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起点

2024-10-02

历史新起点(精选12篇)

历史新起点 篇1

初冬的北京, 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段时间,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各路观察家不断猜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牌”。尽管答案各有怀抱, 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对未来中国“充满期待”。

翘首等待三中全会“大新闻”的外国媒体, 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归纳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的“历史新起点”。他们梳理着这块土地上那些雷厉风行的举措与抓铁有痕的成果, 认定“国际社会有理由期待从中国新一轮改革进程中找到合作机遇”。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新起点”。十八大之后短短一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 用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以作风建设提振全党精气神。励精图治的改革举措, 奋发进取的务实行动, 推动着中国现代化巨轮稳中求进、稳中有为, 开创了党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开拓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形成了全党全社会的新风气。

这一年, 面对复杂形势, 中国主动调控经济增速, 赢得了经济运行的良好势头, 换来了发展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指标一致向好, 速度、结构、效益同步改善。转型发展再出发, 中国经济航船穿越激流、动力强劲。

这一年, 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马前卒”, 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发展内生动力。敢啃硬骨头, 勇于涉险滩,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程, 从财税制度试点改革, 到金融领域制度创新, 从创新驱动中关村科技引擎强劲轰鸣, 到开放引领上海自贸区阔步起航, 改革大业在深水区劈波斩浪、一路向前。

这一年, 八项规定新风扑面, 反腐倡廉铁腕治党。“照镜子, 正衣冠, 洗洗澡, 治治病”, 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剑指作风痼疾, 直击官场积弊, 8500多万党员经历了深刻的思想洗礼,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一系列举措, 为现代中国打造更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这一年, 民生改善难点变亮点。备受关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力推进, 酝酿已久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出笼, 在经济增速放缓之际, 与之密切相关的就业却创出历史新高, 民生投入增速高于财政支出增速, 诠释着“用政府紧日子换群众好日子”的理念。推进教育公平的举措在多地试水, 户籍制度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大气污染防治让美丽中国从实处筑建, 多项民生举措让“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信念熠熠生辉。

这一年, 国际舞台上一系列精彩的中国亮相, 谱写了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想交织共鸣的恢弘篇章, 见证着中国外交新格局的确立。从咖啡飘香的拉美村庄到阳光明媚的加州庄园, 从风景如画的俄罗斯到骄阳似火的非洲大陆, 从驼铃声声的中亚大漠到鲜花锦簇的东南亚邻邦, 秉持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积极推进周边外交, “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 “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表述, 向世界传递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胸怀。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 向来重“势”。《孙子兵法》曰, “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 势也”, “善战者, 求之于势”。这一年, 转型的力度势不可遏, 攻坚的勇气势如破竹, 发展的劲头势不可挡。有学者赞叹“开局之势, 来势宏大、气象喜人”。

没有盘点, 就没有发现。短短一年, 一个国家能向着未来走出多远?就让我们在盛会召开之际, 循着这一年的足迹, 重温这宏大开局的喜人收获, 回望我们共同走过的这段历程。

自信, 托举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

那些对未来中国充满疑问和期待的旁观者大概没有想到,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自己这一代人历史责任的勾画, 是从“梦想”的角度破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012年的11月29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观看《复兴之路》展。习近平总书记实现“中国梦”的铿锵宣示, 道出“接过这一棒”的领导者无比坚定的信心。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 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近25分钟的讲话中, 9次提及“中国梦”, 44次提到“人民”。话音落处, 掌声如雷, 经久不息。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上任, 就把实现复兴大业定为施政方向、把成就中国梦想当做未来愿景。“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成为唤起亿万人民认同的最大公约数, 激发了中华民族“团结如一人”的归属感和进取心。

正如外国观察家敏锐指出的, “这个能在人们心中激起共鸣的目标”,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强烈历史责任感”。梦想是信念的代名词。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 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深刻揭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媒体评述, 这梦想蕴藏着绵延已久的“家国天下”情怀, 折射着13亿民众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 展现了35年改革开放之后, 这一代领导人不同寻常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顺应13亿普通中国人的新期待,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穿越现实迷雾的战略眼光和魄力, 一笔笔清晰地勾勒出深化改革开放、走向伟大复兴的目标布局和现实路径。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是实现梦想的必由之路。无论是2013年新年前夕的政治局集体学习, 还是莲花山上的缅怀、江城武汉的座谈、湘水之滨的探访, 习近平总书记无不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勉励, 鼓舞人们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建设公平正义的法治中国, 是实现梦想的制度保障。“依法治国, 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 关键是依宪执政”,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沿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向前。

———以创新理念推动科学发展, 是实现梦想的内生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转型发展的动力从哪里来?结构调整的道路向何处去?中国科学院、天津、辽宁、湖南……每到一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创新促推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是实现梦想的重要条件。“打铁还需自身硬”, 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履职伊始推出八项规定, 到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党的自身建设, “赶考命题”常说常新, 激发起“生于忧患”的使命担当。

———凝聚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是实现梦想的必然选择。“只有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 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时代呼唤宣传思想工作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为精神“补钙”, 为发展鼓劲, 积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是中国梦想的世界维度。一年来, 习近平主席踏访五洲的足迹, 中国向世界传递的, 是“和世界共发展、与世界同分享”的愿景。统筹自身利益与各国共同利益, 统筹与大国、周边及发展中国家关系, 中国梦为全球梦注入鲜明的“东方元素”……

没有科学的理念, 就没有一个国家的真正奋起。综观这一年300多个日日夜夜,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世界展示的, 是一个执政64年的大党励精图治的深刻思考, 是一个走过35年改革开放历程的大国更上层楼的治国方略。改革开放的中国航船驶向一个新的境界。

勇毅, 弘扬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

无论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主题, 还是作为一场范围广大无所不在的社会实践, 改革无疑都是这35年中国无可争议的核心价值, 也是考量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当之无愧的重要坐标。

或许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中, 能够读懂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这一关键词的时代把握——

2012年12月, 习近平总书记履职后第一次考察, 就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地标深圳。“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改革宣示, 振聋发聩。

半个月后, 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五大关系, 从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 到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改革方法, 体大思精。

2013年7月, 在武汉座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研的6个重大问题, 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到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从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思考, 全面深刻。

2013年10月, 在印尼巴厘岛上, 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重申, “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惟其艰难, 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 才弥足珍贵”, 改革决心, 明确坚定……

穿越春秋冬夏, 跨越内陆大洋,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的反复强调, 点燃全社会的激情。对改革方向、改革方法、改革路径、改革主体、改革动力的系统阐述, 既有斩钉截铁的决心, 更有开阔缜密的思路。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进一步解放思想,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成竹在胸的改革思路, 化作势如破竹的改革举措。

反腐倡廉的政治改革, 消解的是“固化的利益”, 突破的是“守旧的藩篱”, 彰显的是改革者“自我限权”的勇气。“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但这样的利益不触动, 如何体现改革的价值指向?转变职能的政府改革, “开弓没有回头箭”。与此同时, 被观察者称为“最严厉的反腐举措”, 既打“老虎”也打“苍蝇”, 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定决心, 以“有腐必反”的雷厉行动, 振奋了党心, 赢得了民心。

