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实验

2024-10-01

体验实验(精选12篇)

体验实验 篇1

每年高考物理的电学实验题是同学们关注的焦点,常考常新,非常精彩.在复习实验题 给人的感 觉就是摸 不着头脑,“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基本上得 不到什么 分数.其实这些 实验题虽然面目年年新,但都源于 课本的加 工和深化,注重考查 实验素养、体验实验情感,突出考查同学们是否真正做过这个实验.

一、电学实验考查的基本模式

近几年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物理实验的考查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其基本模式就是现 场拍照实 验场景,将照片呈 现在考生面前,让学生模拟进入实验的场景,最后进行实验操作、体验实验的情感.我们可用如下的图展示实验考查的流程:

现场拍照→进入实验场景→体验实验的操作与情感

二、电学实验考查的基本原理

电学实验虽然复杂,但其基本原理是非常简洁的:(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演变成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测金属的电阻率.(2)闭合回路欧姆定律 ,演变成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3)串并联电路的原理.

三、电学实验考查的纲目

实验七 :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实验八: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九: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十: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十一: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四、例析考查的焦点问题

1.基本仪器的读数

高考物理实验肯定要涉及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的考查,这是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基 本的科学 实验素养.如电学中 的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仪器,对以上基本的实验仪器要掌握其构造原理、使用操作的方法、量程的选取、读数等等.

例1正确读出如图1中的读数.接0~3V量程时读 数为___V,接0~15V量程时读数为____V.

解析:在接0~ 3V量程,每小格的精度为0.1V,应估到下一位(即二位小数),所以读数为2.16;当接0~15V量程时,每格为0.5V,估位就在精确位(即一位小 数),因此读数 为10.8 V.本题答案:2.16;10.8.

点评策略:基本仪器的读数时涉及有效数字问题,一般情况下均要估读到下一位.游标卡尺、秒 表、电阻箱不 需要估读,精度为2(0.2,0.02)或5(0.5,0.05)的估位就在精确位.

2.电学中的滑动变阻器

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要测量多组数据,一般都要用到滑动变阻器,在连接电 路时要能 够正确选 择滑动变 阻器的接 法(分压、限流),如何选呢?

(1)通常情况下,由于限流电路能耗较小,因此,优先考虑以限流接法为主.

(2)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必须要选择分压接法

1要求待测电 阻的电压 从零开始 连续变化,多测几组 数据,实验更加精确.

2题目所提供的实验仪器,电表量程或待测电阻的最大允许电流小于限流电路中最小电流.

3 滑动变阻器总电阻远小于被测电阻.

例2如图2为某一热敏电阻(电阻值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且对温度很敏感)的I-U关系曲线图.

(1)为了通过测量得到图2所示I-U关系的完整曲线,在图3和图4两个电路中应选择的是图___;简要说明理由:___ .(电源电动 势为9V,内阻不计,滑线变阻器的阻值为0~100Ω).

(2)在图5电路中,电源电压 恒为9V,电流表读 数为70mA,定值电阻R1=250Ω.由热敏电阻的I-U关系曲线可知,热敏电阻 两端的电 压为V;电阻R2的阻值为__Ω.

解析:(1)图3中的滑动变阻器为分压接法,图4中的滑动变阻器为限流接法,在分压电 路中,滑片移至 最左端时 热敏电阻电压为零,滑到最右 端时电压 最大 (电源内阻 很小,Umax=E),显然电压的调节范围是0~ E,完全满足题目要求.而限流电路滑片移到 最左端时,热敏电阻 两端电压 最小为滑到最右端时电压最大为Umax= E,其电压变化范围为,很明显限流电路的电压变化范围小,不能测出全部图线所需数据.

点评策略:在实验过程中要画图线时,要求数据范围比较大,所以电路是利用分压式 的接法.而利用所 得的图线 分析物理规律时,一定要理解图线上每一个点的物理内涵.

3.电学中的电表处理方法

在理综物理实验题中,对“电表”的处理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的一大亮点.在复习电 学实验,在分析测 量电表内阻的方法时,同学们往往 感觉都比 较困难.其原因在 于同学们没有搞清楚这些电表的本质,对电表比较陌生,往往“谈表色变”.其实电表本身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说话的电阻,不要把电表看成深不可测,非常神密 的东西,它毕竟也 是一个非 常普通的电阻.只不过安培表电阻比较小,但决不等于零,而伏特表电阻比较大,但决不是无穷大.

例3某电流表的内阻在0~1Ω之间,现在测量内阻,实验室提供下列可选用的器材:

(A)待测电流表A(量程0.6A)

(B)电压表V1(量程3V)

(C)电压表V2(量程15V)

(D)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10Ω)

(E)定电阻R0(电阻5 )

(F)电源E(电动势4V)

(G)开关S及连接导线若干

(1)为使实验更精确,电压表应选用___(填写序号)

(2)为了尽量减小误差,要求测多组数据,试在虚线方框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图.

(3)在选择合适的电路的基础上,若测得电流表读数为I,电压表读数为U,试推出测定电流表内阻RA的原理表达式.

解析:此题是最常见的利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由于安培表本身能测出自己的电流,因此只要测出待测电流表两端的电压就能算出电流表的内阻.但由于该电流表两端所能承受的电压比较小,故可用串联一个电阻R0的方法来保护电流表.滑动变阻器R1的阻值为10Ω,与电流表的电阻相差悬殊,根据实验的设计要求,应该用并联的分压式接法,伏特表应该选择B电压表V1.本题正确答案为:(1)电压表就选用(B).(2)设计的电路图如图6所示.(3)电流表内阻RA的原理表达式:

点评策略:在上述的理综物理实验题中,其基本原理就是伏安法测量电阻,而安培表 本身也是 一个电阻,那么我们 就可用串并联的知识将问题解决.切记电表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电阻,只不过它自己会表白自己的电压或电流.

4.电学中的“伏安”法

“伏安”法广泛意义应该是指电路中既有伏特表也有安培表,设伏特表的读数为U,电流表的读数为I,如果两者相除R=U/I就是伏安法测电阻;如果两者相乘P =UI就是测小灯泡的功率了;如果两者组合成U =E-Ir,那就是伏安法测电动势与内电阻了.

例4表1中所列数据是 测量小灯 泡U -I关系的实 验数据:

(1)分析上表内实验数据可知,应选用的实验电路图是图7中的___ (填“甲”或“乙”)

(2)在方格纸内画出小灯泡的U-I曲线,如图8所示.分析曲线可知小灯泡的电阻随I变大而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如图丙所示,用一个定值电阻R和两个上述 小灯泡组 成串并联 电路,连接到内阻不计、电动势为3V的电源上.已知流过电 阻R的电流是 流过灯泡b电流的两倍,则流过灯泡b的电流约为___A.

(4)将两个上述小 灯泡并联 在电动势为1.5伏特,内阻为2.0欧姆的某电池两端,则每个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___W.

解析:(1)图甲电路中变阻器采用分压接 法,可以使灯 泡获得从零开 始变化的 电压,符合图中数据的要求.故选用图甲的电路.(2)根据描点作图,将表中数据逐一描点后用平滑曲线连接,如图9中的曲线所示,发现随电流I的增大,曲线变陡峭,说明电阻随I变大而变大.从曲线上 可以看出 灯泡的电阻随I变大而增大.(3)据题意有E =Ua +Ub =3V,Ia=3Ib,,从所作的图线可以查出Ia = 0.210A,Ia = 0.070A,Ua =2.7V.因此流过灯泡的电流为0.070A.

(4)设每个灯泡的电流为I、电压为U,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2Ir,可得到图线 ,通过描点作图,此图线与小灯泡的伏安特征曲线交于一点,如图9所示,此交点的坐标值正是小灯泡此时的电压与电流,U =0.9V,I=0.14A,这样我们就可算出每个灯泡的功率为P =UI =0.126 W.

点评策略:小灯泡的伏安特征曲线关键在于作图,描出各数据点后,要用一条光滑的 曲线把它 们连接起 来.由于测量 数据时可能会出现误差甚至错误,为此应根据大多数测量数据点的分布画出平滑的曲线,尽可能使 数据点在 图线上,或均匀地分布在图线两侧.若个别数 据点偏离 图象较远,说明该数 据有差错,应舍弃不用.

