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的穿行(精选3篇)
哥特式的穿行 篇1
引言
“哥特”一词原本指公元三世纪前后在北欧居住的、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 罗马人称这一部落为“蛮族”“凶狠”“粗鲁”的代名词。后来意大利人法萨里用哥特一词来指称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地下藏尸所等。[1]随后, 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 “哥特”一词则逐渐被赋予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十八世纪中后期, 哥特一词成为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 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它代表了神秘、恐怖和超自然的力量。这些小说多以被鬼怪缠绕的城堡、墓地或者是野外的山地荒原为背景, 以神秘、阴森和恐怖为氛围, 多描写复仇、暴力或者凶杀、鬼怪、幽灵等内容, 充满了神秘和悬念。
艾米莉·勃朗特是深受哥特式文学影响的作家之一, 在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 哥特式风格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本文用恐怖、神秘、阴冷等哥特式典型特征, 使得文章所讲述的故事一直处于阴霾和恐怖的氛围之中。“恶棍英雄”希斯克利夫迷人而可恶的形象、既是迫害者又是受害者的角色, 倔强而野蛮的凯瑟琳, 他们均体现着浓浓的哥特式特点。复仇爱情主题下的阴谋诡计与爱恨情仇, 更是典型的“哥特式”主题。
一、环境的哥特风格
环境刻画方面《呼啸山庄》采用了典型的哥特式手法。首先, 建筑的哥特式风格。呼啸山庄本身便是坐落在约克郡的一个荒原上, 它远离尘世喧嚣, 与世隔绝, 完全暴露在恶劣的气候中, 这里日夜经受着风暴的侵袭, 迷雾遮天。更为细致的, 呼啸山庄被作者描写成“狭窄的窗子深深嵌在窗壁内, 两边墙角用凸出的大石头保护着”, 大门周围留着“古里古怪的石刻”, 还刻着“1500这样一个年份”。山庄里面, 终年见不到阳光透进来, 昏暗阴森, 冒着一股寒气。
其次, 恶劣而超自然的天气也体现了哥特式特征。故事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现出典型的哥特式天气, 如租客洛克伍德走进呼啸山庄的那个晚上, 风雪交加, 营造了一种奇特、恐怖和神秘的氛围, 引人入胜。随后故事的情节也在这种哥特式天气中发展, 如在凯瑟琳下葬的那个夜晚, 雷鸣电闪;希斯克利夫死的深夜, 暴雨入注。沉沉的夜幕, 呼啸的狂风, 猛烈的雨雪, 这种哥特式的天气使整个故事始终笼罩在阴霾和恐怖的氛围中。
最后, 是作品中超自然场景的描写。呼啸山庄内部尤其是凯瑟琳房间的摆设更加衬托了呼啸山庄的诡异:“全部家具只有一把椅子、一张衣橱, 以及一个庞大的橡木柜, 近顶端处开了几处方洞, 活像马车的窗户。我走进这个家伙, 朝里看去, 才发现它是一张模样奇特且古老的床榻。”正是在这个房间租客洛克伍德做了恐怖的噩梦, 在梦中, 他看到凯瑟琳苍白的脸孔靠在外边的玻璃床上, 她把一只手伸进打破了的窗户, 要求进屋来, 凯瑟琳哀叫着:“放我进来吧!二十年啦, 我在外流浪了二十年啦!”洛克伍德梦中凯瑟琳的呼唤这一幕与灰暗荒凉的背景联系起来, 使小说一开始就充满了神秘、灵异的超自然色彩, 将小说的哥特式特点渲染到了极致。
没有城市、工业、时尚, 只是荒凉的狂野, 黑暗的田庄, 嶙峋的怪石。作者通过对建筑、天气和场景的哥特式描述, 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情绪, 哥特式恐怖气氛的营造为希斯克利夫这个恶棍式英雄的复仇渲染了气氛。
二、人物的哥特风格
(一) 希斯克利夫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还表现在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恶棍英雄形象的塑造上。恶棍英雄式的主人公是哥特小说的一大主要特色。评论家莱斯利·菲德勒在《美国小说中的爱和死亡》一书中这样论述:“恶棍英雄确实是哥特体裁的创造……该体裁往往以恶棍英雄既引诱别人又自己遭苦难、既迷人又邪恶为主题。”[2]换句话说, 恶棍式的主人公既是一个受害者, 也是一个伤害他人的人。
