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源系统概述

2024-10-24

通信电源系统概述(通用11篇)

通信电源系统概述 篇1

摘要:在综合考虑电源规划方案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元目标的基础上, 建立电源规划模型。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源规划,规划概述

0前言

电源规划就是确定在规划期内系统应在何时、何地、建何种类型、多大容量的发电厂, 以最佳方式满足电力负荷发展的需要[1]。在传统的电力工业中, 电源规划的目的是根据某一时期的负荷需求预测, 在满足一定可靠性水平的条件下寻求一个最经济的电源开发方案[2]。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今后若干年内的负荷预测, 在保证技术合理性和考虑各类电厂之间相互协调的基础上, 寻求满足规划区域内的多目标电源建设方案[3]。

1 电源规划研究的历史和新的挑战

1.1 电源规划的商用软件介绍

国外研究出多种商用电源规划优化程序, 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WASP软件包。还有通用开发的最优发电规划程序包, 麻省理工的电力系统发电容量扩建分析系统模型, 法国电力的国家投资模型等。目前国内开发了按发电厂优化的JASP软件包。

1.2 电力环保

电力系统环境保护是制订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电源规划不仅涉及烟气、灰、渣、液和核幅射等环境污染问题, 还可能加重煤炭产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在建立数学模型时, 将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转化为经济成本, 与投资费用和运行维护费用共同构成规划目标函数, 通过使总成本现值最小, 寻找整个规划期内最优电源扩容方案。

1.3 调峰问题

我国目前电力系统中的负荷率趋于下降, 系统的负荷峰谷差逐年增大, 系统的调峰问题愈来愈突出, 研究电网调峰电源规划, 解决远景的调峰问题已成为电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不确定因素

由于电力系统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 电源规划也会受其影响。酸雨、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突出, 电源规划时必须考虑环保因素。煤炭资源减少, 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都会影响燃料价格变化。电力需求变化、环保法规等都会使电源规划不确定性加剧。需求侧管理的削峰填谷, 独立发电商参与电力市场, 都要根据综合资源规划原理进行电源规划。因此, 投资者在制定发电投资决策时, 如何适当计及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5 电源电网联合规划

传统电源规划通常采用按发电机组优化的数学模型, 即假定电力系统的全部电力负荷与所有发电机组都被认为集中在一个节点上, 因此, 又叫单节点的数学模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电源的地理分布与输电线路造价问题逐渐受到了重视, 由此产生了广义电源点 (generic sites) 的概念。

2 电源规划模型

2.1 参数变量和决策变量

用f±表示对应不确定参数变量情况下方案的目标函数指标。用sk表示第k阶段的电源状态, 若从第k阶段到第k+1阶段的规划方案为uk, 则第k+1阶段的电源状态为

2.2 目标函数

多于一个数值目标在给定区域上的最优化问题称为多目标优化问题, 电源规划的多个目标函数亦可作为规划方案优劣的评价指标, 本文包括以下4个指标。

(1) 成本经济性指标。

式中:CB± (uk-1) 为第k-1阶段新增电厂的投资建设费用, CO± (sk) 为电厂i中机组在第k阶段的运行费用, 包括燃料费用和维护费用;ra±为年利率或贴现率。

(2) 装机总容量指标。

式中:BT± (uk) 第k阶段电厂i投入建设机组容量。 (3) 供电可靠性指标。

式中:CC± (sk) 为第k阶段的缺电成本。

(4) 社会环境影响指标。

2.3 约束条件

电源规划每阶段 (k=1, 2, …, NT) 需要考虑4个约束条件。

(1) 最早投产年约束。

式中:Bi±为各类规划电厂的允许最早投产年;Hik为0或1变量, 表示第k阶段电厂i是否投建;ΔTik为考虑装机连续性后的投产年间隔。

(2) 系统电力平衡约束。

式中:D±Dk为第k阶段系统的最高负荷;e Dk为第k阶段系统容量备用系数。

(3) 系统电量平衡约束。

式中:Eik为电厂i的机组期望利用小时数;D±Ek为第k阶段系统的电量需求;e Ek为第k阶段系统电量备用系数。

(4) 火电厂安全运行约束和燃料供给约束。

式中:Pimin和Pimax为投入运行的火电厂i机组允许出力的下限和上限;λi为火电厂i机组发单位电能的耗能系数;Aik为第k阶段火电厂i的总发电量;Q±kmax为系统最大能源供给限额。

3 结论

本文在综合考虑电源规划方案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元目标的基础上, 将不确定性信息直接引入优化过程中, 构造出不确定多目标电源规划模型。

参考文献

[1]何必.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变革[J].电力技术经济, 2000, 12 (4) :58.

[2]王锡凡.电力系统优化规划[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

[3]参考文献内容:参考文献正文用方正书宋简体.

[4]肖玮.中国电力行业:竞争与管制的选择[J].电力技术经济, 2000, 12 (6) :15-18.

[5]周婧.人力资源的开发:企业竞争力的核心[J].电力技术经济, 2001, 13 (2) :59-60.

[6]晓庄.透析轮岗玄机[J].中外管理, 2006 (4) :109-110.

[7]王宝荣.学习型组织及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J].电力技术经济, 2002, 14 (6) :54-56.

[8]熊小斌, 高勇强, 戴鑫.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探析[J].北京:现代管理科学, 2005 (4) :22-26.

[9]Kannan S, Slochannal S M R, Subbaraj P, et al.App lication of particle sw armopt im izat ion technique and its variants to generat ion expansionp lanning p-roblem[J].Elect ric Pow er System sResearch, 2004, 70 (3) :203-210.

通信电源系统概述 篇2

但是,进程不是孤立的,不同的进程需要进行信息的交互和状态的传递等,因此需要进程间通信( IPC:Inter Processes Communication )。

进程间通信的目的:

数据传输:一个进程需要将它的数据发送给另一个进程,

通知事件:一个进程需要向另一个或一组进程发送消息,通知它(它们)发生了某种事件(如进程终止时要通知父进程)。

资源共享:多个进程之间共享同样的资源。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内核提供互斥和同步机制。

进程控制:有些进程希望完全控制另一个进程的执行(如 Debug 进程),此时控制进程希望能够拦截另一个进程的所有陷入和异常,并能够及时知道它的状态改变。

统计信息系统构建概述 篇3

【关键词】统计;信息系统;构建

众所周知, 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统计数据, 只有通过建立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统计数据库和先进的网络通讯系统, 实现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数据转换、资源共享, 才能更好地发挥统计资源优势, 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进行宏观决策, 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所以,统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就显得非常重要。

1.统计信息系统体系的建立

1.1建立统计工作管理体系

在当前条件下,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日益多样化, 如集团、总公司、公司、子公司等等,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统计工作管理体系。一是组织体系确定各级统计工作责任部门、统计负责人、统计员。对于集团公司尚应建立统计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本单位的统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行政一把手担任, 以加强统计管理力度。二是各级职责应明文规定。三是制定统计工作质量标准。四是加强统计考核,明确奖惩条文, 并严格执行。

1.2建立统计指标体系

首先应满足领导层对企业决策、发展、改革的需求, 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 还应满足上报统计报表、统计调查数据的需求。指标分类, 应能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通常应包括完成工作量指标、产品产量指标、成本指标、合同管理指标, 销售指标、销售收人指标、利润指标、库存指标、消耗指标、采购指标、工业增加值指标、内外信息、固定资产等。

1.3确定报表格式、种类

报表格式的确立, 如国家有标准报表格式, 应采用国家标准报表格式, 如企业需求指标, 其格式由企业自行设计。报表的格式设计, 应明确、简洁、适用, 报表分类应适合企业运行体制, 能够达到需求目的, 还应满足电子统计平台程序文件编制的需要。

2.建设信息系统必须要先确定统计流程

2.1建设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要具备5个前提条件

一是企业要确定一个部门, 赋予其信息化总策划、总协调的职能, 促使各职能部门消除部门利益, 形成办公“一盘棋” 的格局。 二是要有统计分类的统一标准, 例如:统一的单位编码(即单位身份号) 、分类标准等, 避免用户在使用公共信息中, 由于标准不统一而造成的混乱。三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可以实现服务管理职能程序的、方便用户操作的信息化处理流程。四是建立完善的網络安全系统。网络安全一直是企业信息化的难点问题之一, 包括建立网络防毒、安全认证、信息资源分级分层使用的安全体系, 这些在技术上都应得到解决。五是要统一操作系统, 要编制一个科学统一的统计软件。

2.2统计工作流程的建立

统计工作流程是在统计系统内部实现的, 它是指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处理的全过程。即统计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数据安全控制→统计信息资源管理等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实现从人工作业向建立完整的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跨越, 是一次飞跃。统计数据采集的实现, 由以统计报表、软磁盘为主, 转变为以网络传输为主实现信息的网上直报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统计报送环节, 加快数据传输速度, 解决统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统计数据处理的应角程序, 应由专业人员根据企业生产特征和要求进行编制、试运行。并做到统一数据处理操作平台、统一文件格式 统一实行统计“ 一套表”制度, 统一单位属性标识代码、统计指标代码 统一数据处理和审核程序 实现准确、高效、方便的数据处理模式。统计卜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 由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现代多元模式, 可做到路径清晰, 便捷通畅。

3.电子统计平台中数据的安全性

统计工作关系到企业商业秘密, 必须有相应的策略和措施来保证统计数据的安全可靠。一方面利用计算机防火墙技术, 另一方面应设置一定权限, 不同的使用者(用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不同的权限和不同的业务处理流程。一般来讲, 本部门的使用者, 只可填报和查阅本部门申报的报表, 其它部门的报表不仅看不到内容, 而且根本不知道其它部门要报什么样的报表。总部领导层和总部统计工作职能部门, 才可查阅综合报表。报表的查阅, 应确定人员、密码, 这才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4.系统的总体设计

分析工作流程, 构建总体框架, 确定报表的上报和查阅的安全、保密措施, 初步设计出具有个性化、人性化而且美观的操作界面, 划分模块、制定接口标准等。主要功能:系统管理、部门设置、用户设置、报表设计、流程设计等。

总之,除上面之外,我们自身也应该提高认识水平, 转变思想观念, 加快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随着抽样调查为主的新的统计调查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各种普查、抽样调查相继展开以及统计范围扩大, 报表的增加,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和网络通信的迅速发展, 我们统计部门不加快统计信息系统建设, 将难以适应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从统计部门内部讲, 按统计流程设置的内设机构, 也必须以信息共享作为基础, 才能充分发挥机构设置的优势, 发挥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邵建利.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M].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

[2]张泽厚,袁卫.统计学前沿发展建设[M].中国统计.2003.

[3]马玉敏.加快统计信息系统建设[M].内蒙古统计.2002.

