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

2024-10-06

温室气体(精选12篇)

温室气体 篇1

一个新的免费网站可帮助企业根据即将实施的以及目前正在实施的碳排放控制法规,评估其所应负的责任。最近,Goodwin Procter律师所和Groom Energy公司联手创建了ghgquiz.com网站。该网站免费,且可匿名使用。它仅用15~20 min即可完成一份关于某设备的调查并随后生成一份报告,针对即将实施及正在实施的温室气体法规,显示该公司所具有的危险水平。

随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法规的不断完善,企业将对他们所面临的风险感到惊讶。当相关法规发布时,企业可在线得到免费的服务。该网站的测试第二版已于2009年2月底开始运行,并会随着法规的调整而随时更新。该网站提供的信息不应被认为是法律意见,但可用于企业的最初评估。

温室气体 篇2

2012年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气候〔2012〕1668号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分总则、自愿减排项目管理、项目减排量管理、减排量交易、审定与核证管理、附则6章31条,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 中文名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 文号

发改气候〔2012〕1668号

 发布单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

 发布时间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通知 听语音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改气候〔2012〕1668号

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 为实现我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一些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对于培育碳减排市场意识、探索和试验碳排放交易程序和规范具有积极意义。为保障资源减排交易活动有序开展,调动全社会自觉参与碳减排活动的积极性,为逐步建立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累经验,奠定技术和规则基础,我委组织制定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现印发施行。鉴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工作,涉及面广,操作环节多,程序复杂,需要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应确保有关交易活动符合诚信原则和《暂行办法》的程序规则,所交易的减排量应真实可靠。《暂行办法》实施过程中有何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我委。[1][2]

特此通知。

附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暂行办法 听语音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鼓励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保障有关交易活动有序开展,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适用于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六种温室气体的自愿减排量的交易活动。

第三条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所交易减排量应基于具体项目,并具备真实性、可测量性和额外性。

第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国家主管部门,依据本暂行办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进行管理。

第五条 国内外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均可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交易。

第六条 国家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采取备案管理。参与自愿减排交易的项目,在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和登记,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在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和登记,并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法人可依据本暂行办法申请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及减排量备案。第七条 国家主管部门建立并管理国家自愿减排交易登记簿(以下简称“国家登记簿”),用于登记经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和减排量,详细记录项目基本信息及减排量备案、交易、注销等有关情况。第八条 在每个备案完成后的10个工作日内,国家主管部门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和提供国家登记簿查询,引导参与自愿减排交易的相关各方,对具有公信力的自愿减排量进行交易。[1][2]

第二章 自愿减排项目管理

第九条 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项目应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并由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审定机构审定。

第十条 方法学是指用于确定项目基准线、论证额外性、计算减排量、制定监测计划等的方法指南。

对已经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方法学,由国家主管部门委托专家进行评估,对其中适合于自愿减排交易项目的方法学予以备案。

第十一条 对新开发的方法学,其开发者可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并提交该方法学及所依托项目的设计文件。国家主管部门接到新方法学备案申请后,委托专家进行技术评估,评估时间不超过60个工作日。

国家主管部门依据专家评估意见对新开发方法学备案申请进行审查,并于接到备案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不含专家评估时间)对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所依托项目设计文件内容完备、技术描述科学合理的新开发方法学予以备案。

第十二条 申请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在申请前应由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审定机构审定,并出具项目审定报告。项目审定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审定程序和步骤;

(二)项目基准线确定和减排量计算的准确性;

(三)项目的额外性;

(四)监测计划的合理性;

(五)项目审定的主要结论。

第十三条 申请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应于2005年2月16日之后开工建设,且属于以下任一类别:

(一)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开发的自愿减排项目;

(二)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未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的项目;

(三)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且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前就已经产生减排量的项目;

(四)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注册但减排量未获得签发的项目。

第十四条 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中直接涉及温室气体减排的企业(包括其下属企业、控股企业),直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自愿减排项目备案。具体名单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调整和发布。未列入前款名单的企业法人,通过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部门提交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部门就备案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出意见后转报国家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申请自愿减排项目备案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项目备案申请函和申请表;

(二)项目概况说明;

(三)企业的营业执照;

(四)项目可研报告审批文件、项目核准文件或项目备案文件;

(五)项目环评审批文件;

(六)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意见;

(七)项目开工时间证明文件;

(八)采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方法学编制的项目设计文件;

(九)项目审定报告。

第十六条 国家主管部门接到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申请材料后,委托专家进行技术评估,评估时间不超过30个工作日。

第十七条 国家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依据专家评估意见对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申请进行审查,并于接到备案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不含专家评估时间)对符合下列条件的项目予以备案,并在国家登记簿登记。

(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二)符合本办法规定的项目类别;

(三)备案申请材料符合要求;

(四)方法学应用、基准线确定、温室气体减排量的计算及其监测方法得当;

(五)具有额外性;

(六)审定报告符合要求;

(七)对可持续发展有贡献。[1][2]

第三章 项目减排量管理

第十八条 经备案的自愿减排项目产生减排量后,作为项目业主的企业在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减排量备案前,应由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核证机构核证,并出具减排量核证报告。减排量核证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减排量核证的程序和步骤;

(二)监测计划的执行情况;

(三)减排量核证的主要结论。

对年减排量6万吨以上的项目进行过审定的机构,不得再对同一项目的减排量进行核证。

第十九条 申请减排量备案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减排量备案申请函;

(二)项目业主或项目业主委托的咨询机构编制的监测报告;

(三)减排量核证报告。第二十条 国家主管部门接到减排量备案申请材料后,委托专家进行技术评估,评估时间不超过30个工作日。

第二十一条 国家主管部门依据专家评估意见对减排量备案申请进行审查,并于接到备案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不含专家评估时间)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减排量予以备案:

(一)产生减排量的项目已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

(二)减排量监测报告符合要求;

(三)减排量核证报告符合要求。

经备案的减排量称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单位以“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计。

第二十二条 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经备案后,在国家登记簿登记并在经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交易。用于抵消碳排放的减排量,应于交易完成后在国家登记簿中予以注销。[1][2]

第四章 减排量交易

第二十三条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应在经国家主管部门备案的交易机构内,依据交易机构制定的交易细则进行交易。

经备案的交易机构的交易系统与国家登记簿连接,实时记录减排量变更情况。

第二十四条 交易机构通过其所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发展改革部门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机构的注册资本及股权结构说明;

(二)章程、内部监管制度及有关设施情况报告;

(三)高层管理人员名单及简历;

(四)交易机构的场地、网络、设备、人员等情况说明及相关地方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意见和证明材料;

(五)交易细则。

第二十五条 国家主管部门对交易机构备案申请进行审查,审查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于审查完成后对符合以下条件的交易机构予以备案:

(一)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中资法人机构,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

(二)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交易系统、结算系统、业务资料报送系统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三)拥有具备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及相关经验的从业人员;

(四)具有严格的监察稽核、风险控制等内部监控制度;

(五)交易细则内容完整、明确,具备可操作性。

第二十六条 对自愿减排交易活动中有违法违规情况的交易机构,情节较轻的,国家主管部门将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将公布其违法违规信息,并通告其原备案无效。[1][2]

第五章 审定与核证管理

第二十七条 从事本暂行办法第二章规定的自愿减排交易项目审定和第三章规定的减排量核证业务的机构,应通过其注册地所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发展改革部门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营业执照;

(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文件;

(三)在项目审定、减排量核证领域的业绩证明材料;

(四)审核员名单及其审核领域。

第二十八条 国家主管部门接到审定与核证机构备案申请材料后,对审定与核证机构备案申请进行审查,审查时间不超过6个月,并于审查完成后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审定与核证机构予以备案:

(一)成立及经营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二)具有规范的管理制度;

(三)在审定与核证领域具有良好的业绩;

(四)具有一定数量的审核员,审核员在其审核领域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未出现任何不良记录;

(五)具备一定的经济偿付能力。

第二十九条 经备案的审定和核证机构,在开展相关业务过程中如出现违法违规情况,情节较轻的,国家主管部门将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将公布其违法违规信息,并通告其原备案无效。[1][2]

第六章 附 则

温室气体排放的中美交锋 篇3

地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

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是地球变暖的元凶。人类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无意中闯下了大祸。这看起来似乎是天灾,实际上是人祸,若不采取措施,人类将面临灾难性后果。

例如,气候变暖会使南极、北极和高山冰川融化,令海平面上升。过去的100年里,全世界海平面上升了10~20 cm。据模拟结果,到21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每上升1.5~4.5℃,海平面将上升20~165 cm。

海水上涨到一定程度,会直接威胁沿海国家及30多个海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如果2050年全球海平面升高30~50 cm,世界各地7成的海岸线、美国高达9成的海岸线将被海水淹没,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共和国、尼罗河三角洲的1/3、孟加拉国国土的1/5都将被海水淹没,东京、大阪、曼谷、威尼斯、圣彼得堡、阿姆斯特丹等许多沿海城市将完全或局部被淹没。太平洋岛国马尔代夫的总统加尧姆曾忧心忡忡地说:“海平面在逐渐上升,这意味着马尔代夫作为一个国家将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中,真是灭顶之灾!”

2000年2月18日,海水淹没了有1.1万人口的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该国首都机场及部分房屋泡在汪洋大海中。过去10多年间,海水已侵蚀了图瓦卢部分土地。专家预言,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50年内,图瓦卢9个小岛将全部没入海中,从地图上永远消失。图瓦卢前总理佩鲁说,他们国家是“地球变暖的第一个受害者”。

全球变暖对人类未来造成的可怕威胁还有:水、旱、风、雷电、虫等自然灾害日趋严重;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更加频繁;致病菌和病毒的繁殖速度和变异速度加快,使传播疾病的机会增加,瘟疫的种类和范围扩大,近年SARS、禽流感等病毒的爆发就是例证;加速物种灭绝,威胁人类生存;经济损失巨大,需采取的延缓措施代价高昂等。

灰霾,美国打击中国的新的大棒

地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实质上涉及各国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利益,已演变成一个包括科学、社会、经济、外交、法律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中国外交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目前美国排放量第一,中国第二,大概再过一二十年中国的排放量会达到世界第一。全世界协商减排温室气体的《京都议定书》主要是欧洲人发起的,他们给自己定下来的减排责任是8%,美国是7%,没有规定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强调,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在目前情况下,不应该强迫发展中国家实行义务性的限制措施,如果现在限制矿物燃料的废气排放量,将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除了考虑国内经济外,另一个关键原因是美国认为中国和印度等欠发达国家不承担减排二氧化碳的责任。欧洲人在这个问题上比较严于律己。工业革命起源于欧洲,欧洲大概是在检讨过去200年来对地球的破坏,所以对自己要求最严格。欧洲人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是反省的态度,而美国是霸道的态度。

美国为了打击腾飞的中国经济,首先找到的借口就是二氧化碳。不过后来中国一个年轻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分析证明,中国这些年的植树造林,吸收了我们自己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个科研成果相当重要,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立即使美国打压中国的口实不复存在。

美国转而寻找其他借口。后来美国提出,印度和华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大量排放黑炭,即灰霾。灰霾中含有的大量黑炭,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的排放、煤炭的燃烧和汽车与公路的摩擦,这些黑炭可在底层直接加热大气。美国认为气候变暖还是与中国和印度脱不了关系,灰霾成为美国打压中国的新的大棒。

从飞机上拍摄,北京和广州的可见度比欧洲要低很多,空气中黑炭气溶胶的含量中国是澳大利亚的几十倍。从美国的卫星上看,中国有4个灰霾区,分别是黄淮海平原、长江河谷、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年只有一两天灰霾天气;上世纪70年代广州升到17天,深圳只有1天;到上世纪80年代,广州发展加速,深圳才刚起步,经济总量不大,故广州有170多天灰霾天气,深圳只有不到10天;而现在,深圳灰霾天数已超过广州。

灰霾的确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但在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斗争中,不论欧洲还是日本都没有在京都议定书中规定黑炭的减排措施。美国以此认为《京都议定书》不完善,拒绝签署。中国已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签字国;联合国表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而身为世界头号工业化国家的美国却抵制了《京都议定书》。

在发展的同时更注重环保

过去近30年里,中国已经通过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核能、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燃料,植树造林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做出了世界公认的贡献。

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发展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环保。欧美发达国家“搞脏”地球200多年了,中国经济真正起飞还只是近30年的事。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了,开始讲环保,但如果以此为借口打压中国的经济发展,肯定是不讲理的。谈判京都议定书国际斗争最激烈的时候,中国这样对美国说:难道允许美国的普通国民拥有汽车和别墅,就不允许中国的普通国民拥有电视和冰箱吗?

