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状半月板

2024-10-01

盘状半月板(共5篇)

盘状半月板 篇1

摘要:目的:分析对盘状半月板损伤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60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观察分析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后优良率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患者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出现了显著上升的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关节镜手术在盘状半月板损伤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 可行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手术,膝关节

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60例, 探讨盘状半月板损伤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60例 (62膝) , 男31例 (36膝) , 女29例 (26膝) , 年龄17~46岁, 平均 (30.21±2.33) 岁, 病程7 d~3年, 平均 (4.32±1.21) 个月。本组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盘状半月板损伤, 临床表现出膝关节肿胀、疼痛及弹响等。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学相关部门同意, 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相关情况,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研究。

方法:术前对所有患者予以MRI检查, 确定损伤类型, 结果见表1。

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 均实施关节镜手术治疗。对患者予以常规麻醉之后, 利用“施乐辉关节镜系统”, 了解不同患者的盘状半月板损伤情况和分型情况, 并予以针对性手术治疗。其中, 1例患者为Wrisberg型盘状半月板体部横行撕裂至关节囊缘、前角纵形撕裂, 实施半月板全切除术。单纯纵形撕裂或关节囊缘撕裂者36例 (37膝) , 均实施部分切除成形和 (或) 缝合。复杂损伤、撕裂范围较大23例 (24膝) , 实施次全切除术。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 再次对患者的关节内情况予以观察, 并利用探针对修复成形后的半月板情况进行反复的探查, 确保边缘整齐且张力正常。对关节腔予以彻底的冲洗, 并对切口进行加压包扎。待麻醉消除过后, 指导患者开始踝泵训练。术后第2天去除加压包扎, 并开始屈膝练习, 术后第3天开始负重练习。术后5~7 d出院, 指导患者科学开展功能锻炼, 并定期回院接受复查。

观察指标:术后基本情况:包括并发症和切口愈合情况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一共分8项, 总分100分, 得分越高表示膝关节功能越好。术后疗效:术后随访1~3个月, 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 (1) 优: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患者可正常生活; (2) 良: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偶尔出现疼痛, 患者可正常生活; (3) 可:膝关节活动略受限制, 时而出现疼痛, 患者可正常生活; (4) 差: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伴有持续疼痛, 患者无法正常生活[1]。总优良率=优+良。

统计学处理: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Excel表格, 并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 并利用 (±s) 进行表示, 计数资料予以χ2检验。并对P值进行检测, 如果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术后患者疗效分析:经统计, 所有患肢切口均Ⅰ期愈合,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二次手术。术后2~3周, 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活动。治疗后1~3个月, 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中治疗后1个月的优良率88.7%, 治疗后3个月93.5%, 见表2。

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评分情况分析:经统计和比较, 较之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患者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出现了显著上升的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 较易出现各种损伤, 如果治疗不当会导致各种功能障碍等的出现。因此, 临床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常规治疗各种膝关节损伤可以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 但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 患者术后恢复较慢, 且大多会出现膝关节功能恢复不佳的情况。近些年来, 关节镜技术开始用于对各种膝关节损伤的治疗中, 且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2]。关节镜可以较为直观地呈现出膝关节损伤的具体情况, 包括具体的损伤部位和位置等, 从而极大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同时, 手术医师利用关节镜进行手术操作, 可以更好地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最大程度减少对患者造成的损伤。且患者在术后可以尽快接受功能性锻炼, 有助于促进患者膝功能的恢复。从而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

本研究中, 对60例 (62膝) 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关节镜手术治疗。结果显示, 术后所有患肢切口均Ⅰ期愈合,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二次手术。术后2~3周, 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活动。治疗后1个月的优良率88.71%, 治疗后3个月93.55%。较之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患者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出现了显著上升的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参考文献

[1]戴永立, 郑延贵, 黄明.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28例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7 (1) :33-35.

[2]任晖, 董充慧, 张向臣.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手术30例[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S2) :362-363.

