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管理

2024-10-03

工序管理(共12篇)

工序管理 篇1

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经营目标, 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而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实现效益并提高效益, 就必须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来严格控制成本, 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所谓的成本控制实际就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 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 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形成过程中, 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 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作为成本控制主体, 要实现预期目标, 重点是要“从强化工序成本着手, 注重过程控制, 实现生产、工艺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并确保效益的最大化目标。下面就宣钢在工序成本管理工作上的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分级组织成立成本过程控制体系

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及具体工艺流程, 成立了以成本科负责全面工作, 二级厂矿、单位根据管理及实际核算需要, 设成本组或专职成本核算员负责本单位工序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二级厂下属的车间、工段及班组由兼职核算员负责本车间 (工段) 的工序成本管理与核算的三级工序成本管理与控制体系。这样, 就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了按生产工艺及经营流程, 从横向及纵向等不同层次的成本过程控制体系, 做到了从原燃材料入厂到产成品入库再到产成品出库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上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形成对采购、生产、销售等各工序的动态管理机制, 从而为目标成本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目标, 强化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 实现工序成本目标

成本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劳动消耗和产品成本应达到的期望值。而工序成本目标则是将产品成本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分解, 将一个静态的成本目标, 依据工艺流程分解为各环节的动态目标。而实行成本目标的动态控制与管理, 则是要将各环节、各工序的成本指标控制在目标之内, 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的成本目标。同时, 若在那一个工序上出了偏差, 也便于分析和揭示偏离目标的因素所在, 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 动员广大职工深挖成本潜力,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直至达到目标。

1. 确立并下达工序成本目标计划, 实行目标细化分解。

成本科每月根据生产经营和市场实际情况, 并依据公司的效益目标, 结合工艺改进, 分解并编制公司各工序成本计划, 相应下达于各对应工序的二级单位、处室。具体编制计划有:采购环节的原燃材料的采购成本计划;生产环节的烧结矿、球团矿成本计划, 生铁成本计划, 钢坯和各品种材的成本计划;销售环节的销售费用及销售毛利计划。各二级单位、处室成本组或专职成本员按照成本科下达的本工序成本指标再按本单位具体的工艺流程与生产实际, 细化分解至各个车间、班组。再由各车间、班组兼职成本员将本环节指标落实责任到人, 这样便将成本目标同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使成本指标具体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 做到数据指标与产品形成过程的统一, 形成各环节各工序间目标明确、责任清晰和管理有序的完整管理体系。

2. 强化事中控制, 实行工序成本的多角度动态管理。

为了确保各工序成本目标计划的实现, 在公司上下各工序、各环节明确了本工序具体目标要求的同时, 重点是积极做好各工序间包括生产工艺、设备、能源、质量和费用等多角度的动态化控制与精细化管理, 使各项指标都控制在计划之内。具体做法是:三级工序成本管理机构分别从不同层次组织本工序、环节的各有关部门, 先将具体的工序成本目标分解为各项细致的可操作技术经济指标和费用明细指标, 并以周为周期, 按周对本单位各项即定的技经指标、费用支出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发现问题后, 及时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 本着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 适时调整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同时, 固定于每周五结合本周实际完成情况以及在实际控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样便真正实现了对工序成本的动态化管理与控制, 使各项指标均很好地控制在计划之内, 从而确保了目标计划的实现。

3. 加强事后分析, 实行责任考核制度。

每月未, 待实际生产经营结果确定后, 公司三级工序成本控制系统还要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 在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各个角度细致分析, 总结经验、揭露矛盾, 找出成本偏离计划的原因, 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 并逐级上报, 最后由成本科对全公司各工序成本进行汇总分析, 并汇通生产、技术、采购与销售部门, 就各工序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 最终行成统一的改进方案, 并确定下一个月的成本计划, 全力促进成本的不断降低。同时, 还要将本月各单位、各工序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 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的经济责任制考核, 并实行工序成本否决制, 将成本完成情况与职工收入直接挂钩, 促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关心成本的完成, 不断地找差距, 挖潜力, 尽全力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效益。

三、充分借助ERP系统功能, 进一步强化工序成本管理

自公司着手ERP系统项目时, 就在程序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对工序成本的管理利用, 在系统上线运行以后, 其功能逐步显现出来。通过这一系统功能的充分利用, 使工序成本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1. 利用系统功能, 实现原燃材料采购与收货环节的及时性、准确性与透明化管理。

在大宗原燃料采购业务上, 利用SAP系统实现了汽车实到信息录入、卸货确认、原料订单改挂以及原料收货上传的功能。大部分汽运原料采购进厂车辆凭IC卡取台样、过毛重、卸车、回皮, 基本实现了进厂车辆的IC卡管理和进厂数据的实时采集, 采购部门业务员、现场收料人员、统计人员等也可以通过程序实时查询采购订单及任何时间段内每户每种物料的净重、干量、车数、时间等相关信息, 确保了对大宗原燃料采购环节目标计划完成情况的实时监控与查询。在备品备件采购业务上, 利用SAP系统实时完成了采购订单创建、采购订单收货、发货、发票校验和公司间交易, 同时还能够快速、准确查询有关物料、供应商、物料库存、采购订单执行情况、采购成本完成情况等信息, 使物料管理各环节管理状况真实地展现出来, 为工序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该功能的实现, 改变了公司以前靠手工传递信息, 时效性较差的现状, 实现了原料收货的透明化, 堵塞了过去进厂车辆回皮不及时的漏洞, 改变了原来材料备件的财务核算只核算金额没有数量的现状, 进一步控制了采购成本的上升, 确保了对采购环节成本变化的及时了解与控制。

2. 利用系统功能, 控制生产系统的投入与产出, 实现了产品产量和生产耗费的实时化管理。

因ERP系统的上线, 使生产环节实现了排产计划与生产计划的制订下达、调整与执行以及物料投放、产成品及副产品收货管理与各种物料转储、退库、退废等功能;实现了产成品、副产品的成本管理、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半成品与其相关质量信息的关联、生产过程中批次的跟踪功能。通过上述功能的实施, 确保了公司主要产品投入产出的实时性和匹配性, 使成本核算由事后核算变为事中控制, 确保了对工序成本目标计划的顺利完成。

3. 利用系统功能实现了对销售系统的动态化、规范化管理。

在销售环节, 由于SAP系统对各类产成品的编码进行了统一, 形成了完整的产成品编码体系;实现了客户信息管理;实现了从合同创建、订单创建、手工提单的下达、调度岗位安排库位、库管人员对入库成品的核查、成品库房转储、条码扫描、系统外发、销售开票等一系列销售业务功能。因此, 在销售工序管理上就自然实现了动态化、规范化管理, 使每种产品从入库、外发直至结算都具有实时性和可监控性。

4. 利用系统功能实现了质检系统的标准化、统一化与及时化管理。

在质量检控环节上, 从职能管理的角度看, 质检系统实施范围涉及原料进厂、半成品、产品入库和商品外发的整个物流过程。在这一环节上, 借助ERP系统功能, 实现了产品标准 (原燃辅料、半成品、成品) 、检验要求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了检化验数据的录入、共享与集成, 包括原燃辅料采购检验、自制半成品和产成品检验, 有异议产品、废次品的退库转序检验;实现了较为全面的质量控制、质量分析及质量追溯。特别是提高了检化验的及时性, 在采购及原料投入和强化各工序管理, 控制工序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上均起到应有的作用。

工序管理 篇2

工序标准化作业对工序质量的保证起着关键作用,工序标准化在工序质量改进中具有突出地位,如图1所示。工序质量受5M1E即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作标准化就是要寻求5M1E的标准化。

本文结合华安盛道精益质量咨询案例,总结归纳出人、机、料、法、环、测六方面的标准化要求,供企业参考借鉴。

一、工序管理(法)

1. 工序流程布局科学合理,能保证产品质量满足要求,此处可结合精益生产相关成果。

2. 能区分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和一般工序,有效确立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和控制点能标识清楚。

3. 有正规有效的生产管理办法、质量控制办法和工艺操作文件。

4. 主要工序都有工艺规程或作业指导书,工艺文件对人员、工装、设备、操作方法、生产环境、过程参数等提出具体的技术要求。

5. 特殊工序的工艺规程除明确工艺参数外,还应对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试样的制取、工作介质、设备和环境条件等作出具体的规定。

