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学生

2024-08-06

法学专业学生(通用12篇)

法学专业学生 篇1

一、问题提出

根据统计资料,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到2012年的680万,这项统计表明,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

与此同时,市场化就业也对就业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求职过程中不断适应变化的就业市场。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的就业市场更加青睐高素质多能力的劳动者。大学生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在市场中获取工作机会及之后职业发展。因此,在当今就业形势变化的幅度与强度增大的时代,大学必须面对现实的挑战,并着眼于未来发展,正确对待就业能力开发问题。同时,高校等相关社会机构和团体也必须对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持续的给予关注并深入研究,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在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就业率和提升就业质量。本文拟以ZF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状况为例,在理论引述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就如何开发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出一些思考,以期对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有所裨益。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的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认知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关注他们的就业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瑞士专家戈德斯密德指出,就业能力包括就业的内在动机、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自如游刃有余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敏锐而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及有效而合理的工作方法五个元素。[1]1991年,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对本世纪近20年来美国教育的现状和21世纪美国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认为21世纪就业人员应具备五大能力和三大基础,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五大能力是指:资源统筹能力;善处人际关系(同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认识复杂交错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运作的能力;能利用多种科技知识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三大基础是指:一是能力基础,既有较高的读、写、算、听、说能力的基础;二是思维基础,即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有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基础;三是素质基础,即有责任心和自尊心,善交际,能自律,为人诚实正派诸素质基础。[2]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长期拥有这份工作,并能够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和自如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的能力。[3]我国的学者则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与职业相关联的综合能力。

从以上引述可以看出,就业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短期的求职能力,更是一个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包括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两个方面,而且具有多方面的实际体现,如由知识、技能、思维、个性、观念、心理等因素组成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研究能力、亲和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4]

就内涵而言,我们可以把上述这些与就业相关的能力分为三大类型:一种可称之为道德能力,如诚信品质、职业道德等;一种为适应能力,如沟通和亲和等;还有一种为业务能力,如创新和实践等。前者为安身之本,后者为立命之基。前者多为内隐的道德能力和尚待开发的其他能力。而就尚待开发的能力而言,即就是通常被称之为“潜能”的诸种能力。

潜能是蕴含在一个心智健全的社会人智能“仓库”中的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智慧总和,通常被界定为是储存在一个人身上的尚未被释放出来的各类能量。[5]美国著名潜能理论研究专家安东尼·罗宾认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只是因为没有得到各种有效的训练,因此潜能没能得以充分发挥。以此而推论可知,就业潜能是指存在于个体中的潜在的能力,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培训,在今后就业时和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上能够发挥出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高校在学生就业潜能开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可以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说,这是一个与学生不断的知识学习、思维训练、社会实践和心理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和探索的漫长历程,其可贯彻实施于学生时代的每个时期,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但是,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系统、科学的开发大学生就业潜能并没有引起高校相关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首先,学术界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在开发学生潜能方面缺乏相关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的积淀,所有的工作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既缺乏理论的指导,也没有太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其次,尽管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相关培训和锻炼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规划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制于相关制度的缺失和职业化、专业化指导队伍的缺乏,以及陈旧的教育模式,目前高校相关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就业潜能开发的需要。再次,尽管随着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开发学生的就业潜能和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逐渐被学术界和一些高校相关工作人员所重视,但是,毕业生就业率仍然是衡量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多数高校的就业工作主要放在抓就业率上,忽视了高校整个教育阶段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有利于人才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大学生就业潜能的开发应该引起学术界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三、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开发

每种职业都有自己特定的能力要求,这些要求被称为职业素养和个性特征。除了很多可迁移的能力和品格外,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还有职业领域独特的应着重培养的能力和品格。根据ZF大学历年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来看,目前法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就业途径为考取公务员,近三年进入政府机构服务达到40%;毕业后直接从事律师职业的约为10%。不同的职业趋向要求毕业生具备不同的技能,高校应以此帮助他们顺利开展工作,实现职业目标。

各类公务员,尤其是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在我国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各种冲突的承受者,必须以其宽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承受各种压力,尽力以其独立的人格、高尚的职业道德、精良的职业能力和公正的裁判回应社会的批评和期望。[6]就职业能力的内在要求而言,法官和检察官首先必须具备政治鉴别能力,把握大局,保证社会主义司法的性质和方向;其次要具备廉洁奉公、拒腐防变的道德能力;第三要具备沟通协调及时化解纠纷、维护稳定所要求的社会适变能力;第四还要具备精通法律、改革创新、促进法治业务能力。

在社会各类职业中,律师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是多方面的,相对而言,社会较为看重他们的业务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律师道德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次要的,只是职业生涯中更多的是表现为业务能力。一般认为,一名合格的律师,一是要有持续高效的学习和钻研能力。作为律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二是缜密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人最核心的素养,是一个合格法律人所必不可缺的基本功;三是娴熟练达的人际交往能力。律师需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必须练就与各种人沟通的能力;四是流畅的表达能力。一方面,律师要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撰写法律文书是从事法律服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五是应变能力。与其他职业相比,律师将会更频繁地面临突发状况;六是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一名律师,要迅速找到、找对、打造共同成长的团队。[7]

从社会职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来看,不论是公务员还是律师,他们的能力要求实际上是共同的,只是不同的社会职业环境下其侧重点有所区别而已。概括而言,这些能力可具体表述为: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业务表达能力等等,涵盖道德、社会适变和业务能力的各方面。

四、增强毕业生的道德能力:来自ZF大学的一项调研

根据调查资料,ZF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近三年来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仍是就业的主要渠道,但毕业生的岗位选择领域呈现拓宽的趋势。根据就业单位的信息反馈,一致评价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强,业务能力如具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具备较强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道德能力如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奉献精神等。

为了及时的获得毕业生就业反馈,2003年以来,ZF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结合学校组织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调研活动,多次组织相关用人单位举办人才培养及就业座谈,一起探讨大学学生的培养模式,研讨大学生政治品格与思想道德与成才就业的关系,相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思想状况和业务表现做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并就学校今后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加强毕业生的道德能力培养提出了建议。

首先,根据座谈会上的就业反馈,用人单位在选拨毕业生的时候,专业成绩只是一个参考因素,而不是唯一录用依据。“会做人,会做事,会说话,会写文章”是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录用毕业生时的重要标准。基层单位选择毕业生时往往会注重道德人格,“踏踏实实”、“比较敬业,比较能吃苦”;其次就是“文笔比较好,会思考问题,会总结工作。”

其次,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育手段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训,毕业生一般都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社会适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滞后和不良思潮的影响,有很大部分毕业生的道德能力出现了滑坡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理想虽然远大,但是不能脚踏实地,工作态度好高骛远。由于现实社会和他们在学校中长期形成的想法差距比较大,因而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许多反常表现,就业后不能处理好做成大事情和实际工作中的琐碎事务的关系,不愿意做小事,不能脚踏实地。例如,在基层法院,大学毕业生要从书记员的工作做起。但是有个别毕业生表现出了个性方面的缺陷,不愿从事基础性工作。对于高校而言,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给予适时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适应社会、注重务实从基础工作做起的从业观念。

第二,诚信等社会公德观念淡薄。社会上的一些不诚信现象对大学生也产生了误导作用,使其不再把诚信当成一种品德。不正确的判断导致其行为偏差,最后得不偿失,于己于人都不利。正是鉴于这一实现,现在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个人品德。但是实际招聘中仍有很多不诚信的问题出现,比如简历水分太大,签约后不履约,签约期不满无故违约等情况给单位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同时,如果单位接收的学生不能将个人的诚信问题处理好,其在单位工作后实际上对内对外都无法开展工作,对单位在社会上的信用度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学校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第三,过于注重现实的回报,奉献精神不够。毕业生在学校中接受到的公平教育观和单位现实工作中的公平观是不尽相同的。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往往会强调付出多少就要得到多少回报,缺乏奉献精神。因此,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回报观念”,即多强调奉献精神,并告诉他们,绝对的公平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不存在的,这会使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时不至于受到很大的打击。

再次,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能力观念,因为德才兼备是用人单位选留人才的重要根据。另外,学生道德能力的提高也不能仅仅依赖于灌输书本知识,更要重视实践实例。诚信它不是口号,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中的。用实践中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确立真实、正确的道德能力观,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效果。

最后,高校就业指导相关结构和人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确保学生道德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与道德能力培养的关系。高校应该努力克服学校教育中重学术科研发展,轻教学中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整体发展观念;转变重学术骨干带头人的培养,轻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师资培训模式;改变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轻道德、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现状。学校道德能力培养工作不仅要体现在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和专职学生辅导员的日常教育中,还要渗透到学生的专业、科研教学中,努力实现全校学生道德能力提升的全员化。

第二,努力改进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内容,增强道德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工作要能做到与时俱进,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及方式就要不断地进行改进,与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相关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培训,了解当前社会现状,了解社会思潮,了解社会实际生活,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指导教育。同时,道德能力培养的方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老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适合的方式方法。以学生就业求职为例,对学生就业中的诚信教育,可以邀请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士以及毕业生中的优秀典型代表到学校做讲座,或者邀请他们在就业求职辅导课上为在校同学进行生动的讲授。只有从实际出发,用实际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他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告诉他们一个具有诚信的人和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有什么样的差别,这样必定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加强学生活动和舆论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高校的学生社团以及学生会等组织所举办的各种学生活动在同学中的影响很广,学校各种报刊在学生中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各种活动和新闻舆论在树立校风、增强学生是非感、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组织要多组织能够形成良好校风,积极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学校广播台、电视台、校园网络、校报、各学院院报、学校宣传橱窗等舆论宣传媒体要成分发挥树立典范、弘扬正气的舆论导向作用。

第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道德教育队伍是学生道德能力获得提升的重要师资保障。因此学校应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重视这支队伍的培训学习,创造必要的进修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解决好他们的待遇(职称等)、出路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把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参考文献

[1]王航.日本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课程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1.6.东北师范大学.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航.日本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课程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11.6.东北师范大学.

