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及质量

2024-09-22

工序及质量(精选12篇)

工序及质量 篇1

城市供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输配水是城市供水的三大主要构成之一, 生活饮用水的输送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起居, 因此对输送水管道的安装工序及安装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确保让百姓用上安全、放心、菌群达标的生活饮用水。

给水施工是建筑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施工工序及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 要求能及时、完整、有序地安排给水施工工序及质量, 是创建优良工程的基础, 针对给水管道的施工工序及质量进行如下工作。

1给水管道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有重大的关系。施工前首先要熟悉图纸进行图纸会审, 接收设计单位的图纸交底, 将需要特别注意的部分进行重点交待 (文字说明或解释) , 制订施工组织设计, 进行技术交底。采购部门需根据施工进度提前备足施工管材、管件、用料等。

2沟槽开挖过程及施工质量

施工人员提前进行放线, 开挖探坑, 为全面开挖做准备, 并做好原始记录, 在机械开挖的过程中, 底部预留20CM-30CM厚的保护层, 防止损坏地下已有的设施 (如各种管线) , 余下的部分采用人工开挖到设计高程, 随挖随清除。沟槽开挖可采取机械化施工与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土壤条件的不一样开挖沟槽宽度、深浅也一不一样, 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按照给排水规范进行开挖, 要按工式计算:

B=D+2 (b1+b2+b3)

式中B——管道沟槽底部的开挖宽度 (mm) ;

D——管外径 (mm) ;

b1——管道一侧的工作面宽度 (mm) ;

b2——有支撑要求时, 管道一侧的支撑厚度;

b3——现场浇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渠一侧模板的厚度 (mm) 。

给水管埋深一般较浅, 埋管沟槽通常无需支撑和排水。当埋深较深或土质较差时, 需要支撑。在接口处, 槽宽和槽深按接口操作的需要而加大。给水管道一般不设基础, 槽底高程即为设计的管底高程。施工时应随时掌握天气变化, 严禁基槽泡水, 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土方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沟槽底部排水降水工作, 确保干槽开挖, 在地下水位较高或雨季施工, 需要运用排水设备进行排水, 确保水位在工作面2m以下, 防止沟槽长期积水, 形成浮管现象, 而且要考虑到基槽暴露时间过长会引起基槽变形的问题, 要尽量缩短晾槽时间 (不超过2h-3h) 。在硬质路面施工时, 按定线用机械或人工破除路面。路面材料可以复用者应妥善堆放。槽底挖土要求不动原土, 否则用砂填铺。

3管道及附件安装工作

首先将管材沿沟槽排好。管材下槽前作最后检查, 有破损或裂纹的剔除。直径在200mm以下管材的移动和下槽, 通常不用机械。大口径管道和管件下放, 采用8T以上吊车, 严禁违章操作和无证上岗作业, 通常情况下排管常从闸阀或配件处开始。管子逐根下槽, 顺序做好接口。球管安装时管节及管件表面不得有裂纹, 不得有妨碍使用的凹凸不平的缺陷;管节及管件下沟槽前, 应清除承口内部的油污、飞刺、铸砂及凹凸不平的铸瘤;柔性接口铸铁管及管件及承口的内工作面、插口的外工作面应修整光滑, 不得有沟槽、凸脊缺陷;胡裂纹的管节及管节不得使用。沿直线安装管道时, 宜选用管径公差组合最小的管节组对连接, 确保接口的环向间隙应均匀。钢管安装时, 对首次采用的钢材、焊接材料、焊接方法或焊接工艺, 施工单位必须在施焊前按设计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焊接试验, 并应根据试验结果编制焊接工艺指导书;沟槽内焊接时, 应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保证管道底部的焊缝质量;管道任何位置不得有十字形焊缝;在寒冷或恶劣环境下要清除管道上的冰、雪、霜等;工作环境的风力大于5级、雪天或相对湿度大于90%时, 应采取保护措施。

4回填部分

经验收合格后, 应及时进行沟槽回填, 不允许将已安装完成的管道长期外露, 更不允许将其跨越雨季和冬季。有管顶50cm以内的回填又称为“腹腔回填”, 有的设计要求该处回填过筛。回填时, 既不能填入>100mm的石块或砖块等杂物, 也不能使用腐殖土、垃圾土和淤泥等进行回填, 同时不能使沟内有积水, 并不得使用重锤或大型机械夯实, 一般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50cm。管道基础条件不良将导致管道和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陷, 一般造成局部积水, 严重时会出现管道断裂或接口开裂。因此要认真按设计要求施工, 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 应进行换土改良处治, 以提高基槽底部的承载力;如果槽底土壤被扰动或受水浸泡, 应先挖除松软土层后和超挖部分用杂砂石或碎石等稳定性好的材料回填密实;回填时, 如果遭到水淹, 应采取管管底高程和中心线复测及外观检查, 如发生拔口、漂浮或位移现象, 则需要返工。

5管道水压试验

压力管道水压试验前, 除接外, 管道两侧有管顶以上回填高度不应小于0.5m;水压试验合格后, 应及时回填沟槽的其余部分;采用钢管、化学建材管的压力管道, 管道中最后一个焊接口完毕一个小时以上时方可进行水压试验;管道顶部回填土宜留出接口位置以便检查渗漏处。

主试验段时停止注水补压, 稳定15分钟;当15分钟后压力下降不超过允许数值时, 保持恒压30分钟, 进行外观检查若无漏水现象, 则水压试验合格。

6冲洗消毒

给水管道严禁取用污水水源进行水压试验、冲洗, 施工段处于污染水域较近时, 必须严格控制污水进入管道;应由水质检测部门进行化验, 并在管道并网前进行冲洗消毒。

7管道与检查井连接过程的施工质量

因管道与检查井的连接常因接合不良而产生漏水是管道工程常出现的情况, 管道的检查井可运用砼直接浇制或砖砌。检查井施工工艺过程:准备工作——开挖土方——扎钢筋——支模——砼浇注——砌筑检查井——浇注盖板及吊装——安装井盖及恢复路面。采取承插管件或采取柔性接口连接, 如果要求不高可直接砌进检查井壁中。此外检查井底板基础, 需要与管道基础垫层平缓顺接。管道与检查井的连接最好运用柔性接口, 可采取承插管件连接。也可运用预制砼套环连接, 将砼套环砌在检查井井壁内, 用橡胶圈将管材与套环内壁之间密封, 形成柔性连接。由于管道与水泥砂浆的结合性能差, 最好不要把管件或管材直接砌筑在检查井壁内。

工序及质量 篇2

为确保地下墙的施工质量,必须认真做好下列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工作:

一、槽段成槽开挖垂直度质量控制

为达到地下墙的垂直度要求,在成槽前调整好成槽机的水平度和垂直度,成槽过程中,利用真砂成槽机上的垂直度仪表及自动纠偏装置来保证成槽垂直度。

初始挖槽精度对整个槽壁精度影响很大,要求分包单位在成槽过程中遵守:抓斗入槽,出槽应慢速均匀进行,严格控制垂直度,确保槽壁及槽幅接头的垂直度符合设计要求。

成槽时,避免在开挖槽段附近增加较大地面附加及振动荷载,以防止引起槽段坍塌。成槽过程中,应加强观测,如发生较严重局部坍塌对环境造成影响时,应将槽段及时回填后经处理重新开挖成槽。成槽机掘进速度不宜过快,以防槽壁失稳,当挖至槽底2~3米左右,应用测绳测槽,防止超挖或少挖,并进行泥浆置换和泥浆质量检测。

规范规定地下连续墙垂直度≯3‰,成槽机驾驶员可根据安装在液压抓斗上的探头,了解动态偏斜情况启动液压抓斗上的液压推板进行动态的纠偏,这样通过成槽中不断进行准确的动态纠偏,确保地下墙的垂直精度要求,

二、钢筋笼制作及吊装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现场,钢筋绑扎、加强筋布置不规范、钢筋焊接漏焊、咬肉、焊缝厚度、宽度不达标、接驳器精度不高,帽子缺失等成为质量通病,对此现场要加强“三检制度”。

要求做到结构焊缝满焊,钢筋笼吊点钢筋纵向钢筋桁架及主筋平面的斜向拉条的交点全部点焊,其余交点采用50%交错点焊,如有必要铁丝绑扎后再焊。钢筋笼吊装前,必须先检查吊具、钢丝完好情况,吊具的滑轮及钢丝绳质量是检查的重点,如发现钢丝绳有小股钢丝断裂现象,不得使用。

起吊前清除钢筋笼内的杂物,避免在起吊钢笼过程中发生高空坠物的事故。钢筋笼在入槽过程中,仔细检查接驳器的完好情况,如发生接驳器或钢筋脱焊和接驳器帽子脱落现象,必须马上弥补再入槽。

如钢筋笼下放困难,切不可强行冲击下放,必要时将钢筋笼拎出,对槽段重新处理后再入槽。

试论钢构件制作工序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钢结构;建筑;钢构件;制作工序;质量控制

目前在我国,钢结构建筑越来越多,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的钢结构工程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质量控制上还不够成熟,这极大地影响了钢结构建筑的质量。钢结构是一种预制结构,若想提高钢结构工程的质量,首先要对其钢构件的制作工序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下笔者就根据多年钢构件制作加工经验来浅要分析一下钢构件的制作要素,并就其制作工序的质量控制提出几条有效对策,希望能够对本行业的生产和发展带来一定助益。

一、钢构件制作工序流程

一般情況下,钢构件的制作需要根据实际设计要求来进行,例如,在某项厂房工程的建设中,其钢构件的制作工序流程如下:生产计划-接收图纸-作业计划-编制工艺流程卡-下料-组立-自动焊接-矫正-拼装-抛丸或手工除锈-打磨及刷漆-成品。而在上述工序流程中,最主要的质量控制内容乃是材料质量控制、下料质量控制、装配质量控制、焊接质量控制及涂装质量控制。

二、钢构件制作工序质量控制

1、材料质量控制

对于钢构件制作来说,材料质量控制乃是其制作工序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因为材料的质量是影响钢构件制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因素。总体来说,钢构件材料质量的控制应当遵循以下几点:①应当通过严格的验算来确定其钢板及型钢的材质和规格等,不得出现严重偏差;②制作所需的钢材、焊材及油漆等材料都必须要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要求,要有质量合格证明书,并且要提前进行过相关复验,确定没有问题后方可投入使用;③所有钢材表面的锈蚀、划痕、麻点等缺陷都必须要在允许范围之内,一般要求其不能大于钢材厚度允许负偏差的二分之一;④焊材的选择必须要符合相关焊接工艺要求;⑤切割用气体必须要符合相关纯度要求。