中国的态度实质上是“内外有别”,即在国际上,我们寸土不让,争取最有利的条件;在国内,我们采取很多措施减排,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等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美国差不多了,真正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中国人的环保观念也是很强的。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国土和人口大国,又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未来对能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确是值得重视的一大问题。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全球气候变化必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中国既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又是因温室效应导致灾难的重要受害国。因此,在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加注重环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绿色化学:引领温室气体减排 篇4

许多化工公司正在开发新的技术和系统, 以用于减少CO2排放、封存CO2, 并且甚至使用CO2作为化工过程用的低成本原材料。据一些工业专家估计, 现约有1.2亿t/a CO2被用作化工原料, 但是为减少排放, 化工公司将会使CO2使用量大大增多。一些领先的公司如巴斯夫公司和帝斯曼公司都在加快使用或开发以CO2为原料的工艺过程。

排放交易机制将推动二氧化碳减排

包括美国空气产品公司和UOP公司在内的许多公司都将减少碳排作为重要的发展机遇, 有些公司超过CO2排放配额将面临数百万美元的罚款。然而, 全球排放交易机制不是局部的机制, 它需要化工部门齐心协力地去实施。化工部门在气候变化解决方案中应起到关键作用。

欧盟的排放交易机制 (EU ETS) 于2005年实施, 这是第一部重要的CO2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机制 (EU ETS) 是目前最大的商业化碳交易机制, 主要在欧洲气候交易所 (ECX) 交易。欧盟27国的厂商必须符合EU ETS规定的CO2减排标准, 如减排量超标, 就可卖出称为“欧盟排碳配额” (EUA) 的CO2排放权;反之, 如果减排没达标, 就必须从市场购买相应配额的排放权。澳大利亚和日本也计划推行排放交易机制 (ETS) 。

据排放交易专家预测, 从长期看, 国际市场CO2交易价格将在30~40欧元/t (44.2~59美元/t) 。欧盟的ETS价格截至2008年1月约为20欧元/t。据欧盟委员会估计, 到2020年其CO2排放交易的营业额将达到500亿欧元/年。

巴斯夫公司表示, 将遵循京都议定书要求, 该公司生产装置中约40套已于2007年执行欧盟排放交易机制 (EU ETS) 。

巴斯夫公司于2008年1月宣布, 公司成为生产过程及其生产产品计算“碳平衡”的第一家化工公司。这一成果表明, 巴斯夫公司的产品温室气体排放与该公司的产品生产与处理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相比, 要少三倍以上。巴斯夫公司认识到, 气候变化是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该公司面对这一挑战, 提出宽范围的解决方案, 以有助于阻止气候变暖。巴斯夫公司的碳平衡表明, 第一次计算了该公司的生产排放, 并计入了从原材料和前身物的排放以及所有产品处理的排放。巴斯夫也计算了90种关键产品的产品生命循环周期, 计算了产品使用终结时的CO2排放减少量。德国位于Freiburg的Oko研究院对巴斯夫公司的计算进行了评估和確认。据巴斯夫公司称, 在诸如建筑、汽车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应用该公司的产品有助于其世界上的客户减少CO2排放超过2.5亿t。

巴斯夫公司还第一次设立气候保护办事专员, 他是巴斯夫公司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成员, 并协调该公司在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有关业务活动。巴斯夫公司是全球工业公司中设立保护办事专员的第一家公司。

另外, 巴斯夫公司已確立目标:到2020年与2002年比, 其销售的每吨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减少25%。巴斯夫也第一次確立了提高能效的定量目标。

罗地亚公司是践行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 (CDM) 最好的公司之一, 该公司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 (GHG) 排放, 包括氮氧化合物 (N2O) 、甲烷、氢氟碳、全氟碳和六氟化硫以及CO2的排放。罗地亚公司在该公司位于巴西Paulinia和韩国温山的硝酸装置, 通过推行新技术而大大减少了N2O排放, N2O是比CO2温室效应强300倍的温室气体。

罗地亚公司也于2007年在巴西Paulinia实施了第二个较小的GHG减排项目, 相当于减少CO2排放8万t。该公司于2007年时就预计, 在今后4年内将减少排放相当于1 100万~1 300万t CO2。

罗地亚公司的罗地亚能源服务业务部也组建了一个小组, 服务于能源供应管理和生产, 以及GHG排放管理和该公司排放交易业务的优化。该公司也从事CO2化学捕集解决方案的研发。

二氧化碳减排为化工公司带来发展机遇

欧盟委员会表示, 欧盟化学工业有能力使其排放减少。不容置疑, 一些主要的化工公司都看好CO2减排的发展机遇。

如空气产品公司致力于为能源工业及化学公司和其他能源密集型行业提供大规摸CO2捕集或CO2减排技术。该公司正在采用三项技术以使发电厂减少或避免CO2排放。这些技术包括后燃烧洗涤系统, 用于在电厂排放烟囱的终端捕集CO2;以及预燃烧气化技术, 涉及CO2捕集和分离。

空气产品公司在气化技术方面的发展机遇已经显现, 该公司向通用电器 (GE) 公司提供的空分装置将设置在GE公司位于北美的600 MW一体化气化联合循环 (IGCC) 发电厂中。该公司也与依士曼化学公司合作, 为依士曼化学公司在美国得州Beaumont的石油焦气化项目提供氧气。依士曼公司计划在Beaumont的石油焦气化装置中捕集CO2。空气产品公司在该项目中涉及为装置供氧气和购买该装置产生的氢气。

空气产品公司第三项最新的技术是含氧燃料, 在燃煤电厂中以纯氧代替空气进行燃烧。这使排气中可不含氮气, 并且产生较高浓度的CO2。业已证明, 使用含氧燃料可产生富CO2烟气, 从而使分离和提纯CO2费用大大减少。空气产品公司正在开发专有的含氧燃料技术, 以应用于从过程侧捕集CO2。该公司已在小试规模采用了这一技术, 现正在验证装置进一步试验该技术。

从大型电厂捕集CO2将是空气产品公司一项大的业务项目, 能力为500 MW的电厂转而采用含氧燃料将需投资约3亿美元的空分装置。世界上拥有数百座能力为500 MW的电厂, 空气产品公司认为, 这一市场将会在今后20年内继续开发, 这将为含氧燃料和气化技术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

据欧盟委员会估计, 欧盟到2030年将会捕集1.6亿t CO2, 这相当于该地区遵循欧盟委员会方案届时需减排CO2的15%。

由于短期存在某些不确定性, 从排放取得效益的途径对于某些化工公司而言可能还不太明朗, 短期有关CO2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会妨碍一些公司在CO2减排项目中加大投资。开发CO2捕集技术和设置一些基础设施如CO2管道以封存CO2, 可能需要数百万美元的投资。但是, 已有不少公司在减排中捷足先登, 有所作为。

陶氏化学公司正在践行为期10年的承诺, 将使其所制造产品的能量强度每年降低2.5%。在20年内使CO2排放减少50%, 这将是一个有实质性的突破。

陶氏化学公司与巴斯夫公司及一系列其他的化学公司也均在开发基于化学品的后燃烧碳捕集技术, 以应用于发电厂。陶氏化学公司的CO2捕集技术重点是后燃烧措施, 如使用包括胺类和碱溶液在内的化学品将烟气中的CO2洗涤掉。

巴斯夫公司也与从事能源业务的德国RWE电力公司和林德公司合作, 组建了合资企业, 开发从燃煤电厂的其他燃烧气体中分离CO2的新工艺。该合资企业将在RWE公司德国Niederaussem燃烧褐煤的电站建设和运营投资为8000万欧元的中型装置。该中型装置将试验新开发的气体洗涤技术和由巴斯夫公司供应的溶剂。

欧盟己承诺, 在今后几年内, 将采用各种技术支持建设约12个CO2捕集验证项目。美国也承诺支持一些碳交易项目, 美国能源部于2008年1月30日表示支持投资为13亿美元的FutureGen项目, 该项目设计的燃煤电厂将采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使排放减少至几乎为零。

据称, 在今后15年内, 最大的改进将是能效提高或终端用能节约。约在15年内将会使一些技术如碳捕集和封存取得突破。

二氧化碳用作原料的工艺将加快开发

绿色化学正在引领温室气体减排。利用CO2作为原料的一些新工艺正在加快发展之中。巴斯夫公司已商业化利用CO2排气作为原料。该公司主要利用其合成氨装置的CO2排气, 作为生产尿素的原材料。巴斯夫运营的尿素过程, 在几年内, 已每年耗用数十万吨CO2。这些过程是CO2的主要用户, 但现仍仅占巴斯夫公司全球CO2排放量的很小份额, 公司2006年CO2排放总量为2 500万t。

制取水杨酸和甲醇的工艺过程是化学工业已经采用的以CO2为原料的其他过程之一。然而, 通常采用CO2为原材料, 由于CO2分子中碳的热动力学状态的极大限制, 因而采用CO2的大规模工艺过程存在潜在的能源损失。换句话说, 在能源生产中加工CO2甚至会产生更多的CO2。由于巴斯夫公司的一些生产基地已实施了高度热联合而极其高效, 因而其他一些工艺过程仅耗用相对少量的CO2, 对该公司总的碳平衡不产生大的影响。

不容置疑的是, 巴斯夫公司正在推进开发一些小规模的技术。该公司最近已通过用CO2替代传统的碳-氢单体而成功开发了一些共聚物。

UOP公司最近与美国南加州大学Loker烃类研究学院组建了合作联盟, 旨在使CO2转化为有用的燃料。南加州大学己开发了将CO2转化为甲醇或二甲醚的基础化学, 甲醇和二甲醚都是传统运输燃料潜在的可较清洁燃烧的替代物。UOP公司将参与合作从便将该技术推向商业化。这一技术的最大价值将在于可将诸如CO2这样丰富的物质转化成高价值的燃料或化学品。

