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特点

2024-12-20

哥特特点(精选8篇)

哥特特点 篇1

在中外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常青树不是太多。但英国19世纪作家夏洛特-勃朗蒂的深受读者喜爱的《简·爱》已经过一百六十多年的考验了。其之所以在文坛上经久不衰,不仅在主人公性格的成功塑造上,也在于其故事情节的设计的独特、创新。现本文就其故事情节设计上与其他同世纪的英国小说比较,其“新哥特式”的结构特点做一一剖析论述。

所谓“新哥特式”,是有别于英国19世纪小说维多利亚时代的旧“哥特式”而言。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界中盛行一现象,作品中以情节制胜,只图热闹动人,以引起读者的神秘感和恐怖感,相关故事情节勉强穿插,对表现主题、人物性格塑造无任何意义,有造作矫揉之感。

而《简·爱》在故事情节设计上却有了崭新的超越,即其浪漫性极强,在取材、主题、揭示人物性格等方面有了崭新的文学境界的超越,现从以下几方面逐一剖析:

一、浪漫情节的现实性

文学是一门强调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旧哥特式”以一味追求情节的神秘恐怖取胜,而忽略情节的现实性、真实性。“旧哥特式”刚出现时能吸引读者,是因为满足了读者的好奇、猎取心。但毕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间长了,就感到厌倦了。因为文学的生命就在于真实性、现实性与艺术性合二为一。

夏洛特在《简·爱》情节设计上一改这种写作主流,其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很讲究现实性、真实性,即使是浪漫情节的设计。这个特点类似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字里行间洋溢了个人的生活足迹,包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许多故事情节都有个人生活的痕迹。

如作品中简·爱与罗切斯特醇厚真挚感人的爱情是百年来此书成为“文坛常青树”的根本原因。而夏洛特之所以写得如此入木三分、荡气回肠、余音绕梁、感人肺腑,也是来源于她个人的真实情感及生活经历。

因为1824年她进了布鲁塞尔黑格夫妇所办的寄宿学校学习,做英文教师,供食宿,无工资。后来1844年她离开布鲁塞尔,回到哈渥斯牧师宅。离开原因之一就是她对黑格发生了爱情,动了真情,她给黑格写了四封信,且1913年在伦敦《泰晤士报》发表,引起极大的轰动、议论。但是黑格是有妇之夫的现实,注定这种爱情的孤寂、苦闷,使她抑郁痛苦。这段感情奠定了她写《简·爱》刻画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的艺术的真实性、现实性的生活基础。因为作家本人有刻骨铭心的特殊的感情经历,所以在刻画主人公爱情时能有感而发,而非无病呻吟,也可谓是夏洛特对青年时代所经历的爱情体验的一个翻版,应验了“经历就是文学财富”这句话。

又如夏洛特所设计的“罗切斯特之疯妇梅森放火“的故事情节也不例外。因为据熟悉夏洛特的周围的人说:她有一个特殊的才能,就是能抓住即使接触不多的人的特点,把他作为原型写出有个性的人物。这也就应验了亨利·詹姆斯的一个通俗比喻:小说家的脑子好像是在热火上滚沸着的汤锅,作家把他所获得的经验片段(人物、景物、事件)投入锅中,火与作家脑子里的本质的东西结合,使经验发生变化,使生活的事实变成文学的精华。

夏洛特对生活有极其敏感的观察心,而“疯妇放火”的原型是在伍德学校读书时,十五六岁的她听闻附近一女教师同一位体面男子结了婚,并生有一子。可一年之后,发现这个男子有一疯妻。夏洛特在设计此情节时一定是想到这件不寻常的生活事件的吧。

二、浪漫情节的强烈感情性

夏洛特在设计男女主人公的强烈心灵感应这个颇能吸引读者的情节时,也是有现实和心理学基础的。

因为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心灵感应属于个体之第六感,视个体差异而言。通常会发生在彼此接触亲密,如家人、手足、朋友之间,而男女主人公之间由陌生人至相识、相知、相爱的真爱是没有任何物质诱惑的,不带任何功利条件的,还原了爱之真味,纯粹是一种爱之精神体验。所以当简·爱即使深爱着罗切斯特,但得知他有一疯妻时只有选择离开。但他们之间不是因无爱而分手,而是因现实而分离,在彼此心中不可能忘记。所以后来简·爱听到从夜中传来“Jane, Jane, Jane”的罗切斯特的心灵呼唤时,罗切斯特也感应到了简·爱的真爱。这个故事情节颇具浪漫色彩,且为读者痴迷,这也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两个有情人之间有了心灵感应之后,冥冥之中,简·爱在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后,又回到罗切斯特的身边。虽然,此时罗切斯特已身无分文,且双眼失明。

三、浪漫情节的结构有机性

在旧哥特式小说中许多浪漫情节单纯以故事取胜,只为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夏洛特所设计的这类故事情节是非常讲究的,即在整个作品结构中是有机关联的,是绝对不可删减的。

一个文学功底造诣深厚的作家是非常看重写作的每个环节的,哪怕是一个细节的设计也是为主题服务,夏洛特也不例外。因为受其家庭生活中文质、儒雅的牧师、教务长父亲思想的影响,她在1925年才九岁,姨母、父亲就交给儿女们很多东西,父亲还常把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向她们转述。这使她们对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诸如此类,这是怎样的一种家庭熏陶!所以十岁左右的夏洛特与她的手足不仅能读且能写,仅夏洛特用小纸本极小的字写成的“小杂志”就有二十三卷之多,她们所写的总字数,等于她们出版的著作的总和,这在写作上是极好的修炼。

众所周知,写作无捷径,唯有多看、多思、多练习,文笔就越来越炉火纯青,这种从十岁左右就开始的写作习惯,一直坚持到二十一岁,1947年她成功出版《简·爱》。这期间长达二十年的写作经历已积淀了夏洛特的丰富写作经验,所以《简·爱》的成功问世是“厚积而薄发”之果,是二十年磨一剑!

了解了这段夏洛特的童年、少年、青年的写作历程,对她能成功在《简·爱》中设计好故事情节,使其为主题和人物形象服务,使其形神兼备,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在其浪漫性情节最吸引读者的是罗切斯特、简·爱爱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时,简·爱晚上房间里发生了系列怪异现象:疯妇伤人、撕毁面纱、伤人、奇异的脚步声等。后来当她终于决定与罗切斯特结婚时,方得知阁楼上的神秘是因罗切斯特的疯妻,这成为简·爱爱情生活的不可突破的障碍,所以自尊自爱的她痛心地选择了离去!

可后来故事情节之所以达到高潮,让读者回味悠长,也是因为罗切斯特疯妻的夜晚放火的荒诞行为,应验了“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把火使罗切斯特的这段无感情的、包办式的、黑暗的感情生活画上句号,也使他们的感情有了质的转机,疯妇之疯消除了现实的障碍,罗切斯特始终难忘简·爱,于是有了又一不可或缺的浪漫情节的设计——男女主人公在冥冥之中的强烈心灵感应。在这种心灵感应的驱使下,使简·爱想回到庄园看个究竟。这段有机而精彩浪漫的情节设计成为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因为夏洛特既满足了读者好奇的心理,又有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成为“百年经典爱情名著”。

四、浪漫情节对人物性格的有力塑造性

关于夏洛特写简·爱幼年时被关在一暗室,她看到“有光在墙上闪耀”。童年的简·爱在舅妈家受到的虐待和压抑的生活,使她“先满怀恐惧,神经又激动不安”。

据夏洛特的同学友人玛丽记载:夏洛特告诉过她,一晚独自坐在一间屋里,天已完全黑了,四面一看,突然害怕起来。夏洛特设计的以上情节,使简·爱爱感到极大恐怖,也许同回忆这些往事是有关的。同时夏洛特又达到其塑造简·爱虽身处逆境中但仍从小对生活充满期待,即使在丧父丧母之后,又遭舅妈及表兄妹虐待,但仍在黑暗中能看到“光”“闪耀”,这其实为塑造简·爱从小就不屈不挠、倔强自由、不为逆境屈服、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埋下伏笔。而她这种独特人格品质也是罗切斯特被简·爱吸引、痴迷的根本原因所在,即他被简·爱的倔强、自尊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而不是被其外表。而男女之间这种精神、人格力量的吸引正是爱情不朽的根本原因。

还有疯妇出现后简·爱断然选择离开,更验证了简·爱的自尊、自强、自信的诱人人格力量的一面,验证了她和罗切斯特的交往不为丰厚的物质,而纯粹是精神之爱。因为她离开时拒绝了做罗切斯特情妇的请求,也没带走庄园任何东西,以致因没钱饿极,昏倒在路上。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夏洛特这种“新哥特式”情节设计特色,也正她深厚文学功底的体现,也是《简·爱》百读不厌的恒久原因。可见,要成就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全源于作家本人的文学经验的长期积累,夏洛特《简·爱》的百年流传就是一个明证!