2、下料质量控制

对下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也是钢构件制作工序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钢构件下料质量的控制应当遵循以下几点:①当板材进入到车间后,首先应当对其规格及材质等进行严格核对,确定其符合相关图纸设计的要求后方可使用;②在进行切割之前,应当先清除切割区表面的铁锈和油污等,确保切割区表面干净清洁,然后再严格按照划线下料的标注来切割,切割面不得出现夹渣、裂纹及超过1mm的缺棱等,且边缘不得留有熔瘤和各种飞溅物,否则严禁传递到下一道工序;③板材号料后,应当将定货号、零件号及加工方法等数据标明清楚,从而方便标识移植;④在切割钢柱吊车梁等重要构件的腹板和翼缘板时,应当采用半自动气割机或自动气割机,并且要采用整板拼焊后再进行切割下料,长度方向应预留30mm-50mm的荒料,翼缘板接料的长度方向要与轧制方向一致,拼接长度要≥2倍板宽,吊车翼缘板的拼接点则应距梁端三分之一范围内,以及腹板和翼缘板之间的对接缝不能设置在同一截面,应互相错开至少200mm。

3、装配质量控制

钢构件制作工序质量控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装配质量控制,其要点如下:①在开始装配之前,应当先根据相关图纸设计要求及加工车间所提供的料单来认真核对检查零件的尺寸和规格等数据,确保质量合格后方能进行组立;②在装配之前,还应当先仔细清除干净接口表面的铁锈和油污等杂质,一般要求50mm范围内都必须要打磨干净,并要确定钢板的平整度达到了相关要求,然后才可以组立;③H型组立应当在H型钢生产线或者门型H型钢组立机上进行,组立时必须要确保定位焊焊材与正式焊接材料相一致,点焊高度不能超过设计焊缝高度的三分之二,焊缝长度应≥25mm,焊点间距应控制在450mm-550mm之间,并且点焊必须要牢固可靠,吊点处应当适当加大焊缝长度;④在进行装配之时,应当对各个部位的偏差和间隙进行严格控制,一般要求局部间隙要≤1mm,边缘最大间隙要≤0.8mm,磨光顶紧接触部位则要≥75%,

4、焊接质量控制

焊接是钢构件制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步骤,若想要切实保障钢构件的生产质量,就必须要保障焊接的质量。若想对钢构件焊接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所有焊工都必须要持证上岗,焊接时必须要在规定的施焊范围内实施,严禁无证上岗;②所有焊接材料在使用前都必须要先按照规定进行烘干,且烘干后要存放在保温筒内,以便随时取用;③为了确保焊接质量,焊接前必须先要对接口两侧各50mm范围内进行检查,主要检查铁锈和油污等杂质是否已彻底清除干净,同时应再次检查组装质量,如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应重新进行修正,待一切合格后方可实施焊接,焊接完成后也应及时清除上面的金属飞溅物,并要在焊缝附近处打上焊工钢印;④对于需要多层焊接的地方,应当连续施焊,并在每层焊完后都及时进行焊渣清理,如有发现缺陷则应利用碳弧气刨进行彻底清除并打磨干净,之后再重新焊接;⑤如果发现焊缝处出现裂纹,焊工不能擅自处理,而应当先上报相关负责人,查清楚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处理方案后再进行处理,且必须要保证同一处返修不超过两次;⑥焊缝以外的母材上面严禁打火引弧;⑦对于板材接料和H型主焊缝来说,其焊接方式最好是采用埋弧自动焊;⑧对于T型焊缝和对接焊缝来说,必须要在两端设置好引、熄弧板后再进行焊接;⑨对于质量等级要求较高的焊缝,如一、二级焊缝,相关质量部门必须要严格监控其施焊过程,并派专业人员对焊缝进行超声波探伤;⑩焊接后,可采用矫直机机械矫正或者火焰矫正,火焰矫正时同一部位的加热至多两次,温度应≤900℃;如果钢构件的变形较大,在焊接前应先进行反变形处理,并合理选择焊接顺序,尽量减少焊接变形。

5、涂装质量控制

最后,还应注意涂装质量控制,要点如下:①所有钢构件在涂装前都要先清除表面的锈蚀、油污、水渍及灰尘等,并经检查合格;②涂装时温度应在5℃-38℃,相对湿度应≤85%,雨天不能涂装,且涂装后4小时内严防雨淋;③每层涂装前都要先对前道表面进行彻底清理和打磨,如发现漆膜局部有损伤,也应先处理损伤;④油漆要搅拌均匀,涂刷要快速,避免反复刷涂;⑤涂刷完毕并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应及时标注构件编号。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对钢构件制作工序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就必须要控制好其材料质量、下料质量、装配质量、焊接质量及涂装质量,这几项都是钢构件制作工序中的重要质量控制内容。

参考文献

[1]唐静.钢构件制作的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09,31:77-78.

[2]赵艳丽.浅析钢结构制作工序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0,30:111.

[3]贺海勃.浅议钢构件加工质量控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15:77-79.

工序及质量 篇4

1 钢筋笼

标准:剪钢筋,弯钢筋工序要根据英标BS8666的要求.

图则:钢筋的级别,直径,数量必须符合施工图纸,钢筋的屈曲半径、屈曲角度、弯钩长度等也必须符合BS8666及开料表要求。

绑扎:钢筋笼的宽度、高度、厚度尺寸应正确,并预留足够的保护层,保护层的误差为±5mm,钢筋弯钩叠合处须错开绑扎,避免挤拥。铝窗洞口、预留洞口及预埋物料预留位置尺寸正确,而且需保证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窗边转角筋(后加钢筋)和预留洞口加强按施工图纸要求弯曲成形,绑扎牢固,同一面钢筋绑扎应平整,外露钢筋必须依照施工图纸,数量和位置正确。悬臂钢筋其绑扎面上下角度必须保证符合施工图纸,并且需保证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

存放:钢筋笼堆放正确,无变形,无污染。

2 装模

清模:不得用重锤/重物敲打模具,模具必须清洁干净。

模油:脱模油涂扫均匀,无明显油渍,模油由原装盛载桶倒出后,须于四小时内用完。

缓凝剂:缓凝剂涂扫均匀,无漏扫或涂扫过多,缓凝剂须自然风干后才可进行模具拼装,模具拼装前,注意缓凝剂未被污染。

铝窗:铝窗底座搁置铝窗位置应贴有防损和防漏胶条.铝窗定位安装尺寸符合相应工程铝窗图纸要求,误差为±2mm。铝窗磨耳根据相应工程铝窗图纸垂直稳固安装,且相邻两个磨耳之间最大间距<=300mm,转角处磨耳从转角位起计<=100mm。铝窗上,下角是否成90度,允许误差500mm以内<=1mm,500mm以外<=2mm,水线码应符合要求,并且用自攻螺纹(或加介子)稳固连接,水线码电阻值<0.5欧姆。

预埋件:预埋件的型号、规格、数量正确,依施工图纸安装。预埋线盒的线盒螺丝须加黄油,安装尺寸误差为±3mm,倾斜误差<=2mm。预埋线管弯曲半径须达4D,所有连接位须用胶水连接,并无破孔漏浆的现象,线管出口外须堵塞防止进浆,外露长度工图符合施纸要求;吊钉安装垂直,锚钢筋型号、数量、长度符合施工图纸要求。预埋螺丝套的型号、数量,、尺寸误差为±3mm;保护层深度以内墙低于混凝土面5mm,外墙低于墙面10mm为准,倾斜误差±3mm。

拼装:模具拼口有缝隙,须贴上防漏胶条或打上玻璃胶(在涂扫模油前),模具螺丝栓没有漏装,不松脱。

外露钢筋:外露钢筋型号、数量、间距、长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3 混凝土

混凝土:混凝土级配与工程要求级配一致。

下料:混凝土塌落度试验合格后,混凝土斗出料口离模具间距不能超过1m,以防止混凝土分层、离析。卸料时,控制混凝土流量,一次浇灌厚度不能超过250mm。

振捣:选用合适的振动棒振捣。不可用振竿推动或拖动混凝土,使用振动棒应遵循“快入,慢出”的工作原理,应尽量避免振动棒触及到模具或钢筋以及预埋物料。每一振点的振捣时间为20至30秒,振棒移动距离每次不要超过300mm,振捣面<=120mm×120mm就按“一”字型振捣.振捣面积>120mm×120mm就按“品”字型振捣.振捣密实,质量标准为:(1)混凝土不再下沉;(2)表面无气泡产生;(3)混凝土表面起浆。混凝土表面形成平面,且能保证产品厚度。

收面:依照要求压光收面表层混凝土,调整外露钢筋间距,位置和外露长度.清除粘附钢筋上的混凝土浆。蒸养(如需要):产品在室温下静置3小时,盖好帆布,蒸养经过升温、恒温、降温三阶段;升温及降温,每小时不超过20度,最高温度不超过60度,每半小时须测温度一次.关掉蒸汽,让产品静置1小时后,才可掀起帆布。

湿养:混凝土浇灌6小时后,淋水或用打湿的麻布盖住。

4 拆模

混凝土强度:产品拆模混凝土强度须达到工程指定要求或才可拆模,产品起吊混凝土强度须达到工程指定要求才可起吊。

拆模:拆卸大块模板时,必须用吊车配合平衡后才可拆卸,避免刮花铝窗。拆卸下来的螺丝配件等,必须按规定放在指定地点,避免丢失造成浪费。拆卸模板时要避免产品崩角,严禁踩踏在铝窗上作业。拆模过程中,防止因重击导致模具变形,必须确保产品上所有预埋件定位装置,拉杆及螺栓等物料全部拆卸完毕后,才进行产品起吊程序。起吊时必须保证吊链与产品重心呈垂直状态,并使产品平行脱离模具,且吊车起吊速度应均匀缓慢,以免产品拉裂、扭曲等。