UOP公司已经拥有一些商业化的技术, 可将甲醇用作石化生产的关键中间体。该公司相信, 甲醇也是未来生产运输燃料可行的原料方案。UOP与南加州大学的合作联盟旨在实现这一成果的突破。UOP公司已计划将其开发的所有CO2消减技术向其他公司进行转让。

另外, 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Albuquerque的桑地亚 (Sandia) 国家实验室也在开发利用CO2生产清洁燃料技术。该技术仍处开发阶段, 涉及将CO2转化为CO, CO再较容易地用于制取燃料, 包括氢气、甲醇和汽油。转化过程涉及在集聚的太阳能热量存在下, 将CO2通过载以铁酸钴的陶瓷材料。拋物面太阳能集热器可使称之为反向旋转环状接受反应蓄热器 (CR5) 的新型反应器温度提升至1 500℃。这一反应可将CO2分解为CO和氧气。在CR5反应器的另一腔室用于从水产生氢气, 然后, 将氢气与CO化合可生成烃类燃料。研究人员已计划建造反应器规模像油桶大小的CR5装置。该反应器将使22 kg CO2和15 kg水转化为约9.5 L/天液体燃料。

据称, CR5技术的商业化可望在至少15 a内实现。其实用潜力在于可从工业来源捕集排放的CO2, 并可将CO2重新用作燃料。

帝斯曼公司最近也组建了帝斯曼企业投资公司, 对位于美国纽约州Ithaca从事材料技术研发的Novomer公司进行投资。Novomer公司从CO2和可再生材料生产功能聚合物和其他化学品。帝斯曼公司将与其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并投资该公司。Novomer公司专有的技术基于由当地Cornell大学教授和Novomer公司首席科学家Geoffrey Coates开发的先进催化剂。诸如β-二咪唑乙酸锌的金属催化剂是Novomer公司聚合物制造过程的基础。这类催化剂结合CO2以及CO和其他可再生材料, 可生成液体环氧化物。Novomer公司的催化剂技术对生产各种材料, 包括脂肪族聚碳酸酯、聚 (3-羟基烷基酯) 以及聚烯烃, 可对分子量、共聚单体组合及功能性提供从未有过的控制能力。

据Novomer公司称, 与已进入市场、基于可食用原料和组合发酵的其他可再生塑料不同, 该技术采用易得的和极需处理的构筑物料, 这些原料简单、易得、丰富而廉价。这类催化剂有高的选择性并且高效, 同时反应可在比其他催化剂所用温度和压力要低的条件下进行加速。该类催化剂系统可减少化学品废弃物、能耗、投资费用和操作费用。帝斯曼与Novomer的合作将会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开发。

此外, 一些能源和化工公司正在开发无碳排的生物燃料。壳牌公司与位于美国夏威夷Kona海岸的HR Biopetroleum公司联合组建了称为Cellana公司的合资企业, 开发从海藻制取柴油的工艺过程, 长期计划是采用来自工业设施的CO2排气来繁殖海藻。Cellana公司已于2007年12月建设了中型装置在Kona海岸的生产地试验该技术。

海藻因其快速生长而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其数量可以每天翻几倍。海藻也富含植物油, 可在海水池槽中培植,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肥沃的土地和新鲜用水。海藻系统与传统作物替代物如油菜、棕榈油或大豆相比, 每公顷潜在的产油量要高出15倍。

雪佛龙公司也在开发从海藻生产燃料。该公司于2008年1月与位于旧金山从事生物技术开发的Solazyme公司组建联盟, 开发和试验从海藻生产生物柴油构筑物。Solazyme公司很有把握的自信, 该公司的技术将会用于商业化规模运转, 并且在2~3年内达到商业化的经济性。雪佛龙公司自从2007年起就与位于柯罗拉多州Golden的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分别开展了从海藻生产喷气燃料和其他燃料的项目研发。

一些大学和研究院对使用CO2作为化学原料的技术开发兴趣倍增。美国得州A&M大学的化学教授Donald J.Darensbourg正在开发生产塑料的工艺过程, 包括从CO2生产聚碳酸酯, 以及基于使用磷铝金属络合物为催化剂生产环氧乙烷或氧杂环丁烷。Darensbourg表示, 通过采用新的催化剂和化学过程及技术, 可生产高效发光材料与保温材料, 并从水生产氢气。

据科学界人士分析,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 化学工业可使排向大气的CO2排放减少5%。

正在开发中使用CO2作为原料的其他过程包括E.coli系统, 该系统可产生类似汽油的燃料, 以及产生可用于燃料电池的甲酸。

CO2捕集技术近期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如化学家Omar Yaghi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披露, 发现了一种新的多孔材料, 可吸附高达其体积80倍的CO2。这种沸石咪唑啉盐骨架 (ZIF) 材料可望大大降低CO2捕集系统的费用。

福建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 篇5

排放报告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保证企业碳排放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76号)和《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闽政〔2016〕40号)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及其工作的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指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是指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温室气体的监测、报告与核查活动,通常简称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

第三条 省政府设立由分管省领导任组长,省发改委主任为副组长,省直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工作。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以下简称“省碳交办”),负责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监督管理。

省经济信息中心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技术支撑单位,负责碳排放报送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采集与分析、第三方核查机构日常管理等相关工作。

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下同)发改委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机构,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碳排放权交易重点工作。

第二章 报告的一般要求

第四条 碳排放报告主体为重点企(事)业单位,分为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重点排放单位是指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重点企(事)业单位;一般报告单位是指未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但达到一定排放量的重点企(事)业单位。

设区市发改委按照国家和省里公布的标准,提出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及一般报告单位名单,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审定并向社会公布。

设区市发改委每年可根据重点企(事)业单位上一的实际排放量调整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名单,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审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五条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出现名称变更、分立、合并等情况时,应当在工商注册变更后10个工作日内向设区市发改委报告,由其转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存档备查。

重点企(事)业单位注销、停止生产经营或者迁出本省行政区域的,应当在完成关停或者迁出手续前3个月内向设区市发改委提交所属履约年对应运营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由其转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存档备查。第六条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的碳排放报告应当具有完整性,各报告主体需要报告的温室气体种类应当以省碳交办发布或认可的行业核算和报告标准的具体要求为准,应当涵盖核算和报告标准中列出的各个排放源涉及的燃料燃烧排放、过程排放以及净购入的电力和热力产生的排放等,同时避免重复计算并防止数据缺失。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应当以透明的方式获取、记录、汇总、分析和保存活动数据、排放因子以及排放量等数据,以便第三方核查机构或主管部门能够再现排放的核算过程。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应当采取措施确保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和测量满足适用的法规和标准所要求的准确度。

第三章 核算方法的选择

第七条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应当按照省碳交办发布或认可的标准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监测、核算和报告。当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涉及多个行业时,核算和报告应当分别按照对应的行业核算和报告标准实施。

第八条 若因技术原因,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不能采用对应行业核算和报告标准中规定的监测和核算方法,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应当向设区市发改委提交偏移监测和核算方法的申请,设区市发改委应当及时提交省经济信息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讨论,结果报省碳交办确认。第九条 对于配额分配涉及生产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及省碳交办的相关要求核算并报告其与配额分配相关的生产数据和其他数据。

第四章 监测计划的提交和修改

第十条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按照省碳交办的要求制定碳排放监测计划,报送设区市发改委,由其审核后转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存档备查。监测计划采用电子文件报送为主,纸质文件为辅的报送方式。电子文件应当在我省碳交易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进行录入。

第十一条 监测计划应当详细、完整地规定使用的监测方法,具体内容应当符合监测计划的版本、报告主体的描述、核算边界和排放设施的描述、各个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的数据单位、数据获取方式、数据缺失的处理方式以及数据内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相关规定。

对于配额分配涉及生产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行业,监测计划应当包括生产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

监测计划的格式应当统一(详见附件)。

第十二条 重点排放单位在出现以下任一情况时,应当及时向设区市发改委报告,修改其监测计划:

(一)外包、租赁等导致核算边界的变化;

(二)排放设施发生变化;

(三)与碳排放相关燃料、原料、产品及其它含碳输出物的变化;

(四)为提高数据准确度,采用新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以及其他提高数据准确度的措施;

(五)排放相关数据和生产获取方式的改变;

(六)发现之前采用的监测方法所产生的数据不正确;

(七)省碳交办明确需要修改的其他情况。

第十三条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在修改后的20个工作日内向设区市发改委提交修改后的监测计划,由其转报省经济信息中心存档备查。

第五章 排放报告的提交和确认

第十四条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发布的标准,通过我省碳交易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编制碳排放报告,于每年2月份最后一个工作日前,经设区市发改委审核,提交给省经济信息中心汇总后,报省碳交办。

重点排放单位应当于每年4月30日之前将经核查的碳排放报告通过我省碳交易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提交给设区市发改委,由其审核后上报省经济信息中心。一般报告单位应当根据省碳交办发布或认可的标准,通过我省碳交易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编制碳排放报告,于每年2月份最后一个工作日前通过设区市发改委提交给省经济信息中心。

省碳交办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一般报告单位的碳排放报告是否需要第三方核查机构核查,如需要应当按照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报告与核查要求执行。碳排放报告采用电子文件报送为主,纸质文件为辅的报送方式。电子文件应当在我省碳交易信息管理与在线报送平台进行录入。

第十五条 碳排放报告的格式应当依据核算方法和报告标准的要求,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报告主体基本情况、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活动数据及来源、排放因子数据及来源等。

对于配额分配涉及生产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行业,排放报告应当包括生产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的内容。

第十六条 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于每年5月31日前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抽查,抽查的对象包括:

(一)排放量变化异常的重点排放单位;

(二)不认可第三方核查结果的重点排放单位;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或省碳交办要求抽查的重点排放单位或一般报告单位。

第十七条 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依据排放报告、核查报告及抽查结果,提出各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量报省碳交办确认。

对于以下重点排放单位,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委托第三方核查机构测算其排放量,测算方法不应导致配额的过量发放:

(一)未在截止日期前提交经核查的排放报告;

(二)经核查的排放报告不符合本管理办法或核算和报告标准的要求;

(三)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报告未按照相关规定实施核查。对于以下一般报告单位,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委托第三方核查机构测算其排放量并予以确认,测算方法不应导致排放量的低估:

(一)未在截止日期前提交排放报告;

(二)排放报告不符合本管理办法或核算和报告标准的要求。

对于实施抽查的碳排放报告,当核查结果与抽查结果存在差异时,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组织专家讨论并确认其排放量。

第十八条 重点排放单位对核查或抽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结果后的10个工作日内向省经济信息中心提出书面异议申请。

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当组织专家在20个工作日内对异议申请进行核实,做出结论,并将结果告知异议申请人。

第十九条 省碳交办、设区市发改委、省经济信息中心及第三方核查机构应当采取措施确保核算和报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第六章 数据的内部管理和控制

第二十条 重点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实施并保持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排放报告符合监测计划、内部管理程序和本管理办法的规定。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工作、制定并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监测计划、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记录和归档管理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内部审核制度等。

第二十一条 重点企(事)业单位应当对数据进行内部审核和验证,审核和验证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一)检查数据是否完整;

(二)将核算数据与以往年份的排放数据进行比较;

(三)将核算数据与不同采集系统获得的数据进行比对。对于内部审核和验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采取纠正措施。

