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体系(通用12篇)
教学质量体系 篇1
1 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原则
(1) 评价方式注重以课程整体教学评价统摄随机抽样听课评价。随机抽样听课的方式以其操作简便的特点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被普遍采用, 但由于一门课每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不会相同, 这种评价方式显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 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完整而真实的评价需要靠课程整体教学评价来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评价是对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 它包括对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两方面的评价。具体地说, 是对整体或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设计、考核方式选取等的评价, 它能够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与评价对象。对课程整体教学评价可采用调阅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计划表和教学方案等教学设计文件的方法, 还可以采取座谈或说课的方式。当然, 课程整体教学评价的方法费时费力, 评价结论的一致性也相对较差。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应将课程整体教学评价和随机抽样听课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以课程整体教学评价统摄随机抽样听课评价。
(2) 评价内容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 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之前, 高校的教学评价内容大多集中在对教师授课的评价上, 似乎只要教师讲得好, 教学效果就好。随着人才培养方向的变化, 许多学校认识到, 教学效果好不好, 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好不好, 看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转变为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关注、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和动手操练的积极性、教师的实践示范和指导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职业能力的获得等等, 此外,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还应关注教师教学是否采用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如项目课程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等。
(3) 评价是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每个学校都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反思和改进功能, 常常过分强调评价的鉴定功能, 仅仅把评价结果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工作能力的方法, 甚至因为评价过程的机械性严重打击了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阻碍了高校教学改革的进程。为此,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定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改进、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 关注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 以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4) 要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才能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实际, 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许多高校都很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参与评价人员涉及领导、督导、同行、学生、教师本人, 甚至企业专家。但多元化评价因其操作复杂并没能真正发挥评价的综合功能, 其中除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因为有相应的操作程序和管理机制能正常运行外, 其他评价由于种种原因大都流于形式或偶尔为之。学生评价因为多重需求与兴趣的满足, 评价往往比较片面, 难以发挥对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 研究有效实施多元评价的途径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2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 评价管理体系。评价管理体系是评价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学校应有相应的管理部门负责督察, 各院系成立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 委员会可由学校管理部门的领导或专家、院系领导、院系督导、资深专业教师、外聘行业或企业专家和学生代表等组成。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组织实施, 以及专业课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各院系委员会应在统一的评价理念指导下根据课程内容和性质来确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并做到从评价组织到动态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果反馈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整改都应严密把关, 精心实施。委员会对院系和学校负责, 定期向院系以及学校管理部门汇报工作。
(2) 评价指标体系。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应多方位、多层次, 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工作全貌。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基本环节、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上所具有的独特规律, 既要符合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和职业能力导向, 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指标量表。评价指标设计还应考虑多元评价的关注角度, 平衡不同主体的关注点, 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选择适当的指标, 并根据具体评价情况考虑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原则上应包含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 (1) 教学设计文件。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教学进度计划表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教学方案完整,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清晰。 (2) 教学设计内容。知识要点、能力要求、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清楚;有清晰的教学运行过程设计, “教”和“学”的比例在1∶3到1∶4之间;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的模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 注重学法指导, 注重能力提升;立足职业岗位和能力需求整合教学内容, 强调实用性和技能性;考核方式灵活、恰当, 符合课程特点。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 (1) 教学目标。突出能力目标, 强调职业素养;目标具体可测量;注重教学改革, 突出学生主体。 (2) 教学内容。内容选择必须适应学生及专业特点, 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 (3) 教学方法。体现课程特色和学生需求, 效果明显;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4) 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参与热情高涨;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和职业能力。 (5) 教师基本功。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教学过程组织调控能力强, 合理安排时间;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教态亲切自然;有效使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等教学资源;指导、评价学生得当。
(3) 评价结果反馈与合理运用体系。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要注意让教师参与评价, 同时, 更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合理运用。评价结果不仅要及时反馈, 学校还应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帮助和环境支持。同时要把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到评比、职称评定、晋级晋升、薪酬等教师切身利益上, 形成评价结果反馈与合理运用体系, 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潜能, 提高评价的激励效果。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教师工作业绩发展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保证, 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无论在评价过程还是评价结果方面, 更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作用。因此, 各高校需要综合利用各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做好评价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等。组织管理是保障, 指标体系是导向, 而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合理运用更是一个发挥评价作用的重要环节。
教学质量体系 篇2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发展和生存,教学质量是其生命线。只有强化学校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才能在今后激烈的意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下面就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学校组织领导,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的组织领导机构是实施学校管理的决策者、管理者,一支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的领导机构,有利于凝聚广大教职工,有利于协调在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二.完善的制度保障。
学校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如备、教、辅、批、考、评、奖等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制度和质量标准。这些制度不仅使教学工作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还能使教学质量有机的渗透到各学科所有教学环节之中,体现于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之中。这些制度应整理汇编发至每位教师手中,使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便于教师主动、自觉的将教学质量扎扎实实落到各自教学活动中去。以制度管人,实行民主管理,可增强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提出合理性建议,对学校领导和办学实行民主监督。
三、施目标管理,完善教师业务跟踪机制。
实行目标管理,不仅能有效地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还可使得学校复杂的工作体系能够沿着管理目标的轨道“令则行,禁则止”,有条不紊的健康运转,使学校的工作纲目清晰,政令畅通,管理更加到位。
建立教师业务跟踪制是学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收集教师专业学习的成就和进步证据,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是教师师德、教学、教研、继续教育等全方位的记录和展示,真实而全面体现教师专业发展脉络,为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培训提供第一手材料。
四.加强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加大常规抽查力度。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可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各校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但必须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学质量。有质量,学校才能生存。有高质量,学校才能发展。
深化教学常规过程管理,必须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明确学校各教学环节(如备课、上课、辅导、考试、听、评课、集体备课等)对教师的要求。完善师生评价细则,狠抓教法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加大常规检查力度,除定期进行检查外,便应加大平时的常规抽查力度,踏实平时的教育教学行为,避免各种临时抱佛脚现象,及时掌握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弱点,不断调节教学策略。
五、加大教研和集体备课力度,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建立的新课标相适应的“以校本教研”为主的教职工研形式,是适应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需要的紧迫任务。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积极倡导教学研究、教学法观摩、教学讲座、集体备课和随机听课制度的建立,通过教研共同探讨、交流学习,及时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力提倡教师进行教学法反思,通过教学后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分折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及时与同教师交流、探讨、总结和反思,不断调节个人教学习惯、角色定位和教学策略,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学水平在以后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最终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落实到每位学生的发展点,从而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六、大力开展学科抽考和学科竟赛活动。
教学质量体系 篇3
关键词: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思考
目前中职教育的规模已经走出困境,短短几年中职规模与普通高中齐平,但是中职教学的质量却令人担忧,提高中职教学质量是中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面临的紧迫任务。怎样才能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呢?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必须注意内涵发展,加强内部管理,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就业能力,然而,将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确保中职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中职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就必须明确教学质量目标,国家对中职教育质量有明确的要求,其质量目标核心内容是把“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就应该按照这个指标,建立中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建立中职教学质量体系
影响中职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有:生源素质、教师队伍、专业定位、教学计划、教育管理和评价等,中职学校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质量目标,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
准。而从学生就业所需的综合素质来看,中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基本的教育质量体系。
1.基础知识方面
学生较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获得中职毕业(结业)证书。
2.基本技能方面
学生较熟练掌握所学的基本技能,获得中(初)级技能等级证书。
3.基本素养方面
学生了解就业的相关知识,如礼仪、应聘、法律、安全、生活的常识;具备就业的基本能力,如普通话、交际能力、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等;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道德规范方面
学生具备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就业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规范。
5.就业与升学方面
学生根据自愿升学或就业,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学校升学与就业率高。
二、建立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根据中职教育质量体系,建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才能保证中职教育质量。
