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现代服装设计(共4篇)
哥特式现代服装设计 篇1
“哥特”一词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对北方民族中世纪建筑的一种蔑称,后特指中世纪的文化艺术风格。当下对哥特艺术倾向于两种解读:一种是对哥特建筑而言,哥特式又译为“高直式”,它形象地传达了哥特建筑的造型特征;哥特大教堂犹如指引信徒通往天国的驿站,高耸的尖塔,冷峻的尖削,将人们的视觉中心引向虚无缥缈的天国,是中世纪基督教教徒的精神寄托;教堂里的绘画和雕塑较多地采用《圣经》故事原型,用视觉感知引导教徒对灵魂的思考,从而达到宗教的精神洗礼作用。另一种是盛行于20世纪的哥特音乐,电影,服装等艺术形式;这股哥特艺术复兴是以音乐的凄凉沉郁、虚幻弃世,以电影的冷酷暴力、性乱疯狂等非理性的悲剧、黑暗特质,以及以哥特建筑造型元素为创意的哥特服装等突出特征来宣扬中世纪的死亡与黑暗美学。本文将从艺术的视知觉视角出发,以哥特艺术的几种主要形式为载体探讨哥特艺术对当代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1. 哥特建筑的视觉导向性
作为哥特艺术的集大成者,哥特建筑并没脱离基督教的本质而存在,穹窿,立柱,塔楼,券和连券廊,门道,高高的采光侧窗和玫瑰花窗,飞扶壁静力学体系,拱,屋顶,墙体,连贯的塔形尖顶,花饰窗格以及滴水兽等主要建筑造型元素,无一不体现着基督教神学,否定现实,引导人们超凡脱俗,向往虚无缥缈、伊甸园式天国的精神。因而,哥特建筑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渴望获得灵魂的绝对状态,这种绝对状态地追寻便把人的焦点导向天国的上帝。建筑师通过哥特建筑的奇特体量感和空间感,去感染万千信徒的心灵,使其灵魂得到寄托,摆脱无助的漂泊感,将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求助于上帝。中世纪哥特建筑的形式作用远胜于功能作用是得益于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1,哥特大教堂在表现哥特艺术时有着强烈的视知觉语法特点:庄严性,层次性,系统性,民族性等。
首先,哥特建筑外观的视觉聚合性。如图1所示,哥特建筑是高耸的尖塔,笔直而伟岸的等腰三角锥,高大竖直的大体量墙体立面,都有一个向上的动势,能将人的视觉中心聚焦于共向终点,将人的目光引向浩瀚缥缈的上空。哥特建筑的正立面一般都是呈对称性,建筑形式的对称有助于视觉中心的凝聚,使基督教信徒专心虔诚的仰望苍穹。其次,哥特建筑结构的视觉比例性。如图2所示,哥特建筑从门道,连廊,大厅,拱顶,塔楼等形式要素都是层次分明,一步步的将人引向耶稣的十字架,进而膜拜上帝。每一个形式元素都是按一定比例来设计,如很多等边三角形的装饰边框及玫瑰花窗都是按等比例来雕琢的。建筑形式元素的比例性还体现于建筑空间的体量关系,从哥特建筑的外观呈现的庄严性,神圣性,崇高性1,到建筑内部的恢宏壮阔般的空间感,让人立于哥特建筑下显得如此之渺小,广袤的空间将人的知觉导向他所代表的上帝,信徒必然为教堂的庄严之美所叹服而愈加虔诚。再者,哥特建筑造型的几何性。如图3所示,哥特建筑从外观到内部结构大多采用规则、理性的几何抽象形来构成完整的建筑造型。建筑的门廊、窗户、台阶等规则几何形对观看者的视觉规整性起帮助很大,让观众接收的信息量瞬间扩大,进而感知到一个整体性的建筑,因为理性的几何造型增强了知觉张力,让哥特建筑艺术在视知觉中更具表现力。
哥特建筑的视知觉语法对于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在于利用其视觉聚合性来层次分明的分清设计重点与视觉中心;而视觉比例性有助于构建良好的视觉审美,为观看者视觉的艺术视知觉提供数的感知元素;造型的几何形是一种简洁而不简单的设计原型,它贯穿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之后的各种风格。哥特建筑的视知觉完形是从观看者的角度来阐释其艺术美,如果设计师在造型概念构建时就能考虑视知觉完形,则能够更好的让设计走向平民化。艺术的平民化是当前设计服务的理念,哥特建筑之所以成为中世纪的标志性艺术是因其具有平民化的宗教色彩,才使哥特艺术源远流长。
2. 教堂绘画的视觉完形
哥特艺术在绘画上是一种让观众融入到图像的视觉交流技术。哥特绘画是非常重视公众参与的,与观看者进行视觉交流互动的艺术形式。中世纪的大教堂如同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只有与之互动才能获取带有神圣色彩的编译码。哥特绘画的视觉传递是通过人的视觉接受后进行感官判定,进而产生知觉想象才顺利完成艺术观察与理解。