[3]胡柯嘉, 冯德宏, 王凌.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2, 26 (12) :1457-1461.

盘状半月板 篇2

关键词:关节镜,半月板,疗效,影响因素

盘状半月板是出现在儿童以及青少年人群中常见的膝关节内结构紊乱性疾病,往往仅出现在外侧半月板。由于盘状半月板软骨形态的异常、纤维环的断裂,在膝关节运动中盘状半月板更易导致损伤破裂,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在中国,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率为16%~46%[1],在儿童中盘状半月板通常有明显的症状,而在成人中往往是外伤后或者关节镜手术中才会发现盘状半月板的存在。微创关节镜手术目前已成为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主要方法,现对我院近3年来21 例关节镜下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的临床资料、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本院关节镜下治疗半月板损伤的142 例患者,存在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患者21 例,其中男性8 例(38.1%),女性13 例(61.9%);年龄18~56 岁,平均40.9 岁。左膝10 例(47.6%),右膝11 例(52.4%)。所有患者术前均详细询问病史,患膝行X线、MRI检查,并对每位患者做术前Lysholm评分以及Tegner运动评分。

1.2 关节镜检查 患者仰卧位,采用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肢大腿驱血上止血带。常规取膝关节前、内外侧切口,行关节镜探查,重点了解盘状半月板形态、损伤程度和范围,确定有无其他伴随病变。根据半月板撕裂形态、边缘磨损情况,采用不同的术式处理损伤的盘状半月板,并将半月板边缘用刨削器和等离子刀修整光滑,同时修复伴随病变,用3 000~5 000 mL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待冲洗液清澈为止,术毕棉垫加压包扎。其中,术者根据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程度采用不同的术式:游离缘小范围的撕裂、前后角以及滑膜缘无撕裂者行半月板成形术;半月板局限撕裂、周缘组织结构稳定者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而半月板撕裂较严重,裂口接近边缘,但半月板周边组织以及前后角附着点未受损伤时则行半月板次全切除术。

1.3 术后恢复 关节镜下半月板手术的患者术后24 h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第3天床旁渐屈膝运动,患膝借重力屈至90°,术后1周可逐渐下地进行功能锻炼,术后3~4周逐渐恢复正常行走,术后5~6周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可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

1.4 随访与统计分析 所有盘状半月板的患者均行门诊复查以及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按照Ikeuchi评分方法进行评分,优:关节无弹响和疼痛,活动不受限;良:关节运动时偶有轻微疼痛,活动不受限;可:运动时可有轻、中度疼痛,活动不受限;差:活动时中至重度疼痛或休息时疼痛,活动受限[2]。同时应用Lysholm评分以及Tegner运动评分对膝关节术后功能进行评定。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检验,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差异性单向方差分析,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组有明确外伤史者13 例(61.9%),运动或摔伤8 例,道路交通伤5 例;病史0.3个月~20年不等,平均36.3个月。本组病例均出现患膝关节的疼痛,反复患膝关节肿胀,弹响7 例(33.3%),绞索11 例(52.4%),程度不同患膝伸直受限10 例(47.6%);关节外侧间隙压痛11 例(52.4%),McMarray征外侧阳性16 例(76.2%),旋转挤压试验阳性8 例(38.1%),Aplay试验阳性11 例(52.4%),术前行MRI检查明确盘状半月板损伤19 例(90.5%)。

依Watanabe等[3]提出的盘状半月板分型,关节镜下检查示完全型10 例(47.6%),非完全型11 例(52.3%),无Wrisberg型;依撕裂方式分型,桶柄样撕裂5 例(23.8%),水平撕裂6 例(28.6%),放射状裂2 例(9.5%),复合裂3 例(14.2%),退变性撕裂5 例(23.8%);依撕裂累及部位分型,外侧半月板前角7 例(33.3%),体部7 例(33.3%),后角12 例(57.1%);关节镜下行半月板成形术10 例(47.6%),部分切除术5 例(23.8%),次全切除术6 例(28.5%);盘状半月板伴随关节软骨面退行性病变行关节软骨面修整术5 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3 例,内侧半月板次全切除术1 例,游离体取出术3 例。此21 例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3.09 mL,手术时间为78.7 min,住院时间为14.8 d。

