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思维

2024-10-01

跳跃思维(精选8篇)

跳跃思维 篇1

一、“跳跃性思维”的认识

1.“跳跃性思维”的定义

跳跃式思维是指一种不依逻辑步骤, 直接从命题跳到答案, 并再一步推而广之到其他相关的可能的一种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在部分资优学童或自闭学者身上很常见, 而随着因特网的普及, 这种思考模式更慢慢成为了主流。因此, 现时对这种称呼有另一种叫法, 叫做选单式思考。)

2.“跳跃性思维”的本质特点

跳跃性思维本质上属于发散性思维。它除了具有灵活、新颖、变通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以外, 超越常规思维程序、省略某些中间环节是它的主要特征。因为任何思维过程, 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通过科学抽象, 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三部分, 即出发知识、接通媒介和结论性知识。所谓接通媒介, 即通过接通有关的联系, 从而导出结论知识的那个 (或一系列的) 中间环节。就逻辑思维而言, 其媒介是概念形式的知识;就形象思维而言, 其媒介是形象形式的知识。跳跃性思维省略的常常是接通媒介的部分或全部。它可以是横向跳跃, 也可以是纵向跳跃, 还可以是不同层面的跳跃。因此, 可以说跳跃性思维是更高层次的发散性思维。

二、小学生“跳跃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意义

跳跃式思维在过去一直都在学校被忽视, 甚或被老师刻意压抑。当时的老师认为, 没有因由的想到答案, 会打击有序的思考模式, 并养成学生寻求侥幸的心态。到后来随着批判式思考的提倡, 教育界对这种独特的思考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所以改变了应对方法。而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跳跃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我们教师的认可、关注和研究。

三、小学生“跳跃性思维”能力的现状

“跳跃性思维”作为发散性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上还未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因而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相关的论述少之又少。然而,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 “跳跃性思维”在小学生的思维表现中确实存在, 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大量存在。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不断发展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 小学生思维的品质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低年级小学生知识少, 经验不足, 方法欠缺, 思维方式主要是求同思维。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 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 他们已经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受定势和习惯的束缚较少, 异想天开的新奇念头经常会出现。作为发散性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跳跃性思维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跳跃性思维在不同学科上表现出的活跃性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 小学生在数学学科所表现出的思维的跳跃性或许要比语文、英语等学科要多一些;而语文学科由于其涉及的内容的广泛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跳跃性思维则要比其他学科中表现得多一些, 尤其是在进行创作、语言表达的时候。音、体、美、科学等其他艺体学科也有学生跳跃性思维的表现空间。当然, 跳跃性思维的活跃性也是因人而异, 因学生的思维发展、年龄特点等有迥然不同。

四、小学生“跳跃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小学生跳跃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同其他思维品质一样, 跳跃性思维的品质是可以通过训练加以培养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跳跃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发散性的基础上, 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所以, 适时对学生进行跳跃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 小学生跳跃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时机

小学阶段是培养跳跃性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表现出以下特点: (1) 思维的独立性不断提高。 (2) 思维的批判性不断提高。 (3) 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4) 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 (5) 思维的能动性不断提高。这段时间, 如果引导得法, 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均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作为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跳跃性思维也能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下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 小学生跳跃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

思维的跳跃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 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 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小学生思维的跳跃性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思维起点的跳跃: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 (2) 思维过程的跳跃:能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 (3) 思维迁移的跳跃: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4. 小学生跳跃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1) 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思维跳跃性

在科学殿堂里, 大凡能登上一席的人, 往往都是一些标新立异者。他们往往独辟蹊径, 自成一家。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学的艺术就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的艺术。他有一句名言:我提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怎么想就怎么说。对小学生来说, 要培养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尽量引导学生突破定势的约束, 推陈出新, 不落俗套;要尊重他们不同寻常的提问、想法。如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语文课上的结尾进行扩散性思维等。

(2) 创造氛围, 多方法、多角度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良好的氛围, 可以促使创造人才成群出现;不良的甚至恶劣的氛围, 可以扼杀创造人才的出现。为此, 学校必须做到两点, 一是要正确认识并正视对跳跃性思维的培养, 二是必须改变历来偏重于传授知识的培养目标, 把重心转到培养学生求知欲、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上来。

5. 正确处理好跳跃性思维与“跳跃性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谓的“跳跃性语言表达”往往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缺少前因后果”“断章取义”等语言来概括, 表现在独立句子的表达上, 往往因“缺少句子成分”被划定为病句。这也正是很多跳跃性思维的结果不被重视和欣赏的原因。因此, 如何正确处理好跳跃性思维与“跳跃性表达”之间的关系, 对于提高对学生跳跃性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有意识地保护和培养学生跳跃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跳跃思维 篇2

下面我们要研究比较思维的特点。

一、基础性

1.比较思维是认知的基础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思维一方面可以把具有同一属性、相近属性或相关属性、相反属性的人物、事物、事实或事理等进行对照,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从这些原因的对比中归纳出具有实质性的或对主体有意义的结论。所以,对比较思维过程的熟悉和了解,能够培养学生有效地联系、注意、鉴别、判断人物、事物、事实或事理,进而通过推理认知主客观世界,顺利有效地开展创造性劳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进步。由此看来,比较思维是人类一切思维认识活动的基础。

