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数据(精选12篇)
地面气象数据 篇1
根据《关于做好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报文传输方式调整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 全国各地面气象台站按照现业务规定进行编发气象报告和上传自动气象站数据文件, 同时SAWSS软件自动形成新格式的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文件。值班员应在定时观测时次启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的“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 根据地面气象要素的要求, 生成新的格式上传数据文件, 并且保存在AWSNet的文件夹下。在加密天气报或者天气报时次, 必须在正点5 min之内, 通过地面气象测报的业务软件的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 而在自动气象站数据和输入的人工观测要素出现异常时, 可以进行人工干预, 完成数据与质控的保存, 同时地面气象要素可以根据形成的新格式进行上传数据文件[1]。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文件的新格式都是通过CNIS软件自动进行上传的, 同时还有CNIS软件对上传的数据文件进行检查, 检查该文件在传输上的情况。CNIS软件在上传数据文件时, 首先检查该文件上传情况 (检查时间为数据所处时次的当日和下一日) , 若该文件没有正确上传, 则以正常文件名上传, 若该文件已正确上传或以更正文件名正确上传, 则根据最近上传一次的文件名确定本次上传文件名的更正格式, 同时修改文件的首行更正标识。
1 功能介绍
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是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报文调整, 取消天气 (加密) 报而设置的功能, 以实现人工定时观测数据维护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异常时的人工干预。
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的内容包括当前时次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人工观测数据, 以及本时次的有关统计值, 考虑到应急加密观测和各省对累积降水量的需要, 设置了指定时段累积降水量的输入功能。为方便对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人工监视, 同时以表格滚动的方式列出与本时次统计值相关的全部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窗口画面的右上角的时间为时间选择, 其初值取自计算机系统时间, 根据需要修改年、月、日、时可以选取任意时次的数据进行维护, 时间均为北京时, 日界均以北京时为准, 观测中习惯的24时, 在北京时制中以0时给出。当选取的时间为计算机系统时间之后, 在选取时间之后会给出“计算机系统时间为所选时间之前, 确认吗?”的提醒, 需要观测员进行确认时间选取是否正确, 界面如图1所示。
2 界面中数据读取流程
操作人员在界面右上角选定需要的时间确定后, 软件从基本数据库B文件和自动气象站采集数据Z文件、R文件读取数据[2]。数据读取的过程是:首先检查B文件中有无该时次的记录, 若该时次的记录存在, 则读取有关数据, 显示在相应表格和输入项中;否则, 不从B文件取值。再从自动气象站采集数据Z文件、R文件中读取该时次记录, 当同一项目已从B文件读取了数据且该数据不为空 (含统计值) 时, 则仍以B文件中的数据为准, 当未从B文件读取数据或从B文件读取的值为空时, 则以Z文件中的数据为准, 由于Z文件中没有海平面气压, 在读取Z文件数据时, 会自动根据Z文件中的各相关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相应时次的海平面气压 (相关观测数据缺测时, 则不计算) ;对于逐分钟降水量, 若B文件中没有该时记录, 则从R文件中读取, 否则以B文件中的记录为准 (包括原B文件中为空的情况) 。对于当前时次和过去时次的全部数据, 均按上述数据读取过程读取。
在读取B和Z、R文件后, 当小时降水量与分钟降水量从两类文件中读取的不一致时, 若属B文件中无该时次的记录或该时记录对于自动站观测数据除小时降水量外均为空, 则直接用Z、R文件的记录填入“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分钟降水量”的表格中;若B和Z、R文件数据不一致的内容, 相应单元格的背景用黄色给出, 此时, 应认真分析原因, 选择是继续保留B文件中的数据, 还是用Z或R文件中的数据读取显示在“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分钟降水量”的表格中。需要改变读取的数据源时, 选取“读取”行的相应单元格, 即会给出下拉列表, 对于小时降水量有两个选项, 即“B文件”和“Z文件”, 对于分钟降水量也是两个选项, 为“B文件”和“R文件”, 通过下拉列表给出的内容进行选取。确信选取的数据源正确后, 必须点击本窗口右上角的“×”按钮, 将此窗口关闭, 所选取的数据便会填入“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分钟降水量”的表格中。
最后进行相关统计, 包括各时段的编报降水量 (3、6、12、24小时) 、过去24小时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过去12小时地面最低温度、过去6小时的极大风速及其对应风向, 这些值无论是否属原天气 (加密) 报需要或达到标准, 均自动统计得到。对于“编报降水量”各文本框中的值, 当使用降水传感器时, 若过去对应时段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正常, 则对应文本框的值以自动统计得到的值为准, 考虑到微量降水自动站暂时不能记录的情况, 当自动统计得到的值为空, 而对应文本框有值时, 自动统计值不替代文本框中的值;若应时段自动站逐小时降水量有缺测且对应文本框值为空时, 则用缺测代替, 否则“编报降水量”对应文本框保留原值;若未使用降水传感器, 均以B文件中的值为准, 当时统计时段的值输入人工雨量筒观测的累积值。
3 数据正常时维护方法
在各定时观测时次, 手动输入能见度、云、天气现象、定时降水量等人工观测值, 进行详细检查后, 按“质控与数据保存”按钮, 会自动形成新格式的13段数据的长Z文件到“AWSNET”文件夹中, 数据通过CNIS传输软件进行传输到指定的路径中。在非定时观测时次, 软件会自动从B文件中读取相关数值, 形成长Z数据文件, 通过CNIS传输软件自动进行数据上传。
4 异常数据判断和处理方法
4.1 软件判断过程
在每个正点时刻, 当自动关窗数据出现异常或从审核规则库中监测到疑误数据时, 业务软件SAWSS软件会进行给出十来秒的报警提醒, 表明软件在做系统内部自动质量控制时检测出当前时刻数据有异常情况, 并将检测到的相关疑误信息结果写入到SAWSS软件中的日志文件中[3]。若业务人员错过直接在界面上查看的时效, 可以从LOG日志文件中来调取关于异常报警的信息进行查询。为了方便对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人工审核, 设置了正点观测值与小时内逐分钟值的比较功能, 当焦点处在当前时次行的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本站气压单元格时, 按住“Shift”键, 点击鼠标的右键, 则会在“分钟降水量”窗口上面给出对应要素该时次的逐分钟要素值 (包括正点后10分钟的值共70个数据, 这些数据来自于自动气象站采集分钟数据R、T、U、P文件) 和对应曲线 (考虑到值的变幅, 为方便起见, 各要素值均减去该小时内的最低值给出) 。在分钟数据的表格中, 选取某一区域, 则会自动统计出该区域的最高、最低值, 以方便人工对小时内极值与分钟值一致性的审核。通过曲线变化, 可以很方便对的逐分钟值变化合理性的审核。对于降水量, 则给出的是选取区域的累积值。同样, 很方便的对小时累积量与逐分钟值之和一致性的审核。
4.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当气温、湿度、气压要素在正点有异常时, 点击对应小时值的相应单元格, 界面中自动弹出自动气象站要素的分钟数据, 按相关规范规定要求用前后10分钟记录代替异常值。原则是:若正点前10分钟内有数据, 则用正点前10分钟接近正点的数据代替;若正点前10分钟内的分钟数据也缺测, 则用正点后10分钟内接近正点的记录 (除极值项和时累积值外) 代替。即:优先用正点60分钟数据代替>正点前后10分钟数据代替>人工观测数据代替>内插计算求得的数据[4]。
当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 须用人工观测值替代时, 可直接在相应单元格输入人工观测值。对于需要经仪器差订正的器测数据或需查算得到的要素值 (包括气温、湿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本站气压、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5~320 cm地温) , 按如下方法处理:将焦点移至要处理数据的单元格, 点击鼠标的右键, 可弹出“人工器测值替代自动气象观测值”小窗口, 在此窗口中输入仪器的读数值, 也可输入经过仪器差订正后的值, 这由选取的观测值类别确定, 不再像原“定时观测”中在输入值后加入特定标识, 对于湿球温度值, 还可以是“读数并结冰值”、“结冰经器差订正值”、“相对湿度值”或“毛发值”, 特定标识会在“订正后值”列的对应单元格的数据后自动加入。只要在“观测值”的“值”的单元格输入数据, 当焦点离开此单元格时, 则会用此值替代自动气象站观测值。对于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湿度计算值, 则是在关闭此弹出式表格框时, 替代自动气象站观测值。点击此弹出式表格框右上角的“×”按钮, 即可将此表格关闭。对于本站气压, 当气压表感应部分拔海高度与自动站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不一致时, 在计算得到气压表高度上的本站气压后, 软件会自动将该值订正到自动站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上。若自动站相对湿度缺测, 需要用人工观测方式的值代替湿度记录时, 此时软件会将人工观测的气温、湿度值一并替换到“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的表格中, 按规定气温仍应保留自动站观测值, 此时需再由人工将“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气温单元格中被人工替代的气温值改回自动站观测值, 因此而出现相对湿度与自动站气温反算水汽压、露点温度不一致的情况, 按规定这是允许的。
5 结语
当出现异常数据时, 业务人员一定要仔细分析、冷静面对、快速判断, 如果在数据上传时刻前无法完成质量控制保存, 先关闭CNIS通讯传输软件, 以免造成之后长Z正点数据文件以更正标识再次上传。可待正确处理好相关数据后, 进行质控与数据保存后生成长Z数据文件, 再打开CNIS通讯传输软件, 及时上传正确的长Z文件。以上所述, 可供广大地面业务人员在地面气象观测实际工作中参考借鉴, 以便在正点数据维护操作过程中熟练掌握, 有效的保证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改革初期的业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1:1-3.
