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技术及应用(共12篇)
无线电技术及应用 篇1
1 引言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移动终端不断涌现, 无线通信业务需求快速增长, 各种新的通信手段、通信体制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所有的无线电业务都离不开无线电频率, 但这种资源是有限的。目前人类对于3 000GHz以上的频率还无法开发和利用, 尽管使用无线电频谱可以根据时间、空间、频率和编码四种方式进行频率的复用, 但就某一频段和频率来讲, 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下使用频率是有限的。
随着无线通信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频谱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 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无线通信的一个重要问题和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新瓶颈。尤其是随着无线局域网 (WLAN) 技术、无线个人域网络 (WPAN) 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些技术以无线的方式接入互联网。这些网络技术大多使用非授权的频段 (UFB) 工作, 但其频段已经渐趋饱和。而另外一些通信业务 (如电视广播业务等) 需要通信网络提供一定的保护, 使他们免受其他通信业务的干扰。为此, 频率管理部门专门分配了特定的授权频段 (LFB) 以供特定通信业务使用。与授权频段相比, 非授权频段的频谱资源要少很多, 授权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却非常低。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事实:某些部分的频谱资源相对较少但其上承载的业务量很大, 而另外一些已授权的频谱资源利用率却很低。可以看出, 基于目前的频谱资源分配方法是对频谱资源的浪费。
为解决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认知无线电 (CR) [1,2,3,4]技术应运而生。认知无线电作为一种智能的频谱共享技术, 能够依靠人工智能的支持, 感知无线通信环境, 根据一定的学习和决策算法, 实时自适应地改变系统工作参数, 动态地检测和有效地利用空闲频谱, 理论上允许在时间、频率以及空间上进行多维的频谱复用, 这将大大降低频谱和带宽限制对无线技术发展的束缚。因此, 这一技术被预言为未来最热门的无线技术。
2 认知无线电
认知无线电的主要工作包括无线频谱分析、信道识别、发射功率控制和动态频谱资源管理。通常前两项任务由接收机完成, 最后的任务由发射机完成, 这三个任务就形成了一个认知过程。图1是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构成形式和组成部分。这几个部分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周期, 即根据RF探测、分析, 快速信道估计, 动态分配空闲信道, 以及信道状态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传输速率、发射频率等。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概念最初由Joseph Mitola博士于1999年在软件无线电技术基础上提出, 主要强调通信系统的认知能力。2003年, FCC在此基础上完善了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定义[5], 指出“认知无线电设备是指能够通过与工作环境交互改变发射机参数的无线电设备”, 强调认知无线电的认知能力与重配置能力。其中, 认知能力是指认知无线电设备具备从无线环境中捕捉和感知信息的能力, 并选择最好的频谱资源及合适的操作参数。重新配置能力是指传输过程中在不改变硬件组件的情况下调整工作参数的能力。2005年, Simon Haykin指出“认知无线电是一个智能无线通信系统, 它能够感知外界环境, 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环境中学习, 实时改变某些操作参数, 实现可靠的通信及对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6]。”
综合以上关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定义, 图1给出了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功能框架图。作为自适应的系统, 至少需要包含一个可重新配置的无线电部分, 其可配置的参数可以是工作频段或者带宽等。这一模块可以通过软件无线电实现。感知模块用于获得多种外部激励 (无线频谱, 地理信息等) , 特别是针对无线频谱环境进行检测。系统还包含一个策略数据库模块, 用来决定频谱的基本利用策略, 定义在某个环境下认知无线电系统的何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这一策略数据库模块可以被重新配置以适应新的政策的变化。结合感知模块和策略数据模块的信息, 系统对频谱的可用性进行学习和推理, 这种学习和推理的过程可以利用模糊逻辑或者神经网络等方法实现。最终的决策则依据上述三个模块的输出信息最终确定, 并根据结果对无线电通信协议栈的不同层面进行配置。
3 认知无线电关键技术
3.1 频谱侦听
认知无线电技术能实现实时侦听频谱, 以便发现“频谱空穴”。同时为了不对主用户造成干扰, 需快速检测到主用户的再次出现, 以便为主用户腾出频率带宽。这就需要认知无线电具有频谱侦听功能, 一般频谱检测可靠率要达到99.9%[7]。
由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检测能力本身具有一定限制, 加之多径衰落和阴影衰落的影响, 弱信号较难检测。为了能够检测出不同类型的主用户信号和不同等级的接收功率, 相比传统的无线电技术, 认知无线电射频前端的灵敏度、带宽频率捷变性能要求较高。目前公认的一种理想方案是同时考虑增强射频前端灵敏度、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增益和用户间的合作来提高检测能力。
3.2 动态频谱分配
截至目前, 学术界已对动态频谱分配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提出了多种动态频谱分配算法。由于认知无线电系统中用户对带宽的需求、可用信道数量及用户位置是时变的, 已有的算法较难满足要求。考虑到完全动态频谱分配受到诸多政策、标准及接入协议的限制, 目前采用认知无线电的频谱共享技术, 主要是基于频谱统筹策略。频谱统筹的基本思想是将一部分分配给不同业务的频谱合并为一个公共的频谱池, 将频谱池划分为若干子信道。未授权用户可以临时占用空闲信道。
动态频谱分配可以协调和管理主用户与认知用户间的信道接入。文献[8]提出了两种接入方案:具有控制信道的分配和无控制信道的分配, 前者是只要有空闲的子信道, 主用户就选择空闲信道而不中断认证用户的通信;后者是主用户只要有需要就占用原信道, 而不考虑认知用户是否占用信道。这两种方案在带宽利用率和阻塞率方面差别不大, 但无控制信道的分配方案的强制中断率较高, 这一问题可通过采用智能调度算法得以解决。
动态频谱分配也可用于协调多个认知用户间的频谱选择, 以最大化频谱利用率。动态频谱分配可以有效地分析动态分布式资源分配问题, 通常将反映实时认知用户交互过程的认知周期映射为一个对策模型, 针对经典对策模型不包含学习过程的缺点, 采用一些嵌入学习功能的改进模型对分布式动态频谱分配算法进行分析[9]。
3.3 功率控制
在认知无线电系统中采用分布式功率控制以扩大系统的工作范围, 每个用户的发射功率是对其他用户造成干扰的主要原因, 因此功率控制是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博弈论和信息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技术。
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功率控制可以看成一个博弈论问题, 在博弈论中, 分为合作对策和非合作对策。如果不考虑非合作对策, 功率控制问题可以简化为一个最优控制问题[8]。但完全的合作在多用户系统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为每个用户都试图将自己的功率最大化, 所以功率控制应为一个非合作对策。目前主流技术是用Markov对策进行分析, Markov对策是将多步对策看作一个随机过程, 而认知无线电系统的功率控制问题, 则可以看作是用Markov对策进行分析解决。
4 认知无线电的应用
4.1 在WRAN中的应用
I E E E已于2 0 0 4年10月正式成立I E E E 8 0 2.2 2工作组, 2007年下半年完成了标准化工作。IEEE802.22的核心技术就是CR技术。依据I EEE 802.22功能需求标准, WR AN空中接口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灵活性和自适应性。此外, 相比别的IEEE标准, I E E E 8 0 2.2 2空中接口的共存问题也很关键, 如侦听门限、响应时间等多种机制, 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10]。
4.2 在UWB中的应用
最初将CR技术应用于超宽带 (UWB) 系统中, 即认知UWB无线电技术的提出是为了实现直接序列超宽带 (Direct Sequence UWB, DS-UWB) 和多频带正交频分复用 (Multiban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 ision Mult iplex i ng, M B-OFDM) 两种UWB标准的互通, 以及解决IEEE 802.15.3a物理层DS-UWB和MB-OFDM两种可选技术标准竞争陷入僵局的问题。
由于UWB系统与传统窄带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干扰, 将CR技术与UWB技术相结合以解决干扰问题, 已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 尤其是对U W B系统中基于CR的合作共存算法的研究较多。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将CR机制嵌入到UWB系统中, 如以跳时-脉冲位置调制为例, 通过预先检测到的干扰频率, 并相应选择合适的跳时序列, 可将UWB系统与传统窄带系统间的干扰减至最小[10]。
4.3 在WLAN中的应用
具有认知功能的无线局域网 (WLAN) 可通过接入点对频谱的不间断扫描, 从而识别出可能的干扰信号, 并结合对其他信道通信环境和质量的认知, 自适应地选择最佳的通信信道。另外, 具有认知功能的接入点在不间断进行正常通信业务的同时, 通过认知模块对其工作的频段以及更宽的频段进行扫描分析, 从而可尽快地发现非法恶意攻击终端。这种技术应用在其他类型的宽带无线通信网络中, 也会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11]。
4.4 在网状 (Mesh) 网中的应用
认知Mesh网络是近几年出现的全新的网络结构, 它具有无线多跳的网络拓扑结构, 通过中继的方式有效地扩展网络覆盖范围。由于微波频段受限于视距传输, 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Mesh网络将有利于在微波频段实现频谱的开放接入[11]。
4.5 在多入多出 (MIMO) 系统中的应用
在无线通信许多新的研究热点中, 都有可应用认知无线电的场合。认知MIMO技术可显著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 这是认知无线电技术的主要目标, 故将认知无线电系统与MIMO技术结合, 将能提供载波频率和复用增益的双重灵活性[11]。
值得关注的是, 认知无线电技术不但引起了学术界的相当关注, 工业界对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通信系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认知无线电在未来多媒体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在此不再赘述。
5 认知无线电下的频谱管理
具有认知无线电功能的无线用户在非授权状况下使用频率, 必将引起无线电管理部门的注意, 并且必定会力求将这种对频率的使用纳入其管理之下。从提高频谱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 不应该压制基于认知功能的非授权频谱使用。好的解决方法是改变频谱管理思想和频谱管理规则, 使其适应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
有研究者提出对频谱划分的新设想:依照频谱应用状况以及干扰的影响, 对频谱划分三个等级:严格分配管理 (不可干扰) 、在一定程度上可供非授权使用 (可有一定干扰) 、无限制的非授权使用。在现阶段, 绝大多数频谱为第一等级, 即按照严格分配来进行管理, 因而频谱利用率较低。新的频谱管理思想和规则应该使第一等级频谱所占的范围缩小, 第二和第三等级频谱所占的范围扩大, 以此来提高频谱利用率。这样将频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非授权用户不可占用, 第二部分可适当占用, 第三部分可以不受限制占用。第二和第三部分是认知无线电可利用的频谱。目前各种基于认知无线电的频谱管理思想和管理规则仍在研究之中。
6 结束语
认知无线电技术是继软件无线电 (SDR) 之后无线通信技术的“下一件大事”, 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目前对于它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但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诱人。虽然认知无线电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 但是其技术远不够成熟, 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 作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是由于认知无线电是动态的利用频谱, 所以加强认知无线电的灵活性十分必要, 将多输入多输出 (MIMO) 技术引入认知无线电技术中, 可以有效地提高认知无线电频谱利用的灵活性;二是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协议很不完善, 需要设计专门的协议, 比如说设计专门的路由协议用于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特别是跨层协议的设计;三是认知无线电技术需要强大的重配置能力, 重配置能力是指在传输过程中无需修改硬件部分就能调节工作参数, 这种能力使得认知无线电可以很容易地适应动态的无线环境, 但是目前的硬件技术还满足不了这种需求。
摘要:频谱资源成为无线通信的一个重要问题和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新瓶颈。认知无线电 (Cognitive Radio, CR) 技术成为解决频谱资源匮乏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认知无线电在无线通信中的重要作用, 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概念, 总结了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概述了认知无线电的应用情况, 研究了主管部门在认知无线电下的频谱管理工作。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频谱资源,关键技术,频谱管理
参考文献
[1]Joseph Mitola, Maquire G Q Jr.Cognitive Radio:Making Software Radios More Personal[J].IEEE Persona l Communications, 1999, 6 (4) :13-18
[2]Joseph Mitola.Cognitive Radio-An Integrated Agent Architecture for Software Defined Radio[D].Stockholm, Sweden:Royal Institute Techno logy (KTH) , 2000.