第二十二条 重点企(事)业单位如果将数据的监测、记录、传递、汇总和报告等实施外包,则应当制定相关制度,确保数据安全、准确。

第二十三条 如果碳排放数据缺失,重点企(事)业单位应当采用适宜的估算方法确定相应时期和缺失参数的替代数据,替代数据不应导致重点排放单位配额的过量发放和一般报告单位排放量的低估。替代方法应当在重点排放单位提交的监测计划中予以明确。

第二十四条 重点企(事)业单位应当保存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记录至少10年,保存的形式可以采用纸面形式或者电子文档。相关数据和信息记录包括:

(一)监测计划及其更新;

(二)监测计划中提及的书面程序,包括采样计划、数据及控制程序;

(三)排放报告和核查报告;

(四)连续测量系统的原始和汇总数据;

(五)测量仪器的校准和维护相关文件和记录;

(六)数据缺失处理的相关文件和记录;

(七)其他相关文件和记录。

第二十五条 报告的合计CO2当量排放应当为四舍五入后取至小数点后两位,单位以吨计。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重点排放单位和一般报告单位未按要求提交监测计划、碳排放报告,虚报、瞒报、拒绝履行碳排放报告义务的,按照《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76号)第三十五条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七条 行政机构工作人员在碳排放报告、核查相关管理工作中,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违规泄露企业(单位)保密信息等违规行为的,按照《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76号)规定进行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发改委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后京都时代温室气体减排路径选择 篇6

关键词: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标准;责任分配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促进气候的稳定,不仅是对过去破坏行为的补偿,更能够带来长远的收益。《京都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缔约国对2008-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减排标准和进度做了承诺,对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京都议定书》即将度过其预算周期,其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气候变化起到了控制作用,新的预算周期中又将如何选择温室气体减排的路径,将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温室气体减排的属性

温室气体的排放种类和排放数量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常作为监测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把握气候变化的属性对于顺利减排意义重大。气候变化首先是全球公共物品,气候变化是所有国家行为活动综合效应的结果,全球各个国家甚至各个家庭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公共物品又可以具体的区分为经济公共物品与焦点公共物品,主要的区别在于焦点公共物品更容易获得一致同意的协议而经济公共物品则难以量化。在这一层面上,气候变化又可以界定为经济公共物品,因为气候变化是全球各个国家行为活动的长期影响和综合反映,投入成本和收益很难具体的衡量。通过温室气体减排来调节气候变化,需要解决气候变化属性所带来的两个难点,即如何突破气候变化的全球公共性以形成行动力,以及如何将温室气体减排的标准进行量化。温室气体减排的控制就必须考虑到经济公共物品的特性,将全球公共物品的公共责任转化为参与国或者缔约国的内部责任,即责任内化,并且采取相对容易操作和衡量的指标监测执行的效果。

解决公共物品问题面临着适度联邦主义程度的确定和威斯特伐利亚困境两大难题[1],这两大难题的存在,使得温室气体减排要经历复杂的协商与解决过程。适度联邦主义是指解决公共问题需要确定一个能够实现公共问题溢出效应内部化的政治层面,即在该政治层面以内,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能够转化为该层面覆盖成员的内部利益。温室气体减排是全球性公共问题,任何一个地域或洲际都决定不了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使得温室气体减排的政治层面只能是全球范围。威斯特伐利亚困境是指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有自主选择和自由决策的权力,未经该主权国同意,不得将义务和责任强加于该主权国。威斯特伐利亚困境决定了温室气体减排过程中,必须允许某些主权国家不愿意承担责任而只享受减排成果,不能通过强制性措施使得全球国家共同承担减排义务和责任,这也注定了温室气体减排进行国际谈判和协商的进程是极其缓慢的。

温室气体减排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减排的最终目的不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是气候和环境的改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和数量是控制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式,但气候变化受到温室气体排放的数量、种类、排放集中程度和排放时间等多个要素的共同作用。目前多数国家将减排致力于降低“量”,而没有从其最终结果考虑替代手段或者改善措施。因而,应当将气候和环境的改善作为决策的调整方向,将温室气体减排看作控制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而不应视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和测算指标。

2、《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的方式和效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FCCC)》中提出控制排放温室气体,减少人为行动对气候的破坏,也确立了若干重大原则,具有总体上的指导意义,《京都议定书》正是在该公约的背景下提出的。然而,公约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公约,把拟定落实公约目标与原则的具体措施的任务,留给了各缔约国的国内法或由缔约国未来再去谈判、制订。[2]《京都议定书》作为第一个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执行国际气候减排义务的协议,对于推进各个国家间进行责任分担,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的方式

《京都议定书》的主体对减排原则和减排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并通过附件对温室气体的界定和相应国家的减排责任进行了补充,主要包括:(1)减排总量的限制:议定书按照相对值确定了减排总量,即按照1990年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准,承诺国第一预算期的排放量将至少减少5%;(2)减排程度的计量:①选用历史基年法,确立了1990年为计量的基准年份,情况特殊的国家可以在符合议定书规定的情况下,申请确立其他年份为基准年或基准期;②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所有缔约国共同承担减排责任,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社会条件及发达国家发展时对环境的破坏,第一预算期内发达国家承担较多的责任,并有义务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所必须的资金、技术支持;③排放权可以进行交易:议定书允许国家之间为了顺利完成减排目标,就承担的减排量进行交易。[3]总体上看来,《京都议定书》主要从排放数量上对缔约国的减排责任做了约定,减排责任的划分实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为了平衡年份之间的减排数量,《京都议定书》在第三条中特别规定了承诺期内排放量少于既定减排量的缔约国,可以要求将少排放的数量转入以后的预算期内。同时,《京都议定书》适当的顾及了部分国家排放量已经很低的事实,在附件B中规定了部分国家减排量与基准年相比大于100%,从而承认部分国家减排量已经达到相当低的水平,通过国家之间的减排分配平衡实现总体减排的目标。基准年的设定会造成减排责任分配的不公平,部分国家因在基准年的排放量少,形成较大的减排压力,有的国家(如俄罗斯)在基准年排放量特别高,其减排压力就较小。

2.2 《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分析

《京都议定书》订立之后,一些国家从国家形象、自身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出发,将温室气体减排转化为实际行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俄、日、英等国家通过立法、税收、产业政策等多种方式,贯彻履行了议定书中约定的减排任务。[4]《京都议定书》是全球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集体行动,也是关注自身生存环境发展所迈出的重要一步,是不同国家之间携手合作以解决全球性气候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京都议定书》也遭遇了许多阻力,限制了其在控制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作用的发挥。

(1)美国的中途退出削弱了议定书的影响力度。美国于2001年3月28日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从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居首位的美国将不再受减排责任的约束。减排的收益远小于支出是美国退出的主要原因,美国论证得出达到预定的2010年7%的减排目标,可能需要耗费1060亿-1600亿美元的成本投入,该投入将是不减排可能面临损失的1.7至2.6倍[5],执行减排任务还可能使生产力下降约1000亿-4000多亿美元,汽油、电力价格将会上升,产品成本也会增加。[6]显然,以经济利益为重的美国是不可能以自身的利益损失为代价,来推动温室减排以惠及其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滞后性决定了其只能通过国际性缓慢的努力才能见效,美国单方索取又不承担相应的责任的行为在引起其他国家不满的同时,也给其他国家一个暗示,即完全可以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必要损害自身利益以维护共同享有的公共利益。

(2)议定书约定的减排任务所能覆盖的比重较低。即使约定的减排任务全部实现,所能够覆盖的减排量占全球排放量的比重也不大。执行机制最完善也最可能完成减排任务的欧盟只占全球排放量的8%,截至2002年议定书覆盖的减排任务即使全部实现,也只占全球排放量的30%。[1]两个最大的排放国为美国和中国,美国选择退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承担第一承诺期的责任,因而温室气体最大的两个排放国都不承担减排的压力。议定书的谈判过程是协调气候系统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矛盾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强调历史责任的公平,发达国家则专注于现实行动的效率,利益的博弈使得减排义务的分配难以顺利进行。[7]《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为2012年,为了第二期的责任分配已经展开了缓慢又艰难的谈判,具体能够覆盖多少仍然是个疑问。假定在理想的情况下,忽略腐败、监管的无效率等问题,即使缔约国完全实现了其预定的目标,较低的覆盖率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3)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增加了协调成本。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正是基于相对公平的基点而提出的,发展中国家暂时被排除在第一承诺期的减排责任之外,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发达国家以环境为代价事先发展的相应惩罚。发达国家在早期的发展中,以环境为代价获得了经济增长,理应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让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破坏式发展的行为方式买单是不公平的。[8]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有其公平与合理性,却也为后期决策的制定增加了协调成本。第一预算期主要由发达国家承担减排责任,随着减排行动的展开,遵守减排承诺的成本会不断累加,而减排的收益却因滞后性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从而执行议定书的时间越长,减排国家的不公平感会越大。从成本—收益的主体来看,成本的投入主要由负有减排义务的缔约方承担(主要为发达国家),而收益则是所有国家共享的,不管是未做减排努力的发展中国家还是未受议定书约束的国家都能享有减排所获得的收益。[9]成本的单方面付出和收益的共享性使得承担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感觉不公平,时间的推移又将扩大成本收入比,更消减了发达国家减排的积极性。不断协商确定各方责任的过程会耗费巨大的协调成本,以少部分国家的努力使得所有国家受益,推动过程产生了相当大的协调成本。

(4)采用数量法和历史基年法确定减排标准缺乏应变性。《京都议定书》对减排标准的确立选用了数量法作为标准,即通过温室气体的排放数量来衡量不同国家的减排努力程度和减排效果。数量法有其特有的优点,其标准明确,量化与测量简单。然而,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是气候与环境的改善,量化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容易与初始的经济或政策目标相背离。通过历史基年法确定的减排标准,对于基准年高的减排国家或者碳能消费高的国家(如英国、俄国、乌克兰等)是一种奖励,而对于减排效率已经很高的国家(如瑞典等)则可以看作一种惩罚。[1]以历史基年的排放量确定减排的标准,面临着应对变化能力差,再一次协调困难,难以考虑到技术升级、计量方式变化、税收补贴导向等因素的实际影响。

3、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应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路径探讨

温室气体减排所具有的公共性、收益出现的滞后性,以及解决公共物品所面临的找到“适度联邦主义”的程度及威斯特伐利亚困境两大难题,使得全球合作推进减排的进程相当缓慢。《京都议定书》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力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另起炉灶重新设立一个新的国际条约来取代《京都议定书》的约束作用是费时费力的。特别是第一承诺期即将结束,在短暂时间内重新缔造更为科学的合作方式将产生巨大的成本。后京都时代,至少在第二承诺期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的现在,对《京都议定书》进行改良而不是摒弃似乎更符合政策渐变的要求。

3.1 关于减排量的确立:历史基年法背景下适时引入价格法

《京都议定书》采用的是历史基年法进行减排量的衡量,选取历史上某一年如1990年,以基年的排放量作为减排量衡量的基准,依前所述,数量法容易使行动方向更关注于排放数量而忽略了减排最终目的是改善气候和环境。数量法和价格法的主要区别是排放水平的确立方式。数量法中,排放水平是可以直接确立的,按照历史基年的排放水平,按照既定比例确定出减排标准,不同国家间可以将数量限额相互转让。价格法中,排放水平是由对碳排放征税或者罚款的水平间接决定的,通过确立协调好的价格、税收、费用等方式促使不同主体间的协作,较为成熟的运用案例为欧盟采用的协调税收以及国际贸易中采用的协调关税等。价格法通过制定合适的零碳税(自然基数),能够减少加入时间不同而带来的减排标准差距,从碳约束中获得高效协调作用。价格法存在的问题是必须采用科学的方式确定碳税率,使之能够起到控制碳排放的调控作用,又不至于影响政策的稳定性。

