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技术人员

2024-10-17

推广技术人员(共12篇)

推广技术人员 篇1

若要推动农业的发展与增加农民的收入, 就必须要在实践中将推广应用和劳动力进行有机的结合, 从而实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 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并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作用巨大。而在获得发展成就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推广人员自身的整体素质偏低。基于此, 重点探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措施。

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高素质的重要性

资料表明, 近30%的农民不认可农业科技成果加配套措施项目。从这一角度来看, 农业技术成果的不被接受与应用已经发展成了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同时, 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增加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依赖于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其关键环节就是农业推广。

农技推广人员在农业领域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同时, 对科技成果的传递与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就对这些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义务集中在完成我国农业发展的任务, 而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总结为农业技术的接受、携带以及传播载体。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成实际的生产力, 那么推广人员就必须要发挥出自身价值。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内容相对较繁杂, 且任务艰巨, 这就需要推广人员有着良好的职业素质, 因为这是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提升推广工作质量的基础。

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现状

2.1 人员结构不合理

调查表明, 现阶段, 国内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中只有少部分是大学毕业生, 大专以下学历的人员约占29%。由此可见, 拥有较高学历的推广人员数量有限, 而在职进修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最终造成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始终提不上去, 而先进知识理念的更新速度也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尽管在一些行政与事业部门招聘了持有高学历的推广人员, 但这对于整个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素质的提升作用不大。

2.2 人员配备不合理

近年来, 尽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广招推广人才, 但研究资料显示,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内的大部分人员都是助理级职称或无职称。而且既有职称同时又有推广工作经验的专业型人员更是凤毛麟角[1]。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性质及其内容来看,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同时具备专业能力与工作技能, 但实际上国内的这类人才却十分短缺, 所聘用的人大多是素质低下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此外, 从事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有很大一部分并非毕业于正规的农业专业, 而是通过其他多种途径, 如就业安置、分配等获得的入职资格。从这一角度看,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难度要很大[2]。

2.3 知识更新速度慢

因为基层部门缺少足够的资金, 加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本身较为复杂, 造成从业人员很难参加相关培训, 进而使知识更新速度逐渐变慢, 职业素质水平也很难提高。虽然农技人员数量多, 然而却因为长时间缺少高等学历毕业生的融入, 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滞后与知识更新无法满足工作要求。不仅如此,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内容也较为有限, 且服务方式单调, 和高质、特色性的农产品水平之间尚有较远距离[3]。

3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的措施

3.1 推广农业体制

推广农业体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认真贯彻国家政策。根据国家已有农业政策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并借助现行先进方法与理念为推广工作的实施提供保证。此外, 要进一步推进农业推广体制的创新发展, 根据地区的发展实际采取相应的推广对策[4]。另一方面, 在管理过程中融入创新元素。按照相关管理规范, 健全新时期下的农技推广体制, 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 保证推广人员人数与资金。

3.2 强化队伍建设

农业推广相关单位应加大对农业推广人员的鼓励力度, 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推广培训学习中, 提升其自身素质。同时, 农业院校也要准确掌握市场的发展方向与需求, 挣脱固有推广理念的束缚, 进一步加大对专业课的投入。同时,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此外, 要尽可能任用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提升该项工作的专业性[5]。还要构建多元化的推广机制, 并加大对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宣传力度, 使其可以深入认识这一工作, 并主动配合。

3.3 完善培训机制

根据不同时期下的不同需求定期进行技术培训, 对从业人员实施二次教育。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将“送出去”与“请进来”培训方法进行有机的联系。同时, 还应尽可能地实施集中性的培训模式, 提升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此外, 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还要注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工作, 邀请权威专家进行培训学习, 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推广知识。而农民培训方法问题上则要引入先进的理念,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方法, 以此来提升农民的素质。

4 结语

实际上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还是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但现阶段, 我国的农业技术信息推广工作中还存在着多种不足, 突出表现为农业科技展工作人员素质低。所以, 在未来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相关部门必须要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力度, 推动农业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晓昌, 王俊杰.现代农业发展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J].集团经济研究, 2010 (21) :71-72.

[2]许朗, 朱明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成果, 2013 (17) :39-41.

[3]李水山, 梁小伊, 陈晓梅.日本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创新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8) :78-82.

[4]李维生, 等.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0-22.

[5]韩春贵, 谢劲柏, 陈达.基层现代化农技推广体制建设理论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 2012 (9) :66-68.

推广技术人员 篇2

2.认真贯彻执行《畜牧法》、《草原法》、《渔业法》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和有关各项法律、法规。

3.负责地方畜牧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论证和督导实施。

4.组织畜牧技术人员开展实用新技术推广和生产应用。对实践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组织专家和专业人员共同研究解决。

5.负责地方畜牧行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申报立项审批等工作。

推广技术人员 篇3

专业高等教育教材的人员推广与服务的一项长期工作是建立与维护专业作者和读者数据库。出版社人员推广和服务时应注意院校课程设置推荐图书;需通过多种渠道定期发送图书信息,形成“点对点”推广、“点对面”推广、“面对面”推广;需上门推广与沟通,增进与院校的联系,建立良性互动;需根据出版社的教材出版情况,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材使用情况,逐步对出版社在重点院校、产业集群、驻外机构所设样书专架进行样书配置和补充,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反馈信息。

关键词:

