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2024-10-25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精选12篇)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篇1

传统以单向传递知识为主的“记忆型教学”导致学生“被决定”, 无法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高级思维, 无法进行创新实践。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发展、教师建设及其观念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阐释。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要挑战“舒适地带”, 构建新型教学文化, 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思维的乐园。

●“记忆型教学文化”, 导致学生“被决定”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将概括好的知识要点在黑板上板书或通过多媒体“广播”给学生,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 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 并且按照这些信息去行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机械化、程序化, 学生不去反思教师的教, 不关心被传授知识的真实性和价值性, 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接受和被决定。这是典型的传递观教学思想, 形成的是“记忆型教学文化”, 其结果是, 当考查内容与学生所接受的差别不大时, 学生的表现会比较好, 而考查灵活运用以及创新能力时, 学生则会出现偏低的成绩。也就是说, 在记忆型教学模式下, 学生掌握的是具体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难以形成主动思考与建构的能力, 因而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转化和迁移。

●挑战“舒适地带”, 构建思维型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创设情境, 组织教学活动, 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 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活动是思维。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具有良好的思维环境, 构建思维型教学文化的第一步即创设情境, 将学生引入新的思维境界, 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探究。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并为思维指出了方向。在既定的情境下, 教师需要提出真实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展开思维对话, 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方法、学会知识、发展能力。思维发生在仍在进行之中而且还不完全的情境中, 是一个观察事物和调查研究的过程。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引发思考的情境, 在此情境中与学生之间展开了思维对话, 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 而不要多加干预。教师应该相信, 学生的思考与探索一定会为信息技术课提供丰富的素材, 而探索活动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信息技术课。

1. 创设悬念情境, 迸发思维火花

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促进学生思维结构的发展, 教师必须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来展示有关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现象和过程, 联系学生已学知识进行教学。在王琦老师的《为你支招, 辨清纷繁世界》案例中, 教师在课堂开始的导入部分, 用课件展示了近日网络上令人关注的一则消息, 如图1所示。

学生看后感到疑惑和不解, 展开了讨论。紧接着教师又呈现另一则腾讯公司发布的消息, 如图2。利用这两则消息, 引导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判断、评价信息, 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与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总是起源于疑惑、迷乱或是怀疑, 当教师将学生置于奇虎360与腾讯QQ事件情境中, 学生获得了一个真实的情境, 想对这个问题做出某种解释, 但是已有经验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于是在这样的疑惑之中, 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迸发。

2. 提出真实问题, 展开思维对话

问题的存在就是矛盾和不平衡、不一致的存在, 它们将始终吸引着学生投入思维, 努力去探索、追问和解决。思维因问题而得到持续不断的深入发展, 思维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 并做出有所创新的发现。

在陆钟兴老师的《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案例中,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台湾警方通过网络缉拿逃犯张锡铭的视频,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两个问题, 之后提出问题:“既然他在网络上活动, 我们能从网络上来‘缉拿’他吗?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此时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如何从网络上“缉拿”疑犯, 并在小组讨论后形成解决方案。

在第二个环节计算机接入子网 (局域网) 中, 教师设置了虚拟案例:“已知台湾桃园县、新竹县、台北市IP地址, 现在警方也已查获‘张锡铭’使用的IP地址。你如何从网络中找到他?”于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 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知识, 参照书本, 完成配置。

在案例拓展中教师说道:“由于我们的大意, 不小心和‘张锡铭’的电脑IP冲突。使狡猾的他跑到了新竹县, 你现在该如何设置你的计算机网络参数, 跑到台北市呢?”让学生通过几个子网的IP地址规划、设置, 从而顺利得出计算机接入同一子网的条件。

在环节三计算机接入因特网 (跨网“缉拿”) 中, 教师再次设置了虚拟案例并提出问题, “有什么好的办法‘以静制动’, 不管他跑到哪里, 我在自己的子网络中都能找到他呢?”在解决了此问题的基础上, 学生还可以继续完成案例拓展中的内容, 通过其他方法实现跨网“缉拿”。

最后在环节四中, 教师设置了问题的延伸, 感兴趣的学生可通过自学解决问题。

在此案例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缉拿”张锡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展开不断的提问、思考、探索、回答的对话, 逐层设置IP地址、网关、代理服务器等网络参数, 最终实现在因特网上“缉拿张锡铭归案”, 并分析各网络参数的作用及工作过程。这样学生在思考、探索并动手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拓展中的问题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思维探索的平台。

3. 自主探究建构, 行动检验假设

在余晓珺老师设计的《网站首页面的设计和制作》案例中, 教师首先呈现了学生上次课在计算机上自由创意的首页面作业, 然后让学生对收集的专题网站中首页面各基本组成元素的位置进行了分析, 并带领学生分析汇总数据。

继而,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 网站的名称一般放在哪里? (上、左上)

(2) 栏目一般放在哪里? (中间偏上或左边偏上) 为什么?

(3) 友情链接一般放在哪里? (页面的靠下方的位置) 为什么?

(4) 版权信息一般放在哪里? (页面的最下方) 为什么?

(5) 其他的空白处放什么?