摘要:英国19世纪作家夏洛特·勃朗蒂的深受读者喜爱的《简·爱》, 其之所以在文坛上经久不衰, 不仅在主人公性格的成功塑造上, 也在于其故事情节的设计的独特、创新。现本文就其故事情节设计上的“新哥特式”的结构特点做一一剖析论述。

关键词:夏洛特,勃朗蒂,新哥特式,超越

参考文献

[1]、烟霭江南:女性钟情<简.爱>

[2]、数字图书馆:夏洛特-勃朗蒂<简.爱>长篇小说文学评论

哥特特点 篇2

“哥特”(Goth)自于条顿民族中哥特部落的名称。原本居住在北欧的条顿民族,在长达几个世纪的迁徙浪潮中,终于在公元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其中,彪悍的哥特人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在同历史上许多被先进文明征服的民族一样,哥特人也被迅速的同化了,很快失去了他的民族性。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就消失了。但是,英勇善战的哥特人在南欧人,特别是意大利人的心目中始终留下无比的伤痛,其创伤和那种既怕又恨的复杂心情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是无法随之消失的。

帝国灭亡一千多年以后,意大利法萨里(Vasari,1511-1574)在历史的尘封中找出了“哥特”一词,用来指称一种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所不喜欢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12——16世纪期间盛行于欧洲,主要用于建造教堂和城堡。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堪称代表性建筑。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恐怖的地下藏尸所等。在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这种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正好是那取代了古罗马辉煌文明的所谓“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的绝妙象征。因此,用那个毁灭了古罗马的“野蛮”、“凶狠”、“嗜杀成性”的部落的名字来指称这种建筑风格自然是再适合不过了。这样,在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的影响下,“哥特”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18世纪后期哥特一词成了一种小说体裁的名称。这种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故事往往是过去时的,特别是中世纪;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他超自然现象;小说气氛阴森、神秘、恐怖,充满悬念。

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哥特小说产生于1764年。霍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出版了著名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小说出人意料的成功,瓦尔浦尔为书名加上了副标题“一个哥特的故事(”A Gothic Story)。后来这种小说就被命名为哥特小说。

《奥特朗托城堡》的巨大成功使许多作家竞相效法。到18世纪90年代,随着安•拉德克里夫(Ann Radcliffe)的《乌多夫堡之谜》、《意大利人》、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的《修道士》以及其他许多引起轰动的作品相继问世,哥特小说不仅作为一种小说题材在英国无可争辩的确定了自己的地位,而且还深刻的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文学的创作。

两百多年以来,在英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哥特作品的创作,而且许多第一流的作家和诗人,比如英国的司各特、科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蒂姐妹、康拉德、福斯特、戈尔丁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欧文、爱伦坡、霍桑、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福克纳、奥康纳、莫里森等人都要么直接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故事,要么把哥特小说的手法大量运用与创作之中,使哥特小说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领域的“边缘地位”得以进入文学的中心以及文学发展的主流,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

亨利•詹姆斯曾过,需要大量的社会和文化沃土才能抚育出一支文学之花。哥特小说能产生于英国并在英语文学中繁荣发展,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虽然哥特小说与哥特人毫无关系,但日耳曼民族(即条顿民族)中所流传的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以这些传说为素材的中世纪浪漫故事,是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源泉。在民族大迁徙中征服了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克逊人和诺曼人同属于条顿部落。在北欧严峻的自然条件和长达数百年的民族大迁徙的千难万险以及无休止的征战中,这些部落民族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传说,以反映他们所经历的惊险恐怖的斗争。

哥特小说的另一重要源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这时期英国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的影响。充满复仇、阴谋、暴力和凶杀,甚至还有鬼魂出没,因此情节惊险刺激。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士一世时期的悲剧(Jacobean Tragedies),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圣经》和基督教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圣经》里描述过许多恐怖场面,而基督教也一直极力渲染地狱之可怕。在《启示录》里,里面描写了天使和撒旦的战争,地上的屠杀、瘟疫、灾难和饥荒,以及其他大量关于末日审判的神秘而可怕的征兆。《启示录》因其生动的语言、奇异的想象、神秘的象征、鲜明的意象和震撼人心的气势,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对西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弥尔顿的《失落园》到今天许多的恐怖电影都直接取材于《启示录》或者受它的启示。哥特小说中许多典型人物类型,比如魔鬼、恶棍英雄、流浪的犹太人等,都能在《圣经》中找到他们的原型(撒旦、该隐等);二兄弟相残,夺人之妻、仇杀、强奸、乱伦、同性恋等哥特小说中通常的主题,都无不在《圣经》中反复出现。至于哥特小说中做突出、最为普遍、最为持久的主题:善与恶之间永恒的冲突,那就是一部《圣经》从头至尾的主线。

哥特小说之所以产生和繁荣于18世纪,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浪漫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挑战。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的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教会势力,并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到了18世纪,欧洲进入了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否认神秘和其他超自然现象。席卷欧美的浪漫主义运动就是对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被批评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他的所谓“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他浓墨重彩的渲染暴力和恐怖;在主题和思想上,他不像是一般的浪漫主义那样侧重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哥特小说对广大读者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有深刻的心理和美学根源。哥特小说的心理基础是人与生俱来的恐惧感。美国现代著名哥特小说作家洛夫克拉夫特(H.P.Lovecraft)说:“人类最古来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在阅读哥特故事时,我们既感到强烈的恐惧,同时又确信自己的安全,也就是说,我们既能在幻觉中置身险境,但又从心底知道自己和危险之间还有一道安全的屏障,这时,我们就能感到一种强烈的愉悦。

哥特小说的美学基础是和恐惧相关的“壮美”(编者按:一般中国学者把审美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

1、艳俗;

2、含蓄;

3、矫情;

4、病态。意为最高的欣赏层次是“病态”,西方并不如此认为,他们认为最高层次是一种具有神性的“壮美”)。早在18世纪,英国著名美学家博克(Edmund Burke)在讨论壮美时,就已经谈到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并且把壮美和恐惧联系起来。他把“美”分为秀美(The Beautiful)和组织者壮美(The Sublime)。一般来说,秀美的事物小巧、精致、和谐,并为人们所熟悉,它们在观赏者心中所引起的是甜蜜、温馨、热爱、安全的愉悦和激动。与之相比,当面对高山、滚滚大河、亘古荒原、茫茫林海、历史遗迹或者电闪雷鸣时,我们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心中不由得充满敬畏。西方文学里第一个壮美形象可以说是《创世纪》里的上帝,而第一个壮美场面就是祂在黑暗中创造了光明,混沌中创造了世界。《圣经》里另外还有许多引起人们敬畏和恐惧的场面,如大洪水、上帝毁灭索多玛和蛾摩拉、上帝在电闪雷鸣中降临西奈山、耶稣死亡、末日审判等。

