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公园植物配置(精选10篇)
月季公园植物配置 篇1
摘要:植物在园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仅可以实现园林的空间结构、艺术构图需要, 给人们带来遮荫等功能, 还是大部分生物的栖息地。城市园林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 与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园林植物配置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通过阐述园林树木栽植需坚持的原则, 说明了园林树木配置的形式和具体方案。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设计,原则,方式
1植物配置设计特点
植物配置设计是园林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人们逐渐认识到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尤其是社会开始广泛关注生态问题之后, 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 植物种植开始实现了更广泛的应用。植物种植逐渐呈现出自然性、象征性等特征。从“绿化”到“植物配置”到“配置设计”再到“植物造景”, 植物配置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植物配置设计现状
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生态意识普遍得到提高, 植物景观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 由于形式主义的影响, 使植物配置设计与科学的发展规律背道而驰, 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在园林建设中屡见不鲜, 使得园林技术不能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造成植物景观地域性、独创性、民族性的缺失。
3园林树木配置应遵循的原则
3.1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 对光照、土壤等环境因子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设计种植的过程中, 需要实现生态性原则, 妥善配置、合理搭配才能达到理想的园林效果。设计者应该整体的勘测与详细研究设计场地的环境条件,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将树木栽植到与其相吻合的地域环境, 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展现其功能成效。普通乡土植物能被当成城市园林绿化的关键树种, 其在长时间的生长进化中, 对当地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同时突显出当地独有的地域特色。
3.2 以人为本, 符合功能性原则
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和文化意境, 选择和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和象征含义, 创造独特的公园人文景观。结合中国古典诗词文化, 用心揣摩, 选择搭配人格化或有一定寓意的植物品种, 营造出园林绿地独特而幽远的意境。同时在空间等方面注意以人为本, 尽可能实现公园园林植物的生态、观赏和人文价值, 和游人的心理、生理、感性、理性需求相吻合, 努力塑造氛围宜人、景色优美的游览环境。
3.3 景观生态性原则
园林树木功能不仅包括供人们欣赏的景观功能, 最为关键的在于可以塑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树木具有吸音除尘等生态功能, 如何将其生态效应全面展示出来, 是景观设计的核心问题。同时从空间和时间关系方面考虑植物配置:空间上, 主次分明、虚实结合、疏密得当, 通过植物高低和地形变化, 产生空间层次变化, 达到疏密相间、自由错落、步移景异的效果;时间上, 既考虑四季物候变化而形成的植物季相、色相变化, 又兼顾长远生长后植物体量变化, 充分考虑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4 经济性原则
园林景观应在满足使用功能、保护环境、美化城市的前提下, 做到节约成本。遵循经济性原则, 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善城市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景观设计中应节约、合理使用名贵树种, 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观赏植物, 如设立果树专类园以此增加游园的趣味性。合理布置种植密度, 并考虑植物病虫害的转主寄生关系, 尽量减少修剪、灌溉、施药等养护费用。
4公园园林植物配置的形式
4.1 乔木的配置
主要有孤植、对植、行植、丛植和群植等。
4.2 灌木的配置
灌木枝叶繁茂, 可以增加树冠层次, 很多灌木具有艳丽的花果, 配置得宜可使景色更富变化。在高大乔木下适当布置灌木, 丰富植物层次;空透的地方栽植灌木要有一定的高度;路旁栽植灌木, 紧靠路边的, 要幽深自然, 离路边远的, 宜平坦开朗;草地边缘布置大片灌木丛, 能增加空间的宁静感。
4.3 花卉的配置
花卉有丰富的色彩, 能产生欣欣向荣的气氛。规则式一般采用花台、花坛、花境、花带等形式, 其特点是能集中、丰富某一局部景色, 给人以强烈、鲜明、欢快的感受。自然式多采用疏落的丛植形式, 饶有自然风趣。在花台配置花卉时, 必须做到层次分明、色彩协调、开花整齐。花卉的配置多用补色对比组合, 这样能产生强烈的色彩效果, 如用紫色的三色堇与橙黄色的金盏菊配合, 蓝色藿香蓟与黄色波斯菊对比。在草地上栽植大红美人蕉等红色系花卉, 均能收到很好的对比效果。
4.4 攀援植物的配置
攀援植物生长快、枝繁叶茂、花色艳丽, 在墙边、棚架花廊、屋顶、墙面均可种植。如紫藤、蔷薇、爬山虎、葡萄、凌霄和山荞麦等, 能起到遮荫、防尘、隔音、隔热和装饰的作用, 还可用来装饰灯柱、门框, 丰富园景, 是现代园林绿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5公园园林植物的配置设计
5.1 公园绿化树种的选择
由于公园面积大, 立地条件及生态环境复杂, 活动项目多, 所以, 选择绿化树种不仅要掌握一般规律, 还要结合公园特殊要求, 因地制宜, 以乡土树种为主、外地驯化后生长稳定的珍贵树种为辅。充分利用原有树木和苗木, 以大苗为主、适当密植, 以速生树种为主, 速生树种和长寿树种相结合。要选择具有观赏价值, 又有较强抗逆性、病虫害少的树种, 少用有浆果和招引害虫的树种, 便于管理。
5.2 公园设施环境的绿化配置设计
5.2.1 公园出入口的绿化配置设计。大门为公园主要出入口, 大都面向主干道, 绿化时应注意丰富街景, 并与大门建筑相协调, 同时还要突出公园特色。如果大门是规则式建筑, 就应用对称式布置绿化;如果大门是不对称式建筑, 则应采用自然式布置绿化。大门前的停车场, 四周可用乔、灌木绿化, 以便夏季遮荫及隔离四周环境。大门内部可用花池、花坛、灌木与雕塑或导游图相配合, 也可铺设草坪, 种植花、灌木, 但不应有碍视线。
5.2.2 园路的绿化配置设计。 (1) 主干道绿化可选用高大、浓阴的乔木和耐阳的花卉植物在两旁布置花境, 但在配置上要有利于交通, 还要根据地形、建筑、风景的需要而起伏、蜿蜒。 (2) 小路深入到公园的各个角落, 其绿化更要丰富多彩, 达到步移景异的目的。 (3) 山水园的园路多依山面水, 绿化应点缀风景而不碍视线。 (4) 平地处的园路可用乔灌木树丛、绿篱、绿带来分隔空间, 使园路高低起伏、时隐时现。 (5) 山地绿化则要根据其地形的起伏、环路等, 做到疏密有致;在有风景可观的山路外侧, 宜种植矮小的花灌木及草花, 才不影响景观;在无景可观的道路两旁, 可以密植、丛植乔灌木, 使山路隐在丛林间, 形成林间小道。园路交叉口是游人视线的焦点, 可用花灌木点缀。
5.2.3 广场绿化配置设计。广场绿化既不能影响交通, 又要形成景观。如休息广场四周可植乔木、灌木, 中间布置草坪、花坛, 形成宁静的气氛;停车铺装广场应留有树穴, 种植落叶大乔木, 利于夏季遮荫, 冠下分枝应高于4m, 以便停车。如果与地形相结合可种植花草、灌木、草坪, 还可设计成山地、林间、临水之类的活动草坪广场。
5.2.4 公园小品建筑周围的绿化配置设计。公园小品建筑附近可设置花台、花坛、花境等。建筑物室内可设置耐阴花木, 门前可种植浓阴大冠的落叶大乔木或布置花坛等。沿墙可利用各种花卉境域, 成丛布置花灌木。所有树木花草的布置都要和小品建筑相协调, 与周围环境相呼应, 四季色彩变化要丰富, 给游人以愉悦的感觉。
参考文献
[1]姚伟.公园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浅论[J].当代青年月刊, 2015 (5)
[2] 宏剑.浅谈城市公园公园园林植物的种配置设计[J].科学之友 (B版) , 2009 (9)
月季公园植物配置 篇2
【关键词】公园设计;空间设计;植物配置
1引言
公园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绿地系统,而公园的植物配置是公园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公园中植物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植物作为公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要与公园的地貌情况相结合,才能达到公园的设计效果,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公园环境,进一步促进城市绿色化建设以及城市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公园是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城市环境有重要的改善作用。公园中的植物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起到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还能利用植物的观赏性丰富公园的景观,为居民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植被的配置工作才能使公园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居民的业余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
3公园植物配置原则
3.1生态原则
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应符合生态建设。公园在空间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植物要能产生一定的生态作用,使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美化环境。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种植合适的植物,从而提高植物成活率,节省公园建设成本[1]。公园管理部门要对植物进行科学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植物的生态效果,维护公园植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进一步促进公园的生态建设。
3.2艺术原则
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植物的配置不仅要遵循生态原则,还应遵循艺术原则。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将生态与艺术有机地结合才能使公园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公园的使用效果达到最佳[2]。例如,将植物与建筑物等其他设施进行搭配,如果公园的建筑物颜色较深,那么公园的植物应选取颜色较浅的;当公园的建筑物颜色较浅时,应采用颜色较深的植物与之搭配,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公园的建筑物与植物相得益彰。另外,如果公园有一定的主题,还应针对不同的主题挑选合适的植物。
