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件选择(精选7篇)
构件选择 篇1
0引言
嵌入式软件变得越来越复杂,依靠传统手工编写代码和形式化的开发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而且用户对嵌入式软件的多样化需求也日益增加。例如,软件规模的严格限制;减少开发时间和成本;在硬实时约束下,具有可预见性和保证的操作等。在这种背景下,就导致了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CBSD技术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这是由于构件具有可复用性、即插即用和可裁剪性等优点。该方法还能显著提高软件质量和开发的专业化程度。
构件化嵌入式软件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的实时性、内存限制和安全性等QoS属性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目前,在嵌入式环境下,有大量功能相似,但QoS属性不同的构件可供直接使用,然而这些构件的QoS属性与实际需求总是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因为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不同软硬件实现机制和环境差异,例如最坏情况下的执行时间、功耗和资源约束等;其二,许多构件提供者通常为了某些目的(比如获取更大利益),而提供的构件QoS服务能力与实际声明并不一致。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修正QoS值的构件选择方法。该方法先将QoS信任度作为权重,修正构件提供者给出的QoS值,然后结合模糊逻辑推理出该构件的综合服务能力CCS(Comprehensive Service Capability)。
1构件选择模型
本文构件选择是指从功能相同,但QoS不同的多个构件中进行选择。根据研究需要,图1给出了本文的一个基于修正QoS值的构件选择模型。选择器根据用户需求在嵌入式软件在线库ORES(Online Repository for Embedded Software)[1]中查找满足用户QoS需求的构件,根据第2节中的方法修正QoS值并推理出构件的综合服务能力,最后对推理出的QoS值进行排序,选择值最优的发送给用户(本文中,被选中的构件仍然存储到ORES中),同时,容器中的QoS监控器对被选中的QoS进行监控,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对提供者给出的QoS值进行更新。
本文研究中,主要考虑五类QoS属性:成本、执行时间、可靠性、安全性和信誉度。QoS属性之间的质量标准、取值范围、计量单位等均存在较大差异。效益型属性取值越大越好,例如可靠性和信誉度等;而成本型属性取值则是越小越好,例如执行时间和成本等。本文采用文献[2]中的公式,对这些属性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取值范围限制在[0,1]内。
2修正QoS值的构件选择方法
2.1基于QoS信任度的属性值修正
本文中,QoS信任度是指在构件选择时,根据QoS属性的调用情况及其相关历史用户的反馈记录对该QoS属性的一个信任程度。信任度分为直接信任度和推荐信任度两种。前者是用户直接根据自己的调用情况(提供者给出的说明信息),后者则依据第三方提供的推荐信息(即反馈信息)。由于用户反馈本身具有主观性,存在有些用户故意夸大或恶意贬低构件QoS的现象。因此本文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计算QoS信任度,并通过信任度对QoS值进行修正。
由于信任度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能简单地用精确概念表示,为此本文引入模糊逻辑。根据用户对QoS的不同信任程度,将信任度用不同的模糊子集表示。
属性Qi表示用户需求的第i(1≤i≤5)类QoS,vi表示量化后的值,信任度值是指vi映射到各模糊子集的隶属度。
在推荐信任度中,用户A往往会获得多条推荐路径上的推荐信息,本文选择较优的,即推荐信息值较大的路径作为研究对象。例如在图2中,选择推荐者R1,…,Rm这条路径,在该路径中,用户A获得由推荐者Rm推荐的信息,Rm获得由Rm-1推荐的信息,以此类推,R2获得由R1推荐的信息,则用户A在该条路径上获得的最终推荐信息记作:I
在该条路径中,用户A和每个推荐者均可以直接获得属性Qi的信任度,即直接信任度,记做:D
I
其中,ω
综上可得,用户A对属性Qi的最终信任度为:
T
信任度值是反应构件提供者给出的QoS属性真实性的一个指标,将其作为权重时,需进行归一化处理:
则修正后的Qi为:
Vi=vi×μ
利用此方法,将用户需求的五类QoS值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值位于[0,1]之间,而且是连续的,为了下节模糊推理需要,所以进行离散化处理。例如,将成本属性划分成五个离散区间[0,0.15), [0.15,0.35) , [0.35,0.65), [0.65,0.85), [0.85,1],分别记为 very low,low,medium,high和very high。
2.2基于修正QoS值的模糊推理过程
根据用户具有相同或相似QoS需求的特征,将构件综合服务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excellent,good,common,bad和very bad。假定最大值为8,用梯形隶属度函数表示,如图3所示。
在构件选择中,根据每个QoS修正后的值,推导出该构件的综合服务能力。本文中,利用模糊逻辑中的IF-then推理规则表示。规则中,前件是修正后的QoS值,后件即为CCS。
根据嵌入式系统对实时性的不同程度要求,本文中五类QoS属性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形式,根据这三种形式给出了不同的推理规则(由表1所示):
(1) 嵌入式硬实时 嵌入式系统更关心执行时间和安全性;
(2) 嵌入式软实时 嵌入式系统更关心可靠性和信誉度;
(3) 嵌入式非实时 嵌入式系统更关心成本。
2.3去模糊化处理
以上推理规则中得出的CCS是一个模糊值,如在图3中,当CCS取值为9.5和9.8时,均可以表示为good或excellent。然而通常用户在选择时,往往希望能够参考到一个确切的值,因此需要进行去模糊化处理。去模糊化方法是对模糊数据的一种近似表示。本文中,采用重心去模糊法[3]:
其中,μ(x)表示CCS的隶属度函数,D表示某条推理规则中CCS的取值区间范围。
3实验设计与分析
实现采用VOD仿真系统。VOD系统包括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服务器端由Web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视频SQL文件及个人PC机组成。其中,个人PC机的主要配置:1.86GHz CPU,1GB内存,64GB硬盘和100M网卡;流媒体服务器采用Windows Media Server软件。客户端采用嵌入式Mobile手机,主要功能包括查询、查询结果显示、播放等,通过无线网络与服务器端连接。
本文研究中选取20个手机,主要参考五类QoS属性:执行时间、安全性、可靠性、成本和信誉度。通过电子购物、收发电子邮件、旅游指南、股票交易和视频播放等功能实现手机的选择:
(1) 股票交易系统 执行时间是最关键的一个属性,因此选择手机时可以参考规则Rule1。
(2) 收发电子邮件 一定要确保邮件内容的保密性,所以在选择手机时,重点要考虑手机的安全性因素,可以参考规则Rule1。
(3) 在旅游指南系统 准确的定位是最重要的要素,所以选择手机时可靠性因素最为重要,可以参考规则Rule6。
(4) 电子购物 最关注的是成本因素,因此选择时,成本是一个重点考虑的因素,可以参考规则Rule11。
(5) 视频点播 保证画面和声音质量的信誉度因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选择手机时可以参考规则Rule6。
仿真实验流程如下:首先选择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候选手机;QoS监控器对候选手机的QoS属性进行监控,若监控后采集到的QoS值与提供者给出的(初值)不一致,则按2.1节中的公式修正QoS值;最后从候选手机中选择最满足用户QoS需求的。
下面只给出根据股票交易功能选择手机的情况。对候选手机的执行时间属性值修正如表2、表3所示。
4结语
针对嵌入式软件系统中构件选择的问题,提出一种修正QoS值的构件选择方法。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保证候选构件的QoS值真实可信。将QoS信任度作为权重,修正QoS值,再结合模糊逻辑,推导出整个构件的综合服务能力。为了方便以后用户的参考,在对推导出的CCS进行去模糊化处理。通过VOD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将来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选择出的构件进行组合、组装,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完整的嵌入式软件系统。
参考文献
[1]Yen I L,Khan L,Prabhakaran B,et al.An On-line Repository Embed-ded Software[C]//13thIEEE Int’l Conf.on Tool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ence,2001,(11):314-320.