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场面会发现,他们全都是有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的冲突。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上帝与魔鬼之间的永恒冲突。而这种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上帝与魔鬼之间的冲突是哥特小说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它贯穿哥特小说发展的整个历史。

与此有关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即哥特小说在英国和德国这样一些国家最为繁荣,成就最高;而这些国家正是最主要的新教国家,其中英美更是长期为清教主义所统治。清教主义可以说是基督教里的原教旨主义,它是新教中一个比较极端的重要流派。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把《圣经》里的每一个字都看成上帝的话。他们宣扬“原罪说”,强调人性的堕落,坚信人的命运生前决定,认为只有靠上帝的恩赐才能获救。他们把一切都看成是善与恶的斗争,是上帝和魔鬼之间永恒斗争的体现。他们以十字军骑士般的狂热,替天行道,把一切不符合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的东西统统看成是邪恶而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清教徒同天主教以及一切与清教信仰、清教道德相勃的东西之间进行的激烈而且常常是血腥的斗争,本身就可以说是一个在上帝的旗帜下演出的“哥特故事”。这样的文化背景就是为什么渲染恐怖气氛、深入进行道德探索的哥特小说在英德等国特别繁荣的原因。

尽管在哥特小说兴起之时,对天主教徒和各种男女“巫”的残酷迫害已经成为过去,但其影响依然十分明显。早期的许多哥特小说,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奥特朗托城堡》、《乌多芙堡之谜》、《意大利人》、《修道士》以及爱伦坡的名作《钟摆与陷井》等等,都是以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国南部这样的天主教国家为背景,而且大都是在暴露天主教及其教士的邪恶。同样,“清巫”事件也被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这在美国文学中十分突出,比如1692年萨勒姆发生了大规模残酷迫害所谓女巫的事件,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刺激着文学家们的艺术想象力,从约翰•尼尔(John Neal)、霍桑到现在剧作家亚瑟•米勒、当代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等许多文学家都以萨勒姆事件为素材创作出了气氛恐怖、寓意深刻的作品。

此外,虽然哥特小说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却几乎没变。前面已经提到,哥特小说是在同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他一开始就具有边缘性、挑战性和颠覆性,虽然他后来也不时进入中心,与各时期主流文学相结合,但它本质上的边缘性和颠覆性却保持下来。这是他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强调刺激和趣味,哥特小说从总体上看,主要是一种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同占主流地位的“精英文学”总保持相当的距离。第二,由于他的“黑色”性质,哥特小说致力于通过表现暴力和堕落来揭示社会罪恶和探索人性的阴暗面,他自然就对以维护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体系为目的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颠覆的危险。

18世纪和20世纪初,浪漫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哥特小说也进入了最繁荣时期,几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都创作了哥特故事或者使用了哥特手法并且推动了哥特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所有的浪漫主义者都是现实叛逆者,但主流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在于理想化,而哥特文学却意不在此。尽管哥特文学中也有一些理想化人物,而且也在间接地表达理想的价值观念,但其重点从来就是暴露黑暗和罪恶。正是因为这种“黑色”性质,再加上浪漫主义的叛逆精神,在浪漫主义时代,最典型的哥特人物的“恶棍英雄”,即所谓的“拜伦式英雄”。他集善恶于一身,具有超常意志和力量,同压抑人性、束缚个性的社会及各种体制势不两立,因而是性格孤独的边缘人物,其代表人物是拜伦塑造的曼弗里德。后来尼采提出了“超人”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种人物形象的影响。

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文学成了主导,但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拒绝使用哥特手法,相反,哥特手法正好有助于他们揭露社会罪恶、批判社会现实。如约翰贝利所说,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把“哥特恐怖小说题材同社会谴责小说体裁相结合”。这种结合在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荒凉山庄》、《双城记》、《艰难时代》等作品中都明显的表现出来。在这些作家笔下,哥特故事的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现实中的工业城市。即使在勃朗蒂姐妹的《简爱》和《荒凉山庄》这样的作品里,哥特情节也是被置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社会化和现实化。

尽管哥特小说在英国产生和繁荣,但19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的发展中心似乎移到了美国。哥特小说能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根源。来到美洲的早期移民经历了饥饿、寒冷、瘟疫和死亡,一部美国史可以说是他们在陌生而危险的环境中不断探索、冲突和征服的历史;而且美国小说兴起之时正好是哥特小说在英国和欧洲最繁荣的时候;不过,最重要的是美国历史上和美国文化中十分突出的清教传统。

美国第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是查尔斯•布朗(Charles B•Brown)在18 世纪推出的几部作品都是几部充满阴森恐怖和血腥暴力的小说。而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Wsshington Irving)在司各特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睡谷》等哥特故事。由此可见,美国小说一开始就具有了明显的歌特色彩。不过,尽管美国哥特小说受到英国哥特小说的明显影响,但它后来逐渐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在英国日益社会化、现实化,而在美国却日益内在化、心理化。

美国作家爱伦坡和霍桑把道德探索和心理探索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了美国哥特小说的核心。爱伦坡曾说,他作品中的恐怖是“心灵的恐怖,”,他把人物放在他所创造的特殊环境之中,利用恐惧的特殊力量,打破社会为人铸造的外壳,进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揭示人最隐秘的内心活动,暴露平常连他自己都不愿和不敢面对的丑恶。相比之下,霍桑所受到的清教主义影响要远超过爱伦坡。因此他在道德探索、在对清教主义的表现和批判方面,也比爱伦坡更为直接和普遍。他既象清教徒一样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去揭示人身上普遍存在的罪恶倾向,同时又揭露清教专政时期的黑暗和批判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除了以上两位,还有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e)、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梅尔(Walter De La Mare)、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等都是沿袭了这一传统。

到了19世纪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进入了帝国时代,而哥特小说也获得了新的繁荣。这一时期的哥特小说除了在传统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继续发展外,还出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新特点,那就是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反思。威尔斯(H.G.Wells)在《莫罗博士的岛》(The Island Of Dr Moreau,1896)里塑造了莫罗这么一个为自己的野心所毁灭的帝国主义者。而康拉德的许多重要作品不仅揭示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侵略、压迫和掠夺,而且还从不同方面着重探索和批判了帝国主义者在道德上的堕落。《黑暗之心》里的库尔茨在临死前终于认识到,他那颗“黑暗的心”才是非洲丛林里摧毁一切的黑暗的罪恶渊薮。另外,福斯特(E.M.Forster)则注重从文化心理方面对帝国主义进行批判。他的《通往印度之路》里的恐怖的根源是帝国主义者的傲慢与无知。这部小说是探索和表现文明之间、种族之间文化冲突的先驱之作。

哥特式建筑概述 篇3

—苏联美学家尤里•鲍列夫

一、哥特式建筑简述

哥特式建筑 (Gothic Architecture) , 或译作歌德式建筑, 是一种介于罗马式建筑与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建筑风格。其影响领域极其广阔, 北起斯堪的纳维亚, 东抵波兰, 南到拉丁地区, 直至塞浦路斯和罗得岛。

哥特式建筑, 12 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法国, 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 18世纪复兴于英国, 并持续至二十世纪, 其建筑风格源自罗马式建筑, 后又被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在当代建筑界, 哥特式建筑习惯被称作“法国式建筑” (Opus Francigenum) , 而“哥特式”一词直到文艺复兴末期才出现。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表现了诡异、阴森、哀婉以及恐怖的强烈情感, 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并对后世其他艺术有重大影响。

其中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意大利米兰大教堂、俄罗斯圣母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

二、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具有独创性的结构体系, 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以及色彩绚丽的玻璃窗。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以及修长的束柱, 营造出轻灵十足的动势, 让人不禁对天国产生神幻感, 使教堂内充满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尖肋拱顶

