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管理系统

2024-10-26

配电管理系统(通用12篇)

配电管理系统 篇1

1 电力自动化系统

电力自动化系统是利用提高前辈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 (包括继电保护、控制、丈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 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 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督、丈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 数据共享, 完成变电站运行监督和控制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换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 简化了变电站二次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进步变电站安全不乱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本钱、进步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2 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基本有5个方面, 即配电SCADA、故障管理、负荷管理、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AM/FM/GIS) 和配电网高级应用。

同输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一样, 配电网的SCADA也是配电自动化的基础, 只是数据采集的内容不一样, 目的也不一样, 配电SCADA针对变电站以下的配电网络和用户, 目的是为DA/DMS提供基础数据。但是, 仅仅是配电SCADA的三遥功能, 并不能称为配电自动化系统, 必须在配电SCADA基础上增加馈线自动化 (FA) 功能。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功能应包括馈线故障的自动识别、自动隔离、自动恢复。配网故障诊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根据配网实际情况和故障情况的差别, 诊断的步骤与方法不同。诊断方案应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相—相故障、相—相接地故障和三相故障。使用范围为中性点不接地或小电流接地系统。

为了完成DA的功能, 配电SCADA除了可以采集正常情况下的馈线状态量, 还应对故障期间的馈线状态进行准确的捕捉;除可进行人工远程控制, 还应对馈线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以便实现故障的自动隔离和自动恢复。

3 GIS与面向电力系统的实时GIS平台

由于配电网供电设备点多面广, 并且按地理分布, 因此, 对其管理离不开地理信息。常规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由GIS软件包、数据库和计算机硬件组成。可以完成一般的图形制作、编辑与管理功能, 以及空间数据分析和关联分析。建立在GIS基础上的设备系统通常称为AM/FM/GIS系统。

这种由常规GIS构成的设备管理系统, 包括了许多电力系统分析所不需要的地质地貌信息, 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 而电力系统分析又对实时性要求极高, 因此, 需要一种面向电力系统的实时GIS平台作为配电自动化/配电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

这种平台应具有以下特点: (1) 良好的实时性; (2) 对电力系统模型的良好描述; (3) 对其它系统的开放接口。

4 负荷控制与负荷管理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而负荷的管理和控制则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目的。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 以往那种以限电为主要目的的负荷控制系统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 电力供应的不平衡关系已倒置,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电用好, 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

因此, 传统的负荷控制系统应向负荷管理层次上发展, 成为配电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目前许多电力局都有一套负荷控制系统, 如何在新上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借用负荷控制系统的资源以及如何将负荷控制功能升级为负荷管理功能, 将原有负荷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与新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有机结合, 信息共享, 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5 通信方式的选择

配电通信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配电网终端节点数量巨大, 给通信方案的选择带来困难, 配电系统可有有线、无线、光纤、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对于通信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性能价格比最高的方式。下面简要分析各种通信方式的利弊:

5.1 有线方式有电话线和专线两种。

电话线方式设备投资较低, 可靠性和实时性也较低, 由于电话线架设非常方便, 广泛适用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配电终端。专线方式可靠性和实时性都很好, 适合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配电终端设备, 缺点是需要架设专用通信线。

5.2 无线方式有普通电台和高速智能数传电台两种。

普通电台已广泛应用于负荷控制系统中, 优点是投资少, 缺点是可靠性较低, 频点申请无委会控制较严。高速智能数传电台通信速率高, 频点可复用, 支持X.25协议, 有路由选择功能和主动上报功能, 适合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 缺点是价格较高。

5.3 光纤通信方式有光端机方式和光接口板方式两种。

光纤通信的主要优点是通信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损耗小;缺点是价格较高。光端机方式适合容量大的站点, 成本也较高。光接口板的方式将光电转换器直接置入配电终端内, 并可以利用编码复用方式多个配电终端设备公用一对光纤, 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另外, 如果多膜光缆能够满足配电系统的距离要求, 选用多膜光缆也比单膜光缆通信成本低得多。因此, 光纤通信方式在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6 开关设备与FTU的配合

配电开关设备是配网自动化的主体设备, 用于配电自动化的智能开关与传统的开关有很大区别, 主要表现在其控制回路上, 传统的开关设备往往不能满足自动控制的需要。为了满足配电自动化所必须的故障识别和隔离等功能, 开关设备必须具备故障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

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开关设备有两种, 一种是自动重合器, 它本身具有故障电流的识别能力和操作顺序控制能力。另一种是与FTU一体化的智能负荷开关。

采用依靠重合器时序整定的方法实现馈线自动化功能, 好处是不需要通信系统配合, 但是对一次设备要求高, 冲击电流大, 特别是对于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自动识别无法实现。

与FTU一体化的智能负荷开关, 通过FTU采集故障信息, 与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一起实现馈线自动化。其好处是对线路冲击小, 适用于小电流接地方式, 但需要通信系统与之配合。我们从衡水配网实际出发, 认为这种方式更适合衡水配网的具体情况。

以下是衡水配电自动化系统的FTU与负荷开关的接口要求: (1) 遥测采用三表法交流采样, 计量TA (Ia, Ib, Ic) 3个, 保护TA (Ia, Ib, Ic) 3个, 以及TV (U ab, U bc分别列于开关两侧) ; (2) 遥控接口, 合闸:常开接点, 驱动合闸110V直流中间继电器;分闸:常开接点, 直接驱动分闸线圈;开关失电, 用电容器驱动分闸操作机构; (3) 遥信状态分为开关状态 (分、合) 和储能状态2种; (4) 电源取自TV。

7 相关系统的信息交换与系统集成

配电网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范围是中低压网及深入到其中的高压网, 分界点在高压/中压变压器的高压侧, 但不包括高压侧的断路器和隔离开关。配电网的保护控制系统分界点也相同。

由于配电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 各种电力设备呈地理分布, 对其应分层控制, 同时对于配电网的供电质量和运行费用来看, 配电自动化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配电系统中包含以下接口与其它系统联系: (1) 同上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接口; (2) 同用电管理系统的接口; (3) 同信息中心MIS系统的接口。

摘要:文章通过对城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析, 介绍了系统配置、与其它相关设备的功能接口等, 指出配电自动化系统应形成一套适合我国配网国情的综合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

关键词:配电系统,自动化,管理

配电管理系统 篇2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电业局标准化工作规划与计划和体系表要求制定的。

制定本标准的依据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化系列法规、标准和与本标准配套的上级部门及本企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在**电业局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达到科学化、程序化和现代化,以获得最佳工作程序和经济效益。本标准自发布日起,**电业局所属单位均应遵照执行。本标准由牡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组织编写部门:科学技术部。

本标准起草人:各专业有关人员。

本标准审查人: **电业局标准化委员会成员。

本标准批准人:***。

本标准由**电业局标准化委员会负责解释。

3配 电 运 行 管 理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业局配电运行管理的定义和缩略语、职责、管理内容与方法、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适用出**电业局配电运行管理。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架空配电线路及设备运行规程(试行)能源电(98)20号文

架空配电线路及设备运行规程东电(86)643号文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国务院颁发[1998]239号文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能源部、公安部(98)颁发

Q/321-216.01-2004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检查考核办法定义和缩略语

3.1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配电运行管理是指**电业局对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改造等活动过程的管理。

3.2 本标准采用下列缩略语:

生产技术部——生产部职责

4.1 职能分工

4.1.1生产部是**电业局配电线路运行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在生产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的领导下,负责**电业局配电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改造等管理工作,生产部设配电线路运行管理专责工程师。

4.1.2供电局是配电线路管理工作的实施单位,设配电线路运行管理专责人,负责本单位的配电线路、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改造等工作的实施。

4.2 责任

4.2.1贯彻执行上级颁发的有关规程、规定、制度、技术文件,结合牡公司配网运行状况,制定相应的规定制度。

4.2.2全面了解、掌握配网运行状况,配网设备变动情况和配网设备的基础数据。

4.2.3参加城网规划、城网改造计划的制订,并提出意见。

4.2.4负责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配网工程,客户业扩工程的设计审查、监督施工、组织人员验收、送电。

4.2.5根据运行情况提出配电线路、配电设备的网改和大修工作计划,合理安排资金。

4.2.6负责召开年、季配电线路运行分析会议,总结成绩,找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4.2.7负责配电运行、检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3 权限

