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生产

2024-07-31

晚稻生产(通用9篇)

晚稻生产 篇1

为做好杂交晚稻新品种的生产试验, 筛选出更多高产晚稻新品种, 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 2014年, 根据福建省农业厅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的安排, 上杭县农业局种子站承担了省农业厅7个杂交晚稻新品种的生产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上杭县南阳镇南阳村水稻示范基地, 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6°30′33″, 北纬25°19′45″, 海拔为310 m, 为壤土, 肥力中上, 排灌方便, 交通便利, 阳光足, 上季为早稻。

1.2 试验材料

参试晚稻品种为7个, 包括赣优673、中浙优86、福龙两优1031, 恒丰优387、广8优673、安优18、宜优673, 均由省农业厅种子总站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大区对比排列, 共设7个处理, 即一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不设重复, 参试新品种在相邻的2块田各种植340 m2, 其中赣优673、中浙优86、福龙两优1031、恒丰优387同一块田, 广8优673、安优18同一块田。2块田各种植宜优673面积200 m2作对照 (CK) 进行比较。

1.4 试验方法

试验按照当地杂交晚稻栽培习惯进行耕作管理[1,2,3]。2014年6月20日播种, 湿润育秧, 7月20日、24日统一插秧 (同块田品种同日插秧) 。株行距23.0 cm×23.0 cm, 丛插2粒谷。基肥:插秧前1 d耙田时施碳酸氢铵、25%复混肥各375 kg/hm2。蘖肥:插后8 d结合中耕除草, 施25%复混肥675 kg/hm2。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等栽培措施一致。8月12日恒丰优387、宜优673因秧龄偏长 (34 d) 有早孕早穗现象, 追施尿素150 kg/hm2。于8月5日、8月30日、9月10日、9月20日分别喷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4,5]。

1.5 调查内容及方法

观察调查各参试新品种的生育期、株型、转色、病虫发生及各品种综合性状, 收割前2 d取样考察主要经济性状。10月29日、30日进行测产验收, 实割66.7 m2, 称取湿谷重量, 各取2.5 kg湿谷, 晒干扬净, 计算晒干率, 算出各品种干谷产量[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表现

根据田间调查, 各参试新品种整齐度好, 株型适中的有广8优673、恒丰优387、宜优673, 株型紧凑有赣优673、中浙优86、福龙两优1031、安优18;各参试新品种叶色除恒丰优387浅绿外, 其他为绿色或浓绿;叶姿L赣优673、中浙优86、福龙两优1031、安优18挺直, 其余为一般;熟期转色好的有赣优673、福龙两优1031、广8优673、安优18、宜优673, 其余2个品种转色中等。

2.2 生育期

各品种全生育期为126~131 d, 其中广8优673、赣优673、福龙两优1031比对照长2 d;安优18、中浙优86比对照长1 d;恒丰优387比对照短2 d。

2.3 农艺性状

株高最高的是福龙两优1031, 为123.8 cm, 比对照高5 cm, 最矮的是恒丰优387, 为104.6 cm, 比对照矮14.2 cm。广8优673、安优18有效穗数较多, 分别为262.65万、243.75万穗/hm2;穗总粒数较多, 分别为158.5、160.0粒;结实率高, 分别为81.4%、83.2%, 产量位居参试新品种第一、第二。福龙两优1031、赣优673产量分别位居第三、第四, 有效穗数232.5万~245.70万穗/hm2, 穗总粒数153.6~146.7粒, 结实率83.3%~79.8%, 该2个品种表现千粒重较高, 分别为31.1、30.9 g。中浙优86千粒重小, 仅有26.8 g, 产量7 878 kg/hm2。

2.4 实割测产

参试6个新品种有4个比对照增产, 增产幅度在1.23%~9.83%, 广8优673高产, 比对照增产9.83%;其次是安优18, 比对照增产6.32%;中浙优86平均产量7 878 kg/hm2, 比对照减产2.42%。

2.5 抗性

经观察调查, 参试新品种穗期耐寒性好、未发现抽穗困难、未发现倒伏;未发生叶瘟, 穗瘟仅中浙优86、福龙两优1031、宜优673 (对照) 轻发;白叶枯病未发生;纹枯病、稻飞虱、螟虫轻发。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生产试验田间观察调查, 广8优673、安优18、福龙两优1031这3个品种综合性状好、全生育期130~131 d, 比宜优673长2~3 d, 适合上杭县种植, 产量8 602.5 kg/hm2, 比宜优673增产6.20%~9.83%, 总体综合评价好, 建议2015年扩大试种。

赣优673全生育期130 d, 比宜优673长2 d, 群体整齐, 叶姿挺直, 熟期转色好, 株高116.0 cm, 穗长23.3 cm, 有效穗数245.7万穗/hm2, 平均穗总粒数146.7粒, 结实率79.8%, 千粒重30.9 g, 产量8 169 kg/hm2, 比宜优673增产1.23%, 建议2015年继续参试。