人员推广与服务 专业高等教育教材

专业高等教育教材是服务高等院校师生的专业教材,对应于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的专业课。不同于统编教材的普适性,由于地域、院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专业读者对专业教材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故而专业高等教育教材格外需要全面和精准的营销。出版社人员的推广与服务是专业高等教育教材营销的有力、有效方式。人员推广与服务,相辅相成,同等重要。出版社人员不仅在每年两次的教材征订季前进行推广,在平时也要做好院校联系和服务工作。

一、建立并维护专业作者、读者数据库

贯穿于专业高等教育教材的人员推广与服务的一项长期工作,是建立与维护专业作者和读者数据库。出版社通过各种渠道,如院校拜访、出版社组织的各种大型活动、出版社网上书店、读者邮寄信息、已出版图书信息、网上信息查询等收集专业人才信息,建立作者数据库和读者数据库。作者和读者涵盖行业、企业和院校的专业人才。数据库中的信息应尽量完善,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文化程度、单位类型、单位名称、专业方向、学制、地区、通信地址、邮编、座机、传真、手机、EMAIL、QQ、MSN、所在专业教师人数、所在专业学生人数、所授课程、本社已出版作品(列选)、外社已出版作品(列明作品名称、出版社)、拟写书方向、备注等。数据库分总库和分库。分库是出版社根据图书推广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筛选、分类需求,建立的子库。数据库作为出版社的重要资源,在此平台上可实行“点对点”的图书推广。

二、根据院校课程设置推荐图书

出版社人员对院校进行教材推广时,需根据院校课程设置和专业特点推荐图书,而不是不加区别地一股脑地推荐。从学校网站查找课程设置信息,或从学校专业负责人处或教务处要来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授课内容、学时安排、学生人数、目前所用图书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有的放矢地对学校进行教材推荐。重点平台课、专业课可推荐两种以上可供选用教材,供学校老师参考。如果院校使用的是本校未正式出版的校本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质量、院校学生人数、图书市场情况等,可联系院校作者出版为可发行的正式教材。根据院校需求推荐的图书可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参考书、学生教材、学生教辅。出版社可提前做好此分类,学校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进行分类。出版社的优秀教材若因各种原因无法作为部分院校学生教材使用,可荐为学生自由自主选用的教学辅助用书,院校师生可自由选用到最适合自己的图书,实现共赢。

三、定期发送图书信息

出版社人员需定期发送图书信息至目标客户,做好推广与服务,具体方法有三:1.“点对点”图书推广。出版社人员将数据库中的作者和读者按照推广需要进行分类、筛选和汇总,分类方法自由随意,如根据地域、专业、所授课程、所学课程等,针对不同的作者和读者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局邮寄,定期发送电子书目或纸质书目、MARC数据和重点图书征订单。电子邮件营销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费用低,适用于大量群发。邮局邮寄营销的特点是费用高,适用于小量重点客户的推广与维护。还可通过出版社短信平台,将图书信息编辑成短信或彩信形式,发送到重点目标客户的手机上,形成类似“手机报”的图书推广消息。短信营销的特点是及时、直观,但费用高,同样适用于小量重点客户的推广与维护,并要注意不要使重点客户对手机不断推送的图书信息产生厌烦感。2.“点对面”图书推广。通过出版社专有平台发送图书信息至目标读者,如出版社微博平台、出版社专业作者QQ群、出版社专业读者QQ群、出版社专业作者飞信、出版社专业读者飞信等。出版社专有平台营销特点是可形成出版社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可以转发,可以有专题链接等,做得好较易提升出版社的美誉度,并形成口碑营销。3.“面对面”图书推广。在出版社自有网站,或当当、卓越、京东等第三方图书网站,进行图书展示和售卖。网站营销特点是图书信息全面,可供品种、可比较品种多,可即时形成销售,若读者反馈口碑良好,可对图书推广和销售形成良好促进作用。

四、上门推广,与院校建立良好互动关系

上门推广的最佳时机是每年两季教材征订季前。理想模式是策划编辑同市场营销人员一起进行院校走访和教材推广,策划编辑对专业和教材的精通加上市场营销人员对市场的把握,教材推广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方在进行上门推广前,需根据院校课程设置和专业特点提前将推荐样书寄送至专业院校;上门推广时,请院校负责人尽可能多地组织专业教师,现场展示推介图书,并听取院校教师对教材建设和使用的意见,使院校教师建立联系、加深印象;上门推广后,及时就上门推广时收集到的问题、意见和选题进行快速反应,留给院校教师专业、负责的良好印象,使教材推广达到较好效果。出版社人员上门推广的优势和便利有:1. 与院校教师建立直观感受,有效增进联系。见面比远程联系能更快、更深地加强印象,沟通便利,收集信息更有效。2. 老客户带动新客户。社方在院校走访中要留心开发新的院校,通过老客户的介绍收集同一地域的其他专业院校信息并拜访新的客户,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有效快速拓展。3. 拜访院校老师的同时,可拜访院校图书馆采编部,了解其专业图书配置、每年采购经费等动态情况,再进行有效图书推介。4. 院校拜访过程中,通常会回收一部分选题。

五、设立样书专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反馈信息

出版社人员需根据出版社的教材出版情况、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使用情况,对样书专架进行样书配置和补充,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反馈信息。样书专架是出版社在学生人数较多、学科发展水平较好的院校设立的重点图书展示。院校样书专架的理想运作模式是有专人管理,每本书附一份或多份调查问卷,针对图书内容、篇幅、定价,实用性、易用性、科学性等提问。借到这本书的教师或学生,读完书后需填一份问卷,问卷和书一并还回学校样书室。出版社定期回收填好的问卷,对问题分类汇总整理,将结果记录,需同作者沟通的要反馈作者,为重印、修订再版,或申报新的选题做好准备。在为院校做好服务的同时,维护专业图书的长远发展。