即时通信概述 篇4

21世纪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这个曾经的新兴事物也以它的方便快捷走进了千家万户。随着网络持续快速增长, 网络规模迅速扩大, 网络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各种网络功能也日趋丰富。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移动信息、在线数字内容等网上各类功能日新月异, 信息交流更加便捷高效。可以说, 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而互联网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个世界性的图书馆和第一个全球性论坛。任何人, 无论来自世界的任何地方, 在任何时候, 他 (她) 都可以参加, 互联网永远不会关闭。而且, 无论你是谁, 你永远是受欢迎的。你不会由于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穿戴、不同的宗教信仰而被排挤在外。在当今的世界里, 唯一没有国界、没有歧视、没有政治的生活属于互联网。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 全世界任何人, 不分国籍、种族、性别、年龄、贫富, 互相传送经验与知识, 发表意见和见解。

即时通信 (IM) 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即时通信作为中国互联网市场已经成为最普及的应用之一, 即时通信的未来技术发展和应用创新将受到众多新技术趋势的影响, 呈现越来越动态的变化, 即时通信和社会化网络、统一通信、在线协同三大技术热点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 已经构成重要的融合发展的趋势。

(1) 社会化网络———社会化网络快速发展和即时通信的普及相互影响, 即时通信在中国成为社会化网络的重要入口。例如, 腾讯, 在基于即时通信的基础上, 构建了活跃用户规模过亿的大型社区。

(2) 统一通信———即时通信越来越具备成为统一通信关键元素的特质。统一通信建立统一的客户界面和基础平台的理念在企业广受欢迎, 成为电信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如果希望部署用户体验良好的统一通信平台, 就必须重视提供灵活的即时通信功能。

(3) 在线协同———在线协同也将吸收更多的即时通信发展的理念, 呈现动态的变化。今天的在线协同更加重视来自于每一个用户的参与程度, 如何让员工和客户通过合适的在线协同工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越来越重要。

目前比较流行的即时通信软件多数先天“不足”, 比如QQ、飞鸽等都是基于UDP协议的即时通信软件, 而UDP属于“面向无连接, 不可靠传输”, 由于UDP在传送数据过程中没有建立连接, 因此它只负责接收和传送由上层协议传递的信息, 本身不做任何的检查、修改与应答, 也因为它的不可靠性, 使得它不能保证数据报能安全无误地到达目的地。这样用户在使用这些即时通信软件时就容易出现不知情的突然中断以及信息丢失等现象, 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本课题的设计实现就是基于这种情况, 针对目前基于UDP的即时通信软件的先天不可靠性, 设计了一种基于TCP协议的即时通信软件, 由于TCP协议在网络通信传输机制中属于“面向连接, 可靠传输”的类型, 面向连接的传输意味着在进行通信以前, 需要在两个系统之间建立逻辑连接, 在每个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应答以保证数据包的完整。

基于局域网的即时通信工具, 如今一般采用UDP或者TCP协议体系来实现, 开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通过这些开发的产品工具统统都实现了广域网上的即时通信这些软件, 在使用方面各有特色, 在实现方面也各有所长。即时通信的功能日益丰富, 逐渐集成了电子邮件、博客、音乐、电视、游戏和搜索等多种功能。即时通信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 它已经发展成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

摘要:即时通信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 而TCP提供的是面向连接, 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基于TCP的即时通信利用SOCKET套接字进行数据通讯, 程序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本文介绍了课题的设计背景、TCP协议和SOCKET的工作原理等, 着重分析设计说明了基于TCP的即时通信程序的总体设计架构、各模块设计与实现过程, 对程序中用到的主要的类及数据结构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描述。并对设计中涉及到的主要函数的代码实现及程序的调试与测试过程做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通过本文的阐述, 能够让我们对基于TCP协议的即时通信程序的工作原理和设计与实现过程有更充分的认知。

关键词:即时通信,TCP协议

参考文献

[1]Douglas E.Comer, 《用TCP/IP进行网际互联 (第四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1]Douglas E.Comer, 《用TCP/IP进行网际互联 (第四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2]Ray Horak著, 徐勇等译, 通信系统与网络,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3月[2]Ray Horak著, 徐勇等译, 通信系统与网络,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年3月

[3]马博.即时通信市场:“运营商系”挑战“互联网系”.中国电子报, 2008[3]马博.即时通信市场:“运营商系”挑战“互联网系”.中国电子报, 2008

[4]宋国龙, 浅谈即时通讯软件的开发技术[J], 山西电子技术, 2003年02期[4]宋国龙, 浅谈即时通讯软件的开发技术[J], 山西电子技术, 2003年02期

[5]王晋海, 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暨南大学, 2004年[5]王晋海, 即时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暨南大学, 2004年

移动通信3G技术概述 篇5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WCDMA、CDMA2000与TD-SCDMA。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的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WCDMA

全称为Wideband CDMA,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基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该标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进策略。GPRS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EDGE是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的简称,这两种技术被称为2.5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中国移动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将原有的GSM网络升级为GPRS网络。

2、CDMA2000

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由美国主推,该标准提出了从CDMA IS95(2G)—CDMA20001x—CDMA20003x(3G)的演进策略。CDMA20001x被称为2.5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3x与CDMA20001x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了多路载波技术,通过采用三载波使带宽提高。目前中国联通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建成了CDMA IS95网络。

3、TD-SCDMA

全称为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CDMA),是由我国大唐电信公司提出的3G标准,该标准提出不经过2.5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但目前大唐电信公司还没有基于这一标准的可供商用的产品推出。

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

WCDMA、CDMA2000与TD—SCDMA都属于宽带CDMA技术。宽带CDMA进一步拓展了标准的CDMA概念,在一个相对更宽的频带上扩展信号,从而减少由多径和衰减带来的传播问题,具有更大的容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带宽,具有较强的抗衰落能力与抗干扰能力,支持多路同步通话或数据传输,且兼容现有设备。WCDMA、CDMA2000与TD-SCDMA都能在静止状态下提供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三者的一些关键技术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性能上也有所不同。

1、双工模式

WCDMA与CDMA2000都是采用FDD(频分数字双工)模式,TD-SCDMA采用TDD(时分数字双工)模式。FDD是将上行(发送)和下行(接收)的传输使用分离的两个对称频带的双工模式,需要成对的频率,通过频率来区分上、下行,对于对称业务(如语音)能充分利用上下行的频谱,但对于非对称的分组交换数据业务(如互联网)时,由于上行负载低,频谱利用率则大大降低。TDD是将上行和下行的传输使用同一频带的双工模式,根据时间来区分上、下行并进行切换,物理层的时隙被分为上、下行两部分,不需要成对的频率,上下行链路业务共享同一信道,可以不平均分配,特别适用于非对称的分组交换数据业务(如互联网)。TDD的频谱利用率高,而且成本低廉,但由于采用多时隙的不连续传输方式,基站发射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的比值较高,造成基站功耗较大,基站覆盖半径较小,同时也造成抗衰落和抗多普勒频移的性能较差,当手机处于高速移动的状态下时通信能力较差。WCDMA与CDMA2000能够支持移动终端在时速500公里左右时的正常通信,而TD-SCDMA只能支持移动终端在时速120公里左右时的正常通信。TD-SCDMA在高速公路及铁路等高速移动的环境中处于劣势。

2、码片速率与载波带宽

WCDMA(FDD-DS)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方式,其码片速率为3.84Mchip/s。CDMA20001x与CDMA20003x的区别在于载波数量不同,CDMA20001x为单载波,码片速率为1.2288Mchip/s,CDMA20003x为三载波,其码片速率为1.2288×3=3.6864Mchip/s。TD-SCDMA的码片速率为1.28Mchip/s。码片速率高能有效地利用频率选择性分集以及空间的接收和发射分集,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径问题和衰落问题,WCDMA在这方面最具优势。

载波带宽方面,WCDMA采用了直接序列扩谱技术,具有5MHz的载波带宽。CDMA20001x采用了1.25MHz的载波带宽,CDMA20003x利用三个1.25MHz载波的合并形成3.75MHz的载波带宽。TD-SCDMA采用三载波设计,每载波具有1.6M的带宽。载波带宽越高,支持的用户数就越多,在通信时发生网塞的可能性就越小。在这方面WCDMA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TD-SCDMA系统仅采用1.28Mchip/s的码片速率,采用TDD双工模式,因此只需占用单一的1.6M带宽,就可传送2Mbit/s的数据业务。而WCDMA与CDMA2000要传送2Mbit/s的数据业务,均需要两个对称的带宽,分别作为上、下行频段,因而TD-SCDMA对频率资源的利用率是最高的。

3、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是TD-SCDMA采用的关键技术,已由大唐电信申请了专利,目前WCDMA与CDMA2000都还没有采用这项技术。智能天线是一种安装在基站现场的双向天线,通过一组带有可编程电子相位关系的固定天线单元获取方向性,并可以同时获取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各个链路的方向特性。TD-SCDMA智能天线的高效率是基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无线路径的对称性(无线环境和传输条件相同)而获得的。智能天线还可以减少小区间及小区内的干扰。智能天线的这些特性可显著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

4、越区切换技术

WCDMA与CDMA2000都采用了越区“软切换”技术,即当手机发生移动或是目前与手机通信的基站话务繁忙使手机需要与一个新的基站通信时,并不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而是先与新的基站连接后,再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这是经典的CDMA技术。“软切换”是相对于“硬切换”而言的。FDMA和TDMA系统都采用“硬切换”技术,先中断与原基站的联系,再与新的基站进行连接,因而容易产生掉话。由于软切换在瞬间同时连接两个基站,对信道资源占用较大。而TD-SCDMA则是采用了越区“接力切换”技术,智能天线可大致定位用户的方位和距离,基站和基站控制器可根据用户的方位和距离信息,判断用户是否移动到应切换给另一基站的临近区域,如果进入切换区,便由基站控制器通知另一基站做好切换准备,达到接力切换目的。接力切换是一种改进的硬切换技术,可提高切换成功率,与软切换相比可以减少切换时对邻近基站信道资源的占用时间。

在切换的过程中,需要两个基站间的协调操作。WCDMA无需基站间的同步,通过两个基站间的定时差别报告来完成软切换。CDMA2000与TD-SCDMA都需要基站间的严格同步,因而必须借助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等设备来确定手机的位置并计算出到达两个基站的距离。由于GPS依赖于卫星,CDMA2000与TD-SCDMA的网络布署将会受到一些限制,而WCDMA的网络在许多环境下更易于部署,即使在地铁等GPS信号无法到达的地方也能安装基站,实现真正的无缝覆盖。而且GPS是美国的系统,若将移动通信系统建立在GPS可靠工作的基础上,将会受制于美国的GPS政策,有一定的风险。

5、与第二代系统的兼容性

WCDMA由GSM网络过渡而来,虽然可以保留GSM核心网络,但必须重新建立WCDMA的接入网,并且不可能重用GSM基站。CDMA20003x从CDMA IS95、CDMA20001x过渡而来,可以保留原有的CDMA IS95设备。TD-SCDMA系统的的建设只需在已有的GSM网络上增加TD-SCDMA设备即可。三种技术标准中,WCDMA在升级的过程中耗资最大。

移动运营商的3G策略

目前全球已经颁发了73个WCDMA运营牌照,13个CDMA2000运营牌照。我国的3G牌照尚未发放,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将采用何种技术标准目前仍未确定。不久前信息产业部已经对WCDMA、CDMA2000、TD-SCDMA的使用频率进行了规划,预示着这三种标准在我国都将被采用。

