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有效率

2025-01-26

传输有效率(精选10篇)

传输有效率 篇1

自1977年首次用多模光纤成功地进行了光纤通信试验。0.85微米波段的多模光纤为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1981年又使用1.30微米多模光纤的通信系统, 为第二代光纤通信系统。1984年实现了1.31微米单模光纤的通信系统, 即第三代光纤通信系统。90年代初期又实现了1.55微米单模光纤通信系统, 即第四代光纤通信系统。用光波分复用提高速率, 用光波放大增长传输距离的系统, 为第五代光纤通信系统。从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到第五代光纤通信系统使光纤传输效率越来越高, 本文对进一步提高光纤传输效率的两个主要途径进行探讨。

40Gbit/s传输系统的发展、挑战与应用

PDH准同步传输体系利用光纤的单一波长传输速率从8Mbit/s、34Mbit/s140bit/s, SDH同步传输体系利用光纤的单一波长传输速率从155Mbit/s、622Mbit/s、2.5Gbit/s到10Gbit/s, 目前10Gbit/s传输系统已大批量装备网络, 是光纤通信的主力。许多电信公司开始进行40Gbit/s传输系统的现场试验和试商用, 作为进一步提高光纤传输效率的一个主要途径。为了提高核心网的效率和功能, 核心网的单波长速率向40Gbit/s发展是合乎逻辑的。从实际应用来看, 40Gbit/s传输系统必须采用外调制器, 目前具备足够输出电压能够驱动外调制器的驱动集成电路还不成熟;沿用多年的NRZ调制方式能否有效、可靠地工作于40Gbit/s系统还不确定, 可能需要转向性能更好的普通归零 (RZ) 码乃至调制效率更高的其他调制方式。

除了技术因素外, 经济上是否可行也是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经验表明, 只有成本降到2.5倍以内才有可能获得规模应用。理论上, 40Gbit/s传输系统理想的应用场合是长途网。但是, 由于前几年的大规模建设, 尽管目前我国干线网络的波道利用率已经超过70%, 但是光纤利用率不到30%, SDH电路利用率不到50%, 因此只需要在波分复用层面上扩容即可, 光缆网的总体容量依然有余, 并不需要立即全面升级到40Gbit/s速率。另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是光缆的极化模色散特性。如果说我国光缆网的极化模色散特性除了少数路由外在支持10Gbit/s传输方面还基本可行的话, 那么当速率提高到40Gbit/s时能否有效支持长距离传输, 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实地测试后才清楚。不过, 对于短距离传输, 无须色散补偿、光放大器和外调制器, 40Gbit/s传输系统具有很低的单位比特成本, 上述问题不是障碍。因此, 40Gbit/s传输系统完全可以由短距离互连应用开始, 包括端局内路由器、交换机和传输设备间的互连, 乃至扩展至城域网范围和短距离长途应用。

CWD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技术和业务的发展, 利用光纤的多个波长进行复用就是WDM技术。它正从长途传输领域向城域网领域扩展, 作为进一步提高光纤传输效率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尽管城域WDM系统的建设成本明显低于长途网WDM系统, 但是目前的绝对成本仍然较高, 特别是需要使用光纤放大器的长距离应用成本较高。此外, 当前在网络边缘需要整个波长带宽的用户和应用毕竟很少, WDM多业务平台主要适用于核心层, 特别是扩容需求较大、距离较长的应用场合。

为了进一步降低城域WDM多业务平台的成本, 出现了CWDM粗波分复用系统 (Coarse Wave Division Multiplexer) 。这种系统的典型波长组合有4、8和16三种, 波长通路间隔达20nm, 允许波长漂移±6.5nm, 大大降低了对激光器的要求, 成本也大为降低。此外, 由于CWDM系统对激光器的波长精度要求较低, 无需制冷器和波长锁定器, 不仅功耗低、尺寸小, 而且封装可以采用简单的同轴结构, 比传统碟型封装成本低, 激光器模块的总成本可以减少2/3。从滤波器角度看, 典型的100GHz间隔的介质薄膜滤波器需要150层镀膜, 而20nm间隔的CWDM滤波器只需要50层镀膜, 其成品率和成本都可以获得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 CWDM系统无论是对激光器输出功率、温度的敏感度、色散容忍度、封装的要求, 都远低于DWDM激光器, 再加上对滤波器要求的降低, 成本有望大幅度下降。8波长CWDM系统的光谱安排由于避开了1385nm附近的OH吸收峰, 适用于任意一类光纤, 因此将会首先获得应用。

从业务应用上看, CWDM收容器已经应用于吉比特接口转换器 (GBIC) 和小型可插拨器件 (SFP) , 可以直接插入吉比特以太网变换机和光纤通路交换机中, 其体积、功耗和成本远小于对应的DWDM器件。显然, 从业务需求和成本考虑出发, CWDM在我国城域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结束语

现代通信技术对数据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光纤的传输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上对提高光纤的传输速率的两个途径的探讨仅仅是迈出小小的一步, 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和通信企业都力求在这两个方面有更大的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纤单一波长40Gbit/s传输体系甚至160Gbit/s传输体系和数百复用指数的CWDM体系一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增基等.光纤通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克宇等.通信光缆线路维护与施工[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1.

[3]胡庆, 张德民, 刘世春.通信光缆与电缆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2.

[4]美国Joseph C.Paiais著.王江平, 刘杰, 闻传花等译.光纤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1.

[5]刘世春.通信线路维护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传输有效率 篇2

先上结论:

(1)总体来说,对于文本文件,压缩要比不压缩传输效率更高些,但效果不明显(因为瓶颈不在网络传输这块,而在于压缩,参见下文测试1与2,3与4的对比);

(2)采用边打包边压缩边传输边解压的流式传输方式的话,传输效率能比直接scp/rsync的方式提高35%;

(3)具体到流式传输的ssh和nc的方式上,因为nc不需要用户验证、不需要加密传输的数据,效率稍微高一点,对比效果不明显(因为瓶颈不在网络传输这块,而在于压缩);

(4)在实际使用中更倾向于采用ssh的方式,因为:可以采用push或者pull的方式,且一条命令搞定,同一个源可以有多个并发,而nc需要先在接受端监听端口,然后在发送端开始传输,需要分别执行2条命令,担心:如果在传输的同时有第三者同时向接收端的监听端口发送数据,容易造成数据的不完整性,但实际测试发现nc的接受端只能和一个发送端建立连接进行数据传输,如果正在传输数据,那么第三者发往改监听端口的数据将不会传输,只有新监听端口或者等传输完成后,再重新启用改端口进行传输,总之还是倾向于与ssh的方式。

测试环境:centos5.5 千兆局域网络

测试目录/var/log大小8.9GB

[root@cap131 ~]# du -h /var/log/

28K /var/log/prelink

8.0K /var/log/conman.old

8.0K /var/log/vbox

24K /var/log/cups

50M /var/log/redis

76K /var/log/nginx

6.1M /var/log/sa

8.0K /var/log/conman

8.0K /var/log/ppp

18M /var/log/audit

152K /var/log/php-fpm

8.8G /var/log/rabbitmq

12K /var/log/pm

16K /var/log/mail

8.9G /var/log/

[root@cap131 ~]#

1、直接纯scp拷贝的时间(5‘20’‘):