恒丰优387、中浙优86全生育期126~129 d, 与宜优673 (128 d) 相当, 适宜在上杭县种植。产量与对照相比, 恒丰优387减产42 kg/hm2、中浙优86减产191.25 kg/hm2, 这2个品种米质优, 千粒重较小, 为26.5~26.8 g, 综合评价一般, 建议2015年继续参试。

摘要:2014年杂交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结果表明, 参试的6个杂交晚稻新品种, 全生育期126131 d, 均适合上杭县生态条件种植, 其中广8优673、赣优673、福龙两优1031比对照宜优673长2 d;安优18、中浙优86比宜优673对照长1 d;有4个新品种比对照宜优673增产, 增产幅度在1.23%9.83%, 最高产量为广8优673, 比对照宜优673增产9.83%, 其次是安优18, 比对照宜优673增产6.32%。

关键词:杂交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产量,综合性状,2014年

参考文献

[1]喻凤琴, 刘宗发, 黄海燕, 等.超级晚稻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 :24-25.

[2]马义虎, 杨祥田, 杨子峰, 等.机插连作晚稻品种筛选及其生育特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15 (2) :58-62.

[3]周红海, 鲁立明, 陈少杰.余姚市连作晚稻品种对比试验[J].宁波农业科技, 2014 (3) :4-6.

[4]吕高强, 胡长安, 支新中, 等.永康市机插连作晚稻品种筛选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 2014 (4) :479-480.

[5]潘平华.双季晚稻机插秧生产品种筛选与特性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 2014 (5) :112-114.

[6]温娇萍, 唐杰, 谢蔚, 等.2012年萍乡市杂交水稻新组合晚稻品种比较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 2015 (1) :33-35.

晚稻生产 篇2

对18个晚稻直播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株两优819和99早677是适合湘北平湖区作晚稻直播的最佳品种.

作 者:黄安乐 蔡晓谋 王益华 帅蓉 夏灿军 作者单位:黄安乐(湖南省益阳市笔架山乡农技站,湖南益阳,413043)

蔡晓谋(益阳市赫山镇农技站)

王益华,帅蓉,夏灿军(益阳市龙光桥镇农技站)

晚稻生产 篇3

1.1 品种问题

一是生育期太短。其产量基础低, 遇高温抽穗扬花结实率降低, 灌浆期高温逼熟, 降低了粒重和米质。二是生育期过长。其增加了后期稻飞虱的防治压力, 另外后期易遇台风和暴雨而使稻株倒伏和穗发芽。三是品种抗稻温病能力普遍较低。目前除极少数三系杂交品种和Y两优系列外, 其余品种皆不抗稻瘟病。

1.2 肥料施用不当

一是氮肥施用量虽然有所降低, 但总体仍偏高, 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 尤以2010年的稻瘟病对氮肥最为敏感。二是后期脱肥早衰, 造成粒重和品质降低。三是肥料运作不当。基施复合肥施于秧板表面易造成烧芽烂种;追肥偏迟, 一般三叶期才追肥, 已明显偏迟;追肥中复合肥偏轻, 氮肥偏重, 不利于培育多蘖壮秧, 且移栽后缓苗期延长。

1.3 秧田管理不当

一是播种过密, 无法培育多蘖壮秧。二是秧龄偏短, 一般秧龄短于30 d, 秧苗移栽后施用除草剂易引起秧苗中毒而迟迟难以发棵。三是秧苗在移栽前未施药, 增加了大田病虫害的防治压力。四是该时期易遭高温热害而降低结实率和粒重。

1.4 水稻病害发生加重, 虫害防治不当

2010年受不良气候和带菌品种的影响, 潜山地区相继发生了叶稻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纹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叶鞘腐败病、紫秆病等, 使潜山地区成为这些病害的老病区, 增加了今后病害防治的难度。虫害防治方面, 施药时间和喷雾方法不当, 细雾少, 多用直喷头喷粗雾;掺药和对水方式不当, 将液体药剂直接倒向空喷雾器桶底, 并且未对粉剂药未进行二次溶解, 同时多种原药混合或用污水稀释, 降低了药效;喷水量太少, 且喷雾太高而不能喷到稻株中下部;防治稻纵卷叶螟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 而钻心虫防治等到枯心时才用药, 六 (4) 代稻飞虱防治用药偏轻, 使其药效期偏短, 增加了后期的防治难度。

2 对策

2.1 改进秧田管理

选用Y两优系列抗稻瘟病品种, 选择全生育期为135~140 d的品种。播种期应推迟到5月20日前后。改基施复合肥为追施复合肥;改三叶期追肥为一至二叶期追肥;改以氮肥为主的追肥为以复合肥为主的追肥;移栽前一定要重防二化螟和稻蓟马, 避免带虫到大田;秧龄应达到35 d。