[2]Ran S.A model for Web Services Discovery with QoS[J].ACM SIGE-com Exchanges.2003,4(1):1-10.
[3]Deng H P,Yeh C H.Simulation-Based Evaluation of Defuzzification-based Approaches to Fuzzy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J].IEEETrans.on Systems,Man,Cybernetics-Part A:Systems and Humans,2006,36(5):968-977.
[4]Sherchan W,Krishnaswamy S,Loke S W.Relevant Past Performancefor Selecting Web Services[C]//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Quality Software.Melbourne,USA: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5:439-445.
[5]张琳,王汝传,张永平.一种基于模糊集合的可用于网格环境的信任评估模型[J].电子学报,2008,(5):862-868.
构件选择 篇2
EPS聚苯乙烯保温板是采用含有发泡剂的可发性聚苯乙烯树脂颗粒为原料, 经预发泡后, 在颗粒内部形成许多闭孔结构, 在成型机中加热成型, 并根据用户需要可切割成各种规格, 产品具有容重小, 强度高, 阻燃, 耐水浸, 抗老化, 隔音, 保温效果好等特点。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即以EPS板 (即聚苯板) 为保温材料, 玻纤网增强, 底涂材料和饰面涂层为保护层, 采用粘结或机械固定, 保护层厚度小于6mm的外墙外保温系统。
随着节能意识的不断提高, 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GRC构件可改变建筑造型上的千篇一律, 丰富建筑的形式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但是因GRC构件的耐久性原因, 在使用过程中先后出现构件接头开裂、外墙渗水、构件脱落等情况。由于此类构件一般凸出楼的外墙面, 安装位置较高, 自重较大, 使用一般登高工具不能达到构件位置造成检查、维修困难、使用费用高。
随着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应用, GRC构件和EPS外保温系统不能有效的结合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因为GRC构件和墙体连接是通过构件内预埋的镀锌钢板和墙体内的埋件焊接实现的。如果GRC构件在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之后施工, 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能力是难以满足焊接需要的;如果GRC构件在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之前施工, 造成构件中空部分不能进行EPS外保温施工, 不能达到建筑保温要求。
面对美观和耐久两难的命题我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在某小区的施工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该小区为砖混结构住宅, 外墙采用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并大量采用GRC构件。在施工中经与业主、监理协商, 除阁楼露台部分的宝瓶柱及扶手仍沿用原设计的GRC构件以保证足够的强度、满足使用功能外, 其余外墙悬挂装饰GRC构件全部采用EPS构件代替,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图纸设计要求外墙在平窗口和飘窗四周、阳台、女儿墙、坡屋面封山和天沟等处均有装饰构件, 一层顶、五层顶各有一道闭合腰线, 在施工时均采用EPS聚苯板构件代替GRC构件。最大构件突出墙面300m m, 垂直高度750m m。
施工前利用Cad软件对构件形式、位置全部输入电脑, 形成整个楼宇的外装修三维立体图, 检查设计是否有缺陷, 对构件根据外形的不同分别编号, 对转角处、左右对称的均作特别标注。因为EPS构件可锯可割, 相同构件作材料计划时只需计算总长度, 不再计算安装缝隙。针对山墙保温层7cm, 檐墙保温层5cm的要求, 在工艺上采用保温层按图纸要求从上至下满铺, 这样可以减少图纸中构件的种类 (如采用GRC构件, 山墙的构件要比檐墙的同种构件宽2cm) 。
选用材料:
1) EPS构件:选用与墙面保温材料相同的聚苯板, 表观密度20kg/m3, 应在自然条件下陈化42天或在60℃蒸汽中陈化5天。使用电热钢丝切割成形, 外形整齐, 无松散的聚苯颗粒。构件外侧做喷毛处理。2) 耐碱玻纤网格布:单位面积质量不小于130g/m2, 网孔中心距4×4m m。3) 粘结砂浆:与EPS板粘结强度不小于0.12~0.15MPa, 可操作时间不小于1.5~2.0h。4) 抹面砂浆:与EPS板粘结强度不小于0.10~0.12Mpa, 柔性抗裂应变不小于1.5%, 可操作时间不小于1.5~2.0h。5) 锚栓:锚栓可以更好的抵抗风产生的吸力, 保证构件安装的牢固性。为保证单个锚栓抗拉强度不小于0.3k N, 必须根据构件尺寸和抗拔试验定制锚栓及配套钻头。6) 外墙弹性乳胶漆:和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及图纸要求相同。
施工重点:
1) 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表面平整, 不平整处用240目砂纸打磨平整。用铁红弹出构件安装线。
2) 用梳形抹刀, 在构件粘贴面均匀涂抹一层粘结砂浆, 厚5m m。粘贴时应轻轻揉压, 使其与基层紧密粘结。梳形抹刀可以达到聚苯板在粘贴时粘结砂浆更饱满均匀, 不产生气泡的效果。
3) 构件间缝隙不大于2m m, 高差不大于1m m, 挤出的砂浆应立即刮净。
4) 锚固件应在构件粘贴24h后用电锤垂直于墙面打孔, 钻孔进入砖墙不小于50mm, 锚固件间距300mm。
5) 构件表面用240目粗砂纸打磨平整。
6) 用抹刀, 在构件表面均匀涂抹一层抹面砂浆, 厚度2m m~3m m之间。立即将玻纤网压入湿的抹面砂浆中, 丝网弯曲的一面朝里, 用抹刀从中央向四周压抹 (可先压一个“T”字笔画) , 将网全部埋入湿的胶浆, 不得有网线外露;网格布和外保温系统的同道工序同时施工, 应自上而下沿外墙一圈一圈铺贴网格布;网格布铺贴要遵循上面压侧面、侧面压下面的作业顺序;网格布左右之间必须有100mm的重叠搭界, 上下接宽不小于80mm。待贴网胶浆稍干硬至可以碰触时, 再立即用抹刀涂抹第二道砂浆找平, 厚度1.5mm~2mm, 仅以覆盖网格布、微见网格布轮廓为宜 (总厚度3~5mm) 。养护期间严禁撞击振动。构件表面采用双层网格布加强。
经过合理的施工安排EPS构件和外保温系统由于材质相同使墙面既回避了冷热桥问题又为保温施工提供了方便:EPS构件自重轻, 安装方便, 工种单一, 施工人员少, 施工效率高;EPS构件制作不使用模具, 成本低 (GRC构件一般是以展开面积为基准单位计价的, EPS一般是以体积为基准单位计价的) , 造型更丰富, 可组合拼装;EPS构件没有水泥硬化的养护时间, 制作周期短;EPS构件和外墙保温系统同等寿命杜绝了墙面漏雨的可能, 降低了高空坠落的危害, 安全性得到了提高;构件使用过程中维修不用搭设脚手架, 一人乘坐吊板即可完成, 维修更方便, 使用费用更低。通过工程实践中EPS构件经受了雨雪天气的考验, EPS构件代替GRC构件缩短工期, 节约投资, 取得了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施工经验的摸索, 相信EPS构件在其他形式的建筑中也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建筑施工手册, 2003.
“男”字构件 篇3
关键词:男,田,力,构件
一、“男”字部件争议
“田”部件田地、田猎说得到公认, 但存在不少新解。有人认为“男”字上部像头盔之形, 即, 鬼、甶之意。“田”和“力”会意而成“男”, 侧重文化解读, 古代男子常从事农业生产和战争, 从战争和生产两方面来溯源本意。
“力”, 许慎、徐锴、段玉裁都从“象筋”之说。学界多疑之, 林义光《文源》弃“象人筋”说, 从“象奋臂形”。后“耒”“力”之说盛行。又“力”, 甲骨文像伸展的手臂, 是右手即“又”的变形, 有甲骨文写作“又”反写。造字本义突出手臂。
争论大的是“耒”“力”是否为异体字。徐中舒、于省吾等持相同观点, 认为两者关系紧密。于省吾说, 甲骨文中“力”“耒”的偏旁存在互换情况, 二字代表一器;“耒”、“力”二字还可从音韵学角度看成是一种声转关系。裘锡圭则认为, “耒”“力”并非一字, 也不是同一种农具, 从读音上看, “耒”属于微部, 与“力”同声母不同韵, 在读音上“力”“耜”字的关系反而比“力”更为密切, 仅仅因“耒”、“力”意义相近, 作为偏旁通用并不能说明它们是一个字;从形体上看, “力”“耜”“臿”为一系, 都是由原始木棒式的农耕工具发展而来, 耒则是树杈做的原始农具演变而来。杨树达认为, “力”象人体肋骨形状, 为“肋”之初文。力、劦都是象形字, “力”象单独的一根肋骨, “劦”则象并在一起几根肋骨, 这和甲骨文两字形状相似。因为肋骨是比较坚硬的骨头, “力”的较晚意义当是由此而来。崔枢华则提出与女相对的“男”当为“人”。1
二、“男”字演变
(一) 字形演变
1.甲骨文阶段
甲骨文“男”由“”“”两部构成。“田”, 外围成方形, 中间是阡陌象形。“力”是耕田农具的象形。徐中舒提出“力象耒形”。于省吾认为“力”为“耒”字演变而来, 是一种农具。徐中舒:“惟甲骨文之田力为左右相并, 而篆文乃上田下力也。力象原始耒形, 从田从力会以耒於田中从事农耕之意。农耕乃男子之事, 故以为男子之称。”甲骨文“男”字构件组合较为自由, 有的上下结合, 有的左右结合。体现出造字初期文字的不固定特点。依王宁“会形合成字”概念, “两个以上的表形构件组合在一起, 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即为会形合成。”而甲骨卜辞“男”字已用来表爵位, 说明该字发展相当成熟了。