4.3.1 有权对各运行单位的配电线路及配电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4.3.2 有权根据配电线路及配电设备状况提出调整运行方式的计划和网改、大修计划的建议。

4.3.3 有权纠正不符合配电运行管理规定的各种做法,并提出考核意见。管理内容与方法

5.1 设备巡视管理

督促、检查运行部门按规定要求定期对所辖设备进行巡视、检查、维护。

5.2运行操作

5.2.1 督促、检查运行部门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配电线路运行规程。

5.2.2督促、检查运行单位对工程验收时,运行人员必须在工程竣工前到达检修现场,工程验收后,及时恢复送电,缩短操作时间。

5.3设备缺陷管理

5.3.1配电线路设备缺陷分为:紧急、重大、一般缺陷,实行三级管理,班组在巡视和检修工作中发现紧急、重大缺陷,应立即汇报**电业局生产部及有关领导,一般缺陷每日输入微机上网。

5.3.2 供电局每月将配电线路设备缺陷汇总上报生产部,内容应详实、数据准确。

5.4设备评定级管理

按照**电业局设备管理制度中的评级标准,配电线路设备评级分为一、二、三类设备,每半年评级一次,供电局汇总后按报表的格式、内容详细填写,不准弄虚作假,于每年7月5日、1月5日前,上报生产部。

5.5网改及大修计划管理

生产部每年6月份,根据供电局上报的网改大修项目编制配电线路,配电设备的网改及大修计划,上报**电业局领导审批后,报送省公司批准,批准后列入工作计划执行。

5.6运行资料管理

5.6.1供电局配电班组,应建立健全规程、制度,配电线路设备台帐、记录、图表、图纸等技术资料。新上、大修、更改、业扩工程验收后一月内,将竣工图纸技术资料归档保管。

5.6.2每年1月5日和7月5日前,供电局将分管范围内改动的线路参数(包括导线型号、长度、杆塔基数、柱上开关型

号、台数、配变容量、台数、施工投运日期,施工单位等按表格要求)上报生产部。

6检查与考核

探析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 篇3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配电管理;应用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28-2

0 引言

随着自动化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电力系统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管理应用时间还比较短,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严重降低了配电系统的运行质量。因此对于当前电力企业配电管理工作而言,其重点就是不断完善自动化技术,改进配电管理方法,优化电力系统配电管理,促进电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1 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以及配电管理概述

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符合电力企业发展以及社会用电要求,科学、合理配置电量,在缓解电力紧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从本质上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改变电力系统人为配电方式以及管理模式,使用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设备进行配电。采用自动化配电,不仅提高了配电的可靠性,还降低了电量消耗,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电能的需求。但是电力企业受技术条件以及管理水平的限制,目前还无法达到自动化配电管理要求。电力企业要想充分发挥配电自动化的效能,必须建立配套的配电自动化管理系统,将区域内的电网都统一起来,实现不同区域的数据共享,最大程度的减少人为因素对配电系统的影响,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电量消耗,提升电力系统的供电效率。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的实现,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供电质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电力系统主要包含五大部分,即发电体系、输电体系、变电体系、配电体系以及用电体系,也是电能得以应用的整个过程。配电体系对于整个电力系统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升配电工作效能,电力企业将自动化技术引入配电系统中,从而形成配电系统自动化体系。配电自动化包含配电主站系统、配电故障诊断与恢复以及配电网应用软件的一些子系统等,这些自动化系统的共同作用,使配电系统实现了自动化运行,将人为因素对配电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有效提高了配电效率。配电的主站系统在整个电力系统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主机与前置服务器构成,在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时,前置服务器将会代替主机,从而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使电力系统得到高效的管理。

2 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应用现状

2.1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用性以及智能性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电力配电自动化系统在应用效果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配电系统的实用性以及智能性方面。当前,配电系统自动化体系并没有覆盖全国范围,并且只有较少的区域实现了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管理,与发达国家的应用范围相比具有明显的差距。因此,对于当前电力企业而言,提高配电系统的实用性是关键。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智能程度较低,主要是由于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时间还比较短,一些先进技术还有待完善和进步,降低了电力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性能。

2.2 电力系统各分支的融合性能较差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配电系统中的输电建设和变电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系统建设融合性较差的问题。近些年来,为了缓解我国用电紧张问题,我国不断加大对配电网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配电网依然是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但是一些电力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配电网的建设力度依然不足以支撑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也导致配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无法实现变电系统以及输电系统基础设施的融合。

2.3 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电力配电自动化技术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电力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并不全面,在应用和维修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影响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并且我国没有建立统一的配电网技术标准,降低了配定网系统的适用性,阻碍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3 实现配电自动化,加强配电管理的对策分析

3.1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自动化发展水平

电力企业要想充分发挥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效能,必须不断提升自动化系统的科技水平,不断创新技术,提高自动化系统的科技含量。同时电力企业选用在配电自动化系统时一定依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原有的技术设备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配送电能,保证电能质量。同时电力企业为了适应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必须构建专门的配电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电力企业配电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效整合配电设备,充分发挥配电自动化的效能。

目前,电能是我国应用最为普遍的能源,我国已经构建了全国范围的电网体系,保证社会发展。电能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证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已成为当前电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电力企业要不断提升企业内部的研发力量,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配电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同时,还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维修队伍,及时解决配电系统出现的问题,为供电的安全性、稳定性提供坚实的保障。

3.2 提升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水平

电力企业在建设电力配电自动化时,要合理地规划资金的使用及技术的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国内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水平,以便满足经济发展对电量的需求。在电网基本覆盖国内各个领域的发展条件下,电力企业应实现较为先进的配电管理方式,进而保证电力的正常供应。首先,技术人员要及时反馈配电技术的使用情况,解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电力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的情况下研发配电技术。

3.3 提高自动化设备的广泛适用性

由于不同地区的电网与配电的情况都不相同,电力企业在开展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时,相关的管理人员应选择使用性较广泛的设备进行管理,这样能够确保配电的机械设备应用于不同的环境。同时,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技术人员也要定期更新与检查相关的配电设备,定期更换全新的配电设备,确保整个电力配电系统内的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先进,进而提升电力配电自动化水平。

同时,为了保证电力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配电管理、维修人员要制定完善的检测方案,及时检查系统中的设备,为系统的高效发展创造条件。并且电力企业还要不断引进先进的配电设备,提高配电系统的先进性、科学性,使电力配电系统的效能得到最大发挥。

4 结语

总之,电力配电自动化符合电力企业发展要求,也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要重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作用,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科学、合理地分配电力能源,并且为了充分发挥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效能,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合的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提高配电系统的利用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戴勇.试论改善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J].新西部(中旬刊),2016(2):45,106.

[2] 孙跃辉.浅谈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23):27-27.

[3] 原建纲.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8):201-202.

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 篇4

电力自动化系统是利用提高前辈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 (包括继电保护、控制、丈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 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 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督、丈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 数据共享, 完成变电站运行监督和控制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换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 简化了变电站二次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进步变电站安全不乱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本钱、进步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2 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基本有5个方面, 即配电SCADA、故障管理、负荷管理、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AM/FM/GIS) 和配电网高级应用。

同输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一样, 配电网的SCADA也是配电自动化的基础, 只是数据采集的内容不一样, 目的也不一样, 配电SCA-DA针对变电站以下的配电网络和用户, 目的是为DA/DMS提供基础数据。但是, 仅仅是配电SCADA的三遥功能, 并不能称为配电自动化系统, 必须在配电SCADA基础上增加馈线自动化 (FA) 功能。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功能应包括馈线故障的自动识别、自动隔离、自动恢复。配网故障诊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根据配网实际情况和故障情况的差别, 诊断的步骤与方法不同。诊断方案应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相-相故障、相-相接地故障和三相故障。使用范围为中性点不接地或小电流接地系统。

为了完成DA的功能, 配电SCADA除了可以采集正常情况下的馈线状态量, 还应对故障期间的馈线状态进行准确的捕捉;除可进行人工远程控制, 还应对馈线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以便实现故障的自动隔离和自动恢复。

3 GIS与面向电力系统的实时GIS平台

由于配电网供电设备点多面广, 并且按地理分布, 因此, 对其管理离不开地理信息。常规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由GIS软件包、数据库和计算机硬件组成。可以完成一般的图形制作、编辑与管理功能, 以及空间数据分析和关联分析。建立在GIS基础上的设备系统通常称为AM/FM/GIS系统。