转型升级的经济改革, 牺牲的是一时的发展速度, 超越的是“GDP至上”的落后观念。十八大以来, 在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下, 中国经济增速主动调控到合理区间。从淘汰落后产能, 到增加高新技术投入,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让世界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更多信心。虽有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 但深化改革正激扬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 中国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

更多领域, 问题在解决, 改革在突破。土地流转试点让农民分享改革红利, 营改增将为企业减负上千亿元, 23个省份出台大病保险实施方案……近一年来堪称密集的改革举措, 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 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驾驭改革开放的领导能力。

这种能力体现为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深刻洞察。过去35年,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居于改革的核心。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新潮中, 二者的界限进一步明晰、关系进一步融洽。“市场能办的, 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 就交给社会。”简政放权的基本思路, 清晰有力。上海自贸区一份不足10页的“负面清单”, 更让人看到“非必要不干预”的思路。政府慎作为, 市场才有活力;政府有担当, 市场就有信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密切结合, 让经济的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健康。

这种能力体现为对法治与人治关系的清晰体认。习近平主席庄严宣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 李克强总理郑重承诺“我们将忠诚于宪法”。“依法”的理念, 贯穿于改革的方方面面。从十八大以来,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 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密集部署,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成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努力的目标,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是成为依法治国、依法治权的基本理念。

这种能力体现为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准确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年的改革实践, 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把GDP的增长甩在身后, 预计到年底新增就业有望超过1200万人, 基本养老金、新农合、最低工资标准……幸福指数连成幸福曲线, 体现共建共享的执政追求, 诠释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舆论评价, 十八大以来的改革, 给中国民众勾勒出的中国梦“不仅是理想、是目标, 也是现实, 反映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

在今天的中国推进改革, 需要“气吞万里如虎”的勇气, 也需要“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谨严, 更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 这是改革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一年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的发展实践, 让人想起外国学者当初的判断, “中国新的最高领导人都受过良好教育, 他们是深思熟虑的思想家, 为中国面临的各种挑战带来了大量经验。”

笃行, 凝聚实干兴邦的中国力量

“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掷地有声的话语, 折射出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真抓实干、务实笃行的为政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 要求基层干部“得让我看到真正情况, 不看那些不真实的”, 中央领导同志在基层考察纷纷鼓励群众说真话、道实情、讲“恼火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实际行动传递出求真务实的强烈信号, 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

踏石留印, 抓铁有痕。即知即改, 立说立行。善始善终, 善做善成……这样的语汇, 自上而下地在全党层层传导着压力。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微小”的务实之举, 开拓出一个个广阔的工作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徙木立信的气概, 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立竿见影的扎实行动, 收获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信任。

当务实的理念深入人心, 务实的作风成为一种自觉, 造就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会期缩短了, 开会不念稿了, 公款吃喝少了, 奢靡之风成了过街老鼠……不少群众感叹, 坏风气正在消减、好风气正在形成。

笃行, 源自从上而下的垂范。善禁者, 先禁其身而后人。“抓作风建设, 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 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广东, 沿途不封路、不清场、不铺设红毯, 轻车简从, 与群众相伴而行。

没有豪言壮语, 没有刻意渲染, 中央政治局带头做出的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 从文风会风改起, 从小事小节抓起, 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手, 抓住了作风建设的要害。“中央新领导班子上任之后, 开局令人振奋, 完全可以用6个字概括:亲民、务实、自律……”网民如此评价。

笃行, 源自必作于细的扎实。遏止公款吃喝、治理会员卡腐败, 叫停奢华晚会、严禁公款寄送贺年卡, 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 从群众希望办的事做起, 无论是重拾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法宝, 还是提出“开门办活动”“开好民主生活会”, 传递的是从严治党的决心。

在经济领域, 挤压公款消费的泡沫, 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行为, 形成可持续、有效率的消费规则, 为发展凝聚起更强大的正能量。在政治领域, 提高行政效能, 通过权力的规范运行、机制的调整优化、制度的创新完善, 堵住政治运行中的漏洞。在文化、社会领域, 倡导质朴、清新的社会风尚, 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基础……改作风小切口, 掀动起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

笃行, 源自动真碰硬的魄力。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简政放权的改革推动完成了一批“多年想干而未能干成”的大事。涵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13个重点区域, 史上最严厉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出台;从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体系入手,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美丽中国建设……

扔掉文过饰非的“面子”, 真诚面对公众的批评与监督, 挤掉发展和政绩的水分, 放下盘根错节、公私不分的利益考量, 一项项求真务实的雷霆之举, 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坚定信心。

“一切为民者, 则民向往之”。纵观十八大以来的新开局,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为民情怀一以贯之, 中国梦的人民底色日益鲜明, 它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坚信, “有梦想, 有机会, 有奋斗,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 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 有时穿过尘埃, 有时穿过泥泞, 有时横渡沼泽, 有时行经丛林。”在俄罗斯访问时,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句名言。

确实, 任何道路, 都会遇到泥泞曲折, 需要爬坡过坎, 需要闯关夺隘。一年的理论创新, 一年的实践探索, 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积聚起更为磅礴的力量。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肩负着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 正在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描绘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 13亿中国人民将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

历史新起点 篇2

践行新使命训词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消防救援新局面

历史的天空浩瀚无垠,时代的江河惊涛拍岸。2018年的11月9日,对于全国20万消防指战员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向身着新式制服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标志着一支全新的人民队伍举旗定向、踏上征程。面对新旗帜、肩负新使命,XX消防中队全体指战员倍感振奋、斗志昂扬,必将牢记领袖嘱托,忠实践行训词要求,把旗帜举过头顶、让训词融入血脉,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消防救援事业新局面。

一、深刻领悟***亲自授旗并致训词的重大意义,把训词作为消防救援事业发展的总方略高高树立起来。

总书记亲自授旗并致训词,这既是特殊荣誉,更是千钧重托,饱含着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考量和忧国忧民的领袖情怀,对全体消防救援人员产生巨大鼓舞和极大鞭策,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开创了先河。此次授旗是习总书记第六次为机构单位授旗,也是习总书记首次为非军队单位机构授旗,其开创性、缔造性非同一般。而对于拥有53年历史的消防队伍来说,首次拥有专属的队旗、队徽、队训和制式服装以及衔级制度,并且这一荣誉体系由全党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亲自过问、亲自参与、亲自建设,则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确立了方位。总书记在训词中强调,你们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故的重大职责。“主力军和国家队”是对新组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精准定位,“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故”则是对这支队伍承担职责的清晰界定。

描绘了蓝图。总书记在训词中,对新组建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提出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总要求,其中对党忠诚是灵魂,纪律严明是保证,赴汤蹈火是使命,竭诚为民是宗旨,这四句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共同描绘了中国特色消防救援事业的宏伟蓝图。

总书记775字的训词,字字含情,句句有爱,语重心长,微言大义,不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初衷和原由,也饱含深情地回顾了消防队伍发展的光辉历史,更掷地有声的指出了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可以说为我们这支队伍将来的发展埋下了根、注入了魂,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必将迎来全新的机遇和历史的考验。