哥特式建筑将罗马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改为尖肋拱顶, 使得拱底石承受推力作用, 不仅减轻屋顶的重量, 而且比圆筒拱顶更为稳固, 这样拱顶的高度与跨度不再受到限制, 因此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较之其他教堂更高旷、轻巧, 并且尖肋拱顶也更具向上的方向感。

飞扶壁

飞扶壁是一种用于分担主墙所受压力的辅助设施, 在罗马式建筑中已有广泛应用。哥特式建筑把罗马式建筑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 都露在了外面。

随着教众对教堂要求进一步提高, 飞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飞扶壁有两道拱壁, 用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 博韦大教堂则采用双进拱桥增加飞扶壁的承受力。有的还在飞扶壁上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楼廊和台廊, 并增加了侧廊的窗户面积, 直到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大排窗又高又大, 几乎承担了墙体的承载功能。技师应用了阿拉伯国家的彩色玻璃工艺, 将彩色玻璃拼接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宗教故事, 进而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宗教教义, 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 蓝色象征天国, 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 改变了罗马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显得沉闷压抑的感觉, 并表达了民众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束柱

哥特式建筑的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 而是多根细柱捆成一束, 强调强烈的垂线感觉, 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统一、空旷及单纯。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采用尖券, 建筑风格与结构特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建筑整体显得外观宏伟、线条简洁, 内部而又十分开阔明亮。

三、中西哥特式建筑代表

圣德尼大教堂

圣德尼大教堂是首批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建筑师在教堂玻璃窗外建造了一道扶墙, 由扶墙承受拱顶向外的冲力, 从而把教堂的负重区域挪到了教堂外部。由于墙体不需再承受负重, 所以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可以扩大到整面墙体, 如此教堂内部就显得轻巧、空旷, 更使得教堂结构形体上尤为优雅而富有韵律了。

圣德尼大教堂洋溢着一种迥异于往常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 认为比例的协调感是美的根源。即:强调严谨的几何形体造型, 并热衷于明亮光线的追求。

望海楼天主教堂

望海楼天主教堂, 又称圣母得胜堂、胜利之后堂, 乃是天津第一个天主教堂。经过三次重建一次修复后, 望海楼教堂在天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具有特殊的人文历史价值, 成为天津近代建筑中历史与建筑本身同样精彩的代表建筑。1988 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海楼教堂属哥特式风格建筑, 堂身坐北朝南, 为石基砖木式结构建筑。建筑正面有三座平顶塔楼, 中间的塔楼为最高, 呈笔架形结构。在两侧塔楼楼顶各镶嵌有8 个兽头, 专为下雨排水所用, 雨水可经由兽头口中流出。教堂内部有两排并列的庭柱, 中间没有隔层与隔间, 入口处两侧建有扶壁, 内部有三道通廊, 中廊稍高, 侧廊稍低, 属巴西利卡型建筑。

四、结语

哥特文学的现实影响研究 篇4

本研究将从哥特文学的起源、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哥特文学与中国文化和哥特文学的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哥特文学, 理解哥特文学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哥特文学的起源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沃波尔 (Horace Walpole) 的 《奥特朗托堡》 (The Castle of Otranto) 在伦敦的匿名出版宣告了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的诞生。当年霍勒斯·沃波尔在《奥特兰托城堡》的副标题中加上“哥特式”一词。从此以后这一融合有“古代传奇”与“现代传奇”色彩的新型文学形式逐渐流传开来。自此, 哥特文学不仅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在英国顺理成章地确定了自己的地位, 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的文学创作。

从文学史上来看, 哥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 这一时期英国的戏剧深受古罗马剧作家塞内加的影响, 戏剧创作中充满了复仇、阴谋、暴力、凶杀、鬼魂出没等情节, 惊险刺激。 特别是莎士比亚的剧作和詹姆斯一世时期的悲剧, 对哥特小说的出现与发展更是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二、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

18世纪是一段在历史上被称为启蒙时代的岁月。 在这一时期, 人们的观念从保守怀旧开始逐步向注重个人发展方向转变;妇女的行为在受到严格规范的同时, 开始有机会阅读与创作;在理性为主导的前提下, 感性审美趣味开始堂皇登场……在这样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社会背景下, 哥特文学以一种既反映矛盾又充满矛盾的姿态登上了文学史的舞台。

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得到空前发展, 宗教改革运动与人文主义结盟终得以摧毁罗马天主教的一统天下, 然而人文主义的大发展却反过来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 并且使以上帝为中心的传统的基督教意识形态处于解体之中。 到了十八世纪, 欧洲进入理性时代, 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热情讴歌、极力弘扬人的理性, 却忽视并压抑情感、想象、直觉, 否认神秘和超自然现象。 在这样的情势下, 哥特文学就作为一种挑战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尖锐武器应时而生。

到了1840年左右, 英国哥特小说由于廉价作者的过度饱和及为迎合广大读者而仓促而作的低质量作品的问世而日渐衰落。 但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1880年, 哥特式小说作为半正统文学样式迎来了它的复兴。 1897年哥特式最著名的主人公在布兰姆·斯多克 (Bram Stoker) 的 “吸血鬼” (Dracula) 中诞生。 哥特文学再一次走入大众的视线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盛宠而不衰。 随着广大读者对哥特式文学越来越多的了解与喜爱, 哥特式成了流行的新风尚。

三、哥特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

国内关于哥特小说的最早文字材料, 要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一些国内学者翻译、 编译和自著的英国文学史著述。

1930年, 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了由林惠元译、 林语堂校的《英国文学史》, 这是中国较早出现的哥特文学字样。

50年代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基本上译自苏联的版本。 “哥特”的译法也是在这一时期的译本中被确立的。 在1959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阿尼克斯特 (苏) 的《英国文学史纲》中, 戴镏龄就将“Gothicnovel”翻译为“哥特式小说”。这本文学史指出“哥特式”小说实际上是要以怪诞的形式“反映正在形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纠缠不清的复杂现实”。 更重要的是, 这部文学史著作对哥特小说的价值和影响进行了总结, 提出它不仅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 “对于后来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也有其意义”。 然而这样的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未引发国内对这一小说类型的重新思考。

80年代以后, 哈里·布拉迈尔斯的 《英国文学简史 》、桑普森的《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和安德鲁·桑德斯的《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被陆续翻译并介绍到国内。 这些书中对哥特文学进行了详实的介绍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在很大程度上, 改变了国内学界长期以来对哥特小说低俗、不入流的偏颇看法。 当然也有老一代的中国文学史家对哥特文学持有不同的意见。 如王佐良先生的《英国文学史》对这类小说就只字不提。 这种做法本身也许就代表了他们对哥特文学的不同观点。 正如他在书的引论中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所写的:“对于英国文学, 外国研究者的看法不同于英美研究者, 他们总有自己的偏爱和独特的着重点……”

自90年代末开始, 中国文学工作者们对于哥特文学的研究愈加重视, 涌现出了一批致力于哥特小说发展研究的学者。这些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对哥特文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

四、哥特文学的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哥特文学可以说是一种幻想文学, 内中包含的对神怪、凶杀、 道德颠覆等方面的大胆描写正是人们面对各种力量无法厘清秩序时的心理反应。 这样的情节设定以极端的形式突破了一般文学的创作理念, 对所谓的清规戒律给予了强力的冲击。 哥特式文学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唯美主义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 哥特文学作品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阴沉的精神气质, 它总是引领人们探讨那些深层的社会问题, 如种族歧视、战争和仇恨。 而在追求毁灭, 死亡的主线故事之下, 大部分哥特小说的结尾几乎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皆大欢喜, 善恶终有报的主题。 正如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Fredric Jameson) 所说的, 哥特小说总是试图在想象世界中解决真实世界里的矛盾。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 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使人的私欲膨胀。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情感越来越淡漠。 心理不健全, 人格分裂的现象在日益增加。 这样的现象引起了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更多关注, 有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都在反映和揭示这样的主题。 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以哥特文学特有的对黑暗、奇幻、凶杀等情节的表现形式直击现实生活。 通过荒诞的场景与故事描述, 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反思, 让人们看到黑暗中微弱却不消亡的光芒。 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不屈不挠, 永不认输, 在逆境中依旧保持纯正良心与命运抗争, 在绝望中进行挣扎与奋斗的精神不正是当前社会所不断呼唤的正能量么? 哥特文学作品的震慑力, 能够使人类震撼、清醒。 从这一点上来看, 哥特文学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时代与现实意义。

