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变化

2024-10-03

季节变化(精选12篇)

季节变化 篇1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季节变化与生殖之间的关系, 人类生殖的季节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精子质量, 排卵率, 种植前卵子和受精卵的质量, 子宫内膜容受性, 自然妊娠率和分娩率及辅助生殖技术的季节性。研究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殖的影响及机制, 对每年特定时间用于治疗不孕人群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季节变化,生殖,人类

经过长期进化, 居住在季节性变化环境中的哺乳动物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殖策略, 就是将生殖季节限定在一个适宜的时期, 以确保母体正常分娩、泌乳并使后代能够顺利地生长和发育, 机体生理功能与季节变化同步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季节变化和生殖的关系在哺乳动物中已广泛研究, 但在灵长类和人类中研究较少。现将季节变化与生殖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动物繁殖的季节性

哺乳动物包括季节性繁殖动物和非季节性繁殖动物。

1.1 季节性繁殖

根据繁殖与光照时间长短的关系, 可将动物分成“长光照动物”和“短光照动物”两大类群。如绵羊属于“短光照型生殖动物”, 绵羊的生殖季节多在秋冬两季, 此时环境光周期正在逐步缩短, 短光照刺激其生殖活动、而长光照抑制其生殖活动。目前普遍认为, 光周期是影响绵羊季节性生殖的主要环境因子。虽然营养、温度及社会因素等也协同调节绵羊生殖周期的季节性变化, 但生态学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光周期的生殖效应上[1]。

1.2 非季节性繁殖

在灵长类中, 非季节繁殖动物有猿、恒河猴、狒狒和人类。对灵长类猴和猿每年生殖周期的研究显示出生率明确的季节趋势, 其生育高峰似乎会随地理纬度而变化, 随距离赤道远近的变化而发生显著性变化。

食物、压力、降雨量、分娩时间间隔及产后闭经时间是这些动物中雌性生育力的主要决定因素。食物来源和栖息地有很大程度的季节依赖性, 如占据较好地盘的长尾猴群初次生育年龄平均会提早6~12个月[2]。在干旱炎热季节, 食物缺乏、承受饥饿、竞争有限的食物、受到较多的攻击和较差的生理状态产生的生理压力, 触发内源性阿片肽的产生, 抑制生殖。

影响灵长类出生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幼崽死亡率。幼崽早期死亡会使母亲的生育间隔大大缩短, 如果食物供给稳定且相对充分, 生育间隔缩短为12~18个月较普遍。

社会因素也大大影响灵长类的生殖力, 大族群和雌性较高的性别比例增加攻击和压力水平, 相反会影响繁殖力。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绒猴和小绢猴每一族群中只有1只雌性生育, 在这种猴群中, 次级的雌性生育功能完全受到抑制。此外, 成熟的小母猴如果留在出生的族群中甚至会发生无月经来潮。

2 人类生殖的季节性

人类生殖的季节性变化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精子质量; (2) 排卵率; (3) 种植前卵子和受精卵的质量; (4) 子宫内膜容受性; (5) 自然妊娠率和分娩率; (6) 辅助生殖技术的季节性。

2.1 精子质量

精子质量的季节变化在许多物种中有详细记载, 夏季精子数量、容积和活力最低, 显示与繁殖季节无关。人们观察到公牛精子质量夏季显著下降, 冬季升至最高。最近, 来自德克萨斯的一个研究, 对131例男性精液回顾性研究发现, 夏季精液浓度、数量和活力均明显下降, 而且, 受检者平均精子浓度和活力越低, 下降越严重[3]。不仅如此, 性交频率的季节变化受社会心理因素影响。

在温暖地区, 特别是湿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已证实精子的产生受到抑制。体内平衡机制为女性生殖器官对抗环境温度变化提供最大保护, 而阴茎的温度调节容量则有限。大多数哺乳动物, 当阴茎温度升高到体温时, 精子成熟停留在第二次精母细胞发生阶段。在人类, 甚至温和的阴茎加温也能暂时性降低今后几周的射精数量。在北半球的许多地区, 夏季人类精子计数减少, 恒河猴试验提示这种季节变化可能是由于每年白昼长度变化, 内在的生物钟重新设置引起。

季节变化、光周期、温度以及地域变化, 对男性生殖过程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已明确证实。Smas等[4]观察15例24~44岁荷兰健康男性四季血清睾酮水平的变化, 结果显示血清睾酮水平在7、10月份较高, 而在1、3月份较低, 表明健康成年男性激素分泌存在季节性变化。罗卫芳等[5]对男性尿睾酮水平四季变化的观察结果显示, 尿睾酮水平在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 提示健康成年男性生殖功能可能存在季节性变化, 睾酮的反馈作用可能是这一季节性变化产生的原因之一, 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排卵率

目前普遍认为, 光周期是协调哺乳动物季节性生殖与环境条件同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而松果腺分泌的MT则在这个光周期感受过程中, 处于神经内分泌调控系统的中枢位置。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 绵羊生殖周期通过MT作用与环境光周期同步变化。夜晚和冬季人工光照可增加家禽产卵。光作为诱发排卵的因素参与影响动物和人的月经周期[1]。

光照对人类有类似促性腺激素作用。在黑暗冬季, 垂体-卵巢活性受抑制, 子宫内膜增生发生率增加, 无排卵月经周期发生率增高[6]。有研究人员调查光照对人类月经周期的可能影响, 通过对16例女性月经周期中第14~17天进行持续低水平夜晚光照, 发现受检者月经不规则且无排卵;11例受检者中, 9例不止一个周期处于连续夜间光照, 结果显示周期缩短变规则, 波动于29~31 d。

2.3 种植前卵子和受精卵的质量

季节变化影响灵长类卵子的成熟率。动物生殖研究显示, 高环境温度和湿度导致牛卵子质量和试管内发育能力明显下降。Chan等[7]证实灵长类IVF松鼠猴卵成熟率3~6月份明显高于其他月份, 动物被养于室内光照∶黑暗周期 (12 h∶12 h) 及在21℃室温下也很明显。这种季节性影响似乎并不依赖于光周期、温度甚至促性腺激素或类固醇激素, 恒河猴卵子试管内成熟的季节性变化也有相似结果。

2.4 子宫内膜容受性

来自北欧的研究报道发现每年黑暗季节子宫内膜增生发生率增加, 无排卵月经发生率增加。Yie等[8]观察到秋冬季 (黑暗月份) 卵泡液中褪黑素和孕酮浓度明显高于春夏季 (光亮月份) , 雌二醇浓度在黑暗月份也明显低于光亮月份。卵泡液中褪黑激素与孕酮浓度呈正相关, 与雌二醇浓度呈负相关, 提示女性子宫内膜容受性可能有季节性变化。有学者将种植率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非直接指标, 研究577个IVF治疗周期, 发现种植率有较大程度变化, 但分析变化无季节性, 这一研究不支持卵巢反应性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季节变化, 但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得出肯定的结论[9]。

2.5 自然妊娠率和分娩率

女性自然妊娠率的季节变化有详细记载。全球亚热带地区在冬季是妊娠高峰, 亚赤道地区春季分娩率下降, 近北极地区妊娠和多胎妊娠春季是高峰, 南半球与北半球每年的出生率也不同, 随纬度变化的出生率峰值揭示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活动增强。有研究证实, 长光周期的起始与血清FSH和雌二醇水平增加和卵泡生成增加有关, 其次, 温度和其他因素有参与作用。

