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操作技术

2024-08-15

隔离操作技术(精选9篇)

隔离操作技术 篇1

摘要:分析了 (粉体) 分装机的特殊性, 从风险角度探讨分装机在开放式单向层流中生产的不可行性, 又从可操作性角度探讨了Isolator的不可行原因, 认为这二者不适合无菌粉体分装, 提出了唯有RABS操作技术才能应对新版GMP对无菌粉体分装要求的观点。

关键词: (粉体) 分装机,新版GMP,开放式单向层流,Isolator,RABS

新版GMP正式颁布后, 人们尤其关注新版GMP中的附录1 (无菌药品) 部分。新版GMP附录1 (无菌药品) 分15章共81条。然而, 从制药装备角度对81条进行仔细梳理后, 会发现这些规定尚存很多不确定性。附录1专门有一章 (第四章) 隔离操作技术, 从文中所涉及的内容来看, 这些条款已十分详细, 但均是针对隔离操作器的, 而不包含其他隔离操作技术。然而, 纵观当前制药隔离操作技术, 有多种隔离操作技术并行, 而非仅仅是附录1第四章 (隔离操作技术) 所阐述的Isolator (隔离操作器) , 诸如常用单向流操作台 (罩) 、RABS (人工干预受限制隔离装置) 等, 遗憾的是附录1未把RABS列出。况且中国无菌药品生产中有大量的 (粉体) 粉针剂, 其主要生产设备之一便是分装机。就 (粉体) 分装机而言, 应对新版GMP究竟采用何种隔离操作技术?是用传统的开放式单向层流, 还是Isolator?本文将从 (粉体) 分装机的特殊性出发, 本着既突出风险管理, 又要适应生产的双重理念, 探讨传统的开放式单向层流与Isolator操作技术对无菌粉体分装的不适应性, 提出了唯有RABS操作技术才能应对新版GMP对无菌粉体分装的要求的观点。

1 (粉体) 分装机的特殊性

国内外用于粉体分装的分装机大致有螺杆式与气流式两类, 与冻干粉针半加塞液体分装机相比有着其特殊性:

(1) 操作人员多。除机器操作、胶塞输运、抽装量操作人员外, 还需装粉铝瓶输运的人。

(2) 抽装量频率高。一般液体分装装量稳定, 其抽装量频率低;而粉体分装装量随粉位变化而变化, 其抽装量频率也高。

(3) 开车时需手工调整, 由于每批原料粉的流动性、压缩比、视比重、吸湿性、黏性、止息角、粉体粒子的大小与形状等方面均不同, 需根据粉体特性而调整, 而液体则不需频频调整。这里便涉及一个操作中需多次开门的问题。

(4) 发尘量大。粉体分装过程会产生粉体的飞扬, 从而影响工作区域的悬浮粒子数量。

(5) 与粉体物料直接接触部分有粉筒、大螺杆、分装头 (含螺杆) , 与粉体直接接触通路往往存在曲折、间隙小与结构复杂的情况。不可能采用CIP/SIP, 只能采用拆洗、灭菌再装配方法方能达到清洗与灭菌的效果。

在阐明上述 (粉体) 分装机特殊性的基础上, 才能科学地来探讨开放式单向层流与Isolator操作技术为何不能适用于粉体分装机。

2 从风险角度探讨分装机在开放式单向层流中生产的不可行性

开放式单向层流操作方式属传统的高污染风险产品的操作, 分装机所处的分装室采用开放式单向层流加垂直帘的方法 (如图1所示) , 操作人员可穿A/B级着装进入其A级内部进行操作, 其结果是操作人员和分装设备互相交叉。其缺陷: (1) 操作人员可任意进入生产环境, 并可在A、B级间任意活动, 存在着交叉污染; (2) 操作人员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又是直接的, 每一个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错误都有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人的任何一次动作将影响该区域悬浮粒子的动态指标, 因而无菌保护性差; (3) 操作人员因为呼吸等散发到无菌室内的污染物直接威胁到产品质量, 给生产过程带来不确定因素; (4) 分装过程中的药品因为空气传递等因素, 也会影响到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 (5) 此法去污染能力弱, 只有在一定情况下房间内做化学熏蒸。

此种大面积层流罩加垂直帘操作人员可进入的方法是否可行?

(1) 文献[1]曾作过工作人员不同动作时的发尘量试验, 试验者穿着洁净服, 在洁净生产环境内做各种标准动作。若做坐着站起或者站着坐下动作, ≥0.3μm的尘埃粒为2 500 000 pc/min;若以0.9 m/s速度走动, ≥0.3μm的尘埃粒为5 000 000 pc/min。

(2) 文献[2]则认为:就算处于最佳的条件下, 更衣的操作员会释放出10 000 cfu/h或更多的粒子到周围环境中。

(3) ISPE的《无菌制药工程指南》中对洁净室人员粒子产生有其数据, 认为:空白体积 (如图2所示) 操作人员体积=18 ft3为起始条件的静态百级, 即含有1 800颗粒径0.5μm粒子, 0.5μm粒子以每粒P=1×104速率增加。18 s后粒子数量达到180 000, 超过万级指标;3 min后粒子数量达到1 800 000, 超过十万级指标。

(4) 国内某一药企, 在无菌冻干液体灌装百级工位作了0.5μm悬浮粒子动态与静态的检测, 其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动态生产的0.5μm悬浮粒子已超过3 520 (GMP中A级允许数) ;开百级门的瞬间远远超过3 520。这里要说明一下:此实验是液体灌装, 而本文讨论的粉体分装, 其粒子超标更为严重, 因而风险更大。

