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梁加固改造设计论文(共7篇)
框架梁加固改造设计论文 篇1
摘要:某框架结构需要通过加固改造承担相当于原设计值3~6倍的楼面活荷载。论文介绍了其加固设计原则及楼板、梁、柱等结构构件的加固方法。
关键词:加固与改造,纤维复合材,增大截面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 为地下3层, 地上2层的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本工程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所在区域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地震基本加速度:0.20g) ,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工程于2008年4月竣工。2008年10月, 业主要求将地下1层、首层及2层局部建筑功能改为设备机房, 机房荷载为15k N/m2。地下1层、首层及2层改造区域原设计楼面活荷载分别为5k N/m2, 4k N/m2及2.5k N/m2。
2 设计原则及计算分析
2.1 设计原则
本工程改变使用功能后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仍然为丙类。根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 50367—2006) [1]相关规定并与业主共同商定, 加固设计使用年限为30a。本工程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2]对改造后结构进行整体计算分析和构件验算。
2.2 计算分析
本工程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SATWE程序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计算模型中结构构件依据原设计图纸输入, 荷载按改造后的建筑功能进行输入。计算分析表明:由于更改建筑功能导致楼面活荷载大幅增加, 改造区域大多数楼板、梁及柱截面和配筋不足, 需进行加固处理。另外, 结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为1/492, 不满足文献[2]相关要求, 需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3 加固与改造设计
3.1 楼板加固
文献[1]规定: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加固或采用粘贴钢板加固时, 构件加固后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不应超过40%。本工程楼板由于荷载增加, 地下1层及首层改造区域楼板所受的最大弯矩较改造前提高了70%~90%, 2层改造区域楼板所受的最大弯矩较改造前约提高了180%。显然, 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或采用粘贴钢板加固楼板难以满足改造要求。
本工程设计时, 地下1层及首层楼板采用增大截面法进行加固。加固时先拆除改造区域建筑隔墙及楼层地面做法, 清理干净后在混凝土楼板顶部浇注100mm厚的叠合层。叠合式楼板根据文献[2]和文献[3]相关规定计算。对于板底原有配筋小于叠合式楼板板底配筋计算值的楼板, 采取在楼板板底粘贴碳纤维布的方法进行补强加固处理。首层楼板的加固如图1及图2所示。
2层改造区域楼板承受的荷载增加较多, 本工程采用了在楼板板底 (跨中位置) 增加钢梁及板顶增加叠合层相结合的加固方法。计算结果表明, 在楼板底部增加钢梁后, 由于楼板跨度减小, 绝大多数楼板板底配筋计算值均小于楼板原配筋, 不需要加固。对于个别楼板板底配筋计算值大于楼板原有配筋的部位, 采用在楼板板底粘贴碳纤维布的方法进行补强加固, 对于部分楼板支座位置楼板配筋计算值大于楼板支座原有配筋的情况, 在叠合层内增加配筋进行补强。2层楼板的加固如图3所示。
3.2 梁加固
如前所述, 本工程由于建筑功能改变导致楼面活荷载急剧增加, 改造区域内绝大多数楼层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及斜截面抗剪承载力严重不足。单纯采用粘贴纤维复合材或粘贴钢板对楼层梁进行加固同样无法满足改造要求。本工程采用了加大截面法及外粘型钢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楼层梁进行加固。加大截面法用以解决楼层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外粘型钢法用以解决楼层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本工程梁加固的典型做法如图4~图7所示。
3.3 柱加固
计算表明, 由于改造区域楼面活荷载的增加, 该区域地下3层、地下2层框架柱轴压比不满足文献[2]相关规定;地下1~2层框架柱抗剪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对于不满足规范轴压比限制及抗剪承载力不足的框架柱, 本工程分别采取了加大截面法及外粘型钢法进行了加固, 如图8、图9所示。
本工程通过加大边柱截面的办法, 有效地减小了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本工程加固改造后结构X向及Y向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559, 1/570, 满足规范要求。
3.4 基础
本工程有3层地下室, 原基础形式为平板筏形基础, 基础底板厚度为1 500mm, 基础埋深约15.5m, 基础持力层为卵石层,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 a=350k Pa。经计算, 基础持力层承载力及基础底板配筋能够满足要求, 不需要加固处理。
4 工程施工及使用情况
本工程严格按照相关国家及地方规范要求施工, 设计单位在施工期间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了全过程的控制。图10~图12是施工过程中的照片。本工程于2009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工程运行至今已近5年。业主反映良好, 未发现质量问题。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土地等资源的日趋紧缺, 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加固以使其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在所难免。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加固设计时, 合理选择加固方法非常重要, 选择加固方法应综合考虑既有建筑自身情况、改造加固目标及施工便易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
[2]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框架梁加固改造设计论文 篇2
1 对原结构进行分析
5号 (6号、7号、8号雷同) 商业与服务用房原为两层框架结构, 1层层高为4.5 m, 2层层高为3.3 m, 柱网尺寸为7 m×4.2 m, 4 m×4.2 m (见图2) , 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为C30, 现改造为局部3层 (见图3)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软件和TAT软件分别对原结构进行计算, 从计算结果来看, 次梁、板满足承载力要求, 主梁钢筋普遍不够, 柱、基础局部承载力不足。本文仅讨论5号商业与服务用房的框架梁的加固方案选择与施工。