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篇5

“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即古日尔曼)民族的哥特部落。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在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中,条顿人不断涌向南欧,尤其骠悍的哥特人更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征战中,条顿民族最终在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罗马帝国。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英勇善战的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后来人们用“哥特”这个词来指称12世纪到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中世纪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城堡,其特点表现在高耸的尖顶、窄长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长的走廊,而且多带有神秘的暗室、阴森的地下室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眼中,这些与他们崇尚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背道而驰,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恰好是古罗马之后“黑暗时代”的绝妙象征。因此,他们用毁灭了古罗马的哥特部落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建筑风格,哥特这个词也逐渐被赋予了恐怖、神秘、黑暗、野蛮等多种含义(肖明翰,2001)。

大约到了18世纪中后期,这个词又成为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这一类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经常出现幽灵鬼怪或者超自然现象,往往描写凶杀、暴力、复仇等内容,追求恐怖刺激的情节,充满悬念,笼罩着神秘、阴森的气氛。“这种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哥特小说,因其开山之作是贺拉斯·瓦尔普(Horace Walpole, 1717—1797)的《奥特龙多堡》(The Castle of Otranto, 1764)的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从理论形态的层面来考察,哥特小说创作的学理依据和存在价值,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文学理论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是文学作品表现恐怖、罪恶、凶杀、惊奇与苦难的理论先驱(李伟防,2004∶80—83)。尽管两百年间的哥特传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但总的来说,哥特小说的定义从一开始就遵循了这种描述性的范式(林斌,2005)。

二、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

哥特小说之所以产生在英国,并在其他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自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苏格兰的祖先凯尔特人和哥特人一样都属于条顿部落。他们在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迁徙和无休止的征战中,创作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许多都是描写自己民族的英雄和具有超能力的妖魔怪物之间惊险恐怖的斗争。这些民间传说不仅为哥特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而且在英国的读者中造就了接受哥特小说的心理基础。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也是哥特小说的另一个重要源头。中世纪的戏剧,大多是通过演绎《圣经》故事来宣扬基督教教义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迅速世俗化。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古希腊悲剧,然而与其他欧洲主要国家不同的是,在英国最受欢迎的却是充满凶杀暴力的作品,这样的倾向大概与长久以来的条顿民间传说造就的心理基础不无关联。当时的“大学才子派”更是创作了很多复仇剧,里面充斥着许多凶杀暴力的内容,时常有幽灵鬼魂出没,成为英国第一批有影响的世俗剧作家。英国戏剧的这一重要特点在后来莎士比亚等人创作的悲剧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后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哥特小说的出现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圣经》和基督教传说,特别是关于地狱的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

18世纪,欧洲全面进入了理性时代,启蒙主义思想家将理性弘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的理性看作是一切现存事物的最高裁判”(朱维之,1994)。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唯理原则的颠覆因素不断发展。特别在文化艺术方面,更是对理性主义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18世纪后半期,“文坛上开始出现新的文学流派,其中感伤主义最为重要,诗歌创作也出现了繁荣局面。感伤主义作家在创作上突破理性主义原则的束缚,强调感情的力量,使整个文学的基本情调发生转变”。(王忠祥,1999)感伤主义小说“强调以人的感情生活为重点,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世界的描写兼及透视人物内心活动所及的外在世界,使文学的主情性特质得到了强化”。特别是墓园派诗人,他们关注内心世界和个人的情绪,运用想象表现超自然现象和神秘的体验,经常把坟墓、死亡、黑夜和幽灵等作为诗歌描写的对象,他们对于恐怖情有独钟,给了哥特小说很大的影响,也为哥特小说准备了读者。很多学者认为理性时代失去了美好的寓言世界,他们对中古诗歌和异国文化投以浓厚的兴趣。这种热潮为哥特小说的出现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异己载体,也为读者提供了摆脱现实世界束缚、在想象世界中解脱的可能。

三、英国哥特小说的发展

但是哥特小说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高潮,却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特别是18世纪90年代,对于哥特小说的发展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十年,有些文学史家把这个时期称为“哥特的十年”(Gothic Decade)。这段时间里,安娜·拉德克利夫以大约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版了《奥多芙的神秘》、《阿林堡和丹本堡》、《西西里传奇》、《森林传奇》和《意大利人》等作品,被看作是哥特小说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奥多芙的神秘》和《意大利人》,通常和M·G·刘易斯的《僧侣》一起被列为哥特小说的经典之作。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体现在现实主义小说上。作家描写的多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力求使读者相信其真实性,致力于使小说的情节发展自然合理,避免荒诞幻想的内容。用可信的文笔描写世人的实际生活是18世纪英国小说的基本特征。这种现实主义小说当然无可非议,但它却往往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需要,因为人们的需要毕竟是多方面的,除了在故事中看到现实的影子之外,也需要从超现实甚至荒诞的故事中得到愉悦调节,而哥特小说恰好适应了读者的这种要求。

哥特小说的影响并不仅止于此,此后的二百多年中,很多一流的诗人和作家都直接创作过哥特式的作品,或者将哥特手法大量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比如拜伦、雪莱、济慈、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和美国的爱伦·坡、霍桑、福克纳等,从而在英美文学中逐渐形成了十分突出的哥特传统。虽然哥特小说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它本身就产生于对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理性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逆反,并且也是在这种冲突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天生的边缘性和颠覆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几经起落,不时与各时期的主流文学相结合,但其本质上的边缘性和颠覆性始终保持着几乎没有改变。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随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强化,同整个浪漫主义流派一样,哥特小说也由盛而衰,地位大为下降。但是它仍然作为通俗小说拥有大量的读者,而且还影响着包括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在内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尤以《呼啸山庄》为最突出代表。例如,希斯克利夫就源自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评论家莱斯利·菲德勒这样论述:“恶棍英雄确实是哥特体裁的创造……该体裁往往以恶棍英雄既引诱别人又自己遭受苦难、既迷人又邪恶为主题(Marie, 1998)”。《呼啸山庄》整个故事充满了哥特式情节:洛克乌德梦境中血淋淋的手,大概是小说中最为残忍的意象,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荒原上游荡的孤魂,以及希斯克利夫吊死就要产仔的长毛垂耳狗,亨德莱把刀子插进莱莉的牙齿之间、把自己的婴儿沿着楼梯往下扔,凯瑟琳用指甲把伊莎贝拉的胳膊拧得发青,希斯克利夫踩毁亨德莱的面容……(Emily Bronte, 1993)这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都属于阴森恐怖的哥特小说场景。现实主义作家把哥特恐怖小说同社会批判小说结合起来,运用哥特手法揭露社会罪恶,批判社会现实。虽然故事发生的场景及故事描写的对象都发生了改变,但是仍然具有鲜明的哥特色彩及哥特手法强烈的震撼力,这恰恰增强了小说批判现实的力度。到了19世纪末,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哥特小说也获得了新的繁荣。

