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格式

2024-10-12

传输格式(精选4篇)

传输格式 篇1

一、视频信号传输中的MPEG-2技术

当今社会是一个数字信息化社会, 数字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将数字媒体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改变了人类接受信息的传统方式和途径, 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 进而改进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而且人们接触到的多媒体内容日益丰富, 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和数据, 这些多媒体内容拥有庞大的数据量, 对通信系统的带宽和存储空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视频图像的传输, 与文字与图像传输相比, 视频图像具有更加直观和更加高效的特点, 因此, 视频图像的传输问题成为多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国际范围内, 为了满足多媒体信息的压缩要求, 在经过了30多年的不懈努力后, 视频压缩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适用于不同应用领域的国际编码标准便应运而生。如静止图像的编码标准JPEG、视频编码标准H.264、H.263和活动图像的编码标准MPEG-1、MPEG-2和MPEG-4等, 而MPEG-7、MPEG-21也正在研究中。这些标准极大地促进了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网络、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发展, 对视频通信业务和视频压缩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保证更好的视频质量和更高压缩的同时, 对视频传输、码率控制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视频传输问题, 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压缩编码方法, 采用控制策略来解决远程传输时的网络阻塞、信道带宽限制。比较典型的如H.263的TMN8的码率控制算法以及H.264JM中的码率控制算法, 其中广泛使用的是MPEG-2的TM5算法。

二、MPEG-2标准简介

1. MPEG-2的设计初衷是为广播级电视质量 (CCIR6601格式) 的视音频信号定义压缩编码标准。

但最终结果是成为了一个通用的标准, 能在很大范围内对不同分辨率和不同输出比特率的图像信号进行有效编码。MPEG组织于1994年推出MPEG-2压缩标准, 以实现视/音频服务与应用互操作的可能性。MPEG-2标准是针对标准数字电视和高清晰度电视在各种应用下的压缩方案和系统层的详细规定的。MPEG-2不是MPEG-1的简单升级, 而是在系统和传送方面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和进一步的完善。MPEG-2特别适用于广播级数字电视的编码和传送, 被认定为SDTV和HDTV的标准编码。

2. MPEG-2视频压缩原理。

MPEG-2的视频编码技术主要基于2个概念, 即时间相关性与空间相关性。所谓时间相关性指的是物体前后运动的连续性。例如, 一扇门的开启不可能是开、关这2个状态, 而一定是关、微开、开等一系列的连续动作, 因此利用前一次的动作可以预测下一次的动作。空间相关性指的是空间内相邻物体的色彩和亮度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而非一个突变的过程。稍有一点美术常识的人都知道, 白色与黑色之间的过渡是渐进的, 而不是突变的。如果将空间每一点及时间上每一帧进行独立编码, 虽然能够表达所有的信息, 但是带宽非常大, 几乎没有那种载体可以经济地传送这种信号。另一方面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 也包含着大量的冗余信息。数据压缩正是基于这样的角度, 采用相应的编码方式将大量的冗余信息去除, 保留有用的信息, 有效地节约了带宽。

基于MC+DCT技术的混合编码器结构如图1所示。

MPEG-2编码码流是变速码流, 而大多数视频编码器的输出信道为恒定位率信道。因此, 当MPEG-2压缩码流在恒定位率的信道上发送时, 需要一个视频输出缓冲区来平衡编码器输出码率的波动。视频编码器根据信道的传输速率、视频输出缓冲区的充满度、编码帧的类型 (I, P和B帧) 及其帧图像复杂度动态调整量化参数来压缩视频数据, 使得工作与恒定位率信道上视频编码器的输出缓冲区既不产生上溢, 也不产生下溢, 做到既不丢失视频数据, 又能够充分利用信道容量。

三、视频通信中的码率控制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 视频码流的不均匀和网络带宽的不稳定, 对视频传输和存储很不利, 因此每一个编码系统都需要码率控制。码率控制是视频质量稳定和可靠传输的重要保证, 它通过一定的码率控制策略调整视频编码输出的码率使它与传输带宽相匹配, 而且保证获取最小的失真, 以及良好和稳定的接收质量。根据用户的网络接口选中的信道码率是否稳定, 码率控制可以分为恒定码率和变码率2种模式。