存放:产品临时存放时,必须有木方垫起,且平衡稳定。

5 成品及修补

尺寸平直:产品整体尺寸及细部尺寸须符合施工图纸要求。产品平整度1.2m以内不超过2mm,3m内不超过3mm。产品扭曲度必须符合标准不超过±3mm。

混凝土面:混凝土面要符合工程要求,成品外观上无过多气孔或3mm以上大气孔,无走浆、裂纹,无蜂窝,无脱皮、崩角、砂眼。

外露钢筋:外露钢筋直径、数量、长度、间距、弯曲形状、保护层符合施工图纸,外露钢筋表面无严重生锈现象。

铝窗:铝窗无变形,无花损,包装无脱落,无破损,铝窗边无走浆。铝窗水线数量、型号、规格、位置正确。

预埋件:预埋件型号、数量、位置正确,位置误差为平行移位±5mm,倾斜误差为±3mm,无损毁、变形、进浆等。

修补:修补程序、修补方法及修补材料调配符合品质要求。内墙临时吊钩位修补妥当,无裂纹,无空鼓,且产品墙面清洁干净。

6 外墙装饰

瓦仔:瓦仔的品种、规格、图案符合工程要求,成品各部位的瓦仔颜色,排瓦和贴瓦方法正确;阴阳角处瓦仔搭接方式、瓦仔粘贴牢固,无空鼓,无裂缝。瓦仔表面无裂缝,无歪斜。贴瓦前应将混凝土面清干净,窗边、飘台及冷气台位的坡度排水方向均应符合设计要求,飘台及冷气台等有排水要求的部位应按施工图纸做好滴水槽,且留设位置、深度及宽度符合图纸要求,误差为±2mm,窗边打胶缝宽度符合图纸要求。

胶砂、勾缝剂:胶砂、勾缝剂,开料品质符合工程要求。胶砂厚度符合要求,饱满度以及单块瓦仔计应在85%以上。已开好料的胶砂、勾缝剂应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扫口:瓦仔缝需平直、整齐、光滑、饱满,且低于瓦仔面1mm,缝内颜色一致,无色差;瓦仔缝无未勾缝现象,无断缝,不能过界,表面干净,缝面无裂痕脱皮。

包装:清洗瓦仔表面后才进行包装保护,包装需完好,包装材料粘贴牢固,材料符合工程要求。

7 结束语

工序及质量 篇5

一、工序质量是精益质量管理的纲

工序是产品形成的基本环节,工序质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要受到人(Man)、机(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s)、环(Environment)、测(Measurement)6方面因素的影响,简称“5M1E”。这6方面因素决定着制造过程各工序的质量保证能力,影响着企业的成本与效率。

围绕5M1E企业形成了多项管理职能。如关于“人”的管理或工作,构成包括招聘、培训、激励等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料”的管理或工作,构成包括采购、仓储、检验等在内的多项职能。如图1所示。这些职能工作的质量状况,都将通过5M1E传递表现为工序质量的状况。

工序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是通过控制5M1E来控制工序质量。反推过来,通过对工序质量的评价,就可揭示5M1E的管理状况,进而促进相关职能工作的改善。工序质量是检验企业质量管理是否具备真功夫的试金石,抓住工序质量能切实带动其他诸多职能工作的改进。

二、工序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数:工序能力指数Ca、Cp、Cpk、西格玛水平Z

工序能力指数是衡量工序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工序质量的评价应从加工的精密度和精确度两方面综合衡量,精密度从质量特性散布相对程度角度考察,精确度从质量特性均值相对位置角度考察,两者的参照标准为规格公差要求。工序能力指数主要包括衡量工序精密度的Cp指数、工序准确度的Ca指数、综合衡量工序精密度与准确度的Cpk指数。三者统称工序能力指数。

图2图3分别是加工精度与加工精确度的直观表现,图中Tl 、Tu分别为规格下限与上限,T为规格公差,M代表规格中心,μ代表分布中心,ε代表分布中心与规格中心的偏移量。由图可见,企业应寻求加工精密度与精确度的综合改善,以降低不合格率。

工序精密度指数Cp=T/6σ≈T/6S(注:双侧公差情况下),即规格公差除以6倍标准差,从所加工产品质量特征值离散程度考察工序满足规格公差要求的能力,即衡量工序加工的精密度。Cp的一般区间为0―2,Cp越大越好。在中心无偏移下,Cp=0.67时的合格率为95.45%,对应2西格玛水平;Cp=1时合格率为99.73%,对应3西格玛水平;Cp=1.33时不合格率为63ppm(ppm即百万分之一单位),对应4西格玛水平。

工序准确度指数Ca=(分布中心-规格中心)/规格公差的一半(注:双侧公差情况下),即所加工产品质量特征值分布中心与规格中心的相对偏移量,即衡量工序加工的准确度。Ca可正可负,正值表示分布中心偏大,负值表示分布中心偏小。Ca绝对值的一般区间为0―1,Ca越小越好。当|Ca|=1时,不合格率达到50%,Ca为其他值时,需结合加工精密度来分析不合格率。

Cpk是结合工序精密度和准确度的综合指数,Cpk=(1-|Ca|)Cp=(1-k)T/6σ≈(1-k)T/6S(注:双侧公差情况下),整体考察着工序的加工能力。Cpk的一般区间为0―2,Cp越大越好。

西格玛水平Z表达方式为公差限除以2倍标准差(注:双侧公差情况下),即单侧规格限内能容纳几个标准差,考察工序的加工精密度,Z=3Cp。直观看3西格玛水平就是单侧规格限内可容纳3个标准差,此时分布中心无漂移下合格率为99.73%。

当前西格玛水平Z评价也存在不足,即其未表达出分布中心的漂移情况,即仅评价加工精密度而未评价加工准确度,由西格玛水平反应的缺陷率是要附加条件说明的,

这样实际使用中就存在口径不一的情况,如同为6西格玛水平,当分布中心存在正负1.5倍标准差漂移时缺陷率为3.4ppm,而中心无漂移时缺陷率为 0.002ppm。西格玛水平使用时的困难就是未考察实际究竟有多少漂移,难以准确评价缺陷率,反推过来就是由缺陷率不能得出准确的西格玛水平。

规格公差代表了标准的要求或客户的要求,工序能力指数Cp、Ca、Cpk及西格玛水平Z考察企业实际满足客户要求的能力,这些指标成为联接企业内外、传递管理要求、表达管理能力的纽带。抓工序能力指数,就抓住了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

三、工序质量评价能起纲举目张的作用

据华安盛道初步调查,我国企业当前实施工序质量评价的很少,但个别大型优秀企业开始推行工序质量评价,并要求其供应商进行工序质量评价。如海尔从 年初开始要求供应商进行工序能力评价。评价要求包括:制定工艺流程图、质量控制计划、关键质量特性表、各工序关键质量特性的控制图、关键工序的过程能力评价Cpk等。表面化的质量体系评价并不能真正反应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工序质量才是真本事。海尔的做法值得广大企业学习借鉴。

工序质量评价涉及到多项质量工具和要求,质量基础不强的企业会面临重重困难,难以有效开展。笔者认为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原则,企业可阶梯式推进工序质量评价及改进工作。基于企业工序质量管理的总体状况,我们认为企业可以工序质量评价为纲,以建立或修订质量统计信息系统为切入点,在现有生产系统基础上,建立各工序的质量信息统计表,实现由单一的合格率指标向全工序质量指标的转变,实现工序质量评价带动全面质量改善,实现质量、成本、效率的综合改善。

单一的合格率指标指以最后工序的合格品数与最初的投入数的比值指标。全工序质量指标指详细统计计算各工序的合格率指标以及整体工序的合格率指标。直通率指从第一工序到最后工序不经任何返工或返修的一次加工合格的产品数与最初投入数的比率。

直通率指标或滚动合格率RTY指标在一些优秀企业已采用多年,如海信10多年前就以直通率指标作为评价工序整体质量状况的指标,直通率指标与开箱合格率、早期返修率作为海信质量评价和工作考核的三大指标,多年来具有无法撼动的地位。从我们的咨询服务中看,直通率指标在中小企业还普遍未实行,深感我国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的巨大差距。

实施直通率指标,能改变企业原有只看投入和产出不计中途返工或返修的积习,暴露出生产中返工的浪费、工时的浪费和效率的浪费等。直通率指标不计算返工后的合格品,对返工普遍存在的企业而言,直通率指标能起到触目惊心的效果,而非表面的隐藏大量返工浪费的高合格率指标,以促进企业管理人员看到质量问题并寻求改善。

实施全工序的质量统计,除暴露浪费外,还能界定质量责任,促进质量问题早发现。建立全工序质量统计制度,详细记录每一工序的投入与产出、故障现象,必要时还需要记录质量特性值等。建立全工序的质量评价及考核制度,在利益机制下促使质量统计还原工序真实的加工情况,更客观的评价工序能力和工作绩效。如建立不合格品流向后续工序的质量责任制度,上游质量问题未发现的质量责任制度(上游质量责任分摊给本工序),加工前发现上游质量问题的激励制度。注意相关制度要结合工序特点从质量、成本、效率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全工序质量统计及责任制度的建立,在实现质量责任清晰化基础上,企业就可实现更高层次的质量控制。

工序及质量 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工序;质量控制

Theor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preface control

Yang Chun-yuan

(Heavy celebrate the city Xin limited company of the spac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Chongqing401300)

【Abstract】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ork preface be produce and examination, material, zero partses, each cent department, item engineering of concrete stage.The quality control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ork preface be in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the most usually and most a great deal of of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y, is a business enterprise realization quality target of basic assurance.The article descende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 construction the quality of the work preface control to carry on study fo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Build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Work preface;Quality control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的控制主要是指对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的各因素进行控制。又可分为施工准备方面控制和施工过程中对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控制。施工准备方面控制,应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因素进行控制。例如: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的技术装备、人员素质进行了解,以便制定相应措施。又例如:对现场材料必须进行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条件控制,主要抓好对投入物监控,对施工操作和工艺过程控制以及其它相关方面控制;另一方面,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效果的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效果控制主在实施步骤上为:实测——分析——判断——纠正或认可。实测:也就是采用检测手段。如看、摸、敲、照、靠、吊、量、套或见证取样,通过试验室测定其质量特性指标。分析:根据实测数据进行整理,达到与标准对比条件。判断:与标准对比判断该建筑工程施工工序产品是否达到规定质量标准。纠正或认可:若发现质量不符合规定标准,应采取措施进行整改;若符合给予认可签认。

1.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要点

监理工程师实施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监控应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依靠完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

首先,确立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计划,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计划要明确质量控制工作程序和质量检查制度。

其次,要设置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点,进行预控。控制点设置原则,主要视其对质量特征影响大小、危害程度以及质量保证的难度大小而定。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就是生产和检验、材料、零部件、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是企业中最经常、最大量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企业实现质量目标的基本保证。

