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体系

2024-10-01

数学教学体系(精选12篇)

数学教学体系 篇1

美军在新的三空作战体系转型中,加强“空海一体战”、“网络太空战”、“太空作战”三种作战形式。如何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已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军队院校教学体系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改革创新教学体系与体系作战同步,不断创新发展体系作战理论,是不容回避的课题。

一、教学重心向体系作战要求转移

体系作战需要什么,教学的重心就是什么。目前,院校教学内容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与体系作战相适应的人才需求。转移教学重心、加强教学针对性是首先解决的问题。

第一,拓展以体系作战的指挥专业内涵。随着体系作战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素质已成为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核心素质。必须在抓紧教学信息化改造的同时,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建设,在教学中融入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装备等知识,拓展指挥专业信息化内涵,促进信息化与教学体系的交融互动,改变片面强调教学或片面强调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打好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基础。

第二,深化以体系作战为核心的课程内容改革。在转移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学内容与体系作战能力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把信息系统作为体系作战教学的重要基础,把提高体系作战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围绕体系作战的筹划、指挥、协同和保障,突出战术与技术、指挥与管理的知识融合。做到“四要”:要打牢体系作战基本理论;要贯穿现代军事信息技术;要注重全局运筹谋划能力;要突出体系作战专业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以岗位要求为导向的体系作战教材建设。按照紧贴部队训练、贴近实战、注重质量的原则和建设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要求,以教学的体系性和针对性建设为核心,深入理解体系作战理念、指挥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确定教材建设的类别、名称、内容和适用对象,避免教材内容陈旧、交叉、衔接不紧密,形成文字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电子教案等科学配套的教材体系。文字教材建设既要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要充分反映知识体系作战训练中的具体应用;多媒体教材必须服务于主教材,体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网络教材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纳入的信息要多,以适应体系作战指挥人才对诸多知识的需求;辅助性教材应围绕人才能力素质要求,在可读性、易懂性和实用性等方面为学员自学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创造与体系作战理论接轨的训法体系

培养高素质体系作战指挥人才是全军院校的共同目标,单靠某一所院校或某一种方法是难以实现的。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手段不能单一化,因此,提高培训效益,创新教法训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第一,探索联合的教学模式。一是把学员的体系作战理论教学固定在本军兵种院校进行,立足于本院校教学,也可让军种院校教员流转教学;二是“提高层”学员应打破军兵种界限,统一调学、混合编班、分处四校、同步流转,到不同军兵种院校进行分课题流转教学,在集中到一所院校或训练基地,进行综合性联合演练,以拓展目前的军兵种交叉培训模式。

第二,推广贴近岗位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作战指挥教学应形成“基础理论专题式教学、实践性案例式教学、前沿理论研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体系。通过灵活运用“分组对抗式”、“角色扮演式”、“互动式”等方式,采取教员引导控制、学员讨论激励等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分组研讨、集中交流、精讲多练等方式,打造专题研讨教学特色,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无原案、分方向、小班作业、集中研讨”等方法,加强想定作业教学,提高学员分析、处理、判断、决策能力。

第三,创新适应体系作战要求的组训方式。按照内集外联、体系集成的思路,强化编组训练、要素训练和对抗训练,逐步扩大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信息化训练方法。一是开展多装备组合套训;二是开展多科目交叉联训按体系作战进程组织多科目融合训练,变单一训练为集成训练;三是开展多方式并用合训,提高对抗性训练和指挥协同训练能力。

第四,扩大实践教学和实战化演练渠道。加强院校间、院校与部队之间的联合办学和实战演练,制定统一的教学训练计划,使教学理念能够与部队训练同步,形成“统一组织、导调、训练、考评”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网络化异地分布式联合演练,模拟生成体系作战环境,加大对抗演练的难度和强度,提高学员体系作战指挥能力。

三、拓宽以科研带动教学的渠道

创新发展体系作战理论指导是培养体系作战指挥人才的基础。理论的系统性、操作性对开展体系作战的学术研究十分重要。首先是探索体系作战的新战法。学术研究对教学起直接支撑和服务作用,就必须发挥科研优势,扩展研究课题。其次是科研重点向信息化转移。再次是建立研究成果推广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总部、院校和部队“一体化”的成果转化机制,坚持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和部队训练,使学术研究真正成为服务教学、带动教学发展。

总之,养体系作战指挥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封闭孤立、资源分散的培训局面,要统筹培训资源,完善培养制度法规和综合保障体系。另外,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训练手段和训练平台,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搭建信息化训练实践平台。

摘要:当前,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已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开始向提高体系作战能力转移。军队院校教学体系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改革创新教学体系与体系作战同步,不断创新发展体系作战理论,为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已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

关键词:体系作战,教学体系

数学教学体系 篇2

文科体系:

必修一:集合;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函数的基本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函数与方程;函数的模型与应用 必修二:空间几何体;三视图与直观图;表面积与体积;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必修三:算法与程序框图基本概念;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统计;概率

必修四: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五: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复数;框图

理科体系:

必修一:集合;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函数的基本性质;基本初等函数;函数与方程;函数的模型与应用 必修二:空间几何体;三视图与直观图;表面积与体积;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必修三:算法与程序框图基本概念;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统计;概率

必修四: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五: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选修2-2:导数与微积分;推理与证明;复数;

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与及其分;统计案例

选修4-2:矩阵

选修4-4: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2013数学考点:

数学教学体系 篇3

国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需要基层一所所学校的实践与推动。但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与教育现代化尖锐对立的应试教育却依然搞得轰轰烈烈,突出表现如下。

学校办学定位偏离教育本质。以高考升学率取代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对学校办学的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等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负面影响,使得办学行为不规范。

课程设置畸形,实践教学环节被严重忽视。只开设高考科目,综合实践类课程、选修课程流于形式,实验教学也变成了死记硬背。

教学组织形式陈旧。课堂教学全部按行政班级授课,因材施教难以落实。

课堂教学方法陈旧。人灌加机灌,填鸭式满堂灌,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动力与潜能等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与培养。

“重分数,轻全人教育”的现象普遍。只盯分数,教学资源不丰富,劣质、重复性学习资料泛滥成灾,学习时间被任意延长,剥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以分数论成败、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轻实践的应试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使得广大青少年成为了应试的机器。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决心针对应试教育这五大弊端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彻底纠正应试教育不良倾向,开展以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为重点的现代教育实验,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学校开展实践探索的顶层设计,形成《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自2011年9月开始,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学校组织力量从矫正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出发,制定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实施方案;2012年4月初,邀湖南师大附中参加实施方案讨论;2012年5月和7月,省教育厅党组先后两次召开扩大会议,深入讨论,通过了《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师大附中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建设实施方案》[1],并以文件形式向全省发布。

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各项目的研究者都是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负责人,问题的探索与工作的推进紧密结合。

第一阶段主要针对教育教学资源不丰富,实践教学环节被严重忽视等问题,重点探索硬件设施的改造和现代课程资源的建设;第二阶段主要针对不顾及学生基础和追求的差异性而全部按统一标准组织教学的问题展开探索,为促进个性发展主要采取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制、首席教师负责制、周期排课制等策略;第三阶段主要针对班主任难以全方位深度指导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全员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开始实施成长导师制;第四阶段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满堂灌、气氛沉重等问题进行探索,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充满活力的课堂。

1.形成正确的办学定位与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通过探索,我们认为现代教育应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以人为本,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个性化”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把学生视为发展中的有个性的人,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特殊性,能从每个人的不同潜能出发,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充分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健全体格、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身心完整且协调发展的生命创造体。