1. 变码码率控制。

能在延时短、高增益的视频网络中传输。在网络中视频码率控制较复杂, 一方面为了确保网络带宽的高效利用, 必须有一种管理机制来监督在指定的带宽中传输。另一方面, 在传输中由于网络繁忙会使信道误码率增加, 会进一步增加传输的不可靠性。

2. 恒定码率控制。

一般通过调整帧率与各编码单位的量化步长来实现。它通常由以下4个步骤构成:

(1) 帧率调控。选择视频序列的传输帧率, 确定需要编码的图像帧。

(2) 在当前图像帧编码前, 预测其目标码率。

(3) 为帧内各编码单位选择适当的量化步长, 以使该帧输出码率尽量接近于目标码率。

(4) 对该帧编码后, 准备编码下一帧。

对于恒定码率的码率控制, 一般采用平滑缓存器调整输出, 使码流以一个稳定的码率进行传输或存储。其中, TM5码率控制算法是在保证缓冲器不上溢和下溢的情况下, 通过估测每帧图像的复杂度来分配比特数, 同时决定量化参数。最常用的技术是调整一些编码参数作为缓冲器饱和度函数, 如反馈控制等。另外, 也可以如前向反馈控制那样使用当前图像的活动性, 为编码器提供另一种需要的编码方式。

对于运动图像压缩标准, 不管是MPEG-1、MPEG-2、MPEG-4还是H.263, 仅详细规定了压缩码流的语法结构和基本压缩算法, 而对算法的实现没有限定。这种开放式的框架式的标准使得标准既方便了不同产品间的互联, 又允许人们根据应用背景确定不同的编码策略, 以提高编码效率。其中的码率控制是编码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MPEG-2技术的应用

在多媒体通信中, 压缩视频流需要在带宽需求不一致而且需要变化的网络上传输, 为了充分地利用提供的网络资源, 并保证用户获得最优的质量, 在视频通信系统中需要引入某种流控制机制。

MPEG-2的TM5码率控制算法是一种优秀的码率控制算法, 由于它引入了复杂度分析、码率分配、码率控制、自适应量化等概念方法, 从而可以较准确地控制视频流的输出码率。它对普通视频序列的压缩效果较好, 但由于算法本身的局限而没有办法避免一些困难, 如MPEG-2的TM5码率控制算法没有考虑处理场景切换带来的问题。同一画面中宏块与宏块之间编码质量不均匀。自适应量化是对量化参数的调整不适当、不均匀某些参数的过度调节。码率控制算法前后各个步骤之间并不能有效地一起工作, 存在着互相抵消效率的问题, 从而导致编码效率的下降。

MPEG-2的TM5算法是一种有效的码率控制策略。MPEG-2编码标准对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以及数字电视通信产生较大的影响, TM5算法提出了一个参考的码率分配策略, 尽管该算法能够较好满足的视频编码,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还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PACS中动态图像传输格式比较 篇2

关键词:PACS,动态图像,DICOM

与静态图像不同,目前动态图像在PACS中除了以标准DICOM存储外,主要还有AVI、MPEG、MOV等几种格式:DICOM格式: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的国际事实标准;AVI格式:音频视频交错(Audio Video Interleaved)的英文缩写。这是由微软(Microsoft)提出,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视频格式,缺点是数据量较大;MOV格式:这是由苹果(Apple)公司提出的一种视频格式;MPEG:是动态图像专家组(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缩写,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与IEC(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Committee)联合开发的一种编码视频格式。MPEG是动态图像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现已被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平台共同支持。

本文分别采用上述格式采集、储存,并将各种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动态超声图像采用美国GE公司Logiq 9,M7C凸阵探头。对“国标仿组织超声体模106BD(如图1)”进行扫描。

