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学专业

2024-05-14

行政法学专业(通用8篇)

行政法学专业 篇1

1、行政法涵义:是关于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以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后果予以补偿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行政法的成文法渊源 :(1)宪法(2)法律(3)

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2】行政复议基本制度

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一级复议制度:(2)书面复议制度:(3)依法复(6)法律解释(7)行政规章(8)国际条约和协定

议不调解制度(4)复议不停止执行制度:(5)被申请成文法的冲突与适用:(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2)特别法优于一般法。(3)新法优于旧法。(4)法不溯及既往。

不成文法源

1、行政惯例

2、典型案例

3、法理与行政法的一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行政法的实体性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3)越权无效原则(4)信赖保护原则(5)比例原则 【2】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则:(1)正当法律程序原则(2)行政公开原则(3)行政公正原则(4)行政公平原则

6、行政立法

【1】涵义:是行政主体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抽象行政行为。

7、行政许可

【1】概念: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决定是否赋予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

【2】行政许可的表现形式:(1)许可证、执照或者其他许可证书;(2)资格证、资质证或者其他合格证书;(3)行政机关的批准文件或者证明文件;(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许可证件。

行政处罚与刑罚处罚

【1】行政处罚:是指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依法应当给予处罚的行政相对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行为。

刑罚处罚: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所实施的一种最严厉的制裁手段。

区别:权利性质、适应的违法行为、惩罚程度及适应程序、制裁机关不同、处罚形式不同 【2】行政处罚的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基本原则):主体法定、权限法定、程序法定(2)公正、公开原则:公正—以事实为根据、过罚相当、不滥用行政裁量权 ;公开—依据公开、程序公开、让相对人了解(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处罚救济原则:相对人享有陈述、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权;提出赔偿要求(5)处罚不相替代原则: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三者不可替代(6)一事不再罚原则

11、行政复议: 【1】涵义: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

人承担举证责任的制度 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对受害人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行政赔偿:是行政侵权的直接法律后果,即行政主体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依法必须承担的赔偿责任。

【3】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

1、主权在民学说

2、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思想

3、法律拟制说

4、公共负担平等学说

5、国家危险责任说

6、社会保险说 【4】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即国家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才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包括主体要件、行为要件、损害结果要件、法律要件

【5】法律规定的应予行政赔偿的情形 : 一类是侵犯人身权:(1)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3)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4)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5)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另一类是侵犯财产权:(1)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今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2)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3)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4)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12、行政诉讼;

【1】涵义: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诉诸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对该行政争议进行受理、审理、裁判以及执行裁判等司法活动的总和。

【2】管辖:行政诉讼的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

级别管辖:是指按照法院的组织系统来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地域管辖又称区域管辖:是指同级法院之间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避免管辖冲突规则:

移送管辖:是指某个人民法院把已经受理的行政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指定管辖:是指由于特殊原因,或两个人民法院对同一案件的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上级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决定案件由哪个人民法院管辖的制度。

移转管辖:是指经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同意,对第一审行政案件的管辖权,由下级人民法院移转给上级人民法院,或者由上级上民法院移转给下级人民法院。

【3】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参加行政诉讼的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诉讼地位相似的人。它包括当事人和具有类似诉讼地位的诉讼代理人。参加人与参与人区别:

参加人的范围是:原告、被告、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参与人范围更宽,包括参加人和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勘验人等。

3、行政法律关系:

【1】涵义:是指行政法规范在对行政权力行使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之后形成的一种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即指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又可简称为行政法主体,是指行政权利的享受者和行政义务的承担者。(2)行政法律关系客体:是指行政法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亦即联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媒介。(3)行政法律关系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内容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4】行政法律关系特征: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特征:(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3)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

(二)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特征:(1)内容的法定性与不可分割性(2)内容处分的有限性(3)纠纷处理的特殊性

4、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活动,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

行政相对人:指在具体的行政管理关系中处于被管理一方的当事人,也就是说是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一方当事人。

案例:1.地方政府规章能否设立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答:在本案中,A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法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其越权设定停业整顿的行政处罚行为,违反了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属于越权行为。

2.A市交通运输管理处的行政处罚行为是否属于滥用职权的行为?答:在本案中,A市交通运输管理处的行政处罚行为不属于滥用职权的行为。

3.兽医站的行政处罚是否违法?为什么?答:畜牧兽医站的行政处罚行为违法。因为,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个体户陈玉柱适用当场处罚执行的程序违法。当场处罚并执行只能适用于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己以下的罚款,而对陈玉柱的处罚数额超过此限,并且不具备特殊情况的要求,不能适用简易程序。

1.此时,环保局就原处罚决定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是否受理?为什么?[答案]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因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拒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如果环保局不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李某等人对环保局提起诉讼,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受理?为什么?[答案]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因为当事人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而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情况,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3.如果造纸厂履行了原处罚决定,环保局是否可以对造纸厂的同一行为再作出吊销排污许可证的处罚决定?为什么? [答案]环保局可以再作出吊销造纸厂排污许可证的决定。因为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环保局在根据实际情况认为有必要的话,完全可以对造纸厂的同一行为再作出吊销排污许可证的处罚。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何种类型的行政行为?理由是什么?[答案]市政府的通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基于法律、法规的授权,针对相对特定的人或事所作出的具体处理决定,并对其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本案中市政府发布关于确认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通告,明确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而该市原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这就意味着该通告是针对定点屠宰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实质上剥夺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屠宰资格,侵害了乙、丙、丁的公平竞争权,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

2.谁是此案的被告?理由何在?