结 语

出版社的策划编辑和图书营销人员,互相配合,脚踏实地做好上述五方面的推广与服务,可与院校、教师、学生等专业作者和读者建立紧密联系和有效、畅通的沟通渠道,使专业高等教育教材能够尽可能广泛地为专业作者和读者所了解,进而选用并反馈使用意见,达到出版社与专业读者的良好互动,以实现共赢。

关于农业技术人员创新推广的思考 篇4

1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1.1 推广的经费不足

在农业的推广的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经费的问题。由于经费的不足,一些公益性的服务,类似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等活动都难以开展。对于这种活动,农民一般不会选择自己出钱,所以,这种公益性的工作一定要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部分的乡镇不仅仅要依靠自己的创收来弥补支出,而且还要上缴一定的计划任务。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农业技术的推广部门长期处于一个“无钱养兵和消极打仗”的局面。在相当程度上,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不足,所以导致了一些活动无法得到开展。

1.2 推广的力量的薄弱

我国农业技术的设备水平落后,推广单位的技术装备跟不上发展,服务的手段落后,而且大部分的农业技术人员思维能力差、相对封闭,与外界的接触较少,所以导致知识的更新速度慢。所以其在观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等方面都显得相对的不足,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技的推广的要求,这样影响了整个科技的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创新。

1.3 对市场的把握不太准确

市场是整个产品的终端,产品的最终归宿是要走向市场的。于是,这就造成了需求和服务之间的巨大裂缝。这也就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研究不足,对一些具有特色和巨大的市场的农产品把握不够。这样在需求和供给2个方面出现了巨大的裂痕,这样直接影响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的实际效果。

1.4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行整体机制出现问题

由于我国的整体上运行机制的问题,农技的服务大多十分的被动。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问题存在,缺乏一个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的机制。这样导致了工作数量上多少的差异和质量上好坏的差异,这样的结果就是有的人没有什么作用可以发挥,有的人的作用很难得到发展,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整个推广工作的开展。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变化路径

目前情况看来,传统的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已经明显趋于落后,已经不能够满足整个市场对质量的要求。随着农业向着产业化经营方向的发展,农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向外界提供原材料的产业,而是一个向着加工拓展,并且提高整个农产品的附加值的产业。在这个时候,采取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对农产品的存储、包装等技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在这一个阶段,农产品由相对短缺的情景走向了基本总量的相对平衡。并且由于其结构性的相对过剩,也将对农业技术推广从需求的领域走向了提高竞争力的境地。

2.1 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发展

2.1.1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模式创新

其主要的创新方式有2种:集思广益,充分吸收各个推广主体的优缺点,加以组合之后重新利用;对优良技术进行改良,克服一些主体的相对弱点,进行一些模式的优化。

比如政府+NGO(非政府组织)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跑项目,NGO(非政府组织)负责进行实施。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工作方式粗放的民间经常推广这种模式。政府需要给予企业一定的待遇,农民与企业之间签订一定的协议。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为一些贫困的农民提供一些科技的服务。这类NGO(非政府组织)的组织代表参与企业的群体与企业进行谈判。当然,也要求NGO(非政府组织)组织与农民进行紧密有效的结合。比如一些专业的技术协会等也是按照上述的机制进行运行的。

2.1.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设计

市场机制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诸多的优点,可信力强。都是农民亲眼所见,这样更加容易相信同类,所以在接受起来就相对简单;示范户与技术的采用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大体相同,所以沟通起来相对简单。群体效应显著,这样技术更加容易被农民所掌握;农民之间相互进行沟通,这样在群体的参与之下,更加容易使得技术本土化,再这样的情况之下,创新的效果更好;示范户接受了培训,并且为农民进行讲解,从而成为了科技人员,这样更加有利于壮大整个科学队伍的建设,以此来弥补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

信息的加工模式。信息对于农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其需要具有可获得性、易获得性、可靠性等特点。对于农民的培训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原来的信息传递的方式,这样才可以建立起来完整的信息传递机制。

3 总结

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对于农民来说具有相当巨大的意义,无论是在手段的创新、信息方式的推广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巨大的价值。其增产无论是对作物的产量,还是整个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培养和提升农业人的科学素质,积极推动、引导科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传播,从而使得整个农业的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推广技术人员 篇5

2.1加强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培训,培养高质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由于受一定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广大的农民朋友文化基础差、底子薄、知识和专业性欠缺,而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导师,指导他们的农业技术,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水平。要成为导师,必须有过硬的实力和基础,所以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能力提升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使这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更多培训机会,掌握新技术,夯实自己。比如建立职业培训学校、设置专业课程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多到乡下进行实习,总结自身的实习经验,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国家也要重点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成为骨干,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从而以点带面达到推广的目的。因此,培训和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打下人才基础。

2.2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形成体制保障

机制的欠缺往往制约事物的发展,同样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也是如此。我国先进的农业技术迟迟得不到有效推广,与缺乏相应的机制是分不开的。所以,如果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以确保新技术能有效实时地得到推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主管部门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管理体系,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对其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组织建立合作社之类的机构,形成农业经费管理制度,使这些经费合理应用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当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机制后,农业技术推广便有了更好的保障。