在2G与3G之间衍生出了2.5G技术。2.5G技术突破了2G电路交换技术对数据传输速率的制约,引入了分组交换技术,从而使数据传输速率有了质的突破,是一种介于2G与3G之间的过渡技术。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建成了2.5代的GPRS网络,正朝着WCDMA的方向发展。中国联通在发展了GSM网络后突然转向发展CDMA IS95网络,正朝着CDMA2000的方向发展。虽然CDMA2000在升级的过程中节省投资,但由于中国联通是由GSM网络改而发展CDMA IS95网络,其网络成本投入也相当大。由于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建成2.5代的CDMA20001x网络,在与中国移动的2.5代业务竞争上处于劣势。今年10月1日,中国移动正式推出了基于2.5代网络的彩信业务(MMS,多媒体信息服务),该业务能在手机短信中加载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利用GPRS网络能达到约40Kbit/s的传送速度,揭开了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序幕,具有彩屏和弦内置数码相机等新功能的手机立刻走俏市场。为应对中国移动的彩信业务,广东联通不久前推出了彩e业务,但中国联通的CDMA IS95网络只能基于电路交换方式提供14.4Kbit/s的传送速度,对多媒体信息的发送形成瓶颈。迅速发展2.5代的CDMA20001x网络已经成为中国联通的当务之急。

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TD-SCDMA能否在3G技术标准争霸中抢占一席之地倍受关注。TD-SCDMA能有效地节约频谱资源,能够实现从GSM系统的廉价升级,但其通信质量较WCDMA及CDMA2000差。毕竟能否节约频谱资源与投资成本只是政府与运营商们关心的事,作为用户永远是将通信质量作为首选。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激烈竞争的格局下,满足用户的需求始终是运营商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将来TD-SCDMA可能会在低端3G市场得到应用。目前TD-SCDMA技术尚未被国外的运营商所采纳,如果今后只有我国采用这一标准将对国际漫游提出新的难题。大唐电信至今还没有基于TD-SCDMA技术的成熟产品推出,其研发进度落后于WCDMA与CDMA2000。但不久前我们高兴地看到“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大唐电信、南方高科、华立、华为、联想、中兴、中国电子、中国普天等8家企业组成了联盟的第一核心,使该技术迈向商用有了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持。TD-SCDMA是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第一个标准,它的出现是中国百年电信史上零的突破。我们乐见TD-SCDMA能够走向成熟。

目前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无论是GSM或是CDMA IS95都已经能提供令人基本满意的话音质量与通信稳定性,但其数据传输速率低下,因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在于话音质量与通信稳定性的提高,而是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幅提升,这将大大促进移动多媒体业务的发展。然而手机的主要用途毕竟是通话,而不是其它的增值业务。3G的巨大投资能否创造出效益,目前还是个未知数。目前2.5代的业务发展状况可以为我们的3G策略提供一定的帮助。

中国移动的GPRS推出至今,较为成功MMS业务是基于GPRS带宽的多媒体业务,而直接利用GPRS手机与电脑连接上网的用户数始终不多,毕竟具有移动上网需求的人还只是少数。目前2.5代的GPRS或CDMA20001x已经可以提供40Kbit/s左右的数据传输速率,能基本满足声音、图像、简短的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传输的带宽要求。移动上网的主要用途是对时间要求非常紧迫的收发E-Mail等公务,而不是下载视频等的娱乐活动,目前的带宽也可以基本满足。GPRS或CDMA20001x的理论传输速率都在150kbit/s左右,今后随着2.5G网络的不断升级,其实际传输速率将逐步接近这一数值,可对移动多媒体及移动上网业务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而3G网络在手机静止状态下能够具有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就多媒体业务而言,3G较2.5G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视频信息;就移动上网而言,能够使手机上网速度基本达到目前有线宽带网的水平。但大幅提高的带宽能否增加足够多的业务量以使3G达到赢利呢?在多媒体应用方面,可以采用手机进行数码录像后迅速将视频发往其它手机,这可以应用于记者采访和婚宴等重要聚会。这是3G的一个赢利点,但用户数毕竟很少。在移动上网方面,可以采用手机上网下载视频或收看在线电影、在线电视直播等。但由于有线宽带网的迅速普及,这类用户廖廖无几。况且移动通信的成本大大高于有线通信,其资费自然不低,价格也将成为制约3G业务发展的不利因素。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考虑,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发展3G的市场条件。而世界其他国家对发展3G也都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作为WCDMA发展较快的日本已经推迟了3G的发展计划。英国沃达丰集团宣布原计划今天秋季在德国推出的3G服务将推迟约6个月,同时终止了正在英国和欧洲其它地区进行的3G网络基础建设。法国电信旗下的Orange公司正在与瑞典官方进行谈判,要求推迟在瑞典的3G服务。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和芬兰Sonera电信公司宣布暂停向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提供3G服务。德国的6家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的供应商均已被迫推迟3G商业化运营的时间。而在我国香港,原先预计在今明两年全面发展3G的运营商也把时间推迟到2005年或2006年。

燃气轮机CEMS系统概述 篇6

一、系统简介

望亭发电厂两台燃机的CEMS系统是采用南京国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SPEP-2000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对燃机排放烟气进行连续、实时的跟踪监测。

1、系统组成.(1)烟尘监测子系统;(2)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3)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4)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

2、系统特点.(1)功能丰富,具有手/自动取样、吹扫、校准、故障自诊断和报警等功能(2)系统控制柜模块化设计,操作简便,维护方便;(3)日常维护少,可长期无人值守;(4)采用直接抽取采样法连续监测气态污染物浓度;(5)采用M&C采样探头技术,过滤面积大,滤芯更换方便;(6)采用PLC设计,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高;(7)气态污染物的监测采用德国西门子分析仪器;(8)DAS数据采集系统功能齐全,操作直观简便;(9)多种数据输出方式,支持网络扩建,支持系统扩展;(10)可方便的与环保单位联网,实现数据远/上传

3、主要功能.(1)连续监测排放烟气中的烟尘浓度,SO2、NO、CO、CO2,烟气温度,烟气压力、烟气流速、氧量、烟气湿度(2)数据采集系统(DAS)对系统进行监控,对监测数据储存、处理和管理

二、系统结构

SPEP-2000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由烟尘监测子系统、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组成。

三、工作原理

SPEP-2000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气态污染物监测采用直接抽取法:样气经过采样探头的加热保温与2u的过滤除去颗粒物,再经加热管线的加热保温,到预处理单元处理迅速除水后输送到分析设备中,连续检测出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分析仪器再将相应的测量参数的干基信号以4—20mA的形式送到控制柜的PLC;烟尘浓度及烟气排放参数监测是将一次表安装在现场,现场信号以4—20mA的信号送到控制柜的PLC,进行模数转换,再以通讯的方式与DAS系统进行连接,由DAS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数据的上传方式是通过PLC输出信号到燃机DCS控制系统,再通过MIS网上传到集团公司。以下分别介绍烟尘监测子系统、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和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的工作原理。

1、烟尘监测子系统.烟尘监测子系统采用的是国电环保SPEP-2000D型烟尘仪,该烟尘仪基于烟尘粒子的背向散射原理,用于对固定污染源颗粒污染物进行在线连续测量。(1)技术特点.1)采用激光背散射原理,不怕烟道的机械振动及烟气温度不均造成的折射率不均造成的光束摆动2)单端安装,无需光路对中3)仪器设计贯彻“无工具”现场安装思路,最大限度的降低场安装的复杂度,仪器及防雨系统的安装仅电器连接需要一支螺丝刀,不必带连接螺栓、螺母,10分钟内即可完成安装,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现场安装调试带来的诸多问题4)采用4—20mA工业标准电流输出,连接方便,整体功耗很小,约5瓦左右

(2)系统原理及构成.光学部分包括激光光源及功率控制、光电传感、散射光接收部分。激光器发出的650nm束以一个微小的角度射入排放源,激光束与烟尘粒子作用产生散射光,背向散射光通过接受系统进入传感器转变成电信号进行处理。电路部分实现光电转换、激光束的调制、信号放大、解调、光源的功率控制、V/I转换功能。标准器用于产生一稳定的光信号,对仪器零点及跨度校准。系统原理图如下图所示:

2、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1)工作原理.系统采用加热抽取原理,用国电环保SPEP-2000H型电加热采样探头抽取烟气,采样流速≥2L/min,烟气在进入采样探头前经过滤器去除颗粒物,经过加热、保温等环节,样气被导入到预处理单元除湿,然后送入ULTRAMAT23型气体分析仪中进行分析,连续检测出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浓度。因为烟气中的水分已被除去,所以系统提供的是干烟气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浓度。2)系统组成.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包括:烟气采样单元、样气预处理单元、分析单元三部分组成。下面介绍各部分的原理及特点:1)烟气采样单元.烟气采样单元主要由SPEP-2000H电加热采样探头和伴热采样管线组成。SPEP-2000H电加热采样探头适用于在高尘、高温和高湿度的环境中连续抽取气体,特别适合用于烟道气在线分析中的采样。电加热采样探头的独特设计使得安装操作极为简便,并且性能可靠、维护方便,在更换过滤器时不需要使用工具,并且不必拆除采样管线,避免了杂质渗入到样气系统中。特制的加热器可以对整个过滤腔进行温度调节,保证温度不会降至零点以下。伴热管线由输气管、电热带、隔热层、护套四部分组成,可使采样气体在输送过程中恒定在120℃,避免结露而影响测量精度。2)样气预处理单元.样气预处理单元主要包括冷凝器、精过滤器和空气净化系统,冷凝器主要目的是除去烟气中的水分,通过精过滤器进一步过滤样气中微量水粒和微小尘埃后,烟气被导入ULTRAMAT 23型气体分析仪中進行分析。冷凝器体积小重量轻,运转平稳,露点稳定性好,并且冷凝器的制冷功率较大,在热交换器中,气体冷却速度快,减少了二氧化硫等气体在结露水中的溶解量,提高了测量精确度,减少了结露水对器件的腐蚀。空气净化系统包括仪用空气和减压过滤器,仪用空气压力要求0.4—0.8MPa,出口配置有水分离器、油分离器和压力表,净化后的吹扫空气用于吹扫探头和样气管路。3)分析单元.分析单元采用西门子公司的ULTRAMAT 23型气体分析仪,该分析仪采用非分散红外发射吸收原理,依据不同波长其发射衰减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浓度气体的测量。其基本特点是:a)由于可采用环境空气进行自动标定,所以分析仪实际可做到免维护,且零点和量程都是在线标定b)在规定范围内每种组分可有两个量程,所有量程都是线性的,用量程识别功能的自动量程c)自动纠正环境压力波动d)气体流量监测,当流量<1L/min给出报警信号e)维护请求报警f)每种组分可任意设置上下限报警g)大屏幕背光LCD显示测量值,简单快速编程和分析仪调试,通过菜单实现编程输入、功能测试和标定h)三个二进位输入、取样泵开关、触发自动标定、几个设备同步,八个继电器输出可任意配置,包括:故障、维护请求、维护切换上下限、限制、量程识别和外部电磁阀等。ULTRAMAT 23红外单元操作模式原理如下图:

3、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烟气排放参数监测子系统包括烟气流速、烟气温度、烟气压力、烟气湿度和烟气含氧量等辅助参数的实时连续监测。(1)烟气流速连续监测.烟气流速采样装置为南京国电环保公司研制的SP2000-PTG型皮托管流量计。该流量计是一种利用压力传感器、皮托管等测出烟气的动压和静压,动压与被测烟气流速呈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而可定量烟气流速。测量系统由皮托管、差压变送器和PLC组成。(2)烟气压力连续监测.系统采用3051 AP/G型压力变送器连续监测压力。变送器即将压力信号转换成4—20mA的二线制输出的电信号。(3)烟气湿度连续监测.系统采用SPEP-2000M型氧化锆测量系统,该氧化锆探头安装在CEMS小室的控制柜内,采用气体流通池加热保温到150℃,测氧传感器加热到700℃的氧化锆原理测量烟气中的湿氧含量。利用测量出的湿氧与干氧(U23分析仪器电化学法测出的干氧)从而计算出烟气的绝对湿度。(4)烟气含氧量连续监测.烟气含氧量采用西门子公司的ULTRAMAT 23型气体O2(干氧)分析仪来测量。ULTRAMAT 23型气体O2(干氧)分析仪中的氧气传感器依据燃料室原理操作,氧气在阴极和电解液之间的边界层被转化,不同的氧气浓度相应产生不同的电流,从而测出烟气中的含氧量。(5)烟气温度连续监测.温度监测采用PT100热电阻进行测量,再通过WZPB1-23U型转换器转换为标准4—20mA电流信号输出。

4、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系统控制及数据采集处理子系统由硬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和工控机)和软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可编程控制器PLC是CEMS系统的数据采集控制单元。(1)硬件系统.硬件系统由两台互为冗余的工控机为操作站,一个SPEP-2000型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柜为控制站,操作站与控制站间采用RS485通讯口连接。硬件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自动控制烟气抽取,对采样点循环采样.2)执行分析仪的零点和满量程校准3)自动执行反吹4)显示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的状态,包括采样、处理、分析、报警、等待、校准、反吹、手动或自动状态以及标准气体浓度值5)电气控制单元报警包括采样探头温度报警、加热管线温度报警、分析仪故障报警、样气湿度报警、冷凝器高温报警和系统故障等6)与网络交换系统数据,可提供实时数据的DAS接口,通过激活其控制指令,将实时数据传输给数据采集系统(2)软件系统.软件以WindowsXP为操作系统,具有如下功能和特点:1)全中文显示界面,多级画面,操作直观简便2)实时显示系统状态和故障监控3)实时显示系统监测参数,有实时棒图、实时曲线等多种形式4)具备监测参数实时曲线显示和历史曲线显示画面5)具备监测参数报表查询、打印功能6)具备系统参数设置功能7)可根据不同口令,在不同模式下(操作员、系统管理员等)进行切换登录,确保系统参数安全

四、系统操作说明

1、开停CEMS系统系统供电按照设备类型分别设置断路器.在开机时将相应的空气开关(如总电源、电伴热、配电箱、浊度仪、U23、蠕动泵、冷凝器、PLC、泵阀、风扇、照明等)合上,在达到预热的时间,系统则可正常工作。

2、系统运行模式.1)系统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运行方式,通过仪表柜操作面板“自动/手动”按钮进行切换。系统正常应处于自动状态,手动状态是在系统检修维护时采用的方式。2)在自动方式下有三种工作模式:取样模式、吹扫模式、校验模式。3)在手动方式下有4种模式:停止模式(所有按钮均未按下)、取样模式、吹扫模式、校验模式(零气、标气1、标气2)。4)操作面板有显示运行状态的指示灯:零气、校验、手动/自动、取样、吹扫。这几个指示灯和相应的按钮开关是带灯自锁按钮。5)有两个故障指示灯:系统故障、分析仪故障。

3、数据采集系统(DAS)操作说明.数据采集系统(DAS)实现对整个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状态和参数监控,并对系统进行管理、记录、报表和打印。它的操作通过鼠标键盘在工控机上完成。双击工控机桌面上CEMS.EXE图标,自动加载数据采集系统和应用软件,进入监控系统主画面,主要有:系统状态、报警一览表、实时棒图、实时曲线、历史曲线、系统校验系数设置、系统数据报表查询、系统量程设置等功能模块供运行和维护人员浏览、查阅和设置。

五、系统维护及故障处理

1、系统日常维护.SPEP-2000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应做好如下日常维护工作:1)检查ULTRAMAT 23型气体分析仪的运行状态,检查是否有故障或维护报警指示2)检查ULTRAMAT 23型气体分析仪上的流量计指示,应在0.8—2L/min;3)检查保护过滤器滤芯应干净,玻璃杯内无水滴;4)检查蠕动泵转动排水正常,应能看到水柱由冷凝器排水管进入蠕动泵内排出;5)检查吹扫气源供气压力在0.4—0.7MPa之間;6)检查取样泵应正常运转无异声;7)检查控制柜上有无系统故障与分析仪故障指示;8)检查冷凝器正常制冷温度指示应在1—5℃之间;9)检查加热管线正常加热温度指示应在110—150℃之间。

2、故障处理.一般常见的故障主要有:取样探头温度报警、伴热管线温度报警、冷凝器报警、湿度报警、样气流量低、精过滤器变色快、PLC与DAS系统通讯故障、温度不正常、压力无显示、U23分析仪维护请求报警、U23分析仪报警,出现“F”等,都可通过查阅SPEP-2000型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操作维护手册,根据不同的报警码及故障现象找到相对应的故障处理方法进行故障处理。

六、结语

通过加装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对两台燃机烟囱排放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连续在线监测,并通过SIS进行数据上传,从而完成两台燃机CEMS系统与集团公司的联网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华电望亭发电厂)

作者简介

卫星通信技术发展概述 篇7

1 卫星通信概述

从通信的本质上说卫星通信属于微波通信的范畴, 因为卫星通信所使用的也是微波, 其工作频率在1-2G赫兹。卫星通信目前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直接使用手持设备与卫星直接通信的程度, 目前的手持式卫星电话首先要与卫星地面站连接以后然后由卫星地面站与卫星通信, 卫星再与目标卫星地面站建立连接, 这样处于同一个或不同的卫星地面站的两人或多人之间就可以在卫星的中继下通信了。由上述可见, 一个完整的卫星通信系统必须包括三部分, 即卫星、地面站、用户。这三部分之中卫星与地面站所起到的都是中继的作用。卫星的星体包括了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即卫星母体与其星载设备。卫星地面站则是卫星面向地面众多用户的接入点也称为接口, 地面站的用户也可以通过卫星形成虚拟通信链路。卫星地面站不仅仅只是服务用户的机构, 卫星地面站最重要的任务是对卫星进行控制, 对卫星的控制主要包括卫星跟踪、卫星遥测、卫星指令系统更新维护等, 在卫星指令系统的更新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 前苏联的一颗卫星就是因为更新指令系统而造成与地面永久失去联系, 从而导致卫星滞留在太空, 世界各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初期这样的例子较多。目前几乎所有卫星上都会设置若干个转发器, 每一个转发器使用不同的工作频率。目前的卫星通信技术在较大的卫星上通常采用频分多址技术与时分多址技术。频分多址通常用于模拟通信应用, 时分多址通常用于数字通信应用。每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都运行在其轨道上, 轨道根据距地球的距离可以分为:LEO (低轨) 、MEO (中轨) 、GEO (高轨) 等三种。人造地球卫星按照其通信范围可以划分为国际、区域、国内等;按照其用途可以划分为综合业务、军事、海事等;按照其转发能力可以划分为无星上处理能力与有星上处理能力等;卫星通信技术按照其通信方式可以划分为卫星移动通信、卫星中继通信、卫星固定通信、卫星广播 (即卫星电视, 这是本分类中唯一的单向单纯接收方式的卫星通信方式) 。卫星通信方式是航空航天技术与现代技术完美融合的结晶, 卫星通信方式目前除了GPS导航技术与卫星电视技术已经走入寻常百姓以外, 许多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假以时日才能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卫星通信技术的特点是覆盖面广, 想要覆盖全球只需要三颗卫星就够了, 而且卫星通信技术还具有容量巨大的特点, 每一颗卫星都可以安装多个转发器以增加其通信容量, 并且卫星通信的频带是所有通信手段里最宽的, 频段可以从150M-30G, 相对于上述特点, 卫星通信最被人类看好的一个特点就是其稳定性与灵活性, 这一点在汶川地震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某一区域发生巨大自然灾害时, 除了卫星通信, 其他所有的通信方式均无法使用, 而卫星通信, 只要天上的那颗卫星还在天上, 地面站 (一般建在较大的城市的相对安全的秘密区域) 还存在就不影响用户在任何位置、任何情况下的通信。汶川地震发生时所有的互联网、手机都无法使用, 所有的电力供应全部中断。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卫星通信是唯一可以使用的通信手段。卫星通信除了上述的优点以外还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 那就是通信存在着一定时间的延迟。不过现在已经通过多颗低轨卫星转发解决了这一问题。

2 卫星通讯技术发展领域简述

2.1 卫星通信在军事领域内的应用

卫星通信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然, 卫星通信应用得最为先进的当属军事领域, 世界各拥有航空航天能力的国家纷纷秘密发射具有军事用途的卫星。这些卫星的先进程度令人咋舌, 地球上任何一个位置的任何一个人手上的报纸的大标题都可以被这些卫星清晰地看到, 而任何三颗卫星做一次全球范围的扫描以目前最为先进的军事卫星而言只要几分钟。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区域的军队的集结、军事力量的部署、人员火力的调动都可以通过卫星“居高临下”观察得一清二楚。卫星通信对于而各类军事间谍而言就更是方便许多, 每个间谍只要通过手持的间谍设备就可以实时地将剌探到的军事情报通过本国的卫星以加密方式即时传送。这就彻底地杜绝了通过手机、互联网等通讯方式容易被当地的国家安全局等机构监控、截获的可能。卫星通信在军事领域应用的一个最新趋势就是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制造携带杀伤性武器、电磁脉冲武器、电子对抗武器的卫星, 这些卫星不但可以毁伤、干扰对方的卫星, 还可以通过强度较高的激光波束、中子波束对地面目标以及空中的飞行器等目标进行毁伤。而控制这些武器则只需要在地面站以远程控制的方式即可非常方便地进行, 自从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实施以来, 人类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距离星球大战这么近过, 随着高科技术的发展, 随着卫星通信事业的蓬勃发展, 星球大战已经距离人类不远了。

2.2 卫星通信在商业领域内的应用

虽然卫星通信事业最先应用在军事领域, 并且卫星通信事业的最先进成果也会率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但是, 迟早, 这些先进的技术总会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就像GPS、卫星电视、卫星互联网等以前只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军事机构的技术, 现在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一样, 越来越多的卫星通信技术必将随着商业化而进行人们的生活。目前纯商业化的卫星已经越来越多, 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发射了数以百计的具有较高质量, 较大功率、较长寿命的纯商用卫星, 甚至国内外的某些私人公司都已经发射或在准备从事卫星发射等商业活动。我国的香港某家公司以及美国的微软公司也在着手从事商业性卫星业务。西方的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财富的积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几乎都被这些发达国家的公司所掌握。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仍然被包括波音、劳拉、洛马、阿尔卡特以及休斯等美国和欧洲的几大实力雄厚的卫星制造商所掌握。欧洲为了缩短与美国的差距, 正在努力研制新一代的大型通信卫星平台阿尔法舱。俄罗斯则是通过与欧洲和日本的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大力推进本国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

毋庸置疑,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通信卫星技术水平最发达的国家, 其通信卫星技术发展计划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 并且在军事、商业等领域都已经形成了系列化的技术先进的卫星产品。目前其通信卫星计划主要包括美国国防部的转型卫星通信系统 (TSAT) 计划、空军宽带填隙卫星 (WGS) 计划和先进极高频 (AEHF) 卫星计划以及海军移动用户目标系统 (MUOS) 计划等。