2.2 加强大田管理

坚持水旱轮作;合理密植, 以略稀为宜;控氮增磷钾, 应再次降低氮肥用量为75 kg/hm2左右 (以氮、磷、钾≥51%控缓释复合肥450 kg/hm2为前提) , 推广利用控缓复合肥, 避免施用通用肥而造成水稻前期生产过旺而导致病虫害重发, 后期因缺肥早衰而影响产量和米质[1];若前期复合肥为通用肥, 则中期一定要增施氯化钾150~225 kg/hm2, 以增加水稻抗病、抗倒伏能力;后期应增施含钾类叶面肥1~2次。控制田间温度, 苗达80%即行烤田;全生育期除返青分蘖期和孕穗至扬花期田间保水外, 其余生育期田中均以干为主, 低洼田和沉水田应开好“三沟”, 以降低田间温度;在高温抽穗扬花时应灌深水降温, 在灌浆期增施2次含钾类叶面肥, 以提高粒重而补足产量。

2.3 加强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稻瘟病防治上, 选用咪鲜胺浸种;秧田在三叶期和移栽前分别施药预防;在破口前3~5 d第1次施药, 破口期第2次用药 (间隔7~10 d) ;前期发现病叶, 后期发现病穗应及时用药, 且应增加剂量100%。纹枯病防治上, 分蘖末期第1次用药, 孕穗中后期第2次用药, 齐穗期酌情第3次用药[2]。稻曲病、稻粒黑粉病防治上, 抽穗前10~15 d第1次用药, 齐穗期第2次用药, 病害出现后应及时增加剂量喷药控制。水稻虫害防治最佳施药时间为8:00—10:30 (即露水始干) (高温季节) 、16:00—19:00。除水稻后期防治稻飞虱用粗雾外, 其余皆用细雾。对水时应先装1/2清水, 再将药液倒入, 待粉剂药二次溶解后再倒入, 再加1/2清水。一般喷药30桶/hm2 (小型喷雾器) , 电动喷雾机和汽油喷雾机前期22.5桶/hm2、后期30桶/hm2。喷药时, 喷头应紧贴叶面喷雾, 尽量使稻株上中下部受药均匀;推广使用电动喷雾机、汽油喷雾机, 以提高防效。防治卷叶螟, 应在叶尖刚卷时喷药, 即在田间发现蛾峰后7 d为防治适期。防治钻心虫, 应在叶鞘黄红时即施药。防治稻飞虱, 在齐穗期至3~4成黄时, 用强内吸药剂叶面喷细雾, 增加1倍用药量, 能显著提高防效和持效性[3,4]。

参考文献

[1]陈银学.单季晚稻免耕直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新农村, 2010 (5) :23.

[2]束柏林.单季晚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7) :152.

[3]程勤海, 陆剑飞, 陆志杰, 等.几种杀虫剂防治单季晚稻5代稻飞虱田间药效探析[J].浙江农业科学, 2008 (4) :465-467.

浙北地区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篇4

浙北地区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一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效集成技术.从育秧技术、大田耕整以及大田管理等方面对单季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进行了总结,旨在加快推进浙北地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

作 者:徐锡虎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县农经局推广土肥站,浙江嘉善,314100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4)分类号:S511.3+3关键词:单季晚稻 机械化 育插秧技术 浙北地区

晚稻生产 篇5

近日, 进贤县农机局经实地考察, 多方认证, 已经完成了两个晚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示范点选址。一个示范地点在三里乡七○堤。项目以三里乡血防区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项目负责人是全国种粮大户胡广辉。另一个示范地点选在文港镇前途村委会牛溪村, 以进贤县文港镇佰华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项目负责人是全县种粮大户吴佰华。两个示范点都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个在北半县, 另一个在南半县, 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 影响辐射面广。

进贤县农机局还制定了《进贤县晚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 成立了进贤县农机技术推广项目领导小组和进贤县农机技术推广项目绩效考核小组, 均由县农机局负责人任组长, 财政局有关工作人员任成员, 并制定了项目实施一系列保障措施, 确保每个项目区示范面不少500亩, 培训周边乡镇农机技术人员50人。

目前, 项目示范区准备申报工作的同时, 筹措资金、搞好预算, 购买农机具、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 并于13日浸种, 做好机械化育插秧准备及项目示范一切前期工作。

晚稻生产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该试验在慈利县通津铺镇后溪峪居委会柏枝组进行, 试验点位置在海拔150m左右, 供试品种为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 供试验的土壤属壤土, 土壤有机质41.5g/kg, 碱解氮293.16mg/kg, 有效磷17.5mg/kg, 速效钾73.56mg/kg, PH值5.5, 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偏上, 氮的含量丰富, 磷中等偏上, 钾中等, 排灌方便。