术后21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无手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9~35个月,平均22.3个月。术后6个月按照Ikeuchi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17 例,良3 例,可1 例,优良率95.23%。Lysholm术前术后评分分别为(36.0±9.6)分、(89.9±9.5)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00),Tegner运动评分术前术后分别为(2.09±0.89)分、(5.52±0.30)分,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00)。

关节镜下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见表1),年龄与半月板的分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盘状半月板术后的临床疗效。在年龄的分组中,依Tegner运动评分的评价,小于20 岁与40~60 岁年龄组有明显的差异(P=0.007);在盘状半月板类型分组中,依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评分、Ikeuchi评分的评价,Watanabe分型对手术的临床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P=0.011,P=0.031,P=0.050),而性别、外伤史、半月板撕裂方式、关节镜手术方式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3 讨 论

3.1 盘状半月板的解剖特点及其病因 膝关节半月板具有传递载荷、吸收震荡、润滑关节、扩大应力面积和增强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外侧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率为0.4%~17%,其中20%为双膝盘状半月板[2]。外侧半月板为环形,平均宽为12 mm,高为4 mm,覆盖了外侧胫骨平台70%的面积,与半月板股骨韧带紧密相连,但并未与外侧副韧带相连,这就决定了外侧半月板相对于内侧半月板在屈伸活动中有较大的活动度而易导致损伤撕裂。但是盘状半月板产生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Smillie认为半月板的盘状形成时期是胎儿半月板成熟的一个阶段,由于中间部分的吸收障碍导致了盘状半月板的形成(先天性盘状半月板),但是这个理论却没有得到解剖学的支持[4]。Kaplan则认为半月板后角的附着结构缺失使得半月板过分活动,受到多重微损伤,最终导致了半月板结构的异常,但是这一理论在正常半月板附着的病例中却不能解释[5]。Wen等[6]研究了12 例家族2代人均为盘状半月板的患者,其中第1代患者均为母性,系为母系遗传,这种遗传特性也被Komatsu等[7]证实。因此这些研究表明盘状半月板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然而这一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3.2 盘状半月板的分型及临床意义 盘状半月板是导致儿童关节镜手术最常见的原因,因其周围胶原纤维网的异质性与断裂,以及解剖结构的变异,在受到轻微的垂直和扭转应力时半月板就有可能破裂,产生临床症状。1969年Watanabe等基于盘状半月板在关节镜下的表现将其分为完全型、不完全型以及Wrisberg韧带型[3]。Wrisberg韧带型由于半月板后角胫骨的附着部缺失,导致了半月板活动度增大,损伤之后出现打软腿的临床症状。这一分型后被Monllau扩展至第

