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2024-09-17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精选8篇)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篇1

细支气管肺泡癌是指起源于远端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原发性肺癌, 为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 临床少见, 容易误诊, 预后差。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15例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 均经病理证实, 现将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患者中, 男7例, 女8例, 年龄31~62岁, 平均48岁。病史2周~1年, 有吸烟史者5例 (占33.33%) , 合并有其他疾病4例 (占26.67%) , 其中高血压2例, 慢性支气管炎2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咳嗽15例 (100.0%) , 胸闷、进行性呼吸困难11例 (73.33%) , 咳痰7例 (46.67%) , 其中咳大量泡沫水样痰1例, 300~500 ml/d, 伴咳嗽性晕厥1例, 痰中带血3例 (20.0%) , 胸痛3例 (20.0%) , 发热2例 (13.33%) 。11例肺部查体正常, 4例听诊有散在细小水泡音和偶发爆裂音。

1.3 诊断方法

1.3.1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本组15例患者全部行X线检查, 双肺散在多发结节, 分布不均, 中下肺野较密集者12例;肺部呈斑片状致密影, 按叶段分布3例, 伴有胸腔积液者3例。CT检查15例, 检查显示双肺弥漫分布结节影12例, 以双下肺多见, 部分有溶合现象, 见小片状实变影3例;呈斑片状致密影, 按叶段分布3例。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

1.3.2 病理

本组15例全部经病理确诊, 特点为柱形或立方形的癌细胞沿肺泡道、肺泡、细支气管排列, 组成腺管状, 有的似肺泡结构。其中CT引导肺穿刺活检5例 (33.33%) , 病理均为阳性。支气管镜检查15例 (100.0%) 提示为支气管黏膜炎性改变, 无出血及结节改变, 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取得组织学诊断, 阳性10例 (66.67%) , 刷检、灌洗液查见癌细胞5例 (33.33%) 。痰中查见癌细胞4例 (26.67%) 。

1.3.3 检查血清CEA15例, 升高12例, 升高范围13.2~117

ng/ml, 平均65.2 ng/ml, 为正常 (5 ng/ml) 的13倍。

1.4 误诊情况

本组误诊11例 (73.33%) , 误诊为粟粒性肺结核6例, 肺炎3例, 尘肺2例。总误诊时间为3周~6个月。

2讨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发性肺癌, 属肺腺癌的一个亚型, 具有单纯细支气管肺泡生长模式, 而无基质、血管或胸膜的侵犯。组织起源于细支气管末端的上皮细胞, 尤以Clara细胞癌变多见, 也有认为来自Ⅱ型肺泡细胞。确切病因不清, 可能与肺实质的损伤、吸入、病毒感染有关, 约占肺癌的1.1%~9.0%[1], 患者吸烟较少或从不吸烟, 女性多见, 近年有发病率增多, 年龄偏小趋势。该病早期临床缺乏特异性, 首发症状多为咳嗽、咳痰, 与其他肺部疾病无明显差别, 易误诊为常见病、多发病, 随病情进展, 由于癌细胞沿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壁表面蔓延, 肺泡壁增厚, 通气/血流比失常和弥散功能障碍, 表现为气促进行性加重, 但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发热、胸痛少见、几乎无盗汗现象, 当并发感染及阻塞性肺炎时, 可有发热。检查血清癌胚抗原CEA多升高, 表明血清CEA对提示本病诊断有参考价值。

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表现为双肺广泛分部结节或小片浸润性阴影, 可见肺纹理增粗、增多、延长、僵直等细支气管病态影像, 结节或浸润影可增大融合成块影, 或因痰液、黏液阻塞而形成肺叶、肺段不张、阻塞性肺炎, 也可有部分肺泡或 (和) 小叶或细支气管未被分泌物充满而呈现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由于细支气管肺泡癌症状缺乏特异性, 影像表现多种多样, 常误诊为栗粒性肺结核。细支气管肺泡癌随病情进展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 恶化明显, 很少有发热、盗汗, 结节样病灶多分布于下肺, 有融合倾向, 抗结核、激素治疗无效。本组3例表现为双上肺斑片状阴影, 密度较淡, 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 其中1例咳嗽剧烈, 伴咳嗽性晕厥, CT扫描见小叶间隔增厚, 考虑间质性肺炎, 抗炎、抗真菌治疗2个月无效,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支气管黏液溢是肺泡癌较少见的症状, 本组患者咳大量泡沫水样痰1例, 300~500 ml/d, X线显示左肺中叶及右肺下叶空洞, 临床曾考虑肺脓肿, 抗炎治疗1个月无效, 经支气管肺活检诊断为肺泡细胞癌。

肺泡癌的诊断可根据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 痰脱落细胞检查是简便、有效、无创的检查方法。细支气管肺泡癌不侵犯或破坏肺的结构, 诊断应注意与肺腺癌鉴别。根据WHO最新的诊断标准, 痰细胞学检查不足以诊断细支气管肺泡癌, 而局部的、周围性的、结节样病变及痰或支气管灌洗液的细胞学检查几乎无诊断价值[2]。与胸腔镜下活检及开胸肺活检相比, 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及经皮穿刺肺活检简便、创伤小, 因此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及经皮穿刺肺活检对细支气管肺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组病例15例患者行支气管镜肺活检, 阳性10例, 阳性率66.67%, 与文献[3]报道相符, 5例 (33.33%) 行CT引导穿刺活检, 均获阳性结果。

因此, 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胸片检查提示弥漫性小结节或小片状浸润影、无发热或低热, 抗炎或抗痨治疗4~6周无好转, 肺部病灶进行性增多者, 应考虑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可能, 应及早行支气管镜肺活检或经皮穿刺肺活检取得病理学依据, 以指导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钟殿胜, 朱元钰.4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特点.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5, 7 (15) :422.