6. 工艺文件重要的过程参数和特性值经过工艺评定或工艺验证;特殊工序主要工艺参数的变更,必须经过充分试验验证或专家论证合格后,方可更改文件。

7. 对每个质量控制点规定检查要点、检查方法和接收准则,并规定相关处理办法。

8. 规定并执行工艺文件的编制、评定和审批程序,以保证生产现场所使用文件的正确、完整、统一性,工艺文件处于受控状态,现场能取得现行有效版本的工艺文件。

9. 各项文件能严格执行,记录资料能及时按要求填报。

10. 大多数重要的生产过程采用了控制图或其它的控制方法。

二、生产人员(人)

1. 生产人员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经过相关培训考核。

2. 对特殊工序应明确规定特殊工序操作、检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持证上岗。

3. 对有特殊要求的关键岗位,必须选派经专业考核合格、有现场质量控制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

4. 操作人员能严格遵守公司制度和严格按工艺文件操作,对工作和质量认真负责。

5. 检验人员能严格按工艺规程和检验指导书进行检验,做好检验原始记录,并按规定报送。

三、设备维护和保养(机)

1. 有完整的设备管理办法,包括设备的购置、流转、维护、保养、检定等均有明确规定。

2. 设备管理办法各项规定均有效实施,有设备台账、设备技能档案、维修检定计划、有相关记录,记录内容完整准确。

3. 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工装工具、计量器具等均符合工艺规程要求,能满足工序能力要求,加工条件若随时间变化能及时采取调整和补偿,保证质量要求,

4. 生产设备、检验设备、工装工具、计量器具等处于完好状态和受控状态。

四、生产物料(料)

1. 有明确可行的物料采购、仓储、运输、质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2. 建立进料验证、入库、保管、标识、发放制度,并认真执行,严格控制质量。

3. 转入本工序的原料或半成品,必须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

4. 所加工出的半成品、成品符合质量要求,有批次或序列号标识。

5. 对不合格品有控制办法,职责分明,能对不合格品有效隔离、标识、记录和处理。

6. 生产物料信息管理有效,质量问题可追溯。

五、生产环境(环)

1. 有生产现场环境卫生方面的管理制度。

2.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线等符合生产技术文件要求。

3. 生产环境中有相关安全环保设备和措施,职工健康安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4. 生产环境保持清洁、整齐、有序,无与生产无关的杂物。可借鉴5S相关要求。

5. 材料、工装、夹具等均定置整齐存放。

6. 相关环境记录能有效填报或取得。

六、质量检查和反馈(测)

1. 应规定工艺质量标准,明确技术要求,检验项目、项目指标、方法、频次、仪器等要求,并在工序流程中合理设置检验点,编制检验规程。

2. 按技术要求和检验规程对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验,并检查原始记录是否齐全,填写是否完整,检验合格后应填写合格证明文件并在指定部位打上合格标志(或挂标签)。

3. 严格控制不合格品,对返修、返工能跟踪记录,能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

4. 对待检品、合格品、返修品、废品应加以醒目标志,分别存放或隔离。

5. 特殊工序的各种质量检验记录、理化分析报告、控制图表等都必须按归档制度整理保管,随时处于受检状态。

6. 编制和填写各工序质量统计表及其它各种质量问题反馈单。对突发性质量信息应及时处理和填报。

7. 制订对后续工序包括交付使用中发现的工序质量问题的反馈和处理的制度,并认真执行。

8. 制订和执行质量改进制度。按规定的程序对各种质量缺陷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针对主要缺陷项目制订质量改进计划,并组织实施,必要时应进行工艺试验,取得成果后纳入工艺规程。

工序标准化对5M1E提出了明确要求,企业应将工序标准化工作纳入工序质量改进的整体计划之中。在制定相关标准化要求基础上,通过工序质量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工序标准化各具体要求的执行偏差,进而采取改进措施。通过工序质量改进的持续循环,促进工序标准化的真正实现和持续改进,从而实现工序质量的持续改进。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控制与管理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5-0151-02

“工程质量大于天”,是业主关心的核心问题和根本要求,也是工程建设者求得合理报酬、利润的关键和前提条件。一旦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势必影响工程的建设进度、使用效能和“寿命”,同时返工重做也会给施工建设者带来不应有的利益损失。而工程质量首先来自于施工工序的规范管理和量化积累,欲保工程质量优质,就必须步步为营,抓工序、重细节、勤检测、严把关,积小胜为大胜,努力实现工程创优目标。

1 工序质量控制的涵义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由一道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组成的复杂键条。一旦任何一个工序出问题,整个“链子”的运行效能日后就会受到影响,工程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实际施工工序质量由两个方面内容构成,首先是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其次是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但仔细分析起来,这二者之间是密切关联的。严把工序质量,既要控制好每个工序投入品(人力、原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施工环境)的质量,也要控制好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的质量,多方并举,严抓细管,努力促使工序质量达标乃至优质。

对施工工序质量的把关,一般是采用数理检测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即,对工序某一部分质量采用仪器工具抽检的数据加以分析,对照规范标准来判定工序质量高低是否正常稳定;若存在异常,必须立即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加以改进完善,努力求得工程质量的达标。具体步骤由检测——分析——判定组成。

检测是利用必要的仪器、工具和方法,对工序子样质量进行的实际测定;分析是对检测数据通过直方图法、排列图法或管理图法等加以对比分析,弄清数据体现的工序质量状态;判定是根据数据分布规律得出的质量分析结论。如数据分布是否正常,在没在控制标准范围之内;若存在异常是由偶然性因素引发的还是系统性因素引起的;对工序实际质量影响大小、原因何在、需要采取的对策、方法等。从而有的放矢,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改进,确保工序质量完全合乎规范标准要求。

2 工序质量控制的方法

2.1 明确并严格落实施工工序规程

经过多年工程建设实践总结,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对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和程序,都制定颁布了严格细致的规范章程。建筑企业、监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通过学习培训、技术交底、现场张贴、旁站检查,认真督促施工人员按章操作,坚决落实,违者及时给予严厉批评或处罚。

2.2 严把施工工序活动条件质量关

影响施工工序的投入条件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施工人员、原材料、施工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只要逐项把关,严格监督,科学组合,环环紧扣,就能控制好工程投入品质量,避免发生系统性质量变异问题,杜绝工序质量失常造成返工等现象发生。

2.3 及时开展工序活动质量检测

仪器、仪表使用具有科学、真实、规范等优点,能够有效防范主观误判。其使用必须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且常做性能检查,检测活动必须及时、经常开展,并对质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了解掌握工序质量状态。如若发现问题,就要认真研究分析积极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确保工序管理严格规范,质量自始至终正常安全达标。

2.4 合理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工序控制点应是影响工序质量的重点、关键部位或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只有在施工过程中对各个控制点加强管控,才能抓住要点,有效确保工序质量正常、稳定、达标。

3 工序质量控制点的设定

设定工序质量控制点,是按照工段质量特性值对整体质量影响的大小、重要程度来确立的。首先要对施工对象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按权重大小排序;其次要分析拟设立的控制点在施工中易出现哪些问题、原因何在?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管理措施加以预防和避免。

工序质量控制点就是施工管理的着力点、监测点。根据工程自身特点、类型、大小,视其重要性、复杂性、质量标准,可能是结构复杂的某个大型工程的分项目,也可能是技术水准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一建筑物构件或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某个关键环节或工序。结合施工管理实际,施工者、原材料、机械设备、施工程序、技术参数、工程环境等,均按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大小、轻重,可列入工序质量控制点实施重点监控。通常为:(1)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或环节以及隐蔽工程,如预应力结构的张拉工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架立;(2)施工中的薄弱环节或质量不稳定的工序、部位或对象,如地下的防水层施工;(3)对后续工程施工或后续工序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部位或对象,如预应力结构中预应力钢筋质量、模板支撑与固定等。这些质量控制点,不仅监理人员要明确知道把好关,参与施工人员也要熟练掌握,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落实,以保工序、工程质量全面实现优质。

严格管理施工者的行为,提高施工工作效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对某些工序或施工操作者的行为重点严控,防止因为人的主观因素发生意外或失误影响工程质量。如施工前要组织开展严肃认真的技术交底和技能培训活动,现场书面张贴或会议提醒施工应注意事项;事中对高空作业、危险作业、易燃易爆作业、大型构件吊装或多机配合作业,动作复杂且快速运转的机械操作,精密度高、技术难度大的工序,在危险地带或复杂环境条件下开展的施工操作,都要从人的生理特性、心理活动、技术能力、思想素质、身体状况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加强组织管理,因人使用,要求施工人员做到劳逸结合,精力集中、技能强硬,心理、身体状态良好,反应敏捷等,防止出现不应有的失误或事故。