2.篆书阶段
金文字下部构件, 手持农具的样。且构件组合多左右分布, “田”左“力”右, 呈现半包围状, 但已有向上下结构字体出现。金文、篆文“男”字继承甲骨文字形。小篆“男”字形体相较之前形体发生了变动, 首先, 字体结构为上下结构, 字体向方块状靠拢;其次, 字体更富线条性, 粗细匀称, 且“力”变化大。构形也变为上“田”下“力”。篆体“男”最终成形。
3.隶、楷阶段
“隶楷阶段起于汉代, 成熟的隶书, 字形跟楷书很接近。”“男”字的隶书形式适应了隶书对篆文字形改造的要求, 改曲为直, 省略字形一部分, 偏旁有一定变形。这样, ““随体诘屈”需要描画的字符, 变成由一些平直的笔画组成的简单字符, 提高了书写速度。”。楷书“男”字则由两构件组成, 上“田”、下“力”。
表格1:男字形体演变阶段
(二) 字义演变
“男从力、田, 力字即耒形。力、耒古同来母, 于声亦通。”但说文之前“男”多现卜辞。古代爵位中 (公、侯、伯、子、男) 第五等爵作“男”。“金文出现男女相对的“男”现于西周晚期, 如“男女无计”而作为爵位讲的“男”却在西周早期就出现了……《尚书》中出现6例“男”均作“爵位”讲……”。《说文》:“男, 丈夫也。从田力, 言男用力於田也。”“田”字构件部分意义稳定。而“力”构件部分意义出现变动, 消失了农具的象形意义, 取而代之以气力之力。“古男与任同音, 故公侯伯子男……”汉字的分合发展是缓慢的, 本义和引申义, 概念的内外演化虽然隐蔽, 但在汉字发展史中, 这个演变趋势不容忽视。《王力古汉语字典》:①男性。②儿子。③爵位名。④男女。⑤儿子对父母的自称。由此看出, 原有的象形意义逐渐消亡, 理据性加强。
(三) 文化内涵
“男”字本义指田里劳动的壮年男子。而卜辞常表达“爵位”体现出男性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农业社会, 男性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优势明显,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物质资料的所有权发生转移, 男性地位提高取代原先女性为主导的生产关系, 逐渐确立自己对人类社会的主导地位, “男”字的变化发展, 勾勒出“母氏”变为“父氏”社会的历史痕迹。
三、“男”字构件分析
(一) “田”系
“田”的外围表示田地, “十”代表人力开辟的阡陌, 西周盛行的“井田制”就是一佐证。再有“囗”《说文》:“回也。象回帀之形。”“囿”, 豢养动物的园林, 是供贵族使用的场所。甲骨文是象形字, 春秋金文已经成形声字。“田”一说是古代打猎的苑囿之象形。在男耕女织为主的农业社会未发展起来前, 狩猎和采集活动占原始先民生产劳动的相当大一部分。古代社会, 打猎还有驱除危害庄稼农作物的野兽的目的, 故有“田猎”之说, 如甲骨卜辞:王田鸡, 往来亡 (无) 灾。“田”作打猎、耕种讲, 为动词;农田、田地, 农官则为名词, 隶变后, 农田之意更为普遍。如:甸、畴、疆、里、周、甫等。“田部的字大多跟农田有关……有的字指从事农业活动的人, 如甿、畯。有的字与行政区划、疆土有关, 如, 甸、畿、界、略、畺。有的少量的字与土地、农事无关, 如, 甲、甶、畏等。”。“田”在象形基础上的衍生, 是文字原有意义的拓展, 体现了汉字字形、字义的发展。
(二) “力”系
甲骨文“力”字象形, 像原始农具耒。耒耕要用力, 引申为气力之力。邹晓丽也认为是起土用的木制农具。尖头、有齿, 即“耒”。在考证耒耜方面, 孙常叙强调, 从字形本身角度, 男字所从之“力”应为“耒”的初文, 而金文以手扶耒之状, 耒耜意义更明显。徐复, 宋文民也从此说。“力”作农具说, 得到普遍认可。《说文》“力”:“筋也。象人之形。治功曰力, 能御大灾。”在小篆阶段, 构形为上“田”下“力”。之后, 凡带“力”字部件多循许慎之说。如里, 势、功、劣、勉、等字。《说文》前, “力”是古代的一种耕地的农具的象形。《说文》后, 各类字典词典少见“力”农具义。如, 劣、努、劲、勃、劝、劫、勤、幼、等。《王力古汉语字典》“力”有如下意思:①力气。②管役, 力役。③尽力。可以看出, 耒之意义消亡殆尽。此外, “力”字还有, 能力;武力;威力;功劳;劳力;姓氏等义项。这些拓展赋予“力”更开阔的义项。
四、结语
汉字构件的演变, 随社会和历史的不断发展, 研究“男”字演变规律, 《说文》是重要的一个分水岭, 我们应依据具体材料和前人研究成果, 采用科学研究方法, 求实态度展开研究, 这对于明晰“男”字构件及其造字本意以及其他汉字考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枢华.释男[J].古汉语研究, 1991 (2) .
[2]徐中舒.耒耜考[J].农业考古, 1983 (1) .
[3]徐中舒.耒耜考[J].农业考古, 1983 (1) .
[4]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 2012.
[6]徐中舒.耒耜考续[J].农业考古, 1983 (2) .
[7]郑春兰.说甲骨文“男”及相关词汇[J].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二辑.
