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的时光

2024-10-17

三个人的时光(通用8篇)

三个人的时光 篇1

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专业成长被提升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若给学生一滴水, 教师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 需要不断地吸纳源头活水, 方能获得清渠如许。由于教师担负着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心灵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等如此繁多的角色, 决定了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示范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将改变教师的职业工作方式。

定律一:多“冲浪”, 丰富知识资源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 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 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一支能适应需求、面向未来的教职工队伍,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念, 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构建起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师的学习可从下面几方面去做:

1. 向实践学习

做中学、学中做, 学会做最基本的事, 包括所谓的家务事。伟人也不是专做伟大的事, 在平凡之中见伟大, 突发事情体现伟大。

2.向书本学习

补充自己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和最新网络世界的知识, 使自己的知识不是白开水, 而是含多种矿元素的饮料, 让学生想去、要去品尝。

3.向同行学习

同事实质是战友, 你与他们一起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还可以说荣辱与共, 向同事学习实际上既尊重别人, 又团结别人, 才能争取别人, 使自己进步, 从而提高团队精神, 个人与集体共同成功。对老师而言就是要多听课, 同学科要听, 跨学科听课也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定律二:多听课, 提高教育智慧

听课是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职责与任务。它往往是年轻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主要途径。让教师多深入课堂听课, 从中借鉴有益成分, 吸取成功经验, 不断充实自己, 优化课堂教学, 弥补自身不足, 这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听课评课虽不必像上课那样精心准备、认真表演、随机应变, 但若要听出特色, 听出滋味, 悟出妙处, 评出水平, 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到底应“听”些什么呢?

1.“听”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学的思想基础, 用于指导教师的备课、授课等, 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是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具体体现。例如, 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通过课堂提问使学生有意识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的旧知识, 并激活旧知识;怎样创设教学情境, 导入新课的教学;怎样通过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系统呈现新内容;采用何种方式完成对新内容的巩固;如何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2.“听”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氛围。这种氛围如果是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 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树立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记得阅读了著名特级教师刘永宽老师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 我感触颇深, 就如何量圆的周长展开讨论, 有学生提到用软尺子量腰的方法来量。刘老师听后幽默地说了一句:用软尺子拿来一围, 聪明!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简简单单的一句点到了问题的关键点, 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圆的周长指的是什么, 教师形象的语言, 学生怎能不掌握呢?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师生能够平等对话, 完成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课堂上, 师生能共同创造奇迹, 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和时空;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3.“听”闪光之点

一节课听完了哪怕从整体上来看是失败的, 只要我们认真去捕捉, 至少都会有一两个闪光点。一般的公开课, 也多有神采飞扬的机巧之作!因此, 我们在听课时一定要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 要积极调动自己敏锐的眼光, 善于去发现人家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之处, 然后慢慢品位, 细细揣摩, 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实践印证, 这样久而久之, 自然会有提高。

定律三:多写教育反思, 梳理杂乱思绪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是遵循着这种规律。只教不研, 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 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要想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 只有边教边总结, 边教边反思, 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过几年来对教学反思的实践, 使我认识到教学反思的可贵之处, 它能使我在课堂上有意外收获。它能把我难于宽释骨鲠在喉的失误记载成文, 作为前车之鉴;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论性的经验, 从而使我在教学中得到更深刻的历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思”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 灵机一动;教学方法的精心安排, 巧妙之举;师生交流的精彩发言, 火花显现……教学中还往往出现精彩难忘的片段, 如新颖有趣的导言, 直观形象的演示, 生动得体的比喻, 教师适时巧妙的设问, 突发事件的处理, 简洁明了的板书等, 这些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方面的独到见解, 都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课后将这些课上发生的点滴花絮记录下来, 日后进行整理归纳, 经验就会越积累越多, 教法会越来越灵活, 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会有大的飞跃。

2.“思”失败的教训

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 要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 更上一层楼。

3.“思”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

“学习、听课、反思”这三个“定律”, 一定会给你的专业发展带来“立竿见影”的神奇效果。重要的是, 只要我们充满“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 有一双洞察教育问题的眼睛, 一双敢于在教改中实践的脚, 一双笔耕不已的手, 一个不断思索的头脑, 实实在在去实践, 点点滴滴去积累, 反反复复去思考, 勤勤恳恳去写作, 你的教学专业水平就会不断提升。我们要振作和奋起, 在自己的领域中去探索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

摘要:本文针对现实中所普遍存在的由于教师缺乏自觉学习意识, 不善深入研究和反思而导致教师专业成长滞后的这一现象, 认为可以从学习、听课、反思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多学习”“多听课”“多反思”等措施, 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专业成长,学习,听课,反思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1) .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胡志坚.专业特征和专业标准的研究与教师专业化[J].师资培训研究, 2003 (1) .

