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观念培养

2024-09-13

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精选12篇)

数据分析观念培养 篇1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让他们“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 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实现这一要求?教师可从提出问题, 引导分类;扶放结合, 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培养观念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引导分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 并对这一概念做了具体阐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 收集数据, 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课程标准对此也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在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 体验数据中蕴涵的信息”。

认真研究这两句话, 无外乎三层含义:①经历过程;②数据分类;③体验信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达成这些目标要求呢?下面结合“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教学, 谈谈个人看法。

1.提出问题, 引导分类

学生分析数据是从整理数据开始的, 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就是分类。如何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将情境中杂乱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这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基础。

“一个好的问题, 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重要因素, 更是启发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核心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准备课堂统计的问题, 让学生自然想到, 只有获得相关的数据, 才能解决问题或使问题能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

【片段一】

师:童心园里到底男的多, 还是女的多?谁能想一个好方法, 让我一眼就看出来?

生1:数一数, 排一排……

师:刚才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先分一分, 再排一排, 数一数, 这在数学上叫分类整理。 (板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把这些人分为男、女两大类 (板书) 。分类以后, 就可以排一排, 数一数了。

在教学伊始, 教师提出了“童心园里到底是男的多还是女的多”的问题, 并让学生快速说出, 学生卡壳了, 因为他们无法立即找到该问题的明确答案。即使有学生能猜出来, 也显得“底气不足”, 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这时基于学生以往的生活及知识经验,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可以将童心园里的人先分一分, 再排一排、数一数。

2.扶放结合, 整理数据

数据的分类是需要标准的, 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由此所能获得的信息自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让学生体会分类标准对分类的意义, 初步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数据, 进而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1) 师生合作、指导记录。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数据的记录整理, 头脑中没有整理数据的清晰方法, 特别是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 因此教师在适当指导后, 采用“师生合作”的形式, 从扶到放, 让学生感受到可以用文字、图画、符号等表示结果, 在“指导记录”环节, 教师重在解决“符号”和“一一对齐”的重点。

(2) 生生合作、选择符号。在学生利用第一个表格分析数据后, 紧接着让学生开展统计活动, 也由师生合作, 逐步过渡到同桌合作、独立完成。在反馈环节, 突出“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 在对比中让学生自己感悟“符号越简单, 越方便”。

3.分析数据、培养观念

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和分析数据, 以便从数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并发现蕴含其中的一些规律, 是数据分析观念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图表的兴趣, 在这节统计教学的起始阶段, 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数据, 在描述的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充分体会统计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

【片段二】

师:同学们真棒!又根据不同的标准, 整理出来两张表格。从这些表格中, 能解决看书的有多少人吗?你是从哪张表格中知道的?从这张表格中, 你还能知道些什么?从这些表格中, 能知道学生有多少人吗?你又是从哪张表格中知道的?从这张表格中, 你还能知道什么?还记得男和女的总数吗?也是15 人。

学生仔细观察。

师:这三张表格的分类标准一样吗?每种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一样, 为什么总人数都是15 人?如果这三张表格算出的总人数不一样, 那说明什么?

教师通过以上问题的引领, 重在让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取信息, 分析数据:第一, 要读懂统计表中能看见或通过简单推理就能得到的信息;第二, 要进一步解释统计表中所蕴含的信息;第三, 要有一定的评价意识, 包括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否合理, 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等。

综上所述, 对小学生而言, 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主要依赖于经验, 特别是亲身经历的经验, 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在过程中感悟理解, 分析信息, 推理预测。

数据分析观念培养 篇2

一、如何发展学生数据分析意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具体案例和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是包含信息的,就是说数据分析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做出决策和预测。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就是说分析数据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

例如:学校进行跳远比赛,王洋洋和张小丹成绩都很好,我们怎样确定谁去参加比赛呢?

1、让他们比赛6场,平均数最高的参加!

2、假如他们的平均数相同,就计算他们的方差,方差越小,表示他的稳定性越强,就排方差的同学去参加。

二、通过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体现解决问题的开放性

一般而言,平均数作为数据代表,相对可靠和稳定,因为它与其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只有当一组数据中有极端数据和众数出现,而平均数不能有效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基本特点时,才会选择中位数或者众数。所以我以为要区别它们的统计意义,可以这样尝试 :小冯去找工作,看到招聘广告上写着该公司月平均工资2600元,而工作一月后发现实际领到工资只有1500元,然后出示工资单: 经理8000元,副经理6500元,一般员工有7人1500元,茶水工1000元。

这就引出“大部分员工只有1500元,平均工资怎么会2600元呢”问题讨论,由此引发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识冲突。引导观察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而大多数员工工资在1500元的位置,从而自然的引出众数概念,也体会到众数的统计意义。

每个学生都有可以通过自己得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理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是要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去考虑,评价不同方法之间就有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结果的合理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多样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生活是这样,源于生活的数学也是这样,问题解决更应该这样,对吗?

总之,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很紧密,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观念。数据分析统计的教学,对学生来说似乎永远是个难点,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才能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数据分析观念培养 篇3

关键词: 数据分析观念 收集数据 发散思维 随机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将实验稿中的“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指出了统计的核心就是数据分析。建立学生“数据分析观念”,要让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然后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增加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如何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以下是笔者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体会需要收集数据。

教学中要选择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以激发兴趣,体现统计的价值。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统计活动中,我选用孩子们身边的他们关心的问题:“夏天快来了,学校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们的眼睛,决定每个班右面的窗户都装上窗帘,窗帘有下面四种颜色:黄、蓝、粉、白,小朋友们觉得哪种颜色合适?”听完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跃跃欲试,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有些学生还在座位上与同桌窃窃私语。看来一个小小的问题,已经成功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了。我随即提问了几个同学,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大家各执己见。“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意见能代表全校同学的意见吗?”学生纷纷摇头否定。“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看着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的样子,我提醒道:“可以进行全校调查。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能够完成全校调查吗?”“要是不能的话可以怎么办?”借助一些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收集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能够知道哪种颜色是全校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明确了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二、开展多样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会收集数据。

在统计活动中要发挥学生主体性,而不要使学生成为按一定指令办事的操作工,要有探索性。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统计融入到解决问题中,有利于统计观念的形成。接续上述话题:“你怎么知道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有多少呢?用什么方式数数得又快又准确?”“可以叫大家举手,老师来数。”“可以……”孩子们议论纷纷。最后全班一致确定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先想好自己最喜欢这四种颜色中的哪一种,再举手。”老师说颜色,最喜欢这种颜色的孩子举手。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最喜欢这四种颜色中的哪一种就选哪一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集相关数据,为后面的整理、描述数据提供依据。