2 加固方案的选择
1) 全部采用包钢方案, 即主梁、柱全部采用钢板粘贴补强。a.粘钢加固法是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一种加固方法, 它是通过树脂类粘结材料将钢板粘贴于混凝土表面, 并另外用锚栓锚固, 达到对结构构件补强加固的目的。b.1层粘贴厚度3 mm~6 mm, 每层重量23.6 kg/m2~47.2 kg/m2。c.工程造价1 100元/m2左右。d.钢板不是柔性材料, 粘贴时要求基面必须非常平整, 且钢板要提前切割成型, 如遇不规则尺寸下料较为困难, 粘贴时很难与实际结构吻合。因自身刚度较大, 有效粘结面积难以达到粘贴纤维所能达到的水平, 出现空鼓难以补救, 需钻孔用夹具夹紧或支顶至胶固化。e.加固部位多、工作量大、工期较长, 施工工作内容有搭脚手架、拆除墙体、清除砖屑、吸尘、打磨、吸尘、钢板表面处理、上胶、压一层板、支撑、拆支撑、上胶、压二层板、支撑、上环箍胶、上环箍、加夹板、上胶、上环箍上的压板、上化学锚栓、锚栓紧固、拔除木楔、补强、钢板表面打砂皮打磨及防腐处理、装修处理、拆除支撑、砌墙、粉刷、拆脚手架等。f.由于钢板本身易锈蚀, 需定期维护, 所以后期维护费用较高。g.通过初步估算, 5号商业与服务用房钢筋用量为3 t (仅加固用) , 钢加工件为5 t, 化学螺栓需2 000只, 加上其他部位的结构改造 (开洞、补洞、植筋等) , 计算加固总费用约70多万元, 业主难以承受。故此法不适合于本工程。
2) 全部采用碳纤维加固方案, 即主梁、柱全部采用粘贴碳纤维布。主梁有些截面需粘贴3层, 碳纤维布总用量达到500 m2, 计算加固总费用达30万元以上。但柱不宜全部采用碳纤维材料加固, 故不予考虑。
3) 主梁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方案, 柱采用包钢加固方案。a.通过3种粘结材料粘结:底层树脂浸入混凝土表层;找平材料对局部不平处进行修复;浸渍树脂能从纤维丝间渗出, 充分包裹纤维丝束形成一个复合整体, 共同工作性能好。b.1层粘贴厚度0.5 mm~0.6 mm, 每层质量400 g/m2~600 g/m2, 基本不增加结构自重及截面尺寸。c.工程造价510元/m2 (碳纤维) ~1 200元/m2 (粘钢板) 左右。d.碳纤维布施工时可按实际所需尺寸现场裁剪, 可用于曲面等不规则形状的加固。不需大型机具, 轻质柔软, 易贴附。有效粘结面积可达95%以上, 局部出现气泡可用针管注胶修复。e.工期较短 (可以省略粘钢时所用的部分工序) , 其工期不足粘钢法的1/2。f.后期维护费用较低。g.抗拉强度为2 000 MPa~3 550 MPa;弹性模量为2.35×105MPa;单向受拉。h.适用面广, 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各种结构形状包括曲面、节点的加固修复。i.计算加固总费用在50万元左右, 业主比较满意。
经比较, 方案3比较适合本工程的结构加固方法, 技术经济性价比较好, 故选择方案3作为本工程5号房的最终加固方案。
3 碳纤维加固梁的设计
3.1 主梁的分类
根据原结构布置要加固的主梁分为2类, 即:对WML2, WML3进行编号, 然后逐一计算每根梁的碳纤维的用量。
3.2 碳纤维量计算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专用软件分别对WML2进行分析, 计算结果WML2配2Φ20;2Φ22+2Φ20, WML3配2Φ20;2Φ22+2Φ20, 控制截面局部补碳纤维布补强。本次工程使用的是上海怡昌碳纤维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碳纤维布和粘固胶, 其主要性能指标见表1, 表2。碳纤维粘贴用树脂为环氧类材料, 除了应有良好的施工及耐久性能外, 还要具有足够的剪切和粘结强度, 能有效地传递混凝土与碳纤维之间的剪应力, 保证两种材料的共同作用。表2给出了粘贴树脂的主要技术指标。
3.3 节点设计
根据计算的结果分析, 发现多数的主梁由于加固的幅度不大, 其受弯和受剪均可采用通过粘贴碳纤维布加固 (见图4) 。当采用碳纤维片材对框架梁负弯矩区进行加固时, 当碳纤维片需绕过柱时, 宜在梁侧4hf范围内粘贴 (见图5) 。
4 碳纤维加固的施工
4.1 粘贴步骤
粘贴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应由熟悉施工工艺的专业施工队伍完成, 并精心组织、精心施工。施工应按以下步骤:1) 施工准备;2) 混凝土表面处理;3) 底层树脂配置并涂刷;4) 找平材料配置并对不平整处修复处理;5) 浸渍树脂或粘贴树脂的配置并涂刷;6) 粘贴碳纤维片材;7) 表面防护。
4.2 准备工作
施工宜在5℃以上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 并应符合配套的树脂的施工使用温度。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 应使用适用于低温的配套树脂或采用升温处理措施。表面处理时应清除被加固构件的剥落、疏松、蜂窝、腐蚀等劣化混凝土, 露出混凝土结构层, 并用修复材料将表面修复平整。构件表面如有裂缝, 应对裂缝进行灌缝或封闭处理。被粘贴混凝土表面应打磨平整, 除去表层浮浆、油渍等杂质, 直至完全露出结构新面。转角粘贴处要进行倒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 圆弧半径不应小于20 mm。
4.3 粘贴施工
粘贴碳纤维布应按下列步骤和要求粘贴:1) 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2) 配置浸渍树脂并均匀涂抹于所要粘贴的部位;3) 用特制的滚筒沿纤维方向多次滚压, 挤除气泡, 并使浸渍树脂充分浸透碳纤维布。滚压时不得损伤碳纤维布;4) 多层粘贴时可重复上述步骤, 待纤维表面接触干燥时即进行下一层粘贴;5) 在最后一层碳纤维布的表面均匀涂抹浸渍树脂。实际施工图见图6。
5 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混凝土与碳纤维布之间界面处理好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梁的加固效果。因此梁底面及U形箍处反复打磨平整, 去除混凝土劣化部位, 凹陷、缺陷处用修补胶找平。2) 粘贴碳纤维布时必须两人密切配合, 一人拉紧碳纤维布, 一人用刮板从一侧边刮边贴, 保证不留气泡, 粘贴紧密。实践证明, 刮板粘贴碳纤维布效果很好, 碳纤维空鼓率基本为零。3) 注意搭接区粘贴, 做好标记, 保证搭接长度不小于150 mm。经现场锤测及邵氏硬度计测试, 施工质量达到优良, 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
6 结语
工程实践证明, 碳纤维 (CFRP) 加固技术对于混凝土结构及构件的补强加固效果十分理想, 在基本不增大梁的截面尺寸及自重的前提下, 该技术在施工期间, 材料耐久性、施工质量等方面均达到了业主的要求, 其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 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摘要:通过对某建筑群原结构进行分析, 指出需对原结构的部分屋面梁、柱和基础进行加固处理, 并论述了采用碳纤维加固框架的施工技术, 总结了施工注意事项, 解决了建筑群部分结构承载力不足的难题。
关键词:框架梁,加固,碳纤维,节点
参考文献
[1]彭亚萍, 刘增夕, 黄博升.碳纤维板材加固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的工程应用[J].建筑结构, 2005 (5) :9-11.