首先, 在外貌上, 希斯克利夫符合哥特式的风格。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肖从利物浦捡回来的一个无家可归的吉普赛人。据奈丽的描述, 他“粗糙的像锯齿, 坚硬的像磨石”, 当时的他黑黝黝的, 就像是从地狱里捡回来的, 是一个粗野、暴躁、充满野性、精力充沛的孩子。后来, 当他发迹回到呼啸山庄, 虽然单从服装和举止来看, 十分绅士, 但他阴沉的脸庞, 时刻给人傲慢不逊的感觉, 仍然体现着哥特式人物的特点。
从性格方面来看, 希斯克利夫是性格孤傲的叛逆式的人物。无家可归的希斯克利夫被带到呼啸山庄受尽欺压, 特别是辛雷登对他的欺压, 从这方面, 读者对他寄予了一份同情, 对他的反抗与叛逆抱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但是之后他不仅向他的仇人复仇, 而且向那些无辜的后代复仇。他的这些复仇行动带给别人的痛苦远远超出他曾经在呼啸山庄所遭受的痛苦。此时的希斯克利夫已经从一个受迫者转变成一个压迫者, 他像一匹脱缰的野马, 无视人世的道德, 肆意践踏一切世俗的规则。“他厌恶别人的卖弄感情, 厌恶别人彼此之间表现的那种亲热劲他爱、他恨, 全部搁在他的心里……”[3]
显而易见, 让人既同情又憎恶的希斯克利夫正是源自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
(二) 凯瑟琳
凯瑟琳哥特式人格首先表现在她的倔强和野蛮。远离城市文明和充满野性气息的居住环境使凯瑟琳从小就没有受到了多少教育, 也不曾受到什么约束, 童年以及少年几乎都是在荒原上奔跑嬉闹度过的, 耳濡目染农民粗野的言谈举止以及毫无节制的爱和恨, 使她从小就性格倔强, 难以驯服, 如为了让奈丽离开房间, 她“从我 (奈丽) 手里把, 抹布夺过去, 而且使劲狠狠地在我胳膊上拧了一下, 拧得很久她跺脚, 犹豫了一阵, 然后, 无法抗拒她那种顽劣的情绪, 便狠狠地打了我一个耳光, 打得我的两眼都溢满泪水。”
其次表现在她违背本性的选择。一次偶然的机会凯瑟琳闯入了画眉山庄。画眉山庄似乎有满足她虚荣心的社会地位、舒适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位有文化修养的丈夫。为了追求所谓的文明, 她最终还是背叛了希斯克利夫, 背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凯瑟琳“没有在暴力面前低头, 却经不起金钱、门第的诱惑, 背叛了自己为之骄傲的爱情。”[4]“她的阶级意识和虚荣心, 使她受到画眉山庄舒适生活和林顿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度的吸引, 投入到林顿的怀抱。”[4]凯瑟琳最终违背了本性, 即从充满野性气息的呼啸山庄走进了铺满红地毯的画眉山庄, 婚姻使她丢了灵魂。
哥特式下扭曲的各色人物在矛盾中痛苦挣扎, 在痴恋中撕心裂肺, 引着读者进入那个恐怖、癫狂与野性的世界。
三、主题的哥特风格
《呼啸山庄》主题的哥特风格表现在爱、恨、阴谋和复仇中。
呼啸山庄老主人恩萧捡回吉卜赛弃婴希斯克利夫,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和辛雷登兄妹一起长大。与妹妹不同, 哥哥辛雷登从小就非常讨厌希斯克利夫。随着呼啸山庄主人老恩萧的离世, 辛德雷成为了一家之主, 失去庇护的希斯克利夫被当做仆人和佃农对待, 遭受百般羞辱与虐待。与此同时,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由于性格和爱好上的一致而成为最好的朋友并产生了朦胧的爱情。然而, 两人的爱情没有修得正果, 邻近的画眉山庄的林顿向凯瑟琳求爱, 凯瑟琳对他表示了好感并决定嫁给他, 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
三年后希斯克利夫发财回来, 愤恨的希斯克利像一头邪恶的野兽一样一步一步实施他的复仇计划引诱辛德雷愈加的堕落并谋取呼啸山庄, 教唆其儿子成为无赖和文盲, 骗伊丽莎白为妻……因为他的疯狂报复, 他先后害死了自己的妻子、辛雷登、甚至还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小林顿。为了把画眉田庄的财产归于自己名下, 他甚至不惜逼自己的儿子临死前娶凯瑟琳的女儿为妻。最终, 他用卑鄙恶劣的手段毁掉了两个家族, 并将上一代的恩怨强加于下一代的生活。寒风肆掠的平原上, 阴冷的呼啸山庄中是他那能让所有人都冰封的心。
作者让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计划一步步得逞, 但是, 这一切并没有给他带来丝毫的满足与愉悦, 相反, 他的生活失去了方向, 陷入更大的绝望与迷惘中……希斯克利夫被凯瑟琳的鬼魂缠绕得坐卧不宁, 不思饮食睡眠, 整夜在原野上漂荡, 最终在抑郁和精神错乱中死去。