[3]Joseph Mitola.Cognitive radio for flexible mobile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J].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2001, 6 (5) :435-441.
[4]Joseph Mitola.Cognitive radio:agent-based control of software radio[C]Proceedings of the 1st KarlCRuhe Workshop on Software Radio Technology.Karlsrhe, Germany:KarlCRuhe Workshop, 2000.
[5]Notice of Proposed Rule Making and Order, FCC.Et Docket no.03-322, December 2003.
[6]Haykin Simon.Cognitive Radio:Brain-empower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5, 23 (2) :201-220.
[7]IEEE 802.22 Document.22-05-0007-xx-0000_RAN_Requirements.doc[Online].
[8]T.A.Weiss, F.K.Jondral.Spectrum poling an inovative strategy for the enhancement of spectrum efficiency.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March 2004, 42 (3) , 8-14
[9]Nie Nie, C.Comaniciu.Adaptive channel allocation spectrum etiquette for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New Frontiers in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s, November 2005:269-278
[10]郭彩丽, 张天魁, 曾志民等.认知无线电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研究现状[J].电信科学, 2006 (8) :50-55
[11]畅志贤, 石明卫.认知无线电技术综述[J].电视技术, 2007, 31 (8) :132-133
无线电技术及应用 篇2
本文主要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主要原理、关键技术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它是以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通用性、可扩展的硬件为平台,通过加载各种应用软件来实现不同用户,不同应用环境的不同需求,是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撑的新的无线电通信体系结构,是数字无线电的高级形式。首先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理论基础,即带通采样理论,多速率处理信号技术,高效信号滤波,数字正交变换理论,这些都是软件无线电实现的理论基础,然后是其关键技术,宽带智能天线技术,A/D转换技术,数字上/下变频技术,数字信号处理部分,这些技术是实现软件无线电的关键和核心所在。最后,对其应用领域也进行了描述,指出其在个人移动通信,军事通信,电子站,雷达和信息加电中的巨大潜力。
软件无线电这个术语最早是美军为了解决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各军种进行联合作战时遇到的互通互操作问题而提出的新概念。陆,海,空三军简单就工作频段来分,解决了互不干扰问题,但三军联合作战时互通,互联,互操作问题难以解决,于是1992年提出了软件无线电的最初设想,并于1995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
SPEAKEASY计划,称之为易通话计划,其最终目的是开发一种能适应联合作战要求的三军统一的多频段,多模式电台,即MBMMR电台。进而实现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简称JTRS),它是在MBMMR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战术通信系统。
软件无线电以开放性,标准化,模块化,通用性,可扩展的硬件为平台,通过加载各种应用软件来实现不同用户,不同应用环境的不同需求,实现各种无线电功能,选用不同软件可实现不同功能,软件可以升级更新,硬件也可像计算机升级换代,可称为超级计算机。它是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以数字信号处理为核心,以微电子技术为支撑的新的无线电通信体系结构,是数字无线电的高级形式。
理想软件无线电的结构框图:
嘉兆科技
CORAD
一、软件无线电的理论基础
? 采样理论:由于软件无线电所覆盖的频率范围一般都要求比较宽,例如从0.1MHZ到2.2GHZ,只有具有这么宽的频段才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对于如此宽的频带采用Nyquist低通采样所需的采样速率至少要大于4.4GHZ,在目前很不实际。所以无法使用Nyquist采样定理,而必须采用带通采样。一种接近理想化的软件无线电设计方案称为射频直接带通采样软件无线电体制,在天线与A/D间只存在跟踪滤波器和放大器,与软件无线电所要求的A/D尽可能靠近天线的设计宗旨完全一致。
? 多速率信号处理:带通采样定理大大降低了所需的射频采样速率,但从软件无线电的要求来看,带通采样带宽应越宽越好,对信号有更宽的适应性,这样就应当使采样速率尽可能地宽。然而又会导致后续的信号处理速度跟不上,因此要对A/D后的`数据流进行降速处理。抽取和内插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基本理论,对于软件无线电的研究及数字下/上变频器的实现有重大作用。
整数倍抽取是把原始采样速序列x(n)每隔(D-1)个数据抽取一个,形成一个新序列xD(m),即xD(m)=x(mD),这样经过抽取的数据流速率只有后者的D分之一,显然大大降低了对后处理速度的要求,也提高了频域分辨率。这是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理论基础。
整数倍内插是在两个原始抽样点之间插入(I-1)个零值,也形成一个新序列xI(m),即xI(m)=x(m/I),经过内插大大提高了时域分辨率,也可以用来提高输出信号的频率。显然内插器起到了上变频作用。它是软件无线电发射机的理论基础。
整数倍抽取和内插都只是频率变换的一种特殊情况,实际中往往用到分数倍变换,它可通过先进行I倍内插,再进行D倍抽取来实现。(注意必须内插在前,以免引起信号失真)。
? 高效数字滤波:实现取样速率变换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抽取前或内插后的数字滤波。FIR滤波器相对与IIR滤波器有许多独特优越性,线性相位,稳定性等。可采用窗函数法来设计,简单,直观,但滤波性能不是最佳。也可采用最佳滤波器的设计。半带滤波器适合于实现D=2的M幂次方倍的抽取或内插,计算效率也高实时性高。而在实际的抽取系统中抽取因子D往往不是2的M幂次方,此时可以积分梳状滤波器和半带滤波器结合起来使用。 ? 数字正交变换理论:对一个实信号进行正交变换而用一个复解析信号来表示是因为从解析信号很容易获得三个特征参数:瞬时幅度,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它们是信号分析,参数测量或识别解调的基础。窄带信号可用解析信号和基带信号表示,对于要满足高虚假抑制的要求,可采用数字正交混频的方法实现,即先对模拟信号x(t)通过A/D采样数字化形成数字序列x(n),然后与两个正交本振序列cos(w0n)和sin(w0n)相乘,再通过数字低通滤波器来实现。在采样速率很高时,对后续的数字低通滤波实现较困难。还可以采用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正交变换,需用到抽取和内插理论。
二、软件无线电中的关键技术
● 宽频段智能天线技术
软件无线电要求接收机从天线接收的应该是宽频带信号,同时,由于射频信号的高频率,使得信号干扰成为严重问题,为获取宽带信号和减少干扰,使用宽带智能天线成为最好的选择。由于频谱资源的缺乏,提出了从空域来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想法,对位于不同空域的用户分配相同的时间,频率和伪码,通过电磁信号的空间隔离来消除用户之间的干扰。智能天线就是在这种想法下提出的一种新型天线系统通过对多个天线阵元输出的信号进行幅相加权获得所需的天线波束指向来实现空间分离。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包括单信道智能天线,多信道智能天线和信道化智能天线。它们的核心和理论基础是波束形成法。
● A/D技术
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A/D和D/A尽量靠近射频前端,为减少模拟环节,在较高的中频乃至射频信号进行数字化,要求A/D具有适中的采样速率和很高的工作带宽。A/D的工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采样,保持,量化,编码,输出等几个环节。在模数转换中,衡量A/D转换性能的指标有:A/D转换位数,位数越高,灵敏度越高;信噪比(SNR),提高采样频率或降低模拟信号带宽都可以提高A/D信噪比;无杂散动态(SFDR),反映的是在A/D输入端存在大信号时,能检测出小信号的能力;有效转换位数(ENOB),信号越大,信号频率越低,所得到的转换位数越多;孔径误差,是由于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采样,量化,编码等工作而引起的,可在其前加一个采样保持放大器,从而减少孔径误差。在软件无线电的设计中,A/D器件的选择应保证软件无线电功能和性能的实现,应遵循以下选取原则:
1、采样速率选择:若A/D之前的带通滤波器的矩形系数为r,为防止带外信号影响有用信号,应取采样速率fs≥2B’=2rB,允许过渡带混叠时,fs≥(rwww.unjs.cOm/news/55B30022313FB7DF.html+1)B
2、采用分辨率好的A/D器件。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器件的转换位数和器件的信号输入范围,转换位数越高,信号输入范围越小,A/D的转换性能越好。
3、一般来说A/D转换位数越高越好。因为其转换位数越高,其动态范围越高。
4、根据环境条件选择A/D转换芯片的环境参数,其功耗尽可能的低。
5、根据接口特征考虑选择合适的A/D转换器输出状态。
● 数字下/上变频器
数字下/上变频器主要是基于前面所述的抽取和内插理论。
数字下变频(DDC)和模拟下变频是一样的,就是输入信号与一个本地震荡信号的乘法运算。与模拟下变频相比,数字下变频的运算速度受DSP处理速度的限制,同时其运算速度决定了其输入信号数据流可达到的最高速率,相应也限定了ADC的最高采样率。数字下变频器的组成包括数字混频器,数字控制振荡器(NCO)和低通滤波器。 NCO产生的本振信号输入到数字混频器与输入的信号进行混频。数字混频器 就是一个乘法器,信号经混频后,输出到低通滤波器以滤除倍频分量和带外信号,然后进行抽取处理。由于下变频器工作原理较简单,可以很方便地利
用FPGA或ASIC技术来设计实现。典型的数字下变频有功能强大的单信道DDC产品HSP50214B及四通道的HSP50216。
数字上变频(DUC)的主要功能是对输入数据进行各种调制和频率变换,即在数字域内实现调制和混频。典型的代表是只能进行单路数据调制的HSP50215和可进行四路数据调制的GC4114
● 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整个软件无线电方案的灵魂和核心所在。软件无线电的灵活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点是通过以数字信号处理器为中心的通用硬件平台及DSP软件来实现的,从前端接收来的信号或将从功放发射出去的信号都要经过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处理:或进行频谱分析,信号解调,信号类型识别,或进行信号的数字上下变频,或进行各种式样的数字调制,数字滤波,比特流的编码,译码,同步信号的获取等。软件无线电中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除了能适应运算的高速度,高精度,大动态范围,大运算量外,还应具有高效率的结构和指令集,较大的内存容量,较低的功耗等特点。DSP的重要特点是其处理速度远远大于一般的微处理器,功能是快速实现各种运算,尤其在卷积,相关,滤波,FFT等应用要用到的乘法累加运算中更能发挥其作用。DSP的编程既可以用汇编语言又可以用C语言,极大地方便了其开发人员。目前的DSP在功能和性能上都还不能满足软件无线电的要求,可以采用多率信号处理技术对采样信号进行预处理后(即所谓的数字下变频器)然后再用DSP来完成各种功能,也可以用多个DSP芯片并行处理的方法来提高DSP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软件无线电的应用
● 个人移动通信
软件无线电把硬件作为通信平台,使其尽可能脱离通信体制,信号波形以及通信功能,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实现,可扩展性强,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石。把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到基站设计即软件无线电基站,它是一种多频段,多模式,多功能可扩展的“智能”基站,它根据不同时间,不同用户,选择最佳的工作频段,工作模式和与用户相
适配的功能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换,以极大地提高通信质量和服务质量。除此之外,它还可用于多频多模手机,这一技术具有极大地挑战性。
● 军事通信
软件无线电最初是为了解决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各军种进行联合作战时遇到的互通互操作问题而提出的新概念。1992年提出了软件无线电的最初设想,并于1995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SPEAKEASY计划,称之为易通话计划,其最终目的是开发一种能适应联合作战要求的三军统一的多频段,多模式电台,即MBMMR电台。进而实现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简称JTRS),它是在MBMMR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战术通信系统。
● 电子战
电子战的主要特点是频段宽,待处理的信号种类多,而目前的电子战系统往往是在已知或事先假设的几种信号样式下工作,一旦目标信号特征或通信方式发生变化,往往误失战机,所以研究一种工作频段宽,波形适应能力强,可扩展性好,既能适应通信信号,也能适应导航和敌我识别信号的综合电子战系统是现代信息战争的必然要求,软件无线电恰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技术途径。软件化电子侦察接收机是基于软件无线电原理而实现的用于对目标信号进行分析识别,特征提取和参数测量,对通信信号还能解调信息的电子战侦察分析接收机,不仅能对各种通信信号侦察分析,也能对雷达信号,导航信号或是敌我识别信号进行侦察分析,是一种多频段,多模式,多功能的电子战接收机。
● 雷达和信息加电