三、提供不同形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会用多种手段整理和描述信息。

有研究表明,早期经验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建立进一步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记录数据的方式时,借助老师抛出的一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符号记录每种颜色有多少人最喜欢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画“正“字”、画“○”、画“√”、画“△”、画“×”……让学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本子上进行统计,并且每种符号选一位学生上台板演。接着学生自己数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我们班有59个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有些孩子花了一些时间。最后组织学生比较每种记录方式的優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快速简便又便于统计数据。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在优化过程中既学到了较好的记录方法,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这些方法是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是属于他们的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合并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作出合理的决策。

学生具备了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判断。运用数据作出的判断,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只能使在一定范围内作出的决策比较合理。“通过刚才的统计我们知道,最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学生齐答:“蓝色。”“如果我们班做窗帘,选择什么颜色最合适?”孩子们经过讨论发现选蓝色,因为喜欢蓝色的人最多。教学到这里,学生不仅明确了蓝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而且解决了如果我们班做窗帘,选择蓝色最合适。从而体会到统计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五、延伸知识信息,增强学生的随机理念,坚持正确的判断。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恰当的活动,体现随机性,以及数据获得、分析、处理进而作出决策的全过程。”教学中,调查我班孩子的统计结果是最喜欢蓝色的学生最多。“如果我们学校选蓝色做窗帘,合适吗?为什么?”一个小男生说:“合适!我们班同学最多人喜欢蓝色!”另一位男生非常激动地说:“不对不对!刚才只是调查我们班的同学,没有对全校同学进行调查。我们班同学的意见不能代表全校同学的意见!”我听了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多么敏捷的思维呀!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多样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生活是这样,源于生活的数学也是这样,问题解决更应该这样,对吗?不用老师提示,学生已经明白,同样的事情,面对不同的群体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统计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也要让学生明白,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从而对问题作出判断。也就是让学生知道抽样调查和所得的数据具有随机性。

浅议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篇4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 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常常要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根据大量的数据信息, 作出合理的决策, 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数据分析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订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因此,《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首次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二、 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策略

1.创 造性 、合理地使用教材 ,优化统计课堂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教师教学的步骤是这样的: ①仔细观察,看一看图上都有什么? ②从图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③用这些信息解决课本中的问题。④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这样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顺利完成了, 但学生没有真正明白统计知识的实质和其内在的思想方法, 对学生今后成长与发展的价值不大。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根据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特点、认知基础以及生活经验, 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创造性且灵活地使用教材。

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西太华超市经理决定在元旦期间举办感恩消费者买赠回馈活动, 凡购物满138元的顾客均有机会参加转盘抽奖活动, 活动设有一等奖(10名 )、二等奖 (50名 )、三等奖(100名 )、幸运奖 (200名 ), 请你当一名小小设计师为西太华超市经理设计合理的抽奖转盘。学生对这种富有新奇与挑战的活动特别感兴趣, 纷纷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讨论的结果从不着边际的个人想法开始, 通过全体学生自由风暴式的辩论最后趋于完善、合理化。其中有位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观点: 一等奖对应的扇形面积不能太大, 不然超市经理就亏本了。一下子就将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从涂色的表象与商家的利益联系起来。实践证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掌握了有关“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同时还发展了数据分析观念。

2. 让学生真正经历数据整理与分析的过程, 发挥学生在数据整理与分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建立不是靠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不是靠画统计图, 也不是靠解决几道简单的统计问题能培养出来的, 而是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因此,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全过程,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必要性和价值。同时,在统计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能把学生当成按一定指令办事的操作工具,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探索性和挑战性。

3. 开展与数据统计分析相关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判断和选择,真正体会到数据分析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先观察和思考,之后对提供的数据进行符合其认知水平的分析和解释, 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从而提升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招聘服务员启示”这样写:“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2500元”,你认为应聘者的月工资一定是这么多吗?

此外, 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报纸、杂志、电视中公布的数据,分析它们是否抽样得当,有没有提供数据来源, 来源是否可靠。这样的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同时理智地对待各种媒体公布的数据,对现实世界中许多事情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数据分析的知识, 还把数据分析的意义落到实处, 达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目的。

培养严格的纪律观念 篇5

教育目的:了解军人法纪的基本内容,认清遵纪守法、依法治

军的重要意义,明确新时期革命军人必须加强法律学习,自觉

遵守纪律。教育时间:90分钟

教育方法:集体授课,分组讨论

遵纪守法教育,是我军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形势下,加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大力开展遵纪守法教育,从法纪上保障思想政治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就每一个革命军人来说,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令、军队的纪律和各种规章,自觉地培养遵纪守法、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对于我军始终保持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胜利地履行自己的神圣使命,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纪律是军人的生命

严明纪律,依法治军,是新时期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无条件地维护法纪的严肃性,把遵纪守法转化为高度自觉的行动,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人民军队、革命军人的生命之所在。我军纪律条令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纪律,是建立在政治自觉基础上的严格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和完成一切任务的保证。”全体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严格遵守纪律,不允许有任何违反纪律的现象存在。