[2]田晓蓉, 陈升平.碳纤维布加固在某工程实例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 2005 (35) :13-15.
[3]吴刚, 郭正兴, 张继文.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及施工要点[J].建筑技术, 2000, 31 (6) :387-389.
[4]吴刚, 安琳, 吕志涛.碳纤维布用于钢筋混凝土梁抗弯加固的试验研究与分析[J].建筑结构, 2000, 30 (7) :3-6.
[5]黎冉.碳纤维材料性能及其加固应用[J].国外建材科技, 2007, 28 (4) :59-60.
[6]李松辉, 赵国藩, 王松根.CFRP加固混凝土梁各受力阶段的剥离机理[J].工程力学, 2005, 22 (1) :32-33.
框架梁加固改造设计论文 篇3
与传统加固材料相比, 碳纤维材料应用于加固工程时表现出轻质、高强、抗腐蚀、耐疲劳等优点。其密度只有钢材的0. 2 倍~0. 25 倍[2], 弹性模量基本与钢材一致, 抗拉强度却远远高于钢材。因此, 研究碳纤维材料在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以某卫生中心的加固改造工程为背景, 研究碳纤维布在框架梁抗弯加固中加固方案的设计过程, 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原为“扬州市广陵区日间照料中心”, 建筑面积4 118 m2, 上部结构由伸缩缝分割为A区、B区。A区为四层框架, B区为三层框架。建筑高度为13. 80 m, 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加固后建筑使用功能更改为卫生服务中心。原结构按抗震设防烈度7 度 ( 0. 15g) 、抗震设防分类丙类建筑进行设计。现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 ( 0. 15g) , 按抗震设防分类乙类建筑进行核算、复核。建筑外观图见图1, A区一层框架梁平面图见图2。
2 结构复核计算
1) 结构复核原则。在结构承载能力复核分析中, 结构布置及结构构件信息采用现场实测值与原设计值相结合的原则, 两者之中取不利值。房屋所在区域的地震信息、风荷载信息、场地信息采用原设计值, 并参考现行规范的规定。结构材料信息中, 当现场实测值小于原设计要求时采用现场实测值, 当大于原设计要求时采用原设计值。荷载取值按照结构设计说明选用。
2) 结构复核采用程序。结构的复核计算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制开发的PKPM系列中的S-1, QITI模块。计算参数如下: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二级。加固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 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重点设防建筑 ( 乙类)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基本风压: 0. 40 kN/m2 ( 50 年一遇) 。基本雪压: 0. 35 kN/m2 ( 50 年一遇) 。抗震设防烈度: 7 度 ( 0. 15g) , 设计地震分组: 第一组, 常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0. 12, 特征周期值: 0. 45 s。建筑物场地土类别: Ⅲ类。
3) 复核结果。经复核, 该卫生服务中心上部主体结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基本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主要不符之处为: 一层个别框架梁承载能力略有不足。
3 加固方案设计
以一层⑨轴框架梁KL3 为例 ( 见图2 标注部分) , 截面尺寸为250 mm×600 mm, 配筋图见图3。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经PKPM分析计算, 该截面弯矩设计值为312. 2 kN·m。
3. 1承载力复核
由截面力的平衡条件[3]得:
则:x=88.62 mm≥2as=70 mm。
其中, as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所以, 该梁受弯承载力为[3]:
其中, Mu为梁受弯承载力; h0为截面有效高度, h0= 500 -35 = 465 mm。
所以, 该梁需要加固。
3. 2 加固方案初步设计
拟采用两层碳纤维布对梁抗弯加固。加固后, 梁截面图如图4 所示。
3. 3 加固方案验算
在梁底面粘贴碳纤维布时, 梁的受弯承载力[4]:
其中, M为加固后梁受弯承载力, M=312. 2 kN; x'为加固后梁受压区高度。
由加固后梁横截面力的平衡[4]:
其中, ψf为碳纤维布强度利用系数, ψf= 1. 0; ff为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设计值, ff= 1 400 N / mm2; Afe为粘贴碳纤维布面积。
则需要粘贴碳纤维布面积:Afe=71.99 mm2。
实际粘贴碳纤维布面积:A'fe=kmnfbftf。
其中, km为碳纤维布厚度折减系数, km= 0. 9; nf为粘贴碳纤维布层数, nf= 2; bf为碳纤维布宽度, bf= 250 mm; tf为碳纤维布厚度, tf= 0. 167 mm。
则:A'fe=75.15 mm2≥71.99 mm2。
所以, 加固方案满足要求。
4 锚固方案设计
当碳纤维布应用于混凝土梁的抗弯加固时, 常发生碳纤维布早期剥离破坏现象。剥离破坏作为一种脆性破坏模式, 在实际工程中应避免。研究表明, 采用一定的附加锚固措施可以提高加固梁的剥离承载力, 避免碳纤维布的剥离破坏。
在众多锚固方法中, 碳纤维布U形箍锚固法由于施工操作方便、经济性强等优点,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锚固方式[5]。根据文献[6][7]对U形箍锚固位置的研究结论, 在框架梁端部布置宽度为150 mm的U形箍, 剪跨区布置宽度为100 mm的U形箍, 集中荷载处布置宽度为200 mm的U形箍, U形箍高度均为600 mm。附加碳纤维布U形箍示意图见图5。
5 结语
1) 采用两层碳纤维布加固后, 框架梁抗弯承载力满足要求。
2) 碳纤维布应用于混凝土梁的抗弯加固时, 常发生碳纤维布早期剥离破坏现象。采用一定的附加锚固措施可以提高加固梁的剥离承载力, 避免碳纤维布的剥离破坏。
3) 碳纤维布U形箍锚固法是一种有效的锚固方式, 具有施工操作方便、经济性强等优点。
摘要:以某卫生中心的加固改造工程为例, 从承载力复核、方案设计、验算等方面, 阐述了碳纤维布在框架梁抗弯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并介绍了锚固方案的设计措施, 有效提高了加固梁的剥离承载力。
关键词:框架梁,抗弯加固,碳纤维布,锚固方案
参考文献
[1]张益多, 刘荣桂.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研究及应用综述[J].江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4 (6) :91-94.