通过以上分析, 试想, 一个粉针分装机工位至少有3~4名操作人员进入开放式单向层流加垂直帘区域内, 故其悬浮粒子动态监测结果是无法达到要求的。加之, 胶塞桶与无菌粉桶在无无菌保护或对接情况下自由带入, A级区会带入大量的B级区的污染。可以说, 分装机处于开放式单向层流加垂直帘区域内方法, 风险太大。

3 从可操作性角度探讨Isolator的不可行性

先大致了解一下Isolator (隔离操作器) (如图4) 的定义。

中国新版GMP附录1第16章:隔离操作器是配备B级 (ISO 5级) 或更高级别的通风, 并能使其内部环境始终与外界环境 (如其所在洁净室和操作人员) 完全隔离的装置或系统。

美国FDA:无菌工艺生产无菌药品的工业指南 (Guidance for Industry1 Sterile Drug Products Produced by Aseptic Processing—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定义是:一个能将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例如周围环境空气和人员) 进行稳固的、持续的隔离的供应100级 (ISO 5) 或更高质量空气的已灭菌的单元[2]。

欧洲PIC/S:在D级或者更高级别环境空间下能提供与周围环境相分离的A级操作空间, 在此操作空间内能完成各种操作而不破坏其完整性的物理屏障。

纵观国际相关法规, 可以认为:Isolator应为刚性屏障气动隔离装置, 应能保证内部的环境达到A级, 微正压, 背景环境不低于D级。传输装置可为单门或双门, 也可是同灭菌设备相连的全密封系统。物品进出隔离操作器应有防止污染措施。隔离操作器应经验证后方能投入使用, 应能对操作器内部和外部所处环境的空气质量、隔离操作器的消毒、传递操作进行常规监测, 必要的检漏以及隔离系统完整性试验。对灭菌要求, 其不支持离线灭菌, 且灭菌通常使用过氧化氢技术。

(1) 由于Isolator不支持离线灭菌, 国际上一般采用在线的过氧化氢技术进行灭菌。然而, 过氧化氢灭菌方式是否适宜于带Isolator的 (粉体) 分装机呢?

(粉体) 分装机不管是螺杆式还是气流式均涉及分装部分结构复杂问题。以螺杆式分装机为例, 从铝瓶开始, 到大螺杆, 再到分装头, 其涉及与粉体直接接触通路, 所形成的通路往往曲折、间隙小与结构复杂。按照Isolator要求需把分装部分装配后整体灭菌, 这样会在与粉体直接接触通路内部引入由于过氧化氢薰蒸所产生的湿气, 且内部湿气又不容易干燥, 对有水分含量要求的粉针类生产而言是不合适的。另外, 化学薰蒸所产生的残留也是难以去除的。

再探讨一下用过氧化氢灭菌方式是否真正能达到与粉体直接接触部分的有效灭菌。同样由于分装机的特殊性, 其涉及与粉体直接接触通路的曲折、间隙小与结构复杂。基于部分通路间隙过小, 过氧化氢或其他灭菌剂难以按要求量通过间隙进入与粉体直接接触零件的表面。因此, 分装头等与粉体直接接触部分零件不能采用装配后进行整体灭菌方法。若要采用离线灭菌再装配方法则有违Isolator的定义。

(2) 按Isolator定义探讨粉体分装机的可操作性。

Isolator定义告诉人们:“使其内部环境始终与外界环境 (如其所在洁净室和操作人员) 完全隔离的装置或系统。”可以说, 隔离器严格地将产品和生产人员隔离开来。隔离器是密闭的, 但并不是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气体交换。当隔离器舱门关闭时, 只能由已灭菌的传递接口或特殊设计的快速传递门来实现隔离器内外物品的传递。由于Isolator生产过程中不允许开启小门, 而利用手套箱进行操作可触及的范围又是有限的。但是, 熟知粉针生产的人士均知:由于粉体分装的特别性, 有几个生产操作需短暂的开门。分装头拆洗灭菌后装配调整以及开车时的人工微调, 这些工作如通过隔离器上手套是难以完成的, 其调整与装配均需极短的开门过程。一旦开门则需按Isolator重新灭菌与验证, 按此定义, 则分装机是永远不能生产的。由此看来, 目前Isolator不适合粉体分装, 因其没有可操作性。

4 RABS的低风险与可操作性

由上述探讨可看到:开放式单向层流加垂直帘的方法, 从风险评估角度看不可预计性大、无菌保护性较差, 但从实际操作角度看却是可行的;而Isolator隔离操作器方法, 虽从风险评估角度看其风险性极小、无菌保护性极高, 但从实际操作角度看则是不可行的。是否能找到介于二者之间的方法呢?人工干预受限制的隔离装置RABS便是目前最佳的选择。RABS是隔离技术的一种, 其致力于隔离操作器的无菌保证并减少相应的缺点。几种RABS如表1所示。

过程, 因为固定在系统上的手套位置变换是非常麻烦的; (5) 物料需通过物料口保护性进出; (6) 对层流的干扰需作出解释; (7) 以B级作背景。

RABS优势: (1) 进入的灵活性, 但不能避免开放干预的潜在风险; (2) 较低投入成本 (可能有较低的初始投入成本) , 但由于需要完全无菌核心分区及更衣, 操作成本可能会较高; (3) 较短的验证周期, 但需足够追溯记录; (4) 验证要求较普通, 基于没有RABS的运行标准被定义。总之, RABS应用于 (粉体) 分装机可能提供最直接和最划算的路径来提升现有的无菌设施, 带RABS装备将会减少现有装备的风险。RABS是一个快速和相对低成本的方法, 减轻了现有分装室中人为干预。