(一)严守纪律是我军的优良传统

人民军队历来重视纪律建设。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把严明的纪律视为生命。正如江泽民所说:“我军历来是讲纪律的,视纪律为生命。讲纪律是讲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保持军队集中统一的重要保证。”(转引自1997年3月5日《解放军报》)回顾我军的历史,人民军队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严守纪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战争年代,我军广大官兵为了战斗的胜利,识大体顾大局,为了严守纪律,保证战斗的胜利,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借。邱少云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纪律重于生命”的信念,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严守纪律的模范。在这里,严守纪律的核心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无论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产生于我军这所大学校的众多英雄模范人物从实质上说也是严守纪律的典型,因为他们都以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为天职,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安宁甘愿流血牺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老山战士以血肉之躯趟雷场、抗洪将士抢险救灾奋勇当先……自诞生之日起,我军广大官兵都视纪律为生命,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而违反了纪律,无论干部还是战士,同样都要受到军纪处罚,决不姑息迁就。1937年,延安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黄克功事件”,陕甘宁边区政府高等法院依法逮捕了黄克功,并请示中央对其进行审判,毛泽东同志在给审判长雷经天的批示信中这样写道:“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为之惋惜。但他犯了不可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控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毛泽东书信集》第110页)黄克功何许人也?抗日军政大学六队队长,十几岁就参加了红军,经历过井冈山斗争和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时他已是红军旅长,1937年10月因逼婚不成开枪打死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法院审判时,黄克功非常懊恼和悔恨,表示要戴罪立功。也有的人认为黄从小就参加革命,英勇善战,战功卓著,请求予以宽大处理。毛泽东同志知道后,亲自批准对黄克功处以极刑。他在给雷经天的信中明确指出:“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同前书)近80年以来我军不管遇到多么险恶的环境,多么艰苦的条件,多么复杂的形势,都能始终保持高度的集中统一,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与我军具有严守纪律的优良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二)严格纪律、从严治军是我军夺取胜利的重要保障 朱德元帅曾经说过:“纪律是军人的生命。我们纪律好,秋毫无犯,人民到处欢迎,胜利就快。”纪律是调整军队内部关系和军事各项工作的规范,它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特别是作 战胜利的重要条件。不管是战时还是平时,一切军事活动最基本的因素是人,决定战争胜负的也是人,无论遂行作战任务还是执行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都不仅仅是拥有强健体魄、聪颖头脑、丰富知识、高超武艺的单独自在的个体,还必须是组织严密、分工合理、行动有序、步调一致的整体。拿破仑在比较能骑善剑的马木克留兵与骑术不精的法国骑兵的战斗力时指出,2个马木克留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克留兵势均力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000个马木克留兵。原因何在?拿破仑进一步指出,法国兵以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和密切的协作弥补了技术较弱的差距,所以能够以少胜多。由此可见,严明的纪律可以出协同、出战斗力,而这些恰是军队的生命所在。正是因为如此,古今中外,历代军事名家都把严格的纪律作为治军统兵的第一要义,作为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因而非常注重对军队的纪律教育与管理,并使“服从命令、令行禁止”,逐渐演变为中外军人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孙武演阵斩吴姬,司马骧直整军诛庄贾,曹操割发代首,诸葛亮挥泪斩马稷,这些都是严肃军纪、从严治军的千古佳话。纪律之所以对军队如此重要,是因为它贯穿于军事实践的方方面面,决定和影响着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军事斗争是有目的、有组织、大规模的实践活动,是你死我活的激烈对抗,它要求任何一方都必须以集团、整体的力量去抗击敌人。而只有严明的纪律才能使军队以高度集中的统一指挥,准确无误的协同动作,步调一致地完成任务。治军从严,这是从古今中外兵林战阵中用无数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治军真话。

我军在建军实践中紧紧抓住纪律这根准绳,以严明的纪律著称于世。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党就在红军中建立了一整套铁 的纪律,有效地克服了旧军队遗留下来的军阀主义作风以及纪律观念淡漠、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流寇主义、绝对平均主义等小农意识,从而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改善了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使红军队伍不断扩大,战斗力不断提高,为夺取土地革命战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后,在党的

正确领导下,我军又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我军的具体情况进行“整风”、“整军”、“诉苦三查”等运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我军纪律,为我军不断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断地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条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军自觉严守军事、政治、群众、外交等方面的纪律,在支援友好国家进行民族独立的反侵略作战、维护祖国边疆地区和平安宁、粉碎霸权主义地区霸权主义的侵略挑衅、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更加关注军队建设特别是纪律建设,多次修订了共同条令,颁布了一系列军事法规、条令条例,对纪律严明的标准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有利地推动了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抗洪部队坚决服从国家防总和当地防指的统一指挥,坚决执行上级命令,坚决完成任务,在特殊环境中,仍然努力保持严整的军容和良好的秩序。广大官兵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模范遵守群众纪律。为了不给当地政府和群众增加负担,许多部队不住民房住帐篷;为了保证学校按时开课,先期住在学校的部队主动提前撤出。在胜利完成任务后,许多部队谢绝地方的欢送会、庆功酒,并清理打扫驻地和大堤,回撤静悄悄,凯旋在子夜。透过这些,人民群众看到了老红军的本色、老八路的作风,看到了我军仍然是人民的子弟兵。而随着我军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人民军队与外军的交流和来往日益频繁,在重大外事活动中,我军广大官兵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外事纪律,向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军队、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1992年至1993年,我国应联合国请求,先后派出两批共800名官兵赴柬埔寨参加维和行动,出色地完成了维和任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联合国和世界人民的好评。联柬机构主席石明康称赞中国维和部队纪律严明,完成任务出色,堪称“文明之师”。而我人民海军在近几年的出国访问中,严守纪律,显示了新中国的国威、人民解放军的军威,令海外华人无不骄傲自豪,让世界真正感受到了东方文明古国的精神风范。总之,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纪律建设。严明的纪律培养和铸造了英雄的军队,英雄的军队靠严明的纪律把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形象塑立在中华大地上,把中华国威、我军军威带到了世界各个地方,再次为世人所瞩目。让世界赞叹。(三)对待纪律的正确态度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里,就要遵守一定的纪律。雷锋同志曾经说过:“军队,它是战斗的集体,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一切要适应于战斗的需要,很难设想一支锣鼓不齐、行动不一致的军队,能在战场上打败敌人,取得胜利。”纪律带有很强的约束力,如何正确对待纪律,是每一个革命军人自觉遵守纪律的前提。对待纪律的科学态度主要是两个方面。

1.欢迎他律。他律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和规范,是外界对自己的约束。守纪品德的养成首先就是从 外界约束做起的。没有外界的约束,便没有纪律的内化,良好的纪律品质就无法形成。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其受约束的程度自然要比普通老百姓更多一些,更严一些,否则,也就无所谓军人了。因此,我们应该消除对纪律的抵触情绪,自觉按照我军纪律的有关内容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按规章制度办事。当自己违反了纪律,受到同志们的批评时,应该虚心接受,努力克服缺点;当自己受到纪律处分时,应该吸取教训,认真改正错误。