4型,为有周围附属结构的环形盘状半月板,然而这一分型在临床上尚未得到公认[8]。1996年Jordan依据半月板边缘的稳定性将完全型以及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列为稳定型,进而再依据症状、撕裂与否分类,Wrisberg韧带型由于缺少韧带的附着而被列为不稳定型[4]。Bin根据O′Connor半月板撕裂的方式将盘状半月板的撕裂分为单纯水平型、复合水平型、垂直型、放射型、退变型以及混合型。Bin发现手术切除范围与撕裂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却没有发现与Watanabe盘状半月板分型的相关性[9]。通常情况下,放射状与退变型撕裂需行部分切除术,严重的垂直型与混合型撕裂需行半月板次全切除术或全切除术[9]。在我们的病例中,同样根据患者撕裂类型以及损伤累及部位决定关节镜下半月板的术式,仅累及游离缘小范围的水平裂、退变性撕裂行半月板成形术,放射状、复合水平裂但周缘组织结构稳定者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而严重的放射状、混合型撕裂、裂口接近边缘则行半月板次全切除,因此这种分型在临床上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3.3 盘状半月板与退变性疾病的关系 盘状半月板往往伴随骨髂肌肉系统的异常,如腓骨头高耸、腓骨肌异常、外侧股骨髁发育不全、外侧关节间隙增大、外踝形态异常、膝下内侧动脉扩张等。剥脱性骨软骨炎常发生在膝关节易受损的股骨髁部,80%的外侧股骨髁剥脱性骨软骨炎与外侧盘状半月板并发,盘状半月板即使在没有撕裂的情况下也会对外侧股骨髁产生异常的作用力,因此超载负荷易造成继发关节软骨退行性变。久之,由于退行性病变的反复存在,某些患者可以导致外侧股骨髁的剥脱性骨软骨炎。另外Ahn等[10]指出,有临床表现的盘状半月板常伴随膝关节的退变性改变,他分析的329 例存在盘状半月板的膝关节中边缘性骨赘118 例,软骨损伤90 例,年龄、病史以及盘状半月板的类型与这种退变性改变密切相关。我们的21 例患者中也有5 例因关节面软骨的退变而行关节软骨面修整术。这是因为盘状半月板的异常力学结构使关节内的应力增大,使关节软骨胶原成分承受的张力增加,最终导致关节软骨的变性和骨关节炎。

3.4 关节镜下治疗盘状半月板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盘状半月板的治疗取决于其撕裂的类型、伴随症状、病史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年龄。一般情况下,盘状半月板没有临床症状是不需要治疗的;仅出现弹响,没有疼痛、绞锁以及肿胀等可以做临床观察;当出现绞锁、疼痛症状,并且理疗等保守治疗失败后则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对于不稳定的Wrisberg韧带型以及稳定的有症状的盘状半月板撕裂,过去传统的半月板全切术被认为是金标准,但是半月板切除的范围多少与残留承受局部应力的半月板面积是成比例的,这就导致了后期由于超载负荷造成的继发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现在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半月板全切除术已经逐渐被可以保留半月板一定稳定性的部分切除术所替代,而对于不稳定的Wrisberg韧带型,现在专家学者都推崇胫骨后角附着部的修补术。但是,对于某些类型的半月板撕裂、范围较大或者延误治疗的盘状半月板撕裂,不能强行追求保留半月板,从而使残留的半月板边缘过短,致使剩余的半月板因不稳而发生二次撕裂。

在本中心的病例中,两位术者根据半月板撕裂的形态以及范围共同决定半月板修整的术式,术后随访Ikeuchi优良率95.23%,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能力评分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此结论与其他中心的研究结果相似[11]。Wong等[11]对32 例盘状半月板的患者随访中,Ikeuchi膝关节评分优良率为78%,IKDC评分为(71.7±12.4)分,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不同处理组(半月板成形术、部分切除术、次全切除术)之间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Tegner活动度评分、VAS疼痛评分均无明显的差异。Good的回顾性分析指出,21 例盘状半月板的患者随访37.5个月后所有患者可以屈膝至135°[12]。因此,关节镜下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的手术方法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

Morrissey等[13]指出,影响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疗效的因素包括病史、性别、性别加损伤类型复合因素,但不包括Hughston评分、年龄、BMI、膝关节肿胀、膝关节屈曲受限[13]。然而Okazak指出,患者年龄、盘状半月板撕裂的类型虽然与长期的临床疗效无统计相关性,但是年轻的患者却易获得较好的长期效果与较高的生活质量[14]。Wong的研究也表明,患者的年龄与临床预后成负相关,25 岁之前接受手术的患者中仅有1 例未恢复膝关节理想的屈伸度[11]。Papadopoulos认为盘状半月板环形胶原纤维组织结构混乱,加上40 岁之后半月板细胞构成的退变,从而导致了老年人手术治疗后预后比较差[15]。我们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盘状半月板Watanabe分型对关节镜下手术的临床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小于20 岁与40~60 岁年龄组的Tegner运动评分有明显的差异,Watanabe分型在各种评价体系下对手术的临床结果均有显著的影响,而性别、外伤史、撕裂方式、手术方式却没有明显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外侧盘状半月板大宗的回顾性分析研究还较少,仍需多中心、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确定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的长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盘状半月板 篇3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 男19例, 女12例;年龄16~47岁, 平均29.4岁;右膝17例, 左膝14例。均为外侧半月板损伤。镜下见纵裂4例, 水平裂5例, 瓣状裂6例, 桶柄裂 8 例, 放射状5例, 混合裂3例;病程 0.5~41d不等;有明确创伤史者26例, 原因不明者5例。