试验用“西洋牌”水稻专用复合肥 (总养分40%, N:P:K=12:14:14) , 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 贵州西洋肥业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碳酸氨铵由湖南张家界天富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提供;尿素由湖南天海化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25%普复混肥慈利县本地产 (N:P:K=10:7:8) 。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采用对比法设计, 根据“西洋牌”水稻专用复合肥 (以下简称西洋肥) 用量设8个处理, 即A.经济型Ⅰ:西洋肥50kg+尿素5kg (分蘖) ;B.经济型Ⅱ:西洋肥40kg+尿素5kg (分蘖) ;C.经济型Ⅲ:西洋肥60kg+尿素5kg (分蘖) ;D.实用型Ⅰ:西洋肥40kg+尿素5kg (分蘖) +2.5kg (穗肥) ;E.实用型Ⅱ:西洋肥50kg+尿素5kg (分蘖) +2.5kg (穗肥) ;F.超高产型:西洋肥60kg+尿素6.9kg (分蘖) +3.5kg (穗肥) +1.2kg (粒肥) ;G.常规高产型 (对照) :普复混30kg、碳酸氢铵50kg+尿素7.5kg (分蘖) ;H.不施任何肥 (空白) 。施肥方法根据慈利县当地的习惯做法进行, 施肥前将西洋肥和所需肥料充分拌匀, 具体施肥量和施肥日期见表1。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宽3.2m, 长9.3m, 面积30.0m2, 每小区12行, 每行56.3蔸, 每小区675蔸。晚稻于6月8日播种育小苗, 6月17日小苗假植, 苗床和假植床按常规培管。在小区制作与栽插方面, 一是进行田间翻耕一犁一浦滚;二是每小区作埂, 并用薄膜盖埂, 防止渗水漏水;三是做埂后, 按16.65×26.64cm (5×8寸) 划行, 按要求分小区撒施底肥;四是施肥后立即插秧。

1.2.2 调查、取样及测定项目。

制小区前5点取样测定土壤基本肥力, 由慈利县农业局土肥站测定, 在8个处理区各连续选定10蔸稻, 定点定蔸观察记载其生长发育情况。根据生长进程追施穗肥和粒肥, 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分小区单收、单晒和称量。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各种施肥量对水稻的影响

氮肥如果集中施用过多易造成土壤局部碱化并容易烧种伤苗, 尤其是含缩二脲较高的尿素更为严重,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氮肥不仅浪费而且会导致地下水污染。从表1可以看出8处理的肥料比例, 与施用纯氮肥相比较, 结果见表2, 纯施氮肥造成肥料浪费环境污染, 且水稻营养单一, 而西洋肥营养全面, 并且不浪费不造成环境污染, 产量也比纯施氮要高。

2.2 施用西洋肥对晚稻生育期的影响

所有处理在始穗前进各生长期的时间一致。仅在抽穗与成熟期出现先后, 具体情况如下:H (空白) 处理最早, 比对照G处理早5天, A处理、C处理比对照G处理早3天, B处理、D处理比对照G处理早2天, E处理、F处理比对照G处理早1天, 说明氮所占比例越大, 生育期越长, 另外, 由A (N:P:K=1:0.84:0.84) 、C (N:P:K=1:0.88:0.88) 两处理可知, 施用P、K相对多时, P、K促进土壤中N的吸收, 延缓生育期, 达到同等水平, 详见表3。

2.3 施用西洋肥对晚稻的经济性状影响

2.3.1 株高。

G (CK) 处理为84.13cm。①与A、B、C三处理相比较, 分别为+2.73cm、+0.52cm、+1.35cm, 由于三个处理施用N (分蘖肥) 量相同, 底肥施用量分别为50kg、40kg、60kg, D处理、E处理与之相似。说明在施同样量的N时, 中量底肥处理即A处理能有效提高株高, 低量和高量延缓株高生长。②A处理、E处理与G (CK) 处理相比较, 分别为+2.73cm、+0.72cm, A、E两处理底肥 (50kg) 、分蘖肥 (5kg) 施用量相同, E处理仅多施穗肥 (2.5kg) , B、D两处理与之相同, 说明在同样底肥 (50或40kg) 及分蘖肥的情况下, 增施穗肥, 株高相对降低。③C、F两处理与G (CK) 处理比较, 分别为+1.35cm、+3.72cm, 说明施用相同量的底肥 (60kg) , 在分蘖期增加追肥量以及追加穗肥和粒肥, 能有效地提高株高。④H处理与G处理比较, 为+0.71cm, 说明施肥, 特别是偏施N肥, 能延缓株高的生长, 详见表5。

2.3.2 分蘖。

G (CK) 处理13.4个。①A、B、C三个处理与G处理比较分别为-0.6、-0.4、-0.2, 由此可知, 在施用分蘖肥的量相同时底肥施用中量的处理, 大田分蘖最少。②C、F处理与G处理比较, 分别为-0.2、-1.4, 说明在底肥 (60kg) 充足时, 分蘖肥的用量增加减少分蘖数。③H处理与G处理比较为-3.4, 说明施肥增加分蘖, 详见表4。

2.3.3 成穗率。

G (CK) 49.32%。①H处理与G处理比较, 为-4.51%, 说明施肥增加成穗率。②A、B处理与G处理比较, 分别为-3.2%, +0.45%, D、E处理的情况相似, 说明在追肥用量相同时底肥施中量, 成穗率降低。③A、E处理与G处理比较, 分别为-3.2%、-0.85%。④B、D及C、F四个处理与之相似, 说明底肥相同时, 成穗率随N的用量增加而升高, 详见表4。