对北欧的人群研究提示, 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的活动和妊娠率在每年的黑暗月份下降。黑暗季节褪黑激素分泌增加, 雌二醇和雄激素活性下降, 黄体促性腺激素浓度增加, 排卵时雌二醇浓度低是颗粒细胞活性下降的迹象, 提示可能是卵泡发育异常。血清中垂体和卵巢激素浓度的季节变化与芬兰、瑞典及挪威观察到的在黑暗月份妊娠率下降一致。

当代社会出生率的季节变化受多种复合因素影响, 例如避孕、家庭计划、日常饮食及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压力变化使季节影响的评价更加复杂, 如高强度运动、压力、体重下降、素食者饮食和营养不良。素食者饮食通过粪便雌激素排泄增加参与不孕的发生, 导致雌激素血浆浓度下降和月经中期LH值降低、黄素化紊乱。

这些变量可能通过一个共同途径影响生殖:内源性阿片肽。在运动、耐久和高能量消耗中血浆内啡肽水平升高是特征性表现, 与生殖缺陷有关, 包括月经初潮延迟、黄体期缩短和闭经。身体和心理压力激发下丘脑内源性阿片肽释放, 调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的分泌及后继FSH和LH的产生。

2.6 辅助生殖技术的季节性

对不孕症人群的治疗, 当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结果逐步提高时, 医学家、流行病学家开始调查实验室以外的相关因素, 有报道IVF-ET的结局可能与季节变化及天气影响相关或不相关, 结论不一。

Paraskevaides等[10]用新鲜的或冻精行人工授精后的256例妊娠有显著季节性, 冬季是妊娠高峰, 最高的精子数量出现在春季。对496例5年宫内人工授精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研究, 发现精子量、pH值、精子浓度和妊娠率并未受季节影响, 然而, 精子活率、射精的活动精子和精子直线速率及精子形态被季节改变, 但不足以改变妊娠率。

Charlotte[9]及Wunder等[11]对IVF治疗周期的研究中未发现受精率、卵裂率或种植率受季节变化影响, 而Nathan Rojansky等[12]证实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有显著季节性变化, 春季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最高, 秋季最低, 这些变化与光照时间有关, 与温度、湿度及其他环境参数无关。Shiuh等[13]评价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热带气候对有不同卵巢反应性患者的影响, 发现在第3天和第5天移植的优质胚胎率与气温、湿度、气压有明显相关性。累计光照时间与第3天胚胎移植的植入率及妊娠率成负相关, 与第5天胚胎移植的植入率及妊娠率呈正相关, 表明气候可以对辅助生殖技术的结局产生影响。

有关IVF-ET周期结果的季节变化的文献, 研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由于采用的促排卵方案及患者被纳入相应季节的标准不一致, 各项研究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进行, 宽泛的研究环境有不同的温度和光照变化, 不同研究无可比性。关于多种研究结论, 观察到的季节影响很复杂。

3 季节影响生殖的介质

季节变化可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松果体或肾上腺输出产物的波动发挥作用, 也可能通过脑神经递质例如5-羟色胺、多巴胺和内源性阿片肽作用。

1958年, Lerner等首次从牛的松果体中分离并鉴定出褪黑激素, 它是一种可使蛙皮肤变白的高活性物质, 因而命名为褪黑素 (MT) 。MT由松果体合成和分泌, 是联系机体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重要因子之一, 对于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 如抗衰老、免疫调节、抗肿瘤、镇静镇痛、睡眠调节以及对生殖系统的作用;可与下丘脑和垂体结节部褪黑激素受体结合, 通过神经递质和激素途径发挥作用。将MT注入啮齿类动物下丘脑后, 可刺激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 引起FSH和LH的分泌发生变化。

季节变化对血清中MT和LH水平有显著影响。夜间MT血清浓度在月经周期第2天和第10天冬季比夏季分别高27%和49%, 月经中期夜间血清LH水平夏季比冬季高76%。研究人员提出可能是冬季卵泡期高水平的MT对血清LH水平有抑制作用[14]。夏季, 褪黑激素水平较低, 对LH分泌抑制较轻, 导致女性生殖力兴奋。Webley等[15]报道MT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有直接刺激作用, 认为增强了HCG对培养的人颗粒细胞产生孕激素的刺激作用。Yie等[8]报道秋冬季 (黑暗) 卵泡液中MT和孕酮浓度明显高于春夏季 (光亮) , 雌二醇浓度在黑暗月份明显低于光亮月份。卵泡液中MT与孕酮浓度呈正相关, 与雌二醇浓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提示MT可能通过卵子参与调控类固醇生成, 继而参与调节人类的生殖过程。

人类的居家性消除了季节和昼夜变化对自身稳定和生殖过程的影响。食物供应、房屋、人工光照、保暖和社会暴露提供了接近于稳定和无季节性的条件, 这些条件允许人类持续性进行活动, 免除了自然周期的影响。但研究表明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殖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 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澄清季节变化对人类生殖的影响及机制, 对每年在特定时间里治疗不孕人群有重要意义。笔者建议在未来的生殖治疗时应将季节因素考虑在内。

季节变化 篇2

一连下了几天的雨,现在外面非常冷,得穿特别厚的衣服,楼下的夜市上,人也变的少了。冬天想着夏天的好,夏天想着冬天的好,现在,我是想着夏天的好了,夏天不用盖着那厚厚的被子,也不用被冻得手脚冰冷,去楼下玩儿,还可以穿短袖短裤,总之,在秋天,我感觉夏天无比的美好。

下午去师大打球,院子里面,那些在夏天还是绿油油的树叶,现在已经稍带了一点儿黄,感觉像是快要枯萎的样子。这好像在预示着,冬天马上就要来了,我觉得夏天如此美好,为何转眼,就到了冬天呢?

可是有些低矮的灌木,却长出了一些嫩芽,有的是嫩嫩的鹅黄,有的是浓浓的血红,柔柔弱弱的,在风中瑟瑟抖动着,要是明天天晴了,那些新生的叶片该是比那有了一圈深黄边的银杏叶子更能打动人心呢!桂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了,湿漉漉的香气铺面而来,非常香甜。

再过几天,等各色的树叶穿上花衣,桂花的香味淡去了,冬天也就快到了吧!

冬天的绿色虽然少,但也有些好处的,就是等到,下雪的时候,可以钻到雪堆中去,或是,捏几个雪球打雪仗,打开窗户,就是自然风吹进来,这就是自然的空调啊!

怎样“反映季节或天气的变化”? 篇3

小楠:老师,我们怎样才能很好地反映季节或天气的变化呢?

郭老师:“一个夏日的早晨,我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就来到了铁路局门前的人行道上,我看见来这里锻炼的人很多。有一位长者,大约六十多岁吧!他只穿了一件两道梁背心,一条短裤,我不知道他已经跑了多少圈了,只见他大汗淋漓,背心也湿了一片。脸上呢,由于一个劲喘气,短胡子周围都挂满了白霜,前额上边的头发上也挂满了白霜。”

尤芳:大家一定会说,既然是夏天,老人的胡子和头发上怎么会出现冬天才有的情景呢?显然这是没有经过认真的观察,把季节的特点弄错了。

郭老师:那么,怎样才能依据实际情况,把不同的季节写好,把天气的变化写好呢?季节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比如:植物生长有变化,动物生活有变化,气温气象有变化。人们生活在不同季节里也有变化……你们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

尤芳:表中所列的特點还不够细致全面。要写好季节写好天气,还可以对看到的景象做深入细致的观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生动具体。

小楠:观察过后,具体还需要怎么做呢?