3.3整体性原则
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应坚持整体性原则,即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3]。公园设计部门不仅要考虑内部结构的整体性,还应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例如,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应将公园所设置的椅子与树木进行搭配,不同树木或不同的植被应种植在不同的椅子周围,同时也可以在椅子周围搭配不同种类的花朵,进一步提高公园空间的整体性。
4公园设计过程中植物配置的具体要求
4.1注重留白设计
设计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设计效果。公园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应注重留白设计,给居民一定的想象空间,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植物的配置过程中,植物的种类往往不同,不同的植物间形成虚实结合的效果不同,植物的高度与枝叶的疏密程度也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可以使公园的空间效果更美观。公园利用不同植物的不同特点可以在搭配过程中出现透过植物观看另一植物的现象。例如,公园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植物是柳树,居民可以透过垂下的柳枝观看远处的树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居民的视觉效果。同时,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植物间的距离,距离越大,视觉效果越宽阔,距离越小,视觉效果越狭窄。例如,在同一公园水面沿岸种植同一种树木,但树木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距离较宽的树木就会有宽阔的视觉效果,距离狭窄的树木就没有宽阔的视觉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为居民带来压抑感,不利于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留白设计,并且将留白设计与植物相结合,使公园的视觉效果达到最佳。
4.2充分利用植物特征
公园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植物的特征,根据植物的外观形象进行不同的设计。植物的形态就是植物的外观形象,植物的外观形态主要表现在植物的高度和植物的外观2方面。一方面,在植物的形态中,植物的大小是公园空间设计的主要因素,在公园设计过程中运用不同大小的植物,使大小不一的植物有机地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植物的观赏效果。例如,可以将大乔木作为设计主体,确定主体位置后,对大乔木搭配大小不同的植物,进一步丰富视觉效果。同时,在搭配过程中选用不同的植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公园设计者可以对公园的植物进行模拟,进一步提高公园视觉效果,吸引视线。另一方面,公园设计者可以对公园内不同的空间选取不同的植物。例如,在老人活动区和公园的活动区,可以采用高大整齐的树木,达到遮阳的目的。
4.3植物与其他元素有机结合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植物的种植,还要关注植物与其他元素的有机结合。(1)在植物与地形方面,公园设计部门可以利用地势的高低不同种植不同的植物,进而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2)在植物与水方面,在公园建设过程中,一些公园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且面积较大。公园设计部门在设计过程中应将水资源与植被相结合,在沿岸两侧种植不同的植物,使植物和水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美化公园,为居民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3)在植物与建筑物方面,应注重建筑物与植物的有机结合。公园的建筑物一般包括公园管理部门、厕所等公用设施。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将公园建筑物与植物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加强公园的整体效果。
5结语
公园的空间设计与植物配置是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植物的配置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公园的视觉效果,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园环境。本文通过研究植物配置在公园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公园植物配置在配置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注重留白设计、充分利用植物特征、植物与其他元素有机结合等植物配置具体要求,提高公园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合理性,以期为研究公园植物配置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并为公园设计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使公园的生态效果与视觉效果有机结合,促进公园空间设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海曹杨公园植物配置和造景赏析 篇3
【摘要】基于对上海曹杨公园绿地的实地调查,通过对公园内现有的植物种类、植物季相结构变化和植物配置模式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了解上海曹杨公园在植物配置和造景方面的主要特征,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上海曹杨公园;植物配置和造景;设计与应用
前言:综合性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市民共享的“绿色空间”,是集游憩娱乐、科普教育、人文活动、园林艺术、环境品质等于一身的综合体,是衡量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构筑一个优美的、富含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功能齐备、能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的城市综合性公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和内容,而合理的植物配置、优美的植物造景在创建城市综合性公园中永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文献综述:
1.1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
中国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的园林绿地中 ,植物配置却有着不同时代带来的独特风格和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1.1植物配置强调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
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关注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外感形象与内在精神文化素质的统一。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诸多文化的存在,充实了城市的内在美,让城市文脉得到了延续,而在这些因素之中,园林中的植物文化是城市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植物配置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无论在古城还是新城,植物总是可以记载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向世人传播她的文化,也可以像建筑物、雕塑那样成为城市文明的标志。例如杭州城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风,苏州光福的香雪海,北京香山的红叶。和城市一样,植物文化经过了时代变迁的历程 ,过去它仅反映人们对植物的了解和交流的渴望,而现在更多地反映人们对植物应用发展方向的不懈探索,及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把握和延续 [2]。
1.1.2植物配置注重科学性,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
美国从20世纪60 年代开始园林“拟自然”探索,我国20 世纪80 年代中叶开始生态园林研究,目前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经验。因为人类对环境破坏加剧,尝尽自身带来的恶果。于是,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学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应时而出。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创作景观环境,就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依据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外貌、季相,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与分层现象,群落中各植物种间的关系等进行植物配置[3]。
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使得人们意识到植物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还看到了它的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作用。植物配置形成的人工自然植物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并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因此现代城市植物造景常常采取生物措施普遍绿化,大力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以改善城市的小气候环境、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空间[4]。
1.1.3植物配置应遵循美学原理,重视园林的景观功能,强调人性化设计。