[4]王顺茗.试论潜能开发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2008.11(上旬刊).

[5]徐振寰,李俊庆,田茂胜主编.潜能与创造力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6]蔡荣生,解廷民.法律专业学生求职规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7]蔡荣生,解廷民.法律专业学生求职规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1-124.

法学专业学生 篇2

首先,我想向为我们提供这次难能可贵的暑期法院实习的学校领导和专业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是陈海平老师、伦海波老师和罗杰老师,在这里再一次感谢你们辛勤的付出。正是因为有你们的支持和对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关心,我们才能有这次与实践接触、与社会接轨的机会。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伟大祖先给我们的金玉良言。作为90后的大学生,我们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再被动地接受象牙塔里的知识,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是能融入社会发展潮流的综合型人才。我们这次实习的初衷除了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之外,更重要的是找机会努力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两年的理论学习终于迎来了一次实践的检验,虽然有点早,但我想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闲话少言,下面就来说一说我们的这次实习,本次实践主要有三大内容:观看庭审录像、有经验的法律工作者为我们讲座、到法院旁听。

观看庭审录像

本次实习中两位指导老师一共给我们共安排了四十段庭审录像,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每段录像都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民事案件看似简单,但是并不容易处理。民事案件的原被告很大一部分都是恋人关系、朋友关系、邻居关系、亲戚关系、甚至是父母子女。在法庭上针锋相对,使出浑身解数来赢得官司,但在法庭外,他们可能还要有很多交集。他们一个敬业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案件本身的裁判,还应注意原被告在庭外的纠葛。可以说,民事给我的感觉就是,法庭最终的裁判不是最重要的,解决原被告之间矛盾才是最终目的。不能因为一次裁判让原被告成为陌路冤家,老死不相往来。下面我将用举例的方式为大家呈现:

第一个例子,妻子起诉丈夫家庭暴力,请求法院判决离婚,负责这个案件的是一位女法官。在法庭审理中,妻子并没有强调丈夫殴打、辱骂自己,而是抱怨丈夫好吃懒做,做事不和自己商量,不够关心自己等;而丈夫表示自己不想离婚失去妻子,但是他不愿妻子回到娘家住。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这对在一起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夫妻还是有感情的,虽然丈夫曾对妻子使用过家庭暴力,但是这不是家里最主要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要矛盾是因为妻子搬回娘家居住,而丈夫也要跟随过去。丈夫认为,自己每天辛苦干活换来的不是岳父、岳母的赞扬,而是越来越多的抱怨和看不起,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丈夫把自己受到的委屈全都怪罪到了妻子身上,导致了对妻子的家庭暴力和不闻不问。这样就引起了后来的矛盾和冲突。

法官想到不能让三十年的夫妻感情就此终结,所以决定对两人进行调节。法官先是向邻居和亲戚们询问了夫妻二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又动员他们对二人进行劝说。大家表示,两人在发生矛盾冲突之前的生活是幸福的,丈夫勤劳能干,妻子也是本本分分,家庭关系是和睦的。大家开始劝说夫妻二人,丈夫倒是愿意接受大家的意见,只是妻子一直不愿接受。法官又单独和妻子进行了谈话,苦口婆心的劝说仿佛打动了妻子的心,但是这些还不够。法官让丈夫亲自去向妻子道歉。五十几岁的汉子在邻居们的见证下,单膝下跪向妻子道歉,请求妻子的原谅,并按妻子的要求写下了保证书。一直哭泣的妻子终于露出了笑容。

案件的最后我们才知道,这位女法官(实在不好意思,名字记不清了)是全国优秀法官,她办理的一万多起案件中只有六件是由最终的法庭判决解决的。她说,我办理的民事案件都是百姓们的家长里短,没有深仇大恨,大多都是可以通过调解来解决的。有时原被告就是想要争一口气,这时要是用判决来解决就太僵硬了,小矛盾反而成了仇恨。不愧为人民的好法官,在不失法律尊严的情况下能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向您致敬。

第二个案件是一起赡养纠纷,原告郑启祥老人已有90岁的高龄,是一位退伍军人,虽然老人有国家的津贴和养老保险金,经济上不是问题,但是老伴的瘫痪加上自己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老两口的日常生活成了问题。令人惊讶的是,郑老有八个子女,其中三个儿子,五个女儿。最初法官为老人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由三个儿子轮流照顾两位老人,女儿按月支付赡养费;二是老两口入住当地的敬老院,八个子女按月向老人支付赡养费。然而,两个方案都不能实施。在法庭审理的过程中,法官发现,由于早年一些事情的原因,三个儿子和郑老之间似乎有着解不开的矛盾,这样的话,由三个儿子赡养老人恐怕老人不会幸福。而当地敬老院的说法是,有子女的老人不能入院。

两个计划都泡汤后,法官进行积极的调解,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激烈争辩,最终大家决定让郑老自己选择。郑老最后选择了去大女儿家生活,另外六名子女按月支付赡养费,而三儿子始终不愿抬头正视老父亲一眼,也不愿意支付赡养费。老人最后表示,只要对得起良心,都可以不出钱。

从整个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出,郑老和三个儿子之间、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之间都有着很深的矛盾。“养儿防老”、赡养父母的道理大家有懂,只是他们心中有打不开结。法官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格外注意,我们的目的不是宣布判决,而是解决问题。

以上是给我启发最大的两个民事案件,刑事案件的相关问题我将在法院旁听部分与大家分享。

司法实务讲座

俗话说“前人之辙,后人之鉴”,还没有接触法律实务的我们,需要一些前辈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今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可一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接下来我就对其中的几次讲座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一、检察官出庭实务问题,主讲人刘学。刘学:2000年毕业于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后入伍,历任排长、连长、科长,2005年至2008年在燕大文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转业至秦皇岛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现任助理检察员。刘师兄语言幽默诙谐,讲座的现场气氛很轻松,通过他的讲述,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认真对待开庭,在开庭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开庭后要向法庭出示的材料整理清楚;

(二)被告人当庭翻供是常有的事,要询问被告人的机会,利用讯问技巧让被告人自相矛盾,翻供得不到证据的支撑;

(三)在举证质证方面,在遵循举证规则的基础上,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要有相应的举证套路,把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清晰地展示给法庭;

(四)在起草公诉书的时候,要本着公平正义的原则,从犯罪手段、被告人态度、社会危害性等方面分析整个案件。

二、刑事审判疑难案例和实务经验,主讲人刘旭。刘旭:毕业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01年转业至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2002年3月通过首届司法考试,系秦皇岛中院首位通过司法考试的转业干部;曾任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现任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法警支队队长;曾荣获“河北省十佳审判长”、“河北省委政法委扫黑除恶大案要案先进个人”、“秦皇岛市服务发展十大杰出青年”、“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期全国法警教练员”、“全国法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刘队长用聊天的方式把他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大家听得都很认真。我从中也有一些收获:

(一)实践中,发生冤假错案的主要原因:

1.侦查机关的侦查基础工作质量粗糙;

2.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把关不严,没能认真履行职责; 3.社会舆论给法院压力过重;

4.法院的司法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5.刑事诉讼制度本身存在很多缺陷。

(二)刑事审判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端正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 2.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各种诱惑; 3.要有良知,有道德,心中自有一杆秤; 4.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接受能力;

5.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适应工作的强度。

刘队长还告诉我们,看上去法庭中法官是最威风的,其实法官是最难做的,也是承担最多风险的。作为法官,要足够机智,要能够掌控法庭,让庭审在自己的指挥下顺利进行。

三、律师从业技能及青年律师成长之路,主讲人高广清。高广清:河北渤海明达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刑法学硕士,曾任教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从事专职律师近20年,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过硬的业务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近年来成功签约两家大型央企,服务领域拓展至北京和周边地区;多次被评为秦皇岛市“十佳”律师、“优秀”律师,参加秦皇岛仲裁委员会的发起和组建,兼任秦皇岛仲裁委员会委员、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委员、秦皇岛市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组成员,担任知名律师浦志强的辩护人。

从高律师的讲座中我主要学到这些知识:

(一)律师的天职是忠于当事人的正当利益;

(二)律师钻“法律空子”能够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促进公检法司法机关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

(三)一名优秀的律师,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做律师、先做人”,一名优秀的律师首先要是一个合格的“人”。刘队长还嘱托我们,成为优秀律师的路很崎岖,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时刻都要注意不能越过道德的底线。

法院旁听

法院旁听是能够将我们在书本和课堂上学校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起来的实践活动,一直是我们法学专业学生所期待的。在这次实习活动中,我们一共参加了两次庭审旁听,地点是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次踏进法庭、第一次看到身着法袍的法官、第一次近距离观察犯罪嫌疑人,在庄严的国徽前,我有一种兴奋的感觉。当然,“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下面我就说一说我在旁听中的收获。