5.利用图线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处理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在高中阶段,其方法主要有公式法、列表法、图象法等,利用图象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时要特别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物理图象———数学函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利用一次函数、二 次函数的 一些特点 分析有关 问题.(2)截距和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3)图象中的点、线、面所表达的物理意义.(3)注意坐标原点和坐标平移.

例5如图10所示,虚线方框内是由电阻、电源组成的一个线性网络电路,为了研究 它的输出 特性,将电流表、电 压表、滑动变阻器按图10的方式连接在它的输出端A、B之间.电键S闭合后,实验中记录6组电流表示数I、电压表示 数U的读数后,描点如图11所示.

(1)在图11的坐标纸 上画出U -I图线.

(2)若将方框内的电路等效成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的电源,从图线上求出电源的电动势E =___ V,内电阻r=___Ω.

解析:我们可根据下面的程序进行解题

(1)列出物理公式

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的原理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公式为,路端电压为U =IR.

(2)演变函数关系

根据图线的要求,纵坐标为U、横坐标为I,可得函数关系为U =-rI+E.因此可将图11中的点连成一条直线,可得到图12所示的图象.

(3)寻找对应关系

将所得公式U =-rI+E与y =kx+b进行一一对应,理解截距和斜率的物理意 义.可直接得 到在纵坐 标上的截 距为b=E =1.43 V,同时可求 得直线的 斜率为,所以内电阻为r=0.68Ω.

点评策略:从物理原理出发,根据图线中纵坐标与横坐标的要求,演变函数关系,将原始的物理公式转化成相应物理量的函数关系.将演变后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与数学函数关系进行一一对比,寻找对应关系.在识图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图线中“点、线、面”的物理内涵.点:坐标原点、截距点、交点、极值点、拐点;线:直线或曲 线的斜率;面:图线与坐 标轴所围 的面积.作图———根据数据体验作图,识图———从图中截取有效信息,用图———利用图象法解题,在作图、识图、用图的思维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体验实验 篇2

--体验患者角色总结报告

选自《广西医科大学10级E栋-208社刊》 曾锦江 笔名:枫之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比较注重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医学人文精神重视程度较低。培养模式落后的先天性缺陷,使得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文精神难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导致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媒体对医务工作者的负面报道也是层出不穷。

在学习《医学沟通学》过程中,老师也曾讲到目前80%的医疗纠纷是由于沟通不当引起的,并指出我们医学生要有同理心才能更好的促进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为了提高我们的同理心,老师精心安排一次名为“体验患者角色”的实践课。

此次实践课我是来到我们的附属医院的门诊部体验患者角色的,刚好当时感觉腹痛、腹胀,就一股脑地前往医院看门诊了,由于以前没有来到大医院就诊的经历,面对庞大的医院刚开始我有些不知所措,经过询问门诊的护士才懂得如:第一次来就诊须办理就诊卡和病历本才可挂上号。经过一番程序后,我终于可以排上号,看到排在我前面的人并不是很多顿时心里感到一丝高兴,不过当想到有时医院来的病人过多,患者为能看上病而在苦苦等待时,又有一丝丝悲凉涌上心头。就在我的思绪在遨游时,我看到了诊室上方显示我的排序号,就知道马上就到我就诊了,可说这时巧那时快,医生走出诊室来到我面前,简短的说,“急诊那边来了一个危急病人急需会诊,你要等等了”,还没等我回过神来那医生已经快步前往急诊室了,看着医生的背影,我从内心感觉作为一名医生的忙碌与辛苦,在有事离开诊室时还需与患者解释,我想这就是要做好沟通吧?可就在我左顾右盼,千等万等,却始终未看到那位医生的身影,慢慢的我的心情开始烦躁开来,甚至有种“医生会不会已经忘记还有病人等着就诊”的负面想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病人苦等的难耐焦急的心情,在对这种情况表示理解的同时,我的理智告诉我,作为医生是要时刻保持冷静是急不来的,面对众多病人,同时有危重病人存在时,是要先抢救重症患者。在过去一个半小时后,我终于看到那个医生重新来到诊室,当然也就轮到我就诊了,可我感到欣慰的是医生再次因耽误我这么久而再次解释为什么去了这么长时间,虽然之前离开时解释过,但作为患者的我还是希望医生能再次解释,不过唯一使我感到不满的是在医生就诊过程就只讲三句话:“你哪里不舒服”、没什么大碍”、去拿药吧”,对我提的一些问题也未做过多的解释,此时我是多么希望医生能给我更多的指导性意见和解惑的呀!尽管我懂得医生时间宝贵要看的患者很多,但医务工作者确实也要多考虑患者的需求,能在百忙中抽些时间来与患者沟通。

总之此次患者角色体验,我对医院及医务工作者的看法持中立的态度,既对医院每天要接纳众多患者而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运作表示赞许,又对医院缺少为病人解答一般疑惑和带路的工作者而感到一些失望;既对医生辛劳工作还要倒夜班的工作表示肯定和赞扬,又对医生吝惜时间不跟病人就其所患疾病做过多解释就开处方和化验单感到不理解。总的来说,希望作为所有的医生和患者双方能够相互理解避免纠纷,我们广大医学院校能多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也希望相关部门做更多的努力!

实验引领教学 体验科学探究 篇3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验为引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的身份出现,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学生是一个容器,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是一个共同的学习者和一个研究者,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领路人。我们要摒弃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做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

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实验教学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依靠实验,借助实验,发挥实验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多,通常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验等。不管是何种形式,都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都要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和研究的素养。怎样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呢?下面从三个方面来研究:

一、教师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教学也就是老师在台前做演示,学生在座位上观察,通过教师的边做边讲,学生根据出现的现象归纳出相应的物理知识和规律。演示实验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实验器材准备,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考虑实验的可见度等等。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不能为了完成任务匆忙把实验一做,结论一得就万事大吉了。而是应该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教师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要研究的问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过程中要观察什么?有什么注意事项?在教师做完实验后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学习的探究过程。例如:在讲解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的猜想很多,跟压力,重力,质量,接触面积等等,老师对这一些猜想进行归纳,对不合理的猜想进行排除。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好差怎样才能显现出来呢?同学们交流后提出可以通过用海绵的形变程度,在沙子中陷入的深度等等将这些效果间接的显示出来。在这些问题处理好后,老师开始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对照这些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个实验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对老师刚才做过的实验还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改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观察,对实验提出改进意见,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充分享受了物理的研究过程。当然,演示实验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尤其距离学生较远,可观性不够,尤其是后排的同学难以看清,而且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影响了实验的效果。

二、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是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份,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亲自去体验发现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过程,对物理的学习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不是简单地将器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组装、去拼凑,对照课本依葫芦画瓢。也不是说学生实验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时候,老师草草收场,简单地给一个结论。学生分组实验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同时也能让学生形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学生分组实验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探究活动,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数据如何处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它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学生实验之前,要对研究问题进行猜想,确定研究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对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判,如何使实验做到最优化,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等。例如:在研究电流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在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在设计实验电路图进行展示时,有的同学用的是小灯泡,有的同学没有用滑动变阻器,用小灯泡作为研究对象有什么缺点?需要使用滑动变阻器吗?使用它有什么好处?针对这两种情况让学生去交流和讨论,对实验中存在的缺点进行改进。在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时,如何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呢?启发学生这里涉及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在这个实验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采用了列表法和图象法两种方法,而图像法是我们处理数据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图像法更能直观地从中发现存在的规律,让学生学会物理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在这个实验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的结论,而是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猜想,设计实验电路图,并对实验电路图进行评判,对实验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进行科学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外小实验

课外小实验作为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老师往往忽略课外小实验,其实在每章结束时,课本后面都安排了课外实践活动,这部份活动如能落到实处,将对物理课堂的教学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外实验的安排要注意几个问题:实验器材要容易获取,实验要便于操作,实验现象要显著。例如;用筷子和米可用来研究静摩擦力,杯子和一张纸片可研究大气压的存在,鸡蛋和杯子可研究惯性的知识,用两个纸杯可制成土电话等等。在课外也可把课堂上一些重要的实验让学生再次去体会,例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在家长的指导下用煤气烧水,声音的变化就很显,气泡也比在实验室做的更大些。还可测量老花眼镜的焦距,并初步完成凸透镜成像的相关研究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将课外小实验真正的开展起来,一定会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亮点。

体验实验 篇4

一、立足于导, 创设情境, 激发“初我”