二、学习总书记授旗训词,深感消防救援发展迎来新机遇、新挑战

通过原原本本地学习习总书记授旗训词精神,作为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参与者,我们深感消防救援队伍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必将开启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职业荣誉更崇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亲自领导、运筹和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框架方案顺利出台。总书记还亲自审定了队旗、队徽、队服和誓词。此次是习总书记首次为非军事单位授旗并致训词,我们成为除军队以外唯一享受这一特殊荣誉的集体,这在共和国消防53年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授旗仪式上,3位政治局常委、7位政治局委员的出席,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这支队伍给予的特殊关怀和特别厚爱。短短775字的训词,总书记强调消防队伍同人民群众贴得最近、联系最紧,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指出党和人民对你们寄予厚望,“最近、最紧、最需要”充分肯定了消防队伍历史功绩,而“寄予厚望”更是对我们寄托了殷切期望和千钧重托。消防救援队伍的地位和荣誉从未有像今天那样,受到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高度重视。身为其中的我们,有幸赶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领受总书记的千钧重托,倍感骄傲和自豪!

(二)职业特点更突显。去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公安系统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而今,总书记专门为消防救援队伍提出“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总要求,使得我们这支队伍的基本属性和职业特点更加突显,是新时代下推进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总方针、总纲领。“对党忠诚”是“魂”,是我们最首要、最基本的政治品格,消防救援队伍脱胎于人民解放军,成长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必须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做到对党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纪律严明”是“纲”,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标准要求,消防队伍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要用纪律部队的标准严格要求,才能保证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赴汤蹈火”是“要”,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职业操守,就是要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本领和勇气,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竭诚为民”是“向”,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计得失、不顾一切地给人民以力量、保人民以安全。我们不妨窥见,“纪律严明”从原来第四位调整至第二位,更加强调了消防救援队伍纪律规矩必须更严,由“服务人民”变成“竭诚为民”,更加突显了尽一切力量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不惜牺牲一切,而“执法公正”变成“赴汤蹈火”,更加贴近了消防救援队伍的本职,突显了这支队伍的职业特点。

(三)职业发展更契合。总书记强调,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党中央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立足我国国情和灾害事故特点、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举措。我们由衷地感到,党中央将消防救援工作摆在国家战略决策的高度来建设,使大消防、大应急、大救援更加契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适应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现实需要,更加突显了新时代消防救援工作的重要性。总书记又指出,保持枕戈待旦、快速反应的备战状态,练就科学高效、专业精准的过硬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走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较好地解决了现役体制下消防队员2年服役期的限制,使更多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骨干人才得意保留,更好地适应了消防职业发展。

(四)职业需求更迫切。总书记强调,改革转制后,你们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而2009年5月1日起实行的《消防法》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依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两者相较之下,我们清醒地看到,改革转制后我们的职责使命更大、任务范围更广,职业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本领不足的危机感,加快推动队伍转型升级,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装备保障、救援机制等方面来一次大提升,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全面提高应对复杂灾情的实战能力。

站在新历史起点上的中美关系 篇3

今年的中美关系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承前启后、继往来开的重要阶段。

一是中美两国都进行了政府换届。两国新的外交团队也很快建立了顺畅有效的沟通渠道,建立了良好工作关系。中美关系开局良好,实现平稳过渡。

二是开创了元首会晤新模式。今年6月习近平主席同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的会晤,不仅是两国政府换届后中美元首首次面对面接触和交谈,也是中美高层交往的一个创举。两国元首共举行了两场会谈,一场晚宴并一起散步。双方交流的时间超过八个小时。这在中美关系历史上前所未有。过去中美元首会晤时基本是围绕双边和国际地区问题。而此次会晤双方从一开始就花了相当长时间介绍各自国内情况和执政理念。这对双方加深了解和信任大有助益。

三是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两国元首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最重要的成果是就中美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这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习近平主席用“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三句话,精辟概括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奥巴马总统对此做出积极回应,表示中美要在互利互尊基础上探讨构建国与国新的合作模式。这是两国领导人在总结中美关系40多年发展经验基础上,从各自国情和世情出发,共同作出的战略抉择。中美不能重蹈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老路”,而要走出一条大国合作共赢的“新路”。

“早期收获”

自那以来,中美双方采取积极行动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取得了“早期收获”。

——高层交往密切、沟通顺畅。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期间再次举行了长达两小时的重要会晤,李克强总理与克里国务卿在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进行了会见。汪洋副总理、杨洁篪国务会员赴美与克里国务卿、雅各布·卢财长成功举行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上将、王毅外长先后成功访美。

——机制性对话取得新成果。7月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共达成创纪录的179项成果,涉及经贸、军事、科技、能源、环境、人文、地方等方方面面,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了动力。中美还建立了气候变化工作组和网络工作组,并成功举行首次会议,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经贸合作实现新突破。一个重要亮点是双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就双边投资协定(BIT)举行实质性谈判。今年中国对美投资继续快速增长,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

——两军关系开辟新局面。中美双方积极致力于发展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不久前,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海军司令员吴胜利成功访美。今年,美军参联会主席邓普西、副防长米勒、空军参谋长威尔逊等应邀访华。双方正按照两国元首共识,就建立两军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公海海域海空军事安全行为准则进行商谈。中美海军不久前在夏威夷进行了联合搜救演习,在亚丁湾进行了联合反海盗演练,中方还将应邀参加2014环太平洋军演。

——对话协调,共同推动热点问题降温。中美和有关各方保持密切沟通,为防止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叙利亚化武问题实现“软着陆”,推动伊朗核问题谈判出现转机。中方先后接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访华,共同推动巴以和谈。在阿富汗、南北苏丹等问题上,中美之间的沟通协调也富有成效。

信心、诚意和行动

同时也要看到,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照搬,任重而道远。我们认为:

一是要有信心。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四大潮流迅猛发展。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利益深度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中美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惟一正确的选项。

二是要有诚意。中美之间的分歧不会因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一夜之间消失。关键是双方要相互尊重,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尊重彼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通过对话磋商找到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的办法,不能把新型大国关系当作一个筐,一味拉单子、提条件,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更不能当成单方面评判对方的尺子,动辄拿它说事。

三是要有行动。新型大国关系不仅好听,更要管用,必须要付诸实际行动,落实在具体合作上,体现在双边关系的方方面面。双方应深化在经贸、投资、两军、人文、新能源、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保持和加强在朝核、伊核、叙利亚、阿富汗、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的协调合作,促成更多有影响力的合作项目,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效应。

需要重点做好的四方面工作

具体而言,下阶段,中美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中美应以两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契机,以双边投资协定谈判(BIT)为突破口,开启中美经贸合作新篇章。

中美经济体量巨大,发展阶段不同,两国之间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今年11月,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设计,提出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重点将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已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实验区,重点在投资准入、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开放方面探索经验,推出了提高对外贸易便利化等措施来促进进出口。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有4亿人次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中国欢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分享中国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红利”。