严控施工中“物”的状态,确保正常安全稳定。在某些工序或施工操作中,应把“物”的存在或运行状态作为监控的重点。如仪器、仪表破损会影响测量结果;机具失灵或反应退缓会影响部件加工精度;砼块制作配合比、养护时间长短、温度高低会影响其使用质量;复杂施工环境中的大型设备失稳、倾覆,化学制品使用产生的毒气、腐蚀性,带电机具使用产生的振动、火花、冲击等,都会对施工场所中的人员产生危险性甚至带来某些危害;在立体交叉作业、多工种密集作业等过程中,常会因施工参与者一时大意或不慎发生危险损害或人身伤亡事故。因此,工序质量控制应根据具体实际,明确不同的监控重点或实施方案,多方并举狠抓监控措施落实,以确保施工安全正常高效推进。

4 结语

建筑工程是由人来建造、管理的,也主要用于人的生产生活场所,质量高低关系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丝毫马虎不得。而人常说,万年江山失于大意,千里之坝溃于蚁穴,“心细无大错”、“细节决定成败”,抓工程质量管理必须从工序管理抓起,严格要求,精心管理,认真负责,严把各个监控关口,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以确保整体工程质量实现优质目标,确保投资效益正常高效发挥。

论矿井掘进施工中的工序管理 篇4

关键词:矿井,掘进施工,工序管理

0 引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制定不好, 制度编制不合理, 工作运行起来就会错乱无序, 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煤矿复杂的生产活动中, 特别是在矿井掘进施工中, 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 一个矿井多支掘进队伍, 每支队伍运行的管理也是各式各样, 尽管结果都是为了掘进进度, 但有些队伍长久不出事故, 各项工作稳步开展, 而有些队伍经常出现问题, 工作开展起来摸不着头绪[1,2]。为进一步保证矿井掘进施工过程中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安全有序、繁而不乱、高效运行, 现提出新的管理方法—工序管理。该管理方法能够使得矿井掘进过程中各项工作工序化、程序化、固定化, 而且任务明确, 职责清晰, 标准统一, 奖惩合理, 可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确保现场工程质量合格, 文明生产达标, 持续不断改进矿井安全生产环境。

1 工序管理的含义

掘进施工中的“工序管理”就是将掘进施工中的每一项工作工序化、程序化、固定化, 从安全、进尺、质量标准化、机电管理、创新管理各方面制定每一道工序的标准, 形成一整套工序管理制度, 建立相配套使用的记录台账, 从而创造一个大工作环境。在如此工作环境下, 人员参与不同的岗位, 每一个岗位人员履行其责, 各尽其职, 通过严格执行每道工序既定的制度、各种记录台帐的规范填写及人员的相互监督、相互督促, 保证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总体工作有序开展[3]。

2 工序管理较传统管理的亮点

(1) 工序管理中定员、定岗、定编, 每项工作都有固定的人数, 固定的分数, 不会因为作业人数的增加而将分数增加。传统管理则是根据实际作业人数的不同适当变化。根据现场管理经验, 定编定员就是采取一定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 对确定的岗位进行各类人员的数量及素质配备。定编定员是一种科学的用人标准。它要求根据企业当时的业务方向和规模, 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本着精简掘进队伍、节约用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 规定各类人员必须配备的数量。

(2) 工序管理中公分分配合理, 完全实现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不劳不得。所有的职工入井后, 各干各的活, 干一份挣一份, 班后验收员根据每个人所干的工作量, 逐项计分相加算个人得分。传统管理则是“吃大锅饭”, 验收员算当班工作量的总分, 班组长根据每个人的表现算出系数, 按系数算出个人得分。

(3) 工序管理中班组长管理是“以管为主、以干为辅”, 高度重视班组长的班组管理, 能干的班组长是好班组长, 能管的班组长是更好的班组长。传统管理对班组长的重点放在能干, 在班组长的班组管理上的要求不高。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规定, 队干部、材料员值班时间为当日下午四点到次日下午四点, 在此期间, 值班干部、材料员要坚守岗位, 尽职尽责。

(4) 工序管理中验收员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是整个工序管理中的“灵魂”, 对验收员的选择要求从自身素质、责任心、为人处事等各方面综合考虑, 从而选择合适的人员。在现场, 验收员主要通过填写《安全质量验收班报》和《验收员交接班报》进行全盘管控, 严格验收每道工序, 验收及考核当班所有工作量及质量标准化。传统管理则对验收员的重视及要求不够高, 填写记录也要求的不严格。在具体管理过程中, 验收员必须尽到自己的工作职责, 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化标准验收。发现弄虚作假, 一次降0.2系数, 两次降0.4系数, 以此类推。

(5) 工序管理中对干部的系数公平进行二次分配, 每天由当日值班干部将每个下井跟班、地面上大班、开会、现场办公、值班的干部分别记录清楚, 月底算计总分, 根据个人得分计算二次分配后所得系数。传统管理则是干部系数不变或因为某一事件不到位、考核干部随意下浮系数, 不能做到公平合理。

(6) 工序管理中标准化的管理是要求“全员参与”, 人人都要树立标准化意识, 全班集体整改, 一次性达标。标准化作为班组考核的一大项, 且力度大, 有可能标准化不达标当班所有工作量几乎白干。传统管理中对标准化的管理则是抽调1至2人专门整改, 效果不好。

(7) 工序管理中对检修班的管理非常特别, 将检修班所有人员分成四大组, 机工组、电工组、风水管路组、皮带溜子组, 每小组设组长1名, 副组长1名, 配备专职的验收员1名, 对当班每个小组的工作标准及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验收, 不达标的、不合格的严格考核。传统管理中检修班未将所有人员进行分组明确, 人员时不时出现来回调动现象, 不能定岗, 并且无专职验收员对检修班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监督、验收和考核。

3 工序管理的特征

任何一种管理都有它的独特之处, 工序管理有9大特征:即固定性、工序性、安全性、时间性、质量性、闭合性、约束性、连续性、完整性。

(1) 固定性:工序管理要求定员定岗, 每个岗位人员都是固定的, 岗位系数也是固定的, 可以1人顶多岗, 干的多挣得就多, 干的少挣得就少, 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不劳不得。同一岗位人数越多, 平均到个人头上就越少, 同一岗位人数越少, 平均到个人头上就越多, 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调动了职工干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 机组司机既可以割煤也可以打眼支护, 1个人挣2个岗位的分;接溜槽定员4人, 若3人接槽按3个人分分, 5人接槽按5个人分分。

(2) 工序性:井下作业每道工序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比如在工作面上网前就必须执行好敲帮问顶, 在使用机组、钻车前就必须对机组、钻车进行认真检查, 在开关接火时就必须有专人看护上一级电源等等, 所有工序是不能颠倒的, 颠倒就容易出事故。工序管理对工序进行了规范, 各工种在各自岗位作业时, 都必须按照工序作业。

(3) 安全性:安全是附加于工序上的一种无形的枷锁, 每道工序有一定的要求, 执行好了每道工序就不会有事故。例如在看转载机机头时, 人员的站位不当很可能被煤 (矸) 砸伤。看转载机工序规定, 看机头人员必须站在皮带非行人侧, 而且只准有1个人看护。为了安全, 要求看机头人员距离转载机机头不得小于5 m, 任何人不准从钻车和转载机中间通过。

(4) 时间性:工序管理对割煤时间、支护时间、处理事故时间都进行了规定, 量化了每道工序的时间, 能够有效控制生产节奏, 同时也增强了地面对井下的控制, 就像一个“遥控器”在控制“电视机”。

(5) 质量性:工序管理对各岗位施工作业的工程质量和文明生产进行了具体规定和要求, 比如工程质量方面, 机组司机必须保证巷道的成型, 不能超宽也不能欠挖, 钻车司机必须保证锚杆预紧力矩、锚索预紧力达到规定数值;文明生产方面, 要求巷道内不得乱扔生活垃圾, 下料队送进去的材料当班必须码放而且挂牌管理, 浮煤清理后必须用扫帚扫一遍等。各工种有施工质量要求, 文明生产也有要求, 保证了井下质量标准化动态达标。

(6) 闭合性:凡事有因有果, 有始有终, 工序管理对所有工作都要求进行闭合, 有安排有落实。例如:在整改三定表时, 执行的程序是:检查-确认-收集-整改-复查验收, 验收完毕签字确认进行闭合。