欧空局在2001-2010年的10年间已经将其16-30kw的卫星比例成功地提高到了占总卫星数量的30%, 并将其8-16kw的卫星比重成功地提高到了总卫星数量的40%。这些成果的完成, 标志着欧洲通信卫星正向着超大功率的方向在不断向前发展。

俄罗斯于2006年公布了《俄联邦2006-2015年航天规划》, 计划在这10年中, 俄罗斯计划将与欧洲和日本联合建设并发射13颗通信卫星, 其中的8颗则是属于快讯系列卫星。

在俄罗斯公布的一份关于俄罗斯通信业发展的报告中, 俄罗斯的航天局对其2010年至2020年的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要掌握微波波段和光学波段技术进行相关项目;构建小型和中型卫星的低速率网络;宽带卫星通信利用大型卫星;在通信卫星上进行全部的信号处理;大力提高太阳电池的转化率。

3 国内卫星通讯技术发展概述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 现代小卫星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这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和卫星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的一些科技公司如中科院下属的所和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以及国内的许多大专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研究人员都对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系统的项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有的对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系统提出了初步设想, 并进入了专题项目的研究阶段, 有的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如编队卫星的跟踪切换技术, 激光终端机、单片微波集成接收机等问题已在实验室中得到很好的解决了, 但这些与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的星间通信技术相比, 仍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取得的比较明显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004年4月19日, 由哈工大牵头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成功发射, 并搭载了一颗科学实验小卫星“纳星一号”。“试验卫星一号”主要用于资源测量和环境监控, 它是我国成果研制的第一颗传输性立体的测绘小卫星。而“纳星一号”是我国研制的首颗纳型卫星主要用于研究开发纳型平台测试和进行航空航天的高技术演示。

由中科院上海小卫星工程部进行的“创新一号”卫星研究项目中, 以星上计算机一体化设计、低轨小卫星扩频通信等关键问题的解决为重点, 并进行低轨道小卫星之间数据通讯的关实验, 以解决存储转发通信的问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解决星间激光通信和卫星编队飞行而进行的双星编队飞行项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4 国外卫星发展技术概述

美国移动卫星公司是首家将无线互联网电子邮件与移动用户的桌面管理电子邮件集成起来的无线数据通信公司, 该公司对e Link无线电子邮件的两项基本技术进行了改进。e Link无线电子邮件服务使e Link的用户能充分利用最新的电子邮件技术。该公司首先为它的e Link服务增加互联网信息接入协议 (IMAP) 的性能。其次, 它还将原有的两种电子邮件服务———e Link Agent (代理) 和e Link Messenger (信息传送) 合二为一。在原有的POP (邮递功能协议) 性能基础上增加IMAP协议使用户获得桌面电子邮件与手持式无线电子邮件设备更充分结合的无线电子邮件服务。

科胜讯公司的Dstream (tm) DBS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卫星广播接收, 使个人电脑具有宽带连接和免费数字卫星电视及收音机广播功能。只需要一个PCI接口, 产品就可以直接内置在个人电脑中, 与个人电脑捆绑销售。Dstream DBS技术以该公司的Fusion (tm) 878A PCI解码芯片为基础, 能开发完整的DVB-S接收卡, 可通过卫星接收免费内容, 并把它传到个人电脑上。该公司的DVB-S广播接收和回放解决方案还允许这些PC插卡作为接收互联网内容、音乐和视频的宽带卫星数据接收器。Dstream DBS参考设计采用了应用广泛的Fusion 878A PCI解码器、领先业界的HM1821和HM1221硅片调谐器、及四相移相键控 (QPSK) 卫星接收用的解调器, 可支持多种媒体处理和多路化软件传输。Dstream DBS解决方案采用了基于软件的DVD回放技术, 可以非常经济地在个人电脑上实现MPEG-2视频和音频解码功能, 同时支持安装在新型和现有电脑上的众多第三方应用系统。Fusion解码器平台支持美国的ATSC数字电视标准。以Fusion为基础的这一新DBS技术将支持DVB卫星传送, 并将成为支持全球DVB地面和线缆传送标准的未来解决方案的发展基础。附加的模拟调谐器使平台可以支持多标准的电视接收卡。

在一个国际通信研讨会上, Globalstar公司与高通公司演示了利用卫星通信+CDMA技术进行移动上网, 数据传输速率达到9600kbps, 比目前利用蜂窝式电话上网要快得多, 而且, 用户无论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 都可随时高速上网。这一技术引起了众多网络运营商的兴趣。

为了促进因特网的普及, 提高网上的通信速度, 日本科学技术厅和邮政省计划在2000年即计划投资600亿日元, 用于研制和发射超高速因特网卫星, 并在2005年发射成功。这一卫星已经覆盖了整个亚太地区。经过授权的普通家庭的通信速度最高已经能够达到惊人的每秒155兆字节。一部长达24小时的电视节目仅用20分钟就能传输完毕。在发生灾害时, 只需一只手持的小型终端, 就能够收集有关灾情进展情况的图像, 并及时向中央和地方政府报告。同时, 它还能有效地提高通信教育和远程医疗的技术水平。日本宇宙事业开发团和邮政省通信综合研究所将主要承担卫星的研制工作。鉴于在山地和岛屿铺设光缆不便, 而且在城市的每个家庭都引进光缆耗资很大, 因此科学技术厅和邮政省决定通过开发实验卫星来普及高速通信网。卫星移动通讯技术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 意义重大。

结束语

业内分析家指出, “铱系统”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移动卫星通信的无以立足, 而是市场定位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的后果。相反海事卫星系统20多年的发展, 足以证明移动卫星通信在海事、航空、一些特殊场合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卫星通信即指利用与地球同步的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通常包括地球同步卫星与其地面站两部分组成。目前的卫星通信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的发展新阶段。

关键词:卫星通信,发展现状,概述,地球同步卫星,卫星地面站

参考文献

[1]熊群力, 姜康林.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的星间通信[J].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4, 30 (1) :1-8.[1]熊群力, 姜康林.航天编队飞行星座的星间通信[J].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4, 30 (1) :1-8.

[2]林来兴.发展我国小卫星星座和测控技术[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0, 19 (3) :17-22.[2]林来兴.发展我国小卫星星座和测控技术[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0, 19 (3) :17-22.

微波通信技术的概述 篇8

1 微波通信的概念

微波通信是指用微波频率作为载波携带信息,进行中继(接力)通信的方式。微波是指频率在300MHz ~ 300GHz范围内的 电磁波,目前通常 使用的微波 频率范围 只有1GHz ~ 40GHz。其相应的 波长为1m ~ 1mm,还可以细划 为分米波(300MHz ~ 3GHz)、厘米波(3GHz ~ 30GHz)和毫米波(30GHz ~ 300GHz)。

2 微波中继通信系统的组成

一条微波接力通信线路通常由终端站、枢纽站、分路站(也有不设分路站的)和若干个中继站(也称再生站)组成,长度在几百公里甚至长达1000 ~ 2000公里,如图1所示。

(1)终端站 :通常情况下,终端站都设在省会或更大的城市,在微波通信线路的两端进行设置。其作用是用微波设备将数字复用设备送来的基带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处理完以后,再由微波发信机将出理后的信号发射给中继站,同时,用经微波设备将微波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应的处理,处理完以后,将变成基带信号,然后送给数字复用设备。

(2)枢纽站 :枢纽站通常位于微波通信线路的中间,在省会或者更大的城市通常有两条以上微波通信线路。这样本线路上的用户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不同线路上的用户信息也可以进行交换。因此,枢纽站一般会设在省会或者更大的城市。

(3)分路站 :分路站很少进行设置,设置分路站就是为了满足小地方的小容量的信息。这样在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就能进行信息交流。

(4)中继站 :在微波通信线路中,中继站是数量最多的站型,多的能达到几十个,少的有几个。其作用就是将信号再生和放大,信号处理完以后,然后把信号发送给到下一个中继站,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来保证信号的质量。因此,中继站有被称作再生站。使用微波通信系统传送信号能够传到几千公里之外,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中继站。

3 微波通信的特点

微波中继通信是发展最早、技术最成熟和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远距离微波通信方式。由于微波波段频率很高,波道的绝对带宽大,因而通信容量大。此外还有以下特点 :

(1)视距通信,接力传输。微波的波长短,是以直射波的方式传播的,但地球的表面是一个曲面,这样微波在地面上的传播距离就受到了限制,一般是50km左右的视线距离。为进行远距离的微波通信,通常是在两个通信点之间设立多个中继站,按照接力的方式将信号一站一站地依次传递下去。

(2)稳定性好。微波的单色性特点使其受季节、时辰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在视距范围内传播特性相当稳定,因此微波通信的稳定性较好。

(3)通信灵活性大,受地理环境影响小,可靠性高。微波通信是点对点通信,与有线通信方式相比,可以减少地理条件的影响,并且有抗水淹、台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微波通信的可靠性高。

(4)建站快,投资少。微波通信网只需要建设站点,不需要敷设大量的电缆、光缆等有线介质,因而建设投资少,调整比较方便,维护费用也低。

4 SDH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在数字传输系统中,有两种数字传输系列,一是“准同步数字系列”;二是“同步数字系列”,也就是SDH数字微波通信。

SDH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贝尔通信研究所提 出的,被命名为 光同步网 络(SONET)。SONET的概念在1988年的时候被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接受,并且进行了重新命名,被命名为“同步数字系列(SDH)”,其网络管理功能也大大进行了增强。

SDH微波通信是新一代的数字微波传输技术,是用微波作为载体传送数字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无线通信手段,它同时兼有SDH数字通信和微波通信两者的优点,是大容量光纤传输网必不可少的补充和保护手段。运用于微波通信中的SDH技术,具有传输容量大、通信性能稳定、投资小、建设周期短以及便于运行、维护和管理操作等优点。

5 数字微波通信的应用

由于微波具有频率高、频带宽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因此在各种通信业务中被进行了广泛应用。当前,数字微波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

(1)应用于干线光纤传输的备份及补充。如点对点的SDH微波、PDH微波等。主要用于干线光纤传输系统在遇到自灾害时的紧急修复,以及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合使用光纤的地段和场合。

(2)应用于农村、海岛等边远地区。

(3)应用于专用通信网中为用户提供基本业务的场合。这

(4)应用于微波频段的无线用户环路

(2)、(3)、(4)都可以使 用微波点 对点、点对多点系统。

(5)应用于城市内的短距离支线连接。例如,在移动通信基站之间,或者,在基站控制器与基站之间的互连,或者,在局域网之间的无线连网等。它们不但可以使用中小容量点对点微波,而且还可以使用无需申请频率的微波数字扩频系统。

通信电源系统概述 篇9

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已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代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模拟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第二代(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可以提供更宽的频带,不仅传输话音,还能传输高速数据,从而提供快捷方便的无线应用。今日,3G通讯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已进入商业用途。然而到目前为主,在应用上也发现3G通信的许多缺点,例如缺乏全球统一的标准。3G所採用的语音交换架构仍承袭了2G的“电路交换模式”(Circuit Switch Mode).而非採用纯IP方式,也因此容易受到多用户的干扰,导致传输速率无法大幅提高,因此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研究势在必行。