哥特大教堂里的绘画给人们以一个全新的时空视角来审视来自天国的光芒。中世纪的西欧人遭遇黑死病等灾难的困扰,使人们对宗教的灵魂寄托比以往更为严重,期待通过基督教获得来自天国的上帝的保佑。而仅仅是通过高直尖塔仰望上帝是不够的,对于教堂里的大面积玻璃幕墙与彩绘玻璃是来弥补教徒内心对上帝信仰的自然见证——上帝之光的洗礼。玻璃上往往绘制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绘画,配上不同颜色装饰,而虚拟光线在教堂绘画中的大面积使用,使整个教堂显得斑驳淋漓、光彩夺目,在磨得光滑洁亮的大理石映衬下,神秘的神圣性油然而生。人们通过对绘画的内容、材质和颜色进行视觉吸收后,再配上画中明暗处理的光线和现实中太阳光照射,经自身经验的判断,感知到画所传达的寓意。这表明中世纪的艺术家是采用辩证对比的方法来思考和创作,以传达宗教的精神给观看者。中世纪的观念认为离光越远表示离上帝越远越黑暗,因而对于难于触摸到的光线,不管是艺术家还是普通信徒都将其视为上帝与人们互动的介质。光线与绘画的结合使得哥特绘画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在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来,这是一个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缺一不可。透过上帝之光与绘画的结合构成了完形的直接把握,使观看者获得绘画内容的相关视觉信息量最集中,因而能够最先被感知到。哥特绘画的目的不仅是装饰教堂内部,更重要是作为宗教宣传的有效视觉传播媒介,因为知觉依据自身经验对绘画的视觉内容进行加工创造后,形成了自己地视知觉感悟,如此便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宗教信仰视觉传播模式,也成功的引导观看者完成了与上帝的一次精神互动,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体现。
哥特绘画中的色彩相对而言是比较丰富的,有些色彩之间呈调和状态,而有些色彩趋于对比,这形成了色彩的力学原理,调和看起来是一种引力,而对比则是排斥力。这种张力结构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的间接把握,结合画中的图像形态形成独特的色彩张力的视觉干扰,达到艺术家所要传达的宗教精神洗礼目的。教堂里的绘画图像不是单一存在的,其图像意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一幅绘画讲述一个故事,整片区域甚至整个教堂绘画根据某种关联性联系成一个整体的图像意义。所以教堂里的绘画图像和色彩差别都不大,因为分离太大会导致张力减弱,甚至晦涩难懂,更会使观看者无法完全观察和理解整体意义。而教堂里的绘画通过视知觉被感知后,有些图像被理解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这与信息接受者所经历的教育、文化、民族背景相关联。因此,把握色彩和图像意义的格式塔特性能够有效的帮助的设计师开启一个新的表现空间,设计师可利用不同色彩,不同图像意义来组织传达具体的设计意义。哥特教堂里的绘画还采用了图像分离的方式,把一个宗教故事分为不同模块来表现,这种将整体分离为不同单体的方法,是利用了图像意义的理解来吸引观看者继续理解完整内容的欲望,而采用色彩完形张力来达到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对于平面设计具有较大地借鉴意义。
3. 哥特复兴的视觉幻象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开始活跃于文学艺术领域,一股哥特复兴热潮又席卷而来。哥特建筑摒弃了中世纪的教堂至上原则,一些民用建筑和办公建筑也开始采用哥特风格,其中以英国的议会大厦最为典型,模仿中世纪的哥特教堂,以高耸尖塔,飞扶壁,连廊等造型语法来展现一种向上的速度感和指向神秘天空的浪漫主义。此后诸多艺术风格在造型语法上与哥特建筑有诸多类似之处,均能看到哥特的影子,如纽约帝国大厦,高直式的大楼直插云霄,呈现的是浪漫的现代风,但在人们地视知觉里,由于造型语法的类似聚合性,看到的更多是中世纪城市般高耸的哥特教堂幻象。如图4所示,高迪的巴塞罗那圣教堂把哥特风格融入新的创意中,让哥特建筑在新时代得到重生。哥特建筑在其后的风格演绎中又多次以其独特的艺术结构出现,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也饱含哥特造型元素,如塔德-贝雷佐夫斯的未来主义建筑等2。
此外,一种崇尚超自然,激情,阴郁,恐怖,黑暗,死亡的哥特电影、服装等艺术形式开始充斥着大众流行文化市场3,哥特风再次掀起了人们对中世纪文化艺术的怀旧情感。哥特电影以吸血鬼为题材开启了哥特风尚,20世纪90年代的《剪刀手爱德华》描绘了死亡与痛苦的哥特画卷,成为哥特电影的标志性作品;哥特电影在银幕上演的都围绕着嫌疑,恐怖,惊悚,巫术等多重组合的格调来调动着观众的视听觉认知,品味着哥特文化背景的故事;哥特电影的特征是高贵的孤独,高傲的黑暗,这与哥特建筑的傲视独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始终以善与恶的主题来塑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获得震撼的同时认识到善恶,使哥特艺术进一步走向大众化,平民化。哥特服装赋予了服装造型以哥特建筑造型式样,高耸的尖帽、拖地的长袍依附在人体上,哥特服装的几何形元素,具有宗教色彩的图案装饰不禁让观众的视知觉瞬间回到中世纪的教堂建筑;这种哥特风格的时尚一直以来作为上层阶级的时尚代表与哥特艺术的其他形式有着巨大的差别就是未能平民化,始终是社会顶层的时尚。