在园林设计和植物配置中,所谓的人性化设计,就是设计师利用设计要素构筑符合人体尺度和人的需要的园林空间。现代植物配置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强调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不仅要讲求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更要重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创造“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5]。
综上所述,在以植物为主进行园林营建时,应根据所处的周围环境和功能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品种,合理配置好乔木、灌木、藤本植物、水生花卉、草花和地被植物,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结合遵循美学原理,当“因其质之高下,随其花之时候,配其色之深浅,多方巧搭。虽药苗、野卉,皆可点缀姿容,以补园林之不足”。形成高低错落、凝翠溢彩、色彩斑斓、风情万种的季相变化,四季有花艳,长年飘果香的人间仙境[6]。
1.1.4植物配置大胆采用新品种,重视园林植物品种多样性。
目前,我国园林中用在植物造景上的植物种类相对较为贫乏。如国外公园中观赏植物种类近千种,而我国广州也仅用了300 多种,杭州、上海200 余种,北京100 余种,兰州不足百种。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将越来越重视品种多样性,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的植物品种,不同的植物品种甚至在不同的生长周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色彩表现,如绿色就有淡绿、粉绿、浓绿、墨绿之分,红色更是粉红、玫红、橘红、紫红、深红等不胜枚举。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有着博大的种质资源库,园林设计工作者应担负起推广和应用植物新品种的使命,在丰富城市的物种、美化环境的同时达到环境生态的平衡。符合自然规律和风貌的园林建设,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园林植物多样性是一个模拟和创建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如果植物种群单一,在生态上是贫乏的,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园林植物配置注意乔、灌、草结合,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也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叶面积指数增加,也能提高生态效益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7]。
2上海曹杨公园现状
2.1地理地貌
上海市曹杨公园位于普陀区西部,梅岭北路以西、曹杨四村以北,枫桥路以南,西侧以风景秀丽的曹杨环浜为界,年游客量约70万人次。
2.2公园绿地现状概况
曹杨公园现占地22512m2,绿地面积14848m2,绿地率达到66%,水体面积1746m2。公园以南北草坪及水池为主形成三个景区。进入正门是北草坪,前面有一道以高大松柏为主体的树坛,好似自然屏障。镶以半圆形草花带,整体组合十分壮丽。西侧是一片悬铃木林荫,长廊四周花灌木成片,夏季绿荫蔽日,是游人纳凉、弈棋、谈笑之佳处。
南草坪占地2000余平方,绿草如茵,视域辽阔。东北侧六角形琉璃瓦跷角亭掩没在树丛中,颇为幽静。四周布有情趣各异的花树坛十余处,树丛浓密,花枝扶疏。东南侧是大型紫藤廊架,廊柱用红石板垒叠,颇有特色。如今已成为惟一保留下来的建园初期建筑小品。粗壮的紫藤盘根错节,枝叶生长茂盛,浑厚质朴。夏日,紫藤花阵阵飘香,廊架边点布石台、石凳,常使游人留连忘返。
3上海曹杨公园绿化植物应用分析
3.1材料与方法
公园基础资料的提供来源于上海普陀区绿化管理局,本人自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多次到曹杨公园实地调查及对园内全部苗木进行清点和数据整理,对公园树种种类和利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实地树种调查和一些相关资料的查阅得出的结论来分析该公园的植物配置情况。
3.2上海曹杨公园的绿化种类调查
公园共有植物42科70 属77种,这些植物共有乔木类31 种,灌木类34种,其中常绿针叶树有4种,落叶针叶树有1种,常绿阔叶树有26种,落叶阔叶树有34种。藤本类3种,草本地被类8种,竹类1 种。比例分别为:乔木占40.26 % ;灌木占44.16 % ;藤本占3.9. % ;草本占10.39% ;竹类占1.29% 。(见表1)
3.3结果与分析
由以上各项数据可见曹杨公园公园建园时间较长,其植物群落基本成型,骨架树种已经形成,绿化面貌较好。但是植物配置色彩不够丰富,新品种和特色树种比较少,尤其是具有“春景秋色”的景观特色树种数量极少,同时也缺乏地被类、藤本类植物。
4上海曹杨公园绿化种植结构研究
4.1材料和方法
自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多次到曹杨公园实地调查。根据实际调查、对园内现有植物的拍照和参照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4.2景观季相结构变化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拍照和参照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将上海曹杨公园的植物种类按季节的观赏性及观赏部位列表分析如下:
4.3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曹杨公园的植物季相结构分析,园中观叶植物丰富,但其中常绿的占大多数,变色叶树种数量较少,秋冬季节观花植物品种较少 ,春夏季节观果植物品种也非常的少。这样就导致该公园的春夏秋冬季相变化不明显,而且色彩不够丰富。
在公园植物配置时应避免单调、造作和雷同,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近似自然风光,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及其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按季节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花桃、榆叶梅、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野蔷薇、玫瑰、棣棠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三角枫、银杏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等;冬季翠绿的油松、桧柏、龙柏等。总的配置效果应是四季有花、月月有绿,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翠不萧条”的设计原则。在林木配置中,常绿的比例占1/3——1/4较合适,并可选用一些药用植物、果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来配置,使游人来到林木葱葱、花草繁茂的绿地或漫步在林荫道上,但觉满目青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5植物配置模式分析
上海曹杨公园的植物配置模式结构整体来说较为复杂,不是单一的乔木草结构,而是乔、灌、草相结合的三层结构,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同时植物配置还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种配置模式提高了公园空气清洁度,增加了空间层度,同时也注意了季相变化。但公园有些地方在植物配置模式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层次单调,乔灌木搭配的色彩不够丰富,有些地方地被植物稀少加上养护不当造成了很不好的景观效果,应加以改善[8]。
6结论:曹杨公园植物配置与造景方面的优缺点和本人的建议
6.1由于该公园建园时间较长,植物基本成型,骨架树种已经形成,绿化面貌较好。但是植物配置色彩不够丰富,特色树种和新品种较少,建议多种植些特色树种和新品种如:北美枫香、元宝槭、乌桕、地中海荚蒾、小丑火棘、小叶蚊母等,与园内现有植物形成秋色景观小气候。。
6.2沿曹杨环浜植物调整,公园花架桥以北保留原有的高大乔木比如白榆、女贞不变,对乔木下空突处增加夹竹桃、黄馨和珊瑚作为中层种植,并和对岸夹竹桃相呼应,形成对景。公园花架桥以南,现以棕榈为主,缺少高大的树木作为背景,所以适当减少棕榈数量,移栽一定数量的水杉,既可作为背景树种,又体现公园林冠线的变化。
6.3入口草坪背景为柏树,色彩单调,缺乏层次,可以适当添加些变色叶树种和景观效果良好的灌木来丰富该处的颜色和增加层次感。
6.4公园内水体沿岸局部种植水生植物,如睡莲、黄菖蒲、旱伞草、芦荻等品种,起到柔化岸线、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赵茜南京市综合性公园绿化树种的调查与分析(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2]朱庆华 植物配置及其造景在综合性公园中的应用(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昆明650021)
[3] 张声平 ,刘纯青 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
文章编号:1671 - 6523 2004 04 - 0131 - 03
[4] 周波,娄尚琳. 城市生态公园[ J ]. 生物学教学, 2003( 11 ) :54255.
[5]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南京园林志[M ]. 南京:方志出版社, 1995.
[6] 苏继申. 城市公共绿地树种规划[ C ] / /南京城市公共绿地风景林地和行道树树种规划及应用研究报告, 2007.
[7]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江苏植物志[M ].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8] 李嘉乐,等. 园林绿化小百科[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城市公园植物配置分析及应用 篇4
1 植物配置的原则和要求
植物配置就是将绿化植物材料进行科学的、艺术的组合, 以满足园林绿化各种功能和审美的要求, 创造出生机盎然的园林意境。园林植物的配置的原则和要求如下: (1) 满足植物的生态要求。植物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每一种植物对共生态环境都有特定的要求, 在利用植物进行造景时, 必须先满足它的生态要求。 (2) 植物种间关系的协调。 (3) 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美。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 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供人们欣赏。 (4) 植物配置应与公园主题协调。在运用植物造景时应充分体现整个公园设计的意图, 与建筑、水体、山石、园路进行搭配时更应考虑到与其协调性。 (5) 意境明确、诗情画意。根据植物的特性和人们赋于植物不同的品格、个性进行植物配置, 可以表现出鲜明的园林意境。 (6) 植物配置应重视品种的多样性。园林植物配置的品种多样性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 品种多样性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这种多样性要视具体的公园绿地及其环境来确定。 (7) 植物配置应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 (8) 植物配置应注重人性化设计。 (9) 植物配置应注重生态恢复。
2 植物配置的方法
植物配置方法多种多样, 变化无穷, 分类方法上不尽统一, 可初步归纳如下:
2.1 按种植点的平面配置
