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花卉对土壤的要求

2024-10-06

园林花卉对土壤的要求(通用5篇)

园林花卉对土壤的要求 篇1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日益增加的人群活动影响城区土壤的自然性状已发生很大的改变, 成了独特的城市土壤, 从而对园林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一、城市土壤的特点

1. 土壤无层次。

人为活动产生各种废弃物, 过去长期多次无序侵入土体和地下施工翻动土壤, 破坏了代表土壤肥力的原土壤表层或腐殖层, 形成无层次、无规律的土体构造。

2. 土壤密实、结构差。

城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胶体少, 土壤在机械和人的外力作用下, 挤压土粒, 土壤密实度高, 破坏了通透性良好的团粒结构, 形成理化性能差的密实、板结的片状或块状结构。

3. 土壤侵入体多。

土壤掺入大量的各种渣砾和地下构筑物及管道等, 占据地下空间, 改变了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和孔隙分布状态及土壤水、气、热、养分状况。

4. 土壤养分匮缺。

城区内园林植物的枯枝落叶, 大部分被运走或烧掉, 使土壤不能像林区自然土壤那样落叶归根、养分循环。在土壤基本上没有养分补给的情况下, 已有大量侵入体占据一定的土体, 致使植物生长所需营养面积不足, 减少了土壤中水、气、养分的绝对含量。植物在这种土壤上生长, 每年都要从有限的营养空间吸取养分, 势必使城市土壤越来越贫瘠。

5. 土壤污染。

城市人为活动所产生的洗衣水、菜瓜汤、油脂、酸碱盐等物质进入土体内, 超过土壤自净能力, 造成土壤污染。近年来, 一些城市用10%~20%的氯化钠盐作为主要干道的融雪剂, 融化的盐水已构成影响植物生存的新污染源。

二、城市土壤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1. 土壤密实度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密实度又称紧密度或土壤坚实度。城市土壤密实度显著大于郊区土壤, 是城市土壤的一个主要特点。一般人流践踏地区影响深度为3~10厘米, 土壤硬度在14~28千克/平方厘米之间, 车辆碾压影响深度为30~35厘米, 土壤硬度在10~20千克/平方厘米, 在某些特殊地段, 经机械多层压实后其影响深度可达1米以上。

土壤透气性、排水和持水能力受土壤密实度的制约, 土壤密实度的增高, 使通气孔隙减少, 导致土壤透气性降低, 减少了气体交换, 树木生长不良, 甚至可使根组织窒息死亡。在土壤密实地区, 由于植树坑内土壤经过挖掘回填而造成坑内外土壤密实度的差别, 常使树木根系无法穿透坑外密实土层而形成环绕植树坑壁生长的畸形分布, 树木生长状况也因而恶化, 另外灌溉或降雨后坑内水分的垂直渗透和水平扩散受阻而造成坑内积水, 可导致树木烂根死亡。同时, 随着土壤密实度的增加, 机械阻抗也加大, 妨碍树木根系的延伸。

土壤密实可使某些大树木形成菌根的数量锐减。与树木根系共生的菌根, 可使吸收水份和盐类的根表面积扩大100~1000倍, 可提供额外的一些无机盐类, 特别是增加可给态氮素以改善树木的营养状况。城市土壤密实对菌根发生的抑制作用, 使具外寄生型菌根的树木, 落叶松属等以及具有内寄生型菌根的树木如银杏属、柏科、杉科、榆属等的树种适应生存能力下降。土壤密实对根系生长的限制, 常使树木改变其根系分布特性, 不少深根种变为浅根分布, 多数树种支持树体的根量减少, 从而使树木的稳定性减弱, 易受大风及其它城市机械因子的伤害而倒伏。