在此基础上, 总结出重点突出、平衡协调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些原则, 再次浏览学生作业,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 并总结出网站首页面的几个其他原则。

在此案例中, 教师不是直接将网页如何布局告知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数据, 在问题中激发高级思维, 在行动中检验假设, 引导学生自己建构布局原则的知识。同时, 鼓励学生的创新, 尊重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发展, 不强求一律, 改变单调、僵化的课堂, 实现课堂灵活、生动的追求。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索和操作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 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感受成功的乐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依葫芦画瓢”的模仿者, 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维的创造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维调控,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 尊重并相信学生有自主尝试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操作, 鼓励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不仅在观念上, 更应在行动上完成转折, 改变过去传统“传递教学观”, 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状态, 挑战“舒适地带”, 始终把教会学生思维作为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的最终使命, 真正构建信息技术思维型教学文化。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篇2

一、在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以前有很多学生对物理都很头疼,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都能听懂,就是自己做题没有思路。主要原因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而是被动接受。而探究式学习,学生在讨论中找出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知识结论是自己主动获得的,理解得深刻,就能活学活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就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很高,消除了学生谈物理色变,害怕学物理的现象。

二、在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习基础并不太好的学生,却在有的学科上并不差,究其原因,主要取决于这科老师与他的关系是否融洽,即“爱屋及乌”。我们总结出,作为教师要用好你的眼睛,用好你的语言,用好你的身教。

用好你的眼睛,即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要能够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得大学毕业刚上讲台时,由于对教材的不熟及紧张,我的眼睛是无暇顾及学生的,学生掌握得怎么样就难以第一时间知道了。后来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发现课堂上许多细微之处,透过心灵的窗户我能判断到学生在想什么——是专心了,走神了,心领神会了,遇到尴尬了,情绪高涨了,还是若有所思„„然后适时作出决策,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及课堂关注点。

用好你的语言,即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语言首先要简明得体,辞通意达,要让学生听得清,听得懂。其次要条理分明,富有逻辑性,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最后水到渠成。再有,教师不要吝惜你赞美的词语,课前课后碰到学生的闪光点一定要大力地表扬、激励。

用好你的身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试想:一位热爱学生、公而忘私的教师,一位言行有信、勤奋敬业的教师,一位推己及人、包容大度、公正公平、“以心与人相索”的教师,学生怎么会不热爱、不尊重、不亲近呢?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教育。

针对“和谐高效、思维对话” 型课堂建设的精神和我区初中物理教学实际,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向三维教学目标回归,遵循“以学为本”原则,在福山区教育局教研员的带动下,我校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开始实施“一案三段”式教学法。所谓“一案三段”式教学中的“一案”就是将以前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预习提纲整合为一个“学案”,学生以学案为抓手,经历“预习形成”,“合作展示”,“检测反馈”三个阶段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将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有机分解,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和掌握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递进实施三维目标,实现“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转化为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体验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层面

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欢迎的第一个层面首先体现在备课上,以前的备课只是应付,对课堂教学起不到实际性的指导作用,常常是教师上完课回到办公室补写上一节的教案,或者干脆等到学校检查时临时抱佛脚,抓紧时间补备课,长此以往,教师对这种备课是抵触的,不欢迎的。而一案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改革教师的备课,将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预习提纲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学案”,而学生学案编写的思维过程,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出发,亦步亦趋的引导学生根据学案来进行课前预习,而且,要求不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完成百分之七十的内容,所以,编写学案时,教师是积极的,有责任心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教师欢迎的第二个层面体现在课堂上变得轻松了,学生经过课下的预习,已经将课堂的大部分内容掌握了,课堂变得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再是他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平时学习不认真、学习有困难的一部分被遗忘了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第一次受到如此的关注,他们的积极性也第一次被调动了起来。完成教学任务不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其次,是学生层面。

以前的学习,学生是不会预习的,对于下一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内容,他们是不关心的,觉得那是老师的事情。即便是对部分比较好学的学生,下一节课的内容也是讳莫如深的,碰不得的。现在学生们在学案的支持下,可以一口气将一个周的内容在一个晚上预习完,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学习知识不再需要权威的老师,课本的知识自己也可以学会,弄懂,他们在课下就有了成功的喜悦,上课前心情是激动地,是跃跃欲试的。

另外,令学生们欢迎的是,课堂形式与以往决然不同,老师退下了讲台,学生们上了讲台,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知识是活的,是自己学到的,他们喜欢。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篇3

【关键词】思维 教学 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2-01

小学中数学的基础教学关系着学生的综合理性思维的起步发展。对于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综合视野的扩展有着重要意义。另外,数学这门学科还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需要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来思考许多数学问题。然而,一个学生的解析数学题目能力或者理解新的知识点的能力往往取决于这个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成熟程度,所以,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解析数学题目的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很有必要不断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

一、关于思维型教学的合理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往往会因为个人因素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为了培养现代学生的良好数学思维,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转换传统的观念,认清楚数学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课本。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通过对于知识点,问题已经课堂训练的三点联式的教学。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为它不仅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上课热情,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思维性的教学理念是相对合理的。

思维型教学的理念在于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活跃的思维中所进行的思维引导。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自己的思维形式,养成自己的数学思维,会用自己的思维习惯来思考解决数学中的学习问题而不只是单纯的依赖教师的帮助和解决。数学教师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适当的在教学过程中调到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途径