[root@cap131 ~]# time scp -r /var/log/ 192.168.1.130:/root/test-dir/

real 5m20.834s

user 3m29.049s

sys 0m41.038s

2、先打包压缩再传输再解压的时间(3’33‘’+14‘’+1‘19’‘=5’6‘’):

纯压缩的时间:

[root@cap131 ~]# time tar czf varlog.tar.gz /var/log

tar: Removing leading `/‘ from member names

real 3m33.740s

user 3m28.068s

sys 0m19.081s

纯压缩后的大小:

[root@cap130 test-dir]# du -h ../varlog.tar.gz

399M ../varlog.tar.gz

纯传输压缩包的时间:

[root@cap131 ~]# time scp varlog.tar.gz 192.168.1.130:~

root@192.168.1.130‘s password:

varlog.tar.gz 100% 399MB 30.7MB/s 00:13

real 0m14.024s

user 0m9.510s

sys 0m1.283s

纯解压的时间

[root@cap131 ~]# time tar xzf varlog.tar.gz

real 1m19.916s

user 0m49.498s

sys 0m35.588s

3、直接rysnc不启用压缩功能的传输时间(5‘12’‘):

[root@cap131 ~]# rsync -r /var/log/ 192.168.1.130:/root/test-dir

rsync error: received SIGINT, SIGTERM, or SIGHUP (code 20) at rsync.c(260) [sender=2.6.8]

[root@cap131 ~]# time rsync -r /var/log/ 192.168.1.130:/root/test-dir

root@192.168.1.130‘s password:

real 5m12.625s

user 3m55.503s

sys 0m34.568s

4、直接rsync启用压缩功能的传输时间(4’36‘’):

[root@cap131 ~]# time rsync -zr /var/log/ 192.168.1.130:/root/test-dir

real 4m35.991s

user 4m40.208s

sys 0m5.306s

5、边打包边压缩边传输边解压的时间(采用ssh远程执行命令的push方式):

[root@cap131 ~]# time tar czf - /var/log |ssh 192.168.1.130 tar xzf - -C /root/test-dir/

tar: Removing leading `/‘ from member names

real 3m33.711s

user 3m37.066s

sys 0m22.210s

边打包边压缩边传输边解压的时间(采用ssh远程执行命令的pull方式):

[root@cap130 test-dir]# time ssh 192.168.1.131 tar czf - /var/log |tar xzf - -C /root/test-dir/

tar: Removing leading `/‘ from member names

real 3m33.772s

user 1m13.207s

sys 0m55.302s

6、边打包边压缩边传输边解压的时间(采用nc push的方式):

接受端监听端口10086:

[root@cap130 test-dir]# nc -l 10086 |tar xzf - -C /root/test-dir/

发送端开始传输:

[root@cap131 ~]# time tar czf - /var/log |nc 192.168.1.130 10086

tar: Removing leading `/‘ from member names

real 3m31.218s

user 3m27.908s

sys 0m15.839s

边打包边压缩边传输边解压的时间(采用nc pull的方式):

这种方式好像行不通!

EOF

★ 国际标准智商测试题目

★ 国际标准iq测试题

★ 国际标准智商测试题

★ SOG技术及其新进展

★ 烟气脱硫技术研究新进展

★ 高二物理《感应电动机》教案

★ 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新进展

★ 能源效率和节能

★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加强铁路通信传输安全的有效措施 篇3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期,尤其是铁路运输。我国已基本建成了遍布全国的铁路交通网,其中通信传输系统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通信传输系统给铁路交通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安全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铁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出发,分析其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铁路通信传输安全的措施,旨在更好地保证铁路交通的安全性、可靠性。

关键词:铁路;通信传输;特点;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 U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18-2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铁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致使我国的铁路通信传输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铁路通信体系已经实现了车站、列车等管控一体化,同时也实现了铁路行车指挥的自动化等,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局限性,逐步实现了我国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的自动化、数字化、一体化等。但是随着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的不断发展,其运行安全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且也对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铁路通信传输安全问题的研究,对铁路运输行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铁路通信传输安全的重要性

运输行业一直是国家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交通运输行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铁路事业更是取得了重大发展,并且已经建立了相应完善的通信传输体系,铁路运输管理日益完善。铁路通信传输体系一直是铁路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铁路运输任务提供基本的信息服务,因此,铁路通信传输体系还具备服务性和安全性的特性。它日常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科学合理的指挥列车运行、合理配置运输生产,保证列成的安全行进,并且传输各种信息。

在铁路通信传输工作中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及时地消除安全隐患、合理配置运输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列车行进的安全性、可靠性。并且由于铁路线路的特点,导致铁路通信管理难度加大,因此一定要保证铁路通信传输技术的先进性,应用合理的管理理念,为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的安全性奠定坚持的基础。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铁路行业也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行进,而通信传输的安全性、高效性更是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保证。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的根本职能就是具有高效的通信能力,保证铁路传输的安全性要求,实现铁路运输的高速发展。

2 铁路通信传输的特点

2.1 铁路通信传输以运输为重点

铁路通信传输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协调列车、机车的合理运行,保证列车行进的安全性要求,提升列成的运行效率。并且对铁路通信传输体系而言,其首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保证铁路线信息传输的高效性,方便列车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突发事故及时进行信息传递,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2 铁路通信传输设备具有分散性,且组网难度较大

铁路通信传输本质上还是属于传统通信技术,需要将架空明线、电缆等均匀的分布在铁路线路两旁。并且铁路通信传输设备分布的较为松散,在各个机务段、车务段、车辆段中都涉及到。并且为了进一步保证铁路通信传输的安全性,在铁路两侧间隔一段距离的时候也都安装了区间电话,方便应对铁路线路的突发事故。

2.3 铁路通信传输内容多,且设备齐全

铁路运输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种类繁杂,导致铁路通信传输工作也比较繁杂,且通信设备种类较多,这也对铁路通信传输工作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的铁路通信传输体系大都建立了综合性的铁路通信网,不仅提高了通信传输的效率,也保证了通信传输工作的可靠性,实现了分秒不断的传输要求。

2.4 铁路通信传输实现了无线电与有线电的结合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完成铁路通信运输要求,铁路通信运输体系基本上采取无线电与有线电相结合的技术,并且逐渐形成了有线通信为主,无线通信为辅的通信传输体系,全面保障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行。

2.5 铁路通信传输对安全性、可靠性要求更高

铁路通信传输工作本身就具有安全系统,尤其是现代的铁路通信传输机构安全体系的优势更加的明显。并且现代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的组网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并且强化了通信传输硬件设备,提高了铁路通信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铁路通信传输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硬件设备的质量因素

硬件设备是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的重要载体,如果通信设备的质量无法保证,通信传输体系的工作效能将无法发挥,铁路运输安性将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如果选用不同厂家的通行设备时,一定要做应用前的试用实验,防止出现设备不匹配引起的通信安全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引进设备的稳定性,如果应用设备还不成熟,在应有的过程中可能其稳定性无法保证,影响通信数据的准确性,严重时可能损坏设备,引发设备故障。电缆、光缆也是通信传输的重要组成设备,它们的质量问题也会影响通信传输体系。

