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

2024-11-19

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通用9篇)

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 篇1

为加快铝工业结构调整, 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秩序, 抑制铝冶炼产能无序扩张, 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依据《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年)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铝工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和《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等, 制订铝行业规范条件。

一、企业布局、规模和外部条件

(一) 企业布局

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和再生铝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铝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 要根据资源、能源、环境条件, 合理布局建设铝冶炼企业。现有生产要素缺乏竞争力地区的电解铝企业要逐步转移退出, 在规划引导和总量控制下, 有序向竞争力强的地区转移,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矛盾。

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划确定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军事设施等重点保护地区, 城镇中心区及其近郊, 居民集中区等敏感区域附近建设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企业, 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厂址位置及其与周围人群和敏感区域的距离。

(二) 生产规模及主要外部条件

铝土矿:开采铝土矿资源, 必须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 遵守矿产资源、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矿产资源规划及相关政策。采矿权人应按照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进行开采, 严禁无证开采、乱采滥挖和破坏浪费资源。

氧化铝:氧化铝项目建设,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 同时落实铝土矿 (包括高铝粉煤灰) 资源、水资源和交通运输等外部建设条件。氧化铝项目建设规模必须在80万吨/年及以上, 利用国内铝土矿的氧化铝项目, 配套建设的铝土矿矿山比例应达到85%以上, 资源保障年限应在30年以上;利用进口铝土矿的氧化铝项目, 必须有长期可靠的境外铝土矿资源作为原料保障, 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取得5年以上铝土矿长期合同的原料必须达到总需求的60%以上。利用高铝粉煤灰资源生产氧化铝项目必须接近粉煤灰产地, 建设规模应达到年生产能力50万吨及以上, 高铝粉煤灰资源保障服务年限应不得低于30年。

电解铝:新增生产能力的电解铝项目,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 同时要有氧化铝原料供应保证, 并落实电力供应、交通运输等内外部条件。鼓励电解铝企业通过重组实现水电铝、煤电铝或铝电一体化。电解铝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必须达到40%。

再生铝:新建再生铝项目, 规模应在10万吨/年及以上;现有再生铝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小于5万吨/年。

二、质量、工艺和装备

(一) 质量

铝土矿开采和铝冶炼企业须具备完备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铝土矿石产品质量必须符合GB/T24483-2009、氧化铝产品质量必须符合YS/T803-2012、铝用预焙阳极产品质量必须符合YS/T285-2012、重熔用铝锭必须符合GB/T1196-2008等国家标准。

(二) 工艺技术和装备

铝土矿:铝土矿山 (包括与煤矿等伴生的铝土矿) 必须采用适合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先进采矿方法, 尽量采用大型设备, 提高自动化水平, 并依据铝土矿资源情况增设脱硫和除铁生产系统。

氧化铝:氧化铝项目要根据铝土矿资源情况选择拜耳法、串联法等效率高、工艺先进、能耗低、排放少、环保达标、资源综合利用效果好的生产工艺及装备, 并满足国家《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电解铝:新建及改造电解铝项目, 必须采用400 k A及以上大型预焙槽工艺。现有电解铝生产线要达到160 k A及以上预焙槽。禁止采用湿法工艺生产铝用氟化盐。铝用炭阳极项目采用中、高硫石油焦原料时, 必须配备高效的烟气脱硫净化装置, 并实现达标排放, 禁止建设15万吨/年以下的独立铝用炭阳极项目和2万吨/年以下的独立铝用炭阴极项目。

再生铝:再生铝项目必须按照规模化、环保型的发展模式建设, 必须采用双室炉、带蓄热式燃烧系统满足废烟气热量回收利用、提高金属回收率等的先进熔炼炉型, 并配套建设铝灰渣综合回收及二噁英防控能力的设备设施。禁止利用直接燃煤反射炉和4吨以下其他反射炉生产再生铝, 禁止采用坩埚炉熔炼再生铝合金。现有再生铝生产系统, 应采取有效措施去除原料中含氯物质及切削油等有机物。

三、能源消耗

按照1千瓦时电力折0.1229千克标准煤的折标系数, 对铝行业能源消耗提出如下规范指标。

铝土矿:铝土矿地下开采原矿综合能耗要低于25千克标准煤/吨矿, 露天开采原矿综合能耗要低于13千克标准煤/吨矿。

氧化铝:新建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系统综合能耗必须低于48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 新建利用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系统综合能耗必须低于1 90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 (含副产品) , 其他工艺氧化铝生产系统综合能耗必须低于75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现有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系统综合能耗必须低于50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 其他工艺氧化铝生产系统综合能耗必须低于800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

电解铝:新建和改造的电解铝铝液电解交流电耗必须低于12 750千瓦时/吨铝, 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必须低于13 200千瓦时/吨铝, 电流效率原则上不应低于93%。现有电解铝企业铝液电解交流电耗必须低于13 350千瓦时/吨铝, 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必须低于13 800千瓦时/吨铝, 电流效率原则上不应低于92%。不符合交流电耗规范条件的现有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节能降耗, 在“十二五”末达到新建和改造企业能耗水平。

再生铝:再生铝生产系统, 必须有节能措施, 新建及改造再生铝项目综合能耗应低于130千克标准煤/吨铝, 现有再生铝企业综合能耗应低于150千克标准煤/吨铝。

四、资源消耗及综合利用

铝土矿:铝土矿采矿损失率地下开采不超过12%、露天开采不超过8%;采矿贫化率地下开采不超过10%、露天开采不超过8%。禁止建设资源利用率低的铝土矿山及选矿厂。铝土矿的实际采矿损失率和选矿回收率分别不得超过和低于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规定的指标及设计标准。

氧化铝:采用铝土矿铝硅比大于7的新建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系统, 氧化铝综合回收率应达到80%以上, 鼓励增加赤泥综合处理回收技术及流程, 进一步提高氧化铝的回收率并降低碱耗, 新水消耗应低于3吨/吨氧化铝, 占地面积应小于0.5平方米/吨氧化铝。新建其他工艺氧化铝生产系统氧化铝综合回收率应达到90%以上, 新水消耗应低于7吨/吨氧化铝, 占地面积应小于1.2平方米/吨氧化铝。新建利用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系统氧化铝回收率应达到85%及以上, 新水消耗应低于10吨/吨氧化铝, 占地面积应小于1.6平方米/吨氧化铝 (不包含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面积) , 硅钙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必须达到96%以上。