4. 哥特艺术的发展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当哥特艺术的不断重生,哥特文化已成为人们对中世纪的一种向往与念想,哥特文化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深受喜爱。对于当代的设计而言,哥特建筑的造型元素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在建筑领域,公共艺术领域,产品设计领域不断地结合新的创意而获得重生展现在人们的视知觉中;哥特绘画的题材,肌理,色彩等也不断的被运用于现代绘画及装饰中,是哥特文化对美术风格影响较深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于其作画技法在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借鉴意义重大而深远;哥特音乐,电影,小说等艺术形式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情景设计创意源泉,也为特殊动画设计的诞生提供了基础;哥特服装的造型与哥特建筑相近,成了传播哥特文化的主流载体之一。当哥特艺术成为一种社会主流的非主流文化时,对中世纪的哥特艺术进行重新审视,尤其是哥特建筑,而获取新的设计灵感是当前设计师的有效方法。
5. 结语
中世纪的哥特艺术经历几世纪的繁荣后,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取代,然而其艺术形式却不断被后人翻陈出新,且广受世人热爱,可知其艺术价值远超多其本身在当时特殊时代背景中所起的作用。这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艺术以建筑而知名的哥特风格对于当代设计的启示不仅仅是要吸收其优秀的设计元素和精神内涵,更要认真审视其诞生背景及文化根源,进而对当代的设计环境进行评估与鉴定,才能创造出类似哥特艺术的传奇文化。
摘要:诞生于中世纪的哥特建筑以哥特大教堂为主要载体,融合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以冷峻尖削、庄严神秘展现给普罗大众,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众化的文化宣传阵地。哥特大教堂所呈现的视知觉语法对哥特建筑走向平民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在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美学,深深的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对于借鉴与学习哥特建筑的视知觉语法,能有效的帮助设计师更好的把握设计的完形体验。
关键词:哥特艺术,哥特建筑,视知觉,设计,平民化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卡米尔著,陈颖译.哥特艺术——辉煌的视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德]沃林格尔著,张坚,周刚译.哥特形式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方晓风.哥特建筑的力量——平民性与整体性[J].装饰,2009,第11期,14-21.
浅析现代拍摄中的哥特式风格 篇2
在互联网世界不断发达的今天,人们随处可见自拍的照片,扣扣空间里、微博上、微信上随处可见人们照片的形式传达的生活信息,但是也有这样的一些照片,它们看起来带给人们一种搞怪,恐怖感,阴森感,甚至血腥的视觉冲击。特别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的时候,电脑屏幕上忽然跳动出这样的画面,那种视觉感受是可想而知的。
1 哥特式风格
哥特,原指哥特人,哥特风格为一种拥有阴森、诡异、神秘、恐怖等为主要艺术特征的艺术风格,哥特式的艺术一般是夸张的,奇特的,轻盈的,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乌鸦、十字架、献血、黑猫等元素。所谓哥特式的自拍,也就是从照片的画面效果来看具有以上的特点。自拍出来的照片不在是普通意义上的记忆储存,而是具有一定的叛逆,恐怖及诡异的色彩在内的。
2 四个方面
2.1 照片的内容看起来充满血腥与暴力
美国艺术家辛迪舍曼说:“它让你从心理上为你自己生命中或死亡中的潜在暴力做好准备,我想着也是与之远离甚至嘲笑他的一种方式,他仅仅是让你为那些不得不经历的事做好准备.