[2]张鹏宇, 金先桥.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临床误诊误治, 2006, 1 (19) :9.

[3]蔡后荣, 侯杰, 郑培德, 等.肺弥漫性疾病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诊断分析.中国内镜杂志, 1999, 5 (6) :47.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篇2

资料与方法

2003年2月~2008年10月手术切除的518例肺癌中,有23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AC),占4%。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35~75岁,平均60岁;左肺13例,右肺10例;14例出现临床症状,主诉包括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9例无临床症状;病程1个月~5年。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困难、咳白色黏痰、面色苍白、消瘦、低热3~8个月,肺部呼吸音减弱,无血痰、胸痛等,在乡镇医院诊治无好转并逐渐加重。

影像学检查:23例全部经X线胸部平片检查,后经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中的1种或多种检查,发现肿块大小2~5cm。3例伴有肺不张。

支气管纤维检查和病理活检:3例手术前曾作支气管纤维检查,病理活检诊断为肺腺癌,全部病例术后肿块作病理活检并确诊BAC。

手术方法:肺叶切除术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23例BAC中,4例孤立结节型,6例实变型,13例多结节型;8例Clara细胞型,8例Ⅱ型肺泡细胞型,4例黏液细胞型,3例混合型;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3例伴肺内转移;手术时6例有胸水。

预后:3例手术时伴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9个月死亡;3例术后3个月出现小脑转移,术后7个月死亡;2例术后3个月出现脑转移;3例术后1年仍生存且无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2年出现肱骨转移,另10例无复查。

讨论

在影像学上,有人将BAC分为3型:孤立结节型、实变型、多中心或多灶型,并将后二型归为弥漫型,肉眼上呈弥漫型或多结节型,镜下可见肺泡管和肺泡异常扩张[1]。本组23例患者有4例为孤立结节型,6例实变型,13例弥漫型或多结节型。3种病变通常混合存在或以1种病变占优势。另外,弥漫型可累及多叶肺甚至双肺,外科常不认为这种病变为肿瘤。

国内学者通常将BAC分为4种类型,据其组织学特点分别为:Clara细胞型、Ⅱ型肺泡细胞型、黏液细胞型、混合型[2]。本组23例BAC中以Clara细胞型和Ⅱ型肺泡细胞型较为多见,占69%(16/23);黏液细胞型次之,混合型最少。镜下BAC可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非黏液型BAC更可能为孤立性结节,因而较黏液型预后好;周围孤立型BAC的痰和支气管灌洗液涂片几乎总是阴性,而弥漫型常为阳性,阳性率可高达88%。

定期体检或入院时常规进行X线等影像学检查是发现早期BAC的有效方法。常规X线影像的诊断价值:当胸片发现肺部肿块后,首先将它与以前的胸片作比较,如果是2年内无变化的肿块则考虑为良性肿块,如果肿块有典型的同心圆形、中心性或散在斑点状钙化,多不考虑肺癌诊断。如出现上述特征影像时,则应考虑BAC。如果没有以前的胸片作比较,或在胸片中发现新的病变,则对患者作进一步的CT检查。如CT对肺部肿块性质不能确定,再选择PET作肺部扫描。本组4例患者为无症状肺外周孤立性结节,另有5例无临床症状,均因其他原因进行X线胸部影像检查时偶然发现,表明X线胸片更具现实意义,也进一步证明了X线胸部影像诊断的重要性。

本组患者BAC占同期肺癌的4%,比率偏低。在年龄方面,本组病例年龄为35~75岁(平均60岁),其中40岁以下有4例,与普通的肺癌相比,有年轻化的趋势。本组23例中有14例出现临床症状,比资料报道的偏多,可能与其病症分期有关。一般认为,BAC患者多见于非吸咽人群,女性的发病率较高,但本组男女发病率比例与普通肺癌相似,是否与环境改变、职业、生活习惯等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赵绍宏,蔡祖龙.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与病理对照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1):22-24.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9~80岁,平均年龄56岁。本组16例无症状者2例(12.5%),咳嗽、咳痰(主要白色泡沫痰)9例(56.3%),痰中带血7例(43.8%),无规则发热5例(31.3%)。呼吸困难4例(25%)。

1.2方法。诊断依据:均经病理证实(1)支气管检查10例;(2)痰细胞学检查9例;(3)肺穿刺检查6例,手术1例。16例患者均有完整肺部CT影像学资料,并随访超过半年以上。扫描方法采用西门子Emotion 6常规扫描参数:130 k V,110 m A,扫描时间15~18 s,深吸气后屏气扫描,扫描后重建层厚10 mm、间隔10 mm,其中9例在行常规CT检查的基础上对肺间质病变区行局部薄层扫描,层厚2 mm,使用高分辨率骨重建算法。增强扫描均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100 m L,高压针筒经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2.5 m L/s,注射剂量2 m L/kg,注入对比剂后20 s行动脉期扫描,延迟30 s后行静脉期扫描。肺窗:窗宽:1500 Hu,窗位-600 Hu;纵隔窗:窗宽350 Hu,窗位45 Hu。