1.2 临床表现

弹响、关节疼痛不适、伸直受限、打软腿、绞锁、股四头肌萎缩、关节间隙压痛、麦氏征 (+) 。本组关节疼痛21例, 股四头肌萎缩17例, 外侧关节间隙压痛23例, 关节屈伸受限6例, 关节绞锁12例, 弹响29例, 打软腿 9例, 查体时 McMurray征 (+) 29例。

1.3 影像学表现

MRI显示为: ①矢状位, 有3 层或以上层面显示半月板前后角相连, 呈“领结”样改变。②冠状位, 半月板体部最窄处的宽度大于15mm, 或者超过胫骨内 (外) 侧平台关节面的一半以上[2]。此外, X-ray显示为:外侧间隙增宽, 外侧股骨髁变平, 胫骨髁间棘内侧增高和腓骨小头高位。

1.4 手术方法

腰麻或连硬, 手术在关节镜下进行, 在大腿根部上止血带, 采用膝前外侧、前内侧入路。先用探针对半月板进行全面的探查, 以了解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类型, 并确定手术的方式。 (1) 次全切除术:蓝钳将破裂部分切除, 射频将边缘修整齐。 (2 ) 全切除术:用蓝钳或半月板刀将半月板近关节囊处全部切除。 (3) 部分切除成形术:首先用勾刀在拟保留部与切除部之间切开一约0.5cm裂口, 蓝钳先将中央部切除, 再修整保留部边缘, 保留边缘的宽度一般为 0.6~0.8cm左右。具体情况要根据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类型、破裂的部位、范围、边缘的稳定性等实际情况而定。用蓝钳修整出基本形状后, 刨刀将边缘修理整齐, 并且有一平滑的坡度, 再用射频进行汽化修整。

2 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6~36个月, 平均 23个月。采用 Ikeuchi[3]膝关节评分标准。其中优21例67.74% , 良7例22.58% , 可3例 9.67% , 优良率为90.32%。

3 讨论

3.1 盘状半月板的功能变异特点

半月板是位于股骨髁与胫骨平台之间的月牙形纤维软骨, 其周边部较厚而中央部较薄, 具有良好的传导负荷、减少震荡、维持关节稳定、分布滑液的作用。多数学者认为, 其形成原因是半月板发育障碍所致。盘状半月板通常无症状, 损伤后可出现症状。当盘状半月板出现症状与体征时则提示盘状半月板撕裂 , 盘状半月板最终则需通过 MRI或关节镜证实。

3.2 盘状半月板损伤机制

盘状半月板较正常宽大而且厚, 完全充填了股骨和胫骨间的关节隙, 使二者不能接触, 受力集中于盘状半月板, 在运动中更易受到损伤。盘状半月板肥厚的部分缺乏韧带的制导, 不能随股骨髁的运动而相应形变, 产生应力集中, 滑液分布不均;同时, 常常合并腓骨头增高、外侧髁间嵴及腓侧肌肉发育不良及前交叉韧带附着到胫骨平台以下、内侧半月板前角嵌入前交叉韧带等改变[4], 导致了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的临床发病。当膝关节突然屈、伸或旋转时, 半月板受瞬时的巨大牵拉及张力作用而受到损伤, 特别是中央部分 , 多见于外侧半月板放射状裂及内侧半月板的斜行裂, 而快速下蹲时, 易引起半月板的纵行裂[5]。