20世纪20年代之后,现代主义给文学带来了新的冲击,哥特小说在英国的地位也随之下降。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衰落,大众文化开始展现强大的生命力,哥特小说也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现当代,哥特因素不仅经常体现在小说中,而且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艺术领域,比如电影和电视,悬念片、恐怖片还有某些科幻片、神话片中都包含了大量的哥特因素,并结合时代特点用哥特手法来渲染神秘恐怖的气氛、刻画凶杀复仇的情节,等等。哥特小说充满了狂热的想象力,超越现实的素材,超现实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使形式与激情内容完美统一,这些艺术作品独具一格,经久不衰。例如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风靡全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哥特式艺术被比喻为“丑陋世界里的一篇美丽动听的童话”(房龙,1989)。哥特体裁在当今的繁荣除了传统方面的根源外,还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杀戮、人类异化的空前严重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甚至有学者认为,哥特体裁似乎已经成了表现当代体验的最适当方式。当代哥特小说重新繁荣起来,展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同时伴随着人类精神世界的失落和内心的渺茫与空虚,并使人在身处残酷的社会现实中通过浪漫刺激的幻想寻求安慰。未来,不论经历什么样的变化,影响广泛、历史悠久的哥特传统,仍将与各个时期主流文学相互影响,一直延续下去。

摘要: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英国哥特小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 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影响并形成高潮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哥特小说对英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简要阐释了哥特小说形成于英国的原因和背景, 论述了其历经19世纪和20世纪的发展在现当代的再度繁荣。

关键词:英国,哥特小说,形成,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 2001, (2) :90-101.

[2]林斌.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理论[J].外国语, 2005, (2) :70-75.

[3]朱维之, 赵澧主编.外国文学史 (欧美卷)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141.

[4]王忠祥, 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 (第二册) [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28.

[5]Marie Mulvey-Robert, ed.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111-112.

[6]Emily Bronte著.方平译.Wuthering Heights[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美国文学中的哥特小说(英文) 篇6

Gothic fiction has its root in England.The English author Horace Walpole’s The Castle of Otranto (1764)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first true gothic novel.Thus is born the gothic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not only limited in England, but widespread in continental Europe, such as in France and Germany, and soon it gains popularity in America.Up to 1790s,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 (1794) and The Italian (1797) by Ann Radcliffe and Matthew Lewis’The Monk (1796) , gothic fiction has been created in its standard form as an important genre of literature and gradually begins to exert its influence on writings in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Germany and in America.

With its profound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literary sources, gothic fiction flourishes rapidly and develops everlastingly in America.On the one hand, the early immigrants in America Continent often struggle for hunger, cold, plague and death.American history witness them explore and conquer in such a strange and dangerous environment.On the other, American fiction springs up at the very time that gothic fiction is at its peak in England and Europe.Thirdly, realism doesn’t have important effect until 1870s in America, nor does it enjoy supremacy as in England.Therefore, romanticism is prevailing for a long time.Above all, the most significant reason attributes to the Puritanism tradition i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Most of the early settlers are puritans who flee to America in order not to be persecuted.Thus puritans are greatly enhanced with the best examples of Salem Witchcraft Trials of 1692 and the Great Awakening led by Jonathan Edwards between 1703 and 1745.As far as to 19thcentury, Puritanism continues to develop,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which, fundamentally accounts for the growth of gothic fiction in America.

The first influential novelist is Charles B.Brown who sets gothic fiction in American surroundings.His best-known work Wieland (1798) , also the fist gothic novel in America, shows“sensational violence, dramatic intensity and intellectual complexity”.Compared to gothic fiction in England of 17thcentury, an obvious difference lies in that people’s inner fear is deeply rooted in their heart rather than out of external horrible things or environment which is often showed in England.Since the very beginning American gothic novel goes on a distinctive way.As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s inner and psychological beings after 1830s, in England it turns to be more realistic and socialized.

Washington Irving, the first American author who gains real fame in Europe, creates the scarifying Headless Horseman in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He is inspired by Sir Walter Scott and German gothic novels, and in turn his works encourage authors such as Edgar Allan Poe and Nathaniel Hawthorne.

Edgar Allan Poe, a black-feathered literary master of the macabre, reinterprets the Gothic innovatively in his period.With the idea that“terror is not of Germany, but of the soul”, he goes deep into the inner self and searches the individual for himself.In his creepy short stories, such as The Tell-Tale Heart, The Fall of the House Usher, The Premature Burial and Black Cat, he explores the“terrors of the soul”and revisits classic gothic transition of decay, death and madness.The great contribution he has mad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othic fiction is that he associates the exploration of moralities with soul searching.He places characters in certain surroundings he has created, exploits the power of terror to enter into their spiritual mind, and then reveals primitive instinct and basic needs and finally explores the conflict between good and evil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t is the same case with Nathaniel Hawthorne to uncover moral and spiritual conflicts in his works.Descended from Puritans, he appears to be more direct than Poe in reflecting and criticizing Puritanism.Moreover, his feelings about Puritanism are mixed as expressed in those works of gothic flavor, such as Young Goodman Brown, The Minister’s Black Veil, and The House of Seven Gables.As a Puritan, he reveals the evil which does exist universally in human beings.In addition, he also criticizes that humanities are destroyed by Puritanism.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mbrose Bierce and Robert W.Chambers are two notable writers in the Gothic tradition.Bierce inherits the horrific and pessimistic tradition of Poe and Chambers indulges himself in decadent style of Wilde and Machen.

The 20th century sees a much more prosperous gothic fiction in America than in England.Writers of different schools, such as William Faulkner, John Hawkes, Thomas Pynchon, Toni Morrison, H.P.Lovecraft, Stephen King, Thomas Harris and Anne Rice all employ gothic tradition or create gothic fiction.A subgenre of the Gothic writing style, Southern Gothic comes into being combining some Gothic sensibilities with the setting and style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Famous Southern writers include William Faulkner, Harper Lee, and Flannery O’Connor.Tennessee Williams described Southern Gothic as a style that captured"an intuition, of an underlying dreadfulness in modern experience."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of the 20thcentury, William Faulkner, focuses his works on his native state of Mississippi to uncover the decline and decay of the aristocratic South.His works, including A Rose for Emily, As I Lay Dying, Sanctuary, Light in August, Absalom, Absalom!and Intruder in the Dust all bears Southern Gothic tones.He rank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n Southern writers and deeply influences his followers such as Richard Wright, Carson Mc Cullers, Flannery O’Connor, Toni Morris and Anne Rice who further develop the distinctive Southern Gothic.

Besides Faulkner, Southern black writers find gothic style a strong tool to condemn and criticize slavery and racism.For example, Richard Wright’s Native Son, the first book of an AfricanAmerican writer to enjoy widespread success, sees the terrible result of racial inequality and social injustice by using gothic horror.Toni Morris, in her masterpiece Beloved, paints a dark and powerful portrait of the dehumanizing effects of slavery through ghost story, violent scenes and haunted houses.

Modern gothic writer Anne Rice chooses Vampire, the otherworldly beings rather than human to explore sexual and romantic desire and the spiritual world.Her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is the best selling vampire novel, in which she observes and expresses the modern world from the vampire’s perspective and then emphasizes that the modern world and the morally degraded people are more horrible than vampires.

Gothic novel is the roots from which modern horror fiction takes.What’s more, it hold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cience fiction to show people’s fear towards what they have created;it enters into other media as well such as the theatre, the films and the music.In recently years, with the widespread internet, the gothic tradition enjoys a broader stage to continue its exciting, thrilling, weird and grotesque stories.However, whatever the story it may be, the theme is always the same, that is to portrait the confrontation of good and evil and the exploration of morality with soul searching.It always reveals the evil which destroys humanities, threatens or degenerates human beings.Unfortunately, people have become used to it and often turn a blind eye, sometimes even take the evil for the good.Only by the shocking gothic novel can wake them up to be aware of the evil and danger around them.Where there is evil, there is gothic fiction.Its future can be seen not only in American literature, but also in all literatures.