2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及特点

2.1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可称为广带(Broadband)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对全速移动用户能提供150Mb/s的高质量影像服务,将首次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它包括广带无线固定接入、广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广带系统和互操作的广播网络(基于地面和卫星系统),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其广带无线局域网(WLAN)能与B-ISDN和ATM兼容,实现广带多媒体通信,形成综合广带通信网(IBCN),他还能提供信息之外的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

2.2 4G通讯技术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

(1)更大传输频宽。对大范围高速移动的使用者(最高250km/h)频宽需求为2Mbps,中速移动的使用者(60km/h)频宽需求为20Mbps,低速移动或室内静止的使用者频宽需求为100Mbps;(2)更高储存容量。由于传输频宽增大,因此资料储存容量至少需求为3G系统的10倍以上;(3)更高相容性。4G通信技术必须具备向下相容、开放介面、全球漫游、与网路互联、多元终端应用等,并能从3G通信技术平稳过渡至4G;(4)不同系统的无缝连接。行动使用者在移动中,特别是高速移动,也都能顺利使用通信系统,并在不同系统间进行无缝转换(Seamless Transitions),传送高速多媒体资料等;(5)高度智慧化网路系统。4G网路必须是高度智慧、能随状况自行调整的网路系统,它须具备良好的弹性以满足不同环境与不同用户的通信需求;(6)整合性的便利服务。4G系统将个人通信、资讯传输、广播服务与多媒体娱乐等各项应用整合,提供更为广泛、便利、安全与个性化的服务。

综上所述,4G移动通信其技术主要是能够在各终端产品间发送、接收来自另一端的信号,并在多个不同的网路系统、平台与无线通讯介面之间找到最快速与最有效率的通信路径,以进行最即时的传输、接收与定位等动作。

3 4G的关键技术

3.1 OFDM正交频率多重分割技术

OFDM技术实际上是M CM(Multi-C arrier Modulation,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ICI)。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上的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由于OFDM技术由于具备上述特点,是对高速数据传输的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因此被公认为4G的核心技术之一。

3.2 SDR软体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是一种通讯装置,其实体层至更高阶通讯协定层的作业主要是由软体定义,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可编程控制的通用硬件平台上,利用软件来定义实现无线电台的各部分功能:包括前端接收、中频处理以及信号的基带处理等。即整个无线电台从高频、中频、基带直到控制协议部分全部由软件编程来完成。软体无线电技术能够将类比讯号的数位化过程尽可能与天线的距离接近,即让A/D及D/A转换器尽可能靠近RF前端,并利用DSP进行通道分离、调变解调变,以及通道编解码等工作。透过建立无线电通讯平台,并于平台上运作各种软体系统,如此可以实现多通道、多层次与多模式的无线通讯。其核心是在尽可能靠近天线的地方使用宽带的“数字/模拟”转换器,尽早地完成信号的数字化,从而使得无线电台的功能尽可能地用软件来定义和实现。软件无线电是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以软件为核心的崭新的无线通信体系结构。软体无线电技术可让单一行动终端装置在不同系统和平台间畅行无阻。

3.3 SA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是波束间没有切换的多波束或自适应阵列天线。多波束天线在一个扇区中使用多个固定波束,而在自适应阵列中,多个天线的接收信号被加权并且合成在一起使信噪比达到最大。智能天线基本工作原理是根据信号来波的方向自适应地调整方向图,跟踪强信号,减少或抵消干扰信号。智能天线的核心是智能算法,而算法决定电路实现的复杂程度和瞬时响应速率,因此需要选择较好算法实现波束的智能控制。智能型天线具备两项特点:一是充份利用讯号的空间方向性,藉由指向性天线加强讯号接收强度,并同时消除干扰;另一特点在于利用丰富的空间通道特性,藉由发射及接收多天线提供空间分集或提高传输速率。智慧型天线是因应新一代无线通讯系统,提供高速、多元、高品质、高频谱效率及低耗电等需求之关键技术之一,当然也是极具潜力的发展领域,目前全球许多先进的通讯厂商与国家都已投入大量经费与人力研发智慧型天线相关技术。智慧型天线对于覆盖面积、系统容量与讯号品质的提升有极为显着的效果,对于未来4G无线通讯技术的系统容量提升、传输速率提高及链路品质强化等要求,将会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3.4 IPv6协议技术

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IPv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IPv6是为了解决IPv4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而提出的,同时它还在许多方面提出了改进,例如路由方面、自动配置方面。经过一个较长的IPv4和IPv6共存的时期,IPv6最终会完全取代IPv4。因此IPv6技术将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协议。IPv6与IPv4技术相比具有很到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巨大的地址空间。在一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它能够为所有可以想像出的网络设备提供一个全球惟一的地址。(2)自动控制。IPv6还有另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它支持无状态和有状态两种地址自动配置的方式。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方式是获得地址的关键。在这种方式下,需要配置地址的节点使用一种邻居发现机制获得一个局部连接地址。一旦得到这个地址之后,它使用另一种即插即用的机制,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获得一个全球惟一的路由地址。(3)服务质量。服务质量(QoS)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协议的角度看,IPv6与目前的IPv4提供相同的QoS,但是IPv6的优点体现在能提供不同的服务。IPv6报头中新增加的字段“流标志”,有了这个20位长的字段,在传输过程中,中国的各节点就可以识别和分开处理任何IP地址流。(4)移动性。移动IPv6(MIPv6)在新功能和新服务方面可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每个移动设备设有一个固定的家乡地址(home address),这个地址与设备当前接入互联网的位置无关。当设备在家乡以外的地方使用时,通过一个转交地址(care-of address)来提供移动节点当前的位置信息。移动设备每次改变位置,都要将它的转交地址告诉给家乡地址和它所对应的通信节点。

3.5 MIMO多重输入与多重输出技术

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重输入与多重输出)技术是近年来热门的无线通讯技术之一,其最主要特色是可以大幅提昇资料的传输速率。传统的SISO (Single-input single-output)技术以单一天线进行传输,而MIMO技术则是透过增加天线数量以达到提高传输速度之效果。MIMO技术则是利用多组天线(通常为三组天线)同时传送、接收资料并合成讯号,因此不仅衰减过的讯号也可以达成传输的目的,也可以保持一定的传输速率。同时MIMO还可以利用环境中的反射波来组合讯号,因此就算是处于障碍物多的环境也能拥有稳定快速的讯号传输。MIMO技术的特性就是在相同时间内,能在相同的无线电通道内传输和接收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数据串流,因此系统在每个讯息通道内传送的数据率将能提高两倍以上。尽管MIMO在架构和运算上需要更多复杂的演算法、复杂的架构和更高的数据处理能力。但随着MIMO技术渐渐运用于更多无线技术中,预计MIMO技术将大幅改变未来十年的无线电产业,例如4G蜂巢式网路、WLAN、WiBro、WiMAX与802.20等无线技术。

4 结语

由于4G与1~3G相比具有通信速度更快,网络频谱更宽,通信更加灵活,智能性能更高,兼容性能更平滑等优点,4G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已可见到4G在发展与往后实际应用上所以面临的问题,但是市场不变的趋势是,新技术和新需求将不断出现,有朝一日4G必然会取代3G,成为新一代行动通讯的主流技术。

摘要: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技术已经在开始应用。4G采用OFDM正交频率多重分割等先进技术,必将成为新一代行动通讯的主流技术。

铁路通信发展概述与前景展望 篇10

通信技术涉及多方面, 包含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 集诸多先进的技术于一体,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数字化的出现, 通信实现智能化与高速化, 通信的要求逐步增加, 将来的趋势是不受时空的限制, 信息源与任何一个信息接收点之间能够轻松的实现一切数据的交流, 包括语音以及数据、图像、传真、视频, 网络等等, 实现国际互联网。铁路列车逐步向高速化挺进, 铁路通信的发展紧随其后, 保驾护航, 利于铁路的安全行车, 实现高效的运输和现代化的人机控制, 极其强大、完善、先进的铁路通信网畅通无阻, 并且电信业垄断格局已告结束, 铁路铁路通信网络四通八达, 得天独厚, 极具竞争优势, 可以全方位向社会各个阶层和机构提供现代化、高品位的服务。展望铁路通信的将来, 要打破传统的铁路通信网的接入方式, 全部更新为先进的无线通信的接入手段。将铁路通信网快捷升级, 以迎合时代的需要, 发挥高科技的作用, 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铁路接入网技术的现状

铁路列车的特点决定了铁路接入网技术的特点, 那就是无线通信势在必然, 其比重颇大。不过, 不需要移动的车站之间的往来通信多数依然固定通信的方式, 意即使用SDH光同步数字传输设备来实现, 同时采用ATM交换以及网络IP通信等先进技术来构成通信主干网及光纤用户接入网。例如“双纤单向环”的使用, 打破了传统传输缓慢的特点, 增加了信息的安全性, 由于科技的进步, 传输的质量无可挑剔, 同时“双纤单向环”具有价格合理的特点, 给光纤通信带来广阔的市场, 其中路由迂回、设备备用的功能, 不仅仅考虑了使用者的电话接通率, 还对通话进行自动判别, 即便是由于突发网络故障而中断, 系统则自动迂回至PSTN路由, 让您的每次通话不会由于VOIP网络问题而不畅, 并且费用低廉, 另外, 采用远端用户单元RSU和数字环路载波DLC设备, 组网更灵活、方便。远端用户单元组网方式对网络资源造成节省, 使远端用户的话路交换在近端母局完成, 不用增加具有交换能力的PSM或RSM, 充分发挥了交换机的组网灵活性。组网的过程中全盘考虑:投资、速度、质量、安全、效益、便捷等等, 系统满足了需要, 铁路通信得到畅通, 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保持了功能的扩容。铁路有线接入网的方式和电信的接入通信网大同小异, 下面对无线接入网的特点逐做说明。

三、移动通信的发展

(一) 发展过程

模拟到数字的改进, 是划时代的变革, 由频分多址到频分+时分多址, 再到码分多址的发展过程, 宽带输送、智能化、个性化实现。移动通信系统在模拟时代, 噪音大, 频谱利用率小, 容量低、造价高昂、保密性差、信号低、传播慢, 时常中断, 缺点多多, 不一而足;于是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应运而生, 第二代移动通信克服了许多第一代的缺点, 最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也迅速产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 是国际电信联盟 (ITU) 在1985年提出的, 当时称为陆地移动系统FPLMTS。实现了全球普及和全球无缝漫游, 高智能并实现了个人化, 实现海陆空三维服务, 集语音通信、数据传输、视频传递、ISDN和多媒体等等各种业务。

(二) 铁路无线接入网现状

铁路通信网优点突出, 通信可靠, 服务于铁路公务、检修人员的机械维护、应急抢险以及旅客通信等等, 旨在提升铁路的服务质量, 保证安全运输。铁路通信网有自身的特点, 属于线面结合、以线为主的链状网。无线网络提供列车司机和乘务人员与列车长等人之间的通联, 随着铁路无线通信需求的加大, 铁路现代化无线通信系统逐步完善, 自由实现管理区间所有一切通信, 其方式分几种, 分为集群通信方式、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方式、CDMA移动通信方式。