这种由常规GIS构成的设备管理系统, 包括了许多电力系统分析所不需要的地质地貌信息, 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 而电力系统分析又对实时性要求极高, 因此, 需要一种面向电力系统的实时GIS平台作为配电自动化/配电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

这种平台应具有以下特点:a.良好的实时性;b.对电力系统模型的良好描述;c.对其它系统的开放接口。

4 负荷控制与负荷管理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而负荷的管理和控制则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目的。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 以往那种以限电为主要目的的负荷控制系统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 电力供应的不平衡关系已倒置,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电用好, 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

因此, 传统的负荷控制系统应向负荷管理层次上发展, 成为配电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目前许多电力局都有一套负荷控制系统, 如何在新上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借用负荷控制系统的资源以及如何将负荷控制功能升级为负荷管理功能, 将原有负荷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与新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有机结合, 信息共享, 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5 通信方式的选择

配电通信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配电网终端节点数量巨大, 给通信方案的选择带来困难, 配电系统可有有线、无线、光纤、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对于通信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性能价格比最高的方式。下面简要分析各种通信方式的利弊:

5.1 有线方式有电话线和专线两种。

电话线方式设备投资较低, 可靠性和实时性也较低, 由于电话线架设非常方便, 广泛适用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配电终端。专线方式可靠性和实时性都很好, 适合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配电终端设备, 缺点是需要架设专用通信线。

5.2 无线方式有普通电台和高速智能数传电台两种。

普通电台已广泛应用于负荷控制系统中, 优点是投资少, 缺点是可靠性较低, 频点申请无委会控制较严。高速智能数传电台通信速率高, 频点可复用, 支持X.25协议, 有路由选择功能和主动上报功能, 适合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 缺点是价格较高。

5.3 光纤通信方式有光端机方式和光接口板方式两种。

光纤通信的主要优点是通信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损耗小;缺点是价格较高。光端机方式适合容量大的站点, 成本也较高。光接口板的方式将光电转换器直接置入配电终端内, 并可以利用编码复用方式多个配电终端设备公用一对光纤, 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另外, 如果多膜光缆能够满足配电系统的距离要求, 选用多膜光缆也比单膜光缆通信成本低得多。因此, 光纤通信方式在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6 开关设备与FTU的配合

配电开关设备是配网自动化的主体设备, 用于配电自动化的智能开关与传统的开关有很大区别, 主要表现在其控制回路上, 传统的开关设备往往不能满足自动控制的需要。为了满足配电自动化所必须的故障识别和隔离等功能, 开关设备必须具备故障的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

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开关设备有两种, 一种是自动重合器, 它本身具有故障电流的识别能力和操作顺序控制能力。另一种是与FTU一体化的智能负荷开关。

采用依靠重合器时序整定的方法实现馈线自动化功能, 好处是不需要通信系统配合, 但是对一次设备要求高, 冲击电流大, 特别是对于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自动识别无法实现。

与FTU一体化的智能负荷开关, 通过FTU采集故障信息, 与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一起实现馈线自动化。其好处是对线路冲击小, 适用于小电流接地方式, 但需要通信系统与之配合。我们从衡水配网实际出发, 认为这种方式更适合衡水配网的具体情况。

以下是衡水配电自动化系统的FTU与负荷开关的接口要求:a.遥测采用三表法交流采样, 计量TA (Ia, Ib, Ic) 3个, 保护TA (Ia, Ib, Ic) 3个, 以及TV (U ab, U bc分别列于开关两侧) ;b.遥控接口, 合闸:常开接点, 驱动合闸110V直流中间继电器;分闸:常开接点, 直接驱动分闸线圈;开关失电, 用电容器驱动分闸操作机构;c.遥信状态分为开关状态 (分、合) 和储能状态2种;d.电源取自TV。

7 相关系统的信息交换与系统集成

配电网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范围是中低压网及深入到其中的高压网, 分界点在高压/中压变压器的高压侧, 但不包括高压侧的断路器和隔离开关。配电网的保护控制系统分界点也相同。

由于配电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 各种电力设备呈地理分布, 对其应分层控制, 同时对于配电网的供电质量和运行费用来看, 配电自动化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施工现场配电线路管理 篇5

7.1

架空线路

7.1.1

架空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

7.1.2

架空线必须架设在专用电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木、脚手架及其他设施上。

7.1.3

架空线导线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导线中的计算负荷电流不大于其长期连续负荷允许载流量。

线路末端电压偏移不大于其额定电压的5%。

三相四线制线路的N线和PE线截面不小于相线截面的50%,单相线路的零线截面与相线截面相同。

按机械强度要求,绝缘铜线截面不小于10mm2,绝缘铝线截面不小于16mm2。

在跨越铁路、公路、河流、电力线路档距内,绝缘铜线截面不小于16mm2,绝缘铝线截面不小于25mm2。

7.1.4

架空线在一个档距内,每层导线的接头数不得超过该层导线条数的50%,且一条导线应只有一个接头。

在跨越铁路、公路、河流、电力线路档距内,架空线不得有接头。

7.1.5

架空线路相序排列应符合下列规定:

动力、照明线在同一横担上架设时,导线相序排列是:

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N、L2、L3、PE;

动力、照明线在二层横担上分别架设时,导线相序排列是:上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L2、L3;下层横担面向负荷从左侧起依次为L1

(L2、L3)、N、PE。

7.1.6

架空线路的档距不得大于35m。

7.1.7

架空线路的线间距不得小于0.3m,靠近电杆的两导线的间距不得小于0.5m。

7.1.8

架空线路横担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不得小于表7.1.8-1所列数值;横担宜采用角钢或方木,低压铁横担角钢应按表7.1.8-2选用,方木横担截面应按80mm/80mm选用;横担长度应按表7.1.8-3选用。

表7.1.8-1

横担间的最小垂直距离(m)

排列方式

直线杆

分支或转角杆

高压与低压

1.2

1.0

低压与低压

0.6

0.3

表7.1.8-2低压铁横担角钢选用

导线截面(mm2)

直线杆

分支或转角杆

二线及三线

四线及以上

L50×5

2×L50×5

2×L63×5

120

L63×5

2×L63×5

2×L70×6

表7.1.8-3横担长度选用

横担长度(m)

二线

三线、四线

五线

0.7

1.5

1.8

7.1.9

架空线路与邻近线路或固定物的距离应符合表7.1.9的规定。

7.1.10

架空线路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杆或木杆。钢筋混凝土杆不得有露筋、宽度大于0.4mm的裂纹和扭曲;木杆不得腐蚀,其梢径不应小于140mm。

7.1.11

电杆埋设深度宜为杆长的1/10加0.6m,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在松软土质处宜加大埋人深度或采用卡盘等加固。

7.1.12

直线杆和15°以下的转角杆,可采用单横担单绝缘子,但跨越机动车道时应采用单横担双绝缘子;15°到45°的转角杆应采用双横担双绝缘子;45°以上的转角杆,应采用十字横担。

表7.1.9

架空线路与邻近线路或固定物的距离

项目

距离类别

最小净空

距离(m)

架空线路的过引线、接下线与邻线

架空线与架空线,电杆外缘

架空线与摆动最大时树梢

0.13

0.05

0.50

最小垂直

架空线同杆架设下方

架空线最大弧垂与地面

架空线最大弧垂与

架空线与邻近电力线路交叉

施工

机动

铁路

距离(m)的通信、广播线路

现场

车道

轨道

暂设工程顶端

1kV

以下

1~

10kV

1.0

4.0

6.0

7.5

2.5

1.2

2.5

最小水平

距离(m)

架空线电杆与路基边缘

架空线电杆与

铁路轨道边缘

架空线边线与建筑物

凸出部分

1.0

杆高(m)+3.0

1.0

7.1.13

架空线路绝缘子应按下列原则选择:

直线杆采用针式绝缘子;

耐张杆采用蝶式绝缘子。

7.1.14

电杆的拉线宜采用不少于3根D4.0mm的镀锌钢丝。拉线与电杆的夹角应在30°~45°之间。拉线埋设深度不得小于1m。电杆拉线如从导线之间穿过,应在高于地面2.5m处装设拉线绝缘子。

