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晚稻栽培

2024-10-25

单季晚稻栽培(共8篇)

单季晚稻栽培 篇1

秀洲区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 自然条件优越,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 现今耕作制度以晚稻+大小麦、晚稻+春花作物等两熟轮作制为主。粮食生产是传统优势产业, 晚粳稻栽培在粮食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据统计, 2015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08万hm2, 总产量达21.06万t。该试验以晚粳稻的主栽品种作为试验对象, 连续2年采用分期播种和直播栽培技术, 通过调查作物生长期内各个时段的生长发育进程, 依据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 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确定不同品种在直播栽培条件下的适宜播种期[1,2,3,4,5], 为农技部门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为全年粮食的稳产增产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材料与方法

供试杂交晚稻品种2个:甬优12、甬优538;常规晚稻品种2个:嘉58、秀水134;以秀水134作为对照品种。播种期分为4组:5月27日、6月3日、6月10日、6月17日。采用直播栽培技术, 每个播种期设2次重复, 种植小区面积为40 m2。用种量为杂交晚稻15 kg/hm2, 常规晚稻30 kg/hm2。用肥水平、防病治虫、管理方法等栽培措施同当地大田生产。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表现

2年试验表明, 常规稻不同播种期对产量影响不大, 整体是早播产量略高, 迟播产量略有下降, 同年变幅最大为9 243.0~9 844.5 kg/hm2, 相差601.5 kg/hm2, 最小为9 325.5~9 075.0 kg/hm2, 相差250.5 kg/hm2。2014年嘉58迟播产量为10 060.5 kg/hm2, 反比早播 (9 621 kg/hm2) 高产, 产量相差439.5 kg/hm2。而杂交稻早播产量明显高于迟播, 产量变幅最高为10 585.5~8 973.0 kg/hm2, 相差1 612.5 kg/hm2, 最低为10 399.5~11 275.5 kg/hm2, 相差876 kg/hm2 (表1) 。

2.2农艺性状

生育期表现:同一年份相同品种播期越早生育期越长, 迟播生育期缩短。常规稻最大变幅为153~163 d, 相差10 d, 杂交稻最大变幅为172~161 d, 相差11 d;相同播期2015年比2014年成熟期明显推迟, 相同品种间最大相差9 d, 最小相差4 d, 平均6.4 d。这是因为2015年在整个水稻生长季温度要比常年同期偏低2℃, 雨量偏多, 特别是在孕穗成熟期, 连续多日的阴雨导致日照时数明显偏少, 造成灌浆缓慢, 成熟期推迟。抽穗期同品种同播期不同年份间差异不大, 最多相差3 d, 不同播期表现为早播早抽穗迟播迟抽穗植株高度常规稻和杂交稻表现一致, 基本是早播高迟播矮 (表2) 。

2.3经济性状

成穗率变化上, 常规稻和杂交稻表现相同, 2年趋势基本一致, 早播成穗率高, 迟播成穗率低;结实率上常规稻不同播期2014年差异不明显, 2015年早播高迟播低, 而杂交稻不同播期差异明显, 越迟播结实率越低;穗形上不同年份间相同品种差异不明显, 早播略大迟播略小;千粒重方面, 杂交稻和常规稻不同播期间无明显差异。

3结论与讨论

2014年嘉兴气候条件属正常年份, 雨水调匀, 光照充足, 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2015年跟往年同期相比, 雨量偏多、温度偏低, 因此2015年的试验数据跟正常年份有较大差异。综合分析常规稻在嘉兴地区的直播栽培, 播种期弹性较大, 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均适宜, 瓜茬田可延迟至6月底播种, 播后管理措施得当, 能获得较高产量。目前中熟晚粳嘉58在嘉兴秀洲区占有相当大的种植面积, 该品种高度适中, 耐肥抗倒, 分蘖较强, 成穗率和结实率高, 穗中粒小产量高, 米质优, 直链淀粉含量低, 米饭香软可口, 是当地常规晚粳稻的主栽品种之一。杂交稻由于生育期长, 在成穗率、结实率上不及常规稻, 如果成熟期提早遭遇冷空气更易影响产量。甬优12尽管产量较高, 但熟期迟, 结实率低, 籽粒中不饱满粒多, 出米率低, 不适宜在嘉兴地区种植;甬优538产量高, 茎秆粗壮不易倒伏, 早播可提高结实率, 增加产量, 因此甬优538在嘉兴直播栽培, 播种期应安排在5月, 最迟不超过6月初, 这样既能获得高产, 又不耽误下季作物栽培。