对于现有氧化铝企业, 使用矿石铝硅比5.5以上的, 氧化铝综合回收率应达到75%以上;使用矿石铝硅比5.5及以下的氧化铝企业, 应采用先进可靠技术对尾矿和赤泥进行综合利用, 尽可能提高氧化铝综合回收率, 降低碱耗和水耗。

电解铝:新建和改造的电解铝系统, 氧化铝单耗原则上应低于1920千克/吨铝, 原铝液消耗氟化盐原则上应低于18千克/吨铝, 炭阳极净耗应低于410千克/吨铝, 新水消耗应低于3吨/吨铝, 占地面积应小于1.5平方米/吨铝。现有电解铝企业, 氧化铝单耗原则上应低于1 920千克/吨铝, 原铝液消耗氟化盐原则上应低于20千克/吨铝, 炭阳极净耗应低于420千克/吨铝, 新水消耗应低于3吨/吨铝。现有企业要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降低资源消耗, 在“十二五”末达到新建企业标准。

再生铝:新建、改扩建废铝再生利用项目铝的总回收率95%以上, 现有废铝再生利用企业铝的回收率91%以上。废铝再生利用企业应配备热灰处理设备, 如热渣压制机、炒灰机、回转式热灰处理设备等, 综合回收铝灰渣, 最终废弃铝灰渣中铝含量3%以下。废水循环利用率98%以上。

五、环境保护

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项目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 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生产项目未经环境保护部门验收不得正式投产。

铝土矿矿山开发要注重土地和环境保护, 根据“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 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保障金制度, 编制矿山生态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并按照方案进行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

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企业污染物排放要符合国家《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25465-2010) , 污染物达标排放, 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环保部门核定的总量控制指标。企业要做到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后循环利用, 减少排放。电解铝项目氟排放量必须低于0.6千克/吨铝, 氧化铝厂、电解铝厂、铝用炭素厂应按环保部门要求开展自行监测, 在烟尘净化系统烟囱尾气排放点安装污染物自动监控设施, 定期向社会公告自行监测结果;应对电解车间、焙烧车间天窗等部位定期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测;新建及现有再生铝项目配套生产设备中需配备废铝熔炼烟气、粉尘高效处理装置, 做到烟气、粉尘收集过滤后达标排放;同时对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置, 防止产生二次污染;对赤泥进行浸出毒性鉴别, 如属于危险废物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管理相关规定, 尚不能利用的赤泥需完全实现无害化处置。申请规范当年及上一年度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所有新建和改造项目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排污许可证》 (尚未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地区除外) 后, 企业方可进行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 持证排污, 达标排放。

六、安全生产与职业病防治

矿山、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定;新建和改造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手续。

矿山企业要依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国务院令第397号) 等有关规定, 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生产活动。氧化铝企业赤泥堆场应符合国家有关尾矿库安全管理规定及技术规程。

七、规范管理

(一) 铝行业企业规范条件的申请、审核及公告

1.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铝行业规范管理工作。申请规范的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企业须编制《铝行业规范申请报告》并按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地方企业通过本地区工业主管部门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 中央企业直接向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 并抄送所在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接收本地区相关企业规范申请和初审, 中央企业自审。

3. 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规范标准, 对申请企业进行核查, 符合规范条件的进行公示, 无异议后予以公告。

(二)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地方各级工业主管部门每年要对本地区企业执行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规范情况进行监督。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的将撤销其公告资格;

1. 填报相关资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2. 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

3. 不能保持规范条件的;

4. 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三) 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 作为相关政策支持的基础性依据。对未列入公告名单的企业, 相关政策将不予支持。

八、附则

(一) 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港澳台地区除外) 所有类型的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及再生铝企业, 现有企业指本规范条件发布之日前建成的企业。

(二) 本规范条件中涉及的国家标准若进行了修订, 则按修订后的新标准执行。

(三) 本规范条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原《铝行业准入条件》 (2007年第64号公告) 同时废止。

(四) 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修订。

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 篇2

电镀行业规范条件

根据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排放重金属相关项目的要求,为加快电镀行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水平,推动节能减排,控制重金属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条件。

纳入本规范条件管理的包括从事各种材料电镀、电铸、电解加工、刷镀、化学镀、热浸镀(溶剂法)以及金属酸洗、抛光(电解抛光和化学抛光)、氧化、磷化、钝化等企业(车间)及电镀集中区。

一、产业布局

(一)根据资源、能源状况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行业发展。新、改、扩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选址应符合产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功能区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要求。

(二)在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点保护区域不得新建、扩建相关项目。已在上述区域内运营的生产企业应根据区域规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依法逐步退出。

(三)新(扩)建项目应取得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依法通

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审批不得开工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经竣工环保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在已有电镀集中区的地市,新建专业电镀企业原则上应全部进入电镀集中区。企业各类污染物(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厂界噪声)排放标准与处置措施均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的规定。

二、规模、工艺和装备

(一)电镀企业规模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电镀生产环节包括清洗槽在内的槽液总量不少于30000升。

2.电镀生产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3.单位作业面积产值不低于1.5万元/平方米。4.作为中间工序的企业自有车间不受规模限制。

(二)企业选用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低水耗、经济高效的清洁生产工艺,推广使用《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的成熟技术。无《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的生产工艺和本规范条件规定的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见附1)。

(三)品种单

一、连续性生产的电镀企业要求自动生产线、半自动生产线达到70%以上。

(四)生产区域地面防腐、防渗、防积液,生产线有槽间收集遗洒镀液和清洗液装置。

(五)新(扩)建项目生产线配有多级逆流漂洗、喷淋等节

水装置及槽液回收装置,槽、罐、管线按“可视、可控”原则布置,并设有相应的防破损、防腐蚀等防护措施。

(六)新(扩)建电镀项目根据加工零部件的品种、数量等优先选用高效低耗连续式处理设备,并达到电镀行业清洁生产标准中Ⅱ级指标以上水平。

(七)热浸镀企业除应符合(二)、(四)、(五)条的规定外,企业规模还必须符合以下条款:

1.生产能力不低于10000吨/年或产值不低于1000万元/年。2.作为中间工序的企业自有车间不受规模限制。

三、资源消耗

(一)电镀企业(除热浸镀企业以外企业)有重金属和水资源循环利用设施。

1.镀铜、镀镍、镀硬铬以及镀贵金属等生产线配备工艺技术成熟的带出液回收槽等回收设施。

2.电镀企业单位产品每次清洗取水量不超过0.04吨/平方米,水的重复利用率在30%以上。

(二)热浸镀企业

1.锌锅采用电、天然气、冷煤气等清洁能源加热。能源消耗应低于35公斤标煤/吨产品。

2.现有企业生产用新鲜水消耗量应低于0.2吨/吨产品,新建企业应低于0.1吨/吨产品。

3.现有企业锌利用率应高于70%,新建企业锌有效利用率应高于75%。

4.现有企业盐酸消耗量应低于30公斤/吨产品,新建企业盐酸消耗量应低于25公斤/吨产品。

四、环境保护

(一)企业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要求,依法获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定期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评估验收。

(二)企业有废气净化装置,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三)企业有合格废水处理设施,电镀企业和拥有电镀设施企业经处理后的废水符合国家《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有关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的废水接受公众监督;其余纳入本规范条件的企业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

(四)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设置规范的分类收集容器进行分类收集,并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要求,交由有处置相关危险废物资质的机构处置,鼓励企业或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资源再生或再利用。

(五)厂界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要求。

(六)属于国家重点监控源的企业应开展自行监测并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发

[2014] 81号)要求,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的平台上及时发布自行监测信息。

五、安全、职业卫生

(一)企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有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具备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职业卫生防护条件。

(二)有健全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三)企业有职业病防护设施,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定期开展职业卫生检查。企业每年组织有毒有害岗位职工体检,体检覆盖率达到100%。

(四)新(扩)建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五)企业应制定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报备。

(六)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和职业卫生教育。

六、人员素质

生产、废水处理等岗位员工经专业技能培训,获得行业培训机构颁发的合格证书。特殊岗位操作人员取得相关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持证上岗。企业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技术管理人员。

七、电镀集中区(电镀定点基地)

电镀集中区是由政府或行业规划倡导,电镀及相关服务企业集聚,污染物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的工业园区。

(一)电镀集中区规划建设符合本地区的产业布局,具备园区规划、建设标准、入园条件、园区管理、污染防治,配套服务等功能。

(二)电镀集中区除应符合本条件第一至六条中关于电镀企业的规定外,还应鼓励企业进行水资源减量化和循环利用;能源节约和梯级利用以及材料节约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三)入驻电镀企业不少于阶段规划的60%。

(四)电镀集中区具备独立检测分析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条件,安装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具备条件的应与集中区监控设备联网。

(五)电镀集中区对企业排放废气中主要污染物实施监测。

(六)电镀集中区应建设统一的集中供热设施,限期淘汰集中区内入驻企业燃煤锅炉。

(七)电镀集中区内电镀加工企业按照一般电镀企业规范条件进行申报。

八、监督管理

(一)电镀企业(电镀集中区)按照本规范条件自愿申请规范公告,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规范条件公告申请的初步审查工作,经

工业和信息化部审核,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予以公示,并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发布。

(二)地方各级工业主管部门每年对本地区已获公告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进行监督。

(三)有关行业协会要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监督、管理工作。

(四)电镀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九、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所有电镀企业(含专业电镀厂、各企业中的电镀和热浸镀车间、热浸镀企业)及电镀集中区。

(二)本规范条件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重新修订时,按修订后的版本执行。

(三)本规范条件自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

(四)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附1 电镀行业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的界定准则 范围

本准则适用于电镀行业,有化学镀、酸洗、电解加工、抛光(化学和电化学)、氧化、磷化、钝化等工序的其他生产企业(车间)可参照执行。

本准则从污染防治的角度出发,规定了电镀行业中高污染、高耗能、高水耗、低效率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淘汰的基本界定原则。

本准则适用于电镀行业淘汰耗能、耗水、涉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判断。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本准则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GB 21900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 HJ/T314 清洁生产标准 电镀行业 术语和定义

3.1 电镀

电镀是指利用电解方法在零件表面沉积均匀、致密、结合良好的金属或合金层的过程。包括镀前处理(除油、浸蚀、去锈)、镀覆上金属层和镀后处理(钝化、除氢)。

3.2 落后产能

落后产能是指技术水平(包括工艺、装备和产品等)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产品等生产能力或达不到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所规定标准的生产能力。

3.3 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

是针对表面处理(电镀)生产过程中的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以及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或者不适应技术进步要求和技术发展水平的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界定技术要求

4.1 界定分类

本准则给出了电镀行业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分类。工 艺:包括电镀前处理、主工艺、后处理。

装 备:包括涉及电镀前处理、主工艺、后处理的装置、设备及辅助设施等。产 品: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4.2 界定准则

电镀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界定的基本原则是产生和排放污染物(重点是重金属)强度高、安全风险大以及浪费能源资源的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符合以下原则之一的即为应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规定的淘汰类的工艺、装备和产品。

在生产过程产生和排放含有汞元素的蒸气或废水的工艺或产品。

加工过程中使用和排放废水中含有镉元素的用于民品生产的工艺和产品(船舶及弹性零件除外)。

加工过程中使用和排放废水中含有铅元素的用于电子和微电子电镀生产的工艺和产品(国家特殊项目除外)。

仅有一个且无喷淋、镀液回收等措施普通清洗槽。

砖砼结构槽体

镀层在铬酐浓度150g/L以上的钝化液中钝化的工艺。附则

本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和宏观调控要求会同有关部门适时进行修订。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淘汰落后界定准则实例

A1 落后工艺

(1)前处理: 1.汞齐化处理 2.含氰沉锌(2)主工艺: 1.鎏金

2.镀镉工艺[用于民用产品(船舶及弹性零件除外)] 3.氰化镀锌工艺(3)后处理

高浓度铬酸钝化(镀锌钝化,铬酐浓度150g/L以上的钝化工艺。)A2 落后装备

(1)无喷淋、镀液回收等措施普通单槽清洗(2)砖砼结构槽体 A3 落后产品

水泥行业规范条件出台 篇3

一、建设要求与产业布局

⑴水泥建设项目 (包括水泥熟料和水泥粉磨) , 应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 当地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建设用地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标准。

⑵禁止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大气污染防治敏感区域、非工业规划建设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新建水泥项目。