按种植点在一定平面上的分布格局, 可分为3种:一是规则式配置。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有中轴对称, 株距固定, 同向可以反复延伸, 排列整齐一致, 表现严谨规整。有如下几种方法:中心式配置、对称式配置、行状配置 (列植) 、三角形配置、正方形配置、长方形配置、圆形配置、多边形配置、多角形配置。二是不规则式配置。亦称自然式配置, 不要求株距或行距不变, 不按中轴对称排列, 不论组成树木的株数或种类多少, 均要求搭配自然。其中又有不等边三角形配置和镶嵌式配置的区别。三是混合式配置。在某一植物造景中同时采用规则式和不规则式相结合的配置方式, 称为混合式配置。在实践中, 一般以某一种方式为主而以另一种方式为辅结合使用。要求因地制宜, 融洽协调, 注意过渡转化自然, 强调整体的相关性。
2.2 按种植效果的景观配置
(1) 单株配置。单株配置的孤立树, 无论是以遮荫为主, 还是以观赏为主, 都是为了突出树木的个体功能, 但必须注意其与环境的对比与烘托关系。 (2) 丛状配置。丛状配置所形成的树丛, 通常一个树丛是由2~9株同种或异种树木所组成。 (3) 群状配置。是由10株至几十株树木混植而成的人工林群体结构, 比树丛单元面积株数多, 实际上是小块人工林, 树群实际上是由许多树木组合而成的群因此, 要从团块整体考虑其生物学特性、景观效果及种间关系。 (4) 篱垣式配置。篱垣式配置所形成的条带状树群是由灌木或小乔木密集栽植而形成的篱式或墙式结构, 称之为绿篱或绿墙。 (5) 带状配置。带状配置所形成的林带, 实际上就是带状树群, 但垂直投影的长轴比短轴长得多。林带种植点的平面配置可以是规则的, 也可是自然的。 (6) 林分式配置 (林植) 。林分式配置一般形成比树群面积大的自然式人工林, 按照公园的要求引入自然风景、疗养区, 森林公园建设中常用的配置方式。 (7) 疏散配置。以单株或树丛等在一定面积上进行疏密有致, 景观自然的配置方式。
3 城市公园植物配置分析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 提升城市形象, 还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场所。城市公园景观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 随便栽上几株, 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景观大为逊色。另外, 园林植物色彩丰富, 有的植物品种在1年中仅1次特别有观赏价值, 如凤凰木, 仅在夏季时因鲜红或橙色的花朵配合鲜绿色的羽状复叶显得十分显眼;黄花风铃木在春季叶芽开放前不仅枝条, 而且连树干都被嫩黄的花朵所覆盖,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种类1年中产生多次观赏效果, 如火焰木春夏开花, 花开满树, 色彩鲜红, 而其果实从秋到冬愈来愈红, 均富有观赏性。如鸡蛋花, 花期4~12月, 4~5月开始开花, 直至12月不停开花, 而落叶后, 光秃的树干弯曲自然, 其状甚美, 具有多次观赏性。因此, 应从不同园林植物特有的观赏性考虑公园的植物配置, 以便创造优美、长效的花卉风景。在公园游人较多的地方, 可采用大型乔木配置观花植物供游人欣赏, 如凤凰木、大叶紫薇、紫荆、夹竹桃、勒杜鹃等。在游人较少的地方, 以常绿高大乔木与灌木配植, 自然野趣的群落分布, 体现幽静的氛围, 如香樟、苹婆、棕榈科植物、毛竹、山茶等。针对不同的功能就需要不同的景观搭配, 其中植物作为公园中的重要景观元素, 它的设计和配置变化显得更加明显和重要。
4 工程应用
4.1 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公园
以“花”为主题, 与南面的荷兰花卉小镇相呼应。在公园入口、以风车为中心的公园大草坪、材料展示区、牧场等游人比较多景点, 周边种植大量开花植物供游人欣赏, 主要有木棉、美丽异木棉、串钱柳、夹竹桃、野牡丹、松红梅、龙船花、秋海堂、桂花、黄蝉、大红花等。在公园原有湖的北面, 临近深南大道, 有高大的木麻黄、香樟、高山榕、阴香等常绿乔木, 再配以湖边的芦苇, 营造公园幽静的赏花环境, 又不失自然野趣。
4.2 深圳市南山区荔香公园景观改造
本次公园景观改造以“绿荫花影, 处处美景”为主题, 通过增植各种开花植物, 增加植物层次, 优化群落中间层次, 打造公园各区鲜明的景观特色。在草坪园路一侧种植秋枫, 树下搭配种植大片开花植物, 有矮牵牛、四季秋海堂、夏堇等, 与草坪原有南洋楹、南洋杉、大王椰、蒲葵、榕树、大花紫薇等组成的盈盈群落构成“秋枫影动, 百花叠彩”的秀美景观。在新增入口处, 在原有大王椰、荔枝树、小叶榕、毛植鹃等植物的基础上, 增植凤凰木、黄花风铃木、鸳鸯茉莉、黄金叶、勒杜鹃等, 营造一种绿荫浓浓、花香宜人的入口迎宾氛围。在公园垃圾站外围种植同高的垂叶榕绿篱为遮挡, 后侧搭配种植洒脱的散尾葵, 两侧增植桂花和栀子花, 营造一种香气宜人的景观氛围。
4.3 深圳市南山区南荔社区公园
公园以层叠高耸的微地形处理为基础, 以大规格的小叶榄仁、南洋楹等主景绿色乔木为骨架, 以玫瑰、醉碟花花坛为主体, 以美丽异木棉、鸡蛋花等开花乔木和灌木为点缀, 打造一个层次丰富的婚礼主题公园。
5 结论
笔者通过结合公园建设管理实践经验, 提出了城市公园植物配置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以及相应的正确配置技巧, 同时探析通过结合绿化植物在各种实际的公园景观工程中的配置应用, 可为同类工程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吴综泽.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技巧[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07 (8)
[2] 肖暇山.现代园林绿化设计对植物配置的要求[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09 (2)
月季公园植物配置 篇5
关键词:综合性公园;植物配置;园林空间设计;探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综合性公园俨然成为当今城市公园系统与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为人们提供了娱乐、休憩与欣赏美景的场所。在综合性公园中包含了包括植物、地形、水体以及建筑等多种园林构成要素,进而形成形形色色的园林空间,其中,公园内不同的要素配置与空间比例设计将带给人们不同的享受。所以,在综合性公园建设中需要重视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根据公园的实际情况对园林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并根据植物的生命周期及季节性变化来提高园林景观效果,最终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一、植物配置对于园林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性公园是一个城市文明形象体现的重要标志,是承载着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融合的重要载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绿色植物对于改善环境具有很大作用,被人们称为城市的绿肺。然而,综合性公园植物的配置不仅仅考虑植物的环境效益,还应为人们營造丰富的园林空间景观。综合性公园是现代园林发展的产物,并将古典园林涉及精华融入其中,通过各要素来表达和传递园林的主题和表现空间。因此,作为园林空间设计的组成要素—植物,是综合性公园景观必不可少的形成之一,担负着园林系统要素的功能,促使各要素在视觉上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园林空间设计人员应重视植物景观设计应,并充分认识和了解各种要素特征和与植物空间潜在联系,最终通过景观的构成来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与主题。
目前,综合性公园内的植物景观布局设计理念越来越完善,但仍存在植物景观细部设计薄弱与不足。例如,植物种类选择不够丰富、文化韵味或意境体现不足、不能突出公园主题、植物搭配不合理、植物景观强化硬质景观作用表现不足及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探讨植物配置,做到科学、合理地进行植物布局高低搭配,对于园林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如何使植物配置形成丰富的园林空间
1、植物与其他造景元素优化搭配
在综合性公园植物配置规划中,并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充分考虑园林空间设计中的其他要素,使之与植物要素相互协调、统一起来,做到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多样统一,进而给人们营造一个温馨、休闲、舒适的生活空间。例如,在植物和建筑物的协调统一设计中,公园建筑必须将使用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并起到相互渗透、衬托气氛的作用,从而使得掩映于高低错落树丛中的建筑更具生机,使人产生欲观全貌而后快的心情;在植物和地形要素协调中,由于园林中的植物材料能够强调地形的高低起伏。因此,在园林空间布局时可将高大乔木种植在地势较高处,使之显得更加高耸,也可以在低洼处种植该树从而使地势趋于平缓。此外,还可以通过植物配置来营造山林气氛,或种植苍松翠柏,增加山林野趣。
2、突出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在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必须突出其设计理念,衬托公园的主题,才能提高公园的观赏性。因此,在公园植物景观规划时,应该要明确整个设计的理念,并将该理念贯穿于整个园林空间布局过程中,进而表现出景观设计特色。然后通过该理念指导植物配置整个过程,影响植物配置所形成的空间形式。自然界中植物景观形形色色,不同的植物景观配置所代表的的含义与产生的园林空间形态也不相同。所以,在园林空间布局过程中应始终寻求突出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园林布局,实现园林植物景观的最优化配置,才能切实地提高综合性公园的设计品位。
3、植物种类的搭配必须根据绿地对空间的要求来进行
综合性公园是一个城市的娱乐、休闲、交流与活动的中心,具有重要的功能。包括观赏游览区、文化娱乐区、老人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公园管理区、体育活动区等。其中,文化娱乐区是公园的主要区域,属于闹区,该区域通常设置有电影院、俱乐部、展览室、聊天厅与音乐厅等,为人们提供开展各种娱乐性活动的场所,需要开阔的空间,该区域的植物配置应以孤植、列植、对植树木为主并配以花境、花坛、草坪进行隔离,从而达到既不影响视线,又能够方便集散游人的效果;老人活动区属于较安静的区域,要求有一处足够面积的场地供中老年团体练习,并在周围布置一些较常绿树等,同时辅以鸟笼,从而使老人们能够享受宁谧和自然;体育活动区的区域较宽广,应尽可能设置成广场,并且其周围的绿化种植设计应选用冠大而整齐、高大挺拔的树木形成覆盖空间.便于夏日遮阳;而对于儿童活动区,在植物配置时应提供缓坡林地或者栽植浓密的乔灌草,并与其他区域隔离,同时还应设置遮荫疏林,以便方便夏日遮荫。
4、注重植物的色彩和间距对综合性公园的空同影响