色彩上通过红白色的对比,冲击着人们着的视觉感受,正如哥特风格所带给人们的感受一样,这幅图以哥特文化为背景表达的是死亡与痛苦的主题。通过这种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加上从图片上传达的信息,看这是一个年轻的一代人,所反映的一种思想情绪,它可以反映出当代人类的精神生活的中的麻木,无聊,孤独与叛逆的特征恰巧是哥特风格在现代的表现。
2.2 照片中的场景布充满黑暗诡异的氛围
拍摄照片的时候,想要达到哥特式感觉,场景的搭建是很重要的,必须把带有神秘,诡异凄美等特点的场景加入进来才是具有哥特特色的。首先对能够形成画面意境的环境进行了一个有选择性的搭配,都是能够形成一幅画面最适合的道具。这些道具的使用,使氛围更有凄凉的感觉。
2.3 人物的服饰夸张诡异
由于哥特服饰的典型风格,这种服装装饰的构成与元素在当今服装设计中得到不断的提示和反复的运用,丑角的杂色服饰和披巾,花边铃铛和不对称图案,仍然以各种新的面貌出现在当今现在的服饰文化中,更重要的是哥特时期的服饰文化奠定了现代服饰文化的先河,在服装历史的舞台上占据了极大的地位,服装的基本结构都是以哥特式为基本发展而来的。
中面部肤色画的很白,眼部眼影与假睫毛的组合加上深深浓浓的眼线扬起给人以巫毒娃娃的感觉,同时大红红的唇色,小巧的唇形,夸张突出的颧骨与额头卷起的发髻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增加视觉效果模特的上衣还穿着了白色类似中国服饰中的马甲来点缀,同时来达到一个提亮的效果。
再从模特的面目表情来看脸部整个往右上角偏斜。眼神也望着右上角,撅起的嘴唇传达出一种倔强,当代哥特文化已经将恐惧这种原始情绪程式化。这种情绪压抑到一定程度通过各种艺术行为来表现这些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恐惧,并且认为这种恐惧人人都有,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不过只有他们这些对社会敏感、有极其强烈责任心的人才会先知先觉。
2.4 拍摄的画面构图分析
一幅摄影作品拍摄角度,与构图非常重要,哥特式的拍摄也不例外,首先拍从摄角度方面来谈:摄影者在拍摄哥特式图片时,一般人都会把注意力常常注意力放在突出人物形象为主为主拍摄过程,也有的人会对人物进行直接拍摄,这样拍出来的额东西一般都是四平八稳的,人物清晰度及视觉效果虽然是很好,它的不足之处确在于虽然够稳重就但是少了点灵活性的东西,简单来说会比较缺乏变化,无论多好的透视关系再出现这种问题时都失去了意义。所以根据主题和环境的需要,选择多以哥特,诡异,阴暗环境特点来合理选择拍摄的不同的布景,以寻求更画面效果。
其次,哥特式的拍摄取景范围:要注重的场景氛围的营造并在场景空间内更好的代了人物的作用。模特这样被安排在画面中人的眼神最容易聚焦的位置,同时拍摄者的拍摄高度也同时拉低,以便更好的突出模特的面目情绪。拷问眼神里流露出的质疑的神情很透彻的流露出哥特式的苍凉。
3 结语
生活中的各种拍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哥特的风格是人们对现实世界巨大压力下的情绪上宣泄,从一定程度上来首满足人么的发泄的需求。但是,这种哥特式拍摄风格并不是这种生活态度,更像是一种反讽,表面上充满抑郁,充满着死亡与恐怖气息,实质上确实一种思想的表达,一种现代人所抒发的情绪。
摘要:拍摄技术的进步在记忆人们生活片段的同时,也成了人们表达自我的一种艺术方式。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大的现代社会,人们“遇见”了哥特,并且善于利用了哥特元素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对未来的恐惧,以及现代精神生活的麻木。
关键词:哥特,拍摄,反映
参考文献
[1]龚建勇.灯光照明.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2]张菲,吴爱莉.哥特式摄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胡芳.哥特式设计兴起、发展及其美学向度,2009.
[5]孔键.哥特式室内环境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哥特式现代服装设计 篇3
提到“哥特”一词, 我们通常会联想到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雕刻、玻璃器皿、灯饰或者装饰画。而它最初其实只是人类学范畴中的一个称谓, 用来指代德国古民族的一支。美术史上的“哥特式艺术风格”指的是12至16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 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18世纪末19世纪初, 伴随着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哥特”一词又开始被认为是和黑暗、奇异、鬼魅相关联了。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 一场新兴的“哥特文化运动”逐渐在英国兴起并波及到世界范围, 这场运动囊括了文学、音乐、美术、设计、服饰、影视等多方面的内容, 音乐在其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
一、当代哥特艺术设计的诞生
当代哥特艺术设计是伴随着哥特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 同时也是新哥特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哥特风格的设计出现在一些哥特乐队发行的专辑的唱片封套或者宣传海报上。伴随着新哥特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壮大,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 这类风格的平面设计逐渐走向成熟, 在电影海报、电子游戏、书籍装帧等领域被广泛使用, 并开始与商业文化紧密相连。
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在诞生之初与哥特音乐一样,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哥特平面设计作品正是“包豪斯”在1979年推出的单曲碟《贝勒·卢格斯之死》的唱片封套。整张封套追求一种粗糙的黑白木刻版画效果, 其主体是古堡中一个张开翅膀的吸血鬼剪影, 专辑名称是用潦草的手写文字写成的。整体氛围是阴森、恐怖而又神秘的。虽然这件作品还明显带有脱胎于朋克文化的一些特征——粗糙的视觉效果、潦草的手写字体等, 但其采用的哥特小说中经典的吸血鬼形象、单纯的黑白视觉效果以及整体的黑暗、恐怖氛围使其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新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从这件作品开始, 新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正式诞生, 并成为一种拥有自身鲜明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平面设计。
二、当代哥特艺术设计的风格
恐惧、黑暗、死亡是哥特文化最初的基本元素。尽管历经了几个世纪的演变和发展, 哥特文化从主流文化转变成了边缘文化, 其自身的诸多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这些基本元素并没有改变和被替换, 只是渗透在了各个艺术门类的不同角落, 其涵义发生了引申。
对黑色的偏爱, 拥有着吸血鬼之类的异端形象符号以及黑暗、死亡、阴郁、神秘的内涵就是当代哥特艺术设计的风格特征。
(一) 黑暗的独特视觉表现.