3.2 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的人为因素

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的工作人员在通信设备安装、管理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感,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为铁路通信传输的安全性埋下隐患。例如,通信线路安装不到位,使线路容易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损害通信设备,危及通信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并且一些铁路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还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无法及时发现铁路通信传输中的安全隐患,引发更为严重的故障问题,最终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性。这些人为原因不仅仅局限于基层的工作人员,在管理层中也同样的存在。一旦管理层放松了对铁路通信传输的安全管理,其下属机构也会不注重此项工作,严重阻碍安全防护工作的开展。同时,社会中还存在一些违法分子,为了经济利益恶意盗取光缆、电缆,严重影响了铁路通信传输工作的开展。

4 加强铁路通信传输安全的有效措施

4.1 合理选择铁路通信传输方式

首先,结合铁路发展需求,积极创新铁路通信传输方式。铁路通信传输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在创新传输方式的时候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化铁路通信传输的可靠性。如充分借助已经开发使用的光纤自动切换成保护系统,为铁路通信传输的稳定、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其次,结合铁路通信传输需要选择有效的传输方式。就当前来看,可以选择两种传输方式,一是无线传输,二是有线传输,此种传输方式具有可靠性高、稳定性高、保密性高、传输量大的优点,但建设费用较高,需时较长。在应用的过程中,要结合工作实际,合理地选用。

4.2 增加硬件设备投入,提升硬件设备质量

铁路通信传输的硬件设备也会影响传输的安全性,所以,必须要注重硬件设备的投入,购买高质量的硬件设备,同时做好硬件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护,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故障。在改进铁路通信传输设备的时候要多采用科学的知识与技术,有效保障铁路通信传输系统发展的安全性与快速性。同时,铁道部要全面落实硬件设备来源的监管,严格审查,确保引进的硬件设备均质量合格;在使用硬件设备之前,管理人员必须要再次检查,查看设备出厂商的成长与诚信资质,确保投人使用的设备是安全、可靠、合格的。

4.3 注重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铁路管理机构要加强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的管理力度,建立符合铁路运行实际的安全管理机制,完善铁路通信传输管理制度;其次加强铁路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力度,不仅注重工作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还要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并且开展岗前培训工作、安全培训工作等,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工作技能,促使铁路员工工作开展得更加规范化。同时,还要帮助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员工的绩效相结合,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5 结语

总之,铁路通信传输体系一直是铁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安全性对铁路运输整体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铁路通信传输体系在具体的运行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易引发多种安全问题。基于此当前的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积极应用新技术,其硬件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提高铁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时消除铁路通信传输体系的安全性。

参 考 文 献

[1] 李智.加强铁路通信传输安全的有效措施分析[J].信息通信,2014(8):220-220.

[2] 赵风海.加强铁路通信传输安全的有效措施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3):1073-1073.

[3] 赵凤海.加强铁路通信传输安全的有效措施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1408-1408.

楔形光纤探针传输效率的研究 篇4

光纤作为一种传输介质在现代通信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的各种光通信网中,光纤连接器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连接器是实现光纤与光纤之间可拆卸的链接器件。因此,各种各样的光纤连接器被研制开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通信网中。在制做光纤连接器时常常将光纤做成各种形状,其中半圆形、尖锥形容易制备,已在很多文献中给出制备的方法[1,2,3,4,5,6,7,8]。但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考虑光纤与光纤、光纤与半导体激光器间的耦合效率时,楔形光纤有着极大的优点[9,10,11,12,13,14,15]。但对不同楔角的光纤对传输效率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文主要就对光纤的楔角与光纤的传输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的研究,为避免光纤探针尖端直径对传输效率的影响,实验中专门选用的探针尖端直径约为1 μm。同时在同一根光纤中耦合入不同波长的光,测试了楔形探针的传输效率与入射光波长的关系。

1 楔形光纤的结构

图1为楔形光纤探针的几何结构,其中l是光锥长度,α是形光纤楔度,c是光纤楔的粗端半径, d尖端半径。通过简单计算可得楔形光纤几何参数之间的关系:

α=arctanc-dl

可见其他参数已经设定的情况下,尖端直径越大,α越大;光纤的楔形过渡区越短,即l值越小相对的楔角α就越大, 楔形变化也就越尖锐。图2 为楔形光纤探针的显微照片。

2 光纤楔角与光纤传输效率的测试

实验中采用了剪断法来测量楔形光纤探针的传输效率[16,17]。首先用光功率计测出从探针尖端输出的光功率P1,再将探针在距探针尖端2 cm处用红宝石光纤切割刀剪断,同时将平端光纤向功率计移动2 cm,使平端光纤出光处与探针尖端出光处在同一位置,测出由平端光纤输出的光功率P2,则探针的传输效率η=Ρ1Ρ2

由于实验中使用的光功率计的方向性非常强,当光纤的光垂直入射与光纤偏离垂直面约2°,光功率计的读数差别接近3个数量级;并且不同楔角的探针在测试时,基本都有相同的泄漏光进入光功率计,即测量的探针尖端输出功率P1与测量平端光纤输出的光功率P2都会增加一个基本相同的泄漏光光功率P0,传输效率η=Ρ1+Ρ0Ρ2+Ρ0,而实验是在暗室中进行测量,P1〉〉 P0,,P2〉〉P0,泄漏光对光功率计计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探针的传输效率η=Ρ1Ρ2

3 不同楔角的光纤传输效率的测试

测量装置如图3所示。光源采用波长为632.8×10-9m的氦氖激光器,首先将激光通过显微物镜聚焦照在光纤耦合器上,提高光源与光纤的耦合效率,光纤长度约取10 m,使光信号在到达探针尖端前的传输过程中就建立起稳态模式分布,达到稳定输出的功率的作用。使用五维调节架调节光纤出射的光的方向,保证从出射光垂直完整入射到光功率计中,最后用光功率计测定光的强度。

在测每一个光功率的数据时,当光功率计读数显示最大时记下数据,实验中注意保持电压、电流的恒定,使氦氖激光器输出的光源稳定,同时保持氦氖激光器、显微物镜、耦合器三者之间的距离不变;在垂直切断光纤时,要使断面与光纤轴线垂直且平整,防止光被散射。

实验所用的光纤为普通的多模石英光纤,光功率计为AV6334型光功率计(测量范围:1 nW~1 mW),针对入射光波长的不同,测量通道不同,通道1测试的波长范围为:1 000~1 650 nm,通道2测试的波长范围为:400~999 nm,功率范围:+10~-80 dBm,不同楔角的光纤的传输效率的测试使用通道2测试,具体测定结果如表1。

图4为光在不同楔角的光纤探针中的传输效率。由图4我们看到,在楔角由20.2° 增大到33.6°,传输效率曲线呈快速上升趋势;在楔角由33.6° 增大到55.8°,传输效率曲线上升趋势变缓;在楔角由55.8° 增大到83.6°,传输效率曲线上升趋势加快。实验表明,楔体角度越大,过渡区越短,泄漏光就越少,传输效率相对会提高。

4 入射光波长与光纤传输效率的测试

不仅探针尖端直径、楔体角度与楔形光纤探针的传输效率有关,而且入射光的波长对探针的传输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图5为光通量测定示意图,我们采用图5的装置,通过使用不同的光源,改变波长,测试出不同波长的入射光对光纤的传输效率的影响。