2.比较思维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比较思维应用于传授知识,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就是将接受的信息经过人脑的加工编码,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而比较就是一种重要的联系方法。通过比较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识,而且有利于学习新知识,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充分借助原有知识,应用比较思维,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引导学生得出新知识。

具体到教学设计中,比较思维应用性特点也表现得很明显。它主要集中表现在教学策略的确定上。教学设计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实施教学过程的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这个最优方案应该是实现在现有的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的目标追求。其具体要求大致如下:①综合教学任务,并在全面研究学生某个时间段内的实际可能的基础上使任务具体化;②

选择在该条件下最优地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标准;③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研究制定一整套在该条件下最优的教学手段;④考虑尽最大可能改善和利用教学条件,以期顺利圆满地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⑤根据所选择的最优化标准,预测教学过程的结果,进一步修改方案。

二、启发性

启发就是通过开导指点使对象产生联想、想象,并且由此出发延伸展开思维、有所领悟的意思,从而完成思维的跳跃。教学实践表明,比较思维具有启发性。这是因为比较思维可以帮助主体非常清楚准确地判断问题,或者非常清晰准确地找到所要弄懂的问题的逻辑起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极好。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通过比较思维清楚地揭示了晋君的真实面目,极其有效地开启了秦伯对秦晋联盟及其后果进行重新思考和判断,从而下定决心脱离秦晋联盟,转而与郑国结盟。

同时,在教学中,在需要运用启发方法时,还应尽量找出与所要弄懂的问题或所要介绍说明或描述的事实、事理、事物以及人物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寻求思索和探讨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开启被启发对象的智慧大门,使之展开比较思维,顺畅有效地弄懂问题和相应事理。要做到这一点,要注意教材体系结构和学生的经验。当然,只有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了解和利用好教材因素以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找准所要弄懂的问题及其逻辑起点,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性

1.要让学生有比较思维的意识

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主要靠教师或者其他成人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引导,使其逐渐养成一种习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比较思维行为吸引学生产生比较思维的兴趣,促进他们打下比较思维的意识基础。

2.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

一方面可以营造相应的诱发学生开展比较思维的氛围;另一方面,点击关键点。所谓“点击”,指包括像引导、指点和指明方向等教学指导行为。点击以提问为主。具体而言,它是指教师比学生更早知道新知识和探寻新知识的路径,通过点击由师生提问所引起的学生思维的关键点,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探知思路。这样,教师充分发动和组织学生,利用学生团队的协作、牵制和促进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不游离于学习之外,目的是要实现放手但不放任,进而追求更加高效控制的目标。

综上所述,比较思维是人类智慧重要和坚实的基础。培养和激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和能力,在提高民族素养和人类品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付道春.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韦雄)

跳跃思维 篇3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区别句子“There is a/an…”和“There are…s”的区别和运用。 (2) .四会句子“There is a/an…”和“There are…s”的书写。 (3) .能运用已学句子对自己家中的房间进行描述。

二、教学重难点

能够正确运用句子“There is a/an…”和“There are…s”, 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三、课前准备

课文挂图, 磁带, 录音机, CAI

四、教学过程

Ⅰ.Warm-up

1. Free talk

T: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 do you have on Mondays?/..

T;Yes, we often go to school on Mondays.Now, we are in the classroom.

Ⅱ.Presentation

2. Song

“In the classroom”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 我把激发学生的兴趣看作本课优美的前奏。通过日常的问候复习前几个单元的重点句型, 一首活泼歌曲将学生带入英语课堂, 同时也衔接了下面的知识点。在“玩一玩, 唱一唱”中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Ⅱ.Presentation

1.学说“There is/are…”

T:What's in the classroom?

S:There is a/an…

There are…s

(a computer, a teacher, a board/…) (desks, chairs, pictures, windows/…)

<设计意图>:依据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在热身运动进行了大量的单词复习后, 将四年级学过所有的有关教室物品单词进行了综合。同时也为本课教学作好了语言知识和情感的铺垫。同时对句型“There is a/an…”和“There are…s”的区别进行了铺垫练习。

2.新授单词flat

T:I have a friend for you.T:His name is Pipi.He is11 years old.He can play football.He lives in a flat.

操练:I live in the flat/house.

<设计意图>:从阅读文本形式猜出living room, 然后通过这个房间来描述里面的物品, 进行句型“There are…s”的书写和操练, 从句型“There is a/an…”自然地过度到“There are…s”的教学, 在呈现方式上也实现了层层递进。

同桌自由讨论描述, 呈现Pipi的其它房间。

Look, this is my home.In my bedroom/kitchen/bathroom/living room, There is/are….

<设计意图>:灵活运用不同的导出方式, 使学生始终沉浸在热烈、紧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让学生跟随教师的主导心无旁骛地去听, 去看, 去想, 去说,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同桌讨论, 让学生说说其它房间的陈设, 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更扎实有效地掌握和认知语言, 内化新知。

Ⅲ.Practice

1.“切面包”游戏

T:Pipi's home is so beautiful.Look, this is my flat.How many rooms are there?