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具有独特、鲜明的视觉表现力。其充满黑色情趣的外在艺术形式是其区别于其他平面设计风格的主要特征。以音乐唱片封套设计为例, 哥特乐偏好黑暗、神秘的氛围, 在情感上又往往具有含蓄的宗教、复古的人文主义情怀。因此, 此类封套的设计较多呈现神秘、黑暗甚至是恐怖的视觉效果, 其表现手法往往是具象写实, 但并不是追求视觉效果的夸张、华丽和强烈, 而是在含蓄中体现出另类的风格, 一些作品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设计的用色和视觉形象方面:哥特乐风格最为常用的就是黑色和其他一些深色系颜色, 甚至很多设计只有黑白二色。在形象上常采用一些复古写实造型, 但这些造型又不同于传统的古典造型, 它们往往比较另类, 设计字体偏好使用哥特字体。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虽然吸收了很多古典元素, 甚至很多外在形式就是照搬一些古典艺术造型, 但其表达的主题与古典主义的崇高、优美、和谐大相径庭, 哥特艺术设计更多的是对人类内心阴暗面的探求和挖掘, 表现一种黑暗的诗意。
(二) 孤寂疏离的浪漫主义情怀
新哥特文化运动在思想内涵上直接受益于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化运动, 因此作为新哥特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所要表现的都是一种充满个人情感的浪漫主义情怀。这种浪漫主义与传统意义上的浪漫、美好、崇高不同, 它往往带有颓废、神秘的感情色彩。其表现的主题一般是一些非现实题材, 比如宗教、死亡、巫术甚至是科幻。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是一种另类的浪漫主义, 它着眼于表达个人的情绪和感受, 只是这种感受往往是更关注人内心的阴暗面。因此, 哥特设计与一些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平面设计相比, 反而更富有人文主义气息, 在视觉语言上更易被读懂。
(三) 阴沉、颓废的精神内核
与其他平面设计风格相比较, 哥特设计经常表现出一种阴沉、抑郁的氛围, 这与18、19世纪浪漫主义所追求和表达的精神是一致的。这种与经典哲学观念格格不入的理念使新哥特文化从诞生之初就徘徊在主流文化和严肃艺术的大门之外, 而体系庞大、颓废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适合它的发展。20世纪末期, 当新哥特文化逐渐发展成熟的时候, 黑暗和痛苦已经在它肌骨深处烙下了悲剧的胎记。追溯到新哥特文化的主题上, 可以发现其与悲剧艺术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冷酷、各种暴力、疯狂和性乱。而悲剧中的非理性和神秘性因素更是切合了新哥特文化的特质——黑暗。从哥特音乐来分析, 无论是那些阴郁、幽暗的曲调还是晦涩、沉郁的歌词, 无不闪烁着人性深处的悲凉, 以及或隐或现的悲剧的影子。
新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也秉承这样一种精神内核而体现出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表现视觉上阴沉、颓废的氛围, 很多作品都抛弃了色彩的运用, 黑色往往是作品的主色调。
(四) 死亡美学的展示
“死亡”是哥特文化的关键词。哥特文化迷恋死亡, 死亡所演绎出来的腐败、末世、毁灭等情景是哥特族所追求的极致, 这种极致符合他们的审美, 同时也是对这个“恶毒”、“无聊”的社会最大的讽刺和颠覆。当代电影中用死亡来表现人物性格、主题或渲染恐怖气氛, 都可以说是一种“死亡情结”。它以一种非常人的视角来透视我们生活的世界, 是对社会阴暗处的仇恨与咒骂, 也是对当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假惺惺的传统和教条的反抗和不满。哥特文化看中的恰恰是“死亡”带给人的独特的阴沉气质和本真的自然。因此, 哥特风格的平面设计常常将死亡美学作为一个展示的重点, 是有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三、当代哥特艺术设计独特的艺术价值
当代西方社会充斥着失业、战争、种族歧视、文化腐败、道德沦丧……人们对物质日益变态的强烈欲望使人的灵魂越来越苍白扭曲。最重要的人本精神正离我们而去, 每一个人似乎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腐烂都无动于衷。哥特族们看透了这一切, 他们沉郁厌世, 睥睨现实中的种种凡俗和道德规矩。他们不仅要宣泄, 还要唤醒人们的本真以修葺这个社会。哥特文化正是他们宣泄的方式和途径。
一件优秀的新哥特风格平面设计作品, 不可能只是运用一些表面化的阴郁、黑暗的形象或者色调来表达主题, 它必须拥有自身独立的思想和内涵, 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将这些观念融进作品本身, 最终赋予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哥特文化黑暗、阴沉的精神内核与对死亡美学的偏爱决定了其外在艺术表现形式必定是不同寻常的。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精神内涵, 哥特艺术设计往往能够通过惊世骇俗的视觉表达方式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灵触动, 促使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与死亡的意义。这是哥特风格平面设计独特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哥特设计独特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其与商业文化的良好结合之上。哥特风格平面设计的精神内核是小众的, 但其外在艺术形式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却与商业文化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 并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这种看似矛盾的结合却使得哥特艺术设计散发出了更大的艺术魅力。