学校的质量目标是“坚持以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办学定位,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质量追求的终极目标;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校教育人材观是“四看”,即“看基础,看素质,看后劲,看发展”,“敢于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育人应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不能简单地只看分数,不能以一时一事的优劣高低来论断青少年的未来。学校从严要求,多加赏识鼓励,让所有学生的心里都充满阳光和希望,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管理自治的人。这种办学定位与教育质量观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2.实施分层选课制、周期排课制,创造现代教学组织体系

实施分层教学选课走班制。学校的分层教学选课走班,是指在保留行政班的前提下,同一年级多个班级同一时段开设不同层次的同一课程,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根据自己原有学科基础和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学习。首批进行分层教学实验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均分为A、B、C三个教学层次,各层次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供学生自主选择。譬如,数学、物理、化学三科A层次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度加快学习进度,加大学习难度,拓宽知识面,尤其强调学科思想、方法与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个层次侧重满足于有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类专业发展倾向或有志于向该学科及相关专业方向发展的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分层走班后课堂纪律松弛、跑班费时等问题,学校采取了有效措施:一是年级组通过不定时巡楼等方式加强宏观管理;二是授课教师增强管班的责任意识;三是调整课表确保绝大多数学生一个单位时间内(上午或下午)在一栋教学楼或实验楼中减少跑班。随后,又针对少数学生学习能力与所在教学班不匹配的情况进行微调,使之所选层次的教学更适合其发展。

实施周期排课制。针对分层教学频繁走班费时这一问题,学校提出部分课实行两节连排的解决方案,但是出现了在一个星期有限的课时内一些课程安排不下等新问题。于是,学校打破星期制惯例,按照10天一个周期来排课,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现在,语文、数学、英语都安排了适当的连堂课,美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也安排连堂课,这样既减少了学生跑班所花费的时间,又能满足一些学科长课时的需要,有利于实现教学赋值的最大化。

3.实践“先学后教,以问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先学后教”恢复了课堂学习的本来面貌。“先学”,指一堂课首先是学生直面文本,有目的地自学或训练。“后教”,就是教师在学生自学或训练后再适当地点拨。“先学后教”是对过去“先教后学”、“先教后练”模式的颠覆,虽然只是简单地改变一下顺序,却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问定教”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或训练中所暴露的问题,或学习进程中真正的疑难问题、阻力所在,进行透彻的点拨与深入的导学,要多途径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带领或启迪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再次动手实验,再次尝试突破。

“自主学习”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每一位学生要通过自己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要通过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架构。

“合作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有益补充与深化,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积极互助,相互启发,共同开展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等活动,不断向探究的目标推进。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能增进交往,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启智慧。

在“先学后教,以问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中,“先学后教,以问定教”,着眼于教师,强调要先摸清学生的“底细”再教,有的放矢;“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着眼于学生,要启发、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转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

学校采用编写导学案的方法,把这一运行体系加以落实。譬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思辨能力,历史教研组依据课程标准用每课一主题的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编写导学案。导学案一般包括六个部分。“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中与本课相关的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对有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如主干知识的填空、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用表格进行知识归纳对比、经典的选择题等等。“合作共享”根据课本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体验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成果。“探究交流”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针锋相对的观点,或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深入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组织材料进行辩论,有思想智慧的交锋,能引发更深的思考。“巩固自测”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等形式,主要检测基础知识是否落实,能力训练是否到位。“拓展推荐”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著作或影视作品。当然,为了课堂环节的简洁,也可以把“合作共享”“探究交流”“巩固自测”结合到一起。在这些环节中,问题的提出也在逐渐地交给学生,以提高其质疑能力、思辨能力。

这样,借助导学案组织课堂学习,教师重在点拨、开启思维,提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材料、角度、方法,释疑解难,拓展视野;学生重在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接受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新教学环境,丰富现代课程资源

学校已建设了一批区别于传统教室、其学科特征更为鲜明的功能教室,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学生分组实验室、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室、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室和高端实验室,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譬如新的化学实验室宽敞明亮,水电到桌,引入了立体化的通风设备,实现了实验室60人同时操作实验无异味的标准。在化学功能教室内,设计了新颖的八边形课桌,使得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的讲授教学都能得以完美实现,同时功能教室中通风橱的设置、创新实验室中各种高、新、尖端化学仪器的引入,更使原来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变成了现实。现已建成理化生、技术、艺术、心理学等9个学科39间功能教室。自2012年新高一第一学期起,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体育、心理学等都在功能教室上课。

自2013年7月开始,学校用5个月左右时间,已初步建立了一个集优质上课视频、课件于一体的教育云资源中心——“长沙市一中云资源平台”(网址http://yun.hnfms.com.cn)已录制上传了80多位教师的400多堂课,在校内全体师生都可以免费点播,初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另外,学校已与美国、韩国、法国、泰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16所中学签订了友好协议,在美国Sewickley Academy、法国蒙达尔纪森林中学等地建立了学生国外学习生活基地,为学生搭建了感受异国文化、开阔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良好平台。

5.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

学校坚持从立德树人、全员育人出发,构建了“学生成长导师制”这一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学校制定了成长导师制度,编制了《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包括《导师制度》、《辅导学生基本情况汇总表》、《学生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工作记录表》、《家校联系记录表》和《学期工作总结》等内容,既能指导教师系统地开展成长导师工作,又能全程、全面地记载导师对学生的指导,目前已经在高2012级走班班级中铺开。每位教师大约指导10名学生,学生自主选择导师,最后由年级组统筹;导师每月至少与每名辅导学生个别交流一次,每学期与受导学生家长交流一次,每学期对受导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评价。

学校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和学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实验,已完成两轮,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一,学生学习不断进步。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明显地感觉到,分层走班教学、分层作业、个性化学业辅导等,尊重了学生的选择,而且所教所练内容针对性更强,更适合自己,个性化辅导能帮助自己把没弄懂知识学好学透彻,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由于分层不完全固定,便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可喜局面。新课堂教学运行体系,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习的主动性更强,综合素质得到了更好的培养。

第二,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两年多来,学校广大教师自觉地学习新课程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搞好分层教学工作,他们常常深入研究学生现状,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他们常常会为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而组织教学团队讨论,群策群力解决难点。教师参加省市和全国级的赛课活动,都认真贯彻“先学后教,以问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新课改理念。初步统计,已有40余人次在全省全国各级赛课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教师还积极总结课改经验,撰写教学论文。《风景这边独好——析“综合探究”教学》、《构建有生命价值的课堂》、《中学生物室教室改造的基本原则》等2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其中《教学随笔:透析特别的成长体验》等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关于新课改背景下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等20多篇论文在全国或省市论文评选中获奖。

第三,校本教材得到好评。《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2009-2013年优秀教学改革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湖湘文化》一书被列入湖南省农家书屋指定用书,在全省发行。这些教材既有助于中学生从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湖湘文化的熏陶,而且能指导中学生身体力行,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焕发蓬勃的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反思所开展的现代教育实验,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层级班额偏大、分层幅度较小,分层教学效果提升还有很大空间;分层教学的针对性还有待增强,分层评价还没有及时跟上;成长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有效解决导师跟踪指导工作。

下一阶段,学校决心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力度,把着力点放在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先学后教,以问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的探索上,切实提高育人质量,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

参考文献

[1]http://www.hunan.gov.cn/xxgk/szfzcbm/tjbm_ 6677/tzgg/ywtz/201207/t20120710_485962.html.