[2]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Z].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58-96.
[3]李黄, 自动气象站实用手册[Z].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223-408.
[4]邢丽平, 许玮, 等.全省地面观测业务系统调整影响分析[Z].华中区域气象探测交流会, 2011:141-148.
地面气象数据 篇2
地面气象年报数据文件质量检查常见问题
地面资料质量控制工作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处理数据中存在的错误和误差,指导、督促台站按“规范”要求观测和正确处理数据.根据近年来对山东省123个气象台站上报年数据文件的.质量检查,分析了山东省台站在年报制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提高台站地面年报制作质量有指导意义.
作 者:李芸 王凤兰 陈德英 Li Yun Wang Fenglan Chen Deying 作者单位:山东省气象信息中心,济南,250031刊 名:山东气象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METEOROLOGY年,卷(期):29(1)分类号:P413关键词:气象观测 地面年报 数据文件
地面气象数据 篇3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机;备份机;数据同步备份
中图分类号: P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53-1
目前,广东省各地面气象站均配有两台计算机来保障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工作正常运行。为了预防地面气象测报工作机(以下简称“工作机”)故障,在日常工作中,把工作机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数据备份到地面气象测报备份机(以下简称“备份机”)中,如果工作机故障,备份机立刻就可以投入地面测报应急工作,既可以保证分钟、定时和人工输入的气象数据的连续性,又可以保障地面气象测报工作稳定运行。
1 在备份机中正确安装软件和设置参数
在备份机的D盘中正确安装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DZZ1-2型自动气象站终端、地面测报软件广东省补充版软件等相关软件。设置好正确的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DZZ1-2型自动气象站终端、地面测报软件广东省补充版软件参数。或者可以把工作机D盘中的DATA、DZZ1-2监控、OSSMO2004、地面测报软件广东省补充版四个文件夹拷贝到备份机的D盘中,覆盖备份机D盘的相应文件夹,这样备份机的参数就可以和工作机的参数一致。
2 设置日常的数据备份通道
2.1 设置网络共享文件夹备份通道
在工作机与备份机之间设置一个专门网络共享文件夹,把工作机D盘中的DATA、DZZ1-2监控文件夹和OSSMO2004文件夹中的Sysconfig、AwsSource、SYNOP、BaseData、ReportFile、Log、WorkQuality七个文件夹复制到工作机与备份机之间设置的网络共享文件夹中,然后在备份机中打开这个共享文件夹,把上述9个文件夹覆盖掉备份机对应的文件夹,这样就可以实现工作机和备份机的数据同步备份。
2.2 设置硬盘备份通道
每个气象站都有一个移动硬盘来备份气象数据,可以在硬盘中设置一个专用文件夹,把工作机D盘中的DATA、DZZ1-2监控文件夹和OSSMO2004文件夹中的Sysconfig、AwsSource、SYNOP、BaseData、ReportFile、Log、WorkQuality七个文件夹复制到专用文件夹中,然后把移动硬盘接入到备份机上,把上述九个文件夹覆盖掉备份机对应的文件夹,这样就可以实现工作机和备份机的数据同步备份。
以上两种措施可以在网络故障或工作机USB接口损坏的情况下进行互补,方便实现工作机和备份机之间的数据同步备份。
3数据备份的时间
3.1 DZZ1-2型自动气象站采集终端可以保存7天的数据,可以每逢周三、周五、月末、年末20时完成地面日维护后进行备份。
3.2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或DZZ1-2型自动气象站终端参数更改更新后要进行数据备份。
3.3在旧仪器换下来之前和新仪器换上启用后要进行数据备份。
3.4软件升级前后要进行参数、数据备份。
4 小结
通过以上几种措施既可以保证分钟、定时和人工输入的气象数据的连续性,又可以保障地面气象测报工作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广东省气象计算机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所.DZZ1-2型自动气象站技术手册,2003.
[3] 自动气象站原理与测量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4] 黄慕亚,吴伟清,林展新,杨召琼.论如何提高地面气象测报工作质量[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14期.
[5] 陈峰云.地面自动气象站业务系统维护解决方案[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陈柏堃,吴明江.自动气象站备份机业务系统实现同步备份《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2009年.
[7] 于涛,莫东伟,杨林,郝孟克.地面气象测报数据的自动备份[J].内蒙古气象, 2008年01期.
[8] 廖齐斌.气象业务系统重要数据的备份[A],2002年广西气象电子专业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冯冬霞,张晓澜.自动气象站数据同步的实现.黑龙江气象,2012年04期.
[10] 尹新燕.浅谈如何提高地面气象测报质量.石河子科技,2009年05期.
[11] 陈柏堃,方婉珍,吴明江,叶祝萍.自动气象站备份机业务系统实现同步备份.浙江气象,2010年 第2期.
地面气象数据 篇4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处理,数据文件,质量控制
气象观测所得到的数据是制作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基础资料,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质量[1,2],然而资料质量受到观测仪器、观测技术、测站位置、观测时间等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综合观测系统的推进和气象服务的高标准要求,特别是区域站网的建设和应用,尤其是中国气象局对数据文件质量控制严格要求。如何进行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是新形势下气象资料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1]。目前,国家级自动站实现自动观测气象要素有温度、湿度、气压、降水、地温、风向、风速;人工观测气象要素包括云、能、天。该文从人工及计算机方面分析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A文件、J文件质量控制方法。
1 A文件
缺测记录处理一般原则:首先是用整点前10 min记录代替,其次再用整点后10 min记录代替,再就是用人工观测值代替,最后才是内插,否则作缺测处理。
1.1 封面
先与前一个月封面比校,重点检查有无迁站等变化项目否;地理环境必有,且2个以上要用“;”分开,注意风按照规范要求距地高度10~12 m,距平台高度应为6~8 m,总高度不少于10 m;在A文件中注意看首行参数有无错误,质量控制指示码及气压、风高度等各要素项目标识有无错误,如有人工和自动,则应为1。
1.2 降水上、下跨问题
这是新入手的质量控制员最易忽视的,尤其体现在下跨降水为0 mm,这也是软件审核不出需要人工注意地方,在各类比赛中未给出下跨量但要注意当月最后一天雨持续到20:00要提出该疑问;上跨降水日期,降水量与上月报表仔细校对。
1.3 天气现象栏
先看25个摘要栏,重要、罕见天气现象一目了然,然后重点是加强对其预审。在A文件中天气现象“…”应为3个空格,其他连接符为1个空格,不能出现“-”连接符号。雷暴要看是否漏记方位,且方位只能是八方位,不能出现SSW、ESE、WSW、WNW等;中间方位是否漏记;转入次日方向与前日方向是否符合要求,在这里人工重点审核是转入次日后的终止方向,不允许和前日开始方向相同,即不允许出现回头雷。因闪电在《规范》中定义“只见闪电而不闻雷声”,故要审核闪电是否为不应记录现象。冰雹记录是否写入纪要栏,且最大直径与最大平均重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视程障碍现象雾之前应有轻雾,若是转入第2天的,则为雾之后应有轻雾;浮尘有无漏记时间或只出现几分钟,转入第2天时也需人工审核;按规定需记最小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是否遗漏最小能见度。固态降水之雪、霰、米雪、冰粒、结冰、霜等应在较低温度时才出现,看有无在温度较高时误记;且固态降水(除雨夹雪外)不能形成雨淞;另积雪容易忽视的是8:00后形成的遗漏备注,以上均需人工仔细审核。降水现象、特殊天气现象与云状配合是否符合规定,如雨、毛毛雨、雷暴出现时降水云层为规范规定的云类,且还可以结合气簿-1注意连续性降水其对应的云状。天气现象中大风的出现时间要早于等于极大风速时间。不记起止时间的天气现象要看是否应出现,以及其转入次日顺序,如雨终止时间为7:44,若能见度低于10.0 km则后面要接视程障碍现象,这个是容易遗漏且机审难以判断出的问题。
1.4 备注栏及其他
(1)台站变动、新增观测要素、障碍物、所属机构、观测时制、迁站对比观测是否应在相应位置,如某站由一般站改为基本站,则变动后之日应在“台站级别”即03项中作相应修改。