(7) 约束性:为了保证工序管理的正常运行, 所有工序、标准都有考核, 进行约束, 如此能提高职工的责任心。比如班中没有经过跟班干部同意就私自上井的, 对责任者勾工销分;对不支护超高锚杆或锚索的, 扣除该班支护进尺, 等等。

(8) 连续性:工序管理对上一班没有处理完的问题, 下一班必须进行处理, 否则不得向前掘进;对未完成的工序、隐患进行认真交接, 处理完毕方可施工;对设备进行认真交接, 保证设备始终正常运转;岗位人员的相互交接保证了安全生产, 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

(9) 完整性:任何工作都要从头到尾做完, 前不露头, 后不露尾, 始终是周而复始。比如值班干部值一天班, 必须将当天的三定问题处理完毕, 需要落实的工作落实到位, 各项记录填写完毕, 次日按照程序主持开碰头会, 然后才能交给下一个值班;巷道必须每整排都支护完毕, 包括超宽、超高, 方可向前掘进, 否则必须停下来处理。

4 结语

工序管理这种系统的管理方法, 较传统管理是有先进性的。在安全方面, 杜绝了瞎干、蛮干现象;在进尺方面, 使得掘进进尺稳步提升;在质量标准化方面, 极大提高职工标准化意识及现场标准化水平;在机电管理方面, 有效降低机电事故发生率;在管理创新方面, 激励干部、职工多想办法, 多搞小发明。总之, 工序管理的优势有很多方面, 对矿井掘进安全施工起到了保护和促进作用, 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平安符”。

参考文献

[1]聂凤祥.优化矿井掘进管理的创新实践[J].山东煤炭科技, 2014 (12) :31-32.

[2]孙伟诺.大型工程项目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工序管理学习心得之一 篇5

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7月6日拿到“工序管理讲课安排表”,今天由我给大家讲“工序管理”,心里很忐忑。特别是作为“工序管理”的发明人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在场,权当是一种对“工序管理”认识、体会的工作汇报。就“工序管理”在公司推进这一课题,我非常愿意借今天的机会来和大家进行交流。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各系统的正常运行均是由不同单元横向和纵向有效的管控来实现的。在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现场有瞎干、蛮干、不知道怎么干、知道怎么干也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扯皮、相互影响、效率降低、以权压人,甚至出现倚强凌弱的现象,想管就管、有管无理、简单粗放、干群关系紧张、不正之风漫延、拉帮结伙、人情管理等等。造成开工率低,均衡生产组织困难。

面对以上出现的问题,作为各级领导层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但回头来看,采用的管理方法存在片面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以包代管的问题;重制度轻考核的问题;不严、不细、不实的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在关键系统和关键环节中首先表现出来,从而影响整体利益和总体目标的实现。

工序管理法,是通过对生产单元中按照工艺要求对工序进行细化分解,解决了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和干好(干坏)怎么办的问题;解决了合理分配问题;解决了“公开”、“公平”、“公正”的问题。

俗话说的好:人叫人干人不干、制度调动千千万。工序管理法恰恰是一个严谨的,通过民主集中体现出来的符合最现实、最切合实际和简单明了的一种管理方法。工序管理法给了大家一个“理”字,是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平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行政组织职能达到了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参与监督、全员形成合力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个单位的关键系统和关键环节往往在基层。基层的作业员工由于背景、文化等不同,认的就是一个“理”,认的就是公平,希望的就是公开、公正。所以说工序管理属于顺民意者昌,从而达到干群和谐、企业和谐。所以说工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顽强的生命力。

一、什么是工序管理

把所有的管理细化、量化在细节上、工序上,并与经济挂钩的一种管理方式。工序管理对事不对人。

就煤矿生产而言,其系统环节是一个复杂的工序过程。各个工序之间的交接,特殊工序和关键工序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矿井的安全生产。

工序管理是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是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形成,并用于指导生产的,集岗位责任制、安全责任制、质量责任制、经济责任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科学管理模式。是提高全员安全能力,队组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推行工序管理能达到固化安全行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增强安全意识、规范作业程序,是提升矿井安全能力、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和保障。

二、工序管理的编制

工序管理能否有旺盛的生命力,关键看工序标准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因此,工序管理标准的编制是基础。首先由各单位组织队干部、技术员、班组长、有经验的老工人共同编制出适合本单位的工序管理标准初稿。其次再由生产、安全、机电、调度、通风各职能科室进行会审。在会审过程中,单位人员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对工艺过程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每一步操作进行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深入论证,确保工序标准符合各工种、各岗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做到科学、规范、全面、细致、合理。同时,还要在广大职工中认真征求意见和建议。只有经过反复的推敲和修改后,才能最终形成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行之有效的工序管理标准。

工序管理标准不能照搬使用。因为装备不同、作业条件不同和受到职工素质、组织形式的不同。在一个单位的次要矛盾,可能上升到另一个单位的主要矛盾,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三、工序管理的内容

工序管理主要包括:工序内容、操作标准、质量标准、定额标准和考核标准五个方面的内容。

工序内容是解决本职本岗当班干什么的问题。详细制定工序的起止范围、时间、区间、数量、限度,界限清晰明了。

操作标准是解决本职本岗当班怎么干的问题。主要依据行业规范、规程、规定制定。

质量标准是解决本职本岗位当班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主要按照质量标准化及其考核办法中工序成果应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规定,包括程度和时限是检查考核的主要依据。如果将工作质量定位成一种“产品”的话,就是不向下一道工序提供不合格的产品,这里强调的是我们把工作质量定位为产品,是工序管理的又一大特点。

定额标准是解决完成本职本岗当班任务的劳动报酬问题。明确规定了按照工序操作标准达到工序质量标准,完成工序内容应得到的报酬。具体以工分定额表示,重点体现工序之间的工时比例。除特殊岗位、特殊工种之外的工作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考核标准,准确地说是考核执行办法。维持工序管理体系运行的细节规定,必须明确单位一把手是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组织制定)、公安局长(制度的执行监督)、监察院院长(制度的纠编者);

班组长先使现场指挥权;验收员行使分配权;岗位职工负责上道工序的验收,本工序的执行,严格交接票制度(双方签字)。

两权分离、班清班结、张榜公布、限时受理等。

以上五个方面是工序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一个非常系统、全面的有机统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在关联、相互制约。总体上讲,工序管理的五个方面有内容、有标准、有方法、有考核,使职工对当班任务有了非常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每个人都严格执行和落实,必将推动整体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四、工序管理的特点

由于工序管理制定由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者联合把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标准的先进性、规范性、合理性和对现场工作的指导性。

工序管理充分体现了系统管理的原则:考核具体、分配合理。深入浅出工序衔接自然、实用性和操作性大大增强。解决了长期以来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各种责任制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现场管理工序无章可循、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老大难问题。

工序管理不仅有工序质量标准、而且具有工作质量标准。既有工序之间的相互制约,又构成全点全过程封闭的制约保证体系,确保了各工种和岗位当班任务的高效完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管理方法标准化即管理层次、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均有明显的标准。

2、基础标准规范化即各种操作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3、工作时间标准化,即按时进入工序且每道工序的安排合理有序、环环紧扣。

4、工序程序标准化即有效地保证了人与设备的安全,使质量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经济责任制、安全责任制充分落实,使质量保证体系更加完善。做到事事有标准、项项有规范、条条有细则、件件有考核、好坏有奖惩、人人都平等。做到工作有程序、程序有标准、标准有实施、实施有检查、检查有考核、考核有奖惩。

五、开展好工序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工序管理是一把手工程、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必须亲自抓,才能有效开展。

2、成立专门机构重点抓。

3、工序管理和其他制度一样,最终的效果如何,关键在落实。

4、认真编制,保证岗位的全面性、标准的正确性、范围的合理性、投入的前瞻性、执行的坚决性、考核的严格性、坚持的长期性、文化的先进性。认真制定工序卡,强调上、下工序的检查,确定互检项目,双方签字认可。

5、指挥权与分配权的分离,加强考核兑现、班清班结、张榜公布。

总之,推行工序管理,根本在制度,关键在领导,成败在考核。推行工序管理同样需要严、细、巧、实、争、同、竞、创八字工作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动力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

以上对工序管理的宣讲,只是本人对工序管理的一种思考和认识,不足之处请各位在座的领导批评指正。

降低烧结工序能耗生产实践 篇6

摘 要:文章介绍了汉钢烧结通过设备改造、改善工艺,成功促使烧结工序能耗由59.30 kgce/t降低至47.18 kgce/t。

关键词:烧结;工序能耗;设备改造;改善工艺

中图分类号:TF0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4-0177-02

1 概 述

节能降耗无论是对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是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烧结工序作为钢铁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其工序能耗约占钢铁生产总能耗的10%[1],工序能耗成本约占烧结矿总成本的9.3%。