7.1.15

因受地形环境限制不能装设拉线时,可采用撑杆代替拉线,撑杆埋设深度不得小于0.8m,其底部应垫底盘或石块。撑杆与电杆的夹角宜为30°。

7.1.16

接户线在档距内不得有接头,进线处离地高度不得小于2.5m。接户线最小截面应符合表7.1.16-1规定。接户线线间及与邻近线路间的距离应符合表7.1.16-2的要求。

7.1.16-1

接户线的最小截面

接产线架设方式

接户线长度

接户线截面(mm2)

(m)

铜线

铝线

架空或沿墙敷设

10~25

6.0

10.0

≤10

4.0

6.0

表7.1.16-2

接户线线间及与邻近线路间的距离

接户线架设方式

接户线档距(m)

接户线线间距离(mm)

架空敷设

≤25,150

>25

200

沿墙敷设

≤6

>6

150

架空接户线与广播电话线交叉时的距离(mm)

接户线在上部,600

接户线在下部,300

架空或沿墙敷设的接户线零线和相线交叉时的距离(mm)

7.1.17

架空线路必须有短路保护。

采用熔断器做短路保护时,其熔体额定电流不应大于明敷绝缘导线长期连续负荷允许载流量的1.5倍。

采用断路器做短路保护时,其瞬动过流脱扣器脱扣电流整定值应小于线路末端单相短路电流。

7.1.18

架空线路必须有过载保护。

采用熔断器或断路器做过载保护时,绝缘导线长期连续负荷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或断路器长延时过流脱扣器脱扣电流整定值的1.25倍。

7.2

电缆线路

7.2.1

电缆中必须包含全部工作芯线和用作保护零线或保护线的芯线。需要三相四线制配电的电缆线路必须采用五芯电缆。

五芯电缆必须包含淡蓝、绿/黄二种颜色绝缘芯线。淡蓝色芯线必须用作N线;绿/黄双色芯线必须用作PE线,严禁混用。

7.2.2

电缆截面的选择应符合本规范第7.1.3条1、2、3款的规定,根据其长期连续负荷允许载流量和允许电压偏移确定。

7.2.3

电缆线路应采用埋地或架空敷设,严禁沿地面明设,并应避免机械损伤和介质腐蚀。埋地电缆路径应设方位标志。

7.2.4

电缆类型应根据敷设方式、环境条件选择。埋地敷设宜选用铠装电缆;当选用无铠装电缆时,应能防水、防腐。架空敷设宜选用无铠装电缆。

7.2.5

电缆直接埋地敷设的深度不应小于0.7m,并应在电缆紧邻上、下、左、右侧均匀敷设不小于50mm厚的细砂,然后覆盖砖或混凝土板等硬质保护层。

7.2.6

埋地电缆在穿越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易受机械损伤、介质腐蚀场所及引出地面从2.0m高到地下0.2m处,必须加设防护套管,防护套管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7.2.7

埋地电缆与其附近外电电缆和管沟的平行间距不得小于

2m,交叉间距不得小于lm。

7.2.8

埋地电缆的接头应设在地面上的接线盒内,接线盒应能防水、防尘、防机械损伤,并应远离易燃、易爆、易腐蚀场所。

7.2.9

架空电缆应沿电杆、支架或墙壁敷设,并采用绝缘子固定,绑扎线必须采用绝缘线,固定点间距应保证电缆能承受自重所带来的荷载,敷设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7.1节架空线路敷设高度的要求,但沿墙壁敷设时最大弧垂距地不得小于2.0m。

架空电缆严禁沿脚手架、树木或其他设施敷设。

7.2.10

在建工程内的电缆线路必须采用电缆埋地引入,严禁穿越脚手架引入。电缆垂直敷设应充分利用在建工程的竖井、垂直孔洞等,并宜靠近用电负荷中心,固定点每楼层不得少于一处。电缆水平敷设宜沿墙或门口刚性固定,最大弧垂距地不得小于

2.0m。

装饰装修工程或其他特殊阶段,应补充编制单项施工用电方案。电源线可沿墙角、地面敷设,但应采取防机械损伤和电火措施。

7.2.11

电缆线路必须有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电器与电缆的选配应符合本规范第7.1.17条和7.1.18条要求。

7.3

室内配线

7.3.1

室内配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或电缆。

7.3.2

室内配线应根据配线类型采用瓷瓶、瓷(塑料)夹、嵌绝缘槽、穿管或钢索敷设。

潮湿场所或埋地非电缆配线必须穿管敷设,管口和管接头应密封;当采用金属管敷设时,金属管必须做等电位连接,且必须与PE线相连接。

7.3.3

室内非埋地明敷主干线距地面高度不得小于2.5m。

7.3.4

架空进户线的室外端应采用绝缘子固定,过墙处应穿管保护,距地面高度不得小于2.5m,并应采取防雨措施。

7.3.5

室内配线所用导线或电缆的截面应根据用电设备或线路的计算负荷确定,但铜线截面不应小于1.5mm2,铝线截面不应小于2.5mm2。

7.3.6

钢索配线的吊架间距不宜大于12m。采用瓷夹固定导线时,导线间距不应小于35mm,瓷夹间距不应大于800mm;采用瓷瓶固定导线时,导线间距不应小于100mm,瓷瓶间距不应大于

1.5m;采用护套绝缘导线或电缆时,可直接敷设于钢索上。

7.3.7

配电管理系统 篇6

近几年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都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电力行业近几年发展速度极快,对于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满足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电子配电系统的不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就制约了我国电力自动化配电的发展,本文就结合配电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争取促进我国电力系统最优化发展,实现节能发展目标,使我国电力行业得到更好发展。

二、当前我国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的具体状况

1、一部分区域已经初步取得良好成绩

我国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改革,电力行业作为各行业的基础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无论在管理体制还是运行方式上都经历了巨大变革。比如我国对农村电网以及城市电网进行的相关改革,使得大量资金和技术引进到电力行业之中。我国对于电力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在20世纪就已经开始,在一些地区已经初步取得良好成绩。比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河北等地区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的配电方式。

2、总体发展欠缺,问题较多

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和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距离,技术水平仍然比较低。特别是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在普及科学技术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这也加大了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普及难度。因此,我国要想全面推行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模式就必须要投入大量技术和资金,要加强对全国范围内电力专业人员的培训,不断完善相关电力设备。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用电量需求在不断上升,但是只有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实现了配电自动化,大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从整体上分析我国电力自动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困难较大。

三、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方式

目前应用的电力配电自动化以及配电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电力自动化系统分析

为了满足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近几年我国逐渐实现电力配电自动化,大大缓解了供电紧张问题。所谓的电力自动化系统就是利用高新技术改变传统的由人来控制的配电方式和管理方式,利用机器实现自动化配电,这种方式消耗较低、质量高,能够有效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行业的需要。要想实现电力配电自动化和管理目标就需要构建电力自动化系统,这是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关键的。一般来说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统一的一个电网,使得各个地区、各个城市之间可以相互传达和共享信号和数据,这就大大减少了人在这一过程中的干涉,运用高新技术减少消耗,大大提高了供电效率。所以,通过利用电力自动化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供电质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也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2、电力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系统分析

一般构成电力系统的主要包括发电系统、输电系统、变电系统、配电系统以及用电系统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对于电力系统的应用有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配电SCADA主站系统;配电故障诊断恢复和配网应用软件子系统DAS;配电AM/FM/GIS应用子系统DMS这几个基本的系统,其中SCADA主站系统是最重要的系统,它主要是由主机和前置服务器组成,在应用过程中如果系统出现故障,前置服务器可以自动运行,取代主机的作用,进而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对电力系统的管理。通过利用自动化系统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资源,降低耗电量,实现节能目标。所以,在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要将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紧密结合。

四、促进我国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实现的方式

1、全面科学规划,提前做好准备

电力系统的构建并不简单,这项工程比较复杂,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所以,要想在我国电力行业中构建电力配电自动化以及配电管理,就要针对我国的实际状况构建统一的规划。另外,在实施之前必须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在构建之前必須要了解电力配电自动化建设过程中所要应用的相关技术和具体的方法,还要准备相应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二是确保在全国范围内都能进行通信,利用GPS、GIS等技术构建电力配电中断,准确、及时、有效的进行通信;三是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情况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在建设过程中要确保相关的资金是否到位,保证建设的连续性。另外,在构建过程中也要考察居民的实际需要,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确保供电价格可以被消费者所承担。只有全面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进一步促进电力配电自动化的发展。