三个人的时光 篇2

——蒋勋

秋不知不觉深了,秋凉几许,感慨几许?飞逝的时光,远离喧嚣,给心灵片刻的安宁和恬淡,让匆忙的岁月静下来,给自己一段寂寞时光,享受孤独,也享受孤独中的丰盈。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说“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在破碎重整中找回自我。”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段属于自己的孤独时光,在孤独中思索思考,安静悠然。其实,我们不是怕孤独,最怕的是心灵的漠然,即使你身处闹市,依然会觉得孑然一身。

这个下午,是寂静的,除了窗外的风偶尔跑进来,能听见的就是自己的心跳。我喜欢这样的寂静时光,属于一个人,属于一个人的时光。

骨子里喜欢清冷的空间,哪怕片刻的安宁也觉得是奢侈的美好。

山河岁月流转,我喜欢寂静的自己。那个忙碌起来,从不为自己着想的自己,有点不安,有点茫然。

当身体出现了状况,在这个六月,终于做了一些了断。辞去所有网络和平台的编辑职务,也卸下了一些责任和重担。

然而,天生劳碌的命。真的闲下来,觉得心一下子空落起来。电脑开着,不用编辑文字,不用排版,不用写编辑按语,不用……坐在那里,忽然之间不知道做什么。

人就是这样吧,忙碌起来,感觉是充实的,但又那么渴望能够闲下来。真的闲下来,又有点不适应。就像一个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劳作也是一种习惯。做网络编辑,应该有五六年了,虽然丰富了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但毕竟占据了自己太多的时间,劳心劳力,也终于在某一刻感觉疲倦了,想休息。但总是于心不忍,也不忍离别,总是心太软,别人的一句话,就能把我轻轻挽留……

这一次,我是下了很久的决心,勇敢地选择了离开……

滚滚红尘,历经千回百转,总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我不在乎那些虚名,也不要什么“明星编辑”之类的标签。用心做过的,终究是无悔的。

一个人的时光,虽然有点寂寥。却是我喜欢的。山河岁月远,时光一旦安静,一切都是安静的。一个人,依窗望着远方,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一些走远的往事就在心间辗转,总有一些人,无论走多久,走多远,被你放在心坎上。总有一些温暖的微笑,被镌刻在生命中,温暖如初,浅笑嫣然。

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的时光,轻轻拿起一本旧书,擦拭旧书上的灰尘。翻开,沿着风干的墨迹,回到最初的记忆,就像遇到一位久别重逢的故人,与你坐在对面,倾心交谈。

一个人的时候,轻轻的一个微笑,就足以唯美那份寂寥。手捧一杯清茶,握住一份清茶的淡然与清香。聆听一段纯音乐,感受音乐带来洗涤心灵的空旷和悠远,一个人,寂静的美好。

一个人,并不孤独。如果你喜欢,就是喜悦,是意境,是一个人的绿水青山,每一寸光阴都藏着内心的小清欢。

一个人,听风听雨,一个人拥有辽阔的山水岁月,内心深处丰盈深刻。一个人,独行,独坐,都是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慢慢走,深深想,那些带着温暖的记忆,总会沿着时光悄悄走来,一个人静静的享受那份独有的美好和丰润。

历经岁月沧桑,我愿,抛却世事繁华,远离喧嚣的浮华,只为心中拥有一方净土,只要一份“闲看庭前花开花谢,淡品天外云卷云舒”的惬意与恬淡,一份随意的从容与豁然。

一个人,在时光深处,闲来清水浇浇花,摆弄花枝,看它葱茏岁月的青翠与盎然。或者看看天上的云朵,看它肆意变幻莫测。或者跑到街心花园的青草地上,坐在那里,看天空的辽阔,就坐着,不说话,有风陪着。或者,和风儿一起细数身边的小花朵,闻花香,看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却总有属于自己的温暖和美丽在心间流转,任凭经年往事随着随风飘动的花瓣落满记忆的心窗……

一个人,在时光深处,不苛求,不茫然,不追寻。清水煮茶,静心听曲,任凭世事纷扰,我心自在水云间,拥有一份坦然,一份心安。守望着平淡若水的岁月,幸福而简单。

林徽因说,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那么,安静下来的日子,就让我守着一些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老去,或者在一些有着旧光阴气息的文字里,一页一页读散发墨香的字句,读光阴的明媚和小忧伤……其实,无论幸福的还是忧伤的,都沾染岁月的芬芳和芳香,都是你途径的岁月,你的过往,你的珍藏……

纵使岁月有些薄凉,一念起,依然有温暖在山河岁月间缓缓流淌……

一个人的奶茶时光 篇3

俗话说得好,有KFC的地方就有麦记,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奶茶铺子。

喝奶茶是从小学开始的,那时常和朋友去“高速通道”。老板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店铺很小,却有两层,布置得简洁明朗。最关键的是,价格公道,很照顾我们这些学生党。

我是固执的摩羯座,每次只挑固定的口味——除了香草就是水蜜桃。朋友喜欢点那些听起来很古怪的奶茶,什么夏威夷、川宁王子、川宁公主……

老板的动作十分麻利,奶茶粉的味道弥漫开来,淡淡的,甜甜的。我和朋友接过各自的奶茶,不同的香气,不同的颜色。

走到分岔路口时,朋友凑到我耳边轻轻地说:“你应该试试不同的味道。”

我们一个往左,一个往右。走着走着,再无联系。

我习惯了固定的生活,日历一天天地变薄,每天却在经历着重复又重复。过了许久,又想起朋友的话:“你应该试试不同的味道。”

可能,我需要一些改变。

几年后,我又去了一次“高速通道”,我点了朋友最喜欢的夏威夷,淡绿色的液体,看着很舒服。抹茶与牛奶的完美结合,香气弥漫着整个口腔,甜而不腻。

我喜欢这个味道。

如果早些作出尝试,就不会相见恨晚了吧?