数学教学体系 篇4

一、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1.本科学生

从2007年10月~2011年12月, 对2006级一个学期、2007级两个学期、2008级与2009级本科生四个学期、2010级三个学期和2011级第一学期的男、女生体育必修课 (体育必修课1~2学年修完, 每学期1学分, 共4个学分) 所有学生进行了体育实践课程分层次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新的健康理论教学体系的实验工作, 共计18000余人。

2.体育教师

授课体育教师28人, 其中, 男教师16人, 女教师12人 (教授5人, 副教授8人, 讲师14人, 助教1人) 。

(二) 研究方法

实验法、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以及座谈调查法) 。

二、分层次教学体系构建与学生评价

(一) 分层次教学项目的选择根据学生意愿、教学场地和师资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

本次课改对实践课教学项目的选择, 是在充分考虑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同时, 根据对体育教育场地的项目、数量和教师资源等实际情况的综合考量而确定的, 《分层次体育课教学大纲》设立的教学项目为15项。经过8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学生选择, 能够经常开课的体育教学项目为:身体素质课、乒乓球课、网球课、篮球课、排球课、足球课、健美操课、瑜伽课、形体课、太极拳课;偶尔开课的体育教学项目为:交谊舞课、艺术体操课、跆拳道课、散手课、拳击课等。具体的开课形式:第一学期固定开设身体素质必修课, 按照男、女生分班上课;第二、三、四学期分层次自主选项体育必修课。

(二) 创建分层次自主选课《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考量、科学创建专项技能教学课程的层次

专项技能教学课程层次的创建始于2008年2月, 当时根据学生专项技能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状况;根据专项教师对不同性别、不同项目、不同技术以及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基本教学规律的了解;根据部分教师对课堂按层次分组教学深入研究的成果;根据多次按专项分组讨论形成基本意见后的结果等依据而进行分组。经过8个学期技能课的教学检验, 结果显示86%的教学项目的层次划分是准确或较为准确的;另有14%的层次划分不够准确的项目, 在2011年12月修订教学大纲时做了部分调整, 将部分不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层次进行了删除或调整, 使之更加符合本次体育教学课改的设计目标 (见表1) 。

1.专项技能课程分一至三个层次。专项课程最多三个层次, 最少一个层次。分别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普通班、提高班和高级班。所有层次都是从低到高有序递进排列。

2.专项技能课程层次的适用学生人群: (1) 普通班开课的对象为没有学习过专项技术或没有专项技术基础的学生群体; (2) 提高班开课的对象为学过专项普通班或有一定专项技术基础的学生群体; (3) 高级班开设的对象为学过专项提高班或专项能力达到提高班水平的学生群体。

(三) 分层次专项技术教学内容层次递进、合理连贯

专项技术分层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根据专项的技术特点、难易程度、男女学习技能上的差异, 以及通过技术学习逐渐培养学生对项目运动的兴趣等方面进行考量, 并依据基础为主、难易适当、由浅入深、层次连贯、步步提升、系统掌握等基本原则进行合理取舍。经过4年的教学实验和修订, 基本实现了普通班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主要基本技术, 学生课下能够运用专项技术进行健身锻炼与娱乐活动;提高班教学目标, 全面技术学习与技术合理运用相结合, 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具有自我训练能力、基本规则和喜爱所学专项运动;高级班教学目标, 全面掌握专项技能, 掌握专项理论和基本规则, 具有一定的竞赛能力, 成为经常锻炼的体育项目。如, 乒乓球男、女不同教学层次教学内容的对比 (见表2) 。

(四) 创建不同层次、不同专项、不同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的体系

分层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 是创建分层次体育教学体系中最难和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准确、科学的技能评价体系的建设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专项技能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追求正确技术技能的掌握, 并经过课上和课下的反复努力找到合理运用技术的重点和关键点, 提高学生专项技能水平和专项健身能力, 使学生成为终身的运动者。技能考试的分层次考试内容和标准基本达到了建设目标, 促进了专项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见表3、表4) 。

(五) 分层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多元化

分层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在多元性、全面性、准确性和过程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研究, 力求在每个学期的体育考核中, 能够从全面、立体、过程和态度等多个方面反映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综合能力。现在分层次体育课程考试的每个层次考试都包含课堂考核、身体素质考核、技能考核和体育理论考试四项内容, 每项具体考试包含的内容和占总分的比例为:

1.课堂考核内容与标准占总分的10%, 制定了详细的课堂考评标准;

2.身体素质考核内容占总分的20%, 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 按照体质测试标准评分;

3.技术考核内容与标准占总分的50%, 一般为两项技术考试内容, 按层次确定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

4.体育理论考试内容占总分的20%, 由专项理论和体育基础理论两部分内容, 统一集中试卷考试。

(六) 创建分层次体育实践课电子版教案, 已形成特色

本次课改特别重视不同层次实践课教师课时计划撰写的质量管理。为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体育精品课、省体育评优课、体育精品视频和教学团队等教学需要, 经体育教学部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本次课改全部采用《电子版教案》撰写教案, 设计了统一教案格式模板, 采用B5纸打印。由教研室主任组织编写《电子教案撰写规范》, 对不同类型的教案、不同教学的内容、不同组织形式与教法、撰写格式与要求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为此召开了两次《电子教案撰写规范》讲座与讨论, 并将讲座的PP T放在教研室电脑中, 供教师随时查阅和观看, 为今后所有教师规范地撰写电子教案提供了基础参照文本。经四个学期的反复检查、多次修改, 60%以上的教师的教案逐步定型为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且具有特色的体育课课时教案。

(七) 构建完整的专项体育理论和基础体育理论教学体系

1.体育专项理论教学大纲

(1) 专项体育理论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艺术体操、交谊舞、素质、羽毛球、拳击、散手、跆拳道、形体、太极拳。

(2) 专项理论讲授的主要内容: (1) 球类:起源与发展;对健身运动的作用与意义;怎样学好;场地与器材介绍;技术技能与应用;战术与应用;提高健康程度;了解竞赛规则、组织比赛的方法;会欣赏。 (2) 身体素质类:身体素质的概念;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素质与生活能力的关系;五项身体素质的概念、作用、练习方法、练习的注意事项、对健康的作用。 (3) 形体课类:起源与发展;形体训练的练习内容、方法、种类、任务、作用;生活中的练习方法;形体训练的意义和作用;如何进行形体训练;形体训练对气质的作用;形体与服饰的关系。

(3) 专项分层次篮球理论讲义要点案例: (1) 普通班:了解篮球运动起源和发展概况;介绍场地与器材;篮球运动对健身的作用;如何学好篮球;掌握篮球运动的特点, 介绍基本技术要点与练习方法;介绍竞赛基本规则与裁判法。 (2) 提高班:介绍我国现阶段CUBA的发展概况、赛制及特殊规则;介绍篮球运动常识, 专项运动损伤及预防;介绍篮球规则及裁判法;三对三篮球规则。 (3) 高级班:介绍NBA比赛规则;重点与FIBA规则区别;介绍现代篮球战术攻防体系;人盯人攻防, 区域攻防, 混合攻防;介绍篮球欣赏;重点如何观赏与获得比赛资料途径。

(4) 专项体育理论授课学时和形式:每个学期和每个层次都是2学时;任课教师同一专项学生集中上大课, 上课时间根据教室空课时间而确定。

2.四个学期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1) 四个学期教学学时与内容 (见表5) 基础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是根据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确定, 然后经过课题组教师的深入研究, 对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特别是在四年的理论教学实践中, 不断剔除对大学生健康影响不大的内容, 填补了一些目前国内外的健康理论和研究成果, 基本达到了能够吸引学生阅读和提高学生学习健康基础理论的兴趣。