浅析砼构件收缩裂缝 篇4
赣州市生佛坛前商品住宅楼, 于2003年7月进行了初步竣工验收, 当时发现多处砼构件出现不同形状的裂缝。经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勘查, 出现裂缝的原因有: (1) 材料因素; (2) 施工因素; (3) 外加荷载因素。
构件裂缝在砼工程中较为普遍,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无非以下两种情况: (1) 外加荷载作用下, 砼构件发现形变, 当这种变形超过砼极限抗拉承载力所能承受的状态时, 构件就会产生裂缝, 如果首先在受压区砼被压碎, 再受拉区经过较大塑性变形后, 受拉区砼急剧开裂而构件破坏, 这便是典型的外加荷载作用下钢筋砼的适筋梁破坏形态; (2) 非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引起裂缝, 即: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以下将对第 (2) 种情况进行分析。
1 分析与研究
混凝土收缩裂缝是由混凝土成形过程中发生收缩变形, 当收缩变形量超过极限状态时产生收缩裂缝。通常混凝土收缩变形包括:化学收缩、干缩变形和温度变化等三种。
1.1 化学收缩
大气中的CO2与水泥的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变形称为碳化收缩, 而且碳化收缩必须在湿度为50%左右才发生, 碳化速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砼是一种非均质固态物质, 在其成形过程发生发热, 体积变化等物理现象的化学变化大约要持续4d左右, 当砼处于干湿交替作用下, 并且在CO2存在的环境中砼体积的变化更为显著。实验证明:砼化学反应产生的碳化收缩值只占1%, 但是我们从显微镜中观察到, 砼内部存在着许多细微裂缝, 而碳化收缩足可以使砼内部产生这种细微的裂隙。
1.2 干缩变形
砼会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干缩湿胀的现象。最大的收缩发生在第一次干燥之后, 收缩和膨胀变形是部分可逆的。
一般情况下, 砼浇捣完毕后, 表面水份在外界环境影响下, 散发较快而砼内部温度变化相对较小, 这样砼表面的变形受到砼内部的约束而产生较大的拉应力, 当此拉应力超过砼极限抗拉强度时, 则表面被拉裂而产生干缩裂缝。
砼中的水主要包括三种:自由水、毛细管水和凝胶粒子表面的吸附水等三种。这些水在砼的胶凝过程中的散失引起砼的形变而后二种水散失产生砼形变愈加厉害。通常认为是干缩裂缝的主要因素。混凝土在水化硬化过程中, 首先失去自由水, 然后毛细管水蒸发, 这时要产生孔隙压力产生收缩力, 然后吸附水蒸发, 这时凝胶粒子因失水而收缩, 产生较大的收缩力,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水泥颗粒不断水化而转化为凝胶及结晶而形成水泥石, 这就产生了强度。一般毛细管中的水及吸附水逸失导致水泥石收缩。这些因素共同形成砼的干缩变形。而由于干缩引起的裂缝即是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一般发生在砼终凝前, 而跟砼的养护关系较为紧密, 另外干缩裂缝也与砼材料等因素有关。
1.2.1 水泥因素
水泥是砼的胶凝材料, 水泥用量越多, 细度越细, 砼干缩变形厉害, 另外水泥的品种将直接影响砼干缩率。采用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配置的砼, 比普通水泥配置的混凝土干缩率大, 矿渣水泥混凝土及掺粉煤灰混凝土的干缩率较小。
1.2.2 水灰比因素
一般情况下, 砼的干缩随水灰比的增大而增大, 砼单位用水量的多少是影响其干缩率的重要因素。
1.2.3 粗、细材料的因素
当砼产生干缩变形时, 粗骨料在局部阻碍干缩变形, 这无形中在砼内部要产生力的作用, 当这种力的作用失去平衡时, 砼便发生干缩裂缝, 实验证明, 粗骨料的吸水率会影响砼干缩变形。粗骨料越小, 越容易产生干缩裂缝。另外在颗粒级配越好的情况下, 越可避免干缩裂缝的产生。
1.2.4 钢板因素
由于钢材质量及存放条件等因素, 往往在钢材的表面容易形成铁锈或油污等物质, 这些物质当未除去时, 更容易在钢筋附近, 将砼内部细微裂缝连接起来, 从而发展成为可以看得见的裂缝。当然, 钢材的正面作用是抵抗砼的拉应力, 从而限制砼开裂。实验证明, 板状砼构件宜采 (下转第306页) (上接第163页) 用钢筋直径小而密的钢筋网。
1.3 温度变化
温度变化引起的砼裂缝习惯上称为温差裂缝, 影响温差变化的因素包括外环境温度的变化及大体积砼水化过程中产生热量的作用, 在显微镜下的砼内部存在着许多彼此相对独立的不规则细小裂缝, 而一般认为砼的温度膨胀系数为1.0×10-5/℃, 而实验中表明当砼受热温度在60℃劭100℃时, 就会产生细微裂缝, 当超过100℃时, 水泥石产生收缩变形, 砼内部比裂将贯通而产生温差裂缝。在结构工程中, 为避免因温度的因素导致砼开裂, 可采用分层散热浇灌, 其后保温保湿延长养护时间 (不少于1个月) , 缓慢均匀降温, 加强水平构造配筋, 合理选定材料及配比。
2 结语
构件的最终变形由弹性变形和徐变变形两部分组成, 而影响徐变变形的因素和影响收缩变形的因素是共同的, 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习惯于合二而一地考虑。
砼收缩裂缝的产生都有它必然的因素, 仔细研究都可以找到其产生裂缝的原因, 从源头上着手, 在裂缝的产生之前便消除产生裂缝的因素, 这是我们研究砼裂缝最有意义的一个环节。 (1) 化学收缩产生裂缝, 我们可以从砼材料方面下手, 首先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水泥, 其次适当使用膨胀外加剂; (2) 干缩变形产生的裂缝, 可以通过加强砼养护工作来实现; (3) 温差裂缝, 可以通过人为控制砼温度和湿度的方式来实现, 如覆盖保温膜, 控制砼表面湿度来实现; (4) 加强水平构造配筋; (5) 提高极限拉伸; (6) 在屋面上人为地增设架空隔热层; (7) 另外, 保证施工质量是控制裂缝产生的最常见, 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S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参考文献
再谈欧式构件 篇5
欧式建筑风格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主要运用现代技术材料制作出古典的形式,借此再现区域的文化和传统。
欧式风格分好几种:典雅的古代风格,纤致的中世纪风格,富丽的文艺复兴风格,浪漫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一直到庞贝式,帝政式的新古典风格,在各个时期都有各种精彩的演出,是欧式风格不可或缺的要角。
欧式风格在建造形态上的特点是:简洁,线条分明,讲究对称,运用色彩的明暗,鲜淡来对视觉进行冲击。在意态上则使人感到雍容华贵。典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正因为欧式建筑的风格具有令人们感到无限向往及产生遐想的力量,所以才能够促使众多房产商们趋之若物,纷纷将资金投入到欧式房产开发的浪潮中去,以求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但最后真正能够开发出具有正宗欧式风格建筑的恐怕确实为数不多。而将诸多风格容入一体的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那些喜爱欧式建筑的,对生活情趣有较高要求的人们难以寻匿到自己心中真正的归宿。