2.严格自律。自律是指个人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外界的约束并不是时刻都在起作用的,建立自觉纪律才是我军纪律建设的目的。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外界的约束是建立不了自觉纪律的。而严格自律,正是提高我军战斗力和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我军的纪律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的,这一本质规定,要求革命军人在执行纪律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把他律转化为自律。朱德元帅说道,我军的纪律,“绝不依靠打骂来维持,而是建筑在无产阶级的团结上面,用自我批评的精神、教育的精神,互相督促和勉励,达到自觉遵守纪律。”(《朱德选集》第5页)可见,我军纪律的他律性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这种他律本身就包含着自律的内涵和要求,包含着转化为自律的可能性。因此,革命军人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纪律的他律性,逐渐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律。邱少云就是严守纪律的楷模。1952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邱少云所在部队受命担任潜伏任务,邱少云的身体被敌人投下的燃烧弹点燃,火苗一点点吞噬着他,很快就连成一团烈火,整个把他裹了起来。当时,他身后就有一条水沟,在泥水里打几个滚,就可以把火扑灭。可是,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为了500多个战友的生命安全,他以超人的意志卧在那里纹丝不动,直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邱少云所表现出来的对革命纪律的高度自制和自律性深刻说明,当革命军人心甘情愿地严守纪律时,被动的服从就会变为自觉的行动,他律就会成为革命军人随时准备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的高度自觉的自律。因此,作为一名军人,应当自觉遵守军队的纪律,在部队严守岗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随时准备为祖国为人民建立功勋。实践证明,那些既不喜欢他律,又不愿意自律的人难免要犯错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某军械修理所战士袁某,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很想与自己的同乡搞些生意赚点钱,因此,他不仅无视“军人不准参与经商”的规定,而且擅自离队去做生意,由于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够,盲目贷款投资用于做大米生意,非但没有赚钱,反而亏了本。如果这时吸取教训,悬崖勒马,还来得及。但是,袁某在畸形心理的驱使下,盗走所里司务室现金5700余元,结果触犯法律,走上犯罪道路。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不能严格自律,又不愿听他人劝戒,不但会时常违纪,而且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对此,我们每一个革命军人都必须提高警惕,严格自律,遵纪守法。

二、依法治军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客观要求

依法治军,就是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令和军队的军事法规管理军队,协调和处理军事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使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走向规范化、制度化。1999年7月,全军政工会议更是将依法治军正式写入《决定》,明确指出要重视法规建设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进依法治军。因此,依法从严治军体现了新时期社会生活对军队纪律建设提 出的新的要求,是加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我军“打得赢”、“不变质”的重要条件。它要求每一个革命军人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把自身的遵纪守法素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依法治军是新时期加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军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保证我军“不变质”,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政治上的坚定不移和道德品质上的纯洁无理,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力加强纪律建设,并将纪律建设纳入依法治军的轨道。《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用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官兵”是强化精神支柱的一个重要方法,并要求纪律建设必须为依法从严治军服务。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肩负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我们要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住考验,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履行好军队的职责,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更离不开严格的组织,严明的纪律。”“要使部队具有严格的纪律和良好的作风,必须加强思想教育,严格各项制度。我们军队有一整套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这是从严治军的依据。”(转引自1993年7月22日《解放军报》)而所有这一切,既是加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又是思想政治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讲思想教育,不讲纪律法制,治军就缺少制度的保证。思想政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而坚持依 法从严治军,不断增强广大官兵的法律意识、纪律观念,增强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侵蚀的能力,正是一条重要途径和一个基本方法。只有加大依法治军的力度,才能确保军队的高度集中统一,为军队全面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二)依法治军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的军队是融知识、技术、人才于一体的武装集团,其先进性、精确性和整体协调性都是以往军队所无法比拟的。实践证明,军队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加强法制,严明纪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上对德军作战的美国陆军第二军,由于纪律松弛,作风稀拉,土气低落,犹如一群乌合之众,因而屡战屡败,损失惨重。素有“血胆将军”之称的巴顿将军出任该军司令后,从多方面严肃军纪,严格制度,严格管理,凡违反战场纪律的人员一律严肃处理,从而提高了士气,振奋了军威,连战皆胜,成为当时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部队。随着战争的发展,高技术广泛运用于战争之中,军队的纪律性就显得越发重要。如果说,在古代战争中,单个土兵的行动,对整个战局影响不大的话,那么,在现代战争特

别是高技术战争中,任何一个士兵的失误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有资料统计,两伊战争初期,伊朗损失的50余架飞机竞有30架是因土兵纪律松懈而被自己击落下来的。近年来,各国军队发生的致使武器装备损坏的事故中,因土兵违反操作规程擅自行事而造成损失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此可见,现代战争已经不是简单的体力的竞争,它要检验的是千百万人的配合与协同。只有铁的纪律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才能保证军队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因此,我军要加强质量建军,实现现代 化,必然要求依法从严治军,要求每一个革命军人必须服从命令,令行禁止,严守纪律,忠于职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许许多多的实践说明,一支拥有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军队,必须通过依法从严治军才能很好地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形成和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1999年南联盟军队面对多国部队的轰炸而能够坚持斗争到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因为南斯拉夫人民军在平时非常注重部队的纪律教育与管理,因而在作战中,士兵能够团结合作,严格遵守战场纪律,听从统一指挥,使现有武器装备发挥了最好的作战效能。可以说,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手段,没有严格正规的管理,没有具有良好遵纪守法素养的官兵,无论多么先进的武器装备都不可能形成整体效应,发挥不出应有的威力。

(三)依法治军是正规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加强正规化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军队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早在1952年,毛泽东在给南京军事学院的训词中就明确指出:“与现代化装备相适应的,就是要求部队建设的正规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就是要求实现诸兵种密切的协同动作。为此,就需要克服在过去时期曾是正确的,而现在则是不正确的那种不集中、不统一、纪律不严、简单现象和游击习气等等,而必须加强整个工作上、指挥上,而首先又应该是从教育训练上来培养的那种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第314页)从我军近80年的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正规化建设的核心是加强法制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首先需要建立起结构完整、门类齐 全、层次分明、内容协调、规范严密的军事法规和条令条例体系,加大法规教育的力度,提高官兵贯彻条令条例的自觉性。其次,对每一个革命军人来说,必须认真学习军事法规和条令条例,如共同条令、我国《刑法》关于“军人违反职责罪”的若干规定等,要理解、掌握其基本内容,并坚决与违反规定、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断增强法规条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部队的一切活动切实依据条令条例运转,才能真正提高我军正规化水平,走出有中国

特色的精兵之路。为此,江泽民一再强调,新的形势下,“一定要坚持从严治军,强化官兵纪律观念,坚决做到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把条令条例贯彻落实到部队各项工作中去,建立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生活秩序,不断提高正规化管理水平。”