2结果

2.1病变的部位:病变有叶、段性分布的倾向,癌肿起源于细支气管远端的肺泡,常累及一个肺叶或大部分,也可累及邻近肺叶、肺段。局限于一个肺叶12例(占75%),其中右上肺2例(占12.5%),左上肺1例(占6.3%),好发于两下肺,右下肺5例(占31.3%),左下肺4例(占25%);右中、下肺2例(占12.5%);左上、下肺1例(占6.3%);全肺1例(占6.3%)。

2.2病变形态:病变形态复杂、多变,以磨玻璃影、实变和多发结节等三种影像混合存在为特征,也可以以两种或一种影像为主。实变影13例(占81.3%),大片状磨玻璃样以及网格状改变7例(占43.8%),实变影或磨玻璃样改变内见有大小不等的空洞以及蜂房样密度减低改变5例(占31.3%),充气支气管征14例(占87.5%),枯树枝征9例(占56.3%),血管造影征5例(占31.3%),碎石路征6例(占37.5%)。

2.3胸部其他改变: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4例(占25%),胸腔积液3例(占18.8%),心包积液1例(占6.3%)。

3讨论

3.1肺炎型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病理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简称BAC),它起源于细支气管远端的肺泡,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原发性肺癌的2%~8%[2]。肺炎型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属于BAC的一个亚型。癌细胞形成单层或多层立方或柱状细胞形态沿肺泡壁及细支气管呈弥漫性浸润式生长,不破坏肺网架结构,并且病灶多发,除淋巴及血行转移外,主要通过肺泡孔(Khon孔)直接在气道内播散,呈实变或炎性改变,这些特征是肺炎型BAC影像学征象的形成基础。

3.2肺炎型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特点分析

3.2.1磨玻璃征:是肺泡腔内大量低密度粘蛋白或肺泡癌沿肺泡间隔伏壁式生长而肺泡腔不完全充填的结果,肺组织呈近似水样密度的网格状影,呈磨玻璃样外观[3]。HRCT更易观察此征象。

3.2.2蜂窝征:病变为圆形或多边形,大小不等的蜂房状气腔,是由于癌组织沿肺泡间隔浸润生长,使其不规则增厚,和扩张的肺泡、末端支气管形成蜂窝状结构。HRCT更易观察此征象。

3.2.3枯树枝征:癌组织浸润肺泡腔、肺泡间隔及小支气管壁,肺间质增生纤维化,瘢痕组织使气管管腔狭窄,管壁僵硬、扭曲,细小支气管分支闭塞、狭窄、中断、消失,较大的支气管呈“枯树枝状”。此征象能够和细菌性大叶肺炎相鉴别,大叶性肺炎“充气支气管征”气管管壁柔软,由粗到细,逐渐分枝,似青树枝样。

3.2.4碎石路征:实变影周围常伴有腺泡样结节影或小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称作碎石路征[4],HRCT可清晰显示增厚的小叶间隔和小叶内线,呈地图样轮廓。其病理基础是瘤细胞充填的肺泡腔,所以影像上可表现为结节、磨玻璃样影及实变影三种影像同时存在,这是肺炎型BAC与其他肺实变疾病鉴别的重要征象之一。

3.2.5血管造影征:此征象出现在平扫密度均匀的实变病灶内,无充气支气管征,增强扫描时可见均匀一致的非强化区内出现清晰的血管影,血管走形及分支基本正常,称为CT血管造影征。此征象是肺炎型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特异性征象之一。

3.2.6其他征象: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占15%~35%[5],少数有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

肺炎型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影像表现复杂、多变,要掌握该病CT特异性征象并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细致地分析,才能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如遇到与细菌性肺炎、干烙性肺炎或间质性肺炎鉴别困难时,可采取试验性治疗。对可疑的病例应尽早行痰检脱落细胞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穿刺活检等检查,取得病理学诊断。这样才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岑炳奎.细支气管肺泡癌29例的X线与CT诊断[J].广西医学,2007,29(4):517-518.

[2]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44-649.

[3]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4]梁晓平.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及C T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4):96.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笔者遇到并经病理证实的16例BAC, 其中女性10例, 男性6例, 年龄33~76岁, 平均56.63岁。有吸烟史者4例 (占25%) , 无吸烟史者12例 (占75%) 。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气促11例, 咳白色泡沫痰者5例, 咳血丝痰者2例, 咳黑色粘痰者1例, 呼吸困难6例, 胸痛5例, 发热3例, 骨盆骨质破坏考虑转移瘤找原发灶发现1例, 上腹部疼痛常规胸片发现1例。16例均进行了CT平扫, 同时7例进行了CT增强检查。

1.2 CT成像参数

Siemens Volume Zoom多层螺旋CT机平扫9例, 同时增强检查4例 (扫描参数:螺距1.5, 层厚5~8mm, 重建间隔5mm) 和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机单纯平扫7例, 同时增强检查3例 (采集层厚1mm, 显示层厚5mm, P=15/16:1, FC10, 120kV, 250mA, 0.5s/Rot) 。一次屏气完成肺尖至肺底扫描。增强检查包括注药后延迟40~50s和90~120s两期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 (300mgI/ml) 或优维显 (300mgI/ml) , 用量按1.5ml/kg计算, 流速2.5~3.0ml/s (从肘前静脉或肘正中静脉注入) 。