2、不断开发高新科技,加强电力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的水平

在构建电力自动化配电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前期规划和准备以外,还需要不断进行高新科技的开发,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配电自动化和管理的水平,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电网基本上能够覆盖我国以后,就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来进行管理,这样才能确保电力供应。第一要构建一个专业的技术开发团队,及时更新和研发相关技术;二是要及时将技术的应用状况进行反馈,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结合各地区的实际状况进行技术研发,确保预算符合实际经济发展状况。

3、及时完善相关设备,保证其使用的广泛性

在电力配电自动化发展过程中电力设备及其相关配件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除了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外还要完善相关的设备,提高设备水平。在研究过中相关人员必须要选择适当的设备,选择较好的厂商合作,实现跨平台合作,确保设备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在应用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设备的状况,及时更新和维护,确保电力正常运行。

五、结束语

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 篇7

电力自动化利用了从前已经论证可行并经过长期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投入新的方法方式以及资源设备等产生了系统功能进一步的整合发展, 实现了从前设备不可能实现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状态, 使其发展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前进, 强调资源间的配合使用。通过这一系统的实现增强信息设备效用的进一步实现。能够将信息的稳定性准确性提升, 并完成自动检测自动停止和开始的任务。此外它具有的优势是将一般的二次设备的复杂性降低, 如二次接线工作更加容易。这一工程的运动实施大大节省了资金, 使得操作的合理性和平稳性都能够增强, 是一项值得推广和大范围使用的技术。以下介绍其多个方面的运行和操作方式等。

2 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基本有5个方面, 即配电SCADA、故障管理、负荷管理、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AM/FM/GIS) 和配电网高级应用。

同输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一样, 配电网的SCADA也是配电自动化的基础, 只是数据采集的内容不一样, 目的也不一样, 配电SCADA针对变电站以下的配电网络和用户, 目的是为DA/DMS提供基础数据。但是, 仅仅是配电SCADA的三遥功能, 并不能称为配电自动化系统, 必须在配电SCADA基础上增加馈线自动化 (FA) 功能。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功能应包括馈线故障的自动识别、自动隔离、自动恢复。考虑到故障的方面和表征之间的关系, 故障的判断需要考虑很多的方式方法并分别加以测试, 诊断方案应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相-相故障、相-相接地故障和三相故障。使用范围为中性点不接地或小电流接地系统。

为了完成DA的功能, 配电SCADA除了可以采集正常情况下的馈线状态量, 还应对故障期间的馈线状态进行准确的捕捉;除可进行人工远程控制, 还应对馈线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以便实现故障的自动隔离和自动恢复。

3 GIS与面向电力系统的实时GIS平台

由于配电网供电设备点多面广, 并且按地理分布, 因此, 对其管理离不开地理信息。常规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由GIS软件包、数据库和计算机硬件组成。可以完成一般的图形制作、编辑与管理功能, 以及空间数据分析和关联分析。建立在GIS基础上的设备系统通常称为AM/FM/GIS系统。

这种由常规GIS构成的设备管理系统, 包括了许多电力系统分析所不需要的地质地貌信息, 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 而电力系统分析又对实时性要求极高, 因此, 需要一种面向电力系统的实时GIS平台作为配电自动化/配电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

这种平台应具有以下特点: (1) 良好的实时性; (2) 对电力系统模型的良好描述; (3) 对其它系统的开放接口。

4 负荷控制与负荷管理

是为了确保电网工作进行的稳定性, 它的主要目的是调控承受的电流。但是这种方法已经变得越来越落后, 不能跟上新的发展需要,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得到用户的肯定。所以, 当前应当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获得用户的肯定并达到有效的输电要求。

这要求管理层的权力和义务都应当得到提升, 充分意识到自己应当行驶的责任和义务。当前来看, 大多数电力局都拥有流量调控机构, 怎样将旧的机构系统充分调动利用达到新的标准是要主要考虑的状态之一, 并能够提升服务等级, 加强管理方面的付出和肯定。把旧的部分与新的部分适当适量的结合并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是应当关注的课题之一。

5 通信方式的选择

配电通信在大范围的使用运行中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终端节点的个数的原因, 选择和规划上都较多。但是也为选择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面对的方法方案都太多, 因为用户都希望用到最为有效而价格上最为低廉的一种方式, 以下将这些手段方法总结并分析, 提供参考依据。

5.1 电话线比较传统并且简便,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作业, 适

合较为低技术的配电系统, 因为其性能稳定性较差, 所需要的花费也比较小;专线方式的性能和稳定性上都较好, 适应高水平的终端要求。缺陷是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必须配备专用的线路。

5.2 无线方式有普通电台和高速智能数传电台两种。

普通电台已广泛应用于负荷控制系统中, 这种设备花费较少, 很便宜, 但是同时也无法有较强的可靠性。频点申请无委会控制较严。高速智能数传电台通信速率高, 频点可复用, 支持X.25协议, 有路由选择功能和主动上报功能, 但是价格昂贵, 难以普及。

5.3 光纤通信方式有光端机方式和光接口板方式两种。

光纤的特点是能够容纳较大的内容, 并且对于干扰信号有阻碍作用, 耗费量小, 因此, 其价格也比较昂贵。光端机方式适合容量大的站点, 成本也较高。光接口板的方式将光电转换器直接置入配电终端内, 并可以利用编码复用方式多个配电终端设备公用一对光纤, 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另外, 如果多膜光缆能够满足配电系统的距离要求, 多膜光缆在价格上也更为能为大众所接受。因此, 所以, 参考以上有利点能够肯定光纤通信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应当大力推广并使用。

6 开关设备与FTU的配合

配电开关渐渐追求能够自动开启和断电。以改善传统电路依靠人员手动来操作机器的运行和停止的弊端。新的开关在电路上的设置有所不同, 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并且能够自己发现电路中存在的问题, 依靠问题产生的循环变化促使开关自动运行和停止。节省人工工作的时间, 为修理赢得效率。

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开关设备有两种, 一种是自动重合器, 它本身具有故障电流的识别能力和操作顺序控制能力。另一种是与FTU一体化的智能负荷开关。

采用依靠重合器时序整定的方法实现馈线自动化功能, 优点是省略了通信系统的专门使用性, 缺点是对于设施的等级要求严格, 能够承受较大的电流冲击。尤其是在识别接地问题时不能及时找到原因加以解决。

与FTU一体化的智能负荷开关, 通过FTU采集故障信息, 与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一起实现馈线自动化。其好处是对线路冲击小, 适用于小电流接地方式, 但需要通信系统与之配合。我们从衡水配网实际出发, 认为这种方式更适合衡水配网的具体情况。

7 相关系统的信息交换与系统集成

配电网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范围是中低压网及深入到其中的高压网, 分界点在高压/中压变压器的高压侧, 但不包括高压侧的断路器和隔离开关。配电网的保护控制系统分界点也相同。

配电管理系统 篇8

关键词:配电管理,配电自动化系统,问题

实际配电系统运行状况与配电管理、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施存在密切联系, 所以电力企业要想保证配电系统功能的发挥, 就应当充分重视自动化系统实施和配电管理, 并在有效解决相应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升自动化系统实施和配电管理水平。该文将对配电管理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配电管理中实施配电自动化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以期通过提升配电系统运行水平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配电管理

1.1配电管理相关内容

实际中配电管理又被称为DMS, 由于其具有实用性强、应用领域广等特点, 所以现阶段配电管理中配电管理自动化具有重要地位。电力运输的各项保障方案、配电过程中电力运输问题的解决是管理技术的主要构成内容。配电管理系统内容主要包括配电需求服务、电力运输信息的处理、配电网信息的加工和提取、配电网的定位配电、自动计算理论5方面内容。因为提取配电运输信息、配电运输中电力输送动态分析、配电运输安全检测是实际配电运输中的重要内容, 所以应当充分重视其理论内容。

1.2配电管理自动化具体内容

在配电管理自动化中, 技术人员运用全机械计算机设备进行庞大数据库的建设, 并接受运输电路中电路运输数据, 进而分析处理接受过程中电路产生的异常信息。但在反馈处理异常信息电路中, 需要利用中心处理器进行已加工正常数据的发送, 使得电路的运输水平能够保持在一个正常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压缩故障线路的处理时间是自动化的重要优点, 它能够将人从繁重的电路修复工作中解脱出来, 并能够利用自动化技术排查和检测配电运输线路。针对异常线路, 该项技术还能够在故障发生前进行相应防范措施的准备, 这样电路传输效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能够得到保障。这样不仅实现了人力和物理的解决, 还能够推动配电运输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 但是这个过程中必须对配电管理系统进行充分了解, 如图1。