1.2 方法

1.2.1 扫描条件

扫描条件如表1所示。扫描后在B超机内存储5s图像“PHANTOM.RAW”。

1.2.2 采集不同格式的动态图像

(1)DICOM格式的动态图像。

将计算机(Duo CPU2.6/2G/200G/100M)与GE Logiq 9的DICOM接口直连,回放“PHANTOM.RAW”并同时用PACS软件采集,得到5s DICOM格式的动态图像“PHANTOM.DICOM(608*480矩阵,13Hz)”。

(2)AVI格式的动态图像。

用“中科恒B超工作站”与GE Logiq 9的S-Video口相连,回放“PHANTOM.RAW”采集得到5s AVI格式的动态图像“PHANTOM.AVI(608*480矩阵,15Hz)”。

(3)MOV格式的动态图像。

采用“世纪之星PACS B超工作站”与GE Logiq 9的S-Video口相连,回放“PHANTOM.RAW”,得到5s MOV格式的动态图像“PHANTOM.MOV(608*480矩阵,15Hz)”。

(4)MPEG格式的动态图像。

利用软件将“PHANTOM.AVI”转为MPEG格式的动态图像“PHANTOM.MPEG”。

1.2.3 不同格式动态图像比对及分析

对上述4种格式图像进行比对分析如表2所示。

2 结果

对上述不同格式动态图像显示结果评价见表3。

3 讨论

(1)实时同步采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病人数量较多时显得尤其重要。当以DICOM方式时,每采集5s的动态图像需费时4min多,占用大量机器时间,在医生工作较繁忙时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图像采集。

除DICOM格式外,其他三种格式的动态图像都能做到实时同步采集,其操作基本不影响医生的正常工作。

只有DICOM格式的图像能够回写到原设备进行测量、重建等。

在时间、矩阵、帧频基本相同的情况下,DICOM格式动态图像的数据量是其他格式的2~10倍,而MPEG格式的数据量最小,约为前者的十分之一;在空间分辨力、诊断效果方面,DICOM格式最佳,AVI、MPEG格式与DICOM格式相比差别不大,MOV格式较差。

(2)DICOM格式B超动态图像作为医学影像的国际标准,图像质量优异,包含丰富的临床诊断信息和病人信息,最适于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应用;但其采集时间冗长、数据量庞大,给实际操作带来很多困难和不便。

(3)动态图像每秒的数据量是单幅静态图像的几倍至十几倍,庞大的数据流量会给PACS采集、存储、调阅等各环节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不影响临床诊断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数据量。从这种角度出发基于动态影像诊断的设备如超声、胃肠、DSA、内窥镜等,在接入PACS时何种情况下应该采集静态图像、采集动态图像的时机与持续时间,应分别从医学和管理角度加以考虑进而作出规范。同时针对动态图像采集的方法和采用的格式,应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合理选择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张键,等.基于DICOM标准的大型医学影像分布式存储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4):85-87.

[2]徐庐生,叶志前.谈PACS评估[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5):62-65.

[3]徐潘辉,等.通用图像格式转换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医疗设备信息,2006(3):1-5.

[4]汪觉民,郑昶,徐庐生.Full PACS的评估与实践[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9,15(3):57-60.

传输格式 篇3

1 混沌加密系统的含义

图文混沌加密是一种改变以往只能对单一的图文格式进行加密、解密,更具有实用性、能够更好地保障信息安全的一种信息加密系统。它是一种利用混沌映射而运作的非线性动态系统。混沌现象是一种高度复杂、看似随机实则十分具有规律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将两个具有相似性的初始数值通过同一个混沌函数进行迭代运算,在经过一系列的函数运算后,将会得到一系列毫不相关的数值序列。一方面,混沌现象是一种确定性系统,具有高度复杂性,表面看起来十分混乱;另一方面,混沌现象又是一种难以预测性的系统,不可分解,实质看起来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就混沌信号而言,一方面,它具有非周期性、与噪音相类似、具有连续的宽带频谱这3大特性,这3大特性使混沌信号具有天然的、十分好的隐蔽性;另一方面,由于混沌信号对于初始数值以及混沌参数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从而使混沌信号又长期地具有不可预测性。混沌信号的天然的隐蔽性、长期不可预测性以及高度复杂性易于形成非周期性、看似随机实则十分有规律的混沌序列,因此混沌信号十分适用于通信中信息的保密,能够很好地保障通信安全,很好地保障信息权利人的权益不受损害。

