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异曲

2024-08-04

同工异曲(通用12篇)

同工异曲 篇1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诗词惊人相似地描绘了古今的农家乐:一首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另一首是现代诗人刘半农的诗歌《一个小农家的暮》。这两首诗歌都浅显易懂,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使人吟诵之后口有余香, 农村优美的图景历历在目。小农家其乐融融、惬意纯真的田园生活, 能使读者“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笔者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地赏析一下这两首诗词的异曲同工之妙。

一、农家意味的自然风光

农村风光宁静而祥和, 历来为人们所向往, 农家意味的自然风光充满着生活气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开头就这样描绘“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可见主人所居住的环境虽简陋却清新静谧。下片的“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溪头卧剥莲蓬”。“锄豆”、“织鸡笼”、“剥莲蓬”, 这些动作情景描写都具有浓浓的农村特色, 通过寥寥几笔, 一幅清新秀美的农村风光图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了傍晚时分一个年轻的农妇在灶前用新砍的柴做饭, 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嫣红的脸庞。农夫衔着十年未换的烟管收工回来, 在屋角挂上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一番亲人的狗, 然后踱去栏里看看他的牛, 农夫回头问妻子“怎么了———我们新酿的酒? ”农妇的表情温和而贤淑, 农夫的动作缓慢而悠闲, 农夫的话语简洁而明了, 农家的生活温馨而富足, 农夫晚饭时的自斟自酌的惬意、悠然, 可想而知。农家对面有青青的山, 青青的松, 松树的尖上露出半轮新月。诗人笔下的山、树、月如此的清新秀丽恬静。与前者景虽不同, 意却相似。

二、率真淳朴的家庭成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是社会人员秉性的显现。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辛弃疾和刘半农笔下的农家成员形象。辛弃疾本是一位以武起事的豪气冲天的将军, 他二十二岁时就在五万金军中擒回叛徒张安国, 曾作《十论》《九议》, 可是把“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陆游写诗叹道:“爱君忧国孤臣泪, 临水登山节士心。”这位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后来居住在带湖、瓢泉二十年, 他熟悉农民, 熟悉农村生活, 他笔下的人物老少都个性鲜明, 纯真可爱, 呼之欲出。《清平乐·村居》中的白发翁媪, 他们喝着小酒, 在微醉中说着笑话, 悠闲之状溢于言表。大儿自觉地承担主要农活“锄豆溪东”, 二儿尚未成年做一些辅助农活, “织鸡笼”, 小儿顽皮活泼“溪头卧剥莲蓬”, 一个“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形象和盘托出。这个小农家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各尽其能。

现代诗人刘半农漂洋过海去求学, 身在异国他乡, 孤独与悲哀无情地煎熬着他, 折磨着他, 他尝尽了人间的辛酸, 目睹了他人的白眼, 倍感寂寞, 思念祖国, 思念家乡, 向往淳朴, 在孤灯片影之下, 挥笔写下了《一个小农家的暮》。诗人在诗中精心勾画了三个生活画面, 第一个是“农妇暮炊”图。画中描绘的农妇为了家人的晚餐, 烧火作饭, 新砍的柴在灶里必必剥剥的响, 灶火闪红了她的衣裳, 闪红了她嫣红的脸庞, 我们从她红红的脸就可窥见她的愉悦的内心世界。第二幅“农夫收工”图。农夫主外, 承担着家里的重体力劳动, 下地归来, 怡然自得, 安闲从容。第三幅是“小儿观月”图。孩子们在院坝里望月亮, 数星星, 唱民谣。由此可见, 这古今两个农家之人都具有率真淳朴的特征。

三、清新无华的优美语言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 情感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澹语清新, 充满诗情画意的小令,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 语言都很质朴, 无生僻字眼, 无雕琢之痕。词的上阕无论是写景还是写老夫妇的和睦, 语言都明白晓畅, 口语化。例如“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这两句平淡的语言点明了题目中“村居”的地点、状况, 勾画出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村居”图。“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一对白发夫妇亲热地坐在一起相互敬酒聊天, 堪称奇妙之笔, 平淡的语言之中充满着生活乐趣。

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语言质朴无华, 口语化, 且富有变化。在写女主人公时运用色彩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贤淑和美丽。“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这里诗人运用“红”、“青”这些极为普通的形容词进行颜色上的对比, 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可谓平中见奇。诗人在写男主人公时则主要写他的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 “挂去”了锄头, “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狗, “踱”到栏里看牛, 这些平淡的词语却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悠闲, 与自然生命的贴近。可见这两首诗词的语言都明白晓畅、朴实无华, 但所写景都清新优美, 所写人都个性鲜明。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与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都采取白描的手法写景状物, 写人叙事, 诗词中都“农”味十足, 田园风光真真切切, 人物形象怡然自得, 语言犹如“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它们一首是要求严格的词, 一首是现代自由白话诗, 但却收到了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之效。教学时如能相互引用、印证, 可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同工异曲 篇2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

曲:酒曲,酒曲分大曲、小曲,各地的曲都不一样,但酿酒工艺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异曲同工和“殊途同归”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的意思。但“殊途同归”偏重于“方法、道路不同,而结果、目的相同”;异曲同工则偏重于“方法、做法不同而取得同样好的效果。”

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二、异曲同工造句

1、这点十分重要,与我们本月早些时候关于政治资金募集中的范式变革的论述异曲同工。

2、传送门2可能不完全像上一部作品那样充满“瓶中闪电”似的、令人耳目一新创意,但是在剧情方面异曲同工,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就。

3、小巴菲特在中国的多次亮相中一再重申,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他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尝试在音乐方面闯天下,其实与父亲当年的行为异曲同工。

4、这与希腊文化中对蓄奴的辩护,有异曲同工之妙。

5、这与在美国流行的反重力瑜伽有异曲同工之妙。

6、梅耶荷德的戏剧与东方戏剧,尤其是中国戏曲,有一种本质上的亲近,他的许多艺术思想和舞台观念与中国戏曲有异曲同工之处。

7、这个无目标性和达尔文式看待地球生物的观点,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8、亨廷顿的分析具有学理化色彩,很深刻,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二者的分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9、商业环境的变更也和上述情形异曲同工。

10、换句话说,律师干的事儿和小说家本质上异曲同工,区别不过是他们全发了财,开着名车,住着豪宅,还娶了金发碧眼、名叫梅根的美娇娘。

11、沙利托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抓饭异曲同工,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物。

12、而康节先生的《岁暮自贻》和《寄友人书》也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13、两者的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主色调红色,体现出在国庆50周年之际首发的喜庆气氛。

14、理想信道中阵的时反聚焦与近场的聚焦波束形成是异曲同工的。

15、“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营养饮食和药物对于治疗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

16、正因为如此,日本学者矶部彰甚至认为,《西游记》是以观音信仰为主轴,其结构与密教的曼茶罗有异曲同工之妙。

17、许多迷信和我们相信怪物和鬼魂异曲同工:当我们无法解释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就编出一种解释。

18、这些照片中正在形成的U型湖东面东北面是另一个湖,两者的成长史异曲同工。

19、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秘书长柴强博士的观点与林少洲几乎是异曲同工。

20、而且今敏很多作品中的观点和村上隆的“扁平宣言”有异曲同工之秒。

21、第三章,通过介绍抛锚式教学模式与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课堂操作体系,指出两者在教育心理学上“异曲同工”的探索;

22、我认为美国的印第安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23、家具仿生设计原理与中国画中师法自然的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4、但它往往会跟中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异曲同工之妙 篇3

[关键词]《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时代脉搏人性光辉

康红雷因2002年独立执导了军事题材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一炮走红,时隔五年之后,他又以一部同样题材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续写甚至超越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辉煌战绩。两者貌似差异很大,但在深入分析之后,我们会感受到康导的用心之良苦,继而洞悉文本呈现的异曲同工之妙。

《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士兵突击》都是由康红雷导演的、反映主旋律的军事题材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面人物,也没有脸谱化,走出了过去荧屏英雄“高大全”的误区:二者的主人公都是农民出身。有缺点,但更有农民身上最朴素的情感。最可贵的道德品质:二者都不是偶像剧,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帅哥美女,也没有大肆炒作,只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细节和真诚的情感感动着观众。“慢火型”地火爆荧屏。