这部小说里, 并非欢乐, 而是阴郁仇恨误解怨愤交织混杂成为爱情的主色调。爱恨交织之下, 是各色的阴谋、恐怖的复仇和无边的矛盾和痛苦, 在这样的主题下, 成就了呼啸山庄主题的哥特式风格。
四、结束语
《呼啸山庄》堪称英国文学中的瑰宝,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有评论家说:“《呼啸山庄》光这个名字就足以使人浮想联翩。在伦敦的大街上听到它, 一时过往的车辆、行人的嘈杂声都消失了——我们的心灵耳里充满了溪流奔腾、雷声轰鸣, 还有荒野上的风声呼呼。”[5]。《呼啸山庄》的环境、人物、主题的哥特式风格增加了《呼啸山庄》的现实感和真实感, 引着读者进入艾米莉·勃朗特所创作的恐怖、癫狂与野性的世界。哥特式风格使《呼啸山庄》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成就了这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通过展现大量的哥特式色彩, 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从而使本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的环境, 人物和主题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进而对文中所融入的哥特式风格进行阐述。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式风格,环境,人物,主题
参考文献
[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 2001 (03) .
[2]Marie Mu1vey-Robert, ed, 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M].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111~112.
[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4]贺祥麟.《西方现实主义文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231~230.
[5]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浅析哥特式教堂中玻璃的艺术语言 篇2
关键词:哥特式教堂,玻璃,建筑结构,材质
说起教堂,最著名的还是哥特式教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高高的尖塔,其次是富丽堂皇的彩色玻璃窗。玻璃是一种具有折光反射作用的建筑材料。因此,玻璃就与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玻璃不仅是为建筑服务的材料,更是一门艺术,它体现着深邃而丰富的美学意义。材质文化不仅能真实的反应建筑的结构逻辑和空间逻辑,还能表达建筑物的历史文化,形成具有精神活动的场所。利用材质所具有的特性,使人的视觉产生建筑之美。然而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材质、建筑结构的完美结合。哥特式教堂的玻璃材质不仅仅能满足此效果,还能与建筑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使建筑更具有美感。
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改变
建筑需解决人类的是依靠结构技术覆盖一个有某种特定功能的空间。哥特式教堂是12至13世纪,西欧建筑发展的高峰,其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的成就独树一帜。哥特式教堂的结构既要安全可靠、便于施工、经济耐用,又要和谐、匀称、有条有理,同时它也要同空间结合产生为宗教服务的艺术感染力。
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第一个特点是使用肋架券,也就是把整体的罗曼式筒形拱分解成承重的券和不承重的“蹼”两部分。券架在柱子顶上,“蹼”架在券上。“蹼”的重量传到券上,由券传到柱子再传到基础。这是一种框架式的结构,券成了肋,重力的传递很明确。经过肋架券分割的拱顶尺度明显变小,显出了向上的动势,看上去更轻巧并和连排的墩子、玲珑的空廊、精巧的玻璃花窗等等构件看起来和谐整体。