2.3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

农村与城市不同,没有现代化的办公楼,没有先进的办公设备,办公条件比较简陋,甚至可以说是艰苦,这无形中也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所需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难以留住这些专业性人才。所以,适当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环境,能起到留人的作用,也能提高这些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人留住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这个队伍便也强大了,个人的能力便也会水涨船高。因此,在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一些外部环境的改善。

2.4国家政策的支持

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国家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免费培训、优先作为储备干部培养等,这样也能有效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结语

推广技术人员 篇6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S2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72-1

1 农业技术推广的演进和作用

磐石市自有记载以来,由1907年(光绪33年)设柞蚕分局推广和管理磐石的柞蚕工作。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县政府成立了农林科设立农业技术推广股负责全县的农业技术指导、推广。由开始的三人到现在的二百多人技术干部的农业科技队伍。有史以来的推广成果充分肯定了几个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推广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即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提高农业投入效益的保证(即物资投入、科技投入);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国家对农业进行客观调控的帮手。

由农业技术推广的演进和作用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是一种社会活动,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与信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干预、交流等手段,传授、传播、传递给农民,使之志愿改变其行为,从而改变其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其收入及自我决策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终达到精神和物质两个文明的提高。

2 农业技术推广的涵义

我国1993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指出: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持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将农业各种新技术和信息迅速的传播到农民手中为农业技术推广。

3 农业技术推广的任务

加强与科研、教学部门的联系,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收集、加工、储存、发布科技成果信息。这是基础工作,是农业决策的依据。建立试验网点,开展中间试验和示范。从农业科技成果到农业生产的应用,农业技术推广就是承担成果中间转化任务。开展推广教育,把农民素质及其行为自主转变能力的提高,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任务。农业技術推广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体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渠道。培养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农业技术最终要通过这些“二传手”直观的展示、传播给农民。

开展咨询,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琐碎但作用很大。开展必要的技物结合式的经营服务。这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手段,也是项目落实推广的后勤保障。开展农村调查。这是基础工作,没有可靠的真实的调查资料就没有准确的农业决策、参谋意见和正确的推广方案。为农业决策当好参谋。给领导当好参谋是很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推广工作的兴衰。

拟定监督执行有关的法规。有关的农业法规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4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以专业技术组织为主,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推广运行机制,加速农业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素质和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可以概括为16字,即:面向生产,讲求效益,合作推广,系列服务。

5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是指完成和胜任推广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生理条件、职业道德、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组织教育能力的综合表现。

按现代推广学要求应具备如下素质:

热爱本职工作,服务于农民。学好农业科技知识,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全身心地献给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离开了农民就没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到手勤、腿勤、口勤、眼勤,与农民打成一片。

勇于探索,勤奋求知。创新是农业技术推广不断发展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勤奋求知,加速知识更新 ,拓宽知识面,力争在工作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这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行为基本规范。

谦虚真诚,合作共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服务体系,因此推广系统各层次人员通力合作,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合作直接关系到推广工作的成败。

具备博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这是适应农村和农民不断发展的需要。

具备良好的管理才能。这是现代农业的需求。

具备良好的文字与口才表达能力。文字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基本功之一。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增强与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启动力,使之更快的接受农业技术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总的来说一要有科学工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勇于吃苦,献身农业科技的精神;二要有广博的业务知识,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三要有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有组织群众工作的经验和良好的作风。总之,推广人员应具备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联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 袁文,张一帆.试论农业推广体制创新的难点与对策[A].第三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C].2001.

推广技术人员 篇7

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52年到1957年我国就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技推广网络。到1987年底, 全国已建立县级农技推广中心2000多个, 从业人员近100万人, 在全国形成了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中枢、乡镇农技推广站为纽带、村级农技员为着力点的推广网络。截止2010年底, 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共有人员100.15万人, 其中, 县级占1/3, 乡镇级占2/3。

1 新疆基层农技站人员概况

至2010年新疆拥有区、地、县、乡四级农技推广机构共936个, 其中包括县级的191个推广站和乡级的171个基层推广站, 共有推广人员9621人, 这些人员大多数来自各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 基层农业推广站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制定农业规划, 宣传国家农业政策, 提供农业技术指导等, 基层的农技人员工作在第一线, 对农村的情况了解最为及时和准确, 在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新疆基层农技站人员的现状分析

新疆拥有大量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工作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但这一群体的能力及运行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 工资与福利待遇差

新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平均工资为26534元/年, 在整个工资结构中, 奖励工资和津贴的比例低, 与区、地级农业部门及非农业部门相比,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水平偏低, 住房、医疗补助偏低。

(2) 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一是人员老龄化严重, 新鲜力量补给不足。二是高学历人员比例低。三是高级职称的人员占少数。四是从业年数多于20年的人员占50%以上, 新生人员不足。五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太过老化。

(3) 社会地位不高, 工作环境差

目前我国仍有25%的乡镇没有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 36%的县没有农技推广中心。新疆很多乡镇农技推广站没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场所, 各项工作经费短缺, 科技活动过程中所需的一些仪器设备和试验设施补给不足。

(4) 人员队伍不稳定, 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推广人员的队伍中40岁以上的人员占多数, 平均年龄为46岁, 有老龄化的趋势。同时与其他部门相比,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数量偏少。从各级推广机构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来看, 区、地、县三级机构的的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优于乡级。