高中的对面就是一条奶茶街,五步一店,十步一铺。我开始尝试各种各样的奶茶,走遍了周边所有的奶茶店。个人比较喜欢“奶熊”和“Z先生的奶茶铺”。

“奶熊”是一个奶茶站,买了直接就走。店长买了个小音箱放在外面,用来招揽客人。有时放韩国的劲爆舞曲,有时放热门电视剧的原声带,也有时会放些冷门的小清新。

周末回家时会跑去买一瓶,每次都选不同的味道。一周更新一次新品,口感不错。记得有一次心情不是很好,点了杯暖暖的姜茶。喝着喝着,心情就平淡下来了,那些烦心事似乎也不是那样重要啊。

奶茶的确有着治愈的力量。

“Z先生”相比之下就豪华多了,整个店铺里都是暖洋洋的金黄色,两层楼。不过价格也是整条街最贵的。好在店里有WiFi,坐一下午也不成问题。

下雨的天气,街上到处都是小水洼。如果不小心踩到活砖,便会沾一腿的泥水。推开店门,春风般的暖意袭来。我忘戴眼镜,看不清菜单上的字,纠结许久点了奥利奥双皮奶。

总觉得喝奶茶时应该同时做些事情,或者看书,或者看电影,或者与朋友畅谈人生,或者欣赏沿途的风景。一个人时,也可以发发呆。

看文字的《我不要一成不變地生活》,很佩服他坚持梦想的勇气。左夏前辈说,说走就走不如不走,值得深思。但如果已经准备充分,那何必不走呢?去看更多的景,去认识更多的人,去听更多的故事?

我已经15岁了。

现实生活的忙碌让我的台北之行彻底泡汤,但也正是因为没有去所以满怀期待。说走就走不如不走。台北是一定会去的,可我还需要多准备准备。毕业的暑假,想和朋友一起去台北,享受我们的旅行。

也会戴上耳机听音乐,有些歌曲和奶茶一样有着治愈的力量。尤其喜欢刘俊麟的民谣小清新,其中的《背影》我印象十分深刻:

你的背影,消散在花落尘烟中。啊蒲公英你送走了,他荡漾在湖面。慢慢飞不要坠落,停留在风中。时光轻轻推送着我,离你越来越近,与你相恋。

伴奏只用了吉他,旋律缓慢悠长。听着听着眼泪会不自觉地涌上来,只好闭上眼,待泪水退潮再睁开。

很多负担扛在肩上,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不敢停下来,害怕下一秒就跟不上人群的节奏。我们是生活在城市的鱼,明知氧气会致命还是用力地呼吸。

我们越来越缺少时间去思考,单调地去做一件事而不知为什么。灵魂被时间抽空,化成了没有思想的木偶。忙碌着,终究会忘了到底在忙什么。

我太需要一杯奶茶的时间了,我需要停下脚步去思考我的未来,我需要看书、看电影来让自己的身心休息。慢下来,我们要有思想。

陈忠实文学之路上遇到的三个人 篇4

陈忠实读书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中学语文课进行改革, 语文分为汉语和文学两门。汉语课本讲语法, 陈忠实说这是他最厌烦的一门功课;文学课本收录的是古今中外的诗词、散文、小说名篇, 陈忠实说他对这门课最喜欢学了。

给陈忠实的生命注入文学因子并产生革命性影响的, 是文学课本中的一篇课文《田寡妇看瓜》。这是一篇很短的小说, 作者赵树理。陈忠实学了这篇课文, 十分惊奇:这些农村里日常的人和事。尤其是乡村人的语言, 居然还能写进文章, 还能进入中学课本?他暗自思量, 这样的人和事, 这些人说的这些话, 我知道的也不少, 那么, 我也能编这样的故事, 写这种小说。当时的陈忠实, 以一个农村娃的身份处在城市学生中间, 处处感到卑怯, 因此, “我也能写这种小说”的念头在心里悄悄萌生, 却还不敢说出口。但他对文学的爱好和冲动却无法遏制。他第一次踏进学校图书馆的门, 寻找赵树理, 借到了赵树理的中篇小说单行本《李有才板话》和赵树理的另外一本短篇小说集。赵树理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作家, 他十分熟悉北方农民生活也热爱写农民, 他写的那些有趣的乡村的人和事, 陈忠实几乎都能在自己的村子里找到生活原型, 读起来特别感到亲切, 因而读得津津有味, 兴趣十足。

对赵树理小说的阅读使陈忠实对小说有了感觉和兴趣, 新来的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又让他们自由命题写作, 陈忠实便在作文本上写下了他平生第一个带有创作性质的短篇小说《桃园风波》。据陈忠实回忆, 这篇习作大约有四千字左右。他依一个老太太的故事写这篇小说, 同时学赵树理, 给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起了绰号, 故事是村里发生的真实事情, 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初级转入高级, 把留给农民的最后一块私有田产——果园也归集体, 在归公的过程中, 发生了一些冲突事件。陈忠实认为, 这是他写作的第一篇小说, 已非以往所写的一般作文。这一年是一九五七年, 陈忠实十五岁。

