叙述本文的时代背景,课件同步播放上甘岭战役中战斗的图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战争的残酷,同时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4、读好课题,强调“一个”。

5、质疑: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有了一个珍贵的苹果,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问题:

1、这个苹果是哪里来的?

2、围绕一个苹果发生了什么事?

3、只有一个苹果大家怎么吃呢?)【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学贵于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同时质疑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自由的朗读课文。

2、解疑。

3、相机引导:这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递了几圈?(板:传递)说说每圈的传递顺序和结果?指名回答。

第一圈: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连长——司号员——卫生员——小蓝——连长。

结果:还是一个完整的苹果。【课件出示图】

第二圈: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结果:还剩大半个。【课件出示图】

4、苹果在战士的手中传递了一圈后,依然是一个完整的苹果,看着这个让人馋涎欲滴的苹果,你有什么疑问?(预设:

1、他们为什么不把苹果吃完?

2、难道战士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

5、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结。他们不需要这个苹果吗?他们需要,对防炮洞里的八个战士来说,他们都非常需要这个苹果。在前沿阵地上,经常是一两个缺员很多的连对抗一两个装备齐全的团,而且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常常是牺牲好几个战士都不一定送得上去„„

三、抓住重点、品读细节

1、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防跑洞,走进可敬可爱的战士们。认真默读课文,你认为谁最需要这个苹果?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学生汇报,预设如下。【学生汇报到那位战士需要苹果,课件出示相关语句。】(1)我认为连长最需要:“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①理解“烟熏火燎”。(形容干极了的感觉,烟和火熏烤,比喻酷热或干燥。)②谈体会。

③连长渴成这样了,谁能读出他非常干渴?(强调烟熏火燎、一口气。)指名读。作者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连长需要苹果?(板:心理)

(2)我认为火线运输员需要:“他顶多不过二十岁,长地矮矮的,瘦瘦的。我看到满身尘土,裤子撕了好几道口子,脚脖子上还划破了好几处,血迹斑斑。”我们透过火线运输员的外貌也可以看出他也需要这个苹果。(板:外貌)

(4)步话机员小李需要:“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脸上挂满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外貌描写)

(5)伤员小蓝需要:“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外貌描写)

4、看来每位战士都很需要这个苹果,吃了这个苹果,连长的喉咙不再会干的烟熏火燎;吃了这个苹果,步话机员沙哑的嗓子会得到缓解;吃了这个苹果,通讯员小蓝干裂的嘴唇会得到一些滋润;可是他们吃了苹果吗?(没有)他们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

(1)语言描写。(连长对火线运输员说:“你太辛苦了,还你吃了吧。”“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连长对小李说:“小李,这个苹果你吃了吧,好润润喉咙。”小蓝对连长说:“连长,您几天没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挥我们打仗。”)(板:语言)

(2)动作描写。小蓝拿起苹果,张开嘴正要吃,突然想周围望了望,立刻把嘴闭住了。

(3)透过他们的语言、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板:动作)

5、正因为这样,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此刻,他们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传递的仅仅是苹果吗?是什么?学生板书。(情谊、关爱、友情、幸福、生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

3、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心理描写说明战士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来体现战士们关心体贴别人的崇高品质。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以读促思,深化主题

1、这是多么可爱的战士!这是多么可敬的战士!残酷的战争没有击垮他们顽强的意志,反而把他们的心紧紧的连接在一起,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战斗力。当谁也不肯吃这个苹果的时候,连长只得动员大家吃了苹果,感人的一幕再次发生了。

2、请同学当连长作动员。(你是一位称职的连长。)

3、经过连长做工作,同志们勉强开始吃苹果了,苹果又在战士们的手里转了一圈,结果呢?你又有什么疑问?【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能力,学生的提问更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与参与,也能调动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同桌或小组之间交流同学们自主提出的问题,即用“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看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在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解决,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手段,让孩子在交流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分析,处理信息。】

5、小结:尽管每个人都干渴难忍,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他们总想把幸福留给别人,把痛苦留给自己。此时,战士们互相关心,友爱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人人都有一个金子般的心,正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让这个苹果变成了一个金苹果!

五、引导体会,升华情感

1、此时此刻,战士们的崇高品质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防炮洞里的每一位战士。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格外沉静)

3、“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了?(因为每一位战士心里都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的流泪了。)没有更好语言来表达此刻的心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这泪是(幸福、骄傲)的泪,为什么?指名回答。

4、你现在就是防炮洞里的一位战士,告诉大家你的泪为什么是幸福、骄傲的泪。(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六、总结全文、拓展提高。

1、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就意味着让出了生命,让我们饱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学到这儿,我想同学们肯定许多许多内心深处的话,对志愿军叔叔说,请同学们说出来。

板书设计:

上一篇:我的课余生活弹钢琴优秀作文400字下一篇:超级优美的文章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