⑶建设水泥熟料项目, 必须坚持等量或减量置换, 遏制水泥熟料产能增长。支持现有企业围绕发展特种水泥 (含专用水泥) 开展提质增效改造。

⑷新建水泥项目应当统筹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新建水泥熟料项目, 须兼顾协同处置当地城市和产业固体废物。新建水泥粉磨项目, 要统筹消纳利用当地适合用作混合材的固体废物。

二、生产工艺与技术装备

⑴水泥建设项目应按《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 采用先进可靠、能效等级高、本质安全的工艺、装备和信息化技术, 提高自动化水平。

⑵水泥企业应按《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集约利用土地, 厂区划分功能区域, 按《水泥工厂设计规范》 (GB 50295) 建设。

⑶水泥熟料项目应有设计开采年限不低于30年的石灰岩资源保障。水泥粉磨项目要配套建设适度规模的散装设施。

⑷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建立企业能源、资源管理系统, 提升信息化水平,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本质安全水平。

三、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

⑴水泥企业应按《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改革委公告2014年第3号) 要求, 建立清洁生产推行机制, 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⑵建立主要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易产生粉尘的工段, 配套建设抑尘、除尘设施, 防止含尘气体无组织排放。采用智能装置, 减少含尘现场操作人员。水泥熟料项目采用抑制氮氧化物产生的工艺和原燃料, 配套建设脱硝装置 (效率不低于60%) 和除尘装置。水泥粉磨项目配套建设除尘装置。气体排放达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4915) 。

⑶固体废物按规定收集、贮存和再利用。石灰岩矿山建设、生产坚持生态保护、安全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严格按照批复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 严防水土流失, 统筹骨料 (机制砂) 生产。

⑷完善噪声防治措施, 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348) 。

⑸限制使用并加快淘汰含铬耐火材料和预热器内筒, 积极推进水泥窑无铬化。

⑹开展废物协同处置, 须严格执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标准》 (GB 30485) 。

⑺实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 生产冷却水循环使用, 废水经处理后尽可能循环使用, 确实无法利用的必须达标排放。

⑻环境保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⑼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

⑴统筹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 推进能源梯级高效利用, 开展节能评估与审查,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⑵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按《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 16780) 执行。

⑶年耗标准煤5000吨以上的企业, 定期向工业节能主管部门报送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⑷支持现有企业围绕余热利用、粉磨节能、除尘脱硝等开展节能减排改造, 围绕协同处置城市和产业废物开展功能拓展改造。

五、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

⑴建立水泥产品质量保证制度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⑵按《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 (工原[2010]第129号公告) 设立专门质量保障机构和合格的化验室, 建立水泥产品质量对比验证和内部抽查制度。

⑶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化学分析对比验证检验和抽查对比活动, 确保质量保证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有效。

⑷水泥粉磨生产中添加助磨剂的, 水泥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单上要注明助磨剂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添加量。复合水泥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单要注明混合材的种类、成分和掺和量。

⑸水泥质量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 (GB 175) , 水泥熟料质量符合《硅酸盐水泥熟料》 (GB/T 21372) 。

⑹不向无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出售水泥熟料。

六、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和社会责任

⑴水泥建设项目符合《水泥工厂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 (GB 50577) 要求。

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⑶配套建设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防治设施, 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⑷不偷漏税款, 不拖欠工资, 按期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金。

⑸鼓励企业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七、监督管理

⑴水泥建设项目应符合本规范条件。项目的投资融资、土地供应、环保评价、节能评估、安全监管、生产许可和淘汰落后等应依据本规范条件进行。

⑵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督促本地区水泥企业执行本规范条件。

⑶工业和信息化部依企业申请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和生产线名单, 并实行动态管理。

⑷鼓励企业自我声明企业生产经营符合本规范条件。有关协会和中介机构配合宣传和监督执行本规范条件。

八、附则

⑴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 水泥企业。

⑵本规范条件所涉及的国家标准、政策和法规若进行修订的, 按修订后的执行。

⑶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

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篇4

一、总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设立的所有类型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

(二)本规范条件所称废矿物油综合利用,指对各种工矿机械、车辆、船舶和航空运输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功效降低或失去功效的废矿物油,通过采用各种分离工序,获得达到或接近工业用油品质的润滑油基础油、柴油等油品。

二、企业的设立和布局

(三)新建、改扩建的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应当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的技术与生产装备。

(四)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根据废矿物油产生的数量、种类、分布、转移等因素合理布局。鼓励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无害化处置、规模化生产、资源化利用。

(五)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厂区应为集中、独立的整块场地,实施了必要的防渗处理,生产区与办公区、生活区分开。

(六)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城市市区及周边、居民区、疗养地、旅游景点等地点不得建立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在上述地点已建的企业应根据该区域规划要求,依法通过搬迁、转产等方式逐步退出。

三、生产经营规模

(七)已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单个建设项目的废矿物油年处置能力不得低于1万吨(已审批的地方危废中心除外)。新建、改扩建企业单个建设项目年处置能力不得低于3万吨。

年处置能力依据该项目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相应环评批文上批准的数量。

(八)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当具备与处置能力相适应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实验设备、公用工程设施及生产辅助设施。

(九)鼓励对废矿物油进行集中处置和利用,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对达不到年处置能力规模要求的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引导其合并、转产。

四、资源回收利用

(十)在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过程中,应对其有益组分进行充分利用,对废矿物油再生提炼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具备处理条件的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委托其他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不得擅自丢弃、倾倒、焚烧和填埋。

(十一)废矿物油的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过程要符合《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607-2011)要求。

五、工艺、装备及能耗

(十二)新建、改扩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当采用符合国家要求的节能、环保技术、安全成熟的先进工艺及设备。

(十三)提炼再生润滑油基础油的蒸馏工序推荐采用高真空蒸馏,包括分子蒸馏、薄膜蒸发、减压蒸馏等方法。

(十四)再生润滑油基础油的后精制工序鼓励采用溶剂精制或加氢精制,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硫酸精制等强酸精制工艺。

(十五)废矿物油提炼再生润滑基础油综合能源消耗应低于900千瓦时/吨。

(十六)项目建设中采用的各种材料、装备要符合国家、行业有关规范标准要求;对属于安全监管总局规定的危险化工工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六、环境保护