1.3 诊断方法

手术切除5例, 支气管镜活检2例, 胸腔积液检测癌细胞4例, 经皮肺穿刺活检5例。

2 结果

16例BAC中, 结节型6例, 表现为孤立结节或肿块, 位于左、右肺上叶者各1例, 位于右肺下叶基底部者3例, 位于左肺下叶背段者1例, 其最大径约1.5~7.0cm, 平均约3.2cm。结节或肿块边缘有毛刺征者4例 (图1) , 边缘有分叶征者2例, 中心坏死呈相对低密度者2例 (图2) 。其中1例合并骨盆骨转移而未行手术切除, 经皮肺穿刺活检而确诊, 另外5例均手术切除。

弥漫型7例, 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多发结节及斑片状影 (图3) , 其中4例合并较大结节或肿块, 2例肿块边缘呈分叶征, 3例边缘有毛刺征, 1例肿块中央发生坏死呈相对低密度, 1例肿块内有斑片状高密度钙化 (图4) 。其中1例在多发结节的基础上, 沿支气管分布多发壁厚薄不均的薄壁小空腔影 (图5) 。合并双侧胸腔积液者4例, 心包积液者1例, 纵隔内淋巴结肿大 (直径大于1.0cm) 者3例。7例均未手术切除, 其中支气管镜活检确诊1例, 胸腔积液检测癌细胞确诊3例, 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3例。

节段型3例, 位于右肺上叶、右肺中下叶及左肺上叶各1例, 表现为一段、一叶或多叶实变, 似大叶肺炎, 密度较低, 仍保留其内的气管和支气管结构, 2例有支气管气像征 (图6) 。往往不完全受叶间裂限制, 可同时或异时侵犯双侧肺。合并双侧或单侧胸腔积液者2例, 纵隔内淋巴结肿大 (直径大于1.0cm) 者1例。3例均未手术切除, 其中支气管镜活检确诊1例, 胸腔积液检测癌细胞确诊1例, 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1例。

3 讨论

1)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BAC) 是起源于Ⅱ型肺泡细胞或支气管clara细胞的特殊病变[2]。根据 WHO 1999 年的定义, BAC 是肺腺癌中的一个亚型, 是较少见的腺癌类型, 又称为肺泡细胞癌或细支气管腺癌。在各型肺癌中, 发病率最低, 女性比较多见。Goodwin 等认为影响 BAC 的发生可能更多的是环境因素而不是吸烟[3], 本组病例统计分析显示有吸烟史者仅占 25% 。BAC一般分化程度较高, 生长较慢, 癌细胞沿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壁生长, 而不侵犯肺泡间隔。淋巴和血行转移发生较晚, 但可经支气管播散到其他肺叶或侵犯胸膜。本组4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 1例发生骨盆骨转移, 6例有胸腔积液, 1例有心包积液。病变范围局限的结节型, 手术切除疗效较好, 因而提倡积极手术治疗。节段型和弥漫型患者预后较差。

2) CT影像学特征和分析: BAC 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 一般可概括为结节型、节段型及弥漫型三种类型, 本组病例孤立结节型占37.5% (6/16) 、节段型占18.75% ( 3/16 ) , 弥漫型占43.75% (7/16) 。孤立结节型的结节或肿块和弥漫型中的较大结节或肿块, 一般具有周围型腺癌的影像学特征, 圆形或略呈分叶状, 边缘毛刺状, 小空泡征, 密度不均。本组病例出现毛刺征者7例, 分叶征者4例, 中央有坏死密度不均者3例, 但无1例有小空泡征, 可能与统计的病例数较少有关。本组1例肿块内有斑片状高密度钙化, 这样的钙化相对比较少见, 其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弥漫型多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的结节, 以两肺中下叶为明显, 结节较致密, 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 不对称, 有时部分可融合成较大结节或肿块。本组有1例在多发结节的基础上, 沿支气管分布多发壁厚薄不均的薄壁小空腔影, 笔者考虑其病理基础为BAC具有沿肺泡壁浸润扩展而不破坏肺泡间隔的生长特性[4], 肺泡腔尚未完全实变而充气扩张所致。节段型表现为一段、一叶或多叶病变, 似大叶肺炎, 可有支气管气像, 故亦有称肺炎型。细支气管气像是该型BAC的特征征象, 表现为实变影内的含气小管影及水泡影, 病理上为肿瘤灶内残留的未被肿瘤侵袭的肺支架结构, 如肺泡、扩张扭曲的细支气管及含黏液的腺腔组织等[5]。本组节段型中2例有细支气管气像。

3) 鉴别诊断:由于BAC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图像, 临床误诊率可高达67.3%~77.8%[4]。孤立结节型BAC应注意与结核球、其它孤立良性肿瘤鉴别, 当孤立结节或肿块具有毛刺、分叶、空泡等征象时, 与结核瘤及其它良性肿瘤容易鉴别, 且结核瘤内一般有高密度钙化, 周围多有卫星病灶。孤立结节型BAC与非BAC腺癌鉴别相当困难, 只有靠手术或穿刺活检等病理手段来鉴别。弥漫型BAC应与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或转移瘤等鉴别,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以两上肺病灶为明显, 常有发热、盗汗等全身毒性症状明显, 抗结核药物治疗可改善症状, 病灶逐渐吸收。转移癌一般有明确的原发癌病史而有助于鉴别。节段型BAC应与大叶性肺炎、浸润性肺结核鉴别, 大叶性肺炎好发于青壮年, 具有高热、寒战、咳铁锈色痰等典型临床症状, 抗炎治疗效果明显。浸润型肺结核多分布于两肺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 呈多形性, 常有明显纤维化, 一般有结核中毒症状, 与BAC可资鉴别。