在国际上利用混沌加密系统来确保通信安全的热潮一直不曾退去。1990年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混沌同步方法以确保通信安全,之后关于混沌加密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并且随着相关研究的发展,这些研究不断以新内容丰富、完善混沌理论,混沌理论不断地发展,其实用性不断地增强。但是混沌理论中应用于无线的混沌加密系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仍不具有实用性,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近几年基于保障互联网传输过程中信息安全的混沌加密系统才开始有所发展,由于其收发不会受到同步的影响并且具有传统密码学的优点,因此其十分适合应用于互联网传输过程中以此来保障通信的安全性。

在互联网传输过程中要保障通信安全通常会采取信息加密法。一方在传输信息时通过一定的加密方法将明文与密钥转换为密文,计算机另一方在收到密文后,通过一定的解密方法,将密文转化为相应的明文,以此来保证在互联网中传输信息的安全性。就简单的应用而言,一般来说只是针对某一种文件类型进行加密处理,传输给对方后,对方通过计算机进行解密,在这一过程中已经丧失了与之前应用程序的关联性,因此很难保持多种文件格式类型不变。在互联网传输过程中进行加密,如何保证各种文件的格式类型不变,以及如何对各种各样的文件格式进行正确的识别与分析,这在互联网通信安全保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需要我们去解决。

2 对图文进行混沌加密的多格式的包容性

在Windows系统的注册表当中,文件扩展名与文件格式类型是同一级的主键,扩展名主键的默认值恰好是文件格式类型的主键名称。一般而言,就文件格式类型来说,同一文件格式类型可能会有多个文件扩展名,与多个文件扩展名相对应。例如,文本文档这一文件格式类型,它就可能对应TXT、DIC等文件扩展名。图像文档这一文件格式类型,它可以对应JPG、JPE、JPEG等多种文件扩展名。而文件扩展名则与其相反,它只会对应一个文件格式类型。

在识别文件格式类型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采取识别文件扩展名的方法来判断文件的格式类型,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读取文件内部的文件头来识别该文件的格式类型。例如,在识别位图文件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读取其内部文件的文件头(BITMAPFILEHEADER)来识别文件的格式类型。但是不同格式类型的文件具有不同的文件头结构,如果要采取识别文件头结构的方法来识别文件的格式类型,这就要求程序能够负担庞大的工作量,这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同时存在一些文件,其内部文件是经过加密处理的,因此不能读取该文件的文件头,从而导致无法识别该文件的格式类型。因此,在加密与解密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通过读取文件扩展名的方法来识别该文件的格式类型。读取扩展名在识别文件格式类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实践中,最常用的就是Windows操作系统,在这一操作系统中,主要存在两种文件系统:FAT、NTFS。这两种文件系统对文件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FAT文件系统而言,它对文件名主要有以下要求:文件名可以含有多个空格;文件名必须以字母或数字开头,可含有所有字符(:?/[];=^*|除外);文件名最多可以含有255个字符,其中包含路径;文件名可以包含用点来分隔开的多个扩展名,并且不区分大小写。就NTFS文件系统而言,它对文件名主要有以下要求:文件名与目录名最多可以含有255个字符,其中包含扩展名;文件名可包含所有字符(?/[|:这些字符除外);不区分大小写。