陈忠实文学之路上遇到的第二个人是刘绍棠。刘绍棠使陈忠实对文学的“天才”问题有所思考。

陈忠实对文学刚刚发生兴趣时, 正在上初中二年级, 此时全国“反右”正在进行。语文老师车占鳌是一位初出茅庐的中文系大学生, 常在语文课上逸出课本内容, 讲某位作家某位诗人被打成“右派”的事。讲到“神童”作家刘绍棠被定为“右派”, 给陈忠实的印象最为深刻。少年陈忠实觉得“天才”、“神童”比“右派”帽子更为神秘, 对刘绍棠很感兴趣, 想看看这个“神童”在和他相近年龄时所写的小说是什么样子。他在学校图书馆借了刘绍棠的短篇小说集《山楂村的歌声》, 读了很喜欢, 五十多年后还能记得小说开头的一些句子。在这部小说集的“后记”里。陈忠实发现, “神童”刘绍棠谈到他对肖洛霍夫的崇拜和对《静静的顿河》的喜欢, 爱屋及乌, 沿波探源。陈忠实又开始阅读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刘绍棠, 被誉为“天才”的“神童”作家。在当时的中国驰誉一时, 影响很大, 对当时的青少年文学爱好者极具神秘性和吸引力。

陈忠实文学之路上遇到的第三个人是柳青。如果说, 是赵树理的作品对陈忠实进行了文学启蒙, 触发了陈忠实对文学的爱好, 赵树理应该算作陈忠实的第一个文学老师, 而“神童”刘绍棠的创作, 加深了陈忠实对文学的喜爱, 那么, 柳青, 则是陈忠实的第二个文学老师。陈忠实后来说, 他读了柳青的《创业史》之后, 就把赵树理放下了。他对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的阅读, “几乎是大半生的沉迷”, 他前后买了丢了、丢了又买了九本《创业史》, 这对他来说, “是空前的也肯定是绝后的一个数字”。由此可以想见柳青对陈忠实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九五九年春天。陈忠实在西安纺织城东边的西安市第十八中学读初三。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 说柳青新著长篇小说《创业史》即将在《延河》杂志连载, 就早早地节省下两毛钱等待着。买到刊有《创业史》的《延河》一九五九年四月号, 打开一看, 正文第一页的通栏标题是《稻地风波》 (《创业史》第一部最初的名字) , 背景是一幅风景素描:隐没在雾霭里的终南山, 一畦畦井字形的稻田, 水渠岸边一排排迎风摇动的杨树。在陈忠实看来, 这里所描画的, 完全就是他从小看惯了的灞河风景, 如今看去, 熟悉亲切中, 还别有一番诗意。他从邮局急匆匆返回学校, 迫不及待地读完小说“题叙”。心中荡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感受。这部小说那种巨大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语言深沉的诗性魅力。尤其是对关中人性格和感情的细腻而透彻的描写, 都让陈忠实欣赏不已。陈忠实同时也惊奇不已, 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 竟然还蕴藏着作家创作的丰富素材!大家熟视无睹的关中乡村这些人和事, 在柳青笔下, 竟然是如此的生动诱人!这使陈忠实第一次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陈忠实还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几次忍不住走出学校大门, 向南眺望, 远处便是隐约可见山峰沟谷的终南山。而在离他不过四五十里地的神禾原下, 就住着柳青。君住城南, 我住城东;地隔一原, 心向柳青。陈忠实觉着, 他发自心底的真诚的崇拜发生了。陈忠实在当年的初中毕业照上。手中还特意拿了一份刊有《创业史》的《延河》, 由此可见柳青及其《创业史》在他心中的地位。

陈忠实后来进入社会, 确定文学创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 《创业史》更成了枕前必备读物。1973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接班以后》, 许多人读了说陈忠实的语言像柳青。编辑把这篇小说送给柳青看, 柳青阅读时有多处修改。后来陈忠实见到柳青的修改稿, 对修改之处一字一句琢磨, 颇多领悟。陈忠实后来到南泥湾劳动锻炼, 除了规定必带的《毛选》, 还私藏着一部《创业史》, 在南泥湾的窑洞里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 陈忠实早年的读书, 主要是小说, 几乎没有见他提过散文、诗歌和戏剧, 更不要说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历史、哲学、文化一类书籍了。这一点非常重要。诗歌和散文或者干脆说诗文。从某种意义上说, 更多的属于文人或者说是知识分子型作家的雅好。陈忠实的文学趣味不在这里。这也是他后来几乎不写诗 (平生只写了一首自由诗。写了二三十首不讲究格律的旧体诗词) , 散文 (多数为五十岁以后之作) 也写得不是太讲究的原因。陈忠实似乎从一开始, 就在潜意识里给自己定位为一个小说家。

一个人的时光散文 篇5

一梦桑田,烟火茫茫,经年的轮廓,平淡安然的静放在夏的斑斓里。红尘的最深处,镌刻着温良的记忆,温柔了岁月,无语却情长。陌上尘花,待到重开日,顾盼流淌的馨香,又是一株花颜满眸芬芳。两情相悦又岂在朝朝暮暮,默然相念,寂然欢喜。

烟雨红尘,不是痴情,何来眷恋。本不是性情中人,因了风花雪月,终染了薄凉,也多了一份念想。落在风中的缥缈,在惆怅的眉眼中,许是又少了些往日的欢欣。风烟过处,季节的更迭便是一个无声的智者,教会了尘世间于万物中,只喜花开向暖,莫问几道轮回。

或许世间事都有难以言说的苦衷。窗外繁花正茂,心里却始终只有一朵花开。人生苦短,抬头是春,回首是秋。蓦然之间,多少青春不再有,多少年华付水流。此生不求浓墨重彩,远近之中,相安便好。