实验中采用激发波长分别为532 nm、635 nm、1 310 nm、1 550 nm的四个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将不同光源分别耦合进入同一个光纤中进行传输,对于波长为532 nm和635 nm的光,用光功率计的2通道测量,对于波长为1 310 nm和1 550 nm的光,用光功率计的1通道测量。用楔角为45.0° 光纤进行传输测量,楔形光纤探针尖端直径为300 nm,过渡区长度为200 μm。测试结果见表2,由表2做出探针的传输效率随入射光波长入的变化关系如图6。

从图6中可看出:随着入射光波长的增加,楔形光纤探针的传输效率下降。这是在其它条件相同而波长增加时,实质上等效于波长不变而探针针尖直径d减小,过渡区增加,泄漏光就增多,使传输效率随波长的增加急剧下降所致。

5 结 论

不同楔角的楔形光纤传输效率有较大的差别,楔形角度越大,过渡区越短,泄漏光就越少,传输效率较高。在楔角由20.2° 增大到33.6° 以及楔角由55.8° 增大到83.6° 时,传输效率曲线呈较快速的上升趋势;在楔角由33.6° 增大到55.8°,传输效率曲线上升趋势较缓。在相同的条件下,入射光波长增加,楔形光纤探针的传输效率很快地下降。

传输有效率 篇5

摘要:光纤通信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传输系统,通过光纤技术形成传输速度快、运行安全、有效的网络传输平台,具有传输一体化的特点。在用户的使用过程中,光纤技术有着很多的优点,极大地加快了数据传输和控制的速度,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传输平台,建立了一个较为安全、稳定的数据传输体系,为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结合光纤通信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所具有的优点,文章对其作出了具体的描述,从输入与输出两个方面作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光纤通信论文题目

1光纤通信具有的优点

光纤通信技术通过先进的传输模式,建立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数据传输平台,形成了数据通信和传输的有效结合,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应当立刻调整其作业流程,努力为用户构建一个稳定的信号传输系统,这样就能实现数字一体化操作,促进网络系统的发展。在通信网络技术方面,光纤通信很好地做到了信号传递和控制的有效结合,根据传输模式形成了一体化传输服务。例如,根据网络传输的特点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完成信号连接,促进了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1]。

2网络传输过程中的要素

2.1智能技术

光纤通信数字化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传输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光传送网络的技术手段,很好地实现了数字业务模式的优化升级,形成了传输和调度的有效结合。在布局所具有的特点方面,数字网络能够保证传输信号的平稳运行,增加了信号传输的速度,根据特有的传输线路,对传输系统采取了优化设计,极大地提升了网络空间的运行速度[2]。在使用的过程中,数字网络保证了传送和控制的一体化,这些方式都很好地提升了业务双向流通的传输效率。

2.2网络通信的移动技术

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设计新型分组传输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主流,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信号传输平台,使数字化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光纤通信的使用体现了传输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根据新型网络布局能够很好地实现数据化运营、改善网络运输的环境,应当不断地提升数字网络在数据传输中的功能,不断缩小数据网络的负荷值,实现数据网络的高效运行。

2.3路由技术的使用

在进行传输时,无线网构建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网络运行平台,等到数据到达服务器后,应当立刻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对数据作出准确的分析,路由器是网络传输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所以,保证网络数据的传输是必不可少的,3S技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有着很多的优点,已经成为无线传感器数据传输的主要方式[3]。

3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输入系统应用

3.1数据传输的系统

数字网络在网络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实现流量自主化控制,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缩小了传输过程中的流量损耗。在设计的过程中,对网络平台的资源采取有效的控制方式,对流量值进行合理设定,如果到达设定值以后,光纤通信网络能够自动调整流量的大小,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地提升网络运行的速度,优化网络运行的结构,有效地解决传统网络运行中的缺陷,这些都对网络的传输有着很大的影响。3.2数据传输中服务系统在目前,如何提升网络运行过程中通信技术,促进数据传输的速度,如何实现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如何通过通信技术实现网络工程建设,已经成为目前网络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化”进行网络工程建设,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传输与通信的一体化建设,在“数字化”通信中所遇到的难题,应当采取相应的解决方式,实现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不断对“数字化”运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4]。

3.3采取相应的措施整合系统

数字光纤在传输的过程中采取先进的技术,将光纤传输技术、遥感技术等进行了有效结合,通过数据传输平台进行合理规划,促进了功能结构的优化升级(见图1)。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光纤通信应当紧跟科技发展的进程,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由于“数字化”还没有全面推广,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有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际操作的可操控性,企业应当对遇到的问题不断进行总结,不断改善网络运行的程序,为工程通信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服务平台,通信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根据“数字化”可以促进现代城市的经济发展,保证光纤经济可持续发展[5]。

3.4网络运行中的操作系统

为了不断加快数据传输的发展,应当根据“数字化”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平台,不断对网络进行升级,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互联网建设中遇到问题,光纤通信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努力实现技术的优化创新,向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环境,“数字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运行的主流,电网企业要紧跟技术的发展,不断对数字通信系统进行创新,加快无线网络的一体化进程,根据相关政策的要求,本文对“数字化”作出了简要阐述,并对此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系统改造方案。

4网络运行中输出系统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传感器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它可以和路由器进行有效结合,不断革新数字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是网络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根据不同算法对数据传输进行合理的控制,为用户的使用带来很大的方便,避免了传统无线传输所具有的缺陷。

4.1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

光纤传输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着很好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向不同的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光纤通信数据在光纤传输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能够很好地实现数据传输和操控处理一体化,做到数据的自动化控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不断对数据传输的模式进行优化改造,极大地提升了网络运行的总体效率。随着用户的增加,光纤传输数据处理也会出现更多的难题,小容量数据库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6]。

4.2网络运行中的层次管理

由于受到多种方面的影响,通信监控系统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数据传输和控制带来很大不便。未来,随着光纤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广阔的服务平台,对路由系统进行优化,不断对无线通信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升级,解决传统通信网络中的不足,这些都可以通过光纤技术来实现。

5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使通信网络更好地为客户服务,需要不断地对通信操作过程中的输入/输出系统方案进行优化,加快数据向平台的传输速度,面对传统数据处理中的缺陷,光纤通信技术有着很多的优点,从数据收集、传输、分析、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未来,光纤信号还会得到不断的发展,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网络传输体系,为用户的使用提供更大的便捷。

[参考文献]

[1]丁元明,李花芳.卫星通信高速数据传输系统设计[J].计算机工程,(9):252-254.

[2]成雄飞.关于通讯中光纤通信技术目前应用现状的探讨[J].科技资讯,(30):16.

[3]雷厉,胡建平,朱勤专.未来飞行器测控通信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J].电讯技术,2011(7):1-6.

[4]贺秦禄,李战怀,王乐晓,等.磁盘存储测试技术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2(6):1-5.

[5]寇超勇,刘伟,门金瑞.基于光纤通信和PCI总线的高速传输系统[J].光通信技术,2012(5):45-47.