T呈现自己的套房照片, 让学生来做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切面包”形式来强调四线格中的句子的正确书写和“There is a/an…”及“There are…s”的区别。再次将本课的难点进行了强化练习, 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也为下面说一说自己的套房进行了模式的奠定。

2.让学生同桌之间自由介绍自己或者亲戚的套房。

3. 呈现课文内容, 做判断练习

T:Now, you know so much about me, do you know our animal friend, rabbit's flat?Let's listen:

Q:Where is rabbit's flat?{带着问题听录音}

T:Open your book, read the dialogue and finish the exercises.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前提下, 我再进行课文的呈现, 先让学生带着一个简单问题去听录音, 然后要求学生通过默读完成课文中的练习。

4. 小组设计广告语, 评选最佳广告创作人

T:Yes, I know your home now.Pipi has a new home.He is gong to move.Please help him to rent this flat.Can you?

Look, this is my advertisement.Can you desigh another one?

<设计意图>:通过房屋出租广告语的设计, 这个活动不仅体现了PIipi线索的总贯穿, 也非常具有时代信息感, 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这个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小大人”了, 也可以做“大事情”了。

5. 愿你多知。

1.There is no home like my home.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2.Wash your dirty linen at home.家丑不可外扬。

<设计意图>:我们也不能忽视电脑的重要性, 因此我在课外作业中也布置了上网查询与家有关的谚语。我想这也许也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可以提高学生课外知识量, 也可以将英语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Ⅳ.

跳跃思维 篇4

一、跳远节奏对三级跳远成绩的影响

(一)助跑节奏对三级跳远成绩的影响

要掌握好三级跳远的助跑节奏,必须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跳远心理因素。在现代高科技、高水平竞技体育形式之下,三级跳远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获得较为优异的成绩。良好竞技体育运动素养的获得必须要求运动员充分了解自己的助跑技术,并准确地掌握起跳步点。在相当多的重大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的优秀运动员在不断的试跳,并向观众挥手致意,观众也时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以获得支持和增强信心。

1. 助跑距离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跳远速度对跳远成绩的影响程度高达70%以上,高水平的助跑速度是跳远运动员跳出好成绩的重要保证。但是要获得相当的助跑速度,良好的助跑距离是必要的。每个运动员所需要的助跑距离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的发力能力和加速能力。一般而言,男子运动员的助跑距离比女子要长大约5米,步调大约多2步。一般而言,优秀运动员的助跑距离以“6秒定律”为宜,即运动员的助跑距离以运动员助跑6秒的距离长短为宜。此外,跳远距离不仅仅应根据这6秒来确定,运动员的身高,发力速度也会影响到助跑距离的确定。

2. 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运动员的起跳速度每秒提高0.1米,其三级跳远成绩可能提高1%—2%。但是,为完成起跳动作,几乎少有运动员在助跑时,能达到自己的最大速度,就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在助跑时其奔跑速度也会比自己的最大速度低1%左右。研究表明,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三级跳远运动员,其助跑速度也仅为自己最大奔跑速度的93%。这个范围便被称为“可控速度”,在运动员的最大可控速度下,进行助跑起跳,才会获得较好的跳远成绩。

3. 加速节奏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通过观测发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在加速节奏的把握,尤其是最后几步的节奏表现上都非常相似,尽管他们在起跳方式,加速方式上各有千秋。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加速节奏一般是这样的:先启动,然后逐渐加大步长和步频,最后几步的时候,力图保持原有的步长,但步频却有所加快,确保最后一步的节奏是最快的,然后进行大跨步跃进,进而提高跳远距离。

(二)起跳节奏对三级跳远成绩的影响

为完成起跳动作,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的动作结构会表现出一些差异性。观测发现,世界男子跳远前8名最后三步的平均步长分别是2.35米、2.41米和2.23米,但其重心高度却各不一致。这种动作结构上的变化加快了运动员放脚动作的速度,拉近了着地点与身体重心的距离,而且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地把身体移过支点,从而缩短了着地点与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以便最终达到快速放脚起跳的目的,帮助后续动作较好完成。

(三)空中动作节奏对三级跳远成绩的影响

通过观测世界男子前8名的跳远成绩,发现他们的正式成绩比有效距离短了将近30厘米,这30厘米中,有将近20厘米是由于落地不准确而损失的。落地技巧的把握不当,主要是因为运动员跳远空中节奏的控制失调。相当多的运动员非常重视助跑速度,起跳的节奏,但空中腾起动作与细节却掌握不够,从而导致功亏一篑,成绩令人遗憾。跳远运动员控制节奏需要把握好用力,发力的时间,身体发力的部位,做到以髋部骨盆转动,来带动大腿与小腿的摆动,这样不仅能加大空中摆动的幅度,提高肌肉放松能力,而且能使空中动作更完整、自然、优美而舒展,最后完美着地。

二、三级跳远节奏练习的建议

如何训练运动员的三级跳远节奏,使之切实地感受到跳远节奏对跳远成绩的密切关系,是需要思索的课题,一般可以采取三级跳远单脚跳的练习方式。在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训练运动员的连续单脚起跳,还可以借助于障碍练习的方法进行。在训练的过程中,一般可以使用高度为20厘米左右的体操凳,体操凳间隔距离约为2米,运动员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帮助其完成多级的跳跃练习。