3 图文混沌加密过程中对多格式图文传送前的预处理

不同的文件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但是这些不同的文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被存入计算机的,可以利用这一个共同点来处理不同类型的文件。根据文件名的命名规则,在一个文件名中并不是所有的字符都是扩展名,只有在点符号之后的字符才是文件的扩展名,因此在识别文件类型的过程中,可以将点符号之后的所有字符单独提取出来并加以保存,从而使其在文件加密、文件通过互联网传输、文件解密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保持其扩展名不变。由此,当文件最终经过文件解密这一阶段后,由于其扩展名经过保存在传输过程中一直保持不变,从而其与文件的关联性也一直保持不变,因此最后在文件解密之后依然能够正确地识别文件的格式类型。

(1)要进行对所要加密的文件的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需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通过二进制的方式打开所要加密的文件;打开所要加密的文件后,要记住其路径名与文件名;将所要加密的文件记入内存。

(2)将所调入内存的文件进行加密。文件一旦被调入内存,就必须马上对其进行加密。建议使用Henon与Logistic这两种混沌映射来产生一组混沌序列从而对文件进行加密。在通过以上两个混沌映射产生流密码之后,需要将坐标置换技术与混沌掩盖通信技术这两种技术进行组合,然后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文件中的数据不仅包括文件头还包括文件体。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仅仅通过文件内部的文件头来进行识别文件格式类型这一复杂的过程。在文中,将两种混沌映射复合使用,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不仅对文件数据进行了加密,还对数据在文件中的位置进行了加密。这种做法能够增强文件加密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保障互联网传输过程中的通信安全。

(3)要对文件扩展名进行相关处理,以保证其在文件加密、文件传输、文件解密过程中与原文件的关联性。不同的文件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但是这些不同的文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被存入计算机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个共同点来处理不同类型的文件。根据文件名的命名规则,在一个文件名中并不是所有的字符都是扩展名,只有在点符号之后的字符才是文件的扩展名,因此在识别文件类型的过程中,可以将点符号之后的所有字符单独提取出来并加以保存。具体来说,文件处理完之后,要在文件名之后加上_Enc,并与所处理的文件存入同一文件夹中。例如,如果所处理的文件的文件名为abc.qwer,那么在文件处理完之后要在文件名之后加上_Enc(即abc_Enc.qwer),然后将此文件名与被处理的文件存入同一路径的相同文件夹之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文件扩展名与原来文件的关联性,从而能够保证准确地识别文件的格式类型。

4 计算机对混沌加密的多格式图文的识别

在将经过混沌加密的文件传输给网络另一端的接收人之后,对方需要在接收之后将经过混沌加密的多格式图文进行解密。(1)对方需要以二进制的方式打开文件,读取内存;(2)与加密的过程相比,解密的过程与其正好相反,必须按照与加密过程相反的过程对加密文件进行解密,在解密过程中对于利用位置置换技术的文件要注意在进行解密的过程中从最后一个字符开始解密;(3)解密完成后,以与加密过程中的方式相同的方式去识别文件的扩展名,并将文件名字改为abc_Enc_Dis.qwer,然后将其与解密后的文件存入同一路径的文件夹。

5 结语

图文混沌加密系统改变了以往只能对单一图文格式进行加密的状况,它是一种全新的、更具实用性的加密系统,能够更好地保障通信安全。相对于传统密码学,图文混沌加密具有更好地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但是图文混沌加密系统到目前为止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成熟的评测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红,林士胜.图文混沌加密在互联网传输的多格式处理与识别[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0,(1).

[2]王军.数字图像的混沌加密方案[J].微型机与应用,2009,(5).

[3]车晶.关于数字图像混沌加密技术的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2).