房产讲的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光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艺术”,所以在“欧陆风”刮得正劲时,许多欧式风格的建筑被“移植”在一个个小区内,虽然颇具欧式建筑风格的神韵,但不过又是一件成功的拷贝品而已。
这样的欧陆风情建筑在发展上必然有其局限性,首先,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国外得不到来自欧洲文化的支持,在国内也没有中国文化的根基,欧陆风情虽然可以不断的复制,却难以成为有生命的文化。
盖房子好比做服装, 那些明星建筑师们引导风格潮流的作品,好比在T型台上模特儿展示时装, 但社会对时装的需要毕竟是少量的。由绝大多数建筑师的绝大多数房子是“服装”而非“时装”, 至于那些粗制滥造却又新奇特异式模仿欧美时尚的东西, 只是廉价的地摊货, 遗憾的是许多领导, 业主和开发商们就是要“洋”, 要“标志性”, 要“形式新颖”“与众不同”,他们就是要“时装”, 以至于城市的大街小巷, 到处充斥着地摊货式的建筑。
无论这些建筑被打扮的美轮美奂,其目的只是推销商品而已,这些建筑如同“麦当劳”的食品,“麦当劳”吸引消费者的并非它的“汉堡包”。而是它的整个饮食过程,所以,尽管“麦当劳”无缘问鼎最佳食品,但它可以屡获最佳企业的头衔,同样,即使发展商或设计公司是“最佳企业”它可能推销的是“汉堡包”式的建筑和文化。
如今“粗糙没有细部,不耐看,不能近看不能细看”,对社会来讲,是普遍的现象。建设设计市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1、理论是紧张先锋的流派和理论,对先锋建筑理论的介绍文章常常充满赞美之词,而对其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化背景则语焉不详,其积极因素和消极作用的分析也往往欠缺。
2、建筑设计市场迎合不谙建筑事务之业主的“风头”思想和“从众”心理,把“现代化”和“先进”同“先进建筑”流派混为一谈。
3、对于建筑创作水准的高低,只有业主或主管人员的主观断定,而没有基于建筑本体的客观标准这就如先锋建筑的“风格”,“流派”的只言片语冲击建筑市场、开了方便之门。
既然欧陆风格的建筑有史以来就是好生活的象征,难怪此“风”常来常有,挥之不去。那么今天,这个“美丽传说”的目的只在于使消费者产生一个“好看就是好住”的“美丽误会”。
很明显,发展商与消费者之间有赖于这种“美丽的误会”来维系双方的约定。为此,发展商不惜大加柱头,山花,等古典建筑符号,被“冷藏”了几十年的“崇洋媚外”如今成了“热门”。尽管欧陆风格并不能提高建筑的使用率,但这种富有欧洲王公贵族特色的华丽外表,可以吸引消费者,成为可以最快炮制的并且易于消化的精神快餐。
笔者认为,实验性作品也好,商业性的产品也好,对社会来讲,建筑师只是一个实实在在建房子的职业,文化固然重要,理念固然重要,但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对当代艺术领域发展趋势无把握时,作为社会的一个角色,为社会大环境提供产品,恐怕还是少些虚假为好,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块砖的砌法,梁与柱的交接,材料界面的过渡,窗洞的比例,檐口的收边,造材表面的肌理和质感,还有环保,节能和可持续等等,细小而耐久的问题,或许做建筑师,我们会感到更实在,更愉快。
我们的城市可说就是各种风景的积累, 那么如何描绘好一个风景, 我们每一个建筑师每一个人都持有不同的想法。
建筑师们都希望通过文化表现自己, 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文化, 表现方式与程度的相异, 提供了人类建筑史的各种线索。
在中国, 在欧美, 尽管建筑的文化背景, 基础条件 (投资、技术、管理) 和价值观有所差异, 但关于建筑的定义和创作思路都是异曲同工, 这就是建筑作品的文化内涵, 现实和历史意义。
1977年[英]斯克拉顿对建筑特征有如下分析:
1、建筑艺术具有实用性……, 我们一直把建筑作为手段来鉴赏, 它不是由任何纯粹的“审美”考虑来决定的, 不能把建筑降低为雕塑的一个分支。
2、建筑艺术具有地区性, 建筑物总是构成了它所在环境的重要面貌特征, 随心所欲的设计不能不带来荒唐的不合理的结果, 同样, 随心所欲的改变环境也会影响到建筑本身。
现代建筑的缺陷在于过人强调技术的作用, 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和人的情感, 忽略了人类心理需求的多样性, 这种技术万能的倾向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建筑中的能源内耗, 困扰人类心灵。
技术应与文化平衡发展, 建筑不能成为单纯的功利性, 消费品和生产构件的组合, 而应与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相适应, 它注重保持地区的独特性, 力图超载表面形式主题, 创造出有意义的环境给人以归属感, 它不是建筑师个人趣味的表现, 也有别于时一时的某些风格流派。
基于构件测试的探索 篇6
为了检验开发的软件能否符合规格说明书的要求, 测试活动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分类方式。从测试的阶段的不同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用户测试等。从源代码的可访问性可分为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从测试的不同方面可分为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功能测试等。这些分类方法的区别在于它们表明了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思路以及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
1 软件测试技术现状
面向对象的测试方法: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中, 将现实问题空间的实例抽象为类和对象, 用类和对象的结构来反映现实问题空间的复杂关系, 用类的属性和服务表示实例的特性和行为。所以对一个设计系统而言, 行为是相对稳定的, 而结构是相对不稳定的。所以对面向对象的测试是从类和对象的测试开始的, 测试的方法不再是传统的输入输出模型, 更加关心的是有效的动作 (操作) 序列, 不同的动作 (操作) 序列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测试用例的选择则是针对使用的一组组操作序列。对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的测试充分反映出面向对象测试的特点[2]。
基于模型的测试:测试用例的选择问题可以看作是从庞大的输入状态组合中, 搜寻哪些可以发现错误的状态及组合。如果不使用抽象的手段, 有效的测试是不可能达到的。模型化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模型是系统功能的形式化或半形式化的表示, 模型必须支持输入状态组合的系统枚举, 虽然不能产生所有的输入状态组合, 但是模型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的。基于模型的测试主要考虑系的功能, 可以认为是功能测试的一种, 但是对基于构件的函数库系统的构件库系测试中列举的功能测试的方法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设计基于模型的测试。