5 结语

对 (粉体) 分装机的特殊性加以分析, 从风险角

RABS特征: (1) 工艺操作被固定的PC-聚碳酸脂组成外层 (门) 所保护, 内部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A级 (ISO 5) ; (2) 安全互锁的防护门, 只有应急时才能打开, 且开门必须有记录; (3) 若需开门, 层流应扩大, 能将操作人员覆盖; (4) 通过固定安装在系统上的操作手套操作, 要求生产过程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度探讨了分装机在开放式单向层流中生产的不可行性, 又从可操作性角度探讨了Isolator的不可行的原因, 认为这二者均不适用于无菌粉体分装, 提出了唯有RABS操作技术才能应对新版GMP对无菌粉体分装要求的观点。

另外, 近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 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发布《药品GMP认证审查公示 (第1号) 》中, 能通过新版GMP的 (粉体) 分装机便是一款简单的oBABS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霖新等.洁净厂房的设计与施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James P.Agalloco, James E.Akers.BABS and Asep-tic Processing.www.docin.com/p-53492609.html

[3]宋勋.药品生产中的隔离操作技术.机电信息.中国制药装备, 2011 (1) :23~28

[4]田耀华.从制药装备角度对新版GMP附录1 (无菌药品) 的理解.机电信息.中国制药装备, 2010 (11) :1~5

[5]余敏, 郑金旺.关于无菌隔离器技术.机电信息.中国制药装备, 2011 (9) :19~21, 45

隔离操作技术 篇2

一、基本原则

1、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感染原,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第二至第六项的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全

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条件受限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2)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当需与末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避免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例如:免疫功能不全,有开放性伤口或可能长期住院的患者。

2)床间距应≥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不论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有需采取接触隔离,在接触同一病房内不同的患者之间,都应更换个人防护装备及执行手卫生。

4)设立隔离标识。

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或分隔间。

三、个人防护装备

1、不论是接触患者完整的皮肤或环境表面,例如:医疗设备、床栏

杆,都应在进入房间或分隔间时戴手套。

2、隔离衣。

(1)进入病房或分隔间时应穿隔离衣,并于离开患者医疗环境前脱卸隔离衣及执行手卫生。

(2)脱卸隔离衣后,应确保衣服及皮肤不接触污染的环境表面。

四、患者转运

1、除非必须,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确需转运时,应覆盖患者的感染或定植部位。

3、转运前工作人员应执行手卫生并脱卸和丢弃受污染的个人防护装备。

4、转运到达目的地后,医务人员再穿戴干净的个人防护装备处置患者。

五、医疗装置和仪器(设备)

1、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处理相关医疗装置和仪器(设备)。

2、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压舌板、带等应专用,不能专用的医疗装置应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六、环境

浅析隔离开关操作原则及应用 篇3

我国《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中对于隔离开关和断路器的操作顺序方面的规定是这样的:“停电拉闸操作必须按照断路器 (开关) ——负荷侧隔离开关 (刀闸) ——母线侧隔离开关 (刀闸) 的顺序依次操作, 送电合闸操作应按照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严防带负荷拉合刀闸。”并另有一些解释性的文件对此规定作了相关的阐述。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 这些规范和条款的内容过于笼统和宽泛, 仅仅说明了普通情况下的操作顺序和要求, 并没有涉及变电运行中的特殊情况, 如主变各侧回路隔离开关的操作顺序, 就很难仅根据上述内容进行判断, 因为规定中关于母线侧与负荷侧的说法并不具体。

首先, “重要设备保护”原则。条款中规定要对负荷侧隔离开关先行操作, 实际上是一种保护母线的措施, 因为在切断了负荷侧隔离开关的情况下, 即使发生事故, 也不会对母线产生影响, 从而保障了供电安全。该原则中的重要设备指的是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设备, 即一旦其损坏或被迫停运, 就会危及系统安全。而对这些设备进行保护, 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系统安全运行的保护。

其次, “操作顺序优先”原则。既然明确了要先保护重要设备, 那么对于设备重要与否以及重要程度的评定就是十分必要的。所以, 操作优先原则实际上就是我们根据对变电站内的电器设备的作用的不同进行了等级划分后, 形成的一个优先保护次序表。是一种基于“重要设备保护”的原则确定的隔离刀闸和断路器的操作顺序。因为只有保证了系统中重要的、核心的设备能够不受误操作的影响才能保证整个系统或系统的大部分能够正常运行。

根据对《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中的相关条款的解读所得出的上述两项深层操作原则, 笔者将在下文中对不同的接线方式下的操作顺序进行应用分析。

2隔离开关操作原则的具体应用分析

2.1变电站内仅有一台三绕组主变压器, 仅一侧有电源

根据上文的原则, 我们首先要对线路中的各个设备的重要等级进行划分和排序。该线路中, 需要确定等级的设备有:电源侧母线、主变压器以及其他两侧母线。通常情况在有母线的主接线方式中, 母线是最为重要的, 因为它连接着大部分的设备, 并负责绝大多数设备的电能分配和输送, 所以一旦母线出现故障, 就会导致整个变电运行的瘫痪。处于次一级重要地位的是主变压器, 因为它与母线直接相连, 并是除了电源和母线之外唯一向外输送电能的设备, 一旦受损也会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所以,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三种设备的重要次序为:最应受到保护的是电源侧的母线, 其次是主变压器, 最后是其他两侧母线。这样, 在面对变电站内仅有一台三绕组主变压器, 仅有一侧有电源的接线方式的情况下, 我们依照“重要设备保护”原则和“操作顺序优先”原则, 可以分为两种操作情况:

2.1.1如果对主变压器电源侧断路器两侧隔离开关进行操作, 本着保护电源侧母线的原则, 其操作顺序应当为:停电操作按照断路器——主变压器侧隔离开关——母线侧隔离开关依次操作, 送电则相反。按照该次序进行操作, 即使出现失误, 也仅会导致主变跳闸停电, 而不会危及电源侧母线的正常运行。