我们旁听的两个案件都是刑事案件,定罪都是介于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之间,具体的案件情况在这里我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在两次庭审中,我个人发现了一下问题:

(一)控强辩弱。在庭审的中,控辩双方的对抗性不强,公诉方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而辩护人显得被动和消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恐怕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原因。在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中,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状态,他们的权利大且多,都能得到充分的行使;而辩护律师的权利有限,在行使的过程中常常又受到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的阻碍。这就导致公诉人掌握大量案件信息,而辩护人想要了解案件情况,只能通过查看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提供的案卷材料。

(二)公诉人大于法官。虽然说法庭之上法官最大,但是经过这两次的旁听,感觉法官的地位在公诉人之下。在庭审中,法官对待公诉人的口气要明显温和,有时甚至要看公诉人的“脸色”行事。这种情况的出现还是与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分不开,公诉人在法庭上除了代表检察机关支持公诉外,还有一个对法庭审理进行监督的权利。这个权利使得法官在庭审中处于尴尬地位。

(三)法官隐身。我国刑事案件的普通程序是由三名审判员或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共同行使审判权。而在旁听的过程中,基本都是两名法官在主持庭审,另外一名法官完全隐身,没有任何发言。

除了以上三个问题,法院的司法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法警。实践应用和课堂知识有着一定的差距,例如被害人家属在法庭上的激烈反应、被害人家属对辩护律师的态度等在教科书上是没有的。有些事情只能自己亲身去体会,当看见身穿囚服由法警羁押入庭的犯罪嫌疑人一步一步走入法庭的时候,看到他的脚步沉重,神色凝重,不禁心中感慨万千。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触犯它,等待他的都将是法律的严惩。人万不可心胸狭隘,他们在犯罪时可曾想到过父母儿女,他们将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承担一个为人父母的责任?极端的思维决定极端的后果,他们带给那些曾经是最爱他的人和他最爱的人以极端的痛苦和绝望,人失去了权、责、义,就失去了人性,他们又何以在社会中立足呢?

人要学会知足,知足了,就难有非分之想,贪婪的念头也自然难以占据你的头脑。如果你现在已经很富有,那就更应懂得知足,懂得珍惜已拥有的,要将不必要的欲望都放下。如果你还不富有,你所拥有的不如别人,你仍必须平衡好心态,坦然处之,不能因此怨天怨地仇视社会和他人,更不能采取极端手段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应该懂得,人的一生总会有缺憾,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古人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生苦短,我们要正确把握好自己宝贵的人生,走好每步路,千万不能误入歧途,因为我们还有太多的未尽责任和义务。

结束语

实习结束了,但我感觉并不是那么轻松。我觉得自己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与挑战,我们现在没有任何的优越感,一切都得从头开始。

这次实习告诉我们,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理论指导实践,但是理论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珍惜以后实习的机会,不断进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完善我国法律制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我们法学人的理想和信念。

法学专业学生 篇3

【摘要】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基于对河北省部分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总结、分析其就业时呈现的个人趋向,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建议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的切身利益,而且还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一问题需要引起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高度重视。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们国家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更是首次突破了600万, 2013年接近700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放缓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然而,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来说,就业情况更为糟糕。《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2012年就业率87.2%,排名倒数第一。这就意味着,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失业量较大,月收入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河北省也是人才大省,2013年有35.5万大学生毕业,毕业形势不容乐观。旨在了解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际走访和师生深度访谈的形式,对河北省多所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心态、就业途径、就业技能、就业取向、专业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课题组针对四所高等院校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下发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并就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一、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分别从就业率、就业单位去向、就业区域、就业途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就业率

根据统计,到2012年低,2012届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8.5%,基本维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上。由此可以看出,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二)就业单位去向

根据统计,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15人,占8%。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35人,占19%;进入国有企业工作的16人,占8%;进入私营企业的41人,占22%;进入律师事务所工作的18人,占10%,个人创业的有18人,占10%,考研的有32人,占20%,从事其他职业的14人,占有7%。调查数据显示,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型的特点,其中,考研和进入公司就职的较多,比例占50%。但是,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就业比较困难,学生不得不扩大范围,放弃本专业方向,进入就业门槛较低、要求不高的公司。

(三)就业单位地域分布情况

据统计,工作单位在大城市的有53人,占28%;在中小城市工作的有102人,占54%;回家乡工作的有22人,占12%;到偏远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到其他地区工作的有6人,占3%。数据显示,从就业区域来看,法学专业大学生在中小城市工作的居多,比例近五成多,其次是留在大城市工作的近三成。而回家乡和去偏远地区工作的人非常少,还不足两成。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愿意去经济条件好,生活质量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主要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及省内的地级市,而不愿意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

(四)就业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全面建立,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全面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双向选择、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就业途径呈现出多元化、多渠道的特点。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和人际关系资源,来谋取就业机会。就业途径包括参加公务员考试、招聘会,考取研究生,学校推荐,通过网络自己投简历,利用亲戚朋友关系等等。

二、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趋向之解读

(一)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

在以市场为导向,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加强“修炼内功”成为必然趋势。专业、学历和社会实践经历成为求职中最重要的因素, 而大学生自身全面素质的高低越来越成为人才市场上获胜的决定性因素。

在回答“哪些问题将成为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时,大约60%的同学选择了综合实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及专业素质等),20%的同学选择了知识储备,10%的同学选择了社会关系。这一择业态度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符合未来国际趋势。可见,自身的综合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关键,人才的竞争就是个人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二)理想职业规划

据调查,在我国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公务员(包括检察官、法官)律师、高校教师等等。由此可见,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的职位受到人们的青睐,公务员和通过继续深造成为科研人员成为大学生的首选目标。

公务员成为我校大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职业。在问卷调查中,有两道题就能够证明这一观点。1:大学毕业,您打算如何就业?65%的同学选择考取公务员,15%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12%的同学愿意通过亲缘关系进入国企或公司,7%的同学愿意应聘私营企业。2:如果您毕业时没有考上公务员,您会怎样?67%的同学选择继续考公务员,30%的同学选择考研究生,而只有3%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

(三)就业薪酬期望值

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毕业生在选择岗位时,约有40%的人会首先考虑工资待遇问题。关于薪酬的数额,不同学生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在回答“您心中理想的工资待遇”时,有18%的同学选择2000-3000元,有45%的同学选择3000-4000元,37%的同学选择5000元以上。可以看出,现在的毕业生对职位薪酬的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

(四)就业区域的意愿选择

在被调查的四所院校,其学生主要来自于本省境内。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时,大概30%的学生会优先考虑地域问题。

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大学生更倾向于到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福利待遇好、发展潜力大的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尤其是大城市),而不愿意到经济落后、环境较差的中西部地区工作。

三、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之不足

近几年,面临全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很低,法学专业成为“红牌”专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下面仅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

(一)学生方面

1、就业倾向单一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毕业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单位就是国家机关单位,成为法官、检察官,而现实情况是,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加,招考岗位数量日趋减少,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有的岗位录取比例达到几千比一的程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受就业倾向单一化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梦想成为法官、检察官,进入公务员队伍,而较少考虑其他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途径。而最后,学生去企业或其他单位,都是无奈之举和权宜之计。

2、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现今,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甚至是一些企业团体及高校都提供了很多创业机会和平台。一方面,国家、社会鼓励创业,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而另一方面有很多毕业生瞻前顾后,担心失败,认为自己缺乏经验、资金和社会资源。因此,很多学生都希望进入机关单位工作,抱着“铁饭碗”,谋取一份稳定的工作。问题症结之所在,并不是法学专业学生没有创新能力,而是受过时观念束缚,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坚韧的创新意识。

3、实践能力不强。由于受就业观的影响,为了成为法官和检察官,为了通过公务员考试,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上,而忽视了自己司法实务知识的增长、司法实践能力的提高。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从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而忽视了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司法实务部门。尤其是到了大四阶段,学生为了准备公务员考试,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造成了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滑、时间过长、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不合格而影响到毕业。

(二)学校方面

1.缺乏指导学生就业的意识。部分院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学生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和学校自身没有关系。在课程设置上,更没有开设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

2.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学校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真正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去。虽然我国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是,很多高校仍停留在过去的象牙塔内,没有考虑市场经济和实践对人才的需求,而只是闭门造车培养自己的学生,这就造成培养的学生与司法实务部门脱节的问题。

3.师资力量不强。法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学科,需要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随着国家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很多高校也纷纷建立自己的法学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法学院(系),这就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强。

四、提高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几点建议

影响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面而复杂的,既有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宏观因素,又有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微观因素。为了使大学生成功就业,需要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面仅仅从大学生个人和学校的角度出发,谈几点建议。

(一)法学专业学生自身方面

1.理性面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要理性、冷静的看待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难,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在我国,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客观的、多方面的,受国家体制、政策方面的影响,更是国家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产物。大学生不要惊慌和胆怯,要用理性、积极的心态去坦然面对。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择业观。公务员虽是现在比较理想的一种职位,但不是唯一的就业选择。法律行业是一个门槛高、口径宽的领域,除了做法官、检察官、律师之外,我们学生还有更多选择,可以从事公共治理、社会工作、经济管理以及自己创业等等。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首要问题。我们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基础功打扎实,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才有机会和能力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避免一门心思去准备公务员的考试,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提高司法实践能力,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转变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人才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就需要转变过去的老观念,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设置相关的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践课程,传授市场急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法学专业大学生。

学校要为学生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老师应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制定客观、实际、理性的职业规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吴庆.2000 年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3):26-31.