目前设计研究的雷达往往功能单一,体制单一,无法适应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属性的目标进行智能化跟踪探测的需要。如果能把软件无线电的设计思想应用于雷达的设计研制,那么就能比较圆满地解决目前雷达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高清晰度电视(HDTV)为标志的第三代电视以其接近理想的视听效果和多功能,成为新一代数字电视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在信道编码(调制方式)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而且随不同的传输媒介而不同。基于软件无线电的HDTV解决方案可以较好地解决HDTV面临的这些问题。
四、结束语
高校无线局域网组建技术及应用 篇3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 校园无线局域网 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3.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1-0032-03
一、无线局域网相关知识
1.概念
20世纪90年代,无线通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产生了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技术。WLAN是指采用无线介质传输的计算机局域网,采用的标准是IEEE802.11系列。WLAN可以为移动或者半移动的用户提供高效、优质、低成本的宽带接入服务。
2.WLAN的特点及优势
(1)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b能够与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平滑无缝地连接,组网灵活,即插即用,网络管理人员可以迅速将其加入到现有有线局域网络中;
(2)无线局域网采用2.4GHz免费的公开微波频段进行工作,不需要为无线电频率支付昂贵的频率占用费,可方便地连接分校与本部,或为学校校园分布分散、铺设有线网络设备困难的校园构建网络,解决了校园外地域网络施工的难题;
(3)免去布线的困难,利用无线网络空中连接校园内建筑物,克服网络施工造成的环境破坏,节省校园网络建设投资,节约建网时间,扩展网络使用范围;
(4)移植性好。无线局域网设备可方便地拆卸、架设在其它适用的地点,避免重复建设;
(5)扩展性好。随着新用户和新网络的增加,只需增加相应的无线接入点和无线网卡或增设无线中继点即可,非常方便、快捷,这样可以方便地为多媒体教学应用提供可移动校园网络平台,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便利的网络服务手段,为临时性或者应急活动需要迅速建立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为外来的宾客提供便捷的网络接入服务,使得校园网络的应用更为灵活多样,功能更强大;
(6)流动性强。例如,对于一幢教学大楼,每个教室都铺设有线信息点无疑是一种浪费。可以不铺设或只对部分多功能课室铺设有线信息点,利用无线网络技术,花费少量资金,即可使处于流动性使用网络资源的教室充分享受校园网络带来的便利。
二、校园无线局域网的构件
构建校园无线局域网所必备的一些硬件设备有:
(1)无线用户站(网卡/Station)
无线网卡是高频(2.4GHz)、宽带(2Mbps或11Mbps)等无线组网设备。适用于便携机的内置PCMCIA卡、台式机的内置PCI+PCMCIA卡、以及两者皆适用的外接USB适配器等种类。
(2)无线接入点AP(AccessPoint)
无线接入点AP作为子网核心,在多个WLAN站设备组网时是必不可少的设备。通常,一个AP能够在几十至上百米的范围内连接多个无线用户。
(3)无线网桥(WirelessBridge)
无线网桥是为使用无线(微波)进行远距离点对点网间互联而设计。特别适用于中远距离高速组网,其作用距离取决于环境和天线,以及是否加用双向放大器。
(4)无线网关(WirelessGateway)
无线网关仅用于两个高层协议不同的网络互联。无线网关通过不同设置可完成无线网桥和无线路由器的功能,也可以直接连接外部网络,如WAN,同时实现AP功能。
(5)天线(Antenna)
WLAN 所用的频率为较高的 2.4GHz 频段,其天线功能是将源信号藉由天线本身的特性而传送至远处。
(6)无线HUB
既是无线工作站之间相互通信的桥梁和纽带 ,又是无线工作站进入有线以太网的访问点。它负责管理其覆盖区域无线单元内的信息流量。在同一地点放置多个无线HUB,可以实现更高的总体吞吐量。
三、校园无线局域网的设计
1.设计思想
针对学校不方便进行大规模布线、不宜布设太多信息点以及可能需要临时接入局域网的体育馆、会议室、阶梯教室和礼堂等场所,通过在现有的局域网中接入多个无线访问节点,再使用此访问节点构建另一部分的无线网络,用户使用带有无线网卡的电脑就能上网,从而实现校园网络互联。
2.实施方案
校园无线网原则上应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和延伸,是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实际功能,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作为Internet的接入点,也作为无线站的中心站,负责控制所有站点对网络的访问。拓扑结构采用非独立的无线局域网结构,无线通信是作为有线通信的一种补充和扩展,具体采用包含点对点型、点对多点型、多点对点型的一种混合型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1)各楼内部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小型有线局域网或在一些教室、办公室的墙上安装AP进行无线接入;在大教室和会议厅,根据教室和会议厅的大小,配置1个或多个无线接入点,每个接入点目前可以提供11Mbps的接入速率,可支持数十个笔记本电脑同时上网。
(2)在距离较远的校区、布线不方便的校园建筑物可通过无线网桥与中心连接,在网络的每一端设置无线接入点,并外接高增益天线,可以实现两个网段之间的互联。
(3)在校园公共区配置无线接入点要复杂一些,一方面要考虑接入容量的大小;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覆盖区域的问题,避免盲区(无线接入点覆盖不到的地区)和热点(接入容量不够的地区)。同时,不同的接入点间可以实现无缝漫游,可为使用掌上电脑的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可以有计划地安装一些AP充当学校有线以太网和无线用户之间的网桥,允许多个用户同时提供数据收发。
(4)在教工宿舍楼接入无线宽带网络更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为不同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住户可以安装一AP,再在电脑外部的通用插口上插无线上网卡,便可以在家中任何一个角落实现无线上网,省掉了复杂的施工,既简单又方便。
四、具体设计案例
1.案例一:两座楼之间的无线链接
临沂师院有相邻的综合楼和学术报告厅两栋楼。综合楼接有教育网宽带 ,学术报告厅未引入宽带网络。两楼相距50m,中间是一风景水池 ,没有任何障碍物。要在学术报告厅的部分报告厅引入无线网络上网,按照传统的做法,要在两栋楼之间挖一条沟,铺设钢管,穿光缆,把宽带网经光缆从综合楼引到学术报告厅。因为两座楼之间有水池,土建施工非常困难,并且设备成本高、工期长、灵活性差,特别不经济。如果采用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用两个无线网桥分别连接两栋楼的局域网,使用无线网桥点对点连接方式将两个有线局域网连接起来,实现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无缝结合,既达到了理科室上网的目的,又节约了成本,还给使用笔记本用户或无线网卡上网的用户提供了方便,而且土建施工也非常方便,只需要在学术报告厅无线网桥接入的位置往其它需要上网的报告厅铺设超五类双绞线即可。无线网桥连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综合楼无线网桥 R1 通过 UTP双绞线连接至交换机S1,通过综合楼原有网络设备入网;无线网桥 R1 与 学术报告厅无线网桥R1 实现无线桥接,R1 通过交换机 S1 分至各报告厅。
2.案例二:多座楼之间的链接
临沂师院教学区有多座距离较近的教学楼,为了满足教师利用笔记本无线上网教学的要求,可选择区内中心位置的一座建成有线局域网的教学楼作为无线局域网的中心站点,其余教学楼采用无线局域网与其内的有线网相连接。我们采用的无线局域网产品工作在2.4GHz至2.4835GHz频率范围内,它要求两个通信点的天线之间最好没有物体遮挡。在中心站点上接入一个无线接入点 AP-10D,其它教学楼及办公楼通过接入一个站适配器SA-40D与中心站点的 AP-10D进行通信,网络信息中心内的有线局域网则通过接入一个无线网桥 WB-10D与中心站点 AP-10D进行通信。这样各教学楼的所有站点对无线局域网的访问均通过中心站点的控制来实现,它们共享中心站点 AP-10D的3M带宽,如图3所示。
3.案例三:楼内的无线链接
在使用频率密集的楼内,比如资料图书馆,也可考虑选择采用以下两种方案。
(1)利用无线 HUB 可以组建星型结构的无线局域网,具有与有线 HUB 组网方式相类似的优点。在该结构基础上的 WLAN ,可采用类似于交换型以太网的工作方式,要求 HUB 具有简单的网内交换功能。此方案的技术参数主要由无线 HUB 的性能决定。最新的美国 LinkSYS公司的产品技术参数为:支持最高11Mbps 的连接 ,支持IEEE802.11b 标准 ,每个无线 HUB 最多支持32个用户,通信距离室内最大120m,如图4所示。
(2)在图书馆的每个楼层的适当位置设置无线中继器,通过RJ45端口将AP与有线网络连接。每个不同的科室视分管的图书的数量不同配置多台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电脑,通过PCMCIA卡、PCI+PCMCIA卡或外接USB适配器与AP连接无线上网。
无线网络系统作为有线网络系统的补充,将其运用于校园网络系统的构建中,成为网络系统构建中的重要一环,弥补了有线局域网络系统的缺陷。可以肯定,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性价比的提高,无线局域网络技术必将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廷靖,李宏伟.无线网络在校园中的构建与应用[J].甘肃高师学报,2004(5)
[2]黄雄.无线网络技术在校园网建设中的应用[J].洛阳大学学报,2004(2)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篇4
1 软件无线电系统的作用
1.1 软件无线电技术和传统无线电技术的区别
软件无线电技术与传统无线电技术最大的差异性在于,软件无线电技术更加规范、标准、灵活,软件无线电具有的功能不会过于依赖系统的硬件与构架,更加注重软件环境的站,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对纯硬件电路设备进行对应的升级与更新,这样便能让功能、系统在升级与更新方面可以实现更加简单的兼容,更主要的是这种升级换代花费的时间与成本都比较少。而传统的无线电技术由于对硬件设施的过于依赖,同时也会受到发展环境的影响,以目前信息时代发展的速度来分析,不利于交流与推广,一旦出现问题则要花费更多的物力与人力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1.2 软件无线电技术硬件平台
软件无线电属于一个开放、标准的平台,将硬件作为基础,利用已经编辑好的指令预先录入,用以操作硬件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无线通信功能,若要改变软件无线电当前的功能,可以通过对软件的升级与改变就能实现,能有效降低硬件模块的数量与复杂程度,所具有的集中性、灵活性以及快捷维护性是传统无线技术无法比拟的。软件无线电技术具有这些软件系统:射频、中评、基带、心愿、信令、软件部分则为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SP通过程序的录入,能够控制调制模式、信源编码、宽带、频率等,由此可见,DSP自身的处理性能优良程度直接关系到通信功能的强弱。
1.2.1 天线
天线是保障信号稳定传输的基础。理论角度来分析,天线要将通信频段全部覆盖,而实际情况无法达到理论上的全面覆盖,大部分实际情况是保障无线电软件技术所需要的线性性能比较稳定的频段,通常是选择多频段天线,因为多频段天线经过实际测试之后,发现多频段天线具有自动搜索的功能,自动选择干扰比较小,流量占用不大的频段。宽带天线与多频段天线能够为无线电技术提供信号方面的技术保障,多频段天线能够在多个不同的频段上同时展开工作,而宽带天线只能是同一个频段上实现连续的宽频。
1.2.2 A/D.D/A转换器件
软件无线电技术主要是对数字信号机械能处理,因此,需要尽可能更多地以数字形式来对无线信号进行处理。设计数模转换软件或者实现时对转化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将A/D转换尽可能地向天线端进行推移。
1.2.3 DSP技术
由于电台的内部数据流量非常大,因此,需要利用DSP技术完成电台内部数据处理、调制解调与解码编码等。例如:部分处理模块或者专用集成电路要求速度快,必须要实现数字信号实时传输,这就需要更加有效的DSP技术对变频、滤波等任务进行处理。如图1所示。
1.2.4 操作系统以及软件算法优化
性能极高的DSP需要实时性极高的应软件与实时性极高的操作系统来作为配套设施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最大限度保障其处理的稳定。不同的通信模式,在对实时操作与应用软件进行开发与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关应用软件的算法,才能进一步提供先进的服务。
2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
2.1 雷达
雷达在军事上的作用与价值就不多说了,但是不同的军事单位、不同的作战装备使用的雷达也不一样,不同的雷达对频段、载波、解码以及信号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使用软件无线电,能有效降低后勤部门的补给压力。一旦被敌方解密,可以利用软件更换的防水来保护相关数据,而且还能及时恢复通信数据的交流。
2.2 4G
4G是移动通信领域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到如何兼容2G与3G的问题,若是采用以前通过更换硬件来改造通信系统的话,所面临的问题的将是通信标准运用难度大、成本大、灵活性差、客户衔接难度大等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来对通信新技术进行改建升级、更新,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系统的实用性与灵活性,实践证明,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更好地让4G兼容2G与3G。通信行业的竞争力是非常强的,通信企业想要占据市场先机,降低企业成本,留住客户,软件无线电技术是首选。