中方愿同美方共同努力推进BIT谈判,希望美方采取积极举措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中美双向投资健康发展。

美国“能源独立”战略成效显著。中方期待美方早日开放液化天然气对华出口,并在开发页岩气领域开展合作,这将有助于缩小两国贸易逆差,有助于中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有助于深化中美利益交融。美国正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中国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果美方为中国企业参与美基建投融资合作提供便利,将为中美合作打开一片新天地。

nlc202309041015

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一直是中美贸易发展的“瓶颈”。美方多次表示将调整有关政策,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近来更是连楼梯都不响了。希望美方尽早采取实际行动。

第二,共同促进亚太地区的团结协作,增进互信,实现良性互动。

亚太是当今世界最富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源。30多年来,这里没有大的战乱,各国享受和平,专注发展,致力于合作。中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各国都是受益者,这一局面应该倍加珍惜。

中美在亚太利益交织最密集、互动最频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应从亚太做起。中美在亚太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两国都希望亚太保持和平稳定,都希望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地区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中美在亚太拥有不少共同的朋友,中美关系和两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应该并行不悖。本地区大多数国家并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美方也不应在中国和本地区个别国家之间选边站队。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军事同盟,不应损害第三方利益,不应介入本地区的领土主权争议。

东海、南海是中国与有关国家之间的双边问题,不是也不应成为中美之间的问题。中方致力于以和平方式、通过双边友好协商解决有关争议。东方人有东方人智慧,亚洲有亚洲方式。希望美方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在亚太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第三,推动热点问题解决,应对全球性挑战,丰富中美关系的战略内涵。

当前朝鲜半岛局势虽较前一阶段有所缓和,但仍敏感脆弱。中美及有关各方应共同敦促和引导朝方一步一步向无核化方向迈进。希望美方认真考虑设定合理对话门槛,对朝方关切作出适当回应。有关各方应共同努力为早日重启对话创造积极条件。

禁化武组织在叙利亚的工作推进顺利,中方愿派出专家参加相关工作。中美应共同支持、参与化武核查和销毁工作,推动尽早召开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推动政治解决进程。

不久前在日内瓦举行的新一轮伊朗核问题对话已涉及实质性问题,有一些积极势头。中美及有关各方应以此为契机,通过谈判缩小分歧,争取早日取得进展。同时,美应该停止制裁中国公司的做法。

中方愿同美方共同推进中美援阿合作,推动阿富汗实现平稳过渡。中方明年将承办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外长会,希望美方支持并积极参与。

当前中东地区局势动荡造成极端势力、恐怖势力、分裂势力滋长和蔓延不符合包括中美在内各方的利益。中方愿就巴以和谈等本地区的重要问题与美方加强对话协调,共同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

在上述热点问题上,中美拥有重要共同利益,拥有相同或相近的战略目标。但双方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不尽相同。双方应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和关切,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有效合力。

在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反恐、防扩散、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跨国犯罪等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美应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携手应对。

第四,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有效管控分歧和风险。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开创了和平发展新局面。但无论两岸关系如何发展,“一个中国”原则决不能改变。中美在台湾问题上至少有三个共同点:一是都反对“台独”,二是都希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三是都希望和平解决。希望美方能够看到两岸关系的新变化,顺应形势的新发展,采用新思维,以实际行动恪守“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支持两岸开展政治对话,停止售台武器。

此外,希望美方妥善处理涉藏、涉疆、涉港澳、人权、宗教等敏感问题,减少对两国关系的干扰。

(本文为作者10月23日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型环境中的中美关系:新的起点”研讨会上的讲话,本刊发表时做了技术处理)

“东北亚和平与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天津举行

2013年11月12日至13日,“东北亚和平与发展国际会议”在天津举行。会议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天津市对外友好协会、公共外交协会及天津市政协港澳台侨务和外事委员会联合举办。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等国的资深外交官、知名学者和相关国家驻华使馆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刘古昌在会议开幕式上,以“凝聚和平与发展的正能量”为题致辞。他强调,东北亚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攸关地区各国的根本利益,形势的迅速变化使该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必须破解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熊波在发言中指出,通过对话、协商、合作,维护持久和平,实现共同发展,符合时代潮流,也是本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和诉求。

与会各国专家学者和资深外交官,围绕会议的主题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有交流、有交锋,在坦诚、理性、务实、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发表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张德广在闭幕式总结讲话中指出,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其标志是: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对话平台,会议讨论的问题很重要,很敏感,并涉及各国核心利益,但与会者做到了理智、文明、坦诚对话;各国代表发言中有不少新意,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看法,强调解决问题应抛弃冲突理论、零和思维,树立共同安全、互利双赢的意识,着眼于综合、长远的战略;会议为中外媒体提供全程开放、采访的机会,从而为其全面了解情况、客观报道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新起点 篇4

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哈量集团)前身是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简称哈量厂),是我国“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制造工量具产品的国有企业,1952年建厂,1955年正式开工生产并因此成为新中国工量具行业的先驱。

计划经济时期,按照国家规划和“三线建设”的要求,哈量厂先后援建和成建制分迁了成都、青海、关中、中原和桂林五个颇具规模的工量具生产厂,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工具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其生产的“连环牌”产品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国家优质产品评选中,一直是国优、金、银奖和部优、省优产品。

世界上当时只有三个国家能够生产、被称为长度传递计量基准的“量具之王”——“00级量块”,就诞生于该厂,是闻名全国的“四大工具厂”之一。哈量还因其与“新晚报”等新闻媒体联合举办了“连环杯”国际竞走、马拉松邀请赛及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而声名远扬,影响遍布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被国家机电部评为“机械电子工业百家出口先进企业”。

迎难而上,改革中重塑哈量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体制、机制、“三角债”等内外部问题的困扰,一度辉煌的哈量举步维艰:管理滑坡,回款困难,亏损加剧。到1998年初,企业累计亏损6700余万元,拖欠员工8个月工资,与外界的通信联系因欠费被中断, 甚至连擦机床的旧布和清扫卫生的拖把也无力购买, 企业面临极度的“窘境”。

1998年3月,经过组织推荐和民主选举,素以严格管理、勇于创新著称的原数控刀具分厂厂长、年仅37岁的魏华亮临危受命担任哈量厂长,他也因此而成为哈尔滨市第一位经民主选举而产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长。上任后,他团结带领新的领导班子和广大员工脚踏实地,创新务实,励精图治,勇于探索,提出了“两年脱困、三年翻身、五年健康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勤政廉政、从严治厂,以人为本、实干兴厂”的施政方针,实施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流程再造,多项改革举措与时俱进,大刀阔斧,配套成龙,深得广大员工的认知和称赞。

明确提出了“精干主体,分离辅后”的改革思路。通过实行资产、人员重组,组建了集科研、制造于一体的精密量仪公司、数控刀具公司及数控机床公司,使哈量产品结构由过去的四大类,发展成为精密量仪、数控刀具、数控机床、通用量具和标准刃具五大类格局。