[2]张文海,牧小霞.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与趋向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88-91.

[3]李发军,张宏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55-60.

作者简介

张庆林(1980—),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生,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法、婚姻家庭法研究。

栗军(1983-),男(汉族),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

浅谈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危机 篇4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产生原因。

心理危机是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 个体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 个体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 内心的紧张不断积累, 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 由此进入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 心理危机由此产生。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 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这种心理失衡的状态, 导致大学毕业生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 急需得到相应的心理干预, 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具体而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压力

我国高校现行的招生教育体制下, 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未必是自己喜欢的专业, 有的大学生虽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但就业工作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这使他们从入读大学以来就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很多高校所设的一些专业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 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是不具备竞争力的。另外, 为就业增加竞争能力而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继续学习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 都使毕业生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 导致出现强迫、焦虑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2、适应压力

一个人能够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便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心理素质。对于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 一直以来过着学习、考试的单纯生活, 从未经受过强烈的心理刺激, 平时没有什么挫折, 不能承担失败, 更不用说形成一定的挫折心理, 往往表现为心理不成熟, 一旦出现与意愿违背的生活事件, 就很容易受到心理打击, 形成巨大的身心压力。这种压力造成的心理恐慌对人心理方面的伤害主要表现在感觉、记忆、思维、想象、以及理智意志等方面的功能产生紊乱甚至消弱。因此适应性压力是导致毕业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3、严峻就业形势压力

毕业生人数剧增导致就业压力加大。高等教育连续扩招, 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促进了教育公平, 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 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整体提升。但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 虽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也作了相应的投入与保障, 但是远远跟不上人数的激增。

二、法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就业压力分析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如何?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专家分析:种种信息表明, 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 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个, 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 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就企业方面讲, 我国现有企业5000万家, 仅有4万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法学专业目前面临的就业种种挫折, 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 随着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 随着法治环境的改善, 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另一个奇怪的现象表明:都说法学专业不好就业, 而每年又有众多的非法学专业的在职人员, 自愿放弃原有的工作, 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用一种锲而不舍地的精神, 连续拼搏几年, 拼命往法律行业挤。一些非法学专业毕业生也放弃原有专业, 加入司法考试大军。这说明法律行业并非不好就业, 而在于如何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 在于如何攻破司法考试这座堡垒。

就目前的社会大环境来看, 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似乎比较困难, 许多人不看好这个专业。但这是人们对法学专业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当然, 实际上也的确存在许多法学专业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事实。其实, 法学专业就业渠道还是很多的, 其行业前景还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法学专业“不好就业”的根本原因不是法学专业本身出了问题, 更不是社会需求饱和问题, 而是在于培养的学生能力上有问题, 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国家司法考试门槛给卡住了。因为要想进入司法系统工作或者当律师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三、应对措施

1、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应该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为契机,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中, 帮助学生进行理性的自我认知, 增强职业规划意识, 提高职业规划能力。使毕业生掌握就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具体的内容, 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帮助他们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积极增进职业适应能力, 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高校专业化、全程化、系统化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 能够提高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能力和素质, 对于他们应对和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危机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

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干预离不开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首先, 学校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队伍, 成立就业心理咨询中心, 开展网络就业心理咨询、就业热线电话咨询等;其次, 学校要建立起毕业生职业测评体系。通过开展职业测评对毕业生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性进行预测、诊断和评估, 引导他们从收集到的职业信息和了解的职业特性出发, 对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声望及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等, 做出具体分析与判断。

3、毕业生要学会心理调适, 缓和心理危机

心理调适是指大学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 改变或者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 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心理调适方法的掌握能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对自我与现实进行客观的分析, 有效排解心理困扰, 调节自己的情绪, 维护身心健康。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试知识, 对于他们处理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 毕业生应该掌握一些初步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把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 关键在于要认清楚目前的就业形势, 同时要做好自我认知与就业规划的统一。不要好高骛远, 扎扎实实从小事做起, 从基层做起, 为我国的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以财.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干预防护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 2009, (3) .

[2]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6) .

[3]仇静莉, 许海元.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的预防对策[J].经济师, 2007, (5) .

法学专业学生 篇5

大学一年级:

一、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论书丛稿黄静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中国古代法制史话李用兵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 商鞅著,《商君书》,任何出版社出版均可

韩非著,《韩非子》,任何出版社出版均可

二、宪法:

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林来梵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 宪在:生活中的宪法踪迹 张千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年10月

三、法理学读书书目

法理学:理论与语境(第四版)作者:(美)比克斯法律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1 法理学检读作者:於兴中海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6—1法的价值论作者:卓泽渊法律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8—1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美)博登海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1—1

法理学问题(美)波斯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1—1

四、外国法制史:

基本参考资料: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

由嵘主编:《外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扩展阅读:《世界通史》或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现代史》,任意版本;

[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五、刑法总论:

1、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 犯罪与刑罚》

2、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新编本)北京北大出版社 2000年

3、刘艳红《刑法学总论》 北京 北大出版社 20064、陈兴良 《中国死刑检讨》

5、苏惠渔 《犯罪与刑罚专题研究》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6、黄京平《刑法总则案例分析》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六、民法总论

《为权利而斗争》耶林 德国网上直接可以找到

龙卫球《民法总论》

大学二年级:

一、物权法学

崔建远:《物权法》

陶钟太朗:《居住权研究》

二、刑事诉讼法学:

卞建林:《刑事诉讼的现代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6月版

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 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光中主编:《刑事司法论坛》(1—4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三、法律逻辑学

1、雍琦主编,《实用司法逻辑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雍琦、金承光、姚荣茂著,《法律适用中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四、债权法学

崔建远、韩世远、于敏:《债法》

崔建远:《合同法》

五、商法学

1、张国健,《商事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版

2、郑远民,《现代商人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任先行、周林彬,《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谢怀轼,《票据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六、《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建议读书目录:

1.洛克著,《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2.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译,商务印书馆。

3.王名扬著,《比较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王锡锌著,《行政程序法理念与制度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

七、经济法学参考书目

1、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其他斯蒂格利茨的最新著作均可作为学习的参考。

斯蒂格利茨著,《自由市场的坠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2、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3、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1—6卷

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劳动法》近年来各期

八、知识产权法

1、《郑成思文选》,郑成思,法律出版社,2003版。

2、《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吴汉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3、《知识产权制度法典化问题研究》,曹新明、张建华、吴汉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4、《日本知识产权法》 田村善之、张玉敏、周超、李雨峰,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版。

5、《专利许可的原则: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研究 》,马海生、张玉敏,法律出版社2010版。

九、婚姻法学读书目录:

1.巫昌祯主编:《婚姻与继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修订版。

2.史尚宽著:《亲属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

3.史尚宽著:《继承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

4.郑小川、于晶编著:《亲属法:原理·规则·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王歌雅主编《婚姻家庭继承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王丽萍著《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7.张玉敏著《继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十、西方法律思想史

基本参考资料: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扩展阅读:[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法律出版社

十一、刑法分论:

1、《刑法各论若干前沿问题要论》 魏东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

2、《刑法分则案例教程》 房绍坤等 北京 北大出版社2005年

大学三年级:

一、《民事诉讼法学》参考书目

1.《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 张卫平著2005年8月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300-06818-9/D.1288

2.《民事诉讼程序研究》 [英]J.A乔罗威茨著,2008年7月第1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20-3242-7/D.3202

3.《民事诉讼法理研究》 邵明著,2004年4月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 7-300-05416-1

二、国际公法学参考书目

1、周鲠生:《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83年

2、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

3、[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九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三、国际私法读书目录:

1.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赵相林主编《国际私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3.李双元等箸《中国国际私法通论》 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4.杨贤坤主编 《中外国际私法案例述评》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5.J·H·莫里斯著《法律冲突法》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年版

6.章尚锦《国际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林燕萍主编《国际私法案例评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8.施米托夫著《 国际贸易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版

四、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美]罗伯特•A•高尔曼著,马静等译,《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动联合与集体谈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董保华、李国庆,《劳动合同法面面观:案例精解与评析》,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五、法律英语参考书目

1.范文祥:《英文合同阅读与分析技巧》,法律出版社,2007年出版

2.《法律英语系列教材:法律英语听说教程》(上、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法律英语核心教程(一、二、三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六、《证据法学》参考书目

1.《证据法精要与依据指引》 廖中洪主编,2005年1月第1版,人民出版社,ISBN 7-01-004640-9

2.《证据法:证明负担原理与法则研究》 陈界融著,2004年12月第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 7-300-06221-0

3.《证据法要义》张建伟著,2009年6月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1-14484-8

七、环境法

1、《环境法总论——社会法与公法共治》,王蓉,法律出版社,2010版。

2、《寂静的春天》,[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版。

3、《中国环境保护发的基本制度研究》,韩广,杨兴,陈维春等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版。

4、《环境法新视野》,吕忠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版。

5、《生态法新探》,曹明德,人民出版社,2007版。

八、国际经济法

基本参考资料: 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扩展阅读:沈四宝主编:《中国涉外经贸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九、公务员考试应试技巧

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

十、司法考试应试技巧

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分类版、套题版各一)

当年司法考试大纲

司法考试必读法条(指南针版本)

司法考试讲座(众合、万国均可)

十一、刑事侦查学(刑事法律方向课)

1、《刑事犯罪侦查》(第8版)作者:(美国)尼尔·C·谢美林(Neil C.Chamelin)著,但彦铮,郑海,等译出 版 社: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7月