三、遵纪守法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化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同样,革命军人要做到遵纪守法,首先必须学习、掌握法律法令和军队的纪律及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只有对法纪知之深切、识之全面,认清其重要意义,才能转化为遵纪守法的自觉行动。(一)熟知国家的法律法令

国家的法律法令,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维护公民个人正当权益的强大武器,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革命军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必须参与社会生活,遵守国家 的法律法令,而绝不能认为自己是军人,遵守军纪法规就足够了,至于国家的法律法令大可以臵于一旁。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法治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法律体系也正日趋完备,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也进入了新的时期。作为一名革命军人,更应该学法、知法、懂法,自觉维护国家法律法令的神圣地位,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指导社会实践。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婚姻法、军事法等,既要了解基本内容,更要理解、掌握其精神实质,学会运用其基本观点、法则正确处理现实生活问题,特别是在个人及亲朋好友遇到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等涉法问题时,要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与坏人坏事作斗争,并紧密依靠组织,共同维护正当权益和社会的安宁稳定。(二)要牢记我军纪律和规章制度

我军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历来非常重视纪律的制订和贯彻执行。朱德元帅曾经说过:“我们规定了的一切事项一定要执行,这就是我们的纪律。”而且,我军纪律是保证军事活动正常进行和维护军队整体利益及军人个人权益的行为准则,是我军性质、宗旨的体现,是我军战胜重重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作为人民军队的一员,必须熟记我军的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掌握与自己工作和生活直接有关的一切军事行为规范。我军纪律具体分为政治纪律、军事纪律、经济纪律、群众纪律、保密纪律等。《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明确规定: 1.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 3.执行军队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 4.执行上级的命令和指示;

5.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同时,我军纪律还要求每个革命军人必须做到:

1.听从指挥,今行禁止;2.严守岗位,履行职责; 3.尊干爱兵,团结友爱;4.军容严整,举止端庄; 5.提高警惕,保守秘密;6.爱护武器装备和公物; 7.廉洁奉公,不谋私利;8.拥政爱民,保护群众利益; 9.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 10.缴获归公,不虐待俘虏。

我军保密守则规定:不该说的秘密不说;不该问的秘密不问;不该看的秘密不看;不该带的秘密不带;不在私人书信中涉及秘密;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秘密;不用普通邮电传递秘密;不在非保密场所阅办、谈论秘密;不私自复制、保存和销毁秘密;不带秘密载体游览或探亲访友。

以上就是我军纪律的主要内容,它要求无论军官还是士兵都同样要严格遵守。革命军人只有对军队的纪律了如指掌,熟记在心,遵纪守法才有依据。才能自觉。而这一切既是革命军人健康成长的可靠保证,也是我军纪律建设的客观需要,是确保我军“打得赢”、“不变质”和实现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总之,高度的法纪观念体现的是我们对于集体利益的服从,以及我们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履行。而且,它是与我们整个的事业、理想、目标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培养这种高度的法纪观念,自觉遵守和维护国法军纪,接受法纪的约束,以使我们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地成长进步,更好地履行职责和义务。

数据分析观念培养 篇6

一、教师教育观念及行为的改变

1.学生观

随着教育功能的扩展,数学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只有47.83%的教师能关注个体学生,关注差等生的仅占2.11%,19.57%的教师关注优等生,30.43%的教师关注中等生。从中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完全做到面向个体,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学到最新的教育观念,但对这些教育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2.教师的教学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41.30%的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可见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抑制其顺利推行。

二、建议与对策

1.增强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终身教育意识和培训意识

我国职前专业教育起点比较低,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文化业务素质受到严重影响,需要接受再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惊人发展以及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这就需要教师接受终身教育,不断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及行为的改变。

2.培养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资源的利用能力

课程资源不仅包括大家经常提到的现代教学媒体,还包括很多实在的、经常能看到的、摸到的一些常用的教学手段。例如,挂图、彩棒、手工制作几何图形等。各农村小学领导及相关教学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尽最大可能培养在职教师的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现代媒体手段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

3.把农村中小学建成职业教育的实习基地

职业教育及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在农村小学建立实习基地、实习教学点,选派优秀教师带队组织实习指导,一方面可以引导鼓励师范类高年级数学班的学生到农村小学实习支教,缓解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从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

4.加强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不是优质课展示,也不仅仅是教学研讨,对于农村小学学校管理者来说,应当在数学教师集体中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帮助每一位数学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计划,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培养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育观念及行为最为有效的办法。

从错例分析谈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篇7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现状不容乐观。

一、错例分析

1.错例再现

“求彩带长度”是三年级上册总复习第113页中一道经典的实际问题, 教材编排此题的目的是:通过本题的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并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特点还不熟悉, 教材呈现的直观图, 能帮助学生分析“捆盒子的彩带包括哪几个部分”, 理解“需要的长度”的实际含义。

虽然在此之前, 学生已在一年级上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在一年级下学期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会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在三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周长的计算方法。但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缺乏系统的认识, 空间想象力不够, 教材虽然提供了直观图, 但要理解捆盒子的彩带包括哪几个部分, 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在本校三年级的两个班中进行了调查测试和访谈, 错误率80%以上, 具体表现如下:

(1) 长方体盒子错误率83.0%。

主要错误:

没加打结的45厘米:60×2+40×2+30×4。

30厘米只算了两根: (30+40+60) ×2+45。

30 厘米、40 厘米、60 厘米都算了四根: (30+40+60) ×4+45。

30 厘米、40 厘米、60 厘米都只算了一根:30+40+60+45。

30 厘米、40 厘米、60 厘米都算了六根: (30+40+60) ×6+45。

打结的45厘米不加反减:60×2+40×2+30×4-45。

(2) 正方体盒子错误率85.1%。

主要错误:

没加打结的45厘米:40×4+40×4。

40厘米只算了四根:40×4+45。

40厘米算了十二根:40×12+45, 40×3×4。

40厘米算了六根:40×6+45。

2.错因分析

(1) 学生对周长这一概念缺乏本质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只会在简单的图形中运用, 部分学生只记住了长方形的周长是两个已知数字相加再乘以2。所以在解决“长方体的盒子需要多少彩带?”时, 很多学生列出的算式是“ (30+60+40) ×2+45”。

(2)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现在只限于对平面图形的感知和理解, 而这道题目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不了解, 找不准图上的60厘米、40厘米、30厘米分别是哪一条。