色彩是综合性公园植物配置的重要考虑方向,因为它是刺激人视觉最敏感的信息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植物配置的效果。因此,必须重视色彩这种要素的规划布局。色彩是人们进入公园的最直接、最感官的冲击,色彩的运用不仅可以吸引人的视线,而且也会让人产生空间上的前进和后退感。暖色在前进.冷色在后退。由于园林设计中植物的色彩丰富多样,有深绿色、嫩绿色、鲜红色、灰绿色、白色、蓝色等等。在园林空间设计中,只有将不同颜色的植物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才能使公园景观层次丰富、将最好的景色呈现在人们面前。例如,深色调植物配置有趋向性,通过合理地布局深色调的植物能够缩短游人与公园景观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亲近感的趋势,而浅色调的植物则在视觉上给人有远离观赏者的感觉,但是两者相互搭配、错落有致,则又会给人温馨、舒适的视觉冲击。此外,公园植物配置中植物的间距对园林空间设计也有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植物间距越大,空间越开敞,给人开阔、舒畅、轻快、活跃之感,而植物之间的间距越小,则空间越封闭,给人安静、压抑之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性公园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活动与交流的中心。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与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综合性公园的植物配置与园林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发展。因此,在综合性公园的植物配置与空间设计中,需要合理、科学地选择植物种类,并对公园的全局进行把握,促使公园的建造围绕公园的主题而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娱乐、生活与休闲的场所,才能为城市创造出有艺术感染力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曹鉴燎,苏启林,刘一明.城市绿色规划分析与评价.中国园林,2000,(1):97-100
[2] 刁克.谈植物景观的布局.中国园林,2001,(1):51-52
[3] 廖文波,王勇军,康杰等.深圳笔架山公园生态环境资源的综合评价.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增刊:82-91
公园植物结构的季节配置研究 篇6
当今,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逐渐深入, 越来越多的土地、农田林地被城市占据。而且大量的绿地也被城市中的经济活动作物占据, 从而使得绿地的面积和质量严重下滑, 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建筑物。因此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情况下, 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 渴望新鲜的空气, 渴望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在此情况下, 我们引入了城市公园的理念[1], 来提高人们城市生活环境。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善城市单一色彩, 减少生活垃圾, 减少噪音, 减缓热岛效应。其中植物景观作为城市绿化中的主力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但能提升城市景观质量,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而且能够提高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生态意义。
然而我国在城市公园的引入认识上还不够清晰[2], 理解上还不够深刻, 在许多城市的规划中还不能有足够清晰的定位。这体现在很多方面, 一是人们对林地规划随意性强, 很多时候公园建设要为主要支柱性产业建设让步, 二是早期的一些专著主要是针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林型划分, 而在公园的植物景观及其季相变化上研究和分析较少一些。
1国内外园林景观配置现状研究
国外研究现状:西方的园林植物景观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 也是一个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再创自然的过程, 从规则的巴黎凡尔赛宫到19 世纪中期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 又发展到了今天的生态园林[3]。但19 世纪后期, 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20 世纪70 年代, 改善环境, 保护大自然和重视生态的思想开始萌芽, 后来随着生态思想的不断深入, 公园绿地和街头绿地大力发展起来。
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公元前11 世纪到19 世纪末, 在3000 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风景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目前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是我国对城市园林绿地研究的主要方面, 这包括对城市绿化格局、演变机制、功能、生态效益以及植被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城市绿地是以人为中心的陆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 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
2对比分析多个公园植被现状
2.1 潮州市气候情况
从气候方面考虑:潮州气候温暖湿润, 生态环境很好, 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 非常适合园林植被的生长, 属于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0.8℃, 气温在7~8 月出现峰值, 最高气温可达38.1℃, 平均气温为28.0~28.7℃;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1~2 月, 平均气温13.3℃;绝对最低气温达到-2.6℃, 一般在11 月下旬~ 2 月中旬, 会有霜冻发生, 偶尔也会出现很强的寒流, 但没有降雪。本地区受季风海洋气候的影响空气湿度比较大,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
2.2 凤城公园植被现状分析
从植物种类方面考虑:该公园植被种类丰富, 核心景区的园林种植了乔木42 种, 其中常绿乔木25 种, 落叶乔木17 种。灌木37 种, 其中常绿灌木20 种, 落叶灌木17 种, 藤蔓植物9 种, 多年生植物6 种, 而一年生草本及其他植物在园林中种植数量却很少。
2.3 厦寺公园植被现状分析
通过对厦寺公园的参观学习, 并对该公园的园林植物进行多次调查, 得出该公园核心景区的园林种植了乔木45 种, 其中常绿乔木30 种, 落叶乔木15 种。灌木40 种, 其中常绿灌木20 种, 落叶灌木20 种, 藤蔓植物5 种, 多年生植物2 种。
由图3 可以看出, 该公园开花植物品种在6、7、8月份最多, 也就是夏季开花品种最多, 而春季和秋季相对较少一些, 10、11、12 月份植物品种则递减更快, 12月份时开花植物种数最少。
2.4 基于上述情况的总结
以上2 个公园的观花、观果植物种类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丰富的, 能满足人们一年四季观赏的需求, 它们在花开放的颜色、果子成熟的颜色上四季都有变化。受相对温暖亚热带气候的影响, 使得春、夏2 个季节更适合植物瓜果的成长, 颜色变化也相对比较明显和丰富, 呈现出百花齐放, 色彩缤纷, 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秋冬季节则起到了在当季给大自然补充颜色的作用, 其颜色也主要以黄色和黑色为主。但总体来说对林相季相的表现作用还是较弱一些。
因此, 我们可以针对秋冬季节所展现出来的弱势[4], 做一些弥补措施。比如, 引进一些抗旱、抗寒的物种如冬青等种植, 并增加一些代表季节特征的物种如梅花, 还可以种植一些颜色随季节变化性较大的物种如银杏、枫树等物种, 增强冬季植物季相的色彩变化, 提升植物景观效果。
3公园植物景观季相配置改进目标以及具体措施
由于这2 个公园的基本结构以及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情况相似, 建议集思广益, 以植物生态学、园林景观学、造林学等为指导, 对公园核心景区提出改造规划, 并采取可行性措施, 通过对林相和植物景观的人为干扰, 提出营造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季相明显的景观改进建议方案, 因地制宜营造公园不同季节富有季相变化的景观林, 从而既能提高公园的植物景观, 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1 公园植物景观季相配置改进目标
3.1.1 提高核心景区植物景观季相变化性。引进颜色变化明显, 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物种, 并提高物种的质量和成活率, 采用适合其生长的土壤, 打造重点景区植物景观季相变化, 改善林相构成, 提高景观质量和生态效益。
3.1.2 局部改造, 整体优化。根据对林相状况的调查, 重点改善植物种植稀少的区域, 制定方案, 提高植物种类, 增强季相变化, 对生态物种较好的地方增强保护[5], 提升植物景观林的观赏性。
3.1.3 采取防护措施。为保障植物景观的生态和健康持续发展, 提出防护措施, 预防虫害以及外来生物的入侵, 预防山林火灾, 张贴植物保护标语, 增强人们的植被保护意识, 减少对园林植物的破坏。
3.2 改进公园植被配置的具体措施
3.2.1 公园的主入口主要植物品种。在公园的主入口处多种植一些枝叶比较繁茂, 且伸展性较好、树形优美的物种, 这样首先给游客留下一种良好的印象。代表性树种:乐昌含笑、鸡爪槭、千年桐、枫香、红锥、红花荷木、黄樟;伴生树种:无忧树、宫粉紫荆、火力楠、蓝花楹、大叶紫薇、凤凰木;灌木:软枝黄婵、毛杜鹃、红花夹竹桃、野牡丹、杜鹃。
3.2.2 公园游客游览主步行道主要植物品种。在主路的两旁、台地和谷地等处种植一些灌木品种, 提高地表覆盖率[6];在现有林带重点增加一些季相变化明显的植被, 如枫香、鸡爪槭、蓝花楹等提高观赏性, 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熏陶, 给人以美感。针对景观变化不明显的步行小路, 建议增加本地乡土树木及颜色、气味、结果效果较好的植物, 如“美丽异木棉+红花紫荆+ 黄槐”等。代表性树种:美丽异木棉、观光木、黄樟、黄杞、罗浮栲、荷花玉兰;伴生树种:黄槐、华润楠、山乌桕、鸡爪槭、珊瑚树、蛇莓;灌木:野牡丹、红檵木。
3.2.3 公园主广场主要植物品种。凤城公园山顶广场上同样种植一些阔叶混交林、灌草丛等, 增加植被厚度, 防止水土流失。山顶广场视野开阔, 面临韩江, 建议配植花灌木和地被, 周边小径适当配置季相变化明显, 树形优美, 枝叶扩散较好的品种, 如腊肠树、枫香、樟叶槭、木棉、凤凰木等。代表性树种:三角槭、盐肤木、红花紫荆、中华椎、猫尾木、莫氏榄仁;伴生树种:红花油茶、金钱松、海南红豆、山乌桕;景观树种:凤凰木、木棉、无忧树、土沉香、腊肠树、银杏;灌木:杜鹃、黄槐、山指甲、李花鸳鸯茉莉。
4总结与建议
公园的开发建设是城市发展中一项重要的方面, 对于推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7], 同时又有利于推进生态环境的建设, 对于维护生态平衡, 创造良好优雅的生活环境有决定性作用, 是城市林业建设中的一项发展战略。因此, 我们都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运用相关政策推动公园景区的开发建设, 把它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来管理, 充分认识公园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落实各个环节的领导、分配、组织工作, 协调好经济利益与发展方向, 用地统属之间的关系, 使公园开发建设得到切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福州: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高蓉蓉, 吴美霞, 周春玲.青岛市行道树的美景度评价[J].山东林业科技, 2007, 1:16-19.