(2)启用、停用某项观测要素是否表述完整。如从某日停用雨量传感器,要修改A文件相应项目标识和质量控制码段,如停用雨量传感器,其项目标识应为“0”,质量控制码段也相应修改。
(3)迁站对比根据当月及上月报表可以判断其在原址的方向,是否误记。
定时观测4次站,其观测时间为“10/04/02;08;14;20”和“10/24/24小时连续观测”;观测时次项应为“11/守班=”,若为基准站24次观测,在A文件中应体现为“10/24/逐时观测”。
1.5 天气气候概况栏与纪要
气候概况栏其各项数据统计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各项目位置正确与否,如长期连阴雨写到正确应写到此为止03项,误记到04项等。天气现象栏记有冰雹而纪要栏却无记录,尤其是未达称重标准却有重量记录,这也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纪要栏其他各项标识与其文字说明正确与否。高山积雪备注按要求应写本月内日期,不必跨月备注。
1.6 降水
定时与自记降水每天比较,并非完全一致而是有差别,因目前自记是采用自动观测,而定时则是为人工观测,且差别判定方法是10.0 mm及以内差值为0.4 mm,超过10.0 mm降水则差值控制在4%以内,若差别过大,则要仔细查找原因,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记录进行处理,如确系自动站仪器故障,则自动观测降水可用人工虹吸雨量计替代。分钟降水与小时降水不一致处理情况分以下几种,并且要与备注相结合,首先若为人工虹吸雨量计代,则允许出现小时降水有记录而分钟降水缺测情况;若为人工定时代,则小时、分钟降水缺测都允许;在无任何备注情况下出现该记录则为疑误记录。
1.7 风
在风的记录中,注意查看极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7.0 m/s而天气现象栏却漏记大风现象。2 min与10 min风用人工代时处理,用EL型电接风记录器代替时小数位只能是0、3、7;缺测时日平均4次与24次互代也要备注问题,或1 d内有6次及以上作缺测处理且极值应从实有记录中挑取。极大、最大风向风速若出现在整点,与整点风向是否一致,否则应为错误记录。在风的统计中,如某风向全月没有,则要仔细分析如对照人工站报表,分析是否为仪器损坏导致某一方位风向长时间缺测,或风速长时间为静风则要判断是否风已冻结。
1.8 电线积冰
一次电线积冰过程是否有2次记录,如天气现象栏雨淞从4日持续到6日,则只应有1次记录。电线积冰直径必须大于等于厚度,且雨淞、雾淞达到规定直径有无称重记录。电线积冰的温度不能低于当日气温最低。雨淞、雾淞在簿表格式中只能是5648、0048、5600,在各类业务比赛中直接录入4800,则以报表显示的方式判断不了该错误,一定要用记事本打开看。
1.9 雪深(雪压)和蒸发
应测雪压时却遗漏,且雪深大于等于5 cm,在A文件中雪压栏应为“///”。《地面气象规范》规范,“台站四周有积雪,但观测站附近因故无”,故有积雪不一定有量,积雪是随有随记,而雪深只在8:00、14:00、20:00测定,因此有量当日必有积雪。结合上月及本月报表文件备注看大、小型蒸发位置写错没有,则相应的质量控制码也要作应修改。针对蒸发结冰问题,小型蒸发不能记结冰“B”,规范规定必须要秤称重,而大型蒸发可以记“B”符号,但注意不能跨月,溶冰后测得其值是结冰后这段时间的累计值,比平常有差别,若无结冰期而值有显著变化者,则要结合前后几天蒸发及选类似天气作比较,判定数据正常否然后按照疑误记录处理方法进行处理。蒸发记结冰时,天气现象栏一般应有结冰符号,相应温度也较低。
1.10 日照
在A文件中日出至日落时间无日照应为“00”,日落至日出应为“NN”,这里需要注意某站某月每天的NN和00并不一致,因每天日出时间并不一致,可能跨整点,如1日日出0547,17日日出0601,那前者5:00~6:00应为“00”,后者5:00~6:00应为“NN”。且在日出日落期间每天横看检查日照数据整点无云无记录者,或迹线前面几小时一直为1.0 h而后突然中断,或错位向前或向后移了几小时。以小时为单位竖看检查日照计有无安装问题,如全月11:00—12:00均为0.9 h,则很可能仪器安装不符合规定要求。日照缺测时应注意在备注栏备注其百分率统计方法。
1.11 地温及冻土
地温记录每天进行查看,缺测内插均要作相应备注,且应备注4次与24次平均统计方法,两者其一缺测时可以互代。地温、气温、草温极端值,一般天气条件下地面最低低于气温最低,若为显著反常,则要仔细分析原因,例在降温天气下则可能出现气温低于地温。当地温有缺测时,则应从实有记录和人工记录中挑,若全天自动观测地温缺测时,相应地面温度、草面温度(雪面)极值作缺测处理。有冻土时,一般应注意地面温度应小于0℃,除非地面解冻冻土深度为0 cm时。
1.12 气压、温度、湿度
全月海平面气压是否有遗漏,或者海平面气压有却某时次缺测的应仔细判定。若用人工观测气压表代替要备注:自动站气压用经高度差订正后的本站气压代替。温、湿度注意不正常记录处理要按照技术解答1号文件执行,尤其注意冬季湿球溶冰不当情况下记录的处理。
2 J文件
首先也是必须先看首行参数,可以对照A文件首行参数检查。在J文件中跳变或缺测1 min目前按照各类文件精神还不能内插,且A文件内插处理后的值,不能代替J文件中整点00分的值注意某一段值是否异常,检查稍长一段时间的数据以判定该段记录正常否。按照中国气象局“气测函[2005]227号”文件精神,J文件降水判定为滞后降水在2 h以内且量在0.1、0.2、0.3 mm,可以加至那分钟那小时,否则,不为滞后降水的要删除且都要备注。自动观测降水启用当,还要在J文件中“降水”项目打上对勾,即首行参数中降水标识应为“1”,再检查A文件中相对应J文件滞后降水处理没有,必须人工处理J文件。风不正常情况下也要分析J文件,且不正常该时段其风向风速要作缺测。
3 结语
在地面观测工作中,只要观测员严格遵守各项规范及技术规定,严格执行记录处理方法进行质量控制,一般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质量控制员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月观测记录质量检查方法和内容,再结合当地天气气候正确设置本台站OSSMO软件的审核规则库,设置时注意:尺度过宽容易出现疑误记录漏审,过窄正确记录也被列入疑问。然后再按照规范中疑误记录处理方法,结合记录处理一般原则,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保持资料序列完整及统计结果更符合要求[3,4,5]。
参考文献
[1]熊安元.北欧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J].气象科技,2003,31(5):314-320.
[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3]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4]杜红,杨英姿.怎样做好台站地面观测报表预审工作[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S1):99-100.
地面气象数据 篇5
单位: 姓名: 分数:
1、本站大夜班工作流程?(10分)
大夜班工作时间为1:15---7:30 1:15---1:30接班,各时钟对时,明确前班所交待的事项。1:30
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校对小夜班记录。
1:45
开始人工观测项目:云、能、天、温湿度计作记号、降水、气压计作记号。
1:50
检查自动站数据,异常时进行人工仪器补测,(每个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是否正常)。
2:00
进行正点数据采样。
2:01---05
向微机内录入人工观测数据(注意校对24小时内最高气温),发天气报(每个正点后5分钟内查看自动观测实时资料传输是否正常)。
2:10---4:20逢旬月末注意03时之前校发旬月报;继续校对小夜班的全部记录。4:30
巡视观测场和仪器设备。
4:45
开始05时人工观测项目:云、能、天、降水、。
5:01---5:05向微机内录入人工观测数据(注意校对24小时降水量),发补充天气报。5:30---7 :
对本班全部记录在次进行检查、校对。
7:---7:30
做好所有交班准备工作,与接班员认真搞好“四交接”。不定时工作:A、日照纸复算、签名;
B、日出之前检查日照计;
C、为下班准备压、温、湿、风、雨量自记纸; D、酸雨采样;
E、有重要天气达到发报标准时,在10分钟内编发不定时重要天气报。
2、本站20点人工定时观测项目有哪些。(5分)
地温(0厘米、最高最低并调整、5---20厘米)、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干湿球、最高最低并调整、每月1---5日最低温度表酒精柱、温湿度计读数并作记号、降水、风向和风速、气压表、气压计读数并作记号;雪深、蒸发、蒸发降水量、日照。
3、交接班制度?(8分)
A、值班员要为下一班工作创造条件,提前做好交班准备;接班员在班前要注意休息,严禁酗酒,认真做好值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按时到达值班室。
B、交接班必须严肃认真,当面做好四交接:现用的仪器、设备、工具;值班用规范、技术规定、表簿等;本班的天气变化及其特点;下一班要继续完成的工作和其它注意事项。C、交接过程中发生的天气和临时任务,由交班员处理,接班员主动协助。D、接班人未到,值班员不得离开岗位和中断工作。E、交接完毕,双方签名,以示负责。
4、什么情况下为连续性降水。------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在降水过程中强度变化很小,多降自NS与AS云中。
5、什么情况下为间歇性降水。------降水时降时止,或降水虽未停止而强度时大时小,但变化都很缓慢;在降水停止或强度变小的时间内,天空和其它要素没有显著变化。此种降水多降自AS与SC云中。
6、什么情况下为阵性降水。------降水强度变化很快,骤降骤止,天空时而昏黑时而部分明亮开朗,气压、气温、风要素有时发生明显变化。次种降水多降自CB云中。
7、重要天气报的编发报项目有那几种?其中那些项目是不定时的编发报?