(十七)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获得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及其他相关经营资质,并严格执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十八)新建、改扩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评价文件。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的要求,建设与项目相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并依法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十九)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应当同步配套尾气净化处理装置。尾气排放必须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十)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必须建有废水处理装置或委托有废水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理,鼓励实现废水循环利用;厂区内管网建设要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有废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应建立事故应急池;废水排放应当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二十一)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必须建有废渣贮存设施,废渣自行处理的,处理设施必须与主体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废渣委托处理的,受托企业必须具有该类废物处理的经营资质和能力,鼓励废渣循环利用。

(二十二)对于废矿物油处置设备中噪音污染大的须采取降噪和隔音措施,噪音污染防治应当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七、产品质量和职业教育

(二十三)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当设立独立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专职检验人员,健全质量检验管理制度、保证检验数据完整,并且具有鉴定合格、符合使用期限的检验、检测设备。

(二十四)再生润滑油基础油、再生燃料油的产品质量标准,参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相关产品主要指标执行。

(二十五)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建立可追溯的生产记录,保存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与辅料、各工序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和客户材料等相关信息。

(二十六)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及职工教育档案。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工人应定期接受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八、安全生产

(二十七)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及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采取措施确保安全生产并使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二十八)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具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检查制度。

(二十九)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有安全防护与防治措施,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器材与设备,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伤害。对可能产生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区,应配备职业病防护设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三十)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各项规定。生产厂房、仓库、堆场等场所的防火设计、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生产与使用溶剂的生产区域应符合相关防火、防爆的要求。

(三十一)生产区、装卸区、原料、产品及其他危险化学品存放区应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并按相关标准规范要求设置警示标志。

(三十二)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确保在规定的期限内达标。

九、监督管理

(三十三)新建、改扩建废矿物油综合利用项目应当符合本规范的相关要求。不符合本规范要求的现有废矿物油综合利用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达到规范条件的要求。

(三十四)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当地生产企业执行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管理,配合当地工商、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

(三十五)废矿物油综合利用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组织推广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新材料;建立符合规范的评估体系,科学公正地提出评估意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监督和规范管理工作。

(三十六)根据企业自愿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三十七)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可依据规范条件制定相应的配套监管办法。

十、附则(三十八)本规范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内燃机行业规范条件 篇5

( 一)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 ( 国办发 〔2013〕12号) 提出的任务要求, 按照鼓励技术进步、规范竞争行为、发展绿色制造、促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的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制定本规范条件。

( 二) 国家鼓励和支持研发、生产、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内燃机产品, 建立健全内燃机安全、环保、节能标准与安全生产规程。对符合规范条件的制造企业, 国家和地方各有关部门可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鼓励以内燃机为配套动力的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以及固定装置的制造企业优先选配。

( 三) 本规范条件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 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 设立的内燃机制造企业 ( 含再制造企业, 下同) 。

二、生产制造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 四) 具有法人资格, 且工商营业执照在有效期内。

( 五) 拥有内燃机及其零部件产品专利权或商标权。

( 六) 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关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

( 七) 具有满足生产所需的生产场地和基础设施、存储场地及库房, 适应产品生产的物流系统。

( 八) 具有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产品生产制造加工能力、产品生产一致性和质量控制能力、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

( 九) 保证生产所需的加工和装配设备 ( 含在线检测器具) , 其性能和精度必须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

( 十) 鼓励采用先进的智能化、数字化制造装备, 优化生产工艺, 保证产品生产一致性和可靠性。

( 十一) 具备完善的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至少包括: 性能试验台、排放试验台、可靠性试验台、外协配套件进货检验条件和制度。再制造生产企业还应具备旧件检测分析能力。

( 十二) 具有健全的设计研发机构。研发机构应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支撑研发所需的各类软件和硬件。能够开展整机及零部件研发, 熟悉国内外技术标准和法规, 具备产品的试验验证能力。

( 十三) 研发机构专职在岗技术人员不得少于员工总数的5% 。内燃机整机制造企业研发机构固定资产投资 ( 含研发购买的技术费用) 不得少于1亿元, 燃油喷射系统、增压系统、后处理装置制造企业不少于5000 万元。企业每年用于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的费用不少于总销售额的3% 。

( 十四) 企业应具有产学研合作机制及产学研人才培养计划; 具有省级部门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 鼓励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确保实现自主创新技术和导入新技术渠道的畅通。

( 十五) 企业应建立专利发明、科技创新、工艺创新、能效创新、科学管理创新等奖励机制, 完善建立全员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

三、产品要求

( 十六) 所生产产品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要求, 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工业主管部门有关规定。

( 十七) 所生产产品应具有完整的产品图样、工艺文件、企业产品技术标准、产品定型 ( 型式) 检验报告等技术文件。

( 十八) 所生产的新产品应按国家工业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进行新产品鉴定。

( 十九) 所生产产品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 二十) 企业应按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和相关行业有关质量保障的标准要求,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产品的使用要求,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并获得证书。

( 二十一) 企业应设置质量管理机构, 配置质量管理工作人员, 明确各有关部门、岗位的质量职责。

( 二十二) 企业生产工艺文件、技术标准齐全规范, 采用工艺能够保证所生产产品质量达到技术标准要求。具备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

( 二十三) 企业应有独立行使权力的质量检验部门或专 ( 兼) 职检验人员, 并制定质量检验管理制度以及检验、试验、计量设备管理制度。明确入厂检验、生产过程检验和出厂检验项目、标准及检验方法, 关键控制点的检验项目、检验标准及检验方法。

( 二十四) 企业对零部件供应商应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制定责任监管制度, 开展人员质量培训, 协助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管控能力。选定的关键零部件供应商, 应满足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和相关行业有关质量保障的规定要求, 并获得证书。

( 二十五) 企业应安排具备资格的检验人员对出厂产品进行检验和试验, 出具产品检验合格证, 并按规定进行包装和标识。建立完整的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

五、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

( 二十六) 企业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的环保、卫生、安全要求。生产场所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安全保障规章制度, 配备劳动保护、工业卫生设施。

( 二十七) 企业应建立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规章制度, 具有完整和可操作的能耗限额标准及节能减排措施, 建有能效水平考核体系, 落实单位产品生产能耗限额标准。企业废水、油污、粉尘、废气、噪声等排放需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

六、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

( 二十八) 企业应建有完善的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 鼓励建立或拥有国际销售渠道 ( 或网络) 。坚持开展对配套用户和终端用户的培训, 指导合理使用产品, 为其提供基本的使用和维护保养知识。