摘要:为加快嘉兴市秀洲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确定新品种在嘉兴地区适宜的播种期, 该试验采用相同品种不同播期的直播栽培技术, 综合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等因素, 确定常规稻和杂交稻不同品种间合适的播期, 结果表明:甬优12尽管产量较高, 但熟期迟, 结实率低, 籽粒中不饱满粒多, 出米率低, 不适宜在嘉兴地区种植;甬优538产量高, 茎秆粗壮不易倒伏, 早播可提高结实率, 增加产量, 因此甬优538在嘉兴直播栽培, 播种期应安排在5月, 最迟不超过6月初, 这样既能获得高产, 又不耽误下季作物的栽培。

关键词:杂交晚稻,常规晚稻,不同播期

参考文献

[1]高荣村, 陆金根, 李鹏, 等.光身软香米新品种嘉5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 2014 (2) :74-75.

[2]俞海松, 程勤海.优质稻嘉58直播田不同播种量及播期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7) :35-35.

[3]童相兵.甬优12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宁波农业科技, 2010 (4) :26-28.

[4]胡红强.杂交晚稻甬优12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3) :40.

[5]李产祥, 贾世燕.杂交晚粳稻甬优538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种业, 2013 (10) :39-41.

单季晚稻栽培 篇2

浙北地区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集成技术.从育秧技术、大田耕整以及大田管理等方面对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进行了总结,旨在加快推进浙北地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

作 者:徐锡虎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县农经局推广土肥站,浙江嘉善,314100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4)分类号:S511.3+3关键词:单季晚稻 机械化 育插秧技术 浙北地区

单季晚稻不同品种比较试验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在兰溪市永昌街道姜坞底村一农户家田块上进行, 试验田前作为油菜, 面积为800 m2, 参试晚稻品种分别为甬优17、甬优15、甬优1512、春优84、浙优18、甬优12、甬优9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 即一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甬优9号为对照 (CK) 。采用对比设计, 四周设保护行, 甬优15、甬优17、甬优1512、春优84、甬优12、浙优18、甬优9号的小区面积分别为152.33、146.53、147.93、150.80、147.33、147.27、140.6 m2。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5月22日播种, 旱育秧[1,2,3]。6月16日手工移栽, 施纯N 172.50 kg/hm2、P2O554.00 kg/hm2、K2O 144.75 kg/hm2, 其他田间管理同大田生产[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1可知, 始穗期、成熟期最早的是甬优1512, 8月26日始穗, 10月10日成熟;最迟的是甬优12、浙优18, 甬优12在9月10日始穗, 11月9日成熟, 浙优18在9月12日始穗, 11月9日成熟;生育期适中的是甬优17、甬优15, 甬优17在10月18日成熟, 甬优15在10月15日成熟, 2个品种差3 d (表1) 。

2.2 主要性状

由表2可知, 各品种的有效穗数都低于对照甬优9号, 但穗型较大, 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甬优9号, 穗实粒数最多的是浙优18, 高达435.94粒, 比甬优9号的184.60粒增加251.34粒;穗实粒数排第2位的是甬优12, 为331.26粒, 比甬优9号增加146.66粒, 排第3位是甬优17, 为319.03粒, 比甬优9号增加134.43粒, 再是甬优15。千粒重较高的是甬优15、甬优17、春优84, 其中甬优15高达27.05 g。浙优18、甬优12、春优84着粒紧密。从田间生长情况观察, 植株最高的是甬优15, 其次是甬优17, 浙优18、甬优12株高适中, 茎秆粗壮, 耐肥抗倒的能力强。

2.3 产量和稻米品质

由表3可知, 以甬优17、甬优12的产量较高, 产量分别达到10 994.09、10 971.72 kg/hm2, 比甬优9号增产1 043.88、1 021.51 kg/hm2, 增幅达到10.49%、10.27%;其次是浙优18, 产量10 511.54 kg/hm2, 比甬优9号增产561.33 kg/hm2, 增幅为5.64%;再次是甬优15, 产量10 109.41 kg/hm2, 比甬优9号增产159.20 kg/hm2, 增幅为1.60%;产量最低的是甬优1512, 产量9 565.12 kg/hm2, 比甬优9号减产385.09 kg/hm2, 减幅为3.87%。