[3]俞孔坚.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D].城市设计情报资料, 青年风景师文集, 1988:31-41.
[4]黄茹兰, 林晏州.行道树视觉景观偏好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国园艺, 2005, 44 (1) :323-337.
[5]马琳, 赵兰勇, 赵红霞, 等.济南植物园植物配置评价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 2007:40-42.
[6]周春玲, 张启翔, 孙迎坤.居住区绿地的美景度评价[J].中国园林.2006:62-67.
公园绿化的植物配置策略探析 篇7
关键词:公园绿化,植物配置,原则与配置
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目前,人们对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城市公园绿化的植物配置策略变成了当下大家关注的热点,因为我国每个城市的环境绿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每个城市的绿化效果与艺术表现差别很大。公园绿化的基本前提是植物配置,此外,植物种类、颜色的选取也同样重要,并同时作为判定一个公园景观的标准。因此,合理安排公园绿化植物,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是最基本的要求。
1公园绿化植物配置原则
1.1植物方面的原则
在城市公园植物方面的配置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为了城市公园的可发展性与长存性,选取的公园绿色植物必须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长久生存的能力。第二,选用的城市公园绿化的植物应最大发挥绿化植物的特点,能够调节空气的湿度、过滤有毒气体、吸收灰尘、尽量减少温室效应等。因为城市环境建设的飞速发展,能够通过绿色植物的合理种植来进行城市的绿化环境建设。相关人员可运用植物方面的有关理论,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的安排与搭配,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公园的绿色植物的成活率。使公园内的环境在高质量的绿化下更符合人们的生活要求,同时减少绿化的投入成本,并且将城市绿化的管理变得更加方便。在实际应用中要符合不同地点不同植物的选择标准,这样才可以使植物种群的稳定性大大增强。
1.2园艺方面的原则
在城市公园绿化的植物安排方面,首先要保障生态和艺术领域的各种种植标准。城市公园绿化的植物安排过程中牵涉的东西很复杂,例如特定形态、有关的名言警句、绘图音乐、修葺园艺等。根据园艺设计方面的文学艺术需要,美学文字的地位也非常关键,从公园绿化的环境来看,最重要的就是绿化植物的可欣赏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城市公园的绿化建设在绿色植物安排方面遵循植物性能方面的特点,人性化地改造绿色植物,并且通过对公园绿色植物的改造建设使居民看到环境的优雅。公园绿化的植物安排要根据大众审美来进行安排。绿化植物安排的大众审美是将植物特性与植物欣赏结合在一起,通过特定的安排来改变大众的心理变化和心情的控制,并在欣赏公园景观时有愉快的心理变化,这就需要结合环境、生理、内心思维等各个方面,以上各个方面形成了城市绿化植物配置的基本大众审美,并要保障在正常美学范围的标准,例如左右的对称、数量的平衡、种类的配置、面积的大小、内容的美度、比例的掌握、色彩的搭配、节调和节奏音律等,都属于标准的内容。
1.3性能方面的原则
在城市公园绿化的植物配置中,也需要根据每个公园的不同土壤性质和公园的建设目的,例如在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地区建立的城市公园,绿化植物的配置就需要根据人群进行区分,对于不同的人群活动范围进行分类,使公园绿化的绿色植物安排得更加合理。例如,在适合小孩的活动区,可选取一些比较高大、植木繁盛的植物,其配置方式也可进行散丛植物的种植,像一些荫生类植物与可以依附高大树木生长的植物。同时可在上述植物中间插种一些带有色彩的可供欣赏的植物。以上城市公园绿化植物配置更适合于我国南方城市例如深圳、广东等。
1.4季节变换方面的原则
动态方面的原则是绿色植物在每个季节变化时所带来的不同属性。通常指绿色植物在气候变化中的特定反映,同样也是绿色植物对生长环境适应的主观上的体现。公园绿化中的植物季节性变化也作为公园的景观之一,甚至随着季节的不同各种植物的极致形态也都在不同的季节中展现,所以这种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带来的视觉享受,也是公园绿色植物的一种欣赏方式。因此,根据不同植物季节变化的不同形态,合理安排公园绿化中的绿色植物,就可以达到非常完美的效果。
1.5整体性方面的原则
城市公园景观是一个存在标准的整体,合理搭配景观中的各个部分,根据符合标准、具有规律的原则建设一个更加合理的整体。城市公园绿化中的绿色植物在配置时要进行各个方面的评估,才能保障公园绿化建设的整体性和合理性的内容,内容包括建设的手段、各个部分的组成方式、生态性能等方面的联系,只有做到以上的公园绿化建设才可以达到城市公园建设的目的:为人们提供放松、运动、娱乐、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的建设。
2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措施
2.1合理利用植物形态方面的特征
绿色植物的形态特征说的是绿色植物在欣赏角度来分析的主观形象,常见的就是根据各种植物的高度与外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植物形态方面的特征应用主要体现在配置时分析其占地面积、高矮等。因为作为城市公园的绿化植物,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所以要合理安排不同高度、不同大小的植物。例如,在空间充足的公园中可以种植大量的大乔木,以此来构建绿化建设的整体性,然后确定小型乔木的种植位置与方式,在植物高度上进行区别种植,使公园绿化的建设更加和谐与统一。同时合理搭配高度不同的植物,达到空间分层的目的,更加合理地利用空间。植物的不同形态是其作为绿化植物时最重要的特点,同一种植物在经过园艺人员的修葺后会表现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绿色植物在经过自然生长和人工修葺后,也可能会表现出相似的形态和形状,使欣赏效果更加完美。
2.2合理利用植物色彩方面的特征
在城市公园绿化的绿色植物的建设中,必须要按照色彩选用的标准进行合理的搭配,其中不同的颜色对人们的心理暗示作用不可忽略。合理地搭配不同色系的色彩,一些冷色系的色彩适合严肃的区域,鲜明的色彩搭配更会让人放松与心情愉悦。一旦公园的绿化配置中的色彩选用太过单一,就会给人视觉上的疲劳,并不会缓解心理疲劳,不能产生欣赏游玩的兴趣。因此,在城市公园绿化的植物色彩搭配方面,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尤其要注意冷暖色系的种植搭配。
2.3合理利用植物质感方面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综合性较强的城市公园的景观都会优化常见的植物,例如灌木、木槿等。在种植环境方面则一般是选择一些有质感的绿色植物,例如竹子、枫树、樱花等。当然也可以将质感一般的绿色植物当做植物的过渡种植。当城市公园的种植面积较小时,选择粗质感的植物也可以避免种植空间的约束,在视觉上增加公园的空间。当然,各种植物的质感在季节变化中也会随之变化。所以,绿色植物在关注植物的质感时要注意植物质感的季节性变化。
3总结
城市公园绿化最重要的目标是将城市变成完美的绿色植物之城,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创造一个更好的前提,保障生态方面的经济收入。因此,城市公园在进行绿色植物的配置过程中要坚决按照生物种群的各种属性选取植物,最好是能够做到本土生长或者因地制宜,使植物的绿化效果更加明显。目前在国内城市绿化工作上,要使植物的配置更加适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更大地发挥绿化植物的作用,为城市绿化建设与人们的居住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吕瑛,罗文婧.公园设计中关于空间设计及植物配置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5(8)
[2] 鲁晓佳.城市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J].房地产导刊,2014(1)
[3] 李君芳,张鑫.城市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J].房地产导刊,2013(11)
[4] 闻怡.城市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4)
城市防灾公园植物配置设计研究 篇8
1.1 城市灾害
城市灾害是指所有能给城市发展、人文建设、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 特别是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较大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城市灾害种类繁多, 一般包括地质灾害、水灾、火灾、气候灾害等其它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有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地震, 不仅会地面震动、地表断裂和变形, 还可能伴随海啸、火灾和洪灾等自然灾害, 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大、破坏性极强。