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第二个特点是使用尖券,也就是肋架券都不是半圆形的而是尖形的。尖券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调节起券的角度,使券脚同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不同跨度的拱和券的最高点都在一个高度上,第二个好处是侧推力比半圆券小,使中舱上部能开比较大的高侧窗,达到中舱更明亮的效果。
哥特式教堂结构的第三个特点是使用飞券,减弱中舱拱顶的推测力。飞券成排地跨越在舷舱上空,以致教堂的外观轻灵通透,极富弹性,克服了大多数罗曼教堂的沉重封闭甚至笨拙。尤其在圣坛部分,半圆形的外墙作放射状排列,衬着蓝天更充分地显示出飞越的灵巧。空前未有的结构创新,成就了空前未有的建筑艺术。
这三种结构特征改进了罗曼教堂里为了平衡中舱顶拱的推测力所使用的方法,中舱上部不能开比较大、比较多的高侧窗,使教堂内部进不去光亮,以致中舱很阴暗。在哥特时代,教堂的建筑结构有所改变,哥特式教堂中殿的拱顶采用了肋架券,侧推力转移到了柱子上,而且尖券的运用也减少了拱顶的侧推力。因此,哥特式教堂的中殿就设计了大面积的高侧窗,侧廊的窗户也可以开的很大。这样,在哥特式建筑结构中,玻璃的运用使建筑更具有审美意义,这也为了以后的哥特式教堂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罗马帝国时期,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发展时期,随着罗马帝国逐渐衰亡之后,相关玻璃制造技术也渐渐的消失了。虽然玻璃的质量下降,但玻璃技术没有消失,人们对玻璃还是非常重视。正是因为如此,西方玻璃工艺得以再次复兴,并随之不断发展。在12至13世纪,欧洲玻璃工艺还是只能制造出面积比较小、透明度很低、色彩偏暗的各种杂色玻璃。由于这种玻璃安装在窗户上,会显得十分杂乱。然而,法国人受彩色马赛克镶嵌壁画的启发,法国人开始试着用玻璃来模仿马赛克镶嵌画。所以,早期哥特式教堂中彩绘玻璃的玻璃片一般面积都比较小,整体色调比较单一,具有一种朦胧感。直到13世纪末,彩色玻璃的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玻璃的面积变大了,透明度也增加了,而且色彩也更加鲜艳了。到了十五世纪,人们更注重玻璃的图案,玻璃的颜色开始变淡,图案也开始变大,玻璃彩绘工作也越来越复杂。这在西方的文明中是重大的突破,也给一些文化加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正因为玻璃的兴起,建筑物的形势才更加的多彩多姿。处在当时文明的哥特式教堂也正式加入了这种元素。由此可见,哥特式教堂采用彩绘玻璃的艺术得以产生。
三、玻璃的色彩搭配
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制作的成就在艺术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也是正因为如此,彩色玻璃艺术之所以发展的这样繁荣,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广泛地应用到哥特式教堂的窗户上,更是一种文明和历史的体现。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没有人能确切的知道玻璃是怎样被发掘的。同样在哥特时代,许许多多的教堂出现了,大批的彩色玻璃被使用在窗户上,也就成就了这种以玻璃为主体的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窗是中世纪最著名的工艺品之一,是利用铅条描绘出各种抽象的轮脚,然后在用小块的染色玻璃拼接彩绘而成。在早期罗马式建筑时期,为了更好的采光,一般使用淡色玻璃,纹样也比较简单。到了哥特式时期,为了便于采光,窗户的数量不仅增多,面积也在加大,几乎占据了建筑的全部壁面。彩色玻璃由此诞生,点缀着古代的建筑风格。当然色彩是彩绘玻璃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哥特式教堂彩绘玻璃在色彩搭配上不仅具有宗教象征意义,还非常适合人们的视觉感受,给人一种美的境界。在13世纪下半叶,此时的彩色玻璃甚至走到的巅峰的发展时期,它开始给人带来以更为明亮透彻的总体感觉。哥特式教堂经过玻璃运用的正确改革,也使彩绘玻璃在哥特式教堂建筑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四、教堂玻璃彩绘的宗教意义