2.3 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所涉及到的技术层次更高。但是原理不变,卫星通信技术必然会涉及到复杂、种类繁多的各种硬件,由此可见对应的维护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更主要的是这样的维护效率极低,根本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实际需求。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小型模块化,将一个大并且非常复杂的整体拆分成多个小型化、模块化的系统,能够降低维护与更新的难度与成本,尤其是在实际的应用的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能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及时进行补救,将问题解决。软件无线电技术阻碍卫星通信上的应用,能够在不改变原理的基础上降低系统运行的成本,并且更新与升级的方式更加简单、灵活。
2.4 智能小区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智能小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城市住宅小区的布局是一栋挨着一栋,里面配置了超市、饭店、停车场等。现代城市小区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住户,还是涉及到很多商业元素。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对小区大门、停车场、超市等设施进行全方位监控;在小区实现无线网络信号全面覆盖;住户的大门可以安装对应的软件无线电技术自动识别系统。小区的智能化能够替代当前有线监控设备、有线网络设备,能够更好节约更多的空间资源,在后期维护、升级与更新方面也非常方便快捷,促进现代化住宅小区实现高效管理。
3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国际通用使用标准
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实现产业之间的超大规模合作,由于软件无线电技术有着非常可靠的兼容性,因此,可以打造一套符合各个国家的国际标准通用软件无线电使用管理标准。全球的合作伙伴可以通过这个标准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合作,进而实现属于自己的软件系统,因此,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此,通过软件无线电技术实现的国际通用使用标准,在开发软件方面具有更高的定制性,能够更好地使用资源。
3.2 增强自适应频谱管理
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已经实现频谱资源的永久分配,由于主动调频已经不能实现,致使大部分频谱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无法得到更好的效果。软件无线电技术通过ASM能够对空中接口进行必要的优化与改进,同时还能够加强分析与探测,然后实现自动改变频谱的、发射功率的功能,对有效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分配与利用。
3.3 提升通信产业的影响力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潜在利益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层次场合与价值链上。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发展与成熟,让进步标准逐渐转移到软件发展上来,软件的发展比硬件的发展更加迅猛,因此,软件无线技术完全能够改革企业进步的整体步伐,曾经5年一换,现在根据实际的需求便能实现智能更新与升级,分分秒秒都在搜集数据,而对于其他产业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陶玉柱,胡建旺,崔佩璋.软件无线电技术综述[J].通信技术,2011,01:37-39.
[2]张鹏.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移动通信测试领域的应用[J].电子测量技术,2013,03:110-117.
[3]陈伟.基于多核DSP的通用软件无线电平台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4.
无线光通信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篇5
一、无线光通信技术发展历史
光在空气中直接传输的通信方式称之为无线光通信。也就是利用激光束作为信道在空间(近地或外太空)中直接进行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双向传送的一种技术。又称为“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space opticalunicanon)或虚拟光纤(VirtualFiler)。无线光通信的出现比无线电通信要早得多。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这是人类最早利用无线光通信的典型方式。后来,虽然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简单的利用光传递信息的方式仍然在广泛使用,例如红黄绿交通信号灯、旗语等。不论是烽火台,还是交通红绿灯、旗语,它们都是利用大气来传播可见光,由人眼来接收。这些都是非常原始的无线光通信方式。其后许多年,无线光通信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没有对无线光通信失去兴致。以发明电话而著名的贝尔,在1876年发明了电话之后,就想到利用光来通电话。1880年,他利用太阳光作光源,大气为传输媒质,用硒晶体作为光接收器件,成功地进行了光电话的实验,通话距离最远达到了213m。1881年,贝尔宣读了一篇题为《关于利用光线进行声音的产生与复制》的论文,报导了他的光电话装置。在贝尔本人看来:在他的所有发明中,光电话是最伟大的发明。这被认为是近代无线光通信的开始。1930年至1932年间,日本在东京的日本电报公司与每日新闻社之问实现了3 6kn,的无线光通信,但在大雾大雨天气里效果很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线光电话发展成为红外线电话,因为红外线肉眼看不见,更有利于信息保密。
利用光在大气中传送信息方便简单,所以人们开始研究的光通信都是这种方式。但是光在大气中的传送要受到气象条件的很大限制,比如在遇到下雨、下雪、阴天、下雾等情况,信号传输受到很大阻碍。此外,太阳光、灯光等普通的可见光源,都不适合作为通信的光源,因为从通信技术上看,这些光都是带有“噪声”的光。也就是说,这些光的频率不稳定、不单一,光的性质也很复杂。因此,要用光来通信,必须找到高强度的、可靠的光源。在此后的几十年中,由于这项关键技术没有得到解决,无线光通信就一直裹足不前。也正因此,贝尔的光话始终没有走上实用化的阶段。
1960年7月8日,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从此人们便可获得性质与电磁波相似而频率稳定的光源。激光器的发明对无线光通信的研究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研究现代化无线光通信的时代也从此开始。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人们对通信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强烈,无线光通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实验室用氢-氖气体激光器做了传送电视信号和20路电话的实验。也有的公司制成了语言信道试验性通信系统,最大传输距离为600米。到70年代初无线激光通信己进入应用发展阶段。然而1970年半导体激光器和低损耗光纤这两项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光纤通信开始从理想变成可能,这立即引起了各国电信科技人员的重视,他们竞相进行研究和实验。1977年,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芝加哥市投入商用,速率为45Mb/s。这也同时标志着无线光通信的研发开始转向外太空光通信,近地的无线光通信工作几乎停滞。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光接入网的发展,对固定无线应用的关注和对高速率的要求,无线光通信技术因其具有独到的优势,在固定无线宽带接人技术中,能为宽带接人的快速部署提供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又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应用范围己从军用和航天逐渐迈人民用领域,技术也在得以逐步完善。
二、基本工作原理
1880年,贝尔的光电话用弧光灯或者太阳光作为光源,光束通过透镜聚焦在话筒的震动片上。当人对着话筒讲话时,震动片随着话音震动而使反射光的强弱随着话音的强弱作相应的变化,从而使话音信息调制在光波上。在接收端,装有一个抛物面接收镜,它把经过大气传送过来的载有话音信息的光波反射到硅光电池上,硅光电池将光能转换成电流。电流送到听筒,就可以听到从发送端送过来的声音了。这是无线光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现代无线光通信设备的每一端分别包括专用光学望远镜、激光收发器、线路接口、电源、机械支架等部分组成。一些厂商的设备还包括伺服机构、监控装置、微波备份及远程管理软件等部分。
激光收发器的光源主要采用LD和LED,其中的LD多采用铝砷化钾二极管、DFB,接收器主要采用PIN或APD。
三、技术优势与劣势
1、技术优势 相对于常用的数字微波、铜缆数字用户线、光纤等其他几种接入方式,无线光通信主要优势有:①良好的安全保密性,由于激光的高指向性使它的发射光束极窄,方向性很好。通常激光光束的发散角都在毫弧度,甚至微弧度数量级,因此具有数据传递极高的保密性。②无微波频段的许可证,因为无线光通信的工作频段在350THz,设备间无射频信号干扰前无需申请频率使用许可证。③运营成本相对低廉,由于无须进行昂贵的管道工程铺设和维护,使得其造价约为光纤通信工程的五分之一。④架设迅速无线光通信架设、组网速度快,只须在通信节点上进行设备安装,工程建设以小时或天为计量单位,尤其适合作为光纤通信的应急故障后备及临时构造大容量的通信链路。重新撤换部署也很方便。⑤透明的传输协议对于任何传输协议均可容易的迭加,电路和数据业务都可透明传输。⑥设备尺寸小,由于光波的波长短,在同样功能情况下,光收发天线的尺寸比微波、毫米波通信天线尺寸要小许多,同时功耗小,体积小,重最轻。⑦信息容量大,光波作为信息载体可轻易传输高达10Gb/s的数据。目前已经商用无线激光设备,最高速率已达2 5Gb/s。实验室里最高传输速率已达160Gb/s。
2、技术劣势
当然,无线光通信也有其固有的劣势:①天气影响通信质量天气因素尤其是大雾、沙尘暴等所引起的光的色散、漫反射将极大影响光通信的质量。②通信距离受限目前用于近地的民用无线光通信的设备所能达到的距离受人眼安全的发射功率、成本、数据速率、天气条件等的限制,一般为100m-5kmm,延长传输距离也可以通过建立中继站的方法。③只能在视距范围内建立通信链路两个通信节点之间视距范围内必须无遮挡。对于中间存在障碍物而不可直视的两点之间的传输,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中继站实现连接。④安装点的震动影响楼顶摇晃、振动可能会影响两个节点之间的激光对准,使通信质量下降甚至暂时中断。⑤意外因素可能使通信链路中断如飞鸟等障碍物经过链路空问,通信可能会瞬间中断。
总之,由于无线光通信设备固有的特点,在众多接入方式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四、应用领域
与传统的租用线路比较,无线光通信综合了光纤通信与微波通信的优点,根据其最大优势(宽带宽)与最大劣势(短距离),定位在城域接入网、交换机和移动基站等设备的连接、闭路监视系统、广播电视信号的单、双工的传输中使用。可以很灵活的接人数据、话音、视频业务。其益处在于长期费用的节约和对数据吞吐能力的增长。目前的主要应用场合包括:①对于特殊要求的线路进行冗余备份以及应急时链路和意外恢复:在突发的自然或人为意外灾害中,原有通信线路被破坏,难以立即恢复时,或者在一些特殊地方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应急通信,采用无线光通信进行快速的部署。②提供室内外、临近局域网之间的互连互通:当分布在两座楼宇之间的办公室需要建立一条企业内部通信链路,受价格、带宽、线路资源等因素和其他通信方式不能较好地解决时,采用无线光通信就可快速解决。③解决综合业务网(FSN)接入的“最后一公里”:对智能小区的宽带接入,大企业Intmnet的互连,校园网的互连,大客户的宽带接入等提供一种快速灵活的方案,可提供2Mb/s~2.5Gb/s的带宽。④在不具备接入条件或带宽不足时提供高效的接入方案:在通信链路跨越高速公路、铁路、河流、峡谷、海湾或拥挤的城区时,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敷设光纤线路时,采用无线光通信可以有效解决。⑤用于移动通信蜂窝网基站与交换中心的互联。⑥用于一些大型集会如运动会、展览会、庆祝会等需要快速建立一些临时链路用于现场通信的场合。
五、结束语
无线电技术及应用 篇6
[摘要]对于现在的电子汽车来说,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和其构成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同时也对这一技术的应用模式做了一个概述。最后本文又对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汽车;车载;通讯技术;应用;GPRS;3G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2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汽车再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将安全、娱乐、环保以及办公和服务等集于一身的电子化汽车。现代电子科技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远程通信以及信息系统慢慢地进入汽车行业,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在功能上开始变得多样化和集成化,这些变化提高了人们对汽车信息传输以及通讯功能的要求。在目前的发展状况中,采用线束来构成物理连接的传统方式早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讯需求,于是车载无线通讯技术便应运而生,乃至于成为传统连接方式的替代者。
一、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的具体构成
车载无线通讯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它是将汽车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整合了多种应用系统才产生的。主要用来对汽车的状况进行实时的检测,满足人们对车内移动办公、车内娱乐、汽车行驶导航、GPS导航、环境数据采集以及车辆指挥调度等功能的需求。这一技术最早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天,它才有了全面的发展。
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主要是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的:车载导航模块、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安全报警模块、行车过程中的状态记录模块、语音识别模块以及播放模块。汽车获得的信息数据交由信息中心来进行处理和协调,然后再作出正确的回应。