2.3.4 实粒数。

G处理为110.19。①A、B两个处理与G处理相比较, 分别为+4.09、+2.28, D、E两处理与之相似, 说明在追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 底肥施用量比低量的实粒数高。②A处理、E处理与G处理相比, 分别为+4.09、+6.88, B、D及C、F四个处理与之相似, 说明底肥用量相同时, 追肥越多, 实粒数越多。③H处理与G处理比较为-11.12, 说明施肥能提高有效粒, 详见表5。

2.3.5 空壳率。

G处理为24.02。①A处理、B处理与G处理比较, 分别为+1.42、+2.67, 说明在未施穗肥的情况下, 底肥施中量处理的空壳率低。②D处理、E处理与G处理比较, 分别为+0.21、+2.34, 说明在施穗肥的情况下, 底肥施低量处理的空壳率低。③A处理、E处理与G处理比较, 分别为+1.42、+2.34, 说明在底肥施中量的情况下, 追肥越足, 空壳率越高。④B处理、D处理与G处理比较分别为+2.67、+0.21, C处理、F处理与之相似, 说明底肥施低量或高量时, 追肥越足, 空壳率越低, 详见表5。

2.3.6 千粒重。

G (CK) 处理为23.9g。 (1) 各处理与之比较均高于对照, 说明偏施N降低千粒重。 (2) A处理、B处理与G处理比较, 分别为:+1.5g、+1.9g, D处理、E处理与之相似, 说明在相同的追肥情况下, P、K比例越大, 千粒重越小。 (3) A处理、E处理与G处理比较, 分别为+1.5g、+0.3g, 说明底肥施中量时, 追肥越多, 千粒重越小。 (4) B、D两处理与G处理比较, 分别为+1.9g、+2.2g, C处理、F处理与之相似, 说明底肥施低和高量时, 追肥越多, 千粒重越大, 详见表5。

2.3.7 实际产量。

①G (CK) 处理为377.8kg/667㎡, H (空白) 处理少17.8kg, 减4.7%, 说明施肥比不施要增产。②A、B两处理与G处理比较, 分别为+12.2kg, +3.2%;+8.7kg, +2.3%。D、E两处理与之相似, 说明在相同的追肥情况下, 底肥施中量的处理产量较高。③A、E两处理与G处理比较, 分别为+12.2kg, +3.2%;+14.4kg, +3.8%。C、F两处理的情况相似, 即+8.7kg, +2.3%;+16.4kg, +4.3%, 说明底肥施中高量时, 追肥越足, 产量越高。④B、D两处理与G处理相比, 分别为+8.7kg, 42.3%;+3.2kg, 0.8%。说明底肥施低量时, 追肥增加, 产量减少, 具体详见表5。

3 结论与讨论

肥料是水稻质量的核心, 前人对如何合理施肥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但是, 目前水稻生产中仍然存在过量使用化学肥料的现象, 肥料利用率低, 水稻单产提升幅度不大,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采用西洋肥, 有效缓解农业环境污染, 改善土壤质量, 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试验表明, 总施N量达12.5kg/667㎡, 须施西洋肥60kg/667㎡, 才会因成穗率高, 实粒数多, 空壳率低, 千粒重适中而获得高产;底肥施用西洋肥40kg时, 能有效地降低施N量, 且能获高产;只有底肥施用西洋肥50kg/667㎡, 且N:P:K=1:0.84:0.84时, 能提高土壤中N的吸收达到高产;在P、K不足时, 偏施N (总施用量达14.95kg/667㎡) , 虽分蘖多, 但成穗率较低, 千粒重小, 不利于增产。因此氮、磷、钾的合理施用, 有效的促进了晚稻的健壮生长和良好的发育, 试验筛选出来了最佳施肥方案, 同时也说明了合理施用“西洋牌”水稻专用复合肥在晚稻上应用效果显著, 为晚稻高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 在水稻生产过程中, 要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的施肥, 以最少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产量和经济回报, 因此“西洋牌”水稻专用复合肥在慈利县晚稻上生产中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少兵, 黄见良等.提高中国稻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策略[J].中国农业科学, 2002, 35 (9) 1095-1103.

[2]黄庆裕.氮磷钾不同用量配比对水稻的增产效果研究[J].广西农学报, 2008, (06) .

[3]王道中, 张成军, 郭熙盛.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4]李荣刚.高产农田氮素肥效与调控途径[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00.