(2) 编写每个学期教学讲义, 形成独立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本次课题研究共完成授课讲义编写10份20余万字。编写教师根据实际讲授发现的问题, 经过讨论和研究后, 提出改进意见, 再进行全面修订, 经过4次修改, 现已完成独创的、完整的健康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体系的建设, 特色鲜明, 具有较高的指导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性作用。

基础体育理论讲义撰写力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将比较深奥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变得简单易懂, 吸引学生, 使学生能够轻松读懂,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健身锻炼。

(八) 学生对分层次教学的评价

1.开设分层次体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分层次体育课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经过4年多的教学实践、调整与整合, 形成了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 已经成为学校特色教学的组成部分。有95.91%的学生认为, 分层次体育课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为不同体育能力学生群体接受体育课教学提供了层次上的多种需求, 初步实践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2.分层次体育课开设的教学项目基本瞒足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

分层次体育课教学项目经过多年的开发与整合, 在分层次教学大纲中共开设男、女教学项目15个, 其中, 乒乓球、网球、篮球、排球、足球、素质、形体、健美操、瑜伽、太极拳等现在常设教学项目, 占整个教学项目的66.67%;剩余为偶尔开设的教学项目, 占整个教学项目的33.33%。在整个课题研究中, 不断地想方设法增加时尚的、喜闻乐见的层次教学项目, 扩大学生选择分层次体育教学项目的范围。在2010年课题问卷调查中, 78.96%的学生认为分层次教学基本满足了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

3.开设素质课和在评价体系中加入素质考试得到60%以上的学生肯定

对于在第一学期开设体育素质课, 学生和教师对此争议较大, 争议的焦点在于素质课枯燥、运动量大、学生不爱上、教师不好教。为了求证学生对素质课的认同程度, 本问卷特意设此问题进行调查, 结果是60.09%的学生认为应该上素质课, 加不加无所谓的为13.51%, 只有26.40%认为不应该开设素质课。对此, 体育部应加强素质课师资建设, 采用多种练习内容和方法, 提高练习的趣味性与娱乐性, 做到练习与休息合理搭配, 并准确讲解每个练习的方法、要求、作用和用途, 用有目的、有计划、多方法、多内容的素质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4.学生认为体育课成绩评定合理

学生对体育课考试成绩评定的满意度为89.17%。体育课成绩评定内容和标准在4年时间里经过修订和调整,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评定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局面, 形成了统一规范、层次多样、考核全面、重点突出、内容详细、标准准确的考试标准, 同时运用技术考试促进学生的课下锻炼, 实现以考促教、促学良性提高。

5.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较高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评价表明, 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见表6) 。

三、结论

(一) 构建了分层次教学课程的系统教学文件。创建了分层次的技能课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历和电子教案等系统的教学文件;创编了分层次2个学时的专项理论教学大纲和专项授课讲义, 以及按学期设计的16学时的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和8个基础理论讲义。计划为大三和大四学生开设健身技能与健身知识运用课程和保健知识理论选修课程。

(二) 学生对分层次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的评价较高, 实现了教与学资源合理配置的最大化。

(三) 分层次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完成了针对学生体育能力、体育知识、技能运用和学习技能需求与类型的多种不同群体, 给他们设置了1~3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考核标准、具体要求和办法,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的建设。

(四) 分层次教学发挥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 同时, 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了高校“和谐”体育教育崭新的体系。

四、建议

(一) 分层次教学授课项目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添, 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体育教学需要。建议通过各种开发和增加时尚、易开展、普及性强的体育教学项目。

(二) 专项理论和基础理论在讲授能力上需进一步提高, 改变分层次实践课强、体育理论课弱的现象。

(三) 教师要坚持认真施教, 严格教学规范, 深入研究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 狠抓重点和难点, 突出个别指导和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周光明, 彭红军.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新模式—高校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2]刘小丹.分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可行性探讨[J].湖湘论坛.2006.2.

[3]张晓云.基于差异性的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1.

[4]朱菊良.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11.5.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篇5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七年十二月修订)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也是学校办学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为了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我院的教学质量管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我院重新修订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重新修订后的“评价体系”将更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适合于在校内实施的教学,而在校外进行的教学(如集中实训或见习、毕业实习)因受到多种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很难制订对带教(指导)老师教学质量的统一评价标准。

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是指学生对教师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评价、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任课教师教学综合能力评价等几个方面。各二级教学单位针对教学工作组织的学生座谈会和因特殊需要由学院临时召开的教学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面。

对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评价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教研室教师对教师综合教学质量评价、学院督导室课堂听课评价的综合分。

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的质量评价均在网上实行,一般在每学期的后半学期进行,评价结果(分数)占任课教师该学期教学综合分的一定比例。

学院督导室和教务处是全院教学质量评价的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是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操作部门,学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包括实践教学)评价的主要群体。

一、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评价

是指每学期对任课教师个体课堂理论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学生评价和学院督导室对教师的理论课听课评价,前者由学生在教务管理网上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书育人等四个方面,由于几乎是对教师课程教学全过程的回顾性评价,所以比较客观和准确,其分数在教师综合分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后者是督导室在随机听课中完成,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单次理论教学的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监督和检查作用。

学生在网上开展的对教师课堂理论教学质量的评价,执行《学生网上对任课教师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见附件一)。

督导室及其他教学人员对教师的听课评价,按照《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课堂理论教学评价表》进行打分(见附件二)。

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

是指每学期对实践教学的任课教师个体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是由学生在网上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师在实验课前的准备、实验教学能力、教书育人和实验课后延续工作等四个方面,其评价的分数即为该实践教学教师的学期学生评教分。其次是学院督导室或其他教学人员(含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师实验实践教学的随机听课评价,其评价内容与学生网上进行的实践教学评价相同。督导室对教师实验实践教学随机听课的评价结果(分数),记入教师该学期的教学综合分中。

学生在网上评价教师的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按照《学生网上对任课教师实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要求进行(见附件三)。

督导室和教学人员对教师以随机听课形式进行的实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按照《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课堂质量评价表》的要求进行(详见附件四)。

三、教学单位、教研室教师对教师综合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单位、教研室组织的对本单位教师个体进行的教学综合质量评价,一般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段,是对教师整个学期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任课教师的情况,主要是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文件、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的分数是该教师这一学期教学质评的同行评分,占该教师综合评分的一定比例。

教学单位、教研室组织的对教师综合教学质量评价,使用《教学单位、教研室教师学期末对任课教师综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详见附件五)。

四、体育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由于体育课是学生身体素质训练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上课性质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一门课,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既不可用理论课堂评价标准评分,也不能用一般实验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因此,对体育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我院制订了《学生网上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见附件六),主要由学生在每学期的后期在学院教务管理网上进行评价。

五、学生教学座谈会

学生教学座谈会一般在每学期的第11周至13周进行。

召开学生教学座谈会的目的,是向学生面对面地了解该学期任课教师教学工作情况的同时,也了解学生对专业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相关信息,也为教学整改,完善和规范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召开学生教学座谈会的具体做法是:

(一)二级教学单位根据教务处的时间安排,制订本单位学生教学座谈会的实施性计划,包括具体时间、地点、班级、负责老师、记录员等的具体安排。

(二)以班或年级为单位,随机安排15%——30%的学生参加。原则上一个座谈会的会场不超过60人。

(三)负责教师要对教学座谈会起主导作用,主要是针对该班(或年级)本学期的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听取学生的评价性发言。其次是听取学生对教师个体和学院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记录员要对做好详细记录。