思维型教学在教学中要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活跃课堂气氛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活跃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教学目的来进行教学。在一节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开场白来导入一节课堂的主题,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同时也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也就是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自我研发型的学习形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来探讨教师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教师需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进行二次剖析,提出一些问题难点,也就是易错易混点给学生,让其进行分组讨论。针对问题进行学习。最后,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教师需要随机提问由学生进行展示,再由学生展示后,教师适当加入奖励机制进行课堂评价。完成展示后有教师进行问题的解答,在解答过程中教师需要留心学生对于问题理解的误区。针对误区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在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中,避免由于错误的认识而形成错误的思维观念。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教材中进行创新和引导,例如:学习数的认识概念中,关于能否整除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通过思维型教学来演示。课堂上,教师先提出问题,“哪些数能被2整除”,然后由教师选择4、7、8名学生来进行演示,让学生们猜测,哪个集合区间的学生数符合问题要求。这样,学生在活跃的课堂形式下,对于问题可以发挥个人理解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三、关于教材的把握和细节处理

教师在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前提下,需要熟练的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比较重要的就是关于纪律和教材两方面。在纪律上为了不出现意外,需要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对于时间进行一个有效地掌握。其次就是关于教材本身,教师在教材上要注意以教材为主又要做到加入自我理解。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教学时,教师往往需要加入个人理解的教材二改内容。对于旧有的知识内容进行现代式的合理再创新。在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习并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

关于思维型教学本身,是以活跃课堂气氛为有效手段的,对于学生的思考习惯和综合的数学思维养成的理念式教学。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了良好的发展的话,学生以后对于数学的学习就有了自身的理解和认识,不必依赖于教师的疏导和帮助,在学习中能做到自给自足。在教学实践上,对于思维型教学可以认识为:有关于思维培养的活跃型教学方式。毕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型教学的一大理念是最大程度的活跃课堂气氛以此来拉动学生的思维理念的提高。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数学问题的解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劲.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J].期刊.2014(08)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任务型教学

新课程《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要求英语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任务型——即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式。它源于交际语言教学理论, 其宗旨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 以完成任务为动力, 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 (real-life task) , 即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在各种情况的过程中, 自然地使用英语, 并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的目的。简言之, 就是“为用而学, 用中学, 学了就用”。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济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材呼唤新的复合型教师, 教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服务对象按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作一些有益的尝试。

(1) 教学生活化

任务型教学是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言实践, 有利于自然、熟练地运用语言技能。然而, 源自生活的真实任务有时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能直接选用真实生活材料而要对它们加以设计, 使其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展开的、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并有可能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任务。这种体现真实生活的情境设计不仅要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 而且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对语言的应用。因此, 如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景设计并达到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是我们学生必须学会的教学技能和必修课之一, 也是我们今后生存的技能之一。英语真实情境的设计, 除要亲身体验的经验外, 还需要对英语语言国的文化、风俗和习惯多多地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学生自觉地扩大知识面, 增加阅读量, 学会欣赏和尊重别国的文化 (文化本无糟粕之分) , 多看名著名篇。有条件的可开设文化赏析课。毕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只有源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语言才有文化的气息和活力。

(2) 教学活动化

任务型教学是双边或多边交互式活动, 它强调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学生用所学目的语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感情时, 语言也容易被掌握。在任务的驱动下, 由于有较明确和具体的目的,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容易看到成就, 体验成功。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机。而在完成任务后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将会较顺利地向真实交际过渡。显然, 英语教学的活动化是减少“哑巴英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同时也给培养学生即时口头组织语言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练习机会。作为学生,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者, 未来的英语教师除了必须熟悉和掌握最基本的语音知识, 如音标、单词重音、句子重读、连读、失去爆破和意群停顿等之外, 还应具有准确的发音、纯正的语调和较强的表达能力。教师的语音、语调和交际水平不仅仅对学生学习英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尤其是现在敞开国门, 许多外籍教师、留学生参与中国的外语教学和电视、电台英语节目增多的情况下, 社会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因此, 加强对学生语音、语调的严格训练和要求势在必行。如条件具备, 可专门对新生年级发语音过级证书, 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 口语课应增加其活动量, 增加应用型的课堂练习和语言实践活动, 如时事讲座、辩论热点话题、专题讨论和模拟活动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放手让他们去创新、设计情境、表演和表达。总之, 活动要多种多样, 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都能有机会自主地选择、决定学习的最有利时机、内容及学习方式。

(3) 教学综合化

任务型教学基本是以“交际”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但同时也有明确的语法讲解。这种教学模式要比只注重语法教学法或回避语法讲解的沉浸式教学更好。因为语音知识加交际的训练比单纯讲授语法, 更能提高学生语言使用的流利程度与语法的准确度。在任务型教学中不可能单纯使用一种技能或一项语法知识, 而较多的人际交往, 又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去思考、应变和决策。因此,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情感和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同时, 任务型教学可以改变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知识传授比重较大而语言实践不足甚至单纯讲授语言知识的现状, 有利于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目标。作为学生, 仅对英语基础语法的一般知晓是无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把握它们的难易程度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因而就无法做到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更无法做到深入浅出、精讲多练, 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路途中享受语法拐杖作用所带来的轻松与快捷。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说, 英语基础语法知识不但要学好, 而且要融会贯通, 才能做到在今后的教学中使用规范的、极少出现语法错误的语言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与传统教学相比有质的变化。在任务型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要, 调整教学计划和选择教材, 为学生分别选择具有个性的、挑战性的材料, 同时要讲究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提问的方式和组织教学的技巧, 以适应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学生和不同水平的学生。要能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与课堂活动, 并在其中提出帮助和鼓励。总之, 教师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起给学生提供一个“脚手架” (scaffolding) 的作用, 教师的角色就是提出问题, 并帮助学生进行研究与讨论, 学生一定要学好英语教育理论, 不仅要研究英语教学理论, 还要研究英语学习理论以及与外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心理学, 学生要通过自身的感悟与体会, 勇于去创新,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浅论庄子直觉型思维方式 篇5