在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二者还是有差异的。

《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历史的角度,运用历史题材、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和宏观全知的叙事视点,以军官石光荣的家庭作为细节场景,在三十多年跨度内从纵向上反映军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父辈军人由战争到和平年代终其一生对军队永远不变的心结,从而逐渐渲染出动人的怀旧色彩和浓郁真挚的人伦亲情和爱情。当然,其中也贯穿着农村与城市两种环境、两种文化、两类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和磨合。

而《士兵突击》则是从现实的角度,运用现实题材和在场的第一人称主观叙事视角,在军营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从横截面上来反映当代基层的普通士兵许三多是如何由傻呼呼的农村小子一步步成长为“兵王”的心路历程,他和他的战友们重新谱写了新时代的军人形象,渲染出浓浓的战友之情,正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社会管理司司长才华所说的:“《士兵突击=}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军人在和平时期非常壮美的铁血生涯和高尚情怀,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军人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这是过去不多见的。”当然,如果没有史今班长不离不弃的鼓舞和激励,没有老乡成才的旁敲侧击。没有伍六一的“挤兑”和帮助,没有高城连长的“训斥”。没有袁郎的睿智和残酷训练,总之,如果没有钢七连和A大队所有官兵的支持,许三多就不会一路走来成为“兵中之王”,可以说这是—个团队“不抛弃,不放弃”的结果。

与《激情燃烧的岁月》对比,《士兵突击》更强调和突出一种精神的力量,有人曾经这样说:“如果用六个字来概括《士兵突击》,恐怕只能用‘不抛弃,不放弃’。这是真正的突击精神。是通用的人生准则。”的确,整个剧本自始至终都在生动、有效地注解着“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在许三多和他的战友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诠释,也在潜移默化地对观众进行着有效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建设。

《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士兵突击》二者之间貌似差异很大,但在深入分析之后,我们会洞察到二者都表达了康洪雷导演对当下时代精神状况的关注和典型人物灵魂深处的人性光辉的挖掘。

首先,二者都是切中时代脉搏,感应时代召唤的杰作。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结构转型的加剧,各种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有关部门针对文艺创作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在文艺政策的保障和鼓舞下,我国电视剧借此得到了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因海湾战争爆发而引起的世界军事、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席卷全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激发了人们关注军事的热情。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军事热”,这股热潮也成为加速当代军旅电视剧发展的契机,使其出现了新的突破。

1996年的23集电视剧《和平年代》最为突出,全剧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20年为剧情展开的时代背景,通过边境轮训、百万大裁军、支持特区建设、准备进驻香港等几个令人瞩目的大事件构筑了整部电视剧的叙事框架。将国家的政策调整、社会的深刻变革与军队面临的一系列课题较好地联系起来,使整部电视剧呈现出宏大的气魄和强烈的时代性,也表现了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面对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新千年是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丰收年”。仅仅这一年在中央电视台就相继播出六部《突出重围》、《女子特警队》、《壮志凌云》、《惊涛》、《光荣之旅》和《波涛汹涌》。

这些剧作让观众看到的都是一些在和平年代强调如何“科技强军,质量建军”,塑造的都是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几近完美的新时代军人形象。他们有文化,有理想,坚毅刚强,勇于担当民族大任,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虽然这些表现当代军人形象的军旅剧大都曾创造过万人空巷的奇观。给观众极大的感动和震撼,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缺点,存在“高大全”、“脸谱化”的倾向,让观众看了都感觉似曾相识,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无法燃起激情。

通过分析这一系列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与以往成功的军旅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之间有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以及它们在创作上的突破和创新:同时,一些作品存在着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和创作模式上“程式化”的现象,这正是我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瓶颈。

而康导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正是切中了这个时代脉搏。感应到时代的召唤,顺应军旅剧突破瓶颈、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如燎原之火燃起了广大观众的接受激情,尤其是满足了一大批中老年人的怀旧情结。在经济大潮涤荡全球、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对自身之外的一切都采取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生活中少了许多真诚与激情,并且时常能感觉到尔虞我诈的圆滑与世故。而石光荣身上的那种农民本色,那种军人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凛然崇高的气魄。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内心诉求,使人们对英雄主义、骨气和人格的追求产生了一种怀念和期盼心理,因此,《激情燃烧的岁月》才得以红遍大江南北。

自《激情燃烧的岁月》红火之后。军旅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一部接一部亮相于中国荧屏,《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塑造的以李云龙为代表的一批军人形象与传统的军人形象有明显不同。他们衣衫褴褛,识字不多,满口幽默而风趣的粗话,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亮剑”

精神已经辐射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时代精神的代名词。这类电视剧由一开始给观众带来的耳目一新到后来就形成了一定的创作套路,其“陌生化”效果已不复存在,新鲜感已被“程式化”所替代了,因此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于是。《士兵突击》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该剧不再以军官而是以贴近当代生活真实的基层士兵来作为塑造对象,除了钢七连连长高城和老A队长袁郎外,其余都是普通士兵,并且整个剧本都是清一色的热血男儿。这当然会令观众眼前一亮《士兵突击》的成功因素之一正在于它塑造了一群各具个性的普通士兵——许三多的木讷、坚韧、真诚与善良,史今的温厚与仁爱,高城的自信与孩子气。伍六一的顽强与自尊,袁郎的睿智与温情,吴哲的平易近人。以许三多为代表的这样一群普通士兵所表现的内在品质与坚韧精神,为我们这个道德传统已经陷入崩溃、精神普遍遗失的时代,建构了一种精神向度。上海大学王晓明教授曾在《90年代与新意识形态》中分析到:90年代的市场化使人们的注意力已经明显朝改革社会经济,甚至仅仅是改善个人物质生活的方向偏斜了,新意识形态又奉迎和利用人们摆脱物质贫困的普遍欲望,对他们说除了眼前的物质利益,其他一切都是空虚,促使人们关注物质化、利益化。而在这样一个时代精神背景下,《士兵突击》却大力提倡“不抛弃,不放弃”,只要你不放弃。你就能成功,充满乐观主义精神,正好切中了时代的脉搏,触动了时代的精神焦虑处。

其次,二者都挖掘出了典型人物灵魂深处的人性光辉。

《激情燃烧的岁月》与《士兵突击》都很注重对典型人物的人性真实与复杂的人情情结的把握,尽量把典型人物还原为具有独立个性和鲜明性格的真实的人本身,把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立体的人来表现,既然是活生生的立体的人,那么就得符合生活逻辑。符合人物身份。

《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在透视石光荣的时候。首先是将其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英雄来刻画的。作为普通人,就不仅有优点。更有常人所具有的种种缺点。石光荣,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年仅13岁就离开蘑菇屯,南征北战,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出生入死,虽然成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但他身上始终有着农民的深刻烙印。作为丈夫,他没有丝毫浪漫的情趣。不知如何心疼、关爱妻子:作为父亲。他没有一点平易的慈爱,不知怎样教育、培养子女,但当你走进他的生活,就会对这个通体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和英雄主义气概的人物肃然起敬。他对蘑菇屯乡亲们的亲热和宽容。对土地的固守和眷恋,是因为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与农民和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深厚的情感他霸道地让大儿子石林参军,他不得不脱下“跟命差不多”的军装后的失声痛哭,以及戴着勋章与同样穿着军装的女儿对饮时的浩然正气。彰显出他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对事业的忠勇无畏。对部队的军人情结。这一切主宰了他全部的生活和情感,也是他所有看似不近人情的行为的基础和依据,这一切在他即将走完人生的征程时,终于得到了家人的完全理解和接受。正是这些从生活中浓缩出来的发散式的动情点,对历史的真实呈现和对人性光辉的深入挖掘。使观众(特别是中老年人)重温了并非完美但却真诚单纯的农民军人的生活和情感。使观众沉浸在剧情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革命军人的人格力量,也使观众自觉地去解读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人物的性格内涵,并从中寻觅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共振点。