(四)学生教学座谈会结束后,二级教学单位把各场座谈会的记录整理成座谈会纪要,并理出每位任课教师的优缺点。

(五)学生教学座谈会记录整理完成后,对比较突出的成绩或欠缺,由二级教学单位分别向相关老师反馈。

数学教学体系 篇6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须域。数学不仅成为自然科学、高新技术的基础和支柱,并且作为种社会普适性的基础文化素质而受到重视。亦即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另外,数学教学具有训练人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功能。本文就中专数学教学改革谈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中专数学的重要性

中专数学教学的“实用性”,即“工具课”的作用,为人们所共识。但它在训练培养思维品质方面的功能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甚至中专数学教师也缺乏这种概念和意识。这当然不符合时代社会对中专数学教学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重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掌握固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要求人才具备适应社会、开拓社会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所以中专数学教学必须而且应当挖掘发挥其潜在的功能,在开发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达到开发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这不仅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更是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了毕业后更新知识、拓展才能、适应社会、保持后劲的素质源泉。

诚然,中专数学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发挥其“实用性”与培养思维品质这双重功能作用,但也不能把两种功能的作用割裂开来,而应把二者和谐有机地融合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双重功能”,尤其是培养思维品质的功能及其作用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要靠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去开发、去发挥才能得以实现。这不仅需要教育者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水平,而且需要教育者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优化教学目标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一缸水。教师要灵活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对大纲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案,优化目标设计,量体裁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进行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时,重点不在于明确应该教学哪些目标,而在于把一些原则的、方向的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和学的具体行为化的可操作目标,也可以把有的目标转化为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练习情境等,以利于教与学。因此,确定教学目标一定要深人钻研大纲、教材,把握知识点和课型特点,把目标定明,要求定准,准确把握教材的“度”,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三、中专数学教学现状与改革

长期以来,中专数学教学状况与时代社会的需求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其突出的表现是:

1.教育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也缺乏相应的教研组织和机构,教学活动基本处于封闭状态,教师改革意识淡薄。

2.师资队伍总体分配不均衡,师资队伍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新老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3.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数学教学与专业学习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普遍还存在数学“无用论”。

4.中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也没有积极主动性,甚至放弃学习。

四、改革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改革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教师不要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变教学结构,选择最佳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独创的应变能力,以清晰的语言艺术,引人入胜的精彩讲解和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驾驭双边活动的机能,引导学生在科学的太空遨游。因此,教师要不断充电,丰富自己,以适应教学。

五、针对学生特点,注意教学方法

女生受心理、生理等因素的影响。决定她们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相对要差一些,对问题的反应也慢一些,她们比较注重基础,喜欢做基础题,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在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准确率高,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条件性强。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直接思维敏捷。表达准确,但线面关系含混,作图能力差。针对这种现象,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女生长处,增强其自信心,使其有正视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特别是要针对女生的弱点进行教学。讲通解法和常用技巧。注意速度的训练。分析问题既要由因导果,也要执果索因,暴露过程,激活思维,注意数形结合,适当增加直观教学,训练作图能力,培养想象力,揭示实际问题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培养建模能力。

六、考核方法的改变

要改变在中学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把学生的成绩评定分解成平时和期末考试两块。并且把重点放在平时。这样做的好处有:(1)淡化考试。毕竟,对于大多数中专生来书说。他们是考试的失败者。这也更符合教育的本来目的。(2)有利于课堂宽松气氛的营造。由于相当一部分中专生有厌学情绪,因而,班级纪律的管理耗费老师的精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专数学教学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加强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化对中专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改革,努力建立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末来形势发展需要的中专数学教育教学模式和体系。

数学教学体系 篇7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建设对学生零距离对接就业岗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方案和专业实践教学中,突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的办学方针,以“校企合作互联互通”为切入点,按照企业用人需求,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群任职要求为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技术标准进行岗位技能分析,将知识点与技能结合形成教学单元,根据单元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探讨“模块化”“订单式”“双证融通,校企合作互联互通”人才培养模式,把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成为辐射河南、影响全国的骨干专业。[1]

2 推行“校企合作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具备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法律知识,掌握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等专业知识,具备铁道交通运营管理车务岗位、货运岗位、客运岗位等业务技能,从事铁路运输前沿货运管理、行车指挥、调车工作、客运组织等业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定位见表1。

2.2“订单培养”“厂中校、校中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突出“顺应行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群的职业任职要求确定知识点对应下教学模块;结合与郑州铁路局、南昌铁路局、兰州铁路局、广铁集团、武汉铁路局、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培养“订单班”学员的经验,按照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组织中体现“厂中校和校中厂”的特点,见下图。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2.3 人才培养策略

本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能级关系的需求特点,在本专业推行“厂中校、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各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人才培养分3个阶段,分别在3个学年的6个学期中完成,如表2所示。

第一阶段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在第一学年的2个学期中按照通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要求来完成。第1学期组织军训及通用基础知识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行业认识实习,建立对铁路的感性认识;第2学期按照“厂中校”“校中厂”的模式开设铁路信号与通信等专业基础课,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掌握行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校内外进行专业实习实训,实习校企互联互通(教师现场教学互通互联,学生利用4G移动网络实验室直播观看现场教学内容;师资互通,聘请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教师受聘为企业导师,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强化职业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第3学期至第5学期完成。主要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并组织与其学习内容相衔接的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强化职业核心技能,并得到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与人相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经过培养学生达到中级货运员、初级客运员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阶段为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在第6学期完成。学生到合作企业或“订单”培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针对企业培养方向和目标,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在工作岗位的技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实习结束对成绩达到合格以上的学生发放“工作经历证书”。

2.4 实施措施

(1)人才需求调研。根据铁路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

(2)确定铁路高技能运营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形成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3)形成“厂中校”“校中厂”、校企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策略如表2。

3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3.1 搜集大量各岗位作业标准和作业流程

课题组成员在调研过程中搜集了接发列车作业标准8份;大量的行车岗位、货运岗位、客运岗位、调车岗位作业标准和作业流程。

3.2 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校企互联互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各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完成了“铁路货运组织”、“铁路行车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门教学资源共享课,编写完成了《铁路客运组织》《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两本具有行业特色的教材。

3.3 基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过程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企业实践专家、骨干教师、专业建设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对实训教学体系进行了课程设计,开发过程如表3所示。

3.4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项目实践、跨项目实践、跨课程实践、毕业顶岗实践。按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方向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如表4所示。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中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

3.5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重组课程内容

以铁路车务、货运、客运各岗位工作过程为核心,重组、整合课程内容(表5)。根据工作岗位与职业资格标准以及每项技能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与基本素质,确定课程内容,并按每项技能的工作过程设置技能实训环节。将专业基本素质、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需求的技能融入课程。

注:●核心、◎应会、○了解

3.6 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和完善了顶岗实习管理机构。顶岗实习由学院和校外实习单位共同管理。学院分三级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教务处负责制定顶岗实习有关管理制度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文件,负责对各系顶岗实习教学检查评估,提出顶岗实习经费预算建议。院系和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建立了《顶岗实习工伤保险制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毕业实习管理办法》。

(3)设计一整套适用于顶岗实习管理的教学文件。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实践教学实习报告、实习计划、实习指导书、整套的接发列车实训指导书。

3.7 职业技能鉴定

推行“双证书”制度,为学生提供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三年来,参加鉴定的学生有2891人,通过人数2637人,获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比例超过95%。

通过4年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生在岗位就业和无缝对接上岗等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充分说明此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预期目标。当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将加以修正。