浅论庄子直觉型思维方式

直觉型思维作为庄子思维方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其直接性、意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影响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在建立“得意忘言”的言说方式的同时,也激发和促进了后人的创造能力,显示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作 者:石艳艳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03刊 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00316(4)分类号:B223.5关键词:庄子 直觉型思维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篇6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朱绍禹先生也曾说“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着眼于思维活动,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思维从问题开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迪学生思维,是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成功课堂的标志不是“行云流水”。如果一堂课上看不到学生思维的表情,看不到学生有那么一番“折腾”,甚至有那么一点“痛苦”,那么,这样的课堂是有缺憾的。有思维质量的教学活动才真正具有教学的力量,语文课堂呼唤要有思维的训练。

训练学生思维品质是构建思维型课堂七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之一。什么是思维品质呢?人的思维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我们通常叫思维品质。如何训练学生思维品质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激发讨论兴趣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有动力,让学生化主动为被动。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借助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等感官,让它们都能活起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利用“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故那里人大都以捕捞沙丁鱼为生。由于活鱼卖价比死鱼高好几倍。如何保证其鲜活成了关键,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渔民惊奇的发现将鲶鱼放进装沙丁鱼的鱼舱,由于鲶鱼的好动使沙丁鱼则受其影响,便加速游动。这样带动了水面的不断波动,从而使氧气充分,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便是“鲶鱼效应”。

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整天耷拉着脑袋,千金难买一举手,以致于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其实,任何一个班,无论整体素质如何总有那么几个思维敏捷、表现欲强的“活跃分子”,我想,为什么不好利用他们呢?不要总认为他们的存在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他们、发掘他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懒于动手的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试想,一堂课上,学生们竞相举手、踊跃发言、对答如流、凝神静听、下笔成文……有了这样的学习状态,我们还愁上不好课,还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3、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主宰课堂,让学生读这段、读那段,然后我们提问、学生回答,我们讲、学生听成为一固定模式。我们为什么不“放放”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讲”的主题,把感动的、领悟的统统讲出来,把不懂不会的,没把握的拿出来交流,努力解放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敢说、大胆鼓励学生说。如此,老师也可以有的放矢。

4、答案求同存异

一千个“莎士比亚”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单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为答案。老师要根据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给他们以绝对的赞同,促使学生用积极的思维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去,从而在这个过程汲取老师所要传达的知识。

做为老师,首先应吃透教材,掌握整体。然后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天不都是蔚蓝的,小溪也不尽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两颗黑葡萄。正因为有了独特的观察角度,才会闪现出学生丰富的答案。语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确定性与多样性,做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轻舞飞扬的思维,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

5、鼓励学生质疑

巴尔扎尔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的问号。俗话说“学贵有疑”, 有疑才有问,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思维探索的火种。人类的发明也好,文明也罢,其演进源于思维,而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故想要舞动学生的思维,势必让学生学会质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鱼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渔则是终身受用无穷。课堂上老师应用尽一切手段,促使学生有质疑的积极性。那么又如何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呢?老师应提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问题提出来的好与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现课堂中的轻重疏密关系,更能让课堂气氛跌宕起伏,抑扬有序,从而扬起学生想象的风帆,搭起思维的跳板。课堂提问中要注意围绕一个目标,设置梯度、难易适中,抓住关键点、难点分散,可以从“以旧引新、先易后难、挖掘深度、启发思维”四个层次设计问题,在思维训练上做到层层递进。所以,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应当善于运用多样的设疑方法,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思想火花。

6、教学取境生活

教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学。生活是知识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学和学生熟悉的整个生活,整个社会相联系以来,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相信一切都是事半功倍的。

课堂情景模拟添加生活: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源泉,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地域、家境、经历等不同而带来对课文感知能力不同的问题,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课堂情景模拟还原生活:课堂既是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从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做为材料恰当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如同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循序渐进的接受知识,领悟知识,把感性的书本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自我知识,并可以用知识的思想增强自己实践意识。

如此,还学生一個开放的课堂,允许他们自由的畅谈自己的想法。让课堂动起来,让思维舞起来,师生水乳交融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才真正能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篇7

一、课前悟学——构思教材内容的整合

以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4.1.1节《同底数幂的乘法》为例, 本节内容很简单, 如果只是满足于教教材, 把书本知识与例、习题按部就班逐条向学生讲解, 虽然也能完成教学, 但因此会让教师牺牲自己的教学个性, 上课如同嚼蜡, 毫无激情可言, 学生也觉得索然无味, 学习效果受制于个人的记忆与模仿能力, 而学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则无从谈起。本课是这一章的起始章节, 对于章头图的扩大绿地面积问题, 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先通过动画展示绿地由中间一块向两边扩展 (如下图) , 然后提出问题, 请学生表示出扩大后的绿地面积, 学生容易得到两种表达方式, 分别是p (a+b+c) 和pa+pb+pc。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两者关系, 根据同一绿地面积相等得出结论p (a+b+c) =pa+pb+pc, 再由教师对这个结论进行解读, 引导学生发现等式左右两边分别是积与和的形式, 从左向右是积变和, 称之整式乘法, 从右往左是和变积, 谓之因式分解, 它们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变形过程, 即为本章的学习重点。这样设计只有三言两语, 却把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向学生进行了展示,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 怎么学习, 从而明晰目标, 明了方法, 增强信心。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 学生应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 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中去。”课堂一开始, 一章的主体内容就已占据了学生头脑, 老师带领学生见识了“森林”, 再去一棵棵地认识树木就变得轻松了。