传输有效率 篇6

1 微波通道保护现状

微波信号传输的过程中, 必须要确保通道的畅通无阻, 倘若同道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阻碍, 这样就会使得微波无法顺利的传输, 这也会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到微波传输的质量。 信号会逐渐的减弱。在当今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形势下, 高层建筑数量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增加趋势, 这也会对微波信号传输的质量产生非常明显的负面影响。 在以往的传输系统设计工作中只是考虑到了当时的建筑情况, 而当时并没有大量的高层建筑, 因此, 在高层建筑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 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广播电视微波出阿叔通道的安全运行存在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信息传输中, 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无论是在政府部门公共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还是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当中, 我们都需要将广播电视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媒介, 微波护自身的抵御能力很强, 所以在应急事件处理的过程中, 其也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位置, 因此, 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微波传输通道进行全面的保护, 不断的提升微波传输的效率, 确保信号传输的质量和水平。

2 微波传输通道的保护

在对微波传输通道予以保护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措施的多样化, 在对其加以保护之前, 我们一定要对系统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之后还要制定出一个可行性非常强的方案与措施, 从而更好的确保微波安全运行的质量和水平。 在对微波传输通道进行保护的过程中, 规划部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定要对微波站的频率和地址做好备案工作, 同时还要重视故障检测工作。 在微波传输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了故障, 一定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定位处理, 检测出发生故障的真实原因, 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 在未必传输的时候, 中间不能出现阻滞, 这主要是因为传输通道本身不具备可视性, 同时其覆盖的区域也比较大, 这样也就使得监视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因此,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 一定要充分的借助一些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输通道的监视工作加以控制, 从而确保传输的质量和水平。

3 微波传输通道故障排除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的掌握广播电视微波传输通道故障排除的具体方法, 我们借助实例地对其加以分析和阐述。

最近发现A和B微波站所接受的电平指数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在适当的对发射功率进行了调整之后, 对两地的气相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两地的天气状况很好, 所以也排除了天气因素的不利影响。 其次, 技术人员一定要对传播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 如果没有出现异常, 下面就应该对天馈系统进行检查, 主要是对充气机当中的干燥剂颜色变化进行观察和判断, 如果干燥剂的颜色为蓝色, 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判定是天馈系统的故障。 然后使用专业的检测仪器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 判断故障是不是和试馈线有一定的关联, 如果是试馈线的问题, 就应该对其进行干燥处理, 或者是直接更换。 最后就是排除故障, 在故障排除中, 我们可以在天线后端的位置安装频谱仪, 这样就可以接收到电平参数, 将其和正常的数值进行比较, 如果偏差较大, 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果这些原因都被排除, 则证明是微波传输受阻产生了接收电平下降的问题。

采用微波传输路由图, 我们能够非常清晰的看到微波通道所经地区的地质和地貌状况, 但是在检查的时候, 我们也必须要注意通常、田野、城市当中的信号传输是不会存在障碍物的, 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 我们一定要充分的重视微波通道附近的高层建筑物。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后期的计算和分析, 我们一定要对建筑物所在经度、纬度和高度加以记录, 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测算出建筑的面积, 同时还能够按照计算的具体结果将建筑物展现在图纸当中。

4 微波衰落和解决方法

4.1 微波衰落的影响分析

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的工作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地形、建筑物和气候环境等, 这样也就使得传输信号的质量受到非常重大的影响, 在传输的时候, 如果产生了非常严重的阻碍, 就可能会使得信号的终端无法稳定运行, 因此, 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4.1.1 地面传输环境的影响

在地面环境建设的过程中, 影响微波传输的主导因素就是断面的反射波, 在城市、丘陵和水面等很多区域当中, 其对微波的影响存在着差异, 因此, 在微波传输当中, 我们一定要充分的对地面的传输环境加以考虑, 这样也就可以十分有效的减少其对微波产生的不利影响。

4.1.2 气象因素的影响

气相因素是影响微波传输距离的一个主要因素, 微波传播会受到一些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 这样也就会产生非常大的能量消耗, 特别是在气相条件具有复杂性的山区, 在大雨过后还是比较容易出现微波信号多次反射的问题, 这样也就使得微波减弱的程度大大的提升, 接收信号的电平会在这一过程中受到非常重大的影响, 这样也就使得信道的误码率大大提升, 甚至还出现了中断的情况。

4.2 抗衰落采取的措施分析

采用自适应均衡技术, 利用TDAE均衡器来有效的控制微波传播时信道和时间的选择, 这样就可以对相位失真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 使用交叉计划干扰抵消技术, 对接受的信号进行垂直和水平处理, 这样就可以使得信号质量达到原始水平, 大大的减少了信号间的干扰, 此外采用环网自愈网, 微波电路当中如果某一个站点无法正常的运行, 就会对之后所有站点的正常运行构成不利的影响, 这也会使得电路系统无法正常的发挥其作用和功能, 所以, 我们一定要建立环网自愈网, 这样就可以确保当某个方向出现了信号减弱或者是中断的时候, 环网自愈网可以采用另外一个方向上的信号, 避免了信号中断的问题。

5 结论

广播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 而广播电视的信号播出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微波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为微波传输的故障抑或是在传输通道中信号不是很强都会对信号传输的质量构成不利的影响, 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的方案对其加以处理。

参考文献

[1]苑曦.数字微波传输技术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5 (06) .

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策略 篇7

1 存在于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中的管理问题

1.1 管理水平不高

管理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人才呈现出专业知识不足、数量缺乏的实际问题, 这影响着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工作的落实, 失去了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规范, 使管理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丧失了有效性。

1.2 技术水平不高

专业的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人才数量不足, 不能够根据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实际需要而展开有效的人员配置, 进而不能正常推进技术工作。一些人员的观念、技能老旧, 不能应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实际情况的变化, 这不但不利于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质量的控制, 而且也会影响到通信企业的长远发展。

1.3 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通信网络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在通信网络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各种安全漏洞。如果在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过程中, 忽视了管理要素, 没有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安全维护, 这会导致通信工程技术传输风险, 存在传输的安全问题, 影响整个通信工程的质量与效益。

1.4 质量管理存在漏洞

质量管理是确保通信工程技术传输效果的基础, 并且与通信企业的管理水平高度相关。当前, 很多通信企业, 对于质量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出现了质量管理体系较大的漏洞与缺陷, 进而导致通信工程技术传输没有一个强烈的质量保障, 影响到企业整体的质量管理水平, 影响了通信质量的提升, 也影响了通信企业的长远发展。

2 有效管理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策略

2.1 加强通信工程的传输设备管理

在通信网络的设计和建设中, 应该将重点放在传输设备的功能上, 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全面的分析, 形成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设备管理策略, 在提高通信工程运行质量的同时, 降低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设备成本, 达到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发展的保障。

2.2 加强通信工程的传输线路管理

线路是整个通信工程的主要架构, 应该选用性能好、价格适中、质量高的线路, 作为建设主要材料。同时, 应该在系统的设计中, 留有必要的冗余结构, 以便对线路问题实现自我修复, 降低故障对整个通信网络的运行影响。

2.3 加强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人才管理

通信企业要高度重视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人才的培养, 应该定期全面培训, 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工作的新方向、新动态做到全面跟踪, 在提升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人才素质的同时, 确保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质量。

2.4 加强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管理

应该对通信工程传输技术方面加强管理, 应该建立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为了提高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水平, 企业要重视这方面的新技术的引进。比如, 定期对从事信息传输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 进行专业和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服务质量, 并通过这些质量的提高, 来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实力。还要注重对专业人才和高端技术的引进, 借鉴发达国家在通信工程技术传输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来提高通信企业的技术水平。