[答案]题中的市政府、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均可成为本案的被告。因为市政府、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均实施了可以影响到乙、丙、丁三家屠宰场合法利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以都可成为本案的被告。

行政法学专业 篇2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传统行政法学课程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五大部分, 分别为导论、主体论、行为论、程序论和监督与救济论。导论主要讲授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与基本原则;主体论主要讲授行政主体、受委托组织、行政相对人概念和制度;行为论主要讲授行政立法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程序论讲授行政程序法制的一般理论、行政程序的分类。监督与救济论讲授行政复议、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和行政诉讼。

在上海海洋大学, 公共管理系行政法学是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的, 于第6学期开课, 3学分, 48学时。从教学时间角度看, 覆盖以上全部内容并不容易, 从教学需要角度看, 学生多希望能够学习到可以直接应用的内容。因此,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取点式扩散的选择方法。在每一论中选取了若干点进行讲授, 其他内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以作业形式布置。在进行删减的过程中, 主要将行为论中的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命令、行政规划等涉及较多理论争议或实务操作难题的部分剔除。选取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征收为教学内容。其他部分以概念和制度操作层面的内容为讲授重点。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行业院校, 本专业的行政法学应与海洋执法、海洋管理相结合。作为上海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系的核心课程, 行政法学设置方向具有明确的海洋行政执法特色。本课程作为海大的法学课程, 一直力图做到具有行政法学课程本质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也一直秉承这一理念。在此基础上本课程总结出了两点教学原则,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二是行业特色与行政法学一般制度相结合的原则。

在日常教学中一般运用如下教学方法:讲授、讨论、问答、小组汇报、辩论、模拟法庭的形式。

讲授主要是在学生课后预习的基础上, 对重难点的讲解。本次建设的重点是将“微课”理念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是, 课下录制10-15分钟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指引, 要求学生课前观看, 并按照指引学习。对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讲解。对已经录制过“微课”的知识点课堂上主要采取提问形式进行检查和考核。

讨论主要以教师作为核心主持人, 本课程一般每年修学学生数量在170人左右, 可以分成10组, 每组选举一位组长进行组织协调。教师按照课后布置的背景资料选择讨论的主题, 并预先设置3-5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可以限定在8-15分钟不等。每组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 回答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标准为:回答是否主题明确、观点是否正确。因为时间所限, 每节课不能所有组别一一回答, 但是教师随机选取2-4个组别的方法, 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危机意识。

问答主要作为对学生课后资料是否学习理解的考核工具, 以及学生上课是否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的方法。教师提问学生能够听懂听明白、学生回答是否流畅正确, 都是平时成绩给予的依据。由于课堂学生人数众多、时间有限, 因此教师打分的过程要客观而且迅速。初步设想的方法是选取6人作为学生助理, 每人分管20名学生名单, 教师根据回答表现给予A/B/C三个等级的打分, 6名助理, 辅助记录。6名助理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 也可以最快地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这将成为学生成绩的非常客观合理的依据。

学生汇报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 15分钟以上的发言将被强行停止。学生汇报发言的内容是教师课堂上课前预先布置的网络平台的内容。初步设想为“问题-对策”模式发言, 即教师提出一个现阶段社会存在的行政法问题, 学生经过准备给出解决对策。这一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一般情况下, 网络平台布置的作业应先于上课时间的5天以上, 以此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思考。发言的内容根据当堂课所处模块的不同而不同。第3、4、5编所涉及的内容适合本教学方法。这三编都有当今我国或者世界上发生的最热点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存在, 具有较大学习价值。

辩论是考查学生法学逻辑思维最好的工具。“程序正义VS实质正义”是法学家一直争论的焦点, 让同学们以行政法学案例作为佐证, 抽签决定正反两方, 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有利于考查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 也可以提高思维反应、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模拟法庭是让学生了解诉讼程序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生一个案例, 学生自己分析管辖法院、受案条件是否具备、自己写作诉讼状并自己安排模拟法庭角色和程序, 最后做出判决。整个过程的进行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知识的最好总结和考查。模拟法庭将安排在接近期末阶段进行, 可以起到对行政法学课程的回顾与复习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的探索

《行政法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学科, 法律实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合格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一个必经环节。通过亲自参加司法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了解行政诉讼案件审理的实务操作流程, 并可以在实践中体验如何运用理论原则、如何选用方法技巧,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行动, 把在课堂上掌握的价值观念内化为指导行动的意识, 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据此教学目的, 目前本课程设置了两块实践教学模块:行政诉讼庭审的旁听和模拟听证会。

在行政诉讼庭审旁听活动中,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至上海市任一人民法院的行政庭旁听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 并填写“行政诉讼案件庭审旁听记录表” (用A4纸打印后于第15周周一中午12点前提交电子版于EOL平台“作业提交区”, 电子版、纸质版交课代表转交于任课教师。图1为记录表) 。实践时间是第1周至第15周的任何时间, 视法院庭审时间而定。学生自主选择。实践主体是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集体行动, 提交一份记录表。此次实践活动占总成绩的10%, 满分10分。评分标准为: (1) 小组全体成员在法院门前留影。全体成员得分一致, 未去成员0分。也可自己提交一份记录表。 (2) 记录表提交得10分, 填写优秀得11分。