悟学课堂所倡导的第一重境界是“技术”层面的, 即能根据课本内容精心构思和有效实施, 让课堂教学有较高的效率, 学生有学习的收获, 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 而不只是接受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悟学课堂”所要实现的两个基本目标, 一是“师本”与“生本”有机结合, 指向师生的共同发展, 只有教师发展好了, 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二是“悟教”与“悟学”有机结合, 教与学均要以思为前提, 以悟为根本, 以主动思悟促进自我“教”“学”意识的觉醒。

二、课堂悟学———倾听学生思维的碰撞

曾经的一次习题评讲课让笔者至今记忆犹新。有这样一道题:如图所示, 已知△ABC内接于⊙O, AB=AC, ∠BOC=120°。 (1) 求证△ABC为等边三角形; (2) 试求∠BAD的度数。其中第2小问因缺少条件, 点D是不确定的, 因此本题无法求解。错题在一些资料中也很常见, 评讲时我原准备把第2问略去, 然而有学生提出要自己添加条件, 如D为弧AC的中点, 不仅如此, 在学生这种思维的激发下, 又有多个同学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添加条件的想法。

本来想用两分钟完成一道题, 最终花掉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 未能及时完成的教学任务可以另外安排时间弥补, 但如果为了完成任务而未倾听学生发言, 那将会失去很多。因为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满意的笑容, 会心的交流, 很多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 同时也切实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勿庸置疑, 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 学生在各方面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每个人思维的角度、思维的习惯都有不同。与其提高全体学生的理解水准, 不如首先形成一种规范———每一个人倾听他人的见解, 接纳他人的主张, 并致力于生成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师放开言路,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探索和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他们就能在学习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体验。

悟学课堂的最高境界是, 教学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 教学展示精彩多姿, 教学过程张弛有度, 常常使学生感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是一种让学生“充满期待和享受”的有效教学。“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 能让所有学生着迷的教学是在娴雅的关系之中相互倾听彼此的心声, 每一个人的细腻思考得到细致交流。能够紧扣教师心弦的教学也不是那些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教学, 而是借助细腻的交流展开的, 静悄悄的、返璞归真的教学。

三、课后悟学——促进思维文化的形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以生为本, 学以“悟”为根, 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活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预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 主动领悟知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过,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师生双方经历课堂探究之后, 在获得体验的同时, 必定形成多少不等的经验, 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前面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和提高。课后“悟学”强调课堂后阶段的反思和领悟, 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反映新课程要求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过程。

悟学分为学生“悟”与教师“悟”。学生通过主动反思力图领悟知识真谛, 把握知识精华, 完成新旧知识的内化和重组, 掌握其原理和规律, 通过探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找到揭开原理、规律的突破口。教师的“悟学”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的过程, 是对学生学习信息进行检查、归纳和反馈的过程, 是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作为教师, 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 对于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是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要注重检查及检查之后的交流, 把握学生个体信息, 及时进行反馈处理,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独特价值。

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强调的,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 走在发展的后面, 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 要通过悟学, 帮助各层次的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通过多角度、多时段、全方位的主动思悟, 探索教与学的规律, 掌握教与学的方法, 领会教与学的本质, 构建和谐有效课堂。通过这种与教科书、伙伴及自己的相遇与对话, 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感悟, 在“学习”中促进师生双方的持续发展, 逐渐地, 悟学课堂就积淀为一种思维型数学教学文化。

参考文献

[1]郭宗雨.数学新教材中“章头图”和“引言”的教学功能及处理策略.教学与管理, 2012 (3) .

[2]佐藤学著.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钟启泉, 陈静静,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篇8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高速发展,培养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改革势在必行。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反而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侧重培养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甚少讲授计算机学科的核心思想与方法,以致大多数学生将计算机理解为狭义的工具,学习只是重复地模仿虚拟的场景,却得不到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现有的教学也无法跨越通用计算手段到各学科专业计算手段的鸿沟。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从教学理念、培养模式与目标着手,探索具有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适应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定位在“面向应用、突出实践”,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能力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基础教学应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教育课程一样,在高校教育中成为培养具有思维精神和能力的必修课程。

2 计算思维的内涵

2006 年,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进行了清晰系统的阐述。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白皮书”强调“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工具,而且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归纳了以能力结构为导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4个领域、3个层次”的矩阵教学体系,进一步明确面向理工类、农林类和医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并深化“1+X”的课程设置方案。要求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认知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终身信息化学习的能力。

3 思维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计算思维包含的内容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受的,应将培养计算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以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加上“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等几门核心课程的“1+X”课程建设方案。

根据广州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构建融通专业、具有创新实践和现代科学能力的思维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第二层次设置若干门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信息协同能力;第三层次开设结合相关专业技能的一系列计算机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创新能力。思维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图1。

在图1所示的第二层次课程均为核心课程,其中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涉及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领域,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可根据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者“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涉及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领域,多媒体应用及技术课程涉及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领域,网页设计课程涉及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领域。将概念与基础、技术与方法以及专业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涵盖到每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中,并由此确定教学内容。广州大学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由学生所在学院在第二层次的核心课程中选择1门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广州大学开设的7类计算机基础第二层次课程见表1。

由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的不同,对信息素养和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与专业相融合、启发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目前,部分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采用第三方认证模式,如果完全依赖这个指标,将会引致“题海认证”现象,为了通过认证考试,不断增加刷题量,强化软件使用,最终弱化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就不能深刻领悟,举一反三,即使考试成绩优秀,一旦碰到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故此,探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如下:

(1)与专业相通的教学设计模式

思维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基于通用计算手段的计算思维与计算能力培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跨越计算机学科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例如,面向人文、经济、管理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教学应侧重在数据收集、检索、分析等模块;面向理工、综合类专业学生,侧重高性能计算、算法等模块;面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则应侧重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多媒体制作模块的讲授。以48 学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块设计分别如表2和表3。

(2)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中始终贯穿1-2 个的具体任务,将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训练要求渗入到任务中,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通过计算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具有意义的任务。

以“算法描述与数据结构”教学模块中关于“二分查找”算法的讲授为例,可以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任务——猜数字游戏。猜数字任务的游戏规则是:使用二分算法,在一个已排序的整数数列中随机产生一个数字(假设为A),每次搜索从数列的中间元素开始与A进行对比,如果中间元素正好等于A,则搜索过程结束;如果A大于或者小于中间元素,则在数列大于或小于中间元素的一半中查找,并且再次与新数列的中间元素进行比较;如果数列为空,则表示搜索失败。任务要求学生自拟一个数列和随机数,然后计算出从该数列中查找到该随机数所需要的次数以及每次查找到的数字。

(3)主题研究型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研究的主题可以由教师给出选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专业特点或者兴趣爱好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自拟。教师依据拟定的主题,指导学生撰写可行性分析报告和设计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可安排期中检测活动,既可以了解研究进展,也可以通过该活动尽早地发现问题。研究结束后,学生按照课程要求提交作品和总结报告。自2010 年起,广州大学对部分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课程使用主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

以“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教学模块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向学生说明实践目的和要求,讲解实践中涉及的主要操作技巧,可以通过展示范例或者往届作品使学生得到启发。范例作品如图4。

4 结语

实践证明,自2009年广州大学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1+X课程体系以来,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思维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近几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获得多个奖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三等奖1 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有15 队分别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在全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了多个全国一等奖3 项;在全国信息技术水平大赛中获多项全国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在首届全国GIS技能大赛中,有2队9名学生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在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斯维尔杯BIM系列软件建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和团队全能二等奖。

思维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件立竿见影的事情,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同时实施对教学团队、督导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抓住机遇,敢于探索和研究。

摘要:将计算思维能力引入大学计算机教育,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思维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简要介绍了广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和效果。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维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谷岩.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8).

[3]战德臣.“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4]姜永生.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型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5).

[5]杨彩云.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高教论坛,2012(2).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篇9

关键词:几何概型,古典概型,概率

有幸参加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活动, 在活动周上, 我上了一节名为“几何概型”的公开课. 在本节课的备课、上课、评课过程中, 学习到很多同行的宝贵经验, 并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一些创新和探索.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概率的统计定义和古典概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 因此学生很容易将这节课的内容与古典概型进行比较, 这是积极因素,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但是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又有本质的区别, 加上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由古典概型向几何概型的演变和将实际问题建构成几何概型, 以及引发事件的变量的维数的确定和测度的计算, 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疑惑, 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合理的解释和明确的辨析.

针对这些问题, 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把形状、大小相同, 颜色分别为黄、红、白的3支粉笔放在一不透明容器中, 从中任取1支, 求取到红色粉笔的概率.此概率模型是否为古典概型? 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是什么? 古典概型的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例子复习古典概型的相关知识, 为类比建构几何概型奠定基础.

问题2:如果用胶水把3支粉笔连接起来成一整条, 在任意位置剪断, 求刀口落在红色部分的概率.

问题3:把一块长方形木板平均分成四部分, 小球随机地掉到木板上, 求小球掉在阴影区域内的概率.

问题4:有一个苹果, 里面有一条小虫子, 虫子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我要估计我咬一口苹果吃到虫子的可能性大小, 需要哪些数据? 与动口的位置有没有关系?

设计意图: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物为例说明几何概型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问题5:几何概型的概念, 几何概型中概率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概念的归纳、总结能力.

问题6: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比较.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区别与联系, 进一步掌握几何概型的特点.

二、例题讲解, 新知应用

例1 (一维几何概型) 某人午觉醒来, 发现表停了, 他打开收音机, 想听电台报时, 求他等待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的概率.

设计意图: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维几何概型.

例题分析: 与长度有关的概率问题, 可以将每个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区域内随机地取一点, 该区域内每一点被取到的机会都一样, 而一个随机事件发生则理解为恰好取到上述区域内的某个区域的点, 这样的概率模型可以用几何概型解决.

学情分析: (1) 学生较难分析此题为几何概型; (2) 解题的思路单一, 此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分析.

例2 (二维几何概型) 假设你家订了报纸, 送报人可能早上6:30至7:30间送到你家, 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7:00到8:00之间, 问:你父亲在离开家前能收到报纸的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给出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二维几何概型的范例.

例题分析:“会面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把两个时间分别用x, y两个坐标 表示 , 构成平面 内点 (x, y) , 从而把时间是一段长度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二维面积问题, 利用面积型几何概型求解.

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1) 应该是1/ 2 , 送报人在6:30至7:00之间到, 父亲一定能收到报纸. (2) 应该是2 /3 , 送报人在6:30至7:00之间和父亲在7:30至8:00之间离开家这两种情况下父亲一定能收到报纸.

三、问题研讨, 深层思索

问题1:问题2~4能否转化为古典概型?