传输格式 篇4

随着现代计算机及光电技术的发展, 测绘技术已经和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全站仪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 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 (斜距、平距) 、高差测量等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全站仪具有测量精度高、功能全、可靠性好等特点, 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施工放样、变形监测及精密工程测量等领域。在开展这些测量工作时需及时获取全站仪的测量数据, 并需对观测数据进行格式转换。SOKKIA SET系列全站仪因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及可靠的稳定性, 在生产、教学以及研究单位中拥有较大的用户群。现针对该系列的全站仪, 应用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实现电脑与全站仪之间的数据传输及数据格式转换。

2 数据格式分析

2.1 SOKKIA SET系列全站仪的原始观测数据格式

SOKKIA SET系列全站仪的原始观测数据文件为SDR33格式, 为纯文本文件。如下图所示为SDR33格式的数据文件。

原始观测数据文件记录观测时间、测站、参数设置及状态等相关信息。数据记录行中, 每行前4个字符分别为标识符和来源码, 如08TP表示地形测量中测得的碎部点坐标。测绘软件无法直接使用原始观测数据文件, 需经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提取及格式转换。原始观测文件的来源代码为两位字符表示, 其含义见下表。

2.2 南方CASS地形地籍成图软件的坐标数据文件格式

坐标数据文件是CASS软件最基础的数据文件, 扩展名是“DAT”, 其格式如下图所示。

其数据文件格式具体说明如下:

1点点名, 1点编码, 1点Y (东) 坐标, 1点X (北) 坐标, 1点高程

N点点名, N点编码, N点Y (东) 坐标, N点X (北) 坐标, N点高程

3 数据传输及格式转换

3.1 MSComm控件

Visual Basic的MSComm通信控件提供了一系列标准通信命令的接口, 它允许建立串口连接, 可连接到其它通信设备, 并可发送命令、进行数据交换以及监视和响应在通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错误和事件。

使用MSComm通信控件需设置端口、串口通讯参数及接收数据格式等属性。具体设置代码如下。

MSComm1.Commport=1‘设置通讯串口端口为1

MSComm1.Settings=”1200, n, 8, 1”‘设置通讯参数

MSComm1.InputMode=comInputModeText‘以文本方式取回数据

MSComm1.PortOpen=True‘打开通讯端口

全站仪的通讯端口和软件的通讯端口设置应一致, “1200, n, 8, 1 (取消检验位选项) ”。

3.2 数据上传

SOKKIA SET系列全站仪的坐标数据输入指令为“/Dg”, 其具体形式为:

“/Dg X坐标, Y坐标, H高程, 点号CRLF”

向全站仪上传坐标数据时, 通常是通过读取坐标数据文件实现批量上传。其主要代码如下。

使用该代码上传坐标数据, 只需使用通讯电缆连接全站仪并开机, 无需进行其它操作即可上传数据。

3.3 数据下载

SOKKIA全站仪附带内部存储器, 可存储约10000个点的数据。在全站仪操作界面上使用“通讯输出”功能可向计算机发送坐标测量数据, 为SDR33格式。计算机串口接收全站仪坐标数据的主要代码如下。

3.4 数据格式转换

依据SOKKIA全站仪的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及来源代码进行数据分析, 坐标数据记录行每行的字符数为85。前4个字符分别为标识符和来源码, 其后依次为点号、X坐标、Y坐标、H高程及备注信息, 各占16字符, 可使用Visual Basic行读取的文件操作方法来进行数据提取及格式转换。以下代码可将SOKKIA SDR33格式的原始观测数据文件转换为CASS软件的数据文件。

处理坐标数据

4 结语

本文利用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实现SOKKIA SET系列全站仪及计算机之间的通讯及数据传输, 通过程序代码读取SDR33格式的数据文件, 可灵活转换为其它格式。程序代码可进一步灵活扩展功能, 实现全站仪实时动态观测及观测数据自动处理, 具有一定实际应用意义。附图为实际应用通讯软件的操作界面。

摘要:利用Visual Basic的MSComm控件实现SOKKIA全站仪及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及数据格式的转换, 给出处理方法的程序代码和应用实例。

关键词:SOKKIA全站仪,SDR33,CASS,MSComm,数据格式转换

参考文献

[1]李鸿吉.Visual Basic高级编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范逸之.Visual Basic与RS232串行通讯控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范逸之, 陈立元.Visual Basic与RS-232串行通信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翁丰惠, 李军国.数字化测图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上一篇:安全自动控制下一篇: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