晚稻品种筛选试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由县级种子经销商各自挑选2~3个晚稻品种组合而成, 即五优308、泰优98、早丰优华占、安优华占、新两优917、隆两优308、湘优华占、岳优华占、五优678、天优6217, 共10个品种。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0个品种,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3,4], 其中以五优308作对照 (CK) 。3次重复, 小区面积30 m2, 小区间用50 cm分隔道隔开, 各处理设于地力均匀的同一田块。试验于2015年6月28日至10月26日在埠头乡垓上村进行。

1.3 试验实施

6月28日采用塑盘育秧播种, 7月21日统一移栽, 秧龄23 d, 采用手工移栽, 规格为13 cm×27 cm。肥料用尿素 (N) 、钙镁磷 (P) 、氯化钾 (K) , 施纯N 165 kg/hm2、P2O575 kg/hm2、K2O 180 kg/hm2, 其中磷肥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施用, N、K按5∶2∶2∶1的方式使用, 即50%作基肥、20%作分蘖肥、20%作穗肥、10%作粒肥。水分管理采用薄露灌溉技术, 各小区管理措施一致[5,6]。7月26日结合除草追肥。10月26日收割。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移栽后3、25、30、35 d定点测定分蘖数, 测算高峰苗及成穗率, 同时对其抗病虫性进行调查。在成熟期按五点取样法, 每小区取3蔸进行室内考种[7]。实割实测, 每小区单割单脱, 按实测0.82折合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高峰苗以岳优华占最高, 达537.45万株/hm2, 其次450万株/hm2以上的有早丰优华占、隆两优308都表现出超强分蘖力, 新两优917最低, 为387.00万株/hm2。成穗率以新两优917最高, 为69.57%, 其次60%以上有五优678、天优6217、五优308, 隆两优308最低, 为52.94% (表1) 。

在分蘖力强的品种中如岳优华占、五优678、隆两优308、新两优917、早丰优华占都能确保穗粒数在130~145粒之间 (表2) , 同时未发现有三虫两病 (其他品种纹枯病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 体现抗逆高产优质品种的特征特性优势。通过产量构成与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7 3、-0.072 3、0.128 9、-0.676 2*;其中a=0.01时, r=0.764 6;a=0.05时, r=0.631 9。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晚稻以岳优华占、五优678、隆两优308、新两优917、早丰优华占为重点推广品种, 以“良种”作贡献手段, 达到“粮藏于技”目的, 全面推广抗逆高产品种。

摘要:2015年在兴国县埠头乡进行了晚稻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兴国县埠头乡晚稻应以岳优华占、五优678、隆两优308、新两优917、早丰优华占为重点推广品种。

关键词:晚稻,优质品种,筛选

参考文献

[1]喻凤琴, 刘宗发, 黄海燕, 等.超级晚稻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 (2) :24-25.

[2]杨家俭, 崔志斌, 刘红娥, 等.桃江县一季晚稻杂交组合品种比较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 2006 (6) :27-28.

[3]兰朝晃.武平县2012年杂交晚稻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福建稻麦科技, 2013 (1) :75-77.

[4]施贤波, 金林灿, 郑梦飞, 等.优质米品种比较试验总结[J].宁波农业科技, 2013 (2) :25-27.

[5]温娇萍, 唐杰, 谢蔚, 等.2012年萍乡市杂交水稻新组合晚稻品种比较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 2015 (1) :33-35.

[6]张运根, 殷耀来, 陈英华, 等.双季杂交晚稻新组合品比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05 (2) :41-42.

晚稻优质栽培技术 篇8

1 育秧与移栽

育秧是水稻栽培中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产的基础工作。它以培育壮秧为目的,达到成秧率高、苗齐、苗壮,保证有足够的秧苗适时栽插,栽后返青成活快,分蘖早,生长良好。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适宜的育秧方法。长江中下游连作晚稻在6月24日左右播种,应提前2~3d开始浸种催芽。将消毒和清选好的优质晚稻种子采取日浸夜滤方法进行浸种,白天浸种应勤换水或活水浸种。当谷芽长至半粒谷、根长达一粒谷时,适宜播种。为达到成秧率高、苗齐、苗壮要求,应适当稀播。苗期施肥管理推荐少施底肥(或不施)多施追肥。这样秧苗扎根浅,易于移栽前拔秧,且更好地保护了秧苗根系,利于返青。早施“断奶肥”,在二叶前后施尿素75~120kg/hm2(不施底肥处理的情况下,改为复合肥为追肥,以满足水稻对三要素的需求)。在栽前1周追“送嫁肥”,施尿素45~75kg/hm2。移栽时要插足基本苗,杂交稻以每穴2粒谷苗,常规稻4~5粒谷苗为宜。行间距建议采取13~20cm。在保证不滂秧的情况下,应适宜浅插,以利于扎根返青。