1.2 防灾公园
日本是地震频发国, 1923年关东大地震, 220处大火连续燃烧3天, 70%的居民房屋烧毁, 地震中死亡的14万人中, 50%左右死于次生火灾。关东大地震大火熄灭的主要原因一是消防灭火, 二是自然熄火。公园绿地起了延缓燃烧速度与防止燃烧的作用, 60%的大火熄火于广场、山崖和包括公园绿地在内的自由空间。依据这次地震的深刻教训, 日本一直把合理建设城市公园绿地作为抗震减灾的基本方针之一。在我国, 目前北京已建成29处防灾公园, 成都, 西安等城市也已新建和改造多处公园, 强化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避难功能, 已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并给予格外的关注。
2 植物防灾
2.1 植物防灾理论
据调查发现, 关东大地震中, 157万市民 (约占东京人口的70%) 都把公园等公共场所作为避难处, 在这里广场、绿地对灭火和阻止火势蔓延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效力比人工灭火高1倍以上, 我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后, 据统计, 仅凤凰山公园、大城公园部分地区, 就疏散了灾民1万人以上, 充分体现了公园内部的防灾避险功能。城市公园的防灾避难功能主要是通过园林植物来发挥, 园林植物是发挥防灾避难功能的主体。利用植物防灾, 可有效达到“平灾结合”的效果, 发挥公园的综合功能。
2.2 生物防火理论
生物防火大致可分为3个方面:一是营造各种防火林带, 阻隔和控制林火及其蔓延;二是调节林分结构, 改善森林环境, 降低其易燃性, 提高林分的抗火性:三是利用生物和生物工程的办法减少林地易燃物或改变其燃烧性。
3 植物防灾营建方式
3.1 防灾树种
陕西地区可作为防火植物的树种有女贞、旱柳、小叶杨、卫矛、刺槐、银杏、紫丁香、接骨木、柽柳、忍冬、杜仲、沙棘、白榆、香椿、火炬树、柿树、楸树、山杨、水曲柳、五角枫、臭椿等;防风树种有油松、国槐、紫穗槐、刺槐、云杉、银杏、喜树、五角枫、柽柳、河北杨、新疆杨、沙棘等。
3.2 防火林带
一般普通公园内都有面积较大的可利用的自由空间以及不同规模的树林带、草坪、水池、水流等, 以备在灾害发生时可作为防灾减灾的设施。绿地树林带, 从景观的角度讲, 是风景林带, 从防灾减灾的角度看, 又是防火林带。林带景观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植物, 并且通常由高大的乔木组成, 有些在林下点缀灌木和草花, 常呈带状设计, 呈现风景林带景观。考虑到日常公园景观维护, 实际建设中, 在景观树种的基础上, 搭配一定比例的优良景观防火树种或者一般景观防火树种, 或者在外围尽量挑选有防火功能的景观树种, 都是比较好的解决途径, 例如栓皮栎、麻栎、连翘、麦冬为主的林带植物群落, 要格外加入其它景观防火树种和灌木进行防火隔离。公园内开辟特定的区域, 作为灾害躲避场所。紧急避难所防火安全带的宽度10~15m, 固定避难所应宽于25m。大型避难所内应划分区块, 区块之间亦应设防火隔离带。如果避难所周围有木制建筑物群且风速较大, 应当加宽防火隔离带。
3.3 垂直绿化
城市环境常因交通掀起微尘, 尤其是干燥地区或季节, 扬尘更严重。如能搞好墙面绿化, 通过滞留刮向墙面的尘沙, 即可直接阻挡较多的尘土进入公园内和建筑物内。由于藤本植物多数生长快, 有的具有一年内多次发枝的习性, 污染受害后的再生更新能力强, 对非连续的高浓度的大气污染较能适应。地震等灾害发生时, 也可有效缓解扬尘现象。另外, 用攀缘植物大面积覆盖建筑物墙面, 可以减缓火势的蔓延速度, 为消防灭火争取时间。
4 结论
依据《公园设计规范》, 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多数都在70%以上, 植物景观成为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的防灾功能在历次灾害中也得到了检验和应用, 不论从植物种类还是植物造景方式上讨论植物的防灾功能, 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让植物不仅成为我们欣赏的美景, 更是灾害来临时城市居民的保护屏障, 这是防灾公园的建设要求, 也是我们园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1]闫永庆.城市规划与城市灾害的有效防治探究[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4)
月季公园植物配置 篇9
1 公园绿化植物配置原则
1.1 生态方面的原则
公园植物生态方面的配置原则内容为: (1) 因为植物为公园造景中重要的素材, 需要确保植物的生命力顽强并具有延续性。 (2) 应有效的发挥植物生态方面的效应, 如提高空气的湿度、能够充分的吸收有毒气体, 并具有吸尘的功效、减少城市热岛方面的效应等。随着城市建设不断的发展, 通过绿化植物来完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公园建设最重要的内容。采用生态学相关的理论知识, 有效的进行植物类型和配置方面的选择, 进而改善绿化植物的成活率。达到高质量绿化的景观, 降低投入成本, 更便于进行相关的管理。实际应用的过程要满足因地制宜和植物种类的标准, 确保群落多元性和安全、稳定性。
1.2 艺术方面的原则
公园绿色植物的配置应保证其生态和艺术方面的特征。公园植物在配置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多的, 如建筑艺术、相关的诗词小说、绘画音乐等方面、雕塑工艺方面等。艺术类型中文学艺术中所提倡的诗情画意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园林植物的景观来讲, 其欣赏价值和创造方面的影响是特别明显的。公园在植物配置过程比较依赖植物文化方面的涵韵, 通过对植物方面进行拟人化, 并通过植物配置方面的内容让人们感受到其意境的美。与此同时, 植物配置方面需要按照形式美方面的内容进行配置。植物形式美为植物和景观两者融合的形式, 在一定条件会提高人们心理方面和情绪的变化。上产生的愉悦感反应。一般通过环境、物理方面的特性、生理方面的感应几方面内容组成。上述几方面内容的辩证的标准规律为植物景观的基本形式方面的美, 同时需要保证能按照相关统一、对称和均衡方面、比例和尺度方面、对比方面、调和方面、节奏、韵律等方面内容的规范。
1.3 功能方面的原则
植物配置需要综合的考虑到公园的地质和其功能, 如城市方面的综合性公园相关的植物配置因为其功能是非常复杂的, 需针对其功能进行分区, 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在游玩区设置合适的树种, 通过高大、树叶比较浓密的植物, 配置的形式可通过散丛植进行, 树下可种植一些荫生类的植物和能够攀爬荫生类型的植物。树枝之间放置一些巢蕨和气生兰类型的植物均可, 上述这些公园绿化植物的配置比较适合南方的部分城市或是深圳等城市。
1.4 动态方面的原则
动态方面的原则为针对植物季节变化而出现的季节性的特征, 季节方面的特征主要是随着植物在四季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特征。一般也为植物对于气候的特殊的反应, 植物适应生存环境具体表现。植物季相方面的变化为园林景观中最美的景观, 这种变化的美也可以成为公园的动态美。此外, 了解不同植物、不同季节方面的特征的基础上, 合理的进行搭配, 可以达到一定美化的效果。
1.5 整体性方面的原则
公园景观作为具有秩序的整体, 将所有景观构成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合理、有规律的方式建立相对完整的整体。城市中的公园植物的景观在配置的过程需全面的进行衡量, 确保整体性与和谐性相关的原则, 原则的内容有:设计的方式、内部的结构关系、生态功能方面的关系, 从而保证公园的建设能给人提供休息和、活动, 提高城市的建设和人们生活的质量。
2 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措施
2.1 合理的利用植物形态方面的特征
植物的形态特征主要指植物整体的外观方面的形象特征, 一般通过植物的高度和外部特征进行描述。其中植物的形态方面的特征的利用, 主要是通过对植物的大小、高矮进行相关的配置。充分的考虑到观赏方面的性质, 通过植物大小和高度进行合理的组合。如开阔空间可设置大量的大乔木, 将其作为整体的景观表现的内容来控制所有空间。然后需要明确小乔木、灌木实际应种植的位置, 对于高度有一定差异的乔木、灌木来讲, 需要做好搭配的间植进行配置, 从而达到美化的林冠线, 间植的方式变化也能够促使林冠线多元化。枝下种植一些比较高的乔木林植, 能够达到一定林下活动的空间效果。然而, 高灌木高密度进行相关的种植, 可达到空间强烈的分隔效果, 从而实现其对于空间方面能够进行合理的划分。植物的外部特征为绿化植物比较突出的特征之一, 相同的植物通过工作人员的修剪, 会出现不同的形状或形态。不同种类的绿化植物会受到自然、人工等多方面内容的影响出现相同的特征或外形, 进而出现比较多变良好的观赏方面的效果。
2.2 合理的利用植物的色彩方面的特征