从稻米品质来看, 甬优17、甬优15、甬优1512与甬优9号相近, 属籼粳型, 米质优, 较迎合当地居民食用稻米习惯, 浙优18、甬优12、春优84为偏粳型, 适合原粳稻种植区域农民消费习惯。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甬优17产量最高, 为10 994.09 kg/hm2, 且米质优, 较适合当地农民的消费习惯, 生育期适中, 穗粒数较多, 千粒重较高, 具有较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甬优12、浙优18产量也较高, 产量分别为10 971.72、10 511.54 kg/hm2, 穗粒数多, 着粒紧密, 茎秆粗壮, 耐肥抗倒, 增产潜力大, 但稻米偏粳, 适合原粳稻种植区域;甬优1512虽然产量略低, 但生育期早, 10月10日成熟, 利于后作油菜的播种, 因此, 也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单季晚稻不同品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甬优17的产量最高, 为109 944.09 kg/hm2, 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甬优12、浙优18的产量也较高, 分别为10 971.72、10 511.54 kg/hm2, 适合在原粳稻的种植区域推广;甬优1512成熟期早, 为10月10日, 对后作油菜的播种十分有利, 因此, 也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单季晚稻,品种,生育期,产量

参考文献

[1]李良生.宁都县2012年晚稻超级稻品种筛选试验报告[J].种子科技, 2013 (2) :66-67.

[2]吕高强, 胡长安, 支新中, 等.永康市机插连作晚稻品种筛选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 2014 (4) :479-480.

[3]李红, 汤文光, 聂丽群, 等.不同品种与播期对直播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 2009 (3) :26-29.

[4]兰朝晃.武平县2012年杂交晚稻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福建稻麦科技, 2013 (1) :75-77.

[5]喻凤琴, 刘宗发, 黄海燕, 等.超级晚稻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 :24-25.

单季晚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篇4

1 机插秧培育技术

1.1 前期准备

1.1.1 床土准备。

床土宜选择菜园土、熟化的旱田土、稻田土或淤泥土, 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手段进行碎土、过筛、拌肥, 形成酸碱度适宜的营养土。培育1 hm2大田用秧需备足营养土1 500 kg, 集中堆闷[1,2,3]。

1.1.2 种子准备。

选择通过审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如秀水134、秀水114等品种。准备大田用种量37.5~45.0 kg/hm2, 秧盘300~375只/hm2。

1.2 适度催芽

根据机插秧的特点, 单季晚稻一般要求在5月17—29日分批播种, 秧龄控制在15~20 d。种子需经晒种、泥水淘种、药剂浸种和催芽;催芽要适度, 一般机械播种的“破胸露白”即可, 手工播种的以芽长半粒谷为宜。芽谷播前在室内摊开晾干4~5 h进行炼芽。

1.3 苗床准备

选择排灌、运秧方便、便于管理的田块做秧田 (或大棚苗床) 。按照秧田与大田1∶100的比例备足秧田[4]。苗床规格为畦面宽约140 cm, 秧沟宽约25 cm、深约15 cm, 四周沟宽约30 cm、深约25 cm。苗床板面达到“实、平、光、直”[5,6]。

1.4 精细播种

为了确保规范化育秧质量, 保证播种均匀、出苗整齐, 宜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播种方法。

1.5 秧田管理

1.5.1 秧田除草。

芽谷播种后2~3 d, 用隆苗675~900 g/hm2, 对水600 kg/hm2喷雾除草。

1.5.2 湿润管水。

秧苗二叶一心期前, 保持秧田湿润, 晴天满沟水, 阴天半沟水;二叶一心期后间歇灌水, 晴天可日灌夜排, 起秧前2~3 d, 排干沟水。

1.5.3 适量施肥。

一般在一叶一心期 (播后7 d左右) 施尿素37.5 kg/hm2, 于16:00后按1∶100对水洒施;起苗前2~3 d视苗长势, 施尿素52.5~75.0 kg/hm2, 于16:00后按1∶100对水洒施, 作起身肥。

1.5.4 带药移栽。

机插秧苗小, 个体较嫩, 易受秧蓟马、灰飞虱等病虫的危害, 在起秧前1~2 d, 用10%蚜虱净0.6 kg/hm2对水862.5 kg/hm2进行喷雾, 做到带药移栽。