摘要:以“互联互通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按照企业用人需求,打破学科体系,以岗位群任职要求为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技术标准进行岗位技能分析,探讨“模块化”“订单式”“双证融通,互联互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它由四个层次组成:项目实践、跨项目实践、跨课程实践、毕业顶岗实践。按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方向打造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项目实践,跨项目实践,跨课程实践,毕业顶岗实践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体系 篇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从其产生背景、教学内容和设置目的看,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操,坚定其社会主义信念和信仰,强化大学生对各种腐朽思想和不良文化的抵御能力。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在贯彻体现这一主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课程设置目的的体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看,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把握知识体系、传授理论知识方面做了大量辛勤工作,在授学生以“知”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在推动学生把知识外化为体现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的实际言行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没有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导致在“基础”课的实际教学中存在严重的重知轻行、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转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教学方式死板填鸭、教学内容僵化单调、考核手段单一落后等方面。使课程设置目的难以有效体现。

从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职能来看,其作用是传授知识,推动教育对象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基础课教育工作者向学生传授的“知”的内容具有规定性,教学对象因个体差异等原因,“行”的最终结果具有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对两者都没有决定权,其作用主要就体现在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最大限度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推动受教育者把知转化为行。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和职能部门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学生把所学知识体系转化为外在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才是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中心,才是工作的全部。

2 影响转化的不利因素

2.1 教学方式单一,内容僵化

综合多方面的情况看,目前高校“基础”课教学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比较典型的现象就是学生“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意听,公共课不想听”。尽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因,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僵化是最大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无视“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特点,忽视大学生活泼爱动、思维敏捷的生理心理特点,无视教材内容具有滞后性的特点,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照本宣科轻解答实际问题,重填鸭式教学轻启发式引导,致使讲课者口干乏味,听课者昏昏欲睡,“言者谆谆,听着藐藐”,授课效果不佳。

2.2 考核方式单一,导向偏颇

当前,基础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闭卷考试。卷面题型主要是选择、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等几种。这种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甚至作弊。二是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自选题目提交一篇论文。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消除考试作弊、死记硬背等顽症,但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钻空子,往往是在网上下载文章,随便修改打印交差了事。三是期末考试与平时课堂表现相结合。考试环节完成就意味着课程教学任务的结束,对于老师而言,了解教学质量、克服教学不足成了一句空话;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及格意味着万事大吉,至于知识的掌握、转化早已被抛至脑后。从以上三种考核方式看,无论是哪一种,其导向都是重知识掌握,轻素质转化,丧失了考核的导向功能,使课程设置目的的实现成了一句空话。

2.3 转化主体单一,约束乏力

与其它许多课程可以通过一个程序、一次活动或者一项工程等方式就可以准确评价一个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程度不同,基础课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具有长期性、隐蔽性等特点,世界观、价值感、人生观和法律素养等具有抽象性,难以借助指标参数物化、量化、具体化,只有经过长期的自律和他律养成,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实现对一个学生的道德法律修养等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必须借助众多主体、大量环节、长期跟踪才能完成。而高校的现实情况却是,“基础”课任课教师仅凭书面考试成绩就对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做出了评价鉴定,学生所学知识是否外化为良好的法律道德素质却无人问津,一个学生即使品质恶劣,照样可以顺利毕业。这种转化主体单一、约束乏力的局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良好法律道德素养的动力。

3 实现转化的途径构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基础,是根本,外因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我们不难理解,在现今社会,自律就是指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他律是指社会法律、制度、纪律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约束,外在的准则来约束自己。即自律是自身的固有意识决定的,他律是外在的影响、约束决定的,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基于上述理论认识,“基础”课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变转化,培养德智兼备的合格公民,就必须依据内外因原理及自律和他律的辩证关系,利用大学生相对较长的在校时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利用“教、学、考、评”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一个系统、动态、立体的转换体系,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和“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推动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

3.1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要从“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及教材内容具有滞后性的实际出发,依据教材精神和课程设置目的,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和报纸等各种媒介,一是要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安排中的比例。比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时,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一些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推荐指导他们阅读一些爱国人物的传记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历史古迹。在教授法律部分的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旁听人民法院的审判,可以请法律工作者到校讲授某一方面的法律知识。二是要根据授课内容,尽可能地开展案例教学,利用案例教学直观、典型、形象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三事要坚决杜绝照本宣科直接给出热点问题官方结论的做法,正确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问题,提高认识水平。

总之,要以知识的转化为目的,综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取知识,自觉树立追求高尚理想的愿望。

3.2 考核环节

考核环节,要根据知和行的对立统一的原理,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性功能,坚持知识和素养导向,坚持理论和实践导向,扩大能够考查学生综合素养及独立思考问题的题型的比例并赋予更高的分数权重,提高实践考核在考核中的比重以激励学生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表现。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依据上述原则,建立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类题库,提高考核的覆盖面和可信度。以实践考核为例,可以参照借鉴心理测试和智商测试的一些好做法,根据本学年计划组织的实践教学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设置指标用以衡量学生的实践表现,当活动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评和互评。同时,要根据实践教学经验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时更新修改衡量指标以提高其科学性。尽管心理测试和智商测试的可信度自其出现以来就争议不断,但是,实践表明,其测试模式和参考价值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值得借鉴。

3.3 评价环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等具有抽象性和隐蔽性,养成具有长期性。同时,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需要自律和他律的共同作用。因此,为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为自身的良好言行,即,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高校和“基础“课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那种考试完毕即万事大吉的思想,而应当利用评价环节继续推动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为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转化力度,要扩大推动转化的主体,提高评价结果对学生实际言行的约束力。即改变过去由基础课任课教师一人孤军奋战的局面,将同学、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宿管及其它与之相关的人员全部纳入评价转化主体,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表现逐学期组织评价,将这些评价和课堂表现、”基础“课考核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换算成评价成绩,与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和顺利毕业与否挂钩,推动大学生通过自律和他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法律道德修养。

总之,“基础”课教学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我们放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带来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认同多元化的背景下认真审视,提高对转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内外因原理及自律和他律理论为指导,从涉及转化的教学考评等各个环节入手,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从宏观上建立转化体系,从微观上设定衡量指标和细节,推动学生不断把所学知识外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亢莹.改进教育主渠道,增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改革与开放,2011(2).

[3]孙国强,刘涛.试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改革与开放,2011(8).

[4]于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略论.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浅议中职学校数学教学评价体系 篇9

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求其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显然,职校传统的数学评价体系与我们的教学目标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固然它的长期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单纯的以测验为主的评价体系在测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具体表现为:

其一,教师在评价某一阶段学生的数学成绩时往往以测验结果作为依据.不考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这一时间段内对学习数学的感受,而且许多测验又都带有一定的知识偏见,因而,往往有些学生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得到的却较低的分数,这种评价的不公平性将极大地挫伤职业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其二,许多教师在评价实践中过分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忽视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情绪情感、意志和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评价,导致师生关系、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

其三,数学不是单纯的一门学科,它和其他很多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数学测验中得高分的学生,在其他领域(如视觉、艺术、人际交往、身体运动、动手能力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又怎么样呢)答案是不容乐观的.因为传统的数学测验经常以对于智力概念和学生单纯对数学的认知活动为基础.

其四,过分关注学生数学评价的导向和监督功能,对其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认识不足.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因而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使他们不能诊断出自己在学习数学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不能对自身的发展作出及时的调整.

其五,数学教学与评价体系互相孤立,不是以评价促教学.由于教育行政人员对教师数学教学成绩的比较等压力,教师可能会教学生如何更好地应付数学测验.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评价应该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来实施的,评价措施的运用也应该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对现行的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评价体系提出质疑并进行改革,构建起一种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体系,是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深入思考和研讨的课题.