郭老师:观察时,将眼前见到的景象分解为几幅画面——仔细看一看是什么季节?画面上都有什么?这些物体分别是什么样子?它们有着怎样的特点?你想抓住哪些特点来写?按什么顺序去写?

尤芳:假如是写夏季,我就可以——先努力写出眼前夏天的特点,抓住夏季气温、气象、植物、动物、人们生活的变化等特点入笔,尽力给人以切身的感受。除了写出季节特点外,还有其它特点。可以先写气温特别高(火辣辣、烤着、发焦发烫、蒸笼……),正是因为气温这样高,才出现了这各种情形。

小楠:然后再写:老柳树……叶子打着卷……努力写写植物的变化;接着写没有风,空气热,这是写气温气象的变化;然后,可以再写老爷爷穿短袖小褂、敞胸、乘凉扇风等等。这些,可以吗?

郭老师:观察有顺序、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我们以后再详细说吧。

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大家对“与郭老师聊作文”的支持,希望大家积极踊跃给我们投稿,记得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噢!

来稿请寄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家教世界》杂志

郭老师 收

季节变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资料源自于我院的医院信息系统, 对2009年4月~2012年4月间抗菌药物的月销售金额在全部药品销售金额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搜集。所有资料源于计算机自动统计结果, 真实可靠。

1.2 方法

为增加研究的客观真实性, 将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占总药品的销售金额的比例作为观察指标,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 对不同季节间抗菌药物的应用比较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发现, 抗菌药物的应用总比例表现为秋季26.87%, 冬季26.19%, 春季21.29%, 夏季21.05%。与夏季比较, 显然秋季最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表现为冬季最高, 与夏季比较, (P<0.05)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应用比例表现为冬季与秋季最高;硝咪唑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比例表现为秋季最高。各季节抗菌药应用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得知, 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比例在秋冬季节高于春夏两季, 其中以秋季最高, 夏季最低, 两季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β-内酰胺类的应用情况表现为冬季最高, 春季最低, 且 (P<0.05) 。氟喹诺酮类的应用情况表现为秋季最高, 夏季最低, 但差异不是十分显著, (P>0.05) 。硝咪唑类的应用表现为秋季最高, 夏季最低, 且 (P<0.05) 。

经研究证实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比例呈现出一定的季节规律。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从季节方面考虑, 冬季发生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几率较夏季多, 因此也就导致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发生增加[2];医务人员通常对病毒性感冒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发热原因不明者均会给予较大剂量的“包围式”方法进行治疗, 将抗菌药物视为预防药物, 也会引起冬季抗菌药物的应用率得以增加。除此之外, 由于经济原因, 大多数患者存在“大剂量、见效快、少花钱”的心理, 从而就会产生求医心切的态度, 反而会使抗菌药物使用量以及金额升高得到有效促进[3]。导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季节变化不明显的因素包括有以下几点: (1) 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特点为吸收迅速、作用强、在组织中分布良好、半衰期长、给药方便、同其他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价格适中等, 大多数临床医生均习惯选用, 从而导致该类药物的使用率比较平均; (2) 喹诺酮类药物对浓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服药频次为每日1次, 每日的应用量差异不显著; (3) 《卫生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导原则》给予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一定范围的限制, 使临床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得以更加规范, 同时让应用量稳定。经本次研究对我院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抗菌药物应用金额占总用药金额的比例展开分析, 能够相对客观地对抗菌药物使用与季节变化之间的规律做出合理分析。然而, 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产生明显影响。譬如说医院相关部门合理监控抗菌药物的使用量, 市场上药品企业对抗菌药物市场产生的经济行为, 还有医生自身对抗菌药物知识的了解不全面等[4]。

参考文献

[1]齐新玉, 王鸣.不同季节抗生素的利用分析[J].农垦医学, 2009, 25 (14) :183-184.

[2]王盛国.我院抗生素简述与用量前15位统计分析[J].中华临床医药, 2010, 25 (17) :120-121.

[3]赵红瑞.分类制定抗生素应用比例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航空航天医药, 2009, 19 (17) :357-358.

季节变化显真情 篇5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崔利玲)

幼儿园里的老人们――关于离退休人员的管理

由于事业单位退离休人员的工资福利均由原单位解决,退离休人员的管理必然纳入幼儿园人员管理的范畴。我园退休老师数量众多,年龄差异30多岁,如何让她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年轻领导班子棘手的难题。

1.学会倾听老人的声音。紧张工作了几十年后,从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逐渐与外界隔离,一些空巢老人,特别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有强烈的倾诉愿望,自己得了什么病、在什么医院看的、医生说了什么、自己感觉如何、花了多少钱……她们会一遍遍地细说。单位的领导,此时就成为老人的倾诉对象和心理医生。初当园长时,我非常怕和老人交流,常常听得多,说得少,因为一分钟就可以表达清楚的话题老人们常用半个小时来表达,如果再应答,话题越扯越远。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看着老人们信任的眼光,听着老人子女们传达老人倾诉之后的兴奋,我的应答慢慢多了,与老人的交流也逐渐耐心、静心了,对于老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也能理解了。

我的体会是:与老人沟通一定要听老人把话说完,听她反反复复地唠叨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有些老人目的就是倾诉而已,她们认为自己是有组织的.人,这是向组织汇报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倾听老人的声音,可以让老人有归属感,这是领导与退离休人员相互信任的极佳方式。

2.让老人倾听幼儿园的声音。没有了往日的工作压力,一点点小事就可能成为老人关注的中心,她们也会因为信息的闭塞和记忆的衰退让小事无限放大,困扰自己的生活。我的做法是:及时传递相关信息,让老人了解现代社会教师工作的压力,了解幼儿园的新目标、新变化,让老人学会换位思考。如现在教师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园的退离休人员也多次呼吁要提高退离休人员的福利待遇。在了解了周边中小学幼儿园退离休人员的状况后,我认为我园在退离休人员的福利待遇支出上已经偏高,特别是医药费用大大超出了其他单位的人均标准。我就列出一张详细的退离休人员资金支出清单,并在退离休人员来园时详细向她们介绍,让她们知道哪些是单位给付的、哪些是财政给付的,幼儿园人均支出数是多少等等,老人们听了详细的介绍,理解并信任了幼儿园的相关政策。

再如在医药费报销方式上,我园先后实行过医院记帐、单位支票先行垫付、按比例报销等方式,有些老人在新政策实行了多年后,依然不知所云,遇到问题情绪异常激动,认为幼儿园不关心老人。在经历了几次教训后,我总结了几条要领:第一,凡有新政策出台一定要及时传达,必要时要人手一张政策要点提示;第二,传达时语言速度要慢,声音要响,让每个老人听清、听懂;第三,一定要让老人知道新政策代替老政策后,过去的政策相应取消,帮助老人了解执,行新政策时要注意的问题。

3.形成尊老爱老的风气。每月的8号,是我园退离休人员活动日,每次半天。上级要求基层单位每年组织好“三节两游一祝寿”活动,根据我园退离休人员年龄偏大、身体条件较弱的实际,我园每学期为老人们组织四次活动,有健康咨询、老少运动会、生日会、迎新茶话会,或时事知识竞答、市内游览、美食品尝等,每次活动从场地布置、物品准备、活动流程等,均安排专人负责,让老人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我们还在全园教师中提出“爱老、尊老”要求,青年文明号实行老人分片包干制,负责传递信息、春节走访慰问;行政、工会实行“大病必访”制,凡是生病住院的老人一定要探视;党支部实行“节日走访”制,春节、教师节、“七一”要去部分老人家慰问……在活动中,年轻的领导了解了老人的成长历程,年轻的教师了解了幼儿园的创业史,互相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相互的理解,幼儿园优秀的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