2 单季晚稻机插技术

2.1 大田准备

机械插秧对大田平整度要求较高, 冬闲田要及早进行翻耕, 在插种前再进行旋耕整平, 做到田块平整无残茬, 泥块细匀, 高低差小[7]。旋耕平整后, 沉淀1~2 d再机插, 以防止沉苗、深苗。

2.2 适龄插种

按不同播种期, 控制秧龄15~20 d, 叶龄4叶上下适期插种, 一般在6月上旬开插, 至6月20日前结束。

2.3 插足插匀

插种规格30 cm×12 cm, 插27万丛/hm2, 每丛3~5本, 插基本苗90万~135万株/hm2, 做到无水或薄水软田浅插, 无漏丛、无缺株、无深株, 插种后及时开出丰产沟。

3 大田栽培技术

3.1 科学灌水

机插秧苗较小, 要做到无水或薄水浅插, 浅水护苗, 返青后及时短期露田促根, 浅水促分蘖。当苗数发到300万~360万株/hm2时, 及时加深丰产沟, 排水搁田控蘖, 分蘖末期再次搁田控高壮秆[8]。搁田由轻到重, 分次轻搁, 孕穗期保持浅水层, 齐穗后间歇灌溉, 干湿交替, 后期防止断水过早, 至收割前7 d断水, 达到青秆黄熟。

3.2 合理施肥

氮肥施用采用“一基三追”, 掌握总氮肥用量折纯N 255~270 kg/hm2, 一般基肥在翻耕前, 田内施腐熟猪粪或羊肥7.5~15.0 t/hm2, 初平时施碳铵450 kg/hm2、磷肥225 kg/hm2、钾肥105 kg/hm2;追肥, 插后4~5 d施尿素150~180 kg/hm2, 7月中下旬看苗酌施尿素45~60 kg/hm2作壮秆肥, 8月上旬末, 叶色正常褪淡田块, 补施尿素75~105 kg/hm2作穗肥。

3.3 综防病虫草

移栽大田除草, 在机插4~5 d, 用丁苄或双超除草剂拌尿素或细泥撒施除草。在做好健身栽培的基础上, 根据病虫预测预报, 及时做好稻蓟马、灰飞虱、螟虫、褐稻虱、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防治。要考虑“一药多治”, 减少使用农药次数和用量, 达到高效、低污染。

3.4 适时收获

及时收获, 防止割青, 提高稻谷产质量。

参考文献

[1]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08 (2) :43-44.

[2]傅寿军.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4) :180-181.

[3]朱波, 张立丰.水稻软盘育苗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9 (3) :128-129, 131.

[4]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 (上) [J].农村百事通, 2009 (2) :51-52.

[5]顾继朴.浅谈水稻机插秧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8) :60, 71.

[6]何娟.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J].农技服务, 2010 (5) :556, 560.

[7]刘云, 杜茶英.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要点[J].南方农机, 2006 (3) :32-33.

单季晚稻栽培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常规粳稻秀水08。供试药剂为爱多收TM1.8%复硝酚钠水剂、1.5%二硫氰基甲烷、25%吡蚜酮。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 分别为:稻种用1.8%爱多收水剂6 000倍液浸种 (与常规药剂混配浸种) , 在秧苗分蘖盛期、幼穗形成期、齐穗期分别喷施1.8%爱多收水剂3 000倍液 (A) ;稻种用常规药剂 (1.5%二硫氰基甲烷700倍液+25%吡蚜酮875倍液) 浸种, 大田期只喷施病虫防治药剂, 不喷施爱多收 (CK) 。其中, 处理A面积为3 560 m2, CK面积为1 400 m2。

1.3 试验实施

6月6日浸种, 浸种时间48 h, 6月11日播种, 大田播种量75 kg/hm2。大田各期喷施爱多收时间分别为7月17日 (秧苗分蘖盛期) 、8月12日 (幼穗形成期) 、9月4日 (齐穗期) , 喷施爱多收均与防治病虫混配进行[4,5], 采用机动喷雾机喷施, 喷施药液量450 kg/hm2。除试验因素外, 其他管理措施相同。

1.4 考查内容与方法

播种前考查发芽率, 秧苗五叶期考查秧苗分蘖情况和植株高度。在单季晚稻成熟期考查有效穗数、株高和穗长、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 然后测算试验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芽率与秧苗素质