浅析舞蹈的跳跃技术 篇5

一、舞蹈跳跃概述

1. 舞蹈跳跃的类型

舞蹈跳跃的形式有很多, 在空中成舞姿的, 交换舞姿的, 原地与移地的, 在空中转身、变身、翻身以及带击腿的。例如双起双落、双起单落、单起双落、单起单落。也有以动作幅度、移位跨度、节奏速度划分为小跳、中跳、大跳。可谓形式多样, 变化无穷。

2. 各类跳跃的训练目的

(1) 小跳

小跳是教会学生掌握起、落的方法 (即蹲→推→落过程的方法) , 着重训练脚的灵活与踝关节的力量速度, 它是为中跳、大跳准备所需的能力, 也为中跳、大跳的各种舞姿奠定基础。

(2) 中跳

中跳训练是增长弹跳能力的重要手段, 尤其对膝关节的韧性能力和大腿的肌肉能力以及爆发力的培养, 起着重要的训练作用。

(3) 大跳

各种大跳是空中技术能力的训练, 也是人体空中肢体语言训练的组成部分。它既要体现出空中技术的难度 (幅度、速度、空中姿态的准确性) , 同时也要在训练中加强肢体的表现力 (气息的运用、腾空的感觉与节奏) 。

小、中、大跳的训练有着各自的目的、任务和手段, 而小、中跳都是为大跳奠定各方面基础的, 相互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舞蹈跳跃的运动原理与技术分析

1. 跳跃的运动原理

跳跃是由大腿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 带动掌、趾、踝、膝和其它肌肉的共同收缩而产生。在跳跃的过程中, 依靠半蹲使大腿和小腿的两组肌肉拉伸, 肌纤维产生反向收缩力, 快速反弹, 实现跳跃。

人体肌纤维分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两类。快肌纤维收缩速度较快, 利于爆发力的产生;慢肌纤维收缩速度较慢, 利于耐力产生。发展跳跃力的主要途径, 一是通过科学训练, 改善神经冲动的发放, 增加参与活动肌纤维的数量, 同时, 实现慢肌纤维部分转换为快肌纤维, 提高跳跃的力度与速度;二是通过针对性训练, 促成肌蛋白合成, 增加肌纤维的能量存储, 从而增加收缩力, 提高跳跃能力。

2. 舞蹈跳跃的基本环节

根据人体工程学及人体运动解剖学原理, 舞蹈跳跃依次可分为蹲、起跳、腾空和落地等四个基本环节。

(1) 蹲

蹲, 是由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弯曲组成的, 弯曲角度在不抬起脚跟的最大幅度为最佳。幅度过小会减轻起跳时脚掌推地的反作用力, 幅度过大会迫使抬起脚跟, 破坏脚掌推地时的反作用力。因为, 第二环节的起跳是由胯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伸直, 来加大脚掌推地的力量。如果蹲时脚跟抬起, 脚掌占地面积就会减少, 推地的力量也相应减弱。因此, 不抬起脚跟深蹲是跳跃最佳的选择。另外, 在做蹲时还要注意把膝关节打开, 有助于起跳力量的集中, 动作也更加优美。下蹲时, 膝关节不要用力过猛, 以免膝关节伸直时反应不灵活。还应注意后背直立, 躯干垂直, 下对脚跟, 上对头顶, 为下一个环节创造条件。

(2) 起跳

在蹲的动作完成之后就是起跳。起跳是由伸直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脚掌用力推地等过程完成的。如果说下蹲是跳跃的积存阶段, 起跳就是跳跃的爆发阶段, 如同拉满弦的弓箭发出的一刹那。在这一伸直过程中, 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将人体推离地面的高度。因此, 起跳的关健在速度, 速度源于爆发力。只有依靠速度产生爆发力, 爆发力不足, 速度不够, 起跳的高度不会理想。速度慢主要是关节配合不协调, 肌肉群无力。爆发力强弱直接关系到腾空的高度。

(3) 腾空

当完成前两个环节后, 脚掌用力快速推地, 离开地面便行成腾空。腾空是舞蹈跳跃的目的, 也是最美、最能表达情感的瞬间。所以也可称腾空为舞蹈跳跃的呈现阶段。蹲和起跳这两个环节的训练是艰苦的, 目的就是要呈现完美的第三个环节腾空。在腾空时要注意收腹、快速提胯, 争得空中时间, 减轻人体重量, 形成一种强烈的人体上升意识, 帮助双腿在空中摆动, 在变换舞姿时, 空中姿态显得轻盈自如, 呈现美的瞬间。

(4) 落地

一个优美的腾空动作结束后, 落地便是跳跃的最后环节, 也可称之为舞蹈跳跃的结束阶段。它的好坏, 直接影响舞蹈跳跃的整体性。要完成一个好的落地, 关键是稳定性, 解决稳定性必须明确全脚落地的顺序。首先应该接触地面的是脚趾, 然后脚掌、脚心再到脚跟, 接着弯曲膝关节和髋关节, 经过蹲来减缓重力对腿部各关节的冲撞, 完成整个跳跃动作。

三、舞蹈跳跃训练的手段及方法

1. 动作分解

合理控制舞者的舞动神经元的兴奋度。采用有针对性的分解方法, 将舞蹈中的复合跳跃组合、分解成若干元素,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2. 专项素质训练