季节变化 篇6

关键词:泥鳅;池塘;高温季节;水质因子

中图分类号: X8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221-03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国内外市场上优质的水产品,也是我国出口韩国和日本的主要淡水鱼类之一。2011年江苏省泥鳅的养殖面积超过5万hm2,产值超过15亿元[1]。目前,我国的泥鳅养殖以池塘高密度规模化养殖为主[2]。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水环境突变、水质恶化成为了制约泥鳅正常生长的关键因子。尤其在夏季,水温高,投饵施肥多,最容易使水质变坏,而此时正是泥鳅生长的黄金时期,因此监测水质状况,了解水体的动态变化规律,维持良好的池塘水质环境,是泥鳅池塘养殖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但是,对泥鳅养殖池塘主要水质因子的研究迄今未见有系统的报道。本试验通过对高温季节泥鳅养殖池塘主要水质因子变化规律和泥鳅池水溶解氧与氨氮昼夜变化规律的研究,旨在为泥鳅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池

在江苏省淮安市某泥鳅养殖场随机选择4口泥鳅主养池,分别编为1、2、3、4号。1、2、3号池塘面积均为0.67 hm2,水深分别为75、78、83 cm,用于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4号池塘面积为087 hm2,水深为 88 cm,用于泥鳅主养池的溶解氧(DO)和氨氮(NH+4-N)昼夜变化规律研究。

1.2 仪器与试剂

塞奇氏盘,傲可安W-Ⅰ型便携水产水质分析仪及其配套的pH值、DO、NH+4-N及NO-2-N检测试剂。

1.3 试验内容及方法

1.3.1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 自2013年7月13日起,每隔7 d(即:7月13日、7月20日、7月27日和8月3日)在投喂饲料前的上午09:00左右于每口池塘的进水口、出水口及其余两边的中点附近,采集各点中层水样500 mL,混匀后将其立即带回室内用水质分析仪按说明书所述方法测定pH值、DO、NH+4-N及NO-2-N。透明度用塞奇氏盤测定。所有指标均测定3次,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1.3.2 泥鳅主养池DO和NH+4-N昼夜变化规律研究 2013年8月5日09:00至8月6日09:00,按“1.3.1”节所述方法采集水样,每隔3 h取样1次,共取9次,每次采样后及时测定DO及NH+4-N。每个指标测定2次,结果取平均值。

1.4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处理,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Tukey检验法进行均值间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主要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

2.1.1 透明度 3口泥鳅主养池池水透明度的测定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7月13日至8月3日,3口鳅池的池水透明度变幅为9.87~33.00 cm,但在大多数检测时间点,3口鳅池的池水透明度在12.00~15.00 cm。考察同一鳅池透明度随时间的变化,1、2、3号池的透明度分别在7月20日、7月13日、7月13日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采样日期(P<005),但其透明度随时间的变化并无规律可循。比较不同鳅池的池水透明度可以看出,7月13日,3号池的透明度显著高于1号池、2号池(P<0.05);7月20日和7月27日,1号池的透明度显著高于2号池、3号池(P<0.05);8月3日,1号池、3号池的透明度显著高于2号池(P<0.05)。总体来看,2号池的透明度较低。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透明度的变化 水体的透明度反映水的浑浊程度[3],关系着池水的营养程度和水中浮游生物的多少,根据池水透明度及其变化情况可以判断池塘水质的优劣[4]。实践证明, 透明度在20~25 cm的水体适宜泥鳅的生长[1]。本试验结果显示,3口泥鳅池的透明度多在 12~15 cm,表明在高温季节鳅池的透明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池水中浮游植物过多,光照能力较低。水体透明度低,泥鳅对饲料的消化能力就低,抗病力就会减弱[4]。因此,在高温季节应通过排出老水、加注新水,适时施用控制蓝藻等有害藻类过多生长的水质处理剂等措施来调节泥鳅池水的透明度。

3.1.2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pH值的变化 pH值是反映水环境生态平衡,衡量水质好坏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对水体物理化学反应有重要影响[5]。实践证明,养殖泥鳅池的pH值以7.5~8.5为宜[1]。本研究结果显示,3口泥鳅池的pH值变幅为788~8.51,属于较佳的pH值范围,因此在高温季节无需对泥鳅池的pH值进行专门的调节。

nlc202309032224

3.1.3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DO的变化 水中DO的高低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动植物呼吸作用、有机质分解、细菌消耗、水温、气压及人为因素等相关[6-7]。研究表明,泥鳅能进行鳃、肠和皮肤呼吸,因此比较能耐低溶解氧。一般认为鳅池DO保持在4 mg/L以上即可保证泥鳅正常生长[1]。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检测时间点,3口泥鳅池的DO都在 4 mg/L 以上。表明在高温季节,泥鳅池的DO较为充沛,基本不构成养殖的不利因素,但在雨前闷热时段,DO也会大幅度下降,对此,应对鳅池池水进行DO的监测,必要时可采取开启增氧机、加大换水量以及使用增氧剂等措施。

3.1.4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NH+4-N的变化 NH+4-N主要是由池中残饵、排泄物、浮游生物的尸体等分解产生[7]。研究表明,NH+4-N一般应控制在0.2 mg/L以下,过高容易造成水生动物中毒[1]。本试验结果显示,在大多数检测时间点,3口泥鳅池的NH+4-N均在0.2 mg/L以上,表明在高温季节泥鳅池的NH+4-N含量偏高。对此,可采用适时开启增氧机、加大换水量、施用微生态制剂等措施来降低鳅池水体中的 NH+4-N 含量。

3.1.5 高温季节泥鳅主养池NO-2-N的变化 NO-2-N是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对鱼有较大的毒性,会破坏鱼的鳃组织并影响各种代谢功能,造成鱼抗病力下降,从而患上各种疾病[7-8]。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检测时间点,3口泥鳅池的NO-2-N均在0.1 mg/L以下。一般认为,池水 NO-2-N 含量在0.1 mg/L以下时不会对泥鳅造成影响,因此在高温季节无需对泥鳅池的NO-2-N进行专门的调节。

3.1.6 泥鳅主养池DO与NH+4-N的昼夜变化规律 迄今,有关鳅池水体DO与NH+4-N昼夜变化规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表明,泥鳅池DO和NH+4-N的昼夜变化明显,DO的最高值(10.23 mg/L)、NH+4-N的最低值(0.18 mg/L)分别出现在18:00和15:00,DO的最低值(5.74 mg/L)、NH+4-N的最高值(0.28 mg/L)则出现在次日09:00,DO与NH+4-N总体呈负相关性。朱浩等发现,一天中池塘养殖水体的NH+4-N含量在06:00左右最高,在 17:00 左右最低;DO最高值出现在15:00—17:00,最低值在05:00左右,一天中NH+4-N与DO总体呈负相关性[9]。本试验结果与之类似。泥鳅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尤其是在晴热的高温季节,因而使得鳅池与一般鱼池相比,其DO的较低值和NH+4-N的较高值可维持更长的时间。研究表明,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在提高水体DO的同时,还去除水体中的氮、磷[10]。因此可以认为,DO与NH+4-N的负相关是由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引起的[9]。

3.2 结论

在夏季高温季节进行泥鳅养殖和监测水质变化时,应重点检测、调节池水的透明度和NH+4-N这2个水质指标;泥鳅池DO与NH+4-N的昼夜变化明显,总体上呈负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凌去非,李 义,李彩娟. 泥鳅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2]柏如发,邓燕飞,朱清顺,等. 江苏省泥鳅养殖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的思考[J]. 水产养殖,2013(11):36-37.