根据催芽2 d后目测, 爱多收6 000倍液浸种的发芽势优于常规药剂浸种处理;播种前的考查结果显示, 爱多收6 000倍液浸种的发芽率为81.5%, 常规药剂浸种的发芽率为80.6%;表明爱多收在本试验的浓度下对晚稻种子发芽是安全的, 与常规药剂浸种相比表现为根、芽粗壮度提高, 且发芽率基本相仿、略有提高。根据五叶期考查结果显示, 爱多收6 000倍液浸种的秧苗平均株高23.4 cm, 茎基宽度9.5 mm, 单株分蘖数2.5个;与常规药剂浸种相比, 秧苗株高增加0.9 cm, 茎基宽度和单株分蘖数也略有增加。考查结果表明, 爱多收浸种后对提高秧苗素质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1) 。

2.2 经济性状

根据试验区成熟期的考查, 爱多收试验区平均有效穗数362.55万穗/hm2, 与常规防治区平均有效穗数352.95万穗/hm2相比, 增加穗数9.6万穗/hm2, 增长率2.72%。爱多收试验区平均株高81.6 cm、穗长13.5 cm, 与常规防治区平均株高81.5 cm、穗长13.4 cm相比, 基本没有差异。从每穗平均粒数看, 爱多收试验区平均每穗总粒数92.50粒、每穗实粒85.11粒、结实率92.01%, 与常规防治区平均每穗总粒数93.89粒、每穗实粒数86.66粒、结实率92.23%相比, 每穗总粒数减少1.39粒、每穗实粒数减少1.55粒、结实率下降0.22个百分点。从千粒重和产量情况看, 爱多收试验区平均千粒重25.59 g、产量7 896.2 kg/hm2, 与常规防治区平均千粒重25.06 g、产量7 665.9 kg/hm2相比, 千粒重增加0.53 g, 增幅2.11%, 产量增加230.3 kg/hm2, 增产率3.0% (表2) 。

2.3 经济效益

从投入产出情况看, 爱多收试验区浸种用药折合大田16.2 m L/hm2, 秧苗期、幼穗形成期、齐穗期各用爱多收150m L/hm2, 3次累计450 m L/hm2, 按当地爱多收市场价0.2元/m L计算, 浸种和大田期合计投入爱多收成本93.24元/hm2。爱多收试验区增产230.3 kg/hm2, 按当地晚谷合同定购价2.38元/kg计, 增加产值548.11元/hm2, 扣除爱多收投入成本93.24元/hm2, 增加经济效益454.87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00∶5.88。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爱多收应用于单季晚稻种子浸种, 在本试验浓度下, 对种子发芽无不良影响, 安全性良好;同时能够促进种子发芽后的粗壮度, 提高秧苗素质。在秧苗分蘖盛期、幼穗形成期、齐穗期结合防治病虫分别喷施爱多收3 000倍液, 具有一定的增产增效作用。投入与产出的效果明显, 且使用方便, 简单易行, 可以作为水稻生产的增产措施, 引导农业生产者进行示范推广。从本试验的考查结果看, 单季晚稻使用爱多收后, 株高、穗长没有明显的变化, 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6]无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本试验中表现增产作用主要是2个方面:一是爱多收使用后能够进一步促进分蘖成穗, 增加有效穗数;二是促进谷粒灌浆积累, 进而增加粒重,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这是本试验中探索爱多收促进水稻增产作用的2个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杨瑾华.番茄使用1.8%爱多收水剂效果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 2007 (5) :96.

[2]赵保义, 王德美, 王锦初, 等.爱多收在杂交水稻制种上的应用[J].杂交水稻, 2000, 15 (5) :23.

[3]旭化学工业 (漳州) 有限公司.爱多收TM复硝酚钠在粮食作物上的使用技术[J].湖北植保, 2009, 29 (6) :12.

[4]虞轶俊, 施德.农药应用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294296.

[5]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经营使用必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257-258.