2.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现实分析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主要特点是施工周期较短,工程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广,项目多、杂,这些给工程管理和工程质量控制带来一定难度。然而,一个施工项目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是保证该项目的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最根本的保证,也是我们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施工项目业务服务的先决条件,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是直接制约着企业自身一些业务发展的。所有这些给从事施工项目项目建设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加尖锐的问题,如何把我们负责建设的工程质量与企业的命运相联系,如何提高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是我们在新的建设现状下面临的新课题。实践证明,有效的工程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2.1质量控制与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的关系。

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是进行建设项目管理的三大重要控制目标,这三个管理目标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以较少的投资,在预定的工期内,完成符合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指标的建设项目。然而,单纯的过高的质量要求会造成投资的加大和进度的延长;相反对质量要求过低,将会导致质量事故剧增,严重的也会拖延工期,造成投资费用增加,且对整个项目的产出质量造成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建设项目的类别和建设规模,确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质量标准。

2.2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因素很多,我们常说的五个大的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参与施工项目建设项目的人员主要来自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项目建设所用材料也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有时受特殊环境制约甚至使用非标材料和设备;施工用机械的设备性能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者的管理思路、设计方安、施工组织等方式方法。施工项目建设工程还有它同于其他行业建设项目的不同之处,例如:大型施工项目建设项目涉及的地域广泛,有时甚至非常复杂;施工用机械设备大都具有行业专用性;施工用材料工具多数也属于行业专用。

3.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对策

针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监控的难点,我认为控制应达到的效果是:全面、实时、有效。要实现这一控制目标,务必在控制过程中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有效监控,并在控制过程中适时采取管理、组织、技术等方面措施。为减小由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产品质量偏差带来的损失,必须以事前控制为工作重点。下面笔者按照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过程来对质量监控提出对策:

3.1做好建筑施工工程工序开展前的质量监控工作。

3.1.1熟悉工序操作要点,通过工序分析掌握重点。如砌砖工程的砂浆饱满度、灰缝水平度及厚度、拉结筋的布设。又如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插点及振捣时间。这样使监理人员在以后工序的监控中有了明确的标准及重点目标,控制工作将更具方向性及针对性。

3.1.2检查承包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重点在于人员是否各就其位、责任是否明确到人。务必要落实质量员及收料员人选,因为在实践中承包商出于节约管理费考虑,常会有质量员与施工员、材料员与收料员相替代的情况。但这两类工作责任常有相矛盾的地方,十分不利于质量控制的实施。

3.1.3两个制度的建立,即材料样品制度与奖惩制度。建筑施工工程工序质量监控中人及材料因素的控制犹为重要,这些问题的控制难点就是面广量大,不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是难以达到预期控制效果的。现对笔者在监理工作中极力推行的样品制度介绍如下:该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

(1)样品档案库的建立,即对于进场材料建立书面技术档案及实物样品档案。

(2)对进场材料按样品标准检查,达到标准接受,否则拒收。这样规范了进场原材料应达到的标准,而且直观、明了可操作性较强。材料检查的职责在于收料员,监理工程师应对此进行经常性的核查。对于出现的偏差则通过奖惩制度加以规范解决。这样通过监控样品制度的实施,质量监控难点中材料的因素得以基本解决。对于奖惩制度的实施,对于操作者的违规操作进行处罚。检查及处理职责在于质检员,使质检员具有相当的质量否决权及控制力度。这样,监理工程师通过控制奖惩制度的落实,质量监控难点中人的因素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3.2加强建筑施工工程工序开展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工作。

(1)样板制度的落实。在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中,往往不能通过设立控制点来超前控制工序质量,实践表明实行样板制度是很有效的措施。在大面积工序活动展开前,通过样板的质量检查、分析可起到下面4个作用:第一,通过分析可确定在以后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以后操作中实行重点控制;第二,可对操作者的素质进行检查,不合格者予以清退处理,减轻以后质量控制负担;第三,使操作者及检查者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了明确、直观的实物标准,做到人人心中有标准;四、避免因普遍性操作问题,而工序大面积展开引起大范围的返工。故监理工程师在建筑施工工程工序展开前要做的工作必须有样板工序产品的检查及验收工作,为杜绝大范围返工做出必要的工作;同时也对工序操作者的素质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2)加大现场巡查力度,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努力实现及时控制,对发生的问题务必做到早发现、早纠正,避免积重难返,避免大的返工损失。比如砌体工程中的拉结筋的检查,若采取砌体完成后开洞检查,不仅不易检查,还有查出问题也难以补救,但在现场巡查中及时予以解决,既能保证质量避免较大损失,也易得到承包商的合作,这也有力地解决了在上文建筑施工工程工序质量控制难点中提出的难题。

(3)对承包商在建筑施工工程工序活动中的质量管理体系、样品制度、奖惩制度的实施情况监控。笔者发现承包商往往均具有完善的质控体系以及配套质量管理制度,但如得不到贯彻,则收效甚微甚至不起作用,而这将会对工序活动效果带来严重影响。故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应对承包商的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从而确保建筑施工工程工序活动在正常条件下进行,杜绝质量失控情况的发生。

(4)监理工程师在质量监控中应注意的工作方法。事实上,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如得不到承包商的合作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故在质量监控过程中务必要做到实事求是、秉公处理、监帮结合,工作中坚持以理服人、让事实讲话,这样有了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工作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3.3加大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产品完成后的质量监控工作。

主要工作是:工序产品效果的评价以及产品质量隐患的全面排查,重点在于尽可能减少质量隐患的漏查。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在检查过程中推行多级检查及交叉检查制度。现对两个制度介绍如下:多级检查制度即操作班组自检、质检员检查、下道工序操作者的核检、监理工程师的验收检查。交叉检查制度是工序产品完成后各操作班组相互检查,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分别对于工序产品进行检查,这样有利于多角度、多视点检查问题。实践证明了两类检查制度的推行基本上实现了对建筑施工工程工序产品的全面检查,有力的解决了上文建筑施工工程工序质量控制难点提出的难题。

4. 结语

长期以来,大多数企业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把工程质量的控制放在工程建设的实施阶段,而不重视其他几个阶段的控制。我们知道,施工项目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有效的控制工程质量,应该从影响工程质量的全过程进行工程控制。在工程实施的全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认真总结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的共同参与和控制的质量管理经验,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建设的工程质量。实施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监控应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依靠完善质量体系和质量检查制度,确立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计划,设置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质量控制点,进行预,切实实现工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工序及质量 篇7

桥梁结构的使用性能及耐久性主要由设计、施工和使用的材料质量以及桥梁使用的环境而定, 由于设计、施工和材料可能存在某些缺陷, 使桥梁结构在先天上存在薄弱点。另外桥梁在营运中受到人为损伤和自然侵蚀, 带来后天病害。两者不利影响结合, 加上外力作用, 使桥梁发生不可预见的破坏。一处或几处局部破坏产生连锁反应, 波及更多位置, 引起混凝土损伤, 影响结构受力性能和耐久性, 危及桥梁安全。

2 针对梁体病害产生后维修加固的目的

通过对结构物的病害检查, 对结构损伤原因和程度进行分析, 对结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的进行评估。制定科学的维修加固方案, 采取稳妥、经济的结构加固措施, 有效控制或消除桥梁病害的发展, 延长桥梁使用周期。

3 梁体粘贴钢板的质量控制

3.1 材料的选择

粘贴钢板加固一般会用到灌注胶、植筋胶、封边胶、钢板、锚栓等材料, 在材料的选择上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并满足设计要求。灌注胶、植筋的各项力学指标和耐久性要求, 质量应符合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对粘贴钢板胶粘剂和植筋胶的胶体性能和粘结能力要求。钢板选用综合性能好, 低温性能好, 冷冲压性能, 焊接性能和可切削性能好的碳素结构钢。锚栓的抗拉、屈服、伸长率指标更应该满足国家和行业相应设计要求。

3.2 施工工序

施工放样→粘贴钢板处刻槽→钻孔植筋 (化学螺栓) →钢板现场配套加工和打孔→钢板预安装→砼及钢板表面处理→安装钢板并锚栓加固→封边→灌注胶体→固化检查→钢板表面防锈处理。

3.3 各道工序施工过程控制

施工放样:结合设计图纸对梁体需粘贴钢板加固处进行定位放样, 同时利用钢筋探测仪器查出梁体内钢筋和钢绞线的分部情况, 对将需植入螺栓的孔位进行放样, 确定孔位中心位置, 防止钻孔损伤钢筋或钢绞线, 且需反复改变孔位。

梁体粘贴钢板处刻槽:由于砼长期外露会有碳化层, 在需将钢板粘贴处的砼表面凿除表层砂浆及碳化层, 使新鲜的砼面外露, 对表面明显凹凸不平处应凿除, 并用钢丝刷刷毛粘贴表面, 最后用压缩空气吹去表面粉尘。

钻孔植筋:在十字线处按设计要求进行钻孔, 钻孔深度需满足要求;反复清孔和用丙酮擦拭, 确保孔内不残留粉状物;注入孔内植筋胶需注满孔深2/3左右, 植筋后保证孔内胶体饱满;固化时间内不得扰动螺栓或钢筋。以上几点不满足均会影响锚栓抗拔力, 施工中需严格控制。

钢板现场配套加工、磨面、打孔:钢板在加工时应采取工厂自动或半自动切割加工, 切割边缘表面平滑、无毛刺、咬口及翘曲等缺陷。钢板的粘合面采用喷砂打磨, 直至露出金属光泽, 并有一定的粗糙面。根据锚栓位置, 精确量测锚栓孔位并记录, 并在待安装的钢板粘贴面上放样钻孔, 孔径略大于螺杆直径。

钢板预安装:将钻好孔的钢板与需粘贴位置对应编号, 预安装如钢板孔位与梁体安装钢板处所钻孔位无法对应, 可适当的调整螺杆端部, 直至吻合, 如相差过大应重新钻孔不可过分调整螺杆。

安装钢板并锚栓加固:安装前检查砼表面和钢板粘贴面应无粉尘污染, 安装时螺杆处应加垫片 (厚度视要求而定) 以保证砼与钢板间隙。同时在钢板两侧边缘事先刻出灌注管凹槽, 灌胶管管径大于灌胶层厚度以便安装灌胶管和不影响胶层厚度, 灌胶管间距按0.5m~1.5m依次设置, 尤其注意在钢板最顶部设置排气孔以便灌胶时排出空气, 使胶体能充分灌进待灌区域。