[3]周立红,郭玉清,关瑞章,等. 日本鳗鲡养殖池塘主要水质因子季节变化的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2010,3(3):47-51.

[4]何炎炘,李进华,陶红飞,等. 龟鱼混养水质变化对鱼病影响研究[J]. 生物學杂志,2009,26(1):71-73.

[5]刘海春,刘志国,董学洪. 罗氏沼虾养殖池塘水质变化规律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397-399.

[6]王雅琼,黄翔鹄,李长玲. 亚热带集约化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J]. 渔业现代化,2010,37(6):15-19.

[7]杨俊江,王文娟,吕鹏杰. 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水质因子变化规律研究[J]. 科学养鱼,2012(10):31-33.

[8]马建波,蓝宗坚,李永锋,等. 大宗淡水鱼夏季混养池塘水质理化因子的昼夜变化[J]. 河北渔业,2011(3):15-19.

[9]朱 浩,刘兴国,王 健,等. 池塘养殖水体不同水层水质变化研究[J]. 渔业现代化,2012,29(4):12-15.

[10]Domingues R B,Barbosa A B,Sommer U,et al. Ammonium,nitrate and phytoplankton interactions in a freshwater tidal estuarine zone:potential effects of cultural eutrophication[J]. Aquatic Sci,2011,73:331-343.

铁岗水库流域暴雨季节性变化规律 篇7

铁岗水库是深圳市城市供水网络中重要调蓄水库之一, 是一座以供水为主, 兼有防洪等综合效益的中型水利枢纽工程, 对宝安区西部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铁岗水库承担东部供水工程往西部地区调水的调蓄及中转任务, 除向宝安城区、蛇口地区供水外, 还承担通过石岩水库转供沙井、松岗、公明等街道办的供水任务, 是全市供水布局体系中关键性骨干工程。

铁岗水库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政府所在地西北约6 km的西乡河中游段, 水库集水面积64 km2, 占西乡河流域面积的79.8%。除本库集水区来水外, 上游石岩水库的溢洪道与铁岗水库相连, 丰水年有弃水排入铁岗水库。水库下游分别为铁岗排洪河、西乡河、西乡大道分洪渠, 西乡河两岸人口密集, 商铺、楼房林立, 导致西乡河整治后过流能力无法达到规划设计目标。若按设计过流能力进行实际运行操作, 将对河道两岸居民及现有建筑物将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

铁岗水库第四次扩建工程于2006年11月动工, 主体工程于2009年2月底全部完工, 水库扩建后正常库容由4 900万m3增加到9 400万m3;正常蓄水位由23.79 m提高到28.70 m。

2流域内暴雨天气形式

深圳的气候受季风的影响, 汛期为每年的4月15日至10月15日。从暴雨成因方面分析深圳市暴雨主要为台风雨和气旋雨;夏季多为季风低压、热带气旋所影响, 盛行偏东南风, 高温多雨;其余季节多受极地冷高压脊控制, 盛行东北季风, 天气较为干燥。春季深圳市多受变性冷高压脊、静止锋、低压槽等天气系统控制, 夏季的锋面低槽、热带云团、东风波等天气系统常给深圳市带来明显降雨, 秋冬季节通常在高压脊的控制下, 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此外, 热带气旋 (台风) 是深圳市夏、秋季节的最重要的降水天气系统。流域内夏季为西南季风的盛行期, 高层副热带西风逐渐为热带东风所取代, 并稳定控制。随着南支西风急流的北撤, 前汛期降水结束。这时期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多热带气旋活动, 是热带气旋影响或袭击的盛期。

3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结流域暴雨的时空分布, 共有四个明显特征:

(1) 暴雨年内分配较集中。流域降雨量年内分配非常集中, 全年降水量的多少取决于一场或几场暴雨, 暴雨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4-9月。根据铁岗水库 (1959-2009年) 雨量资料按水文年进行统计,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630.7 mm, 年最大降雨量为2 667.5 mm (2008-2009年) , 年最小降雨量850.1 mm (1963-1964年) 。其中:汛期4-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的93.49%, 多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15 d。

(2) 暴雨的年际变化大。根据《深圳市2008年“6·13”暴雨及洪水调查报告》, 铁岗水库控制集雨区域暴雨年际变化较大, 以年最大24 h暴雨为例, 其变差系数 (Cv) 约为0.50, 年最大24 h暴雨量均值169.8 mm, 其中最大值为430 mm、最小值为63.6 mm, 两者的比值约为6.76。

(3) 暴雨量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深圳市暴雨量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明显。主要代表雨量站各统计时段 (6 h、24 h、72 h) 年最大雨量均值, 有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这种趋势随统计时段的加长而明显, 见表1。

形成该种空间分布的原因, 是由于夏季盛行东南及西南风向与大致东南走向的海岸山脉相交, 使水汽抬升而形成较大暴雨;西北部由于气流受到了海岸山脉的阻隔, 加上西部地势相对较平缓, 故而暴雨强度比东南部小。从年最大24 h点雨量变差系数Cv可见, 年最大24 h点雨量Cv值的变化范围不大, 变幅为0.38~0.50。

深圳市大约有4.82%的土地为低山, 除海岸山脉以外, 还有一小部分低山分布在东北部和西部地区。铁岗水库流域因地形的急剧变化, 致使水汽抬升运动加剧, 从而易在该较小范围内形成强度较大的暴雨。

4暴雨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根据铁岗水库流域内多年实测暴雨资料, 对控制流域的暴雨时程分布特性进行多方面的综合统计分析, 从中揭示出暴雨在时程分布上的变化特征, 这种时程分布上的变化特征基本上可以反映出铁岗水库控制流域的暴雨季节性变化规律, 利用这种季节性变化规律可以查证汛期分期的可能性。

根据暴雨日数统计可以分析暴雨在年内出现的频繁程度和集中程度。采用铁岗水库雨量站 (1957-2009年) 汛期日雨量资料, 以侯 (5 d或6 d, 1个月共分为6个侯) 为时段统计单元进行统计, 控制流域内雨量站1957-2009年 (4月15日-10月15日) 暴雨日数的时程分暴雨日数的时程分布见表2和图1。

由表2和图1可以看出, 铁岗水库控制流域的暴雨日数时程分布较均匀, 1959-2009年41年系列中共降暴雨天数达384 d, 4到10月的暴雨日分别为44、54、84、53、64、43、17, 占全年暴雨日数比例分别为11.5%、14.1%、21.9%、13.8%、16.7%、11.2%和4.4%。

5结论分析

铁岗水库控制流域在汛期受热带环流系统如台风、热带辐合带、东风波等影响, 是台风活动的盛期。在这样的天气系统影响下, 往往会形成暴雨天气, 并带来丰沛的雨水, 造成流域的降雨年内分配相当集中。6、8-9月是暴雨天气出现最多最集中的月份, 其次则是5月和7月, 最少的是4月、10月中旬。

综上所述, 铁岗水库流域内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 降雨无明显分段特征, 水库管理部门汛期调控洪水资源, 拟定汛限水位时不需要进行分期防汛限制水位的考虑。

参考文献

[1]丁一汇.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J].气象学报, 1994, (3) .