2配电管理中实施配电自动化系统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将仪器应用到自动化配电中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运电传输效率, 例如在电流自动程式实现过程中可以应用电流变压器、电阻合流器、电流分压器等设备。当前电流运输实验经常存在传输电流距离小、设备器械单一等问题, 这样全面测试目的就很难实现, 因此实际中无法探测电流运输中的所有故障, 同时自动化配电要求使用具有较高准确率的数据信息, 所以在获取数据异常信息的情况下, 经常会产生因配电传输距离小、实验设备单一等原因造成的故障排查困难。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措施进行配电管理自动化问题的处理。

2.1提高自动化程式的信息处理水平

计算机电路信息处理中涉及信息量很大, 在信息处理方面自动化程式略显不足, 所以就会影响配电传输的效率。同时自动化配电设备在数据相同或数据相近的情况下就会有误差产生, 难以实现故障产生区域的准确定位和定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人机配合的策略, 由于配电自动化的判断和调整主要依靠计算机实现, 遇到突发事故时相应措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所以要有效预防定位故障就应当运用人际协调操作, 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人脑能够进行的判断更加准备和清晰, 数据量过大时的整理和筛选也能够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

2.2实现配电运输中接线无缝隙接线

实际电力作业中经常因施工作业不良影响电线电缆接控装置的安装, 例如电线线缆会在施工作业后因受到外力因素影响而产生接触不良, 技术人员只有进行逐一排查电路才能够解决这类问题, 这样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 还会严重降低电力运输效率。所以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问题, 技术人员必须引入自动化的电流分压技术, 利用该技术测量检测施工后电路, 并立即解决发展的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物力和人力, 还能够有效推动自动化配电的传输效率的提升, 进而为我国电力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2.3合理利用电流分压技术手段

通过了解我国运输配电过程不难发现, 供电系统经常会受到电力超负荷引起电力网络瘫痪的影响, 例如2014年河北石家庄的突发停电事故, 就是由于线路承载过大电力造成电量超负荷, 进而引发电路网络瘫痪。这个过程中整体供电系统由于中心处理器瘫痪而无法平均分配供电系统电量, 在局部电压过高的情况下出现电路瘫痪。对于这种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应用电流分压技术手段, 将更多电流控制点设置与电力传输线路当中, 在电流控制中充分实行多点多段路控制, 这样在信息量传输较大的情况下中央配电的管理控制中心受到的影响就不至于造成全网络瘫痪。 由于在电流分压技术中控制电流的是多控制点, 如果有电路问题发生于主控制点, 传输至分控制中心的过大电流就被会分压, 这样就不会对区域内电流正行运输造成影响。

2.4使用优化优等的运输材料

电力运输中的电力磁场具有通化性, 所以长时间电流传输时磁场会相互影响, 电线间就会有干扰产生, 进而造成运电传输效率的降低。实际当中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就应当使用优等优化的运输材料, 这是因为优质材料具有更强的抗电流通化能力和更大的电流负载, 传输大电量时的承载性更高, 磁场干扰现象就不会产生, 配电运输水平和传输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使用优等优质材料, 即使电路系统有故障发生并且导致过大电线负载量, 电力运输能力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电量高运输状况下传输效率仍然能够保持正常水平。

3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 有效的配电管理和自动化系统实施对于配电系统有序运行意义重大, 电力企业应当强化配电管理和自动化系统实施, 最大限度保证配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进而为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提供保证。该文分析了配电管理相关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配电管理中实施配电自动化系统应注意的关键问题。但该文仍存在一定局限, 希望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 通过高水平的配电管理和自动化系统实施保障配电系统的有序运行, 进而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瑞, 娇黄升, 肖顺良.基于配电管理及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施的要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自然科学版, 2014 (36) :165.

[2]陆翔, 黄权飞, 张云峰, 等.配电管理与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施中的关键性问题分析[J].电子制作:自然科学版, 2014 (23) :226-227.

[3]苏浩益, 贺伟明, 吴小勇.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系统运行健康度模型[J].智能电网:社会科学版, 2014 (3) :49-53.

浅论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 篇9

一、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原则

1.安全性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对电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 甚至达到了人们非常依赖于电力。如果电力出现了问题, 不仅无法正常的进行供电, 甚至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直接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十分巨大的影响。所以, 配电系统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坚持安全性的基本原则, 从而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人民, 服务社会。

2.可靠性原则

配电系统在进行自动化管理的过程中, 可靠性十分重要, 必须要保障广大用户用电的可靠性, 才能够提高配电系统自动化的效率和质量。可靠性主要就是指配电自动化系统应该尽量避免出现故障导致用户们无法正常用电的时候, 所以, 必须要选择可靠、先进的设备以及可靠的设计布局, 才能够从最大程度上避免电力故障的出现, 从根本上提高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

3.实事求是原则

配电自动化系统在选择设备的时候必须要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 如果选择的技术、设备并没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进而会导致我国财产的浪费, 最终造成配电自动化无法得到发展。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在进行发展的时候, 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从而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动化系统设施的作用, 真正地实现更广的覆盖率。

二、配电自动化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1.电网运行可靠性低

配电网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由于配电网网架结构比较薄弱, 进而导致我国配电技术比较滞后, 网络自动化水平远远满足不了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进而导致我国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比较低, 最终会造成我国配电网自身的不确定性。配电网规划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 进而导致供电企业本身的自动化水平受到了限制, 甚至还会出现漏电等安全事故, 不仅无法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电能, 甚至还会威胁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2.电网运行技术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技术化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只有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 由于电力企业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 进而导致信息数据收集和计算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而导致计算得出的数据缺乏科学性、可靠性, 不能真实地反映出配电系统的实际情况, 最终会造成诸多问题的出现, 比如配电网中断, 引发断电事故等, 对于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的作用。

3.科技应用不到位

由于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 进而导致配电网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还不是十分广泛, 所以, 无法保障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先进性、可靠性, 不仅会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甚至还会出现诸多人为失误, 进而影响到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 引发诸多事故的出现, 不利于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配电自动化管理及发展趋势

1.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 信息能够及时地进行收集和更新。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跟踪配电系统状态的数据。信息管理能够有效的控制信息, 并且对于精度和实时性要求比较高, 所以, 在进行数据采集的时候必须要积极的结合各个点的数据, 目前比较常见的就是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能够提供比较快速的响应。信息记录主要内容包括了各点运行参数、事件以及数值等, 能够清晰地反映出系统结构的变化, 保障精度不会受到影响。

2.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将配电自动化系统出现故障而引发的后果降到最低, 一旦出现永久性故障的时候, 可以有效地识别故障路线, 从而重新构建配电系统, 在非故障段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供电。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变电站通过多条放射状馈电线进行用户供电。配电自动化系统能够对故障电流进行有效的信息分析, 从而推断出故障位置, 并且在电源已经切断的条件下, 能够自动地打开分段刀闸将故障进行隔离。自动化系统能够及时的重新安排运行方式, 从而有效地控制刀闸和断路器, 最终将非故障线路重新接入到供电电源。

3.标准统一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不断地完善, 从而实现了对电力行业的标准化制约, 所以, 配电自动化系统逐渐地朝着产品标准化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造成我国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进而会逐渐地淘汰那些不符合标准的商家, 能够有效地实现电力行业的标准化, 最终实现电力行业发展的标准统一化和规范化, 从根本上实现了行业本身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性发展。

4.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合自动化技术在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进而能够有效地实现无人值班的情况。并且在进行数据采集系统和监视控制系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调度员在调度中心实现控制和管理。并且能够有效地实现保护定值的修改、故障测距数据等信息的收集。在进行配电综合自动化的操作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取消大控制室, 并且最终实现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从根本上保障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状态。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电力, 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工作, 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准确性、高效性, 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们服务, 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配电自动化的应用原则, 目前配电自动化和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配电自动化管理和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问题,配电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明俊.配电系统自动化及其发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3) :23-27.