3.3 盘状半月板的治疗

以往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是传统的、开放式的半月板全切除术, 现已经向关节镜下半月板全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半月板修复术转变。而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进步, 先后出现了多种半月板修复方法。传统方法是将其全部切除, 但半月板的传导负荷、吸收震荡、增加关节接触面积及稳定膝关节等功能将丧失, 导致关节软骨应力增加, 关节松弛不稳, 关节面接触面积减少, 从而使应力集中, 加速膝关节退行性变。半月板因其特殊的生理功能, 在治疗时应尽量给予保留, 不做过度切除, 在尽量保留半月板的同时也不能残留不稳定的半月板瓣。手术时, 蓝钳和刨削器交替使用, 不断地把咬下的半月板残片清理走, 防止遗留形成游离体[6]。

本组病例从患者术后功能评定结果来看, 疗效是肯定。关节镜技术具有微创、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及费用低等优势, 特别是可以延缓或减少关节软骨退变的发生,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DACHI N, OCHI M, UCHIO Y, et al.Torn discoid lateral menis-cus treated using partial central meniscectomy and suture of the pe-ripheral tear[J].Arthroscopy, 2004, 20 (5) :536-542.

[2]周根泉, 张悦萍, 马金忠.膝关节盘状半月板的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1) :59-62.

[3]lkeuchi H.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the discoid lateral meniscus;technique and long-term results[J].Clin Orthop, 1982, 168 (1) :19-28.

[4]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841.

[5]Nicholas J A.Injuries to themenisci of the knee[J].Orthop Clin North Am, 1973, 4:647-664.

盘状半月板 篇4

关键词: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治疗效果

在膝关节疾病中,盘状半月板属于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人认为这属于先天性的病变。由于其异常的解剖结构,会使得膝关节的各种正常活动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合并外伤时则更容易由于磨损,破裂等原因引起一系列功能的改变。在传统的盘状半月板治疗中,通常采用手术的防止将关节囊打开,将半月板完全切除。由于这种方法的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关节镜技术逐渐应用到盘状半月板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成为了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我院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100例患有半月板损伤的患者,通过采用关节镜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100例患有半月板损伤的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占44例;年龄最小12岁, 最大57岁,平均年龄为(31.2±13.5)岁。根据Watanabe进行分类, 其中62例患者为完全型,33例患者为不完全型,5例患者为wriberg韧带型,在主要的临床表现中,35例患者表现为关节疼痛,21例患者为股四头肌不同程度萎缩,19例患者为关节弹响,11例患者为关节内交锁,8例患者为伸曲受限,5例患者为打软腿。其中,有54例患者有明确的创伤史,46例患者原因不明,所有患者在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如年龄、所致疾病以及疾病程度、身体状况等方面均无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1]。

1.2手术方法:对患者施行硬膜外麻醉,采用标准膝前外侧和前内侧关节镜入路,在镜下分别对各个腔室和半月板进行全面的检查,尤其采用探针进行仔细检查,充分对半月板的损伤部位,程度等进行充分了解。然后确定手术的范围和方式。其中对11例患者采用部分切除术,12例患者行次全切除术,3例患者行完全切除术。盘状半月板成形术需要保留体部宽6~8 mm,次全切术则需尽量保留前后脚3~4 mm, 手术时间大约为1 h,术后弹性加压包扎1 d后鼓励患者及早进行股四头肌的功能训练。

1.3判定标准:若患者在术后的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或弹响则判定为优,若患者在运动时会偶有轻微疼痛,但活动正常且无弹响则判定为良,若患者在运动时会有轻微疼痛,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且偶有弹响则判定为号。若在术后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则判定为差。

1.4统计方法:本研究中所出现的一切数据均由Excel及SPSS13.0两个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所出现的数据均以(x-±s)的形式加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该100例患者进行治疗后可以发现,在治疗之前,患者的功能评分平均为(55.2±8.7)分,术后平均(90.3±5.3)分,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疗效为优的患者有87例,良5例,好3例,优良率为95%。见表1。