有人曾说:“《士兵突击》被观众的认可。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不再进行拔高或贬低,如实描写每一个军人。是军旅片该做的任务,也是社会对军人应该抱有的态度。”的确。《士兵突击》故到了这一点。它所塑造的主人公许三多从一个“三呆子”成长为“兵王”。但并没有让人感觉他是一个神,他很笨拙、愚钝,有着农民的淳朴、真诚、善良,他始终坚持着“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的信念,不放弃在别人眼里那条不可能铺完的路,不抛弃腿受伤的战友伍六一,拼命把他扛到魔鬼考核的终点,不放弃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尊贵,他是一个默默无闻地把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普通人。因此。他最终实现了自我的奋发,也实现了人格的尊严。康红雷导演曾经说。许三多身上有一种非常强大的东西,就是“相信”、“诚恳”和“谦卑”。“成功的最后两级台阶,不是能力。不是学识、学历、人际关系。恰恰是你生命最原生态的那个东西,是你的本质。”—个卑微的人通过发挥生命本来的潜能,保持一种生命本色而获得了成功,从而给社会上的每个普通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当然,整部剧作把纯男儿之间真挚、深厚的战友之情得到酣畅淋漓的呈现。班长史今为了“不抛弃,不放弃”许三多和所有的朋友掰了:伍六一为了阻止许老爹把许三多拖回家。不惜违反军纪,遭受记过处分:当魔鬼考核中的冰冷河水使许三多将要失去知觉时,伍六一竭尽全力鼓励他:当伍六一腿部受伤时,许三多同样对他不离不弃:当伍六一面临转业,连长高城动用所有关系想把他留下。顶天立地的伍六一因为做人的尊严坚决谢绝了……

英汉习语的“异曲同工” 篇4

关键词:英汉习语,差异

1 英汉习语举例

在少量的基本对应的英汉习语中不乏内容相似、喻意一致、结构相仿、喻体不同者, 它们张显文化、生动有趣、异曲同工。如:

as timid as a rabbit/hare胆小如鼠

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

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耗子

when Greek meets Greek两雄相遇

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have an axe to grind别有用心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

as pale as ashes面如土色

Put/have all one's eggs in one basket孤注一掷

put oneself in somebody's shoes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cut the Gordian knot快刀斩乱麻

kick sb.when he is down墙倒众人推

a mouse that has three holes狡兔三窟

a black sheep不肖之子、害群之马

Have an axe to grind别有用心

talk through one's hat胡言乱语

neither fish nor fowl不伦不类

Leave no stone unturned千方百计

a fl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

call a spade a spade

wake a sleeping dog打草惊蛇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

fry in one's own grease玩火自焚

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

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小题大做

turn over a new leaf洗心革面throw one's weight about横行霸道

blow one's top大发雷霆

kick down the ladder过河拆桥

be wet behind the ears乳臭未干

be like square pegs in round holed格格不入

jump out of one's skin魂不附体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be in a dilemma左右为难

as close as an oyster/keep a still tongue in one's head守口如瓶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乌鸦笑猪黑, 五十步笑百步。

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ve on it.作茧自缚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捕到网里都是鱼/抓到篮里就是菜。

You cannot make a crab walk straight/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

是狼改不了吃肉, 是狗改不了吃屎/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New brooms sweep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When shepherds quarrel, 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2 差异分析

英汉习语喻义相同而喻体相异, 主要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产生的文化差异所致:

1) 地理环境的差异。英伦三岛四面环海, 创造了“海的文化”;泱泱中华一片沃土, 创造了“大陆文化”。

因此, 英汉两种语言被镀上了浓厚厚的地域文化的印记。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drop the pilot卸磨杀驴;英谚以鱼喻人, 司空见惯:have another/other fish to fry还有别的事做, 另有其他要紧事要办, drink like fish牛饮、狂喝、痛饮, 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感到很不自在, an odd fish星外来客, 怪人,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how﹚to swim千万不要班门弄斧。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天涯何处无芳草!﹙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 两条腿的活人有的是。﹚

2) 生活习惯的差异。牛是与汉族联系最密切的动物, 而对英国文化而言, 牛只是产奶的工具。即使耕地, 西方也以马为主。如:talk horse吹牛, work like a horse象老黄牛一样拼命干活, as strong as a horse强壮如牛。

在英美人日常生活中, 若有人一早起床就情绪不好或发脾气, 这时可能会有人对他说“You must have go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相当于我们汉语说“你吃错药了吧”。原来英美人很迷信:他们认为“右边”幸运, “左边”恶运。于是, 无论做什么, 他们就尽量从右开始以期好运。如出门时右脚先跨出门槛, 穿鞋也先穿右脚。当然下床也不例外, 难怪下错了脚就会牢骚满腹ge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 (实指left side) ;相反set off on the right foot开始就很顺利 (right一语双关) 。

3) 社会习俗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对各种动物有着不尽相同的认知和情感。“狐假虎威”之所以译为like a donkey on a lion's hide是因为在英美文化里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 象征勇猛、威武和权力而在中国文化中“虎”才是“山兽之君”。

4) 宗教信仰的差异。英美人信仰基督教, 中国人受佛教影响很大。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May God bless me.愿上帝保佑我!相当于汉语“苍天保佑、佛主保佑、菩萨保佑!”

5) 历史事件、文学名著。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象读天书一样看不懂。After dinner, mustard或Mustard after dinner来自于法语, 字面义“饭后上芥末”相当于汉语“雨后送伞、马后炮”;He's a Shylock.他是个铁公鸡 (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

3 结束语

在学习和研究外语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外语表达法与汉语中的相应表达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外语教学中, 利用人类的这种共同的审美机制, 可以促进学生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林大津, 2005:28﹚。而语言又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管制。只有把文化融合到语言中, 才能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语言。

参考文献

[1]林大津, 谢朝群.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2]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异曲同工之处是什么意思 篇5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开始发表诗歌。19,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朱自清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异曲同工说愁怨 篇6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原诗】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菩萨蛮》是一首怀人思妇之作。黄诳《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玉阶怨》属《相和歌·楚曲调》,一般专写宫怨。《菩萨蛮》开头两句为远景。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苍穹,凝望天际,不觉日暮。写诗中主人公伫立楼头,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离愁。“烟如织”是说暮霭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多言晚山之青,这里衬托出登楼望远、俯眺平楚的思妇感伤之情,色彩重似碧峰,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玉阶怨》开头一句“玉阶生白露”可见夜露浸凉,阶石寒冷。“夜久侵罗袜”显其孤立空庭之久,心境如此凄怜。再看《菩萨蛮》,“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而《玉阶怨》“却下水晶帘”,“帘”加“水晶”,以其挡露不挡月,引出四句“望”,“玲珑望秋月”,“月”而更曰“玲珑”,见其空明澄澈于“秋”。

《菩萨蛮》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尽期了。南宋初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就是针对白词而言的,可见这首《菩萨蛮》其“愁怨”心曲犹传唱不绝。

《玉阶怨》全诗写得空灵婉曲,含蓄无尽,一位宫女玉阶独立,隔帘望月,然而秋夜皓月只能形其幽独,增其凄恻,纵然彻夜不眠,其怨又能诉诸于谁?正如杜牧《月》诗中描写被汉武帝遗弃、禁闭冷宫的陈皇后一样:“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又如他在脍炙人口的名篇《阿房宫赋》中,揭露那些被秦始皇幽禁于逶迤三百里的雕梁画栋中的六国美女一样的境遇:“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可见金碧辉煌的阿房宫、余音袅袅的朝歌夜弦正是宫女们内心凄惨哀号的变奏。诗人李白把宫女的这种隔帘望月的寂寞愁苦的生活表现得入木三分,以致《玉阶怨》成为后人描写宫女的传世之作。

如果说《菩萨蛮》诗人表现的是一般思妇之情,那么,《玉阶怨》又是从一个侧面传达了被禁在宫中的女子的凄怨。

同工异曲 篇7

在同课异构中, “构”是核心、基础和灵魂;“异”则强调变化、发展。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我不断地总结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 在平时的听、评课中, 每当被同行中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与魅力感染时, 那种体会也慢慢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 感受到学习的喜悦。今年7 月我接受了暑期学科继续教育培训, 参加学习的英语教师都积极参与交流、探讨, 并且观摩了两节现场课, 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让我们领略了“异曲同工”的魅力。颇有感触, 现将具体内容呈现给大家。