(一) 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文终究是语言的艺术, 所以教师在更多的时候也会选择语言作为导入的主要形式, 也就是常说的“导语”。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在编排上就非常注重导语的设置, 它的每个专题一般由导语和2~3个板块组成。导语对专题内容作扼要介绍, 教师可以借助导语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披文入情, 把间接文字符号转化为真切的情感体验, 与作家和学习伙伴进行心灵沟通。

如“向青春举杯”专题的导语是这样的:“青春, 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十六七岁的青年, 走在人生的路途上, 应该珍爱青春, 敞开心扉, 感受多彩的生活, 编织斑斓的梦想, 实现精神成长。青春孕育着所有的希望。来吧, 让我们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 要用恰当的声音形式传达, 呈现你所感受的诗情诗韵;思考青春的话题, 则应结合自我体验, 在积极探讨、主动交流的过程中倾听与表达。”此段文字的前半部分, 编者用诗化的语言, 用字里行间流露的昂扬青春朝气, 向刚进入高中、对青春充满憧憬的少男少女发出召唤,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设了情感体验的情境。导语的后半部分, 则是对学生体验提出了内容和要求, 强调了体验的有效性。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具有指向、定调的作用, 所以教师应该像那个优秀的演奏者一般, “未成曲调先有情”, 精心设计形式多样、言之有味的导语, 把学生引入文学的殿堂, 尽情享受文学的美妙。

(二) 运用多媒体导入情境

语文教学的材料不应局限于纸质的文本, 摄影、绘画、音乐等艺术样式, 以及大自然中的大地、海洋、天空, 耳之所闻, 目之所接, 一切能够触动心灵的东西, 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也日益显著。多媒体能增进理解, 唤起兴趣, 强化记忆, 加速学习者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 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学生多感官参与, 使体验过程趋于完整。

如“和平的祈祷”专题的教学, 可以用多媒体向同学推荐有关“战争与和平”的图片;《荷塘月色》等散文名篇的教学可以用悠扬的音乐伴奏配以同学朗诵, 或播放名家配乐朗诵;教学《边城》时可以播放湘西的风景片段, 了解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风, 为理解小说人物做好准备, 也可以在课后播放《边城》电影,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当然, 我们必须强调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功能, 而不仅是播放课件的工具, 要把多媒体的运用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 以加深学生体验,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着眼于悟, 探索文本, 发现“自我”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特别重视选文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只有当学生能主动地、自主地体察知识经验, 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受, 激发起自己的情感, 并积极参与的时候, 他们才真正是主体。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充分的文本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感悟的探索状态, 让他们独立地观察、比较、联想、归纳, 从而进一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逐步发展学生的体验能力。

(一) 初悟——文本研习

“文本研习”是指教师提供经典的阅读文本, 创设阅读对话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 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实验教材“珍爱生命”专题选入了史铁生《我与地坛 (节选) 》、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长春藤》和海伦·凯勒的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从而激发其热爱生活的感情, 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但是由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的差距, 完成阅读目标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对此, 教师可以设计若干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本。

(二) 再悟——文本迁移

“文本迁移”着力于“问题探究”, 着眼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 并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如“和平的祈祷”专题有这样的问题设计:读了安妮的日记, 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 请给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说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 你将怎样为她写墓志铭?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试着为安妮写墓志铭, 学生撰写的墓志铭有:

1. 这里长眠着14岁的犹太少女——安妮, 她用一部日记不停地扣问着战争与死亡, 让全世界为之哭泣。

2. 请轻轻地, 放慢你的脚步, 别吵醒了正在梦中的安妮。安睡吧, 安妮, 你枕边这本沉甸甸的日记, 让你和你的朋友吉蒂, 结识了全世界无数的知己。祈愿全世界所有的孩子都不再担惊受怕!

3. 人最需要的是勇气和幸福——安妮

4. 放我出去, 到有新鲜空气和笑声的地方去!

学生在撰写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探究, 特别是后两则, 运用原文句子, 有很强的文本意识。

三、着重于扩, 自主体验, 找到“真我”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专门有“活动体验”这一板块。“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并结合学习材料, 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 以达到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提高综合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 教师创设的虚拟情境应力求逼近真实, 在引导学生体验时, 要尽量使学生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两方面都感到自己处于真实的生活空间, 而不是在一种被安排好的系列活动之中, 进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毕淑敏的《我的五样》是“设计未来”活动板块中的一篇文章。我在教学中以文本为基础, 以活动为载体, 尽量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月是故乡明”专题的课后“积累与运用”板块中, 我提出了开放性体验要求, 建议学生分成小组, 走访, 参观, 收集材料, 并写成报告和同学交流。

活动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时要遵循以下原则:“新”——内容常更新, 形式常刷新;“活”——要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爱好;“妙”——能激发兴趣, 寓教于乐, 启智于趣;“实”——要人人参与, 不搞花架子。

四、着力于评, 享受过程, 体现“多我”

(一) 关注过程, 肯定多元体验

由于学习的生活经验和关注点不同, 学生对语言材料的体验也不同。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和世界, 让学生都获得学习体验, 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不应过于追求标准答案, 而是要尽量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动态效果和理想境界。当然, 对多元体验的认可并不等同于对错误的包容, 对一些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或完全背离课文主旨的“体验”, 教师还是要及时予以指正, 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关注对话, 多方位评价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结论性评价, 而体验式教学可以让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 它让学生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身对话的过程中得到来自全方位的评价, 甚至在与家庭、社会的对话中也能得到自我价值的认可。在学习《十八岁和其他》时, 可以布置家长和学生一起阅读此文并分别写下读后感交流。这样通过沟通体验, 学生完成了他评、自评的过程, 没有生硬的说教, 没有机械的操作。动态的、多方位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不自觉体验中完成了情感和思想的升华。

体验实验 篇5

[摘要] 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摒弃繁琐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用简便的多媒体手段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准备实验快捷,重复利用性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操作简洁,便于统计,减少出错;利于展示和评价;便于资料积累和资源共享。

[关键词]创新体验;模拟探究;实验 ;保护色;形成《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中的模拟探究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理解保护色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意义。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分析实验结果,可以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并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思考、讨论与交流等教学环节,认同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关注环境问题,自觉主动的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习惯,增进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下面,我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性的设计实验方案”,谈一谈自己的体验。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60页为《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这一模拟探究实验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且指出学生可以参考该方案“制定适合自己的探究计划”。

1.这套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

1.1准备一块面积为0.8米×0.8米的彩色布料和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

1.2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1.3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布料,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

1.4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组长时刻注意“捕食者”取出的“猎物”数和剩下的“猎物”数。

1.5“捕食者”事先背对桌子,组长将小纸片均匀的撒在布上,不要使小纸片粘在一起。

1.6每个同学想象自己是“捕食者”,小纸片是你的“猎物”,彩布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你每转向桌面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定它的位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彩布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组长通知不再选择时为止。注意:“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1.7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1.8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在每个“幸存者”下面放上3个从老师那儿拿来的备用小纸片。

1.9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的步骤。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1.10按上面的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在表中。

2.这套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2.1实验准备非常繁琐。教师除了要准备一块彩色布料以外,还要手工制作至少2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包括备用的),并一一统计。如果小纸片的颜色种类过少,显然会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实验室至少需要5种颜色的彩纸。这样仅仅准备了一个小组的实验材料。如果5-6人为一小组的话,全班应分为10个小组,教师就要按照上述要求准备10套实验材料。

2.2操作不方便。用过这套实验方案的教师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小纸片并不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布料上,它会随着学生的来回走动飞到地面上,或者在学生模拟捕食者“捕食”的过程中粘在衣袖或衣襟上。

2.3平面实验,不便于展示、评价和交流。布料平铺在桌面上,统计数目的时候学生围观,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很不方便,也不利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经过我略作提示,有的小组很快就提出来:在计算机上进行这次模拟探究实验一定方便快捷许多。于是,我特意让这些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表达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3.修改后的实验方案

3.1打开计算机,按如下操作制作幻灯片:用自选图形绘制一张“小虫”图片; 通过复制、粘贴制成50张,并分别赋予不同颜色,其中包含绿色。(注意:在幻灯片中制作时应设置“小虫”图片边框为“无色”);这样,不同颜色的“小虫”代表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绿草地”作为“小虫”的“生活环境”。

3.2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3.3组长负责操作计算机,其他同学都是“小鸟”,他们的“猎物”是“小虫”。(组长不必时刻注意“小鸟”“捕捉”的“小虫”数和剩下的“小虫”数,只需监督“小鸟”在第一反应时间内“捕食小虫”即可。)