(3) 多数学生在计算彩带的长度时, 都是看图数出根数再计算的, 但在计算时, 由于空间想象能力的缺乏, 能正确数出长宽高的根数的学生为数不多。

(4) 教材设计这个练习的意图是让学生知道要求彩带的长度, 只要分别求正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再加上打结所需的彩带长度就可以了。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少, 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包装好的盒子, 加之三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他们很难根据图画的意思想象出盒子的包装方法, 更不能将这根彩带抽象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形状来计算。

二、培养策略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规律时, 总是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的。因为实物和图形的直观性很强, 容易为学生认识和理解, 也容易使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利用“实物和图形”也就是运用和借助实物和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等方法认识客观事物, 这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最好的途径。下面, 我结合以上错例谈谈利用实物和图形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1.放大过程, 抓住本质

在解决“长方体的盒子需要多少彩带”时, 很多学生列出的算式是“ (30+60+40) ×2+45”。在访谈中我了解到, 这些学生是因为牢牢记住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 (长+宽) ×2, 而图中有三个数字, 所以就把这三个数字都加进去吧。这让我回想起在毕业班的总复习时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概括不出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中的“长+宽”表示的是半个长方形的周长。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们在教学时是否节奏太快了, 认识了周长的概念后, 马上要学生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然后就是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虽然最初作业正确率很高, 但到了举一反三的运用阶段, 错误率就明显上升。其实, 教师在长方形周长的新授课教学时, 不要过早地让学生用 (长+宽) ×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在教学中我发现, 在教学周长的初始阶段, 推迟使用公式计算,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周长, 如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长+宽。虽然这样的方法看起来比较麻烦, 但它有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四边之和。一段时间后, 学生会明白长加宽的和就是半个长方形的周长, 再乘以2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此时他们才真正理解了公式: (长+宽) ×2的意思。对于优秀学生来说, 公式的理解并不是难事, 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这样才能从本质上理解长方形的周长这一概念, 过早地人为划一地要求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会导致学生机械化地记忆公式, 模式化地计算周长, 而不会灵活地解决问题。

2.学会观察, 发挥想象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 与现实生活非常紧密, 也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真观察周围的实物, 重视现实生活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从视觉上去感受空间。我在上述错例指导课的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 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 用扑克牌盒来代替礼品盒, 让学生观察这个礼品盒是什么形状?摸一摸每一个面, 并思考:这个长方体礼品包装盒共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你能找到图中的30厘米、60厘米、40厘米分别在哪个位置吗?摸一摸教具, 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 并从立体图形中准确找到长、宽、高, 为接下来计算彩带的长度做准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分解图形、想象实物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而想象具有伴随性, 学生在观察实物、概括实物及几何图形时, 在练习、操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想象, 这些想象既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上述错例的学生访谈中, 我发现多数学生在计算彩带的长度时, 都喜欢采用看图数出根数再计算的方法, 所以我在教学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解决问题的练习指导课时, 就引导学生观察:由于角度的关系, 有些长方形和线段看得到, 有些看不到, 需要我们去想象。想象一下:在礼品盒上捆的这根彩带, 到底包含了几根30厘米、几根40厘米、几根60厘米呢?经过观察和想象, 学生就会发现这根彩带中实际上包含了4根30厘米、2根40厘米、2根60厘米, 所以彩带的长度就是4个30厘米、2个40厘米、2个60厘米的和再加上蝴蝶结的45厘米。

教学时, 我通常让学生先观察实物, 然后练习画出观察过的实物几何图形, 有时也运用猜想、设计等手段, 借助直观图形来进行合情推理,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激发出潜在的创造力, 又让他们逐步形成合乎逻辑的思考、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形成创新意识。

3.结合操作, 训练概括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 思维的起点。”教学时, 老师不但要重视引导观察, 而且要重视让他们由被动听讲变为一起动手、共同参与, 亲身操作。多种形式的操作能使他们的视觉、触觉协调起来, 充分发挥其内化功能, 以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 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在礼品盒上捆一根彩带, 这根彩带捆上后会是什么形状?用铜丝代替彩带动手包扎一下, 验证一下自己想得对不对?让学生在动手围一围中理解“捆盒子的彩带”指的是哪几个部分, 然后把扎好的铜丝从盒子上取下来, 让学生观察此时铜丝的形状是什么?和盒子正面的周长有什么联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取下的铜丝再套上去, 是否和彩带的形状一个样?将抽象问题直观化, 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表象支撑。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操作的效率。用铜丝代替彩带, 是因为铜丝易弯曲, 取下后又可保持长方形的形状, 便于学生观察。

用铜丝扎好后, 我让学生来说一说:你在验证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彩带是长方形的;彩带的长度就是右边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因为可以把彩带移到边缘进行验证。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这根彩带有多长?如果再扎上另一根彩带, 这根彩带有多长?这个礼品盒全部包装好, 一共需要多长的彩带?”此时, 学生已经发现了原来求彩带的长度只要分别求长方形的一个正面和一个侧面的周长之和, 再加上打结所需的彩带长度就可以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操作过后一定要让学生试着总结概括, 把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参与活动, 从语言表达和听觉上感知空间观念, 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空间经验, 使空间观念得到形成和巩固。这与观察实物相比有较大的难度, 但是对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有很大好处, 这是在观察基础上的一个飞跃。

数据分析观念培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校2003级、2004级护理专业三年制学生。实验组:2004级护理01班48人, 对照组:2003级护理01班50人。两组学生均是计划生, 其平均年龄、入学成绩接近。

1.2 方法

在学习手术护士术前无菌处理术时, 对两个班 (组) 实行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验组:课前把该班随机分为4大组, 并介绍本次实验课的预习要点和教学要求, 课堂安排一节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手术护士术前处理术的操作方法, 要求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方法, 一人扮演手术护士, 一人扮演巡回护士, 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操作, 然后每组代表上来演示该操作, 教师以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 同时也检验出学生预习的效果, 然后教师对该实验进行演示, 再分别对学生演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评讲, 下一步进行仿真练习, 教师在场辅导, 最后进行考核。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首先由老师布置课前预习, 上实验课时, 详细地向学生示教实验操作的步骤与注意事项, 示教完毕后, 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亦在场辅导, 最后进行考核。

2 结果 (见表1、表2)

人 (%)

人 (%)

3 效果分析

3.1 学生无菌观念加强

实验课结束, 分别对学生进行无菌原则概念的认识调查,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使学生认识到无菌技术掌握的好坏, 不仅反映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 而且也反映出其职业道德, 更直接地影响病人的健康和愈后。护理人员只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具有良好的无菌观念,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满足时代的需要。