四、铁路无线接入网的发展

社会信息化时代来临, 通信改革不断更上层楼, 与经济发展桴鼓相应的是, 随着出行的增多, 铁路被要求有高度的安全保障, 而没有铁路通信网, 这安全运营就成为无根之木。与中国电信业务相比, 铁道部的全程全网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可参与电信业务的竞争, 予旅客极其方便的服务, 为铁路网络系统覆盖区的用户提供畅通无阻的信息。铁路的发车信息、运输资讯、火车票的订购时时处处就可以实现和掌握。在列车上, 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语音通话、接收传真、数据发送、视频欣赏、及Internet搜索查阅等服务。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之应用, 在原有的铁路通信网基础上, 不断提升品质, 逐步实现第三代的移动通信系统, 同时铁路无线接入网, 适应铁路特有的情况, 并且地域不同, 要因地制宜。展望未来, 铁路随着发展会对通信提出更高的要求, 设置便于扩容的通信方式。在西方其它一些国家, 铁路通信经过了迅速的发展, 提倡使用的是GSM和TETRA, GSM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技术相当的成熟, 所以被广泛采用, 后来由于使用范围的增多, 成本迅速得到降低, 而TETRA却暴露了诸多弱点, 所以欧洲全部采用GSM系统, 功能完备特色突出, 全范围通信畅通无阻。

五、未来的趋势

与公用网融合、无处不在必然是将来的铁路通信网的未来的趋势, 而且, 又为公用网统一;有了如此便利的通信信息网络, 用户之间可以处处时时完成信息交流、数据传送、网络搜索等等, 其便利程度, 犹如在办公室内, 当然, GSM、CDMA比较而言都望尘莫及, 也只有CD-MA的第三代的科技才能将其实现, 而且, CDMA的第三代的科技也必须对铁路通信的所有优势充分融合、吸收, 成为强强联合, 使之形成强大的具有铁路通信特色的公用无线通信接入网。如果CDMA的第三代缺少铁路通信的群呼、组呼、优先级别、强插、强拆等功能, 必然力有不足。在我国的很多偏远的地区, 信息不便、交通落后, 公用通信网没能建立, 但是铁路通信网已经建立, 在铁路网络覆盖区域之内, 在此情况下, 因地制宜, 将现有的铁路通信网进行科学的扩容, 为更多的用户服务。扩容包括增添移动交换功能, 设置单基站无线接入系统, 利用现有条件, 提供通信质量, 不仅仅保证行车安全, 提高运输性能, 还能够大力发展用户, 参与电信部门的竞争, 占领通信市场促进市场发展, 赢取最大的效益, 顺应当今通信技术的发展潮流和市场的需要。

通信电源系统概述 篇11

电力资源作为通信行业的支柱能源, 在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节能型企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近几年中国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 使电信行业用电成本不断增加。节约能源, 降低成本已经成为电信行业的增收节支的一个重要环节。

2 节能的方向

节能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通信设备:从芯片级入手考虑通信设备的选型;采用节能型通信设备, 同时将交换、传输、数据等通信设备的耗电量指标纳入设备选型及采购入围的重要参考因素;关、停、并闲置的通信设备。

(2) 通信电源设备:淘汰效率低的变压器;效率低下的电源设备更换;电源设备供电负荷率合理调整;通信电源谐波合理治理;功率因数合理补偿;电源维护管理制度的强化;减少配电线损耗;通信电源休眠节能技术;高压直流供电技术;提高通信电源设备的转换效率等因素。

(3) 机房空调与环境:机房门窗隔热封堵;机房设备布局调整;机房下送风的应用;机柜内冷却;上送风机房气流组织的改善;机房空调温度设定合理调整;旧空调主机更换;室外机冷水雾化冷却节能;空调电费精确化管理;空调维护管理制度的强化;空调风机变频调速节能;送风管路合理调整;空调水泵变频调速节能;小型机房一体化空调机节能等。

(4) 办公营业场所:办公空调精确管理;办公空调维护检查;办公用电子设备使用精确管理;照明精确管理;推广使用相同亮度的节能灯;改善自然采光;照明的分段控制;采用高效照明灯具;节能项目考核检查制度的强化等。

(5) 应用节能新技术:新风节能技术 (包括直接新风入机房的节能方式、室内外热交换板节能方式) ;变频节能技术;空调变设定节能技术;新型制冷剂技术;通信电源休眠节能技术;高压直流供电技术;乙二醇节能技术;空调室外机雾化喷淋技术;机房一体化空调节能技术等;空调冷水机组水化学处理节能技术;上送风IDC机房采用全封闭冷气通道送风节能技术;机房新风水帘过滤节能技术等。

(6) 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的利用;风能的利用;地热能的利用等。

3 通信机房用电分析

从电信部门的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得知:通信设备能耗占总能耗的45%, 空调系统占40%, 电源系统占10%, 照明系统及其他占5%。由于单台通信设备、单台电源设备及单台照明设备的用电一般在投入运行后基本不变, 因此只有在设备采购选型时考虑选择节能性设备, 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节约用电。空调系统能耗与设备选型、环境温度、气流组织、送风方式等有很大的关系, 成为电信行业节能的首要对象。以下对各类设备的用电进行分析。

3.1 通信设备

某知名电源厂商公布的数据, 芯片级每降低1 W的功耗, 由此而带来的电源转换、配电系统、UPS、制冷系统和变压器等一系列的功耗降低, 将会达到2.68~2.84 W。这种芯片级的节能降耗, 将是电信实现绿色节能的首要措施。如图1所示。

图2是国外某研究机构对数据中心的能耗分析, 由图示可以看出, 数据中心每100 W的能量消耗, 最终只有1.4W用于运算过程, 所以芯片级的节能是节能降耗必须关注的重点。

由于通信设备全年8 760小时不停运转, 所以交换、传输、数据等通信设备的耗电量指标、通信电源设备的转换效率指标应纳入设备选型入围的重要参考因素, 从通信设备采购源头上把好节能关, 可以节约大量宝贵的电能。表1和表2是某省对通信设备和刀片服务器的能耗检测情况。可以看出, 同类型的设备耗电量可以相差好几倍。所以说, 采购时选用功耗小的通信设备, 是节能降耗的首选方式。

3.2 通信电源系统转换效率

以下是某省公司对通信用供电设备的能耗检测情况。可以看出同类型的通信用供电设备、供电效率及功率因数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3.2.1 高频开关电源系统供电转换效率

抽取常用的7个高频开关电源系统品牌不同整流模块的-48 V直流供电系统分别在不同的负载率下进行转换效率比较测试, 测试结果见表3。

3.2.2 UPS系统供电转换效率

抽取常用的6个品牌的UPS系统进行满载的整机转换效率比较测试, 测试结果见表4。

从以上的开关电源及UPS的效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 各个品牌的转换效率有高有低。如开关电源的效率, 相差最大的接近10%。因此选用供电转换效率高的通信电源也是一种有效的能源解决方案。

3.3 空调能耗

(1) 中央空调制冷主机性能 (制冷) 系数:制冷量与耗电量的比值见表5。

(2) 水泵, 空调冷冻、冷却水泵效率≥82%

(3) 冷却塔, 冷却塔的漂水率≤0.005%。

(4) 分体空调, 普通分体机制冷系数 (COP值) ≥2.8。

(5) 单元式空调机组、恒温恒湿空调, 其能效比 (EER) 不应低于表5规定的数值。

3.4 机房气流组织与能耗的关系

空调气流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合理地组织室内空气的流动使室内工作区空气的温度、湿度、速度和洁净度能更好地满足要求。通信机房内空调气流组织是否合理, 不仅直接影响空调冷却效果, 而且也影响空调系统的能耗量。机房内空调的送回风方式不但关系到机柜的冷却效果, 而且也关系到空调系统的经济运行。常用气流组织形式有下送风气流组织及上送风气流组织两种。

3.4.1 下送风气流组织

下送风机房活动地板的空调送风口一般布置在机柜近侧或机柜底部。冷却空气从设在机柜近侧或机柜底部的活动地板风口送出, 送出的低温空气只在瞬间与机房内的热空气混合, 即刻从机柜的进风口进入机柜, 有效地提高了送入机柜冷却空气的质量, 用较少的风量, 提高了机柜的冷却效果。图3是目前IDC机房较多采用的下送风气流组织形式, 冷风完全进入密封的计算机机柜中, 与计算机进行热交换后从机柜后侧排出。图4是IDC机架常见的设计方案。

3.4.2 上送风气流组织

上送风有很多种回风方式, 如图5、图6和图7所示, 气流组织是通常采用的全室空调送回风的基本方式。上送风还可分为机房顶送或紧靠机房顶下的上部侧送两种形式。

上送风方式是先调节机房环境, 进而调节柜子内通信设备的温度, 由于气流组织比较复杂, 容易导致较多冷气从机柜以上空间、列间过道及机柜的空置区短路流失, 导致能量损失, 效率降低。

3.4.3 上送风气流组织与下送风气流组织的比较

调研一些代表性的大型IDC机房的能耗, 下送风专用空调、上送风专用空调以及上送风专用空调和普通空调间隔安装这三种机房的实测能耗参数进行对比如表7 (同室外环境温度35-38℃的状态下) 。

从表7可以看出, 不同的气流组织对空调能耗的影响是很大的。设计合理的下送风系统空调与通信设备用电能耗的比值为1:2, 但由于上送风系统难以消除机房热岛现象, 导致空调配置很大, 上送风系统空调与通信设备用电能耗的比值不到1:0.9。能源浪费严重。

4 实用的节能降耗技术

4.1 机房精密空调室外机雾化喷淋和冷凝水回收

“机房精密空调室外机雾化喷淋和冷凝水回收”节能技术是在室外机背面位置安装滴水雾化装置, 来降低冷凝器进风侧空气的温度, 增加冷却侧的散热效率, 提高空调的经济性能。

详细技术分析请参考中国电信节能技术与应用蓝皮书第05号《机房精密空调室外机雾化喷淋和冷凝水回收》。

4.2 乙二醇热交换节能技术

由于通信机房内设备常年不停运转, 考虑到隔热、隔湿及洁净度要求, 一般机房不开窗, 机房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也很好, 即使冬季, 无采暖情况下也需供冷。为满足要求, 机房内的空调系统必须全年运行不停机。

乙二醇热交换节能技术利用自然冷源降温节约电能, 乙二醇节能系统与空调系统联动, 当室外温度高时空调制冷, 而当室外温度低到一定温度值时 (如15度以下) 乙二醇节能系统工作并关闭空调压缩机, 将室外的自然冷源的冷量带到室内实现制冷, 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最大的优点就是室外的冷空气不会直接进入到机房内部, 可以保证机房环境的洁净度要求。

“乙二醇热交换”节能技术的详细技术分析请参考中国电信节能技术与应用蓝皮书第11号《乙二醇热交换节能技术》。

4.3 开关电源休眠节能技术

“开关电源休眠节能技术”的原理是:由于现有的开关电源在一定工作模式下空载损耗是固定不变的。负载增加, 带载损耗增加, 模块效率也随之升高。通过控制模块工作模式, 让部分电源模块进入休眠状态, 减小空载损耗并提高模块效率, 达到节能的目的。休眠的模块会在需要供电时迅速恢复, 可以确保通信安全。

“开关电源休眠节能技术”目前在电信及移动有应用, 中国电信有少量局站应用, 取得了较好节能效果, 节能效果显著, 节能率可以达到6%-15%。通过本项目一台电源可以节省6%-15%的电费, 节能效益较为可观。