2、《反侦查行为:犯罪侦查的新视角》 作者:刘品新著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1年4月

3、《神探李昌钰破案实录系列4:重返犯罪现场》 作者:李昌钰,杰瑞·拉比欧拉 著,廖明 译出 版 社: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月

十二、犯罪学(刑事法律方向课)

《西方犯罪学史》吴宗宪2010年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尼亚,1993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十三、财税法学读书目录:(民商法方向课)

1刘剑文主编《WTO体制下的中国税收法治》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刘剑文、熊文著《税法基础理论》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葛克昌著《税法基本问题(财政宪法篇)》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刘隆亨著《中国财税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5.刘隆亨著《中国税法概论》(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6.刘剑文著《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张守文著《财税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十四、司法会计学:(民商法方向课)

1.顾洪涛,《司法会计基础教程》,2000年1月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范伟红.《法官实用财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研究》.2005年版.人民法院出版社

3.聂志毅主编.《司法会计学》.2005年版.法律出版社

4.于朝.《司法会计学》.2004年版.人民检察出版社

5.刘峰、潘琰、林斌等编著 《会计学基础》2007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十五、犯罪心理学读书书目(刑事法律方向课)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修订版)作者: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8—1

新编犯罪行为心理学作者:王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3—1 犯罪心理学(第三版)作者:栗克元、吕瑞萍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9—9—1

十六、保险法(民商法方向课)

1、温世扬:《保险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法律合规部编著:《保险合同法案例解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周玉华:《最新保险法法理精义与实例解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十七、律师与公证(刑事法律方向课)

谢伟,《公证与律师事务案例》,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马宏俊主编,《公证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君合律师事务所,《律师之道》(系列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十八、房地产法(民商法方向课)

《城市土地立法研究》作者:荆月薪出版社:中国检查出版日期:2006-8-1 《房地产法律事务应用全书》,作者:李平,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出版

大学四年级:

一、法律文书写作参考书目:

1。《思考的笔迹》(上、下),高云,法律出版社,2009版

2.《完美的合同:合同的基本原理及审查与修改》(增订版),吴江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3.《中国律师实务文书》,高金波,法律出版社,2009版

二、《法政治学》建议读书目录:

1.沈岿著,《公法变迁与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10版。

2.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

三、法社会学:

1、《论法的精神》(影印本)作者:孟德斯鸠(Montesquieu)著出 版 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5月

2、《社会契约论 》作者:(法)卢梭 著,何兆武 译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3年2月

3、《政府论(上、下)》 作者:洛克 著,瞿菊农,叶启芳 译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1982年11月

四、证券法:

现代证券法刘俊海法律出版社2011年9月

证券法苑张育军、徐明法律出版社011年11月

五、治安管理学

《治安管理学教程》,公安部人事训练局,群众出版社

《治安管理学教程》,丁建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治安管理学概论》,熊一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法学的“红牌专业”翻供录 篇6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案件超1000万件,同比上升3.38%,而2011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案件则突破了1100万件,同比上升了5.85%。不断上升的诉讼案件数量表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正日趋增长。

但目前法律人才的供应仍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名,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30名/万人,英国15名/万人),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巴西20名/万人,阿根廷12名/万人)。而且,我国现有企业5000多万家,但仅有四万余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

从个人律师拥有量以及不断上升的诉讼案件数量来看,可以说,作为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律师行业从总量上还远未饱和,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环境的改善,社会上对律师、法务等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

另外,由于中国已经加入WTO,各类对外贸易摩擦和纠纷日趋增多,因此,懂英语和国际法的律师的职业前景十分看好。

一般来讲,法学专业主要有四大就业方向,分别是律师、公务员、企业法务人员以及法学教育。但由于法学概念涵盖面广,也存在着大量的具体针对性的优势就业领域。一般这类领域的职位对专业要求较高,从业人数较少,但薪水绝对高。例如,商法与经济法专业的可以去当会计师、审计师等财会人员,或者从事证券行业。知识丰富、对娱乐圈感兴趣的可以去当影视法律顾问,跟在影视大腕们身边,钱绝对是赚得不少。

除此之外,随着国家法制宣传的需要,到媒体从事法制宣传工作也是法学专业的一大去向,主要就业单位为中央及各省市机关报纸以及专门的法制宣传报纸如《法制日报》《法制晚报》等,或各大电视台法制栏目,如《今日说法》《拍案说法》等。

法学专业学生 篇7

dard of successful of college leg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llege of legal science.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studei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 and legal science education,and the ralationship of the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 and legal science major students.

the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legal science education;refom

1 司法考试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司法考试”,理论界迄今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我国《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此条规定至少包涵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司法考试”是一种法律职业考试。至于涵盖的是几种、哪几种、还是全部的法律职业,则用抽象出的“特定”二字就概括了。第二,司法考试是一种资格考试,不等同于任职考试,通过了司法考试,只是获得一种法律职业的可能性,还不能等同于现实性。在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还有诸如培训、实习、考试(考核)、分流等程序要求。因此司法考试不能只是单纯地“一考了之”,司法考试制度也不只是单纯的考试制度,而要有完善的司法培训研修制度、司法官遴选制度等与之相配套。第三,“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1)这充分表明了司法考试的权威性。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司法考试”的定义应为:司法考试是国家机关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性考试。以此定义,“司法考试”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我国当前的律师资格、检察官资格、法官资格“三合一”考试的现状,而且以后考试中纳入了新的职业,概念仍可沿用。并且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职业准入考试也可统一使用“司法考试”这一概念。

2 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司法考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1 必要性分析

司法考试是难度大、通过率低的考试。司法考试号称“天下第一考”,其难度不言而喻。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能够通过司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证明自己的法学功底比较扎实,为寻找一份好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够使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因此,法学专业学生必须尽力通过司法考试:首先,能否通过司法考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证明一个法学专业学生基本的法律素养、法律基础、法律思维能力和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能否通过司法考试,决定了法学专业学生能否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能否成为未来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能否成为法律职业共同体中的一员;再次,能否通过司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大学法学教育的成功程度以及大学法学院的成熟程度;最后,能否通过司法考试,也许将决定法学专业学生未来的人生境遇和社会竞争力。因此,法学专业学生必须通过司法考试。

2.2 可行性分析

虽然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每年都在百分之二十上下,但是,法学本科学生通过司法考试的几率是非常高的,也是可行的。首先,司法考试已经由选拔性考试过渡为过关性考试。我们不难发现,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呈大幅度上涨趋势,说明考试的难度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通过率也在不断的攀升,司法考试已经由过去选拔性的考试变为了如今的过关性考试,也意味着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机率也在大幅度提升;其次,司法考试是规律性强、重复率高的考试。司法考试命题体现“重者恒重、轻者恒轻”的原则,命题点每年有大量的重复。法学专业学生有着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很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只需要把一些核心的知识点认真掌握,学会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术语去解决法律问题,那么通过司法考试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最后,司法考试是以案例分析为主、以法条考查为重点、兼顾法学理论考查的综合性考试。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大学几年的法学基础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只需要对重点法条加强理解和记忆,多学会用法条去分析法律问题,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就基本能达到司法考试的要求。

3 司法考试的内容及复习方法

3.1 卷一考试的内容及复习方法

第一卷考试考点多而且杂,但确是司法考试四卷中最简单的一卷。第一卷大致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法学的考查。法理学侧重于考查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理念;法制史部分通常考查十分左右,主要侧重考查法律的历史沿革。宪法学的考查侧重于宪法修正案及宪法的应用。第二部分是经济法学的考查。在经济法学的考查中,主要考查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者是产品质量法的相关性试题,这些法没有什么法律理论,主要是应用性考查;劳动法学是经济法学考查中一个核心的部门法,不过劳动法学考查的知识点非常的集中,2006年考查了集体合同,2007年考查的是经济性裁员,2008年是劳务派遣制度,2009年则是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等制度。此外,还会涉及到拍卖法、审计法等小部门法的考查。第三部分是“三国法”的考查。这一部分由国际公法、国际司法和国际经济法组成。国际公法侧重于考查国家的概念及构成要素;国家间纠纷的解决机制;国际法院与国际刑事法院的相关性问题等。国际私法侧重于考查法律冲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适用冲突规范的制度及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适用;而国际经济法则是侧重考查国际货物运输买卖、国际贸易支付方式及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问题。最后一个部分考法律职业道德。