应用专项素质, 增强爆发力, 提高弹跳能力。例如, 运用直体蹦跳和双吸腿蹦跳, 训练推地拔快的弹跳意识和能力;运用连续大迈步行进跳, 训练快踢、快蹬的能力;单腿蹦跳, 训练单腿推地的能力等。

3. 速度练习

以舞蹈者跳跃类型的特性确定练习速度。不同类型的跳跃, 发力速度不同, 其呈现结果也不同。在训练中, 可以通过打击类的动作和快慢节奏交替的适应, 加强肌肉的灵活性与节奏变化的训练, 训练肌肉变化和反应的速度和能力。大踢腿在速度和力量的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数量增加、幅度加大、节奏和方向上的变化, 都会在肌肉的弹性素质上起到积极作用, 并且可以作为跳跃训练的辅助训练手段。

4. 气息的运用

跳跃时要学会运气自如。当要跳跃时和跳跃起来以后, 直到落地, 都应顺劲提气。跳起时提气是为了腾起升高, 下落时提气是为了轻巧平稳。跳的轻与否, 与呼吸有很大关系, 跳跃时呼吸要深长有力, 不能乱, 把呼和吸的时间差找准。当跳跃从最高点下落时, 必须吸足一口气, 特别是在临落地之前, 吸气更为重要。脚落地之前如果泄了气, 跳的越高, 落地就越重。落地后应大口吐气, 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状态, 落地就会更加平稳, 跳跃也更加轻盈。

5. 负重训练

因为舞蹈中几乎所有的跳跃、旋转和所谓的力度都是以踝关节的力量为基础。在有一定的抗阻力条件下, 进行针对踝关节的专项训练, 对舞蹈者跳跃素质有极大的帮助。在实际训练时, 一般采用中等的负荷量 (大约为本人最大负荷量的70%) 进行训练效果最好。以这样的负荷进行踝关节力量训练, 舞者体内舞动神经元只产生中等程度的兴奋, 有助于改善舞动中枢神经间的协调, 不易疲劳, 还可进行多次重复练习。

6. 适宜的练习频度和顺序

人体运动的力量和耐力是有限度的。在进行跳跃训练时, 跳跃的时间和强度要适度。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否则超越了身体极限, 反而会适得其反。以课堂练习为例, 低年级每天90分钟基本功训练课, 跳跃部分占四分之一为宜。

在课堂训练时, 应按小跳→中跳→大跳的顺序逐渐增加强度和跳跃动作的难度, 不可为了达到“难度”, 只注重大跳类技术的训练, 或直接进入大跳训练。

螺旋跳跃数学归纳法 篇6

在数学证明中, 有一个重要的方法, 就是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形式不一, 本文根据跳跃数学归纳法和螺旋式数学归纳法的特点, 给出一个新的数学归纳法——螺旋跳跃数学归纳法.

先列出以下3个引理:

最小数原理 设M是任意一个自然数的集合.若M非空, 则M中必有最小的自然数.

跳跃数学归纳法 设T是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若 (1) T (1) , T (2) , …, T (l) 成立; (2) 对于任意正整数k, 假设T (k) 成立, 则T (k+l) 成立.那么命题T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螺旋式数学归纳法 设A和B是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若 (1) A (1) 成立; (2) 对于任意正整数k, 假设A (k) 成立, 则B (k) 成立;假设B (k) 成立, 则A (k+1) 成立.那么命题A和B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现在, 在跳跃数学归纳法以及螺旋式数学归纳法的基础上, 给出螺旋跳跃数学归纳法.

定理1 设P和Q是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若 (1) P (1) , P (2) , …, P (m) 成立;Q (1) , Q (2) , …, Q (n) 成立, 其中m=n. (2) 对于任意正整数k, 假设P (k) , Q (k) 成立, 则P (k+m) 成立;假设P (k) , Q (k) 成立, 则Q (k+n) 成立.那么命题P和Q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证明 用反证法证明.假设命题P和Q对有些正整数不成立, 由最小数原理, 必有最小的正整数h, 使命题P和Q不成立.因为P (1) , P (2) , …, P (m) 成立和Q (1) , Q (2) , …, Q (n) 成立, 所以h≠m (h≠n) , 且h>m (h>n) , 从而h-m和h-n都是正整数.

由 (2) 知, P (h-m) , Q (h-m) 成立时, 则有P (h-m+m) =P (h) 成立;同理Q (h) 亦成立.这就导致了矛盾, 即假设不成立, 所以P和Q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例1 现定义数列{Fn} (n是任意正整数) :Fn+2=Fn+1+Fn, F1=1, F2=1, 求证:Fn+12+Fn2=F2n+1和2Fn+1Fn+F2n+1=F2n+2.

证明 记Fn+12+Fn2=F2n+1为命题P, 2Fn+1Fn+Fn+12=F2n+2为命题Q.

首先易知P (1) 和Q (1) 都成立.假设对于任意正整数k, P (k) , Q (k) 成立, 即有Fk+12+Fk2=F2k+1, 2Fk+1Fk+Fk+12=F2k+2, 则Fk+22+Fk+12= (Fk+1+Fk) 2+Fk+12= (Fk+12+2Fk+1Fk) + (F2k+Fk+12) =F2k+2+F2k+1=F2k+3, 即有P (k+1) 成立.