封边:按产品要求配置封边胶, 将灌注胶管用封边胶粘结在刻好的凹槽上, 在钢板最顶部插入排气管后, 用封边胶涂抹钢板边缘及锚栓孔位置。待封边胶完全固化后, 封住灌胶管及排气管, 在封边胶位置涂抹肥皂水, 用压缩空气接入底部灌胶管, 充气检查封边胶部位是否有气泡出现, 直至确认完全密封为止。

灌注胶体:按产品说明配置胶体, 用压力泵以不小于0.1MPa从最底部灌胶管开始灌胶, 当前面灌胶管有胶体流出时即封闭后面灌胶管, 改由前面灌胶管灌注, 以此类推, 直至顶部排气管冒胶后将其封闭, 并以较低压维持10min以上, 灌胶完成。稳压操作步骤必须进行, 以避免注胶不充分造成粘结体产生空洞。

固化检查:在钢板灌胶完成24小时后, 可采用敲击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红外线检测法进行密实性检查。为加强现场控制的实效和实用性, 可用敲击检测法及时检测, 用小锤轻敲钢板表面, 从声音上判断密实效果, 钢板的有效粘结面积应不小于95%, 否则粘贴钢板无效, 应剥离下重新灌注。在施工中同时应注意各工序流水作业的及时性, 封边胶固化后要及时灌注, 保证钢板粘结面不锈蚀, 不影响粘结效果。

钢板表面防锈处理:钢板非粘结面喷砂处理后及时进行单面镀锌处理。也可进行涂抹防锈漆 (底漆、中间漆、面漆) 进行涂装防护处理。每层涂装后应检测其厚度, 满足要求后进行下一道漆涂装, 具体施工要求结合设计进行。

4 结论

1) 粘贴钢板为高技术含量的施工, 施工工序较多, 施工过程应确保精细化操作, 抓好细节控制;

2) 每道工序的施工应确保施工的规范性, 充分考虑施工过程的可操作性、合理性。对施工人员、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交底充分;

3) 粘贴钢板胶体材料涉及到很多需要按产品说明进行现场掺配调和后使用, 用量比应该严格精确控制, 确保胶体掺配后的质量;

4) 对材料的质量应该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控制。送检材料现场取样应确保具有代表性, 材料堆放应规范。

摘要:为延长桥梁使用周期, 梁体粘贴钢板维修加固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施工, 本文通过在施工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总结, 浅谈桥梁维修加固中梁体粘贴钢板的工序和质量控制。

关键词:维修加固,梁体,粘贴钢板,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 (JTG J22-2008T) .

[2]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 (JTG J23-2008) .

[3]合肥市五里墩立交桥检测评估报告.

工序及质量 篇8

1 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都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技术呈现不断革新的态势, 通过不断的探索, 我国的电子产业取得了不断的突破, 众多电子品牌在不断优化与完善, 例如国产电子品牌华为、红米、OPPO等品牌, 近两年的发展态势很是令人欣慰, 国产电子产品虽然与美国的“苹果”、韩国的“SAMSUMG”无法匹敌, 但是相对于以往取得了质的飞跃。对于电子产品而言, 产品的性能、质量非常关键, 其与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存在着直接性的联系, 因此, 强化对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关键。如今, 电子产品不断普及的今天, 诸多企业为了从中获取经济效益, 在生产中工序控制力度不够, 生产与加工的质量控制意识不强, 导致电子产品的性能、质量较差, 影响产品品牌的口碑, 制约着电子商品经济的发展。

2 影响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人为因素

在电子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工序处理不严谨, 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其中人为操作与意识是重要原因[1]。人是产品生产与加工的执行者, 其决定着工序操作的规范性, 但是由于工作人员专业性差和工作态度不严谨, 在操作上不够规范, 缺乏足够的责任感, 生产操作熟练程度不够。如在进行手机产品芯片的设计时, 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 芯片制作工艺出现错误, 导致芯片不能正常工作, 影响着电子产品的质量。

2.2 设备因素

电子产品的研制, 需要具备相应的设备支持, 若设备的工作性能下降, 在工序处理上会存在欠缺, 设备出现故障会直接影响工序的质量。设备故障的出现, 主要是由于前期的设备管理力度不足, 使用前未做好设备性能检测工作, 导致在使用过程中, 设备出现故障, 进而影响工序的开展。

2.3 材料因素

材料是构成电子产品的单位元素, 材料的型号、规格、质地等都会对电子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工序构成威胁[2], 很多企业为了减少在材料上的支出, 大都利用劣质材料来代替优质材料, 进而影响着材料在生产工序中的利用价值。常见的电子材料有介电材料、半导体材料、压电与铁电材料、导电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等。若选用劣质材料进行电子产品的合成, 定会影响产品性能, 超出前期对产品性能的评估, 影响着产品的应用价值。

2.4 生产工艺因素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秘诀, 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竞争力, 生产工艺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在生产加工工艺中, 由于工艺本身存在不足或加工人员的操作不规范等, 都会影响生产工艺的施展, 是生产工序质量控制中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及管理措施

3.1 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加工团队

对于电子产品而言, 生产工序质量控制是关键, 其关乎着电子产品的性能与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生产工序操作的规范性, 应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加工团队, 发挥员工的专业化操作技术, 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强化对员工的教育工作, 提高员工的质量控制意识。强化对电子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应针对电子生产与加工的过程中进行模拟, 建立一整套的设备操作体系, 严格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 且操作人员必须保证持证上岗, 若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操作证书, 是无权参与到生产工序中来的, 是对操作人员的基本要求。电子产品对质量的要求很高, 应始终保持着“零失误、零缺陷”的态度, 强化质量控制意识[3], 及时对员工进行技能考核, 优胜劣汰, 保存最为优质的操作人员, 组成更具实力的操作队伍, 为生产工序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提供重要条件。

3.2 构建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强化对生产工序的要求与规范, 应制定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制度, 将生产工序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列入到规章制度中, 有利于生产工序的不断完善, 能够严格约束操作人员的行为, 保证工序操作的规范性。在电子产品的生产工序中, 应设定质量控制关键点, 机械设备、操作流程和工装进行重点管理, 管理组与技术生产部门建立联系, 共同来维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规范性。例如, 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 在进行流水作业时, 由于工作态度不严谨, 导致部分电子半成品未嵌入一定的零部件, 且工作相对懈怠, 并未发现, 最终进行电子产品检验时, 发现零部件缺失, 属于劣质产品, 电子产品的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会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一旦发生此类问题, 应严格对操作人员进行处理, 因电子产品的成本较高, 应严格而谨慎的进行工艺的控制, 不得有一丝的懈怠, 借助质量管理制度予以约束, 加大对操作人员的惩处力度, 以警示他人。

3.3 加强对材料与设备的全面管理

电子产品的价格相对昂贵, 其是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 是由高成本的材料经过加工与合成而制成的, 通过一定的设备支持进而形成电子成品。加强对生产工序的质量控制, 应从材料与设备两个方面着手, 规范材料的型号、规格和质地等, 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检测。材料质量的控制, 应从采购方面着手, 对采购程序、进货时的检验、入仓库、保管以及使用等都要实现精细化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材料质量控制体系, 其是电子产品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在电子产品质量控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各种材料的规格、质地等都要符合我国的国家标准, 强化对半成品或材料的技术检验, 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批次和序列号才可使用, 一旦发现不合格者, 应及时摒弃能保证工序的正常实施。在设备管理方面, 为保证设备性能的发挥, 应及时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 及时对设备进行零部件的性能检测, 对设备进行清洁、检查、润滑、紧固等, 保证设备的使用质量, 延长设备的使命寿命, 排除工序质量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工序质量控制重要性的分析, 了解到电子产品的质量控制要点何在, 若想增强电子产品的性能、质量, 延长使用寿命, 应强化对每道工序的控制与完善, 将质量控制作为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的核心内容。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应建立生产管理制度, 增强操作人员的专业性, 设置生产与加工说明书, 严格控制机械设备的质量, 做好日常的管理与维护等, 为生产工序质量的控制工作提供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丽.电子产品生产的工序质量控制与管理[J].电子质量, 2011, 4:49-52.

[2]杨帅玲.浅析电子产品生产工序质量控制及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24:227.

工序及质量 篇9

产品质量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良的产品质量容易造成废品、返工和投诉等,从而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与信誉的损失,因此建立积极、主动、有效的预防方法,力争一次做好,有效降低质量成本是现代质量管理所要求的。朱兰博士曾经说过[1]:“20世纪是生产力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现代制造业的质量控制,遵循质量是在过程中制造出来和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广泛使用统计质量控制(SPC)作为有效的质量分析手段。

目前,企业对SPC的研究或应用大都针对单工序或单独生产线进行控制性能的改进[2,3,4],但是制造加工过程通常需要经过多个工序才能完成,因而以往的模式容易忽略不同工序中各加工要素间存在的相互关联的工艺信息,也未考虑到在制造过程中对不同工序间进行产品加工时所造成的误差传递,缺乏从整体视角对产品制造全过程进行监控及诊断,而且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生产环节,当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更多时候只能采用经验评定或各方数据汇总的方法,无法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并具体落实,从而导致重复性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很难适应精益生产制造的需要。因此对以供应链流通生产制造全工艺流程为核心的现代钢铁制造业来说,对产品从原料直至成品出厂进行一贯制质量分析、质量跟踪及对异常原因进行追溯非常必要。

随着当前企业各层级基础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完善,用各种通信手段自动获取制造过程中不同工序或单体设备产生的各类信息已成为可能。为了减少产品和过程的变差,实现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确保企业不同层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全方位了解生产线全工序情况,避免出现所谓的“信息孤岛”局面,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线全工序质量分析系统尤为迫切。基于此,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虚拟化硬件平台为基础,开发了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系统,并成功应用于上海宝钢集团,效果较好。

1系统架构

1.1系统体系架构

基于钢铁企业过程质量管理思想,按照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模式并结合应用实例,将该系统分为两大部分,4个层次。第一大部分是在线系统实时数据整理部分,包括基础数据层和中央数据库层;第二大部分是具体数据分析应用及用户展示部分,包括数据应用层和结果展示层。

系统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基础数据层主要采集来自不同生产线或机组的在线生产实时数据,如高频过程数据、生产实绩以及检化验、生产计划、性能、合同信息等数据。

中央数据层由操作性数据存储区和系统主题存储区组成,操作性存储区存储基础数据层采集和ETL(抽取、转化、装载)处理后的信息,这些信息包含各生产在线系统的当前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操作性存储区存储的数据再经ETL过程转化成统一的数据格式后,存储在系统主题存储区中,该区包含了按照不同工艺区域或生产工序划分的一系列质量主题。