3.2 卷二的考试内容及复习方法

第二卷考查三个部门法,首先是对刑法学的考查。刑法学可以说是法学专业学生最愿意学习的。因为里面的案例分析和生活贴得非常的近,拿着题目就想究竟是诈骗呢还是盗窃呢,究竟是抢劫呢,还是绑架呢?司法考试考查刑法,其实有很多的规律。比如每年考盗窃罪,至少在5—10分,可以说是司法考试里面的黄金考查点。一说盗窃大家都明白,可是司法考试考试的难度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用八个字概括就是“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司法考试容易考查八大重点罪名,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抢夺罪、强奸罪、拐卖妇女儿童罪、绑架罪、故意杀人罪。这些罪名考查频率非常的高。除此之外,还会考查到贪污受贿罪,故意伤害罪等等一些次重要罪名。除了对重点罪名的考查,命题人通常会考查刑法的基本原则。比如说甲和乙是情敌,甲对乙怀有夺妻之恨,暗藏杀乙之心,于是甲劝说乙在雨天散步,而乙果真在雨天散步,因为雨天散步容易遭雷劈死亡,结果乙果真遭雷劈死亡,请问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吗?显然这就是在考查刑法基本原则中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刑法的适用原则、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性管辖等,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刑法法条中的69条、70条、71条的法理分析,都需要弄清楚。再比如司法考试中,通常喜欢考查坦白、自首、立功的区别,喜欢考查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喜欢考查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然后它们相对应的处罚原则。除此还喜欢考查缓刑制度,累犯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刑罚总则喜欢考查的知识点。此外,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之间的区别;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以及犯罪既遂之间的区别等。其次是对刑事诉讼法的考查。刑事诉讼法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为很少有司法实践的机会,尤其是近几年刑诉法的难度不断加大,倾向于考查检察院的办案规则,刑诉法的解释等司法解释的内容,法条考查的力度非常的大,需要在复习时,复习一些核心的法条。刑事诉讼法的复习,重中之重就是“三机关”的分工衔接问题,这个考点贯穿于刑诉法的始末,也是刑诉法能否得到高分的第一拦路虎。《刑事诉讼法》第15条以及它所附带产生的知识点,需要作重点掌握。除此之外,一审程序,二审程序,管辖原则及其死刑复核程序,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最后是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考查。这一部分侧重于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考查。

3.3 卷三的考试内容及复习方法

第三卷考查民法、民诉法以及商法的内容。民法是一个对考生理论功底要求很高的科目,很多考生的感觉是“学的时候不难,考的时候不会”。针对考生的这种情况,建议复习时就要努力在思想中形成完整的民法体系,站在鸟瞰的高度看待多不胜数的理论和法条。然后,用一个大的框架把所有的知识点串起来,这样就可以把看起来比较琐碎的知识整体化了;商法是民法的分支或者说是延续。民法复习得好,商法也是比较容易的。商法的重点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保险法》。对于占了商法大部分分值的《公司法》来讲,在复习的过程中,最好把一些规定做比较进行复习,如出资: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外资企业都是不同的。制作一个比较图表将有利于记忆;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复习相似,只是民事诉讼法的制度设置相对充分地体现了当事人自治。因此,很多诉讼程序包括法院的审理行为都是由当事人来启动的,除非法有特别规定法院才主动行使职权。而且对于很多程序或实体上的权利,当事人有充分的处分权。把握这一贯穿始终的原则对复习民事诉讼法有重要意义。

3.4 卷四的考试内容及复习方法

司法考试卷四的内容由重点部门法的案例分析和两个论述题组成,通常有七道题目,案例分析来源于民法、民诉法、刑法、刑诉法及行政法的案例分析和两道案例分析。卷四得高分对考生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如果司法考试冲刺阶段掌握正确的卷四复习方法,那么卷四高分将会很容易。在七月到九月的复习时间里,想在卷四部分得到满意的分数。必须在综合知识的储备上下工夫。也就是说你应当在对待综合知识的储备问题上具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就是运用正确复习方法专门学习考试所需要知识。首先,可以适当记忆一此法律格言。如果时间忙,可以一天背一条,但是如果坚持下来,对卷四的答题非常有帮助。切记无需专门去记,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记忆即可。其次,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虽然司考不考政治,但是,综观历届司考卷四的题型,特别是在论述题型分值增大的形势下,设有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知识点,考生需要掌握。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谐社(下转第48页)(上接第42页)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等,都需要考生运用法理学及其他相关法学知识作深刻分析。最后,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比如说许霆案、邓玉娇案、麻旦旦案等,都有可能在论述题或者案例分析题中涉及到,很多案例分析就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司法考试卷四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总之,司法考试作为一门考试,其内容虽然庞杂,但是重点是突出的;难度虽然很大,但是却是非常有规律的;只要掌握好良好的复习方法加上持之以恒地努力,法学专业学生就一定能够顺利地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摘要:司法考试对法学专业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能否通过司法考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已经成为大学法学教育是否成功、大学法学院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本文将从司法考试的内涵为切入点,阐述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围绕什么是司法考试、法学专业学生为什么要通过司法考试以及法学专业学生如何通过司法考试的相关性问题进行论述,希望对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有所帮助。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学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潘剑锋.再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的关系.法律适用,2008(1).

法学专业学生 篇8

一、学生法律创新的人格化能力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坚定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 是社会主体在对法的现象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 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皈依感, 是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坚定的法律信仰, 是适当把握各种法律关系, 深入进行法律价值考量, 理性评判法律规则, 准确分析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规则的前提, 是法律创新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创新成功的前提。

坚定的法律信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职业宗旨;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理想;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认同职业理想、恪守职业道德的自律精神。培养学生坚定的法律信仰主要通过职业道德、法律逻辑等课程和法律讲座、法律论坛等途径进行。

2.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 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 因为只有具备独立人格意识的人, 才不会迷信权威而人云亦云, 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才不会屈从于权势的压力而歪曲事实, 才敢于大胆探索真理并坚持真理。本科法学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较强的自信心、协同合作精神的教育, 使他们成为具有成功的心理、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坚强的意志以及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耐挫的品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衡量创新素质的标准, 但最基本的内涵有三个:怀疑意识 (问题意识) 、规则意识和共同体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加强和引导, 并通过课堂讨论、案例研讨等教学方式, 强化学生上述意识的养成。

二、学生法律创新的智力化能力培养目标

任何一种创新, 都是对新知识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 并与旧知识融会贯通的劳动。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知识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正相关,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知识储备,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因此, 法学本科教育必须使学生尽可能地获得广博的知识, 这是必须坚持并需要认真做好的。但在重视学生广博知识的积累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 知识不是一堆零碎无秩序的信息团, 而是相互联系的、有层次和有组织的结构。结构化的知识, 是已有经验的一种稳定的组织方式, 在认识中相当于一种理论或内部认识模式, 其功能在于吸收新信息、解释新情景, 起到预测和展望现实以外的东西的作用。由此可见, 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起到自动同化外部信息, 使某些认知过程自动进行, 减轻思维负担, 进而提高思维效率的作用。因此, 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不只是知识的广博与否, 更为重要的是法律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法学本科教育必须致力于使学生形成以下四个层次的知识, 并使它们相互沟通、互为内表。

1. 丰富的社会、法律方面的感性经验和感性知识。

这是本科法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最底层, 是知识结构真实的地基, 是学生在专业上深化发展的基础。这类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课外阅读、人文素质讲座、社会调查等“第二课堂”活动来完成。

2. 宽厚的法学理论知识, 了解法学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并掌握它的科学方法论。

这是法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 规定了法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性质。法学本科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以下两个方面的知识。

(1) 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法学基础理论是揭示法律和法律现象与规律的系统理论和学说, 在法学学科体系中起着支柱作用, 对于大学生产生全新的法律思想和法律观念、科学的法律思维和研究法律现象的理性态度有重大意义。

(2) 精深的法律专业知识。法律创新要以充分认识、尊重、继承和利用法律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因素为基础, 所以, 必须系统学习14门核心课程, 并做到对现行法律法规熟知于心, 全面系统掌握。

3. 相邻学科以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 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 形成较宽的知识面。

这是使学生拥有创新所需的深厚知识底蕴所必需的。

4. 熟练地掌握语言工具, 包括本国语言、外国语言等。

三、学生法律创新的思维和技能培养目标

法律创新不是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简单叠加, 而是在一定法律意识指导下对法律知识的活化, 这就需要一定的法律创新思维和技能。

1. 终身学习的能力。

具体包括阅读能力, 查找文献的能力, 观察、分析、判断、提出问题的能力, 收集数据的能力, 抽象、概括的能力, 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

2. 法律创新思维能力。

包括准确掌握法律概念的能力、正确建立和把握法律命题的能力、法律推理能力以及对即将作出的法律裁决或法律意见进行论证的能力等。学生的法律创新思维能力是在学习基础知识与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司法案件中存在的与法律、法理不符的问题中, 以及分析、评价已有法律原理与现实生活的契合与背离的过程中培养的。法学本科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创设这种机会和条件。

3. 法律表达能力。

法律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准确、精练的表达是法律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素质, 而深刻、雄辩、创造性的表达则是法律人优秀的法律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法律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法学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具备准确、精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所涉问题的能力。

4. 探知法律事实和“获取法律”的能力。

探知法律事实, 即调查、搜集、制作、组合、分析、认证法律事实, 是法律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 直接决定着适用法律的最后结果。“获取法律”的能力, 即能够从浩瀚的法律典章中迅速查找到办理具体法律事务所需的法律依据。“获取法律”的能力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潜在认知能力, 这种能力可使人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预测性、应变性和创新性, 法学本科教育中必须予以特别关注。

培养学生的法律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法学本科教育应紧紧围绕上述培养目标, 在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以及鼓励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方面全面建设、协调发展, 以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合力, 保证本科法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艳丽.法学本科教育目标与教学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2]符启林, 程益群.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与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6) .