既然《京都议定书》已经选择了数量法作为评估的工具,价格法或许会有更好的调控作用,不过在短时间内将整套体系的计量方法全部更换也是有巨大成本的。与其大费周章的进行新一轮的利益博弈,不如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结束的现在适当的引入价格法进行调控,或者在利益内化共同体内部(比如欧盟内部)进行价格法调控,发挥价格法调控内部利益的优势作用。当价格法的应用机制成熟了或者在国际范围内有条件实施的时候,再尝试将价格法引入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确定中。

3.2 责任承担方面:维持以国家为减排单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

减排责任的分配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投入和收益,关乎其切身利益,所以制定出符合社会正义要求的减排责任分配并得到尽量多的国家认可是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首要步骤。有学者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碳减排构想,第一世界的发达国家保持深度减排,第二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较为强大的国家逐步承担减排义务,第三世界的不发达国家积极自愿的贡献减排力量,见表-1。[10]不同程度的减排任务不仅能够使得发展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暂时接受转移支付,集中力量寻求经济的发展,而且体现了发达国家对其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带来的早期经济发展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划定指标除了以国家为基本单位进行分配外,还包括其他的计量方式,较具竞争力的是以人口为基础的分配方式。人口平等份额是指以人口而不是国家作为减排单位,按照人口数量平均的分配减排任务,地球上每个居民都平等的享有排放权力和减排义务。人均平等份额虽然容易解释公平的问题,但是在普遍以国家为承载单位的国际协议下,引入人均平等份额将引发新一轮的利益争夺战。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国家人口相对较多,人均占有的资源也相对较少,以人均平等份额作为责任划定指标不利于经济较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此外,人口是动态值,而国家作为行政区划具有相对稳定性,就温室气体减排这一全球公共问题来说,以人口进行责任分配不利于政策的长期贯彻执行。

国际协议的制定中,主体间不断进行利益博弈,以使责任的承担更利于自己,这也导致协议达成的过程缓慢而艰难。议定书既已确立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从历史维度上维护了公平与正义,是发达国家对耗费化石燃料求利益发展方式的适度惩罚,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发达国家也理应承担较多的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有限,决定了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独立的承担减排责任,需要暂时接受发达国家的转移支付,咱不承担减排义务绝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具有减排的责任。

后京都时代,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引发了双方的分歧,发达国家更专注于责任的共同性,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强调责任的区别性。[11]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所应当承担的义务也成为后京都时代谈判的焦点。[12]继续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能够吸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发展中国家减排能力的提高将极大的扩大议定书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为了使议定书能够顺利的延续下去,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必要主动的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不仅促进发达国家在更长远的时间内平衡其收益和支出,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责任,促进全球合力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更为明显。

3.3 关于维持机制的完善:引入市场竞争

减排责任分配完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责任约束,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如何监测责任主体是否实现了相应的减排责任,采取的实现方式是否可行及实现效率等,对责任进行约束所需的维持机制可以从过程的监督、成果的审查及奖惩等方面展开。议定书原本确立了以减排为目标,以直接减排与增加碳汇的二元机制为路径,但对碳汇机制实施效果产生质疑的研究报告使得减排路径有向直接减排单一机制转化的趋势。[13]沿用议定书既定的模式并加以完善发展后京都时代多数国家的选择。在现有的维持机制基础上进行改良,以更为严密的机制防范原有的漏洞,能够促使减排政策顺利的执行。

为了能够增强缔约国之间的交流,体现减排任务机制的弹性化,《京都议定书》允许进行减排量交易。从表面上来看,减排量交易能够提高减排效率,促进减排效果的完成。从实际操作来看,只有在监管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通过减排量交易来减排,否则减排交易之后,买方监管有效率而卖方的监督无效,交易计划将使得表面上的排放总量下降,而监管无效率会助长全球的排放水平。减排量在事实上未曾交割,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的方式不同容易引发类似的漏洞。引入价格法及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价格的协调实现对未完成减排任务主体的惩罚,通过经济手段发挥缔约国自身的能动性。

此外,通过革新生产技术和产业转型优化,将能够从传统的环境依赖型向科技创新性转换,引入市场竞争以加强监督将比个人和企业的自愿行动更有效。[14]建立合理的碳交易约束机制,能够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经济与环保事业的同步发展。[15]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能够通过市场的调控减少监督成本,促进缔约国内部之间的相互监督,提高减排效率。由此可见,单纯的运用数量法进行减排量的维持是不够的,应该适当辅以价格法,利用价格的调控机制推动整体监管的效率提升。

4、结论

后京都时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温室气体减排面临着路径的重新选择。减排量的确立上,《京都议定书》的历史基年法难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在数量法的基础上适时引入价格法以方便减排义务的确立及衡量,使减排更直接的服务于气候和环境的改善,而不只是减少排放量。责任承担方面,延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合理的,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较为强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发达国家有必要对不发达国家进行一定的转移支付,使不发达国家形成独立减排的能力。维持机制方面,监管与成果审查的低效率使得减排量的交易未曾实现真正交割,减排技术的变化使得原有的数量法难以覆盖行业补贴等新型的减排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价格的调节实现对缔约国的监督、惩罚与制约,能够有效提高监管效率,更好地实现减排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荣湘.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周洪钧.《京都议定书》生效周年述论.法学2006 (3).

[3] 联合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kpchinese.pdf.

[4] 于培伟.《京都议定书》催生排污权全球大买卖.中国商报2005-04-08.

[5] 徐嵩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评析.国际贸易2001 (6).

[6] 孙江涛.美国政府拒绝《京都议定书》的三大理由分析.红河学院学报2010 (6).

[7] 翟勇.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思考.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

[8] 白佳玉.从《京都议定书》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环境保护2008 (12).

[9] 王珉,魏东.《京都议定书》的缺陷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3).

[10] 吴卫星.后京都时代(2012~2020年)碳排放权分配的战略构想——兼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1] 王英平.《京都议定书》及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制度.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6.

[12] 万霞.“后京都时代”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外交评论2006(4).

[13] 周珂.论水循环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

[14] 傅强,李涛.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10 (9 ).

分析货船水运的温室气体排放 篇7

1 货船水运的温室气体排放

1.1 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通过对广东货船水运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调查发现, 在整个广东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 货船水运排放量约占据5%左右, 其中, 领海区域内的排放量占据货船水运排放量的25%左右, 而在经济专属区内的海域内的, 货船水运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约占据75%左右, 其中, 不同类型船舶的排放量占比如表1所示。

在所有货船中, 内河货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占据10%左右, 因此, 若要对货船水运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有效控制, 就需要对远洋货船的排放进行控制[1]。而通过对货船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可发现, 在所有远洋货船中, 主引擎是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 占据货船总排放量的80%左右, 而在内河货船中, 辅助引擎的排放量约占据总排放量的75%左右, 其主要原因, 是因为远洋货船在运行过程中, 主要靠主引擎的工作, 并且功率大, 工作时间长, 而其他部件则处于辅助位置, 而在内河货船的工作中, 辅助引擎处于主要工作位置, 所以气体排放量比较大。

1.2 温室气体排放系数

通过研究发现, 在内河货船中, 除了干散货船之外, 其他类型的船舶温室气体的排放系数均低于国际标准, 其主要原因是在主引擎一直处于低效率的运转状态中, 气体排放量比较低;而干散货船, 则是因为自身运载能力较低, 主引擎一直处于满负荷或者是高负荷的运转状态中, 所以其排放系数超过了国际标准。而在远洋货船中, 领海内的货船排放系数基本都在国际标准规定范围内, 而在领海之外, 则处于国际标准外, 主要原因是因为在领海内, 货船的主引擎都处于低负荷运转状态, 而在领海之外, 由于需要在承载大量荷载的基础上满足航行需求, 所以主引擎一直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 进而导致其排放系数超标。另外, 根据运载量来计算,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船舶, 远洋货船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都要远低于内河货船,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远洋货船的荷载效率比较高, 这一点在国际的相关研究中已经得到有效证明, 比如在相同荷载下, 远洋货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火车低40%左右。因此,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优先考虑运载效率较高的货船, 避免使用运载效率低下的货船, 另外, 在内河货船运输中还需要注意, 尽可能避免使用干散货船来进行运输, 这样不仅不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 还会提高水运的运输压力。

1.3 货船水运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

在对货船水运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还发现, 其排放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 船舶主引擎的输出功率, 由于受水运航行特殊性的影响, 无论是在船舶装箱的情况下, 还是在正常航行的情况下, 主引擎的输出功率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其也会对船舶温室气体的排放系数造成影响。 (2) 船舶货物的装载量, 装载量的不同决定了船舶主引擎的运行状态, 进而影响到船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尤其是针对内河货船而言, 该方面影响更为直接, 主要原因是因为内河的运载能力较差, 并且水运运输压力较大。

2 降低货船水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有效措施

2.1 降低远洋船舶减速

远洋船舶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主引擎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 因此, 如果能够降低主引擎的气体排放量, 便能够达到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而通过船速方程来进行计算, 在正常航行的情况下, 如果降低船舶的航行速度, 便能够有效降低船舶在航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油耗, 进而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欧美等国家在对船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在正常航行的情况下, 如果船舶的航行速度能够降低至12km/h, 则船舶地主引擎的运行负荷便会下降70%左右, 但在该速度下, 船舶进入领海线边界的时间就需要增加30%左右[2]。因此, 为了能够对船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有效控制, 航运公司和港口管理部门就需要做好交接工作, 对船舶的航行和卸货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 也避免影响水运运输效率。

2.2 向远洋货船供应岸电

主引擎是远洋货船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 而辅助引擎就是货船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源头, 当货船靠岸停泊之后, 由于复制引擎依旧需要工作, 所以也会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因此,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可以采用向货船供应岸电的方式辅助货船在靠岸停泊的情况下依旧保持工作。更主要的是, 岸电也是当前世界上最为成熟的技术之一,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岸电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在我国, 在广东等重点口岸也进行了应用, 并且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 因此, 我国应该普及岸电技术的应用, 实现为远洋货船供应岸电, 使船舶在靠岸停泊的过程中, 辅助引擎等也能处于休息状态, 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3]。

2.3 内河货船的主引擎使用天然气

相对于远洋货船而言, 由于内河货船不需要太强的牵动力, 对主引擎的工作符合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因此,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内河货船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可以使用天然气作为内河货船主引擎的供应能源。利用天然气作为内河货船主引擎的主要能源, 不仅能够达到降低货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的, 还能够有效降低对内陆城市的污染。因此, 近几年来, 我国已经开始加强对该方面的研究, 并将其作为内河货船主引擎的主要能源, 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 我国就能够在该方面做出突破, 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降低。

3 结束语

当前,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对全球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而温室气体的排放就是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目前各国都重视起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货船水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 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重视起其控制, 而我国作为世界性大国, 更应该加强对货船水运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 并通过降低远洋船舶减速、向远洋货船供应岸电以及内河货船的主引擎使用天然气等方式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2010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然气利用政策[EB/OL].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2.