(一) 发人深省的艺术表现力
哥特艺术设计最初诞生于哥特乐队的唱片封套之上。哥特乐本身属于摇滚乐, 而摇滚乐的唱片封套设计往往追求另类、独特的效果。因此, 哥特艺术设计也很好地秉承了这一设计理念。此外, 哥特文化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阴郁、黑暗的气质, 这两者的结合使得哥特艺术设计从诞生之初就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与其他设计风格相比较, 哥特设计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更容易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上。这种影响不局限于平面设计领域, 它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哥特艺术设计往往取材于挖掘和放大了的人类感情世界, 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作用于受众时, 常常会激发进一步的审美情感和思考空间。如果一种平面设计风格引发的不只是艺术上的欣赏, 同时还上升到了哲学上的思考, 以至影响到了个人的信念和思想价值体系, 促使其对生命本源及终极意义进行探究, 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不可言喻了。美国导演蒂姆·波顿拍摄的另类动画影片《圣诞夜惊魂》与《僵尸新娘》的宣传海报, 与传统的此类题材作品充满阳光、温暖的视觉感受不同, 它们展现的不是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而是充满了各类恐怖、怪异形象的黑暗世界。海报的主角不是僵尸就是骷髅, 整体氛围阴暗、诡异。但海报本身展现出的这些形象和塑造出的氛围却并不令人反感, 反而能激起观者感情上的共鸣, 因为其展现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 而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开始。虽然是动画风格, 但它们探讨的却是严肃的生命与死亡的人类永恒主题。
哥特艺术设计的这种触及人类内心灵魂深处、发人深省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其区别于其他风格平面设计的主要特征, 也是其艺术价值的具体体现。
(二) 与商业文化有机结合体现出的独特艺术价值
哥特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其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之上。很难想像如此小众的文化能够成为商业包装的对象, 但确实是商业文化推动了原本小众的哥特艺术设计并使之逐渐走向大众主流文化。哥特艺术设计在现今全球商品经济大潮的背景之下, 它的任何知识、信息包括文化都被纳入到了商业化的运作之中, 并成为了最有利润可图的卖点。商业文化选取哥特艺术设计作为包装和推广的对象, 正是因为哥特平面设计另类、独立的内在特点, 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以前未接触过这一领域的大众的眼球, 所以它具有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
而商业化模式的介入也大大促进了哥特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在商业的推动下, 这一小众文化逐渐融入并影响了社会主流文化。正是哥特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另类特质与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才体现出了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它既不像某些纯商业文化那样毫无内涵、庸俗浮夸, 也不像某些前卫文化艺术那样曲高和寡、乏人问津。哥特艺术设计在与商业文化的结合过程中, 既保持了本身独特的精神内核, 实现了自身的完善, 又很好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哥特艺术设计与商品文化的结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近年来拍摄的哥特风格的电影《指环王》系列、《哈里.波特》系列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很多观众就是冲着电影宣传海报展示出的奇异、另类的视觉效果才走进电影院的。因为他们原先没经历过这样的视觉体验, 哥特风格的主题与表现形式成为吸引他们注意力的主要因素。而铺天盖地的商业化宣传又大大增强了哥特艺术设计对大众的吸引力。
哥特式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中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 且涉及到多极的评价。经过漫长的积淀, 历史中的哥特式真实面目倒有些模糊了。哥特式艺术的不同评价受到欧洲民族发展中宗教因素、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 因此呈现出持久的美学标准和审美原则的观念之争。因此,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 通过审视有关哥特艺术史学理论, 追寻其艺术风格的发展轨迹, 探讨和分析哥特艺术设计的风格特征、精神诉求和艺术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这个比设计、比创意的时代, 全世界都在用智慧的设计在商场角逐, 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采。因此, 对设计理论的探讨, 设计手段的研究, 都将是这个栏目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2]张羽、刘继华.哥特的演绎[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 (2)