有降水、瞬时大风、龙卷、积雪、雨凇、冰雹等六种项目出现后要编发重要天气报。其中瞬时大风、龙卷、冰雹和98RRR组降水等项目是不定时的编发报。
8、降水样品电导率的操作步骤?(10分)
1)接通电导率仪的电源,打开电源开关,预热30min。2)校准仪器,具体操作参见附录6和仪器操作说明书。
3)检查仪器“常数”(电极常数补偿调节)旋钮,使其与所用的电导电极相一致。以后的操作中不得再碰“常数”(电极常数补偿调节)旋钮。4)将量程选择旋钮拨至最大量程范围。
5)具有温度补偿功能的电导率仪,应按照仪器操作说明书的要求调节温度补偿旋钮到样品温度。6)用纯水冲洗电极,重复3次。
7)将电极浸入样品液面以下,再将样品杯环绕电极轻轻晃动2~3圈,放下样品杯使得电极的测量部分(金属板片)完全浸入样品液面以下约1cm深,并处于烧杯中央,电极不可触及烧杯底部。8)调节量程选择旋钮,逐渐降低量程范围,使得仪器显示屏的示值为最大。
9)待仪器显示读数稳定后,读取并记录第一个数据(保留小数一位)。重复步骤7)和8),继续读取并记录第2和第3个数据。
10)计算K值的平均值,如未使用温度补偿功能,应将其订正到25℃的标准值,订正计算方法见第十一章11.1。
11)将电极从样品中移出并用纯水冲洗,用滤纸汲干残液后,再用洁净的塑料袋套好,防止落灰污染。
12)关闭电导率仪的电源。清洗器皿。收藏好仪器和器具。
13)注意事项:不可以将pH计上的测温探头与电导电极同时插入降水样品中,以免测温电极干扰电导电极工作。
编报8NhCLCMCH组(每一组2.5分)
8272X ;86200 ;887XX ;87800 ;85080 ;85940 ;82037 ;81041 ;8277X ;895XX。
编发14时7wwW1W2组报(每一组2.5分)
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 篇6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新规范;学习要点
【中图分类号】P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11-01
目前我國的地面气象测量所遵循的规范是1979年的版本,当时是由我国的相关气象管理部门,根据“立足当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兼顾历史,方便实用”的基本原则进行编写的,在该规范的编制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了人工观测的方式和现代化的测量仪器对该规范的适应,使得其能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为我国的地面气象的观测所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我国地面气象测量的发展,该规范中的一些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地面气象观测的需要,由此产生了新的观测规范。从内容上看,新旧规范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所以在对新规范的学习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充分的考虑从新旧规范的对比的角度进行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新规范的学习要点问题进行阐述,以期能够为广大的同仁提供一个合理的参考建议。
1、总则学习要点
总则作为整个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概括性内容和总体的要求阐述部分,应该引起广大同仁的重视。只有认真的掌握了总则的内容和要求,才能更好的进行具体的分则的学习。下文中笔者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总则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首先,要在地面气象的观测过程中,注意自动观测的正点数据的采集,并且采集时的要求必须处于“O.O”上。同时,还要保证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差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2)其次,在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自动站的采集数据的时间要按照其内部时钟来进行,也就是说在数据采集时,任何人不得随意对其时间进行按采集器内部时钟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器每小时对计算机进行时间调整,以免影响数据采集的规律性。
(3)再次,在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自动观测系统要做好相关的防雷、防水维护,并保证系统的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即是说要保证地面气象观测的观测环境的合理性。
(4)最后,在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控制“自动站仪器技术性能”的准确度,也就是说要严格的执行国家有关规范中标准,达到的≥95%的“准确度”。如果发现观测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要及时的检查观测环境和设备的运行状态。
2.气象要素观测的学习要点
在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对各种气象要素的观测规范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具体的气象观测要素的规范直接影响着观测的结果。下文中笔者将结合新规范中的内容,对一些更改和变动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重点注意内容,希望引起广大同仁的重视。
(1)首先,在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现代化的设备和仪器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是未来的地面气象观测的发展方向,所以有关的工作人员要认真的掌握各种新型仪器的工作原理已经安装和维护方式,因为这将成为影响地面气象测量的3L-个新的要素。
(2)其次,在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能见度的不同是影响观测结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工作人员在进行实地的观测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统一的“夜间灯光能见距离与白天能见距离的关系表”,来处理不同的能见度条件下的观测结果之间的关系。
(3)再次,在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视程障碍现象对于观测的结果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工作人员在实地观测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不同的视程障碍因素对于能见度以及观测结果的影响,避免由于视程障碍导致的观测结果的缺测率的增加。
(4)其四,在地面气象观测的过程中,新的规范对于“备注”和“纪要”的填写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规定,这是传统的规范中所没有的,因此也应该引起有关工作人员的重视。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地面气象观测时,要在“备注”中详细的天气和环境的变化情况,而在“纪要”栏中则将工作人员的主要操作事项进行描述。
(5)最后,为确保气候学对降水观测资料的精度要求,自动站记录作为“正式”记录后,20:00-08:00、08:00-20:00时定时降水量仍由人工观测,雨量传感器记录只作为降水强度记录。
3、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的学习要点
根据新技术发展的需要,2003版“新规范”在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方面的修改原则是:增加了计算机编制报表内容,对较复杂的数据处理规定予以删除或简化,以满足人工观测、自动观测记录处理的不同需求;统计规定和处理方法上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和判别的有关规定,以适应计算机处理技术要求;统计项目、报表格式等尽量与原规范保持连续和统一,减少不需保留的中间结果;对疑误记录、缺测记录的处理进行合理的简化,以便于操作处理。因此,该部分的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为确保统计值的可比性,自动站除进行24次定时统计外,还进行02:00、08:00、14:00、20:004次定时统计,且天气气候概况应使用4次定时统计值。
(2)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A、J文件),由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以及相应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其中数据质量控制标识由质量控制码段和更正数据段2部分组成,以记载每组观测数据的质量认定和更正处理情况。