解析教学内容:外研社六年级上册Module10 Unit1 Don’talk in the library. 主要内容是以“Daming和Simon在图书馆的见闻”为主题展开的对话教学。通过学习, 要求学生能够使用祈使句“Don’t……和Please……”发出指令或要求遵守基本的规定, 进而初步掌握祈使句的正确用法。

学情分析:学生有了六年的英语学习经验, 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较强, 习惯较好, 具有很好的英语基础, 学习过一些口语化的祈使句。随着知识点难度的增加,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面对同一层次的学生, 教师怎样将各自的教学设计付诸实施, 进行精彩的“异构”, 下面我以教师A和教师B来分别介绍, 结合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实例, 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体会。

一、 结合文本, 促进师生“教”“学”互动

1. 教学环节需要巧妙展示课堂内容。教师A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简单、趣味性的活动。利用课件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星星呈现出来, 全体学生参与选择之后, 教师把星星转换成在班级、街道、公园以及家庭的生活场景。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变成了积极、主动地参与。根据教师的要求:英语程度相对弱的学生用汉语说可以做或者不能做的事情, 喜欢记录的学生负责归纳、整理, 程度稍好的学生筛选、翻译成英语准备交流。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获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愉悦感,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激发了学习热情, 发展了他们运用语言自主学习的能力。

2. 结合学情, 以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教师B的教学设计虽然与大多数教师有共同之处, 结合学生基础较好的听说能力, 她大胆运用全英文授课, 在播放幻灯片时, 设定的间隔时间也恰到好处。流利的英语表达大大激发了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愿望, 也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

二、把握课堂, 减少策划与实施的误差

1. 控制教学节奏, 有侧重地传授知识。一堂好课要把控好节奏, 需环环相扣。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 灵活调整文本, 化难为简。教师B展示课件之后, 一些提示性标语让学生了解到有关图书馆的制度:要排队、保持安静。教师辅以动作表达, 结合实际进行延伸:良好的社会秩序要求从小做起,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让学生既懂得“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的道理, 也渗透了德育。

2. 有效开展知识之外的课堂延伸活动。在展示环节, 教师A解答问题时间过长, 没有及时收住, 又压缩了学生对话部分, 导致最初的教学环节没有实施到位, 整堂课草草结尾, 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的过程没有实现。上课过程中, 要有所侧重、取舍, 能否合理分配时间直接体现了教师对课堂的把控。适当的课外延伸对六年级学生来说, 能更好地适应家庭、社会环境, 对良好品质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三、几点不足与建议

两位教师在导入环节, 分别采用活动和说唱表演,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会采取被动配合多于主动参与的方式。我建议将活动保留, 教师发指令引出Please……和Don’t……句型, 然后将走、跑、跳、站、坐等动词以词卡的形式展示, 以双手前后交叉表示不能, 以双手做引导表示可以, 学生边看边做动作。在外交辞令中, Don’t……句型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重点突出。教师可以借鉴这些社会现象, 先侧重教学Don’t……引导的祈使句。根据语境, 如果还想表达委婉、客气的语气, 还可以用We should……句型。

综上所述, 同课异构的关键是教师, 针对学情设计教案的每个环节, 通过这种方式多元授课, 甚至二次备课, 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 这也充分体现了大教育家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这一理念。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课本内容不断更新变化, 教师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回望, 在挖掘文本内涵的前提下, 运用教学智慧, 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案例, 探讨了小学英文文本教学过程中如何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进行同课异构,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 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同工异曲 篇8

印青与赵季平很相似的都出生在艺术家庭, 从小的艺术熏陶给二位后天的成就起了较大的影响。“印青, 生长在江苏, 父母都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 受到父母的熏陶, 少年时期他就广泛接触了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作品。”曾担任总政歌舞团团长。“赵季平, 出生于甘肃平凉, 他的父亲赵望云先生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 赵季平从小就对音乐尤其是和声复调音乐十分敏感。”现任西安音乐学院院长。

印青成功创作出处女作《我是个架线兵》, 并参加了军区汇演, 拉开了印青军旅歌曲创作的序幕。他创作的《当兵的历史》、《班长》、《潇洒女兵》、《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等上百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印青偏南方气质的创作风格, 隽秀委婉, 抒情柔和。而赵季平对戏曲非常敏感, 因此他的作品民族民间元素以及戏曲元素的添加使得他的创作独树一帜。说起他, 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红高粱》的恣肆奔放、《笑傲江湖》的侠肝义胆、《和平颂》的大气磅礴……

两位作曲家都是出生于新中国建立初期, 目睹了新中国巨大的变化, 时代的发展给予了两位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以及无尽的感慨, 因此, 作品一贯具有南方隽秀气质的印青创作出《西部放歌》, 具有北方豪爽风格的赵季平创作出《大江南》也绝非偶然。

二、两首作品的不谋而合

1、创作背景

《西部放歌》表达了西部贫困地区的人们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持与拥护, 对党对国家的颂扬和讴歌, 这种对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的创作方法, 既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又从中体现出艺术与时俱进的精神, 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演唱者的声音特色。不但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并成为讴歌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文艺作品。

纵观印青的作品, 不难发现, 从《当兵的历史》到《走进新时代》, 再到《西部放歌》, 每部作品无不合着时代的节拍, 奏出了时代的强音。做到这一点, 仅凭单纯的热爱是不够的, 还要有一种把握情感的能力。

而对于赵季平这个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乐坛奇才, 用大禹治水般的那种使险恶浪涛低头于青山绿水面前的气魄, 谱就了一首《大江南》。他突破性地一改以往磅礴的气势, 创作江南小调的风格, 并且中间融入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柔美优雅的旋律, 更使人们领略到江南的秀美, 江南人的自豪。

正如《和平颂》的创作初衷一般, 改革开放以来,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也非常之大。因此, 南方的确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 赵季平也用他的方式解读了江南这个带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特有的气质和气概, 于是《大江南》也就应运而生了。由此可见, 和平与发展这两个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无形的蕴含在了赵季平的音乐创作中。

因此, 一个作曲家的创作是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的。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新时代的民族声乐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必将更加繁荣。

2、歌词语言

《西部放歌》的“放”字, 表达了在西部大开发这个宏伟战略中, 西北人民对于未来生活热切的信心和希望, 同时也映射出了北方人民的醇厚热烈。《大江南》的“大”字, 透出江南这片热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两部作品在题目中就紧紧跟随了时代发展的脚步。

《西部放歌》中“多少年的祈盼多少代追求, 年轻的高原人赶上了好年头, 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 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流竞风流”深刻的表达了西北人民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拥护, 以及对将来要大干一场的决心。《大江南》中“别说小桥是个驼背的老汉, 却能挑起古往今来的重担。春风传来一曲渔舟唱晚, 唱红了万家灯火黄浦江畔”用一种独特形象的语言刻画了江南这片柔美的土地在新中国的飞快发展中承担的坚实和持久的力量。

西部与江南是两个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字眼, 在本人看来是在两位作者眼里, 大西部与大江南在时代发展的话题上具有代表性且具有说服力, 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崛起的典型。正如歌词所写:“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 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头竞风流”, “春风传来一曲渔舟唱晚, 唱红了万家灯火黄浦江畔”。西部与江南在新世纪焕然一新,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三、时代烙印、异曲同工

人们对音乐的审美以及要求越来越高, 不拘谨于本地风格, 更不局限于本国特色, 而更多的是包容。一部作品能否被大众认可, 能否得到传播,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是否合乎时代的节奏, 因此这也对作曲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除了要把乐谱上的符号变为可听具体的音响语言, 表达音乐作品的风采与音乐的魅力之外, 还必须要与时俱进, 能够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共鸣, 有感化人心力量的作用。只有这样, 音乐创作才能实现它本身的价值。