浅谈电力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 篇10

1 电力自动化系统

电力自动化系统是利用提高前辈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 (包括继电保护、控制、丈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 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 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督、丈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 数据共享, 完成变电站运行监督和控制任务。电力自动化利用了从前已经论证可行并经过长期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投入新的方法方式以及资源设备等产生了系统功能进一步的整合发展, 实现了从前设备不可能实现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状态, 使其发展向着更完美的方向前进, 强调资源间的配合使用。通过这一系统的实现增强信息设备效用的进一步实现。能够将信息的稳定性准确性提升, 并完成自动检测自动停止和开始的任务。

2 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系统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基本有5个方面, 即配电SCADA、故障管理、负荷管理、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AM/FM/GIS) 和配电网高级应用。同输电网的调度自动化系统一样, 配电网的SCADA也是配电自动化的基础, 只是数据采集的内容不一样, 目的也不一样, 配电SCADA针对变电站以下的配电网络和用户, 目的是为DA/DMS提供基础数据。但是, 仅仅是配电SCADA的三遥功能, 并不能称为配电自动化系统, 必须在配电SCADA基础上增加馈线自动化 (FA) 功能。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功能应包括馈线故障的自动识别、自动隔离、自动恢复。考虑到故障的方面和表征之间的关系, 故障的判断需要考虑很多的方式方法并分别加以测试, 诊断方案应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相-相故障、相-相接地故障和三相故障。使用范围为中性点不接地或小电流接地系统。但是, 仅仅是配电SCADA的三遥功能, 并不能称为配电自动化系统, 必须在配电SCADA基础上增加馈线自动化功能。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功能应包括馈线故障的自动识别、自动隔离、自动恢复。配网故障诊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根据配网实际情况和故障情况的差别, 诊断的步骤与方法不同。

为了完成DA的功能, 配电SCADA除了可以采集正常情况下的馈线状态量, 还应对故障期间的馈线状态进行准确的捕捉;除可进行人工远程控制, 还应对馈线设备进行自动控制, 以便实现故障的自动隔离和自动恢复。

3 负荷控制与负荷管理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而负荷的管理和控制则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要目的。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 以往那种以限电为主要目的的负荷控制系统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 电力供应的不平衡关系已倒置,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电用好, 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是为了确保电网工作进行的稳定性, 它的主要目的是调控承受的电流。但是这种方法已经变得越来越落后, 不能跟上新的发展需要,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得到用户的肯定。所以, 当前应当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获得用户的肯定并达到有效的输电要求。因此, 传统的负荷控制系统应向负荷管理层次上发展, 成为配电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4 通信方式的选择

首先, 有线方式有电话线和专线两种。电话线方式设备投资较低, 可靠性和实时性也较低, 由于电话线架设非常方便, 广泛适用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配电终端。专线方式可靠性和实时性都很好, 适合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配电终端设备, 缺点是需要架设专用通信线。

4.1 无线方式有普通电台和高速智能数传电台两种。

普通电台已广泛应用于负荷控制系统中, 这种设备花费较少, 很便宜, 但是同时也无法有较强的可靠性。频点申请无委会控制较严。高速智能数传电台通信速率高, 频点可复用, 支持X.25协议, 有路由选择功能和主动上报功能, 但是价格昂贵, 难以普及。

4.2 光纤通信方式有光端机方式和光接口板方式两种。

光纤的特点是能够容纳较大的内容, 并且对于干扰信号有阻碍作用, 耗费量小, 因此, 其价格也比较昂贵。光端机方式适合容量大的站点, 成本也较高。光接口板的方式将光电转换器直接置入配电终端内, 并可以利用编码复用方式多个配电终端设备公用一对光纤, 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另外, 如果多膜光缆能够满足配电系统的距离要求, 多膜光缆在价格上也更为能为大众所接受。因此, 所以, 参考以上有利点能够肯定光纤通信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应当大力推广并使用。

4.3 电话线比较传统并且简便, 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作业, 适

合较为低技术的配电系统, 因为其性能稳定性较差, 所需要的花费也比较小;专线方式的性能和稳定性上都较好, 适应高水平的终端要求。缺陷是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必须配备专用的线路。

5 开关设备与FTU的配合

配电开关渐渐追求能够自动开启和断电。以改善传统电路依靠人员手动来操作机器的运行和停止的弊端。新的开关在电路上的设置有所不同, 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并且能够自己发现电路中存在的问题, 依靠问题产生的循环变化促使开关自动运行和停止。节省人工工作的时间, 为修理赢得效率。用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开关设备有两种, 一种是自动重合器, 它本身具有故障电流的识别能力和操作顺序控制能力。

另一种是与FTU一体化的智能负荷开关。采用依靠重合器时序整定的方法实现馈线自动化功能, 优点是省略了通信系统的专门使用性, 缺点是对于设施的等级要求严格, 能够承受较大的电流冲击。尤其是在识别接地问题时不能及时找到原因加以解决。与FTU一体化的智能负荷开关, 通过FTU采集故障信息, 与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一起实现馈线自动化。其好处是对线路冲击小, 适用于小电流接地方式, 但需要通信系统与之配合。我们从衡水配网实际出发, 认为这种方式更适合衡水配网的具体情况。

结束语

配电网建设需求管理 篇11

【关键词】配电网;需求;管理

1.配电网建设需求管理的实施和应用

1.1配电网建设需求管理办法

以配电网规划管理为例,简要说明管理办法的内容,其它可研、计划等环节的管理办法可参照制定。

1.1.1管理规范和要求

配电网规划是电网规划的重要内容,应与地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并纳入地方总体规划。配电网规划应做到协调发展、适度超前、标准统一、因地制宜,有明确的规划目标。配电网规划应以现状配电网为基础,以配电网坚强网架为目标,以经济发展规划和高压变电站规划为导向进行编制。配电网规划中应包含主选和备选方案,一般情况下应2-3年修订一次。进行规划环节建设需求管理应注意:

①编制的配电网规划应具有很强的实际可操作性。以往规划编制完成后,容易出现规划与实际的脱节,并且到规划中后期时,更是规划与实际大相径庭。因此,规划编制要注重地方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因素,编制合理正选方案的同时,编制备选方案,并及时进行配电网规划修编。

②应优先考虑网架的构建,优化配电网结构。很多配电网建设需求只侧重考虑提高设备健康水平,缺少考虑坚强网架的构建,今后容易出现走回头路,“大拆大建”的现象。因此,应以配电网远景网架为目标,以变电站建设为契机,优先考虑变电站的新建中压出线配套,作为完善配电网网架的重要部分。

1.1.2制定的管理流程规范

a.配电网规划编制时,规划编制责任部门应召集单位内部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规划编制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聘请专业机构协助编制工作。

b.规划编制小组制定编制原则,并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包括高压电网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

c.各基层运行管理部门应依据配电网规划编制原则,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落实配电设施用地、线路走廊、电缆通道,提出配电网规划建议,协助规划编制小组初步确定配电网网架主体结构规划建议。

d.规划编制责任部门召集相关部门审核规划编制小组汇总的网架主体结构规划建议,完善配电网架主体结构的规划内容。

e.规划编制小组以审定的配电网架主体结构规划建议为基础,各基层运行管理部门提出的规划建议为参考,以优化电网结构、保障供电能力、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服务水平为目标,编制完整的配电网规划建议。

f.规划编制责任部门召集相关部门审核配电网规划建议,规划编制小组修改完善,报公司决策通过后,上报到上级单位审批。

1.2配电网建设需求管理的评估方法

鱼骨图分析法,是将问题的特性与受影响的因素,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因其形状如鱼骨,所以又叫鱼骨图,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采用鱼骨图分析法找出可以表征配电网发展水平的因素。如网络结构水平中主要有中压线路联络率较低、变电层级多、山区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等;装备技术水平中主要有线路绝缘化率偏低、主要设备标准化率不高、配网自动化覆盖率低等;负荷供应能力中主要有中压线路可转供电率较低、中压线路负载率不均衡且整体偏低等。

以此分析平阳县配电网现状,积极提高中压配电网典型接线模式的比例,解决部分线路供电半径过长,提高线路的绝缘化率等;同时,查找仍存在的问题时发现,中压配电网主干线仍未形成简单、清晰、稳定的网络结构,配网自动化覆盖率低,35千伏电压等级短时间内无法消除等。