4.4 基站用室内一体化节能型空调

“基站用室内一体化节能型空调”的原理是:当外界温度下降到能够满足室内热负荷要求时, 通过微处理控制器使压缩机停止工作, 并自动开启电动排气闸, 引入外部冷空气进行室内环境温度的控制, 以达到设计要求。此时, 蒸发器风扇工作, 压缩机及冷凝器风扇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因此, 大大节省了能源。

正常制冷条件下, 电动排气闸关闭, 压缩机、蒸发风扇、冷凝风扇处于工作状态。

当外界温度下降到能够满足室内热负荷要求时, 使用节能功能。

“基站用室内一体化节能型空调”目前主要在中国移动有应用, 中国电信应用较少, 中国电信有少量局站应用, 取得了较好节能效果, 节能效果显著, 节能率可以达到40%。通过本项目一台空调可以节省20%-40%的电费, 节能效益较为可观。

4.5 新风直接引入节能技术

把室外自然冷源引入室内, 空调机的运行时间就可减少。这样不但节约电能, 同时也延长了空调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降低了维护成本。

机房新风节能技术是利用机房室外的自然环境为冷源, 当机房的室外空气温度比机房室内温度低一定程度时 (如冬季、春季或秋季晚间) , 通过新风节能装置引进符合机房空气质量要求的室外自然新风到通信机房内与机房内热空气直接进行热量交换或者通过热交换板进行热交换, 可以降低机房内环境温度以满足机房环境标准要求, 进而达到了节省空调制冷量、节约电量的目的。利用自然新风节能的方法主要有新风通过风扇直接进入机房、新风通过空调新风口进入冷气管道及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在热交换板交换热量等几种方法。

详细技术分析请参考中国电信节能技术与应用蓝皮书第08号《机房新风直接引入节能技术》和第09号《机房新风水帘过滤节能技术》。

直接从室外引入自然新风和通过热交换器的新风节能方式比较适应于中、小型新机房, 也有电信公司应用在大型IDC机房, 如北京电信兆维IDC机房。

北京电信兆维IDC机房进行空调节能改造试验, 空调节能改造采取将室外新风冷源直接引入机房的方式, 在机房内安装5台新风混风型节能系统, 该机组采用4台1.5 kW风机, 每台新风引入量为15 000 m³/h, 其节能原理是:利用室外低温的新风空气与机房内回风空气混合, 然后再送到机房, 消除室内余热, 并根据机房发热负荷的变化调节进风量, 保证机房内的温度在要求的范围内;同时为补偿机房因引入新风后室内空气含湿量的降低, 通过湿膜加湿器进行等焓加湿、降温, 对机房内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时, 可以部分或全部取代传统机房专用空调工作, 从而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除了考虑节能外我们还应关注新风节能系统可能会对机房环境、通信设备、维护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例如在一些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地区, 新风系统过滤网特别容易堵塞, 维护工作量增加很大;对于一些对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的机房, 直接引入式新风系统能否满足要求。

4.6 变频节能技术

变频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节能技术。采用变频调速的方法来减少水泵电机能耗, 效果十分显著。当所需流量减少, 水泵转速降低时, 其电动机的所需功率按转速的三次方下降。

中央空调的冷冻、冷却水泵及大功率的风机是变频节能最理想的应用对象。从理论上说变频器可以运用在空调系统的主机、末端风机, 但现实中主机和末端风机均不是变频器理想的应用对象。空调主机使用变频器时, 虽然可以灵活调节压缩机的工况, 减少功耗, 但压缩机还受到温度、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 使用变频器能否取得满意的节能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末端风机则分散在各个机房, 需要增加大量变频器才能满足需要, 设备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

由于变频技术的核心原理为高频脉宽调制技术, 使用变频器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谐波源, 它对通信电源低压配电系统的谐波干扰以及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不容忽视, 在采用变频技术时应特别引起注意。

详细技术分析请参考中国电信节能技术与应用蓝皮书第06号《中央空调系统水泵变频技术》、第17号《中央空调主机变频技术》和第18号《机房专用空调主机变频技术》。

4.7 空调冷水机组水化学处理节能技术

中央空调冷水机组水系统包括冷冻水系统及冷却水系统, 中央空调冷水机组输送的冷冻水是输送冷量的媒体。冷冻水中有可能存在各种对热交换不利或者加速对水管腐蚀的物质, 这些杂质沉淀在盘管和水管壁上, 对热交换和水循环影响极大, 也是造成空调能耗高的重要原因。定期对空调水系统进行水处理是降低消耗、提高空调系统工作效率的一种方法。

水处理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对水系统加缓蚀剂等化学药水处理的方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对空调水系统进行清洁保养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磁场对冷却水系统及冷冻水系统的水质进行处理。这种方法一般是化学水处理方法的补充, 也是可行的方法。

由于水质处理比较简单易行, 适合在各种中央空调水系统、特别是使用时间较长, 水质污染比较严重的旧中央空调系统。进行水处理时, 必须对药剂的负作用进行认真检查, 不要因实行了水质处理反而加快了水管金属的腐蚀或者脱离剥离, 还应注意水质排放的环保问题。水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空调水系统管道造成损坏, 建议请专业水处理公司对空调水系统进行专业保养维护。

详细技术分析请参考中国电信节能技术与应用蓝皮书第13号《空调水处理技术》。

4.8 空调冷媒控制器节能技术

空调冷媒控制器是一个控制制冷压缩机冷媒回路的机械型冷媒控制器。在保证制冷压缩机运行可靠性的前提下, 通过冷媒循环状态控制的优化, 达到制冷压缩机节能的效果。核心原理是:气容和特殊的结构产生高速稳定的湍流, 减少管壁边界层和闪蒸汽, 使蒸发器和冷凝器换热效率和换热面积增加, 压缩机出口压力降低, 以达到节能的效果。也就是说通过ERC的控制, 空调制冷机组提高了制冷效率 (COP值) 。

它的适用范围是:螺杆机组、活塞机组 (水冷风冷均可) , 涡旋机组。即相应的中央空调、风冷热泵、精密空调、专用空调、工业制冷机等

详细技术分析请参考中国电信节能技术与应用蓝皮书第12号《空调冷媒控制器节能技术》。

5 管理节能方法

管理节能是通过建立一系列节能管理制度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滴、冒、跑、漏等浪费现象来达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的目的。

5.2 机房环境管理节能方法

(1) 通信机房的门、窗、孔洞在条件允许时应使用封堵密闭, 减少室内冷气外漏或室外热量入内, 减少冷气泄漏。不具备条件的可增加防火窗帘, 减少外界热辐射。

(2) 对面积较大的机房增加隔断, 对机房天面增加隔热层。

(3) 严格机房管理, 要求进出机房必须随手关门。

5.2 通信设备管理节能方法

(1) 对机房设备进行清理, 停用的设备、系统必须及时下电处理。

(2) 根据维护规程要求合理设定机房空调温度参数, 在满足规程及设备要求前提下, 空调温度设定在较高值。

(3) 基站空调必须轮流切换使用, 不同时开启 (长时间运行发生故障, 造成压缩机空转不制冷) , 机房温度高时不同时关闭 (节约电费造成网络设备损坏) 。

(4) 对供电线路进行检查, 防止建设期敷设出错, 把电表接在市电油机转换开关后级, 将油机发电电量计入电表。同时对异常用电量的电表进行计量校核, 减少计量误差。

(5) 交换、传输、数据等通信设备的耗电量指标、通信电源设备的转换效率指标应纳入设备选型入围的重要参考因素。

(6) 淘汰发热量大、效率低的电源设备 (如相控整流器、工作性能已严重下降的落后蓄电池组、油机发电机组和变压器) ;在安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按最节能方式合理调整电源设备工作负荷率。

(7) IDC机房建设应选择制冷效果好的下送风方式;对上送风IDC机房的气流组织也应进行合理调整。

5.3 办公场所管理节能方法

(1) 加强办公环境空调管理, 要求做到开空调时必须关紧门窗、人离开时必须关闭空调, 并按照国家节能指导意见合理设定办公环境空调温度。

(2) 在环境温湿度适宜时尽量减少使用空调, 特别是在公共场所, 比如过道走廊尽量少用空调。

(3) 办公及机房使用的白炽灯更换成同样亮度的节能灯, 在对亮度要求不高的场所减少灯管数量和功率。

(4) 办公设备长时间不用时应关闭电源, 比如办公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下班时应关闭电源。

5.4 空调管理节能方法

(1) 搞好空调定期维护保养工作, 可大大减少空调耗电量。空调维护工作内容包括:定期清洗滤网、蒸发器和冷凝器翅片;检查测试压缩机电流、压力、出风口温度、电机和轴承运行状况;定期校对温湿度传感器。

(2) 加强巡检, 对故障空调及时修理, 避免压缩机空转不制冷的情况发生。定期补充空调制冷剂, 提高制冷效率。

(3) 定期对空调室内机滤网及室外机进行清洗, 提高制冷效率 (根据经验, 可节约电费5%~10%) 。

5.5 电量管理控制措施

(1) 对生产用电、营业用电、外租场地用电进行独立电表计量核算, 避免替他人缴费。

(2) 定期对用电量异常的基站供电线路进行检查, 要求业主提供电损分摊依据, 避免不合理分摊。

(3) 校核计量出错的电表。

(4) 建设期间不少通信局、站直接接入业主供电线路, 没有进行后续改造, 造成用电类型多。目前用电类型有:工业用电、商业用电、农业用电、民用电等。商业用电其电价较高, 并存在一定量的电损分摊。将商业用电等高价用电改造为较低价的工业用电 (或其它较低价用电类型) , 可以降低用电成本, 同时便于管理。核准收费价格依据, 根据丰水期、枯水期价格不同进行不同的电费计算。尽量不采取年度收费方式, 避免部分业主全年按照枯水期电价收费。

5.6 其它管理节能方法

(1) 加强对汽车燃油管理:根据不同车型和车况的具体情况, 定期核定每台车辆的百公里油耗指标。实行定点加油, 并通过采用打卡方式凭车辆牌号加油, 以杜绝加油漏洞。加强对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保养工作, 提高汽车发动机的效率, 同时积极倡导节能驾驶。

(2) 油机燃油管理:对模块局和接入网的油机发电机, 应根据其油机型号、负荷量和设备运行状况, 核定油机每小时的油耗指标, 以杜绝燃油费用报销时的漏洞。加强对油机发电机组的维护保养工作, 提高油机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3) 水消耗管理:加大对用水消耗的管理, 对控制企业能耗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宜采用恒流式节水器、恒压式节水器、感应式节水器等系列节水产品。加大用水管理检查制度, 严查跑、冒、滴、漏现象, 并严厉处罚浪费水行为。

6 小结

随着中国电信通信网络的发展, 通信机楼的不断兴建, 大量接入网机房及模块局机楼的投入使用, 用电能耗增加很快, 增加了运营成本。从用电源头上选用节能性通信设备是节能的最好办法, 通过加强管理节能是节能降耗的低成本方式, 技术节能是在管理节能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 总之通过管理与技术方法, 可以有效地降低用电能耗, 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全面分析了通信局站节能工作的基本情况, 提出了节能工作开展的方向, 并从通信设备、供电系统、空调系统及气流组织等方面全面分析通信局站的用电情况与特点, 针对能耗高的情况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并提出适合在通信局站采用的节能技术及方案。

上一篇:货币政策再思考下一篇:韩国对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