组织制定了企业深化改革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对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和营销环节的“四统一管理”及网络化建设,创新机制增活力,开拓市场争主动,生产经营稳步发展,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不但补发了拖欠的员工工资,而且还偿还了内外近亿元的历史陈欠,成功地实现了“两年脱困,三年翻身,五年健康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凤凰涅

, 新哈量再创辉煌

历史进入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机械工业的复苏,哈量集团抢抓机遇,借助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东风,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产、学、研相结合,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的C N C齿轮测量中心系列、六轴并联机床、高档数控刀具及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等产品,并对传统产品进行工艺改进和更新换代,企业各项工作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

2005年,哈量以“国有控股,员工参股”——“集体创业”模式进行了企业改制。改制中哈量坚持“改制与发展相结合,改制与稳定相结合,改制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无一名员工下岗,员工的参股率达到95%以上,实现了产权制度的根本变革。改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由于广大员工的参股,员工与企业的结合度更加紧密,企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与此同时,哈量在2005年还进行了一项对于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工作,成功并购重组了德国凯狮(KELCH)公司。实现了“在改制中实施并购重组,在并购重组中推进改制,改制与并购重组相互促进”,从而推进了企业的改制进程,加速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如“凤凰涅”般展现在世人面前。

2006年8月12日是哈量人难以忘怀的日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黑龙江省考察期间,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牵挂“国字号”老企业的发展,风尘仆仆亲临哈量视察。温总理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国企改制、海外并购等方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勉励干部员工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强自主创新,多生产高质量的名牌产品,使老企业焕发青春与活力,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再立新功!

哈量集团“连环牌”产品, 在2006年被评为“中国名牌”和“世界市场中国(机械)十大年度品牌”,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170项。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5%、26.3%和15.2%。员工收入比1998年增长了5倍,并继续保持全国工量具行业排头兵的地位。

一如既往,朝着目标迈进

时光把哈量集团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哈量集团, 立足自我, 脚踏实地, 借助并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明确目标定位, 在体制、机制、管理、科技等方面继续创新发展, 使精密量仪、数控刀具及工具系统、数控机床、数显量具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销有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1~9月, 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7%和63%, 朝着哈量制定的“十一五”发展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大业 篇5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5个春秋。正如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改革红利的极大释放,激发了空前的社会活力,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今年以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陆续推出,领域之广、力度之大,令人振奋。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取消和下放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简政放权有了新进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多个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准入、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开放,在管理制度上探索创新。正是由于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稳中有进、提质增效。在全球经济复苏无力、国际金融危机阴云难散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取得了7.7%的增长率,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引擎,再次向世人彰显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巨大活力。

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人民的改革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发展再创新辉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改革开放35年风雨兼程,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前行的道路充满挑战。只要我们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不断增强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一定能把改革大业推向新高度,为中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汇报人:xiexiebang

论中国近代化历史的起点 篇6

关键词:鸦片战争;积极影响;现代化

1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中国应不应该打开国门?我们现在不觉得这是个问题,160多年前的中国人也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但他们的理解和我们是相反的。他们以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向中国朝贡的国家是藩属国,不愿朝贡的国家为化外各邦。英、法、美等国不向清政府朝贡,清政府那就不愿和它们作正式的官方交往,连其国名上都加“口”字旁,蔑称为“口英夷”、“口佛夷”、“口米夷”。在清政府心目中,通商是天朝施于蛮夷的一种恩惠,怀柔远人的一种策略。 正如乾隆大帝1793年在复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所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种政策和思维,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它阻碍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保护了落后的小农经济,有害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和国民的枉自尊大心理,充分显现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落后性。由此观之,寄希望于传统思想和传统体制变革中国社会,使中国顺利地顺应世界大潮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经济转入工业化是毫无希望的。

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但没能挡外敌于国门之外,反而被人搞得丧权辱国,还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鸦片战争的战败使自明朝中期以来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遭到了沉重打击,再也无法推行,日益增多的“洋夷”不断涌入,使清政府不得不改变以前对待列强“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的轻视态度。当然,这种改变是被动的。正如历史学家蒋廷黻所写:“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鸦片战争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挨打,国家必须强大;鸦片战争同样也证明了国家要想强大,必须对外开放。《南京条约》里中国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实现了打开中国大门的愿望,从而方便他们入侵,但同时也方便我们向西方国家学习。可以说是危险与机遇共存。

战争失败的教训使中国的少数精英终于开始意识到“夷有所长,华有所短”,需“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姚莹等一批优秀人物出现了。他们主动地去看世界、了解世界、向国人介绍世界。公然提出鼓励传习技艺和器物制造,而不是注重礼仪道德。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开了先河,同时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之始。

2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曾经执世界文明发展之牛耳长达千余年的中国,在这次对抗中,一败涂地,整个社会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但是,在这场撞击的中西文化潮流的推动下,中国人对西方对世界的认识也逐渐发生改变,并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中国的地理环境较为特殊,三面由高原崇山峻岭环绕,只有东面通向大海。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同时又长期使中国处于一种相对闭塞的状态。中国地理条件的封闭性和华夏农业文明的先进性,使中国人形成了只知“天下”、“九州”,而不知世界的华夏中心论。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大兴“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更是把读书人逼入脱离实际,钻进故纸堆状况之中,尽一步助长了中国人不知地球大小而又夜郎自大的文化心态。以至于在“康乾盛世”时期,竟不知与中国通商已久的英吉利地处何方,直到鸦片战争打了近两年,道光皇帝才想起应知道交战英国在哪里,有多大、有没有旱路与之交通。鸦片战争的炮声,粉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也使到中国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了解世界的重要性。19世纪四十年代,林则徐在广州组织翻译研究外国的书籍报纸,随后,他又编成《四洲志》,其好友魏源据此编著了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历史巨著《海国图志》,其后又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徐继番的《瀛环志略》等,它们比较完备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基本状况,以及相关的地理知识,开始洗涤中国愚味的尘垢,更新了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开始放眼世界,认识到“神州者,东南一州也”,这为中国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之道打开了一扇窗户,为中国的近代化起步提供了条件。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与中世纪的西欧相比,更是耀眼夺目。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却呈现出垂暮之气,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虽有一定发展,但大多是属于对前代科学技术的整理和总结,没有质的变化。在16世纪未至18世纪初,这一段时期里,虽然出现了“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宗教思想传入中国,但由于中国封建政治造成的桎梏,“西学东渐”过程在明未清初进展缓慢,清康熙未年,中西文化发生激烈冲突,特别是雍正时期,西方传教士基本上被逐出国门,中西文化交流便全然中断了。