本文也是通过两个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理念来分析时代发展对于音乐创作重要的影响。印青一贯以南方温婉风格著称, 作品偏重抒情, 旋律优美, 给人以清新温暖的之感受, 既生动活泼又颇具现代意识;赵季平的作品高亢热情, 给人一种“火热”感, 擅长于西部地方音乐素材的运用, 是一个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和西部特色的作曲家。那么是什么让两位颇具个性的作曲家一改本色, 分别创作出《西部放歌》与《大江南》这两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并非巧合, 答案应该已见分晓, 那就是时代的发展。希望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要与生活、时代息息相关, 不拘一格。虽然地域环境对创作影响颇深, 但是作曲家还是应该站在祖国发展的前沿, 用音乐记录时代的步伐, 用音乐来解读改革春风对祖国大地的沐浴。

摘要:当今音乐创作领域活跃着这样两位作曲家:一位创作风格颇具南国风韵, 灵动委婉, 抒情柔和;另一位的作品大多恣肆奔放, 大气磅礴, 巧用民风元素, 他们就是印青、赵季平。两位作曲家无论在创作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可堪称音乐创作界的重量级人物。本文以印青《西部放歌》和赵季平《大江南》为例, 分析两位作曲家虽由于成长地域以及经历不同, 但创作的这两部作品却不谋而合, 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即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活跃、大胆尝试、积极向上的创作理念等诸多因素所致, 表明我国开发建设的时代强音在两位作曲家心中引起了相同的共鸣, 才使两首作品有了异曲同工之美妙。

关键词:印青,赵季平,西部放歌,大江南,时代

参考文献

[1]张东迅, 刘新芝.契合时代精神风貌放歌祖国前进心声-印青的歌曲创作[J].音乐天地, 2009, 1:3-4.

[2]赵世民.乐坛神笔赵季平[M].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83.

同工异曲 篇9

关键词:犬儒学派,庄子,自然主义

犬儒学派和庄子作为生活在社会动荡时代里的智者, 都为各自时代的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借用杜德雷的话说, 犬儒学派和庄子都是布道人, 他们所布之道是, 不管世道怎么个变法, 日子总得过下去。但两者毕竟生活时代相距近一个世纪, 正如一个学者指出的, 任何一个学派或者思想家的思想建构有三个条件:一是时代的需要 (即社会根源) ;二是立足的传统 (即文化根源) ;三是个人性格和志趣。这三者的综合统一往往形成学派或者思想家思想建构的起点和基础。据此, 犬儒学派与庄子思想就有了异同之处。

一、异曲:不同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

1、犬儒学派和庄子思想形成的不同社会根源

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 统治方式的重大调整以及社会的大变迁是犬儒学派和庄子思想形成的社会根源。犬儒学派即是希腊城邦制度的现实产物, 又是希腊城邦文化的叛逆。古希腊在公元前八到公元前三世纪处于剧变之中。战争使城邦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 社会苦难的加深和阶级斗争的尖锐也导致了古希腊的城邦危机:自由公民的没落、国家范围的扩大导致了城邦公民集体理想的破灭。同时, 希腊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一再惨败和苏格拉底的受审与处死以及柏拉图出走西西里等一系列事件中, 受到了心灵上的冲击, 感受到了民主制度弊端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这些都使希腊哲学家把“伦理问题” (人的社会生活规范和理想) 提到重要地位, 从而给这时期希腊思想带来了某种个人主义或世界主义的色彩, 而犬儒学派则是这股力量的代表之一。而庄子所处的是“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世俗化转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旧有的宗法世族统治开始动摇, 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使得西周以来的阶级关系也随之发生较大的调整, “井田制”也逐步走向瓦解。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 政治局面的错综复杂, 军事斗争的层出不穷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观念;同时在各国的政治变革与相互竞争中也急需要理论的指导以求增强统治的应变能力;由于这时政治空隙比较多, 知识分子开始脱离了官府, 摆脱原来的依附性服务地位。因此, 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异彩纷呈, 庄子思想便是“百家争鸣”其中之一。这些反映了在社会转型和矛盾加剧的历史时期, 当政治暴力可以随意摧残个人生命而个人的抗争变得微不足道的时候, 就容易使人转入内在精神世界, 以求得精神世界的舒展与张扬, 必然激发新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从而催生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2、犬儒学派和庄子思想形成的不同文化根源

公元前八至公元前三世纪出现了对世界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三个文化中心, 而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古典时代的希腊便是其中之二。雅斯贝尔斯曾说, 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古代文明, 都进行了思想的突破性发展, 人类文明从原始阶段进入高级文化阶段, 并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这一时期是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 也是犬儒学派和庄子思想形成的文化根源。雅典的民主政治带来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 而这个时期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也有利于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成果, 开阔了雅典人的视野, 并为文化的繁荣广罗了人才。与希腊的民主政治并行的, 是古希腊社会的学术自由。在这种民主政治和学术自由的环境中, 希腊出现了学派蜂起、百宗争立的文化繁荣的局面, 涌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家, 他们为后世各个流派的思想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源泉。从崇尚自然或本性来看, 犬儒学派虽受过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的影响, 但犬儒学派主要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学, 犬儒学派的奠基人安提斯泰尼的学说就主要集中在伦理学方面, 他发挥了苏格拉底重视德行的思想并常以道德医师自命, 这些伦理学原则后来被这个学派所发挥并身体力行。同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虽表现为政治社会上的政局动荡, 文化思想上的礼崩乐坏, 但这样的时代却造就了儒道墨法等百家的蜂起, 正如孟子所概括的, “圣王不作, 诸侯放恣, 处士横议”。生活在“百家争鸣”时代的庄子则吸收各家各派的思想, 特别是老子的“事天”思想和儒家道德思想。班固曾这样地概括庄子思想, “及放者 (指庄周—引者) 为之, 则欲绝去礼学, 兼弃仁义, 日独任清虚, 可以为治。”可以说, 这个时期形成的“民主和自由”学术环境为犬儒学派和庄子从事精神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然, 一个思想体系的建构也与思想家个人性格和志趣有关, 因为面对同样的现实选择, 不同的人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选择;而面对不同的现实选择, 不同的人又可能有着完全相同的选择, 而犬儒学派和庄子在面对大体相似的生活现实, 理性自觉地选择了相同的自处之道。

二、同工:自然主义思想与虚无主义的价值归宿

1、社会观:排斥人类文明

在犬儒学派看来, 就积极的人生而言, 最重要的是苏格拉底的独立和昂扬的个性。他们提出了“德行本身就是幸福”, 因为美德对于幸福就足够了, 而美德则意味着行动, 它既不需要许多学问, 也不需要过多的雄辩。如果科学研究与此相无关, 就没有任何价值, 如在安提斯泰尼看来, 一切精致的哲学都是毫无价值, 因为凡是一个人所能知道的, 普通的人也都能知道。第欧根尼也认为, 人类幸福所需要的一切文明结果, 并非人类一概都需要, 相反, 正是社会文明造就了腐败和罪恶, 它是人类不幸的根源, 因此他反对智者主张的素朴社会进化论, 认为“原始人以智慧征服自然并不是通向文明的社会, 只是通向罪恶和堕落。”假如没有这些视为必需的文明成果, 一个人会更加安逸地享受生活的乐趣。犬儒学派把这种思想原则贯彻到社会层面上, 则鄙视技艺、学识、数学与自然科学;批判一系列文明形式, 拒斥人类社会的各种公共生活方式以及摒弃一切人间的享受, 甚至把生活维持在最低水准上, 即一件外套, 一根拐杖, 一个装少量食物的破袋子 (安提斯泰尼) 。庄子则从“道性自然”出发, 认为人类的原始状态是无心计和无知识的, 因而过着无忧无虑的和平生活, 但自从黄帝、尧、舜等来到人间, 这种生活环境就被破坏了。君主的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 引起了人类私欲的膨胀和对权势的争夺, 使人心更加败坏, “民之于利甚勤, 子有杀父, 臣有杀君, 正昼为盗, 日中穴阫”, 和谐遭到了破坏, 人类也遭受了文明的羁绊。因此, 君主是真正的大盗大贼。对于圣人, 庄子认为“黄帝尚不能全德……。尧不慈, 舜不孝, 禹偏枯, 汤放其主, 武王伐纣, ……, 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性情, 其行为乃甚可羞也”, 而孔子也是“鲁国之巧伪人”。同样, 庄子也举田成子的例子来说明圣人学说不过是“窃国大盗”的工具。在庄子看来, 文明是人的意识行为而非自然所故有, 文明违背了自然道性, 文明越发展, 离自然道性也就越远, 人们的文明程度越深, 受自然的惩罚就越重, 这样的文明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 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所以庄子提出“绝圣弃知”的主张:“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2、自由观:崇尚精神自由