3讨论

半月板是膝关节腔中重要的保护结构,而盘状半月板在目前认为属于先天性半月板发育畸形[2,3]。盘状半月板通常情况下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当出现症状时,可能是发生了半月板损伤。而对其早期施行外科手术则是治疗盘状半月板最可靠的疗法[4,5]。在传统的手术中由于其创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而采用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修复半月板的形态,具有准确性高,创伤小,感染率小,恢复快等优点。在本次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顺利完胜了手术。除26例患者在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经保守治疗或抽取积液外,其余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同时术后膝关节的功能评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疗效为优的患者有87例,良5例,好3例,优良率为95%。与之前的国内报道数据相近。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关节镜对盘状半月板损伤进行治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半月板及其功能,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均根据半月板的损伤状况来进行严格的制定。关节镜技术作为新型的骨关节科微创术式,可以使得关节软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使患者可以在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向社会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媛霞,段永壮,徐海斌.盘状半月板与正常半月板的损伤:关节镜下分型及组织修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1):2052-2055.

[2]刘瀚霖,汪晖.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26):2680-2681.

[3]林海,谢小平.关节镜技术在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中的应用[J].沪州医学院学报,2010,33(4):447-448.

[4]张明宇,郑江.半月板成形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7):594-595.

盘状半月板 篇5

关键词:关节镜,联合缝合术,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

盘状半月板又称盘状软骨, 其易发生破裂部位多在膝盖外侧, 患病后使身体机能受到影响[1]。盘状半月板的类型分为:不稳定型和稳定型盘状半月板。不稳定型盘状半月板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采用传统的治疗法将半月板进行全切术, 该方式带来了很多弊端, 可能手术后再次出现破裂的情况, 影响关节功能的正常运行[2]。关节镜下成形联合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 取得显著疗效。先进行分析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12月我院骨科收治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164例, 172膝, 属于不稳定型外侧状半月板的患者占69.8%, 有114例, 120膝;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联合缝合修补术的有108例, 114膝;6例只进行半月板全切术的传统治疗。年龄在14~49岁, 平均年龄36岁, 男女比例为42:56, 其中双膝6例;右膝是42例;左膝是50例, 患病时间1个月~2年, 平均1年7个月, 大多数患者都有轻微外伤的记录。排除患有交叉韧带损伤及关节的软骨损伤达到三级以上;半月板退变、撕裂等无法修复者, 手术占随访时间14~30个月, 平均随访20.8个月, 并对所有患者的随访进行记录, 以确认是否完全康复。

1.2 方法

1.2.1 术前症状与体征

关节发生病变后患者疼痛感加重, 在平时活动中会出现弹响或关节的交锁98例 (104膝) 其中有48膝是跛行史, 占46.2%;出现了一次以上关节交锁史38膝, 占36.5%;出现关节弹跳70膝, 占67.3%;出现关节间隙的损失出压痛感82膝, 占78.8%;出现行动困难58膝, 占55.8%;出现在发病后未就医引起的股四头肌萎缩明显62膝, 占59.6%。术前患者均进行Lysholm及HSS的膝关节评分都需要MCMurry试验以及Steinman及Apley和MRI片结合后进行确诊, 排除有可能存在的交叉韧带损伤现象和软骨退变的情况。

1.2.2 手术方法

在进行手术时, 第一要确保盘状半月板重要部分是否已有初步的雏形成形;第二在确认后, 若出现半月板翻转、半月板的后角向前移动或前角向后移动的距离超过了胫骨平台的前后径的中线, 则可判定该患者为不稳定型盘状半月板;第三要在关节周围进行滑膜, 有助于半月板的愈合;第四要将半月板缝合起来, 先从外部开始缝合, 一直连接到内部。在采用这种缝合时, 要在半月板的上下两个表面进行交错式的垂直褥式缝合, 两针距离3~4mm, 以防止缝合后出现再次撕裂的状况;第五由于半月板的成形过程漫长, 需要按照步骤进行, 同时对于完全型的半月板须保留边缘, 长度6mm左右, 不完全型的半月板需要保留的边缘更大, 长度8mm左右。在手术过程中, 要对半月板的边缘部分特别注意, 并且尽量将其边缘修改成平滑的斜坡状, 可对股骨髁方面的磨损和撞击起到较好的保护,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1.2.3 术后处理

