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必学育儿经

2024-10-11

好家长必学育儿经(精选2篇)

好家长必学育儿经 篇1

我的育儿经

六年级二班魏携郎家长

苏晓

我曾经笑着对朋友说:“我的成就感就是别人夸我的孩子”。是的,孩子是我们每一个父母一辈子的财富,孩子是父母理想一定程度上的承载者,父母们把所有的幸福和苦痛交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父母们十分期待和盼望着孩子有美好的未来。父母可因为孩子快乐而快乐,可因为孩子烦恼而烦恼。孩子一生可能因父母而堕落,也可能因父母而进取。

那么,作为育儿的第一阵地家庭,该如何为孩子创建良好的环境,家长和孩子之间到底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下面就我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大家分享。

第一,父母要身先垂范,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用良好的家风影响孩子。以前,我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只是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却从未注意过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直到那天,看了女儿的作文,我甚为吃惊,同时也很庆幸。记得那天,闲来无事,我随手翻开女儿的作文本,一篇《妈妈变了》的文章吸引了我,我迅速读了起来,“„„以前的妈妈乌黑光滑的头发而现在成了打着卷的黄发,以前妈妈每个晚上,在灯下不是批改作业就是一边看书一边摘抄,而现在不是网购就是聊天„„妈妈,我多么希望你能回到以前!……那个勤劳,酷爱读书的妈妈那去了„„”。

读着女儿的作文,我的眼前瞬间浮现出往日的情景:溶溶的灯光下,孩子们在桌旁认真地做作业,一边是专心读报的先生,一边是醉心阅读的我,那静谧的时刻只听见刷刷的写字声和偶尔哗啦一声的翻书声……。其实,实话说,这美好的环境并不是我有意而为之,那时吃住在学校,我又一直爱读书,但没想到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放下孩子的作文,我反省自己,常常抱怨孩子写作业慢,而我呢?从那以后,收拾完家务,我总会拿本书,坐在孩子旁边……

第二,为人之父母,千万不要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更不能当着别人面说自己的孩子很笨。父母气急败坏地责骂孩子,会让孩子无地自容,妄自菲薄,不知所措。“你看看人家谁谁谁!”或许这是家长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了,而这样的话恰恰是孩子最讨厌的一句话,这句话最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心。

记得一次中期考试结束了,儿子考得不理想而女儿却得了满分,我随口对儿子说:“你看你姐!”当时儿子的头一下子低下了,脸红到了耳朵根,我没太在意。可在后来,我越来越发现,我和女儿谈论数学题时,以往健谈的儿子却不啃声了,而且以往总是先写完数学作业再写语文作业,可现在恰好相反。本来我是想激一激他,却不想伤害了孩子,适得其反。假如我当时拍拍儿子的肩,“一次小失误,只要会就行了!”他肯定又会滔滔不绝的给我讲解那些题出错的原因。

第三,严父慈母,这是先辈给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表述得最简单而又最朴素的观点。恨铁不成钢,是可怜天下父母们的心灵的写照,但用拔苗助长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是不应该提倡的,那样更多的是伤害孩子,我们应改恨铁不成钢为炼铁成钢。作为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及时、适度、准确。当然父母也应该是孩子的益友。朋友的关系是平等而又友爱的,也是相互尊重的。平时,孩子们有时会给我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这个星期天,女儿说:“妈妈,该回老家了!为奶奶洗头发的时间到了!”我说:“采纳!”当然,很多时候为了游戏的输赢,我们会唇枪舌战……,走进孩子的世界,其乐融融。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讲道理、教方法开始,自己从认知上不断提高,了解孩子,因材施教,发挥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动性;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成长,向着共同的美好目标前进,向行家靠拢,向榜样看齐;在交流、总结、探索中不断提高,实现让我们孩子成才的共同理想!