数据应用层主要包含各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模型库,例如控制图分析、符合评价、方差分析、曲面图分析、帕累托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及物料树模型和报表模型等。该层通过调用各种分析方法或模型,对中央数据层的数据集进行处理运算,将用户业务需求转换成不同的结果形式。

结果展示层由各类表格、图表、图形等组成。它主要是通过Web的方式,将结果通过浏览器呈现给终端用户。

1.2系统硬件平台

该系统采用基于虚拟平台的三层B/S架构和分布式部署,扩展性较强,用户只需要使用IE浏览器就能够访问系统。平台搭建时采用虚拟化软件对硬件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使资源配置动态化,形成虚拟平台集群,即对若干台物理服务器分别使用虚拟化技术,利用物理服务器强大的处理能力,生成若干个虚拟子机,并进行主机互备,当其中一台虚拟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将该虚拟服务器服务切换到其他可用的虚拟服务器上,以保证应用服务的连续性,同时还配合存储阵列和带库,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集中备份以及动态在线迁移。这样,以前的每个传统物理服务器就变成虚拟服务器集群上的每个虚拟应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现有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系统和应用的可用性、扩展性及快速响应能力。通过整合服务器,将共用的基础架构资源聚合到存储池中,打破原有的一台服务器一个应用程序模式。系统硬件平台如图2所示。

2系统设计

针对不同工序的质量监控要求,我们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如SPC分析等),对生产线中各仪器仪表所指示的大量工艺参数进行加工、整理、存储及主题数据集构建,在此基础上建立物料树模型以实现对多工序质量的跟踪和分析,并自动判断连续生产过程中数据有无变化征兆、有无急剧变化、有无超出控制范围的异常值,为系统应用提供依据;同时针对企业对报表的需求,将主题数据集中的数据转化成相应的静态报表模型或动态报表模型等。

2.1关键监控参数选取、存储和检索

关键监控参数选取是指根据用户的需求,选取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控制的关键产品特性参数(KOV),以及利用因果分析或SPC等方法选取相应的关键过程特性变量参数(KIV)。选择关键监控参数时,要充分考虑到本工序与上工序或相邻工序的关联,同时,关键变量必须具备能观性和能控性。

在收集和整合钢铁企业不同生产线过程机系统、MES的KOV和KIV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用户使用更为方便的支持产品过程质量分析的平台。该平台存储了海量不同类型、不同采集频率的KIV和KOV数据,其中大部分数据是来自过程机系统的以钢卷为单位并按钢卷长度方向以定长周期采集的高频数据(全长曲线表数据)。这类数据采集精度较高,能直观反映钢卷质量,特别是在发生产品质量异议时,能帮助技术人员详细了解异议卷的生产情况,以利于理赔方案的制定。因此用户往往要求这类数据在线保存2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导致在系统中形成海量数据。

以往系统的数据存储采用普通存储方式,即所有相关变量数据存储到一个表中,按照这种方法存储,采集的曲线信息越多,全长曲线表的容量就越大,且记录条数多,导致在应用查询中读取或检索相应信息的时间长,有时检索一条信息的时间甚至达到5 min以上,严重影响系统使用。

为了能够有效地存储海量高频数据,缩短读取高频数据表的时间,我们采用表分区的形式存储海量过程机数据,即将表划分为多个数据分区,存储在不同或相同的表空间中,表空间可以对应不同的存储器对象。对采用新存储方式存储的数据进行查询时,只需要扫描相应的分区就能完成查询,不仅为数据库管理员提供了更高的可伸缩性和灵活性,而且改善了数据库的性能和控制能力,为数据归档和单个数据分区复原提供方便。采用新的存储方式后,读取一条带钢数据的时间缩短到1 s甚至ms以内,大大缩短了高频数据的检索时间。

2.2主题数据集构建

系统存储的海量数据来源于不同的生产系统或平台,形式各异且大多是离散数据,难以直接分析,无法支持企业对信息的、历史的、联合的、智能的需求,因此我们在系统中构建了主题数据集,使其不受原生产系统的数据限制,方便技术人员使用。

主题数据集的构建原则是从各目的明确的业务主题出发,综合考虑各业务主题的独立性、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数据关系来构建。首先根据预先定义的规则对操作性数据进行过滤,并按照预定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转换和加载,使操作性数据变成信息全面、面向业务的主题数据;然后将主题数据加载到系统主题存储区。

下面以某钢企某段时间范围内(如每月),某成品机组镀锡量控制精度(含过程能力指数(CPK))主题数据集构建为例进行说明。镀锡量的精度是体现电镀质量和机组控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镀锡量的因素包括钢卷规格(宽度和厚度)、不同的镀锡量代码、生产班组、机组速度等。各种相关的数据已保存在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的操作性数据存储区中,我们以钢卷号为关键值,从该存储区的不同表中取出上述提及的相关数据,并形成新的镀锡量控制精度主题数据集。形成过程如图3所示。

通过以上过程,我们得到以时间(月份)为主键,并包括各种相关数据项信息的二维主题表,其中月份、班组、镀锡代码等为离散型变量,钢卷镀锡量为连续型变量。我们需要将待分析的连续型变量,按照企业质量管理工程规范生成新的离散型变量,由于不同镀锡量代码的控制标准不一样,因此为了确定各不同镀锡量控制精度,需对上下表面不同镀锡量代码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出该段时间范围内各班的上下表面镀锡量均值Mean、P值(正态分布检验的概率值)、CPK值等。至此,镀锡量控制精度主题集构建完成,它既包含每个时间单位内的班组信息等,同时也包含新生成的镀锡量控制精度指数等离散变量。

2.3物料树模型建立

在钢铁制造业,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系统主要是根据合同制造流程来实现全工序的产品质量跟踪和分析。产品生产时,首先是将用户合同在合同处理阶段转化成生产合同,然后根据生产合同通过各工序机组将物料加工成产品从而实现用户合同,因此,合同跟踪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物流的跟踪。在在建工序(包括炼钢、热轧、冷轧等工艺环节)产生的实际数据及构建的相关主题数据集基础上,建立以业务为中心的物料树模型,就可以根据在任一机组输入的板坯号、热卷号或冷卷号得到产品一贯制造履历,方便对物流的跟踪;而点击其中任一工艺处理过程,还可以根据该工艺的KOV和KIV进行SPC分析和过程能力评价。业务部门的最终用户也正是需要查看到这些以不同层次汇总的物料树模型,分析并得到所需信息。我们建立的物料树模型结构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物料树模型由事实表和维度表组成。事实表是维度表的详细信息描述,由外关键字及事实列组成,包括炼钢信息事实表、热轧信息事实表和冷轧信息事实表,分别存储相关关键工艺参数,各事实表分别包括2类变量:维变量(钢卷信息和物料号等)和可测量量(带钢成分、带钢温度、轧机轧制力、轧辊弯辊力、带钢厚度、乳化液浓度等)。维度表是进入事实表的入口,包括合同维度表(订货信息)、物料维度表(物料生产加工信息)、成分维度表(产品内在化学成分信息)、日期维度表(物料生产时间信息)、炼钢信息维度表(炼钢基础信息)、热轧信息维度表(热轧基础信息)和冷轧信息维度表(冷轧基础信息)。利用物料树模型,不但可纵向针对单工序进行单独分析,也可横向将不同工序连接起来,跟踪产品的所有制造工序并进行相关比较分析,有助于业务人员了解产品工序生产流程,找出各种属性与分析变量之间的潜在规律,用于辅助决策和指导生产。

2.4系统分析

在建立面向多工序产品特性的主题数据集基础上,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利用多维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层次数据汇总和分析。

2.4.1 过程诊断与分析

过程诊断与分析主要是对KOV或KIV(如炼钢成分、热轧温度及各机架压下率等、冷轧退火速度、成品力学性能等)进行过程能力和过程符合性评价等,以便对评价中表现出来的过程能力不够和符合性偏低的变量,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工艺改进。其中,过程能力评价包括计算CPK等重点指标,稳定工序状态下的CPK值一般在1.33~1.67之间[5,6];符合性评价包括计算符合率和命中率等,以确保产品是否已按规范标准进行生产。具体的过程诊断与分析包括:(1)KOV符合性分析,同时提供钻取功能,以便多层面展现数据(汇总数据、详细数据),从而可以逐层追溯,对超出范围的量进行标志和记录并及时提供信息;(2)产品成分、性能、锌层质量等直方图分析(正态检验),监控工艺变量是否服从统计概念上的正态分布,进行正态性检验,即均值、方差、稳定性计算等;(3)各种KIV特性控制图的查询、绘制、判异标准维护、计算各种控制参数,如UCL(控制上限)、CL(控制中心线)、LCL(控制下限)、CPK(过程能力指数)、PPK(过程性能指数)等,并对异常数据进行勾连;(4)KIV趋势图的查询(与单工序机组连接),KOV均值与PPK或CPK的趋势图;(5)曲面图、柱状图、雷达图监控、回归分析等。

以屈服强度性能分析为例,根据识别出来的影响屈服强度的主要因素,建立屈服强度分析模型,采用散点图、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测并分析变量间的关联拟合程度,对于最终回归得到的结果用回归分析的残差图来评价,如果残差分布呈线性相关,则可认为回归结果可信度好;如果可信度不好,可以对影响屈服强度最大的变量做控制图和趋势图分析,根据异常预警出现的区域,找出造成异常可能的原因,并进行进一步的过程分析,进而为过程改进提供明确方向。

2.4.2 多维分析

由于系统包含大量历史数据,因此为数据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充足的样本。除了利用前面提到的统计分析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变量采取其他常用的分析手段。例如创建符合星型模式概念的逻辑模型,经证实这是用户组织数据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结构良好的关系模型是应用程序的基础,有助于快速构建用于查询和分析的应用程序。

制造过程中的大多数数据本质上是多维的,维度建模技术就是为了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数据之间的这个联系,通过对数据进行重组与综合,组织和建立起数据的多维结构。例如,假设用户是一个热轧厂生产主管,他希望了解2012年12月份轧钢车间乙班,按钢种(或组距)分类计算的小时产量,并且要求在分类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汇总数据。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要求汇总的分类变量或描述类变量分别设计成各种维度表,例如,产品(热卷信息)、工位(轧钢车间等)、班组、时间、钢种、宽度组距和厚度组距维度表等;把热轧小时产量主题表作为事实表。每个维度表与事实表之间通过相关字段建立连接,这样就可以轻松得到多种维度下的小时产量,由此建立的小时产量多维模型如图5所示,通过该模型可以为决策分析提供数据的多维视图,使各种结果展示更加直观和丰富。