2.1.2如果操作变压器非电源侧断路器两侧的隔离开关, 则相应的顺序为:停电操作按断路器——母线侧隔离开关——主变压器侧隔离开关依此操作, 送电则相反。按照该次序进行操作, 这样失误, 也仅会导致非电源侧的母线断电, 不会导致系统故障, 大大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2.2当变电站有两台及以上三绕组主变压器, 仅一侧有电源

根据上文的原则, 我们首先要对线路中的各个设备的重要等级进行划分和排序。该线路中, 需要确定等级的设备有:主变压器电源侧母线、若干台主变压器以及其他两侧母线。同上述接线方式相同的地方在于, 母线一旦出现, 其重要性和受保护程度一定是最高的, 所以, 该种接线方式中的最重要的设备仍旧是母线。再者, 就主变压器而言, 该种接线方式变压器的重要程度随着数量的有所下降, 因为变压器的功能虽然重要, 但是在该种接线方式下一旦某台停运, 其余的可以作为补充, 所以每一台变压器对于系统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所以,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该线路中的设备的重要次序为:最应受到保护的是电源侧的母线, 其次是非电源侧母线, 最后为变压器。当然, 前提是该线路中的几台变压器并列运行, 否则其重要程度需要重新衡量。这样在变电站有两台及以上三绕组主变压器, 仅一侧有电源的接线方式的情况下, 我们依照“重要设备保护”原则和“操作顺序优先”原则, 可以分为两种操作情况:

2.2.1如果对主变压器电源侧断路器两侧隔离开关进行操作, 本着保护电源侧母线的原则, 其操作次序应当为:停电操作按照断路器——主变压器侧隔离开关——母线侧隔离开关的顺序进行, 送电则相反。按照该次序进行操作, 即使出现失误, 也仅会导致主变跳闸停电, 而不会危及电源侧母线的安全运行。

2.2.2如果对其他两侧设备进行操作, 本着保护两侧母线的原则, 其操作次序应当为:停电按照断路器——主变压器侧隔离开关——母线侧隔离开关依次进行, 送电则相反。按照该次序进行操作, 即使出现失误, 也仅会导致某一台主变停电, 而不会影响各侧母线的安全运行, 也就大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 笔者根据对《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中相关条款的理解, 得出了“重要设备保护”和“操作顺序优先”两项重要的操作原则, 并结合实例对其进行了应用分析。实践证明, 这两项原则可以更好的体现隔离开关操作规范中对于重点设备和系统安全进行保护的原则和目的。最后, 笔者希望以此提示操作人员要认真分析变电运行的具体情况, 合理准确的确定隔离开关和断路器的操作顺序。

参考文献

[1]黄志勇.隔离开关的几个操作实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 (10) .

院内感染与消毒隔离技术培训 篇4

一、医院感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

法律: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2月1日起实施。

法规:2003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6年《艾滋病防治条例》。

规章:2002年《消毒管理办法》。2003年《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4年《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

2005年《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会诊管理办法》。2006年《医院感染管理办法》9

月1日。

规范及标准: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3年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03年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

下发文件:200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内窥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等等。

2009年卫生部发布的6个标准:

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4、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5、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6、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二、医院内感染的定义:是指准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以开始或入院时以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告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染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单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因子刺激而产生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一>、呼吸系统:

1、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超过两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体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2、下呼吸道感染。

隔离开关的几个操作实例 篇5

隔离开关是高压开关电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电器, 在电力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分闸位置能够按照规定的要求提供电气隔离断口的机械开关装置。刀闸的主要特点是无灭弧能力, 只能在没有负荷电流的情况下分、合电路。但是应用刀闸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调度运行人员灵活地改变系统的接线方式和处理一些异常。

1 刀闸可以进行哪些操作

隔离刀闸的主要特点是无灭弧能力, 只能在没有负荷电流的情况下分、合电路。因此隔离刀闸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 在电网无接地故障时, 拉合电压互感器;

(2) 在无雷电活动时拉合避雷器;

(3) 拉合220KV及以下母线和直接连接在母线上的设备的电容电流, 拉合经试验允许的500KV空载母线和拉合3/2接线母线环流;

(4) 在电网无接地故障时, 拉合变压器中性点接地刀闸;

(5) 与开关并联的旁路刀闸, 当开关合好时, 可以拉合开关的旁路电流;

(6) 拉合励磁电流不超过2安培的空载变压器、电抗器和电容电流不超过5安培的空载线路 (但20KV以上应使用户外三联刀闸) 。

2 刀闸操作的实例一

如图所示:为一220KV变电站110KV母线的接线方式。正常时, 110KV母线母联运行, 开关1、开关2分别运行在两条母线上 (分上、下母) 。一次110KV下母检修工作完成后, 在进行下母的恢复操作时, 母联开关的上刀闸发生合不到位的异常。此时, 若处理母联开关的上刀闸异常, 需要将上母运行的所有元件倒至下母运行后, 将上母、母联开关转检修处理母联上刀闸合不到位的异常。

危险点:由于母联开关不能投运, 导致110KV下母不能按期投运, 上母运行的所有元件不能及时倒至下母运行, 处理母联开关的上刀闸的异常。

处理方法:

(1) 选用该母线上可以短时停运的开关, 如开关1, 将开关停运, 恢复备用于110KV下母。即:断开开关1后, 拉开1刀闸, 合上2刀闸;

(2) 合上开关1对110KV下母充电, 充电正常后, 断开开关1;

(3) 拉开开关1线路侧的刀闸;

(4) 推上1刀闸对110KV下母进行充电;