第一,淡化传统的分数评比,重视发挥评价在教学中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传统的数学评价体系就是通过考试或测验,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评比和排队.因此,分数成为我们甄别和选拔学生的工具.然而,我们的数学考试仅仅就是为了实行这一评价目标吗?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所要构建的评价体系,旨在全面认识和发挥评价的多重作用,特别是通过评价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同时,诊断出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时的优势和不足,并且对他们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促进评价内容多元化,除关注学生数学成绩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无可否认,传统的学生评价过分关心学生的数学成绩,这是当前职业高中学生评价实践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使职业高中的数学评价活动直接关注学生对数学书本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训练,而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为重要的探究、沟通与合作、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等能力或素质的培养则被忽视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当然,这一步工作要具体落到实处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彻底改变“以分评教”的教师评价体系,给教师“松绑”;另一方面,教师在数学教学评价内容上也应穿插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多种形式.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除重视评价结果外,更应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在职业高中的数学学习中,经常进行评价的主体来自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以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以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为主,难免要受到教师的经验、水平、评价手段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机、态度等以学习者内部因素为主的考察,其局限性不可小觑.相反的,学生在评价自己对某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时,比别人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学懂了没有,还有什么不明白之处,对自己思考过程中出现的曲折、成功、思考模式的优劣以及情绪上的变化,都较教师的评价更符合实际,更具有客观性.

第三,根据职业高中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做好由传统的数学评价体系向多样性评价体系的过渡工作.多元性评价体系是在标准化测验的基础上用实践等多种方式方法评价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并采用多样性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表现知识技能的方式.通过测试内容与图片、身体动作、音乐作曲、社会关系以及个人感受等方面相联系,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表达对于数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们看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在真实社会环境中的应用程度.

总之,职业高中的传统数学评价体系应该说成绩与问题是共存的.成绩很多,问题也不少.对问题的正确认识与反思,是改革的开始.只有找出问题的所在,并勇敢地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达到以评价促教育的目的.

数学教学体系 篇10

本文结合我院06级工程监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浅谈以素质教育理念, 构建教学课程体系。

一、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的概念有很多种的理解。从能力培养的角度, 对于高职教育来说, 素质教育有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社会能力的培养;二是职业能力的培养。社会能力的培养, 其内涵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职业能力的培养, 是培养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从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本次课程体系构建的改革, 就是在基于以上两点的基础上, 将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 变革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任务课程, 同时加强了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并将“德育首位、文化品位”贯穿于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中, 构建了能力化教学课程体系, 实现了课程体系的创新。 (如图一)

(图一) 课程体系结构转换图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核心任务课程

以能力为本位设置学生的课程体系, 就是要使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贴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教企业之所需, 学岗位之所用, 基本实现本专业毕业生走入岗位的“零适用期”。我们根据市场调研、根据专家论证, 首先明确了建设市场监理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 我们将这些岗位能力设置为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核心技能。其次, 为了实现这些核心技能的培养, 必须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作为支撑。根据确定的核心技能和基本技能, 我们构建了课程的基本体系。

(一) 核心技能的明确。

在工程建设市场, 现阶段主要从事施工阶段的监理, 监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四控两管一协调”, 既安全、质量、投资、工期控制、信息与合同管理、施工协调, 其目的即是实现目标的控制。为此, 我们根据施工现场的工程监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岗位能力, 设置了施工现场质量检测、验收的能力、施工现场计划网络图的编制能力、计划的编制及审核能力、施工阶段的工程现场安全管理能力等为课程体系中必须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二) 核心课程内容的设置。

为实现以上核心能力的培养, 我们以能力为本位, 设置了工程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如下表:

三、以就业为导向, 进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监理职业能力是一种复合性、综合性的能力, 其核心技能是培养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理四大目标控制的能力。核心技能的实现是建立在工程行业基础知识之上的。如:建筑工程监理, 是在完成了建筑工程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本技能以后, 才能进行核心技能的培训。也就是说“专业基本技能+核心技能”才能形成监理职业能力。监理核心技能在工程的各种行业, 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只是在各个行业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监理四大目标的控制均是各个行业中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而专业基本技能, 他在工程的各个行业中如: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行业中所需具备的专业基本知识是有一定区别的。

以往我们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培养建筑施工行业的监理人员为目标, 学习的基本专业知识是以建筑施工的基本专业知识, 核心技能是以工程监理的三大目标控制 (质量、投资、工期控制) 为培养目标, 涉及其他行业的专业知识较少。这一次的课程设置, 我们以“一个专业主方向、四个专业基本方向”为原则, 进行了专业拓展能力培养的设置 (见下图三) 。即以建筑工程监理专业为主方向, 市政工程、建筑设备工程、建筑装饰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监理专业为四个专业拓展方向, 学生的专业主方向是必修的方向, 四个专业拓展方向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两个方向以上。主专业方向以“必须、全面”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设置, 四个专业拓展方向以“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以减少学生学习压力,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程设置拓展了学生知识面, 促成了一专多能, 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加强,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强, 拓宽了就业渠道, 为毕业后走向各种行业的监理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摘要:结合工程监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改革, 浅谈以素质教育理念, 构建教学课程体系。

试析设计色彩教学体系 篇11

艺术设计这门课程是艺术性实践比较强的,而色彩又是其基础行课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将色彩与设计相结合的能力。随着时代技术进步的发展,色彩已经成为艺术设计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在艺术设计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而近年来,基础课程是设计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使得在专业教学的视角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使得课程更加合理有计划。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而色彩基础课程也是这样,学生在色彩基础课中是否具有创造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学体系是否具有创造性,教学效果怎么样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学体系的。

色彩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缤纷的世界不能离开色彩,色彩在自然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人类生活有着很大的关联。色彩是人们世界的重要方式,即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形式,同时也在我们感受世界时赋予我们不同的情感。在艺术设计时候,利用色彩来表现出艺术家内心的微妙情感,表达出个人的丰富情感。

在产品设计、服饰设计、环境设计等现代设计中,色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色彩作为艺术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艺术设计者的灵感。色彩的种类是非常多,色度也丰富,可以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更主要的是可以给有创造力的设计师带来广泛的创造空间。比如说在服饰方面的设计,国际上一些知名品牌的服饰都会在设计好的图案基础上利用色彩不同的变化来显示其设计理念。对一幅设计作品来说色彩是其内在精神的体现。然而当色彩作为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时,它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在色彩教学中,应该要让学生懂得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传达相关思想内涵。

色彩基础课教学体系探索

设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因而,设计专业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应该要以此为中心。色彩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要为日后的设计提供创造性思维。所以,色彩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这样的教学是需要教师的深入研究与探讨,并且有针对性的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

第一,设计色调。色调不是大自然中存在的,而是需要进行组织与设计的。色调主要是分成色相、明度、纯度基调。为了能够使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是需要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三种属性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够进行单独的使用。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可以使学生更加有逻辑性,是可以让三种色调结合使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让学生要对色调有着明确的条理性,但同时也要让学生坚持个性,在规律中发现自己。在设计好色调之后还应该需要合理的色彩关系来完善,使得色调变得更加完善,在设计艺术品中,无论是什么色调都应该要相关的色彩关系来协调,使得艺术设计变得平衡。

第二,有目的的应用色彩形式。色彩具有丰富的创造语言。运用其内在韵律、节奏等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对于色彩形式的选择要根据作品的效果来进行选择。因而,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有目的的应用色彩,教师应该在课题实践中设计好两个视觉效果。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色彩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学生主动的发挥想象力。在该课题实践中不是简单的复制模仿,而是需要利用新的方式来进行重新的组合,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主题与色彩结合