2.5报表模型

现代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工艺需求快速完成大多数报表的设计,以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目前企业使用的报表主要可以归类为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两种模型,从报表设计的角度来说,模型还可以细分为包括列表、分组、主从、嵌套等各种形式的模型。

下面以分组方式为例,介绍报表模型的产生过程,以分组方式建立报表模型是以列表为基础,对数据做进一步处理,即将同类数据显示在同一个组中,并对该组数据进行统计运算。例如,需要计算“小时产量”时,除了需要计算一段时间范围内总的小时产量外,更多情况下需要计算针对不同分类组合下的小时产量,使技术人员可以及时找出不同因素间的关系。以分组方式建立报表模型时,取主题表中钢卷的宽度组距、厚度组距等变量作为分类变量,以钢卷质量与实际轧制时间的比值作为计算变量,根据不同的分类变量,就可以计算一段时间范围内各种情况下的小时产量。分类变量可以根据企业要求进行调整,最简单的应用是只取一个分类变量,考察在单独的不同分类下的小时产量水平,例如,以班别作为分类变量,可以计算出一定时间范围内各班的生产水平,作为各班绩效考核的依据;以轧制方式为分类变量,可以得到不同轧制方式下的小时产量等。复杂的应用是将某几类分类变量进行交叉组合(例如,可以将轧制方式、宽度组距和厚度组距3种分类变量进行组合),考察针对不同分类组合的小时产量。

3案例介绍

某钢厂通过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系统对冷轧成品卷加工过程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并结合各类统计分析方法,如SPC、正态检验(含T和P指标检验)、曲面跟踪、回归分析等,对产生钢卷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其过程如图6所示。监控发现从某月开始,冷轧工序反映热卷来料厚度发生局部波动,导致冷轧轧后产品局部不良,有明显可视边浪,且伴有5~20 mm的厚差,不满足产品放行标准导致机组封闭,于是通过对比F6温度和厚度曲线波形、盒形图及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带钢厚度波动点与F6机架温度低点位置对应,厚度突变的主要原因为带钢局部温度低,于是对冷轧反馈卷中同批次厚度和板型正常卷与封锁卷进行F6机架温度低点的统计,发现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因此采取相应措施,分析厚度参数控制图的异常点区域,将厚度与其他可能造成该参数异常的工艺参数进行相关性评价,对有厚度和温度突变卷在相应变化位置进行取样,做性能和组织分析等,判断哪些参数变化最可能导致厚度超差,进而优先调整这些工艺参数。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处理,问题得到解决。

4总结

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系统自2010年以来,已在钢铁企业应用并不断完善,核心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现场操作、工艺和设备人员及时提供过程异常数据,对产品性能波动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分析,针对诊断结论及时调整设备状况和工艺参数。基于多工序的质量控制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而且是提高制造能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该系统已逐渐成为企业现场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重要的数据分析平台。

摘要:针对制造过程质量分析具有可追溯性及一贯制特性,以钢铁企业过程质量管理为例,构建了面向多工序制造的过程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虚拟平台架构,综合运用各类统计控制技术,对多工序生产物流进行状态监控、趋势预警和统计分析,通过制造过程中关键监控参数的选取、系统主题数据集的构建以及调用模型和方法进行产品一贯制质量分析。系统以多种方式展示的分析结果可以满足企业需求,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制造业产品质量控制从单纯的产品检测转向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了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过程质量控制,多工序制造,虚拟平台,钢铁企业

参考文献

[1]约瑟夫.M.朱兰,A.布兰顿.戈弗雷.朱兰质量手册[M].焦叔斌,译.5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金炎.宝钢1550冷轧CAL机组IPC系统[J].控制工程,2004(2):135-137.

[3]余忠华,吴昭同.面向小批量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1,37(8):60-64.

[4]苗瑞,孙小明,李树刚,等.面向小批量生产的统计过程质量控制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11):1 633-1 635.

[5]袁学成,胡湘洪.统计过程控制(SPC)体系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篇10

1 工序质量控制的概念

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要控制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首先必须控制工序的质量。

工序质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二是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投入品的质量(即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即每道工序施工完成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

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据此来达到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2 工序质量控制的内容

进行工序质量控制,应着重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严格遵守工艺规程

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是进行施工操作的依据和法规,是确保工序质量的前提,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2)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

工序活动条件包括的内容较多,主要是指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施工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只要将这些因素切实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制状态,确保工序投入品的质量,避免系统性因素变异发生,就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

(3)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序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为此,必须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随即研究处理,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4)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控制点是为了保证工序质量而需要进行控制的重点、或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

3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质量控制点设置的原则是根据工程的重要程度,即质量特性值对整个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来确定。为此,在设置质量控制点时,首先要对施工的工程对象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以明确质量控制点;尔后进一步分析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造成质量隐患的原因,针对隐患的原因,相应地提出对策措施予以预防。由此可见,设置质量控制点,是对工程质量进行预控的有力措施。

质量控制点的设计面较广,根据工程特点,视其重要性、复杂性、精确性、质量标准和要求,可能是结构复杂的某一工程项目,也可能是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某一结构构件或分项、分部工程,也可能是影响质量关键的某一环节的某一工序或若干工序。总之,无论是操作、材料、机械设备、施工顺序、技术参数、自然条件、工程环境等,均可作为质量控制点来设置,主要是视其对质量特征影响的大小及危害程度而定,本文结合工程实践,举例说明如下:

(1)人的行为

某些工序或操作重点应控制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造成质量问题。如对高空作业、水下作业、易燃易爆作业,重型构件吊装或多机抬吊,动作复杂而快速运转的机械操作,精密度和操作要求高的工序,技术难度大的工序等,都应从人的生理缺陷、心理活动、技术能力、思想素质等方面对操作者全面进行考核。事前还必须反复交底,提醒注意事项,以免产生错误行为和违纪违章现象。

(2)物的状态

在某些工序或操作中,则应以物的状态作为控制的重点。如加工精度与施工机具有关;计量不准与计量设备、仪表有关;危险源与失稳、倾覆、腐蚀、毒气、振动、冲击、火花、爆炸等有关,也与立体交叉、多工种密集作业场所有关等。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工序的特点,有的应控制机具设备为重点,有的应以防止失稳、倾覆、过热、腐蚀等危险源为重点,有的则应以作业场作为控制的重点。

(3)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某些工序,更应将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作为控制的重点。如预应力筋加工,就要求钢筋匀质、弹性模量一致,含硫(S)量和含磷(P)量不能过大,以免产生热脆和冷脆;又如,石油沥青卷材,只能用石油沥青冷底子油和石油沥青胶铺贴,不能用焦油沥青冷底子油或焦油沥青胶铺贴,否则,就会影响质量。

(4)关键的操作

如预应力筋张拉,在张拉程序为0→1.05σcon(持荷2min)→σcon中,要进行超张拉和持荷2min。超张拉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混凝土弹性压缩和徐变,减少钢筋的松弛、孔道磨阻力、锚具变形等原因所引起的应力损失;持荷2min的目的,是为了加速钢筋松弛的早发展,减少钢筋松弛的应力损失。在操作中,如果不进行超张拉和持荷2min,就不能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若张拉应力控制不准,过大或过小,亦不可能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这均会严重影响预应力构件的质量。

(5)技术间隙

有些工序之间的技术间歇时性很强,如不严格控制亦会影响质量。如分层浇注混凝土,必须待下层混凝土未初凝时将上层混凝土浇完。卷材防水屋面,必须待找平层干燥后才能刷冷底子油,待冷底子油干燥后,才能铺贴卷材。砖墙砌筑后,一定要有6~10d时间让墙体充分沉陷、稳定、干燥,然后才能抹灰,抹灰层干燥后,才能喷白、刷浆等。

(6)技术参数

有些技术参数与质量密切相关,亦必须严格控制。如外加剂的惨量,混凝土的水灰比,回填土、三合土的最佳含水量,灰缝的饱满度,防水混凝土的抗渗标号等,都将直接影响强度、密实度、抗渗性和耐冻性,亦应作为工序质量控制点。

(7)常见的质量通病

常见的质量通病,如渗水、漏水、起壳、起砂、裂缝等,都与工序操作有关,均应事先研究对策,提出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质量控制点的设置是保证施工过程质量的有力措施,也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4 工序质量的检验

工序质量的检验,是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最基本的质量控制活动,包括施工组织内部的工序作业质量自检、互检、专检和交接检验;现场监理机构的旁站检查、平行检测等。工序质量的检验是施工质量验收的基础,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质量,必须在施工单位完成自检并确认合格后,才能报送监理机构进行检查验收。

前道工序作业质量经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未经验收合格的工序,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5 结束语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22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步伐的迈进,对各行各业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建筑施工行业,为了保证本企业立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得不将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在施工阶段,施工工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对此,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行的各种质量标准来进行施工,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保证质量的达标,从而最终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就新形势下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提出了一些看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原理

简言之,通过对工序子样检验数据的分析(一般根据数理统计方法所得),进行统计、处理,然后根据所得的结果来判定施工工序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是否达标,如若无法保证质量的稳定,应及时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从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确保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在整个施工工序活动中,监理工程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施工中,监理工程师对质量监控应有主有次,把握重点环节,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从而保证质量的稳定。监理工程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施工前,相关单位必须制定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一系列计划,在该计划中,应提出具体的质量控制工作程序和质量检查制度。这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有序进行起着保证的作用。

2)设置质量控制点,也是保证整个施工工序活动稳定进行的关键。设置控制点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主要视其对质量特征影响大小、危害程度以及质量保证的难度大小而定。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相关人员都必须时刻牢记:质量是前提。

三、工序质量控制的现状

1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特点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施工周期较短,然而施工工序的内容涉及到的范围较广,项目繁多,包含的内容很杂,这些都是施工工序的特点,就是这些特点给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及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众所周知,工程质量的控制是保证企业在市场立足的根本,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只有提供优质的工程质量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

2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的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在施工中,只有保证这五个因素的到位才能做到整个施工工序的质量达标。在这五个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其他的因素都可因人而变,只有加强人的质量意识,提高人的操作水平,才能确保其他因素按原先预计的轨道进行。人一旦具备质量意识(也可称之为责任感)及职业道德,再加上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那么在实际施工中,就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各个其他方面是否到位,不停的去识别、监督,从而避免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杜绝质量事故发生,达到预防为主的效果,对施工质量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对策