因此作为烧结工作者,在确保烧结矿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降低工序能耗以促进烧结矿成本降低一直是我们攻关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烧结工序能耗主要包括固体燃料、煤气、电、水、蒸汽、氮气、压缩空气等消耗。其中固体燃料、煤气、电约占烧结总能耗的97.5%,为此,汉钢烧结自投产以来,以降低上述三项指标消耗为主要目标,通过设备改造、改善工艺进行挖潜降耗,降低成本。

2 设备改造

2.1 主抽风机变频改造

主抽风机是烧结厂用电最大的设备,其电耗一般占烧结用电的50%。烧结过程中,由于原料配比或过程变化等各方面原因会引起工况波动,需要对主抽风机风量进行调节,我厂初期通过调节主抽风门来调整主抽风量,这种方式必然不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鉴于此种情况,我厂对烧结一、二期主抽四台风机进行了变频改造,由传统的风门开度调节风量改为调整主抽工作频率调节风量,有效节约了烧结电耗。随后,又对一、二期机尾除尘和筛分除尘这三台功率较大的风机进行变频改造,减少了电量消耗。见表1。

2.2 余热发电

烧结过程中排放的热量约占总能耗的49%,在冷却过程中,每吨烧结矿通过冷却空气带走的热量约为0.55~0.63 GJ,占烧结总能耗的30%左右[2]。我厂于2014年建成余热发电项目,分别对环冷机一、二段热废气以及大烟道机尾后5个风箱处的热废气进行回收,通过余热循环风机进行余热发电,最后又通过余热循环风机将冷却后的低温废气送回至一、二段环冷机以及大烟道中部继续使用,不仅实现能源二次利用,同时改善了现场作业环境。

余热发电项目投用后,为提升环冷中烟气热量,烧结一、二期环冷各关闭一台冷却风机,降低电单耗1.6 kWh/t,同时因余热回收补偿工序能耗约10 kgce/t。

2.3 环冷密封改造

我厂一期环冷机为台车底部鼓风冷却,台车与风箱之间采用胶皮密封。在环冷余热发电投用后,胶皮易在高温段发生变形脱落,造成密封效果差,冷却效率下降,降低余热发电效率,导致环冷风机电单耗增加。

针对以上问题,我厂对一烧环冷机进行包容式机械密封改造。由固定在台车底部的动滑道和环冷机机架上的静滑道在弹簧压紧力的作用下相互贴紧,达到密封效果。经过投用验证,此处改造达到预期效果,环冷机漏风率降低90%以上,风机可以降低负荷运行,冷却效率提高30%以上,同时热风回收率高,蒸汽锅炉的产气量因此增加1 t/h,余热发电量也因此提升,年产生效益400万元左右。

2.4 更换新式点火炉

我厂两台烧结机投产时使用的点火炉由于质量问题频繁出现预制块下沉及炉顶漏火现象,每次检修都要对漏火点重新浇注、耗工耗时,且在使用期间煤气消耗高达20 000 m3/h,煤气消耗较高。

针对上述因素,我厂利用停机大修时机,分别对两台烧结机的点火炉进行了更换。此次更换改变了旧点火方式,降低了炉膛高度,重新对烧嘴进行合理排布配置,同时利用点火前约2 m2的面积对烧结料进行预热,提高点火可靠性;并将点火炉延长2 m,给烧结矿提供了足够保温时间。新式点火炉使用后,煤气消耗降至16 000 m3/h,月节省成本约20万元。

2.5 烧结机抽风面积扩容

受原料中粉矿比例低以及漏风大的影响,烧结机利用系数最高仅为1.21 t/m2·h,不利于烧结矿入炉率提升以及工序能耗降低。为此我厂陆续将两台烧结机尾部密封板后移1.5 m,烧结有效抽风面积因此提高5 m2。据初步统计,烧结矿产量每月可因此提升约8 000 t,工序能耗降低0.12 kgce/t。

3 改善工艺

3.1 厚料层操作

料层厚度增加,料层整体的蓄热能力增加,有利于燃料的充分利用,降低燃料消耗。同时下层烧结矿可以获得更高的烧结温度,生成更多的液相,粘结相的增多,有助于提高烧结矿整体强度。

厚料层操作主要受制于透气性差的影响,为此烧结厂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加大粒度较大的粉矿配加比例,粉矿配比由最初的35%提升至65%,提高混合料的透气性;

②对二次配料返矿洒水,以增强其成球核心作用,并多次调整制粒机转速,提升混合料3 mm~5 mm粒级;

③改进平料器,在平料器前后方两端分别加装小托辊作为压料辊和制粒机废旧衬板压条作为小平料器,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台车两侧的压料强度,抑制台车边缘效应,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平整料面,有利于实施厚料烧结;

④加大七辊布料器日常维护,确保混合料粒度偏析布料;

⑤将铺底料厚度由70 mm下调为40 mm, 从而降低铺底料单耗,避免成品烧结矿再次参与物料循环。

⑥将点火温度从1 050 °降低到950 °,防止料面过熔,依靠厚料层的自蓄热能力,同时也降低了煤气消耗。

通过上述优化措施,料层的透气性得到明显改善,料层厚度由600 mm提高到750 mm,流量最高达到了540 t/h,利用系数达到1.41 t/m2·h,同时降低固体燃料消耗约15 kg/t,均达到投产以来的最好水平。目前,我厂正在向800 mm的料层厚度攻关。

3.2 混合机加装热水箱

混合料温度是制约烧结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混合料料温达到露点(65 ℃)以上,能显著减少料层中水蒸气冷凝形成的过湿现象,有效降低过湿层厚度和过湿层对气流的阻力,改善料层透气性,提高烧结生产率和降低燃料用量。

鉴于此,我厂设计建造混合机热水箱,采用蒸汽将水箱内水温加热至 v90 ℃,然后再通过输送泵输送至混合机加水管,不仅稳定了加水压力,同时促使混合料温度由40 ℃提升至55 ℃,最高近 65 ℃,燃料综合配比因此降低约0.2%,降低固体燃料消耗约3 kg/t。

3.3 热风烧结

针对烧结机上部料层热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从点火炉助燃空气管道引出富余热空气至点火炉后的保温罩里,使通过料层的气流温度升高,上部料层的烧结温度升高,减少了上、下层的温差,同时降低了固体燃料消耗,返矿率也得以降低。热风烧结投用后,固体燃料消耗降低了2.1 kg/t,返矿率降低1%,年产生效益512万元。

4 取得的效益

汉钢烧结降低工序能耗前后对比,见表2。

5 结 语

汉钢烧结是一个年轻的企业,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成功促使烧结能耗由59.30 kgce/t降低至47.18 kgce/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艳丽.烧结工序节能降耗的技术措施[J].冶金能源,2010,(9).

工序管理 篇7

我公司的工序质量指标异常信息原先是通过三联的纸质《工序质量指标异常通知单》, 在化验室和中控室之间进行传递。该单据首先由化验室质检人员根据化验结果填写工序质量指标异常情况, 然后人工送至中控室, 由中控室相关操作员完成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的填写, 同时工艺技术员要对操作员所填写内容进行审核和追踪, 最后再将该单据送回至化验室。

该管理方式存在如下弊端:

1) 纸质单据不易保存和查询, 容易丢失, 填写出错后不易修改, 且造成纸张浪费。

2) 纸质单据无论是手工填写还是人工传递, 都存在可靠性差、工作效率低和可追踪性差的问题。

3) 工艺技术人员无法实现对工序质量异常情况进行实时追踪, 不利于工艺管理效率的提高。

2 解决方法

针对此种情况, 笔者利用VB 6.0编程软件和SQL Server2000数据库开发了一套《工序质量指标异常通知单管理系统》软件, 实现了公司工序质量指标异常信息的信息化管理, 实现了《工序质量指标异常通知单》在公司不同部门之间的电子化传递、查询、浏览及打印。软件支持网络数据库, 具备人性化操作界面, 功能全面, 操作简便快捷, 可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 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提高工作效率, 解决手写纸质单据以及人工传递的可靠性差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同时避免了纸质单据不易保存、不易查询、容易丢失的缺点。