总是在静夜涌起丝丝牵念,无语的花开,也常常在本应沉睡的时光盛放馨香。万里红尘,三千繁华飞度,逝水光阴,山水相依随风而过,朦胧了那场梦中花开的雨季。此生不知道还能不能安坐莲花,眉间锁着寂寥,却有梦中花叶相缠,蝶舞成双。

如果轮回是专为度那红尘的劫,宁愿不曾来世,只愿做那花草便罢了,迎阳光而喜,一展雍容,嫣然而开;任风雨拂过,想谢就谢,无性无情,落土归尘,不惹凡世半星烟火,也是一番自在。

一个人的时光是孤独的,但孤独却不会寂寞。孤独的时光是寂静的,所以常常喜欢这份难得的美好。独处的时日,与时光轻守,怀抱着逝去的过往,将一场沉醉,与流年相安,和往事心语,或可直到暮沉斜阳。

一个人静静行走在时光的路上,路边的花草,依然散发着旧日的芬芳。岁月的痕迹,将尘世烟花的斑驳,悄悄画上眉头。远远落在年华里的故事,将人生最美的相逢,随着枯萎沉落的流年,留下一场抹不去的苍老。

一个人的时候,时常漫步文字的心园,让远离尘世的静美,安然一许夏日的轻盈。走过了悲欢离合,打马的日子匆匆而过。冷暖交叠的季节里,留下的不仅仅是欲语还休的怅惘,还在那从未有过的失落中,越发读懂了谁也留不住的流年。

一个人的时日是清冷的,但有你常常来我心里,或许也是幸福的。不知道这样的幸福于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只知道那些没有你的日子里,只能独自承受所有的忧伤。

坐在窗前,伴着清净的时光,幽幽的思绪,常常在静寂的空灵中游荡。向往那华美的夜空,浩瀚的星河不管多么渺茫,仍然可以有那么多的梦想。岁月曾经是一团火,往事却将它变成夏夜一只只的萤火虫,忽明忽暗中,点缀着夜晚沉静的寂寥。

不知道别人怎么过的,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在自己的心园,赏花除草。不知道送你的玫瑰花开了的没有,而我自己的花却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人生最美的幸福,就是老至暮年,还能手挽着手,同看夕阳。而我的温馨,就是一个的时光里,你能常常来我心上。

岁月在尘世的纷扰中,默默的背起苦乐的行囊,挽着命运的悲欢,静静行走在无声的时光中。红尘是一程山水,人生是一场旅途。无论走到静美旖旎的风光里,还是繁杂荒凉的低谷中,始终要以一份阳光明媚的优雅,温柔的静待生命中所有的相逢。

或许世界并不是你所想要的样子,但也总会有你喜欢的东西,让你不由自主的便会停留在某个地方。淡淡的风中,握一缕阳光,捻一指墨香,看一树绚烂的花开,将一阵馨香随风暖到脸上,将那份深切的情愫轻轻的记在心上。

若人生是一本书,日子是一杯酒,那么生活就是一盏茶。诗酒书茶,便组成了人生情致的轮廓。醉了吟诗,醒了喝茶,将一首诗念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杯茶喝到无味。想来人生能有多少次把酒言欢,酒不醉人人自醉,但愿人长久,就让那相遇的花开,植在光阴的葱茏,安放在眉间心上。

四眼田鸡和猪头三的幸福时光 篇6

苏小宿是个极为简单的女生,呆板的黑色框架眼镜,沉重而老气,还喜欢时不时地竖起食指推一推,那架势酷似老学究。

沈赫总喜欢揪着她说,都一老大不小的姑娘了,还这样不修边幅,小心嫁不出去。

苏小宿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觉有何不妥,短至耳根的小碎发也很俏皮啊,谁说只有长发飘飘才是女生。还有她的眼睛扑闪扑闪的也很像洋娃娃啊,沈赫凭什么说她四眼田鸡啊。她明明也很可爱嘛。

苏小宿越想越愤愤不平,终于大声吼道,死沈赫,就知道欺负我。

良心发现

沈赫说要带苏小宿出去玩的时候,苏小宿兴奋得一夜未眠。她想,难得他良心发现,明天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奴役他。

沈赫骑着单车出现的时候,苏小宿弯着眼笑得一脸粲然。沈赫从没见过这样的苏小宿,惊讶而不安地问道:“苏小宿,你笑得好阴险,不会有什么阴谋吧?”

“没有没有,哪有我阴险你的时候啊,你不欺负我就阿弥陀佛了。苏小宿摇头摆手的,笑得更是灿烂。”

“那是,你是我小师妹嘛,你那些招尽管使吧,我见招拆招,哈哈哈……”晴朗的天空下,沈赫略微得意的笑蔓延过苏小宿家门前的整条小弄。

苏小宿在他后面贼贼地眯起眼睛,死沈赫,等着接招吧。

见招拆招

假日的街头,总是人声鼎沸。沈赫载着苏小宿骑过闹市区的时候,苏小宿忽然喊停说:“师兄大人,我要吃KFC的圣代。”

沈赫怪异地看了看苏小宿,这小女子不是从来不吃那玩意儿的嘛。也罢也罢,谁叫今天她最大呢。他加入那长龙一样的队伍,而蘇小宿则慈禧老佛爷般惬意地端坐在皮质的软椅上。

20分钟,或是30分钟后,沈赫终于拿着一杯草莓圣代朝老佛爷跌跌撞撞地走来,殷勤地将圣代递上,就差没跪地上说老佛爷请用了。

苏小宿满意加得意地接过圣代,说:“赏你了,我不爱吃草莓圣代,然后转身走出KFC。”

“可是我也不爱吃这个啊,那你刚刚干嘛叫我买啊?”沈赫一脸苦相地跟在苏小宿的后面:“苏小宿,你不会存心整我吧?”