2.5 加强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目标管理

应该通过目标规划, 提高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质量, 指导企业在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中的实际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企业要重视对实际工作的研究与分析,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准确数据, 建立数据模型, 吸取和引进先进管理部门的规划经验, 结合本企业的发展实际来综合利用。

2.6 加强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安全管理

加强安全管理, 是提高通信工程传输速度与传输效率的有效途径。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包括很多方面内容, 比如对故障的排除功能, 对漏洞的自我修复功能, 对潜在危险信息的预测防范功能, 对重要数据的多重备份与保存功能, 等等。为了实现通信工程技术传输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这些内容, 就必须不断研究和开发新技术, 促进传输产品的不断升级, 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在使用通信技术和传输技术时的安全性要求。

3 结语

通信传输, 是整个通信的生命, 提高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管理, 以更为有效的策略对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进行控制, 是通信行业的根本要求。要看到管理通信工程技术传输,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应该遵循通信行业的规律, 探索出加强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的方法, 在合理应用策略的基础上, 促进通信企业和行业服务、传输、通信质量的整体提升, 建立起新时期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管理的体系,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与生产建设。

摘要:本研究列举了管理通信工程技术传输中, 技术水平、安全性、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 提供了以设备、线路、人才、目标和安全为核心的管理策略, 以供同人研讨。

关键词:通信工程技术传输,设备,线路,人才,目标,安全,技术

参考文献

[1]赵佳溪, 李颖.浅谈移动通信网络的维护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3) :45.

[2]彭劲杰.EDI报文传输系统的安全策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13) :86.

[3]杨金河.新一代频谱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上) [J].中国无线电, 2010, (09) :89.

[4]周雪芳.关于通信电源维护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02) :78.

传输有效率 篇8

1 双向网络的概念解析

互联网的形成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之上的, 对于网络的传输方向, 需要从其技术发展进行相应的分析。计算机技术的形成, 奠定了诸多领域的理论和平台基础。而通信的目的就是将信息从源头经过媒介传递给信息接收的终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形成, 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快捷、更方便的信息传递方式。计算机采用一种虚拟的数据方式, 将所有的信息进行编码, 然后通过数据流以及数据包的方式, 通过网络进行传递。那么, 双向网络的概念该如何进行理解呢?

首先, 传统的网路传输一般都是单向的。例如, A要将信息传递给B, 那么B就是信息的接收端, 而A则是信息的发送端。理解其整个传输过程, 就是A将信息, 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信息传递给B。这就是一次通信的过程, 那么可以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 此次传递信息的方向是单向的, 也就是从A传递给B。因此, 传统的通信方式都是单向的。

其次, 互联网早期的传输方式也和传统的通信手段一致, 是通过单向传输的方式进行的。但是网络通信毕竟是虚拟的空间, 发送者在发送以后希望能够得到接收端的回馈。因此, 在互联网的通信过程中, 开始有用户提出希望能够得到对方反馈的需求。按照上文中的案例分析, 实际上就需要实现B到A的一个反馈信息传递。因此, 互联网的双向网络概念就得以形成。

最后, 实际上双向网络的形成不只是用户的一种需求。对于网络的维护者同样需要进行双向网络的建立, 因为在信息发送的过程中, 服务器也同样需要进行发送成功与否的反馈。因此, 双向网络的传输理念是必然形成的。

2 网络传输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双向网络传输目前基本已经完全使用在互联网中, 因此双向网络可以简称为网络。网络在使用的过程中, 一般都会涉及两个主要的问题:其一是网络的传输效率问题, 其二就是网络的安全维护问题。首先, 对网络传输的效率问题进行分析。那么, 决定网络传输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呢?

第一、通过上文中对通信过程的了解, 网络传输同样是将信息从发送端进行传输, 然后经过网络传输媒体, 从而发送到接收端。因此, 发送端对于网络传输的效率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网络信息的发送实际上就是通过服务器将数据进行一定的编译, 然后再进行发送。服务器可以认为是所有网络信息的源头。但是, 实际上服务器并不是产生信息, 而是进行信息的发送。对于信息的源头而言, 可以归结为每个网络用户。因为网络信息都由网络用户处理完成的, 然后网络用户将信息的发送请求传递给服务器, 服务器将用户信息进行解码和编译, 之后再发送出去。因此, 网络的传输效率与服务器息息相关。服务器的解码和译码能力是决定网络传输效率的一项标准, 并且其发送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效率。

第二、传输媒介。网络信息的传输一般通过光纤传输。在传输媒介中, 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带宽。简单的说, 带宽就是传输速率, 是指每秒钟传输的最大字节数 (B/S) , 即每秒处理多少字节, 高带宽则意味着系统的高处理能力。光纤是目前使用的最多的传输媒介, 由于光纤具有传输效率高, 并且能够将传输损耗降到最低。除光纤这种导向传输媒体之外, 还有, 例如微波这种非导向传输媒体, 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传输媒体。

第三、信息接收端。信息的接收端一般就是终端用户。实际上, 接收终端的接收效率与使用者的设备有直接的关系。例如, 接收端的路由器的接收能力, PC的接收能力以及网络情况等等。总之, 需要针对具体的网络现状进行分析, 不能以偏概全。

3 网络安全的维护措施分析

网络安全是互联网使用过程中, 出现最多的话题。目前, 由于互联网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并且已经成为人们生产与生活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 网络的安全维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1 网络安全维护的基本要素

一般情况下, 网络安全维护的基本要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一般就是使用者自身的原因, 不要访问危险网站, 对自己的PC端进行安全防护的软件安装, 以免造成计算机中毒。外因一般是黑客对网络进行攻击, 从而造成使用者无法访问网络。总之, 需要从两个角度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维护进行分析。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要切合实际进行问题的处理, 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

3.2 网络安全的维护措施

网络安全维护需要根据不同的网络形式进行维护。例如, 目前的网络形式分为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有线网络的维护相对比较简单, 而无线网络由于采用覆盖区域式的网络权限, 对其的控制相对比较困难。因此, 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网络安全维护措施的分析。

第一、网络安全维护需要保证传输的安全性;所谓网络传输的安全性, 主要是保证在客户端之间的传输过程中, 要保证安全性。例如, 局域网的安全控制。局域网目前一般采用无线网络的形式比较多, 大家省去了网线的麻烦, 但是却造成了网络的局域覆盖。这样的局域网就容易遭到周边恶意使用者的攻击。因此, 针对局域网的安全维护, 需要对无线网络的性质有所了解。使用者可以将路由器进行物理地址的设置, 就是将允许上网的物理IP进行特殊设定, 从而防止了别人的恶意攻击。

第二、网络浏览的安全防护。网络上的一些恶意网站以及钓鱼网站, 会针对一些用户的不小心和侥幸心理进行欺骗等行为。某些网站上, 会使用木马。用户一旦进入这样的网站, 就会造成计算机中毒的后果。木马是一种能够盗窃的程序, 将个人计算机的隐私进行盗取, 从而赚取利润等。此外, 针对一些钓鱼网站, 也一定要加强提防。钓鱼网站一般会以诈取网友经济为主要目的。因此, 针对这一安全隐患, 网络用户一定要使用安全防护的软件。当然, 使用者也应该注意上网安全, 不要轻易相信一些虚假信息, 杜绝浏览危险网站。这样, 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保证自身的上网安全。