[2]钱正英.中国水利[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1.

[3]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方法与业务系统文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2.

[4]陶诗言.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5]湘中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试验基地暴雨组中尺度暴雨分析和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8.

永宁县日照迹线季节变化规律分析 篇8

1 暗筒式日照计的构造原理

暗筒式日照计主体为一金属圆筒, 筒的一端密闭, 一端有盖, 筒的上部有1块隔光板, 筒身上在隔光板的两侧边缘的同一垂直面上, 各有1个圆锥形进光孔, 进光孔前后位置错开与圆心成120°夹角。筒内有一弹性压纸夹, 用以固定日照纸, 圆筒下部有固定螺丝, 松开后圆筒可绕支架旋转, 支架下部有纬度刻度盘与指示纬度的刻度线, 仪器底座上有3个等距离的孔, 用以固定仪器。日照计应安装在开阔、终年从日出到日没均能受到太阳光照射的地方。安装时底座要水平, 底面上要精确测定南北子午线, 并划出标记, 筒口对准正北 (在北半球) , 支架上的纬度记号线对准纬度盘上当地纬度值, 筒轴与地轴平行。暗筒式日照计是利用阳光透过仪器上的小孔射入筒内, 使涂有感光药剂的日照纸上留下感光痕迹线来计算日照时数的[4]。晴朗无云的日子, 任何时刻太阳光线都会通过进光小孔进入暗筒。由于隔光板的作用, 使上午、下午的感光迹线以真太阳时12∶00为分界。即上午感光迹线恰好在12∶00消失, 下午感光迹线则从12∶00开始记录。因时角每小时变化15°, 太阳倾角 (赤纬) 在一天中基本不变, 太阳光点在暗筒上每1 h移动的圆周角也为15°, 故感光迹线应该是上午、下午2条迹线等长且对称, 即上、下午时间线对应, 如9∶00对15∶00、10∶00对14∶00等。

2 日照迹线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通过分析永宁县气象局2008—2009年的日照自记纸迹线走向变化规律, 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情况, 寻求出了日照迹线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根据太阳随季节运动的规律, 以一年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迹线变化的4个转折点, 发现:一是感光日照迹线上午和下午各为1条对称曲线。二是感光日照迹线为1条余弦曲线的一段 (0~π/3) 。三是春分日 (2008-03-20、2009-03-20) 、秋分日 (2008-09-23) 阳光直射赤道时, 感光迹线为通过筒身横切面的一条直线。四是夏半年 (春分至秋分, 即2008-03-20—09-23) , 阳光直射北半球, 感光迹线位于洞孔的切平面以南, 呈凹形, 即偏于水平线下方且较长。并且春分至夏至时迹线逐渐偏离水平线向下移动, 从直线逐渐变为明显的凹形, 在夏至时达到最下方且迹线最长;夏至至秋分时, 迹线的移动方向与前一阶段相反, 逐渐偏离水平线向上移动, 且从明显的凹形逐渐变为直线。五是冬半年 (秋分至春分, 即2008-09-23—2009-03-20) , 阳光直射南半球, 感光迹线位于洞孔的切平面以北, 呈凸形, 即偏于水平线上方且较短。并且秋分至冬至时迹线逐渐偏离水平线向上移动, 从直线逐渐变为明显的凸形, 在冬至时达到最上方且迹线最短;冬至至春分时, 迹线的移动方向与前一阶段相反, 逐渐偏离水平线向下移动, 且从明显的凸形逐渐变为直线。六是太阳的运动具有周期性, 因此日照迹线年变化规律也随之具有周期性。从春分日—夏至—秋分日—冬至, 太阳从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与此同时日照迹线由近似理想的直线—最长的凹线—近似理想的直线—最长的凸线呈周期性变化。

3 结语

以上规律是基于全天晴朗无云、有日照时的理想状态。各个地面气象观测台站在实际业务工作中, 时常会碰到诸如阴天、多云、雨天、视程障碍等上述影响日照的天气出现, 从而造成迹线模糊不清, 不利判断。此时, 首先可以依据上述几点日照迹线变化规律准确把握迹线的发展趋势, 再根据当日天气状况 (能见度、云量、云状) 判断各个时次日照迹线的长度, 从而准确反映当天的日照情况, 避免似是而非的情况发生。台站每位观测员只要把握好以上几点, 就可以使日照资料具有准确性、统一性和美观性。

摘要:介绍了暗筒式日照计的构造原理, 通过分析永宁县气象局2008—2009年逐日日照迹线特征 (形状和长短) , 找出日照迹线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从而为台站整体日照资料的统一、美观性提供指导依据。

关键词:日照迹线,暗筒式日照计,构造原理,变化规律,宁夏永宁

参考文献

[1]王文博, 李建东.如何取准取全日照迹线[J].河南气象, 2003 (2) :46.

[2]陈海霞, 黄天, 莫贤清, 等.对一段异常日照迹线的剖析[J].广东气象, 2009, 31 (5) :59-60.

[3]黄如岁.如何刷好日照纸[J].河南气象, 2003 (5) :18-19.

季节变化 篇9

物候期对气温极为敏感, 气候季节也是以气温作为衡量标准, 二者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必然会产生相应调整。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迟、生长季节延长是全球范围内普遍观测到的现象。对于气候季节的改变则表现在季节初日及持续时间上的变化, 其对农事安排、作物生长、节能减排、交通出行、穿衣保健、节令商品销售甚至老百姓季节病的发生规律上都已造成了潜移默化的改变[5]。

辽宁地处中纬度的南半部, 欧亚大陆东岸,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雨热同季, 日照丰富, 四季分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 漫长寒冷, 夏季多东南风, 炎热多雨, 春季少雨多风, 秋季短暂晴朗。气候变暖对辽宁省的气候变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该文引用的数据来源于1951—2011年辽宁省气象观测资料。

1.2 季节划分

张宝堃在《中国四季之分配》中提出了季节划分的方法, 具体如下:以5 d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 高于22℃为夏季, 10~22℃为春秋过渡季, 并划出各地四季长短。这种季节划分方法对于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1.3 研究方法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趋势分析;采用Mann-Kendall法进行突变分析 (Mann-Kendall法是一种非参数的检验方法, 样本不必遵从某一特定规律, 同时也不受个别异常值的干扰, 能客观地表征样本序列的整体变化趋势) 。按照辽宁省中心气象台气候季节划分四季的标准进行四季的划分, 5 d滑动平均气温稳定<-10℃的第一天为隆冬的开始日期, 当5 d滑动平均气温稳定≥-10℃的第一日的前一天是隆冬的结束日期。某市辖区内超过70%的县站进入隆冬, 定为该市进入隆冬, 超过70%的县站退出隆冬的当天, 定为该市退出隆冬。全省超过70%的市地进入隆冬, 定为辽宁省隆冬开始日;超过70%的市地退出冬季的当天, 定为辽宁省隆冬结束日 (某市辖区内超过70%的县站进入春季, 定为该市进入春季, 超过70%的县站退出春季的当天, 定为该市退出春季。全省超过70%的市地进入春季, 定为辽宁省春季开始日;超过70%的市地退出春季的当天, 定为辽宁省春季结束日。其他夏季、秋季及冬季同上) 。统计辽宁省近59年四季的开始和持续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辽宁省近60年四季年际变化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 辽宁省常年入春时间4月17日, 持续天数74 d。全省最早进入春季的时间为1994年和2002年的4月1日, 最晚进入春季的时间为1954年5月2日。常年入夏时间7月3日, 持续天数59 d。全省最早进入夏季的时间为2007年6月7日, 最晚进入夏季的时间为1954年8月1日。常年入秋时间8月27日, 持续天数52 d。全省最早进入秋季的时间为1977年8月10日, 最晚进入秋季的时间为1999年9月13日。常年入冬时间10月20日, 持续天数180 d。全省最早进入冬季的时间为1980年10月8日, 最晚进入冬季的时间为2005年11月6日。常年入隆冬季节时间1月1日, 持续天数57 d。全省最早进入隆冬季节的时间为1993年的11月13日, 最晚进入隆冬季节的时间为1951年和2008年的1月11日。