同样, 若P (k) , Q (k) 成立, 即有Fk+12+Fk2=F2k+1, 2Fk+1Fk+Fk+12=F2k+2, 则F2k+4=F2k+2+F2k+3=F2k+2+F2k+1+F2k+2=F2k+1+2F2k+2=Fk+12+Fk2+4Fk+1Fk+2F2k+1=Fk+12+ (Fk+2-Fk+1) 2+4Fk+1 (Fk+2-Fk+1) +2F2k+1=Fk+12+Fk+22+Fk+12-2Fk+2·Fk+1+4Fk+1Fk+2-4Fk+12+2Fk+12=2Fk+1Fk+2+Fk+22, 即有Q (k+1) 成立.

综上, 对于任意正整数, 都有Fn+12+Fn2=F2n+1和2Fn+1Fn+Fn+12=F2n+2成立.

事实上, 例1中的数列{Fn}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 所证明的两个恒等式是斐波那契数列的一对性质恒等式.采用的是螺旋跳跃归纳法中m=n=1的情形.若用第一数学归纳法或其他数学归纳法证明, 过程较为繁琐.

当然, 定理1中约定m=n.若考虑到跳跃度m≠n, 不妨设m<n, 下面给出:

定理2 设P和Q是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若

(1) P (1) , P (2) , …, P (m) 成立;Q (1) , Q (2) , …, Q (n) 成立, 其中m<n.

(2) 对于任意正整数k, 假设P (k) , Q (k) 成立, 则P (k+m) 成立;假设P (k+m) , Q (k) 成立, 则Q (k+n) 成立.那么命题P和Q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证明 同样可以用反证法证明.假设命题P和Q对有些正整数不成立, 由最小数原理, 必有最小的正整数h, 使命题P和Q不成立.因为P (1) , P (2) , …, P (m) 成立和Q (1) , Q (2) , …, Q (n) 成立, 所以h≠m且h≠n, 而且m<n<h.因为h是使命题P和Q不成立的最小数, 又h-m<h, 所以P (h-m) , Q (h-m) 成立, 则P (h-m+m) =P (h) 成立.

同理, h-n<h且h-n+m<h, P (h-n+m) , Q (h-n) 成立, 则Q (h-n+n) =Q (h) 成立.这就导致了矛盾, 即假设不成立, 所以命题P和Q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例2 若有两个关于任意正整数n的数列an和bn, a1=3, a2=4, b1=54, b2=32, b3=74, 且满足an+2=23an+4bn+43bn+3=13an+2-3bn+4112.求证:an=3n-2和bn=14n+1.

证明 记an=3n-2为命题Ρ, bn=14n+1为命题Q, 考虑到题意中两恒等式, 数列an和bn的跳跃度分别为2和3, 采用螺旋跳跃数学归纳法证明.

由题意, 可知P (1) , P (2) 成立, Q (1) , Q (2) , Q (3) 成立.假设对于任意正整数k, P (k) , Q (k) 成立, 即有ak=3k-2, bk=14k+1.由题中条件, 可得ak+2=23ak+4bk+43=23 (3k-2) +4 (14k+1) +43=3k+4=3 (k+2) -2, 所以P (k+2) 成立.又P (k+2) 和Q (k) 成立, 则bk+3=13ak+2-3bk+4112=13 (3k+4) -3 (14k+1) +4112=14k+74=14 (k+3) +1, 所以Q (k+3) 成立.综上, 恒等式an=3n-2和bn=14n+1得证.

从以上两个定理发现, 各种形式的数学归纳法都有其特点, 它们之间的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定理, 可以简化某些数学问题的证明.

摘要:本文从最小数原理出发, 在跳跃数学归纳法和螺旋式数学归纳法的基础上, 给出了螺旋跳跃数学归纳法.

关键词:最小数原理,正整数,螺旋跳跃数学归纳法

参考文献

[1]张禾瑞, 郝钅丙新.高等代数 (第五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方延伟.数学归纳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提高跳跃能力教学四绝招 篇7

跳跃运动内容包括立定跳远、急行跳远、急行三级跳远、立定三级跳远等。如何提高跳跃能力、提高腿部力量、发展下肢的弹跳能力、培养身体在空中的控制能力等都是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训练经验和学生的特点, 介绍几种发展跳跃能力的教学绝招, 供大家参考、研究。

二、跳跃运动的教学绝招

绝招1:绳子缠腰助力跳

方法:将绳子栓在学生腰间, 腰两侧分别多出2米左右的绳头由另外两名学生拉住。在做行进间跨步跳或腾空步练习时, 两侧的学生随从练习学生的速度, 向前上方提拉绳子, 延长练习学生的腾空时间, 发展练习学生在空中控制动作的能力。并让练习学生体会、说明自己跨跳和绳索辅助跨跳有什么区别。教师给予指导时, 应引导练习学生体会跳跃时空中的动作感觉 (见图1) 。

实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很快掌握跨步跳或腾空步的练习方法, 出现错误动作时可及时纠正。由于在空中的腾空时间加长, 练习者有充分的时间来体会、感觉空中姿态, 增加学生的练习兴趣, 保证了练习质量。

绝招2:踩球下蹲身不摇

方法:单脚踩在实心球或软皮球上, 单手扶在肋木或墙壁, 做下蹲动作, 另一只手和脚维持平衡, 将整个身体控制在所踩的球体上。教师给予指导时, 应告知练习学生下蹲和起来的速度, 同时注意不要崴脚 (见图2) 。