1.3提高中压线路联络率是重要的建设需求

由于早期部分变电所落点不合理或不及时、单辐射线路仍然较多、联络方式不合理、线路负载率过高等问题导致配电网网架结构仍不十分合理,线路转供能力偏弱。

加强配电网建设需求的管理在提高中压线路联络率与转供能力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法有:逐步减少现存单辐射线路,提高线路联络率;分流调整重载线路,提高线路互倒率;梳理调整联络方式不合理线路,简化优化片区网架结构;以配电网规划为指导,科学合理安排配电网资金,提高资金率利用率等。

1.3.1提高中压线路联络率的分片区分析

针对各片区网架和用电特点,开展需求分析。如山门片区内现有35千伏山门变,其中10千伏间隔12个,其中公用线路8条,公用线路环网化率38%,站间联络率38% 。山门片区位于平阳西部山区,电网发展比较缓慢,山区线路较长,线路走向发散,单辐射较多,联络率低,联络难度大。在考虑节约资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现有公用线路的环网化率,特别是站间联络率。

1.3.2制定优化配电网架和提高中压线路联络率的建议方案

仍然以山门片区为例,2013年投资约90万元改造大屋线岭街支线需,将原站间联络提升为生命线,提高转供能力;2014年投资约25万元延伸Ⅱ段城镇线末端400米与Ⅰ段东门线联络,增加一对站内不同母线中压线路联络,使中压线路联络率达到63%,站间联络率达到38%;2015年投资约25万元延伸Ⅱ段农村线末端400米与Ⅰ段晓坑线联络,增加一对站内不同母线中压线路联络,使中压线路联络率达到88%,站间联络率达到38%;2016年投资约260万元延伸山门变Ⅰ段梅岭线末端900米与改造后的凤尾变Ⅱ段凤首线联络,增加一对中压线路站间联络,使中压线路联络率达到100%,站间联络率达到50%。

1.4平阳县配电网建设需求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绩效考核

配电网建设需求管理的指标体系中主要有:

(1)环网化率及供电可靠性。

(2)电压合格率及供电半径合格率。

(3)线路绝缘化率。

(4)综合线损率及负载率。

同时,这些指标也是绩效考核的内容。

2.配电网建设需求管理的成效

(1)配電网建设需求管理的起点从原来的可研环节前移至规划环节,提高建设需求的前瞻性。规划环节按照适应配电网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建设需求,可研环节在深化项目方案的同时确定建设需求的项目储备,计划环节按照开工条件具备情况安排建设需求的实施计划,需求管理分级目标明确,避免工作混淆和重复。

(2)明确配电网建设需求由发展部门进行管理和优化,且网架优化方面的需求申报改为以发展部门为主,避免设备主人以改造需求为主申报项目的弊端,设备主人缺乏网架优化方面的整体布局意识。

(3)分析建设需求的轻重缓急,优化配电网建设的资金安排,更有效地利用好建设资金,提高配电网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益。

(4)采用鱼骨图分析法找出可以表征配电网发展水平的因素,并以此分析平阳配电网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配电网建设需求管理执行的情况,查找仍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和提升的方向。

3.配电网建设需求管理的进一步完善针对联络结构复杂的网络,应进行优化分析,研究适当减少必要性不强的联络点建设需求,使配电网网络结构简单、清晰,具有规律性。

【参考文献】

[1]黄志伟,葛少云,罗俊平.城市配电网发展策略探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1( 第23卷)(6):112-115.

[2]张功林,林韩,张榕林,陈彬.配电网发展若干问题探讨.电力与电工,2009(第29卷)(4):8-9.

配电管理系统 篇12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配电工程中, 造成火灾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多, 并且其所产生的危害也无法估量和预测。因此在配电工程中应用智能配电监控系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其系统中的火灾警报装置能够对配电室中的火情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和预测, 并且还能够通过监控录像等对其发出警报, 从而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和处理, 防止火灾继续扩大。智能配电监控系统运用的是全景的数据统一监测平台, 并将视频录像、环境监控、火灾警报等独立的监控装置所产生的数据以及其具有的功能有机的结合, 实现各系统装置之间数据传输、信息交流与共享、联动监测和控制等, 从而达到对配电工程的全方位的控制、监测以及管理。

1配电工程中智能配电监控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无人值班是配电工程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管理配电室的模式, 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班, 就必须完善配电室内的对各种电气装置的监控和保护, 防止其室内泄漏SF6气体、并对其温湿度、通风情况以及相关设备的安全运行中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的监测和收集。如果环境监控装置的运行过程存在缺陷, 就会造成配电室发生安全事故或是出现安全隐患。例如泄漏SF6, 这种气体无色无味, 比重大于空气, 而发生时又不易被察觉, 并且会造成严重的缺氧情况, 甚至会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从而发生不可避免的恶性事故。而在配电室内安装智能配电监控系统, 就能够对其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 并且还会提高电力现场的管理和控制的水平, 从而更大程度的确保人们的人生安全。

2 配电工程中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

以十千伏的配电站所设置的面积为十五米乘以七米的配电室为例, 对其进行紧凑的空间布置。首先在其入口处设立一个独立的三米乘以二点六米的监控室, 然后在其室内安装自动化配电设备DTU以及监控屏幕, 同时还需配备一个空调, 以实现集成数据信息以及整合各个系统, 使得各个系统之间能够有机的进行联动和配合使用。这个系统会对各个装置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记录, 同时还会分析其运行的环境状态, 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对其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 以便及时觉察到安全隐患。当出现泄漏SF6时, 独立的监控室就会对其进行隔离, 同时工作人员也会及时发现这一状况, 并对其进行处理。配电站的平面布置图如图1。

3 配电工程中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的结构组成

智能配电监控系统是运用视频监视器以及监控屏来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和处理, 从而让各个子系统能够进行相应的联动和配合使用。这个系统会自动收集和记录信息数据, 并加以分析, 从而将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工作人员, 以便工作人员了解和掌握配电室的情况, 并对存在的隐患及时进行处理和应对。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的结构组成如图2所示。

3.1 视频监控

视频监控是指将智能监控系统前端的监控摄像头所记录和采集到的音视频材料通过信号线传递到视频处理器上, 然后由视频处理器经过初步判断和处理后就传递到监控中心平台。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根据这些信息发送监控指令, 监控摄像头就会根据指令进行下一步操作。另外这个系统还具有自动跟踪视频以及移动运行的监控功能, 并且在发生警报时, 区域内的监控摄像头就会进行相应的联动报警。

3.2 环境监控

这种监控子系统可以同时对SF6和氧气进行浓度上的检测, 如果SF6的浓度太高或者是氧气的浓度太低, 这个子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报警信息, 同时开启声光显示, 并在泄漏SF6时进行通风排气。而监控系统也会将这些自动通风排气的情况记录下来, 并对发生的时间进行记录, 便于以后的数据查询。这一模块还会对室内的温湿度与空调监控联系起来, 实现两者的控制联动。

3.3 火灾警报装置

这一子系统可以对整个配电站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控制, 如果发生火灾, 这个系统就会马上发出信号进行报警。另外其还具有计算机自动拨号报警的功能以及联网监测和控制的功能, 而消防设备PC也能够将当时的配电室的情况以及系统的运行状态显示出来。

3.4 其他

除了上述几个系统外, 其还有空调监控、门禁管理等系统模块。空调监控是用于监测各类机型的空调设备, 并且具有检测和重试等调节空调运行状态的功能, 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其可靠性和安全性, 降低其由于死机或者是停机造成的损害。门禁管理是与监控视频的子系统连接在一起作用的模块, 它可以极大的防止管理漏洞的出现, 同时其又与火灾警报器连接在了一起进行联动作用, 从而确保了火灾发生时能够保证逃生通道的顺畅性。各个监控模块都由监控室进行控制与数据集成, 相互联动的系统进行协同合作, 从而达到对配电室的全方位监控和管理。

4 总结

综上所述, 在研究配电工程中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的应用时发现, 单独设置一个监控室能够使得配电室的整个空间都能得到科学地规划和合理的使用, 能够有效的节约配电室的空间资源。同时在其内部设置一个智能配电监控系统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对配电站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并对其监控录像进行分析以及对不良情况进行综合报警, 从而为监测与维修、防护与管理等智能化的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能够将准确全面的信息数据传递给工作人员, 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及时作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监控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孙荣博.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的实现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2]贾维.分布式配电室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3]李雨桓.配电室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4.

[4]楼增沅.智能配电监控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2.

上一篇:法律保障研究管理下一篇:HP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