第三、防止网络服务器受到攻击;攻击服务器是一些黑客最喜欢做的事情。他们会因为利益的趋势或者是一些其他不恰当的原因, 对某个网站的服务器进行恶意攻击, 从而造成服务器的瘫痪, 影响网站的使用。对于这类的网络安全, 目前阻止的方法还是比较有限的。原因在于黑客在进行网络攻击的时候, 一般都是采用正当的访问方式, 只是他们可以调用大量的IP, 同时对服务器进行访问, 从而造成服务器的瘫痪。因此, 这类的安全防护措施, 一般是网站的主机一般要有足够大的容量, 就是能允许大量的IP访问。并且, 最好能够进行服务器的储备, 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 能够同时启动储备的服务器进行工作, 从而减少因为服务器终端造成的损失。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互联网的基本了解, 明确了网络传输是一种虚拟世界的传输渠道。在发送端以及传输的过程中, 需要加强发送端的发送效率, 并且加强其编码以及解码的效率, 才能保证在发送端进行高效率信息发送。而对于传输媒介而言, 不同的传输媒介会对传输效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尤其是光纤传输。通过光纤进行无线电波的传播, 利用光纤的全反射原理, 能够将信息以最低损耗进行传输。而接收端, 则需要将接收端进行有效设置, 保证接收端的信息接收畅通即可。而对于网络安全, 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也是使用网络的安全保证。加强网络的安全维护, 促进网络的和谐发展, 才能够让网络世界真正造福于人。

参考文献

[1]王祖良, 樊文生, 郑林华.海面电波传播损耗模型研究与仿真[J].电波科学学报, 2008 (06) .

[2]陈琦玮, 冒亚安.预啁啾技术在光纤传输中的应用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 (10) .

[3]周克, 张力军, 宋荣方, 曹士坷.相关瑞利信道仿真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2) .

传输有效率 篇9

各网管室维护着传输网管终端, 传输系统承载着铁路局各类涉及行车安全的业务, 如CTC、数调、远动、红外线等等;此外, 传输系统还承载着客票、办公网、会议、视频等重要业务。各业务类别的终端用户设备等在日常运行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异常, 这些异常会影响传输设备端口告警状态, 所以在日常维护各网管系统中经常会发现传输设备端口上报大量告警, 这些告警大多数是由于用户终端设备、电源问题而产生的告警等。

二、网管监控职责

网管终端具备可闻可视的告警功能、机房设有可闻可视的告警装置, 告警装置应始终保持工作正常, 禁止关闭可闻可视的告警信息。告警的处理要及时、快速, 避免告警长期存在, 掩盖其他告警上报信息。

为发挥网管维护人员的监控职能、加强通信机房定期巡视的作用, 及时发现、处理传输各类障碍, 消除管内各传输网管无效告警, 完善对于网管终端无效告警的日常管理, 网管维护人员要及时巡视并发现网管上产生的各种告警信息, 处理告警信息的的最小速率级别为2M在第一时间根据网元归属地, 通知相关车间调度或工区维护人员进行业务核实并督促其处理, 网管在故障记录本中做好告警记录等。

三、无效告警类型

传输网管终端上报告警的原因包含:故障告警、历史遗留无效告警、完成工单配置数据后上报的支路端口告警。在用业务产生告警超过24小时未处理好的端口告警信息;因终端用户设备下电或其它障碍原因产生告警超过24小时未处理好的端口告警信息;新开电路超过24小时未使用且告警未消失的端口告警信息。

四、针对不同告警的相关处理办法

1、故障告警:设备2M支路端口、线路板光口、单板障碍、温度越限告警、收发光越限等告警。

为及时对网管上报端口告警及时处理, 通信段管辖内的各级传输网管对于告警处理的起始速率定为2M, 即对于设备2M端口及以上速率的告警, 必须立即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是通知发生告警设备所属的车间调度, 通报告警设备端口及告警类别。车间调度通知管内机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并做好书面记录, 及时向网管反馈处理进度, 告警结束时回复端口告警原因、电路名称。

对于传输网管终端上报的设备线路板光口、单板障碍、温度越限、收发光越限等告警, 要求网管立即上报通信段调度, 并立即联系相关车间调度, 通报告警设备端口及告警类别, 由车间调度联系相关机房值班人员进行处理。在通信段OA发布告警信息。处理过程同上。

2、清理历史遗留无效告警

各类传输网管终端长期上报大量无效告警, 在网管进行监控过程中, 不利于及时发现新增告警, 且上报无效告警的电路长期占用传输系统端口资源及线路时隙资源, 对资源日益紧张的传输系统是极大的浪费。为合理、有效利用传输资源, 必须进行无效告警处理工作。

车间对于一周内可以开通的电路进行统计, 在通信段OA回复设备端口、端口拟运用电路名称、暂时未开通原因、核对人员姓名、核对日期、计划完成日期;各网管室根据车间回复情况, 保留网管数据配置至车间回复计划完成日期。如在车间计划完成日期内相应设备端口告警消失, 由网管室在《历史无效告警记录表》中做告警已处理记录, 并每周定期上报主管科室邮箱。

3、根据工单配置数据后上报的告警

传输网管在网管终端对网元配置数据后, 相应网元端口会上报告警, 如:华为设备2M支路板 (PQ1) 相应端口会上报T-AL0S告警, 线路板 (SLQ1) 相应端口会上报R-LOS告警。这是由于端口被配置数据后, 端口开始检测是否接收到输入电信号或输入光信号。在机房未完成2M跳线或尾纤跳接时, 以上告警信号会持续上报。

对于新开通的电路工单, 要求从配置数据的次日起至第三日16:00前完成2M线物理跳接、调测。新开通的电路工单告警要在第四日16:00由相应传输网管 (服务器级网管) 对端口告警进行统计、记录, 在通信段OA发布《无效告警统计记录表》。

五、结束语

处理无效告警不是阶段性工作, 需要形成常态的管理, 需要各传输网管、现场车间密切配合, 持之以恒推进无效告警处理工作, 合理、充分的利用传输资源, 最终全面实现消除无效告警。

摘要:传输系统作为铁路各类业务系统的承载系统, 传输系统的稳定直接决定其它铁路系统能否安全运行, 如数调系统、信号TDCS系统、客票系统、客票实名制系统、路局信息系统等重要铁路系统。

关键词:传输系统,无效告警,支路端口,交叉连接,时隙,清除

参考文献

传输有效率 篇10

按光学图像耦合方式的不同,透射电镜数字成像装置主要分为透镜耦合和光纤耦合两种类型[1]。虽然Gatan公司和Direct Electron公司都推出了具有高速动态成像功能的基于直接电子探测(Direct Eletron Detection,DED)的透射电镜数字成像产品,但透镜耦合和光纤耦合装置依然占绝对主流。