二、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的具体模式
根据通讯距离的长短我们可以将车载通讯这一技术的模式分成车内通讯、车间通讯、车路通讯以及车外通讯等。
1、车内通讯
车内通讯这一模式的通讯距离在十米以内,其主要的通讯范围是指车辆内部的全部空间。这种模式的传输方式主要是无线传输方式,之所以采用这种传输方式,是因为它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以及很强的抗噪性能,这种传输方式多用在语音通话和设备接口方面。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蓝牙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
2、车外通讯
车外通讯这一模式主要用在车辆和外部通讯设备进行的信息资源交换中,其主要的通讯范围在四类通讯模式中是最长的一种,最大的距离可以达到数百公里。这种类型的通讯技术主要用来进行GPS全球定位以及汽车行驶导航。同时,车外通讯技术即使是在汽车快速移动的状态下也可以有效地传输信息,现在我们应用的2G、GPRS、3G等技术就是车外通讯的类型。
3、车路通讯
车路通讯这一模式主要用于车辆和外部设施之间进行的无线通讯,这里的外部设施主要是指一些交通标识等,例如:电子收费系统、环境参数采集以及车辆指挥调度等。现在我们最常用的此类通讯模式有:专用短程通信、微波以及红外技术等。
4,车间通讯
车间通讯这一模式是在多动点中间进行的一种双向传输,它的主要用途是在车辆遇到危险的时候及时地提醒车主注意,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因此,车间通讯模式对安全性以及实时性的要求都特别高。现在我们已经广泛开始使用的主要有专用短程通信、微波以及红外技术等。
车路通讯模式和车间通讯模式其实属于同一种技术,只是应用模式不同而已,这两种模式的通讯范围大概都在数百公尺或者是一公里左右。
三、车载无线通讯的技术分析
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群体需求的不断增长,让高频段的无线通信技术叩响了车载无线通讯这扇大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超宽带以较高的传输率、较强的抗干扰力以及较好的保密性等特点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并且成为和蓝牙并驾齐驱的技术。超宽带将会在未来的汽车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WiMAX可以在高速数据的应用过程中提供更加良好的移动性,单凭这一点车外通讯模式对它的需求就会增大。
Wi-Fi也是高速无线数据最早的技术之一,在100米范围内它可以和接入点设备进行高速连接。据估测,在未来的发展中,它将在车路通讯模式中占据一席之地。一些新的平台已经可以支持很多个Wi-Fi标准,所以也可以支持很多无线网路间的兼容性。
现在,在电子收费系统中我们已经开始广泛地使用DSRC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更多地应用这一技术来给车辆提供更加完善的道路交通信息。
四、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在整体上的发展前景
在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汽车电子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随之而来的是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这一产业链主要包括芯片以及车载单元和数据供应商等。
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将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地被提升、被发展,用来确保车辆的安全通行,与此同时也让驾驶员能够在驾车的同时享受到电子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与舒适。
1、蓝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DVD播放器以及立体声耳机等所需的线缆以及红外线技术将被蓝牙技术所替代,蓝牙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线缆容易缠绕和红外线被阳光影响等问题。同时,蓝牙技术能够支持无线汽车的通信功能,例如通过遥控钥匙来将车门打开,和车内的检测系统进行数据上的交换。
2、外部通讯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汽车和其外部通讯设备进行通讯、数据交换的内容主要包括车辆的信息、交通信息以及对道路障碍物的掌握和道路危险情况的预知。
3、外部通讯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汽车和外部设施之间进行的无线通讯,例如路标的提示系统以及电子收费系统,车辆通过它们将接受到的交通信息以及各种提示作为依据来调整车辆的行驶,从而保证自身的安全运行。
4、嵌入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在现在很多的新型汽车中,嵌入式技术具有越来越高的集成度,这一发展变化将进一步提高车载通讯这一技术的网络通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不断提高该项技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5、新技术在车载通讯中的使用
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跟一般的电子产品不一样,一般的电子产品在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之后能够延续使用3到5年,可是车载通讯这一技术却能在无需维护的状态下连续工作10年以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一技术除了成本高以外还具有很好的可靠性,所以我们在使用这项技术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对其进行检验,以保证其可靠性。汽车上的工作环境一般都很恶劣,所以对电子系统的要求要大大高于对办公计算机系统的要求。汽车这一交通工具的开发周期大约为3到5年,对于新的技术而言这一周期会延缓它的投入使用。
交通信息广播以及交通设施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对车载无线通讯这一技术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政府应该对交通设施以及汽车计算平台、电子设备等不断地加大投资,将以实验为主逐步转变成为以实际应用为主。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车载通讯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依旧停留在很基础的阶段,但是汽车消费者的要求却在日益增长,这一消费群体越来越注重车辆的安全性、可办公性以及舒适性等,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车载通讯这一技术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结束语
汽车在功能上逐渐变得多样化和集成化,人们对汽车自身的信息传输和通讯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线束物理连接已经无法满足通讯网络的要求,所以车载通讯这一技术将会变成主要的补充者和最终的替代者。
参考文献
[1]李海元,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山西电子技术,2010(9)
[2]黄思华,车载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汽车与配件,2010(8)
[3]田帅,车载信息系统的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2008(7)
无线网络技术及应用前景 篇7
所谓无线网络, 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 和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 其最大的有点是可以让人们摆脱有线的束缚, 更便捷、更自由地沟通。
2无线网络的分类
2.1 从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分
2.1.1 系统内部互联/无线个域网 (WPAN)
1) 系统内部互联是指通过短距离的无线电, 将一台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连接起来。
2) 无线个人区域网 (简称无线个域网) , 是为了实现活动半径小、业务类型丰富、面向特定群体、无线无缝的连接的小范围无线连接、微小网自主组网的通信技术。
2.1.2 无线局域网 (WLAN)
无线局域网是在局部区域内以无线媒体或介质进行通信的无线网络。
2.1.3 无线城域网 (WMAN) /广域网 (WWAN)
1) 无线城域网是连接数个无线局域网的无线网络形式。
2) 无线广域网是指覆盖全国或全球范围内的无线网络, 提供更大范围内的无线接入, 与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城域网相比, 它更加强调的是快速移动性。
2.2 从无线网络的应用角度分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 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的网络系统, 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 并发送给观察者。
2.2.2 无线Mesh网络 (WMN)
无线Mesh网络 (又称无线网状网、无线网格网等) , 是由移动Ad Hoc网络顺应人们无处不在的Internet接入需求演变而来, 被形象称为无线版本的Internet。
2.2.3 无线穿戴网络
无线穿戴网络是基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蓝牙和ZigBee技术等) 与穿戴式计算机 (wearcomp) 技术、穿戴在人体上、具有智能收集人体和周围环境信息的一种新型个域网。
2.2.4 无线体域网
体域网, 英文为Body Area Network (BAN) , 是附着在人体身上的一种网络, 由一套小巧可移动、具有通信功能的传感器和一个身体主站 (或称BAN协调器) 组成。每一传感器既可佩戴在身上, 也可植入体内。协调器是网络的管理器, 也是BAN和外部网络 (如3G、WiMAX、Wi-Fi等) 之间的网关, 使数据能够得以安全地传送和交换。由于这些传感器通过无线技术进行通信, 所以体域网也叫无线体域网 (WBAN) 。
3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
无线网络对世界的重大变革最早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无线网络的应用, 信息的传输能够轻易、有效且确实地越洋及越过敌军战线。从此, 无线网络技术持续发展, 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移动电话就是无线网络系统的一部分, 人们每天使用移动电话与他人通话。经由利用人造卫星及其他信号, 无线网络系统使越洋信息的传送化为可能。在灾难应对上, 警局使用无线网络迅速地传播重要信息;不论是在小型办公大楼内或横越整个地球, 个人及公司都利用无线网络快速地发送或分享数据。
无线网络的其他重要应用之一, 就是在基础电信建设贫乏或缺乏资源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一个便宜及快速的管道连接上互联网。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80%的信息都是从互联网上获得的, 这就要求无线网络技术足够强大, 足以支持人们随心所欲地联网。未来可能会成为焦点的无线网络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4G技术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 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且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 Mbps的速度下载, 比拨号上网快2 000倍, 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 Mbps, 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 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 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 很明显, 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G也因为拥有的超高数据传输速度, 被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誉为机器之间当之无愧的“高速对话”。
3.2 更远的未来——无线穿戴式网络
当今社会, 个人信息大都采用电子信息的方式记录, 并且还有着及时联网更新等后续需求。同时随着谷歌眼镜等产品的问世, 移动终端基本确定朝着穿戴式的方向发展, 这就意味着无线穿戴网络、无线体域网等在未来注定会大放光彩。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技术难题。
3.2.1 更加便捷的接入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人们希望随时随地都能上网, 特别是喜欢玩微博等社交应用的人, 他们希望时时将自己所见所想放到网上与其他人分享。这就需要有更快更方便的接入技术作为保障。
3.2.2 更加稳定的网络
在使用无线网络的时候, 当连接数多的时候, 网络通常都会变得不太稳定, 容易掉线, 用户的体验感不佳, 未来网络稳定方面还是需要加强。
3.2.3 更加安全的加密技术
未来的无线网络将承载个人更多的隐私信息, 需要安全的加密技术, 确保个人信息不会在无线传输的过程中泄漏。
4结语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 未来无线网络将会更稳定、更安全、更便捷, 在日常生活中取代有线网络而大放异彩。而这些无线网络技术也会引领我国通信行业走向新的篇章。
摘要:介绍无线网络的分类, 对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提出未来4G技术和无线穿戴式网络将会成为无线网络技术发展的焦点。