错误驱动测试:基于规格说明的测试 (功能测试) 仅能测试系统己实现的功能的完备性, 而对系统缺少的部分却无能为力。在用户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会有大量的非法操作的输入, 此时系统会不会崩溃?基于非法操作或错误的测试就是错误驱动测试[1]。
2 构件测试与传统软件测试的区别
构件测试技术是从传统软件测试发展而来的。因此构件测试过程与方法与传统软件测试大体上一样。从测试过程来说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回归测试等阶段;从测试的方法来说可分为: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和灰盒测试。绝大部分的传统软件测试的方法均可应用于构件测试的相应阶段, 但构件测试具有特殊性的。
(1) 构件测试的语言无关性、跨平台。构件是与语言无关的, 一旦构件发布后, 复用它的客户端的代码语言是不应该受限的。因此, 构件测试时, 应考虑语言无关性。尽量用多种语言编写测试的驱动模块, 将构件置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测试。跨平台也是构件测试有别于其它软件测试的特点之一。跨平台的调用有许多问题。这是容易产生错误的方面, 由于个人对不同平台的环境的理解不同, 因此会产生许多歧义。例如:当构件的接口函数的实现部分是从其它基类继承来且还有开发者的部分代码时, 这样跨平台测试, 当返回错误结果时, 无法确定, 是继承关系错误还是开发的代码错误。
(2) 构件的严格封装性。封装带来测试的障碍。与面向对象和结构化软件的测试不同, 接口是构件测试的首要任务。因为构件的全局数据是不允许直接访问的, 构件内的数据访问一般用Get和Set法。构件的接口对客户是可见的, 但由于接口的说明没有强制性要求, 因此并非所有的接口都有详细说明。构件测试要求有一种途径能访问到所有的属性和方法, 以便测试到所有的构件状态。
(3) 构件的二进制代码级的测试。构件二进制代码级的测试不同于结构化模块和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首先构件是可按测试的需要, 将构件分块组合。测试可在不同的平台和语言环境。而结构化软件和面向对象软件是无法将模块分割的。若没有源代码, 结构化软件和面向对象软件是无法通过开发驱动模块来进行二进制级模块测试的。这给构件的二进制代码级测试带来方便。测试者可不需要源代码, 仅凭二进制代码就可进行软件匆四试。现在构件开发, 虽然没有强制要求给出测试构件的说明和接口, 但逐渐形成共识:构件的发布, 要把必要的、客户可测试的接口留在构件体内, 以便客户的功能测试。有的构件开发商还会发布构件的测试包, 以方便客户的测试。
(4) 构件测试要求更严格。构件的目的是代码重用, 这一目标决定了构件的健壮性和稳定性要求化其它软件更高。这是通过细致的测试, 减少程序的错误来保证的。构件的问题影响广泛, 代价巨大, 受影响不仅有开发企业, 还有以构件为平台的二级开发或更多级的开发商甚至包括使用者, 这要求构件的测试更充分[2]。
3 构件测试存在的问题
Harrod认为应该从构件提供者和构件使用者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构件软件的测试问题。构件的提供者认为构件相对于使用构件的环境是独立的, 所以要用与上下文独立的方式测试构件所有的功能。相反, 构件使用者开发的应用程序提供了构件的运行环境, 所以构件使用者不把构件看成独立的单元, 仅仅考虑与应用程序相关的构件功能。另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提供者有构件的源代码, 而使用者则通常没有构件的源代码。
A d r t i a指出构件失效产生的后果大于测试的费用时, 就要进行测试。需要测试的构件包括重用构件、Domain构件和商业构件。构件测试的最终目标是检查构件是否达到规范和满足功能需求的要求, 设计规范中的结构关系是否正确的体现出来[3]。3.1构件测试包括下题或者说是构件发者面临的测试问题[2,3]
(1) 测试充分性判据 (t e s t a d e q u a c y criteria) 的可扩展性 (scalability) :由复杂性问题和组合爆炸问题, 对小规模程序适用的判据对大规模程序不一适用。
(2) 测试数据的产生:由于同样的原因, 难以产生合适的测试输入, 得对低层次元素 (如分支、定义一使用对, 需求功能可看作是高层元素) 难以到较高的覆盖率。
(3) 如何配置构件的测试环境:对单个构件进行测试的环境, 与构件实际系统中运行的环境可能不同。所以在测试构件时应该考虑模拟真实环如构件的竞争和死锁, 多线程等, 但是由于构件的复用, 难以完全模拟构使用的所有真实环境。
(4) 构造测试驱动器和打桩技术:传统的技术是面向特定的工程。但构件的多样性和其功能的专用化使得传统的技术达不到应有的效力。
(5) 构件测试的可重用性:对构件的测试应该是可重用的。
4 两种构件测试方法的思考
(1) 基于分域的构件测试方法:构件通常具有不止一个功能。基于分域的构件测试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构件的功能空间分解成一系列子域。功能空间的分解可以通过为构件添加一层包装 (w r a p p e r) 来实现, 然后分别测试构件每个功能子域的正确性。构件分域测试
的基础, 是基于W e y u k e r的定义的测试充分性公理系统[4]中关于测试程序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基于模型的内置构件测试方法:软件模型是对软件行为和软件结构的抽象描述。软件行为可以用系统输入序列、活动、条件、输出逻辑或者数据流进行描述, 软件结构则使用组件图、部署图等进行描述。针对测试任务, 通过对软件功能和结构进行抽象并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描述, 获得的模型就是对被测试软件系统精确的描述, 可以用于软件测试。一般对软件不同行为要用不同模型进行描述。例如:控制流图、数据流图和程序依赖图表达了程序和代码结构间的行为关系.决策表和状态机则可以描述软件外部行为。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可以根据软件行为模型和结构模型生成测试用例。当前软件规模庞大也使基于程序的测试十分困难, 而基于模型的软件测试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测试效率, 提高测试例生成的自动化程度, 进行测试失效辨识, 也有利于评价测试结果。
5 结语
基于分域的构件测试方法与基于模型的内置测试方法, 两种测试方法都是面向构件使用者的角度, 属于基于构件规格说明书的测试方法。基于分域的构件测试方法本质上属于功能测试, 适合于构件单元测试;基于模型的内置测试方法, 适合于构件集成测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需要在实际的项目中应用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进, 并一定程度上实现测试自动化。
摘要:软件测试是指发现并且指出软件错误的过程。通过对传统软件测试和构件测试的比较, 分析了构件测试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的构件中基于分域和模型的测试方法的思考。
关键词:构件测试,问题,方法
参考文献
[1]Hans-Gehtard Cross, Ina Shcierferdeeker, GeorgeDin, Model-Based Built-In Tests, Electronic Notes in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111, 2005:161~182.