(5) 将110KV上母运行的所有元件倒至110KV下母运行 (开关1间隔除外) ;

(6) 拉开1刀闸;

(7) 将110KV上母及母联开关转检修处理异常。

实例的思考:此异常处理主要是利用了刀闸拉、合空母。

要注意的是首先要确保拉、合母线的完好性。此处, 通过外来电源开关1对母线试充电正常。在无法选取合适的外来电源时, 也可先检查母线完好后用摇表摇测母线绝缘合格的方法判断母线绝缘的完好。但是绝对不允许用刀闸对母线进行试送电。其次, 刀闸的操作要尽量用手动操作, 避免使用电动操作, 防止在操作刀闸进行拉、合空母时刀闸操作不到位。

3 刀闸操作的实例二

如图所示:此变电站为双母带旁路接线, 有专用旁路开关。正常时开关1带负荷运行, 开关1备用。但为调整电网的运行方式, 调度部门需用通过开关3用线路1-旁母-线路2带负荷运行。

处理方法:

(1) 查开关1、开关3确在备用状态后;

(2) 推上1旁刀闸;

(3) 合上开关1对旁母充电正常;

(4) 推上2旁刀闸 (操作前取下开关1、开关2操作保险) ;

(5) 合上开关3合环;

(6) 断开开关1、开关2解环;

操作的危险点:

(1) 易发生带负荷拉、合刀闸操作 (主要是旁刀闸) ;

(2) 此操作需用旁刀闸合经站内开关闭合的环路。操作前需采取防止环路内开关跳闸的措施, 防止开关在操作时跳闸后, 变成带负荷拉、合刀闸。

4 刀闸操作的实例三

如图所示:此变电站为双母带旁路接线, 有专用旁路开关。开关1液压机构降低不能坚持运行, 需紧急停运处理。

处理方法:

(1) 查旁开关1确在旁母备用状态后;

(2) 合上旁开关1对旁母充电正常;

(3) 推上1旁刀闸 (操作前取下开关1、旁开关1操作保险) ;

(4) 将开关1解备 (拉开1甲刀闸、1母刀闸) 。

操作的危险点:

(1) 此时开关仅能作为死开关用, 不能拉、合负荷;

(2) 此操作需用旁刀闸合经站内开关闭合的环路。操作前需采取防止环路内开关跳闸的措施, 防止开关在操作时跳闸后, 变成带负荷拉、合刀闸。

5 结束语

在上述几个实例中, 通过灵活地运行用刀闸的操作功能, 很方便地改变了系统的运行方式或处理电网异常运行状态。在现实运行中刀闸的操作实例很多, 但刀闸操作中也是最容易发生误操作的。要注意的是涉及隔离刀闸的操作是严禁跳项操作的, 防止环路内闭的开关跳闸是最容易疏漏的。这就要求对复杂的、特别是非典型的操作要严格按照现场规程进行, 同时, 在操作前要认真地进行危险点分析, 合理安排操作步骤, 减少操作的风险, 避免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摘要:隔离开关是高压开关电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电器, 在电路中起隔离作用的它本身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比较简单, 但是由于使用量大, 工作可靠性要求高。刀闸的主要特点是无灭弧能力, 只能在没有负荷电流的情况下分、合电路。灵活地利用隔离开关可以帮助电力调度员及运行人员地改变电网运行方式处置异常。

隔离操作技术 篇6

随着SF6及真空断路器等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和应用,设备维护周期也越来越长,但是近年来,隔离开关无论从整体结构还是操作原理上来说,都基本没有改变过。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在电网中应用广、数量多,因此由于安装质量和工艺引起的设备事故不容忽视,其给电力工人和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故而必须提高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安装质量,规范安装工艺。所以,研制大型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安装平台已迫在眉睫。

1 大型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安装存在的问题

针对大型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在电网中运用的现状及安装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排查,发现影响安装质量和安装进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均采用电动机构,机构内部有电动机及大量的齿轮系统,增大了机构的重量,不同型号机构的重量约在45~100 kg之间。

(2)由于设备内部采用大量齿轮及机械结构,导致电动机构体积过大,以西门子DR22为例,其大小约为60 cm×40 cm×40 cm。

(3)现阶段出于变电所整体美观角度考虑,隔离开关操作机构表面均经过光滑喷漆处理,并没有很明显可靠的把手用于移动。

(4)原安装厂家没有提供各类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的专用安装平台。

根据上述原因可以看出,造成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安装工时过长并且安装质量不过关的主要原因是机构重量大、体积大且外部没有把手,同时由于没有合适的专用安装平台,造成安装困难。

2 专用安装平台的研制

为了研制安装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的专用工具,在220 kV浙江温州××变电所全所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的更换工程中,对现场安装工艺及工具不断进行完善,并通过与现场技术人员及厂家服务人员的深入沟通,经过不断地现场操作实验,制作出一台针对大型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安装的专用平台,其整体效果图如图1所示。

(1)将操作机构从卸箱位置运输至安装位置的路程往往比较长,且新建的变电所路面不平。该平台提供4个带刹车的万向轮(图2),并配合手推把,可以将操作机构很快运输至指定位置。

(2)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在安装定位中需要的抬升速度较快,该平台利用千斤顶通过X型增益来加快抬升速度。脚踏千斤顶使抬升过程更加省时、省力、安全,如图3所示。

(3)由于操作机构在固定时精度要求很高,水平度、前后左右和高度均需要微调。该平台利用十字交叉蜗杆(图4)实现了这个功能,在机构放置好后可以进行微调,极大提高了安装速度。