摘要:哥特传统广泛地存在于英美文学中。该文首先探讨了英美文学中哥特小说的起源, 进而分析其在美国文学中发展壮大的原因, 而后梳理出美国文学中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 最后指出, 哥特小说致力于揭露人类如何去面对善恶以及深刻的道德探索。

关键词:哥特小说,美国文学,恐惧

参考文献

[1]http://www.answers.com/topic/gothic fiction.

[2]金莉, 秦亚青.美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 2001 (2) .

哥特特点 篇7

一、成长环境

1、自然环境

呼啸山庄位于英格兰北部荒凉的湿地上, 可以说是与世隔绝, 而且气候条件恶劣, 山庄的与世隔绝使得他极少有机会和外人接触。而湿地上多变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他性格的形成, 他疯狂的爱与恨和他的阴晴不定与湿地上的气候如出一辙。

2、家庭环境

他是一个弃儿, 始终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与失落感, 且终身都在寻求一份归属感。他表面上是恩萧家的一员, 而实际上从未真正融入到这个家庭中。老主人的去世使他在家庭中的地位由受宠的养子降到卑微的下人, 而且是遭主人厌恶的下人, 这在他的性格上打下了烙印, 固有的遭遗弃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更加强烈, 而在这时, 爱人的背叛无疑将他推入了深渊, 从此展开疯狂的报复。

3、社会环境

当时正处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 工业迅猛发展, 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钱与社会地位成为了人们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惟一标准。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 没钱没势的他自然不会被人尊敬, 即使是深爱着他的凯瑟琳都无法摆脱世俗的眼光, 最终选择嫁给富有又有身份的埃德加·林顿。而最具讽刺的是, 当神秘失踪三年后, 他衣锦还乡, 人们不再把他看成下人, 连辛德雷都对他惟命是从, 只因他有钱了。只要有钱, 人们可以不再计较他那卑微的出身与粗俗的举止, 这就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状。而他就是利用人们这种金钱至上的心理对辛德雷和埃德加展开疯狂的报复。

二、悲惨的遭遇

老主人去世后, 他的生活权利就被完全剥夺, 过着被辛德雷仇视, 被任意打骂、处罚的猪狗不如的生活, 凯瑟琳是他为之生存的一切。可凯瑟琳却在选择婚姻时, 选择了自己不爱的林顿, 虽然她全心全意地爱着他, 却无法降低身份忍受贫穷。但即使他知道了又能如何, 他一无所有, 除了被一场激情折磨地痛彻心肺, 被一场绝望的爱撕裂地身心俱碎。

1、个性

没有什么比因贫穷而丧失尊严和爱情更让人悲愤的了。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 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的复仇是向那个无情社会的强烈控诉!如果没有畸形社会带来的不平等和对贫穷的鄙视, 又怎会形成他倔强而残忍的个性;如果没有他倔强而残忍的个性, 又怎会导致他疯狂的复仇。只是, 他的复仇过于猛烈罢了, 燃烧了别人, 也燃烧了自己。可是, 他除了残忍, 天性中仍具有善良的因子, 他在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善的可能。临死前, 他放弃了一切报复的念头。这种由善到恶, 由恶向善的转变, 使他这个人物更具有了丰富性。

从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来看, 无不具有典型的哥特式风格, 确实是对这一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2、人物

他是一个恶棍英雄, 其特点就是拥有双重人格。他既是被迫害的受害者, 又是迫害别人的恶棍。有一次他在凯瑟琳生前的房间住下来并经历了恐怖的梦魇, 看到了难以置信的幻象, 甚至对它说话, 使得哥特现象和描写人物、表达情感的精确性结合起来, 典型的哥特因素也不再显得恐怖神秘, 而是以极端的方式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在生命的最后几天, 他只靠着对凯瑟琳的幻象熬着, 他一口咬定看到凯瑟琳的幻象, 对着鬼魂深情呼喊的疯狂举动, 硬说听见亡灵叹息和自己被亡灵萦绕的不着边际的疯话, 誓与所爱死后重逢的愿望和靠幻象存活数天的难以置信的怪事, 所有这一切都营造出了一种扭曲不祥的氛围, 这是典型的哥特场景, 就是为了展现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可不管怎样, 他从受害者变成了冷酷的迫害者, 他所采取的残忍、暴力的行动都带有明显的哥特式特点, 似乎他并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个非人类的恶魔, 也成功地塑造出这一典型的哥特恶棍英雄形象。

3、环境

呼啸山庄位于吉默顿山村的北部, 在它周围是空旷凄凉的荒野。那里的气候很恶劣, 甚至是糟糕透了。可见它的地理位置偏僻, 远离尘世喧嚣, 同时与普通乡村生活隔绝。这暗示了他内向孤僻、不擅交际的性格。这里气候恶劣, 常年狂风呼啸, 迷雾遮天, 无疑预示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不会是欢欣快乐的。而且呼啸山庄的老房子像一个古老的哥特城堡, 而奇怪不解的雕刻更营造出一种神秘恐怖的气氛。

参考文献

[1]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2]魏剑萍:《〈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困惑》,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邹之萍:《哥特小说与〈呼啸山庄〉》,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97 (4) 。

浅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 篇8

“哥特”一词原本指公元三世纪前后在北欧居住的、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 罗马人称这一部落为“蛮族”“凶狠”“粗鲁”的代名词。后来意大利人法萨里用哥特一词来指称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地下藏尸所等。[1]随后, 在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的影响下, “哥特”一词则逐渐被赋予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十八世纪中后期, 哥特一词成为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 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它代表了神秘、恐怖和超自然的力量。这些小说多以被鬼怪缠绕的城堡、墓地或者是野外的山地荒原为背景, 以神秘、阴森和恐怖为氛围, 多描写复仇、暴力或者凶杀、鬼怪、幽灵等内容, 充满了神秘和悬念。

艾米莉·勃朗特是深受哥特式文学影响的作家之一, 在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 哥特式风格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本文用恐怖、神秘、阴冷等哥特式典型特征, 使得文章所讲述的故事一直处于阴霾和恐怖的氛围之中。“恶棍英雄”希斯克利夫迷人而可恶的形象、既是迫害者又是受害者的角色, 倔强而野蛮的凯瑟琳, 他们均体现着浓浓的哥特式特点。复仇爱情主题下的阴谋诡计与爱恨情仇, 更是典型的“哥特式”主题。

一、环境的哥特风格

环境刻画方面《呼啸山庄》采用了典型的哥特式手法。首先, 建筑的哥特式风格。呼啸山庄本身便是坐落在约克郡的一个荒原上, 它远离尘世喧嚣, 与世隔绝, 完全暴露在恶劣的气候中, 这里日夜经受着风暴的侵袭, 迷雾遮天。更为细致的, 呼啸山庄被作者描写成“狭窄的窗子深深嵌在窗壁内, 两边墙角用凸出的大石头保护着”, 大门周围留着“古里古怪的石刻”, 还刻着“1500这样一个年份”。山庄里面, 终年见不到阳光透进来, 昏暗阴森, 冒着一股寒气。

其次, 恶劣而超自然的天气也体现了哥特式特征。故事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现出典型的哥特式天气, 如租客洛克伍德走进呼啸山庄的那个晚上, 风雪交加, 营造了一种奇特、恐怖和神秘的氛围, 引人入胜。随后故事的情节也在这种哥特式天气中发展, 如在凯瑟琳下葬的那个夜晚, 雷鸣电闪;希斯克利夫死的深夜, 暴雨入注。沉沉的夜幕, 呼啸的狂风, 猛烈的雨雪, 这种哥特式的天气使整个故事始终笼罩在阴霾和恐怖的氛围中。