1.中职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应该在国家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中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体制,分工合作对中职教育质量体系的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
2.对基础知识的监测和评价应该采用同普通中学一样的方
式,由各级教科所组织实施,定期按照中职教学大纲标准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价。保证中职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达到毕业水准。
3.对基本技能方面的监测和评价应该由具备检测专业技能资格的人员对学生逐项考核检测,达到行业标准,方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在基本素养和道德规范方面由学校学生主管部门严格考
查、考核,使其达到专业技术人才所要求的基本素养和道德规范。
三、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的措施
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是国家、地方和中职学校的共同责任,应当分工负责、互相协调,做好工作。做好中职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监测。
1.加强中职教学过程的监测
正常的教学秩序、完美的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应当根据目前中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加强监测。
(1)现在有些学校随意缩短文化课教学时间,节约教学成本,还美其名曰:“加强实习。”其实是减少了学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时间,其后果是学生该学习的文化基础知识没有学到手,有些中职学生成了新“文盲”;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规定学校开学、放假时间,加强检查,明确规定各个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及其课时数,明确实习的时间长短。
(2)有些教师不认真履行职责,课堂上应付,不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进行有效教学,而是用吹牛谈天消磨宝贵时间。不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而是埋怨学生基础差、无法实施教学,致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上课玩手机、打电话成了常态。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教学常规检查,走进课堂,督促检查,对违纪师生批评教育。
(3)有些学校专业技能课无师资、无场地、无设备或虽有但不能满足教学必须。其后果是学生毕业不具备专业必需技能,难以适应工作。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应当按照专业配备教师,建立规范场地、购置满足教学必须的设备,如若不达标,就不能招生,取消办学资格。
(4)有些学校追求办学经济效益最大化,随意延长学生实习时间,有些实习期达到一年以上,甚至有的入学缴费后几周就派出实习,实际上是为学校打工赚钱。也没有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其后果是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学业水平完全不达标,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国家应该明确中职各专业的实习时间,禁止随意延长实习时间,中职院校应配足实习指导教师,并排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指导。
2.加强对教学结果的监测
(1)有些学校的各种考试检测流于形式,课程结业、学业水平、技能测试不按教学目标、技能等级标准要求,降低标准,迎合学生,考场上作弊成为常态,其后果是想学、好学者没劲,有文凭没水平。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国家应制定中职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地方的教学质量检测部门组织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
(2)有些学校滥发毕业文凭,由于中职生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业水平没有国家的统一测试,都是学校自测,因而有些学校发文凭的标准是缴没缴清学杂费。其后果是学生有文凭,没有符合标准的水平。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中职的文化基础课应该由国家制定标准,地方统一进行考试。专业技能也应如此,统一测试,学生的品德行为、职业道德经学校和实习单位考核,经过考试、检测,合格者才能发给毕业文凭。
(3)有些学校忽视学生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就业指导、工作状况和发展状态,因而也不知道自己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如何。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学校应该对毕业生进行3~5年的跟踪服务,解
决学生就业或创业上的困难和问题,发现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上的表现情况,为学校课程改革、教法改革提供
经验。
(4)有些地方还没有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资质进行评估,也没有进行规范办学的检查,或者没有对不合格的、不规范的办学行为督促整改。其后果是使中职办学声誉严重受损,威胁到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各地应该进行严格的中职办学资质的审查,不合格者坚决取消办学资格,停止招生。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定期对中职学校办学行为进行评估,对不规范办学行为限期整改,严重者限制招生,对规范办学优秀学校大力表彰奖励。
只有这样,国家、地方和学校三方对中职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才能使中职学生学习有目标,教师教学有目标,才有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和动力。才能保证中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胥洪树,西华师范大学南充初等教育学院科研处主任、高级讲师。
教学质量体系 篇4
近年来, 随着各用人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那些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就业时成为企业争相聘请的人才。目前,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 实践教学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达到了1:1, 实践教学受重视了, 各高校实践条件也不断改善, 但学生的动手技能并没有成直线上升, 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等问题也突现出来, 而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动手技能。是什么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我们的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 而校内的实践教学多以整周为单位的单项实践教学, 也称校内实习或实训, 而我们研究更多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文就影响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1. 环境因素。
由于实践场地环境比教室大, 人员可自由移动沟通多, 造成学生心理开放, 思想放松, 纪律较松懈, 表现为:衣着随便;如穿拖鞋、穿短裤等;迟到、早退现象相对较多。而在实践过程中有时工作较多, 学生有畏难情绪出现:怕若、怕累、怕脏等思想。加上践教学多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学期, 这时候学生见工、面试时有出现, 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的压力期, 思想波动大, 造成学生对实践热情的下降。
2. 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
(1)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些专业在没有上专业课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学生没有专业知识的指导, 来到实践场所后对实践的内容和设备感到陌生, 理解不了有些专业名词, 学习起来就困难重重, 影响实践教学质量。有些实践教学安排在学生的毕业前夕, 学生热忠于找工作, 思想不稳定, 再加上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对学生实践期间请假找工作给予开绿灯, 造成有些学生缺习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质量从何而谈?而留下参与的学生人员不齐, 思想波动, 自然对实践教学应付了事。 (2) 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有些专业实践教学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 安排实践教学时为了达到1∶1的比例, 重复安排类似或相关的实践教学, 造成学生对后面的实践教学失去兴趣。专业教研室在安排实践教学时, 由于和实训部门特别是所在的实践场所缺少沟通, 造成所安排的实践教学现场的实践设备满足不了实践要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了实践设备的支持, 实践教学难以有好的效果。
3. 实验技术人员因素。
再好的实践场所, 再好的实践设备, 再好的实践教学方案, 实验人员才是最终的实施者, 因此实验人员的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而实验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讲授表达能力和教学方式方法影响最大。 (1) 专业知识能力。现在的实践教学设备很多是较先进的仪器设备, 实验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能力才能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才能发挥仪器设备的效益, 开发更新实践内容, 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否则, 先进的仪器设备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造成浪费。专业知识能力还表现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实验人员的实践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实践的顺利进行和效果。课前的仪器准备, 器材的收集, 所需仪器、元件的校核, 对于实践过程的每一个原部件、仪器性能和使用方法的熟练程度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 体现在实践人员的操作能力上。 (2) 讲授和表达能力。实验人员在指导学生实训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在上课时像理论教学老师一样讲授一些实践操作的程序、注意事项、以及某些有可能要分析到的理论知识。作为面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实验人员一定必须具备讲授的表达能力, 这就要求实验人员首先熟知实践教学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安全操作规程、实践过程和结果以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组织、实施, 而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对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极为重要, 若肚子有料而说不出, 不但影响教学效果, 也为学生留下不好印象。 (3) 教学方式方法因素。现在的大学教育方式有从成人化教学方式向小学化教学方式退化的趋势, 将原有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和实践性教育方法也完全改变成了填鸭式教育, 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实践教师把实训内容从头到尾讲一遍, 按下来安排学生进行训练, 实践教师随时进行指导, 表面上看起来学生也可以掌握实践技能, 但长期下去对学生难产生新的兴奋点, 单调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因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另外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现在的实践教学方法多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 学生间缺少竞争、思考不多, 加上如碰上实践内容枯燥、实践时间长等因素, 学生容易采取应付形式对待实践, 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 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 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1) 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后所达到的预期能力水平, 既要符合总的人才培养目标, 又要相对明确、清晰。实践教学目标的意义不仅仅是局限于实践技能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训练。因此, 实践教学应有自己独特的目标[1]。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培养素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核心。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践项目, 安排实践教学时专业教研室要和实践部门分析讨论, 避免在学生的毕业时期安排, 合理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顺序, 根据实训场所的设备安排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实践项目。在实训过程中, 实践指导人员要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和执行劳动纪律。让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指导人员还应溶入到实训中去和学生一起动手, 并讲述只有靠双手和劳动才能换取自己末来。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不怕若、不怕累、不怕脏的新思相和新作风。另外学生处还应对毕业班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 减少学生的就业压力, 让学生安心地完成实训。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服务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 不能一概而论。在实践教学中鼓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用布置任务的方式, 对学生实训进行分配。除了一些集中讲授的内容外, 一些维修项目分配到个人, 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指导老师进行现场逐个问答, 让其他同学进行监督和学习, 学生也在掌握自己项目的同时也掌握到其他项目。这样学生在完成各项目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技能逐步地得到提高, 学生收获大, 学习的信心就足。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 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 如我院设立开放了电子协会、制冷创新实验室、现代电工新技术实验室、组太软件应用实验室、汽车训练室、计算机实验室等有特色的实验实训室, 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我院学生在近几年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电子类、机电类、汽车类、计算机类等各类的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此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只充当指导者的角色, 学生完成了由理论认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变。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 推进“三个相结合”, 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 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 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 指导实践教学。 (4)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 也就是如何按照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决定教学工作的顺序, 建立相应的方法, 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学业务管理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教学业务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安排教学活动, 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 (5) 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建立实践监控体系应包括实验教学的体制与体系、实践项目、实践师资队伍、教风与学风、实践管理、实践教学与改革、实践条件、实践教学效果等内容。 (6) 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包括教师的提高、教师的结构以及教师的职责等方面。实践教学人员应通过坚持自学、在职继续教育、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讲授和表达等能力。学院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 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
四、结语
实践教学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和高素质的实践教学人员的协同配合, 学院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上下一心理论与实践并重, 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持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动手技能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学生动手技能的高低, 文章分析了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 提出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因素,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饶汕贤, 赖元峰, 张少雄.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J].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4) , 2003, (4) :25-29.