模拟听证会实践学习是由同学们自己组织一场模拟听证会。听证会的主题是“《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草案) 》的立法听证会”。模拟听证会将在公共管理实验室进行, 全程录像。希望通过模拟过程达到以下学习目标:一是使同学们了解听证的程序过程;二是探讨生活垃圾分类应否以法律形式约束及就《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草案) 》的内容分析探讨。实践时间是第11周第一次上课、地点是公共管理实验室。所有同学发言电子版、纸质版均于11周周五12点前交给课代表转交给任课教师。同样, 截止时间同时上传到EOL系统的作业提交区。实践主体是将整个班级分成2大组, 每组内部分工自己分配。此次实践活动占总成绩的10%, 满分10分。评分标准为:所有发言、程序内容电子版、纸质版内容优秀5分、良好3分、及格1分。模拟过程表现优秀5分、良好3分、及格1分。

四、总结与反思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对于本门课程, 过程考核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但如果设计不当会导致主观评分色彩过重的问题。因此, 课程设计了以下的评分模块, 试图做到相对合理、科学、公平——基本概念抽查随堂考、小组报告发言、开放式问题讨论观察、出勤率、辩论表现、模拟法庭参与表现、期末闭卷考试7大部分, 做到主客观评分标准相结合。具体方案如下:总评成绩=平时考核 (60%) +期末考核 (40%) .平时成绩60分=随堂抽查10分+小组发言10分+开放讨论10分+出勤率10分+辩论表现10分+模拟法庭表现10分。从以往修学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知道, 本课程内容在公务员考试、升学考研和公司入职考试中都有较大比例的涉及。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会适当涉猎以上考试内容。

另外, 教学中任课教师还发现, 行政法学中大量的专有术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在讲授中将术语转化成日常用语解释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改善理解效果。如行政主体可以替换为政府、行政相对人可以替换为百姓。如此概括虽略显不严谨, 但在和同学们解释他们之间的具体差异后, 学生反而记忆更深刻。因此, 将术语生活化、简单化之后, 再解释分析是本课程教学的又一经验总结。

摘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 非法学专业的行政法学课程应与法学专业行政法学课程存有不同。上海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行政法学课程将实践性、行业结合性贯穿课程教学整个过程。通过行政诉讼庭审旁听、模拟听证会等实践教学方式达到使同学们掌握并运用行政法学基本概念和制度的目的。

关键词:行政法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房文翠.法学教育中的法学实践教学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06) .

[2]田宏伟.诊所式法律教育:法学实践课改革新尝试——美国法律实践教学对我国法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7 (01) .

[3]王颖敏.非法学专业行政法学课程的教学分析[J].南方论坛, 2014 (04) .

[4]冯林林.论高校非法学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J].南方论刊, 2009 (07) .

行政法学专业 篇3

关键词:公众参与;行政法学;趋势;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32-03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公众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公众参与是我国现代开放式行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在我国的各级政府的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对我国的行政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公众参与成为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建设的一种趋势,同时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实际政治生活中,行政法和行政法学在面对着公共参与趋势中如何更好地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内涵分析

行政法主要指的是行政主体在行使相关的行政职能过程中和法律监督主体之间的关系总和[1]。行政法的重点是对政权进行控制和规范,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国家部门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在调节行政关系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行政法一般包括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以及内部行政关系四个方面。行政法在行使的过程中已经以依法行政、合理行政、行政应急、高效便民、行政公开以及权责统一作为基本原则。行政法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行政法不仅有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以及行政管理秩序,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行政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行政法还可以保护公民以及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有着自己固有的研究群体和理论体系[2]。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相关的行政法律规范、意识、关系、理论知识等等。同时,行政法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是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第二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发展时期;第三是上个世纪末期:成熟期。因此,行政法学逐渐地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在国家行政管理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行政法学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展示了行政管理对公民合法权利的维护,同时为国家相关部门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卢梭曾经在自己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明确地提出,一个国家的立法权应该是归人民所有,而且是人民所特有的权利[3]。因此,公众参与是人民民主权利在行政领域范围之内的扩展。公众参与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是行政法在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进行调节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控制行政主体权利,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国家各个行政机关部门在对行政相对人的行为做出反应时要充分地按照相关法律程序来进行。例如,事先向行政相对人说明行政行为的根据;事后为行政相对人提供相关的帮助方法等等。因此,公众参与从理论上来看,各种行政行为都应该在正当法律程序范围内进行。行政在立法过程中应该广泛地吸取公众参与意见和观点。人民主权原则和行政法学中的控权论以及正当的法律程序原则是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理论基础。

(二)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

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和管理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必然趋势。

1.公众参与为表达公众的意愿提供了良好平台

公众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可以将相关的想法和意见直接地向行政主体进行阐述。同时,公众在参与过程中也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行政相关部门法律实施必须是以公众的认同和支持作为基础的,因此公众可以通过参与的方式将所要付诸实施的行政法律充分地表达自身的要求,同时公众的意见也可以在行政立法中得到充分合理的体现,进而提高行政立法的效率。此外,公众参与还可以及时地弥补行政立法程序中的不足,从而消除社会成员对行政权力的抵触疑虑。因为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公众通过参与如果对行政立法的相关结果表示不满,那么行政部门就可以尽快地进行修订。

