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惨世界》

2024-12-09

雨果《悲惨世界》(共8篇)

雨果《悲惨世界》 篇1

一、两者的人道主义反映出不同的人生经历

狄更斯于1812年出生在朴次茅斯市郊, 少年时因家境窘迫, 只能断断续续地求学, 在11岁时他就开始到厂里做工。15岁以后, 面对窘迫的生活, 他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法庭记录员等各色职务, 接触到社会上的各色人物。特别是他20岁之后开始在《晨报》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 更是游走于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角落, 体会到各种下层人的生活艰难。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赋予了他真实反映生活的资本, 他在《雾都孤儿》中描写了一个孤儿奥利弗的悲惨身世及遭遇, 从小便在孤儿院长大, 经历学徒生涯, 艰苦逃难, 误入贼窝, 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 历尽无数辛酸。其中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强烈批判, 加之气势宏伟, 通俗流畅, 幽默泼辣而又充满感伤情调。可以说是狄更斯真实生活日常生活的随笔。不同于狄更斯本人, 奥利弗在善良人的帮助下, 最后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这里虽然没有狄更斯晚年作品中更为深刻的人性探索和生活哲理, 却暗暗透出作者人道主义思想是其理想世界的诠释。

雨果生于1802年的法国贝桑松的一个军官家庭, 这样的出生环境就注定了他的作品中不可能如狄更斯那样真实地反映社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雨果的父亲参与过资产阶级大革命, 信仰共和主义, 而他的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 由于其父母在政治观念上的敌对分歧, 父母分居。年幼的雨果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雨果接触的都是保守党人的思想, 雨果最初的诗歌大都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后来, 雨果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的浪漫主义宣言《<克伦威尔>序言》, 在那里面雨果指出,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形式, 历史上没有永恒不变的艺术, 因此盲目模仿古代是非常荒谬的。他坚决主张, 新时代的艺术必须抛弃古典主义的桎梏, 在语言上, 他认为古典主义者所使用文雅、精巧的贵族沙龙语言使语言变得僵化, 没有生机。那时候雨果的思想就在转化, 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后, 雨果才在政治上进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1848年“二月革命”开始时, 雨果已成为坚定的共和党人, 并当选为制宪会议的成员, 成为法国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左派的领袖。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政变。雨果立即发表宣言进行反抗。在随后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期间, 雨果始终坚持对拿破仑三世独裁政权的斗争, 并坚持写作。其《悲惨世界》就是在这样生活背景下完成的。其中描写了这一时期他所看见的人民苦难。小说以冉阿让为故事中心, 以网状的人物活动构织了一个悲惨的社会形态, 其中的米里艾主教、沙威警长, 芳汀, 珂赛特, 马吕斯等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强权和偏见的世界里, 他们中的上层人滥用手中的权利, 肆意妄为, 他们其中的下层人就是苟且偷生。而正如雨果奋不顾身地与独裁强权斗争, 《悲惨世界》里的米里艾主教就是黑暗世界的一抹光亮, 他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布道者, 更是作者赋予小说的精神和魂灵, 米里艾就像是雨果的信仰, 他在感染冉阿让的同时, 会感动更多的世人为共和而奋斗。

二、两者人道主义思想的不同

1、人道主义思想核心不同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是超越了阶级、阶层、地位和金钱约束的伟大的人文主义, 以人性、道德为中心, 他不愿意以“反抗”的形式来解除压在人们身上的不平等, 而渴望以一种柔和的方式来减轻处于困苦生活中的人们的伤痛。这样的愿望使得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面向现实问题的解决。怎样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是其人道主义的核心思想。《雾都孤儿》中主角奥利弗误入贼窝, 却遇见了善良的女扒手南希。南希为了营救奥利佛, 不顾贼头的监视和威胁, 向布莱罗报信说奥利佛就是他找寻已久的外孙儿。最后南希被贼窝头目杀害, 警察随即围剿了贼窝。奥利佛终于得以与亲人团聚。奥利弗命运的改变是因为南希的仁爱。作者借此昭示社会悲惨、人生悲惨的解决办法就是人的博爱。用爱消灭阶级, 用爱替代阶级对抗。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核心是博爱, 仁慈。他试图以人道主义感化来化解社会的矛盾, 以仁爱精神去对抗邪恶。他认为除了仁爱还要实现共和, 才能将人民从困苦中解脱出来, 因此他歌颂人民起义, 赞成以暴力解决社会矛盾。在《悲惨世界》中雨果把仁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仁爱使埃斯梅哈达以德报怨, 得到乞丐王国和加西莫多的敬爱;仁爱使冉阿让由以社会抗争转变为以善向社会赎罪;仁爱使杀人不眨眼的朗德纳克从大火中救出三哥孩子……这种仁爱精神感化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 打破了原本宗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打破了原本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 抒发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实现人民平等的空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以及鼓吹热爱万能的人道主义思想。

2、人道主义对社会革命的态度不同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是双面的, 由于他的成长与经历, 他本人不可能完全的站在一个平民的立场上说话, 他希望社会大家庭里每个利益方都让出一步, 社会会让出一番美好。一方面统治者要仁慈一点对待人民, 这样的善行才会让苦难者拥护, 另一方面, 人民应当宽容, 以德报怨, 才能构造和谐社会。因此, 他所谓的人道, 更多的是在宣扬善恶终有报。《雾都孤儿》中出生于苦难之中的奥利弗、南希都是善良的代表。奥利弗误入窃贼团伙还是想着在团体活动的时候告诉被行窃的主人, 尽管他被管家当成真正的窃贼开枪打伤了, 但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的奥利弗却依旧保持着他的心中的一片纯洁, 一颗善良的心经历了种种磨难并不显得堕落, 反倒更显示出他出污泥而不染的光彩夺目。南希, 出身于贼窝, 但她还是在奥利弗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 虽然南希最后遇难, 但正是她的死所召唤出来的惊天动地的社会正义力量, 正是她在冥冥中的在天之灵, 注定了邪恶势力的代表——费金团伙的灭顶之灾。他们的结局都是美好的。邪不胜正, 正义的力量战胜了邪恶。

狄更斯企图通过人性中的善良来挽救堕落腐败的社会, 相比之下雨果笔下的人道主义有着更强的干预性、现实性和批判性, 比如《悲惨世界》警官沙威是法律的化身, 他一心要做的就是依法惩恶。工人冉阿让是被惩处者, 正因为法律的不公和严酷使他一度成为“以恶抗恶”的化身。米里哀主教是基督教的化身, 秉持以仁慈、宽恕对待一切人。而在“二元三人”的格局中, 沙威、冉阿让分别处于矛盾的两极, 是根本对立的, 米里哀则扮演了化解矛盾、融合对立的角色——因为他的感化, 不仅冉阿让告别旧我, 变成一心为善的人, 沙威也在冉阿让的以德报怨面前无地自容、自我毁灭。这样, 为完善道德而牺牲自我具备了既对冉又对沙的双重意旨, 作品也完成了一种思想的传达:作为暴力形式之一的法律惩治非但不能让人戒恶, 相反只会造就更严重的恶;只有基督教仁慈、宽恕精神引导下的“道德自我完善”, 才能真正改变人, 改变社会。通过作品描写出生活在死亡线上的人物, 以此来代表千千万万的穷人形象, 为他们鸣不平, 进而控诉这个社会对下层人民的毒害, 揭露这个社会发生的阴暗面, 但又处处表现出仁爱思想。例如冉阿让在偷主教的银器被警察抓获, 作为主教的米里艾, 他不单没有说冉阿让偷了他的东西, 反而还多送了一个银器给冉阿让, 体现了主教的仁爱思想, 他希望用爱对化解冉阿让身上的罪恶。同时坚信恶的力量, 最终被善的精神击破, 又是他的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

摘要:19世纪的西方文学史上, 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反抗社会的主要思想工具, 他们用人道主义来唤醒人们推翻封建王朝, 建立资产阶级的社会。狄更斯和雨果都是这一时期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他们在其代表作品《雾都孤儿》和《悲惨世界》中都表现了他们企图用人道主义思想构建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但是, 他们的思想又各有不同。

关键词:雨果,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狄更斯, 何文安, 译.雾都孤儿[M].译林出版社, 1999.