如何的选择色彩,选择什么样的色彩更好,这与作品的视觉效果有着很大的关联,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事主题。在为一广告做设计时候,都是需要从主题入手的,视觉效果更是以主题为核心。主题是一设计品中的灵魂,而没有主题的设计也会显的空洞。在该课题实践中是需要学生根据主题来选择色彩,也需要对其他形态的组合进行色彩的处理。通过实践表明,我们就会发现在该阶段的学生对艺术形态的理解是非常浅薄,多数情况下只会进行模仿复制。

总结

当代社会中,艺术设计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而色彩作为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达着相关的丰富内涵,同时也促进人们的审美观念,由此看出色彩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探究教学体系,推进优化改革。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数学教学体系 篇12

1.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法学专业四年制的学习过程中, 实践教学穿插在课程教学之中列入了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二年级暑假期间, 学校组织学生在法院、检察院系统参与法律实务的见习与实习。例如在湖北省秭归实习基地建立的以秭归县人民法院、毛坪镇人民法院等地构成的法学专业实习网络。另一部分是在进行完大学三年级的知识学习后, 可以通过学校组织指定或者学生在户籍所在地自行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2.课程教学与实践模拟相结合。在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法学专业学习过程中, 除去进行课堂理论学习之外, 还相应配置了模拟法庭的相关实践课程, 包括:刑事模拟法庭、民事模拟法庭以及行政模拟法庭。法学专业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 专业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当学生出现专业困惑或者原则性错误的时候予以一定的指导和改正, 最后以一场学生自己参与主导的模拟法庭作为课程结束报告, 由专业老师给出得分与评价。学校新近购置安装了“法律诊所软件”、“诉讼代理实务软件”, 为法律实践提供了师生交互的网络平台, 学生可以分小组、分步骤模拟完成法律实践。

3.课程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法学实习实践过程中, 学生在实务部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主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再给予点评与指导。即使是在课程学习中, 专业课老师进行课堂教学与讲解之后, 学生独立自主去图书馆等相应资料收集机构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与整理。学习过程中, 专业教师会将小组学习与写作加入至课堂学习过程中, 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个课堂上遇到的专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小组成员在课堂上以幻灯片或者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讨论, 锻炼学生自身收集知识与理论以及同学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理念不够明晰。教学理念的缺乏, 直接影响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及其质量的高低, 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从事法学教学的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 虽然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 但没有从事过具体的司法实务工作, 缺乏司法实践经验, 实践教学往往是“纸上谈兵”, 需要加强教师实践知识的储备。理想的法学教师, 应该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相应司法实践经验, 能够驾驭和解决法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有效指导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

2.实践教学缺乏统筹安排。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依托的平台主要包括实习基地、模拟法庭、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工程实验室、法律诊所等。实习基地、模拟法庭在20世纪末法学本科专业开办以来就已随之建成。2009年底,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正式启动“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工程实验室”建设, 该实验室于2012年2月被批准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着力探析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法律问题。学校于2014年12月建成法律诊所, 旨在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学习态度、职业技巧和责任感。由于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实习基地、模拟法庭、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实验室、法律诊所建成的时间先后不一, 有其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其作用的发挥也表现为各自为政, 还缺乏相互支撑、体系化运行。

3.实践教学的特色不够凝练。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实践教学方面有自身特点:一是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实践课程的设置上更加重视应用性与专业性, 为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就业或创业做准备。二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开展实践教学, 旨在把学校优势资源和力量运用到与行业相关的实践教学中, 并不断加强学校的学科建设, 从而不断扩大它在行业学科中的地位和优势。三是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多数与行业之间具有与生俱来的联系, 与相关行业也具有密切的互动传统及优势, 始终恪守为行业服务的办学宗旨。[1]目前,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法学实践教学虽然围绕行业特色开始探索, 但实践教学的特色还不够凝练, 不利于提升学校实践教学的影响力、竞争力。

三、法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设计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有资源环境特色的专业优势, 应在法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处理环境与资源纠纷的能力, 建立起有资源环境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资源环境特色法学案例教学。在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的法学案例教学课中, 通过与司法实务部门合作, 实现案例档案的共享机制;参考国外环境法领域的经典案例;借鉴国内权威的环境法案例教材等渠道, 教师提供精选的具有专业性、时效性、疑难性、争议性的案例。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述, 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 生动形象地解释法律内容, 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法有教师讲解、答疑, 学生讨论、辩论, 可以迅速形成活跃的气氛, 学生置身于这样氛围中极易激发创造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运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与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然后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 实现学习与创新的结合。

2.资源环境特色的模拟法庭教学。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将模拟法庭作为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来建设, 制订详细的专业培养计划, 明确规定实践课程开设的学期和次数, 引进和建设一批实用的教学课件, 配备实践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指导教师, 可以在大学本科阶段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课程开设模拟法庭课程。首先, 收集和撰写模拟法庭案例, 应紧扣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例如案例排污权交易的理论与制度创新、公害民事侵权救济中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的公平适用的法理基础等。案例准备好之后, 应根据案情将学生分为审判组、原告组和被告组, 分组后, 学生可以根据各个组在案件进行中的功能自行分配角色。环境资源领域的利益诉争焦点往往集中在侵权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成上, 所以各组学生在研究讨论案情时,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模拟法庭结束后, 指导教师应对模拟法庭的全过程做一个总结, 对庭前准备、庭审上的表现等都要做出点评。

3.资源环境特色的诊所法律教育。“诊所式”法学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法学教育方法。[2]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类专业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 法律诊所教育的课程设置也要突出资源环境特色, 充分利用学校优势、法律资源和师生力量, 使学生既拥有一般法律实务的能力, 又具有环境民事、环境刑事及环境行政等实务方面的能力。在实施诊所式法律教学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案件的难易程度要适中;二是教师“临床”指导应适时;三是法律诊所式评价应具激励性。[3]学生在学习期间, 工作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安排值班受理相关咨询;二是联系实践基地在基地中实施学习任务;三是代理法律问题, 完成法律代理程序。修完课程, 经过法律诊所教师的考核, 合格者可以获得学分。

4.资源环境特色的法学实践基地教学。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法律人才培养教育有着鲜明的资源环境特色, 它依托学校地质、资源环境类专业优势学科, 以培养复合型、实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突出资源环境优势和特色, 以地质资源、勘探、工程、环境企事业单位开发为主, 积极开拓法学实习基地和单位,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见习;联络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以及司法服务单位, 为学生进一步接触实际案件积累一定经验。利用我校校友会系统的校友联络信息和已经搭建的成熟交流平台, 建设少数有规模的法律硕士实践基地。

5.资源环境特色法学实验室教学。在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内部依托地质、资源环境优势学科寻求结合点, 大力发挥“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的作用, 开展实践教学, 并充实我院法学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背景知识。目前, 实验室已经接纳了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立法与执法调查, 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开展国土资源特色的法律实务实践, 强化学生对资源环境法律的理解和操作能力。国土资源法律实地实践包括实地调研和实地演练。实地调研是由实验室安排学生深入基层国土部门进行数据采集和调研, 参与式观察一线法律纠纷的实际发生状况, 将课堂所学法律理论知识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对国土资源法律的实施效果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 从而加强学生对国土资源法律的理解和掌握。实地演练, 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启发性的国土资源特色案例, 并在一定的实地背景下, 让学生模拟进入国土资源法律实务, 引导学生用法律人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问题, 并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摘要: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 要求法学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的教育, 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课程开展和实施的好坏成为衡量法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 加强对我国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的研究, 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成为法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中国地质大学

参考文献

[1]胡蓉.行业特色型大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3:11.

[2]孙玲.基于法律应用中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9 (8) :91.

上一篇:安妮日记下一篇:体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