法国著名政治家卢梭曾在《民约论》中提出:如果一个建筑师在建立一座大厦之间将其土壤进行检查和勘测,那么就可以看出土壤能否承受建筑物的重量和体积。同理,聪明的政治管理者在制定相关法律同时,也应该进行事先地考察以查看相关的立法是否顺应民意。我国唐朝时期唐太宗经常给大臣讲述君臣和舟水之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公众参与为准确地表达公众意愿提供了良好平台。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可以为防止公民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提供良好环境。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会随时给行政立法带来挑战。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也很很难得到保障,比如农村地区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等现象。如果国家相关行政立法部门没有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将会给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2.公众参与可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发挥各个方面的力量[4]。行政立法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多方面利益的整合和协调过程,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公众参与成为了一个最佳的表达途径。公众参与既是一个民意的搜集过程,又是一个利益的协调过程。公众通过参与方式给行政立法的利益协调提供了良好保证,而且还能够大大地减少行政立法实施期间的阻力。如果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了有效地协调,就会对避免利益冲突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构建。行政立法过程中如果高度重视公众的参与感,就会极大地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更容易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同。行政立法在实施中可以尽量地减少公众抵触心理。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对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endprint

3.公众参与可以给行政部门的行政立法和管理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公众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可以提供大量具有价值意义的信息,从而提高政府部门行为准确性。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各大行政部门也应该积极地听取公众意见以确保行政立法的可行性。

同时,公众参与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将各种群体意见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避免了各种不正当行政行为的出现。即使各级行政部门在进行行政立法和行政管理过程中会带有一定主观因素,但是公众的参与可以有效地将其过程进行公开,并且防止行政立法不公现象出现。

三、公众参与趋势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挑战

(一)对各级行政主体方面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行政主体在行使相关法律法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政策失误的现象。因此,公众参与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可以增加决策透明度。尤其是近年来,“阳光政府”的构建对行政机关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公众参与行政立法过程中会对行政立法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具有很大公开性,因此各大行政机关不得不对公众意见进行重新考虑和权衡。

公众参与行政的有效性和行政主体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关联。如果行政主体对公众参与保持一种歧视的态度,那么行政立法和行政行为就无法及时地向公众公开相关具体信息,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公众的积极性。各级行政部门要想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就必须做好相关的通知工作,以及做好会场布置等等程序。因此,为了能够将各种措施都可以落到实处,各级行政部门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导致行政成本的增加。如果各级行政部门只是将公众参与作为一种过场或者一种形式,那么公众参与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地域性差异,因此各个地方的经济结构都会存在一定区别。因此,公众参与的结果可能会对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受贫富差距的影响,行政立法过程中,强大的组织可能会对个人利益造成损害。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往往会遵照少数遵从多数原则也会对少数部分人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5]。

(二)对行政理论方面的挑战

目前,公众参与的背景下,我国的各级行政部门对相关行政行为仍然是由行政主体来决定,同时行政主体所表达的意志已经超出了行政主体自身意志范畴。因此行政主体在行使相关行政行为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公众参与的意志。尤其是在不同的行政行为当中公众的参与意识也会有很大区别,从而行政主体的意志产生影响。行政法学则需要对相关而的行政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地界定,并且在此原则上对行政理论进行进一步地认识。行政法中的行政诉讼以及行政法学的研究领域都会因为公众参与的介入而发生新的变化。我国在对行政立法方面还没有完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公众参与的领域不断延伸则会给行政理论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在实现公共职能当中,各级行政部门要充分地发挥法律的作用和效力。无论是在私法方面,还是在公法方面,公众参与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涉和影响。

(三)对行政行为方面的挑战

公众参与的环境下,各级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方式需要与时俱进。毕竟,不同的行政法则所产生的行政行为所具有的行政效力是不同的。行政法学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将会给国家的公共政治生活造成无形的压力。因此,公众的参与会对各级行政主体和其它相关部门会产生不同的法律效果。尤其是行政法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其自身特有规律。如果公众参与缺乏一个有效机制,那么不仅会严重地削弱公众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对行政主体的威信力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我国受到历史发展影响,人们的民主意识还有待于加强,法治观念在人们心中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公众通过参与的方式参加行政事务管理必然会对行政行为的初衷造成挑战。公众只有积极地参与行政立法才能够大力地促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化建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参与成为了我国现当代行政管理中的一个趋势,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体现。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虽然公众参与趋势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是随着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众参与也将会发挥其有效性,从而促进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5〕马超,邢鸿飞.行政程序中公众参与的制度架构——以价格听证为例[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

〔2〕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48.

〔3〕田飞龙,郑春燕.“新概念行政法”的尝试——一次学术更新的预备会议(EB/OL).http:// www.publiclaw.cn/article/Details.asp?NewsId=2248&classid=2&classname=理论前沿,2008-08-18.

〔4〕[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行政法学专业 篇4

绪论

第一节

行政法的概念

【名词解释】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名词解释】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

【多选】相对于其他国家权力而言,行政权具有裁量性、主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相对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而言,行政权具有强制性、单方性和优益性等特点。【名词解释】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行政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多选】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多选】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其特殊渊源有法律解释、国际条约、惯例、判例与指导性案例、软法规范等。

【单选、多选、简答】行政法的分类。(1)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

这是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所作的分类。(2)实体行政法与程序行政法。

这是以行政法规范的性质为标准所作的分类。

(3)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监督行政行为法。这是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所作的分类。【简答】行政法的特点。(10、07年真题)(1)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点。①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②行政法规范数量特别多,属各部门法之首。(2)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①行政法的内容广泛。

②效力位阶较低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

③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性往往交织在一起。

第二节

行政法关系

【多选】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分为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与行政程序法律关系。

【多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多选】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行为。【论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2)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平等但非对等性。

(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力义务一般是法定的。(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5)行政法律关系争议往往由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决机构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先行加以解决,但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争议,原则上是可供当事人选择的最终机制。