[2]魏礼文, 郑宗晖, 王利民.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4) , 2003 (, 4) :52-55.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5
为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非常重视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的建设,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为主体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多层次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多年的督导实践已取得明显成效,独立建制的教学督导系统在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系统中发挥了把握状态,控制过程,反馈结果,咨询决策四个方面的作用,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发挥了主体的作用。
一、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有效地监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形成动态监控及定期评价并举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我院逐步从过去项目化单一教学过程监控,转变为全方位跟踪教学与管理活动,不断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教学、管理活动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与学院全面教学质量监控的部门有: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督导评估办、教务处、各系(部)、学生班干部等,形成了较完整的监控组织机构。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由院、系(部)构成二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院权威性的常设监督机构是教学工作委员会、督导评估办公室、教务处,督导评估办公室是监控执行的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系(部)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二)建立多元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建立多元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保证学院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有力保障,学院先后制订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评学评教实施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督导工作实施办法》、《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等教学质量管理文件,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开展。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一)培养目标、规格、教学计划的监控
1.人才培养目标的监控。通过《社会人才需求调查表》、《毕业生追踪调查表》等方法,监控学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
2.教学基本文件的监控。通过制定《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修订高职各专业教学计划的意见》、《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学工作规范》等文件,实施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等教学文件的监控。
3.专业设置的监控。通过对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与预测来监控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论证,做到“以需定学、供求对路”。
(二)教学前准备情况监控与评价
1.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试讲制度。年轻教师在正式走上讲台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和试讲,并接受由教务处、人事处及各系(部)教学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的评估,经过试讲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
2.青年教师导师制。学院对新入校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即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和实操中对新进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指导和培训,一年后,接受由教务处、督导评估办及科研与技术应用中心的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的考核。
3.学期初教学检查制度。开学上课前要求教师必须有规范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案及课件,每学期开学前教务处会同督导评估办、后勤管理中心、实训中心、计算中心等部门共同对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等进行检查,保障教学正常开展。开学两周内各系组织对教案、教学进度计划、实验教学安排进行检查,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三)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
1.听课制度。通过各级领导及教学督导专家组深入教学一线的听课、系(部)教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或示范性的听课等方式进行,并将听课的评议意见及时反馈,以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监控和评价。
2.教学检查制度。由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督导评估办、教务处、各系部)负责检查教师是否按授课计划进度上课,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以及实习、实训、实验等环节是否按计划和要求进行。检查的内容涉及教学各主要环节,包括授课计划的编写、备课、编写教案、讲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停课及调代课报批程序、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的上下课情况等。
3.教务工作例会制度。根据《关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工作例会制度》的有关规定,教学副院长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一,组织召开学院教学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教务例会。学院教学部门负责人畅所欲言,对本部门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报,提出下一月教学工作的安排和计划,分管副院长、院长助理做总结并对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集中统一解决,安排下个月学院教学重点工作。
4.学生评教工作。学生评教工作一是通过正方现代教学管理系统填写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信息,进行教学反馈,对于没有达到学院相关要求的教师,根据学院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处理。
5.教师评学工作。教师评学主要是通过正方现代教学管理系统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兴趣等方面的信息。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尊敬师长,虚心好学,听课认真,课堂情绪饱满;遵守教学管理制度,出勤率高,课堂秩序好;自学能力较好,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跟随教师思路,理解授课内容并能认真做好笔记;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学习自觉性高,经常阅读一些相关参考文献资料;课后常和老师交流,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辅导答疑;学生对该门课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掌握本门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活学活用,学生能应用本课程知识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6.教师评教工作。为正确评价我院教师教学工作表现和教学工作水平,考查全体教师遵守《教学业务规范》的情况,通过正方现代教学管理系统对我院所有任课教师进行了评价。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仪表大方、衣着整洁、举止文明、团结同志;准时行课,无迟到、早退现象,课堂无违纪(如接打手机等);能严格要求学生,尺度得体,培优帮差;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内容熟练、扎实;有足够的课堂信息量;板书布局合理,书写正确,多媒体教学使用合理;普通话表达清楚、简洁、规范、有感染力;教学方法独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留作业适度,批改情况好,辅导答疑认真;教研教改成绩突出等方面。通过各级领导深入教学一线检查式听课、同一教研室的教师相互听课、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督导评估办指导性或评价性听课、观摩教学或示范性的听课、来实现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查。
7.教师自评工作。为正确评价我院教师教学工作表现和教学工作水平,考查全体教师遵守《教学业务规范》的情况,通过正方现代教学管理系统对自己进行了评价,主要从教学、科研、课改等方面对自己进行剖析,查找不足,提高业务水平。
8.学风检查制度。由学工处、系(部)和学生会负责对学生的课堂纪律、考试纪律、课堂出勤、图书阅览室学习情况、课外活动情况等进行检查,组织学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
9.对毕业率的监控:毕业率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毕业率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毕业率的预警监控机制:当本专业毕业率达不到一定要求(90%以上),应以预警;连续两年毕业率呈现下降趋势应以预警。对毕业率的监控主要由教务处负责,当毕业率需要预警时,应及时向院长汇报,便于院长作出整改决策。
10.对就业率的监控:就业率是反映一所学院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对就业率实施监控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举措。为此建立了就业率的预警机制: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所在地区同类学院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应以预警;就业率连续两年呈下降态势,也应及时预警。
11.考核。通过检查学生考核成绩的方法来检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此来实现对教学效果的监控与评价。
(四)学生信息的反馈与监控
1.建立学生座谈会制度。每学期中期,各系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邀请教学督导室、教务处等相关处室人员参加,认真听取学生代表对本系各门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对教师授课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以此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追踪调查制度。由招生就业处、各系负责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及对学院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教材质量的监控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规范了教材使用,应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和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并能够满足高 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自编教材。数控技术专业教师今年出版了一系列数控专业的课改教材,作为今后教学的首选教材。
三、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及调控体系 1.教学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系统
教学信息收集渠道主要以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系统中实施的各项监控活动获得的信息为主,另外,院长短信热线、各种座谈会和调研等都是教学信息收集的渠道。本系统职责机构为教务处、督导评估办。
2.教学质量监控调控系统
实行学院、系(部)两级管理。院教学调控指挥系统由院领导、督导评估办、教务处人员构成。系(部)调控指挥系统由系领导、系教学督导组、教学管理人员构成。通过对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审议,明确教学过程偏离目标和标准的有关可控因素,并提出相关处理意见,以一定方式将须调控行为和结果反馈给相关单位。目的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为一个闭环系统。
四、运行效果良好
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良好运行,取得良好效果。1.规范了教学过程,完善了教学管理。通过几年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增强了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的质量意识,规范了教学过程。各教学评价程序和方法的科学与完善,加强了教学管理和教学的基本建设,使各级教学部门准确地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便及时指导和控制教学工作,保证了教学合理、有序、平稳地进行。
2.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在教学质量评价进程中,突出自下而上的全面评价与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依靠专职督导,运用听课、评课等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考试成绩等做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科学评价,并对每位教师的每门课程教学状况做出量化考核的具体评价,促使教师找准自己的坐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控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3.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学研究工作。通过各方面对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教师教学水平的直观判断,促进了教师主动地探讨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深入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学管理部门对各反馈系统搜集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开发研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并进一步指导教学工作。
4.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几年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作,“质量意识”已深深扎根于学院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脑海之中,教学过程中注重“质”的提高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同时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我们对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业务能力评价较好;同时我院近几年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率比较高以及每年招生时考生报考我院十分踊跃等,也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对我院教学质量的认可。
机械工程系
教学质量体系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引 言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在相应时期内高职教育质量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下,通过规定的目标、原则、程序、方法,对教学工作给予科学的管理、指导、规划、协调、控制的过程。针对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而言,只有高校强化质量意识,特别是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过程监控,让用人企业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当中,逐渐形成以学校为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做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加明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针对当前快速的增长形势,如何确保教学质量成为了目前急需处理的问题。以往按照考试成绩、升学率等因素来取决、判断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实现大众化教育的需求,一定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才可以实现高校的具体要求。
2、高职教育市场面对逐渐加大的竞争压力
当前社会的竞争属于人才的竞争,由于高校扩大招生越来越严重,使得国内高校出现了僧多米少的情况,高校相互间也按照优胜劣汰的竞争方式进行。当前,已经有一些高校由于找不到足够的学生而被迫停止招生。所以,普通高校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各出新招,寻找新的突破口。当前的民办高校也呈现出异军突起的局面,持续推出办学产业化,也想同公办院校比试一下。想要在如此众多的高校里获得优质的生源,就一定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3、学校管理的现实需求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方面持续扩大,已经使得高职教育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较低等。如何通过有限的资源获取较高的教学效益成为了目前高职院校急需处理的问题。想要处理这个问题,就一定要融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