犬儒学派和庄子通过对自然和现实必然性的超越走向了对精神自由的追求。犬儒学派认为, 社会上的自由与奴役的对立是毫无意义, 因为有智慧的人是天生的主人, 即使身处被奴役的情况下也是自由的, 如狄奥根尼追求的是从欲望之下解放出来的精神自由, 他相信虽然没有皮毛或羽毛保护, 但他仍然能够像青蛙一样来去无牵挂。“自足”是犬儒学派的精神追求, 即在理性指导下的自我满足、独立无待。在他们看来, 美德对于幸福就已足够, 对一个人而言, 惟一的善 (他的思想或精神财富) 就是专属于他的东西, 其他的一切如财产、健康、荣誉等在本质上都不是善的。因此, 犬儒学派有些人弃绝宫室, 有些人栖身于大桶中。这种自由是对苏格拉底身心两分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本自由”的延伸, 但犬儒学派表达得更加清楚、更加明白。正如皮特森所说, 无论在个人自由的内部层面与外部层面, 犬儒主义总体上完全忠于个人自由的观念与实践。因此, 犬儒主义算是西方迄今为止个人自由的最极端版本。可以用“逍遥游”来概括庄子的自由观。庄子最担心的是精神之死而不是形体之死, 这也是庄子与宗教观念不同的地方。庄子在《外篇·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 而人死亦次之”。他认为, 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 到处充满危险。所以在诸侯混战和天下大乱的时代里, 庄子不愿去做官, 因为在他看来, 人一旦受缚于名利、权势、毁誉, 就会使自然清洁的精神蒙垢, 仁义道德更是给精神戴上了一具枷锁, 所以人生应是追求自由。要真正地达到自由, 就要无条件的, 即“无待”, 这样才能“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变”, 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天地之间, 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世界。能达到这样“无待”的人, 才算是“至人”、“神人”或“圣人”。于是, “鱼相忘乎江湖, 人相忘乎道术”则成为了庄子对自己生存方式所作出的最终选择。

3、人生观:远离世俗, 回归自然状态

犬儒学派和庄子不但是“顺应自然论”的倡导者, 还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犬儒学派尊重自然而贬抑习俗和法律, 认为理想的生活应是极端简朴和原始的, 即是回归“自然”状态。他们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 认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是不合自然的和无足轻重的;号召人们克己自制, 独善其身, 不依赖于社会;主张只有抛弃文明和文化, 自愿满足于最少的天然需求, 才能做到道德上的言行一致。在他们看来, “吃苦是善”, 因此他们通过衣不蔽体、四处乞讨和聊以维生来表明对文明秩序的鄙视。这是一种禁欲主义乃至苦行主义, 如安提斯泰尼和狄奥根尼将世界国家作为理想国家一样, 主张不要政府, 不要私有财产, 不要婚姻, 不要确定的宗教, 但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苦行主义者, 他只是鄙弃奢侈与一切人为的对感官快乐的追求, 他只是鄙弃奢侈与一切人为的对感官快乐的追求, 正如他所说的, “宁可成为一个疯子也不追求感官的快乐”。因此, 犬儒学派对统治者采取一种有意疏远的姿态, 这种态度典型地体现在安提斯泰尼的一个比喻里:“政治像火, 距离近了会被灼伤, 距离远了又会挨冻。”庄子在《外篇·马蹄》中指出人性即“素朴”, 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规范, 这些对立的东西是对自然本性的桎梏。于是庄子主张, 既然人性属自然, 同自然没有差别, 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 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 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 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他要求回到“浑沌”世界, 即所谓的“至德之世”:“夫至德之世, 同与禽兽居, 族与万物异,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 其德不离, 同乎无欲, 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又说:“至德之世, 不尚贤, 不使能;上如标枝, 民如野鹿。”这种思想根源于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因此, 庄子临终有言:“吾以天地为棺椁, 以日月为连璧, 以星辰为珠玑, 以万物为赍送”。庄子崇尚无欲无求, 犬儒学派也不追求感官上的享受。从这种意义上讲, 这二者都具有禁欲主义色彩。但犬儒学派和庄子对他们理想社会的描述, 不能理解为那是他们真的认为可以达到的状态, 而应理解为与他们的精神世界相契合的理想状态, 包含着打破现状、要求前进的合理内核。

4、价值观:虚无主义

有学者指出, 古代的犬儒主义具有三种倾向:一是随遇而安的非欲生活方式, 二是不相信一切现有价值, 三是戏剧性的冷嘲热讽。这三者, 庄子是集于一身的。在这个意义上讲, 庄子算得上是中国犬儒主义的创始人。庄子和犬儒学派以各自的立场和思想为基点, 不但怀疑现实, 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从而把怀疑精神推倒了极端;他们不相信一切价值, 或对当下的政治保持着清醒的距离意识, 或有意与政治家形成某种程度的制约和对峙;但是他们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 因此用愤世嫉俗、冷嘲热讽的方式表达对现实不满和妥协的文化立场和处世态度。正如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这样分析犬儒主义, 他认为犬儒主义是一种通过幽默或厌倦尘世的方式来抑制焦虑在情绪上影响的模式。其背后则是一种理想主义或说价值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所导致“犬儒式”的生活态度就具有了两面性:对现实不满, 但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 加上缺乏替代性的选择, 这种对现有秩序的不满就很可能转化为一种不反抗的清醒和不认同的接受, 这一点也表现在生死观上。庄子曾指出:“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 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死生大事不过是气聚气散而已, 一切都顺其自然。犬儒学派也像庄子一样, 将死看作自然而然的事, 只不过是通过“自杀”来表现:“第欧根尼是犬儒中自杀的第一人, 他平静地躺在自己的外套里死去了, 生命获得了解脱。后来的一些犬儒如梅特罗克勒斯活到高龄, 自我窒息而死。德莫那克斯快接近百岁, 绝食而死, 柏里格利诺斯, 自焚而死。”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理想幻灭后的无奈的悲鸣, 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娱和自欺。他们思想中的消极和颓废的一面, 成为不少弱者的精神安慰剂, 也为后世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

有学者指出, 全球或地方的政治、性别、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印。和层面上, 都可能带有犬儒主义的元素或充满着犬儒主义的氛围, 而中国也正处在犬儒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 人们不但不是更昂扬有力, 反而普遍感受更无力、更无助、更没有希望、更没有安全感、更犬儒。因此, 纪杰克在1989年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著作中非常关切犬儒主义的问题, 他宣称:今天的敌人不是什么基础主义者, 而就是犬儒 (现代语境的而非历史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 犬儒主义是某种意义上人类精神的道德示范, 用爱比克泰德的话说就是“保持在我控制之下的事物”, “真正的犬儒主义者道德纯洁, 有高度的忍耐精神, 具有对于这个人类实施监督的王者身份。”虽然犬儒学派和庄子都持自然主义的立场, 但由于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想体系, 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存在着差别, 所以尽管他们面对大体相同的时代变局和时代需要, 但他们所感受到的问题和作出的回应态度也是存在区别的, 这体现在犬儒学派虽把个人主义作为他们体系核心, 但其在本质上仍是道德哲学 (政治哲学范畴) , 而庄子哲学则是生命哲学 (个体哲学) , 这种差异就是时代打在他们身上的烙

参考文献

[1]王长华:《春秋战国人士与政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1]王长华:《春秋战国人士与政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

[2]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2]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3]叶秀山、王树人、姚介厚:《西方哲学史》 (第二卷) [M].南京:凤凰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3]叶秀山、王树人、姚介厚:《西方哲学史》 (第二卷) [M].南京:凤凰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4]陈鼓:《庄子今注今译》[M].《杂篇·庚桑楚》、《杂篇·盗跖》、《外篇·箧》、《外篇·马蹄》、《外篇·天地》、《杂篇·列御寇》、《外篇·知北游》.北京:中华书局, 2006.[4]陈鼓:《庄子今注今译》[M].《杂篇·庚桑楚》、《杂篇·盗跖》、《外篇·箧》、《外篇·马蹄》、《外篇·天地》、《杂篇·列御寇》、《外篇·知北游》.北京:中华书局, 2006.