新建通知单界面见图1, 填写纠正措施界面见图2。

1) 针对弊端1, 开发了一套软件, 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软件根据纸质单据的版式预制好单据界面, 用户可将原本以纸质保存的信息通过软件将其保存到统一的数据库中, 同时, 软件内置人性化的查询功能, 方便不同用户查询工序质量指标异常信息。

2) 针对弊端2, 该套软件实现了《工序质量指标异常通知单》在化验室与中控室之间的电子化、自动化传递, 即化验室生成并保存新的通知单后, 通知单会自动传递到中控室的计算机上, 并且软件会及时自动弹出提醒界面, 提示新的单据到达, 以提醒中控操作员及时完成单据相关内容的填写。此外, 软件能够自动保存《工序质量指标异常通知单》的生成和完成时间, 以对单据的时效性进行追踪。

3) 针对弊端3, 该软件充分利用公司现有局域网和计算机资源, 实现软件用户根据其所拥有的权限, 可在公司局域网内任意一台计算机上登录该系统, 便于相关人员实时查阅、掌握工艺异常状况, 以及时追踪、分析工艺质量, 提高工艺管理效率。

此外, 该软件还具备自动记忆功能, 能够根据用户的输入内容进行自动甄别并保存, 以方便用户在下次输入相同内容时, 可在软件提供的列表框中选择对应的输入内容, 而无需重新输入;具备错误提醒功能, 在用户输入相关内容后, 软件会判断用户的输入是否符合要求, 对不符合要求的输入项, 软件会显示错误信息, 并定位到出错位置;具备签字功能, 具有单据填写权限的用户拥有独立的签字密码, 保证单据填写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运行效果

工序管理 篇8

1 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都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技术呈现不断革新的态势, 通过不断的探索, 我国的电子产业取得了不断的突破, 众多电子品牌在不断优化与完善, 例如国产电子品牌华为、红米、OPPO等品牌, 近两年的发展态势很是令人欣慰, 国产电子产品虽然与美国的“苹果”、韩国的“SAMSUMG”无法匹敌, 但是相对于以往取得了质的飞跃。对于电子产品而言, 产品的性能、质量非常关键, 其与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存在着直接性的联系, 因此, 强化对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关键。如今, 电子产品不断普及的今天, 诸多企业为了从中获取经济效益, 在生产中工序控制力度不够, 生产与加工的质量控制意识不强, 导致电子产品的性能、质量较差, 影响产品品牌的口碑, 制约着电子商品经济的发展。

2 影响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人为因素

在电子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工序处理不严谨, 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其中人为操作与意识是重要原因[1]。人是产品生产与加工的执行者, 其决定着工序操作的规范性, 但是由于工作人员专业性差和工作态度不严谨, 在操作上不够规范, 缺乏足够的责任感, 生产操作熟练程度不够。如在进行手机产品芯片的设计时, 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 芯片制作工艺出现错误, 导致芯片不能正常工作, 影响着电子产品的质量。

2.2 设备因素

电子产品的研制, 需要具备相应的设备支持, 若设备的工作性能下降, 在工序处理上会存在欠缺, 设备出现故障会直接影响工序的质量。设备故障的出现, 主要是由于前期的设备管理力度不足, 使用前未做好设备性能检测工作, 导致在使用过程中, 设备出现故障, 进而影响工序的开展。

2.3 材料因素

材料是构成电子产品的单位元素, 材料的型号、规格、质地等都会对电子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工序构成威胁[2], 很多企业为了减少在材料上的支出, 大都利用劣质材料来代替优质材料, 进而影响着材料在生产工序中的利用价值。常见的电子材料有介电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与铁电材料、导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等。若选用劣质材料进行电子产品的合成, 定会影响产品性能, 超出前期对产品性能的评估, 影响着产品的应用价值。

2.4 生产工艺因素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秘诀, 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竞争力, 生产工艺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在生产加工工艺中, 由于工艺本身存在不足或加工人员的操作不规范等, 都会影响生产工艺的施展, 是生产工序质量控制中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及管理措施

3.1 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加工团队

对于电子产品而言, 生产工序质量控制是关键, 其关乎着电子产品的性能与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生产工序操作的规范性, 应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加工团队, 发挥员工的专业化操作技术, 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强化对员工的教育工作, 提高员工的质量控制意识。强化对电子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应针对电子生产与加工的过程中进行模拟, 建立一整套的设备操作体系, 严格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 且操作人员必须保证持证上岗, 若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操作证书, 是无权参与到生产工序中来的, 是对操作人员的基本要求。电子产品对质量的要求很高, 应始终保持着“零失误、零缺陷”的态度, 强化质量控制意识[3], 及时对员工进行技能考核, 优胜劣汰, 保存最为优质的操作人员, 组成更具实力的操作队伍, 为生产工序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提供重要条件。

3.2 构建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强化对生产工序的要求与规范, 应制定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制度, 将生产工序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列入到规章制度中, 有利于生产工序的不断完善, 能够严格约束操作人员的行为, 保证工序操作的规范性。在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中, 应设定质量控制关键点, 机械设备、操作流程和工装进行重点管理, 管理组与技术生产部门建立联系, 共同来维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规范性。例如, 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 在进行流水作业时, 由于工作态度不严谨, 导致部分电子半成品未嵌入一定的零部件, 且工作相对懈怠, 并未发现, 最终进行电子产品检验时, 发现零部件缺失, 属于劣质产品, 电子产品的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会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一旦发生此类问题, 应严格对操作人员进行处理, 因电子产品的成本较高, 应严格而谨慎的进行工艺的控制, 不得有一丝的懈怠, 借助质量管理制度予以约束,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惩处力度, 以警示他人。

3.3 加强对材料与设备的全面管理

电子产品的价格相对昂贵, 其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是由高成本的材料经过加工与合成而制成的, 通过一定的设备支持进而形成电子成品。加强对生产工序的质量控制, 应从材料与设备两个方面着手, 规范材料的型号、规格和质地等, 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检测。材料质量的控制, 应从采购方面着手, 对采购程序、进货时的检验、入仓库、保管以及使用等都要实现精细化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材料质量控制体系, 其是电子产品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在电子产品质量控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各种材料的规格、质地等都要符合我国的国家标准, 强化对半成品或材料的技术检验, 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批次和序列号才可使用, 一旦发现不合格者, 应及时摒弃能保证工序的正常实施。在设备管理方面, 为保证设备性能的发挥, 应及时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 及时对设备进行零部件的性能检测, 对设备进行清洁、检查、润滑、紧固等, 保证设备的使用质量, 延长设备的使命寿命, 排除工序质量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工序质量控制重要性的分析, 了解到电子产品的质量控制要点何在, 若想增强电子产品的性能、质量, 延长使用寿命, 应强化对每道工序的控制与完善, 将质量控制作为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应建立生产管理制度, 增强操作人员的专业性, 设置生产与加工说明书, 严格控制机械设备的质量, 做好日常的管理与维护等, 为生产工序质量的控制工作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丽.电子产品生产的工序质量控制与管理[J].电子质量, 2011, 4:49-52.

[2]杨帅玲.浅析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及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24:227.

工序管理 篇9

关键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序管理,质量控制

1 为何要控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工序质量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工序质量是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建筑部门如果想要在各项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工作流程, 保障工序的制度化。工程的建设质量需要合理有效的工序作为前提。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 在工程还没有开始时就对工程进行认真的检查, 对工程的各项细节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只有符合制度化的规划才能够对工程的进程进行规范;其次, 在质量的监督管理方面确定明确的规章制度, 只有明确的规定才能够有效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 保障工作在制度的规范下进行;再次, 加大对各类原材料的质量的检测力度, 对于各种原材料进项全面的规划, 只有有效的质量监督才能够促进企业管理的顺利进行。总之, 只有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才能够保障工程的最终完成, 实现合理有效的质量保障。

2 工序质量控制的内容要求简介

(1) 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种规范进行, 防止违规现象的发生, 对于违反规定的人员给予处罚, 保障工程的完成质量。

(2) 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为了保障工程的质量需要将所有的工作全面落实下去, 不能懈怠。如果在某个环节上出现违背原则的情况就会造成工程的质量情况。主要是需要对工程的首要的是要将质量意识提高上去。只有员工将质量安全的意识提高上去才能够在工作中将严格的质量标准做到严格的执行。

(3) 加强对工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只有对各个不同的工作程序进行监督才能够真正将严格的工作方式进行实践, 才能够保障工程的完工。

(4) 保障工序处在良好的发展状态。只有在工序处在比较稳定的发展状态之下, 才能够进行比较有效的管理。

总之, 以上4个方面是工序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只有比较合理有效地进行落实, 才能够做到工程质量安全的有效性实施。