3 效果对比

该专用平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方便性,投入使用后,为变电所新建及改造中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的安装、调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赢得了宝贵时间,缩短了工期,达到了多供电的目的,很好地解决了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安装难度大、安装耗时长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用该平台前后的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使用专用平台后,安装时间减少了61%左右,且安装质量有所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安装时间,保证了供电可靠性,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4 结语

该大型隔离开关操作机构专用安装平台的完成,不仅解决了现阶段操作机构安装因没有专有工具而造成的精度低等问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省时、省力,有效保障了安装工作人员的安全,填补了温州市电力局及局属各工区的空白,受到了工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准备批量生产,推广使用。

摘要:现阶段110 kV、220 kV、500 kV隔离开关多采用电动操作机构。目前,不同型号的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其重量在45100kg之间。由于没有专用安装设备,且施工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技术手段(叠桩法、手动螺丝升高法)的落后会造成费工费时以及施工精度降低,直接影响隔离开关使用的灵活度和寿命。鉴于此,分析了大型隔离开关操作机构专用安装平台的研制和改进过程,经过改进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型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安装平台,研制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部.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编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6

隔离操作技术 篇7

一、什么是隔离开关

所谓的隔离开关是一种普遍应用于供电设备中的装置。它是一种无灭弧装置的开关装置。在日常生活中, 隔离开关主要对没有负荷电流的电路进行自动断开功能的一种智能化设备。该设备在分闸情况下是有着明显的断开点标志的, 以保证在隔离电源后用电设备的安全性。但由于隔离开关自身并没有灭弧装置, 因此, 在开关合闸状态下, 电流是可以通过正常的负荷故障的。此时, 隔离开关是无法对短路及负荷电流进行自动切断的。也因此, 隔离开关只能对电压传感器、避雷器等电流量不超过2A的变压器进行直接操作。

二、隔离开关常见的故障

隔离开关是保证低压电路正常运行及安全的基本设备, 目前在我国的使用范围也十分广泛。但由于各种人为及其它因素影响, 隔离开关在使用过程中也是多多少少出现了诸多问题, 本文就某变电站为例进行说明, 110KV变电站中所使用的倒闸隔离开关其中各电压控制回路如图所示:

这其中, 所引起的隔离开关故障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自动倒闸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

在110KV某变电站除了35KV接地开关外, 其它均采用自动倒闸隔离开关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 自动隔离开关是很容易出现拒合、拒分故障的。同时, 在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中, 后台机摇控操作及端子箱合闸分闸按钮中的隔离开关无法正常运行是十分常见的问题, 这对整个供电系统安全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 合、分闸中断工作所引起的故障

倒闸隔离开关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如果发生中断操作故障时, 则会引起接触头间的距离缩短, 使拉弧长时间处于放电状态中, 从而很容易引起隔离开关被烧毁现象发生, 给人们的正常用电带来很多困扰, 同时为供电设备埋下安全隐患。

3. 合、分闸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

仍以110KV变电站为例:由于生产厂家苏州阿海珐公司在隔离开关生产过程中, 对生产质量及规格的要求监督不严格所导致的零件松动、损坏、变形、摩擦力度过大等现象普遍存在。使某变电站在供电过程中, 常会出现因质量问题造成的合闸不到位情况。给该变电站的供电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故障解决方法

为了更方便隔离开关操作及人员对其进行工作, 相关部门针对某变电站隔离开关的故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如图:

同时, 研究出了一套具体的故障解决措施, 其具体如下:

1. 自动倒闸故障解决方法

如果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发现隔离开关无法正常工作作时, 首先要查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查看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对设备的名称、规格、间隔时间等是否都是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的。如果查看过程中并无发现有任何异常的话, 则需要查看二次回路是否出现了故障, 其主要步骤为:其主要步骤为:首先, 当交流传感器的磁吸力不工作时, 则可以判定故障的发生点是在二次回路的控制点上, 这时, 就要专业负责人员对电源空气断路器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查, 如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则对电气闭合条件进行排查, 查看工作状态下的隔离开关是否满足于设备所要求的运行条件。如果上述两点都查找不出任何原因的话, 则要对隔离开关进行中断空气断路器检查, 以保证隔离开关不会被误断、误动。同时, 接通五防电源, 将端子箱五防的位置调置到就地的位置上, 同时按下合闸或分闸按钮, 而后按照原设计图纸上的各项内容进行连接线的逐一排查, 当测得电压为虚压或是负电压时, 则证明故障就出在此处, 当查找出故障点时, 接下来就要根据具体故障进行处理。仍以某变电站为例, 该变电站所出现有隔离开关问题通常都是遇到远方, 而在处理中, 只要将远方重新设置为就地, 同时将隔离开并回路控制进行断电操作就可以使其恢复正常了。

因此, 在进行隔离开关故障处理中, 要总结以往的经验, 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序进行故障的排查工作, 如查找到原因而无法自行解决时, 则需请教专业故障排除人员进行帮辅, 以确保隔离开关的正常运行。

2. 合、分闸中断故障解决方法

如果在隔离开关运行中出现突然中止现象, 则大多是因为操作控制回路被过早地打开所引起的接触不良造成的。因此,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要确认隔离开关的操作必须为手动式操作, 同时按照故障解锁流程对事故进行处理, 其主要方法为:在进行手动拉动隔离开关时, 如果发生突然中止现象, 则应立刻将隔离开关拉开。如果在合闸时出现此情况, 则需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隔离开关进行迅速拉开动作, 仔细查看故障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3. 合、分闸操作不当故障解决方法

对于这种因零件质量不合格所造成的故障, 可以先采用自动合、分闸的方式对隔离开关进行测试, 如果仍达不到合格标准, 则换用手动操作方式进行测试, 如仍无法使其正常运行, 则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实行解锁方式, 首先断开连接隔离开关的电源接头, 而后将机箱打开, 插上摇把进行检查。在检查过程中, 如发现因合闸不到位的导致的原因时, 则将隔离开关的动、静接头拉开, 当听到放电的声音时, 则要快速地将摇把顺着合闸的方向摇几圈, 使隔离开关在手动操作下快速实现合闸。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隔离开关是保证倒闸操作流程正常进行的关键。因此, 在进行倒闸操作前, 首先要对隔离开关的安全性做好仔细的检查, 以保证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孙晓敏.变电站倒闸操作过程中隔离开关故障处理方法[J].广东电力, 2011, 24 (7) :84-89.