( 二十九) 产品售后服务要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各类相关规定。

七、监督及管理

( 三十) 从事内燃机制造企业, 依据本规范条件自愿提出公告申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规范条件公告申请的受理、初步审查和报送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对申请企业进行审查, 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予以公示, 并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发布。规范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 三十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主管部门每年对本地区获得公告的企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 鼓励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进行监督。

八、附则

( 三十二) 本规范条件自2016 年1 月1 日起施行。

( 三十三) 本规范条件所涉及和引用的标准若进行修订, 应按修订生效后的最新版本执行。

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 篇6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范、引导再生铅行业绿色发展,制定《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台湾、香港、澳门地区除外)以废铅酸蓄电池为主要原料的再生铅企业。

一、项目建设条件和企业布局

(一)新建、改建、扩建再生铅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区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行动计划)、强制性国家标准等要求。限制盲目扩张。

(二)严禁在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区域、非工业规划建设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因铅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不能稳定达标区域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再生铅项目。新建再生铅项目应布局于依法设立、功能定位相符、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齐全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内。现有再生铅企业应逐步退城进园。建设再生铅项目时,厂址与危险废物集中贮存设施与周围人群的距离应符合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二、生产规模、质量、工艺和装备

(一)废铅酸蓄电池预处理项目规模应在10万吨/年以上,预处理-熔炼项目再生铅规模应在6万吨/年以上。

(二)再生铅企业应建有完备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再生铅及铅合金锭产品必须符合《再生铅及铅合金锭》(GB/T21181-2007)标准规定。

(三)对于含酸液的废铅酸蓄电池,再生铅企业应整只含酸液收购;再生铅企业收购的废铅酸蓄电池破损率不能超过5%。再生铅企业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中的有关要求,应采用自动化破碎分选工艺和装备处置废铅酸蓄电池,禁止对废铅酸蓄电池进行人工拆解、露天环境下破碎作业,严禁直接排放废铅酸蓄电池中的废酸液。企业预处理车间地面必须采取防渗漏处理,必须具备废酸液回收处置、废气有效收集和净化、废水循环使用等配套环保设施和技术。

(四)从废铅酸蓄电池中分选出的铅膏、铅板栅、重质塑料、轻质塑料等应分类利用。预处理企业产生的铅膏需送规范的再生铅企业或矿铅冶炼企业协同处理。预处理-熔炼企业的铅膏需脱硫处理或熔炼尾气脱硫,并对脱硫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置,确保环保达标。

(五)再生铅企业应采用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的先进工艺及装备,鼓励采用富氧熔炼等清洁生产技术工艺,不得采用国家明令禁止和淘汰的落后工艺及设备。废铅酸蓄电池预处理及熔炼设备必须配套负压装置。不得直接熔炼带壳废铅酸蓄电池,不得利用直接燃煤或喷煤式反射炉熔炼含铅物料。

三、能源消耗及资源综合利用

再生铅企业必须具备健全的能源管理体系,能源计量器具应符合《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的有关要求,符合《再生铅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5323-2010)标准要求。预处理-熔炼企业熔炼工艺能耗应低于125千克标煤/吨铅,精炼工序能耗应低于22千克标煤/吨铅,铅总回收率大于98%,熔炼废渣中铅含量小于2%;废铅酸蓄电池预处理工艺综合能耗应低于5千克标准煤/吨含酸废电池。

四、环境保护

(一)再生铅项目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等要求,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竣工验收。

(二)再生铅企业应达到《再生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016年公告第36号)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水平。

(三)再生铅企业应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依法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符合《废铅酸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19-2009)的相关要求。破碎分选废铅酸蓄电池后的塑料应经过清洗并满足《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范》》((试试行行))((HHJJ//TT 336644--2007)相关要求后方可再生使使用用。。

(四)再生铅企业在收购购废废铅铅酸酸蓄蓄电电池池时时,,应应严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度、、建建立立危危险险废废物物经经营营情况记录簿。再生铅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的处理工艺技术可行,处理设施齐备,且处理设施运行维护记录齐全,与主体生产设施同步运转。企业应规范物料堆放场、废渣场、排污口的管理。

(五)再生铅企业废水应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分质处理,清水循环利用,污水深度处理,第一类污染物车间排放口达标排放。有组织排放废气中铅烟、铅尘应采用自动清灰的布袋除尘技术、静电除尘技术等进行处理,酸雾应采取收集冷凝回流或物理捕捉加碱液吸收的逆流洗涤等技术进行收集或处理。生产装备应建有密闭负压系统,对车间内的铅烟、铅尘和硫酸雾进行收集处理,防止铅烟、铅尘和酸雾逸出,减少铅烟、铅尘和酸雾无组织排放。污染物排放应满足《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4-2015)的要求。

(六)再生铅企业产生的冶炼残渣、废气净化灰渣、废水处理污泥、分选残余物等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相关要求进行处理处置。对于没有处置能力的再生铅企业产生的废渣及污泥等危险废物必须委托持有相关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劳动保护用品应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七)再生铅企业应有健全的企业环境管理机构,应制定完善的环保管理规章制度和重金属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具备相应的应急设施和装备,定期开展环境应急培训、演练和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企业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相关要求开展自行监测,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开环境保护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八)再生铅企业应按规定办理《排污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再生铅生产,持证排污,达标排放。

(九)再生铅企业应在申报规范公告管理的两年内没有因环境违法行为受到处罚,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十)对于在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办理信息系统、环保专项行动违法企业明细表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系统等环境违法信息系统统中存在违法信息的企业,应当完成整改,并提供相相关整改材料,方可申请列入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单。

五、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

(一)再生铅企业建设项目须遵守《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执行保障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严格履行“三同时”手续。企业应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必须配备泄漏报警、应急事故池和故障急停等装置。企业作业环境必须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007)的要求。

(二)再生铅企业应具备健全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完善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培训、检查等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三)再生铅企业启动试生产前,应对关键生产环节、环保设备操作、特种设备操作、安全健康环境管理、危险废物管理等关键岗位进行(行业)职业技能培训。

(四)作业场所醒目位置应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应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五)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向劳动者提供符合标准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车间工人的工作服应定期收集,统一洗涤,洗涤废水按工艺废水统一处理。

六、规范管理

(一)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的申请、审核及公告

1.企业按照自愿原则申请《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

2.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全国再生铅行业规范管理工作,以公告形式发布符合《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以以及及有有关关法法律律、、法法规规和和产产业业政策规定,负责本地区再生生铅铅企企业业规规范范管管理理工工作作。。