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以儒学为主,从孔子开始就日益注重论理道德研究和完善,强调“学而优则仕”,而忽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而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更是注重强化“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即便是被欧洲人称为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中国科举制度,它的考试内容也一般限于儒家学说,到明朝的八股取士则更进一步禁锢了人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科技人员则社会地位低下,既无法在仕途上发展,也无法得到政府的支持鼓励。在这种社会氛围中,鄙视技艺成为时尚,科学技术被视为“奇技淫巧”。以至于18世纪未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展示18世纪工业革命成果时,乾隆帝竟说:“至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而且对于显示英国当时军事力量与科学技术的军舰模型及新式枪支武器等也漠然视之,毫无兴趣。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一部分士大夫开始意识到近代科学技术对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当中首推“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鸦片战争前他就广州组织翻译研究外国书籍报纸,派人仿制外国船只,购买先进的外国武器。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也第一次介绍了哥白尼的学说,为近代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洋务运动则将新思想真正付之实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智”、“自强”“求富”的洋务新政。开始了以“强兵”为中心的近代国防、工业、交通、教育和科学技术研究事业的建设,使中国拥有了第一批军事、民用工业,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舰队,开设了第一批外语、科技学校,派谴了第一批留美、留欧学生,出现了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造就了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等等。洋务运动虽然在“中体西用”方针指导下进行,但它却是中国人顺应世界大势而进行的第一次现代化尝试,是对固步自封“天朝上国”观念的一个否定,开始引导中国走向世界,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3 鸦片战争加速了封建專治统治的灭亡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主观上是为通过鸦片贸易来打开中国的大门,但客观上英国打击了中国封建统治的基础,加速了是中国封建专治统治的终结。从经济上看,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尽管从明朝中期开始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朝前期也有所发展,但由于封建主义的异常顽固,资本主义在中国一直没能发展起来,所以经济上仍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五口通商的开辟,外国商品开始倾销,同时大肆掠夺中国原料,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在通商口岸甚至出现了外国人办的新式企业。其结果使中国经济逐渐失去了独立性,手工业(包括那些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纷纷破产,给中国封建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从而,作为封建统治经济基础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了。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而制夷”、“君民共主”的思想。到洋务运动中,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人在“师夷长技而制夷”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现行经济、文化、军事乃至政治的改良思想。再到“戊戌维新”运动开始在思想上接受西方工业文明与先进的社会制度,他们认识到西体和中用是分不开的,如果只学技术思想而不对社会制度加以变革,技术则缺失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因此必须从制度上首先变革,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封建专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动摇了。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认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工业的破坏性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所有这些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的破坏性因素,到1840 年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政治经济危机到来,而皇帝权威的丧失更加剧了危机。此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出现,无一不预示着封建统治的即将终结。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讲是一次深重的灾难,但我们也要从这个灾难中看到它给中国历史的发展客观上带来了一些推动因素。历史长河不停向前流淌。鸦片战争过去1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已走过30年历程。

参考文献

[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马克思,恩格斯.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

[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历史新起点 篇7

解放前夕,四川已经建成以重庆、成都为中心,通向周边省份的长途电话网路,并开始使用载波电话机、载波电报机、自动电话机等较为先进的通信设备。截至1949年,全省办理长途电话业务的局所为110处,长话电路222路(含无线电路12路)。市内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7450门,其中重庆3840门,成都1680门,成渝两市合占总容量的74.1%。

四川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电信企业,开始抢修和整治因战争和匪乱遭受破坏的通信网路,恢复通信。1952年底与解放前相比较,农村网路发展较快;能办理长途电话业务的局所翻了一番多,电信线路的质量和复用指数大为提高,保证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土地改革的通信需要。

一五(1953—1957年)期间,四川电信以提高通信能力为目标,保证成、渝两市及主要工业基地通信需要为重点,对长途电话、市内电话、县内电话(农村)电话进行了调整扩建。到1957年底,有192个县(市)通了长途电话,办理长话业务的局所为1373处;除自治州的34个县以外,省内其余县(市)均设置了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33208门;建有县内电话的县有159个,有6587个乡、社(占总数的87.86%)通了电话,全省县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3848门。

1958——1976年是在“大跃进”和动荡的文革中度过的。正如朱德同志提出的“电信事业在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生产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是不可少的”,通信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不仅技术上有突破,在数量上也有所增加。通信人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量先进的电信设备投入建设,比如从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国进口的西门子式自动电话交换设备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58—1960年,为适应工业建设的需要,开始试制载波电话等设备。1959年,全省自制的单路、三路载波电话机64部,12路载波电话机2部投入使用。并在4399个区乡(占14个专区区乡总数的63.3%)装设了简易会议电话机,对会议电话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到1960年底,农村电话线路突增为12.4万多杆公里,交换机总容量达89400们,通电话的公社和生产大队分别达到总数的98.39%和54.46%。但由于当时的“大跃进”时代背景,发展过急,自制设备质量低,基建和维护之间比例严重失调,1960年已形成边建设、边整治的局面。

从1961年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相关部门组织整修通信设施,调整通信网络。先后巡修汉——渝、成——渝、成——西(安)、渝——筑——昆四条长途电信干线,大修长途线路2092杆公里。持续开展通信设备的“爱、修、配、备”活动,整治省内自制的载波设备和重点用户。

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后,省邮电局在重点县开通载波电话电路。建设了重点用户专用通信线和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为中心的长途报、话通信网络。为增强四川通向周边省份和重点工业地区的长途通信能力。1964——1966年,先后增设了成都至重庆、西安和重庆至西安、汉口、贵阳12路载波电话电路,以及成都至昆明3路载波电话电路,新建了重庆至贵阳,成都至乐山、西昌、渡口12路载波电报电路,以及成都至西安16路载波电报电路。

1967年——1976年文革时期,大批邮电职工下岗,邮电被拆成两家,管理混乱。电信部门连年亏损,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邮电部门从未发生过的全行业亏损。但在“三线”建设的推动下,通信网络建设仍取得了一定成绩。四川长途电话电路增加330路;市内电话交换设备容量增加20800们。然而,发展速度除电报电路外,均低于“文革”前十年。

1978——2009年的30年,是四川通信业飞速发展、铸就辉煌的30年。

1978年,四川通信网络、技术、服务水平严重滞后,成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全省电话用户只有11万户,城市电话交换机容量仅8.6万门,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仅8.5万门,通信设备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至少落后了20年。

1979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调整邮电管理体制和中央与地方联合建设市内电话的决定,启动了四川邮电系统的改革步伐。

1984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发展经济应从交通通信入手”的战略思想。四川邮电进一步加快了通信建设进度,按照每五年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安排建设计划,加快对外引进步伐,积极采用程控交换和光纤传输技术。1986年起,邮电部确立以成都、重庆为中心,沿“人”字的“两线”、“两翼”,实施“搭骨架、通经络”的通信发展战略。1988年,四川省数网一期投资7460万元,建成8城市间数字微波网络,引进程控交换设备,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转变。经过这十年的艰苦创业,通信能力、技术水平、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均比前一阶段有显著提高,用户规模增加了近两倍,逐步引进了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突破了网络、技术、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瓶颈”,拉开了四川通信业发展序幕,为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面对通信落后的状况,四川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突破国家统包通信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加强政府领导、筹集建设资金和引进技术设备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利于通信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推行“统筹规划, 条块结合, 分层负责, 联合建设”十六字方针, 以及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四个一起上”的资金筹措方针。1990年,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重申“十六字”方针是国家确定的发展通信事业的一项根本性重大方针,对保证通信网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省通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四川通信业踏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1990年——1993年,四川数网二期工程投资7.1亿元。1994年——1995年,四川数网三期工程投资42亿元。1997年8月26日,随着四川省普格彝族自治县开通程控电话,我国所有县以上城市电话交换全部实现程控化。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为此题词祝贺:“发挥国家通信网主导作用,大力推进中国信息事业发展”。经过第二个十年的艰苦奋斗,我省通信业在基础设施各行业中率先甩掉了“瓶颈”的帽子,供需紧张的矛盾基本缓解,装电话难、打电话难的问题也不复存在。省政府、邮电部高度评价:四川高起点、高速度、大规模、超常规发展通信,不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联通正式成立、放开无线寻呼及部分增值电信业务到成立联通省级分公司,我省通信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并不断深化。1998年的移动剥离和邮电分营,是我省通信行业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的标志性事件。随后,我省通信业又经历了政企分开、电信重组及进一步深化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形成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卫通六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以及多家增值电信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几大基础运营企业相继成功上市。可以说,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是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十年。到2009年6月,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700万户, 电话普及率达到53.5%。