[2]雨果, 李丹, 译.悲惨世界[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

[3]薛龙宝.略论狄更斯和雨果的人道主义[J].扬州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7 (03) .

雨果《悲惨世界》 篇2

2、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3、苦难超过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就会被某种邪恶的冷漠所征服。

4、不吃就得被吃——做牙齿总比做草料好些。

5、天命不是一直都是笔直的,它们在命运已经注定的人面前展开的不是一条直的路;有绝路、死胡同、黑暗的拐弯、令人焦急的多岔道的交叉路口。

6、爱情本是人干的蠢事,却又是上帝的智慧。

7、那些刚离开上帝的灵魂趁着晨曦来到人间,当它们看见自己是那么幼弱,那么赤身露体时,它们会想到些什么呢?

8、心灵高尚的人啊,你们要冒多大的风险啊!你奉献的是一颗心,而别人所取的往往是**。

9、永远也不要害怕盗贼和凶手,那是身外的危险,小危险,还是害怕我们自身吧,偏见,就是盗贼,恶习,就是凶手。

10、如果因我的过错,您还继续尊敬我,那我就不是诚实的人;现在您鄙视我,我才是诚实的。

11、这世上只有生物,既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12、一场战役,总要有一场暴风雨干预。

13、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

14、真爱的第一个征兆,在男孩身上是胆怯,在女孩身上是大胆。

15、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只有接纳赤裸裸灵魂的坟墓才一清二楚。

16、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17、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购几棵优于伟大的人。

18、在不变的世界面前,人类一切变幻的风云又算得了什么呢?

19、这一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没有我他的世界依然如故,那里满是我从未体会过的幸福。

20、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尽量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错误就像地心具有吸引力,尘世的一切都免不了犯错误。

21、青少年清贫,到成功之日方显妙处:能把人的整个意志引向发奋的道路,把人的整个灵魂引向高尚的追求。

22、这块石板光秃秃的,凿石的人只想到这是筑墓石所需,除了使它够长够宽能盖住一个人之外,就没有考虑其他方面。

23、粗俗和天真这两种天性有一个共同点,都没有过度阶段。

24、穷困是一个熔炉,每当命运需要一个坏蛋或一个神人,就把一个人投进去。

25、在逆境中,把俯视墓穴的悲痛,转换为仰望星空的情感。

26、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27、他一生只有一个过错,就是过分爱了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他的国家和我。

28、不回顾消逝了的昨天的人是没有思想和感情的。

29、姑娘们的灵魂的白洁是由冷静和轻松愉快构成的,像雪;它遇到爱情便溶化,爱情是它的太阳。

30、人类第一种饥饿就是无知。

31、进步如同河流,不可能永远平静;不要筑起堤坝,不要投入石块;障碍能使河流溅起泡沫,使人类沸腾,从而产生混乱;但在混乱之后,我们就认识到进了一步。

32、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天使展开着翅膀,在等待着这个灵魂。

33、儿童接受快乐和幸福最快,也最随便,因为他们天生就是幸福和快乐。

34、执迷于某一种信念的人,在放纵自己时,有一种无情而诚实的欢乐,这样的欢乐,莫名奇妙的竟会是一种阴森而又令人起敬的光芒。

35、一个符合进步的胜利值得人民鼓掌。但一个英勇的失败更应该得到人民的同情。一个是宏伟的,另一个是崇高的。

36、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37、如果你是石头,就应该做磁石;如果你是植物,就应该做含羞草;如果你是人,就应该做意中人。

38、经过长期的摸索,科学今日已经知道肥效最高的肥料就是人肥。如果说我们的黄金是粪尿,反之,我们的粪尿就是黄金。

39、一个人在生活上或财产上遭了大难还可能不为所动,但有时有一种神秘可怕的打击,打在人的心上,却能使人一蹶不振。

40、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41、一个人要是靠劳动养活亲人,他就没有权利牺牲,否则,他就是家里的逃兵。

42、大众的笑是普遍堕落的同谋。有些不健康的节日腐蚀人民,使他们堕为群氓;而群氓和暴君都需要逗乐的小丑。

43、在我们这样阴暗的社会里,向上爬,不能不说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慢性腐蚀剂。

44、哎,还得吃饭,胸怀多少理想**的人,也有这种弱点啊。

45、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46、爱和曾爱过,这就够了。不必再作其他希求。

47、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48、那些青年是同学,那群姑娘是朋友。那种爱情总是有那种友谊陪衬着。

49、在死以前,为爱而忍痛,为希望而景仰吧。

50、对无知识的人,你们应当尽你们所能的多多地教给他们;社会的罪在于不办义务教育;它负有制造黑暗的责任。

51、世界悲惨无数,中间必有火苗长存,黑夜终将结束,太阳终将升起,在上帝的**园之中,我们将重获新生。

52、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53、物质是存在的,时间是存在的,利益是存在的,肚子是存在的;但肚子不应该是唯一的智慧。

54、太阳有那么多的黑点,月球有那么多的窟窿,处处都是饥寒灾难,我怀疑,上帝不是富有的。他的外表不坏,这是真话,但是我觉得他不能应付自如。

55、旧世界就好像一个苦难的瓶,一旦翻倒在人类的头上,就成了一把欢乐的壶。

56、风度是理想的形态,容止则是理想的动态。

57、成功是一件相当丑恶的事。它貌似真才实学,而实际是以伪乱真。一般人常以为成功和优越性几乎是同一回事。成功是才能的假相,受它愚弄的是历史。

58、这块石板光秃秃的,凿石的人只想到这是筑墓石所需,除了使它够长够宽能盖住一个人之外,就没有考虑其他方面。上面没有名字。

59、人有痛处,最好的爱护,难道不是绝不去碰它吗?