最后, 是作品中超自然场景的描写。呼啸山庄内部尤其是凯瑟琳房间的摆设更加衬托了呼啸山庄的诡异:“全部家具只有一把椅子、一张衣橱, 以及一个庞大的橡木柜, 近顶端处开了几处方洞, 活像马车的窗户。我走进这个家伙, 朝里看去, 才发现它是一张模样奇特且古老的床榻。”正是在这个房间租客洛克伍德做了恐怖的噩梦, 在梦中, 他看到凯瑟琳苍白的脸孔靠在外边的玻璃床上, 她把一只手伸进打破了的窗户, 要求进屋来, 凯瑟琳哀叫着:“放我进来吧!二十年啦, 我在外流浪了二十年啦!”洛克伍德梦中凯瑟琳的呼唤这一幕与灰暗荒凉的背景联系起来, 使小说一开始就充满了神秘、灵异的超自然色彩, 将小说的哥特式特点渲染到了极致。

没有城市、工业、时尚, 只是荒凉的狂野, 黑暗的田庄, 嶙峋的怪石。作者通过对建筑、天气和场景的哥特式描述, 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情绪, 哥特式恐怖气氛的营造为希斯克利夫这个恶棍式英雄的复仇渲染了气氛。

二、人物的哥特风格

(一) 希斯克利夫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还表现在对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这样一个恶棍英雄形象的塑造上。恶棍英雄式的主人公是哥特小说的一大主要特色。评论家莱斯利·菲德勒在《美国小说中的爱和死亡》一书中这样论述:“恶棍英雄确实是哥特体裁的创造……该体裁往往以恶棍英雄既引诱别人又自己遭苦难、既迷人又邪恶为主题。”[2]换句话说, 恶棍式的主人公既是一个受害者, 也是一个伤害他人的人。

首先, 在外貌上, 希斯克利夫符合哥特式的风格。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肖从利物浦捡回来的一个无家可归的吉普赛人。据奈丽的描述, 他“粗糙的像锯齿, 坚硬的像磨石”, 当时的他黑黝黝的, 就像是从地狱里捡回来的, 是一个粗野、暴躁、充满野性、精力充沛的孩子。后来, 当他发迹回到呼啸山庄, 虽然单从服装和举止来看, 十分绅士, 但他阴沉的脸庞, 时刻给人傲慢不逊的感觉, 仍然体现着哥特式人物的特点。

从性格方面来看, 希斯克利夫是性格孤傲的叛逆式的人物。无家可归的希斯克利夫被带到呼啸山庄受尽欺压, 特别是辛雷登对他的欺压, 从这方面, 读者对他寄予了一份同情, 对他的反抗与叛逆抱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但是之后他不仅向他的仇人复仇, 而且向那些无辜的后代复仇。他的这些复仇行动带给别人的痛苦远远超出他曾经在呼啸山庄所遭受的痛苦。此时的希斯克利夫已经从一个受迫者转变成一个压迫者, 他像一匹脱缰的野马, 无视人世的道德, 肆意践踏一切世俗的规则。“他厌恶别人的卖弄感情, 厌恶别人彼此之间表现的那种亲热劲他爱、他恨, 全部搁在他的心里……”[3]

显而易见, 让人既同情又憎恶的希斯克利夫正是源自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

(二) 凯瑟琳

凯瑟琳哥特式人格首先表现在她的倔强和野蛮。远离城市文明和充满野性气息的居住环境使凯瑟琳从小就没有受到了多少教育, 也不曾受到什么约束, 童年以及少年几乎都是在荒原上奔跑嬉闹度过的, 耳濡目染农民粗野的言谈举止以及毫无节制的爱和恨, 使她从小就性格倔强, 难以驯服, 如为了让奈丽离开房间, 她“从我 (奈丽) 手里把, 抹布夺过去, 而且使劲狠狠地在我胳膊上拧了一下, 拧得很久她跺脚, 犹豫了一阵, 然后, 无法抗拒她那种顽劣的情绪, 便狠狠地打了我一个耳光, 打得我的两眼都溢满泪水。”

其次表现在她违背本性的选择。一次偶然的机会凯瑟琳闯入了画眉山庄。画眉山庄似乎有满足她虚荣心的社会地位、舒适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位有文化修养的丈夫。为了追求所谓的文明, 她最终还是背叛了希斯克利夫, 背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凯瑟琳“没有在暴力面前低头, 却经不起金钱、门第的诱惑, 背叛了自己为之骄傲的爱情。”[4]“她的阶级意识和虚荣心, 使她受到画眉山庄舒适生活和林顿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度的吸引, 投入到林顿的怀抱。”[4]凯瑟琳最终违背了本性, 即从充满野性气息的呼啸山庄走进了铺满红地毯的画眉山庄, 婚姻使她丢了灵魂。

哥特式下扭曲的各色人物在矛盾中痛苦挣扎, 在痴恋中撕心裂肺, 引着读者进入那个恐怖、癫狂与野性的世界。

三、主题的哥特风格

《呼啸山庄》主题的哥特风格表现在爱、恨、阴谋和复仇中。

呼啸山庄老主人恩萧捡回吉卜赛弃婴希斯克利夫, 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和辛雷登兄妹一起长大。与妹妹不同, 哥哥辛雷登从小就非常讨厌希斯克利夫。随着呼啸山庄主人老恩萧的离世, 辛德雷成为了一家之主, 失去庇护的希斯克利夫被当做仆人和佃农对待, 遭受百般羞辱与虐待。与此同时,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由于性格和爱好上的一致而成为最好的朋友并产生了朦胧的爱情。然而, 两人的爱情没有修得正果, 邻近的画眉山庄的林顿向凯瑟琳求爱, 凯瑟琳对他表示了好感并决定嫁给他, 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

三年后希斯克利夫发财回来, 愤恨的希斯克利像一头邪恶的野兽一样一步一步实施他的复仇计划引诱辛德雷愈加的堕落并谋取呼啸山庄, 教唆其儿子成为无赖和文盲, 骗伊丽莎白为妻……因为他的疯狂报复, 他先后害死了自己的妻子、辛雷登、甚至还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小林顿。为了把画眉田庄的财产归于自己名下, 他甚至不惜逼自己的儿子临死前娶凯瑟琳的女儿为妻。最终, 他用卑鄙恶劣的手段毁掉了两个家族, 并将上一代的恩怨强加于下一代的生活。寒风肆掠的平原上, 阴冷的呼啸山庄中是他那能让所有人都冰封的心。

作者让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计划一步步得逞, 但是, 这一切并没有给他带来丝毫的满足与愉悦, 相反, 他的生活失去了方向, 陷入更大的绝望与迷惘中……希斯克利夫被凯瑟琳的鬼魂缠绕得坐卧不宁, 不思饮食睡眠, 整夜在原野上漂荡, 最终在抑郁和精神错乱中死去。

这部小说里, 并非欢乐, 而是阴郁仇恨误解怨愤交织混杂成为爱情的主色调。爱恨交织之下, 是各色的阴谋、恐怖的复仇和无边的矛盾和痛苦, 在这样的主题下, 成就了呼啸山庄主题的哥特式风格。

四、结束语

《呼啸山庄》堪称英国文学中的瑰宝,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有评论家说:“《呼啸山庄》光这个名字就足以使人浮想联翩。在伦敦的大街上听到它, 一时过往的车辆、行人的嘈杂声都消失了——我们的心灵耳里充满了溪流奔腾、雷声轰鸣, 还有荒野上的风声呼呼。”[5]。《呼啸山庄》的环境、人物、主题的哥特式风格增加了《呼啸山庄》的现实感和真实感, 引着读者进入艾米莉·勃朗特所创作的恐怖、癫狂与野性的世界。哥特式风格使《呼啸山庄》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成就了这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通过展现大量的哥特式色彩, 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从而使本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的环境, 人物和主题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进而对文中所融入的哥特式风格进行阐述。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式风格,环境,人物,主题

参考文献

[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 2001 (03) .

[2]Marie Mu1vey-Robert, ed, The Handbook to Gothic Literature[M].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8:111~112.

[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

[4]贺祥麟.《西方现实主义文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231~230.

上一篇:音乐课堂的新下一篇:轻型种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