4、提升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
学生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确保学生质量就要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评价来权衡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最常使用的方法,可是实际来讲,只通过评价通常是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而且只通过少数领导和教师的努力来提升教学质量也不够现实。想要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要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的方式,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导向,为全体员工提供一个活动平台,来进行不同的教学活动。
二、高职院校教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全面实施、顾客至上、全程管理的方式进行,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入手实施:
1、创建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理念
当前教育的三大特征是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主、教育国际化。顾客至上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所提倡的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一切都要将顾客视为中心,为顾客提供服务为理念。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何为顾客?详细来讲,顾客代表了两个身份:首先,指的是学生,学生不仅是学校的产品,也是学校的顾客,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要实现学生至上的原则,就要先在实践当中进行调查,到学生中区,真正了解学生所需,而且要竭尽所能给学生提供较高水准的教学课程、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建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学宗旨。其次,指的是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学校最终产品的合格率,要通过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来评判。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同高校的品牌及名誉相结合。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对毕业生采取追踪的方式,而且要将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法、专业的设定等不同方面的意见,只有持续发现问题,持续改善教学模式才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服务水准。
2、发挥领导作用,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管理
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当中,高职院校的领导起到了领航作用,要在全校推动全面质量管理,就要先让领导意识到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而且依照部门建立的相关工作。并且,在整个院校推广关于质量管理的培训和教育,透过提升全院教职工的总体素质以及管理能力来保障全面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其次,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就一定要加强管理过程中的全员参与,积極建立全体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分配各自岗位的工作范围以及职责,让他们了解自身肩负这学校发展的重任,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力,让他们能够自发的提升教学质量、社会服务质量以及科研质量。并且,所有人员在参与的过程里一定要加强教学团队精神,在工作里不断强调内部教职工同教职工、部门同部门、教职工同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从而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关系。
3、以市场需求为方向,掌握全程教学质量
将学生的入校、受教育、毕业作为线索,在教学的过程里开启全程跟踪并进一步调查的方式,找到最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先要了解市场的人才结构需求。这要在市场当中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市场需求来制定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提升整体教育过程的教学质量。通过老师的传授以及学生的吸收,以及检查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改进,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最后,将社会的反馈意见收集起来,创建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系统。毕业生是高校的输出商品,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对于高校而言十分关键,只有确保了教育过程的质量,才可以确保高质量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学时间并不太长,可是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全面针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评估,并且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察部门的监督管理,是让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工作持续发展的合理途径。只有将具体的管理模式进行实施,才能够让我国走向世界,培养出更多具备高端技能的人才,创建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崔晓琳.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0.(20).
[2]朱桂香.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质量保证研究[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
科学构筑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 篇7
一、建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基本思路
(1) 全面。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 教学质量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要全面考虑各种要素。 (2) 教学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 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必须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 影响教学质量的人员不仅是教师和学生, 还包括所有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各个职能部门。因此, 教学质量体系的构筑必须注意其全面性。
(2) 科学。教学质量体系作为一所院校正常运行的重要系统, 必须保证教学质量体系的充分必要条件、机构设置、质量标准、制度建设、监控对象、操作手段, 等等, 以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3) 实用。教学质量体系的构筑还要注意院校的现状, 根据院校的现有条件和院校的性质定位, 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质量管理、保证、监控方案, 要有质量标准、政策依据、实施办法、运行机构等, 使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教学质量体系的构成
教学质量体系由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两个子体系构成, 如图所示:
(一)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 可分为教学基本文件、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三个子体系。
1. 教学基本文件
制定规范的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学基本文件, 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同时, 要突出“学生本位”“能力本位”“职业岗位群”, 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实训项目教学大纲”“实习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 以及相关的“指导书”、专业“理论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 要注意将专业“实训教学计划”“理论教学计划”分开, 平行制定, 这样, 一是可以突出高职院校技能培养的特点;二是考虑到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内容、方法、时间安排、考试考核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2. 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 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常规管理、质量监控, 针对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行为规范, 应建立、修订、完善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措施、实施条例等。
3.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高职院校应制定、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并加强过程控制, 将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分解, 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实训、实习、实验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质量要求和标准。通过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可以为日常教学的检查和评价提供依据, 保证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学稳定、有序地进行。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为日常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基本规范和依据。
(二)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包括完善的组织机构, 科学、规范、公平的测评方案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监控运行系统三个子系统。
1.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
设立院—系—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机构。
(1) 院级质量监控机构。 (1) 教学工作委员。教学工作委员会的职责之一就是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加强检查、督促、指导相关部门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2) 高职研究所。高职研究所要把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作为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研究成果指导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 (3) 督导办公室。督导办是进行质量监控的常设机构、执行机构, 行使质量监控的督、导职能, 重视过程监控。
(2) 系部质量监控。主要由系部负责人、兼职督导员组成, 是质量管理和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实施日常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监控、教学指导和辅导、教学检查等。他们也是被监控的对象, 由院级机构对其进行督查、考核。
(3) 教研室质量监控。由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 是质量体系中最直接、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基层群体, 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其作用。
构建多元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教学活动全过程形成立体、交叉的质量监控和管理, 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2.教学质量评价系统
制定科学、公平、操作性强的测评方案, 对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评价。
(1) 教师教学质量测评。根据影响教学质量的程度与质量体系的关联度对各个质量点赋予分值, 形成科学的测评平台, 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认真考核, 公平、公正、公开、准确、科学、全面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这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其评价实施分为:组织评价、同行评议、学生评教、社会评效。主要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能力、教学理念、能力培养、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2) 教学质量管理测评。主要是院级机构对系部、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监控过程的运行情况、规章制度、措施、效果等进行评价。
(3) 课程建设评价。要建立课程评价标准和方案, 对精品课程、新设置课程、教改课程进行评价。
3.监控运行系统
(1) 过程监控。教学的一系列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教学质量涉及教学各个方面和各个教学环节, 只有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进行常规的、全面的、随时的监控和导向, 才能保证教学的总体质量。 (1) 实行多层次听课制度。督导人员要深入课堂、实验室、实训现场听课, 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学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教学一线听课, 掌握教学运行状态;教研室主任是教学工作的直接组织者, 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监控者,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教研室主任的全面听课是掌握教学情况、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相互听课, 老教师要多听青年教师的课, 并且全面评教、评学, 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应主动听课, 学习别人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教师互相听课, 取长补短, 并且开展教学互评, 有利于形成科研、教研、教改的良好气氛。 (2) 教研活动和常规评教、评学活动。加强科研与教改的课题组活动;加强同课程教师间的交流和研究;开展教学竞赛活动, 设立多项奖励;开展多方位的评教、评学活动。通过活动, 能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 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通过教学班的信息员及时反映教学情况, 使教学事故、差错、不足, 以及异常情况得到及时纠正和补救。为此, 我们制定了“教学事故快速反应机制”。 (4) 加强关键时段的监控。值班人员要加强对每天的关键时间段的巡视, 有关领导、督导人员要对开学初期、实训实习初期, 考试考核时段、毕业设计 (论文) 时段、课程设计 (测绘) 时段、进厂实训实习时间进行重点监控。 (5) 学校各级领导要深入课堂, 现场进行检查、调研, 及时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检查教师的备课、讲授、辅导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常规教学检查。除了常态的日常检查, 还应进行期中、期末教学检查, 促进完善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实施, 促进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按质量标准完成, 促进各项教学要素、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每学期期中、期末时, 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 由教务处牵头, 系部具体组织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测评、打分;第二, 教务处、督导办对系 (部) 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学期工作计划的安排与进度、质量管理和教学检查工作, 以及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检查、评价, 并对教师的测评进行抽查;第三, 请学校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关心、指导、参与教学检查。
(3) 毕业生的跟踪和信息反馈。要采取多种形式, 进行调研、座谈等, 了解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对学生的评价, 了解他们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意见,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专业结构等,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学校的管理和软件、硬件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论
在科学构筑教育质量体系的过程中, 要建立起院—系—专业三级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形成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稳步提高的长效机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 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监控的目的, 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作为监控对象, 建立具有预防、控制的功能, 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及时反馈、实时指导、限期整改的全过程、多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Z].2006-11-16.