(3)“新规范”明确计算机检查观测记录数据质量的方法和内容,台站应根据本站具体情况,修改审核规则库,且台站审核的重点应放在未实现“机审”内容的审查和“机审”疑误信息的处理上。
(4)简化疑误(或特殊情况)记录的处理方法,取消记录加“( )、+、>、<”等处理规定。其中疑误记录经分析判断,认为基本可用,可按正常记录处理;疑误值较稳定的疑误记录,需进行订正处理,如各类水银温度表的断柱、示值超出刻度的外延读数等;疑误记录存在不确定性时,应按缺测处理,如最低温度表酒精柱中断等。
(5)在定时观测时,不论是人工站,还是自动站记录缺测,首先应考虑用其同类实测记录替代,其次考虑用补测记录替代。正常使用的人工观测仪器和自动观测仪器的观测数据,都可作为正式记录。当自动站记录发生缺测时,仅在02:00、08:00、14:00、20:004次(或3次)定时观测和其他发报观测时次进行补测;当某一定时数据(降水量、风向除外)缺测时,用前、后2个定时数据内插值代替;当连续2个或2个以上定时数据缺测时,不能内插,须按缺测处理。
(6)当降水自记迹线有缺测时,若无法从自记纸上直接计算出缺测时段的累计值,则按缺测处理。“新规范”删除了用实测值减正常迹线量代替的规定。
(7)日照时数全天缺测,若当天可能有日照记录时,则按缺测处理,而不能用前、后日照记录代替。
(8)在人工站与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偶然出现的缺测现象中,可能采用同类记录相互替代。但如果长期替代,就失去了平行观测的意义,故应保证仪器正常运行,或积极采取措施修复故障仪器。
(9)降水自记记录(或自动观测分钟降水量)有缺测时,“缺测时段”人工观测的定时降水量记录,应参加各时段年最大降水量的挑取。
地面气象数据 篇7
1 程序设计思路
以A文件资料为基础, 利用VB语言来实现数据资料的筛选、提取、分解、合成及显示。在实际应用中, 多是以报表的形式使用, 在提供给用户资料时, 往往都是在形成适当文件中打印出来。因此, 应考虑生成能在Office办公软件的编辑下容易修改的格式。
由于A文件格式比较固定, 每个要素的数据都是由指示码、方式位及该要素1个月的观测数据组成。通过查找指示码和方式位, 就能找到某个要素的起始位置, 然后再对这个要素的数据进行提取, 处理, 最终形成想要的数据格式。
2 程序编制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 应用VB6.0语言进行程序编写。
2.1 数据来源
程序中应用的主要是A文件, A文件为各观测站每月形成的月原始数据文件。程序在应用时, 由于一般预报及服务都是针对当地, 因此只要将当地的各站A文件收集上来即可, 每月各观测站会在一定期限内把审核好的A文件上传到市局, 只要将其拷贝到相关的程序目录中即可使用。
2.2 数据文件基本概况
A文件为文本文件, 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 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其中, “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 (保留字) ;“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 位数不足, 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4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由20个地面要素构成, 每个要素在文件中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 由一个或几个数据段组成, 每个数据段由若干条记录组成, 每条记录含有若干组数据, 每组数据之间用空格分隔。
2.3 数据计算程序的实现
由于在预报和服务中主要对降水、气温、风、气压、湿度等数据进行应用, 因此在程序编制时, 也主要考虑这几项数据的分解、提取和计算。下面以降水和风的数据为例说明。
2.3.1降水数据。降水数据的指示码为“R”, 但方式位有3个, 该文使用的数据方式位为“6”。此类数据由3段组成, 第1段为定时降水量, 即20:00—8:00、8:00—20:00、20:00—20:00降水量, 每天3组;第2段为每天 (21:00—20:00) 自记 (或自动观测) 每小时降水量, 共24组, 分为2个记录, 每个记录为12组;第3段为降水上下连接值每月3组, 该文主要应用第1、2段数据。
在预报评分中, 先分解出20:00—20:00降水和8:00—8:00降水2项, 这2项主要从第1段数据中提取。20:00—20:00降水即为第3组数据, 用合适的格式提取出来即可, 但由于预报评分中有暴雨的评定, 因此为了方便预报评分, 程序中将20:00—20:00降水达到或超过50 mm的数据加“★”号以警示。但8:00—8:00降水计算就比较复杂, 每天的8:00降水要把当天的8:00—20:00降水和次日的20:00—8:00降水加到一起, 即为当天的8:00—8:00降水。但在每月的最后一天时就要把下月第1天的20:00—8:00降水数据手工输入, 程序设置了数据入口, 在程序面板中相应的文本框中输入即可, 如果缺省, 按没有降水处理。
在专业气象服务中, 有的客户对降水时段比较关心, 因此在第2段数据中把降水时段加以处理, 让其更直观地显示出来。首先用for…next循环语句, 将某天的降水数据循环读入到数组中, 并分别赋值, 再对当天的数据进行处理, 如果有降水, 即记录起止时间, 如果是连续降水, 只记录起始和终止时间, 中间用“-”分隔开;如果是单个的降水时间, 只记录这个时间所在的小时, 每个时间段之间用“;”分隔开, 例如:“20:00;6:00—10:00;12:00—13:00;16:00”, 即表示20:00和16:00为2个单个的降水时间, 6:00—10:00与12:00—13:00为2个降水时间段。降水时间段虽然在月报表中也能查到, 但这样显示出来非常直观, 而且对夜间不守班的台站来说, 更有意义。
2.3.2风数据。风数据的指示码为“F”, 方式位共有4个。该文用到的是方式位为“N”的数据, 此类数据由3段组成, 第1段为2 min平均风向风速, 第2段为10 min平均风向风速, 前2段每段都为每天24次定时值, 共24组, 分为4个记录, 第3段为最大极大风及出现时间, 共4组, 第2、4组分别为最大、极大风出现时间。其中, 风向风速每组6位, 第1段和第2段前3位为风向, 后3位为风速, 最大极大风前3位为风速, 后3位为风向。
针对风的数据, 在预报中主要应用最大风速 (即10 min平均最大风速) , 故在程序中, 在第3段数据的相应位置提取即可, 并把角度换算成16个方位角格式, 如:数据为“084191”分解后, 风向为SSW, 风速为8.4 m/s。由于预报评分工作中对≥8 m/s的风有要求, 故将符合条件的数据提取出来, 其余的均不显示。
针对有的客户对风的主导风向及频率有要求, 在程序中对第2段数据中每天风的数据按16个方位角进行转换, 并分别赋值, 将其从当天的数据中提取出风向频率最大的一个或几个风向, 并记录下来, 在此段程序的编写中, 使用多个循环语句, 尤其是提取最大频率时, 用循环语句既简单又高效, 最终提取出当天的主导风向, 如果主导风向为多个, 中间即用“;”分隔开, 例如:“S;SSW”, 即表示这一天的S风与SSW风频率最大且相同, 即当天的主导风向有2个。在数据输出时, 把最大的频率也显示出来, 方便客户对照。
2.4 数据的输出
输出数据时, 考虑到要将其在Office软件中方便显示及打印, 因此程序最后输出数据时, 是输出一个用逗号隔开的数据矩阵, 同时调用office软件打开, 在其中可以很方便地转换成表格, 再稍做调整, 数据即可输出, 这时可以打印出来, 方便使用。
3 在业务中的应用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程序的编制, 在预报评分的实况提取中, 减轻了评分人员手工录入实况的劳动, 而且更准确无误, 同时, 对灾害性天气如大风、高温及暴雨等, 都在达到要求的天气实况前加以提醒[3,4]。另外, 更重要的是在专业气象服务中, 方便了用户, 减少了大量的手工操作, 不但准确而且效率高。通过对A文件进行程序化处理使得地面观测数据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 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 结语
A文件的数据涵盖很多内容, 虽然在报表中可以体现出来, 但报表相对实际工作要求来说格式比较固定, 而针对A文件的源数据编制程序, 根据需求处理所需要的数据, 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手工操作。该文仅是对A文件部分数据的简单应用,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对A文件能有更深入更广泛的应用。
摘要:应用Visual Basic 6.0编程语言实现对每月A文件的读取、解码、分类后并将所需要的数据提取整理出来, 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统计, 从而得到预报评分所要用到的各种气象要素, 同时满足专业用户的气象需求。
关键词:A文件,分解,输出,地面气象观测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
[2]Evangelos Petroutsos.Visual Basic 5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7.