隔离操作技术 篇8

隔离开关作为隔离与操作电器,在电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敞开式结构的隔离开关,由于其触头长期暴露在空气中,运行条件恶劣,因此常发生因触头氧化导致接触电阻增大而造成发热及操作中弧光异常的故障。

本文通过对现场发生的两例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双母接线中运行方式长期固定,隔离开关接触电阻增大对系统安全运行的影响。

1 异常现象介绍

秦安变电站是我国第一座330kV变电站,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其110kV配电装置为户外中型布置,隔离开关型号为GW4-110,采用双母带旁路接线,母联1100开关兼做旁路开关。110kV主接线如图1所示。

一次,在乙母线停电处理1114乙刀闸发热缺陷的倒母操作中,当等电位拉开1116乙刀闸时,B相发生较大弧光,造成B相触头明显烧伤,所幸没有造成短路。随后进行了1116乙刀闸烧伤处理(1116线路从甲母旁带运行),在110kV系统恢复固定方式的操作中,当1116线路退出旁带恢复甲母运行、合上1116开关(1100开关未断开)时,发现A相电流为零。

下面围绕这两起异常现象展开分析,讨论其原因和对系统安全的影响。

2 异常原因分析

2.1 1116开关A相电流为零原因

从图1可以看出,受接线方式限制,线路旁带时只能在甲母通过1100开关旁带,因为1116线路长期在乙母运行。在1116线路退出旁带恢复固定方式时,只能先将线路以不停电方式倒至甲母,待1100开关作为母联开关投运后,才能恢复至乙母运行。当操作中恢复至甲母运行,合上1116开关,断开旁路1100开关前,发现1116线路A相电流指示为零,当时负荷与电流分配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B相总电流为164.8A,C相总电流为161.8A。若以B、C相的平均电流163.3A为基准考虑三相电流的平衡,可知其与A相电流的差值为5.4A;若以B相电流为基准考虑,其与A相电流的差值为6.6A,则1116线路A相电流应在6A左右。再根据现场测量回路精度为1级、电流互感器变比为600/1的实际情况,结合误差公式()可知,精度为1级的计量误差在,即x=0.01个单位时可能没有计量,即1116线路A相电流在6A左右时没有计量。综合三相电流平衡率的分析,可判断出1116线路A相电流读数应在6A左右。

下面再分析造成1116线路A相电流分配如此小的原因。

根据电路知识可知,并联电路分支电流是由各支路电阻值所决定的,即:

由此可作1116回路与1100回路的并联等效电路,如图2所示。

根据运行经验,正常运行时要保证刀闸在负荷情况下接头温度正常,一般要求接触电阻不应大于30μΩ(通常在20~30μΩ)。因此,考虑1100回路丙、甲刀闸及开关的接触电阻之和为75μΩ来计算分析,1116线路A相电流以6A考虑,则A相总电流应在164.2A左右,这样A、B、C三相基本平衡。

用分流公式计算1116回路接触电阻为1 977.5μΩ。这样,即便在考虑1116开关与丙刀闸接触电阻的情况下,1116甲刀闸A相的接触电阻也在1 920μΩ左右,如此大的电阻差异势必造成电流分配严重不平衡。若1100回路的接触电阻取不同的值,在电流分配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则1116回路的接触电阻会有如表2所示的变化。

μΩ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于1116线路长期在乙母运行,甲刀闸触头因氧化和触指压力下降等原因造成其接触电阻增大。另外,分流造成1116回路A相电流偏小,再加上测量误差的原因,最终造成1116线路A相电流读数为零。

2.2 隔离开关接触电阻对倒闸操作过程中电弧的影响

根据等电位操作理论,在双母线倒母操作中,若合位隔离开关接触良好,则在分闸隔离开关触头间是基本没有弧光的,现场经验也说明了这一点。在倒母操作中,不同间隔的隔离开关操作,其断口间出现的电弧与声响是不均匀的,且持续时间也各不相同,有些几乎没有电弧与声响,有些则会出现明显的弧光与较大的声响。即便在操作用力均匀的情况下也是这样。

在图3所示的并联隔离开关的等电位操作中,若G1触头间电阻增大,在G2触头间接触电阻远小于G1接触电阻的情况下,G2隔离开关的气隙就会在分闸瞬间发生火花击穿,加之G1、G2间等效电阻差异引起的分流作用,破坏了等电位操作的条件,使得绝大部分的负荷电流通过G2隔离开关,导致气隙间火花击穿能量变大,并在触头间产生高温和极强的游离作用,使火花击穿快速转化为弧光,严重时相当于带负荷拉刀闸的弧光效果。

随着G2隔离开关分闸的继续,触头间介质的恢复强度、去游离等因素得到加强,导致触头间等效阻值增大,随G1、G2隔离开关触头间阻值差的变化,会使流过G1刀闸的负荷电流增大,从而减小注入G2刀闸的电流,使触头间电弧能量减少。只有当G2隔离开关触头间的接触电阻远大于G1间的,大部分负荷电流被G1隔离开关分流,加之G2触头间开距增大,场强减弱,使得G2隔离开关触头间的电弧难以维持时,或当G1刀闸触头间氧化层击穿时,G2隔离开关触头间的电弧才会熄灭。