[2]张玉臣.职业院校构建教学工作保障体系探究与实践[J].教育与探索, 2009 (1) .
关于构建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思考 篇8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
“教学质量”, 也即教育水平, 衡量的标准一般会从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上体现出来。高质量的教学和优秀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以及重要目标。具体来说, 分两个层次:其一, 从宏观意义上, 高校规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质量要求, 是实现教育的基本目的;其二, 从微观意义上, 具体规定受培养者的质量要求, 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
本文中的高校质量之保障是广义的意思, 从主体角度来说, 其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指政府、社会等校外为主体而确保教学质量并采取的各种保障措施;内部质量保障指主体是高校自己的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活动。外部保障只是外在动力, 而内部保障才是确保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 探索以高校为主体构成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才更具有本质意义。
一、高校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一) 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缺乏, 监控不平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等教育取向于大众化, 而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已满足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要求, 在制度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目前, 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也没有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的专业部门和人员。这会导致在实施教学行为的过程出现诸多问题, 不仅使日常的教学活动无章可循, 也会导致教学行为随意性较大, 后期也不能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在教学监控中, 首先, 从监控内容上看, 高校更偏重于关注课堂教学的质量的监督, 而忽视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的评价。其次, 从监控对象上看, 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监控得较为严格, 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则监控程度不够。最后, 高校一般只考查学生对课内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没有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能力考核的相关标准。
(二)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确
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本校的定位, 即要结合所有资源和现实情况进行科学地分析。在此基础上, 明确本校的办学类别和教学规模, 从而找到一条符合本校特色的发展道路。然而, 现阶段, 很多高校在这一点上做得有所欠缺,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有些高校盲目跟风, 追求教学的大规模、高层次和多学科, 而没有正视本校的实际情形, 使得办学宗旨与目标和现实相差甚远;其二,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没有充分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不科学、不合理, 也没有考虑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落差。
(三) 教学基础设施较薄弱, 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单一
有的高校忽视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 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也有的高校在设置课程方面, 将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安排在专业课的训练上, 而在一些专业性不强却对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高的课程上有所忽视, 这种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质量体系之运行策略
(一) 完善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之构建
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可以运用“系统科学工程”理论, 把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系统, 从三方面入手:教学的管理体系, 教学的信息体系, 教学的督导体系;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质量监测保证工作, 须在教务处设立专门教学质量监测与保证管理分支机构, 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保证工作日常事务, 有关条例的制定, 教学评价的组织, 评价数据的分析、处理, 并向领导反馈有关信息等。
(二)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推进教学改革的制度
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依据, 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南。首先,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应具有一定前瞻性、系统性和灵活性, 从而使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其次, 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 一方面使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够与教学进度和目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将来能为社会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其二, 要在保证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提升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 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也要重视学生道德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三) 设置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机构是属于教务处的下属组织, 其行驶权限的有限性不可能督促其他平行部门配合并尽快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所以, 可以在学校高层上建立一个由校长直接领导、高于一般职能部门并专门从事全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职能机构。如果纯粹是事务性工作, 那么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则没有根本作用, 而它应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组织机构, 所以在选拔教学评价专业人员上应充实到教学评价机构上来。在队伍建设上, 同时建立两支教学质量评价队伍, 一支是专家组织, 专家则可以是教授、研究员等组成;另一支则是“生评教”组织, 由各院系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委员组成, 定期或不定期地以问卷、网络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评议, 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相长。
教学质量 (保障) 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 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这样才能有利于教育教学, 才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安兰.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淄博师专学报, 2013 (4) .
[2]陈宇晖, 熊新山等.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1998 (10) .
[3]孙彦彬.高校教学质量体系概述与评价[J].华章, 2014 (7) .
教学质量体系 篇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注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注重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我国高校努力构建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加大投入 (学校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校院领导抓教学的精力投入、教师对教学的精力投入、学生对学习的投入)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就如何真正解决教师对本科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 似乎未能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仍然存在, 如不少教师不愿把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改革中去;一些教师除保证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外, 不愿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部分教授不愿为本科生授课等等。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 就高校外部环境而言, 政府评估排名、第三方评估排名过于注重科研论文、科研经费, 使高校屈从于这类排名的压力, 并把这种压力以学校制度措施形式转嫁到教师身上。如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持的“学科排名”, 其评估指标包括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等四个一级指标, 其中“学术队伍”包含“教师情况”、“专家情况”两个二级指标;“科学研究”包含“科研基础”、“获奖专利”、“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等四个二级指标;“人才培养”包含“奖励情况”、“学生情况”等两个二级指标;“学术声誉”不设二级指标[1]。从评估指标整体来看, 明显偏重于科学研究。又如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完成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明确提出采用“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作为评价指标”, “具体包括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 (权重10%) 、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 (权重20%) 、各学科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 (权重20%) 、在《自然》或《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折合数 (权重20%) 、被科学引文索引 (SCIE) 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 收录的论文数 (权重20%) , 以及师均学术表现 (权重10%) ”[2]。另一方面, 就高校自身而言, 各个高校都试图通过提高科研水平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以追求“一流”、“高水平”。具体表现为:追求学科门类的“大而全”;追求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的数量;设立并逐年提高科研经费、科研论文的完成数量指标等。在内部管理过程中, 尽管在文件中提出了“本科教学是立校之本”、“本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等口号, 但并未真正地贯彻落实, 教学工作和教学成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学术”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学术观上, 认为只有进行科学研究、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才是学术工作, 教学活动不属于学术工作。这种狭隘的学术观念把科研与教学置于相互分离的地位, 在教师职务晋升和年度考核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科研经费、科研论文及学术著作、科研获奖的数量和质量在职称评审标准和考核标准中占有绝对权重, 而教研论文、教学成果没有得到同等待遇;教学学时数与科研工作量相比更显得微乎其微。
二、教学学术理念的产生背景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提出质疑与批评, 认为大学过于重视科研, 没有较好地履行提供高质量的本科教育的职责, 没有充分满足本科生学习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 时任卡耐基教学基金会主席的博耶提出了全新的涵盖教师全部工作的学术概念, 从而对公众和学术团体对大学教学的关注进行了建设性的回应。由此, 大学教学学术在美国高等教育界成为广泛讨论的热门话题, 并在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后任主席李·舒尔曼的推动下发展成为一场大学教学学术运动[3]。
博耶认为, 学术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基本方面, 即探究学术 (scholarship of discovery) 、整合学术 (scholarship of integration) 、应用学术 (scholarship of application) 、教学学术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其中: (1) “探究学术”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研究工作, 即通过科学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 拓展人类的知识领域。博耶认为, “对学术的探究是学术生命的心脏, 当然处于研究工作的中心”。 (2) “整合学术”是学术的另一种形式, 就是建立各个学科间的联系, 把专门知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察, 促进更多的跨学科交流和对话, 发挥几个不同的相邻学科的综合优势。“探究学术”和“整合学术”是学术的经典范式,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高深知识的生产。 (3) “应用学术”是指为避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通过高深知识的应用, 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以及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生活之间建设更好的桥梁。通过应用的学术, 教授们可以“理论到实践, 然后又从实践返回到理论, 从而使理论更加真实可靠”。 (4) “教学学术”是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 即传播知识的学术。“为了确保学术之火不断燃烧, 学术就必须持续不断地交流, 不仅要在学者的同辈之间进行交流, 而且要与教室里的未来学者进行交流”[4]。