3.4“小鸟”事先背对计算机,组长打开幻灯片。(注意:应使用幻灯片制作状态,不要使用放映状态。)

3.5每个小组的组员排成一队,想象自己是“小鸟”,幻灯片中的彩色图片是你的“猎物”,幻灯片中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当“小鸟”转向计算机,从计算机前“飞”过一次,用手指出一只“小虫”,这时组长迅速将被指出的图片删除,然后继续“飞”过下一只“小鸟”。“飞”过的“小鸟”排在队伍最前。这样以此类推,直到幻灯片中只剩下25只“小虫”,组长通知:“小鸟吃饱了,不再飞”时为止。( “小鸟”不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虫”。)

3.6在幻灯片中进行“全选”操作,所有剩余“小虫”图片出现选择框,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图片数目,并记录。

3.7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1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全选、复制、粘贴1次,“小虫”的总数又恢复到初始的100只。组长将“小虫”均匀的分布在“绿草地”上。重复上面的步骤,每轮结束时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图片数目,并记录。

3.8按以上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 4.这套实验方案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我也十分认同,因为它和课本提供的方案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4.1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其实这套实验方案跟简单的计算机游戏(如“找不同”)有些相似。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联系自己玩过的游戏,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把实验设计成了他们喜爱的游戏模式。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小虫”,营造了形象的场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模拟“小鸟飞过草地,捕捉小虫”的情境愉快活泼,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真正让生物课活起来、动起来。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后,虽然许多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没有被采用,但这个体验和思考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实验过程用计算机程序编成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有的甚至还提议用触摸屏的计算机进行……这些都展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充分、及时的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勇于、乐于、擅于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

4.2准备实验方便快捷,可重复利用性强。课本给出的实验方案不仅准备起来繁琐,实验材料保管起来也不方便。而这套实验方案,准备起来方便快捷,制作幻灯片只需几分钟时间,做好以后可以反复使用,永不损坏。小小几十K的PPT程序,代替了大堆的纸片,无论是携带、共享还是存放都十分的方便。此外,虽然给每只“小虫”填充颜色有点辛苦,但可以使“小虫”的“体色变异”更加丰富,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4.3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实验是个模拟探究实验,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可以适当的简化实验过程。如果按照课本给出的实验方案,每位同学要转向桌面75次,每组5位同学共要转375次,这显然是不可能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即使完成,没有人能承受得了这么多次的旋转。因此,这套实验方案中只设置了50只“小虫”,每只只“繁殖1代”。而且,用计算机操作完成实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又缩减了实验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4操作简洁,便于统计,减少出错。模拟“小虫被捕捉”只需删除即可,模拟“小虫繁殖后代”只需全选、复制、粘贴即可,不仅节省了实验时间,还可以避免小纸片丢失,并且在统计数目的时候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实验过程中出错的几率。

4.5有利于展示和评价。用这套方案进行实验,如果教师需要展示实验过程,便可以通过投影来展示,实验过程从平面变为立面。一个小组在讲台上进行实验做为演示,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其他小组在台下各自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很好的展现出来,有利于教师进行评价,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4.6便于资料积累和资源共享。每个班上完课以后都可以把结果保存下来,作为教学资料进行积累,还可以在不同班级进行对照。实验材料以电子形式存储,只需要准备一次,便于在教师之间、校际间进行资源共享。实验进行时间大约为10分钟,进行到第3代,结果已经揭晓。

基于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能力目标;实验时间的大大缩短,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完成情感目标。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让他们自由发挥,是一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实验课,给他们的初中学习生涯,留下了精彩的一页。也许象学生所说的“游戏程序”或是“触摸屏”出现在课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学生能够提出这样新颖的见解,足以见得教师安排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已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在思维上不断开拓,在能力上不断提高,总有一天能够迈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3]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

[摘要] 在《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摒弃繁琐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用简便的多媒体手段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准备实验快捷,重复利用性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操作简洁,便于统计,减少出错;利于展示和评价;便于资料积累和资源共享。

[关键词]创新体验;模拟探究;实验 ;保护色;形成《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中的模拟探究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理解保护色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意义。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分析实验结果,可以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并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思考、讨论与交流等教学环节,认同动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关注环境问题,自觉主动的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习惯,增进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下面,我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性的设计实验方案”,谈一谈自己的体验。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60页为《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这一模拟探究实验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且指出学生可以参考该方案“制定适合自己的探究计划”。

1.这套方案的具体操作过程 1.1准备一块面积为0.8米×0.8米的彩色布料和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

1.2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1.3组长在桌子上展开布料,作为生物的“生活环境”,并检查小纸片,记下纸片的颜色(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的体色的变异类型)。

1.4组长是监督人,其他同学都是“捕食者”,他们的“猎物”是小纸片,组长时刻注意“捕食者”取出的“猎物”数和剩下的“猎物”数。

1.5“捕食者”事先背对桌子,组长将小纸片均匀的`撒在布上,不要使小纸片粘在一起。

1.6每个同学想象自己是“捕食者”,小纸片是你的“猎物”,彩布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你每转向桌面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只用眼睛判定它的位置),把它拿出来放在另一只手中,然后继续转身选取,直到彩布上只剩下25张小纸片,组长通知不再选择时为止。注意:“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纸片。

1.7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1.8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3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在每个“幸存者”下面放上3个从老师那儿拿来的备用小纸片。

1.9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的步骤。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

1.10按上面的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在表中。

2.这套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

2.1实验准备非常繁琐。教师除了要准备一块彩色布料以外,还要手工制作至少2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包括备用的),并一一统计。如果小纸片的颜色种类过少,显然会影响实验效果。因此,实验室至少需要5种颜色的彩纸。这样仅仅准备了一个小组的实验材料。如果5-6人为一小组的话,全班应分为10个小组,教师就要按照上述要求准备10套实验材料。

2.2操作不方便。用过这套实验方案的教师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小纸片并不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布料上,它会随着学生的来回走动飞到地面上,或者在学生模拟捕食者“捕食”的过程中粘在衣袖或衣襟上。

2.3平面实验,不便于展示、评价和交流。布料平铺在桌面上,统计数目的时候学生围观,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很不方便,也不利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经过我略作提示,有的小组很快就提出来:在计算机上进行这次模拟探究实验一定方便快捷许多。于是,我特意让这些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表达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3.修改后的实验方案

3.1打开计算机,按如下操作制作幻灯片:用自选图形绘制一张“小虫”图片; 通过复制、粘贴制成50张,并分别赋予不同颜色,其中包含绿色。(注意:在幻灯片中制作时应设置“小虫”图片边框为“无色”);这样,不同颜色的“小虫”代表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绿草地”作为“小虫”的“生活环境”。

3.2以小组为单位,5-6个同学为一组,推举一人为组长。

3.3组长负责操作计算机,其他同学都是“小鸟”,他们的“猎物”是“小虫”。(组长不必时刻注意“小鸟”“捕捉”的“小虫”数和剩下的“小虫”数,只需监督“小鸟”在第一反应时间内“捕食小虫”即可。)

3.4“小鸟”事先背对计算机,组长打开幻灯片。(注意:应使用幻灯片制作状态,不要使用放映状态。)

3.5每个小组的组员排成一队,想象自己是“小鸟”,幻灯片中的彩色图片是你的“猎物”,幻灯片中的背景是你的生活环境。当“小鸟”转向计算机,从计算机前“飞”过一次,用手指出一只“小虫”,这时组长迅速将被指出的图片删除,然后继续“飞”过下一只“小鸟”。“飞”过的“小鸟”排在队伍最前。这样以此类推,直到幻灯片中只剩下25只“小虫”,组长通知:“小鸟吃饱了,不再飞”时为止。( “小鸟”不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虫”。)

3.6在幻灯片中进行“全选”操作,所有剩余“小虫”图片出现选择框,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图片数目,并记录。

3.7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1个后代,而且体色与自己的相同。全选、复制、粘贴1次,“小虫”的总数又恢复到初始的100只。组长将“小虫”均匀的分布在“绿草地”上。重复上面的步骤,每轮结束时统计“幸存者”中各种颜色的图片数目,并记录。