实效:腿部、脚踝的力量是跳跃运动的保障, 单脚踩在软球上身体是不稳定的, 需要脚踝和腿部同时用力控制才能保持平衡。利用自身重量做下蹲 (或半蹲) , 加大了学生练习的难度。因此, 这种练习有助于腿部力量的增强, 尤其对脚踝力量和控制力的增强有积极作用。

绝招3:步幅不够长, 小垫子来帮忙

方法:将8~10个小海绵垫放在平坦的跑道上, 间距3米左右。学生练习跨步跳时, 按顺序依次踩到摆放的小垫子之间, 完成练习。教师给予指导时, 应强调小垫子的摆放距离视学生的能力而定 (见图3) , 在练习时, 一定要安排见习学生将小垫子固定, 以防学生落脚时, 误将脚落在小垫子上, 小垫子被移动, 导致受伤。

实效:跨步跳是急性跳远、三级跳远不可或缺的练习手段之一, 初级练习者在做跨步跳时步幅不够大, 跳得不够远, 导致练习效果不佳。我们将小垫子摆放好, 教师强调只要每一步都踩到小垫子之间, 无形就规定了每一跳的远度,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绝招4:腿部增力沙坑跳

方法:选择在沙坑中进行负重纵跳或负重蛙跳是提高腿部力量的好方法, 但重量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而定 (见图4) 。

实效:腿部力量是跳跃的基本保障。在平地练习时会出现膝关节、踝关节等某些部位疼痛, 这是由于中学生的骨骼尚未骨化, 肌肉及韧带比较松弛。在沙坑中做这样的练习, 不仅会保护练习者的下肢关节, 也使起跳增大难度, 下肢肌肉会得到更充分得锻炼, 腿部肌肉力量迅速增强, 跳跃成绩也会逐渐提高。

三、跳远的锻炼指导

1.跳远、三级跳的技术环节较为复杂。准备活动课采取车轮跑、单足跳、跨步跳、蛙跳、快速跳绳等练习。学生自己锻炼时, 要多做辅助练习以调动练习热情和积极性, 避免伤害事故发生。

2.安全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在课后练习时, 应有伙伴们相伴, 互相帮助, 互相提示与鼓励, 尤其在做力量练习时要有保护与帮助;训练后要有小结。

对飞机着陆跳跃的探析 篇8

着陆过程中拉平和接地是着陆过程的中心环节。拉平、接地动作没有做好, 往往会发生着陆跳跃。下面分析着跳跃的原因。

1 着陆跳跃的原因

正常的着陆接地, 飞机升力 (Y) 略小于或等于飞机重力 (G) , 运动轨迹与跑道道面相切。对于前三点飞机, 主轮轻盈接地, 飞机对地面的冲击力不大, 地面对飞机的反作用力 (N) 不大, 且绝大部分能量被两主起落架减震装置 (机轮和减震器) 吸收。接地瞬间, 两主轮接地, 由于重心位于主轮之前, 地面对主轮的反作用力和摩擦力对飞机重心形成下俯力矩, 导致迎角减小, 升力减小, 即Y+NG飞机就会跳离地面, 发生着陆跳跃。

首先分析重三点接地形成的原因

拉平过程中, 当速度减小率一定时, 如果拉杆量不够或拉杆动作慢;或者拉杆动作一定, 下滑速度过大;离心力大于向心力, 下降率过大, 飞机下滑线还未完全改平就触地了, 发生重三点接地。

收油门晚, 拉平高度低 (0.5m以下) , 平飘时升力基本等于重力。重力一定时, 每一个表速对应一个迎角, 速度大时, 迎角小, 速度大到一定程度, 迎角小于某一角度, 飞机呈小姿势、甚至三点接地。加上大速度着陆时, 飞行员发现飞机飘过“T”字布后, 都不敢随飞机的下沉相应带杆, 有的飞行员为防止接地点前移较多、怕冲出跑道, 为抢“T”字布, 则错误地推杆, 摁着机头使飞机小姿势三点接地, 甚至前轮先触地。

前轮触地, 弹起, 迎角增大, 以致飞机下沉速度减为零时其升力与主轮弹力N之和仍大于重力 (Y+N>G) , 飞机就会跳离地面, 发生着陆跳跃。

以上是飞机重三点接地, 下面分析重两点接地形成原因:

飞机完成两点接地姿势的高度太高, 以重两点接地。

拉开始太早有可能使飞机在离地高度较高时, 出现较大的着陆姿态, 收油门过快, 过早;拉杆动作粗, 飞机速度在拉平过程中消失太快, 随着速度的消失, 使得升力小于重力较多, 飞机产生较大的下降率, 为防止擦尾又不能继续带杆, 此时如果修正推力不当, 极有可能导致飞机重两点接地。

前三点飞机, 两主轮先接地, 两主轮上的反作用力 (N) 和摩擦力对重心形成下俯力矩。接地越重, 形成下俯力矩越大。如果飞行员在接地的瞬间没有带住杆或向前顶了杆, 迫使前轮有力地撞击地面而弹起, 迎角增大, 使得升力和支持力之和大于重力 (Y+N>G) , 飞机就会跳离地面, 发生着陆跳跃。