历史新起点 篇8

苗圩同志在讲话中指出,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主体, 也是耗费能源、资源, 产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行业。抓好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 不仅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 更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必然要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工业部门责无旁贷。

苗圩说, “十一五”以来, 我国工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2006年-2008年期间,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分别下降1.98%、5.46%和8.43%, 重点耗能企业和主要工业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实现逐年降低, 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十二五”工业发展仍将面对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去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临这些复杂的形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采取措施, 围绕九大工业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 把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作为应对金融危机、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部署的重要举措, 在推进节能减排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 在推进节能减排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春天 篇9

当你打开新的一页, 又一个春天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将我们迎接。

五年的时光并不漫长, 但五年的成就却灿烂辉煌。

过去的五年, 是江苏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全省农机系统紧紧抓住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 加大发展的力度, 加快发展的速度, 基本形成具有江苏特点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农机化政策法规扶持和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构建,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以“两部法规、三部规章”为框架, 相关的配套政策、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为补充的地方性农机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农机产学研推相融合的新平台得到了积极的搭建, 充分发挥了江苏农机科研院所多、研发实力强和农机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 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举措, 全省农机化协调发展得到了切实的推进;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得到了大力的提升, 全省农机合作社数量超1 800个, 农机跨区作业收入五年来累计达到155亿元;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和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培训农机技工近70万人次, 技能鉴定合格人数达到15万人次。实现了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和社会化服务三个水平的快速提高, 做到了速度、质量、效益和安全的有机统一, 江苏农机化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农机化工作会议上, 省委常委、黄莉新副省长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江苏省农机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和为“三农”所做出的贡献, 并对“十二五”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到2015年, 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 基本实现粮油生产机械化, 高效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60%, 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求全省农机系统把握形势, 提高认识, 突出重点, 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十二五”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代迈进的重要时期, 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 农机化又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是继续加快推进粮油生产机械化,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机械化, 三是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 四是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努力实施三项工程:一是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工程, 二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三是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 也要看清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还要认识到要实现“十二五”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而时间不等人, 需要我们只争朝夕。

“春风又绿江南岸”。2011年的春天已经迈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那一份温暖如阳光一般留在了心底, 美好的未来就从这个春天开始, 不断走向繁荣, 走向强盛!

历史新起点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低起点、多层次”,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据江西省现行的初升高招生政策, 即使是重点高中, 每届学生的入学成绩也是参差不齐的, 且成绩差异较大。即对高一新生而言, 原有基础不等, 又由于初升高试题重考查学生能力不够, 有些靠初中用功学习而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 因高中学习理性要求较初中高或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不适应, 产生了一些入学成绩较高不适应高中学习的后进生, 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高中历史教学, 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才能真正体现这一点呢?对此, 我做了“低起点、多层次”教学试验,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低起点、多层次”及其做法

所谓“低起点”, 就是在分析教学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适当放低教学过程的起点, 使全班学生从教学过程开始, 都能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所谓“多层次”, 就是在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将教学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由低到高的梯度较小而又层次分明的问题, 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 一步一个台阶, 逐步达到本节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同时又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层次, 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思想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适当放低教学起点, 适当提高教学层次, 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这种做法, 尤其适用于专题教学和拓宽引用方面的教学。

(一) 分析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 了解后进生对这些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 确定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起点, 一般说来, 这个起点要比传统教学过程起点低, 使后进生都能接受。上课时, 从这个适当放低了的起点出发, 把全班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 剖析教学内容及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层次和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阶段结构, 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 安排教学层次, 包括教师讲课的层次和学生活动的层次。

(三) 根据教学层次安排, 设计或选配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例题和练习题, 使之形成梯度较小, 层次分明的台阶, 上课时, 教师引导学生沿着这些台阶逐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

(四) 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较高层次的问题, 在备课时要准备补充性问题, 以便学生在“启而不发”时, 再上一个台阶, 借助这个台阶攀上教学的较高层次。

(五) 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某些不完全符合实际的教学层次, 同时注意掌握各教学层次的节奏, 使其与大多数学生相适应。

(六) 每节课都要安排尽可能高的层次问题, 作为机动内容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研究,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 就留给学生课外研究。

三、收获与体会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成功, 使后进生建立了自信心、自尊心、胜任感、成功欲和学习兴趣, 从而为提高整体水平扫清了障碍;其次,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最后是使教师摸索到了备课和上课的规律, 能分层次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教和学密切配合, 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有以下优点: (1) 由于起点低, 学生学有所得, 逐渐对本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为实现后进生学习上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2) 由于提高了教学层次, 减缓了坡度, 从而减少了后进生学习上的困难, 使他们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 由于教学层次分明, 一步一个台阶, 便于启发学生思考,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4) 由于实行多层次安排教学, 避免了简单重复, 增加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课堂效益; (5) 由于教学层次的科学安排, 随着教学活动由低到高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相应地得到提高; (6) 由于每节都安排了尽可能高的层次问题, 优生也受益匪浅; (7) 实行“低起点、多层次”教学, 促使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有利于教师掌握备课和上课的规律,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 (8) 实行“低起点、多层次”教学, 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寓于教学的层次安排之中, 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贯彻启发式原则, 实施素质教育等教学思想的具体化, 解决课堂教学中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 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还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教与学更加紧密地协调配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精心设计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0, 1-2.

[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基本功.

[3]李兴怀.素质教育与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 1996, 6.

历史新起点 篇11

策划人语

文化能够创造并让人享受,但文化能够测评吗?