3.8按以上步骤实施计划并将数据统计。

4.这套实验方案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我也十分认同,因为它和课本提供的方案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4.1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其实这套实验方案跟简单的计算机游戏(如“找不同”)有些相似。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生联系自己玩过的游戏,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也把实验设计成了他们喜爱的游戏模式。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小虫”,营造了形象的场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模拟“小鸟飞过草地,捕捉小虫”的情境愉快活泼,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真正让生物课活起来、动起来。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后,虽然许多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没有被采用,但这个体验和思考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把实验过程用计算机程序编成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有的甚至还提议用触摸屏的计算机进行……这些都展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要充分、及时的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勇于、乐于、擅于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

4.2准备实验方便快捷,可重复利用性强。课本给出的实验方案不仅准备起来繁琐,实验材料保管起来也不方便。而这套实验方案,准备起来方便快捷,制作幻灯片只需几分钟时间,做好以后可以反复使用,永不损坏。小小几十K的PPT程序,代替了大堆的纸片,无论是携带、共享还是存放都十分的方便。此外,虽然给每只“小虫”填充颜色有点辛苦,但可以使“小虫”的“体色变异”更加丰富,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 4.3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实验是个模拟探究实验,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可以适当的简化实验过程。如果按照课本给出的实验方案,每位同学要转向桌面75次,每组5位同学共要转375次,这显然是不可能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即使完成,没有人能承受得了这么多次的旋转。因此,这套实验方案中只设置了50只“小虫”,每只只“繁殖1代”。而且,用计算机操作完成实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又缩减了实验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4操作简洁,便于统计,减少出错。模拟“小虫被捕捉”只需删除即可,模拟“小虫繁殖后代”只需全选、复制、粘贴即可,不仅节省了实验时间,还可以避免小纸片丢失,并且在统计数目的时候一目了然,大大减少了实验过程中出错的几率。

4.5有利于展示和评价。用这套方案进行实验,如果教师需要展示实验过程,便可以通过投影来展示,实验过程从平面变为立面。一个小组在讲台上进行实验做为演示,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其他小组在台下各自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很好的展现出来,有利于教师进行评价,如果遇到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4.6便于资料积累和资源共享。每个班上完课以后都可以把结果保存下来,作为教学资料进行积累,还可以在不同班级进行对照。实验材料以电子形式存储,只需要准备一次,便于在教师之间、校际间进行资源共享。实验进行时间大约为10分钟,进行到第3代,结果已经揭晓。

基于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很好的完成了这节课的能力目标;实验时间的大大缩短,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完成知识目标;并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完成情感目标。这节课的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这节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让他们自由发挥,是一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实验课,给他们的初中学习生涯,留下了精彩的一页。也许象学生所说的“游戏程序”或是“触摸屏”出现在课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学生能够提出这样新颖的见解,足以见得教师安排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已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在思维上不断开拓,在能力上不断提高,总有一天能够迈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2]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

体验实验 篇6

片断

认识体积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9、20页)

1.实验:

师:同学们请看:(出示两个杯子,一个杯子注满水,一个杯子里面放了一块橡皮泥。)

师:水能倒进放有橡皮泥的杯子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杯子里有空隙。

生:有空间。

教师倒进一部分问:还能倒吗?为什么?

生:能,因为杯子里还有空间。

教师倒水(橡皮泥杯子满了)问:还能继续倒吗?

生:不能倒了,因为杯子里没空间了。

师:请同学们把手伸进课桌里面,(学生把手伸进课桌里)有空间吗?

生:有空间。

师:左右、上下、前后摸一摸,感觉怎么样?

生:有长度。

生:有长、宽、高。

……

师:同学们继续看:(出示两个相同的注满水的杯子,一块小石头、一块大石头。)把两块石子分别放入两个水杯里,请你告诉我:哪个杯里溢出的水多?

生:装有大石子杯子里溢出的水多。

师:装有大石子杯子里溢出的水多。那么大石子 比小石子 大。

生:大石子的体积比小石子的体积大。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石子的空间比小石子的空间大。

师:大石子的空间比小石子的空间大,所以才能把更多的水从杯子里溢出来,这种说法对吗?

生:对。

师:大石子的体积比小石子的体积大,这种说法对不对?

生:也对。

师:也对?体积指的是什么?

生:大石子的体积就是大石子在水里所占的空间。

师:小石子呢?

生:小石子的体积就是小石子在水里所占的空间。

师:在数学上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应用:

师:拿出苹果和梨子,说一说谁的体积比谁的体积大?

生:苹果的体积比梨的体积大。

师:出示哈密瓜和苹果,说一说谁的体积比谁的体积大?

生:哈密瓜比苹果所占的空间大。

生:哈密瓜的体积大。

师:生活中找一找,说一说谁的体积比谁的体积大?

生:老师的体积比我的体积大。

生:会场的体积比我们上课的教室体积大。

师:我们再来做个实验,请一位同学帮忙。

(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教师要求他两手侧边举并用布蒙上眼睛,然后在这位同学的左右手上各挂了一物体分别是铁块、海绵。)

问:你告诉大家,觉得哪个手上挂的物体的体积大?

生:左手上挂的物体的体积大。

(教师摘去蒙在学生眼睛上的布。)

师:看一看,哪个物体的体积大?

生:海绵的体积大。

师:看到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生:说明质量与物体的体积没有直接关系。

师:是不是越重的物体体积就越大?能不能看物体的重量?

生:不能。还是要看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出示橡皮泥,一块是扁的,一块是圆柱形的)谁的体积大?

生:扁的那块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占地的面积大。

师:还有想法吗?

生:两个物体的体积一样大。

师:占地面积大体积就一定大吗?

生:不一定。

师:把橡皮泥都变成球形,形状变了,体积有没有变?体积的大小要看什么?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

赏析

一、注重由“事实”向“数学”的过渡,凸显概念的本质

依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数学概念的形成大部分是一个概括的过程。为此,在教学时应先列举大量具体的例子,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归纳出这一类事物的特征,形成对这一特性的一种陈述性的定义,同时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相互联系、作用,从而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新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观察、比较、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空间”是学生正确认识“体积”的基础,而“空间”也相当抽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环节教师首先拿出的是已经装了点东西的杯子让学生观察是否还能加水,这样做的意图是想让学生对比地看出“空隙”从而感知到空间,并继续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空间,通过摸一摸、想一想的方式理解空间的三维特征,然后再通过“溢出的水多说明什么”的思考、交流,自然地抽象、概括出体积的概念。

二、通过体积变化的对比,沟通概念的内在联系

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往往是一个概括的过程,需要足够的例子,需要多维辨析,需要慎密思考。在此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概括能力,比较鉴别、实践体验等都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脚手架。在概念教学中,除了利用演示、实例这些脚手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好它们,让这些脚手架不再是冰冷冷的,而是与知识的发生发展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动感。由于体积概念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把体积混同于重量或者面积,所以教师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学猜测两个物体的体积大小,进一步体会体积与重量没有直接的关系,然后再通过观察两块形状不同的橡皮泥的体积,使学生深化对体积的认识,沟通概念的内在联系。

三、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有效体验和参与

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要避免“数学的形式化”,呈现它们的方式必须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应当力求从生活实践经验中形成概念,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和具体的数学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实验,从而验证一些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对于许多前人已经反复检验、完全确认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尽量用合理解释的方法加以接受,并形成一种技能。为此教师教学时要恰当定位,注意数学概念学习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教师在教学体积概念之前,利用两块大小不同的石子放入两个盛满水杯的实验,通过水溢出来的多少进行比较,让学生得出“大石子的体积比小石子的体积大和大石子的空间比小石子的空间大”的结论,这样就把“空间”与“体积”联系起来了。这个教学片断注重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有效体验和参与。

体验实验 篇7

“细胞”是《分子与细胞》中最核心的概念, 这一模块的内容都是围绕细胞而展开的, 与“细胞”相关的一系列实验也成了开创现代生物学里程碑的核心事件, 可以这么说, 生物学成为一门科学, 细胞学说的建立功不可没。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 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结果的合理分析和判断等科学思维, 在教材中也不时呈现, 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绝佳素材。