3 新疆基层农技站人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2009年国家首次在财政预算中划拨2个亿的资金为改善全国8243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施条件。这对于我国农业大国来讲, 投入力度远远不够。国家没有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政策倾斜, 技术推广项目经费绝大部分来自省里和国家投资, 但经费的划破过程复杂, 且各级政府私扣现象严重, 很难做到转款专用。

(2) 缺乏提升技能的机会

目前工作在农技站的多数人员是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很少有参加培训和继续深造的机会, 缺乏与时俱进的知识, 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给推广效果造成影响。

(3) 工作条件艰苦, 各方面待遇差

农技站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载体, 然而大多数乡镇推广站并没有独立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专业的仪器设备, 更没有配备专业的交通工具和实验示范基地, 再者由于常年工作劳累, 很多人都患有各种疾病, 农技人员最基本的办公条件得不到支持和保障, 社会保障和医疗方面的补助较少, 基层农推人员的生活质量的得不到提高。

(4) 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业部门的工资是低于其他部门的, 使大学生对从事农业工作存在偏见, 一些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会选择非农业部门。这不仅降低了基层农技站对人才的吸引力, 也使原有工作人员对工作缺乏信心, 从2000年至今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中有将近1750人调入非农业部门或其他行业, 其中包括高级职称300多人, 中级职称多600多人。二是我国农技推广系统的在20世纪90年代后就没有大规模的招聘, 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

(5) 管理不规范, 缺乏有效的机制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依附各级行政部门而设置的事业单位, 特别是乡县农技推广站, 管理问题一直没有明确, 很多地区本末倒置, 行政倾向较强, 忽略了技术推广工作, 没有做好与农民的沟通, 不能及时有效的满足农民需求, 解决技术问题, 技术推广工作与市场脱轨。

4 建议与对策

(1)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外溢性突出, 短期收益不明显, 农业易受自然因素影响, 私人不愿意投资。另一方面,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行为也引导着集体和农户的投资方向和力度。国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对农业进行投资, 使农业更好的与市场接轨。

(2) 提升工作人员的技能与知识

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一是各级财政预算加大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做到专款专用, 二是为农技人员提供轮流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三是加强与高校和农业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 获得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同时, 要保证技术骨干群体的稳定, 调整非专业技术人员岗位, 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队伍中所占的份额。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农村建设的队伍当中。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待遇

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绌设施建设的投入, 配置必要的农业技术推广设备, 保证基层人员最基本的办公条件。完善考核, 薪酬以及晋升方面的激励机制, 增加各项补贴。

(4) 调整人员结构, 规范管理

与高校合作开设涉农领域专业, 为农技站输送具有高学历、新知识、高技能的人才。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 制定优惠条件, 提高农推广这一岗位对人员的吸引力。做好与服务对象--农民的沟通, 明确农民的意愿, 推广农业技术, 明确行政与推广的职责范围, 各司其职, 以推广为主, 行政为辅的形式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陈祖金, 马瑛.论新疆乌鲁木齐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与科技, 2014 (3) .

[2]依斯拉伊伊力·阿巴斯, 古丽皮艳·迪力夏提.新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浅析[J].新疆农业科技, 2010 (2) .

[3]曾欣龙.基于工作满意度评价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推广技术人员 篇8

1 当前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的现状

1.1 数据调查

为了更好地对当前农机推广人员下乡推广的现状进行调查,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展开对各地区农技推广工作的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 调查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农技人员的时间分配上[3]。同时, 在调查中也涉及了投资和人员等几个方面的调查。

1.2 农技推广人员的时间分配

本次调查发现, 我国当前农技推广人员在时间的使用上很少, 有的甚至达不到全年的1/4。而在所有农技推广人员当中, 投入下乡推广时间最多的是本科类人员, 其次是中专及以下人员。同时, 不同地区的农技推广人员在具体工作上也存在很多差异, 无法实现统一, 这主要是由于地区不同导致的。

2 影响农技推广人员推广行为的因素

目前, 从我国农技推广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 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 归纳起来, 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均经费

人均经费不足成了当前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推广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由于经费得不到充足保障, 使大部分推广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山区, 由于交通、住宿和活动等经费不足, 使推广活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 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切实提高人均经费数额, 为推广人员下乡推广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促使推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体制与政策

在不同时间内, 不同级别的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 在体制和政策的建设上不同一概而论, 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就我国目前与下乡推广工作相关的体制和政策的现状来看, 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如运行机制不合理, 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农技推广效果。所以, 在未来的时间里, 政府部门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相关的体制与政策进行合理构建, 无论是推广人员的数量, 还是推广时间的设定, 都要充分满足本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2.3 农技人员的特征

目前, 我国下乡推广的农技人员大多为专业农技推广人员, 这些人员推广工作的开展往往与下乡的时间具有直接联系, 专业对口人员的下乡时间比不对口人员的下乡时间要多, 在专业对口的这种情况下可以发现, 农技推广人员在从事推广的时间过程中, 专业是否对口是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的。而很多数据都表明, 男性农技推广人员要比女性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对口上更适合农技推广工作。

2.4 其他

在我国, 农技推广部门的改革过程中可以发现我国相关农技推广工作下乡天数逐渐从之前的数据开始下降, 且比县级要少, 这表明在相关农技推广部门的改革过程中很多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正在普遍下降, 而且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服务时间中, 留给农民的时间正在逐渐减少。因此, 要增加服务农民的时间, 大力提升用于下乡推广的时间。另外,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拨款单位的拨款, 保证自收自支单位的措施不影响到农技推广人员下乡工作的积极性。在推广人员的下乡天数过程中, 自收自支单位的农技推广人员要比全额拨款单位的农技推广人员下乡天数要少。