法学专业学生 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教育,法学专业,就业指导

一、引言

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能否对学生们的就业起到正能量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法学专业是我国高校教育中基础专业之一, 如何对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我国的法学专业有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 如我国的法治环境相对欠缺, 权大于法、人大于法的案例比比皆是, 同时该行业存在传统法学专业就业饱和、专业口径相对单一、法学教育尤其是法学本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存在明显冲突等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针对法学本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泛泛而谈、泛泛而教, 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及学生们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地指导。

本文以法学本科专业为关注点, 针对法学专业的特点对该专业的大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探讨。在分析了当前法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现状后, 总结了当前各大高校法学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在该专业中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二、当前法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中普遍存在着社会用人需求与大学生们的就业预期存在重大错位。法学专业也不例外, 甚至由于该专业所具有的特殊特点这些错位更加显著。本文以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法学专业大学生近年的就业状况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根据文献当前全国法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率约为38%, 处于全国各学科就业率的排名末端, 被认为是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而就业率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008年开始, 该高校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 降幅集中在2%~6%之间。这些都是该校法学本科专业的就业表面现象, 结合该校就业指导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入分析发现, 该校从2005年开始引入就业指导课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制度, 但该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一直采取全校统一的方式进行, 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采取分专业运作的方式进行。这一状况改善起于2011年, 从这一年开始该校大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按学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问卷及体系。从学生们的反馈看这种转变是非常受欢迎的, 但依旧存在一些如贴近学生不够细致全面、与法学专业特点结合不够紧密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三、结合法学本科专业特点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由上述所探讨的学校的法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现状及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可以看出, 该校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由于之前该校法学本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前期的深入分析与有效指导, 这项从大学生一入学便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改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帮助有限。从对该校学生的调查来看, 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流于形式, 而是能够真正对自己的生涯起到一个前期规划, 从各个方面提高和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那么该怎么办呢,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当前地方法学本科专业大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

首先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加强学生自身建设。通过上边的分析发现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较窄, 因此要始终教育学生该领域的竞争激烈性, 要学生们认识到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而不仅仅是死学书本。同时要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重要性, 必须自觉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而要使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意识到这些就需要学校及老师不断向学生们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通过案例展示、现场教学、现身说法等一系列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其次需要高校健全法学专业就业辅助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包括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单位宣传等很多内容, 本节主要探讨对法学本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学校要设立专门针对法学本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 通过教师的科研活动掌握当前该专业学生们的就业现状及学生们自身的就业素质, 形成客观的调研报告。根据这些报告设立法学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样就能有效地贴近学生实际, 得到学生们的欢迎。比如在学生就业方向调查中改变传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中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自谋职业等非常笼统的分类, 二是根据法学专业特点细化就业方向, 可以包括政府法院、社会律师、学校教师等更加具体的分类。这样学生们就会有的放矢地对自己进行深入分析, 全面了解自身状况, 通过后期的就业指导及专业课学习培养自己的能力, 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高校要根据法学本科专业的特点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与内容。比如法学专业有法律援助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机会, 而这些机会一般提供给大二大三等有了一定专业知识, 但尚无忙于毕业找工作的学生。因此可以在学生们刚刚参与完这样实践活动后进行进一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这样在学生们对自己专业的社会职能有了一定认识的情况下便能够更加深入地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认识, 对职业生涯规划也有了更大的热情。

最后要地方各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保证法学专业学生们的就业去向。广泛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的内容非常广, 社会的参与是法学本科专业学生们职业生涯规划成果的关键环节之一。过去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往往局限于高校教育内部, 似乎与学校以外的社会关系不大。但从现实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当前法学专业大学生们的就业路径过于狭窄, 方向过于集中, 对偏远地区的支持力度明显不高。这一状况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有效改善。具体的做法包括很多, 如地方法律类单位在当地高校法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期间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一方面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毕业后工作的特点, 及时发现自己, 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根据实际要求培养自己。这样在高校对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就业意识与参与意识, 真正使学生深入其中, 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类似这样的支持还有很多, 比如高校与国内外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合作, 开展“研产学”一体化教育、法院等机构多引进有知识有能力的高校学生进行体系等。总之要摘掉法学本科专业就业率倒数的帽子离不开全社会的努力, 而该学科职业生涯规划也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

四、总结

本文从高校一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的视角出发, 对当前法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特点进行分析, 指出当前该学科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能够有效提高法学本科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质量的方法。这些方法经过笔者在工作中一定的实践证明是有效可行的。这些方法对于其他专业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言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植兴.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出路[J].大学生就业, 2007 (15) .

[2]吴敏.独立学院法学课程改革初探[J].企业导报, 2010 (7) .

[3]康伶俐.中国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法学专业学生 篇10

1、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50万, 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 而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0余万, 创历史新高,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解决他们的就业是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2、专业之间供需不平衡

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 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 (92.5%) , 最低的是法学 (86.8%) , 该就业报告反映出当前法学教育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即法学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 经过高校培养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没有完全得到认可, 有相当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 法学专业毕业生表面供过于求与实质供不应求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扩招导致的普遍就业矛盾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 虽然使得更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一方面扩大了教育公平, 另一方面推迟了应届学生的就业时间, 暂时缓冲了社会就业压力, 但是高校扩招同时也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猛增, 即使国家每年都会扩充相应的就业岗位, 以减小一部分就业压力, 但是, 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很难找到与其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工作, 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在这方面, 法学专业体现的尤为明显, 我国设立法学专业的高校拒不完全统计已经将近630所。

2、高校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显

高校的法学专业相对全国水平而言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专业和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 直接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质量, 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完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以后走向社会仍然需要重新接受实践知识, 两者严重脱节。加之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 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 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 些高校的课程培养过程中并没有把专业实践性教学作为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 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吻合, 其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 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盲目新上所谓“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专科层次, 使学校培养脱离了社会的需求。

3、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没目标、没准备, 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 往往是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事业心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并且, 大多数的法学专业毕业生都希望学习法学专业毕业后都能够从事专业工作或者能够在相关行业得到发展, 他们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对自己的能力和社会需求缺乏了解, 设定的期望值过高, 导致丧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这种社会的高要求与大学生低素质之间的矛盾, 使大学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4、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功能欠缺

学校针对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大学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并不高, 校各职能部门没有对学生的就业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职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方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迎接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 功能和内容比较单一。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记忆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 难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方面, 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深化教学教育改革,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校应该加快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 运用法律知识对案件事实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提出意见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 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结合社会需求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 拓宽专业适应性, 依据企业反馈的信息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进行订单式培养, 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宽口径, 厚基础”法学专业是社会适应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社会在发展, 法律自身也在不断发展, 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更新, 满足适应社会的最新需求, 只有使学生更多的掌握工具性技能, 才能使法学本科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2、法学专业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法学专业学生要认清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另外, 法学毕业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优化知识能力结构和实践经验, 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基础上, 多方面锻炼自己, 积极参加各类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 掌握几种职业技能, 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使自己尽早进入工作角色。

3、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学校要开展全员全程指导, 从新生入学就要明确将来的就业指导内容,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并贯穿学生的大学四年。学校在就业指导中, 应该以学生的学业为基础, 以将来的就业为导向, 全面统筹地进行指导,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 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灵活就业, 多渠道就业, 主动创业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关系, 避免一系列不必要的纠纷;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培训, 积极吸收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高教师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把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 多方面提供就业信息和门路, 形成学生主动、学校学院和家长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开辟多元就业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朱琳.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1 (4) .

[2]程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4) .

法学专业学生 篇11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许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通过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将其打造为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新支撑点。相较于理工科学校的大胆创新,法学专业却很少对此进行尝试。法学专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勇于转变思路,探索在法学专业实习中引入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模式。

一、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的价值定位

实习就业基地较之于传统的实习基地,具有合作内容丰富性、多方共赢性、实习就业一体性等特点。法学专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对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法学毕业生就业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1.满足法学专业多元化就业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法学专业毕业生一直以报考公务员,担任法官、检察官等作为优先的职业选择,但近年来,随着公务员招考名额的缩减以及法学专业的大规模扩招,最后能够进入这些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己经大大减少。与此相反,选择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公司企业就业的法学毕业生则越来越多,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但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授课内容等方面已经落后于社会对法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缓解法学专业结构性就业难题。学校通过与实习就业基地的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适时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使法学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2.有效培养学生法律实践操作能力。法学乃实用之学,旨在运用法学知识和法律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其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性的要求,即着重培养法科学生运用法律规范解决现实纠纷的能力。这同时也是社会对法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无论是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还是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等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无不首先要求其具有高超的法律应用能力。在现行的法科学生教育模式中,参加专业实习是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由于集中实习基地数量限制以及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与实习时间冲突等原因,导致现在很多法科学生的专业实习因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而流于形式,其结果就是法科毕业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普遍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因其性质决定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即可获得就业机会,这可以最大程度解除学生实习影响就业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法科学生的实习质量。

二、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创新模式特色

1.基地的选择范围多元化。实习就业基地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把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在实习就业基地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可通过双向选择,与基地达成就业意向,因此建立基地的范围必须多元化。并且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等司法行政机关,其新近从业人员需要通过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其单位性质和招录方式决定难以在上述机关中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当然,在某些特殊的公务员岗位也可以对此进行有益的尝试。如西南政法大学与司法行政部门联合对其刑事执行专业学生实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即在学生招生、培养、实习和就业等环节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特别是实习环节,该专业全体学生统一到基地进行集中实习,经过系统的狱政管理实践学习,学生毕业时通过公务员考试即可进入狱政系统工作。通过此模式已经为狱政管理系统输送了大批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通晓狱政管理相关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实习就业基地的选择除考虑基地单位性质外,对影响基地功能发挥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意愿等其他因素也应该进行充分考量,这样才能保证实习就业基地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2.基地的实习时间灵活化。在实习就业基地模式之下,实习时间将进行灵活化处理,采取连续计时与累计计时两种方式。根据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专业实习时间与司法考试备考时间存在有明显冲突。如果建立了实习就业基地,实习时间将进行灵活化处理,采取连续计时与累计计时两种方式。连续计时就是传统的实习方式,在固定时间段连续进行实习。累计计时是指学生可以灵活利用寒暑假,到实习就业基地进行实习,每一次实习完毕由基地出具实习时间证明,实习累计时间达到计划要求。通过灵活安排实习时间,避免了实习与司法考试、考研等的冲突,学生更能安心实习,更好地达到专业实习效果。