“教学学术”的内涵包含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学学术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实践过程, 既是关于“教”的学术, 也是关于“学”的学术。换言之, 一方面要从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主体的角度来研究教学过程, 比如, 如何理解、鉴别与组织教学内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促进和发展学生智力及能力等;另一方面要从学生是认识活动主体的角度研究学习过程, 比如,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求是什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知识点是什么、学生有什么学习反馈等。其次, 教学学术的实践过程、成果呈现具备了其他三种学术类型的特点: (1) 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都要经过问题的选择、查找与问题有关的资源,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实施解决方案, 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 (2) 教学学术的成果同科研一样, 具有将成果公开、交流、评价和建构的特点[5]。第三, 教学学术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 (1) 教学学术具有更强的自我反省性, 即教师更多地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思与研究, 以生成教学成果; (2) 教学学术更强调教学实践改进过程中的理论生成, 即理论与实践之间高度的彼此互动; (3) 教学学术是一种跨学科研究, 它要求研究者在具备多样化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对真实教学的深刻洞见[6]。
教学学术理念的提出, 扭转了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传统的大学教学观、学术观, 使大学教学与科研在更高层面实现了统一, 从而为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改革提供了思想引领。
三、基于教学学术的高校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策略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规模扩招之后, 面临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与批评以及对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指责。这与当时教学学术理念产生的背景非常相似。构建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 而“教学学术”理念恰好为现阶段构建和完善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 思想层面:树立教学学术理念
办学理念是高校构建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思想基础, 而办学理念中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定位将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投入保障、过程保障和产出保障。因此, 高校内部全体师生员工只有树立教学学术理念,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规划和健康运行。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现代大学已经成为“多元”的机构, 即“在若干意义上的多元:有若干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 有若干权力中心而不是一个权力中心, 服务于若干群客户而不是一个客户”[7]。现代大学既继承重教学的传统, 也继承重研究的传统, 同时突出其社会服务功能, 成为社会的“服务站”。现代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其根本使命仍是人才培养。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首要指标“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应服从服务于人才培养, 有利于支撑人才培养”[8]。如果把博耶的学术新范式和现代大学功能建立起某种联系的话, 我们不难发现, “教学学术”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功能, “探究学术”、“整合学术”承担着“科学研究”的功能, 而“应用学术”承担着“服务社会”的功能。由此, “教学学术”在学术新范式中的地位及作用也就不言自明。
学校要加强教学学术理念的宣传与教育。要积极利用校报、网站、广播、橱窗等各种渠道, 宣传教学学术的内涵、意义及作用。要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思想大讨论、征文比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使学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全体教师与学生对教学学术的理解达成一致。只有教学学术理念深入学校组织内部、深入组织中所有人的内心、贯穿整个本科教育教学活动, 才能在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均衡发展及有机统一。
(二) 文化层面:培育自觉的质量文化
由于高校质量管理“一直局限为一种工具、程序或技术手段”, “过于强调操作的便利, 从而破坏了高等教育质量本应具有的完整性, 使得‘质量管理’与‘管理质量’流于两张皮”[9]。因此, 要在学校内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不能只依赖管理工具、管理程序或管理制度, 培育学术质量文化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文化是“经历着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进程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 它一方面是“人的活动的创造物, 是人超越自然本能而形成的人为的‘第二天性’, 它代表着文化的自由和创造性的特征”;另一方面, 它又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 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10]。按外在表现形态来划分,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按内在运行机制来划分, 文化可分为自在的文化和自觉的文化。就高校质量文化而言, 自在的质量文化包括学校长期积淀起来的对质量的原始意向、经验常识、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习惯等, 也包括常识化、自在化、模式化的质量管理知识和质量管理思维;它总是自发地影响着人的行为。而自觉的质量文化则包括对质量产生及运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质量本质的深刻反思、科学系统的质量知识、自觉的质量管理思维等, 它是通过教育、理论、系统化的质量规范、有意树立质量模范等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引导人们的行为。
自觉的质量文化是构建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保证。高校应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所处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背景, 以教学学术理念为指导, 把培育自觉的质量文化的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设计不同的培养质量规格, 提供不同的成才途径;二是确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质量价值观, 课堂教学要从只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同时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教学为主转移到更偏重研究性、探索性或实验性的教学方法上;三是形成注重教学研究与反思的教风;等等。
(三) 制度层面:构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20世纪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批评家和改革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Abraham Flexner) 认为, 大学教学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它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1) 教师必须精通所教的学科并不断注意掌握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 (2) 教师是在讲课或习明纳中必须以自己所讲的内容引导并激励学生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3) 教师在适当的程度上必须与严肃认真、有才学的学生交谈[11]。因此, 保证教师对本科教学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师教学学术水平是高校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高校在制度设计时要以发展和提高教师教学学术为主线和切入点, 在教学准入、教师奖惩与晋升、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构建系统化的管理制度, 在全校范围营造制度保证教学、政策激励教学、科研支撑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教书育人环境, 让教师的教学学术获得良好、持久的发展。
第一, 要建立教学准入制度, 设立本科教学最低门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是学院要在教师招聘、教师上岗、开设课程等方面严把教学质量关。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招聘教师时要让应聘人必须进行两种学术讨论:第一种讨论是对他们现在进行的研究进行描述———通常所说的研究讨论;第二种为教学讨论, 在这种讨论中要让这些应聘者说出在所教学科使用的教学方法论。二是要严格执行助教制度和试讲制度。在每一名新教师上岗之前, 必须要求该教师承担过该课程的助教工作。新教师第一次上讲台或教师新开课之前, 必须在学院范围内试讲合格后才能上讲台。三是要对上课教师的职称、资格进行严格把关。对于学生覆盖面较广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通识教育课, 要对上课教师的教师资格、职称进行认真审核, 遴选优秀教师为学生上课。尤其要特别重视大学一年级新生课程的安排, 要让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 以更好地帮助大一新生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 激发和引导大一新生对专业的兴趣。
第二, 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奖惩与晋升制度, 彰显教学的意义与价值。要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奖惩与晋升制度的首要内容, 实现四个“一视同仁”, 即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一视同仁、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在教师考核、职称晋升标准方面, 不仅要有教学实际学时数的具体要求, 更应有教学质量的具体要求。实行教学工作的“一票否决制”, 对于不履行教学工作职责、教学质量差或出现过教学事故的教师, 在其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时予以一票否决。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制度, 充分发挥教授、副教授在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形成全员育人、争上讲台的氛围。
第三, 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是要加强教师岗前培训。让所有教师真正了解教师职业的特性以及教师学术活动的完整内涵, 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专业发展既包括学科专业方面的发展, 也包括教学领域方面的发展。二是加大投入, 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设立教师发展基金, 对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在国内外进修、访学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及时更新专业学术知识, 掌握学科前沿动态, 完善专业知识理解。三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搭建教学学术交流平台。如定期组织召开教学研讨会、开设优秀课程示范教学课、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等, 帮助和引导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个人反思、同行交流, 形成教学学术成果并内化为个人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案。
第四, 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工作, 促进教师教学学术发展。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不只是监督管理的手段, 更应是促进教师教学学术发展、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手段。当前教师绩效评价改革必须着眼于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 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上实现多元化, 从而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推进学校发展的评价目标。从提高教师教学学术水平而言,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应重点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倾向等具体实践活动, 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教学实践标准来辨别哪些教师需要特别支持, 并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提高其教学水平与质量。通过教师绩效评价, 及时向当事人 (教师) 反馈意见, 从而达到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第五, 全力推进教师教学学术实践。从内部运行机制来看, 教学学术实际包含两种不同的实践活动:一是学术性教学, 即在教学过程中有策略、有目的地选取根植于本学科领域资源中相应的知识、思想和案例, 并有计划地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传授、互动和评价;二是由此产生的教学反思。学术性教学和教学反思两种实践活动是紧密关联、相互促进的, 共同构成教学学术实践的整体。只有通过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自觉发挥在教学学术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意识, 把提高教学学术水平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不断加强教学学术实践,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当前高校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未能真正解决教师对本科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教学学术理念使大学教学与科研在更高层面实现了统一, 并为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即在思想层面树立教学学术理念, 在文化层面培育自觉的质量文化, 在制度层面构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
关键词: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教学学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科评估指标体系[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xksppm/xkxgwj/265891.shtml.
[2]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关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ARWU) [EB/OL].http://www.arwu.org/Chinese/aboutARWU.jsp.
[3]王玉衡.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2) .
[4][美]欧内斯特.L.博耶;涂艳国, 方彤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74-78, 88.
[5]Randy Bass.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What’sthe Problem?[EB/OL].http://doit.gmu.edu//Archives/feb98/rbass.htm.
[6]吕林海.大学教学学术的机制及其教师发展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8) .
[7][美]克拉克.克尔;高銛译.大学之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77.
[8]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 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8) .
[9]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从技术到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1) .
[10]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3-17.