[3]Microsoft.Visual Basic 5.0语言参考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关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缺测的处理 篇8
地面气象观测是利用目力或借助仪器对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进行连续的、系统的测量和观察, 并及时、准确的采集、上传观测到的原始数据, 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数据文件, 是气象部门开展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气象信息、气象服务和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2 加强观测仪器日常维护和管理
做好观测仪器的相关事宜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是降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缺测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2.1 人工站仪器日常维护管理
观测员要做好日常观测仪器的管理工作, 定时认真巡视仪器以及时获得仪器是否在正常工作。其中雨量器在长期运行中极易出现异物堵塞引流管而导致雨水不能顺利进入翻斗中, 发生降水观测数据缺测、误差等现象, 因此要经常保持仪器清洁, 确保引流管管道畅通;当温度计双金属片上存在异物以及湿度计毛发脱钩、自记笔墨水用完等都会造成观测数据的缺测, 应在仪器日常维护管理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 有效减少因仪器自身故障原因引起的数据记录缺测。
灾害性天气来临前, 要特别注意事先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专用雨量筒和蒸发器上加适宜盖子以防止强降雨天气蒸发器、雨量筒内水向外溅出, 降水结束后应去掉盖子保证蒸发量数据的准确;采用连通器原理在蒸发器旁放置广口瓶, 并用橡皮管与蒸发器连接, 避免降雨量过大时蒸发器内水向外溢出, 解决蒸发器记录失真问题。夏季, 雷雨大风天气应取下百页面上防鸟罩并加固百页箱门锁;遇高温要观测1次最低记录, 于20时将地面温度计收回放置阴蔽处降温后再将其放回原处;发生风雹等强对流天气前, 要在温度计、湿度计等地面裸露仪器上加罩防雹网罩, 待降雹结束后立即去掉, 避免仪器被损坏而出现观测数据缺测。
2.2 自动站的仪器管理
自动站仪器的日常管理和清洗维护也是降低数据缺测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降雨天气, 雨量记录迹线会因浮子室摩擦力增大产生突跳, 而虹吸雨量计的承水漏斗有杂物、雨量自动记录迹线异常时都会导致数据记录缺测, 因此应保证日常自动站浮子室内壁的光滑整洁, 使浮子上下运动自如, 同时降低自记笔位突跳上升又回落造成的雨量记录缺测。清洗仪器装置的过程中应加少量润滑剂, 使浮子室面上的自记笔尖和固定直杆连接处保持一定的润滑性, 保证其在工作中自由滑动。
通过每晚20时对自动站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可及时从自动站仪器观测数据异常中发现是否存在电源不稳定、接口松动、采集器故障等异常, 如对比数据出现分钟数据连续1h和整点数据连续3h不正常时, 即可判定自动站仪器出现故障, 连续跟踪并逐步检查, 针对检查分析的原因及时排除仪器故障, 如果不能排除故障, 应及时报告并尽快安排技术人员维修或更换。
3 技术处理措施
3.1 温、湿度记录数据缺测处理
受仪器损坏或误读等原因影响, 造成干湿球温度、湿度观测数据缺测时, 通常应以干湿球温度和整个气象监测范围内水汽压指标值与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为依据, 反复查读干湿球温度数据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需作处理: (1) 人工站相对湿度和温度观测缺测时, 可利用人工观测的相对湿度和气温值反复查读求得水汽压和露点温度值。 (2) 当人工观测气温数据缺测但相对湿度未缺测时, 应在备注栏内标明水汽压和露点数据以自动站记录为准。如果某一时刻整个观测过程中温度、露点、水汽压数据均缺测, 仅有相对温度数据有记录, 那么应选取上一整点和下一整点检测到的温度指标数据对该时刻温度数据进行还原内插, 即可得到该点温度数据, 然后通过反复查读后获知水汽压数据和露点温度数据, 并将数据输入观测记录文件中, 这种还原内插法可减少3个观测数据的缺测。
3.2 蒸发量数据缺测技术处理
大面积强降水天气过后极易出现蒸发量数据异常问题, 观测员应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不同技术措施进行加工处理。当缺测数据持续1h以内时, 观测员可采用处理湿度温度指标还原内插法, 选取上一整点时刻与下一整点时刻间的蒸发量数据求得替补值;如果蒸发量缺测持续时间超过1h, 应将该日蒸发总量数据进行缺测处理, 然后在OSSMO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上选择A文件维护菜单, 在列表中19~20时栏填写观测的蒸发量数据, 而其他时间段则以“—”代替蒸发量观测数据。蒸发量指标日合计栏中由人工观测的日蒸发总量数据填写即可代替, 否则当日蒸发总量观测数据就会被作缺测处理。
3 加强观测员知识学习技术水平提高, 避免数据缺测记录
作为一名地面气象观测员, 应加强气象知识学习,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坚持定时例行学习和培训, 通过自学和集体学习、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做到不懂不会就问、就学, 善于总结, 勤于积累, 差漏补缺, 正确领会有关观测规范和技术规定, 保证全面提升业务知识, 提高观测业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气象观测工作重要性, 做好观测场仪器日常管理和维护, 保护观测环境不受人为及动物等破坏, 及时维修和更换损坏设备, 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认真分析异常并正确排除故障, 确保人工站观测和自动站正常工作。
摘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否完整、准确是评定地面气象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做好观测仪器的相关事宜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正确处理缺测数据处理以及加强学习、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和工作作风是降低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缺测率的有效处理措施。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缺测,处理,仪器维护,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王超球, 程案真, 黄琳, 等.广西地面气象资料缺测原因与解决堞对策[J].贵州气象, 2012 (01) .
减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缺测的措施 篇9
1 增强责任意识, 避免异常记录出现
1.1 养成良好观测习惯
在思想上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克服、杜绝气象观测中的一些陋习, 如不关观测场门、不按规定巡视仪器、开关百叶箱时用力过大、地温场没有及时进行松土、湿球纱布包扎不恰当、使用时间过长等, 从而避免引起数据缺测或异常。
1.2 按时巡视各种仪器
每小时的数据观测前应巡视仪器, 观察自记迹线中断与否、自记钟有无停摆、仪器是否损坏、虹吸管是否滴水、笔斗是否有墨水、地温表是否被动物损坏、湿球温度表润湿状况、水银和酒精柱有无中断、注意草温计的安置状况、雨量传感器电源接头是否接好、降水前后漏斗是否被蚂蚁或异物等堵住、雨前雨后浅层地温传感器有无被泥士埋住、配电箱里各种指示灯蓄电池的工作情况、监控软件显示状态等, 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认真分析异常出现的原因, 适时地排除故障[2,3]。
1.3 自觉加强业务学习
观测员要刻苦钻研、正确领会、熟练掌握、准确执行数据观测的相关规范与技术规定, 坚持“四学三结合”, 即规范解答经常学、疑难问题反复学、新的规定及时学、季节转换提前学;坚持每月例行学习与季节性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努力做到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差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只有善于总结、勤于积累, 才能保证知识全面, 提高工作的准确性。
1.4 恪守各项规章制度
必须严格自觉遵守交接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资料保管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有章不循, 就难以高效优质完成工作, 要尽力做到按章操作一项不缺, 坚守岗位一刻不离, 校对记录一个不漏。一经发现问题或苗头, 及时处理, 以根除隐患。
2 加强仪器维护, 减少缺测率
2.1 事先做好相关准备
在大雨或暴雨来临之前, 为防止蒸发器水满溢出, 可同时对专用雨量筒和蒸发器加盖, 强降水结束后马上取消, 恢复原来自然状况;也可在强降雨前事先取出一定水量作为余量。蒸发量稍有偏大, 可以保留而不用缺测, 因为降水一般不会影响蒸发量而出现异常偏大或缺测。冬季观测前做好湿球溶冰;雷雨大风天气到来前, 固定加牢百叶箱的门锁, 及时取下防鸟罩;夏季高温时观测1次最低记录, 在20:00应收回地面温度表至阴蔽处存放, 将要降温时把表放回原处;降雹前罩上防雹网罩, 雹停后立即取掉等, 做到有备无患, 降低数据缺测几率[4]。
2.2 人工站的仪器维护
值班观测员要经常保持仪器清洁, 每小时认真按时巡视仪器, 雨量器由于长期运行, 容易导致杂物堵塞引流管, 雨水无法正常流入翻斗, 从而造成降水监测数据缺测。应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注意检查自记笔墨水是否用完、尖位置是否与实际时间一致、温度计的双金属片上是否有异物、湿度计的毛发是否脱钩等。尽可能地减少由于仪器原因引起的记录数据缺测[5]。
2.3 自动站的仪器维护
每天20:00对比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观测数据, 按规定巡视仪器, 发现异常要连续跟踪, 检查各要素观测传感器的电源是否稳定、接口是否松动、采集器工作是否正常等, 及时检查分析寻找原因并排除仪器故障, 对比数据出现分钟数据连续1 h、整点数据连续3 h不正常记录则视为仪器故障, 对于无法排除的故障及时报告, 并尽快维修或更换。
2.4 仪器的清洗维护
为避免降雨时, 雨量记录迹线因浮子室摩擦力大而产生突跳, 应保持浮子室内壁光滑清洁, 及时检查虹吸雨量计的承水漏斗是否有杂物、雨量自记迹线是否正常, 清除其中的杂质, 达到浮子上下运动自如。清洗仪器的同时要注意加少量的润滑剂, 保持浮子室面上自记笔尖、固定直杆连接处的润滑, 使之可以自由滑动。尽量降低因自记笔位突跳上升后又回落的雨量记录缺测现象, 从而达到使雨量自记记录完整与准确[6]。
3 正确处理缺测数据, 降低缺测率
3.1 整点记录缺测
当观测站自动观测的整点数据出现缺测时, 即用整点分钟数据代替该时的整点值;若整点分钟数据也缺测, 则优先考虑用整点前10 min内最接近整点的分钟数据代替;若整点前10 min内的分钟数据也缺测, 则用整点后10 min内并接近整点的分钟数据代替。对于自动气象站整点数据缺测1 h的, 可用前后2个定时数据进行内插求得的数据按正常统计 (内插也可跨日界) , 但风向、风速和自记降水除外。此外, 在安装自动站气压传感器与水银气压表时, 注意保持二者的感应部位在同一高度, 以减轻缺测替补的工作量。
3.2 温湿度记录缺测
如果在人工站与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 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数据进行缺测数据的互相代替, 再对露点温度、水汽压进行反查。当干湿球温度观测记录缺测是由于误读或仪器损坏等原因造成时, 可根据干湿球温度与水汽压、露点、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 进行反查替补, 以尽量减少缺测记录数据。
3.3 雨量自记记录缺测
有自动站记录或其他备份仪器站, 可用相应时次的雨量记录代替, 减少数据缺测。当虹吸雨量计出现故障, 出现虹吸管滴水, 记录划平线, 即尖上升但不能正常虹吸, 此现象如在1 h发现, 应立即强迫人工虹吸, 并记在值班日记, 待次日换纸整理记录时, 用强迫虹吸量减去正常迹线上升量, 再加上该小时内两端的正常累计量, 避免小时数据缺测后引起日合计缺测。当雨量自记缺测时, 无虹吸或笔位无下落, 缺测时间在2个整点间, 该时降水量照常计算;若缺测时间跨越某1个甚至几个整点时, 可用其他雨量计的自记记录数据代替有关整点降水量;如果无其他雨量记录进行替代, 也无法直接计算缺测时间内的累计量, 则作缺测处理。
3.4 蒸发量记录缺测
如果观测站为双轨运行, 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的蒸发量可互相代替。自动观测蒸发量缺测1 h, 可用内插法求值进行替补;若连续缺测逾2 h, 应作缺测处理;如果人工观测的蒸发量缺测时, 可用自动观测蒸发量日合计进行替补。
4 结语
由于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原因, 日常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的缺测或可疑情况常有可能发生。当气象观测记录数据出现缺测后, 可根据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其补充规定的有关方法进行替补, 对缺测数据进行正确技术处理, 从而减少部分气象数据缺测, 降低气象数据资料缺测率。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凡是观测数据出现缺测或异常后, 除按规范规定进行缺测替补记录外, 其出现时间、缺测原因和技术处理措施等, 都必须在记录簿 (表) 的备注栏中加以备注, 以便给资料使用者提供参考。
摘要:地面观测数据缺测率的高低反映了地面报表质量的好坏。根据多年工作经验, 从养成良好习惯、按时巡视仪器、自觉加强学习等方面总结了避免出现异常记录的措施;从加强仪器维护和数据正确处理方面, 探讨减少和降低数据缺测率的方法。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缺测,减少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2]中国气象局监网司.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操作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
[3]蒋运志, 曹久才, 焦文红.关于稳定与提高农气测报业务质量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9) :276, 278.