笔者自2006年起开始研制透射电镜数字成像装置[2,3,4],调查发现 :AMT和Tvips公司分别只有透镜耦合型和光纤耦合型产品 ;OSIS公司的侧装型产品只有透镜耦合型,底装型产品只有光纤耦合型 ;Gatan公司的侧装型产品既有透镜耦合型也有光纤耦合型。调查结果说明,透镜耦合和光纤耦合两种技术均可应用于底装以及侧装,但有较大区别。因此,通过研究透镜耦合和光纤耦合的主要性能参数,有利于在透射电镜数字成像装置的研制中更好地利用其优势。

王耀祥[5]、王宇华[6]等对光纤器件与电荷耦合器件(CCD)耦合的光传输效率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计算表达式,可为光传输效率的理解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由于计算公式涉及的有些变量是对实际情况的抽象,很难测量等因素,特定光纤器件与CCD耦合的光传输效率的具体计算仍然比较困难。王耀祥[7]等又计算并测试了一些光锥与CCD耦合的光传输效率,发现理论值与实际测试值的差别很大,如锥度比(大端直径 / 小端直径)为2:1的光锥从大端向小端传输的透过率理论值为14.1%,实测值为24.6% ;而高应俊[8]等测得的锥度比为2:1的光锥从大端向小端传输的透过率为72.6%。很明显,对于光传输效率,理论值和实际值、不同作者所测值之间的差别很大[9,10]。

由此可以看出,光纤器件的光传输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计算,而锥度比(光锥大端直径 / 小端直径)是影响光传输效率的最直接因素 :对于从光锥大端向小端的传输,光传输效率与锥度比的平方成反比[5]。在文献[10]给出的透镜光传输效率计算公式中,图像放大倍数(物的大小 / 像的大小)越大,光传输效率越低,其他参数与透镜的设计、材质、工艺等有关,光传输效率同样难以计算。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成像装置

光纤耦合成像装置 :包括天文数码相机(QHY8)以及由丝径6μm的传像光纤拉制而成的锥度比为1.96:1的光锥(大端面60 mm,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在百级超净环境下用机械方式切除天文数码相机CCD的保护玻璃,再用光学胶把光锥耦合到CCD上。透镜耦合成像装置 :包括天文数码相机(QHY8)以及摄影镜头(AF Micro-Nikkor 60 mm F/2.8D,日本尼康公司生产),二者通过转接环连接。透镜耦合成像装置及光纤耦合成像装置结构图,见图1。透镜耦合成像装置利用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把物体发出的光线聚焦到CCD上,光线利用率低 ;光纤耦合成像装置利用光纤对光线的全反射把物体发出的光线传输到CCD上,光线利用率高。

图1 透镜耦合及光纤耦合成像装置结构图(左侧为透镜耦合成像装置,右侧为光纤耦合成像装置)。

1.2 实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1)实验条件 :室内普通光照条件,使用数字式照度计(泰仕TES-1332A,中国台湾)测量成像水平面的照度为138.4 lux,环境温度为24℃。两台天文数码相机的致冷模块都不工作,其他设置为 :Gain=30、Offset=80。

(2)测试方法 :将SMPTE 133-1991测试图以4×6格式缩小打印在250 mm×350 mm胶片上,剪裁下来作成像物面,用于对焦和视野的确定 ;将白色打印纸作为均匀发光物面用于透过率的有关实验。实验拍摄时,胶片和打印纸都水平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成像装置从他们的正下方进行拍摄。在成像装置输入输出响应线性最好的区域,以光纤耦合和透镜耦合成像装置获得相同输出(像素的平均值)时所需要的曝光时间来衡量他们的光传输效率。

1.3 实验步骤

(1)用光纤耦合成像装置拍摄胶片,确定成像视野见图2左图 ;仔细调焦并调整透镜耦合成像装置的物距,使其视野与光纤耦合成像装置尽量一致,见图2右图,此时透镜耦合成像装置的物像比为2.08:1。

(2)用透镜耦合成像装置以不同的曝光量拍摄打印纸,寻找合适的大致曝光条件 ;确定曝光时间为300 ms,此时打印纸物面照度为37.8 lux,从光圈数F/2.8开始,间隔1档曝光量依次曝光,记录图像像素的平均值。

(3)分别固定光圈为F/2.8、F/4和F/5.6,自15 ms起,随每增加1档曝光量依次曝光,记录图像像素的平均值。

(4)在透镜耦合成像装置线性响应范围的中部,选择合适曝光条件下的图像像素平均值,用光纤耦合成像装置拍摄打印纸,记录达到此平均值所需的曝光时间。

(5)比较相同曝光量(像素平均值)条件下透镜耦合与光纤耦合成像装置的拍摄时间。

2 结果

2.1 光纤耦合和透镜耦合的图像结果

图2是光纤耦合和透镜耦合(F/4)成像装置在其他相同条件下按各自最合适的曝光量所拍摄的质量最好的图像。图2左图为光纤耦合技术所得图像,右图为光圈F/4的透镜耦合技术所得图像。可以看出,左图的灰阶分辨率、图像清晰度都比右图略差,还存在较明显的几何失真。

图2 光纤耦合和透镜(F/4)耦合成像装置所得图像(左图为光纤耦合技术所得图像,右图为光圈F/4的透镜耦合技术所得图像)。

2.2 不同曝光条件下透镜耦合的图像像素的平均值

透镜耦合成像装置在不同曝光条件下所拍摄图像像素的平均值,见表1~4。

注:*表示大量像素已经饱和溢出,下同。

2.3 光纤耦合和透镜耦合图像像素平均值及曝光时间的比较

光纤耦合和透镜耦合图像像素平均值及曝光时间的比较,见表5~6。

注:△表6第3行数据由表5第3、4行数据计算生成;☆表6第5行数据为由表6第4行数据折算成F/4透镜时的值。

3 讨论和结论

3.1 基于CCD技术的相机的成像特性

一般认为CCD的输入输出关系线性良好,本实验以图像像素的平均值作为输出,由表1~ 表6可以看出 :实验所采用的天文数码相机(QHY8)的输入输出并没有呈现理想的线性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图像像素值并不是传感器的像素单元对输入信号的原始直接反应,而是在原始数据基础上受Gain、Offset等设置影响后的一个综合结果。本实验采用线性最好区域的中段数据进行分析,以尽量符合实际。

3.2 光纤耦合与透镜耦合的图像质量和光传输效率

透镜耦合技术的成像质量与透镜光圈大小关系密切。本实验中透镜耦合技术在光圈为F/4时得到了较理想的图像质量,因此本实验以光圈为F/4的透镜的数据与光纤耦合技术(物像比2:1)进行比较。由图2可知,光纤耦合技术所得图像在清晰度、对比度和几何失真等方面都略逊于光圈F/4的透镜耦合技术所得图像 ;另外,在光纤耦合技术所得图像的亮度70%~90% 的区域可以明显看到边长约660μm的正六角形网格,这与孔德鹏[11]等指出的熔界面相同,会影响图像质量。由表6可知,在曝光量(像素平均值)相同的条件下,光圈为F/4的透镜耦合的曝光时间是光纤耦合技术的15.49倍。而理论上,物像比2:1时,光纤耦合的光传输效率是透镜耦合的119倍[9,10]。本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差别巨大(119/15.49=7.68倍),应该不是一般的实验或计算误差所致,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3.3 光纤耦合和透镜耦合技术在透射电镜成像装置中的应用

上一篇: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下一篇:“和合”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