[3]王逢振.摇滚与文化.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9
[4]梁远苇.CD封套设计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
[5]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6]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7][德]沃林格尔著.哥特形式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
[8]哥特时代.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5 (3、4)
[9][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艺术风格学:美学史的基本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欧洲哥特风格木塑窗研究设计 篇4
哥特式教堂是欧洲中世纪的杰出文化成就,以高耸飞升的尖顶、怪诞和夸张的肋拱、斑斓绚烂的花窗、精雕细镂的雕塑散发出亘古神秘的瑰丽气质[1]。其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尖削,给人一种向天堂的指引感与上升感。并且在那个时期产生了肋架拱顶和飞扶壁,使得整面墙壁可以大面积使用窗户来进行采光与装饰,也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在现代窗户的设计和造型中,古典欧式窗户以其历史悠久的设计元素和古色古香的造型形制成为现代窗户选择中的优选。而其自然简约的风格带来了时尚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更接近自然与生活本身。
绿色节能建筑为当代时尚的建筑模式,可以有效的节约和利用各种能源资源,而木塑复合材料的门窗正好可以最大功效的给建筑节能,让人们享受绿色的生活方式[2]。木塑复合材料是以废旧塑料、木粉(木屑、竹粉、稻壳、秸梗)等为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添加助剂,经高温、挤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其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环保,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研发推广[3]。
2 哥特式窗研究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且造型中几何图形丰富,采用和谐的比例与尺度去规范图形的组合,使得宗教建筑中的几何装饰图案,变成了一种非物质化的载体[4]。哥特式窗户的造型要素和形状常有规律的进行组合,如音乐一般,表现出流动的韵律感,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光影变化极为丰富的图案效果。
2.1 造型研究
2.1.1 玫瑰窗
在哥特风格教堂中,由于采用了大面积的开窗和骨架式的结构,所以玫瑰花窗,柳叶窗等大量涌现,尤以玫瑰窗最具有代表性。
玫瑰窗,也称玫瑰花窗,为哥特风格建筑的特色之一,指中世纪教堂正门上方的大圆形窗,图形组合呈放射状,其中镶嵌着彩绘玻璃,因为玫瑰花形而得名。比较著名的玫瑰窗有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科隆大教堂的玫瑰窗,米兰大教堂的玫瑰窗等。玫瑰窗为教堂中彩色玻璃窗的一种,由于它的位置的特殊性而成为装饰的重点,在阳光照耀下把教堂内部渲染的炫目神秘。极大的丰富了哥特建筑外观的装饰性,增加了教堂建筑的神秘色彩。玫瑰窗忽明忽暗,斑驳陆离,置身其中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玫瑰窗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所产生的特殊心理感觉,玫瑰窗的出现一般是在教堂的正门上方,会让人感到一种威严感与神圣感。从建筑外部来看,圆形的轮廓有一种张力与向外发散的感觉(见图1),吸引着人们往教堂走去,同时会给人一种生世轮回的感觉,颇具封建宗教时期的宗教理论意味。由于当时不能生产纯净的透明玻璃,当时的欧洲人便在窗子上镶嵌彩色玻璃。如果走进建筑内部来看玫瑰窗的话,才能感觉到玫瑰窗的真正魅力(见图2),阳光透过玻璃射进来的奇异迷离的光束,给教堂带来一种脱离人间,神秘的气氛,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对天国无限向往的宗教心理。
2.1.2 柳叶窗
在哥特建筑里,能和建筑主体特色相一致的窗户就是柳叶窗了。柳叶窗窗头层层叠叠,并有三心拱等复杂的窗头变化,主窗常配有图案式的窗棂分隔,窗口造型与二心拱、火焰拱及建筑的小尖顶十分协调,强化了凌空飞腾的建筑形象。
柳叶窗以其自身细长,上升的形态而得名,紧紧依附了哥特式建筑空灵,尖削的特点,在哥特式建筑内部可以看见,柳叶窗在采光的功能上也是很有力度,一般柳叶窗以一组或是一列摆列,使充满向上伸展动感的哥特建筑竟然也有了强烈的秩序感与空间感。有的细长的柳叶窗成组出现,并且在尖尖的拱券上面配合一个圆形的轮辐状的窗户,使哥特式建筑的窗制更加灵活,打破了教堂的肃穆与哀愁(见图3,图4)。此外柳叶窗还担当着装饰与传教的重要功能。采用彩色玻璃工艺,组成五颜六色的不同的宗教故事,镶在修长的柳叶窗户上,起到了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柳叶窗的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5]。窗棂的造型也十分精巧,中部或顶部的眉沿均由细密的拱券透雕或浮雕装饰组成,很容易把人们带到对天堂的向往中。