2.2 辽宁省近60年四季年代际变化特征

从表2可以看出, 近60年来, 辽宁省四季分配呈现冬春季长、夏秋季短的特征。春季年代间呈现先变长后缩短的趋势;夏季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较60年代有缩短趋势, 90年代后又呈现变长趋势;秋季则先呈变长趋势, 后呈缩短趋势;冬季70年代略变长, 之后的年代季缩短趋势非常明显,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平均减少9.4 d/10 a, 2000年以后缩短趋势加剧, 仅9年时间平均比70年代缩短了14.7 d, 平均为减少8.7 d/a。

(d)

2.3 辽宁省近60年四季平均持续期变化趋势分析

2.3.1 四季开始 (终止) 日期的年际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 春季开始 (冬季终止) 期呈现出明显的提前趋势, 夏季开始 (春季终止) 期也呈现提前趋势, 秋季开始 (夏季终止) 期变化趋势不明显, 冬季开始 (秋季终止) 期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 这与临沂四季开始时间变化趋势一致[17]。

2.3.2 四季持续期的年际变化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 辽宁省四季持续期的年际变化趋势如下:春夏呈增长趋势, 其中夏季较为明显;冬季呈现缩短趋势;秋季变化不明显。

2.3.3 四季持续期的突变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 春季持续期呈现震荡上升趋势, 突变点在2006年左右, 后呈现缩短趋势;夏季持续期突变开始于1994年, 之前呈现上下波动, 1994—1996年突变趋势不明显但频率较大, 突变点在1996年, 之后呈现增长趋势;秋季持续期经历了由缩短到缓慢增加阶段, 但趋势不明显;冬季持续期突变点在1993年, 之后持续期明显缩短, 1956—1966、1978—1983年为冬季增长区, 而1989年之后为突变缩短区域。隆冬持续期突变开始时间在2000年, 之前趋势不是很明显, 之后呈现缩短的趋势。

3 结论

(1) 1951—2011年辽宁省的气候四季分配为冬春季长, 夏秋季短。开始期中以春季、夏季提前和冬季推迟最为显著。秋季开始期也表现出提前趋势。四季持续期中冬季缩短最为明显, 其次为春夏季的增长, 秋季持续期变化不明显。冬季缩短主要分配在春夏季。

季节变化 篇10

恶臭是各种异味气体的总称, 主要有硫化氢、氨、氮氧化物、甲烷等气体。本文针对垃圾填埋场不同季节、垃圾填埋场通风管道和周边环境的硫化氢、氨、氮氧化物、甲烷、臭气浓度等的浓度值进行研究, 为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恶臭污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1 试验部分

选择某正在运行的生活垃圾填埋厂, 该填埋场总占地面积为203.24亩, 总库容为200万m3, 设计使用年限为10.7年。

采样时间及采样点位设置见表1。各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和使用仪器见表2。

2 监测结果

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空气监测结果建表3。

由表3可见, 各项监测因子在夏季监测时浓度值最高, 春季次之, 冬季最小。这是由于夏季温度较高, 适宜垃圾堆体微生物生长, 有机物降解产生的气体比较多。同时, 有机物降解所用氧气多, 使堆体内呈厌氧环境, 硫化氢、氨等产生量也比冬季多。夏季臭气浓度大大高出冬季, 这不仅是由于夏季温度较高, 有机物降解快, 而且夏季人们消耗更多的有机物, 例如蔬菜、水果等, 从而增加了垃圾中的有机质含量, 导致恶臭浓度升高。

臭气浓度和各臭味指标整体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但和某个具体的恶臭污染物指标的关系不大;同时也可认为臭味是多种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夏、冬季气象条件差异较大, 气温变化会直接影响恶臭物质产生的反应速率及扩散速率, 风向、风速、湿度、气压等都能影响臭气的散发, 且各臭味物质扩散性质不同, 这就使得恶臭气体成分多样、复杂。

由表4可见, 堆体内氧含量的变化不大, 但是冬季氧含量稍微高些, 这是由于冬季温度低, 微生物活动不活跃, 耗氧量低。

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的浓度, 夏季最高, 春季次之, 冬季最小。这不仅与夏季微生物活动活跃有关, 还与气体的扩散速率有关。夏季气温高, 气体扩散速率达, 气体导出量多。

3 讨论

(1) 恶臭气体的释放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及区域性变化, 夏季垃圾填埋场各监测因子的浓度都高于冬季。因此, 对于填埋场恶臭的控制, 重点应在于夏季温度较高时的恶臭浓度, 因此, 垃圾填埋场需要加强夏季垃圾填埋作业的科学管理。

(2) 从各监测点化合物浓度与臭气浓度检测结果可知, 含有主要致臭物质硫化氢、氨等浓度并不高, 这说明恶臭气体有明显的合作作用, 总量并不是由单个恶臭气体浓度简单加和而成, 而是通过恶臭物质间的协同和抑制作用而形成。

4 结论

通过对生活垃圾填埋场中恶臭气体在不同季节的监测, 可得出:

(1) 夏季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的浓度高于冬季;

(2) 恶臭气体是由单个恶臭气体浓度通过协同作用而成;

(3) 垃圾填埋场需要加强夏季垃圾填埋作业的科学管理。

摘要:通过对生活垃圾填埋场中恶臭气体 (硫化氢、氨、氮氧化物、甲烷等) , 在不同季节 (春、夏、冬季) 的监测, 分析其随季节的变化特点。得出夏季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的浓度高于冬季, 和恶臭气体并不是由单个恶臭气体浓度简单加和而成, 而是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两个结论。从而为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恶臭污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恶臭气体,季节变化

参考文献

[1]Tian H Z, Gao J J, Hao J M, et al.Atmospheric pollution problems and control proposals associated with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China:A review[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3, 252-253:142-154.

[2]EL-Fadel M, Findikakis A N, LeckieJ O.Environmental impact of solid waste landfill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 50 (1) :1-25.

[3]Romain A C, DelvaJ, NicolasJ.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to measure environmental odours emitted by landfill areas[J].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2008, 131 (1) :18-23.

[4]Zou S C, Lee S C, Chan C Y.Characterization of ambien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t a landfill site in Guangzhou, South China[J].Chemosphere, 2003, 51 (9) :1015-1022.

[5]路鹏, 苏昭辉, 王亘, 等.填埋场大气中化合物分析与恶臭指示物筛选[J].环境科学, 2011, 32 (4) :936-942.

[6]Fang J J, Yang N, Cen D Y, et al.Odor compound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of landfill: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identification[J].Waste Management, 2012, 32 (7) :1401-1410.

[7]Ding Y, Cai C Y, Hu B, 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control of odorous gases at a landfill site:A case study in Hangzhou, China[J].Waste Management, 2012, 32 (2) :317-326.

[8]Dincer F, Odabasi M, Muezzinoglu A.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odorous gases at a landfill site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6, 1122 (1-2) :222-229.