[2]张冲.FRP加固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2.
[3]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4]GB 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
[5]夏建飞, 周雪华.FRP片材锚固技术研究现状[J].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4 (1) :99-103.
[6]张琼.U形箍锚固碳纤维加固低强度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分析[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09.
不锈钢绞线网加固T梁改造技术 篇4
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物砂浆加固是国内外刚刚兴起的全新加固工艺, 加固材料采用高强不锈钢绞线网和渗透性聚合砂浆。材料强度高、耐腐蚀、易于施工、节点处理方便;加固工艺施工简便、工期短, 采用机具设备简单。目前, 该加固工艺在桥梁、房屋的加固维修中已经逐步被运用, 表现出了极高的经济和实用价值。
我公司为了加强高强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砂浆施工技术的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提高功效, 节约成本、规范施工, 根据国家现行规范、行业标准, 结合我公司施工实践, 总结出一套加固T梁改造技术。
沧乐一级公路东关大桥的公路T梁加固改造新技术应用研究获2007年度沧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 加固方案
用高强不锈钢绞线网 (RC-A0301) 配合聚脂砂浆 (RC-A0401) 对T梁进行加固。纵向加固范围为跨中对称两侧各7m, 见图1 (a) 。在梁底16cm高范围内采用直径3.2mm、间距3cm的不锈钢绞线网 (RC-A0301) 加固, 然后喷涂界面乳浆 (RC-A0403) , 外覆RC-A0401渗透性聚合砂浆, 厚度2cm, 见图1 (b) , 以增加T梁的刚度。钢绞线网用10×50mm固定销连接。
2 加固T梁改造技术特点
(1) 无需破坏旧结构混凝土, 只需将结构混凝土表面炭化层清除即可。
(2) 工艺简单, 安全环保, 经济实用, 可操作性强, 工程量大, 投资少, 施工工期短。
(3) 粘合剂强度、聚合砂浆强度高于混凝土强度, 具有超强耐久性、抗氧化物和化学物侵蚀的能力及突出的抗老化能力, 使加固体系与原构件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 受力均匀, 加固构件荷载强度等级明显提高。
(4) 大幅度降低梁板的挠度, 抑制梁板开裂, 提高承载能力。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下暴露、干燥环境中的箱梁、板梁、T型梁及桥梁墩台加固。
4 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4.1 工作原理
不锈钢绞线网加固的原理是对高强度的不锈钢绞线网施加一定的应力, 采用渗透性聚合砂浆粘结于混凝土构件的表面, 使之成为预应力整体, 能够共同受力, 利用钢绞线网良好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构件承载能力的目的。
4.2 工艺流程
清除混凝土表面炭化层→固定不锈钢绞线网→喷涂界面乳浆→调配聚合性渗透砂浆→聚合性渗透砂浆施工→养生。
4.3 施工要点
T型梁加固方案的确定、实施得到了清华大学的技术支持, 其施工控制要点如下:
(1) 准备。按施工组织设计需要组织人员进场、培训, 调配机械、设备, 采购原材料, 并结合材料性质储存保管。
(2) 定位放线。按加固要求和钢绞线网格尺寸, 对加固部位的钢绞线方向进行确认, 并用墨线弹出。
(3) 清除结构混凝土表面炭化层。结构物面层需用金属丝砂轮片打磨T型梁, 除去混凝土表面炭化层的浮灰、杂物、油污等, 直至露出干净、平整的混凝土, 并用空气压缩机除尘, 清水冲洗干净, 晾干。
(4) 固定不锈钢绞线网。钢绞线网的固定销的直径为5mm, 打固定孔时用直径4.5mm金刚钻头, 打孔深度6~7.5mm, 固定孔呈直线型排列。对绷网部位和绷网方向进行确认, 要注意绷网时纵筋在上, 横筋在下。对钢绞线网进行剪裁时, 在钢绞线网的端头套上专用紧固环, 用紧线器或卷扬机配合其它设施拉紧, 使其达到现场要求的应力并使紧固环扎紧钢绞线头, 每两根钢绞线可共用一个紧固环;按加固要求的部位将钢绞线网的一端先用固定销栓固定, 在距端头100~150mm处再用销栓固定, 避免因张拉而使紧固环脱落;钢绞线网端头固定好后, 在另一端用紧线器夹紧钢绞线网, 对钢绞线网进行张拉, 使钢绞线网处于绷紧待加固状态;用T型销栓在网的纵横交叉处打孔固定, T型销栓呈直线型布置;纵向筋与横向筋间距要均匀, 横向筋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绷网的松紧以纵筋手捏有弹性即可, 不得出现有弯曲和未绷紧现象。
(5) 喷涂界面乳浆。界面乳浆 (RC-A0403) 为桶装材料, 每桶内有一袋界面灰和两袋乳浆组成, 使用时将一袋界面灰与两袋乳浆放在一起, 搅拌至均匀为止 (约6min) ;在喷涂界面乳浆 (RC-A0403) 前, 在混凝土结构表面浇水湿润, 然后用喷枪将搅拌好的界面乳浆进行喷射, 厚度不超过2mm, 喷枪嘴与地面成45°角。每桶界面乳浆喷涂面积约6m2。
(6) 调配聚合砂浆 (RC-A0401) 。1袋聚合灰 (RC-A0401) 配1袋稀释剂, 砂浆搅拌机每盘可同时搅拌6~10袋, 约6~8min搅拌均匀, 混合物30min内必须用完。聚合砂浆物理特性及耐久性指标可按表1采用。
(7) 抹聚合砂浆。抹灰时应使用铁抹压实, 一个作业面要求一气呵成, 抹灰材料要随搅拌随用, 停歇时间不得超过10min。抹灰层不得空鼓。抹灰施工面不得留有施工缝。
(8) 洒水养护。抹灰完成后, 应保持灰浆面层湿润, 喷雾养生。6h后进行洒水养护, 一般不少于7d。
4.4 注意事项