单季晚稻栽培 篇6

1 单季晚稻种子发芽的影响因素

1.1 种子质量

能反映种子自身质量的指标主要包括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发芽率指在发芽终期的规定时间内, 全部正常发芽的种子数量在供检的种子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发芽势指在发芽初期的规定时间内, 正常发芽的种子数量在供检的种子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来说, 种子的发芽势越高, 则幼苗越健壮, 说明其发芽整齐、活力强;发芽率越高, 则出苗数多, 说明存活的种子多。在大田里, 水稻常规种子的发芽率应为85%, 杂交稻种子应为80%。近几年, 对于单季晚稻种子在浸种催芽中出现的问题, 经有关部门的抽检, 种子质量与发芽率单项指标都合格。在农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 不同品种间甚至是同一品种不同批次间, 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发芽势差异。但市场上在种子供应时对种子进行发芽势方面的评判指标很少。因此, 在单季晚稻种子的质量检验中, 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应加大对种子发芽势的研究工作。

1.2 水分

在对种子进行催芽的过程中, 水分会对种子发芽的速度及整齐度产生影响。水分条件不合理, 会导致种子的根与芽发育不协调, 影响种子的发芽重量;水分过高, 则干长根;过低, 则湿长芽。单季晚稻种子发芽时最低吸水量为其饱和吸水量的60%, 一般约为18%, 但在最低吸水量的情况下, 种子发芽慢, 且出苗不整齐, 要保证种子的发芽情况良好, 吸水量应达到种子重量约30%。一般, 所选的品种不同, 其吸水速率也有所不同, 应根据所选的品种确定合适的水分条件。

1.3 温度

发芽的速度、质量及整齐度等还受到温度的影响。环境中的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浸种所用的水温而对种子的发芽产生影响。水温可对浸种的时间产生影响, 一般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水温越高, 浸种所需要的时间越短。为达到所需要的吸水量, 水的温度在30℃时需要35 h, 20℃时需要60 h以上, 10℃则需要80 h以上。品种不同, 对发芽温度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单季晚稻来说, 30~35℃为促进其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根据测试结果, 当环境中的气温为30℃时, 将浸种所用的水放置在阳光下, 温度达到38~40℃, 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2 浸种催芽技术

2.1 选种及浸种消毒

浸种前先要选种, 一般采用清水或盐水进行选种, 清除杂质秕谷, 选种时注意不可用手搓选种子[1,2]。晚稻种子在浸种前应选择晴天薄摊晒种子1~2 d, 以增加稻谷种皮的透气性, 提高种子酶、种子胚活动力和生命力, 促进新陈代谢, 达到杀灭病菌的作用, 使种子浸后渗透性好、吸水快, 能有效地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为防治水稻线虫病、恶苗病等, 可进行药剂浸种, 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病措施, 浸种时必须做到用药量、水量、种量正确。一般单季晚稻的浸种方法, 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 (即1包2 m L对水4 kg, 浸种子3 kg) , 充分搅拌, 浸足48 h, 然后用清水洗净种谷再催芽, 注意浸种要在室内进行, 防止因阳光曝晒而烫伤种子。

2.2 催芽

催芽是根据种子发芽过程中对温、水、气的要求, 采用人为措施, 创造良好的发芽条件, 使发芽达到快、齐、匀、壮的目的。单季晚稻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在30~35℃, 催芽主要包括3个重要环节。一是保温露白。将浸种清洗后的种子先在50℃左右的热水中淘洗3~5 min, 然后装入麻袋、竹筐等透气好、干净的容器内 (严禁使用有油渍的或者透气性差的塑料袋、编织袋等器物进行催芽) , 再放入缸、箩筐等器具内, 周边铺上适量秸杆等物保温保湿催芽, 种子破胸露白前控水保温 (温度应保持在35~38℃, 最高不超过40℃) , 注意种子露白前不可淋水, 此时谷壳发白是正常现象, 也是种子即将露白的表现。一般催芽快的1~2 d就可破胸露白, 若催芽时遇到气温较低或者因种子发芽势较弱而不能及时露白, 可适当延长催芽时间[3,4]。二是保湿催芽。当种子大部分露白时, 因种子自身也会产生热量, 应揭开覆盖物并翻动种子, 防止高温烫芽, 以达到增氧、控温、促进根生长的目的。根齐后, 将种子摊薄并及时淋水, 降低温度, 保持25~30℃, 要促使根芽平衡生长, 达到根短芽壮。三是摊晾炼芽。催好的芽谷, 要进行适当炼芽, 炼芽时要避风、避太阳、保湿润, 一般要在室内摊放一段时间 (至少12 h) , 以提高芽谷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性, 当芽谷的根长达到一粒谷、芽长半粒谷时, 及时抢晴天进行播种, 若遇雨天, 可将芽谷薄摊, 待天气转晴后再进行播种。

参考文献

[1]严冬晖, 李老虎, 陈仁祥.晚稻种子浸种催芽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2) :67.

[2]李翠英.杂交早稻种子浸种催芽诀窍[J].农家科技, 2010 (3) :10.