教学质量体系 篇10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中,各高等院校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那么在“后评估”时期,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和难题。
1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程的背景及意义
我院在2008年荣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的称号后,为了巩固和扩大教学评建成果,及时地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构建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重大举措。通过实施教学基本建设工程、教学管理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和特色培育工程、教学质量监控工程、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创新教学工程等六大工程,在构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长效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不断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因此,教学质量监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程,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制度、信息收集与反馈、评价、激励、专项评估等体系,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并让这些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促进各方面发挥最大潜能,从而为教学管理提供信息依据,使教学管理过程得以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规范化,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 教学质量监控工程的构建与实施
2.1 组织体系
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领导方面不断加强和创新,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即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组织。院长办公会议负责学院重大教学决策,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教学的日常决策,是院级教学质量监控的第一负责人,教务处处长为直接负责人,教务处代表学院全面负责和组织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系等二级教学单位是教学实体,系主任为第一负责人,主管教学副主任为直接负责人,各教研室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具体实施。
2.2 制度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工程的实施必须以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为依据。学院评估后在原有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和其他兄弟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校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逐步完善,重新修订、制订了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课程与专业评估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一系列相对规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并产生了与此相应的教学性文件,这些文件涵盖教、学、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约束性,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2.3 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
2.3.1 建立教学督导制度
学院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授和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具有督教、督学、督管,指导教学的职能。教学督导的主要职责是:(1)听课,尤其是青年教师讲课;(2)查阅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作业、实验报告等教学资料;(3)抽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4)开展调研教学工作;(5)协助教务处开展期中教学检查等其它教学工作;(6)收集和反馈教学方面的存在问题及信息。
2.3.2 实行听课制度
学院制定领导干部和相关人员听课制度,对每学期听课次数提出了明确要求。
(1)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院实行全院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每学期学院领导、教务处处长、各系系主任听课不少于10次,其他副处级以上领导不少于8次。同时,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安排全院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通过听课,发现、总结和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2)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每学期教务处组织教学督导随机听全院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讲课,并指出他们在备课、授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3)系党政领导听课制度。学院要求各系党政领导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随机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本系教师的教学状态。
2.3.3 实行学生信息员制度
学生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信息员在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收集学生对教学及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协助教务处开展教学调查研究等工作。学生信息员获取了第一手准确资料,为规范教学及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可靠依据。
2.3.4 推行教学工作检查制度
推行开学初、学期中、学期末三段式教学工作检查制度,全面监控教学运行情况。(1)开学初教学情况检查。主要检查开学初师生上课情况、课表运行、教学条件的准备及教学秩序等。(2)期中教学检查。既有重点又较全面地检查教学工作进展情况,集中检查常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学期内主要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等。(3)期末教学情况检查。重点检查期末考试安排、试题质量、试卷评阅、考风考纪等。
2.3.5 实行教学纪律通报制度
(1)系党政领导值周制度。各系党政领导每人每周深入本系随机抽查课堂教学1-2次。(2)教务处管理人员值周制度。教务处管理人员每周随机深入系抽查课堂教学情况不少于20次,其中到每个系抽查不少于1次,抽查公选课不少于3次。教务处将每周各系党政领导和教务处管理人员的抽查结果汇总后,及时上报院领导,并在全院范围内通报。(3)师生双向考勤制度。师生课堂上做好相互考勤,各系对每周内课堂考勤情况在全系范围内通报,并将课堂考勤作为教师期末审核计算工作量和学生学年度评优等的重要依据。
2.4 评价体系
2.4.1 开展网上评教制度
学院坚持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学生网上评教活动。院领导和教务处可查看全院教师的评教结果,各系主任、主管教学副主任可查看本系教师评教结果,教师可查看本人评教结果。同时,学生的评教结果在教师的职称评定、部分教学奖的评选、讲课竞赛等评优方面计入相应分值,调动了教师认真从事教学和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4.2 改革考试方式方法
考试是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检验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我院在考试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立足于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应用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评价转变。突出技能与能力培养,重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分考试、考查两类,考试方法可采取闭卷、开卷、读书报告、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学习总结等形式,综合评定考试成绩。在两课中试行“3+2+5”的考试模式,即平时成绩占30%,作业占20%,最后期末考试占50%。
2.5 激励体系
在教师方面,制定相应的评选与奖励办法,开展由学生参与的各类评优活动,在讲师中每两年开展一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在副教授中每两年评选一次“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在教授中每两年评选一次“教学名师”。对获奖或评优的教师除给予奖励外,在职称评定中记入相应分值,并发给相应的津贴。评优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教师加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激励教师认真搞好教学和深入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6 专项评估体系
开展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实验室评估、教研室工作评估、重点课程评估、专业评估、教材评估等,通过评估,取得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在专业建设与评估方面,根据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布局,有计划的组织申报新专业,以4年为一个评估周期,有计划地对全院每个本科专业进行一次评估,重点对新办专业进行评估检查。在课程建设与评估方面,定期开展重点建设课程中期检查与评估,开展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网络课程建设的检查与评估
2.7 调控体系
2.7.1召开教学工作会议每学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普遍性问题,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7.2召开教学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汇报、总结上月教学工作,安排下月主要工作,分析教学工作发展态势,讨论教学思路及改革,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2.7.3召开教学督导会议每学期由主管教学副院长或教务处处长主持召开一次教学督导会议,了解教学督导一学期的工作情况、掌握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对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或意见。
2.7.4召开教学秘书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教学秘书工作例会,总结并公布上月各教学秘书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安排下月主要工作。对教学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需教务处解决的问题及时地给予协助、并督促其完成。
我院通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工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对教学的动态、适时、有效监控,实现了持续提高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构建,有利地促进了教学工作。但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工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的监控体系在评估体系、激励体系等环节上还很薄弱,只有建立了相对完善、管理规范、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汪云香.工科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8,(10):95-96.
[2]蒋必彪,龚方红,徐薇薇.试论高校教学质量长效监控机制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3):32-34.
[3]唐小俐.建立和完善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3):82-84.
[4]黄桂成,文痒,王红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47-49.
[5]李广影.高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10):16-17.
远程培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篇11
关键词:远程培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对于各个行业而言,都需要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在培训过程中教学质量的评估非常重要,直接关系着培训效果的好坏。传统教学质量的评估就是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调研、查阅资料、问卷调查以及座谈等各种形式,这些方式不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评估部门还必须要为了评估准备大量的工作,而且最终的评估结果基本上都是专家的意见为准,缺少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因此,探究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质量评估的手段和方法
教学质量的评估目前采用了自评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网上远程观察和现场相结合,以及定性和定量二者相结合方式。充分运用教学评估信息化体系、网络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网上远程考察,这种评估体系也成为了远程培训教学中一个重要特征。
(一)信息化的支持服务
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评估主要的工作有:其一建立网络信息化评估环境,给公平公正的进行评估提供保障;其二构建信息化的评估及监控制度,对远程培训教学的质量进行网上动态监控;其三构建国家级的评估专家服务与咨询,从而指导各个培训中心更好实施教学、管理、技术以及研究工作。
(二)网上考察
专家组应该充分运用信息化评估系统、各个培训中心的网站和管理平台、网络教育的质量监管系统,以及其他各种网络子系统,从而实施网络远程考察。网上考察就是要依据评估体系与管理系统,及其各个培训中心的年检年报系统等共同实现评估。
二、远程培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一)评估步奏
教学评估主要是按照单位自评,专家考察,意见反馈以及被评单位依据意见进行整改这个过程。
1.单位自评;远程培训单位及学习中心就应该按照要求进行检查自评,并且递交自评报告;而且还必须要配合企业行政部门对60%以上远程培训教学中心进行评估工作。
2.专家考察;已经完成了前期的单位自评,就应该派出专家先通过网上进行考察,期限为1个月,之后再到培训现场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时间一般都是现场2-3天,远程教学中心为1天。
3.意见反馈;考察结束之后,专家组就要对所考察培训中心提出意见,包含了整改意见,同时将考察意见以及评估结论提交给全国网评委,经过审议及审核被批准之后下达到培训单位。
4.被评单位的整改;当反馈意见以及评估结论下达到了培训单位,相应单位就需要进行整改,同时还要将整改的计划,措施以及整改结果上报到单位行政部门。并且提交验收的申请。
(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1.体系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就要使用软件系统工程思想与方法,依照网络培训教学的质量评估及数据处理所需,从而确定处理模型及处理流程,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系统体系结构
从这个体系结构来看,整个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主要是由远程培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管理运行维护体系以及安全服务体系构成。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又包含了评估规范、评估指标、评估流程以及评估方法,均作为了评估的依据与准则,在这个上面形成的网络基础设施层、应用支撑平台以及核心技术支持平台共同形成了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技术支持。
虽然这个评估体系是由4个子系统构成,但是从图中就可以发现每个子系统主要包含了采集数据模块、基础数据的管理模块、数据分析处理模块、评审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信息发布模块、网上交流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共8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均对应其相应功能。而系统外就是培训部、培训中心、被培训者、评估专家以及公众等各种评估系统用户。各个用户级别不同,自然所登录系统也就不同,就能够完成不同功能。
而4个子系统依据用户差异,其功能模块也要进行适当调整,各个模块间就需要互相联系,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整个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工作。而且各个功能模块间是互相联系且不可分割,在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中具有互相关系,和其他系统也具有一定关系。
2.采集数据:采集数据模块主要功能就是要负责整个系统数据的采集与获取,采集数据方法就是通过数据采集,代理远程培训部门的管理平台与学习平台中涉及到的各种日常数据及问卷调查数据,同时还包含了通过Web方式录入的数据。
数据采集主要是通过这种采集模式实现远程培训教学管理平台与学习平台上设计到的各种数据,包括了这些数据的采集,传输,规范化等各种功能,而且依据学习中心、被培训者在评估系统中所处的不同级别,必须要实现高级别代理来控制低级别代理。采集模块从功能上划分为四个子模块,各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其一定时采集。因为在设定用户之时,就已经设置好了采集时间、采集对象,系统就能够依据所设置用户情况来定时采集所需数据。