3 工序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工程质量的控制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保障工程的总体质量的基本前提是需要严格按照工艺的要求进行操作, 只有严格的质量要求才能够保障工程质量的保障。

(2) 对于会影响到工程质量的一系列因素进行逐项的排除, 避免任何会妨碍到工程质量的因素存在。只有创造比较合理和有效的工作环境, 才能够促进质量的改善。

(3) 对于工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检测, 只有对各项工程的操作质量进行及时检测, 才能够保障工程的优质的质量。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部分, 需要有效合理的规范。

(4) 实行工程质量的控制, 对于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全面的控制, 将工程质量的标准控制在比较严格的范围之内。

(5) 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需要对工程施工的历史材料进行收集, 合理分析工程的背景环境, 这能能够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有效性分析。在施工的质量保障方面一定不能忽视对于历史材料的分析和整理, 因为工程的历史资料对于工程的施工能够提供很多有效的资料, 为工程的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方便条件。

4 关于控制点对于质量的作用分析

4.1 材料控制对质量的作用

对于工程的进行时间控制点的选择, 对于工程质量的控制点的掌控都和材料的控制密切相关。如果在某个环节上出现违背原则的情况就会造成工程的质量情况。主要是需要对工程的首要的是要将质量意识提高上去。只有员工将质量安全的意识提高上去才能够在工作中将严格的质量标准做到严格的执行。关于材料的控制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也会是相当有意义的方面。

4.2 关于控制点设置对质量的作用

质量的控制点的设置设计到了很多的问题。控制点的设置对于工程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加强对工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只有对各个不同的工作程序进行监督才能够真正将严格的工作方式进行实践, 才能够保障工程的完工, 保障工序处在良好的发展状态。只有在工序处在比较稳定的发展状态之下, 才能够进行比较有效的管理。控制点对于保障质量的作用不容忽视, 对于工程有效保障质量起到主要作用。

5 工序质量控制的策略分析

5.1 加强对材料的控制

各类工程材料是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 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 采购和使用的工程材料质量必须符合标准规定, 并严格检验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入现场的工程材料, 必须要有产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 并应符合设计规定要求。同时, 还应注意设计、施工过程对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的合理选用, 不能混用。

5.2 加强对人的管理

要控制施工质量, 就要培训、优选施工人员, 加强质量教育, 提高所有参加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人员要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 以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施工组织、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的能力。施工过程中还要坚持动态监控, 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要加强管理力度, 全天候旁监, 做到“五勤”:即眼勤、手勤、腿勤、口勤和脑勤;要加强现场巡视, 量测检查, 并通过现场巡视, 实地的测量结果和数据, 来检查和判断工程质量, 以所测数据来评定质量等级。

5.3 加强工序质量的检验

工序质量的检验, 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对工序操作及其完成产品的质量进行实际而及时的测定、查看和检查, 并将所测得的结果同该工序的操作规程及形成质量特性的技术标准进行比较, 从而判断是否合格或是否优良。工序质量的检验, 也是对工序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工序活动的效果, 归根结底就是指通过每道工序所完成的工程项目质量或产品的质量如何, 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6 结语

综上所述, 近几年城市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 这也使得工民建筑中所涉及的施工问题更加复杂我们要想保证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对工程的工序管理问题起到足够的重视, 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有序进行, 使工程质量得到更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杨军.试论工民建施工的工序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6) .

工序管理 篇10

在大批量生产方式下,过去基于休哈特管理图的SPC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呈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1~3],企业已开始打破以往单一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中小批量的生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因为在相同工况下的同一种产品的数量非常有限,很难保证以往SPC所要求的样本容量,所以面向中小批量生产的统计工序监控不能照抄过去基于休哈特管理图的SPC[3,4]。

为了将SPC技术继续用在中小批量的生产中,这些年发明了多种新的面向中小批量生产的管理图。这些管理图技术主要的一个不同是把质量监控的焦点转向生产过程的数量值,工序过程模型的质量管理图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CUSUM管理图(累计和管理图)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CUSUM管理图的主要优势有:1)提高了识别工序波动的能力,对小的过程质量漂移更具敏感性;2)可以解决过程数据的局部错报问题。

CUSUM管理图的工作原理是:

以量值的时变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史数据来得到工序过程模型然后用过程模型设计监控界限监控将来的数值变动其目的是通过对数据的过程信息加以累加,将过程的小偏移累加起来,实现放大的效果,提高对过程小偏移的敏感性。累计和管理图(CUSUM管理图的理论基础是序贯分析原理中的序贯概率比检验。

CUSUM管理图由佩奇(PAGE.S.)首先发明,其计算模型的表达式是:

Z(t)=Y(t)+Y(t-1)+……+Y(1)(1)

其监控界限为:

其中,SH(t),SH(t-1)是t时间和t-1时间的量值上限,SL(t),SL(t-1)是t时间和t-1时间的量值下限,YH,YL是标准化量值,KH,KL是基准量值。

若Z(t)超出监控的界限,则判定工序失控,反之判定工序受控。CUSUM管理图的执行效果直接受控于基准值KH、KL,一般取YH=(1-s)KH,YL=(0.2s+1)KL,SH(0)=SL(0)=(s*ln(1/))/K,KH=0.50,KL=2.50,α=0.5%,K=1,这里s是标准偏差。

CUSUM管理图的主要缺陷是:

管理图的计算和执行繁杂,因此在过去因受计算机发展的限制,CUSUM管理图的用途也受到限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它在生产制造之中的广泛应用,从数据计算,图形描画,图形在线更新,尤其是依据监控界限(V型模板)的失控检验都可以实现自动化。由此以来,CUSUM管理图的用途将是越来越广,将成为面向中小批量生产的一种主要的质量管理图技术。

2 CUSUM管理图工序过程在线监控软件的设计和仿真实验

2.1 CUSUM管理图工序过程在线监控软件的设计[4~7]

JAVA代码CUSUM管理图工序过程在线监控软件的设计用的是统一建模工具,从分析、设计至编码实现用的图形视图主要有:类结构图,对象图,时序图。这里主要讨论对象图,时序图和程序框图描述。

JAVA代码CUSUM管理图工序过程在线监控软件开发应用了Java来开发,其中的类主要用的是工具本身的类,其主要的对象图如图1所示。其主要活动的执行时序如图2所示,其中,(a)是用历史数据画管理图监控界限(V型模板)和曲线的执行时序,该活动主要对象btnRun B U T T O N,s_v a l u e T E X T F I E L D,t v t a TEXTAREA,model11_CUSUMc o ntr olc h a r tCa nv a s C A N V A S,其中接口是ACTIONLISTENER。(b)是在线监控的执行时序,该活动主要对象Timer:THREAD,me:THREAD,btnCtrl:BUTTON,tvtaCtrl:TEXTAREA,model11_CUSUMcontrolchartCanvas:CANVAS,其中接口是ACTIONLISTENER。

CUSUM管理图工序过程在线监控是由多个类来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类Model11_CUSUMcontrolchartCanvas有多个方法(成员函数):public double valuetodraw(int tl),public void paint(Graphics g),public void setTV(int parameter_tv),public void set_s(double parameter_s),public void set_size(int parameter_tv_enlargesize),public void setTSV(String parameter_SV),public void setType(String parameter),public void setT_getValue(String parameter1)。在这些个方法当中,尤其重要的是p u b l i c v o i d setT_getValue(String parameter1)和public void paint(G r a p h i c s g)。其中,图3是量值数据获取(Model11_CUSUMcontrolchartCanvas.setT_getValue())的程序框图,图4是画图程序(Model11_CUSU-McontrolchartCanvas.paint())的程序框图。

2.2 CUSUM管理图工序过程在线监控软件的仿真实验结果

面向中小批量生产的JAVA代码CUSUM管理图工序过程在线监控软件仿真实验条件是:IBM个人计算机,支持分布式技术体系的多页面浏览器和WindowsXP。仿真实验数据是:机床加工工序之中的数据,其公差中心是0.0。实验过程:先用15个数据做历史数据画管理图的监控界限,然后再用2个数据实施其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结果:如图5所示。在图中,WEB界面的上面是更新的管理图图形曲线和工序状况信息,下端是数据录入框,左为采集的历史数据,右为仿真的实验数据。

这里的CUSUM管理图工具,其上下监控界限(UCL,LCL)用V型模板来实现。在图中,曲线显示了管理图数据的变化状况,V型模板实现数据变化状况的失控检验(概率0.5%)。由此,不仅能通过看曲线得知大概的工序状况信息,并可在图形的上面得到更确定的实际工序状况信息。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面向中小批量生产的JAVA代码CUSUM管理图工序过程在线监控软件是正确的、有效的和可用的。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知识经济、高新科技、机械制造.中国机械工程,1999,10(3):15-19.