现场双母线的不同隔离开关由于触头间不同的氧化程度与触指压力,使得接触电阻阻值具有很大的分散性,这就造成了不同隔离开关在操作中断口间出现的电弧与声响的不均匀、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想象,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即使G2隔离开关完全断开,也难以熄灭电弧,很可能造成刀闸触头烧损、弧光短路的严重后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因1116线路长期在乙母运行,甲刀闸B相触头因氧化造成接触电阻异常增大,破坏了等电位操作的条件。这是造成1116乙刀闸等电位拉开时发生较大弧光,导致1116乙刀闸B相触头明显烧损的原因。

3 结束语

对于敞开式隔离开关,要想避免接触电阻异常增大可能引发的各类故障,一是要加强对老旧设备的改造力度,在设备选型中选用新型材质、结构的隔离开关,提高设备自身的抗氧化能力;二是加强设备定检维护力度,利用停电机会对隔离开关进行清扫维护,并重视对备用状态隔离开关的清扫维护,以降低触头氧化层的累积;三是在运行操作中对隔离开关采取多次分合操作,利用触头间的接触压力使接触面多次摩擦,破坏氧化层,降低接触电阻。

通过对现场两起异常的原因分析可知,隔离开关触头间接触电阻的异常增大,不仅会引起发热故障,还会在并列条件下,如倒母操作中引起系统三相电流不平衡度的增加,造成运行人员对相关断路器等设备运行状态的误判,最终引发设备损坏等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李继光.户外高压隔离开关常见故障原因及处理措施[J].电工电气,2011(3):51-53

[2]孙成宝.变电检修[M].第2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彭春勇.隔离开关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J].农村电工, 2009,17(7):35

[4]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5]GB 11022-1999高压开关设备通用技术条件[S]

隔离操作技术 篇9

1 特高压GIS中隔离开关的电场参数计算与分析

对特高压GIS来说, 网格的大小和部件的尺寸多少、几何形状的规格等, 与隔离开关的气室结构及其复杂性直接相关。因此, 对其电场参数进行计算时会遭遇一定的困难。比如, 结构的不规则性会阻碍划分网格, 通过直接剖分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网格质量出现偏差。从这个角度讲, 需要借助设定的网格划分控制工具对不规则结构进行剖分。这样做的目的不只在于控制网格划分的方式和形状, 还与计算数据的分布特征相适应。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 需要打开隔离开关室中的接地开关, 然后对隔离开关闭合与打开时的电场情况进行计算。若隔离开关处于闭合状态, 隔离开关与接地开关的静触头加电压1 100k V, 采用金属外壳接地的方式, 使电压为零;若隔离开关处于打开状态, 隔离开关的动触头与接地开关的静触头上, 要加电压1 100k V, 此时, 隔离开关静触头与接地开关动触头加电压为零, 同样使金属外壳接地。在此类操作过程中, 如果接地开关的静触头较大 (即直径增大) , 则电场的分布较为均匀, 尤其在触头的边倒角部分, 电场的分布更加密集, 电场强度大。

此外, 在操作过程中, 由于沿面闪络场强与击穿场强度相比较小, 所以, 需要对盆子表面这一隔离开关室中绝缘的薄弱环节加以重点关注[3]。比如, 要对盆式绝缘子上的电场分布进行仔细全面的分析和计算。尤其是靠近盆子端部的电场部分, 因其强度较大, 所以对盆子端部的结构设计要格外精细。当然, 当隔离开关处于闭合状态时, 壳体表面电场强度的最大值和断开状态时的电场强度并不存在较大差别。此外, 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 特高压GIS的气室内部电场强度最大值会出现在接地开关静触头表面上, 而在静电极两边圆倒角部分, 其场强也处于高位。因此, 要对特高压GIS隔离开关气室内部的接地开关静触头表面的电场强度予以重点关注, 在设计时应该考虑改变静触头的结构和大小, 目的在于有效提高耐压能力, 降低表面场强。

2 特高压GIS中隔离开关的操作实验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特高压GIS隔离开关的电场试验示范工程中, 全部GIS隔离开关都要完成带电操作实验, 以保证设备在试验过程中不出现异常情况。但是,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比如, SF6体积密度在线监测系统可能存在误报警的情况,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气室中, 通过高压报警的形式呈现, 为此, 需要在现场断开报警气室对应的传感器电源, 然后再对其进行供电, 以使监测系统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或者直接从主控室断开监测系统电源之后, 再采取供电。在分析之后发现, 这种误报警产生的原因在于GIS隔离开关带电操作会产生较高TEV的干扰, 以至系统产生了误报情况。处理办法为:将TEV和特高压GIS壳体直接相连, 然后使监测系统的压力传感器在较强电磁干扰下, 借助电缆传递至监测系统的剩余部分。

3 结束语

除了文中所述的操作实验需要注意外, 在特高压GIS隔离开关操作时, 触头间隙可能会发生多次击穿重燃情况, 从而导致快速暂态过电压 (VFTO) 的出现。所以, 需要对特高压GIS中隔离开关的电场参数进行精确的计算和研究, 并以此为基础, 借助电磁能量的方法, 计算出电场与电场能量密度, 这对不同形状、不规则的电容计算有明显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建源, 司秉娥, 林莘, 路潞.特高压GIS中隔离开关的电场及参数计算[J].高电压技术, 2008 (7) :1324-1329.

[2]Barbara Florko wsk, Andrzej Jackowicz-Korczynski, Mieczyslaw Timler.Analysis of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high-voltage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an ADSS fiberoptic cable[J].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 2004 (3) :1183-1188.

上一篇:未来的模样下一篇:钢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