“留守家长”的育儿经 篇2

其实,和留学生孩子交流中的技巧可以用心理学的方式解决。把对方的心思想通了,把孩子的心理过程的来龙去脉弄明白了,就可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孩子离开家时,还是非常单纯幼稚的。”这说明这个留学生从小到大被家里呵护得比较好,没有遇到过什么波折和大的挑战。“单纯”是件好事,人不论年龄,心灵纯净都是美德。然而“幼稚”却不那么利于年青人的社交、求学、以及职场发展。

这样的孩子出国留学,在遇到各种艰辛和挑战的时候可能因为心理和能力方面准备不足而经历更加曲折和漫长的适应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留学生留学初期(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想家、不适应,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出现抑郁情绪,严重影响了作息和学习。中国道家有句名言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中国家长懂得其中的意思,却难以做到。多数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都含辛茹苦地手捧着“鱼”送到孩子嘴边,甚至连鱼刺都择好了喂给孩子,认为这是一种疼爱和保护。许多孩子年龄不小了,连鱼刺都不会择,更别说知道去哪里钓鱼,以及怎样钓鱼了。

然而子女出国留学后,家长鞭长莫及。留学生人生第一次必须自己站在水边钓鱼,会经历各种紧张、慌乱、惊险、茫然、不知所措,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犯错甚至受伤。留学生们不论之前自我感觉的好坏,在遇到问题时候都会受到打击,就好像触电般的震惊与痛楚。而相伴而来的,有时候还夹杂对父母的埋怨和愤慨。这是一种潜意识里的归因,是人本能地对自己的错误作出合理的解释:造成自己不适应或者犯错的原因要么是自己不够好,要么是父母长辈没把自己教好。有些学生的情绪表现在某一个极端,也有的人两种归因都有。有了怨气就要找地方撒气。一些学生选择了冷处理地“生闷气”,也就是冷淡父母长辈,不给他们打电话,或者即便通话也没什么可聊的。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了热处理“发脾气”,与父母长辈永远话不投机,说几句话就能瞬间翻脸。

让很多留学生家长百思不解的是,自己的孩子一向温顺,怎么突然就变得不可理喻了?其实这是人的潜意识里的情绪在作祟,很多留学生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心情怎么这么不顺,为什么和父母长辈谈话的模式开始不由自主。回到源头,家长需要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思考和行为处世的能力,既要赋予孩子一颗纯净的心(做人),也要培养他们独立拼搏的能力和灵活坚韧的性格(树人)。家长们还要明白,不论孩子出国前准备有多么的充分,一个人留学海外,一定会吃一些苦头和经历风雨。遇到消极的心理波动是很正常的,负面情绪的存在会在无形中左右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方式。这一点不是孩子故意为之,也希望家长理解,同时帮助孩子疏导情绪。疏导的目的是要“通”,而不是“堵”;如果孩子越说越急,父母那边越说越气,双方就会不欢而散,达不到“通”的目的了。当然,家长也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由着他们在电话或者视频的那头发脾气使性子。具体的谈话技巧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明白。简单地讲,家长需要倾听,给孩子发牢骚、诉委屈的机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还是从前那个“小宝宝”,可以无忧无虑不受批评指责地诉说心事。这样父母会赢得孩子的信任,帮助他们释怀,还能够获得宝贵的信息以帮助自己和孩子进一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

和孩子一起成长

“短短两年,似乎没法同孩子沟通了。”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在人生长河中真的不长。但是设想,孩子从出生到两岁的短短两年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宝贝不仅体重翻倍,长了头发和牙齿,还学会说话和走路。初长成的青年在两年时间里虽然在体貌上不会发生明显的本质变化,但是心志和思想却可以突飞猛进。留守在国内的家长们所有的信息资源停留在孩子出国留学之前的状态下,且父母长辈本身的生活环境改变也不大。相反,留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自己的“战斗模式”和之前有天壤之别,每天要应付的东西都不相同,几乎天天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留学生和国内的父母们可以说是长时间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次元中,有点“地上一日,天上一年”的感觉。

因此,留学生的家长们必须拿出“追星族”的精神,了解孩子留学的国家和城市的新闻时事,网上各种留学生和家长群里的动态,国内社交媒体以及网络新近流行的种种,样样要学习,样样要熟悉。家长们可能会说,我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现在还得倒追,也太惨了吧,的确,亲子关系是相互的。留学生本身应该理解父母的期待,体会他们的愿望和情绪,同时邀请父母参与到他们的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中。