2.2 哥特式窗的结构和材料
由于哥特式风格是在黑暗的欧洲中世纪时期里诞生的,所以其风格特点也是严肃而冷峻的,无论是教堂的建筑还是教堂上的窗户多是用冰冷的石材与铁艺。石材与玻璃在教堂的整体结构中组成了一种和谐,构成了哥特式教堂独特的形式美,寓意了基督教信仰[6]。
在结构和材料的运用上,哥特式的窗户外立面的造型大多采用石工艺窗的装饰,建造师运用石材打磨成外立面的柱子或是窗户的山花,采用透雕的形式做出装饰造型,然后运用一定的砌筑工艺使每一部分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做成稳固的哥特式瘦长的窗框与外立面装饰,各种曲线造型也体现了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以及对石材的灵活掌握。哥特式的花窗上的窗棱基本上都是细长而又精致的,运用铸铁的工艺与材料,铁与火的艺术被欧洲人在窗户的设计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在窗棱的结构工艺上运用了焊接的工艺,牢固而又耐用,使欧洲古老的建筑历经几百年依然魅力不减。在绚丽迷人的花窗上,就可以看出当时欧洲彩色玻璃工艺。石材与铸铁相对于其他材料来说比较坚固,耐候性与耐水性都好,能抗击多种外力,色泽沉稳而又柔和。经过几段历史的洗礼,更加彰显出其沧桑与凝练。
3 现代哥特风格木塑窗户设计
3.1 造型设计
以客厅、卧室、餐厅与卫生间窗户的造型为例,设计汲取了哥特时期建筑及窗户的柳叶式的尖拱券造型,并用圆弧形状的拱形来平衡尖尖的拱券形。
在客厅窗户的造型上,用一个拱形的窗框环抱住了一个柳叶窗式的窗格,遏制住了尖拱向上发展的心理趋势。两个形状之间的空间同样运用了短小的窗棱连接,留住了中间的主要的形状,落地窗的形式与2 000×2 400的尺寸使这个窗户的造型显得落落大方而又不失严谨,使客厅充满了充足的光线与欧式风情(见图5)。卧室窗户造型设计上,连续用了两个尖拱的形状相套,一大一小相映成趣,长长的横向的窗棱隔出了几个或方或长方的窗格,使卧室饱有应有的私密性又不失欧式风格的大气与情调(见图6)。餐厅与卫生间的窗户造型设计上,采用了两个小的柳叶窗的尖拱形制,并使之包含在圆拱里面活泼而不失一种秩序感在里面。而且都借鉴并简化了哥特式建筑柳叶窗顶上结合一个圆形的轮辐式的窗户或三叶草式纹样,欧式情调充斥了整个空间(见图7,图8)。
3.2 结构和材料设计
本次设计方案采用绿色环保的木塑复合材料,可以有效的将废弃的植物原料与塑料结合而形成无论是在外观还是性能上都堪比塑料和木材的性能,而且可循环利用回收,面对我国森林资源迅速减少,白色污染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木塑复合材料的出现无疑是给我国建筑装饰材料业带来了机遇。
由于本次设计的方案都是封闭窗,主要考虑采光的功能,所以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窗框与窗棱采用了木塑型材,在型腔内加置了钢衬加强结构,提高了窗户的强度,并且在玻璃胶槽内加了增压线以加强窗户的强度,密度,隔热和隔音性能。木塑型材的成型工艺一般采用挤出工艺制成的多腔室空心型材,能够缓解室内外温差的冷热桥效应,从而达到建筑保温节能的目的[7]。木塑型材内部有许多腔室和加强筋,有很稳定的力学性能,既节约了实木的和塑料的窗框的材料,又减轻了材料的重量。对于窗框与中庭的连接方式上采用机械全焊接的工艺方法,这样可以既避免木塑窗户易于断裂损坏,结构不稳定的缺点,又能保持窗户的外观既完整又美观。密封性能与隔音性能也同样有所加强。窗扇增加了双玻压条,可以安装双层玻璃,这样更加有利于建筑节能,对于节能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更加有利于北方等寒冷地区的运用。
4 结语
欧式哥特风格窗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和历史内涵吸引了许多现代人的关注和欣赏,无论是玫瑰花窗还是柳叶窗都可以使人感觉到当时匠人的穷工极巧与审美意识。设计出简单而纯净、和谐而完美的窗,既能符合现代人审美眼光,又能体现历史与现代文明的成果,将极大的丰富当代窗户的造型与内涵。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木塑复合材料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在注重节能与环保的今天,将经典的造型风格与性能优良的木塑材料相结合,无论是对建筑的节能还是对窗户形制的创新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山.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光装饰艺术[J].艺术百家,2006(5):188-189.
[2]Wood smith.Library Resource Services[J].2004,20(3):5-8.
[3]文君.木塑复合材料:用途广泛的新型环保材料[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5(1):44-45.
[4]张一.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的几何图案[J].艺海,2011(5):75-76.
[5]王海侠.浅谈哥特式建筑[J].青春岁月,2011(10):356.
[6]余太星.论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与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J].学术探索,2006(2):1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