[4]苏运芳, 李忠波, 周小春, 等.地面气象观测报表的编制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5) :305, 308.
[5]黄军.自动气象站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广西气象, 2006, 27 (2) :54-55.
地面气象数据 篇10
伴随着近年来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我国气象预报工作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 在气象预报的过程中, 我们仍需面对很多问题, 气象预报工作亟需更进一步的完善。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地面气象测报的发展, 并逐步优化“观云测天”的传统测报模式, 进而将其转化为全新的探测机制, 即以高效探测与信息化数据处理为主要方向的新模式, 在国内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地面气象测报的各种技能竞赛, 覆盖了气象测报的诸多方面, 包括有云观测、地面气象观测、计算机数据综合处理和地面报告编制等。笔者在本文中就地面信息化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和简析。
1 A文件计算机审核疑误信息处理
1.1 台站参数疑误信息的处理
在进行格式审核过程中, A文件的台站参数疑误信息需要进行一定处理。其错误信息通常表现为文件首部参数与台站参数表不相符, 要正确处理这种信息, 首先要检查文件首部的参数标识, 其结果是全月数据缺测;而冻土观测项目的数据在台站参数当中已经设置完毕, 所以, 两者的数据之间存在矛盾。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 其主要原因在于:次月初进行了例行的冻土观测, 最后月的B文件转为A文件, 倘若次月的冻土观测项目并未在台站参数中设置, 两者的数据就会出现矛盾。所以台站在任务变动时, 要做出相应提示, 在进行文件转化时, 尤其要重视观测任务的变化, 保证本站基本参数设置的正确性。
1.2 文件正点记录缺测处理
据规定:“若能有效获取非正点分钟数据, 则正点左右10min以内的记录为首选是作为有效替代的首选”。若所得非正点分钟数据在正点前10min以内, 并且该数据缺测, 那么, 我们选择正点之后10min以内与正点接近的数据作为替代。而在不能有效测取分钟数据要素, 或有分钟数据却出现缺测的状况下, 可以将平行观测值或者补测值作为分钟数据的有效替代。
1.3 降水量和降水现象不一致的情况处理
例如在文件当中出现了存在7~8h有降水量, 却无降水现象与其相对应的疑误信息, 这主要是因为传感器翻斗出现了滞后性。解决这个问题所采取的方法是:在有效判定了降水量滞后这个前提下, 且滞后时间<2h, 我们可以将该数值累加, 其目标为降水终止的时间段;若滞后时间>2h, 则将该降水量删除。
1.4 上跨日期与上月文件有差的处理
测报软件能够对跨月连续降水的开始日期进行挑取, 对上跨连续降水量也是如此。鉴于所选数值会出现错误, 所以, 预审人员要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 将文件数据进行比对核实, 保证无误。
2 J文件计算机审核疑误信息处理
2.1 对分钟数据的缺测处理
在对J文件的机审过程中, A文件所显示的正点值与系统所给出的提示信息不一致。这主要是因为采集器受到自然因素影响导致工作状态失常、对传感器进行标校和更换导致缺测等。此时在单位时间 (h) 内, 其正点数据和正点分钟数据有差, 且正点分钟数据被确认有误, 则可取正点值以替代。
2.2 对分钟数据异常跳动变化数值的处理
在对J文件进行机审时显示, 分钟之间的数据出现异常, 通常表现为20.52时的气压值和其前后1min都存在误差, 这个数值达到了20h Pa, 这个记录值是异常的。据规定, 通过其前后分钟数据内差可得, 这一分钟值为840.3h Pa。
3 文件人工审核疑误信息处理
3.1 对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记录进行审核时的要点
3.1.1 在对云观测的记录里, 首先要充分了解云的定义、成因
和特征以及常伴随出现的天气现象, 以此为基础, 对云状记录的排序和云状衍变予以充分关注。
3.1.2 能见度的记录应与天气现象相结合。
当能见度小于10km时, 也要对轻雾、霾等天气现象进行记录。在能见度小于1km的状况下, 则要有相应的雾、雪暴和沙尘暴等天气现象的记录内容。
3.1.3 天气现象的记录要与其定义特征的规范保持大体一致。
若存在降水记录, 则尤其要重视降水的时间起止。另外, 进行霾、浮尘、轻雾等视野障碍现象的记录时, 要充分考虑风、降水、相对湿度等现象。
3.2 人工审核的其他要点
目前,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尚不完善, 还有某方面的功能缺陷, 它能对数据文件的合法性进行有效检测, 对于不定量的信息化资料却力不从心。因而, 人工审核是不可缺少的。
3.3 对质量控制码疑误信息的处理
我国气象文件中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在控制段中, 质量控制码是使用三位整数来表示的, 从个位、十位到百位分别对应了国家级、省级以及台站级。在日常的工作中, 记录错误会严重影响数据格式的秩序。所以, 在出现台站观测数据有修改或缺测的情况时, 要对质量控制码和更正数据段的格式予以检查, 以确定其正确性。
4 对信息化文件作出正确的备注
要想正确地对信息化文件做出备注, 首先要注意备注信息的内容, 即对测报工作中的重要事由或对有影响情况的记录的阐明。它通常包括了站址的迁移、站名变更、业务升级和设备的变动等。其次要有条理地进行记录, 并作精炼简要的描述, 要注意对同类型的备注进行归并, 且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5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气象预报地面信息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浅析。在实际的信息化资料的审核处理过程中, 发现并处理疑误信息的情况更为复杂, 工作人员要对A、J文件的数据格式有清晰认识, 严格操作流程, 对疑误信息展开综合的分析和判断, 确保信息化资料处理的准确和完整性。
摘要:笔者主要对气象预报地面信息化处理技术展开了研究与分析, 就地面测报业务软件相关技术作了简述, 充分考虑了人工审核的经验, 并对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人工观测项目之间的配合进行了重点分析, 着重指出了地面信息化数据文件中的错误。
关键词:地面气象预报,信息化,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地面气象数据 篇11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气象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人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与气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气象问题的关注较之以往更深更广。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而地面观测则是气象观测的重要构成,也是对人们影响最大,对人们的生活最能直接体现的部分。地面的观测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地面观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气象预报的质量。
关键词:气象;地面测报;制度;资金
中图分类号: P4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58
1 气象测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测报人员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
现在的科技发展是日新月异,一些新的材料、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气象测报领域也同样面临着新旧交替、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局限面,地面气象测报是气象系统最基本的业务,一些地方基站,往往人员缺乏,一人要承担多项工作,工作量大,头绪多,业务管理人员往往陷在具体工作中,得不到常态化的培训,没有时间进行业务学习,而对一些新的业务流程及新知识、新技术了解较少,知识结构更新不及时,工作方法不改变,效率得不到提高,对测报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人员的缺乏,也影响队伍的稳定及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1.2 气象地面测报制度执行力弱
针对于气象地面测报的管理,多数地方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时,还有很多不到位、执行不严的情况存在,有的时候甚至还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生。比如值班人员有时脱岗;仪器维护不及时,有应付了事的情况存在;交接班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交接不及时不定时。由于制度执行过中存在折扣现象,所以在气象测报中常出现仪器故障得不到及时检修与维护,记录中断、缺测、迟测、漏测、漏报等情况时有发生,影响测报的准确与预报的质量。
1.3 人员队伍结构不科学
多数地方的气象台站,都存在人员短缺的情况,当然也有的地方人员过多,但专业测报人员却不多。测报人员岗位不稳定,人员时常变动,一些地方的台站存在测报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轮岗的情况。另外有很多基站的测报人员呈老化态势,知识结构也随之老化,加上培训及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所以一些年龄偏大的测报人员在体力、知识结构、工作方法上都跟不上新时代气象测报发展的要求。再加上专业人员的缺乏,很多地方台站的气象测报人员,不仅要承担测报业务,还要承担预报、农气、人影、财务、技术保障等工作,有的身兼数职,呈疲劳状态,心理和生理上都难得放松,影响测报的质量。队伍配备的不科学,不合理,直接影响测报工作的质量及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
1.4 测报设备落后时代的发展
由于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地方的气象台站的设备更新缓慢,一些高科技的新产品、新设备无法投入到实际的气象测报中,这严重影响了地面测报的及时、准确、全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对气象测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测报的高效性和系统性,要达到这些目标和质量,没有高科技设备的支撑是完成不了的,所以测报设备的硬件软更新及人员知识结构、操作方法的更新尤为重要。