[2]John D McGregor David A.Sykes.A Practical Guide to Testing Object-Ori-ented Software.Addision-wesley, 2001.
[3]程筱芳.基于构件的软件测试技术研究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 2004:2~3, 6~8.
[4]罗志灶.C O M构件测试的研究和实现[D].华侨大学硕士论文, 2005:5~6.
[5]景涛, 白成刚, 等.构件软件的测试问题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 24:1~6.
[6]童翠玲基于构件软件系统的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方法[D].上海大学硕士论文, 2004:9~10.
[7]尚绪全.构件化软件集成测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5~13.
多层房屋结构构件吊装 篇7
多层混凝土构件中的柱子有单根柱和“H”型柱。当柱较长时,应根据构件的结构形式和施工单位选用的吊装机械性能,合理的将柱进行整体放放线、分段预制,必要时应进行吊装验算,其中单柱的吊装方法同单层工业厂房混凝土柱的吊装方法。
1.1“H”型柱子的绑扎与吊装方法
“H”型框架的绑扎点一般设在框架横梁的两端,采用兜梁法或捆扎法。起重机使用钢板式横吊梁,并在横吊梁的两端挂两个单轮滑,使长吊索在单轮滑上自由串动,且与绑扎吊索相连接,以保证起吊的框架与地面垂直,进行吊装就位。当“H”型框架柱较长时,在柱脚下1m处,设置临时支撑加固。
1.2 柱钢筋外伸吊装时的保护法
一般多层混凝土柱接柱,当采用榫接头时,连接钢筋均外露,吊装时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外伸筋受弯。其保护方法有钢管保护法、垫木保护法和滑轮组保护法。
1.3 柱手的临时固定与效正
下节柱固定同单层厂房柱,上节柱应在下节柱永久固定后进行。上节柱吊装就位后,多采用管式支撑和环形固定器如加以临时固定,然后进行柱子垂直度校正。一般采用经纬仪、线锤进行校正,由于焊接后接头冷却收缩使柱产生偏差,应做两次校正,第一次安装时校正和第二次是焊接后校正。
柱接柱的垂直度偏差为应符合规定值,下柱中的线对定位轴线不得超标。上、下柱的接口中心线位移不得超过标准植,当下柱出现偏差,接上柱时应将上节柱的对位线向中线移动,然后根据中线抄测上节柱的垂直度。由于框架枉较长,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阳面与阴面会产生弯曲变形。
1.4 柱与柱的接头型式
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厂房柱较长,需分段后吊装。柱接头的形式有榫接头、钢板接头和浆锚接头,如图1所示。
(1)榫接头。上柱底部设有混凝土榫头,用来承受施工荷载,上、下柱预制时各伸出一定长度的钢筋,上柱安装时使上柱钢筋对准下柱钢筋采用剖。口加以焊接,用来传递弯矩。配置一定的箍筋、支模板,用高标号水泥或膨胀水泥拌制的比柱混凝土设计标号高25%的细石混凝土进行接头浇筑,待混凝土强度达到70%设计强度后,再吊上一层构件。
如筋产生错位应先冷矫正,如冷矫正有困难时,也可采用热矫正,加热温度不得超过850℃。钢筋坡口角度一般为45°,坡口间隙为4rnm,钝边为2mm,焊接时应加衬板,焊接后的焊缝加强高度不得小于0.2倍的钢筋直径。焊接时,为使校正好的柱子不产生变形,应由两名焊工对称并分层焊接。焊接顺序如图2所示。
(2)钢板接头。钢板接头是在上、下柱的两端连接位置,四周均采用钢板包住,并与柱内的柱筋焊接加以固定。上柱安装校正后,采用钢板焊接,用以传递弯矩,上、下柱经校正后如产生缝隙,用注浆的办法填满,使上下柱紧密接触。
(a)榫接头(b)(c)钢板接头(d)浆锚接头
(3)浆锚接头。浆锚接头是上柱底部预留伸出300~700mm的锚固钢筋,下柱顶部预留深350~700mm,直径为2.5d~4.0d(d为钢筋直径)浆锚孔,插入上柱前,先在浆锚孔内灌入C40以上的快凝砂浆,下柱顶面抹厚约10mm的砂浆,然后把上柱锚固在浆锚孔内,使上下柱联成整体。也可用灌浆法,采用1:1水泥或膨胀水泥砂浆,稠度为12~14mm,由一侧先灌,用竹片插捣,并注意洞孔排气。
2 梁、板吊装
2.1 梁的吊装
框架结构的梁有一次预制成的普通梁和叠合梁两种。叠合梁的上部留有120~150mm的现浇叠合层,能增强结构的整体性。
梁柱的结合形式取决于结构的受力状况,有明牛腿式柱梁铰接接头、明牛腿式柱梁刚性接头、钢筋混凝土暗牛腿式柱梁接头、齿式柱梁接头和浇筑整体式柱梁接头。铰接接头不承受弯矩,采用贴角焊缝将角钢或钢板与柱埋件相焊接。柱梁间的缝隙用细石混凝土填实。刚性接头是将梁端上、下外伸钢筋与柱预埋筋用剖口焊加以焊接,然后再将梁端灌入混凝土,以承受梁端剪力,弯矩由钢筋承受。梁均采用两点绑扎一点起吊,绑扎点分别在梁的两端500mm左右捆扎,安装就位后进行焊接固定。对于简支梁应先焊梁的上端连接板,再进行梁的下端与牛腿焊接,并要一端一端施焊将焊缝应力释放出去。
2.2 板的吊装
多层框架结构的楼板有密助楼板、预应力形板、预应力空心板、组合板等型式,选择取决于跨度和楼面荷载。楼面板一般都是搁置在梁上并与梁焊接,接缝处灌以细石混凝土。板的吊装方法同单层厂房大型屋面板。
摘要:主要就多层房屋结构构件中柱子及梁板的吊装施工进行讨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