正是受这一争论性命题的困扰,企业文化评价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风起云涌之际,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未能与企业文化建设同台高歌。

历史的必然性会为自己开辟道路。中国企业文化评价在相关组织的大力倡导和探索者的艰辛努力下,步履蹒跚地走上了舞台。正是由于中国企业文化评价工作起步晚、缺乏经验、尚不成熟,亟需广大企业和企业文化工作者高度重视、热情扶持、助力成长。因为,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评价,企业文化发展离不开评价。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本期,我们策划组织了这组与企业文化评价相关话题的文章,旨在促进企业文化评价趋于科学合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中国企业文化测评现状与难点

中国电信企业文化评价报告

企业文化评价范式

企业文化评价运行机理

测评:中国企业文化精细化管理必然之举

——专访中国企业文化测评中心主任刘孝全

按照国资委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安排,我们选择了8家企业自6月中旬开始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评价试点工作。这次试点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一是在实践中对我们提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进行检验,看看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具有操作性,以便发现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二是通过试点,为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评价工作积累经验、提供借鉴。8家企业党政领导对试点工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企业文化部门精心组织实施。至7月中下旬,8家企业都按时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并对本单位评价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对进一步修改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做好评价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报送了总结报告和有关材料。今天,同志们又作了很好的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这次试点工作是扎实有效的,是成功的,既检验了我们提出的评价体系,又为继续推进评价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这次总结会也是一次较高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研讨交流会,大家既交流了评价试点工作的问题、作法和体会,也介绍了各试点企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启发作用很大。

对评价试点工作的看法

综合8家试点企业的情况,这次评价试点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党委(党组)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评价试点工作的领导。8个试点企业从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进一步深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开展评价试点工作作为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和今年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试点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南方电网、中国海运、一汽集团、中国中铁等企业党委(党组)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8家企业都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党委(党组)书记和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负责人。中国海运及时调整充实了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切实加强对评价试点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企业党政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我们这次做好评价试点工作、也是进一步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

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评价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各企业以企业文化主管部门为主,整合相关部门力量,抽调相关人员组建评价试点工作办公室或工作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具体推进工作。所属有关单位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积极配合,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前,各企业按照国资委的统一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对有关人员进行集中动员培训。中国石油、中国电信等召开公司系统企业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进行专题部署。一汽集团还就做好问卷调查这一重点环节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具体安排。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中国海运、中国中铁、中国钢研等企业成立检查组或督导组,有关领导带队深入所属单位进行调研,加强检查和指导。南方电网还聘请专业机构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高了评价工作的专业水平,保证了工作质量。宣传工作局认真谋划评价工作,制定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及时召开试点工作会议,加强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评价与加强管理、推动工作相结合,评价工作取得实际效果。各企业正确把握和贯彻“导向、规范、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工作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将开展评价与加强管理、改进加强工作结合起来,把评价过程变成促进工作的过程,既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又达到了推动工作的目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提高了认识,开阔了思路。通过这次试点,各企业进一步加深了对企业文化建设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在认识上由粗浅、片面、感性变得更加理性、系统、科学,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在工作上,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工作要求及其推进工作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了企业文化建设“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样”、“如何评价认定”等问题,开阔了工作思路,拓宽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

二是检讨了过去,谋划了未来。通过评价,各个试点企业全面系统地回顾了过去的工作,总结了成绩和经验,发现了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了原因,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改进工作的对策措施。中国石油在深入总结企业文化建设成绩、经验的基础上,查找了差距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拟从制定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办法、加强检查和考核、普及企业文化教育、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南方电网将研究制定《关于深化南网方略宣贯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深化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中国海运针对评价工作中发现的20项缺陷,抓好整改落实,并积极修改完善2008年~2010年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中国电信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电信的评价体系。一汽集团利用召开第六轮战略研讨会,把开展评价与谋划未来工作相结合,从企业发展战略上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三是加强了基础管理,夯实了工作基础。中粮集团各业务单元积极认真自检自查,进行自我完善,基层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南方电网通过评价工作,收集整理了有关资料,建立了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基础资料库,形成了公司与子分公司上下对应、完整规范的资料体系,为加强企业文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中铁将企业文化建设制度文件、领导讲话等资料汇编成册,努力形成完整的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性文件体系。

四是对评价体系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次评价试点工作使我们提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在实践中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检验。8个试点企业对国资委提出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普遍认为,评价工作有利于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体现了企业文化建设基本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本符合中央企业的实际,丰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使企业文化建设有了硬性的量化指标要求,规范、引导、推动作用明显,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通过在试点工作中对评价体系的实际操作运用,大家对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更好地做好评价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来源于工作实践,非常宝贵和重要。我们要认真研究吸纳,使我们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反映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

下一步总体考虑和

修改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步的总体工作安排

一要尽快修改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和办法,报委党委会或委主任办公会审定后下发中央企业实行。

二要全面部署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自查自评工作,汇总企业自查自评情况,形成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情况报告报国资委党委。

三在企业自查自评过程中,以宣传局为主,抽调部分企业的同志,组成检查指导组,深入企业了解掌握情况,指导督促评价工作的开展。

四要在企业自查自评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状况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总结出基本经验和突出典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要求。

五要适时召开一次企业文化建设交流研讨会或工作会,全面总结过去3年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交流经验,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和要求,作出新的工作部署。

修改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修改完善要在原有的基本框架下进行。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合理的,不要改变。从反映的意见来看,大家对这个基本框架也是肯定的。意见主要涉及评价指标的设定和某些指标的评价计分方法。因此,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应该在原有的基本框架下进行,重点放在对指标和评价计分方法的调整上。

二是要坚持重在推动工作的原则。评价的目的在于规范、引导、推动工作,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这就要求评价体系要具有指导性和导向性。因此,无论是指标的调整,还是评价计分方法的调整,都要从更好地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本质要求和企业实际,更有利于推动工作出发,使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增强指导性和导向性。

三是评价指标的数量不要突破,并尽量有所精简。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内逻辑关系不合理的,要予以调整。指标含义表述不清、界定不明的,要进一步清晰明确。应该增加的指标,就增加,某些指标需要去掉,就去掉。要从有利于评价工作的实际操作出发,把握重点和关键,对指标设计作合理调整,但指标体系不要搞得太大。目前指标数量不要突破,并通过调整,争取使指标体系更精简一些。

同志们,伴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推进。从2003年国资委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调查和课题研究,到2004年在大庆油田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从2005年制定下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06年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会和推进会,再到去年开始的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和今年的评价试点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中央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工作更加规范,企业文化体系更加完善,特色更加突出,作用效果更加明显。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与我国经济社会和企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相促进、整体深化的新阶段,走在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前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做好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工作,已经成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新提升新跨越的崭新课题和迫切需要,也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实行科学管理的必要环节。我们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研究探索并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评价工作,使中央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既有工作内容、基本要求、实施原则、分类指导,又有检查评价的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评价工作,掀起新一轮企业文化热潮,提升水平、质量,为中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此文系王瑞祥同志在央企企业文化建设评价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

历史新起点 篇12

刘延东深入绍兴、杭州、嘉兴、宁波等地的学校、幼儿园、科研院所和文化单位, 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和科技文化工作者, 充分肯定浙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特别是发展教科文体等社会事业所取得的喜人成就。

刘延东指出, 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 加快了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步伐。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讲话精神和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为重大任务, 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下决心把教育这件大事办好。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办教育, 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加大政府投入, 公办民办并举, 扩大教育资源, 切实解决好“入园难”问题, 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 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优化专业学科结构, 增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 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完善对民办教育扶持政策,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

刘延东强调, 要围绕转变发展方式,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产业振兴,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上一篇:不确定加工时间下一篇:防窃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