3.再生铅行业规范条条件件申申请请主主体体为为具具备备独独立立法法人资格的企业,集团公司下下属属具具有有独独立立法法人人资资格格的的子公司需单独申请。

4.申请企业需编制《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申请书》,并按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提出审核意见。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就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征求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意见后,按要求将符合《再生铅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及相关申请材料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6.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规范条件,组织专家进行材料审核、现场审核等,公示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并征求环境保护部意见,无异议的予以公告。公示期间有异议的,及时核实处理。

(二)公告企业名单实行动态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公告企业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地方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公告企业进行督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社会各界对公告企业进行监督。公告企业有下列情况的将撤销其公告资格:

1.填报相关资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2.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

3.不能保持规范条件要求的;

4.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突发环境事件,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

5.存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拟撤销公告企业资格前,将告告知相关企业和地方相关部门,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申辩。符合本规范条件的企业,作为相关政策支持的的基础性依据。

七、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涉及的国家标准如遇修订,按修订后的标准执行。

(二)本规范条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2012)》(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2012年第38号公告)及《再生铅行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工信联节[2013]210号)同时废止。

(三)本规范条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并根据法律法规、行业发展和产业政策调整情况适时进行修订。

名词解释:

1.再生铅企业是指以废铅酸蓄电池及其他含铅废料为原料,生产粗铅锭、精炼铅锭、电解铅锭和铅合金锭等产品的企业。本规范条件所适用的再生铅企业包括两类,一类是对废铅酸蓄电池进行破碎、分选等预处理的企业;另一类是采用预处理-熔炼-精炼生产铅及铅合金的企业。

2.铅膏主要成分是含铅化合物,如硫酸铅、氧化铅等。

3.铅屑是指废铅酸蓄电池破碎过程中产生的铅金属碎料,包括铅柱头、连接条、铅板栅。

4.铅总回收率是指在整个再生铅生产过程中,所得产品金属铅总量占所用原料中铅总量的百分率。

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 篇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实施《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2014年本) 》, 规范公告符合条件的耐火材料企业和生产线名单,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以下简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负责本地区耐火材料企业公告申请材料的受理、核查和推荐工作, 监督检查规范条件执行情况。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组织对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推荐的申请材料进行复核和公告, 并动态管理公告名单。

第二章申请与审查

第三条申请公告的耐火材料企业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 符合《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2014年本) 》;

(三)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无重大违法行为。

第四条具备以上条件的耐火材料企业可向生产线所在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提交《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申请书》 (见附件) 及相关随附材料, 并对材料真实性负责。

第五条《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申请书》主要随附材料包括以下文件的复印件:

(一) 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二) 项目备案文件;

(三) 项目用地权证或用地审批文件;毉

(四) 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文件或排污许可证;

(五) 环境保护验收意见、清洁生产审核文件;

(六) 近期环境监测报告;

(七) 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证明文件;

(八) 上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能源审计报告 (年耗标准煤5000吨及以上的企业) ;

(九)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证明文件;

(十) 上年企业个人所得税纳税凭证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缴费证明文件。

第六条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 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全或不符合规定的, 应在10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企业需要补充的全部内容。

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将经核查的申请材料推荐到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七条工业和信息化部收到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推荐的申请材料之日起2个月内, 组织完成复核。

符合条件的生产线和企业名单,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上公示10个工作日, 公示无异议的生产线和企业名单予以公告。

第八条工业和信息化部、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在核查、复核过程中, 可根据情况赴申请企业进行实地查验, 实地查验应当有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查验结果, 由查验人员和企业代表共同签字确认。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九条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要按照规范条件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并对照对照规范条件定期开展自查。每年1月31日前将上年度自查报告报送省级工业主管部门。

自查报告是监督检查企业执行规范条件的重要依据, 应说明以下情况:

(一) 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二) 质量管理、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和社会责任等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三) 法人代表、主要产品品种及生产能力等变更情况。

第十条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审核企业自查报告, 可根据情况赴现场监督检查企业执行规范条件情况。3月31日前将上年度监督检查结果和企业自查报告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一条实地监督检查企业执行规范条件时, 应当记录检查情况, 由监督检查人员和企业代表共同签字确认。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正在申请公告的企业或已经公告的企业有不执行规范条件的, 可向各级工业主管部门举报或投诉。

第十三条已经公告的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 由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

(一) 不执行规范条件;

(二) 报送的公告申请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

(三) 拒不接受监督检查;

(四) 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五) 发生重大违法行为。

整改不合格的, 或者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和污染环境事故的, 由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报请工业和信息化部撤销其公告资格。工业和信息化部拟撤销公告资格的, 提前30天告知相关企业, 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辩。

被撤销公告的企业, 整改合格满一年后方可重新提出公告申请。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受理规范条件公告申请不得向申请企业收取费用。

第十五条生产高铝粘土熟料的企业申请公告时,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依据《耐火材料行业规范条件 (2014年本) 》高铝矾土熟料执行。

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 篇8

(一)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是指采用物理机械法对热塑性废塑料进行再生加工的企业,企业类型包括PET再生瓶片类企业、 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及以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

(二) 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所涉及的热塑性废塑料原料,不包括受到危险化学品、农药等污染的废弃塑料包装物、废弃一次性医疗用塑料制品等塑料类危险废物。

(三)新建及改造、扩建废塑料加工企业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所在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规划。 企业建设应有规范化设计要求,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及生产装备。

(四)在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划确定或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不得新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已在上述区域投产运营的废塑料再生加工企业,要根据该区域规划要求,依法通过搬迁、转产等方式逐步退出。

二、生产经营规模

(一)PET再生瓶片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 000 吨; 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20 000 吨。

(二)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 000 吨; 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20 000 吨。

(三)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5 000 吨;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 000 吨。

(四) 企业应具有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厂区作业场地面积。

(五) 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如涉及到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应满足相关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要求。

三、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

(一)企业应对收集的废塑料进行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不得倾倒、焚烧与填埋。

(二) 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的综合电耗低于500 千瓦时/吨废塑料。

( 三)PET再生瓶片类企业与废塑料破碎、 清洗、分选类企业的综合新水消耗低于1.5 吨/吨废塑料。 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的综合新水消耗低于0.2吨/吨废塑料。