2 提高气象测报工作质量的对策
2.1 完善激励机制
对地面气象测报工作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工资待遇、福利奖金等向观测人员倾斜,提拔干部按照选拔任用干部条例,重视基层工作经验等。同时,还要注意保持相对稳定的测报队伍,若岗位轮换过于频繁,不利于测报业务的持续发展和质量的稳步提高。
2.2 加强测报管理
地面气象测报工作是由数字来反映成绩的,气象观测员每天要接触上千个数据,很容易出现差错。因此,测报管理工作必须精细、到位,要求管理人员要把好质量统计关和原始记录书写计算关。要做到统计真实并及时上报业务管理部门,发现不规范或有疑义立即查问,重大问题及时反馈给当地管理部门或上级业务管理部门。
2.3 抓好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参加有针对性的集体业务学习,可以快速提高测报人员业务理论水平、掌握新的业务技术。要坚持召开质量分析会,分析错情,讨论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做好测报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测报管理部门要做好学习安排、学习服务、问题答疑等工作,通培训、讨论、研究等多种形式,提高测报人员的业务能力,保证测报的质量。
2.4 加强气象仪器使用维护
气象观测记录是否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跟气象仪器的安装正确与否和平时维护有很大关系。如温、湿度计感应部分沾满灰尘,会破坏感应的灵敏度,使记录失真;气压表水银面的严重氧化会使水银面调整不正确;地温场地土壤板结,地温表安装不正确,也会使记录失真。在测报工作中,由于仪器安装不正确或不注意平时维护,造成记录中断、失真或缺测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熟练掌握新的仪器的使用维护,提高气象观测记录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
2.5 在人员引进及设备更新上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气象测报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设备的更新与维护,做到及时、稳定、保质保量,同时要加强专业气象测报人员的引进,确保新老气象人员的知识结构合理搭配及平稳过渡,不至于断档,保证气象测报水平的稳定及不断提高。
地面气象数据 篇12
1 地面自动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维护及审核的必要性
地面自动气象观测技术是现代化气象观测中最为常见的一项技术, 此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地面气象监测的精确度, 与传统人工监测相比具有查缺补漏的功能, 但在地面自动气象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部分数据文件仍然需要人工审核, 尤其在监测设备出现故障时, 如果数据文件审核及维护不及时, 有可能造成气象监测数据丢失等问题, 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地面气象监测中对于数据文件的审核及维护工作不容忽视, 其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2 地面自动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审核
地面自动气象监测中, 必须通过自动系统观测与人工检验审核相结合的方式, 才能够保证采集到的气象数据的完整性及准确性, 气象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程序操作手册》进行审核[1], 同时对于采集的数据中存在的数据漏洞及异常数据均需要人工判断及校正, 确保地面自动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达到地面气象观测的目的。
2.1 把握好观测数据文件的要点
在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 文件的转换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文件的转换顾名思义为文件的相互转换, 观测数据分为A文件、B文件、J文件, B文件是观测站的基本参数, A文件由B文件转换而来, 因此在文件转换前必须确保B文件数据的准确性[2], 在一般数据处理过程中先修改B文件中的错误信息, 确保各种观测项目标志与该文件要转换的B文件相符, 同时B文件能够转换成为分钟数据文件J, 而A文件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受J文件的影响, 在数据的采集及计算机对数据文件处理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 这对审核工作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观测数据的文件的审核。
2.2 正确处理A, J文件的疑误数据
不同文件在气象观测数据中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A文件的维护审核过程中主要包括数据的格式及附加信息的变化规律, 而J文件审核主要是统计分析降水量, 对于各日、月的合理性的审核, J文件数据的缺测和误测均会影响A文件数据的正确性, 因此必须改善对疑误数据记录的处理,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可以采取人工干预由于设备故障而造成的数据错误[3], 比如在某日的降水极值出现在正点时, 且与相应的正值点不一致时, 当极大值高于正值点时, 采用极大值代替正点值, 否则, 则用正点值代替极值, 这样则极大地减少了观测数据的误差。
3 地面自动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维护
在地面气象观测过程中, 必须将数据文件维护和审核相结合, 通过对数据文件的维护, 做好数据文件的备份等工作, 确保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有效提高气象观测的时效性和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减轻观测人员的工作量。
3.1 做好每日地面数据维护工作
每天晚上定时维护每日的气象观测数据, 这是日常维护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 计算机数据处理过程中会与前一天的气象数据进行对比, 在每个月末对比该月的各项气象数据, 通过观测员的判断分析, 考虑是否进行数据替换[4], 这个过程中则需要观测员在人工数据读取后输入人工观测要素, 促进了整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2 数据文件备份
在气象的监测过程中可能出现设备故障, 导致观测数据丢失, 造成观测数据文件不完整, 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安全性, 必须对B文件进行备份, 因为B文件的完整性决定了A文件的准确性, B文件是气象站采集到的基本参数, 因此是转换为其他文件的基础, 气象观测站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天定期备份观测数据[5], 防止气象观测数据的丢失或损坏, 确保气象观测数据的完整性及准确性, 促进气象监测工作顺利高效进行。
3.3 文件维护
B文件主要保存地面气象监测数据, 其数据包括降水、日照等。地面气象的监测数据对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内蒙古乌察兰市化德县作为畜牧养殖的发达地区, 化德县气象局的气象监测数据准确性对于畜牧经济有着直接影响, 因此气象局必须维护监测数据, B文件作为气象站的数据起源, 对于后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有着重要影响, B文件的准确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地面气象监测数据文件的维护是气象观测工作中重要环节。
4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维护及审核, 在地面气象监测数据文件处理过程中必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数据文件的备份及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必须掌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及时处理审查过程中出现的疑误信息, 同时深入分析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且不断总结经验, 推进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服务质量, 促进我国气象事业稳态发展。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我国的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技术不断娴熟, 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将地面自动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维护推向信息化、数据化、自动化, 从而将地面气象观测的重点转向数据的分析, 通过观测数据文件分析, 减轻了观测员的工作负担, 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精确度。基于此, 分析地面自动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维护及审核方法, 从而提高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的质量, 促进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高效进行。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维护,审核
参考文献
[1]刘小宁, 任芝华.地面气象资料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概述[J].气象科技, 2011 (3) :199-203.
[2]葛春凤.关于如何做好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几点思考[J].吉林气象, 2010 (3) :46-48.
[3]杨大军.当前地面气象观测业务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农业与科技, 2012, 32 (11) :140.
[4]戴云.地面气象观测报表疑误记录的处理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11, 17 (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