西方教堂是人们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教堂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具有宗教象征性意义的,象征着民族和信仰。在基督教的象征里,光获得了特殊的审美意义,然而光的功能在教堂玻璃艺术中的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西方中世纪,玻璃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中世纪宗教认为,光是最美好的,光线可以通过彩色玻璃改变其原本的颜色,更加显示出了神秘的气氛。因此,西方中世纪宗教艺术发掘了玻璃艺术魅力,彩绘玻璃也在此时发展到了顶点。光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迈入了美学之中,而且,在中世纪盛期,光成为美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在这种视觉的影响下,彩绘玻璃艺术所呈现出来的光线的作用,更加充满了神秘感。在当时的宗教盛行的西方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早期的基督教和罗马式风格时期,人们还沿用着古老的方式。教堂内的光源主要是烛光,突显浪漫和神秘感。而哥特式风格则是通过阳光的射入,使教堂内更加阳光明媚。给人以启发的心态,也加重了教徒的信仰。今天的视觉知识可以看出,人们所看到的事物都是物体在视网膜上所呈的倒像或是映像。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结构不仅是一种成熟的建筑风格,更是一个成熟的建筑艺术形式。哥特式建筑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建筑物,它表现出人的意念,而且带有城市的文化标志。哥特式建筑和彩色玻璃相结合,反映出中世纪人们的现实生活。
五、结语
12至13世纪,西欧天主教会势力达到巅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哥特式教堂彩绘镶嵌玻璃窗艺术由此诞生。随着玻璃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教堂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的玻璃,哥特式教堂是西方文明建筑的经典,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哥特式教堂的彩绘玻璃的运用,探讨出材料的选择到创造性的运用对建筑文化的意义。要想得到社会文化与人的感受相符合的建筑,就要在建筑空间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用材料的本质和其所能反映出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奥古斯特·罗丹,《法国大教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雯丽.谈石室彩绘玻璃花窗的装饰特点及宗教寓意[D].西安美术学院.2010
[3]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2
哥特式因素在《信号员》中的体现 篇3
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信号员》讲述了一个小站的列车信号员的悲惨故事。信号员不停地受到鬼影侵扰, 随后必定在他眼前发生灾难;他虽能预知灾难却又束手无策, 心理备受煎熬和折磨, 最终自己成了预言的牺牲者, 死在火车车轮下。本文从哥特式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信号员》所包含的哥特式因素。
一
故事背景虽没有教堂、古堡等庞大的哥特式的建筑, 却被作者移植到了现实社会中一个杳无人烟的铁路站周围, 信号员的岗位也是“我”见过的最孤独和凄凉的地方, 两边是潮乎乎参差不齐的石壁, 头顶不见天日, 一边是这个“大牢坑”弯弯曲曲的延伸, 另一边只是一些模糊的暗红色灯光, 在这中间是一个黑洞洞的更加阴郁的隧道入口, 整个庞大的建筑笼罩在一片原始、荒凉而压抑的气氛里, 很少有阳光照射进来, 以至于这里经常弥漫着一阵阴湿而呛鼻的气息, 冷风一阵一阵从这里穿过, 让“我”禁不住一阵阵冷得打颤, 好像“我”已经离开了人间一般。作者通过对这种与世隔绝、黑暗封闭、阴冷压抑的环境刻画烘托了一种神秘、阴森和恐怖的气氛, 符合哥特式小说的背景特征。
二