德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现状及启示 篇8

1.1 理论基础及法律制度

该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排污权交易理论, 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首先欧盟委员会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为欧盟各成员国确定减排目标, 即各个成员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各成员国再按照国家分配计划将其分配给国内相关企业。如果企业通过技术改造, 达到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 可将剩余排放权卖给其他企业。这种机制对买卖双方都有激励作用, 它可以使欧盟实现京都目标的成本减少35%, 相当于到2012年每年增加了13亿欧元的收益。该机制 (EU-E TS) 覆盖了欧盟现有25个成员国的近12000个工业排放实体, 占欧盟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5%以上。

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 德国国内实施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正是欧盟排放交易体制的具体落实。按照欧盟各成员国“减排量分担”协议, 经济强国德国承担了欧盟内部主要的减排任务, 其减排目标为21% (以德国1990年排放量为基准) 。在此基础上, 德国对能源部门的生物燃料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又制定了进一步的目标:至2010年生物燃料使用比例达到6.75%, 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12.5%。在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法令出台后, 德国迅速积极布署, 按照欧盟法令要求, 接合实际国情制定了本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具体实施法规及细则, 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污权交易法》、《国家排放分配计划》、《分配法》、《分配实施细则》、《排污权交易收费管理条例》、《数据收集及统计标准》等, 其中《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法》是德国对欧盟排放交易法令具体落实制定的最重要的法律, 它是其它相关法规制定、实施基础。欧盟排放贸易机制的主要特征是限额贸易, 因此德国《国家排放分配计划》、《分配法》、《分配条例》详细规定了德国相关企业配额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数量。在《国家分配计划》中事实上并没有独立的法律规定, 而是经过欧盟委员会批准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上限, 包括排放贸易机制所涵盖的部门 (E T S部门) 温室气体排放量和非ETS部门 (如交通、服务业等) 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它是德国温室气体分配的宏观计划。《排放交易收费管理条例》确定了排放交易主管部门的收费标准及收费方法, 它从法律上保障了排放交易主管部门的经费来源。

1.2 体系主要参与者

德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主要由6个参与者组成 (见图1) 。

(1) 工业排放实体。在排放交易运行的第一个阶段 (20 05~20 07年) , 德国排放交易体制共覆盖1850个排放实体, 主要涉及能源 (如电厂等) , 建材 (如水泥、玻璃、陶瓷生产部门) 、钢铁等3个部门15个行业。其中能源部门排放实体占2/3, 其它工业部门排放实体占1/3。

(2) 德国排放交易中心 (D E H St) 。该中心是德国排污交易的主管部门, 它隶属于德国联邦环保局 (联邦环保局等同于我国环保部下属事业单位, 它为德国联邦环保部提供技术支持) , 其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国家分配计划”的制订、初始排污权分配、企业排污报告审核与批准、企业排放交易帐户及费用的登记管理、向欧盟提交年度排放交易报告等。

(3) 州环保局。负责州内排放企业年度总量排放报告汇总及抽查。

(4) 经“德国排放交易中心”审核的专业经营机构。负责企业相关问题的咨询及年度排放报告的编制。

(5) 碳交易市场。欧盟的碳交易市场总部设于伦敦,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交易商品是碳排放许可权, 来自欧盟成员国家包括德国的排放企业, 均在该市场中进行交易。据专家预测, 到2012年, 减排市场的交易总额将达到125亿~250亿美元。

(6) 能源办事处。该机构接受州环保部或能源部委托, 对企业有关排放交易的问题提供免费咨询, 进而协助企业顺利完成减排任务。

1.3 配额分配方法

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 (E U E T S) 共分两个阶段进行 (2005~2007年, 2008~2012年) , 目前实际只涉及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按《国家分配计划》德国参与排放贸易机制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配额为49500万吨 (占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 4%) 。根据德国《分配法》和《分配实施细则》规定, 2 0 0 2年前投产的企业配额分配量沿用历史数据, 能源部门 (如电厂等) 的分配量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再乘以减量系数0.970 9 (可减排2.91%) 。对于1994~2002年间已采取减排措施且被认可的企业在整个排放交易阶段 (2005~2012年) 可不乘减量系数。20 03~20 0 4年投产的企业, 其分配量由现有的历史数据结合产量、负荷及燃煤种类等加以调整, 不乘减量系数。2005年后投产的新企业则采用绩效标准 (在使用最先进技术前提下可产生的排放量) , 不乘减量系数。欧盟法令允许同一阶段的配额可以进行存储和借贷, 例如, 在2005年没用完的配额, 可以在2006年, 甚至2007年使用。但第一阶段所存储的配额不允许用在第二阶段 (2008~2012年) 。由于当年配额上缴时间迟于次年配额的发放时间, 所以2005年可以借用2006年的配额。不及时交纳相应配额的企业将受到处罚。第一阶段 (2005~2007年) 罚金每吨二氧化碳40欧元, 第二阶段 (2 0 0 8~2 01 2年) 上升到每吨100欧元。除交纳罚金外, 该企业仍然必须在随后的年度上交相应数量的配额来补偿。

1.4 实际效果及改进措施

为了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和许多欧盟成员国一样, 德国在分配排放权时给予企业过多的排放权, 使本国的企业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减排努力就可以达到要求。2006年, 有68%的企业获得充足的排污权, 只有32%的企业获得的排污权低于目前实际排放量。其结果直接导致德国第一阶段排污总量呈缓和上升趋势。据欧盟统计资料显示, 2 0 0 5年德国分配的配额量为49500万吨, 实际排放量47400万吨;2 0 0 6年分配的配额量49 9 0 0万吨, 实际排放量47 8 0 0万吨。2 0 0 6年分配总量比2005年增加400万吨, 实际排放量同样增加4 0 0万吨, 约上升了0.8%。

过多的排放权直接影响碳交易市场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交易价格, 2006年4月交易价格最高达到3 0欧元左右, 但随后交易价格一路下滑, 成交量也大幅下降。这大大削弱排放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和潜在的减排效益。

与2000~2004年的平均排放量相比, 在排放贸易机制实施的这两年, 德国ETS部门实际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其中能源部门排放量始终占E T S部门总排放量的8 0%左右, 工业部门排放实体数量虽占1/3, 但排放量仅占20%。与1990年的12.279亿吨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相比, 截止2006年德国共减排了2.219亿吨温室气体, 总排放量为10.0 6亿吨, 但距离2012年9.7亿吨的目标尚存在0.36亿吨的差距。如果排放交易机制不能有效运行, 必然增加减排成本较高的非ETS部分的负担。

为确保排放贸易机制能真正产生效果, 从而减缓全球变暖效应, 在第二阶段 (2008~2012年) , 欧盟大幅削减各成员国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配额。德国获得的配额为45300万吨, 比第一阶段减少了约4000万吨。为提高贸易机制的经济效益, 吸取第一阶段排放贸易机制运行过程中的经验, 德国对第二阶段年度配额结构进行了新的调整 (见表1) 。一方面扩大排放贸易机制覆盖范围, 新增29个新行业排放实体, 另一方面引入拍卖机制, 加大能源部门的减排任务。

在新配额指标任务下, 第二阶段德国各排放实体排污权分配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缩减。分配方法仍采用历史平均数据法 (2003~2004年) , 其中一般工业排放实体需乘以减量系数0.9875 (可减排1.25%) 。排放量大且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能源部门承担了主要减排任务, 在采用严格的绩效标准的基础上427个电力企业只能获得其中84.4%的排放量作为免费配额, 剩余15.6%的排放量也就是约4000万配额被用于拍卖。另有176个能源部门企业接受了更大幅度的减排, 约达35%。由于目前发达国家国内的减排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5~20倍, 为能够以较低成本完成目标, 第二阶段德国明确使用《京都议定书》灵活履约机制中C D M和JI项目产生的信用, 但各排放实体整个阶段所使用的以C D M和JI项目为基础的减排信用比例不得超过总分配量的22%, 具体每年的使用比例不作规定。

2 对建立国内排污交易制度的启示

对国内拟建立的二氧化硫及江苏省太湖流域的COD排污权交易制度, 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制度在立法、内容设定、各方利益协调、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 都是在总量控制下以经济激励为手段的环境政策。

为成功运行排污交易, 首先须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从法律层面促进排污交易制度的发展, 对适用范围、交易规则、监督管理、违法责任等内容均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罚金的数额既要起到震慑企业违法行为的作用, 也要兼顾企业的承受力。在制度执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方面, 可考虑分阶段运行。

第二, 设立专门的排污权交易登记与管理部门, 明确其工作职责, 工作内容应包括开设污染物排放账户、承办总量登记、交易划转、跟踪监督交易、合同执行等。同时可借鉴“德国排污交易中心”的做法, 按要求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从而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减少政府负担。

第三, 制定合理的排放总量、分配办法及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等。环境容量是环境区域污染自净能力的总量, 应以自然形成的一定流域、海域或者其他环境区域为保护单位, 制定排放总量。在确定区域内排污权交易的总量时, 可考虑以某年度排放总量为基准, 制定相对减排目标。对于现存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可参考欧盟的方法, 各地区按经济发展程度制定不同的减排协议;分配配额时政府可以留一定的排放配额, 以拍卖或其他形式分配给新建企业, 也可以用于调节市场价格。分配办法应简单、实用, 可操作性强, 同时要兼顾新老企业, 对于特殊问题做特别处理, 对此应前期制定详细的解释、说明, 以保证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保护企业的积极性, 一些前期已采取较好减排措施的企业以及“以新带老”的企业等, 分配过程应考虑一定的奖励措施。同时吸取经验, 不可过多发放排污许可权。只有在排放权短缺、企业有动力减少其排放量的情况下, 才能实现减排目标。制定统一的监测及总量核算方法, 使各企业数据具有可比性, 奠定市场参与者的信心。采用现代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 建立严密的自动监控体系, 如电厂污染源 (烟气) 在线监控系统平台等, 为总量核算以及交易过程中的监控环节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和技术保障。

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研究进展 篇9

一、概述

气候问题的出现,是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主要原因,具体的要素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等一系列温室气体;通过排放清单的编制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共同协作,更好的提升人类生存的环境水平。此项工作主要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实施,简称为IPCC,它的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及相关发展情况、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气候变化的监测相关数据的公开、全面而客观的评估、透明而公正的提出解决方案等;温室气体量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非常密切,比如,在工业革命之后,全球的温室气体含量就不断在增加,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从现在的北极冰川融化就可以看到未来气候变暖会带给人类的生存困境。

二、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方法学及方法

首先,从国际方面来看,目前较有名的为清单评估方法学,一般以三种清单编制规范为主,分别为ISO14040环境管理架构、PAS2050评价规范、WRI/WBCSD联合制定的企业温室效应气体会计与报告标准,而且属于体系化的规范设置。