【名词解释】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简答】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1)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多重的、复杂的法律关系。(2)监督行政法律关系包含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3)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非对等性。

第三节

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简答】行政法的作用。

(1)行政法具有规范行政权、促进行政管理和服务有效实施的作用。(2)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论述】【09年真题】联系实际论述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法是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①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来看,行政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从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来看,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的实施法;

③从行政法与其他基本法律部门的关系来看,行政法对其他部门法的影响越来越大;(2)行政法的作用。

①行政法具有规范行政权、促进行政管理和服务有效实施的作用; ②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3)实际联系。

第四节

行政法学的发展及其学科体系

【简答、论述】行政法与行政法学的关系。

行政法与行政法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范畴。行政法属于法律的范畴,是一系列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这些规范和原则有机地构成一个法律部门。行政法学的任务是研究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研究行政法的历史发展规律,研究行政法的本质、内容和形式,研究行政法的制定、执行和遵守,研究人们关于行政法的观念和学说理论。因此,行政法学是有关行政法的学问,而行政法则是行政学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二者有联系,但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第二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单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多选】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概括为依法行政,具体可分解为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

第二节

行政合法性原则

【名词解释】行政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及其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的规定,并且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多选、简答】【08年真题】合法性原则的具体内容。(1)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原则是指行政活动的作出必须取得法律的授权,必须有法律的明文依据,否则不得为之;

(2)法律优先原则。

即行政行为应当受现行法律的约束,不得采取任何违反法律的措施,具体而言有如下含义:①法律优先行政; ②行政不得违法。

第三节 行政合理性原则

【名词解释】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多选、简答】合理性原则的具体内容。(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

(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3)平等适用法律规范,相同事实不得给予不同对待。(4)符合自然规律。(5)符合社会道德。

【多选】行政合理性原则还延伸出了一些其他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比例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尊重保证人权。

第三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第一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

【名词解释】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单选】国家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

【名词解释】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转化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格及其权能。【名词解释】行政优先权:是指国家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即行政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或同一范围内相遇时,行政权具有优先行使和实现的效力。【名词解释】【08年真题】行政优益权:是指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职权,切实地履行职责,圆满地实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以法律、法规等形式赋予行政主体享有各种职务上或者物质上优益条件的资格。后续详情请登录淘宝搜索店铺“小米粒de童装” 即可查看 如有疑问请咨询客服 非诚勿扰 谢谢

行政法学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选出并把其标号写在答体纸上]

1、行政合理性原则产生的原因是。

(A)

A、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B、行政应急性权力的存在C、行政优益权的存在D、效力先定特权的存在、行政法治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要求可概括为。(B)

A、职权法定B、依法行政

C、程序法定D、责任法定

3、赶赴火场的消防队和消防器材,必要时铁路和航运部门应免费优先载运。这体现了行政主体享有。(B)

A、行政特权B、获得社会协助权

C、行政受益权D、先行处置权

4、下列行政制裁形式中,属于行政处分的是。(C)

A、记过B、罚款

C、降职D、吊扣许可证

5、行政裁决行为属于。

(A)

A、行政司法行为B、行政执法行为

C、民间裁断行为D、居间调解行为

6、公安机关对醉酒的人强制进行人身约束,该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是

(C)

A、附条件生效B、告知生效

C、即时生效D、受领生效

7、《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属于。

(B)

A、宪法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D、法律

8、收取水资源费属于。

(D)

A、行政征用B、行政处罚

C、行政合同D、行政征收

9、行政处罚适用的一般时效条件是。(C)

A、一年B、六个月

C、二年D、三个月

10、下列合同是行政合同的是。

(C)

A、行政机关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

B、工商局与自来水公司签订的供水合同

C、市公安局委托某银行代收罚金的委托合同

D、税务局与某百货公司签订的购买办公用品的订货合同

11、行政指导对行政相对方而言。

(A)

A、不具有强制力B、部分有强制力

C、无法律意义D、是否具有强制力取决于具体情况

12、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国家赔偿金最高额为。(B)

A、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倍

B、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0倍

C、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

D、国家上职工年平均工资10倍

13、第一次确立了我国的听证制度。

(C)

A、《专利法》B、《环境保护法》

C、《行政处罚法》D、《规章制定程序条例》

14(D)

A、《治安管理处罚条例》B、《税收征收管理法》

C、《土地管理法》D、《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15、某市公安局民警杨某在执行巡逻任务时,非法殴打他人致残,受害人应当依法向提

出赔偿请求。(C)

A、市公安局B、民警杨某

C、杨某所在的公安派出所D、市政府

16、原告在司法审查中的义务有

(D)

A、举证B、收集证据

C、监督审判活动D、履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

17、我国行政赔偿诉讼的举证责任是。(A)

A、被告举证B、原告举证

C、谁主张谁举证D、法院举证

18、(B)

A、行政裁决B、行政处罚

C、行政许可D、行政确认

19、下列行为中不是行政行为的有(A)

A、购买办公用品B、扫“黄”

C、证明张某死亡D、清理“三无”人员

20、行政诉讼中,被告无权

(B)

A、提出上诉B、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

C、作出停止执行原具体行政行为D、改变自己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

二、名词解释题

1、行政优益权是国家为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驶职权,切实地履行指责,圆满地实

现公共利益的目标,而以法律、法规等形式赋予行政主体享有各种职务上或者物质上有益条

件的资格。行政优益权在性质上不属于行政职务,但它与行政职务有密切联系,是行政职务

有效行驶的保障条件。

2、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驶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

法律意义的行为。

3、代履行是指行政主体雇人代替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方履行义务而强制义务人缴付劳务费用的行政强制方式。

4、过罚相当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对违法行为人适用行政处罚,所科罚种和处罚幅度要与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过错程度相适应,既不轻过重罚,也不重过轻罚,避免畸轻畸重的不合理、不公正的情况。

5、行政追偿是指国家在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之后,依法责令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首位托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6、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取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及宏观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向负有法定义务的行政相对方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地具体行政行为。

三、简答题

1、缔结行政合同的原则有哪些?