“没有啊,我爱吃圣代啊,可是我爱吃的是巧克力圣代,可你买的是草莓味儿的。”苏小宿转过头,对沈赫扯着嘴角,露出两个可爱的小酒窝,一脸无辜。沈赫彻底被打败了,他在心里告诫自己要忍住,忍住。

在福港吃完鳗鱼寿司,苏小宿等沈赫骑出一公里后,才突然惊叫着说把帽子忘在店里了。于是,沈赫呼啦呼啦地又把她载回了福港。找了一圈后,苏小宿莫名其妙地问他:“我今天是不是没戴帽子出门啊?”

沈赫跟着一脸莫名其妙,然后爆炸似的捶胸顿足:“苏小宿,你就整我吧。”

这一次,苏小宿承认得很大方,是啊,给他机会见招拆招嘛。然后,她冲着沈赫没心没肺地笑开了。

让你嘲笑我是四眼田鸡!

生日快乐

太阳落山的时候,沈赫一天的“苦日子”也结束了。苏小宿意犹未尽地扯着他说:“要不我们去夜市吧。”想来,奴役人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沈赫推着单车,累得直喘气,吐字不清地说道:“小姐,我从东大街骑到西大街,又从西大街骑到东大街,连口水都没喝上啊。”

苏小宿伪善地拍拍他:“那你休息休息,我们再上路。”

然后,他们又把整个夜市里里外外逛了一遍。沈赫跟在苏小宿的后面,筋疲力尽、双目失焦。直至月上西楼,苏小宿才满意地下令回家。

夏天的夜晚,空气里满是栀子花的香味。苏小宿坐在沈赫的单车上,迷迷糊糊地就快睡着了。她的手不松不紧地搭在沈赫的腰际,头不自觉地靠向他已略微开阔的脊背。

沈赫在前面用力地骑,殊不知身后的苏小宿已经摇摇欲坠了,她总是那样迷糊而不自知。

单车在苏小宿家门口戛然停住,沈赫等着身后的苏小宿下车,却久久不见动静。他知道,这个迷糊的女生再次在他的单车后睡着了。他用脚撑着车子,尽量不惊动苏小宿。

路灯透过树叶的罅隙,散落在少年和女孩身上,那么柔和温暖。静谧的空气里,夏蝉的微鸣也变得动听起来,像是一首小情歌在静静地流泻。

终于,苏小宿自梦中微微醒来。

“我又睡着啦。”她抹抹嘴角,怕沈赫又骗她说流口水了。

“你怎么又不叫醒我。”

“你是头猪,能叫醒吗?”

微弱的路灯把笑得一脸促狭的沈赫投射进苏小宿的眼睛里。她生气地扭身进门,然后又突兀地探出头来。

“死沈赫,你才是猪头三。”

然后又迅速地掩上门。

“生日快乐,大懒猪!”

隔着门,苏小宿突然听见沈赫大声说道。

原来,今天他这么唯命是从都是因为她的生日。她的心底忽地漾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原来他一直都记得,原来他一直那么关心她。

谢谢你,沈赫。

苏小宿在心底甜蜜地回应。

再见沈赫

日子总在没心没肺间流逝,苏小宿升入初三的时候,沈赫的家搬离了那条小弄。沈妈妈搂着小宿,邀请她常来新家玩时,苏小宿竟莫名地哭了,喜得沈妈妈以为苏小宿是舍不得她。

沈赫在边上,看笑话似地说,哎哟,不知道的还以为你3岁呢。

沈妈妈挥手拍向吊儿郎当的沈赫,骂他不如小宿贴心,早知道就该生个小宿这样的女孩。沈赫利落地躲开,冲着苏小宿做了个可笑的鬼脸。

然后,沈妈妈又追着他开打,苏小宿在边上看得又笑又哭。

只是,心底有个声音轻轻地告诉她,沈赫真的要走了,再也没有人会在她趴在阳台打瞌睡的时候朝她扔纸团了,也不会有人偷偷地在她的作业本上涂小人了,更不会有人在她被欺负时挺身而出了。