60、他是情场做戏,她却一片痴情。

61、只有在黑暗的地下才能发现钻石,也只有在深沉的思想里才能发现真理。

62、多办一所学校,可少建一座监狱。

63、这是一条古老的规律——妒忌和憎恨在起作用;有才华的人难免招致诽谤,伟人多少要听到狗吠。

64、青春,就是未来冲着本身这个陌生者的微笑。

65、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确信有人爱你,有人因为你是你而爱你,或更确切地说,尽管你是你,有人仍然爱你。

66、也许地球只是天庭的监狱,因为你仔细观察人生,它到处都在受惩罚。

67、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拒绝明天,那便是死去。

68、富人个个吝啬,女的都是假正经;你们这个世纪很不幸。

69、人不只是一个中心的圆圈,而是两个中心的椭圆,一个是事实,一个是思想。

70、重大的错误和粗绳子一样,是由许多细微的部分组成的,分开细看都没有什么,但许多小错误合在一起便会形成大错误。

71、人心和岩石一样,也可以有被水滴穿的孔。

72、他安息了,尽管命运多舛,他仍偷生。失去了他的天使他就丧生。事情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如同夜幕降临,白日西沉。

73、人有**,这**同时就是人的负担和**。人拖着它并受它的支配。

74、外界的一阵微风,人生的一线微光,一时曾在那冷却了的冰透了的脸上飘拂过去,但是一切又随即消逝了,疯人又成了尸体。

75、有的东西是不应当勉强去描绘的:太阳就是其中之一。

76、情绪沮丧的人是不会回头的,因为他总觉得,厄运紧跟其后,是甩也甩不掉的。

77、人心是广漠辽阔的天地,人在面对良心,反省自己胸中抱负和日常行动时往往黯然神伤。

78、成功是一种丑恶的东西。因为它的假相会让人把它与功绩视为等同物。人们就是如此被历史愚弄的。

79、通过贫困,意志薄弱的人会变得无耻卑鄙,意志坚强的人则变得超凡脱俗。穷困是一个熔炉,每当命运需要一个坏蛋或一个神人,就把一个人投进去。

80、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来夜去,也同样是这种道理。

81、目前的一代人有权在地球上过路,不能强迫他们为了后代而缩短自己的路程,后代和他们是平等的,将来才轮到后代过路。

82、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83、世间没有一种无喽啰的权力,也没有一种无臣仆的尊荣。

84、当时的心情既像狼抓到了猎物,又像狗找到了主人。

85、把全世界缩减到唯一的一个人,把唯一的一个人扩大到像上帝那样,这才是爱。

86、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正轨,你们尽管在歧路徘徊,失足,犯错误,但是总应当做个正直的人。

87、历史人物往往有光明和暗影两种不同的形象,统帅的光荣后常伴有他本人的黑影。

88、也许地球只是天堂的监狱,因为你仔细观察人生,它到处都在受惩罚。

89、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90、尽量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的一切都免不了犯错误,错误就像一种地心吸力。

91、人生就是一场**,而且他在这场**中是战败者。它只有仇恨这一件武器了。

造梦的雨果 篇3

电影本身就是创作者脑中的一场梦,我们用先进的拍摄手段来完成的就是一个造梦的过程。例如,乔治梅里埃最早期就是一个魔术师,电影和剪辑技术在他的手里都是魔术道具和魔术效果而已,如果这样想我们也许就放松下来了。拍电影就是用梦来完成梦的过程,所以我们都是造梦者。

2012年的2月,我们已经来到了真正意义的龙年,如你即将看到的内容一般,我们选择了很多生龙活虎的年轻创作者介绍给大家,其中有拍电影的卢晟和拍纪录片的范俭,他们的作品都已参加了国际影展,并在国际上取得了不小的名气,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我们的介绍多多关注这些年轻创作者,了解他们的创作手段和制片方式,当然如果能去影院看他们的作品那就更好了。

从2月开始各大厂家又会新一轮的器材发布了,很多之前发布的新设备也会逐渐上市,对于创作者而言,器材就是工具,希望这个春天里为我们设计制造的工具可以更上一层楼。当然了,我们也会选择其中的“利器”为大家进行详细的测评和报道的。

雨果《悲惨世界》 篇4

波德莱尔诗歌中的美不表现为欢乐和愉快, 而表现为忧郁、不幸和反抗, 这种忧郁、不幸和反抗正是他从现实的丑恶中发掘出来的美。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可以说波德莱尔强调的“特殊美”和“发掘恶中之美”这一思想与巴尔扎克的批判现实主义在精神上是一致的。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 实际上是化丑为美, 化腐朽为神奇,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你给我泥土, 我把它变为黄金。”波德莱尔所要挖掘的美是有其特定含义的。波德莱尔所说的“恶的意识”的含义是: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恶, 人 (首先是诗人) 要对这种恶有清醒的、冷静的自觉和认识。波德莱尔曾经在《论<危险的关系>》一文中说:“自知的恶不像不自知的恶那样可憎, 而且更接近于消除。”他在散文诗《伪币》中也写道:“恶人永不得宽恕, 然而自知作恶尚有可贵之处。”因此, 波德莱尔要求的是在恶中生活, 但不被恶吞噬, 始终与恶保持一种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 即要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正视恶、认识恶、解剖恶, 提炼“恶之花”, 从中寻觅摆脱恶的控制的途径。所以《恶之花》的意义, 不在于揭示了充满肉欲的巴黎背后隐蔽着的罪恶, 不在于对丑的铺陈罗列, 而在于它对恶中之美的挖掘。他的“恶之花”乃是于恶中挖掘美、挖掘希望, 并把恶看成是通向光明的必由之路。

波德莱尔对于雨果的诗篇很感兴趣, 在中学时便反复吟诵。虽然这两个人的美学思想大相径庭, 但对于雨果的《秋叶集》《黄昏之歌》等浪漫主义杰作, 他始终怀有一种崇敬和向往之情。波德莱尔对许多人把诗当成说教工具的观点十分不满。他的《论泰奥菲尔·戈蒂耶》发表之后, 曾引起许多人的责难。为此, 他给维克多·雨果写了一封信解释了自己的意图:“我深谙您的作品。您的那些序言表明, 我越过了您关于道德与诗歌的联系所陈述的一般理论。但是, 在这种人们被一种厌恶的感情弄得远离艺术、被纯粹功利的观点弄得昏头昏脑的时候, 我认为强调其对立面并无多大坏处。我可能说得过了一些, 但我是为了获得足够的效果。”这个对立面就是波德莱尔要写的“恶”。

波德莱尔在其作品中善于运用矛盾的修辞法来表现“恶”。并且他也热衷于用矛盾修辞的原则来组织诗歌意象、设计作品结构, 以此来表达自己细腻的感受、微妙的心理状态和复杂的思想冲突, 揭示人心和人生中固有的矛盾和悖论。这不仅使作品表现出雄健的审美趣味, 也使其具有意味深长的哲理。