主轮接地时, 飞行员向后拉杆, 以致迎角增大, 飞机跳离地面。

2 着陆跳跃的类型

2.1 大速度跳跃

大速度跳跃指大于正常接地速度所产生的跳跃。

特点:1) 因为速度较大, 同样的迎角增量下, 附加升力△Y较大, 飞机跳得高度高;2) 跳起高度如与小速度跳起高度一样, 迎角自然小, 阻力也较小, 势必速度消失较慢, 下沉也慢, 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3) 飞机稳定性比较好, 对杆、舵的反应比较灵敏。

2.2 小速度跳跃

小速度跳跃是指小于或等于正常接地速度所产生的跳跃。

特点:1) 因速度较小, 在同样的迎角增量下, △Y较小, 飞机跳起高度较低;2) 如跳起高度与大速度相同, 迎角增量必然增多, 仰角较大;因跳起时迎角较大, 阻力也大, 速度消失较快, 下沉快, 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短;3) 如果跳起时的迎角较大, 有可能超过失速迎角, 此时如果飞行员带点舵, 飞机会向带舵一边倾斜, 形成“翼尖下坠”;4) 飞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较差, 对杆、舵操纵的反应迟缓。

2.3 连续增幅跳跃

飞机第一次跳起后, 飞行员盲目地迎杆, 拉杆又不及时, 以致升力小于重力很多, 飞机急剧下沉。待飞行员发现再匆忙拉杆, 已来不及控制下沉速度, 飞机以小姿势甚至带俯角重重接地。

前轮撞地后猛烈弹起, 由于飞机沿横轴转动的转动惯量较大, 速度小, 动压小, 操纵力矩小, 飞行员拉杆增加迎角, 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1]。前轮弹起迎角增大, 再加上拉杆迎角增加的滞后性, 使飞机再次离地时的迎角更大, 升力加支持力的合力大于飞机重力。这样, 第二次跳起的高度就会比第一次还高。如此反复, 便形成增幅跳跃。

3 着陆跳跃的预防和处置

3.1 着陆跳跃的预防

1) 充分了解机场、跑道特点, 如跑道宽窄等。预先选好备降场, 天气情况不具备着陆的情况下, 要在备降场着陆;

2) 飞行员在执行任务前, 要做好飞行前的预先准备。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旺盛的精力。飞行前的24小时之内, 绝对不能饮酒;

3) 四转弯后下滑着陆, 如果高度, 速度, 下降率和发动机推力等参数, 偏差较大时, 高度在50m以上, 应果断复飞 (推重比较大的飞机, 复飞高度可相应降低) ;

4) 控制好下滑线和下滑速度;

5) 不要过早收光油门。控制好拉开始高度、拉杆量, 防止拉平高、拉平低;

6) 着陆的过程中看好地面, 及时拉杆, 控制飞机缓慢下沉。根据飞机的重量、下降率、气流变化等各种外界因素来控制拉平的时机和快慢。平尾安装位置较低的飞机, 接近地面, 地面效应增强, 平尾的下洗角减小, 平尾对飞机形成下俯力矩, 注意带住杆, 要避免推杆动作, 防止“重接地”;

7) 着陆速度偏大时, 不要用姿势修正目测。随着飞机下沉, 不断柔和地带杆, 即便飞机过了“T字布”, 也要拉够接地姿势, 确保接地速度不大于规定, 操纵飞机以正常两点姿势轻轻接地。对于歼七、歼八飞机, 拉够接地姿势, 比强行放下前轮, 使用刹车, 滑跑距离要短地多;

8) 飞机主轮接地 (主减震支柱压下) , 注意带住杆。

3.2 着陆跳跃的处置

飞机发生跳跃, 首先应看好地面。视线不要离开地面, 判断飞机上跃的趋势、离地高度和下沉快慢, 再进行处置。

大速度跳跃, 上飘和缓, 应稳住杆, 不要盲目地推杆或拉杆, 飞机继续上飘, 高度超过一米时, 应向前迎杆, 但绝不能推杆。当飞机上升减慢或不再上升时开始拉杆。

小速度大迎角跳跃, 一般不应向前迎杆, 应稳杆。向前顶杆或迎杆, 可能会发生增幅跳跃。小速度大迎角跳跃, 由于速度减小快, 下沉比较快, 舵面效用差, 当飞机上升减慢不再上升时就开始拉杆, 拉杆动作应快一些, 拉杆行程也大一些, 比大速度着陆跳跃拉杆的时机更早一些。

对于大飞机, 俯仰转动惯量大, 动压小, 操纵力矩小, 飞机反应滞后更明显。如发生着陆跳跃, 应在飞机上升减慢就开始拉杆, 拉杆提前量更大一些, 必要时一杆拉到底。

如果飞机姿势正确, 杆, 舵, 不能左右乱动。飞机出现坡度, 杆舵协调一致迅速改平坡度, 防止发生翼尖擦地的严重飞行事故。

对着陆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 应“心中有数”, 尽可能做到“意外事件”在“预料之中”。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飞机着陆跳跃产生的原因, 预防措施及处置方法。

关键词:飞机,着陆,跳跃

参考文献

[1]长弓.着陆跳跃的问题剖析.航空杂志.1999 (5) .

上一篇:盘状半月板下一篇:职业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