2 科学施肥

同一优质水稻品种,通过改进施肥技术,可提高其品质,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把握施肥时期、肥料种类和数量,以获得最佳的施肥效果,达到优质的目的。水稻生产所需土中的营养元素氮、磷、钾为三要素,硅、硫、钙、镁为必需元素,铁、锰、锌,铜、硼、钼、氯为微量元素。这些元素除少数从空气和水中获取外,大多数都靠水稻的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稻生产要高产、优质、高效,必须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据研究,每生产100kg稻谷需从土壤中吸收氮2.25kg、磷1.10kg、钾2.60kg。氮、磷、钾之比约为2.0∶1.0∶2.4。对氮的吸收,一般出现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2个吸肥高峰,第1个吸氮高峰吸氮量占总量的50%~60%,第2个吸氮高峰占30%~40%。结实至成熟期吸氮量占10%~20%。对磷的吸收,幼穗发育期为最高,占总吸收量的50%左右,分蘖期次之。结实到成熟期吸磷量,占总量的15%~20%。水稻对钾的吸收,以抽穗前最多,达90%以上,抽穗后吸收量很少。吸肥量虽因品种、气候(主要为温度)、土壤、肥料、施肥技术和产量水平等有差异,但普遍的规律是要重施底肥,看苗巧施追肥。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水稻专用复合肥。一般施农家肥15.0~22.5t/hm2,水稻专用肥600~900kg/hm2,在耖二道田时施入大田。注意浅水整平耙细,田面无残茬,浅水栽秧,防止肥水流失。移栽后8~10d,撒施碳铵225~300kg/hm2作攻蘖肥,以后可根据后期长势而定,在打苞抽穗前需要追肥的田块,可以追施尿素75kg/hm2左右。

3 科学管水

水稻栽插后,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管水,是一项夺取水稻优质高产的技术措施。一是因秧苗移栽时根部受伤,吸水力弱,而叶面蒸腾量不减少,容易失去水分平衡而致凋萎,因此田间保持3cm左右的水层,造成一个比较保温、保湿的温湿环境,缓和失水和供水矛盾,以促进新根发生、迅速返青活棵。若这时温度过低或过高,可适当加深水层至5cm,以不淹过最上全出叶叶耳为宜。薄水分蘖。秧苗进入分蘖期后,浅水灌溉,一般稻田应保持2~3cm水层为宜,过深会抑制分蘖和推迟分蘖时间,并造成高位分蘖;水层过浅会导致过多分蘖,消耗植株养分,形成大量无效分蘖。当水稻分蘖达到一定数量后,要排水适度晒田。晒田有对土壤有效养分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能通过晒田控制群体的过分发展,促进水稻生长中心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移,培育大穗。尤其是拋秧的水稻根系入土浅,适时适度晒田能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倒伏,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但在水源无保证、天气预报有可能出现夏旱的情况下,不能盲目晒田,避免水稻中后期缺水受旱减产和降低品质。一般掌握黏重田、低洼田重晒;砂质田、高田轻晒;肥田重晒,瘦田轻晒;苗过旺重晒,苗弱轻晒。一般晒到田面开小裂,脚踏不下陷,叶色褪淡,叶片直立为止。水稻在孕穗期中需要充足的水分,这一阶段稻田应保持3~7cm水层,确保穗大粒多。植株生长旺盛,光合作用强,叶面蒸腾最大,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需水量约占全生育期的40%,因此不能干旱缺水,否则造成颖花败育和不实粒增加。但也不宜灌深水,深水影响稻根呼吸和根系发育,形成黑根、烂根,降低根系活力。抽穗期间稻田水层应是2~3cm,若此时田中无水受旱,则花粉和柱头容易受旱干枯,不能授粉,或抽穗不齐,甚至造成抽不出穗来。水稻在灌浆期中应进行间歇灌溉,确保稻田湿润状态,以促进植株内有机物质向籽粒转运,减少空壳秕粒,增加千粒重。因为水稻生长后期,通气组织衰退,由叶向根输氧气条件变差,若土壤水多缺氧,根系极容易早衰。采取湿润灌溉,进行“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水分管理,有利增气保根、以根养叶、以叶壮籽。水稻进入黄熟阶段,稻田应排水落干,这样不仅有利籽粒充实饱满,而且有利于田间收获和提高下季作物的耕地质量。

4 病虫草害防治

常见病害有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害虫有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水稻纹叶病在病害盛发初期可选用井冈霉素67.5~75.0g/hm2,针对稻株中、下部对水喷雾或泼浇施药1~3次,间隔10~15d。在分蘖盛期至圆秆期可选用甲基硫菌灵按有效成分900g/hm2对水喷雾2~3次。稻瘟病可用50%稻瘟净750g/hm2对水225kg或甲K杀菌剂加漯效王液600g/hm2喷施;也可用80%恶霉福300g/hm2,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稻曲病应在水稻破口前1周,用萎康灵375g/hm2或甲K杀菌剂加漯效王液600g/hm2喷施。稻飞虱在封行时用吡虫啉(丰源)喷施,或51%毒·吡(毒死蜱+吡虫啉)乳油,或用锐劲特450mL/hm2进行防治;三化螟防治用45%杀虫双粉剂1.8kg拌细土撒施,或用5%锐劲特悬浮剂750mL/hm2对水750~900kg喷雾。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协调化学防治与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矛盾,将幼虫的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杂草防除,可在二叶期用杀草丹乳油和农得时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或制成毒肥均匀撒施,或在三至五叶期,用快杀稗可湿性粉剂加农得时可湿性粉剂对水喷雾。

5 适时收割

做到九黄十收,收时不混杂,晒时不放在污染过的场地,确保品质优良。

参考文献

[1]张旭峰, 梁春勋.杂交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9) :144, 146.