其它尚需鉴别的疾病有过敏性肺炎、肺出血、肺泡蛋白沉着征、尘肺、肺梗塞等。

摘要: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CT征象特点, 结合临床表现, 提高该病的诊断;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CT表现, 其中女性10例, 男性6例, 年龄3376岁, 平均56.63岁。16例均进行了CT检查;孤立结节或肿块型者6例, 其最大径1.57.0 cm, 平均约3.2 cm。边缘有毛刺征者4例, 有分叶征者2例, 中心坏死呈相对低密度者2例。弥漫型者7例, 其中4例合并较大结节或肿块, 2例肿块边缘呈分叶征, 3例肿块边缘有毛刺征, 1例肿块中央发生坏死呈相对低密度, 1例肿块内有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其中1例在多发结节的基础上, 沿支气管分布多发壁厚薄不均的薄壁小空腔影。节段型者3例, 2例有支气管气像征。合并双侧或单侧胸腔积液者6例, 心包积液者1例, 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者4例, 骨盆骨转移者1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的CT表现复杂, 临床表现不典型, 多种方法综合分析, 有助于该病的发现和诊断。

关键词:细支气管肺泡癌,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诊断

参考文献

[1]Weisbrod GL, Towers MJ, Chamberlsin DW, et al.Thin-walled cystic lesions in bronchioloalveolarcarcinoma[J].Radiology, 1992:185, 401.

[2]bedrossian cwm, weilbaccher dg, bentinck dc, et al.ultra-structure of humun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cancer, 1975, 36:1399-1413.

[3]Goodwin LO, Mason JM, Hajdu SI.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paired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and benignlung tissue.Ann-Clin-Lab-Sci, 2001, 31 (4) :369-375.

[4]钱仲.细支气管肺泡癌[J].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8, 27 (5) :388-390.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61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纤维支气管镜、手术、病理活检等证实为本病。患者中男性30例, 女性31例, 患者年龄在27~77岁, 平均 (44.86±5.11) 岁。患者主要表现为干咳、咳血为主31例;胸痛、乏力、气促、盗汗为主者11例;咳嗽、咳痰、低热为主19例。患者病程在3周~1年, 平均 (3.99±0.56) 个月。其中22例患者曾呗诊断为肺结核和肺炎, 并经过临床治疗6个月以上, 无效。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由患者肺尖扫描到肺底。扫描参数设计为:100mAs, 层厚为5~10mm, 螺距设定为3.0。所有患者均对疑似病变部位进行1mm的薄层高分辨扫描。

2 结果

61例患者中, 包括31例孤立结节型, 19例肺叶实变型, 11例多发结节型。

孤立结节型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征25例, 占80.65%, 见图1;支气管充气征23例, 占74.19%;分叶征24例, 占77.42%;毛刺征19例, 占61.29%。肺叶实变型主要表现为枯树枝型16例, 占84.21%;蜂房征15例, 占78.95%, 见图2;叶间胸膜膨出11例, 占57.89%。多发结节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的结节7例, 占63.64%;结节中可见空泡等情况, 可伴有母瘤4例, 占36.36%, 见图3。

61例患者病理诊断为:非黏液型41例, 其中包括22例孤立结节型, 13例肺叶实变型, 6例多发结节型。黏液型16例, 其中包括6例孤立结节型, 6例肺叶实变型, 4例多发结节型。混合型4例, 其中包括孤立结节型3例, 肺叶实变型1例。

3 讨论

细支气管肺癌的发生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其分化较好, 一般为原发性肺癌的3%左右。现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一种肺癌之一。由于生长方式不同, 组织特点为混合性, 临床症状多样, 其CT表现也多样[3]。一般多见于非吸烟的人群[4]。

对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 由于生长缓慢, 早期可通过手术治愈[5]。CT表现主要在肺部的外周或者在肺部靠近胸膜下方生长, 并出现一定的胸膜凹陷。患者表现为中心高密度的结节, 并在结节周围有淡薄的磨玻璃样影围绕。出现持续数月的磨玻璃样密度或者结节性密度更高, 则提示可能出现恶变。支气管充气和空泡征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情况, 即高密度肿瘤结节出现点状或者条状的气体影。有受累的支气管管径出现狭窄。

肺叶实变型可能会出现多个叶或者多段的实变, 并有腺泡样的结节影。枯树枝型即病理性的支气管充气征, 多表现为支气管管壁的不规则, 并有凹凸不平情况, 有葡萄状狭窄。蜂房征和叶间胸膜膨出也是常见情况, 表现为实变区域的密度的不均匀, 出现蜂房样的空腔, 肺叶间在胸膜处局部有隆起, 为肿瘤引起的实变融合导致的叶间裂隆起等。

多发结节型是临床最少见的一种情况, 一般在肺部两侧肺野均可见。母瘤是较为特征性的影像, 其多表现为分叶、毛刺等。此外, 还可能出现气腔样的结节, 也就是腺泡性结节, 结节边缘较为模糊。

总之, 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多样, 医师应该积极积累临床经验, 总结不同类型的CT表现, 以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影像及其鉴别诊断[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 (11) :805-807.

[2]徐海, 王德杭, 俞同福, 等.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特点与病理基础对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27 (5) :702-705.

[3]徐晖, 杜纯忠.细支气管肺泡癌影像诊断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32) :4571-4572.