(1) 要求施工时间性强, 工序衔接紧凑, 以免混合料浪费。
(2) 材料采购、储存、使用要熟悉材料特性, 确保各环节不出纰漏, 紧密配合使施工紧张而有秩序地连续进行。
(3) 高强不锈钢绞线网规格为直径3.2mm、间距3.0mm。最大抗拉强度1535N/mm2, 弹性模量1.16×105N/mm2。不锈钢绞线, 不得有锈迹、折痕, 横断面不得变形, 必须顺直、富有弹性。
(4) 当平均气温超过25℃或空气温度超过30℃或环境温度低于5℃时, 不得施工。
(5) 加固效果检验, 抽测单件, 其频次不得低于加固总数的30%。
5 加固效果及经济效益
东关大桥加固工程于2003年8月5日开工, 9月19日完成, 总工期45d;东关大桥应用“不锈钢绞线网加固板梁施工”总成本155.7万元, 如拆除新建则需252万元, 节省38%;实际工期45d, 比新建需用工期98d节省43d。使用该技术既降低工程成本, 又缩短施工工期,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摘要:结合工程实践, 介绍了采用不锈钢绞线网-渗透性聚合砂浆加固T梁, 并对其技术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
框架梁加固改造设计论文 篇5
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是我国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两种结构具有不同的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现行规范对这两种结构混合承重的结构(如底框结构,内框架结构)采取了许多抗震措施,并且明确指出此类结构仅适用于标准设防类及以下的房屋。但是,目前有部分90年代左右建造的中小学重点设防类建筑采用的是框架-砌体混合结构,这类结构有的是底框结构,有的是框架和砌体相连的结构。这种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明显不足,在地震作用下极易产生破坏,从而严重威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对这类建筑的抗震鉴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鉴定经验。本文对某框架和砌体相连的混合结构进行地震作用分析,以了解这种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承重墙体的抗震承载力情况,并根据抗震分析结果对其进行抗震加固改造。
2. 工程概况
合肥某中学综合楼,建于本世纪90年代初,共5层,层高为3.5m。由于使用功能的需要,本综合楼右侧采用砌体结构,预制楼屋盖,左侧采用框架结构,现浇楼屋盖;第一层承重墙厚370mm,二层以上承重墙厚240mm。本综合楼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简称乙类),抗震鉴定类别为B类。在进行抗震鉴定之前,对本综合楼的梁、柱混凝土强度和承重墙砂浆和砖强度进行了检测,经检测,梁、柱混凝土强度可达C20,砂浆强度可达M2.5,砖强度可达M10。本综合楼标准层结构布置图如图1所示。
3. 结构抗震分析
本综合楼为框架与砌体相连的混合结构,采用国内常用的PKPM结构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时,因无法对砌体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作出定义,分析误差较大。困此,本文采用ETABS结构分析软件对本综合楼进行地震作用分析和计算。材料定义的部分参数如表1所示:
采用地震反应谱法进行分析计算,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为0.08,场地特征周期取为0.30s。结构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本综合楼可以看成非对称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因此,本楼地震作用分析主要依据现行抗震规范关于多层框架剪力墙的计算分析要求进行。本综合楼层层间剪力、楼层最大弹性位移与平均位移之比、框架部分承担的剪力及占楼层全部剪力之比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楼层横向最大弹性水平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平均值的1.2倍(接近1.5倍),属平面扭转不规则;另外,右侧框架部分所承担的地震剪力(计算中也包括构造柱承担的地震剪力)仅占相应方向的7.8~12.3%,表明楼层绝大部分地震剪力都集中到了楼层各片承重墙上。因此,这种混合结构体系对抗震十分不利。表3为第 (3) 、 (6) 和 (9) 轴横向承重墙地震剪力设计值、抗震承载力设计值及比较情况。可以看出,部分墙体抗震承载力不满足,需采取抗震加固措施。
3. 加固改造设计
对于本教学楼,拟采用改变结构体系方法,在左侧框架结构内增砌抗侧力承重墙,承重墙内增设贯通拉结筋,墙顶与框架梁间采用干硬性膨胀砂浆捻缝,以确保增砌的抗侧力墙能满足抗压和抗剪的要求,墙体砖采用蒸压灰沙砖,设计强度等级M15,砂浆强度等级采用M5。通过这种结构形式的改造,本混合结构可以看作砌体结构。改造后的标准层结构平面图如图3所示,建立的ETABS结构模型如图4所示。
采取上述加固改造措施后,依然采用ETABS结构软件进行分析计算,通过地震作用分析可知,本综合楼最大弹性位移角为1/3088(位于第二层横向),楼层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之比最大为1.120 (位于第二层横向) ,满足抗震要求。表4为抗震加固改造后第 (3) 、 (6) 和 (9) 轴横向承重墙地震剪力设计值、抗震承载力设计值及比较情况。可以看出,除第 (9) 轴第二层横墙抗力/效应比略小于1以外,其它均大于1,满足抗震要求。对 (9) 轴第二层横墙采取增设单层钢筋网砂浆面层措施进行局部加固,从而可使整栋教学楼满足抗震要求。
4. 结论
通过对合肥某框架与砌体相连的混合结构进行抗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认识:
(1) 框架与砌体结构是两种不同的结构体系,由于材料性质不一样,力学计算模型不一样,结构侧移刚度不一样,造成结构平面扭转,从而使绝大部分地震剪力都集中到砌体结构的各片承重墙,对承重墙体抗震十分不利;
(2) 通过改变结构体系,变成单一砌体结构形式后,结构平面墙体布置较均匀,平面扭转较小,地震剪力分配较均匀,各片承重墙抗震承载力基本满足要求;
框架梁加固改造设计论文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既有建筑使用功能完善而引起的扩建、改造以及以提高建筑物安全性为目的的加固活动日益频繁。加固与扩建项目在很多时候是要求原有建筑在加固改造施工期间大面积正常使用。这就要求在项目进行加固和改造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既有建筑部分的改动。笔者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较为典型一例进行探讨。
1. 工程概况
原有建筑为某学院培训中心楼,地点位于武汉市汉口区。原建筑建于90年代,其建筑面积10690m2。2004年因为规模扩大设备提高需要在原建筑物两端分别扩建,扩建建筑面积分别为5485m2, 3500m2。原建筑结构为八层框架,扩建部分的结构为七层框架,层高同原建筑的层高,新老建筑交接处原建筑物平面和立面局部有凸凹造型,现在要求将退凹部分补齐并与新建筑物连成一体。详见图1.1。
2. 扩建方案
新老建筑连接方式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两者设沉降缝由上到下完全脱开承受新扩建部分的荷载,另一种是通过可靠连接方式把两者紧密结合连成一个整体。在本案中以上两种方法都采用了。
两端扩建部分基本与原建筑等高,如果把两端扩建部分也与原主体结构连成整体,势必造成加固构件增多,结构的整体性也难以得到保证。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两部分基础可以完全断开,故适合采取第一种方法进行。本工程退凹补齐部分,因场地限制基础部分无法断开,而新增加部分与原结构相比面积要小得多,对结构整体影响不大,故补齐部分宜采用第二种做法。
2.1 两端扩建部分的结构方案
加大新建建筑与既有建筑结构柱之间的距离,来解决新老建筑之间基础打架的问题;以扩建附楼(一)为例,如图2.1.1所示,11轴和12轴之间间距设为1000毫米,扩建附楼和既有建筑物之间设置了沉降缝,减小新扩建附楼沉降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影响。在这个距离内CT-11和CT-12可以分开。基础形式根据地质状况采用桩基,桩的布置根据计算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图示形式。图中JL6做成倒“L”形,有效满足连接承台加强柱底约束,同时承担了其上部墙体荷载。上部结构中采用悬臂梁外伸来承担上部结构,实现新老建筑物在使用功能上的“无缝”对接。
2.2 补齐部分的技术处理
按照通常的结构布置方案,不考虑增加XKZ1、XKZ2、XKZ3(参考图2.1.2所示),直接将新建部分结构梁搭到原结构的梁上。经计算后发现,四层以上与扩建相邻处的原建筑部分框架梁配筋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如图2.1.2中的KL1和KL2),而对KL2 (1)跨度大,直接对其进行强度加固难度大,效果也不明显。结合本案的场地特征——补齐部分地理位置相对于既有部分相对独立,没有纠结在一起,笔者采取了如图2.1.2中所示的结构方案布置,将补齐部分从传力途径上独立于既有建筑结构,仅在下部基础上连成整体,在两部分衔接处的板梁柱连接按构造要求做处理。这样既有建筑结构不需要做加固,而新增加部分又能在独立完成承担其荷载使命的同时与既有结构又保持较好的整体性。
3. 结构加固
随着科技的发展,加固方法在不断地多样化和成熟化。目前比较流行的有截面加大法,碳纤维材料加固法,外包钢板等,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这里不一一列举。结合本案特点,扩建部分在既有结构外部,外部施工对既有结构的使用影响很小,而且从整体工程项目状况来看,大部分是混凝土湿作业,所以这里局部结构的加固应以截面加大法首选。理由如下:1、湿作业对既有建筑影响很小;2、湿作业不额外增加模板等施工成本;3、截面加大法做结构加固成本低,技术成熟。
3.1 基础的加固
本案基础形式根据地质报告的要求,选用桩基。上部结构扩建后经计算需要对桩基进行加固。
“锚杆静压桩法是把锚杆技术和静压技术两者结合起来。它利用建筑物的自重,先在基础上埋设锚杆,借锚杆反力,通过反力架用千斤顶将桩逐段压入地基和基础中凿开出来的或预留的桩孔,当压桩力达到1.5一2.0倍桩的设计荷载时,就可将桩和基础紧固在一起,卸除反力架千斤顶,该桩便能承受荷载,从而减少基础下地基所受的部分压力,阻止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由此可以看出,锚杆静压桩施工设备简单,操作灵活简便,施工面较小,其压桩力有着直观反应便于掌控;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综合成本低;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无噪音污染。本案地基土从上往下分别为回填土、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选用锚杆静压桩方案可行。该方法注意事项如下:1、新老承台接触面应凿毛并清理干净;2、新浇筑承台强度等级提高;3、锚杆植入深度要保证,必要时应做抗拔实验;4、新增加承台配筋与原承台钢筋应有可靠连接。
3.2 框架梁和柱的加固
框架梁和框架柱加固原理同,方法也基本同。由于这项技术目前已经很成熟,这里一起做简要介绍。
框架梁和柱加固需注意以下两点:1、原结构柱表面应凿毛,并清洗干净;2、加固部分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提高。
3.3 构件的连接
连接处的梁、板、柱采用植筋的方式将新老建筑进行可靠连接,使新老建筑整体性能在构造上得到加强。
4. 结束语