一、生物实验材料的选择

细胞学说的建立, 施莱登 (M.J.Schleiden) 和施旺 (T.Schwann) 这两位科学家起着重要作用。施莱登选择的观察材料是植物细胞, 而施旺选择的则是动物脊索细胞和软骨细胞。这两位生物学家的材料的选择有其特殊意义, 选择的两大生物类群广为熟知。施莱登在《植物发生论》中试图说明植物细胞核对植物细胞形成的作用, 也引用了另一位生物学家布朗 (R.Brown) 的观点, 即一个植物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 细胞核与细胞发育有着特殊的关系。施莱登认为, 植物的生命特征从根本上体现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施旺选用的材料是类似于植物细胞的动物细胞, 这是由于当时柔软细胞的切片技术和细胞染色技术的限制。细胞学说的建立, 是以众多动植物细胞的观察研究为基础, 从而归纳动植物细胞的相似性。因此, 恰当选择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实验材料, 直接影响生物学家研究成果的准确性。例如, 戈特 (E.Gorter) 和格伦德尔 (F.Grendel) 利用人的成熟细胞内部无膜结构的特点, 用来制备“血影”, 从而得出细胞膜实际上是一种磷脂双层分子层的结构这一结论。科学家恩格尔曼 (T.Engelmann) 研究光合作用时选用水绵, 正是利用水绵具螺旋状叶绿体的结构。日常的实验教学中, 教师也会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例如, 用水绵代替金鱼藻来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利用大蒜根尖代替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材料的变换, 学生实验也就不拘泥于教材所设计那样简单重复,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这是《分子与细胞》的核心, 统领了整个模块的核心内容, 体现了生命系统的三个要素:高度有序的结构、系统与环境的联系 (细胞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系统的延续机制 (细胞的发生和发育) 。玛格纳指出:“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一个基础部分。它既是机体结构、遗传机制、受精、发育和分化、简单有机体与复杂有机体的统一及进化学说等概念的前提, 又包含在这些概念之内。”

二、巧妙的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不仅意味着某种精确的操作, 而且是一种思考方式, 将注意力从记忆转移到思考和创造上来的一种探究真理的活动。虽然生物学“实验”一词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 但人类早就通过实验来认识和了解生命活动。威廉·科尔曼在《19世纪的生物学与人学中这样描述生物实验的意义, “实验生理学已经为这样的事件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式, 而这个模式实验对传统的生命历史学家来说, 几乎没什么用处。但对其他人, 对胚胎学家、细菌学家或遗传变异的研究来说, 这个模式确实是一个新的典范, 以实验的名义, 一场改革生物学目标和方法的运动开始”。

《分子与细胞》模块中, 介绍了一些设计巧妙的经典实验。从细胞学说建立开始, 生物学家就一直在尝试对细胞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限于光学显微镜的技术, 对细胞的一些细微结构的研究显然受阻。1900年, 米歇利斯 (L.Michaelis) 发现, 用健那绿做活体染色, 证明线粒体中的氧化反应能引起染料的颜色变化, 自今100多年, 健那绿仍是线粒体专一的活性染色剂。还有教材中介绍的实例, 恩格尔曼利用水绵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不仅选材 (水绵和好氧性细胞) 非常巧妙, 其对照实验设计 (有否光照、光照多和少、不同色光等) 、变量控制 (水中、黑暗条件) 的思路都很有技巧, 他的实验中没有高档的实验仪器和复杂的实验过程, 用简单的实验完成伟大的发现, 可贵的正是其实验设计思路。

东北师范大学的王永胜教授认为, 我们不应忽略“隐含在这个过程 (注:指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过程) 后面的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科学思想的精髓,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科最本质的东西, 及建立在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之上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三、实验结果的准确判断

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判断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 实事求是是科学家们毕生的追求, 所以, 科学研究不仅要高屋建瓴, 也要敢于质疑, 有分歧更有合作。教材中“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介绍, 之前已经有斯帕兰札尼 (L.Spallanzani) 研究鹰的消化事件为铺垫, 巴斯德 (L.Pasteur) 与李比希 (J.V.Liebig) 的分歧给毕希纳 (E.Buchner) 以启发, 但仍未得到正确的结论。萨姆纳 (J.B.Summer) 历时九年, 终于在1926年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 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其实在此之前, 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斯塔特 (R.Willstatter) 在实验中, 由于采用的酶溶液过于稀释之故, 以至用通常的化学检验法显示不出它的蛋白质含量, 但仍存在催化活性, 于是便做出了酶不是蛋白质的错误结论。作为教材, 因为篇幅的原因在选取内容时会有所取舍, 所以, 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包括所有生物学知识和相关科学史,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也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强调“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 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还专门提出“对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

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研究从未停止, 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时代, 生物知识在不断更新, 有人曾作出这样的妙语:生物学中只有一条普遍定律, 那就是一切生物学定律都有例外。那么, 没有例外的, 生物学家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朽的实验思想。

参考文献

[1]恩斯特.迈尔.生物学思想发展的历史[M].涂长晟, 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威廉.科尔曼.十九世纪的生物学和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4]黄元国.不得不细说的两位恩格尔曼[J].中学生物教学, 2010 (6) .

体验实验 篇8

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 我们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 运营商如何跟上客户节奏、高效有序地提升客户体验感知, 注定是艰巨又充满挑战的任务。我们需要充分结合客户消费行为习惯分析、大数据深入挖掘、多样客户的差异化服务研究、客户移动互联观念探寻等, 从而牢牢掌握客户体验的感知线条, 让服务更加细腻到位, 让客户体验更加愉悦舒适。与此同时, 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类应用快速发展, 客户越来越注重快速交互的舒适体验。

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 客户体验期望会不断抬升,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固步自封, 只会让我们逐渐远离客户的真实需求;除旧立新, 才能不断实现创新突破, 切实抓准、聚焦客户真实需求。所以, 如何快速契合体验经济时代, 顺应移动互联发展趋势, 搭建与客户之间快捷方便的互动平台, 快速获取客户的体验感知, 已经成为关键课题。

客户服务必须适应“快”时代要求

在移动互联时代, 客户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客户需求变化速度越来越快。

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产品运营时代, 用户需求单一, 需求变化速度慢, 无需运营商较快地对市场作出反应。进入互联网时代, 营销以提升客户体验为核心,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最核心的问题, 就是如何通过多种渠道与客户进行互动, 打造一体化、无缝、全过程、高水平的客户体验。互联网环境下, 存在很多突发性的客户需求, 要求电信运营商快速、准确地理解和定位, 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于运营商与消费者和市场环境之间快捷顺畅地沟通与互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客户需要更开放、智能、主动的服务, 这不仅是对客服技能水平的挑战, 也对后台客服支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用户需求多样化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增值业务的类型。同时, 用户需求变化的速度也在加快。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多样化、变化速度快的新特征, 运营商必须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否则市场机会稍纵即逝。

第二, 客户需求越来越小众化、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将我们带进客户需求的碎片化时代。产品和服务选择越来越多, 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 运营商的服务营销活动更加强调细分和精准。如果再像从前那样用简单粗放的方式来组织市场活动, 很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电信运营商的服务重心越来越被迫转向研究自己的客户群体, 发现客户的需求并用比竞争对手更加完美的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我们需要同时面对许许多多小众客户群的多样化服务需求, 以前那种模式化、僵硬化、持续化的营销和服务套路越来越无效, 我们需要有大范围、多角度、高灵敏的市场触角。

第三, 运营商的服务营销节奏越来越快。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传统企业服务营销策略亟需转变。传统电信运营商的服务营销方案可能很长时间都能奏效, 可以半年、一年甚至多年沿用不变。但是在移动互联网运营环境下, 电信运营商的服务营销方案适用周期大为缩短, 每个季度、每个月、每周以至每天都要迅速调整策略, 否则就不能适应各个客户群日新月异的服务体验需求。这就要求电信运营商能快速掌握客户快速多变的需求, 快速制定产品和营销政策, 快速测试服务营销方案, 快速应对满足客户需求。

传统研究手段不能完全满足新需求

传统客户需求的收集过程大致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 确定市场调研目标。市场调研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准确地做出经营战略和营销决策, 在市场调研之前, 针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产品销量、产品寿命、广告效果等, 确定市场调研的目标和范围。

第二, 确定资料搜集方式。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 收集资料必不可少。而收集资料的方法极其多样, 必须根据所需资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 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

第三, 设计调查方案。在尽可能充分地占有现成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上, 再根据既定目标的要求, 采用实地调查方法, 以获取有针对性的市场情报。市场调查几乎都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最核心的问题是抽样对象的选取和问卷的设计。如何抽样, 需视调查目的和准确性要求而定。问卷设计更需要有的放矢, 完全依据要了解的内容拟定问句。

第四, 组织实地调查。实地调查需要调研人员直接参与, 调研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调查结果的质量, 因而首先必须对调研人员进行适当的技术和理论训练, 其次还应该加强对调查活动的规划和监控, 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补救。