问题2:概率为0的事件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吗? 概率为1的事件, 一定是必然事件吗?

问题3:你能用古典概型的方法解决本节课的两个例题吗?

四、高考再现, 拓展练习

以几何概型的定义和公式为依据, 重在掌握常见的两种几何度量———长度, 面积, 主要考查几何概型的理解和概率的求法, 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1. (2010 年湖南) 在区间[-1, 2]上随机取一个数 x, 则|x| ≤ 1 的概率为______.

2. (2012年北京) 设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D, 在区域D内随机取一个点, 则此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大于2的概率是_______ .

五、总结反思, 凸显本质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和课堂教学中, 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 以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驱动学生逐层思考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题教学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 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思维活动, 思维过程中最富有创新的是对问题的研究. 因而在数学教学研究中, 引领学生课题思维和互动的最基本而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设置合适的问题. 有了问题, 学生就有了思考和讨论的载体, 就有了展示、交流的机会, 课题也会动起来.

2. 遵循学生思维路线, 营造学生自主探究过程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篇10

●教学基本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情境, 感受四季

师:同学们, 窗外的植物园, 有什么变化? (观察和发现产生对春天的联想)

教师出示课件图片, 请为图1中的姐姐起个名字, 你觉得叫什么好、为什么?

教师板书spring, 播放背景音乐, 请学生讨论交流有关春天的诗、歌、画和经历。

对春季的联想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一年四季不同的美。

师: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美,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 (出示英文单词spring、summer、autumn、winter) , 并出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季节”, 请学生随意完成造句。

学生了解一年四季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会观察和感受身边发生的变化, 在头脑中构建丰富的季节影像。

2. 认知规律, 深入探究

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内容做铺垫的, 掌握绘画创作中的美术知识点与创意表现, 是本课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教师出示四季自然风光图片 (如图2) , 请学生直观感受四季的色彩和景色, 从具象的景观中逐渐认识不同季节中色彩的变化。

教师将图片放大呈现, 请学生通过比较后发现和归纳不同季节的色彩, 了解冷色调和暖色的特点, 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

教师出示色环图 (如图3) , 请学生认识冷色调和暖色调, 并分析四季图片中的主色调和色相, 将生活中具象和抽象联系起来, 通过感受初步体会色彩的内涵。

师:每个季节的美都能打动我们, 吸引我们走进生活去感受和享受, 我们能发现人们在不同季节喜欢的活动吗? (在学生思考后出示下页图4)

学生互相交流喜爱的活动:春游、放风筝、游泳、种树、摘草莓、滑雪等, 让季节由静到动活跃起来。

教师将学生归纳的特点在电子白板上板书, 学生明白了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美的鉴赏很重要, 也激励他们更多地走进大自然, 热爱生活, 发现美、热爱美。

3. 拓宽视野, 创意分工

在师生共同感受季节之美后, 如何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对季节的情感和认知, 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前面所有的感受美、发现美所做的铺垫, 最终落实到创作美的过程中。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写出一个字母, 请学生联想, 并上讲台装饰字母, 添加内容, 可以创设故事, 引出插画的概念, 学生感受到插画带来的想象力。

教师出示字母插画的图片 (如图5) , 让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拓展, 激发头脑中的奇想。趁热打铁, 将话题引伸到四季的英文单词spring、summer、autumn、winter上来。

教师出示学生曾经的儿童插画作业 (如图6) , 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如何做到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 让个性的发挥与团队的智慧相结合, 是这节课教师希望重点突破的地方。在前面学生都谈到自己喜欢的季节是什么, 在深入探究中有的学生有所改变。

教师将喜欢不同季节的学生按春、夏、秋、冬自由分成四组, 各组设计季节字母插画, 看哪组的季节最美。

教师和学生一起考虑每个组的人数安排, 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具有团队精神, 创设一个兴趣相同的空间, 让学生在和谐、愉悦、民主的氛围中探究。

教师作为学习的帮助者, 关注各组学生活动状态, 四组学生各自围绕喜欢的季节进行头脑风暴, 结合前面对不同季节的景色、色彩、活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并讨论可以利用Photoshop软件中哪些工具, 根据以上知识点进行字母插画的创意。

各合作小组成员根据兴趣和绘画基础自由选择对应季节中的一个字母进行数字插画设计, 对无人选择的字母组内协调, 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完成任务的布置, 并在创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解决彼此的学习困难, 让学生在共同探讨方法和规律上发挥个体和团队的力量。

学生在字母插画创作过程中, 将生活经验和美术知识巧妙地融合, 思维得到发散, 既有个性发挥, 又将团队的智慧在各自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将四季表现得趣味盎然。

4. 欣赏交流, 共同提高

学生将各自设计的字母插画上传电脑绘画网站, 组长与本组同学一起将分工创作的作业按spring、summer、autumn、winter拼成单词插画上传网站进行展示。

师:同学们, 你们心中的春夏秋冬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我们的画呢?