答:

1、适应行政需要的原则

2、不超越行政权限

3、合同内容必须合法

2、行政立法有效成立的要件有哪些?

答:

1、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的行为。

2、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为的行为。

3、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的抽象行政行为。

3、简述行政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及其情形。

答:在行政诉讼中,根据诉讼标的所在地确定管辖法院的称作特殊地域管辖

《行政诉讼法》

18、19条规定了两种具体情形:

1、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4、行政行为具有哪些效力?

答:(1)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2)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3)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

(4)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

5、什么是一级复议制?

行政法学作业三答案 篇6

一、填空题

1.行政法的渊源就是原则和行政法规范的表现形式,亦即行政法规范和原则的载体。

2.合理性原则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3.我国中央政府行政立法的主体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

4.以行政行为适用和效力作用的对象的范围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内部行政行为和外部行政行为。

5.以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权力来源为标准,可分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依委托的行政行为。

6.复议机关应当在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复议机关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或证据,并提出答辩状。

7.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8.以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权力来源为标准,可分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和依委托的行政行为。

9.行政违法主体承担行政责任有两种方式:一是主动履行;二是被动履行,即由其他有权机关作出一项决定强制其履行。前者称履行责任,后者称追究责任。

10.行政行为按其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二、单项选择题

1.行政复议机关只能由法律、法规规定的国()专门享有。

2.对公安派出所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的复议,应由(D)管辖。

A、该派出所B、设立该派出所的公安机关的上级机关

C、派出所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D、设立该派出所的公安机关

3.国家行政机关最基本的特征是(A)

A、执行性和从属法律性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C、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D、强调行政管理的效率性

4.(C)属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变更。

A、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被吊销B、税种、税率改变

C、行政机关的合并、分立和撤销D、行政机关行政职能的增减

5.国家公务员处于特殊的法律关系中,表现在(A)。

A、国家公务员具有“公民”和“公务员”双重身份

B、担任公职的人即丧失普通公民的身份

C、凡是公务员所从事的行为都是代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D、公务员享有行政职权而无须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6.宪法规定(D)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常委会B、省级人大

C、省级人民政府D、国务院

7.以下行为中,不属于行政行为的是(D)。

A、吊销执照B、征税C、制定规章D、发布天气预报

8.行政主体依职权对相对方规定一定义务,应属于(A)。

A、单方行政行为B、双方行政行为

C、依职权行政行为D、羁束行政行为

9.我国实行国务院总理负责制,它属于(D)。

A、合议制B、委员会制C、首长制D、民主集中制

10.我国国务院各部、委的设立、撤销或合并,依法应由(A)。

A、全国人大决定B、国务院总理决定

C、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D、国务院全体会议决定

三、多项选择题

1.间接强制执行的主要形式有(AD)。

A、执行罚B、行政拘留C、强制划拨存款D、代履行

2.对财产强制执行方法有(ABCD)。

A、强制划拨B、强制扣缴C、强制抵缴D、滞纳金、滞报金

3.下列(BCD)可能成为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A、交通工具B、文学作品C、不作为D、法人

4.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ABCD)。

A、权力机关B、司法机关

C、审计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D、行政主体

5.直接强制执行措施主要有(AC)等形式。

A、查封、扣押B、执行罚C、冻结、划拨D、代执行

6.对人身强制执行方法有(ABCD)。

A、强制拘留B、强制传唤C、强制服役D、强制戒毒

7.下列费用的征收属于行政征收范围的有(ACD)。

A、排污费B、行政诉讼费C、公路养路费D、滞纳金

8.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依法裁决(ACD)。

A、权属纠纷B、劳动纠纷C、侵权纠纷D、损害赔偿纠纷

9.行政确认是(AC)的行政行为。

A、要式B、默示C、羁束D、自由裁量

10.下列形式中属于行政确认的有(CD)。

A、确定B、登记C、证明D、行政鉴定

四、判断题

1.判例是我国的行政法渊源之一。(f)

2.享有行政职权并能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必是行政主体。(f)

3.行政法规经行政首长签署后便对外发生法律效力,应予执行。(f)

4.行政机关的立法活动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就等同于授权的权力机关立法。(f)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均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f)

6.根据行政行为的对象是否特定,行政程序可分为抽象行政程序和具体行政程序。(t)

7.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程序只能由上级行政机关来设定,本机关无权为自己设定行政程序。(f)

8.违反行政程序的行政机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的,还应依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赔偿。(t)

9.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行政诉讼的必经阶段。(f)

10.能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都能申请行政复议,能申请行政复议的行为也都能提起行政诉讼。(t)

五、名词解释

1.行政裁决。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律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 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特定的民事纠纷(争议)进行审查,并作 出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管理对象实施的制定法规、规 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其行为形式体现为行政法律 文件,其中包括规范文件和非规范文件。