3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当前农技推广工作中, 能够对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所以,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技推广的整体效果, 对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进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3.1 稳定农技推广政策

就我国目前农技推广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 政策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对推广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稳定农技推广体系, 首要任务就是稳定农技推广政策。农技推广部门需要严格遵循市场运行机制, 促进资金、技术、人力等各方面资源的有效结合, 对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 以此来有效解决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3.2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宏观领导和统筹规划上。在政府相关机构设立农业化部门, 要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制定管理措施, 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 要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库系统。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 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 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和人才资源信息等。

4 结语

在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中, 能够对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 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技推广的效果。因此, 在未来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农技人员下乡进行推广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 切实提高农技推广效果, 为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是当前农业技术宣传与推广的一个主要途径, 在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已经成为了基层政府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首先对我国当前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的现状进行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对与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以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技推广,下乡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孙顶强, 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4 (11) .

[2]肯杰汗·斯牙孜拜.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4) .

推广技术人员 篇9

提高基本医保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 使患者看病只需支付自负部分费用, 其余费用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2015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 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做好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结算衔接。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基本实现职工医保制度内跨区域转移接续, 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衔接。加快建立具有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等复合功能的医保信息系统, 实现与定点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 方便参保人员就医。

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 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管办分开原则, 完善基本医保管理和经办运行机制, 明确界定职责, 进一步落实医保经办机构的法人自主权, 提高经办能力和效率。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 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推广技术人员 篇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农村、农业和农民 (“三农”) 工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战略地位, 农业现代化建设将继续推进。而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基础是农业机械化, 因此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是促进我国农业普及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实践, 也是确保利用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必要方法。农业机械推广工作是我国农机化建设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特别是对于基层一线的农业机械推广人员, 其农机推广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传统农机推广工作的不足

近些年来, 随着农机技术成果的革新, 以及农机推广业务的进一步扩大, 一些农机推广原有工作方式的不足慢慢显现出来,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面临了一些困境。

1.1 基层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认识不足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 也是事关国家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由于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或是当地政府对基层农机管理部门缺乏监督和激励机制, 导致对基层农机推广站点的管理宽松, 农机推广工作效率不高。基层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机推广部门往往没有足够的人手, 特别是缺少专职人员, 办公场所和设备不能到位, 难以将工作真正落实。基层农机推广站由于没有收入来源, 经费不足, 当地政府仅支付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 办公经费、补贴等无法兑现, 严重影响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农机推广效果。

1.2 忽略农民参与农机推广的作用

农机最后是要交到农民手里加以使用才能实现农机的使用目的, 只有当农民接受机械化带来的高效率时, 农机才能被农民所接受, 并进一步得以推广。因此, 农民不仅仅是农机的最终操作者, 也是农机推广的关键因素。目前, 一些基层农机推广的工作人员往往只理解到农民作为农机操作者的角色, 而忽略了农民也可以在农机推广中扮演推广人员的角色。特别是在推广新技术农机时, 推广人员只是将农民当作单纯的农机接受者, 却没有做足够的宣传或解释来打消农民对新农机的疑虑, 不能将农民吸纳到农机推广队伍中去。

2 创新农机推广工作

2.1 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

依托农机推广相关的省级甚至国家级项目, 能够为农机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工作支持。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应当获得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整合已有资源向上省级农机局努力争取农机科技推广项目, 加强农机试验、调试和相关技术培训。可以与当地财政部门等, 向省财政争取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补助等, 既有助于推进农机科技的研发和应用, 也有利于进一步获得农机推广资金支持。但对于项目的实施应当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规范执行农机购买补助项目。也可以尝试展开县乡合作, 争取到新技术农机培训项目补助, 举办农机培训班, 普及新农机技术。

2.2 与农机大户合作推广

农机大户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大, 往往拥有数量较多的机械及配套机具, 能够跨区工作。一些有条件的农机大户还能开展农机销售和维修等多项工作, 扮演了当地农机服务站点的角色。县一级的农机推广站可以选择一些相对集中的乡村, 通过遴选有足够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的农机大户参加到农机推广工作中。由县一级农机推广站负责引进新机具、新技术, 再以优惠条件提供给有足够资历的农机大户进行示范推广, 并把他们作为技术传授点、“三包”维修点和配件供应点, 为他们提供可靠的后勤保证。

2.3 建立示范站点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农机推广示范站点的建设工作, 健全示范站点的组织机构, 保障对示范站点运作。农机推广示范站点应当成为新技术农机及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 甚至是科技创新基地。示范站点应该具备完整的功能, 包括农机使用培训、示范推广、咨询服务等, 使其成为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服务点。农机推广示范基地也为农机生产企业、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民提供一个三方交流的平台, 这对于促进基层农机具推广工作有积极的意思, 有利于将农机的使用辐射到各乡镇, 提升当地的农机化水平, 提高农业生活的整体装备水平。

2.4 改进农机售后服务

制约农机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机的售后服务不完善, 由于农机的使用规模小, 且维修利润低, 与维修汽车等交通工具不能相比, 因此许多农机维修专业人员通常选择转行, 造成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维修网点少, 这使得农忙时的农机使用大受影响, 特别是地处偏远的乡镇农民, 一旦农机发生故障甚至要跑几十公里才能找到农机维修点。

为改进农机的售后服务, 政府在应当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上给予方便, 建立当地农机主管部门、生产厂家、销售商为一体的售后服务体系。工商管理、税务等部门可对农机维修网店经营方面给予支持, 促进扩充服务网点, 满足农机用户的基本需求。

摘要: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规模。如何创新推广农机是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职责。本文在总结了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不足后, 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机推广,基层,农机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德成.试论农机推广对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J].农机推广与安全, 1994 (03) .