原来,苏小宿的生活里尽是一个叫沈赫的男孩。

那些罅隙里的光阴,在离别的时候,竟是如此让她心生不舍。

搬家公司的卡车载走了满满当当的家具,也载走了那个经常捉弄苏小宿却又时刻记挂着她的男孩。她想,她会想念他的。

一本书和三个人 篇7

读这本书, 我想到了三个人。

第一个便是胡适先生。多年前, 我在杭州买过一本胡适的演讲录《容忍与自由》。“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一篇一篇读下来, 整本书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通透”。阅读这样的演讲集, 实属擦亮眼睛。《讲台上下的启蒙》里记录的教育教学故事、随笔、短论、杂文等, 其间折射的教育思想也是这两个字———通透。教师当然应该是启蒙者。一个启蒙者, 重要的不一定是学识有多广, 而是要具有现代的理性精神。我对于启蒙者高高在上的姿态是怀有疑虑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曾以洞穴叙事来隐喻启蒙。不要以为自己站在光明之地, 就可以愤怒地谴责那些还在洞穴中的“愚人”, 甚至把他们绑架到光明中来, 事实上应该体察到那些习惯于黑暗的人一下是难以接受光明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开窗, 一点一点把光明渗进去。朱煜应该也是这样想的, 我一遍又一遍地读他的文章, 这种感受愈来愈强烈。对学生, 对同行, 乃至不相识的人, 他都怀有极大的耐心, 去传递自己的思考。他的教育文章没有惊人之语, 没有夺人眼球的效果, 却很讲究思想方法。窃以为他对问题有真正的观察与分析、批判与建设。言必有据, 层层推理, 这样得出的观点、结论, 就不是情绪化的偏激之语。在阅读过程中, 我几乎看不到他使用感叹号, 这应该不是偶然吧?

第二个当是周作人先生。朱煜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凄风斋”, 尽管他说过这和“苦雨斋”没有关系, 但从他书房里的各种版本的周作人作品以及各种评论周氏的著作可以看出, 他对周作人的喜爱是确凿的。周作人对于自家学说, 言说频率最高的就是一个“杂”字。自文学、儿童学、神话学、生物学, 到医学、性心理学乃至妖术史等等, 其广博与芜杂, 令人叹为观止。熟悉朱煜的人都知道他也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 他的藏书竟达一万四五千册。他思想之通透, 对人情物理的追求, 对启蒙的实践, 想来与他的广泛涉猎是分不开的。《讲台上下的启蒙》的特点也是一个字———“杂”。说实话, 我对教育界人士出的书不太喜欢, 其原因就在于太纯, 甚至单调———似乎教师只剩下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了。此书多少弥补了我的遗憾, 为此, 我对“大夏书系”要投一点致敬的目光。很希望这样的书能多一点, 教育教学生活原本就应该如此丰富。此外, 书中的那些笔记体、“文抄公”文章, 大概也是朱煜从知堂先生那里学的吧?

再次就是董桥先生。有人说董桥的文章“虽好却小, 虽小却好”, 说得真好。我一直拿它评价朱煜的文章, 尤其是他的散文, 质朴, 干净, 隽永, 也有情致。我曾经和他比赛写关于普陀山的游记。不是我客套, 他的《修行》确实比我写得好, 我只好服气。他文章的结尾常常叫我眼睛一亮。比如:“不远处的一堆残雪正化作一滴滴清亮的水珠, 沿着屋檐悄悄落在湿润的土里。今朝, 风日正好。”我猜写下这句话时, 他一定是很“得意”的吧?

三个人的时光 篇8

一、隐含的三个人物形象

他是谁?从画面中无法识别出具体的人物身份。仅有的线索是:男性,裸体,有一身健硕的肌肉,缚于木桩上的他身体扭曲变形无法舒展,短小的木桩反衬出他原本高大的身躯。我们似乎可以从新兴版画的创作原则中找到答案。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首先要求创作者的就是将目光集中于社会现实生活中那些民众见不到或者注意不到的事情,比如租界中对华人的羞辱态度、侵略者的霸道行径、国民政府的腐败与压迫、底层民众为生存而悲苦挣扎。

这幅作品中的人物落魄惊慌,身体壮实,留着一头短发,从历史的老照片中我们在一个个车夫、搬运工、工厂工人、农民的身上找到了原型。似乎已经构建出了画面中被缚的角色是,一位中国底层劳动者。那么又是谁将他绑在木桩上的呢?

底层民众由于生活与生存的压力,自己命运总是把握在别人的手中,稍有差池便生死由人处置。那么作品中的角色是因为什么而被绑于此呢?绳子捆绑代表着“束缚”,在这幅版画作品中,人物造型夸张,有着德国表现主义的痕迹。新兴版画要求创作者面向现实社会,在鲁迅特别推崇的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中,题材与当时德国现实生活、社会问题息息相关。鲁迅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幕中,指出珂勒惠支的作品是“……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1如果这幅作品也是表达一类主题,那么“束缚”又是来自于谁呢?

戏剧性的是,在男人的脚边放着一把匕首,并且看来有意为之,画中的男人似乎知道这把匕首的存在,而它的摆放位置也恰巧利于获取,所以这把匕首是有意放在这个位置上的。放置匕首的人必定有意帮助这个男人挣脱束缚,那为什么不直接割断绳子“拯救”他呢,而要这个男人艰难痛苦地挣扎去获取“自救”呢?

二、“三人为一人”的假设

我大胆地假设,这三个人,被捆绑者,捆绑者,放置匕首的人为同一人!