关键词:无线网络技术,分类,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汪涛.无线网络技术导论 (第二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无线电技术及应用 篇8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 恐怖组织、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遥控装置作为遥控引爆工具进行恐怖袭击的危险时刻存在。同时,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无线电设备从事窃密、干扰及考试作弊的现象也相当猖狂。上述情况, 给国家安全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带来了威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 国家、省级人民政府, 可以根据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需要, 实施无线电管制, 其中包括对特定的无线电频率实施技术阻断。目前, 敌对势力与不法分子所用无线电设备在技术上也不断变换。常规无线电压制设备已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防爆及防考试作弊工作的需要, 从使用效果上看, 技术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当前的需要, 我们研制出了新一代的智能型无线电信号压制系统。下面将结合干扰目标的特性, 具体阐述这种多用途智能型压制系统的技术特性。
二、干扰与被干扰情况
1. 干扰目标情况
目前, 民族分裂势力多通过短波广播、卫星电话及移动通信类通信工具进行煽动、联系, 个别也有开设专用电台的情况, 有话音传输也有数字传输。利用无线电设备进行考试作弊的, 多为利用模拟对讲机和数字传输方式, 频段在100~1000MHz之间变换, 语音发声工具多为隐形耳机、骨感耳机, 个头如黄豆和绿豆般大小。显示工具多为钢笔、橡皮、手表等形式。特别是近两来, 作弊信号向数字转变呈急剧增多之势, 信号调制方式多为2FSK, 速率一般在1200~3600b/s之间, 在个别地方出现一个考场同时存在几十个作弊信号的情况, 其现场状况令人愤慨。
现有的无线电干扰设备对音频信号进行干扰较易实现, 也易于观察或感觉干扰效果, 但对数字信号的干扰效果尚无法及时确认。由于数字信号的调制方法不同, 用一种固定的调制信号去干扰, 效果不一定理想。同时数字传输很容易变换频道, 也给主动干扰带来困难。这就对无线电干扰设备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最好能有一种可以自动监测、辨别可疑信号 (模拟或数字) 及其特征, 用最有效的信号实施干扰, 从而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的设备。
2. 常用干扰方式
对标准制式的通信系统, 一般干扰其下行信号。例如对卫星电话, 干扰星地信号;对地面移动通信, 则干扰其基站下行信号, 此办法易于阻断其控制信道, 使其不能正常工作。对于考试作弊中常用的无线电系统, 则干扰其信息终端——考生携带的接收端。这样可以确保干扰设备任意摆放于有利场合, 从而在地形上优于作弊信号发射源。
(1) 压制性干扰
压制性干扰是用噪声或类似于噪声的随机数字信号, 覆盖或淹没目标信号。噪声干扰信号使得目标接收机的性噪比大大下降, 难以检测出其有用信号或产生误差。若干扰的功率足够大, 目标接收机会出现饱和, 作弊信号会被完全淹没, 达到电磁压制的作用。
压制性干扰按照干扰信号中心频率fj、干扰带宽△Fj, 相对于被干扰目标设备的中心频率fs、带宽△Fr的关系, 可以分为瞄准式干扰、阻塞式干扰和扫频干扰。
瞄准式干扰。当满足fj≈fr, △Fj≈ (2-5) △F时, 称为瞄准式干扰。此种状态下需要测出fs及△Fr, 把干扰设备频率调整到fs上, 用较窄的fj度要求较高。
阻塞式干扰。当满足△Fj> (3-5) △Fr, Fs∈[fj-△Fj/2, fj+△Fj/2]时, 称为阻塞式干扰。此时状态以牺牲功率谱密度换来对目标信号频谱的完全覆盖, 优点是对fs准确度要求不高, 缺点是在△Fj内干扰功率谱密度低, 不适合同时对宽频端内的多个信号进行压制。
扫频式干扰。当满足△Fj= (2~5) △Fr, fs=Fr (t) , t∈[0, T]时, 称为扫频干扰, 干扰的目标信号为已知频率且循环扫描周期为T。此种状态下要求干扰设备自动化程度高, 要提前预置被干扰频谱及扫描频率, 当被预置的信道出现时, 可自动及时干扰。但对于音频最多有效干扰目标信号为三个。
(2) 欺骗性干扰
主要指模拟目标设备的特征, 如频率、调制方式及速率等参数, 以与其雷同的方式或行为, 冒充对方的信息源, 故意发射虚假信息, 使目标接收方收到错误信息, 从而阻断其信息通道。如向目标数字接收终端发射字符串或文字串或其他不相干信息;向目标语言接收终端发送歌曲或警示语音等。军用欺骗性干扰内容要复杂的多。
3. 目前常用干扰设备
较早期干扰设备多为模拟信号、单点发射, 手动控制, 使用不便。近年来出现了带监测设备、计算机控制的干扰设备, 可以发射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也可发射实时语音信号。每发射模块有单频点和多频点之分, 一般最多为每发射模块8个点。每模块发射功率为20~100W不等。频率为20~3000MHz之间, 多为40~1000MHz频段, 一般为可搬移式。短波干扰设备多为大功率, 固定式。这些设备在反恐维稳和保障国家重大活动, 如国庆阅兵、世博会、亚运会, 以及保障国家大型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法分子也利用技术进步不断采取较新的设备, 特别是考试作弊中的数字通信手段不断地翻新, 要求我们用新技术阻止不法分子的犯罪行为。
三、基本压制目标特性参数的分析与计算
1. 干扰目标特性分析
要实施有效压制, 首先对工作频段内存在的主要目标的相关特性进行分析。其目标特性分析如表1所示。
(未完待续)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电信号压制系统技术设计中一些基本干扰目标特性参数的分析与计算, 然后详细介绍了一种典型设备的技术方案及工作原理, 并对设备的关键技术优势及产品应用进行了具体阐述。
智能电网无线技术应用及管理 篇9
1 智能电网中无线技术的应用
在智能电网系统中接入无线宽带, 主要能够实现语音、数据等相关业务中远距离的传输, 利用电力系统的无线广域网, 实现安全应急通信、在线监测以及配电自动化等性能。其应用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预警作用
近年来, 我国发生了许多的自然灾害, 对电网系统与通信系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当应用无线系统之后, 就可以保证在突发情况下能快速恢复线路发生的相应故障, 并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抢修、现场指挥与调度, 以此来采集更多有用的信息, 确保故障线路可以快速的恢复运行。
1.2 系统故障的诊断以及定位
通过无线网络的架设, 如果系统中某一设备发生故障, 此项性能就可以完全确保对变电站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 进而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对故障进行智能化的诊断以及定位, 进一步确保了数字化变电站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1.3 对输电线路进行数字化的监控
在智能电网系统的电力输送线路上架设相应的无线网络, 进而可以将电力设施以及变电站等地方的数据、视频信号进行传输, 尽可能达到实时监控的效果, 进而确保电网运行的稳定与安全性。
1.4 对配电网进行数字化的监控
配电网同用电用户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需要进行持续、高效的运转。通过无线网络的架设与光纤系统构成双重备份, 对配电线路的相关故障、开关状态以及线路温度等情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 实现数字化的全方位监控。比如, 可以利用无线光纤技术, 也就是在光传输与红外激光传输信号的一种无线传输技术, 其是以空气为介质、激光为载体, 利用点对点或者一点对多点的方式进行连接的, 一般情况下也将其称之为“虚拟光钎”。配电网中无线光纤技术的架构如图1所示。
1.5 提供智能化的用电服务
利用电网系统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根据智能电表提供的相关增值服务, 不仅可以充分了解以及掌握用户每天用电情况与电器用电情况, 进而帮助用户了解峰谷时电价的差异, 使用电更加经济, 并且从电网单位的角度而言, 也能够实时掌握用户的实际用电情况, 对用户的用电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监控, 对电能利用与配置进行合理、优化的规划, 有效的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利用效率与可靠性。
2 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主要应用在电网系统中的无线技术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等。固定的无线接入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本地多点分配业务、可透明传输业务等。从技术发展形势方面而言,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与正交频分复用已经成为无线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核心。但是, 在加大对智能电网无线技术发展力度的时候, 也是存在着相关问题的, 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 兼容性问题。无线电网系统也是可以同其他电网系统进行兼容的, 比如:一般无线电力系统的频段都设置为1.8G, 与中国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非常接近, 一定要对其进行电磁兼容性的评估, 掌握其潜在的影响因素, 进而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二是, 可靠性问题。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对于无线专用通信系统的建设要求更为严格, 比如:电网的覆盖面积要求越来越大, 可能覆盖10千伏甚至220伏的电网;对于传输数据的可靠性、实时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并且一定要确保传输时间的短暂性, 最好缩短到毫秒级;对于通信带宽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三是, 频谱问题。大量布设计量网络就会增加频谱的拥挤程度, 进而导致影响系统最大的干扰源很可能就是系统本身, 这样拥挤的情况就会严重威胁无线网络的正常运行。
3 加强无线技术应用的管理措施
针对无线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定要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 以此来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无线电网频率需求分析、设备检测、系统规划、兼容分析、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进而确保无线电网能够顺利运行。
3.1 加强频率需求分析
现阶段, 对于智能电网的分析与研究有很多, 但是真正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却非常少, 进而导致几乎没有相关的借鉴经验。所以, 为了加强无线接入的管理工作, 相关的管理部门一定要加深对国内外智能电网发展情况的了解, 进而掌握其相关的运行原理, 了解接入无线网络之后, 其电力无线宽带的系统安全与技术特点的相关设计要求, 对无线频率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 为无线电网络的管理工作奠定可靠的基础。
3.2 加强对设备质量的检测
在现场进行设备质量的检测, 其是否符合国家无线电网络建设的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并且检测工作频率、发射频率、信道带宽等指标是否达到国家要求的相关标准, 进而确保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
3.3 加强系统兼容性的规划
对系统接入无线宽带之后的运行可靠性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的同时, 也要对系统与设备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及时了解系统设备之间电磁的兼容性, 以及工作频率、发射频率、带外杂散等指标的认证状况。
3.4 加强系统的兼容分析
对无线电力基站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并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与方案, 假如移动基站将会直接影响到无线基站的正常运行, 那么就可以采取调整配置频率以及添加滤波器等改进措施, 对相应的干扰信号予以排除;假如背景电平过大, 就可以采取调整基站天线仰角的措施予以处理。
3.5 加强对环境的监测
为了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电磁环境, 相应的无线监测站一定要充分利用移动监测车、手持式监测设备以及固定监测站对周边的电磁环境进行相应的监测。移动监测车可以加强对电磁背景的监测, 避免出现影响系统运行的小型宽带信号;固定监测站可以对运行频率进行专项的监测, 进而及时了解该频段的运行情况, 对无线电网的电磁环境进行分析。
3.6 落实相关管理工作
首先加强电力单位对频率台站的管理工作, 为落实相关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电力工作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渠道, 方便及时交流与沟通, 时刻注意各个宽带业务的运行情况, 避免发生各运行系统之间的干扰, 如果出现干扰因素, 一定要及时予以排除。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智能电网已经成为目前电力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会涉及到许多的学科与领域, 需要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 进而适应电网系统未来的发展需求。无线技术在其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了更多新问题与新思维, 有效的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发展。
摘要:目前, 智能电网是以智能控制为方法, 以信息平台为支柱, 包括电力系统中发电、配电、输电等各个环节。在电网系统的通信过程中依然是以光纤通信为主, 具有可靠性高、带宽高以及传输率高等特点, 但是随着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于办公智能化、配网自动化以及灾难应急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进而出现了无线通信技术, 其具有布设快速、不会受到地面因素的制约等优势, 进而在电网系统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为电网系统的综合构建提供了十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智能电网,无线技术,应用,管理
参考文献
[1]吴曦德.智能电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研究[J].网友世界, 2012 (15) .