(四)其他生产单耗需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四、工艺与装备

新建及改造、扩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废塑料再生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一)PET再生瓶片类企业。 应实现自动进料、自动包装与加工过程的自动控制。 其中,破碎工序应采用具有减振与降噪功能的密闭破碎设备;湿法破碎、脱标、清洗等工序应实现洗涤流程自动控制和清洗液循环利用,降低耗水量与耗药量;应使用低发泡、低残留、易处理的清洗药剂。

(二)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 应采用自动化处理设备和设施。 其中,破碎工序应采用具有减振与降噪功能的密闭破碎设备;清洗工序应实现自动控制和清洗液循环利用, 降低耗水量与耗药量;应使用低发泡、低残留、易处理的清洗药剂;分选工序鼓励采用自动化分选设备。

(三)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 应具有与加工利用能力相适应的预处理设备和造粒设备。 其中,造粒设备应具有强制排气系统,通过集气装置实现废气的集中处理;过滤装置的废弃过滤网应按照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处理,禁止露天焚烧。

(四) 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类企业如涉及到塑料再生加工相关生产环节,应满足相关类型企业的工艺、装备要求。

(五)鼓励塑料再生加工企业研发和使用生产效率高、工艺技术先进、能耗物耗低的加工生产系统。

五、环境保护

(一)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严格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环境保护“三同时”的要求建设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并依法申请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二)企业加工存储场地应建有围墙,在园区内的企业可为单独厂房,地面全部硬化且无明显破损现象。

(三)企业必须配备废塑料分类存放场所。 原料、产品、本企业不能利用废塑料及不可利用废物贮存在具有防雨、防风、防渗等功能的厂房或加盖雨棚的专门贮存场地内,无露天堆放现象。 企业厂区管网建设应达到“雨污分流”要求。

(四)企业对收集的废塑料中的金属、橡胶、纤维、渣土、油脂、添加物等夹杂物,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企业不具备处理条件,应委托其他具有处理能力的企业处理,不得擅自丢弃、倾倒、焚烧与填埋。

(五)企业应具有与加工利用能力相适应的废水处理设施,中水回用率必须符合环评文件的有关要求。 废水处理后需要外排的废水,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企业应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工艺,或交由具有处理资格的废物处理机构,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 除具有获批建设、验收合格的专业盐卤废水处理设施,禁止使用盐卤分选工艺。

(六)再生加工过程中产生废气、粉尘的加工车间应设置废气、粉尘收集处理设施,通过净化处理,达标后排放。

(七)对于加工过程中噪音污染大的设备,必须采取降噪和隔音措施,企业噪声应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六、防火安全

( 一) 企业应严格执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各项规定。 生产厂房、仓库、堆场等场所的防火设计、施工和验收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二)生产厂房、仓库、堆场等场所内应严禁烟火,不可存放任何易燃性物质,并应设置严禁烟火标志。

(三)生产与使用化学药剂的生产区域应符合相关防火、防爆的要求。

七、产品质量与职业培训

(一)企业应建立质量检验制度,制定完善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应设立独立的质量检验部门和专职检验人员,保证检验数据完整;鼓励企业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塑料再生颗粒原料符合相应加工制品质量标准要求;使用废塑料为原料的各类制品应达到国家相关制品的质量标准或要求。

(三)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材料、产品可追溯制度。

(四)企业应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对企业员工进行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再生与利用等领域的相关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八、安全生产

(一)企业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职业危害防治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按规定限期达标。

(二)加工企业的安全设施和职业危害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企业安全设施设计、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应依法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验收。

(三)企业应有健全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应有职工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和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检查制度。

(四)企业应有安全防护与防治措施,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防护器材与设备,避免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机械伤害。 对可能产生粉尘、烟气的作业区,应配备职业病防护设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九、监督管理

(一)新建和改扩建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应当符合本规范条件要求; 未满足规范条件要求的现有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达到规范条件的要求。

(二)县级以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当地生产企业执行本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联合当地工商、环保等部门加强对塑料再生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

(三)塑料再生加工利用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组织推广应用行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新产品;建立符合规范条件的评估体系, 科学公正地提出评估意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行业监督和规范管理工作。

(四)根据企业自愿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公告符合本规范条件的塑料再生加工利用企业名单。 公告管理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另行制定。

(五)国家和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可依据本规范条件制定相应的配套和监管办法。

十、附则

(一)本规范条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塑料再生加工企业。

(二)本规范条件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政策若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规定执行。

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 篇9

变化二:涉及部门有变化。2010年版表示, 将规范管理工作“作为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项目、配置资源、核发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等事项的依据”。《规范条件》2012年版没有类似表述, 只保留工信部能主导完成的内容, 其他部门可将此作为参考。

变化三:装备认定标准和依据有调整。2012年版对建设及改造项目没有涉及, 表示适用于“现有钢铁联合、冶炼企业”。

变化四:增加严禁生产热轧硅钢片等内容。

变化五:删除环评审批手续作为审查前提条件的表述。2012年版中淡化了程序, 拟通过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环境监测报告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有关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确保企业在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方面符合环保要求。

变化六:二氧化硫等排放指标有调整。2012年版表示, “钢铁企业吨钢烟 (粉) 尘排放量不超过1.19千克, 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1.63千克”, 而此前的要求是“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不超过1.0千克, 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1.8千克”。同时, 《规范条件》2012年版加入了烧结、炼铁等工序环节新的排放标准。

变化七:新水消耗等要求提高。2012年版中吨钢新水消耗从此前的“不超过5吨”, 提高到“不超过4.1立方米”。另外, 统一要求“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4%”。

变化八:装备要求更详细。2012年版对高炉、转炉的要求没变;对于电炉的公称容量, 除了要求在30吨以上外, 变压器容量还须在15000千伏安以上。另外, 2012年版还新增了一些要求:高合金钢电炉公称容量10吨以上 (变压器容量5000千伏安以上) , 球团竖炉8平方米以上, 烧结机有效烧结面积90平方米以上, 常规机焦炉炭化室高度4.3米 (捣固焦炉3.8米) 及以上, 以及不属于《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 (2010年本) 》中须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

变化九:焦炉环保设施要求更完备。2012年版要求“焦炉应配套除尘、脱硫、污水生化处理、煤气回收利用 (不得放散) 以及干熄焦装置”。

上一篇:数控铣加工工艺编制下一篇:生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