[5]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一卷)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5]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一卷)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6]杨巨平:《古希腊罗马犬儒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6]杨巨平:《古希腊罗马犬儒现象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同工异曲 篇10

中医的整体观包括两重内涵。第一,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构成部分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如木生火、火生土, 而木又可以克土、土亦可以反侮木等;第二, 人体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整体, 两者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包括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如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称为“六气”。人类对正常的六气更替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但当六气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如冬应寒而暖, 夏应热而寒等, 此时的六气则变为“六淫”, 即致病因素, 导致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者感邪而病。

2 信、达、雅的整体属性

2.1 译者对“达、雅”的解构

1898年, 严复先生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开篇即言:“译事三难:信、达、雅”, 拉开关于翻译理论探讨的序幕。时至今日, “信达雅”仍是中国翻译界关注与讨论的焦点。有的认为严复总结的翻译原则是近代中国翻译界的一个里程碑, 是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翻译标准;也有译者认为“达、雅”也许是多余的, 如陈西滢在1929 年发表的《论翻译》一文中写道:“翻译非文学的作品时, “雅”字也许是多余……, 翻译文学书时, “雅”字或其他相类的字, 不但是多余, 而且是译者的大忌;不但“雅”字是大忌, “达”字也并不是必要的条件, 要是“达”字的意义是“明白晓畅”的话, 许多作家作品的文字绝对不是“明白晓畅”的, 要是译者想在“达”字上做功夫, 达原文的不可达, 结果也不至曲译不止也……, 译文学作品只有一个条件, 那便是要“信”…… 。”

2.2 信、达、雅的内在统一性

解构者们笔下的信达雅单一而分裂, 忽视了三者的内在统一性。《译例言》中道:“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三者之间关系密切, 缺一不可。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译文才能既准确又生动传神。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信、达、雅”亦然, 相当于人体的“精、气、神”。信, 即“意不倍 (背) 原文”, 是物质基础, 达、雅是上层建筑, 是信的延伸。译者亦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如实地找到目的语中的对应用法, 才能做到严复的信。若在信的基础上译文还能符合目的语的习惯用法或道地用法, 则实现了由信而达, 由达而雅。此时的“信”是核心, “达”和“雅”都是手段。例如:很多人将“带下医”生硬地译为“doctor under the skirt”, 不仅让人捧腹, 也未能译出原术语的真正含义, “带下医”即是妇科大夫, 故译为“gynecologist”即可;将“贼风”直译为“thief wind”, 表明译者未能理解贼风的真正内涵, 贼风即是指致病因素, 此处译作“pathogenic factor”较妥;此两例中最最基础的“信”尚未达到, 何言达雅?

再比如:将“阴阳消长”译作“growth and decline between Yin and Yang”, 基本上做到了信, 准确地反映了原术语的意思, 但达、雅尚有欠缺;如果译作“waxing and waning between Yin and Yang”, 似乎更胜一筹。 Wax指月亮由缺渐圆, 逐渐增加变大的过程, Wane指月亮由盈到亏, 逐渐减少变小的过程, 与阴阳相互间的消长变化异曲同工, 这样的翻译不仅表达了字面的意思, 而且做到了字面背后语义的暗合, 完成了信达雅的有机统一。再如:“每次按脉的时间不应少于1分钟, 必要时可延至数分钟”。译文一:The time for taking pulse shouldn’t be less than 1 minute, if it’s necessary, it can be prolonged to several minutes. 译文二:The pulse should be felt no less than one minute, or several minutes if necessary. 第一种译法虽然表达了句子的意思, 但处理不够灵活, 行文也不够简洁。译文二则兼而有之。

2.3 信、达、雅与原文的整体统一性

犹如人体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整体, 信、达、雅作为一个整体与原文也存在统一性。“No context, no text”, 即译文取决于上下文。求信之难, 不仅仅因为中医药学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其语言高度凝练, 用字少而表意深;同时各大经典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 给中医英译的规范化提出了难题。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先从宏观上把握, 忌逐字对译。《译例言》中曰:“译文取明深义, 故词句之间, 时有所傎到益 (傎同颠, 到同倒) ,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先来看对书名《黄帝内经》的翻译, 译文一: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译文二:The Medical Classic of Yellow Emperor;译文三:The Medical Classic of Huangdi;译文四:Yellow Emperor’s Classics on Internal Medicine;可见, 译者的理解不同, 译文也各异。首先, 《黄帝内经》是经典, “Canon”虽有经典之义, 但词典中该词的第一个释义为:“An ecclesiastical law or code of laws established by a church council”, 意为由教会确立的法律或法典, 由此而引申出标准、经典等用法, 有一定的神学色彩, 《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经典, 具有科学属性, 故两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等, 其内涵却不尽相同;而Classics的释义为:“A work recognized as definitive in its field”, 即在某领域内最有权威的著作, 与《黄帝内经》的含义相符, 可采用;其次, 有些译者认为黄帝并非真正的皇帝, 而是一个专有名词, 故宜音译;但《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开篇即言:“余子万民, 养百姓, 而收其租税”。万民为其子, 归其养, 黄帝即皇帝也, 译作Yellow Emperor亦无可非议;最后, 《黄帝内经》确为一部内科学著作, 其中的文章内容可为佐证, 故综合分析得出, 译文四最为可取。真真印了严复先生那句“一名之立, 旬月踌躇。”再如:“黄帝曰: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也,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译文一:the Yin and Yang are the law of the heaven and earth, the rule of everything, the parents of variations, the root of life of death, and the locus of power of the universe.The root must be sought in treatment;

译文二: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Yin and Yang for they serve as the Dao (doctrine) of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by which all things must abide, from which changes originate, to which birth and death can be traced back, in which shenming (mental activity) is stored.

译文一将“变化之父母”、“治病必求于本”直译为“the parents of variations”及“The root must be sought in treatment”实际上, “变化之父母”的意思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本”, “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治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考虑”可分别译为“Yin and Yang are the origin of variation.”及“Yin and Yang must be considered in treatment.”译文欠准确的原因还是在于对原文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受制于原文的形式限制, 陷入逐字翻译的误区;译文二则较为可取, 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运用了for、by which、from which等从句, 将原文内容有机地架构起来, 一气呵成, 可谓信、达、雅之完美结合。

3 结束语

目前, 中医翻译方兴未艾, 有关翻译原则的各种探讨与争论亦见仁见智, 但中医的几大经典皆由古语而成, 其语言本身艰深晦涩, 有的甚至佶屈聱牙, 故中医翻译的规范化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译者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信、达、雅”原则, 尽管完全的对等或绝对的“信、达、雅”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但求“取法于上, 得乎其中”, 以期准确、完整地弘扬和推广中医, 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 .

[2]严复, 译.天演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0.

[3]陈西滢.论翻译[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 (1894-1948) [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4]吴青.中医英译中的“信、达、雅”[J].中医教育ECM, 2001 (3) .

[5]朱明.黄帝内经英文版[M].北京:外语出版社, 2005.

异曲同工,各具风采 篇11

盛新凤老师课堂教学:

观看录像,屏幕上出现作者卫宣利,她说:“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盛老师的朋友……”

师:看了后,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学生被刚才的录像感动得说不上话来)

师:虽然卫宣利阿姨某些地方不太方便,但是她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最近,她又写了两个作品,老师截取了其中的一段。(课件出示)

片段一:如今,10年的时光过去,我终于用手中的笔趟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绝望的小女孩儿了。但是那个流泪的中秋节,那团流泪的月饼,仍然留我心最深的地方。我终于明白父亲的话:人生也像月饼一样,要由各种丰富的滋味才能圆满起来。

——《留泪的月饼》

片段二:以后,我就穿着这双鞋,在医生的指导和父亲扶持下,开始了艰苦的锻炼。后来,被医生断言不能再走路的我学会了扶着双杠走,拄着双拐走,走出绝望,走出封闭,走向了社会,走出了我自己的一片天!