在波德莱尔《献给美的颂歌》中, 处处充满了强烈的对比:天空和深渊, 善行和罪恶, 夕阳和黎明, 欢乐和灾祸, 恶魔的目光和神圣的目光, 使英雄变得怯懦, 使儿童变得勇敢, 美来自天上或是来自地狱。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雨果著名的二元对照原则, 即“美丑对照并存”。雨果的这个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克伦威尔>序》和《莎士比亚论》中。他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到说:“时代的发展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拓展视野, 扩大表现范围, 要全面地反映自然, 显示事物中‘崇高文雅’与‘丑怪粗野’的对比和对照, 古典主义者只着力于前者而忽略、排斥后者。其实, 正是后者有助于丰富想象, 推动创作, 促进崭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所谓“对比”, 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加以对照和比较, 对两者各自的特征进行鉴别, 使其在对立中彰显出来。比如在新与旧、大与小、生与死、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之间进行比较的过程中, 事物固有的性质会更加鲜明地凸现出来, 但性质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改变。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就是遵循对比逻辑的范例。在波德莱尔的作品中, 最能体现其气质和思想的语言结构方式就是将一些意义相悖的词语放在一起, 使它们发生修辞学上的联系, 其中尤以“矛盾修辞”的运用最有代表性。首先书名“恶之花”就是突出的例子, 还有诗的标题如“快乐的死者”, 还有用互相矛盾的形容词形容同一事物:“真理之井, 既黑且明。” (《无药可救》) “可笑又崇高”的大天鹅 (《天鹅》) , “天空又悲又美像个大祭坛” (《黄昏的和谐》) 等等。矛盾修辞与对比又不尽相同, 它是指将两个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并使它们发生修辞上的联系。比如该死的圣人、高尚的恶棍、害人不浅的仁慈、看得见的黑暗、心情又沉重又轻松、令人烦腻的闲散、公开的秘密、甜美的哀愁等等。这种手法是使名词与修饰它的形容词处于矛盾的状态, 造成突兀奇异的感觉, 以加强诗句的感染力。再如:污秽的伟大, 崇高的卑鄙, 华美的骷髅, 美妙的折磨, 阴郁的快乐, 撒旦的风韵, 令人销魂的鬼脸, 令人赞叹的女巫, 噬人的理想, 可笑的人类等等。矛盾修辞改变不了被修饰物的性质, 但是却表达出诗人的复杂心理, 使读者在惊讶之余感到无穷的意味。对比和矛盾修辞都是将两个不同的对立的事物加以比较, 但是它们之间一个最大的不同是:是否改变被修饰物的性质。虽然雨果谈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 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恶与善并存, 黑暗与光明共存。”但他又说:“把阴影掺入光明, 把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它们相混。”对比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改变被修饰物的性质。而矛盾修辞不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矛盾双方事物的性质, 而且使原本两个不可调和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相互渗透, 通过对两者的综合, 用两者的合力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境界。

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并不同于雨果的“美丑对照”。波德莱尔认为“美丑一体”“恶中本身就有美”, 而雨果则认为应当“用丑来凸现美”。在雨果的作品中, “滑稽丑怪”总是作为“崇高美好”的配角和对照出现的, 是突出“崇高美好”的途径和手段。以他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为例。它以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十五世纪的离奇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 先爱后恨, 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而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却为救女郎而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和禁欲主义的残酷, 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 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而在雨果的小说中那些阴险凶狠的形象, 如沙威、克罗德副主教———和美丽善良的形象, 如冉阿让、爱斯梅拉尔达———总是形成鲜明的对比, 阴险凶狠的形象的出现是为了更加凸现美丽善良的形象。此外还有丑陋外表与美好心地的对照, 如卡西莫多和“奇迹王朝”的乞丐们。在雨果的对照世界中, 黑、白具有鲜明的判别, 善、恶出自两个不同的本源, 具有各自独立的本体性, 其间具有不可逾越的界线。在善恶的较量中, “善”终究会战胜“恶”。雨果从不认为“恶”有什么好, 更不会认为“恶”中就有“善”, 或是“善”中本就有“恶”, 他只是将“恶”作为“善”的对照来凸现“善”, 期望以爱制“恶”, 并以此来告诉人们要分清善恶。这种作品中的道德因素恰恰是波德莱尔在后来所反对的。

波德莱尔在其涉猎广泛的文艺批评中, 宣称艺术自主, 谴责道德说教, 反对文学中的倾向性。最初他也认为诗歌具有某种实用目的和某种社会教化的功能, 但在受到爱伦·坡的影响后, 他改变了看法。在浪漫派的观点看来, 诗人担负着引导人类走向光明的精神导师的使命;而在波德莱尔看来, 诗人虽然仍是社会的先知先觉者, 但已经不屑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鼓吹。他说:“诗除了自身外并无其他目的, 它不可能有其他目的。除了纯粹为写诗的快乐而写的诗之外, 没有任何诗是伟大、高贵、真正无愧于诗这个名称的”。他竭力为诗的独立性辩护, 将诗与道德区分开来。他说:“如果诗人追求一种道德目的, 他就减弱了诗的力量;说他的作品拙劣, 亦不冒昧。诗不能等于科学和道德, 否则诗就会衰退和死亡;它不以真实为对象, 它只以自身为目的。”他对“许多人认为诗的目的是某种教诲, 或是应当增强道德心, 或是应当改良风俗, 或是应当证明某种有用的东西”很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美与真与善不是一回事, 所谓真善美不可分离, 不过是现代哲学的臆造罢了。在波德莱尔看来, 古典的真善美统一的原则可能是一种谬误, 美可能既是道德的, 也不是道德的。它不属于道德范畴。因此, 波德莱尔认为“恶”中就有“美”, 而“美”中也同时蕴藏着“恶”。而他将致力于挖掘“恶中之美”。这表现出他在诗意的感受性方面同雨果所代表的古典传统的断裂。

参考文献

[1]董学文.西方文艺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法]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M].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柳鸣九.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4]陈太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法]让·贝西埃.诗学史[M].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 篇5

篇一

当我品味完一页,轻轻将书关上,脑子里顿时浮现出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冉阿让,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导致被判刑,当他出狱时,受到人们的歧视,就这样,他绝望了。但是,世界上总会有奇迹发生的,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善良的心,去感化了冉阿让。冉阿让用自己的后半生去做善良的事,可是老天爷,为什么那么不公平,冉阿让已经改过自新了,为什么他的遭遇却是如此悲惨,可见得当时社会黑暗。

冉阿让的善良感动了我,使我想起了书中的一个人,他是心的善良,总喜欢帮助别人。

有一天,他听电视新闻上说一个孩子急需O型血,而他的血却刚好是O型的,可是他身体不好,假如去捐血,也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可是他却说:“我这辈子也没干过什么大事,也没有为谁做过什么,这次就让我为这个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于是,他立马跑去医院,捐了血,就回了一个孩子的性命,他为了这个孩子,竟做出了这样一件事,真令人感到惊讶。或许谁都没有他伟大。

篇二

 已经一天多了,耳边仍不时地响着“向下看,向下看(lookdown,lookdown)……”的歌声。那低沉、压抑、愤怒的歌声好像挥之不尽,萦绕在耳畔,让我的心情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闷,阴郁。

昨天,反复思量后还是决定带儿子去看《悲惨世界》。说起来这部名著,我是只闻其名,从未拜读过。总感觉那是离我太遥远的世界,那是我的理解力不能及的领域。但是,它一旦搬上荧屏是否就浅显易懂了呢?是否就离我近了呢?我是否可以对其洞悉一二了呢?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我决定去看《悲惨世界》,也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我想带着儿子一起去看。于是,昨天我们终于成行,领略了这部大片的风采。