1 施工工序开展前的质量监控工作

1)各个施工工序环节都必须熟练操作,并深入了解工序的重点环节。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工序活动中,监控贯穿始终,因此为了便于管理人员在监控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保证监控工作顺利进行,如灰缝水平度及厚度、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插点及振捣时间等这样的施工环节都必须熟练掌握,这样才能确保后面的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方向更加明确。

2)在施工前,必然要建立统一的检查质量管理体系,该系统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人”,只有将人员安排到指定的职位,提高人员的责任感,才能使得管理体系渗入到各个角落。在实际施工中,质量员、收料员的职位尤其重要,然而在施工现场常常会发生各岗位人员互相替代的现象,如质量员与施工员、材料员与收料员的相互替换。因为各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有些岗位的工作责任还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因此,岗位人员相互替换将会影响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2 施工工序开展中的质量监控工作

1)样板制度的实施。在实际施工工序活动中,控制点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质量的稳定,却不能提前控制施工工序的质量,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引用样板制度。在工序施工前,对样板进行质量检查、分析的作用很多,不仅能够在在施工前确定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从而在施工时重点控制,还能排除一些自身素质较低的操作者。此外,由于已经确定了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地方,因此操作者在施工时便有了明确的方向,降低了质量隐患的出现。因此检查、验收样板能够杜绝大范围返工情况的出现,也能够有效控制操作者的素质。

2)对施工现场的巡查应加大力度,及时掌握现场情况,对发生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法,防止出现隐患积多而需全部返工,从而对工序造成重大损失的现象。现场的巡查必须认真执行,对一些不易发现问题的地方尤其注意。

3)质量管理体系、样品制度、奖惩制度是否有效实施对整个工序质量的保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这些制度进行监控是必须的。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样品制度、奖惩制度如若得不到有效的贯彻,那就成了摆设,工序质量控制没有一定的规范、约束机制,必然会出现失控,那么整个工序的施工就会瓦解,后果非常严重。

3 施工工序产品完成后的质量监控工作

施工工序完成后,不可一劳永逸,还应对完成后的产品进行评价,为了防止出现质量漏洞,对工程进行质量全面排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多级检查及交叉检查制度是常用的质量检查方法。前者包括四道工序的检查:操作班组、质检员、下道工序操作者、监理工程师,这就要求这四个级别的组成人员都必须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悉工序整个环节的操作水平。后者涉及到操作班组、监理工程师连个专业人员。工序完成后,操作班组与操作班组之间、监理工程师与监理工程师之间分别检查工序产品,这是多角度、多视点的检查,更有利于找出质量隐患。不可否认,在两者的检查方法之下,大大降低了产品的质量隐患。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要保证工程质量,应在工程施工阶段加大控制力度。工程施工是一项耗时长、系统化的建设,监控工程施工全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可与各个相关单位共同探讨更为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质量是整个工程的根本,无论如何,都应将质量放在首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好其他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兵,马骏.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3)

[2] 吕慧敏,党朝阳.浅议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J]. 魅力中国. 2009(33)

[3] 廖柏林.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4)

[4] 裴庆贺,陈丽霞.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0)

[5] 刘旺,张志成.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6)

大流坑隧道的工序质量控制 篇12

1. 工程概况

浙江黄衢高速公路B4合同段位于衢州市开化县境内, 起讫桩号K20+400-K30+000, 技术标准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24.5m, 计算行车速度80km/h。段内隧道工程为大流坑隧道, 隧道类型为分离式, 隧道左洞长为1865米 (ZK23+415~ZK25+280) , 隧道右洞长1928米 (YK23+415~YK25+280) , 隧道围岩为Ⅲ、Ⅳ级围岩, 采用全断面开挖, 采用光面爆破。

2. 大流坑隧道工序质量控制分析

2.1 工程原材料采购环节的工序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大流坑隧道工程成为优质工程, 在工程施工的第一环节——工程原材料采购当中严格执行“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工程原材料是构成工程质量的基础, 其作用非常重要, 因此建设工程所需的大宗材料均进行了公开招标采购, 加强了投标单位的资质审查, 保障了质量优质、价格合理的材料经有诚信的供应商供应。

2.2 隧道开挖施工环节的工序质量控制

隧道开挖施工环节的质量水平直接决定了隧道运营阶段的功能发挥。因此, 为了确保隧道开挖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需要在隧道开挖施工之前进行详细认真的地质调查, 根据地质调查结果科学确定隧道的施工方式、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

第一, 做好施工的监控量测工作。隧道施工的监控量测工作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量测信息反馈, 则不能够有效地控制围岩松散程度, 有可能导致塑性区的扩展, 危害衬砌质量。对于隧道洞室掘进中的“开挖面空间效应”必须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所谓的“开挖面空间效应”主要是指开挖面附近的围岩在开挖面的约束与限制作用下无法快速释放出附近围岩的所有变形位移。在开挖后立即进行了支护, 最大程度上减少围岩位移量, 起到稳固围岩的作用。如果支护设置不及时, 则会导致围岩出现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

第二, 做好施工中的支护工作。将支护和围岩当作是一个整体:围岩是基础, 是一个承载主体, 而支护则是对围岩进行稳定与加固的方法。锚喷支护不仅具有密封、柔性、黏贴与及时的优点, 还能够将洞室围岩内部的二向应力状态转变为稳固性更好的三向应力状态。另外, 做好初期支护, 需要严格依照径向设置锚杆, 确保喷射混凝土厚度。

2.3 全断面开挖爆破质量控制

为了节省开挖每一循环时间, 爆破、找顶后, 画线、布眼两道工序在碴堆上进行, 由上至下边出碴边画线, 节约了该工序的耗时, 缩短了爆破作业时间。保证光面爆破的钻孔质量, 是隧道获得平整、规则开挖轮廓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对于周边光爆破, 更应认真钻凿, 要求司钻人员钻孔开口误差不得大于3cm, 方向偏差不得大于50, 并随时掌握钻孔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以及周边孔与孔眼之间是否互相平行, 并且所钻孔眼底部应落在同一平面上;为了保留下一循环的钻孔净空位置, 周边孔在钻孔时要有一定的外插角度, 角度的大小是根据钻孔深度而确定。严格按照钻爆设计要求进行作业, 对钻孔质量认真进行检查验收, 对不合格的眼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重钻、调整装药量和装药结构等措施处理, 尽可能保证光面爆破效果。整个爆破施工中, 按工序不同进行分类管理:四臂凿岩台车钻孔采用定人、定臂、定位、定眼数、定时间的岗位责任制, 既有利于操作人员熟悉自己所担负的炮眼位置、深度、角度、雷管段位、网络联接等工作, 提高施爆效率, 也可避免忙乱和相互干扰。光面爆破的成功运用, 对保护隧道围岩, 减少超挖, 控制欠挖, 保证工期、保证安全、节约投资等方面取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4 二次衬砌施工环节的工序质量控制

2.4.1 认真检查基面。

基面检查工作的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铺设防水板以及喷涂防水膜的质量水平。具体内容是, 在铺设防水板以及喷涂防水膜之前, 需要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认真地检查,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凸凹不平、外露锚杆头以及其它裸露的部分 (例如为利用混凝土进行包裹的附属洞室和拱架等) 进行细致的处理, 保证处理之后基面具有良好的平顺性。

2.4.2 铺设防水板环节与喷涂防水膜环节的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隧道工程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由工程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施工当中需要的防水板材质量和防水膜喷涂成膜之后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性能测试。经过试验检测之后, 所有的施工检测结构都必须要符合工程质量标准。保证隧道工程实际防水效果的关键检测项目是防水板的密封效果、防水板固定点检查、防水膜喷涂成膜质量, 这三项试验检测结果直接决定了隧道工程防水层的防水效果。为了保证防水板和防水膜能够发挥最佳的防水效果, 需要在二次衬砌正式开工之前, 组建专业的防水检测小组, 对防水板和防水膜实施专门的质量检查, 如果发现露出孔洞、焊点的情况, 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例如补喷、补焊等。

2.4.3 二次衬砌施工环节的工序质量控制。

施工区域受到断裂带的影响, 导致岩体具有较大的破碎程度, 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强化初期支护施工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在二次衬砌施工过程中, 整个施工过程混凝土的泵注全部采用模板台车进行, 能够保证混凝土具有可靠的密实度, 而且表面平顺、脱模挡板断面没有空洞。试验室按照施工配合比对砂石材料的含水量来调整施工用水量, 保证混凝土配合比能够满足施工环境、隧道施工强度的要求。同时, 为了有效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需要在混凝土的每一个环节 (例如, 拌制、运输、灌注、捣固以及养护等) 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3. 常见质量通病、对策以及质量记录工作的完善

3.1 常见质量通病、对策

第一, 错台的预防及处理。加强对施工人员技术培训, 做到规范操作, 加强对设备的维修, 有效地杜绝了大于1厘米以上的错台。第二, 裂缝的预防与处理。加强了硅裂缝产生原因的跟踪分析, 加强原材料控制, 严格控制人堆料粉尘含量、含泥量, 严格控制坍落度, 使混凝土入模坍落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 加强振捣和脱模养护工作;吸取其他隧道的教训, 洞室与正洞衔接处环向加设格栅、钢筋网, 防止洞室顶部裂缝出现, 有效地控制混凝上裂缝。第三, 蜂窝、麻面、气泡 (水泡) 的预防与处理。加强模板清理和脱模剂涂刷工作, 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控制, 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质量和振捣工作, 杜绝混凝土出现离析和漏捣现象。试验附着式振捣器, 减少空洞, 人工捣固小到位现象。试验新型脱模剂, 替代油类脱模剂, 减少衬砌表面气、水泡、大面积麻面, 有效提高表面质量和光泽度。

3.2 质量记录工作的完善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为了证明一些工程部位的质量状况, 证明各项质量保证措施的有效运行, 做到工程项目的每道工序、每个分项工程、每个分部工程、每个单位工程都要有准确、真实、齐全、完善的质量记录。这些质量记录包括工程技术资料和工程管理资料, 是工程项目的核心资料。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 必须有计划, 有步骤地做好质量记录的建立、收集和整理。指定专人负责, 明确各个阶段应做的质量检查记录和检验测试的项目和内容, 以能全面说明工程项目的质量状况。工程技术资料如实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 按规定表格填写, 且由各级施工技术负责人审核, 经监理和质监站复检认可签证, 并随施工进度及时整理。

4. 结语

上一篇:传统图形元素下一篇:信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