[2]徐勇, 徐福海.Ⅱ优98杂交水稻栽培技术[J].种子世界, 2006 (3) :43.

[3]吴祖建, 王洪秀, 吴明绸, 等.杂交晚稻超龄大秧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4 (4) :636-651.

[4]宋小阳.双晚稻免耕覆草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3) :149, 154.

[5]李文江.单季晚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关键[J].农技服务, 2005 (5) :12.

[6]杨成叶.岭头乡单季晚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S1) :126-127.

[7]刘开贤, 陈明昌, 陈其乐, 等.蔺草茬晚稻免耕直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172-173.

晚稻实用栽培方式对比试验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田选在溪霞镇仙里村一农户责任田。4块相邻水田面积都在666.7m2以上, 土壤肥力中等。试验品种为晚杂岳优360, 属中熟品种, 由新建县种子公司提供。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常规手插 (A) 、人工抛秧 (B) 、有土机插 (C) 和无土机插 (D) 等不同栽培方式的4个处理, 未设重复。每个处理在田块中间量定666.7m2为试验区, 四周为保护行。

1.3 试验方法

7月3日同时播种, 用种量均为22.5kg/hm2。育秧方法因栽培方式而异:常规手插采取湿润育秧;抛秧用434孔塑盘52片育秧;机插采取专用塑盘进行20片有土育秧和20片无土育秧, 管理与抛秧育秧技术相同, 但营养土要筛选细匀, 无土盘垫纸保湿;无土机插采用氯化钾+过磷酸钙+硫酸铵按2∶1∶2配制总浓度为0.2%的营养液进行育秧。7月25日秧苗同时抛、栽到大田。手插行株距为27cm×12cm, 每蔸栽2根苗;抛秧用434孔软盘52片秧苗;机插行株距为27cm×12cm, 每穴插2.5根苗。施肥水平相同, 每个处理施肥为:7月23日用尿素300kg/hm2、钙镁磷肥750kg/hm2、氯化钾150 kg/hm2作底肥;8月6日用尿素150kg/hm2作分蘖肥;8月30日用尿素105kg/hm2、氯化钾150kg/hm2作穗肥;9月21日用尿素60kg/hm2作壮粒肥。统一管水、防病灭虫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

从表1可看出, 与常规手插的湿润育秧秧苗素质对比, 无土机插的塑盘营养液育秧表现最差, 其次是有土机插塑盘育秧。

注:由于天气热, 出现烧苗现象, 处理D营养液只浇了2次;50株秧苗茎叶、根重由江西农大取样测定提供。

2.2 生育期表现

4种不同栽培方式, 其水稻生育期表现有差异 (见表2) 。手插、抛秧、有土机插和无土机插全生育期分别为112d、110d、114d、115d, 可见机械插秧有延长水稻生育期现象 (主要原因是机插秧龄偏大、苗株偏高, 导致栽插后返青期延长) 。

2.3 经济性状

4个处理经济性状及产量明显不同。以常规手插作对照:无土机插增收稻谷94.5kg/hm2 (无土机插由于前期苗差, 后期产量受影响) , 增幅1.41%;抛秧增收稻谷498.0kg/hm2, 增幅为7.46%;有土机插增收稻谷657.0kg/hm2, 增幅为9.84%。可见有土机插经济性状表现最突出, 其次是人工抛秧 (见表2) 。3结论与讨论

试验表明, 在同等管理水平条件下, 不同的栽培方式对育秧方法要求不同, 虽然品种、用种量、播种时间、栽插 (抛秧) 时间、施肥水平都相同, 但最终结果有明显差异。有土机插、抛秧产量均高于常规手工栽插。机插不但省工、节省成本, 而且增产又增收。因此, 有土机插是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 大面积推广机械栽插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因此, 要改变几千年来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 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 还需要做出更大努力。一是农机与农艺进一步融合, 共同解决机插秧苗素质差、机插出现脱空漏插等现象;二是政府要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步伐、扶持引导耕地流转, 让耕地走向集中;三是在资金、项目上加大对农机、农艺新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徘徊不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孙传芝, 陈艺生, 魏贞莹.水稻不同栽培方式效果研究[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7 (3) :186-191.

[2]吴加才, 缪文华, 汤顺英, 等.杂交水稻制种母本不同栽培方式下的产量性状及效益比较[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0) :111.

[3]陈莉, 危少勇, 乐明祥, 等.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对比试验小结[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5) :123-125.

[4]张焕洪.水稻不同免耕栽培方式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 2006 (5) :10-11.

[5]付金宁, 张志刚, 蒋正萍.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产水平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S2) :114.

[6]丁涛, 秦玉金.水稻不同栽培方式产量效益及生育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4) :3337-3338.

上一篇:归因理论下一篇: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