——《两双球鞋》

(配乐)教师读片段一,学生齐读片段二。

师:读到这儿,你肯定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卫阿姨说是吗?温暖和爱是可以传递的呀。请你写下一、二句话。卫阿姨是需要鼓励的呀,把话写在番茄状的纸上,若能在反面画上一个太阳就更棒了。

学生独立写话练习,然后交流。

生1:你的坚强,开朗,将会伴您走完以后的生活……

生2:卫阿姨,坚强吧,勇敢吧,像明明一样温暖地微笑吧,生活是温暖的,绚丽的,有温暖就有希望……

……

师:这篇文章最后,卫阿姨写了这么一句话:“心里有了快乐,光明就不远了。”(生齐读下课)

薛法根老师课堂教学:

出示,师生齐读: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

师:盲童明明,心底有了快乐,虽然失明了,但光明还会远吗?如果(擦掉板书:光明)老师把光明擦掉,每一个读了《番茄太阳》这篇文章的人,他还会感受到什么?心底有了快乐,什么还会远吗?

生1:心底有了快乐,幸福还会远吗?

师:掌声。

(生鼓掌)

生2:心底有了快乐,希望还会远吗?

师:掌声。

(生鼓掌)

生3:心底有了快乐,期盼还会远吗?

……

师:好。同学们,心底有了快乐,一切都会有的,如果老师把这个(擦掉板书:快乐)也擦掉,你能写一句完整的话吗?拿起笔,心底有了什么,什么还会远吗?

(生拿笔填写,师巡视指导)

师:可以写两句,也可以写三句,看谁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能写出最感动人,温暖人,照亮人的话。

(生继续拿笔填写,师巡视指导)

师:好,写好的举举手看。先请你来读一读,要读好,其他同学把笔放下。

生1:心底有了希望,美好的春天还会远吗?心底有了爱,幸福还会远吗?

师:两句,很好。

生2:心底有了希望,梦想还会远吗?

师:真好。

生3:心底有了爱心,微笑还会远吗?心底有了太阳,希望还会远吗?

……

师:是啊,这就是盲童明明心里的话,我们都把她体会出来了。

(师在黑板上画一轮太阳,并让学生给太阳画一个表情,语言总结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太阳,让你自己的太阳照亮你的心。下课)

细品以上两位老师的结尾教学,首先可以发现相同的地方。一是都引用了作者卫宣利的原文最后一句话:心底有了快乐,光明还会远吗?这是经编者修改后的课文所没有的语句,而以上教学都借助这句话来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二是都安排了写的环节。盛老师安排的是让学生写一写要对作者说的话,薛老师则是让学生联系课文来写一写自己的理解,语文课堂放入学生静心动笔写的时间。三是注重学生情感认识的内化。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的主旨,帮助学生内化对文本情感认识的共鸣和升华,是这两则片断的又一共通之处。当然,除了以上相同之处,在具体教学策略上,两位老师也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比如,对原文句子的运用,盛老师是重在拓展作者的相关其他作品文字,加深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再在此基础上出示句子,起到画龙点睛的总结升华作用。而薛老师是一开始就引入原句,再让学生以此句作为示范,在动笔练习之中,不断变换形式,深化对文本主旨的进一步理解。再比如,同样是写,盛老师强调的是自由倾吐,侧重于学生的内心真实情感流泻和认识内化的整合;薛老师强调的是语言规范,侧重于表达方式和主旨理解的整合。另外,盛老师的课堂非常重视课外资源的利用,从作者的个人视频到最新的作品片断都有机与课文学习融合在一起,而薛老师的课还是从课文本身的理解出发,立足文本进行相关的说写拓展,这也是两则片断的不同点。同中有异,但不能否认两课的结尾教学都带给了学生美妙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学生得到了语文能力的提升,获得语文情感意识的成长,可谓在异中求同,异曲同工。由以上两位老师的同课结尾教学,可以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发:

一、合理运用课外资源。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一篇几百字的文本之上,学会打开思路,拓宽视野,将文本理解与学生的课堂之外相联系,挖掘相关的教学资源,合理地与文本整合在一起,这将会有助于打开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增加语文学习的厚度和深度。原文语句的对照,作者相关文字的对比以及同一类文章的阅读,这些无形中为语文学习引入了活水,吹入了春风,课堂学生会学得有趣,学得生动。

二、注重课堂读写结合。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而往往语文课上,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读、说能力,忽视或淡化了对学生听、写能力的培养。以上片断都把写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这提醒我们,学生写的兴趣的培养,写的能力的提高,需要的是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关注写的能力的课堂短线结合,这是语文能力提高的切实需要。结合文本内容特点,把写这一重要能力的培养挤进语文课堂之中,值得我们深思。而怎样的写,如何写,写的时间和评价又该怎样在课堂中加以保证,这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然,能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练笔更为实在,所以笔者对薛老师仿写的做法较为赞同。

三、立足成长发挥智慧。每一位老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思考,优秀老师也往往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同一文本哪怕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一致,在实际突破重难点的策略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正如以上教学片断所示,虽然同样是引用了原文结尾的一句话,可两位老师的做法却又有如此不同。但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成长以及情感认知的飞跃,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学智慧便可以发出耀眼的光彩,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本,以服务学生成长的角度思考课堂学习的策略,我们方会带给学生一段难忘的学习之旅。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同工异曲 篇12

一、得意不忘言, 构建语言的课堂

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及其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所在。两种设计虽设计有别, 思路各异, 但都把学习品味福楼拜的语言, 感悟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及其作用作为教学的重点, 并辅之以当堂的练笔, 或与主人公展开对话, 或模仿语言特点进行人物肖像描写, 从而构建了语言的课堂, 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得以落实。

二、主体不被动, 构建思维的课堂

两种教学设计都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基点来确定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及其表达形式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的提问具有开放性, 便于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 尤其是对学生思维轨迹和思考深度的关注,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修正其思考的方式。

三、内外不断层, 构建开放持续的课堂

两种设计都具有“大语文”的教学意识, 围绕文本学习的中心内涵, 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 补充主人公的经典作品, 不但有利于学生增进对两位外国文学巨匠的了解, 更有利于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习得写作方法, 提高鉴赏水平, 实现阅读、写作向课外的迁移延伸, 拓宽了学习的空间, 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和而不同之韵

设计一:细心揣摩, 情智相长

一、细读文本, 揣摩方法

“设计一”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细读文本, 咀嚼语言, 推敲细节, 揣摩表达, 把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 把知识语言变成智慧语言。教学中的读的设计, 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体悟文本内容所传递出的思想情感, 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手法、人物的语言特色,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体悟情感, 表情达意

语文课, 应该是指导学生通过语言理解思想情感, 然后学习运用某种语言方式传递思想情感的课。“设计一”注重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悟、融合与交流:一是朗读悟情, 以范读、引读、指导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表达的情意;二是写话抒情, 在课末创设情境进行写话练习, 强化了知识的内化、转化, 实现了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的有机统一。

设计二:读写链接, 知行合一

一是创造性重组。

教者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与整合, 抓住主线选择有价值的文本信息, 重组课文, 巧设学路。先走近人物, 重点放在品读“三教”, 引导学生总结人物特点以及写作方法;再走进作品, 通过补充欣赏经典片段, 验证莫泊桑对于老师的悉心指导是否学以致用, 进一步领会福楼拜的教导有方, 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

二是比较性阅读。

教者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获得对文本更为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一是围绕福楼拜对莫泊桑的三次指导的异同展开对比性阅读, 从而读出了这三次指导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二是在欣赏和诵读莫泊桑作品时, 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比较法”评析人物不同特点, 学习人物肖像描写的方法。

三是实践性链接。

上一篇:人民教育出版社下一篇:青少年近视的防治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