影片一开始就是满屏的灰暗,色调很是压抑,巨大的轮船被无数的囚徒牵拉着,看守们在高高的台上来回巡查。巨浪无情地拍打冲击着囚徒们的身体,囚徒们身带重枷,一边拼命地拉着纤绳,一边低沉地唱着心底愤怒的歌。就在这群人中,我们主角冉。阿让也身处其中,满脸的络腮胡,一身的疲惫,只有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了仇恨和愤怒。只为了救活饥饿的侄子偷了一块面包,冉。阿让换来了十九年的牢狱生活,对此除了仇恨他还能有什么呢?终于,这天他获释了,但是他还得带着证明他曾经有罪的假释证明去生活。因为这个证明,他无法寻到工作,无法获得人们的同情和理解。饥饿、寒冷、困乏袭击着他,他摇摇欲坠,心灰意冷。

这时一位善良的神父收留了他,给他饭吃,给他地方住。可是,他那已经完全冰冷的心没有被此感化,他在吃饱喝足后偷了神父的银器企图逃之夭夭。只是,他没有那么幸运,他再一次被警察抓住,眼看他的余生又将在牢狱中度过。然而,善良的神父再一次救了他,他没有指责他偷他的东西,相反,说那些东西是自己送给他的。就这样,冉。阿让躲过了牢狱生活;就这样,冉。阿让的心灵受到了冲击。这样的世界里仍然有善良,他撕掉了自己的身份证明,改名换姓决定从新做人。

八年的时间,冉阿让成功了,他成了一名有身份的绅士,成了当地的市长。他本可以一直这样舒适的生活下去,但是,为了救大车下压住的赶车人,他在一直追捕他的警察贾维尔面前暴露了身份。为了救误认为自己被抓的陌生人,他勇敢的走向了法庭承认了身份。为了完成对被贫困折磨致死的女工芳汀的承诺,他带着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开始了又一次的逃亡。

又是九年的时间,法国革命的火花在全国点燃,激情的学生,愤怒的人们走向了街头,举起来革命的旗帜。这时冉阿让再次以绅士的身份出现,而珂赛特做为他的女儿已经长成了一位美丽的大姑娘。革命青年马吕斯和珂赛特相遇了,并且相爱了。一直追捕冉。阿让的警察贾维尔也再次发现了冉。阿让。

革命打响了,青年志士们浴血奋战,他们的呼声没有唤起民众的相应,他们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最终革命失败,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整个街道。马吕斯也在革命的队伍中,他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这时,冉。阿让已经知道了马吕斯和珂赛特的恋情,他的心受伤了,珂赛特恋爱就意味着将离他远去,这可是他唯一的依赖。但是他没有自私的把珂赛特留在身边,为了珂赛特,他从战火中救出了身负重伤的马吕斯。促成了他们的恋情后,然后悄然离去,孤独的一个人在教堂里等待生命的终结。虽然最后马吕斯和珂赛特完全了解了他,来到他的身边,但仍然无法留住他生命的脚步。

整个影片的色调非常灰暗,天好像从来没有晴过,太阳好像从来没有出来过。整个影片都应用歌唱的方式表达,无论是对话还是心理描述,低沉的歌声回荡在影厅中,震荡着我们的心。法国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让人望而生畏,饥饿、寒冷、贫困折磨的人性扭曲,让穷人和穷人之间也没有一丝的怜悯,用人吃人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于是,被神父唤醒的冉。阿让善良的心显得那么可贵和闪亮。

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警察贾维尔,他是当时法律的忠实捍卫者,在他的心里被法律制裁的人一定是十恶不赦。所以,他一点儿也不同情冉。阿让,甚至对他充满了仇恨。当冉。阿让撕毁身份证明,人间蒸发后他就开始了对他无穷无尽的追捕。后来,他被革命者抓捕,冉。阿让放了他。他的心充满了疑问和不解,他看到了冉。阿让的善良和宽容,他的心灵底线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再后来,他看到在革命斗争中惨死的孩子加夫罗契,他再一次困惑了,他所一直捍卫的法律真的是正确的吗?带着这份迷茫,他放走了他追捕一生的逃犯冉。阿让,带着这份迷茫,他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

他的死也是儿子困惑的一点,影片结束后儿子一直纠结于此,为什么贾维尔要自杀呢?这种心灵巨大的冲击对于儿子来说一时半会还无法理解,当我们详细向他讲出我们的看法后,儿子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当然,雨果的这部巨著《悲惨世界》蕴含了太多的东西,不要说儿子,我们也无法全面理解。那时的社会、那时的世界、那时的人们都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参透的。搬上荧屏,利用色彩的感觉,利用音乐的震撼,利用精彩的演技冲击着我们的心,拉近了我们与名著的距离,让我们在影片结束后良久,耳边依然回荡着影片中的低沉而悲凉的歌。这就是影片给我们最大的艺术震撼。

篇三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你听过这句话吗?最初,我对这句话的印象不是很深,但我看了《悲惨世界》这一本书后,就觉得信赖是一个重要的东西。

冉阿让是故事的主人公,他经历了长期的牢狱之苦,终于得到了自由,但谁也不在相信他了,在这衣食无着的困境里,他得到了主教――米里艾的关照。然而,因为冉阿让曾经是一个苦役犯,人们无法接受他,从此谁也没见过他。等他再次出现,他很乐于助人,人们不知道他就是冉阿让,都很喜欢他。可惜,好景不长,他又一次被捕了,在船上服苦役。一个海员在工作时,不小心掉进大海,他救了海员,自己却掉进大海里!但他没有死,在法国大革命的战场上,他英勇无畏,在枪林弹雨中战斗,救助被人。

可当人们知道他是冉阿让的时候,一双双冷酷的眼睛望着他,眼里充满了憎恨。这说明,如果别人不相信你,你用任何办法都很难擦除自己的罪过,让人相信你。

这都说明,你信任别人,别人会觉得很好,也会信任你;当两人互相信任,或者是更多的人互相信任,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篇四

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或者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深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历时三十余年,从828年起构思,到8年动笔创作,直至8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8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829年和83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83年)、《克洛德·格》(83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83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8年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88年2月2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才,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88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83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88年革命,以及82年他被“小拿破仑”F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订、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已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82年7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份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法国第一号煽动家”,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篇五

这就是《悲惨世界》的结尾,冉阿让和这个悲惨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别了。但是,本性并不坏的冉阿让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我手捧着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津津有味地看着:失业工人冉阿让因为生活贫因,偷了一块面包,被抓住监狱,他因多次逃狱,延长刑期。出狱后,冉阿让受教主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对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无数的贡献,对自己帮助过的人毫无所求,对犯了错误的人宽宏大量。终于他当上了事长。然而,历尽种种曲折又被抓进监狱……

当我读到这里时,我读不下去了,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深深地被感动了。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冉阿让也不例外,为什么,人们就不能像米里哀教主一样有一颗宽容的心,原谅他的过去呢?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人生必经之路,我们不应该将目光局限于犯错误的人身上,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把心放宽一点。

这时,我不禁联想到自己。

《雨果》的中国“秘密” 篇6

第84届奥斯卡奖,中国元素出现在了最意外的领域: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雨果》(Hugo)——这部3D电影中有相当一部分特效是在中国的PIXOMONDO工作室中制作完成的。