3.基地的实习管理制度化。在实习就业基地模式之下,不仅能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还能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现在的实习生在毕业之后就可能是该基地单位的正式员工,为达到基地单位降低用人风险和用人成本、提高实习学生就业成功率的目的,必须对实习进行制度化管理。基地应派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实习工作,制定实习生选拔标准、考核标准,对实习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时间进行鉴定,与实习生所在学校学院保持联系。学校则按照基地要求选送实习生,并完成学校层面的实习考核。

4.基地与学校的合作多样化。在实习就业基地模式之下,学校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与基地开展实习之外的合作,多方共赢。①学校“走出去”,与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合作,学校可选派专家教授担任基地“咨询专家”,对实习基地相关人员开展培训,起到充电、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选派教师深入到基地相关部门进行调研,确保每一位法学专业教师能够肩负起法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司法实践技能培训的双重职责。②学校“请进来”,与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合作,学校可聘请基地司法实务界精英走进课堂,开展法律实务教师与理论教师双师授课,开办“律师讲堂”“法官讲堂”“检察官讲堂”等系列讲座,聘请法律实务界骨干讲述司法实践办案经验。

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对于法学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可以全面推动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规范基地管理工作,必将有效地促进社会和学生之间的现实选择,形成实习与就业的良性过渡,从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基地与学校、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何勤华.大众化与精英化:法学教育难解之结[N].法制日报,2009-5-7(3).

[2]张育.基地教学: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方合作共赢的法学专业实习模式[J].法制与经济,2007,(7).

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1ZD10)阶段性成果

法学专业学生 篇12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 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 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语法作为结构系统, 是语言的结构系统、语音系统和语义系统的枢纽。因此, 语言学习所包括的远不止单词, 它还包括语法的学习, 也就是如何使用这些单词的规则。《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修订说明》对英语语法课程做出了如下描述:语法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重点掌握英语语法的核心项目, 提高学生在上下文中恰当运用英语语法的能力和运用英语的准确性, 使学生对英语语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并能借助英语语法知识解决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强调:“一个学习语言的人应该具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章振邦、张月祥等人也认为:语法是语言的结构形式和组织规律, 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据以组词造句, 使语言具有明确的意义并能为对方所理解的一套规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因此, 中国学生在缺少外语语言学习环境的条件下, 要掌握一门外语, 则必须学好语法。希望不学语法而学好英语是不切实际的。

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现状调查

英语语法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干课程之一。然而, 近几年,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 人们开始淡化语法的地位和作用, 课时减少, 有的学校甚至取消语法课, 认为英语学习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表面上看, 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似乎提高了, 但是其语言的准确性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笔者主要通过安康学院外语系09级英语教育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共135名学生问卷调查和与英语教师座谈, 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语法学习现状做了调查。结果归纳如下:

1.学生语言学习方法现状

(1) 英语学习主要是记忆单词和词组。学生普遍认为英语水平的高低是由词汇量决定的。为了增加自己的词汇量, 他们买了许多词汇方面的书籍来看, 因而形成了从单词表上或课文的生词表上孤立地记单词的习惯。

(2) 学习语法就是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大部分学生一谈到学语法, 就意味着翻开语法书, 一页一页的背理论规则, 这种学习策略必然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即头脑中没有与语法理论相对应并且有意义的英语句子图式, 最终记忆的语法理论知识不能实际运用。书写的句子语法错误较多, 做题时仍然没有头绪。

(3) 课内外很少记笔记。课堂上很少记笔记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背诵, 因为在他们看来背诵是费时低效的。

(4) 不重视课外阅读。大部分同学的学习主动性较差, 他们认为只要完成课本的任务即可, 课外阅读范围即使很广, 也不在考试范围内, 读与不读, 差异不大。短时间内也不会有明显的效果, 没有必要为它浪费时间等。

(5) 没有做到“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也很少复习。这既与学生们的学习方法有关, 又与对复习时间的安排有关。

2.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现状

笔者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 (每年4次:期中2次, 期末2次) 作文阅卷中, 随机抽出30份得分在7分和8分 (满分10分) 的试卷, 对出现的语法错误进行了统计:学生使用简单句、并列句、宾语从句的频率最高, 分别是84%、78%、63%。使用主语从句、目的状语从句、表语从句的频率很低, 分别是2%、2%、3%。

以上数据说明学生对这几种复合句的用法不熟悉。另外, 学生在主谓结构句式与主系表结构句式上使用混乱。如 (例句是从考卷上摘录的, 没做任何改动) :

(1) I’m worked in a big company.

我在一家大公司上班。

(2) I'll very happy to heard that.Childrens are very like them.

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玩具。

(3) We are expected that if you would like show us the price form.

希望贵厂能给我们寄份玩具价格表。

(4) We will looking forward to heard from your letters.If can, we are going to finding a partner.

我们希望得到贵方的答复。如果可能, 我们会成为合作伙伴。

3.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与内容

笔者对安康学院外语系09级英语教育专业和旅游专业共13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超过半数的学生每天学习英语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 两个小时左右的约占四分之一 (英语课除外) 。

学生在课余时间里, 学习的主要内容主有记单词、词组, 做课后练习或四、六级练习题, 听英语录音等 (经调查主要是听英语歌曲等) 。朗读课文与整理课堂笔记分别只占14.1%和10.3%。几乎没有人在背诵句型、课文或使用英语 (口语、写作等) 。

解决学生语法学习问题的对策

1.开展语言学习策略讲座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已达6年左右, 但是经了解, 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语言学习策略。像其他专业一样, 他们主要靠死记硬背, 记语法规则即可。这是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英语水平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教师应注重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培养, 开展语言学习方法、策略讲座, 让学生了解语言学习的特点, 将语法知识与词、句、段落的意义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是将孤立的词不断重复, 将语法、词汇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 是不可能学好语言的。只有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情境, 在运用语言的基础上掌握、巩固语法知识, 才能真正地理解其内涵, 达到学以致用。

2.大量朗读、背诵课文

在《外语学习往事谈》中, 许国璋等多位语言大师谈到了自己语言学习的心得:朗读与背诵是学好外语的有效途径。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费时费力, 但在我们这个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国家里 (英语课堂除外) , 就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来说, 朗读与背诵无疑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尤其是背诵, 它强调对细节的准确记忆, 由此所获得的语言信息也就比较准确。课文是由单词、短语、句子组成的, 语法规律分布其中。熟读甚至背诵课文必然会提高语法、词汇、句型、固定搭配等的记忆效果, 增强语言语感和语言知识的积累, 帮助学生减少或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 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准确度和流利度, 学会用地道的英语材料表达思想。

3.引导学生养成记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记忆力再好, 也不如用笔记录下来清楚明了。课堂上, 老师每个单元除了讲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篇章结构、写作方法外, 还包括一些没有学过的语法现象、词汇和句型结构等语言点, 以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学生课堂上如果不记笔记, 虽然课堂上听明白了但是课后没有借助笔记的复习巩固过程, 在脑中的印象很快就会消失, 更不会形成语言运用能力。实践证明, 完整的课堂笔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图告诉我们:信息输入大脑后, 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 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 遗忘最快。语言学习者要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 对所学语法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和自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般来说, 复习次数越多, 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 记忆效果最好。

5.将语法学习过程交际化

以建构主义理念为指导, 推进教学模式的变革。《英语教学大纲》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 语法教学也应交际化, 应该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 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改为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彻底改变只机械地记忆语法理论而不重视实际应用的局面, 使教学过程交际化, 只有通过真实的交际活动和任务, 学习者才能获得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语法教学法是习得派提倡的, 他们认为, 凡是带有交际性质的教学活动, 就比非交际性质的教学活动更有可能引发语法学习的发生。换言之, 在语法教学中, 交际教学活动比非交际教学活动更有效。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大量的训练,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熟练掌握语法知识。

结语

语法学习是语言学习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 它严重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能力。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语法问题, 主要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造成的, 这与他们的错误语言学习观念有关, 也与其缺乏正确的语言学习策略有关。例如, 学习单词时, 注重其字面意义而忽略其本质含义;注重扩大词汇量而忽略其在语境中的运用;注重完成意义的表达而忽略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学习语法时, 注重其构成形式而忽略其本质含义;注重理论框框而忽略实际运用, 造成了语法运用的混乱;不背诵课文、句型和不及时复习, 使学生头脑中缺乏相应的英语语言图式, 造成了许多语义错误和语用错误。

因此, 在语言教学中, 我们要将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运用于语法教学中, 将语法教学交际化,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系统训练、实践, 真正掌握语法知识并加以运用。另外,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培养, 开展语言学习方法、策略讲座, “授人以渔”, 提倡学生在“用中学”, 把语法知识的学习与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语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eheydt L.The Semantization of Vocabular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System, Vol 15, No1, 1987.

[2]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Routledge, 1991.

[3]戴炜栋, 王栋.一项有关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观念的调查分析[J].外语界, 2002 (5) .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5]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各项代谢指标下一篇: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