其次,比较重要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就是生产者责任方法、消费者责任方法、生产-消费者共同分担责任方法;从三种方法的比较来看,第一种包括行政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边界内的实际排放,其主要特点以成熟、易于操作、数据方便、误差低、确定性高、应用程度也较为普遍,会对核算区域内的减排行动产生影响,一般以国家排放核算来看成果较小;而在消费者责任方法中,会涉及到区域内生产排放、进口产品排放、出口产量排放,复杂程度高、数据获取难度大、误差高、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适用范围多集中于研究领域,应用程度较低,因此,它的影响范围仅仅只与其所包括的范围相关,但核算结果方面却会得到大的功效;而在共同分担的责任方法中,包括部分区域内生产排放、部分进口产品排放,也集中于研究,与消费者责任方法相比,特征较像,也集中于对核算区域内的减排行动与进出口产品所在区域的减排行动相关,其结果属于中等程度,可以划分到较大的效果[3,4]。

相比之下,我国温室气体的清单编制方法学主要是在国际相关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制指南的编写;而且在方法上未能建立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未形成统一的编制方法;但在实际的清单指南的覆盖领域中,有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这五大方面;从我国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方法学的角度来看,结构设置为:方法、排放因子、活动数据、完整性、一致性、时间序列等方面的全面选择;通常可以了解到其中包括两条思路,一个是自上而下,从国家层面开始逐层划分至地方;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就是从区域层面进行核算,并开展单元性研究等,从而将其进行综合计算,进一步再进行数据的采集、记录与分析,最终提出清单编制的结果[5,6]。归纳起来看,在方法学的结构方面包括覆盖领域-核算气体-方法体系-编制原则-编制模式-边界影响;而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核算部门来看,在温室气体排放部门主要是五大领域,而在分类别排放方面,会涉及到每个领域内的细分;以工业生产过程为例,包括建材、化工、金属产业,而且与燃料燃烧、溶剂使用产生的非能源产品、电子产品等相关,还包括臭氧消耗特制的含氟替代物以及其他产生品生产与使用等。

三、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研究进展体会

首先,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属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础工作,在目前通常是由各国向联合国呈交清单,然后以统一的生产者责任方法编制,缺点在于对碳泄漏的预防较为困难,且不利于出口导向型国家;另外,透过消费者的角度进行了一定比例的责任分担,以及在研究的基础上出现了对于两种方法的交叉研究与整合研究,然而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了解到由于这两种方法其自身特点所表现的复杂程度、误差率大等造成了很大的技术阻碍;实施起来困难也较大,所以,集中于研究领域,推广的范围还非常有限;但从发展的角度以及在未来的功效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办法会随着数据库的应用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与新算法而得到显著发展,并最终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益处,从而对温室气体的清单编制提供更为科学的编制过程[7,8]。

其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清单编制方面的组织机构并未完善,虽然经过了两次国家清单编制的尝试,也初步形成了一些规范、标准等,但是从系统的应用与体系的构建角度来看,只有一个大的框架,而且在网格的布局方面,细致性方面等还非常欠缺;另一方面,在统计体系方面健全程度更差,数据的真实性很难得到确认,而且在调研过程中,应用方法也非常简陋,细致性差,往往因调研方法的不同或者粗制烂造,而给后续的清单编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这一点从算法上就可以看出来,尤其是与IPCC方面的方法相比,匹配程度非常低,给排放因子的确定、活动水平的确定等带来了严重障碍;另外,这些也会使温室气体的测算很难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最重要的是在其工作开展方面,很难获得支持,尤其体现在人力、物力与财力方面[9,10]。

第三,建议我国从资金、研究队伍、体制方面增加一些有效措施,提高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领域的体系化建设水平,并尽可能的增加对于国际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分析、研究,从而提升我国的研究水平;最终达到实践中对于低碳发展价值链效应,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11]。

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原则,真正贯彻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的方法。从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方研究进展方面来看,我国虽然处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对其重视程度却非常高;这也是由于我国在向着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发展速度太快,给生态与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研究与后代子孙的延续、种族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人类的繁衍等息息相关,所以,应该进一步增加与国外的联系,从而从更高的全人类发展的角度将这项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以此提升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叶祖达,王静懿.绿色生态城区低碳规划建设管理碳排放评估模型[J].现代城市研究,2016,31(2):84-92.

[2]李晓亮,齐海云,安涛等.中小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实践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3):230-234.

[3]马翠梅,于胜民,李湘.中国温室气体清单关键类别分析[J].中国能源,2015,37(12):26-32.

[4]魏伟,任小波,蔡祖聪.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排放清单任务群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6):839-847.

[5]高蔚,陈杭杭,武利庆.NIM与NIST温室气体测量和精准医疗合作列入习近平访美成果清单[J].中国计量,2015,20(11):28-28.

[6]李振宇,牛犇.城市客运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方法与实证研究[J].交通运输研究,2015,1(5):61-67.

[7]魏丹青.低碳工作的基础:温室气体清单[J].浙江经济,2015,21(21):42-42.

[8]张晓梅.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实践体系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10):21-24.

[9]李雯.浅析水路运输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及碳排放交易的行业基础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37(8):58-61.

[10]黄叶飞.镇层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及案例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27(4):1-4.

青岛地区奶牛温室气体排放估算 篇10

近年来,青岛市奶牛养殖业稳步发展,其释放的温室气体没有相应的减排方式,本文依据IPCC方法和《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培训教材》对青岛市奶牛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估算和评价,为青岛市发展大都市畜牧业,解决奶牛养殖污染,探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奶牛养殖模式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青岛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沿海,胶东半岛东部,东、南濒临黄海,为海滨丘陵城市,有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属温带季风气候,空气湿润,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2.7℃,年均降水量662.1mm。现辖六区四市,总面积11282km2,常住人口871.51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青岛市奶牛养殖业集中在莱西、即墨两市,养殖量占青岛市总存栏量的80%左右。

1.2 数据来源

从2008年末起,青岛市奶牛养殖业进入稳步发展轨道。奶牛出栏率小于1,本文年平均饲养量采取年末存栏量进行调整,为了平衡单个时间点的影响,采取畜禽的上年末存栏量与本年末的存栏量平均得到畜禽的年平均饲养量,养殖数据来源于各年度《青岛市统计年鉴》(表1)。根据《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培训教材》奶牛年存栏5头以上的场户为规模化饲养,青岛市2008年至今农户散养比例占奶牛总存栏量的1%~2%,因此奶牛肠道发酵CH4排放使用规模饲养的排放因子(表2),估算青岛市奶牛2008~2013年温室气体排放量。

1.3 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方法

青岛属于华东地区,因此本文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的估算方法对青岛市温室气体进行排放量估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公式为:Eenteric=EFenteric×AP×10-3。式中:Eenteric为某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t/a);EFenteric为某种气体的排放因子(kg/头.a);AP为奶牛饲养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肠道发酵CH4排放量

动物肠道发酵CH4排放是指动物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寄生在动物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发酵消化饲料时产生的CH4排放[1]。反刍动物是肠道发酵CH4的主要排放源,其瘤胃是主要的生产场所。产生途径:(1)CO2-H2还原途径,CO2在一系列酶和辅酶的催化下,与甲基呋喃经过一系列反应,甲烷杆菌将H2和甲酸还原生成CH4,这是反刍动物产生CH4的主要方式。(2)由挥发性脂肪酸如甲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等形成;(3)由甲醇、乙醇等果胶发酵产物分解而来[4]。研究表明,CO2-H2还原途径在瘤胃发酵初期和旺盛期为甲烷生成的主要方式;消化后期,挥发性脂肪酸和醇还原途径生成较多的甲烷。且排放量受动物类别、年龄、体重、采食饲料数量及质量,生长及生产水平的影响,其中采食量和饲料质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青岛市奶牛肠道发酵CH4排放量估算结果见表3,2009~2014年均排放量为1.04万t,2011年奶牛存栏数量最大,因而肠道发酵甲烷排放量最多,高达1.06万t,而重庆2010年奶牛肠道甲烷排放量仅为0.235万t[5],为青岛市2011年排放量的22.2%。2009年江苏省奶牛肠道甲烷排放量为10.53Gg(1.053万t)[6],与青岛市2011年排放量接近[6]。

2.2 奶牛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

动物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是指在施入到土壤之前动物粪便储存和处理产生的CH4和N2O。其在粪便管理过程中的排放量取决于粪便中氮、碳含量、储存时间和处理方式。青岛市奶牛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结果见表3,年平均排放量分别为981.1t、243.3t,2011年奶牛养殖数量最多,因而粪便管理CH4和N2O的产生量最大,分别为1002.1t和248.4t。重庆2010年奶牛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量分别为0.017万t和0.005万t[5],分别为青岛市2011年排放量的17.0%、20.1%,因重庆属于西南,因而奶牛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因子分别为6.51kg/头.a、1.884kg/头.a。江苏省2009年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量分别为2.42Gg(2420t)、0.17Gg(170t)[6],分别为青岛市2011年排放量的241.5%、68.4%;其粪便管理CH4和N2O排放因子采用IPCC清单指南第4卷中直接给出的不同温度区间排泄物管理的CH4甲烷排放因子14.0kg/头.a,N2O根据FAO公布的2004年中国禽类N2O排放量,利用排放量除以调整后2004年禽类平均饲养量,大致推算出N2O排放系数1.00kg/头.a,因系数不同,导致结果差异较大。

本文主要对青岛市2009~2014年奶牛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研究,但是其排放量估算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3个方面:首先,采用《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培训教材》提供的排放系数,因为年末存栏少于5头奶牛的场户养殖数量占总存栏量比例小于2%,奶牛肠道发酵CH4排放因子采用规模场数据,导致估算结果可能有偏差;其次,影响排放系数的因素较多,无法精确定位到所有因素,如奶牛的体重、年龄、生长发育水平、饲料质量、消化率、采食量、环境温度等,所以估算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再次,年均饲养量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存栏数据,没有详细的淘汰数据,也未考虑育肥公牛,结果可能有偏差。综合考虑,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抵消,基本能反映青岛市奶牛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从环境保护和发展大都市畜牧业角度出发,需要提出适合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开展符合青岛奶牛养殖业特点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推动和加快奶牛养殖温室气体减排和治理的步伐,从而推进奶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畜牧业是农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本文采用《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培训教材》提供的计算方法,估算了青岛市2009~2014年奶牛养殖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青岛市年均奶牛肠道发酵甲烷、粪便管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分别为10376.7t、981.1和243.3t。应结合青岛地区奶牛温室气体排放特点,尽快开展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发,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策略,从而推动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奶牛,甲烷,氧化亚氮,排放因子,青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培训教材[M].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

[2]李洋,徐熙亮,窦秀静.反刍动物CH4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中国乳业,2010(11):30-32.

[3]IPCC.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安娟,赵晓川.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机制及其调控[J].饲料工业,2006,27(13):57-59.

[5]韦秀丽,高立洪,徐进等.重庆市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3):1235-1239.