3.行政征收。行政征收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定授权的组织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偿收取一定财物的行政行为。

4.行政确认。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有关法 律事实进行甄别,通过确定、证明等方式决定管理相对人某种法律地位的 行政行为。

5.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确认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 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六、简答题

1.简述行政行为的确定力。

答:行政行为的确定力又称“不可变更力”,是指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其内容具 有不可否认和随意改变的效力。行政行为一旦有效成立和生效后,非依法定程序 不得随意改变其内容。此种确定力是针对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双方而言的。对于相 对人来说,相对人只能按照该行为的要求履行,但相对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请求 撤销或变更,这种请求的权利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内才有行使,如行政复议和行政 诉讼。对于行政主体来说,确定力表现在: 1.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有相对稳定性,不经法律程序不能改变或撤销;2.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其效力不爱行政主体或行 政公务人员变动的影响; 3.原行政主体或行政公务人员要改变或撤销已作出的行 政行为,必须经过相应的法律程序。

2.简述制定规章的权限范围。

答:规章的立法权限就是指行政主体制定规章时的权限范围。包括享有规章制定 权的行政主体有哪些,各享有哪些权力,能够规定哪些内容,这些都是规章的权 限范围问题。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章所规定的事项应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 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即国务院部门规章制定的依据是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 法规、决定、命令,并且只

能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如果涉及两个以 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就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 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其一是为数执行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制定规章的事项; 其二是属于本地行政区域的具体的行政管理 事项。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和本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依据是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较大市的地方性法规。

七、案例分析

【案例一】警察王某根据一卖淫女的指认,将正在街上行走的青年朱某带至派出所。其间,该警察多次殴打朱某,朱某被迫承认自己有嫖娼行为,警察王某及派出所未作任何调查取证,遂将来某行政拘留。

问:(1)警察王某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定程序?为什么?

(1)王某的行为违反了法定程序。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行政拘留应 由县市公安局、公安分局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公安机关作出。

(2)朱某可以通过哪些法律途径获得救济?

(2)朱某可以要求复议:向该派出所的上级机关提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诉讼: 向该派出所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二】严××的4岁女儿媛媛连续3天出现流鼻涕,咳嗽,发烧等症状。1991年8月4日上午8时30分送县人民医院治疗。家长见女儿病重要求立即住院,因无床位医院不准住院。40分钟后,医生才给媛媛看病,作了一般检查后,医生说,孩子病得不轻,但还诊断不出什么病,先在观察室观察治疗。医生开了药方,家长取药给媛媛服用后留在观察室治疗。上午11时,媛媛突然发生抽搐,面色苍白,不讲话,值班医生立即抢救。下午3时许,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诊断死于急性心肌炎。

严××认为医院开始误诊,又抢救不力,属医疗事故,一直反映到县卫生局。在县卫生局督促下,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对媛媛之死进行鉴定,结论是媛媛之死不属于医疗事故,医院也拒绝承担任何责任。

1991年10月6日,严××向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认为鉴定结论隐瞒了事实真相,是错误的,请求县法院撤销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所作的结论。

问题:(1)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行为是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为什么?

1.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行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因为具体行政行为的 主体至少是个有权主体。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不是行政主体。

(2)若县卫生行政机关根据该医疗事故鉴定结论作出了处理决定,当事人不服而起诉的,法院应否作为行政案件受理?为什么?

关于行政法学课堂讲授法的思考 篇7

一、课堂讲授法之优势

课堂讲授法可以使得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系统并连贯的法律知识, 符合我国目前法律教育的状况。采用课堂讲授方法, 一个主讲教师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位学生, 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在有限时间里面最大限度使得更多学生受益。法学院主要以课堂讲授方法来解决教师与学生质量数量不平衡的问题。在国外法学院中, 课堂讲授方法也是学生们获取权威教授传授知识的唯一机会。课堂讲授过程中的教师, 有充分的主动性, 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知识内容, 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们传输很多知识, 是学生获取任课教师劳动成果的捷径, 在时间上是最为经济的一种方法。课堂讲授法传统系统的、连贯的法律知识, 使得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的优势也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

课堂讲授法直接向学生们展示教师思维方法, 有利于学生法律思维逻辑和法律理念的培养。一堂好的法律课可以向学生们展现教师精妙的思维和逻辑推演, 便于传授针对一些学术问题的特定的思维方式、方法。对于本科法学学生来讲, 学会如何像法律人一样思考是极其重要的。法学教学离不开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将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形成的理解感悟传授给学生, 特别是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法学理论的学习更需要通过课堂讲授来具体阐明。

二、课堂讲授法之不足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式的教学模式, 即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灌输、理论传授, 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充当着知识的化身、绝对权威的角色,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治学条理性方面有一定作用, 但教学过程过于严肃, 不利于甚至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出现对法律知识的死记硬背, 不符合现代法律教育的目的。现代意义上的课堂讲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的思路保持一致并产生共鸣, 不仅要强调教师的教, 更加注重学生的学, 要求学生在课堂讲授中主动积极参与展开谈论, 发挥主体作用, 运用法言法语表达思考过程, 从而锻炼法律逻辑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实现法律教育的目的。

法律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实际问题与法律的关联系不可能清晰的摆在学习者面前, 需要学习者挖掘, 课堂讲授方法在这个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限制的。一方面, 我国现阶段法律课程的开设主要以部门法学科划分或者国家颁布的主要法律为标准,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主要就是法律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对现有法律条文的解释, 重在原理, 忽视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法律纠纷, 并不仅仅靠条文的纯粹分析就能够解决, 条文的分析还必须和事实的认定、人际关系的处理、利益冲突、特定文化道德和社会状况结合起来, 依靠课堂讲授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三、课堂讲授法之建议