[2]周经凯, 霍玲玲, 麻信洛等.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中无线技术应用与设计[J].工业控制计算机, 2008 (25) .
[3]钱祥华.新形势下智能电网技术应用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09 (20) .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及应用 篇10
关键词: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个人局域网,多址技术
0 引言
2002年2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限用于军用雷达的超宽带(UWB)技术可运用于民用产品上,同年4月,批准将3.1 GHz和10.6 GHz之间的免授权频段分配给UWB使用。自此,此项技术开始引起业界广泛关注。UWB在公共安全、军事效能、航空安全、医疗应用以及消费类产品与服务等诸多领域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1 UWB技术
超宽带(UWB,Ultra-Wideband)的核心是冲击无线电技术,即用持续时间非常短(亚纳秒级)的脉冲波形来代替传统传输系统的持续波形。从经傅里叶变换之后的特性来看,信号所占的带宽远远大于信息本身的带宽。美国FCC对于UWB的定义为:
undefined。 (1)
其中:fH、fL分别为功率较峰值功率下降10 dB时所对应的高端频率和低端频率;fc为载波频率或中心频率。
FCC规定UWB工作频谱位于3.1 GHz~10.6 GHz。如图1所示, UWB与其他技术的产品存在同频和邻频干扰问题。为了降低UWB设备对处于上述频段的其他设备的干扰,必须对UWB设备的发射功率进行限制。UWB信号发射的功率谱密度级可达-41.3 dBm/MHz。图2为FCC条例第15部分所规定使用的频谱限界。图2中分为室内使用和室外使用两部分,其中的主要区别是:室外的带外部分具有较高的功率衰落程度,其目的就是要保护现有频段或相邻频段及其他设备免遭UWB信号较强的同频干扰。
2 UWB接收机关键技术
超宽带的信号传输受到大尺度路径损耗、阴影效应、小尺度多径衰落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到达接收机的信号波形存在严重的失真;同时,信号还可能受到多址干扰、窄带干扰和背景噪声的影响。因此,UWB的研究与开发需要解决如下关键技术:接收机技术、同步技术和信道估计。
2.1 Rake接收机
当信道为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时,对于发信号的宽带特性,收信号r(t)具有内在的多径分集。在此情况下,Rake接收机可利用分集技术,从可分辨的多径信号中构筑合并的脉冲波形,以提高传输特性。
Rake 接收机的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
2.2 定时同步技术
目前UWB系统的定时同步方法分为两大类:①数据辅助的定时同步,该方法借助于事先设计的导符号训练序列进行定时捕获和跟踪,采用的训练序列有M序列、Gold序列、巴克码等,这类同步方法的优点是捕获速度快、跟踪精度高,但在系统带宽效率和功率效率上付出的代价较大;②盲定时同步(Non-data Aided),该方法借助于超宽带信号内在的循环平稳特征进行定时捕获和跟踪,不使用任何预知的训练符号,这种方法在系统带宽效率上高于数据辅助的同步方法,但捕获速度和同步性能有所下降,盲同步方法结合串行搜索比较适合于低成本、低功耗的低速网络。
2.3 信道估计技术
信道估计问题是UWB接收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基于脉冲的UWB系统中,采用Rake接收机合并多径信号能量并进行相干检测,信道估计问题即估计多径信号的到达时间和幅度。在基于OFDM的UWB系统中,接收机根据信道频域响应对每个子信道进行频域均衡后进行相干检测,信道估计问题即估计信道频域响应。
根据利用的先验信息分类,现有的信道估计方法分为:①数据辅助(Data-aided)的信道估计,这种方法利用已知的训练符号进行信道估计,具有估计速度快的特点,但其频谱利用率和功率利用率受到了一定影响;②盲(Blind)信道估计,这种方法不需要训练符号,而是利用信号自身的结构特点或数据信息内在的统计特征进行信道估计,其缺点是计算复杂度高、收敛速度慢。
3 UWB技术的应用
高速WPAN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个人空间内各种办公设备及消费类电子产品之间的无线连接,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换、处理、存储等。
(1) 在家庭应用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家用电器范畴的不断扩大,利用UWB技术为这些设备提供高速无线连接,使各种设备在小范围内组成自组织式网络,相互传送多媒体数据,并可以通过安装在家中的宽带网关接入英特网。
(2) 在办公室,办公桌上的个人电脑与各种外设之间通过错综复杂的线路相互连接。如果采用UWB技术将它们以无线的方式连接起来,则将改善线路连接情况,且这些设备可以在房间内自由地移动位置,当然这类应用一般只需要支持2 m~4 m的传输距离,但速率要求可以从几万比特至几百兆比特每秒。
(3) UWB技术还可应用于会议室等场所。参会人员坐在会议室中,能够利用自己的便携式电脑组建临时性的自组织网络,既可以共享演示文档,也可以共享投影仪和打印机等设备。
目前很多关于IEEE802.15的研究都集中于高速数据的传输。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随时随地需要高速的数据传输,比如对冰箱、微波炉、电灯、通风系统、热水器等家用电器进行控制所需要的控制信息就很简单。在家庭应用中,可以应用LR-WPAN组成家庭电器控制网络,通过中心控制器将各个电器、开关、通风系统和插座组网,实现家庭智能控制的功能。
4 UWB的不足与改进
单频段单脉冲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制定的关于民用UWB产品的技术规范,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①频谱不能充分利用所规定的矩形部分,由于商用超宽带设备是一个功率受限的系统,故这个问题将会影响到它的覆盖范围;②由于超宽带系统占据广阔的频率范围,其中包括蜂窝电话、蓝牙、卫星等传统无线通信系统的频段,为了避免相互干扰,在单脉冲单频段超宽带系统中需要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均增加滤波器,以避免超宽带系统对传统无线系统的影响。
多频带脉冲调制方式是一种改进的超宽带调制方式。该调制方式第一次出现在Intel公司于2003年3月向IEEE802.15.3任务组提交的高速WPAN物理层方案中。Intel递交的这份方案的特点有:把可用的频带划分为多个子带,每个子带的带宽大于500 MHz;系统可以根据数据速率、干扰、当地频谱规定等等因素选择部分或者全部子带进行传输;还能以合适的调制方式使用多个子带。
5 UWB的开发及发展前景
5.1 超宽带天线的发展
超宽带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天线设计。根据天线传输理论,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有效发射的天线尺寸和波长有关,由于超宽带信号占据极宽的频带,就必须考虑兼顾不同频率的信号,对天线的设计不能采用窄带通信的天线设计理论。
超宽带系统的天线在极宽的频带上很难一直都有很好的匹配阻抗。天线的发射效率和发射图案对发射的脉冲具有空间和时间的滤波作用。对于超宽带信号的不同频率分量,超宽带天线的辐射特性是不一样的。在考虑信道模型的时候必须考虑天线的影响,所以在工业界也曾有一种用天线的特性来定义超宽带的建议,就是因为天线设计是关系到整个超宽带系统性能的一个关键技术步骤。
5.2 超宽带芯片设计
超宽带技术的优点之一是结构简单,超宽带接收机可以用几个芯片,甚至单个芯片实现。目前很多公司在进行超宽带芯片的设计,比较著名的有飞思卡尔(Freescale)公司、Time Dpmain公司等。这些公司在超宽带技术的开发方面走在了前列,他们开发的芯片有些已经在军事和政府部门得到应用。其中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在802.15.3a芯片的开发中领先。到目前为止,飞思卡尔是唯一一家为无线连接应用提供商用化UWB方案的半导体制造商。飞思卡尔的芯片组XS110于2002年2月获得FCC原有UWB规则认证,该芯片使用DS-UWB方案,每秒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10 Mbit,可在10 m的范围内进行多条高清晰度视频流传输。
5.3 超宽带商用产品开发
2005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消费电子展(CES)上,众多超宽带(UWB)制造商和开发商纷纷登台亮相,展示了他们生产的各种原型机及其产品设计。其中,飞思卡尔半导体(Freescale Semiconductor)展出了一款由其前母公司摩托罗拉设计的具备UWB功能的手机,这种手机能连接便携式电脑,可从互联网上下载MP3文件或手机所拍的照片。该公司是UWB直接序列(DS,Direct Sequence)版本的主要支持者,其芯片还在其他产品上得到应用,如海尔公司具备UWB功能的高清电视(HDTV)以及三星与Intellon展出的混合无线网络。飞思卡尔的DS-UWB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无线产品之上,目前已销售给全球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客户,并已为多家公司及厂商所采用。目前飞思卡尔的XS110已经可提供高达110 Mb/s的速度传输,而不久推出的新品的传输速度将可达到660 Mb/s。
参考文献
[1]方旭明,何蓉.短距离无线与移动通信网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王金龙.无线超宽带(UWB)通信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邹卫霞,周正,张春青.UWB的调制与多址技术[J].济南大学学报,2004,18(4):319-321.