问题是,咱们今天解决的是家长怎么能和自己的成年且留学海外的子女保持热度,通畅交流,家长们还是得端正态度,看看怎么从自己着手下出第一步棋。对留学生孩子的关注以及同他们的交流必须紧密,中间不能忽紧忽慢,要培养出一个适合自己及孩子的节奏和频率,并且保持贯穿至留学生涯的结束才行。其实,沟通的关键是要保持思想上的同步。家长们要通过倾听和观察,还有提问以及自学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以求同步。

请给孩子平等和尊重

“(孩子)总是说‘你别用中国思维想问题,我大了,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孩子的这个说法有两层意思。首先,“你别用中国思维想问题”,说明留学已经起到了作用。孩子意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且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暂不论中西思想孰优孰劣,孩子的这个回答中已经明确表态,家长的思想方式和自己接触的并且接受的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别,孩子不太认同家长的观点。听到异议,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我的观点怎么不对了,你说说!”这是“堵”的笨办法,是逼着孩子把好好的聊天往辩论甚至是吵架的方向引。聪明的办法是“通”,家长正好借机会和子女好好交流,可以问“你的观点怎么就有道理呢,快给我讲讲!”这样谈话的艺术是疏导和倾听,好处之一就是通过子女的解释和介绍,家长不但了解了国外的行情、风俗、理念,还对子女的思想获得了了解和理解。同时,询问和倾听给了孩子充分的尊重,把他们放在了和家长平等的谈话高度,而不是较家长之下的聆听高度。这样做的同时也解决了孩子说的后半句话所折射的问题。叛逆期的孩子,正处在人格定位和定型的过程中。这个时期的留学生遇到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挑战,经历了惶恐和磨砺,进而是收获成功后的喜悦和感受到自身的强大。俗话说“出生牛犊不怕虎”,更不用说是一只刚刚体会了成长和成功喜悦,浑身充满力量的牛犊了。

孩子说自己“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情,而没有说“我有‘能力’解决自己的事情”。如此看来,孩子实质是在替自己维权。家长爱孩子,那都是实实在在毫无保留。父母们恨不得把自己尝过的甜、吃过的亏,知道的、经历的一切都传授给孩子。当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意见时(比如孩子说的不认同家长的中国式思维)就摆出家长的姿态强加给孩子。这个时候对话的双方谁更有理已经不重要了,辩论的主动权由谁在家里更具权威来定夺。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时间长了,翅膀长硬了之后就不再听自己的了,于是忙着巩固自己的权威地位。所以,家长们还是先放下身段用平等平常心态来和孩子交流。

“做家长的,又想让孩子自立,又想给他更全面的指导,怎耐我的能力和说服力实在不够。”这真是家长最动情的心里呼唤,想让自己的孩子真正自立,当家长的一定要咬牙作出一些恨举动,比如老鹰妈妈必须亲自将小鹰从悬崖上的窝里踢出去,才能完成小鹰飞翔的华丽转身;这其中纵然有风险,但是所得更丰。换个角度想,把未成年或者刚刚成人的孩子独自送到陌生的国家学习居住,这本身就是个特别独立的活儿,孩子想不成长独立都难。这个问题的核心不是孩子有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而是家长对孩子是否信任,是否有信心,至于给孩子全面指导的问题,真的不是一人之力短时间内就能办到的。

当家长的不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孩子不需要自己的父母是部百科全书,孩子们期望的父母是那个最理解自己,倾听自己,帮助自己分析问题,能够让自己完全信赖的人。当然,家长要想与时具进,必须豁出去一些时间和体力去不断学习和了解孩子的生长生活环境,这样父母说出来的话才能在“点儿”上,彼此间的距离才不至于渐行渐远。最后我提醒家长们一句,一个成年人被“说服”的可能性是很微弱的,所谓的交流问题实际上是母女间的“较劲”,各自在争话语权和决定权。当家长的必须再三提醒自己,孩子已经成年,必须向对待成年人一样和他们交流。这个疙瘩解开了,其他问题就都好办了。

上一篇:妈祖文化元素下一篇:念《本愿经》好处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