[2]刘月初, 张超群.农机推广拓宽富民之路[J].农机推广与安全, 1997 (05) .

[3]胡仕昌.建设平安农机服务农村经济[J].贵州农机化, 2009 (03) .

沧州旱地麦生产推广技术 篇11

【关键词】小麦;旱地麦;现状;生产技术

沧州旱地小麦生产区域小麦生育期间降水140多㎜,缺乏灌溉条件,小麦生长全靠自然降水。产量在200~240㎏/667㎡,高低与生长年度降水多少及降水的适时程度关系密切。但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耕作栽培措施,旱地小麦也能获得较好收成。

1 沧州旱地小麦生产现状

全市小麦播种面积366667~400000hm2之间,2008~2012年五年平均单产333.1㎏。全市旱(薄、盐、碱)地麦近133333hm2,主要分布在黄骅、海兴、盐山、中捷、南大港、沧县等县市。单产200~240kg。主要品种为冀麦32,占90%左右,另外还有石家庄8号、石麦15、沧6002等品种。

2 沧州旱地小麦的重要性

2.1 面积大

全市133333hm2左右的旱(薄、盐、碱)地麦占到小麦播种总面积的33.3%~36.4%,比重很大。

2.2 潜力足

旱地麦单产平均220㎏,而水浇地平均单产在390㎏(2011年)以上,二者相差170㎏,即使比全市2008~2012年五年平均单产333.1㎏也差113.1㎏,增产潜力非常大。要是通过推广综合增产技术使旱地麦平均毎667㎡增20㎏,那么全市小麦产量就可增加40000000㎏。

2.3 品质好

旱地小麦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面筋,水浇地小麦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只有旱地麦的80%~90%。

2.4 销路畅

旱地麦正是由于品质好,所以销路顺畅不愁卖。

3 沧州旱地小麦的制约因素

3.1 地力瘠薄

土壤化验表明(黄骅市2011年):高水肥地块有机质含量(g/㎏)在1.14~1.2,全氮含量(g/㎏)在0.65~0.71,速效磷含量(㎎/㎏)在15~18,速效钾含量(㎎/㎏)在120~140,而旱薄地有机质含量(g/㎏)在0.6~1.06,全氮含量(g/㎏)在0.44~0.64,速效磷含量(㎎/㎏)在8.0~12.0,速效钾含量(㎎/㎏)在80~110,相差很大。

3.2 管理粗放

旱地小麦是广种薄收的生产模式,播种后人们就靠天吃饭,收与不收看老天恩赐与否,管理粗放。

3.3 干旱少雨

小麦全生育期总需水量每667㎡在260~400m3,相当于400~600㎜的降水。而沧州十年九旱,旱地小麦生产区域小麦生育期间降水140㎜有余,也就是每667㎡93.3m3多。

3.4 品种少

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主要是冀麦32,占到90%,另外还有少部分中低水肥的品种如石家庄8号、石麦15、沧6002。

4 主要措施

4.1 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蓄水保墒

旱地麦田无灌溉条件,小麦生育期间所需水分主要来自于自然降雨及土壤水分,常年小麦生育期间自然降雨为140㎜多,6~9月份自然降雨可达400㎜多,旱地麦田土壤水分的补充主要靠6~9月份的降雨,因此采用有效的耕作栽培措施,防止春季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是蓄水保墒的关键。

措施:一是深耕深松,提高土壤保蓄水能力。二是地块起垄集雨蓄水,雨期在夏播作物拔节期深中耕松土,争取多蓄雨水。三是秋收后随收、随耕耙、随播种、随镇压。封冻前、返青前重点做好镇压保墒工作。

4.2 培肥地力,提高水分利用率

土壤有机质充足的土壤,团粒结构好,蓄水保肥能力强,抗旱增产。据研究,肥力高的土壤,每生产0.5㎏小麦,只需0.7~1㎜雨水,而肥力差的土壤,则需2~3㎜甚至更多的雨水。结合测土配方施肥进行秋施肥、化肥深施等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绿肥生产和秸秆还田等培肥地力技术,使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土壤肥力,增产增收的目的。

措施:一是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我市地块有机质含量较低,常年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土壤结构不良,蓄水保墒能力不足,靠单一施用化学肥料使作物增产困难。据黄骅调查秸杆还田连续三年有机质增加0.1%,降低容重0.06g/cm3,孔隙度增加2.7%,土壤含水量提高4%,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明显提高,化肥利用率有所提高,耕层盐分有所降低,小麦亩均增产8.5%。二是提倡肥料以底施深施为主,返青至拔节期据墒情灵活追施氮肥的原则,以适应我区春旱的气候特点,据沧州农科院研究所研究,亩施碳铵22.5㎏~30㎏,普钙50㎏,深施17㎝比10㎝的增產29%~41%。三是与豆类、油料作物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王志敏教授研究,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水分生产率成正相关,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水分利用率进而提高小麦单产。