[4]王凯忠, 王研, 孙淑宾, 等.细支气管肺泡癌80例临床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 2008, 29 (7) :545-546.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9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9例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 其中男58例, 女31例, 年龄30~80岁, 平均 (55.6±25.1) 岁;病程2个月~3年, 平均 (1.4±0.9) 年。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胸闷、胸痛、不规则发热、痰中带血等。所有患者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细支气管肺泡癌, 手术病理检查35例, 经皮穿刺活检22例, 纤维支气管镜18例, 痰检14例。

1.2 方法

采用GE Bright Speed Excel四层螺旋CT, 从肺尖到肺底进行全肺扫描, 层厚与层距为5~10 mm, 扫描时间1 s, 对怀疑区域进行2~3 mm薄层扫描, 并行局部放大扫描。电压保持在120 k V, 电流80~160 m A。同时对病灶区域进行矢状面以及冠状面重建。对45例患者进行平扫, 44例患者行增强扫描, 参数与平扫相同, 使用的造影剂为碘海醇, 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 以1.5~3 ml/s的速度注入后开始扫描, 对病灶边缘和内部的CT值进行平均求值[2]。

1.3 CT图像观察

从肺窗以及纵膈窗对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分布、内部结构、边缘、胸腔积液、肺门、纵膈淋巴结以及骨转移情况进行观察。

2 结果

根据CT检查结果显示, 细支气管肺泡癌具有三种分型:结节型、弥漫型以及炎症型。结节性病灶中, 20例 (41.76%) 出现毛刺征, 21例 (43.75%) 磨砂玻璃样伴晕征, 8例 (16.67%) 空泡征以及13例 (27.08%) 支气管征;弥漫型病灶中出现空泡征15例 (53.57%) ;炎症型病灶中, 5例 (38.46%) 患者出现支气管充气征, 磨玻璃影像9例 (69.23%) , 蜂房征6例 (46.15%) 。

2.1 结节型

分为孤立结节型和多结节型, 共48例;其中孤立结节型37例, 多结节型11例 (图1) 。病灶大小为0.7~4.5 cm, 平均 (2.8±1.6) cm;位于肺门纵膈旁21例, 胸膜下27例;形状为类圆形或圆形, 边缘不整齐, 呈现团块状、分叶状 (图2) ;支气管征13例, 空泡征8例 (图3) , 毛刺征20例 (图4) , 病灶边缘呈现磨砂状改变及晕征21例;增强CT显示明显强化8例, 中度强化16例, 轻度强化6例, 无明显强化3例;肺门及纵膈转移13例, 其他器官转移6例。

2.2 弥漫型

共28例, CT结果显示为:双肺野弥散性分布大小不均的结节状, 病灶区呈现高密度斑片状, 病灶大小2 mm×3 mm~16 mm×25 mm, 密度不等, 病灶边缘部分模糊不清, 部分清晰, 主要分布在肺叶上部。15例患者病灶结节内现不规则空泡, 呈分叶状, 密集病灶出现融合, 邻近胸膜病灶见胸膜牵拉征。4例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分叶状毛刺病灶且伴肿块发生。出现淋巴、肺门转移3例。

2.3 炎症型

单叶病变6例, 多叶病变7例。CT显示为:出现蜂房状阴影 (图5) , 大小不等的低密度阴影在肺窗均匀弥散;支气管充气征 (图6) , 表现为支气管官腔狭窄伴残缺或断裂, 呈树枝状分布;磨玻璃影像 (图7) , 肺纹理隐约可见, 伴有淡薄阴影, 呈小结节状分布。行增强CT扫描, 纵膈、肺门淋巴结转移5例, 其他器官转移2例。

3 讨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 (BAC) 属于临床上的一种特殊疾病,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3]。好发于不吸烟人群, 大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以及体征, 症状表现较其他类型肺癌晚, 男女发病率基本一致[4]。BAC的病理特征为:该病起源于细支气管和肺泡上皮, 分化较高, 生长方式主要以沿着肺泡壁和细支气管壁生长但不对支架结构产生破坏, 其组织结构由肺泡间薄层纤维结缔组织组成, 含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同时细支气管肺泡癌 (BAC) 富含黏液性高柱状细胞、类细支气管黏膜细胞以及Ⅱ型肺泡细胞, 所以75%以上的细支气管肺泡癌 (BAC) 会导致黏液性肺炎的产生[5]。据文献[6]报道, 近几年BAC的发病率持续增长, 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根据本组研究显示, 细支气管肺泡癌容易被误诊为转移瘤、肺结核、大叶性肺炎及肺出血等病变, 主要是因为肿瘤病理改变在CT影像的表现多为形态改变多样性。经过对89例患者CT结果结合病理的分析比较, 笔者认为在对BAC的鉴别诊断上有很大帮助。通过本次的临床探究, 将细支气管肺泡癌 (BAC) 分为结节型、弥漫型和炎症型三种类型[7]。 (1) 结节型分为孤立结节型和多结节型。孤立结节型的病灶大小相差大, 主要分布在肺外周及胸膜下。CT结果显示:结节大多以分叶状存在, 伴胸膜牵引征, 以空泡征、空支气管征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空泡征主要体现在肺泡癌及肺腺癌中。磨砂玻璃征和肿瘤细胞都以衬复肺泡形式生长, 部分肺泡充盈气体。薄层扫描或CT中表现更显著, 通常被认为是局灶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早期症状。多结节型患者在临床上少见, 主要分布在中下肺野, 部分患者伴有较大结节以及肿块。 (2) 弥漫型病灶病变形态多样化, CT结果显示:双肺野散漫分布大小不同的结节, 呈不对称性分布, 但主要集中在中下肺叶;趋于相互融合, 多数结节中央可见空泡征, 边缘模糊状伴毛刺及分叶。此分型需要与肺炎、粟型肺结核、结核性大叶肺炎及肺出血等进行鉴别。 (3) 炎症型病灶大多分布于两肺叶外周, 发展到一个肺叶肺段甚至是多个肺叶肺段, 伴体积轻度肿大或减小, 边缘模糊;CT结果显示:支气管充气征, 支气管壁呈现出不规则的凹凸不平状, 普遍狭窄, 走向迂曲僵硬, 所以又称为“枯树征”;邻近肺叶呈现差异磨砂玻璃样病变, 实变区可见泡状透亮影像。