针对我国高中起点的生源的法律教育, 学生不具备系统的自然学科或者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还没有法学基本理论的功底或者掌握某一法学专门学科的基本理论, 也不具备单独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堂讲授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仍然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如果一味地强调课堂讲授作为法学教学方法, 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综合应用, 必然导致课堂讲授的缺点无法克服, 应该在吸收其他法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和诊所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法的优点基础上完善课堂讲授法, 克服单一讲授存在的缺点和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课堂讲授法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启发式课堂讲授就是不错的选择。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 要求教师善于提出一些学生觉得要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引导学生逐步与教师合作、跟踪问题, 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自主寻找结论。如果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能把知识教学、发展智力、思维教育三者有机结合,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具有价值的。

总体而言, 基于目前法学教育情况和培养模式, 课堂讲授法有其自身独特优势。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讲授过程中的灌注方式, 改进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套使用、灵活搭配, 增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讲授法是教学历史上最为主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 始终是经济可靠并有效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法传统系统的、连贯的法律知识, 但教学过程过于严肃, 不利于甚至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出现对法律知识的死记硬背, 不符合现代法律教育的目的。应该在吸收其他法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和诊所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法的优点基础上完善课堂讲授法, 克服单一讲授存在的缺点和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方式,课堂讲授,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沈福俊, 邹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行政法学专业 篇8

关键词:农民工;讨薪;行政法学

一、引言

“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后,农民工问题进入公众视野。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权力和利益受损,农民工讨薪问题是其中重要方面。

(一)农民工的定义

据《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统计,1990年全国农民工仅有1500万人,2003年增至9800万人,2006年增至2亿多人。农民工指从农村流动到城镇从事各种非农产业活动而获得工资收入,其经济和生活重心已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但身份仍是农民的那部分人[1]。

(二)农民工讨薪的现状

用人单位长期拖欠工资、无人管理工伤赔偿、工作环境恶劣等使农民工成为弱势群体。工资发放没有保障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威胁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政策,为农民工讨薪提供很大的政策、法律空间。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农民工讨薪的问题刻不容缓。在呼吁社会密切關注的同时,要深刻剖析问题根源,采取措施,根本解决拖欠工资难题。

二、农民工讨薪的困境

(一)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

广东、江浙一带有很多制造型企业,是农民工的主要去处。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一定问题,金融危机造成产能过剩,出口型制造企业的投资环境急速恶化。同时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国际通货膨胀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很多企业发工资难甚至面临破产。

(二)农民工讨薪成本过高

根据《劳动法》第79条,现行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实行仲裁前置程序,该程序有很多缺点[2]。讨回1000元的工资保守计算要付出至少3000元的成本。因此,许多农民工解决劳动争议不愿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及诉讼等方式而选择暴力极端手段维权。

(三)二元户籍制度存在缺陷

城市在发展,农村却在落后,大批农民涌向城市。由于政策束缚和身份约束将农民工限制在狭窄范围。市民却享受各种国民待遇,这种差异也是造成农民工讨薪难的重要因素。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劳动法》的规定原则性较强,缺少配套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立法层次有待进提高,法律规定空白多,政策性强,审理案件适用法律和执法困难,必须建设配套法律制度。

(五)行政执法方面的问题

行政执法部门监管不力,对违法行为往往不告不理,缺乏日常检查,或依赖运动式的大检查,执法力度疲软,不利于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劳动部门对劳动合同的监察多为被动执法,接到投诉举报才处理,有的还与法院推卸责任。

(六)农民工自身的缺陷

农民工因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缺乏有效的组织,权益受到侵犯时难以形成集体维权的强大合力,甚至畏惧侵权方不敢维护自身权益。农民工文化层次较低,法制观念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举证能力有限,维权困难。

三、解决农民工讨薪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涉及农民工工资的规定,同时出台配套制度,完善法律机制,立法、法制、司法、执法等机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立法解释和答复,制定配套性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增强法律的操作性,推动相关规定落实。

(二)加强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行政不作为行为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部门应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用人单位录用农民工的条件、手续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监管,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办事。农民工向劳动部门投诉欠薪问题,劳动部门应依法处理该类事件,可以适当加强劳动部门在处理类似案件的执法权力。

(三)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创造平等环境

户籍制度是引发城乡差别的原因之一。因此须调整社会结构,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加速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民变为居民,使社会结构的多元向一元转化。同时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清除一系列阻碍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营造公开、公平的就业市场环境。

(四)逐步建立欠薪经济赔偿金制度

欠薪经济赔偿金制度作为惩罚性的法律责任制度,可在一定程度威慑用人单位,预防欠薪行为发生。欠薪保障制度能保障劳动者及时获得工资,降低讨薪成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欠薪保障制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五)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

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法纪观念,唤起维权意识。进行教育培训的同时,建立合法维权组织。加大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整合社会法制资源,形成宣传合力。提高劳动者及用人单位依法评判能力,引导劳动者正确运用法定权利,避免滥诉和不理性诉讼情况发生。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进一步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讨薪问题会得到改善。相信在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民工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琳琳,冯继康.社会转型期农民工“国民待遇”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2005(1).

[2]朱雁.农民工讨薪难的法律思考[J].法治论丛,2009(1) 1.

上一篇:项目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下一篇:反证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