从德国起步的PIXOMONDO是近年来少数保持了快速发展与规模化扩张的国际特效公司。在中国,PIXOMONDO于北京、上海开设分公司已有两三年的时间,目前运转良好,已能参与好莱坞大制作项目。

小金人的铸就

北京,朝外SOHO,在PIXOMONDO北京工作室的前台,门口的显眼处摆着一个小小的易拉宝庆祝海报,与奥斯卡的首次亲密接触显然让这家成立刚两年半的新公司上下备感兴奋。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上代表《雨果》领奖的 PIXOMONDO视觉特效总监Ben Grossmann近期也计划带着小金人走访公司在中国的工作室。

《雨果》是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首次執导3D电影,该片也是 PIXOMONDO第一次参加如此规模的3D电影项目,其亚洲区的首席运营官、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寒洋(Jan Heinze)介绍说,公司之前虽然接手过3D项目,“但都是一些工作量较小或是局部技术处理的项目”,而《雨果》的任务和挑战要大得多。作为该片的主导特效公司,PIXOMONDO总共为《雨果》完成了800多个镜头的特效制作。就具体工作量而言,他列举了一系列数字:“410万帧素材影像、152734 帧立体影像、35.4万天的渲染时长、19.5万天的总制作时间、28195 个镜头版本⋯⋯”

相比传统的2D电影,3D电影的CG特效制作耗费更多,“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好的设备和更精密的分工合作”,负责《雨果》北京部分的特效制片Christopher Zollinger表示,“光是开场那两个运动长镜头的特效,就差不多相当于50个人一年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相比技术上的复杂,项目管理难度也很大。作为特效总监,Christopher Zollinger需要负责管理北京这边各种资源的分配,以及最为重要的周期、成本控制,其下属又有专门部门负责具体的工作安排和协调。

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各地工作室之间的协同合作。寒洋介绍说,多工作室协作是PIXOMONDO承接电影项目时的常态,“不过以往一个项目也就四五个工作室参与,而《雨果》动员了我们当时11个工作室中的10个,总共450多人参于其中”。该片也成就了PIXOMONDO内部空前紧密的合作, “影片中比较复杂的镜头都是各地团队携手合作的成果。” 其中作为新军的北京、上海工作室也有突出贡献,“上海那边的主要任务是三维场景,他们大约参与了整个项目1/3的三维场景制作,而北京工作室则在影片进入后期前3个月就开始了筹备,总共参与了600多个特效镜头的处理工作,《雨果》的成片中大约有20%的部分是在这边进行最终合成的”。

最终,一樽奥斯卡奖成为对PIXOMONDO上下最好的肯定,虽然相比对导演、演员的影响,小金人对特效公司等幕后团队的实质帮助有限,“这有利于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吸引未来客户”,不过对于PIXOMONDO这样的新兴特效企业来说,第一个奥斯卡奖更多的意义还在于鼓励,“尤其是对于中国这边的新团队”。

德国制造的国际牌

PIXOMONDO成立于2001年,通过与德国本地的保时捷、贝塔斯曼等知名品牌在广告领域的合作而取得了最初的发展。2005年前后,公司开始涉足电影特效,先后参与了德国电影《红男爵》(The Red Baron)和好莱坞的《忍者刺客》(Ninja Assassin)等项目。

2009年,PIXOMONDO参与的首部好莱坞大制作《2012》真正为公司在业界打响了招牌。随后几年里公司接手的国际项目数量大幅上升,仅在2011年,PIXOMONDO就参与了十余部好莱坞影视剧的特效制作,其中除了《雨果》,还有票房大热的《速度与激情5》(Fast Five)、斯皮尔伯格监制的《超级8》(Super 8)和科幻剧集《史前新纪元》(Terra Nova)等项目。

与此同时,企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张。事实上,PIXOMONDO承接项目的增多也与其大开分公司的步调同步——目前公司在全球拥有12家分公司。除了德国本地的4家,在洛杉矶、伦敦和多伦多等特效重镇也有分支机构,而在亚洲布局的2家工作室则集中于中国内地。

相比其他知名特效企业,PIXOMONDO国际化和广泛分工的经营模式颇为独特。“公司虽然是在德国创立的,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所谓的总部了。”寒洋表示PIXOMONDO旗下各分公司的运作都是相对独立的,每分支都既有特效制作团队又有宣传、营销等部门。在具体项目的运作中,“一般项目由谁接手就由哪边负责协调和分配,其余工作室联合完成具体的工作。”例如在《雨果》中,是由PIXOMONDO的洛杉矶分公司负责与导演、片方直接对接,其他工作室则负责各自分配到的任务。 寒洋表示这样的组织模式可以保证沟通的准确和效率,“避免大家都同时跑去问导演该怎么办。”

《2012》是PIXOMONDO首次采用这种广泛分工模式,“其实最初洛杉矶的分公司就是专门为了这个项目而创建的”,而在后续的实践中,这种模式被证明相当有效。

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在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中,竞争异常激烈,这直接导致特效企业盈利困难,“工期长、要求高,最后一算,赔钱是常事。”其实国际特效业近几年并不景气,不少北美老牌特效公司纷纷倒闭,因此PIXOMONDO的扩展幅度与速度都相当引人注目。寒洋表示,正是因为特效业普遍存在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最终促使PIXOMONDO选择了这种国际化和遍地铺开的经营模式,“很多老公司的问题在于过分依赖少数大项目,之前倒闭的公司很多其实都不是因为没活儿饿死的,而是因为在单个项目上陷得太深。”而在PIXOMONDO看来,当前特效企业“只有通过市场多元化,增加项目数量以平摊成本,才能降低整体风险。”

此外,国际化的架构还有很多隐性好处。例如当前在欧美等地,各国政府和各类基金都有专门面向电影的减税、退税、扶持等优惠政策,其核心要求是促进本地业界的就业,而对于在全球多地都设有分公司的PIXOMONDO来说,其间存在很多机会,“比如加拿大有高达25%的减税和返还,我们就可以通过多伦多的分公司为客户争取这个实惠。”在国际特效业的成本竞争中,这也有助增强公司自身的竞争力,“我们提供的不止是单纯的技术标准或是成本节约,而是一整套的服务方案。”

另一方面,电影项目对于特效公司来说虽然是核心业务,但未必是一切。PIXOMONDO以广告起家,目前这些领域的业务也仍占据相当比重,“其实接电影项目挣钱很难,现金流方面的贡献更多来自其他领域”。在寒洋看来,参与好莱坞大片项目有点像打广告,“《2012》之后,很多广告商都主动上门来找我们。”