《信号员》的情节发展充满了悬疑和神秘, 超自然力量的出现贯穿小说的始终, 这也是典型的哥特式。小说一开始就通过信号员与“我”对话时表现出来的犹豫、恐惧和怀疑引起读者的猜测, 通过“我”不断发问, 增加故事的悬疑色彩, 随着信号员的叙述, 读者明白原来信号员错把“我”当成了鬼影, 因为我对他喊的第一句话正是鬼影对他常说的那句。鬼影的出现使刚刚释疑的读者又一次心弦紧绷。信号员一直在受鬼影侵扰, 鬼影每出现一次, 必将在车站附近发生一场灾难, 他成了灾难将要发生的惟一的预知者, 而鬼影如何出现、事故如何发生的过程也是随着“我”和“信号员”一问一答步步逼近, 充满了压抑和紧张的恐怖气息。鬼影不断重复的话:“Halloa!Be low there!”挥着衣袖、不见面目的模糊身影, 以及若隐若现的诡秘让人毛骨悚然, 不寒而栗。信号员所见证的随之而来的车祸和死亡使人更加窒息。直到小说最后, 也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出现了令人惊秫的结局, 信号员的预感应验, 这次灾难的牺牲者是他自身, 他死在了火车车轮下, 而火车司机朝他警告的话语和动作跟鬼影跟他之前向我诉说的预兆一摸一样。小说由此戛然而止, 留给读者的是无法解释的悬疑和挥之不去的惊骇。
三
哥特式小说的最大亮点, 是“超现实恐怖”。所谓“超现实恐怖”, 乃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受到某种形式的鬼魂、幽灵、怪兽或“不可知物”的侵扰而表现出来的害怕死亡或疯狂的高度焦虑状况。[2]小说中, 信号员的恐惧、孤独和矛盾的心理特征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一开始信号员与“我”见面时, 可以感受到他的怀疑和恐惧, 不敢马上回答我的问题, 而是一直四处打量什么东西, 可见他的精神因长期以来受到鬼影折磨而变得敏感和焦虑, 这种压抑和惶恐不安使他本人看起来也像是一个幽灵, 看我时眼睛总是直盯盯的, 一脸的忧郁。而在信号员向我讲述鬼影困扰时, 又可见他对这种不可知力量的束手无策和恐惧。尤其是在信号员确定鬼影第三次忽隐忽现时, 精神状态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他“擦拭着额头上冒出来的豆大的汗珠”, “两只手紧张地发疯一般地在脑门上不停地抚摸着”, 并不断地发出无力的呐喊:“如果前两次都是为了让我相信警告是真实的从而做好第三次的准备, 那么为什么不现在就提醒我?神帮帮我吧, 我只是一个穷苦的信号员啊!”[3]作者通过对人物言语和动作的细致刻画, 洞悉了信号员恐惧和焦虑的内心世界, 也表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于不可预知未来的一种无奈和痛苦。从“我”的观察中可看出信号员是非常有责任心的, 而正是这种关乎生命的责任感使他对不能阻止的灾难产生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精神上的过度压抑、痛苦、折磨, 乃至到了非常可怜的地步。而小说中的“我”仿佛是连接信号员和读者心里感受的纽带, “我”对信号员的孤独和恐惧的体验也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使读者产生共鸣。哥特式小说的创作目的不是仅仅为了渲染恐怖气氛, 创造离奇情节, 更重要的是使读者由此而获得一种“恐怖”的“审美体验”, 读者对作品人物的这种“恐惧”感受既是“迫在眉睫”, 又是“身临其境”。实际上, 这种“恐惧”是由虚幻的“非常世界”带来的, 不会对读者有实际危害, 反倒能让读者在恐惧体验之后感到置身事外的暗自庆幸。在小说中, 读者通过感受主人公恐惧中的颤栗, 仿佛进行了一次恐怖之旅, 之后获得的是置身事外的轻松。
四
《信号员》的主题是关于悲剧和死亡的, 也符合哥特式小说的基本特征。小说展现了以信号员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在资产阶级社会所处的悲惨境地, 以及因长期工作压力导致心理崩溃最终走向死亡的深刻主题, 通过哥特式的恐怖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身心摧残, 也表达了作者对信号员悲惨命运的深切悲叹和同情。
通过分析后可知, 《信号员》在故事背景、情节发展、人物心理特征和主题思想都符合了哥特式小说的基本特征, 是狄更斯笔下的一部典型的哥特式短篇小说。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api.baike.baidu.com/history/id=9688476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88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