在手术后, 患者切勿处于静止状态的休息中, 术后3d要进行一定的关节功能训练, 分为主动的关节功能训练和被动的功能训练。在手术前部分患者因交锁而受到限制要进行被动的膝关节功能训练, 让其膝关节适应伸直。所以患者4W内膝盖都不要进行弯曲90°以上活动, 可确保患者在手术8W后恢复到正常伸屈的程度。同时需要注意所有患者在手术3~8W内不要出现突然行走等行为, 需要从最简单的走路做起, 达到可以完全负重并且能够行走的程度。在手术6个月后才可进行跑步等有氧运动, 并且在3个月内勿做深蹲等动作, 以免产生的压力再次使得膝关节出现撕裂, 在手术的10个月后可尝试做体育运动, 不会对膝关节产生影响。

1.3 疗效评定

术后随访采用HSS评分进行的临床效果评定。本次评价工分为优、良、中、差着四个等级, 分数86分以上为优;分数76~85分为良;分数60~75分为中;分数60分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实验采用SPSS 12.0对于在手术前、后的评价结果进行t检验, 以P<0.05, 则说明两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手术后的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优达到了86.5%, 良达到了87.9%, 详见表1。

2.2 在手术后必须进行MRI的复查, 共有48例参与了复查, 其中6例膝盖部分愈合, 42例的膝盖完全愈合, 在评分中的优达到了86.5%, 平均84分以上。

注:手术前后相比, t=78.4670、93.7520, P<0.05

3 讨论

3.1 保留半月板的意义

盘状半月板在人体膝关节部位作用显著, 它可以确保膝关节不易受到外力的影响, 不易出现损伤[3]。在我国的临床中患有盘状半月板类疾病, 大部分都属于不稳定型。若采用传统全切术进行治疗, 会使膝盖接触面减少一半左右, 患者的相应感觉出现缺失, 并对膝盖的保护功能也会减弱, 易引发关节炎之类的疾病, 对于青年人的运动也有很大影响, 所以专家建议对于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进行手术时最好采取中央部分与周边部分同时进行缝合方式进行, 从而尽可能保留半月板, 使其能恢复原本的功能[4,5]。

3.2 研究存在局限性

采用半月板缝合的方式进行治疗虽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半月板, 但是半月板的过度稳定也会对于膝盖的正常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6,7]。在研究中, 随访时间为14~30个月, 可能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未发生, 所以对于将半月板进行缝合固定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4 总结

综上所述, 采用关节镜下成形联合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的优势为保留的半月板的正常形态而且边缘圆滑, 避免损伤周围组织;该手术在关节镜下缝合, 创伤小, 可有效保护神经血管而且对正常解剖结构破坏性小, 临床效果显著, 愈合率较高, 疗效很显著, 但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需要继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百胜, 郑雷, 姜辉, 等.MRI对军事训练致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5) :730-734.

[2]李豪刚, 曾军, 李兴荣, 等.MRI在盘状半月板撕裂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4) :198-199.

[3]顾新丰, 郑昱新.成形缝合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短期疗效[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2) :112-115.

[4]蔡海清, 王志刚.关节镜治疗儿童盘状半月板损伤46例报道[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24) :7304-7307.

[5]高友富, 高强, 廖海燕.盘状半月板42例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 (1) :79-80.

[6]陈游, 朱迎春, 黄国良, 等.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缝合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J].中华外科杂志, 2009, 47 (1) :75-76.

上一篇:体验实验下一篇:跳跃思维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