3.2 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和主体性

角色扮演是运用讨论、表演、点评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教育,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 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操作的记忆, 角色扮演及模拟场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对医院及临床护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为下一步病区实习加深了理性认识。通过角色扮演所学得的经验和技巧, 容易迁移到类似的临床情境中, 有利于学生的角色转换和角色的适应[1]。

3.3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分组探究式教学方法, 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 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活动中, 合作贯穿学习整个过程, 学习活动完成的好坏, 往往需要依靠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 通过协作学习和探索, 学生可以取长补短,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 讨论

教师在每学期初制定授课计划时, 要安排足够的练习与考核时间, 以避免由于时间紧而放弃某些步骤。注意用物的准备, 用物最好能做到每人1套, 若用物不足, 亦可重复使用, 但一定要注意准备过程的一些细节, 如每一大组的同学练习完毕后, 一定要把用物整理好, 离开后才能进行下一组同学的练习, 避免引起同学的误解, 认为所放的用物可以随意摸或碰, 从而减弱学生的无菌意识。练习时一定要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 不能人为省掉其中的一些操作步骤, 如换手术室专用鞋、戴圆帽等。强调考核时的易出错地方, 并加重减分, 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高度重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 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在哪些环节容易发生违反无菌技术规范操作的“习惯性”错误, 及时给予纠正。在再演示的过程中, 可故意插入一些学生容易发生“习惯性”错误的动作, 然后以提问形式让学生判断“刚才我在哪些地方做错了?”“如何纠正?”让学生回答后自行纠正。这样可加强学生的“有菌操作, 无菌观念”的意识, 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无菌观念。可发放手术衣和洗手刷给学生, 让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巩固和辅导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

参考文献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篇9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且为培养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要让学生课堂上积极探究,发现问题,就必须给他们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因此,对待学生,不论是中等生、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评价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时,可适当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想想”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的过程中,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其次,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回答问题错了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学生提出意见,教师应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作出正确的引导,决不能置之不理。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心中燃起的求知欲就会因此而熄灭。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对一的交流形式,把学生带入一个预定的圈子,求得统一答案。这种教师主宰一切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我在学生座位的编排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采用同桌合作,四人或多人围坐的形式,便于展开小组合作交流,打破过去拘束呆板的空间格局。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学会质疑、争辩评价,使他们在一种自信、成功、创新的体验中主动学习、发展,营造这样的氛围,关键是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

三、运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56-22”时,我先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行探究计算方法。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出了多种计算方法,有的用计算器算56-22=34,有的通过画图算出56-22=34,有的列竖式计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都参与了这次研究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讨论、交流,气氛活跃,既拓展了思维,又培养了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人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创新实践

只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开阔视野,捕捉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使数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才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小数减法”时,我给学生几种物品常见的价格:商店里有钢笔每支12.4元,书包每个20.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小刀每把0.65元,再出示人民币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各一张,让两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说:“你想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然后要求他们把刚才买东西时拿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列出算式。这样,学生在参与购物的实践中,会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再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从生活中寻找统计问题,然后让学生交流想法。这时讨论异常激烈,在的说想统计同学们喜爱哪些体育运动,有的说想统计同学们最喜欢上什么课,还有的说想统计这次考试中优生有多少人,合格有多少人,不合格有多少人……于是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分组自愿统计,教师也参与其中,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学生交上来的统计内容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的出路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不仅观念上要创新,而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要创新。只有教师的教学创新才能推动学生学习的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10

对初中学生而言, 空间观念主要包括: 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 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 展开图之间的互换; 能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 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能利用图形直观地描述问题; 利用直观进行思考; 借助于图形进行推理. 这样的推理更多地反映出形象思维的特征, 相对淡化了演绎思维的特征, 有效地反映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与特征.

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利用几何直观进行数学思考, 是学生学好几何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 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 重视几何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应用, 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几何图形在初中几何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它具有概括性的特点, 对学生由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通过基本图形的教学, 学生在记忆中形成几何图形的基本框架, 这样日积月累, 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再到逻辑思维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本图形都是用简洁明快的线条和必要的符号来表达文字内容的, 便于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也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记忆、运用知识,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有理数这章中, 在讲到数轴知识点的时候, 就是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使学生理解所有的有理数在数轴上都可以表示出来, 使学生加深对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认识, 也可以利用数轴的特点对绝对值的知识加深理解, 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有理数, 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明晰, 降低难度.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往往只重视逻辑化这一环节, 只对知识作机械性与形式性的传授, 忽视从生活原型中, 从学生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这样学生不但不知道知识是从哪来的, 是怎样形成的, 忽视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也忽视了用数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这样学生无法体会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导致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并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在讲解截一个正方体的截面是怎么样的知识点时, 可以采用先做后想, 想后再做, 做后反思的教学安排, 把动手实践与整个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实践—感性认知—再实践—理性认知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升华.

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空间形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图形, 除了美术, 只有数学把图形作为基本、主要研究对象, 利用图形进行教学的思考、想象. 想象力要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却是无穷的.

如在从不同方向看这节内容中, 通过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 然后画出三视图, 或者通过三视图, 还原出几何体,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展开想象, 充分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鼓励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 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发挥想象力, 得出结论, 加深理解.

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几何推理与证明是数学课程中图形与证明的重要内容, 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推理论证是不同于代数方法的一种解题方式, 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核心环节. 由于推理论证是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者的综合运用,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必然很高, 因此, 推理训练既是几何入门教学的重点, 又是几何入门教学的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情的推理, 发展学生的逻辑论证能力, 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体验证明的基本过程, 做到合理安排, 循序渐进, 协调发展.

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这节内容中, 通过将四边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 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再将五边形划分为三个三角形, 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40°, 由此类推下去, 让学生推断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 ( n - 2) 180°, 学生通过探索, 合情的推理得出结论, 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 得到激励, 提高学习热情.