[2]谭汝谋.为提高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而共同努力[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4,(5):49-51.

[3]龚益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谭李孟清,周丽,江涌涛,张春良,唐卫东.以管理图工具为基础的工序过程实时监控.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6.

[5]张春良.数控铣床仿真系统[J].机床与液压,2001.172(4):102-103.

[6]TanLi Mengqing,Zhou Li,Jiang Yongtao,Zhang Chunliang,Development and simulated test of WEBSPC system,Pro-ceedings of IDMME-Virtual Concept 2008,Beijing,China,October 8-10,2008.

吃果蔬前最重要的工序 篇11

红薯、土豆、荸荠、白果等果蔬的表皮可能含有害物质或者致病菌,因此吃前最好先削皮。如果担心苹果、梨等水果有农残风险,但又想获得果皮的营养,可以在认真清洗后,削掉果柄和果蒂,因为水果两端凹进去的部分是农药残留最多的部位。小叶的菠菜、茼蒿、鸡毛菜、小白菜、油麦菜等绿叶菜,可以将根切除,先放在水里浸泡,抖动清洗后,再用流水冲洗。

对于那些不能削皮的水果如葡萄、草莓、杨梅、桑葚、蓝莓、樱桃、红提、李子、山楂、杏等可通过用流水冲洗的方法去除表面的微生物、农药残留以及泥沙。包叶类蔬菜如卷心菜、生菜、大白菜等,可将外围的叶片去掉,采用冲洗的方法进行洗涤。

猕猴桃、桃子等水果因浑身长有毛,在清洗之前,可先用小刷子将毛刺刷掉,再用流水冲洗干净,不然毛很容易粘到果肉上。黄瓜、青椒、胡萝卜、苦瓜、南瓜等,可以用柔软的刷子刷洗后冲洗干净即可。

某些果蔬放入开水中焯一下,即可去除其表面90%以上的农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菜花等焯过后口感更好;菠菜、竹笋、茭白等含草酸较多的蔬菜也最好焯一下,因为草酸在肠道内与钙结合成难吸收的草酸钙,干扰人体对钙的吸收;大头菜等芥菜类的蔬菜含有硫代葡萄糖苷,水焯一下,水解后生成挥发性芥子油,味道更好,且能促进消化吸收;马齿苋等野菜焯一下能去除尘土和小虫。

菠萝中有一种蛋白酶,如果直接食用,轻则刺激口腔黏膜,使人口唇发麻、发痒甚至红肿,重则出现腹泻、呕吐或头痛等症状。因此,吃菠萝前必须要用淡盐水泡。浸泡时间以半小时为宜,如果时间不够长,菠萝蛋白酶还没完全破坏,口腔皮肤幼嫩的孩子尤其容易发生过敏;时间太长也不好,会造成营养的过多流失。另外,如果担心樱桃和杨梅等水果中有虫子,也可以吃前泡一泡。

(摘自《生命时报》)

工序管理 篇12

某矿井于2005年6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 2009年5月10日竣工投产。2010年矿井共生产煤炭503.6万吨, 实现利润101528万元, 机械化程度达到100%, 是集团的主力矿井之一。矿井经营目前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 陆续建立了九大体系, 运行了十大市场, 完成了市场化管理总框架体系的搭建, 实现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市场化全覆盖。但作为一个新矿井, 面临着新员工多, 工作经验缺少, 各项工作标准、管理标准不规范的情况。全矿正处于安全、产量、进尺等各项指标圆满完成的同时管理模式急需完善的时期, 急需要一套保持企业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的管控模式。

二、标准工序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 不利于作业效率的提高

现行的作业方法不一定是最好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来做同一项工作, 效率和品质差异大。该矿职工大部分是新员工, 老员工来源也很复杂, 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差距很大。在实际工作中, 生产作业都是依靠工人自身的经验和直觉来决定生产作业方法, 而并非采用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作业方法。同样一项生产作业, 不同的班组, 甚至是同一个班组中不同的工人, 他所采用的程序、方法和使用的工具、消耗的材料也各不相同, 从而导致生产效率差异大, 生产作业质量和作业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二) 技术经验无法有效积累、固定和推广

一线职工的技能大多来自师徒传承, 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干。不同的师傅对同一项生产作业总结出来的规律方法也各不相同, 造成作业方法的混乱和生产质量的不稳定。职工在工作实践中找到了做某项工作的最佳方法, 却没有办法拿出来与他人共享, 那么这个方法将随着这位员工的变动而流失, 无法将个人的智慧财富变为企业的智慧财富。

(三) 是责任不明确, 协作不顺畅, 不利于生产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四) 在已经反复出现过的问题上浪费资源, 无法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由于存在有效的技术经验无法有效积累、固定和推广的问题, 使得我们将资源花在解决一些反复出现的问题上。

(五) 缺乏培训的标准和目标

由于无法固化高效率的流程, 造成培训工作缺乏明确的目标, 无法为员工指明工作的最佳方法。不论是新进员工的入职教育还是在职员工的在职培训都需要标准化的材料进行统一的培训

三、借助的理论工具

89年国家标准化法对“标准化”的含义的解释:“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 对重复性事务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 达到统一, 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就企业而言, 标准化是指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标准化是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世间经验的总结, 是指导企业各项活动的依据。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 能够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 让各项工作活动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 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 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

该矿井利用数理统计原理、系统工程理论、行为科学方法和科学发展观等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 结合现代化煤炭生产企业的设备技术、自然赋存条件, 研究其中起决定作用因素, 分析大型煤矿管理的要素。总结出标准工序管理是解决员工素质、员工生产效率、基层组织管理效率和技术进步及管理创新的有效措施, 实现矿井安全高效的重要保证。

四、标准工序的内容

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 在一个工作地上、对同一种劳动对象连续进行加工的生产活动, 是生产过程的基本环节, 是组成生产过程的基本单位。人力、设备、材料是工序的三要素。标准工序对相同的劳动对象, 规定统一的人工、材料等成本投入, 要求达到规定的劳动成果。

五、编制实施的方法

整个编制过程分五大步骤:

(一) 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阶段

小组人员根据自己的任务, 分别组织有经验、有技术的熟练工人进行座谈, 针对同一项工作, 操作方法相同的, 现场测定时间, 测定备品备件和材料消耗;针对不同的操作方法, 分别测定时间, 分别测定成本投入;之后再组织大家座谈, 确定最佳方案;提出工序的安全和质量要求。通过现场测算和总结历史经验, 将标准工序的基础数据收集结束。

(二) 初稿的成型阶段

将基础数据收集、整理结束后, 管理小组讨论后形成了标准工序的基本模板:要求横向覆盖到采煤、掘进、机电管理三大专业口;纵向包括了每个工序的具体内容、施工准备、施工顺序、安全要求、质量要求和工序成本。对于基础数据不完整或不准确的继续由编制小组重新现场测算。

(三) 试行定稿定型阶段

为了确保标准工序的科学合理性, 该矿积极借助“外脑”。经过专家组与我矿管理人员一起探讨, 编制出了符合矿井生产实际的标准工序。

(四) 推行阶段

经过专家组和我矿领导层研究决定, 采取以点带面来推行标准工序管理方法。经研究, 决定先在我矿综采一队、综掘一队推行标准工序管理, 进而在我矿全面推广。

(五) 反馈提高阶段

根据试点实施和全面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集中反馈到编制小组, 及时解决, 完善提高, 修订不足。

六、实施的效果

1、新工人熟练期缩短2/3以上, 老职工劳动效率大幅提高, 2、班组长按成本安排工作, 效率提高, 班组自理水平提升, 3、区队总体生产效率高, 综掘队创出断面15.75m2锚网高强度支护月进尺716m的新纪录, 采煤队创出月单产28万吨的成绩, 4、矿井总体效率效益逐年提高。

(责任编辑:慕容睿)

摘要:标准化理论在煤矿企业的运用, 是煤矿企业引入现代化管理机制, 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的具体体现。本文试图通过实施的背景、需要解决的问题、实施的指导理论、具体实施方案及取得效果等几个方面的阐述, 聚焦某矿实施标准工序的具体过程。反映这一企业管理转型的变化。

上一篇:语言习得理论下一篇: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