综上所述, 细支气管肺泡癌CT结果显示其影像多变且复杂, 具有特殊生物学意义, 对其进行确诊是临床上面临的一项巨大的挑战。但了解BAC的病理改变和肿瘤细胞生长方式;再结合CT影像诊断, 进行改变窗宽或者增强扫描, 对其表现出的特殊形态进行对比分析, 必要时辅以穿刺活检, 对其诊断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向东.PET/CT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作用[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10.

[2]阮学龙.细支气管肺癌CT诊断120例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9) :277.

[3]李波, 孙丽岩, 韩开宇, 等.细支气管肺泡癌61例临床分析及影像诊断[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5 (6) :590-593.

[4]杨文江.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分析及影像诊断[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13) :89.

[5]徐健, 刘春芳, 庚俐丽, 等.临床和影像特征联合评分在细支气管肺泡癌诊断中的作用评估[J].肿瘤防治研究, 2012, 39 (6) :705-709.

[6]林芹菜.细支气管肺泡癌病理、临床表现及CT表现[J].医药前沿, 2012, 18 (29) :148-149.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篇7

关键词:细支气管肺泡癌,细支气管气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癌是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细支气管肺泡癌(简称BAC),是指生长在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原发性肺癌,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原发性肺癌的1.5%~6.0%[1],因其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鉴别及定性诊断较为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86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征象,旨在提高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86例,男66例,女20例,年龄38~75岁,平均56.8岁。临床症状:咳嗽、气急、进行性呼吸困难3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8例,咳痰14例,胸痛12例,痰带血丝12例,发热8例。58例曾行抗炎及抗结核治疗。体征:呼吸音粗并可闻及水泡音24例。手术54例,支气管镜下活检22例,经皮肺穿刺6例,胸腔穿刺抽液病检找到癌细胞4例。痰涂片查抗酸杆菌均为阴性。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CT机为德国西门子公司AR STAR螺旋CT机,层厚、层距均为10mm,感兴趣区采取KV130kv、MA63MA、MAS120,层厚1mm、层间距10mm行高分辨扫描。

2 结果

按CT征象结合文献资料将其分为结节型、炎症型、弥漫型3种。结节型24例,均为单发结节;呈分叶或浅分叶状18例,类圆形6例;最小为2cm×3cm×2cm,最大为5.5cm×6cm×5.5cm,轮廓清楚,边缘呈锯齿状,周围见细小毛刺16例,边缘模糊不清8例,细支气管气像13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征8例,胸膜凹陷征8例,空泡征6例。弥漫型46例,腺泡样结节11例,表现为肺野内针尖至粟粒大小点状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缘清或不清晰,病变密集者肺门结构显示不清,磨砂玻璃征12例,大片状肺实变12例,细支气管气像8例,小叶间隔增厚10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例,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12例,心包积液2例。炎症型16例,两肺多发大小不等的斑片状影10例,边缘模糊,病变在中下叶肺外围与叶间裂周围分布更为密集。HRCT显示细气支管气像12例,细支气管管壁增厚、僵硬、内壁不光滑或管腔呈轻度扩张,蜂窝状影12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8例,左肺下叶与右肺中下叶大叶性实变影各2例,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8例,心包积液2例,双肺门淋巴结增大4例。

3 讨论

在病理标本上典型的细支气管肺泡癌无论单发、多发或肺大叶型,均是利用肺泡间隔作为癌细胞生长的间架。癌肿常位于肺野周围部分,分化程度好,部分生长缓慢。

3.1 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

细支气管气像:为肿块内的含气小管影及水泡影,病理上为肿瘤灶内残留的未被肿瘤侵袭的肺支架结构,如肺泡、扩张扭曲的细支气管及含黏液的腺腔组织等[2],在HRCT上见细支气管管壁增厚、僵硬、表面不光滑,或呈轻度扩张,本组在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癌中出现高达75%,可作为炎症型肺泡癌的特征征象。腺泡样结节:腺泡样结节密度、大小、分布均匀,在外围肺野表现较明显。病理基础主要为肺腺泡实变。在弥漫型中肺窗上看到大片实变均匀一致密度,而在纵隔窗可显示出不规则蜂房状透亮区,此征对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本组22例占47.8%。支气管血管束征:为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显著,将附近血管牵拉靠近结节或将其卷入结节而形成,本组占25%。细小毛刺征:本组在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中占67%,亦是一重要征象。磨砂玻璃征:此征只在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出现,其病理基础是病变某一阶段,肺泡壁增厚,肺泡腔缩小,且因细小支气管不全梗阻,肺泡腔内存留部分液体和气体。根据成像原理,增厚的肺泡壁以及肺泡腔内部分液体和部分残留气体共同构成这种特征征象,随着肺泡腔液体增多,气体减少,密度逐渐增高,最后形成大片状实变[3]。