图形设计的巧妙,在于画面中隐藏的信息,我将从图中已有的信息证明这一假设。

画中人物被蒙着双眼双耳的。充耳不闻窗外事,本着保全自身无视国情局势的旁观者态度,这是鲁迅笔下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原型。国人千百年保守固化的思想,对于现实发生的事情冷漠旁观,或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发生的事情与自身的关系。是人民本身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双耳,画面中的男人表现的就是当时千千万万个思想封闭的中国大众。

在新旧社会转变革新的年代,社会的前进需要人民在思想上的解放,但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新文化运动后,思想启蒙的火苗总是在知识分子圈里燃烧火烈,而到了普通市民那里时却反遭泼冷水。标榜着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西方思潮带有深深反传统性,这将颠覆中国两千年的传统,而民众大多没有意识到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千百年来积累下来根植于心的观念意识成为隐形的束缚。当时的民众生在这一束缚中却不自知,直到国家危难之时,这种束缚才越显强大。画面中扭曲的身体是冲破束缚前最痛苦的挣扎,愤怒的呐喊是反映出绝望中求生的决心。

回到题目,“怒吼吧,中国!”最先出自苏联诗人铁捷克(Sergei Tret’iakov)的同名诗作中。铁捷克以此创作的九幕剧并在中国上演,这部剧因预言了“九五”惨案而蜚声全球,而这句“怒吼吧,中国!”也成为那一年代中国的主旋律,人尽皆知的口号。李桦在1934年观看了这出戏剧,这部剧与他对中国的所见所闻深度契合,直指人心的呐喊震撼这位年亲的版画家,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促使他创作了这幅堪称20世纪艺术名作的木版画。

那么这个饱受束缚的男人寓意着中国巨人,我们注意到这个象征中国的男人赤身裸体,那么表现代表中国或者中国人保守蹂躏的形象,或者之前探讨这个角色的原型——底层劳动者,为什么用裸体而不是其他,比如,穿着破烂或者补丁衣裤,破烂或者补丁不是更能体现他们出这份苦难吗?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素描与构图等西式绘画训练方法也引入中国,各大美术院校纷纷开设素描、构图、色彩课程,西方绘画中裸体形象也进入中国绘画的视野范围。怀揣成为西洋油画艺术家的李桦,有着深厚的西方艺术知识及绘画技术,他曾东渡日本考察美术,熟悉了西方现代艺术,那么他的表象形式塑造角色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或者说他是可以接收裸体形象的。

从接受层面上说,西方绘画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已常常除此案在人们的视野中;1929年第一届全国美展中,裸体角色第一次大方的呈现于公众面前,人们第一次以欣赏艺术作品的视角欣赏人体的线条机理,动式的美感,裸体角色出现于艺术作品中对中国民众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是否能够接收是一会事,但也已见怪不怪了。但是我们无法考察作者是否考虑过这样形象对于受众的接受程度,但是这样的呈现方式是有他的创作意图在里面。这又回到了“他是谁?”这个问题上来,他的原型可能来自于普通人群,但是任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画面中,他是一位身形健硕的巨人形象;作品的题目是《怒吼吧,中国!》,这两点如果联系起来的化,那么这个角色就是代表中国的巨人形象。那么“束缚”这位中国巨人的便是思想觉悟上的隐形束缚,在国难当前,社会动乱的这个年代,这一束缚的力量尤显巨大。中国曾经历了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加之人民大众的思想落后,国家丢掉了抵抗外来侵略的有力武器。这幅作品创作于1935年,那一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升级,而且当时的中国饱受日英美等帝国主义的蹂躏,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而现在,已经觉醒的中国巨人,发出呐喊,试图挣脱这一束缚,武器就在身边,只要拿起它来解除束缚,他将奋勇杀敌!

三、人物形象塑造元素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新兴版画运动中杰出的代表作,这幅非常出色的黑白木刻作品,造型上却不是纯粹西方写实体系下的人物造型,而是部分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象形”结构,其用线的单纯也体现了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和中国传统线构形式相互融合的努力。它有着与蒙克《呐喊》一样的精神内涵及对世事的警醒,“呐喊”和“抗争”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惨痛的社会现实,它象征了国人整体性的痛苦,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这幅仅有20公分大小作品,却能迸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它的画面简洁,线条有力,画中的短木桩、布条、麻绳、匕首、裸体、男性、健硕身躯都参与到作品塑造中来。在短木桩的对比下,画中人物更显巨大;麻绳下的勒痕加上扭曲变形躯体,加强了被约束于狭小空间中的窒息感。蒙蔽双眼,张大的嘴巴,筋骨毕现使得画面增加了恐惧的气息。而匕首的摆放具有戏剧性,刀柄朝向角色可以伸手便握到的位置,但是这一束缚实在太紧了,人物挣扎着伸向匕首,只差一点就可以拿到。这种情节的描绘,增加了画面的紧张感,使得整幅画张力十足,但紧张的气氛中也带有希望,观者无不内心发出呐喊:“快!快!拿起匕首,挣脱束缚。”李桦的作品极具感染力,甚至能让观者感觉到男人张大嘴巴痛苦的呐喊声音,以及艰难的挣脱过程。

四、结语

《怒吼吧,中国!》艺术表现力十足,省略繁复细节的描绘而用最简练的造型语言刻画出强有力的张力感和深刻的精神性。作品中戏剧性的细节处理,隐喻般地将中国愚昧落后、饱受蹂躏、奋起反抗三个阶段融汇于同一副画面中,增加了画面戏剧感和动态感。

李桦的作品总有一种动态的叙事感,这归功于他精巧的人物造型方式,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动态的故事,耐人寻味和品读。好的艺术具有穿越时光的能力,即使未曾经历中国那段饱含风霜雪雨的年代,我们仍然可以从这幅张力感十足的作品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参考文献

[1]李桦.抗日战争时期国統区的木刻运动史料[J].美术研究,1958.

[2]吕友者.抗战时期版画与漫画社团运动[J].东方收藏,2013.

上一篇:利润收入下一篇:推广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