其二实时采集。只需要选择采集的对象,确定好之后系统就能够按照选择采集数据与文件。
其三查看采集的日志。用户能够依据这项功能去查看各种代理收集的数据,从而分析数据情况。
其四查看代理的运行状态。用户能够从这个功能选项中去查看各采集段目前的运行状态。
为实现上面各种数据的采集共享呢,我们使用了Servlet技术,把B/S结构与C/S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在实现过程中对标识指令与数据采用自定义模式做了简单规则,这样就能够让Web服务器端与数据采集端能够协调一致工作。
同时,采用Web方式进行填写也是获取数据采取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使用中出现的一些纸张数据或者基础数据库无法采取这种模式收集数据,自然代理也就不能获得数据,也就不能给从问卷调查中获取,就需要管理人员采取Web填写形式来实现数据录入,给评审人员提供参考。
除以上采集数据的方式外,问卷调查也属于一个获取数据的来源。在系统中存储了问卷题目,包含了各种题型,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每一次进行文件调查之时就必须要从中抽取部分题目来组成一套,并且发布到网络上,由该次被调查对象进行填写,记录好问卷答案,最后汇总在一起。并且从汇总数据中分析结果.这种模块提供了各类相关的评审数据的对比、统计以及分析功能,而评审专家实施评审过程时就能够依据最终分析结果进行判断,分析处理数据主要包含了分析处理代理收集的数据,分析处理年报年检的数据,分析处理问卷调查的结果,从而给专家进行评估及做出结论提供参考依据与建议。通过大量的基础数据,系统就能够按照指标要求分析及统计,从而形成了各种直观的图示,给专家提供参考依据。
三、结束语
事实上,远程培训作为企业培训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整个培训行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才能够真正提高远程培训的教学质量,才能够使远程培训更好的满足学员所需,促进培训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初文喜,宋宝森.CHU Wen-xi,SONG Bao-sen.教学质量评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2]蒋诗琴,李春华,白提,黄蕾,吴绍光.多级广义模糊综合评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13(3).
教学质量体系 篇12
根据影响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 学生的入学基础、智能水平、学习态度;二是教学条件和资源;三是教学管理水平) , 以系统论为指导, 构建由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四大子系统组成的、具有互动功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1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建立学校、系 (部) 、教研室职责分明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 履行教学质量管理、指挥系统职能, 完善其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功能。
1.1 教学管理系统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一般包括教学指挥系统、参谋咨询系统和执行运作系统3部分。其中, 教学指挥系统是指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组成的校级管理, 参谋咨询系统是指教学工作委员会和高等教育研究室, 执行运作系统是指由系 (部) —教研室组成的系 (部) 级管理。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明确教务处和系 (部) 各自工作职责范围、权利和义务, 建立以教务处和系 (部) 为主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有权威、高效率的教学管理系统, 形成以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为校级管理和以系 (部) —教研室为系 (部) 级管理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 分别承担学校和系 (部) 的教学管理工作。其中, 校级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是突出学校整体教学目标管理, 重在决策和监督;系 (部) 级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是突出本部门教学工作的组织落实和过程管理。学校要不断采取有力措施, 努力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 逐步向教学管理研究型方向发展。
1.2 教学质量督导系统
实施教学督导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测和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 在维护学校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必须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督导系统, 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为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校、系 (部) 两级教学质量督导小组。教务处是全校教学质量督导执行中心;系 (部) 是本部门教学督导、监控的核心;教研室既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关键的组织。
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督导系统, 明确教学督导工作职责范围, 健全教学督导工作制度 (包括教学质量督导规程、督导岗位责任制、督导档案管理、督导信息反馈以及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听课评教制度、考试抽查制度、教学质量激励制度、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等) , 以保证教学督导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1.3 教学研究系统
教学研究系统有2种形式:一是设置教学研究专职机构并配备相应人员, 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学研究队伍;二是组织教学一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各自的本职工作进行教学研究。
1.4 教学条件支持系统
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具备2个基本条件:一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和谐的服务环境和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应千方百计为教学改革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使教学条件支持系统能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教学改革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和物质保证。
2 教学管理制度系统
教学管理制度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制度基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应建立以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建章立制, 保障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运转。
2.1 教学督导制度
健全校、系 (部) 两级教学督导制度, 督导组成员既要吸收离退休资深教师、专家和领导, 又要吸收教学一线骨干教师。采取日常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督教与督学相结合、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督导与评估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使教学督导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2.2 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检查是掌握教学信息、监控教学过程最有效的措施。学校应坚持在每学期初、期中和期末, 结合教学工作重点, 组织各教学单位开展教学检查, 掌握教学状态,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3 新教师开课试讲制度
新教师开课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 并组织试讲。岗前培训或试讲不合格者不允许上岗。试讲合格后, 由教学部门审查教师的教案、授课计划, 并在上课一周内组织听课、评课。
2.4 学生评教制度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直接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 是教学信息监控和反馈的主渠道。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具有客观性、公正性, 应在对教师的评教中占据较大权重。
2.5 听课评教制度
学校应建立各级领导、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队伍听课评教制度。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评教对象和相关部门。听课评教结果应作为考核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和被评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
2.6 学生信息员制度
教务处在各年级、各班级选拔学生信息员, 公布教务处电话和电子信箱, 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保证学生能及时反馈有关教学信息。对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 教务处应有专职人员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形成分析报告, 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及其所在的教研室和系 (部) , 跟踪并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效果。
2.7 考试抽查制度
考试是检查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活动。应建立试题、监考、阅卷、评分和考试质量分析等制度。对各专业主要课程应建立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 以考核教学的真实质量。
2.8 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
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 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 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 掌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导向和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 了解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感受和建议, 及时发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薄弱环节;创造条件, 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 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2.9 教学质量激励制度
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学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激励制度。教师教学质量应与评先、晋升、岗位津贴挂钩;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教案评选、精品课程评选、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活动, 将教师引向教学研究领域, 通过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水平。同时, 为防范并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教学事故,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应制定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办法;为树立良好教风, 对责任心不强、教学态度不端正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 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评估是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以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 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明确目标, 把评估内容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通过评估掌握学校当前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平和存在问题, 分析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充分发挥教学评估工作的参谋和指导作用, 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为保证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在实施教学质量规程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以系 (部) 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 、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等为评估对象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3.1 系 (部)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系 (部)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石, 其状态和质量直接体现学校教学工作的状态和质量。因此,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系 (部)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制订系 (部)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开展系 (部)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促进和落实校系二级管理体制, 协调二级管理的工作关系, 充分发挥系 (部) 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各系 (部) 认真落实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方案及重点工作, 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建立一套相互联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3.2 教学计划评估
教学计划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和根本性教学文件。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社会人才需求及学校实际情况, 不断修订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在执行教学计划时要加强监督与管理, 严格规范教学计划的审批程序, 维护教学计划执行的严肃性。
3.3 专业、课程评估
专业是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基础。学校要高度重视评估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 做好专业评估工作。专业评估包括专业设置评估、新专业合格评估、特色及品牌专业 (重点专业) 建设评估。
课程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关键, 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和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中, 应对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统筹安排, 以三年制专科为重点, 大力加强对三年制专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评估工作。
3.4 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评估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如实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标准等, 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5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应具全面性, 既要审查教师任职资格, 又要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进行评估, 还要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导向作用。
3.6 学生学习质量评估
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应以学风建设为重点, 严格考试管理, 狠抓考风建设, 以考风促学风;严格学习过程淘汰制;建立学生学习监督和检查制度;建立评选学习标兵制度;鼓励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探讨双专业 (相近专业) 制度;选拔优秀专科生进入校内成人本科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4 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高等院校必须牢固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 构建以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部门、教学评估部门、学生信息员等为主渠道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依托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功能, 建立网上教学信息监督反馈机制。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管理活动及时进行调控, 实现教学管理的互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