3.2 鉴别诊断

单发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诊断困难,难以与其他孤立性肺结节鉴别,如结核球及其他良性肺肿瘤鉴别,须结合其他资料分析如手术、支气管纤维镜或经皮肺穿刺病理证实。弥漫型及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癌主要需与肺结核鉴别,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常见于青年,发热、盗汗等全身毒性症状明显,抗结核药物治疗可改善症状,病灶逐渐吸收。肺结核病灶呈多形性,常有明显纤维化。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病灶结节较均匀,且外肺野较明显。炎症型主要与浸润型肺结核、肺炎鉴别。浸润型肺结核多分布于两上肺尖后段与肺背段,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在HRCT上虽可见蜂窝状影,但在渗出或实变影内无细支气管气像。肺炎病变性质单一,虽然也可见到细支气管气像,但支气管黏膜光滑,抗炎治疗效果好,而炎症型细支气管肺泡癌肺外围分布,很少有空洞形成,渗出或实变影内见细支气管气像,且支气管黏膜增厚、僵硬,表面不光滑是其特征表现,CTA表现病变强化不明显,CT值较低,但血管影清晰。细支气管肺泡癌虽然表现多样,只要仔细观察其CT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定可提高其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Weisbrod GL,Towers MJ,Chamberlsin DW,et al.Thinwalled cystic lesions in bronchioloalveolarcarcinoms[J].Radiology,1992;185:401

[2]王东昕,孙淑敏,张燕群.周围型肺腺癌的CT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4;20(4):306-309

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 篇8

患者, 男, 74岁。于2006年3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 多为干咳, 偶有少量白痰。不伴有发热、胸痛、气促等其他不适。给予抗炎、止咳等药物对症治疗, 效果欠佳。2007年5月25日体检时行胸部X线摄片检查提示左肺片状影。5月30日入住我院。无吸烟史;既往无结核、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无肺癌及结核病家族史。查体: 体温36.3℃, 脉搏78次/min, 呼吸19次/min, 血压16.7/9.3kPa (125/70mmHg) 。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气管居中, 胸廓对称无畸形, 双侧呼吸动度一致, 左侧触觉语颤增强。左肺可未闻及少量湿性罗音, 无胸膜摩擦音。化验SCC:0.01μg/L, CEA:7.76μg/L, CA125:19.19u/ml, CYFRA21-1:6.49ng/ml, NSE:9.47ng/ml, 结明三项阴性, 反复取痰涂片均未见抗酸杆菌及肿瘤细胞, PPD试验阴性。胸部HRCT示: 双肺内可见斑片状、条索状病变, 边界模糊不清, 内可见扩张支气管影及“树芽征” (图1) 。左下肺可见密度增高影, 其内可见支气管影, 左侧胸腔内可见少量液性密度影, CT值为12Hu;内缘可见不张肺组织, 纵隔内可见多个淋巴结 (图2) 。影像诊断: 双肺改变考虑结核可能, 请结合其他检查。行纤维支气管镜加肺泡盥洗术, 镜下见各支气管开口正常, 黏膜光滑, 管腔通畅, 未见新生物。

左肺下叶背段及基底段支气管用生理盐水140ml灌洗, 回收70ml。盥洗液化验提示渗出液, 盥洗液涂片未见抗酸杆菌, 盥洗液病理查见少量腺癌细胞。

行CT引导下左下肺穿刺活检术, 术后病理结果回示: 非黏液型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2讨论

“树芽征 ” (tree-in-bud, TIB) 是胸部HRCT常见征象, 表现为小叶中央型结节影和与之相连的数条线形分支影, 多分布在胸膜下3~5mm肺野内 , 直径2~4mm[1]。“树芽征”与次级肺小叶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有关。终末细支气管位于次级肺小叶的核心, 直径<1mm, 正常情况下, CT或HRCT不显影。病理状态下, 细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或者管腔阻塞, 则表现为小叶中央型结节和线形分支影, 即“树芽征”[2]。

“树芽征”由Im等1993年首次报道 , 最初用来描述肺结核沿终末支气管扩散的征象[3], 但在过去的几年里, 人们逐渐意识到“树芽征”并非为结核感染所独有, 并逐渐用于有类似征象的其它支气管感染性疾病。孔祥臣等[4]总结了101例高分辨力CT表现为“树芽征”的患者, 其中感染性细支气管炎30例, 各型肺结核46例, 肺部真菌病6例, 氨气吸入16例, 过敏性肺炎3例, 而CT有“树芽征”改变的肺部肿瘤则鲜有报道。

本病例最初的临床表现及化验结果并无支持肿瘤的直接证据, 肺部CT典型的“树芽征”表现又引导临床医生考虑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最终经支气管肺泡盥洗及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患者得到及时而准确的治疗。

考虑本病例肺部CT“树芽征”改变产生的机制可能如下:肿瘤微栓塞阻塞肺小动脉, 刺激血管内膜纤维细胞增生。当肺小动脉被肿瘤细胞或增生的血管内膜纤维组织阻塞时, 高分辨CT即可表现为“树芽征”。

总之, “树芽征”不仅能反映小气道的病理改变, 也能反映与小气道伴行的血管的病变情况[2]。在实际工作中, 遇到有“树芽征”影像改变的患者需紧密结合临床, 综合分析鉴别。

关键词:树芽征,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HRCT

参考文献

[1]Eisenhuber E.The Tree-in-Bud Sign.Radiology, 2002, 222 (3) :771

[2]代静泓, 蔡后荣.树芽征在诊断支气管肺疾病中的意义.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5 (5) :362

[3]田锦林.“树芽征”的CT表现及其相关疾病.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 (6) :458

上一篇:超级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下一篇:计算机导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