中国与未来

对于特效企业来说,全球化和广泛分工的经营模式,前提显然是有一套统一的质量标准,“比如洛杉矶的客户不会关心你的工作是在哪儿做的,但他一定会要求活儿一样好。”这也是PIXOMONDO在全球开设分支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对此,公司自有一套体系。”寒洋介绍说。首先是基础,“那就是我们的技术Pipeline,在全球都是一致的,我们使用的都是一样的知识和工具,不会在分享中有障碍。”其次是建立标准,“我们很重视程序,有专人负责质量,另外的制片人负责工期与进度。”公司各工作室的实际水平各有不同,但基本的培训、发展套路是一样的。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PIXOMONDO在中国内地开设分公司时没有采取和本地伙伴合资的形式,“独资更能保证我们的运作风格。”

nlc202309031606

PIXOMONDO模式在中国似乎也依然有效,其在北京的分公司成立两年多以来,已经参与了20多个电影项目的特效制作,目前正在参与《白雪公主与猎人》(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和《神奇蜘蛛侠》(The Amazing Spider-Man)两部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制作。寒洋本人之前曾负责公司在斯图加特、慕尼黑等地分部的创立。在他看来,相比欧美,中国的客观条件并不算弱,例如在最重要的人才方面,“技術和知识其实差不多,只是专业经验上的差距比较大。”“在欧美能找到干了几十年的老人,但在中国,整个产业都很年轻。”PIXOMONDO目前也在致力于跟国内各相关专业院校合作,培养本地的新生力量“也是我们在中国想要做的事情之一”。

近几年,凭借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内地的特效企业也取得了明显的发展。不过,对于远道而来的PIXOMONDO来说,对中国的考虑远不止这么简单,“我们来中国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说实话,北京这边的成本比德国那边还要高。”寒洋表示,PIXOMONDO选择现在来到这里是因为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这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电影市场,长远来看是不可错过的。”虽然国际化是PIXOMONDO的基本理念,但就各地市场的进入而言,各分支机构则力图做到本土化,“我们不想成为一家外国公司”,寒洋介绍说目前北京分公司这边的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中已有一半左右是中国人。

虽然看好中国的市场,但PIXOMONDO目前的业务还是以海外项目为主,北京工作室成立以来参与的项目“基本上都来自欧洲和北美”。好莱坞项目运作的规矩很多,“比如项目得非常保密,我们刚进入《钢铁侠2》(Iron Man 2)的时候,我听他们开会时老说什么‘拉斯普丁’(Rasputin,俄国著名的神秘人物),都听糊涂了,后来别人才告诉我这是《钢铁侠》这两天用的代号。”好莱坞的模式虽然严格,但其项目可控性也更高。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在制作上变数更多,本地电影人对CG等技术的理解也参差不齐,这也给公司在国内的业务开展带来了难度。

就具体项目的运作而言,PIXOMONDO倾向于项目前期就和片方密切合作,“其实视觉效果不完全是后期的事,事前的筹备很重要,好莱坞强大其实是因为他们的那一套流程,而不单是因为有钱。”特效公司早介入能够帮助片方更好地发展项目,并寻求最好的性价比。在寒洋看来,德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的情况很像,“预算空间也差不多,在德国即使是电视电影也能做出很不错的特效,所以我们知道很多操作在中国其实是可以实现的”。

不过,PIXOMONDO与中国电影彼此适应还需要时间,“我们前两三年都是在了解和学习中国市场,并思考我们怎么参与其中。”虽然熟悉内地环境的过程中也交了不少学费,但寒洋表示目前公司在中国的业务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从现阶段的情况看,“可能中外合拍的项目更适合我们深度参与。”不过,寒洋透露,PIXOMONDO对本地华语片的关注是持续的,公司目前也正在与3个华语片项目进行前期合作。公司未来还有很多其他考虑,包括向产业链上游的内容领域渗透,比如和特效制作具有更多技术接近性的动画电影,“当然这还只是我们的远景规划。”

雨果《悲惨世界》 篇7

关键词:黑白电影,默片,怀旧,梅里埃

一、前言

苏联电影大师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里曾说:“真正有诗意的电影, 不但能让不可见的世界重新呈现, 更能让我们拥有失落的时光。”《雨果》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首部3D电影, 也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美国国家影评协会的主席安妮·舒胡弗说:“那是一部献给早期电影的礼物。”影片改编自布莱恩·兹尼克的绘本小说《造梦的雨果》。讲述巴黎火车站的孤儿雨果与伙伴伊莎贝拉的探险之旅, 巧妙地融入了早期电影大师梅里爱的跌宕人生, 进而演绎出一段华丽而珍贵的无声电影史。

故事起源于一个寄身于巴黎火车站钟楼里的孤儿雨果, 想方设法希望修好父亲过世前一再嘱咐的自动机器人。机器人的修理手册在一次意外的被一位严厉的玩具店主乔治没收, 小雨果在乔治养女伊莎贝拉的帮助之下终于拿回手册。当修好的机器人完成第一幅画作时, 却在页脚写出玩具店主乔治的签名。以此为线索, 他与伊莎贝拉一起揭开了伊莎贝拉教父乔治的身世——他就是被世人遗忘而大隐隐于市的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

二、旧时代经典老电影的新科技再现

《雨果》有一种非常奇妙的复古效果。许多历史上早期电影的镜头得以重现通过3D镜头再现, 表现早期电影先驱们如何创作与拍摄电影的过程。他以一种谦虚的态度, 大气而动情地呈现出这一段历史。整部影片给人一种尤为浓厚的经典名著般的厚重感, 向一代电影鼻祖梅里爱更甚至整个电影默片时代致敬。

影像带领观众回到《月球旅行记》《海底两万里》《日蚀》《仙女国》等作品的拍摄现场, 与梅里爱一起体验各种电影技法带来的新奇感觉。片中, 各种细节均和经典相呼应, 乔治·梅里爱唯一流传下的电影——1902年《月球旅行记》, 则是全片的线索, 那个一只眼睛被撞入飞船的月亮脸则是全片的线索, 也是回归经典的象征符号。借助梅里埃的回忆, 观众还能首次在3D银幕上看到那些经典的默片镜头。崩塌的火车之3D特效带来的惊悚感, 取材于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第一批影片《火车进站》。而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幕, 小男孩雨果在逃离抓捕的万分紧急关头挂在大钟的时针上的镜头, 则毫无例外地借鉴了1923年哈罗德·劳埃德在《最后安全》里的经典演绎。不光是凝固时间永不落幕的巴黎街巷和中古建筑, 法国作曲家圣·桑的《骷髅之舞》作为黑白老式电影的配乐展示经典文化的魅力。对曾经的默片和有声片的交接时代致以怀念。

纵使旧日时光和黑白荧屏离去了, 容纳了全部生命画面的情感却永远地留了下来。这是对电影执着的情感表达和无言的邂逅, 是对电影旧时期蓬勃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的致敬, 超越教条与理论的纯粹与激情。咔咔作响的老式放映机展现的虽是黑白的画面和无声的静默, 观者怀着一份怀疑和忐忑的心情去, 它就像一位久违了的挚友, 穿过时间带来问候, 轻易击中每一个人的心房。

三、斯科塞斯献给梅里埃的情书

1976年创作出“电影史上最有力且永不会过时”影片《出租车司机》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成功的把观者带入主角崔维斯那充满隔阂, 孤独, 愤怒与痛苦的地下世界中。华美古典、情感细腻的《纯真年代》也是斯科塞斯的作品, 他的确是考究派的复古大师, 《雨果》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早期影片中常用不同速率的慢镜头来表现人物所关注的事件。与常出现在浪漫, 悲哀, 悔恨场景, 灾难来临之间的场景不同, 斯科塞斯别出心裁用“慢动作来表现视角镜头中的特定主观状态”。他试图追求一种电影的历史感, 在除了叙事之外, 把故事的背景元素灌注到一种特定的电影类型, 或某个特定的历史时间里。若干年后人们会回忆起某些段落, 他们可以追溯原始的出处, 像是一本浓缩信息和历史的教科书。