框架梁加固改造设计论文 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高陡边坡,稳定性,防护加固,预应力锚索框架梁
1 工程概况
湖南某高速公路K90+190~K90+450段, 左侧边坡由连续三个坡面构成, 总长为260 m, 最高点距路面高差88.6 m, 属于高陡边坡。根据地质详勘资料, 山体内存在断层破碎带, 采用直线滑动面法对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 表明边坡开挖后处于不稳定状态, 必须对坡面进行特殊的加固处治。本工程加固方案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加锚索、锚杆结构体系进行加固。根据动态设计的原则, 在施工前进行锚索拉拔试验和评估, 对现场开挖及钻孔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控, 通过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 完善设计, 调整施工工艺, 保证了设计和施工的质量, 使该边坡加固工程达到了预定效果, 确保了坡面稳定性。
2 边坡地质条件及岩体分析
K90+190~K90+45段边坡山体构造断裂带上, 山脊较窄, 山坡较陡, 坡角一般30左右, 坡残积层厚度不大。出露地层约2.5 m~13.2 m, 强风化带约2.9 m~12.5 m, 风化强烈, 组织结构多已破坏, 裂隙成交错状发育且为泥质填充。中风化带约2.1 m~17.6 m, 岩体裂隙发育呈交错状, 岩面多被铁、锰质渲染, 部分裂隙已被石英呈细脉状充填胶结;主要裂隙产状顺坡发育, 倾角约为20°~30°, 有断层泥或断层角砾发育。微风化带裂面多被石英呈细脉状充填胶结, 部分裂隙被铁、锰质渲染, 主要裂隙产状顺坡发育, 倾角25°到30°。工点内无地表水体分布, 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堆积层中孔隙水和基岩孔隙裂隙水, 主要由大气降雨补给, 明显受季节性影响。虽然工点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岩土含水性弱, 但由于皆位于斜坡地带, 边坡上部汇水面积大, 雨季大量地表水下渗, 软化土、石界面及岩石风化接触面, 极易造成边坡失稳滑塌。根据以上边坡的地质条件及岩体分析, 可以确定工点的主要工程病害为潜在的滑坡, 滑面有土石分界面、岩体风化接触面、断层破碎带。
3 高速公路边坡力学稳定性分析
边坡力学稳定性验算采用直线滑动面法, 最小稳定系数可由下式求得:
undefined
式中:a0——参数; a0=2c/γH;
c——边坡土体的单位粘聚力 (kPa) ;
γ——边坡土容重 (kN/m3) ;
H——边坡的竖间高度 (m) ;
β——边坡的坡度角 (°) ;
f——边坡土体内的摩擦系数f=tgϕ;
ϕ——土体内磨擦角 (°) ;
m——边坡斜度系数 (横、纵) 。
K90+240断面是本工程高陡边坡的典型断面 (见图1) , 以此作为计算断面进行边坡力学稳定性验算,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参数取值:c=15kPa ϕ=25° γ=19kN/m3
边坡横向长:5×2+7.5+10×3+8+2×7=69.5 m
边坡纵 (竖) 向h:10 m×6+8=68 m
m=69.5/68=1.02
a0=2c/γH=2×15/19×68=0.023
f=tgϕ=tg25=0.466
undefined
计算结果说明该处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必须进行加固处理。表1为边坡力学验算的参数及结果 (这里仅对K90+240断面进行验算, 其余断面验算不再详述) 。
4 边坡加固处治措施
完善的地表截、排水系统可以防止地表水大量下渗, 坡面设置泄水孔可排除坡体内裂隙水, 从而改善边坡的稳定状况。本边坡截水沟设在距坡缘5 m位置处, 每级平台设平台排水沟, 截水沟及平台排水沟中的水通过急流槽引入路基边沟。坡面设泄水孔, 沿路线走向间距6m, 呈梅花型布设, 长短交错。
K90+190~K90+290段左侧边坡坡率由下而上分别为1∶0.5;1∶0.5;1∶0.75;1∶1;1∶1;1∶1;1∶1, 平台为2 m。坡面防护第Ⅰ、Ⅱ、Ⅳ、Ⅵ级采用锚索格子梁。K90+290~K90+450第Ⅰ、Ⅳ级采用锚杆格子梁, 第Ⅱ、Ⅲ级采用锚索格子梁, 锚索孔径Φ130, 为6Φ15.24钢绞线, 设计拉力730kN, 其余设计形式与K90+190~K90+290相同。
4.1 预应力锚索拉拔试验
在锚索施工前, 进行了锚索拉拔试验, 试验采用9Φ15.24钢绞线, 钻孔直径ϕ130, 灌注浆为M30水泥砂浆。试验共作两组, 其中一组锚固段位于中风化岩中, 另一组位于微风化岩中, 见表2, 自由段长要求≮5 m。通过锚索拉拔试验可以知道锚索在破坏时的极限拉力值, 并根据该试验数据分析锚索的设计及锚固长度是否安全可靠, 锚索拉拔试验结果见表2。
注:表中括号内数字为实际锚固段钻孔深度。
试验结果表明6根锚索均因断丝而破坏, 锚索未被拔出, 锚索断丝拉力均小于锚索抗拉标准值, 断丝拉力最小值为2 096 kN。
本边坡预应力锚索 (8Φ15.24) 设计拉力为960 kN, 设计安全系数为2, 考虑安全储备后, 预应力锚索设计拉力为960×2=1 920 kN, 该值小于拉拔试验中最小断丝拉力2 096 kN, 证明预应力锚索 (8Φ15.24钢绞线) 拉力能达到设计要求。由于锚索未被拔出, 说明设计锚固长度足够。最小锚固长度可由下式反算得出:LC=TC/πDτ
式中:LC——有效锚固长度;
TC——锚索设计拉力kN;
D——锚索钻孔直径m;
τ——锚固段周边的抗剪强度MPa;
τ——的取值:硬质岩 1.2 MPa~2.5 MPa;软质岩 1.0 MPa~1.5 MPa;风化岩0.6 MPa~1.0 MPa。
4.2 试验锚索计算 (以S-1为例)
TC取断丝拉力2 147 kN;τ取1.2 MPa;D取0.13 m
则LC=2 147×103/3.14×0.13×1.2×106=4.38m<8m
计算结果均小于设计锚固长度, 说明按设计施工偏于安全。
5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施工技术要点