[3]刘江南, 魏军华, 王锐, 等.水稻种子发芽因素与浸种催芽技术[J].汉中科技, 2009 (6) :15, 63.

单季晚稻栽培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分别为二优3139、京福A, 均作为晚稻栽培。试验地选在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溪尾石坝村的2块水稻田。试验地土壤类型分别为灰泥田和灰黄泥田。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见表1。从表1可看出, 2种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含量均较高, 达到丰富级别;灰泥田有效磷含量中等, 而灰黄泥田有效磷含量则达极丰富级别;灰泥田和灰黄泥田中速效钾含量均属于偏低级别, pH值分别为4.7、5.3, 均属于偏酸性。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计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 共设14个处理, 各处理小区采用完全随机排列, 具体试验方案及施肥量见表2。

小区面积:灰泥田为26.00m2, 灰黄泥田为24.48m2。灰泥田水稻播种期为6月16日, 插秧期为7月26日, 成熟期为11月3日;灰黄泥田水稻播种期为6月14日, 插秧期为7月19日, 成熟期为10月25日。2块水稻田播种量均为22.5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缺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处理2 (N0P2K2) 、处理4 (N2P0K2) 、处理8 (N2P2K0) 分别为缺氮、缺磷、缺钾的小区, 其平均产量分别为处理6 (N2P2K2) 产量的85.61%、93.13%、92.10%, 说明氮、钾肥缺失对水稻影响比磷要大一些 (见表3) 。

2.2 不同施肥水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磷、钾施肥水平为最佳水平时, 灰黄泥田、灰泥田两试验小区水稻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处理6>处理1>处理3) ;在氮、钾处于最佳施肥水平时, 水稻产量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下降 (处理5>处理6>处理7) ;在氮、磷施肥水平为最佳施肥水平时, 水稻产量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 (处理10>处理9>处理6) (见表3) 。

2.3 不同施肥水平对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的影响

在磷、钾处于最佳施肥量时, 水稻的有效穗数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处理11>处理6>处理3) ;在氮、磷处于最佳施肥量时, 有效穗数随钾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在氮、钾处于最佳施肥量时, 灰黄泥田处理5有效穗数最多, 灰泥田处理7有效穗数最多。从水稻穗粒数和千粒重来看, 试验结果的规律性不明显 (见表3) 。

3 结论

(1) 试验结果表明, 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增加收益。在试验区土壤条件下, 施用不同量的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氮、钾肥的影响比磷肥大。

(2) 试验区在磷、钾施肥水平为最佳水平时, 水稻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氮、钾处于最佳施肥水平时, 水稻产量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下降;在氮、磷施肥水平为最佳施肥水平时, 水稻产量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先是减少后是增加 (K3>K1>K2) 。

(3) 在磷、钾施肥量处于最佳水平时, 水稻有效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氮、磷处于最佳施肥量时, 有效穗数随施钾量增加而下降。

摘要:东峰镇晚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东峰镇灰黄泥田、灰泥田2种不同土壤条件下, 肥料施用量氮12kg/666.7m2、五氧化二磷4.8kg/666.7m2、氧化钾14.4kg/666.7m2, 晚稻产量最高, 分别达443.08kg/666.7m2和526.96kg/666.7m2。

关键词:晚稻,3414试验,施肥量,福建建瓯,东峰镇

参考文献

[1]于国峰, 水稻高产区“3414”肥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4) :.

[2]郑强, 郭伦, 周琴.不同施肥配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肥效研究[J].耕作与栽培, 2008 (5) :24-25, 28.

单季晚稻栽培 篇8

1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

1.1 分蘖期发生程度偏轻

2013年第三 (1) 代稻纵卷叶螟迁入早、蛾期长, 但高峰期蛾量不突出, 田间6月15—17日出现幼虫盛发期, 平均百丛稻幼虫发生量27.1条, 多于常年同代。但因低于分蘖期百丛稻幼虫40条的防治指标, 仍然不用防治;稳定期考查, 卷苞率只有3.1%, 属轻发生世代, 由于不进行防治, 该代残留虫量比上年增加。