第五, 统计分析结果。对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是市场调研的根本目的。市场调研人员需以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细致的统计计算, 以获得高度概括性的市场动向指标, 并对这些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和预测, 以揭示市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第六, 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市场调研的最后阶段是根据比较、分析和预测结果写出书面调研报告, 阐明针对既定目标所获结果, 以及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确立经营思路、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和今后进一步探索的重点。

传统需求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调查时间长。在调查的实施阶段, 受地域的限制, 如果需要收集比较全面的信息, 要大的样本量支撑,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且时间耗时较长。

其次, 调查结果广而不深。传统的调查方式采取文字对话的方法, 如果问题太多, 被访者会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一般的问卷都比较短, 只能收集系统性强的信息, 难以深入探讨某一问题及原因。

最后, 质量难以保证。问卷经常由用户自己填答问卷的方式, 被调查的用户很多时候是不支持、不配合, 收集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调查结果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

服务实验室满足“快”时代要求

服务实验室是一种PANEL (固定客户样本) 研究平台, 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系列性地实施客户需求或体验研究, 及时、持续输出服务决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服务实验室通过真实服务内容实验对比, 发掘客户服务或业务偏好, 为服务或业务设计提供参考, 为客户服务管理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实验室还可以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实验测试, 规避服务决策风险。

服务实验室分虚拟客户体验和真实客户实验两种方式进行实验设计。虚拟客户实验基于客户投诉、一线反馈、调研等客户反馈与需求, 开展外呼调研、虚拟体验、客户访谈等, 聚焦服务短板, 对接责任部门, 落实服务优改。真实客户实验基于客户投诉、一线反馈、调研等客户反馈与需求, 对接核心流程, 协同责任部门, 搭建服务环境, 开展真实体验, 对标客户反馈, 促进服务提升。

服务实验室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步骤一:制定方案。根据调研目的制定方案, 确定调研对象、区域、样本、时间, 并设计问卷或体验方案。

步骤二:实验推送。把符合本期调研的会员进行分组, 向该组目标会员推送对应的调研问卷或体验活动方案。

步骤三:参与实验。会员填写调研问卷, 或根据要求参与某项4G服务的体验, 并填写体验表。

步骤四:数据分析。后台回收问卷, 并进行数据处理及研究分析, 输出实验研究成果。

步骤五:奖励反馈。对参与实验的目标会员进行积分奖励, 并进行会员数据的更新;每月根据协议, 按积分情况进行奖励下发。

4G服务实验室可以搭载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客户服务需求收集。在与客户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及时捕捉客户需求信息, 并快速进行对策研究。

第二, 单一服务方案前测。服务或业务部门对某一服务新思路、新策略、新举措、新设计缺乏把握和信心时, 可以启动服务实验, 对新方案进行评估。

第三, 服务产品线前测。进行服务产品线设计的时候, 以各种标签对实验平台的客户进行分组, 然后对应不同方案设计, 力求为各个细分客户群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产品。

第四, 排除性服务方案前测。有多个服务决策方案从中进行筛选时, 将实验平台的客户分成参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等, 分别进行不同方案的分组对比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筛选方案。

第五, 服务方案后测。即通过实验平台客户意见收集, 评价服务产品或服务举措实施以后的阶段性效果, 以期及时调整。

服务实验室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 快速性。在与客户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及时捕捉客户需求信息, 并快速进行对策研究。

其二, 绿色性。实验研究和普通客户研究方法相比, 不单纯依赖客户的记忆和言语信息, 而是力求还原生活, 捕捉客户的真实体验和行为信息, 是一种绿色信息收集方法。

其三, 交互性。服务实验室是一种运营商走进客户、客户参政议政的双向交流平台, 可以将真正进入体验经济时代的4G服务“交互设计”落到实处。

其四, 创新性。将实验室应用在服务领域是一次创新, 服务实验室将承载服务需求的洞悉、服务策略的研究, 为服务成本的优化方向提供决策依据。

所以, 服务实验室能够弥补传统手段的缺陷, 能够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营环境, 很好地解决运营商面临的客户需求新问题, 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如下方面。

客企互动持续稳定。作为电信运营商而言, 在如今变化迅速的商业环境中, 运营商和客户互动在提升用户体验、获得经营成功方面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服务实验室基于企业与客户的真实关系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互动体验, 通过服务实验室搭建的平台与客户互动, 企业不仅了解了用户的体验, 也有利于电信运营商培养优质客户服务的形象。

客户需求无缝链接。通过服务实验平台, 在保证一定实验客户规模的前提下, 与真实客户形成持续不断的互动, 实现需求信息收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缝链接。

营销策略快速定位。运营商通过服务实验平台不断输出客户需求, 可快速理解和定位客户需求, 及时制定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方案测试快速展开。实验平台可以做到对方案进行全真的模拟测试, 保证测试效果的准确性。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实验测试, 较好地规避服务决策风险, 同时也可避免传统测试过程中客户防卫心理对测试效果带来的不良影响。

掌握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利器

互联网环境下客户需求发生了巨大改变, 主要表现在需求的多变性、碎片化和非理性等方面, 这就要求电信运营商紧密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快速定位客户需求, 缩短产品营销周期, 制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4G服务实验室是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PANEL研究平台, 具有快速性、交互性、绿色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能够快速、准确定位客户需求, 对营销产品和服务快速测试, 是运营商在互联网环境下客户服务体验的一种创新,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服务实验室的诞生, 在运营商和客户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大大缩短了掌握客户需求和测试产品的周期, 为运营商快速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制定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营销政策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互联网“快”时代的环境下, 是电信运营商客户服务体验研究的一种创新,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体验实验 篇9

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利用上面实验设问并导入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问题。然后利用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将一大铝盆放置于讲桌上,再将一装满水的塑料水桶放在铝盆的中央,最后把篮球放在塑料桶的水中。将篮球缓慢地向下压,体会手向下施加的压力如何变化,并观察从桶中溢出水体积的多少。然后,找一名娇小瘦弱的女生来完成实验,实验后让其叙述自己的体会:越向下压,需要手施加的压力越大,其他学生通过该女生的表情神态也有了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再另找几名学生上讲台体验。再找一名学生描述篮球在被向下压的过程中,篮球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多,从桶中溢出的水的体积越来越大。

分析实验过程。提问:在此过程中,手需要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说 明什么 ?———浮力越来越大。提问:综合分析本实验,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1.手的压力(说浮力的大小是通过手的压力的大小展现出来的,并不是由它决定的);2. 篮球浸入水中的体积;3.溢出水的体积(实验中溢出水的体积等于篮球浸入水中的体积,也就是篮球排开水的体积):4.篮球的受力面积(篮球越向下压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篮球和水的接触面积越大)……

体验实验 篇10

1 实验对象和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在高校中实行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其对象应当面向高校普通学生,而非体育特长生,因为体育特长生对体育课没有自主选择权,而且体育生是比较特殊的实验者,体育生作为实验组会使实验结果不具有代表性,不能代表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因此在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普通学生作为实验组,然后选择一组空白对照组,以期能够突出实验结果。例如可以以兰州市内某所高校普通班与尖子班的全体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施体验教学法。

1 . 2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确定以后,需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分析。一般的调查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主要指运用各种体育文献资料作为实验的科学参考依据,其内容涉及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实验开展的基础。实验时应当设置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向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发放调查问卷,以调查问卷为基准进行结果分析。教学实验即“三段教学法”,其依据是体育教学法中的教学方法。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之前,还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除了依靠计算机等高科技进行数据统计外,也需要实验人员手动进行一些必要的操作。

2 教学实验操作过程

2 . 1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环节是教学实验的核心工作,明确了实验设计,实验才有开展的可能性。实验的设计包括对实验时间、地点的确定,以及对实验流程的安排,例如确定实验时间是整整一个学年,实验地点是学校的体育室等。实验设计环节必须详细充实,考虑到实验的各个环节,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流程是整个实验的核心,因此在实验之前,要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可以通过各大图书馆和媒体等资源数据库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包括体验式教学法的原理意义、教学的目的宗旨、教学的具体方案与成功典例,并且结合实验地点、人员进行实验方案的微调,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该高校的性质、师资力量、综合实力与生源素质等等都需要考虑在内,以便在总结时有个参考。实验具体流程应当包括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形式以及对实验人员工作的分配、记录员和数据分析员的安排等等。实验设计相当于一个活动的策划报告,规划着整个活动的具体工作安排,因此策划过程要思虑周详。