学生认真欣赏每个合作小组创作的字母插画 (如下页图7) , 从四季的景色、色彩、活动及创意表现进行分析评价, 评出最美丽的季节, 逐步学会用美术语言和艺术观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学达到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目的, 并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成效。

师:同学们创作的作品, 让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收获了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 相信大家还有很多思考和体会, 请在电脑绘画网站字母插画作品的评论栏目中, 打写出本课学习的收获与不足, 对学习过程、方法、效果等进行反思, 并请各组根据学习评价表对本组同学参与活动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课后教师打印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小学数字绘画对学生既有电脑操作又有美术知识的要求, 同时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讨论、展示、欣赏、动手、评价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所以在作业难度和时间安排上都要顾及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自主选择以及表现某个知识点时, 可以根据个人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创作, 同时借助团队的智慧完善作品。

●课后反思

Beautiful Seasons字母插画一课, 以感受、欣赏、发现、合作、创造为主线, 力图打造一个聚集合作团队智慧的思维型课堂, 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跨学科整合, 并通过网络环境进行成果展示与分享。

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和感受出发, 将四季的自然景色引向人们的活动, 自然中的色彩引入到艺术中的色彩, 从教师抛出问题到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生个体活动到小组合作学习, 由合作团队根据自愿的原则和难易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 并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小组之间个体差异问题, 整个课堂活动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四个团队的创意较好地体现了以思维训练与跨学科知识有效整合的教学目标。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篇11

摘 要: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学生的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学习的主体 创新能力 实验设计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教学中,大量的概念和规律的获得都需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且观察实验现象和动手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实验是促进学生形成概念规律、掌握物理学研究方法的一项重要的措施。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要从改变上实验课的教法上入手。本人在物理实验课上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以一节实验课为例,来加以说明。

学习《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后,教材上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应用,要求把电流计改装成电压表和电流表。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要把电流计改装成电压表和电流表,首先要知道电流计的满偏电流和内阻才能改装,那么如何才能测出电流计的内阻呢?”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于是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如何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内阻?同学们可以查资料,也可以相互讨论。

实验课上,通过学生的反馈,本人进行收集整理以后,主要有以下几种测电表的内阻的方案。

设计方案一:电路如下图所示,怎样用这个电路来测电表的内阻呢?

学生:先闭合开关K1,然后调节R的阻值,使得电流计的指针达到满偏,再闭合开关K2,调节电阻箱R1的电阻,使电流计的指针半偏,这时电流计的内阻就和电阻箱R1的电阻相等。

这种方案叫半偏法,虽然是在复习资料上找到的,但学生还是有收获的:能找到一种测量电表内阻的方法,并且弄清了用这个电路测电表内阻的步骤。

设计方案二:电路如下图所示,怎样用这个电路来测量电流表内阻呢?

学生:先把R1调节到某个适当的值,闭合电键K,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设A1和A2两个安培表的示数分别为I1和I2,然后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有:I1r1=(I2-I1)R1,解得r1=(I2-I1)/I1。

这个方案是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后得到的,学生巧妙地应用了电阻箱能读出电阻的值,同时电流表本身能读出电流的特点,然后应用并联电路的特点,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到电流表的内电阻。

设计方案三:电路如下图所示,如何用这个电路来测量电压表内阻呢?

学生:利用了欧姆定律的知识,因为电压表本身是一个电阻(也就是电压表本身的内阻),不仅可以读出自身的电压,同时只要知道了通过电压表的电流,利用欧姆定律,就很容易测出电压表的内阻。

这个电路运用了电压表的双重身份,电压表不仅是一个电阻,同时又是可以读出自己电压的电表,然后运用欧姆定律,就可以得到电压表的内阻RV=U/R。

下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电路图选择适当的仪器来做实验,检验一下自己所设计的电路是否合理。教师要强调做实验时安全第一,一定要确保所用电器的安全。

经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结果发现了下面的问题:

运用方案一的这一组同学找不到合适的滑动变阻器,所以无法把实验进行下去。学生找教师来帮忙,这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说清楚,这里不是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没有这么大的电阻,这里使用的是电位器,并找出电位器,给学生做实验,实验很快就成功了。

运用方案二的这一组同学通过简单的计算很快就获得了成功,测出了电流表的内阻。

运用方案三的这一组同学在实验中也遇到了问题,主要是电压表的内阻很大,串在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很小,很难准确地读出电流值。

教师提示:可不可以不用电流表,用一个电阻值很大的定值电阻来代替电流表做这个实验呢?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通过思考以后,画出了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图。测量的方法是先闭合K,断开K1,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1,再闭合K1,读出电压表的示数U2,根据串联电路的有关知识有:U2/Rv=(U1-U2)/R,就可以得到电压表的内阻。

这节课进行设计以后,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创新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虽然学生设计的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这些方案都是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获得的,是很可贵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尽可能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参考文献:

王棣生主编.中学物理创新教法实验改革指导.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思维型教学法论文 篇12

目前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教媒体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已走入课堂教学,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显示了它巨大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恰当、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能力、审美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

一、借助多媒体,巧设情境激趣

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出最佳的教学媒体使用方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对于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他们对多媒体展示的图像和声音效果很感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地播放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可以在教学时,请学生欣赏一段美景,学生被优美的独特景色所吸引,情感正处于最佳状态,老师再通过充满感情的语言启迪,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愉悦地、主动地学习知识。

二、借助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有些语文教材内容属于叙事、写景、抒情的记叙文,画面感、形象感较强,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将教材中语言描述的画面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就更能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他们接受、理解。采用直观、形象的场景再现,播放的乐曲,结合老师的感情朗读,学生自然会被熏陶感染。有些课文可以为学生展现画面使学生有一种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身临其境之感。

三、借助多媒体,培养审美情趣,拓展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便可借助多媒体来激发学生表现美的热情,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训练其表现美、创造美的技艺。

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你恰当地运用它时,你会发现:原来语文教学可以更美的。只要我们将多媒体技术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教材,就一定能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上一篇:单季晚稻栽培下一篇:尊重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