植物的色彩需要遵循色彩的结构和理论进行搭配, 色彩方面需要注重其对于人们心里方面的影响。有效的运用色彩的冷、暖 (红色、黄色、橙色, 黑色为暖色调色彩, 白色、青色、蓝色、蓝紫色为冷色调色彩, 绿色和紫色、灰色为中性色彩) 远近感的色彩, 其中深色彩可以给人凝重的空间感觉, 浅色能够给人轻快的空间感觉。轻重感色彩和软硬感色彩, 其中明度比较低且深色的色彩是非常稳重的, 而明度比较高浅色的色彩给人轻快的感觉。轻色具有软的感觉、重色具有硬的感觉, 白色具有软的感觉、黑色具有硬的感觉。明快色彩和忧郁色彩, 其中非常明亮其比较艳丽的色彩能够给人带来轻快的感觉, 灰暗的色彩给人带来忧伤的感觉。华丽和朴素的色彩, 其中暖色且比较艳丽的颜色会让人感到华丽, 冷色调、灰暗色调的颜色会让人感到朴素, 没有色彩的颜色同样给人朴素的感觉。公园绿色植物的配置, 需要注意色彩的搭配, 因为好的配置能够给游人愉悦的感受。植物的配置色彩达到协调的目的, 公园的景观达到一定的效果, 可以让人的心情保持通畅, 同时可以增加公园植物更加的丰富。如果植物在颜色方面的搭配, 色彩方面过于单调, 会让人感到疲乏, 没有兴趣进行游园。所以, 合理、科学的进行公园植物的配置, 并注意植物冷暖色彩的有效搭配是非常重要的。
2.3 合理利用植物质感方面的特征
一般情况下, 综合性的公园其景观的节点主要会采用质感比较粗糙的植物进行美化, 如木棉、凤凰木和香樟等。背景方面通常会选取一些比较有质感的植物, 包括:旅人蕉和琴丝竹、棕榈等。同时, 中等质感绿化植物作为过渡进行合理的配置也是非常关键的。若公园的空间过小, 为防止空间的局促, 在粗质感植物方面需要合理的进行选择。同时, 如空间比较开阔可以选择等量的粗质感类型的植物, 提高整个空间的距离感。随着季节方面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植物质感一般会随树叶、树干而发生变化。植物景观实际应用的过程, 应全面的考虑到季节气候变化所会出现的变化。
2.4 植物景观调和
在公园游憩空间中, 需要将植物要素综合性的运用其中, 从而进行艺术创作, 达到预期的优美景观, 调和相当于采取植物景观元素的一致性以及近似性, 从而营造一种统一感及协调感, 突出的要素中一个或者多个的差异, 如果差异越大, 那么对比就会越强烈, 换句话说, 调和能够对整体的共性特性凸显出来, 并且将其进行对比, 烘托气氛并且强化主题, 防止公园的枯燥乏味和单调死板, 在植物的质感、外形以及色彩方方面面形成对比与调和, 给人一种流连忘返、赏心悦目的心理享受。
3 总结
公园绿化方面的建设主要的目的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绿化效果, 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从而确保生态方面的效益。所以, 公园在绿化植物的配置过程需要严格的按照生物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原则, 尽量维持乡土自身的物种, 更好的完善公园的绿化工作。认真做好公园绿化的植物配置方面的工作, 尽可能发挥其作用, 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建设和人们的生活。
摘要:本文通过对公园绿化植物配置原则进行概述, 针对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策略进行列举, 先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公园绿化,植物配置,原则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德嘉.植物景观配置的意匠[J].园林, 2011 (01) .
[2]由佳, 赵庆超, 陈坚.庭园植物配置与造景[J].山东林业科技, 2010 (06) .
月季公园植物配置 篇10
1 长沙烈士公园概况
长沙烈士公园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北, 始建于1950年, 1953年正式开园, 是集纪念、游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总面积153.3hm2, 其中陆地面积68.2hm2, 水面面积85.1hm2, 其中年嘉湖67.6hm2。1950年建园时依照自然地形, 山丘植树, 平地辟园, 洼地造湖, 湖中筑岛, 山、水、洲、桥交相辉映。近年来扩建的湖南民俗文化村, 集湖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民居建筑于一身, 成为独具特色的湖南少数民族的传播中心。2007年8月~2008年6月年嘉湖近1年的排水清淤工程, 大大改善了年嘉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
烈士公园是长沙的城市“绿心”, 是优化长沙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保障之一, 同时也是长沙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重要基础。烈士公园处于城市的心脏部位, 使之具有功能上和审美上的双重意义。它是城市的客厅和花园。
2 长沙烈士公园四岛植物的种类及应用调查
长沙烈士公园四岛植物的种类及应用调查结果见表1。
3 长沙烈士公园四岛植物景观现状
湖中春、夏、秋、冬四岛植物配置时很贴切4个岛的名字, 下面对这四岛分别进行分析:
3.1 春岛
植物以春天观花的植物碧桃、樱花、垂丝海棠、迎春、丁香、绣线菊等为主, 配以姿态优美的垂柳、鸡爪槭和花叶蔓常春花、鸢尾、八角金盘、杜鹃等丰富景观层次, 既可静观又可动观。
碧桃、垂柳迎着水边列植, 一边碧桃, 一边垂柳, 围绕着春岛。春天时, 垂柳嫩叶浅绿, 小枝细长随风飘荡, 具有特殊的潇洒风姿;而碧桃先花后叶, 花瓣深粉红色, 灿漫芳菲、色彩艳丽、妖媚诱人, 煞是好看。除此之外, 还有鸡爪槭的红叶、垂丝海棠粉色的花瓣、丁香白色的花瓣、迎春黄色的花瓣以及杜鹃的花繁叶茂等, 总之, 春岛的春季景观配置比较适宜。
3.2 夏岛
植物以夏天开花的广玉兰、紫薇、木槿、美人蕉、国槐、栀子、金边六月雪、紫萼等为主, 结合种植了无患子、竹、南天竹、爬行卫矛、香水月季等, 物种丰富度较大, 但夏景不突出, 植物层次不丰富, 植被的维护也不好。
3.3 秋岛
以观秋色叶为主的枫香、水杉、无患子、栾树等落叶树为主。秋岛由于面积比较大, 是由大面积的枫香林、水杉林所组成, 物种比较单调, 配置形式较单一, 景观不是很丰富。
3.4 冬岛
以凤尾竹和蜡梅为主, 相对于前面三岛的植物配置, 冬岛的植物配置又要略逊一筹, 这可能是由于冬天观赏的植物种类相对于其他三个季节的种类要少很多, 加上气候方面和面积较小等原因, 导致冬岛的植物景观单调、层次单一、色彩不丰富, 季相特征不突出。
总而言之, 长沙烈士公园四岛的植物景观以春岛为胜, 季相特征突出、色彩丰富、层次较丰富, 其他三岛略逊一筹, 但这四个岛基本实现了有机联系, 基本上是以高大乔木香樟、栾树、复羽叶栾树为骨架树种, 它们的树形差不太多, 林缘线、林冠线相似, 从远处看, 这四个岛就是一体的。
4 优化植物在长沙烈士公园四岛景观营造中的建议
4.1 增加植物种类
丰富四岛的植物种类, 以乡土植物品种为主, 充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 或引种国内外优良的植物品种, 体现自然生态和野生植物之美, 增加游客对植物的了解。
4.2 丰富造景手法
在种植设计上, 应注意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过密会影响倒影及景观透视线, 过疏则难以成景, 达到理想的效果。将植物通过空间开合, 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前有后地把不同姿态、形韵、线条、色彩的种类搭配对比, 与周围环境的配合, 科学合理地配置在一起, 同时注重植物构成形式的稳定和景观的自然美, 力求模拟再现自然岛屿之美。
4.3 加强对植物的养护管理
应定期对一些植物进行修剪、整形, 以保持良好的株形和观赏效果。冬季应收割水边植物的枯枝残叶, 防止其腐烂后对水体的污染。对于生物入侵种, 必须严格控制, 否则, 容易造成生态危害, 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
4.4 加强亲水环境的建设
通过利用、改造原有场地, 便于游人在湖旁活动, 接近和欣赏水景;还可巧妙地组织湖旁建筑空间, 让水的气息渗透到沿岸更大范围的纵深地带。
4.5 多种植耐践踏草地
生物的生长规律告诉人们, 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的草地在生存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它们易于成活, 无需精心养护, 更不拒绝人的亲近。人们可以坐或躺, 自在地享受绿色, 这才是亲民的绿化。
参考文献
[1]黄玉景, 李冠杰.湖南烈士公园植物造景浅析[J].山西建筑, 2007, 33 (12) :340-341.
[2]肖云异, 丁丰华, 王靖松.以长沙烈士公园为例谈城市综合公园景观规划[J].山西建筑, 2007, 33 (18) :344-345.
[3]胡阳阳, 杨柳青, 曹国伟.浅析长沙烈士公园水生植物及其景观营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3) :91-93.
[4]刘世广.浅谈植物配置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 2005 (5) :81.
【月季公园植物配置】推荐阅读:
公园植物应用08-07
月季12-15
盆栽月季01-15
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07-17
上海公园植物造景研究07-13
植物公园作文300字08-09
月季根结线虫06-24
月季的发展前景11-27
月季花开的经典散文08-13
观察月季花日记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