2 . 2 对实验调查结果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应当具有周期性,可以是一个月或者一个星期收集一次,并且认真做好对数据的调查工作,保证实验数据的完整性。实验指标应当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篮球科的参与积极性变化。实验数据应当用表格形式进行处理,设置大概5个参考值,分别是积极性参与度均值、消极性参与度均值、自学能力均值、代表代课参与度均值以及代表对该课的关注度均值。如果积极性的指标在上升,而消极度的指标在下降,就能够充分说明教学实验是有效的,实验式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积极性确实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数据的考查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对该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以及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度;另一类是代表对该课程的参与度与关注度,这样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和代表两方面的因素,避免出现数据片面化的情况。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有所提升则表明体验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深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在自己体验分享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了篮球学习的乐趣,而且在交流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满足感,加深了对该课程的理解记忆,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学生自学能力指标的提升则表明体验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只在体验中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遇到问题是通过讨论交流自行解决,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代表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指标上升,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对这些指标进行的分析是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实验人员需要透过数据表象,深入分析数据所隐含的信息,横向纵向全面进行比较,保证分析结果的客观性。

3 体验式教学法的调查分析报告

当实验结果分析完毕以后,应当把数据资料进行存档,并且做一份调查分析结果报告,这项工作充分展示了实验的效果以及实验的目的意义,方便今后工作者进行参考。教学活动过程中,资料的存档是最重要的部分,完备的资料存档可以记录一项实验的点滴,为工作者提供宝贵的教学经验。调查报告的内容除了涉及实验流程以及结果外,还应当涉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是十分成功的。首先,在高考重压之下,不少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敢放松自己的精神,甚至对体育课也提不起兴趣,希望在体育课时能够抓紧时间多看一些书。其次,现在高校的体育课教程比较呆板枯燥,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日益降低,甚至完全提不起兴趣,体育课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风味。体验式教学法的成功之道在于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体验过程中真正找到体育课本身的意义所在。例如学生在学习传球的时候,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会安排学生两队两队进行传球训练,呆板枯燥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不到半节课就对课程产生了厌烦感,因此教学质量和效率都不高。而体验式教学则不同,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用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说教,只需要安排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掌握传球过程,课程安排灵活,教学方法简便易行,学生压力不大,可以在体育课上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在写实验调查分析报告时,就应当把这些分析结果加进实验报告之中,展示调查结果,以供广大体育教师进行参考。

4 结语

对于枯燥乏味的教育模式来说,不断尝试创新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枯燥感,保证教学活动的生机活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真正受益。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新鲜尝试,不仅是室内的教学方法的首选,也是篮球教学活动中值得参考的一种教学方式。经过长期的体验式教学实验,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也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很好的放松身心,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进学习的效率。

摘要:目前我国众多高校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将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忽略了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大不如前。经实践证明,体验式学习方法在高校的篮球教学中效果良好,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运动的参与率,并且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缓解了学生长时间学习的疲惫感,促进了高校教学指标的完成。

体验实验 篇11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各种活动式教学正在如荼如火地进行着。体育教学也并不例外,每一位教师都绞尽脑汁地为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身体,不断增强自己的体魄。但是在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拓展训练”,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断拓展的热门活动项目。在中等职业体育教学中我称之为体验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自从实施以来就因其具有新颖的形式、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青睐,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组织的游戏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教师组织的一些训练游戏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体育潜能,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并且这种体验式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教育目的。本人借助此篇文章,来详细地描述体验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在中等职业体育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二、中职体育教学课堂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体育训练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在游戏中融入更多具有趣味性的体育知识,能够以更加生动、形象、新颖的游戏体验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看似是一种有趣活跃的游戏,但是却蕴含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这样从形式和内容上就会给学生一个惊奇的学习氛围,这种充满好奇的学习环境能够促使学生拿起手中的课本或是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来进行探索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被这种体验式游戏所吸引,激发出自己强大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体验活动中来,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圆满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我们不但丰富了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增强了授课内容以及授课方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游戏和体验,感受到其他课程未曾带来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体育的快乐,在快乐中感悟到体育知识的重要。

(二)能够增强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在科学技术快速更新和发展的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具有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的人才一起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具有优秀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还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利用这种体验式的游戏教学来辅助教材,让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游戏中逐渐地成长和壮大起来,逐渐建立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有意识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能够在工作学习中自主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自主磨练自己的毅力和心理,达到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

(三)体验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毅力

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在课堂游戏中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体能训练项目,无论是哪一种体验游戏都需要学生能够承受一定的体能负荷。这样,学生为了能够在体验式学习游戏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课下就会重视体育锻炼,不断增强自身的体力,这样便会让学生的体质和毅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体验式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潜能

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都具有一定的潜能。在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没有战胜困难的能力,而是自己不敢去面对,在心理上出现了障碍。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无限的潜能,这需要通过日常训练来激发,体育课堂中教师组织各种各样的体验式游戏来让学生自主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并且发挥自己的潜能来战胜困难,赢取胜利的旗帜。同时,在体验式游戏中学生还会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在游戏中只有凭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才能够顺利的完成任务,没有人可以帮助到你。这样学生便只能依靠自己,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完成教师设计的游戏任务。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自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便会树立强大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更加具有自信,会自觉地激发自身具有的潜能。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需要体验式教学方式的融入,需要这种改革和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丰富我们的体育课堂,增强体育教学的使用和趣味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知识的重要性,自觉自主的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毅力的目的。

体验实验 篇12

一、对象与方法

(一)应用的对象

在护理专业的某一年级的本科学生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的划分为两组,两组在人数上相同,两组的学生资料进行比较,确认存在的差异对于统计学无意义,令两组学生进行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完全相同的操作科目。

(二)应用的方法

1.传统的教学方法

一组学生接受传统的教育,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相关护理实践知识的传授。

2.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另外一组学生接受体验式的教学,根据学校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大纲,再结合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身心特征等特点之后,来进行情景的设置,运用心理测试、角色扮演、视频以及录像等教学方法,来创设模拟的临床情境。例如,在进行角色扮演法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进行实景演示,让学生体会患者的感受和需求,进行换位思考;扮演护士的同学通过和“患者”的实景实践操作,沟通互动,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医患沟通的应对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服务对象的认识及自我的认识。情境的创设重在贴近临床,将其与护理的实践尽量的结合。[1]

对于学生分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学生进行划分,是将每组的“患者”的特点进行分类,如外向型、内向型、敏感型等,每组的同学通过与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总结不同患者的特点、注意事项。最后大家进行讨论,进行心得感受的分享。开放式的讨论能够使得学生对操作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理解更加广泛透彻。在进行了讨论与交流过后,学生要在此基础上,提交相应书面分析,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对实践工作方法及体会进行经验总结。[2]

3.效果评价

两组学生在分别进行了相应的学习过后,进行以相应的护理知识为基础的实践的考试,内容为相关的临床技能操作和知识运用能力考核,得出两组学生的成绩过后,取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进而客观反映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效果评价调查报告,对学生进行调查。

二、结果的展现

(一)成绩展示

进行相关的应用实验过后,需要将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反馈,将学生的平均成绩,总成绩等按照不同的组别进行分析与比较。从成绩的方面展现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成果。

(二)学生主观评价展示

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将自身的学习效果以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展现出来,针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操作技能的巩固程度、个人的人文关怀能力、进入临床的基础能力等进行自我认可程度的相应调查结果以书面报告形式展现出来。

三、整体分析与讨论

根据总体实验所提供的调查实验结果,通过将两组学生的相关数据的比较与分析,总结出体验式教学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总结相关的解决对策。

体验式的教学能够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对于操作技能的巩固,培养实践的能力。在角色扮演中逐步知行合一。体验式的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直接灌注知识的不利现状,引导学生培养对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结语

体验式教学在整个的护理实验教学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巩固自身的操作技能,增强实践的能力,在情境中学习增强临床实践的操作能力和医患沟通的应对能力。体验式的教学还有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角色的转换能够使得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感受到人文关怀在整个护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患者进行更加尽心的护理。

摘要: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怎样提高以及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的相关护理的理论、实践知识及其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护理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对于护理实验的教学来说,既承载着给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责任,又需要对学生的专业行为,应变能力,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本文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应用,护理学,护理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邓道维,潘红平,罗祎等.体验式教学在《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上一篇:数学教学体系下一篇:盘状半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