季节变化 篇11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1]。其发病与季节和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现对我院2004年3月~2007年2月,儿科门诊就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人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统计2004年3月~2007年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肺炎)患儿12167例,年龄43天~14岁。

方法:对所有儿科门诊就诊病人和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就诊病人按季节分布情况统计分析,见表。

结果

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四季均有发病,以春季、冬季为高。

护理

加强环境管理和预防消毒。医院是人口密集的场所,尤其是儿科门诊,人员流动性大,诊室空间有限,病种混杂,易发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冬、春季节,室内空气不流通,诊室应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工作结束后用环境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桌面、椅子、诊查床、门把手等,每天用0.05%的84消毒液擦拭,地面用消毒液湿拖,保持诊室清洁。

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和防止发生院内感染的意识。在诊疗过程中提倡戴口罩,接触病人前后要洗手。手是细菌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医护人员最容易忽视的[2]。有资料显示洗手至少可使手的细菌数减少60%~90%,勤洗手可达到清除细菌的要求,是防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情况下医务人员依从性较低。因此将标准洗手法(六步洗手法)张贴在诊室内,提醒医务人员重视洗手。

做好医疗用品的消毒管理。小儿咽喉检查均使用一次性压舌板,一人一用,用后放入黄色的医疗垃圾袋中,集中进行焚烧处理。听诊器每次使用后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消毒。体温计每次使用后用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钟,清水冲净,干燥存放。

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卫生宣教和管理。分诊护士应向患儿及家长介绍预防呼吸道疾病感染的知识和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上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最好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嘱患儿不要随意触摸诊室的桌面墙面等,如有触摸立即洗手。在寒冷季节或气候聚变时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受凉,做好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讨论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免疫能力低下和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易造成病原体侵入,当遇环境变化、气候寒冷、空气污染等因素刺激,易引起呼吸道感染。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季节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认真落实个人防护和消毒隔离措施,保持诊室空气流通,防止院内感染,做好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家长对儿童呼吸道疾病早期表现的认识,及早就诊,增加营养,增强患儿免疫力,减少发病。

参考文献

1 魏克伦.卫生部规划教材.儿科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7

季节变化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9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1 451名孕产妇中选取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孕产妇382例,此类型孕产妇不包含高危预见性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病例。382例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的孕产妇中初产妇占273例,经产妇占109例,其中自然分娩304例,剖腹产78例。孕产妇年龄在16~38岁之间,平均(26.23±3.87)岁;孕期为28~36周,平均(34.75±2.17)周。

1.2 方法

按孕期将382例孕产妇分为早期早产(28~31周)、中期早产(32~33周)和轻症早产(34~36周)三个组别。查询病案系统,按照不同月份记录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分娩人数,并记录各孕产妇分娩时孕期及其新生儿性别、体重、Apgar评分和转归等项指标。Apgar评分是临床常用的新生儿评分,其评价项包括皮肤颜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张力及运动、应激反应五项内容,是检查新生儿身体状况的标准评估方法[4]。其评价标准为:(1)皮肤颜色。皮肤正常粉红为2分,手脚显青紫为1分,全身显青紫为0分。(2)心搏速率。大于100次/分钟为2分,小于100次/分钟为1分,无心音为0分。(3)呼吸。呼吸规律为2分,呼吸不齐为1分,没有呼吸为0分。(4)肌张力及运动。肌张力正常为2分,异常亢进或低下为1分,松弛为0分。(5)应激反射。对刺激大声啼哭为2分,低声抽泣或皱眉为1分,毫无反应为0分。以新生儿评分在7~10分之间为身体指标正常。

1.3 观察指标

统计6年间各月份的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人数及早产发生率,不同季节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人数及其孕期,各季节分娩的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新生儿指标,综合分析统计得出结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

2 结果

2.1 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各月份的发生情况

统计6年间各月份于医院分娩的人数及其中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分娩人数,发现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在冬季(11月、12月、1月)发生较高,夏季(5月、6月、7月)次之。见表1。

2.2 各季节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的各孕期发病人数比较

早期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的各季节发病人数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中期早产、轻症早产的季节性发病人数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其中冬季发病人数较多。比较各季节总的发病人数及早产率,可见均为冬季最高,且与其他季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见表2。

2.3 各季节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新生儿指标比较

统计各季节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新生儿相关指标,数据显示,各季节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新生儿性别比、体重及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冬季转归新生儿科的新生儿较多,但秋季新生儿转归率较高,较其他季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早产是影响新生儿健康的重要因素,孕期过短会对早产儿机体结构及神经发育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时可致早产儿死亡[5]。据统计[6],早产占新生儿病因的75%,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70%,约有四分之一存活的早产儿有机体及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因此,发现、预防及应对早产对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复杂的发病原因使得早产的预防及解决办法成为围生学中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已成为研究中关注的重点。

有研究表明[7,8,9],极端气候可能会引起早产,从数据结果中可以发现,绍兴地区的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在冬季(11月、12月、1月)发生较高,夏季(5月、6月、7月)次之,这可能是由于两个季节较极端的气温使得孕妇的生活习惯、心理情绪和内分泌水平受到影响,尤其在抑郁高发的冬季,更易引发早产。提示此地区相关孕产机构,在冬夏两季应建立相应的早产应对措施。统计结果显示,早期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的各季节发病人数无明显差别,但中期早产、轻症早产在冬季发病人数较多,与其他季节差别较大,提示在绍兴地区冬季,恰处于32~36周间的孕妇应注意做好产检,预防和应对早产的发生[10,11,12]。对早产儿的各项指标统计显示,早产新生儿中男早产儿所占比例较大,男女比例约为2∶1,但各季节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新生儿性别比、体重及Apgar评分均无明显差别。冬季转归新生儿科的新生儿较多但转归率反而偏低,秋季新生儿转归率较高,较其他季节差别较大。综合分析新生儿指标结果可知,怀男胎儿的孕妇早产概率较高,新生儿体重及各项指标虽已趋向正常,但仍应注意加强检查及护理,提高新生儿的转归率。

参考文献

[1]张慧杰,徐红梅,崔丽峰,等.117例自发性早产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336-4338.

[2]陈汝芳,潘智茵,李伟枫,等.宫颈环扎术治疗自发性早产的临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22(4):267-269.

[3]黄坚,王珏,林珍云,等.Toll样受体2、3、4、9在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自发性早产的关系[J].浙江医学,2014,36(7):553-556.

[4]陈艳,孙小英.自发性早产高危因素及其对早产儿窒息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8):2966-2968.

[5]江江,颜芳,吴云萍,等.自发性早产孕妇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和抑制素-A表达水平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3):2041-2044.

[6]杨芳,马向东,陈必良,等.自发性早产患者胎盘组织中f FN、MMP-9、COX-2的表达及意义[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4,23(1):33-36.

[7]汤雯婷,匡丽云,杜培丽,等.279例不明原因自发性早产的发生与季节的关系[J].热带医学杂志,2015,15(1):16-19.

[8]张静华,谢娅,杨玲竹,等.自发性早产合并胎膜早破临床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3,5(2):51-54.

[9]洪建芬,陆月平,张翔珍,等.i NKT细胞在自发性早产发动机制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5):920-921,924.

[10]陈云,杨帅,何亚,等.自发性早产病人发生急产的高危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30):3797-3798.

[11]罗胜田,付丽佳,王玉华,等.妊娠3个月宫颈过短和自发性早产关系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4):3991-3993.

上一篇:工序管理下一篇:生产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