[4]王德强,李长青,乐光新.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J].中兴通信技术,2005(5):54-56.
[5]樊昌信.通信原理[M].第6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6]吴大正.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无线电技术及应用 篇11
摘要:软件无线电技术,顾名思义是用现代化软件来操纵、控制传统的“纯硬件电路”的无线通信。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重要价值在于传统的硬件无线电通信设备只是作为无线通信的基本平台,而许多的通信功能则是由软件来实现,打破了有史以来设备的通信功能的实现仅仅依赖于硬件发展的格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出现是通信领域继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摸拟通信到数字通信之后第三次革命。随着现代微处理器技术,软件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以及专用集成电路的进—步发展,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发展及其高新技术的应用前景也将日益广阔。它将在军事通信,民用通信以及个人通信等领域内发挥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通信 软件无线电 概念 技术
0 引言
现代通信的主要任务就是迅速而准确地传输信息。早期的通信手段是非常原始的,古代用烽火、狼烟、击鼓鸣金等方式通过声、光进行通信。随着文明的进步,又出现了以马匹、信鸽等为运载工具来传递消息。而对现代文明以及社会发展影响最深的通信方式莫过于电通信系统的出现及应用。随着电子管的出现,模拟通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随着香农信息论的提出,晶体管的出现,高速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以及ISDN和ATM等新技术的问世、发展及其应用,数字通信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下面介绍一下软件无线电产生的背景和应用。
1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以下我们先谈谈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基本思想及其优越性,以充分认识软件无线电产生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1.1 完全数字化 由于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力图从通信系统的基带信号直至中频、射频段进行数字化处理,因此,它是一种比目前任何一个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字化程度都要高得多的全数字化通信系统。
1.2 完全的可编程性 软件无线电通过一种通用的硬件平台,将通信的各种功能实现完全由相应软件运行来完成。它包括:宽频段内的可编程的信道调制方式、可编程的射频与中频频段、可编程的信道解调方式、信源编码、解码方式等等。
1.3 系统升级的便捷性与系统功能的可扩充性 由于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功能更多体现在软件上,因此,系统的升级只需改变相应的软件,即对软件的升级即可。显然,它比以往对硬件电路的设计与改进更加快捷。通过软件工具可扩展通信系统业务、分析无线通信环境、定义所需扩展增强的各项通信业务。
1.4 系统便于实现模块化 利用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对现行的通信系统均可实行模块化设计,模块的物理及电气接口性能指标符合统一、开放的标准。通过更换单一模块,可以维护或提高系统的性能,也便于系统间复用。
根据上述软件无线电的这些特点,再结合它在宽频段内可编程的特性,一方面使其符合军事上三军协同快速通信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民用领域,由于它可以通过软件编程,保持一种硬件平台结构的通用性。所以在移动通信领域内,可以对不同体制进行综合兼容,真正实现移动通信系统中—机在手,漫游天下的设想及其优越性。因此,软件无线电思想及技木的提出与实现是非常必要的。
2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思想
软件无线电是将模块化,标准化的硬件单元以总线方式连接构成基本平台,并通过软件加载实现各种无线电功能的一种开放式体系结构。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思想是:将A/D/A尽可能靠近天线;用软件来完成尽可能多的无线电功能。对于软件无线电的认识应该注意:软件无线电并不是不要硬件,而是把硬件作为一个基本平台。这个平台具有两个特点:①模块化、标准化;②以总线方式连接。一个典型的软件无线电平台可以将硬件单元划分成射频、中频、基带、信源和信令等各层,它们具有模块化结构,各层之间的连接通过控制总线和数据总线实现。软件无线电与软件控制的数字无线电(digital Radio)有着根本的区别:软件无线电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通信系统摆脱硬件系统结构的结构。在系统结构相对通用和稳定的情况下,通过软件实现各种功能使得系统的改进和升级非常方便且代价小,并且不同的系统间能够互联和兼容;而数字无线电的进一步发展并不能作到这一点,它只能导致对硬件和系统结构的更多的依赖。软件无线电是一种开放的系统结构。这种开放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对使用的开放性、对生产的开放性和对研制的开放性。这三个开放性将同时给用户、厂家和科研部门带来好处。软件无线电具有灵活性和集中性两大优点。灵活性即可以任意地转换信道接入方式,改变调制方式或接收不同系统的信号等,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实现对现有多种体制的“无缝”连接。集中性即多个信道享有共同的射频前端与宽带A/D/A转换器,以获取每一信道相对廉价的信号处理性能。
3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
软件无线电是近五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对它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其中的关键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开放式总线结构及实现 软件无线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开放性,这主要体现在软件无线电所采用的开放式标准化总线结构上,只有采用先进的边准化总线,软件无线电才能发挥其适应性广、升级换代方便等特点。由于软件无线电的研制国内外都起步不久,在研制开发过程中,必须逐步形成标准化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而标准化的总线则是构筑上述两个平台的奠基石。现有的软件无线电研究和实验系统中一般采用双总线结构,既:控制总线和高速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结构,如VME总线、PCI总线等,尽可能采用现有的工业标准,以便与利用已有的软件及硬件平台,加快开发速度。为了适应软件无线电的需求,可将VME总线作为软件无线电的首选总线。高速数据总线结构则是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标准,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研究,以期待得到适合软件无线电高速数据处理的总线结构标准。
3.2 宽带智能天线 宽带智能天线在软件无线电通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这是软件无线电不可替代的硬件出入口,只能靠硬件本身来完成,不能靠软件加载实现全部功能。它既有一个较宽的频率覆盖范围(如通常要求2—2000MHz宽),又具有自动感知干扰源的存在,并抑制其影响的能力,也具有自动增强所需信号的能力,并可兼容各种无线电通信制式。它比传统的天线(如采用扩频技术或强定向天线等手段)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3.3 模数转换(A/D/A) 在前面文中,我们已知软件无线电结构的基本待征之一是将A/D转换部分尽可能靠近射频天线,以在系统中尽早将模拟信号数字化,这样后级就可采用DsP等通用硬件来进行处理。因此,高速A/D/A转换在软件无线电系统中实际上作为一个标准接口,将RF/IF部分和通用数字/软件部分联接起来。因此,对软件无线电系统中A/D/A转换器的要求很高:高速A/D/A转换和数字/软件部分必须满足系统带宽;相应处理能力的要求;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及应用 篇12
在近年来,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无线电通信干扰技术已经迈进了成熟发展期间, 不少成熟的抗干扰技术已经成为通讯行业实施干扰与抗干扰方式的主要手段。
1、实时选频技术。在实时选频系统中, 通常把干扰水平的大小作为选择频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由实时选频系统所提供的优质频率, 实际上已经躲开了干扰, 可使系统工作在传输条件良好的弱干扰或无干扰的频道上。2、高频自适应抗干扰技术。高频自适应是指高频通信系统具有适应通信条件变化的能力。3、高速跳频技术。跳频通信就是针对传统无线电通信的弊端, 使原先固定不变的无线电发信频率按一定的规律和速度来回跳变。4、扩频技术。通过扩频技术, 可以把通信信号隐藏在噪声中, 而且只要对功率进行有效的调整, 就可对波状形的合成噪声实施编码和解码。
二、无线移动通信的应用
无线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带动着全球通讯行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交流, 它让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 这个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随着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和广泛使用, 它已经成为人们商业、工业、农业、国防事业以及卫星通信的重要通讯工具。
1、GPRS成为第三代通信的标准。GPRS是基于当前GSM网络, 通过扩展GSM的信道, 通过设定新的标准, 支持手机的上网和在线业务。2、我国的3G发展现状。2013年, 3G业务快速增长与移动通信刚性需求等因素推动我国3G用户发展加速, 预计2013年我国3G用户将增长1.5-1.8亿户, 用户规模突破3亿户, 用户渗透率超过30%。3、3G市场发展迅速。随着3G技术的日渐成熟与完善, 中国3G市场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 同时, 中国信息产业部还积极开展了3G业务、市场、政策和管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三、综合抗干扰技术
在未来的电子通讯当中, 不仅依靠单一的通信设备要完成各种抗干扰的能力, 而且需要在整个通信系统当中要真正实现综合抗干扰的能力, 在各种复杂、综合干扰前, 能够迅速的恢复和传递可靠信息, 来实现通讯对话, 这需要该设备有着强大的综合抗干扰的能力和技术。
1、基础信号处理的综合抗干扰技术。使用新一代通信抗干扰设备的技术和系统当中, 如仅采用基于信号处理的多种抗干扰措施, 如跳频、扩频、混合扩频、自适应干扰抑制、数据猝发、伪信号隐蔽、前向纠错等, 是无法显示综合抗干扰能力的。因此在抗干扰技术上, 采用跳频, 可以随机变速率跳频、自适应跳频等技术可以实现多样的数据传递。2、基于天线与传播的综合抗干扰技术。通讯中使用的移动无线通信系统当中, 除了必要的节点和接力机之外, 中心台和移动台都采用了全向天线, 因而干扰信号也会随之进入接收机, 而不会单向单面的进入接收机, 接收机能够通过自动调节, 方向定位跟踪、频道反复切换更新等技术, 抑制任何方向来的干扰或增强接收信息号的干扰比。3、抗干扰与对抗综合技术。在通讯过程中, 由于通信的手机、电话都会采用相同通信频道进行通信工作, 并且还有可能在使用的同时, 发出各种信号对对方的频道进行干扰, 这种地对空, 空对空, 地对地的通信干扰方式是较为常见的。
四、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
无线通讯抗干扰技术的发展主要趋势如下: (1) 新型抗干扰技术的发展。通信领域在不断更新新的通讯方式和通讯技术, 因此新型抗干扰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 (2) 抗干扰技术出现多样化。由于干扰技术的多样化, 频道复杂化, 因此多样抗干扰技术实现多样化成为了技术发展的重点, 其中典型的综合组合应用为跳频、直扩和跳时3种。 (3) 网络化抗干扰技术。计算机实现抗干扰技术可以在网络级就可以干扰和屏蔽部分信号, 达到最终的干扰手段。
五、总结
从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的发展形势和趋势来看, 无线通信的抗干扰技术已经从纵向到横向的发展, 干扰技术的复杂化, 多样化、综合化的结合导致了新型抗干扰技术也随之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清.超短波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2) :310-311.
【无线电技术及应用】推荐阅读: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07-10
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研究06-14
无线计算机应用技术07-09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论文10-07
无线通信新技术与应用06-05
无线局域网技术应用论文07-29
无线局域网及安全技术08-21
无线电设备应用与维修08-16
无线电通信技术09-01
电能无线传输应用方案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