4.3 选用抗旱耐瘠薄的品种

使用本地适应性强的当家品种冀麦32、沧6002等品种,充分发挥品种抗旱、耐寒、耐瘠薄的特性。

4.4 用好农机配套技术

推广小麦机械化沟播和深松耕技术,打破犁底层,提高农田蓄水保墒抗旱能力。据黄骅调查,机械深耕与不深耕小麦毎667㎡增产近20㎏。东孙村27hm2改良示范田,采用了秸秆还田、机械深松技术,20㎝土壤含水量对照提高了8%,降盐14%,小麦毎667㎡增产8.3%。

4.5 提高播种质量

一是趁墒早播;二是播量合适,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量;三是适当深播,提倡沟播,播后镇压。

4.6 做好节水用水

一是依据当地自然条件搞好坑塘集雨,改善农田保蓄水状况,提高雨水利用率。二是搞好土地平整、围埂打埝、推广改大畦为小畦等农田基本建设。三是利用塑料管道、低压管道、防渗渠道灌溉,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据河北水利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李少华老师研究,利用低压管道、防渗渠道小畦灌溉节水率在30%以上,增产率20%以上。

推广技术人员 篇12

可控自动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技术

变压器是电力工业的主要设备之一, 在电网损耗中, 变压器损耗占60%以上。而所有变压器的自身损耗约占全国发电量的4%以上, 其中配电变压器损耗占变压器总损耗的30%左右。因此, 降低变压器能耗已日益成为电力系统节能工作的重点之一。

可控自动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技术综合监测控制器通过参数监测, 主动发出相关指令, 控制组合式调压调容开关改变变压器线圈各抽头的接法和负荷开关状态, 实现10kV配电变压器的自动调容调压和远程停送电功能, 具有集成保护、36级精细无功补偿、有功三相不平衡调节和防盗计量等功能。

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解决配电网用户中普遍存在的电压不稳定问题, 以及农村配电台区功率因数低、空载损耗大和配变三相负荷不平衡等问题, 还可以进行智能可控操作, 保证配电网台区的经济可靠运行, 自动化控制和全面用电监控管理。预计到2015年, 该技术在全国配电台区的推广比例可达5%, 形成的年节能能力约67万tce。

煤炭行业

综采工作面高效机械化矸石充填技术

综采工作面高效机械化矸石充填技术通过利用煤矸石充填巷道或采空区, 使采空区顶底板得到有效控制, 有效抑止地面塌陷, 从而实现高回收率的煤炭资源开采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采空区的矸石充填依靠自压式矸石充填机自动完成。充填时, 自压式矸石充填机的上刮板向下运输充填矸石;下刮板向上推平漏矸孔下漏的矸石, 并使矸石充填密实、均匀。在矸石充填过程中, 随着矸石充填高度的增加, 自压式矸石充填机会随之上升, 利用矸石充填运输机对矸石的反作用力来压实充填的矸石。

2008年, “矿井综采工作面高效机械化矸石充填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并取得多项国家专利。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煤矿工作面, 为我国煤矿“三下”压煤的规模性开采、井上下矸石的系统化井下处理提供了一条具有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技术途径。该项技术不仅适用于“三下”采煤, 而且也适用于其它行业条件适宜的综采面。

目前, 该技术发展了新的高效机械化开采工艺方式, 将煤矿“掘、采”二元开采技术体系提升为“掘、采、处”的三元开采模式, 解决了“掘、采”二元开采技术体系忽视采动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及损害问题, 将矿井矸石的处理、“三下”压煤的开采、保护地表纳入煤矿开采的总体设计, 可实现煤矿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该项技术革新了煤矿开采技术, 开创了综采工作面高效机械化矸石充填技术的新局面, 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可有效提高“三下”压煤的回采率, 减少煤矿生产对地表及生态环境的破坏。预计到2015年, 该技术可在煤炭“三下”资源开采方面推广10%, 每年可回收约588万吨原煤。

钢铁行业

环冷机液密封技术

环冷机液密封技术采用气液两相动平衡密封技术, 热工过程仿真分析及优化技术, 环向气液密封技术, 高效气固传热技术, 气流均衡散料处理综合技术, 以台车为单元的复合静密封技术, 高温烟气循环区液体防汽化技术等关键技术, 基于动密封机理、流体力学原理、气液两相动平衡密封原理, 以及大型环状设备运动学和动力学, 在高速气流的条件下, 以水作密封介质构造液密封环冷机密封系统。

我国每年有近10亿t热烧结矿需通过环冷机进行冷却, 总有效冷却面积达7.6万m2, 目前在运行的环冷机基本上为传统环式冷却机, 改造潜力较大。预计到2015年, 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比例可达10%, 形成的年节能能力为10万tce。

有色行业

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

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采用低温低电压条件下铝电解槽高效稳定运行技术, 电解槽在低温低电压下稳定运行的槽结构与母线优化配置, 维持电解槽在低温低电压下稳定运行的铝电解过程优化控制技木等关键技术, 主要对低极距型槽结构设计与优化、低温电解质体系及工艺、过程临界稳定控制、节能型电极材料制备等方面进行集成创新应用。在200kA以上铝电解系列上集成推广应用该技术, 实现铝电解生产直流电耗由13 100kWh/t左右降低到了12 500kWh/t以下, 减少碳氟化合物排放量约50%。

目前, 该技术在全国全面推广应用的比例不足5%, 预计到2015年, 可在铝冶炼行业推广50%, 形成的年节能能力约245万tce。

上一篇:三个人的时光下一篇:培养少先队员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