BV致力于温室气体减排服务 篇11

BUREAU VERITAS(以下简称BV)作为第三方检验机构,近年来一直关注着碳排放和全球变暖等问题。B V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服务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温室气体排放的审定与核查ISO 14064、碳足迹服务等。

CDM审定与核查

CDM双赢机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减排项目,其产生的减排额度帮助发达国家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部分减排指标。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成功注册CDM项目,不仅可以实现减排,还能通过出售CER(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经核证的减排量)获得可观的收益。

作为最先得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授权的CDM指定经营实体,BV在CDM所有领域都拥有审定或核查资质。目前,BV全球在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的CDM项目有112个,BV中国已有43个CDM项目注册成功。另外,经BV中国校查核证并顺利由CDM执行理事会签发“核证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Reduction,简称CER)的项目已有52个。

ISO 14064核查

ISO 14064:2006标准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包括一套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简称GHG)计算和验证准则。该标准是国际上最佳的温室气体资料和数据的管理、汇报和验证模式。人们可以通过使用标准化的方法,计算和验证排GHG排放量数值,确保1吨二氧化碳的测量方式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

通过ISO 14064的核查,可以提升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形象,通过提高排放数据的透明度及减量目标达成的程度等,能增加利益相关方的信心,作为评估减量目标与重新设定减量目标的基础,作为GHG减排管理的依据,以改善企业内部的GHG信息、流程及数据的管理;作为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的必要过程。

目前,BV在中国大陆已对富士康、高效电子、广大科技、美杰电子等众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进行了核证,并针对其温室气体报告颁发了温室气体排放声明书。此外,BV还为一些企业进行了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内审员培训及其他相关培训。

碳足迹评估

“碳足迹”评估是用来对抗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工具。测量碳足迹不仅限于公司内部产生的排放,也关注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买家,投资者、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会要求企业量化其对环境的影响。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企业社会责任(CSR)项目的一部分,以显示自己是负责任的企业公民,而独立、精确的第三方“碳足迹”报告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

作为较早投身于“碳足迹”项目的第三方检验机构,BV参与开发了领先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并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碳足迹服务,从而帮助企业减少各种GHG排放,识别节约成本的机会;将排放影响融入有关供货、材料、产品设计、制造等过程的决策,展示在环境责任或企业责任方面的领导作用,区分和满足来自于“绿色”消费者的需求等。

温室气体 篇12

项目背景与目标

2011月5月, 在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署 (ADEME) 的赠款支持下, 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 (IES) (以下简称“低碳中心”) 与法国英泰国际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英泰公司”) 共同开展天津开发区“中法温室气体排放自我评估试点项目” (以下简称“碳评项目”) 。碳评项目以天津开发区的两家生产型企业和两座公共建筑为试点, 通过导入法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审计模型——“碳值评估”软件和方法 (Bilan Carbone®) , 对试点单位生产和运营各环节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分析, 制定改造方案, 使试点单位在掌握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基础上,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碳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 着重探讨企业层面碳核算的合理范畴与边界, 并根据天津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对排放因子进行修订改编。

项目实施过程

该项目历时半年, 实施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筹备阶段, 英泰公司作为项目的主要技术提供方, 为项目参与人员召开了为期三天的培训研讨会, 详细介绍了整体项目设计及方法学的使用;第二阶段为数据收集与总和计算, 由英泰公司与低碳中心的相关专家组成专家小组, 通过企业走访、调查问卷、电话、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及计算;第三阶段为排放因子的适应改编, 根据天津开发区的实际情况, 对方法学中使用的默认排放因子进行调整和修订;第四阶段为减排建议, 英泰公司根据每个试点单位的实际情况与数据结果分析各自潜力最大的减排领域, 并提出一套减排方案, 低碳中心提供协助。

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企业参与态度和反馈情况, 本文对试点企业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驱动因素与意愿程度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推动企业层面碳核算的政策鼓励建议。

Bilan Carbone®审计模型介绍

在本项目中, 主要采用法国环境和能源署 (ADEME) 研发的Bilan Carbone®审计模型来测算企业/组织层面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及测算对象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度。该模型可用于所有企业, 不涉及具体的行业划分。Bilan Carbone®通过对企业在生产和运营各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 分析其节能减排的潜力, 为企业提出运营流程的改进方案。它与GHG Protocol (温室气体盘查议定书) 以及ISO14064准则中的方法学兼容, 核算范围除了包括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六种温室气体, 还包括氯氟化碳气体和同温层一氧化二氢。

边界设定

本项目选取试点企业位于开发区的工厂为组织边界。设定运营边界时, 由项目组成员与各试点单位项目负责人在方法学培训研讨会上进行了头脑风暴, 列出各试点单位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各个环节, 并将其初步归类于直接排放、能源间接排放、其他间接排放等三个范畴。

数据收集范围与方式

Bilan Carbone®审计模型在企业层面的应用既包括直接排放, 即在企业地理运营范围之内产生的排放, 也包括间接排放, 即由企业的各项活动产生的、但不在企业内产生的排放。具体划分为:

范畴1 (企业内部) =固定源的直接排放 (燃料燃烧、气体溢出等) ;

范畴2 (中间排放) =范畴1+移动源排放 (货运、公务差旅、通勤等) ;

范畴3 (总体排放) =范畴2+所有其余排放 (原材料、废弃物处理、资产折旧等) 。

对于以上三个范畴排放源的数据收集, B i l a n Carbone®审计模型将源数据分为以下八种类别:

能源——包括电力、蒸汽以及其他化石燃料的使用;

除能源消耗之外的排放源——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以及空调制冷剂的溢出等;

资源投入——包括原料物品 (金属、塑料、玻璃、纸张和厚纸板) 、建筑材料、化学产品、农业产品和财务花费等五个部分;

包装——主要包括产品包装的种类和数量;

货运——包括内部货运、接受货运及输出货运, 运输次数, 每次运输的重量, 运输工具的载重量、运输距离以及是否空载等;

旅行——包括职员上下班、商务用车、商务出行、客人来访等;

废弃物——包括一般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和污水, 以及具体分类、数量重量和处置方式;

资产折旧——包括生产设备、交通工具、家具、信息科技设备及建筑物体。

对于每一个类别收集到的活动水平数据, 都要将其乘以相应的排放因子, 以获取最终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即温室气体排放量=活动数据×排放因子。

数据收集以上述分类为基础, 按照Bilan Carbone®审计工具原有数据表格, 由企业负责提供源数据, 由项目组工作人员统一进行数据分析、整理、及表格录入。大部分数据可以获取较为精确的数值, 少部分需要通过估算来获取。

排放因子测算

在ISO14064系列和GHG Protocol中, 企业层面的排放因子多以默认值出现, 这将无法准确的反映区域产业特征和能源利用情况, 为了使计算结果更为精确, 本项目的排放因子结合本地的能源消耗种类以及试点企业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 进行了修订改编。例如, 根据煤炭热值的测定研究计算煤炭排放因子, 根据废弃物有机质含量、处理方式研究不同类型废弃物的排放因子, 测算华北电网电力排放因子等。

Bilan Carbone®审计模型特点分析

其他的方法学 (ISO14064, GHG Protocol) 将组织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范围划分出了范畴1、范畴2、范畴3, 尽管明晰了数据来源, 弱化了收集的难度, 但是在实际的测算中, 企业往往都只计算范畴1和范畴2的排放量, 而忽略了范畴三的排放。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 忽视了产业链上下游、废物处理处置以及人员活动所导致的碳排放, 将企业割裂于区域和商业活动的整体范围而作为一个独立单元看待, 不利于建立企业意识到其他参与方对其本身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

Bilan Carbone®模型的八种分类尽管有些复杂, 但是却全面的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第三范畴的排放数据, 这将帮助企业树立对于组织层面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的全面认识, 有助于其在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时候, 不仅考虑设备节能改造, 或者工艺的改进, 更能够通过源头选择低碳的材料, 控制人员的出行方式以及末端采取合适的废弃物处理处置方式来系统性的降低企业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 巩固了生产链上下游选择带来的低碳效应。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分析

客观问题 (数据收集与核算)

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 企业现有的数据基础与所需获取的数据之间存在差距, 尤其是第三范畴 (旅行、资源投入、货运、废弃物、资产折旧) 的数据比较难以获取。

资源投入的农业产品原材料部分

问题:由于企业可能将用餐服务外包, 很难获取农产品消耗的直接数据;

解决方式:一般只能按照财务花费、用餐人数、每日供餐数、每餐标准进行估算。例如, 其中一家公共建筑的餐饮服务涉及到上千种调料种类, 基本上不可能将每一条数据都做细化处理。

旅行部分

问题:企业数据系统缺乏商务出行交通方式和实际距离的统计;

解决方式:企业留存数据的方式是通过财务部门的报账单, 包括出行人员、目的地以及各项花费。统计数据的标准是花费的金额, 并不能直观的反映排放量。因此大多情况下商务出行部分的排放量都需要通过财务费用来估计。建议可在企业的财务系统中加入关于商务出行交通方式、实际距离、差旅天数等相关信息, 以便查询核算。

废弃物部分

问题:开发区企业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企业一般不做具体重量统计;污水也缺乏量化的统计。

解决方式:如果希望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结果, 可以进行抽样调查。例如, 在本项目研究范围内做总量测定和分季度抽样调查, 可进行三次涵盖三季度 (夏季、秋季、冬季) 的抽样, 获得废弃物的细化分类, 以及相应的处理方式。污水量一般按照污水处理费用进行估算。

资产折旧部分

问题:很难获取设备的具体重量信息和偿还期。

解决方式:首先获得资产清单, 将资产分类, 向企业了解各类资产折旧率, 作为偿还期;再将资产数量与价值作为参考值对资产分类, 选取占比最大的几项重点处理, 要求实体进行重量估计或按型号查询相关信息。

主观问题 (企业参与态度和反馈情况)

试点企业普遍认为通过参与本次项目, 对国际碳核算方法学有了一定了解, 找到了企业内主要排放源, 掌握了企业自身的碳排放情况, 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 通过实施本项目, 也发现了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公司领导不理解, 无法提供充分支持。主要体现在担心此项工作对公司是否有收益, 后续工作是否需要资金投入, 资金的投资回报期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等;

各职能部门对数据收集不积极配合。担心泄密, 额外增加了工作量等等;

基层员工缺乏节能减排意识。认为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与自己无关。

针对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 我们认为, 在今后开展企业层面碳核算工作时, 应当更加注意:

进行前期意识普及培训, 让企业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都能认识到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性, 不仅能体现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感, 而且能为公司带来切实的经济收益。而进行企业层面碳核算是了解企业碳排放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对有针对性的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企业中设立绿色小组, 由领导层指定专职人员进行数据收集工作, 在各部门之间进行统筹协调。碳核算工作需要办公室/综合管理、财务、采购、销售、环境安全等多个部门协调, 才能获取较为全面的数据资料;

建立企业碳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与企业财务系统对接, 记录日常能源消耗、差旅、废弃物排放等相关数据。

总结

在项目结束后的展示会上, 试点企业对企业层面碳核算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期望。同时, 企业对于碳市场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疑惑, 例如, 哪些企业会最终列入强制性碳交易试点, 企业碳核算边界应该如何划分等。为此, 我们建议政府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企业碳管理, 为碳交易的开展奠定基础。

出台碳排放权交易实施方案, 为企业参与碳市场提供依据。目前的碳交易市场大多只考虑直接排放, 有的考虑部分间接排放。所以企业在进行核算时, 需要与碳交易市场管理制度相结合, 以适应当地政府的要求;

加强交流平台建设。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为企业及时了解国家出台的管理制度、优惠政策, 以及企业之间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提供服务;

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识宣导与能力建设, 开展关于国际通用碳核算标准与方法学、国际主流碳市场运行模式、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培训;

为企业层面碳核算通用方法学编制企业实施指南, 详细说明如何设定边界、数据收集范围及分析处理方法等, 用以辅导和帮助企业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自查, 为企业制定相应管理规定提供依据;

上一篇:高速铁路牵引网下一篇:登记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