高边坡地段先后进行了两次地质钻探, 基本查明了岩石的岩性、结构和断层破碎带的分布状况。在边坡开挖及锚索钻孔施工过程中, 仍继续对现场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观察, 进行动态设计以使设计符合实际地质情况。K90+221.2~K90+250.4段通过钻孔记录就进一步查明了断层破碎带距坡面的深度和厚度,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原设计的锚索长度进行了加长, 保证了埋设在破碎带以下的锚固长度达到设计要求, 破碎带情况见表3。
施工流程见图2。
结合施工工艺流程, 该边坡防护加固工程主要施工技术及施工中的优化措施如下:
(1) K90+190~K90+450段第一级边坡开挖后, 大部分出露的基岩良好, 钻孔记录资料也显示破碎带埋藏较深, 坡脚稳定, 取消了原设计的锚杆挡墙, 边坡直接刷坡到水沟顶部, 避免了工程浪费。
(2) 高边坡的开挖和防护严格按照开挖一级锚固一级和间隔钻孔的要求施工, 由于刚开挖的边坡有潜在滑坡危险, 必须密切注意观察边坡的活动变化。在开挖K90+340附近的第一级边坡后不久, 就发现平台开裂约1 cm, 此段边坡有大面积滑塌危险。针对这一情况立刻采取灌浆封闭裂缝, 打临时锚杆加固的措施, 稳定了边坡, 根据出险地段位于两个坡面交界处, 地表水及下水丰富的情况, 加设了山谷排水沟, 加密了泄水孔, 从而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3) 锚索施工工艺方面也进行了部分改进。原设计注浆为两次灌浆法, 先通过钢花管灌注锚固段, 在锚索张拉后再通过软管补充灌注锚固段和自由段。两次灌浆法在实际施工中不易控制, 容易造成注浆管堵塞等弊端。为简化锚索制作和加快注浆施工, 在保证注浆质量的前提下采用了一次灌浆方法。注浆方法改成一次注浆后, 取消了锚索自由段与锚固段间的止浆环, 锚索自由段涂抹黄油套上PVC管, 管口直接用胶布缠绕密封防止浆液流人。
(4) 锚索架线环采用现场加工, 即环绕长8 cm的钢管纵向焊上7个钢耳, 在钢耳之间架线, 代替原设计的圆形架线环。注浆管采用承压能力为20 MPa的橡胶软管替代原设计钢花管并贯穿在锚索中央。注浆所用的水泥砂浆配合比经现场反复的调整试验, 最终确定水泥、砂、水的配合比为1.0∶0.5∶0.44, 浆体强度达到20 MPa以上, 注浆压力控制在0.6 MPa左右。注浆从钻孔底部开始, 边注浆边拔管, 拔出速度由要求的注浆压力控制, 一次性注完锚固段和自由段。在注浆结束时稳压15 min~20 min, 使注浆充分。二次注浆改成一次注浆, 简化了工序, 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 收得了良好的效果。
(5) 锚杆的张拉与锁定:该锚索加固边坡防护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 钢绞线标准强度为Rby=1 860 MPa。锚索张拉控制力为520.8 kN, 超张拉10%。锚杆的张拉,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张拉设备使锚杆杆体自由段产生弹性变形, 从而对锚固结构施加所需求的预应力值。在张拉过程中应注重张拉设备选择、标定、安装、张拉荷载分级、锁定荷载以及量测精度等方面的质量控制, 一般要求如下:①张拉设备要根据锚杆体的材料和锁定力的大小进行选择。选择时应考虑它的通用性能, 从而使得它具备除可能张拉配套锚具外, 还能张拉尽可能多的其他系列锚具的通用性能, 做到一项多用;②张拉前对张拉设备进行标定。对于1 000 kN以下的千斤顶, 可用2 000 kN的压力机标定, 标定的数据与理论值误差应小于2%;③安装锚夹具前, 要对锚具进行逐个严格检查。锚具安装必须与孔道对中, 夹片安装要整齐, 裂缝要均匀, 理顺注浆管后依次套入锚垫板、工作锚、限位板, 在限位板上用千斤顶预拉, 每根预拉一定荷载后, 再套入千斤顶、工具锚、工具夹片等;④张拉前, 必须待锚固段、承压台 (或梁) 等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方能进行张拉, 同时必须把承压支撑构件的面整平, 将台座、锚具安装好, 并保正和锚索轴线方向垂直 (误差<5°) ;⑤张拉应按一定程序和设计张拉速度 (一般为40 kN/min) 进行。正式张拉前进行二次预张拉, 张拉力为设计拉力的10%~20%。正式张拉荷载要分级逐步施加, 不能一次加至锁定荷载。
6 施工监测
边坡防护加固工程完工后, 在K90+190~K90+320左侧边坡共设置10个观测点。观测方法是沿用原平面和高程的控制点, 采用索佳210全站仪对观测点的进行坐标和高程测量, 锚杆张拉锁定后第一个月内每日观测1次;2个月~3个月内每周观测1次;4个月~6个月内每月观测3次;7个月~12个月内每月观测2次;12个月以后每月观测1次。在观测过程中, 如出现异常, 应立即进行检查, 处理完毕后, 方能继续观测。观测成果及时整理, 第一年内的观测成果将作为工程验收的资料。经长时间观测, 各点累计坐标变化均未超过7 mm、5 mm, 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7 结语
综上所述, 本高速公路在高边坡防护工程中大量使用预应力锚杆, 较好的防止了高边坡不稳定岩层、土层的滑移, 对边坡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很好的保证。由于这种技术大大减轻结构的自重、节约工程材料并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目前在工程中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 [ID:5028]
参考文献
[1]CECS22-90, 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S].
[2]SL212-98, 水工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S].
[3]GB50086-200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S].
[4]李海光.新型支挡结构设计与工程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