乔治.梅里埃作为电影的先驱者, 一战的爆发让他一贫如洗, 一手创立的电影studio随之倒闭。用卖电影的钱, 梅里爱在Montparnasse火车站开了一间玩具店, 从此退出了电影史的舞台, 也不愿再回想当年。因此, 也就不难理解电影里梅里埃的那句台词:My lift has taught me happy endings only happen in the movies。这里面透着的纯粹以及那种对于美好的向往仿佛让我看到了老马最心底的东西, 一种心灵上的乌托邦。时间只能对老电影无情, 默片时代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电影早已在我们的视线中烟消云散。当“脆弱朴素”的胶片电影渐次为缤纷繁华的数字电影取代, 不仅失去了短暂苍白的美丽和消逝不再回来的缺憾感, 亦再没有温柔的感性和浪漫, 再没有温度和柔软, 只得在冰冷的科技中获得永生。

用香港著名评论人舒琪的话说:“ (马丁.斯科塞斯是) 一个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电影 (创作电影、保存电影、拯救电影、宣扬电影) 的名副其实的‘电影人’, 用电影来颂赞一位 (乔治.梅里埃) 也把一生完全托付给电影的电影先锋。”

四、结语

在电影制作科技日益迅速发展的时代, 观众的视觉神经一次又一次被辉煌的特效场面刺激占领, 拥有炫目的特技效果和火爆动作场面华丽与否似乎成为了检验大片好坏的唯一标准。然而, 高超技术和传统情感并不相矛盾, 我们在运用科技的同时亦可以留下曾经最朴素的电影梦想, 表达亘古以来几乎从未改变的真善美。《雨果》以其出众的3D视觉效果挥洒了一个带有浓浓旧事和人文情感的绝美故事。复古与怀旧不是电影的停滞不前, 恰是对如今整个浮躁功力的大环境下的一次反思;倘若我们能够正视这一点, 必然能够影响到有限银幕空间的遮蔽下, 更为丰富辽阔的现实世界。

但The story has not over yet。电影梦无论再过几百年也不可能结束。而那些伟大的旧梦, 无论未来什么时代再次出现在荧幕霓虹中, 都能让人们振奋感怀。

参考文献

[1]罗杰.伊伯特.《伟大的电影》[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雨果的太阳 篇8

我把“老三篇”背得滚瓜烂熟,引得大人们总逗我背诵。我的“背功”,大概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吧?除了“红宝书”,我几乎不看别的书(其实,想看也找不到)。

我15岁那年,懵懵懂懂地撞上了一本书——雨果的《悲惨世界》。对于书中那个叫冉·阿让的人,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他究竟是个坏人呢还是个好人呢?他偷窃,他越狱,他是个苦役犯;但他又是个成功的商人、能干的市长,他深切地同情着芳汀母女,当得知商马第在替自己受审时,他毅然决定抛弃市长的头面、身份,投案自首……这个遭际非凡的苦役犯揪痛了我的心。揪痛我的心的,还有那个小珂赛特。我多么怜爱那个八岁的女孩啊!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自己亲眼目击了这个场景——穿着破旧衣服的珂赛特,走在去森林里提水的夜路上;在路过笼在蜡烛光里的玩具店的时候,她偷眼看着那穿着紫红衣服的洋娃娃;当可怜的女孩提着沉重的水桶走在可怕的夜路上的时候,突然有一只大手悄悄伸过来,使她陡然感到水桶变轻了许多……那只手,是冉·阿让的手。它在拿走了珂赛特水桶重量的同时,也拿走了我的深重的忧悒。我清晰地记得,我在这页书上哭过。

——15岁的我,第一次感到了“善”的力量。

那时我还无力说出“好的阅读”究竟像什么,但已约略觉出,《悲惨世界》在我心里炸出了一个大坑,并在我身上留下了终生难愈的、细密难言的伤口。这伤口那么痛,又那么令人不舍。它以撕裂我的方式,拯救了我。

后来,当我牵着儿子的手来到圆明园,当我和他一起读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纵火……”儿子疑惑地问:“妈妈,雨果说的两个强盗一个是英国,一个是法国,可是,法国不是他的祖国吗?他在说他的祖国是强盗吗?”我回答说:“是的。人道主义,没有国界;正义,在国家之上。”

2001年,我赴法国公干。一踏上法国的土地,就激动不已地在心里说:“感谢法兰西为人类贡献了维克多·雨果!”我盼望着能有机会去“先贤祠”拜谒雨果先生,但是,我们的行程中无此项目。车过“先贤祠”,我央人为我拍了几张照片。我心里有个温柔的声音在说:就当是与长眠在此的雨果先生合影了吧。

2010年初春,一家电视台邀我去担任“西方人文大师”主讲,让我从众多的大师中挑选一位自己“中意”的作家。“雨果!”我不假思索地说。对方笑了,说:“啊?怎么这么多人都抢雨果呀!不好意思,雨果已经被人选走了,你另选一位吧。”我于是选了巴尔扎克,因为讲巴尔扎克注定绕不过雨果。众所周知,巴尔扎克是个狂傲自负之徒,他目空一切,恃才放旷,经常与朋友开一些粗俗的玩笑。他曾捕风捉影,在大庭广众之下信口评说雨果的私生活;他曾在报纸上尖刻地批评过雨果的剧本《欧那尼》;他还曾当面指责雨果放弃“法国贵族院议员”的头衔是哗众取宠……他对雨果所表现出的不屑一顾甚至敌意,令整个法国文坛为之咋舌。然而,巴尔扎克临终之际,只有雨果在深夜里来到了他的病榻前,紧紧握着被子下面那双冰冷的手,给它抚慰,给它温暖……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雨果先生沉痛地宣读了著名的《巴尔扎克葬词》。他称巴尔扎克为“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他说:“德·巴尔扎克先生在最伟大的人物中名列前茅,是最优秀的人物中的佼佼者。他才华卓著,至善至美……”

雨果,用大爱与大善拥抱了世界。他博大的怀抱里有小珂赛特,有敲钟人夸西莫多,有笑面人格温普兰,有对他睥睨不敬的巴尔扎克,也有遥远的中国圆明园……雨果说过:“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雨果的太阳,穿百载,越万里,慷慨照耀那些心中落了霜雪的人。

每一个写作者,都会有一个他由衷服膺并自觉不自觉仿效的人。虽说我写作的文学样式不是长篇小说,但是,雨果一直是在精神上照耀我、在创作上引领我的人。他引我关注苦难人生,他使我相信人心向善。在那个“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年代里,他让我看见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答案——当冉·阿让偷走米里哀主教的银器后被警察擒住时,米里哀主教不但站出做了“伪证”,声称那些银器都是自己送给冉·阿让的,并说还有一对银烛台他忘了一并带走。末了,主教悄声对冉·阿让说:“不要忘记,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去做一个诚实人用的。”这话,冉·阿让记了一辈子,我也将记一辈子。

(琳荣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成长,请带上这本书》)

上一篇:刑事诉讼法保护下一篇:膨胀聚苯板薄抹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