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 篇11

培养宝宝的时间观念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父母首先要重视,态度要平和,行为要耐心,言语要温和。最重要是要以身作则,言行致,定下了规矩就不能因为节假日的来临或者父母的情绪变化而变动。还要善用智慧,讲究方法,日积月累,宝宝的时间观念形成规律、秩序,稳定且有效,这是个对他(她)终身有益的好习惯,千万要坚持,要相信宝宝,相信自己。

宝宝时间观念形成的不同阶段

刚出生

此时,宝宝要面对从子宫搬家到外界的“适应期”,一切以宝宝的自然生理反应为主:饿了吃。困了睡,不舒服哭。不过即使是这个阶段的宝宝,如果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宝宝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强烈些,会为日后的配合做好准备。

满月

宝宝醒着的时间逐渐增加到4~6小时了,开始对妈妈说话的声音熟悉了,如果妈妈足够仔细,一定能发现孩子一次能吃多少,吃的时间有多长,次睡眠时间持续多久。这样的观察可以帮助妈妈确定每次喂奶的间歇、休息的规律,让妈妈主动来安排宝宝的作息时间。

6个月后

宝宝通常可以睡整晚,不再需要半夜吃奶,白天玩耍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这时。父母要增加跟孩子交流的机会,比如睡前固定的讲故事时间,或者放唱轻柔的催眠曲,都是提醒宝宝睡觉时间到了的好方法。

周岁后

宝宝开始行走和呀呀学语了,对爸爸妈妈的语言和动作很感兴趣。至于时间的概念,他们并不了解,但会明白宝宝肚子饿了,该出去玩了,宝宝要睡了这些具体的要求。

2岁以后

宝宝有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了,也会看小画书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来制作精美别致的小挂钟或者有图画的时间表,放上一天里具体的安排。这个时候孩子虽然对时间的几点几分还不太明白,但他已经很理解每天都有起床、洗漱、吃饭、玩耍、讲故事、睡觉等大概的项目。

在满月以前:宝宝负责满足自己,父母负责及时提供满足,铺垫培养时间观念的基础;

1~6个月时:父母应注意仔细观察,及时调整和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

6个月~1岁时:父母可就睡眠时间的固定,用暗示的方式给孩子逐步引入时间的概念;

1岁~2岁时:父母针对孩子对语言和动作感兴趣的特点,用强调和重复的方式,宣布和固定作息时间;

2~3岁:让宝宝做时间的主人,父母用配角的方式参与支持。

时间观念培养小技巧

积累有时间含意的交流词语

念有关时间的儿歌“太阳光,晶亮亮,雄鸡唱三唱”、“春天春天真美丽,花儿开放笑嘻嘻”等;宝宝过生日,吹灭一支小蜡烛时,旁白:“宝宝一岁了”,吹灭第二支蜡烛,欣喜地再说“宝宝两岁了!”,让宝宝在喜悦中感受时间的变化。跟宝宝约时间出门玩耍,“宝宝,加油,吃完饭,换了鞋就可以出去玩。”让宝宝理解时间的具体指向。

选择有感染力的睡前小故事

如美国的图画书《月亮,晚安》,这本书教给我们一个最简单、最难以置信、最有效的“睡前仪式”:让宝宝跟房间里每一件东西道晚安,在咿呀学语的纯净的童声中,精心选择的一个个单词坠上“Good Night”,一下子就成了温柔的诗歌,孩子在这样恬淡优美的氛围中放松了,在最后一页时钟指向8:1O时,幸福地入睡了。这是一本最好的将时间和睡前仪式不同声色地揉合一起的伟大的童书,适合每个父母读给自己年幼的宝宝听。

用生动具体图像标示时间

小挂钟时间的数字标识可以变成小床和月亮、太阳的笑脸、吸引人的餐桌、滑梯或秋千等分别代表睡觉、起床、就餐和玩耍等,指针一定是可以拨动的,由小朋友在父母或其它成人的指导下随时操作。手巧的父母,也可以制作立体的挂饰,做几个可以关闭的小门,里面分别是不同时刻的动画场景,孩子一定很乐于去打开、关上,而且愿意长期反复。

进行感受时间长短的游戏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篇12

一、善疑巧问,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 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要培养创新人才, 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变为以传授、继承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学, 以质疑作为推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内驱力,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兴趣, 形成巨大的创新动力.

1. 质疑重难点, 巧问出新意

“问题是接生婆, 它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是质疑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少教师在处理重难点教学内容时, 不是想方设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 突破学生的认知矛盾, 通过问题探究, 解决矛盾获得长进, 而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或由教师满堂解释, 向学生奉送真理, 这种教学很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和结论,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善疑巧问生成新的知识, 寻求新的发现, 获得新的认识.如, 在讲“力的分解”一节时, 可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取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放在桌面上, 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 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地回答是一根线易断, 但实验演示结果却完全相反.用一根细线可将砝码稳稳地提起, 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 (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夹角) 提砝码时, 细线断开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 思维被迅速地激活起来, 此时,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质疑无疑处, 平淡见神奇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特殊关联, 是创造思维的突出体现.质疑无疑处, 一石击起千层浪, 既可活跃课堂气氛, 更能激励学生思维, 撞开学生的创新意识阀, 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例如, 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机油落在水面后为什么会出现五彩缤纷的斑纹?…..教材中看似无疑而大可质疑的例子很多, 质疑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浅处深问, “无中生有”, 不畏权威, 突破定势, 养成良好的质疑品质, 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实现思维的创新.

3. 质疑跨学科, 专中有综合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度综合, 综合能够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本质及世界的本来面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 但现用教材往往是分化有余、综合不足, 学科之间、知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树立综合意识, 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做到“约中有博”、“分中有合”.物理、化学、生物都属自然科学, 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生物上讲人眼的构造、视觉的形成和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显微镜的应用等, 都必须以物理中几何光学为基础, 而光合作用更是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知识紧密结合到一起.质疑教学中增强综合意识, 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调动各学科相关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课堂,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由是创造的温床.“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开放的课堂, 广阔的天空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应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计好的, 封闭的、有计划的兑现过程.开放课堂,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形式多样, 法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不会提问的学生, 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语) , 学生不仅要学“答”, 而且要学“问”, 一堂课的成功, 既要看解决了多少问题, 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 特别是提出了多少高质量的问题.教学中我常采取阅读指导、自疑教材 (材料) 的方法, 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如, 在讲单摆周期公式时, 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改变单摆摆动条件, 结果学生提出了从静止到运动, 从天上到地下深井, 从单一场到几种场并存等各种情况的单摆, 于是很自然地引发了单摆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如何写出上述条件下单摆周期公式的种种疑问.可以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时时都可质疑, 处处皆能设问, 教师尽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驰骋.对学生提问的幼稚或怪诞, 切不可冷眼讥笑, 教师作为学生自疑的帮助者, 应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使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 转向“探索———转化———创造”.

上一篇:螺旋钻机采煤工艺下一篇:C#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