1.2 拔节后发生程度持续偏重

在单季稻普遍进入拔节期后, 于7月6—8日、7月16—18日、8月4—6日连续出现2个幼虫主要高峰, 根据单季稻病虫观察圃调查, 2013年第四 (2) 代稻纵卷叶螟百丛虫量达270.4条、卷叶率达41.9%, 第五 (3) 代稻纵卷叶螟百丛虫量达430.3条、卷叶率达44.5%。区域间、田块间存在虫量较大差异, 如面上同一农户同一杂交秧苗不同种植区域的机插单季稻, 严重田块百丛虫量高达849.5条, 一般田块百丛虫量仅126.7条。由此可见, 2013年单季稻拔节至孕穗期的稻纵卷叶螟重于上年和常年, 属于偏重发世代。近3年单季稻观察圃 (不防治) 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见表11。

1.3 穗期有卵无虫危害轻

2013年, 当地单季稻始穗期为8月30日前后, 而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高峰期为8月20—28日, 主峰期单位面积平均蛾量在780头, 8月26日调查, 单季稻百丛稻卵量达180粒, 仍具备中等发生基数。但穗期调查, 幼虫极少, 功能叶基本未见卷苞刮白, 危害极轻。

2 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原因

2.1 迁入代早而长为偏重发生奠定基础

2013年南方稻纵卷叶螟成虫于5月28日开始迁入本地, 全代成虫期长达22 d, 迁入期比2011、2012年分别提早11、12 d, 是近10年来迁入最早的年份;稻纵卷叶螟迁入早、盛期长, 加上幼虫发生量不达防治标准而不开展防治, 为本地虫源积累、增加下一代发生量奠定了前期基础。

2.2 气候条件是程度偏重但未大发生的主因

2013年6月, 梅雨季雨日雨量较多, 有利于迁入代稻纵卷叶螟繁殖生存, 7月1日开始出现持续晴热高温和局部雷阵雨天气, 促进了本地虫源的生长发育和加速转化, 使单季稻拔节孕穗期2个世代的稻纵卷叶螟发生期提前, 加上外地虫源高峰迁入, 导致内外虫源混发, 成虫峰次增加, 盛发期拉长, 虫源集聚明显, 从而使稻纵卷叶螟在拔节孕穗期形成偏重发生态势。但8月上中旬持续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孵化与发育、成虫迁飞与田间均衡分布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是田间发生差异大、没有形成全面大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

2.3 生育期提早影响单季稻后期危害程度

2013年, 在单季稻生长中后期, 由于气温持续较高, 促进了单季稻生长发育, 剑叶抽生期普遍早于常年。由于生育期提早, 功能叶老健度强于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的卷苞能力, 从而影响其卷苞生存, 使单季稻后期处于较轻危害程度。相比之下, 双季晚稻由于生育期迟于单季稻, 第六 (4) 代稻纵卷叶螟百丛稻幼虫发生量76条, 卷苞白叶率达49.8%。由此可见, 水稻后期稻纵卷叶螟危害轻重与生育期迟早存在较大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一年来观察认为, 在本地单季稻上稻纵卷叶螟年可发生4代, 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单季稻生长中期重于前期和后期。一般第三 (1) 代迁入量不突出, 往往不防治而促使本地虫源上升;第四 (2) 代和五 (3) 代由于本地虫源与外地虫源混合发生, 1个世代往往形成2~3个发生高峰, 导致盛发期拉长, 发生程度加重, 特别是五 (3) 代稻纵卷叶螟, 这是控制单季稻受害的主要世代;第六 (4) 代稻纵卷叶螟发生一般是单季稻后期, 但危害轻重的主要因素与单季稻剑叶抽生迟早及功能叶老健度直接相关[8,9]。

参考文献

[1]韦桥现, 廖世纯, 黎柳锌, 等.5种生物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J].南方农业学报, 2011 (8) :913-915.

[2]郭荣.我国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1) :124-127.

[3]蔡国梁.稻纵卷叶螟连年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稻米, 2006, 12 (2) :49-50.

[4]齐国君, 王政, 蓝日青, 等.粤北稻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及虫源性质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 (2) :177-183.

[5]袁昌洪, 鞠红霞, 赵蓓, 等.稻纵卷叶螟发生量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6) :2601-2603.

[6]张金, 郑平先, 杨国兆.2009年泗阳县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206.

[7]王玉国, 季丰明, 徐东祥, 等.2010年阜宁县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福建稻麦科技, 2011 (2) :16-17.

[8]李堃娟.浦北县稻纵卷叶螟发生与防控探讨[J].广西植保, 2013 (4) :26-29.

上一篇:个性化素描教学下一篇: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