总之, 植物根在密实的城市土壤条件下生存, 生理活性降低而寿命短, 出现烂根和死根, 地上部分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 呈现枯梢和焦叶, 这样, 长势一年不如一年直到枯死, 相反, 土壤硬度小于0.8千克/平方厘米, 土壤容重小于0.9克/立方厘米时, 土壤水分和养分匮缺, 根生长细弱也出现死根, 枝叶焦枯, 树势逐年减弱最后导致死亡。只有土壤密实度适中, 土壤硬度在0.8~8千克/平方厘米, 土壤容重在0.9~1.45克/立方厘米的较疏松土壤上, 水肥气适宜, 树木容易扎根, 根系发达, 枝叶繁茂。

2. 土壤养分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城区内植物的落叶、残枝常作为垃圾被清除运走, 难以回到土壤中, 使土壤营养循环中断, 有机质含量很低, 据测定城区多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 有机质是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的减少又直接导致氮素的减少, 多数土壤的碱解氮在30毫克/千克以下, 速效磷不足15毫克/千克, 与城郊土壤相比, 氮磷含量减少到1/2~1/3属于缺素土壤。

3. 城市土壤水分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体内含水为60%~80%, 成为植物体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土壤。而土壤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人工补水, 贮存在土壤孔隙里, 其中有效水在毛管孔隙内, 随毛管力作用水在管内上下运动, 上至田间持水量, 下至萎蔫系数之间。适宜植物生长的含水量应是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80%, 土壤含水量多少与土壤渣砾含量、土壤密实状况、地面铺装和距地表水远近、地下水位高低等有关。城市土壤密实度高, 含有较多渣砾等夹杂物, 加之路面和铺装的封闭, 自然降水很难渗入土壤中, 大部分排入下水道, 以致使自然降水量, 无法充分供给树木以满足其生长需要, 而地下建筑又深入地下较深的地层, 从而使树木根系很难接近和吸收地下水, 因而土壤含水量低供水不足, 使城市植物水分平衡经常处于负值, 进而表面生长不良, 早期落叶, 甚至死亡。

4. 城市土壤空气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空气中的氧气来自大气。城市土壤由于路面和铺装的封闭, 阻碍了气体交换, 土壤密实, 贮气的非毛管孔隙减少, 土壤含氧量少。植物根系是靠土壤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 来维持生理活动的。由于土壤氧气供应不足, 根呼吸作用减弱, 对根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据调查, 如果土壤通气孔隙度减少到15%时, 根系生长受阻, 土壤通气孔隙度减少到9%以下时, 根严重缺氧, 进行无氧呼吸而产生酒精积累, 引起根中毒死亡, 同时, 由于土壤氧气不足, 土壤内微生物繁殖受到抑制, 靠微生物分解释放养分减少, 降低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植物对养分的利用, 直接影响植物生长。

5. 城市土壤温度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温度主要来自太阳热辐射和煤燃烧产生的热量。土壤温度的高底, 因气候日变化和年变化而波动。在城市环境里, 由于建筑物朝向的不同, 引起土温差异, 而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在北方地区的城市, 楼北侧比楼南侧全年土温偏低, 冬季结冻期长, 树木在春秋季节里长势和物候期上, 要比其他地点的树木有明显差异。春季气温逐渐转暖, 地上营养器官开始活动, 而地下根系仍处于冻土层之中, 引起地上树木枝叶失水, 出现抽条;秋季里由于气温和土温降低, 引起树木提前落叶。此外, 道路铺装在阳光直射下, 夏季里地表土温高达50℃以上, 致使表层根系日灼, 失去活力。

园林花卉对土壤的要求 篇2

1、药剂消毒

每100㎡土壤撒施500克嗅甲烷,并与土壤充分拌匀;然后用塑料薄膜盖严,熏蒸4~5天后除膜,翻动土壤,散去药味,经15天后即可栽花。

2、高温消毒

①蒸汽法。把培养基质放在蒸笼里,在100℃左右高温下,经过1小时即可杀灭病菌和害虫。

②炒土法。把培养土放在铁锅里炒,保持温度90℃以上高温,炒作20~30分钟即可。

③烧土法。把培养土平摊在地上,厚约30厘米,在土上堆放秸杆和干草,燃烧20~30分钟;或在燃烧的柴草和秸干上,慢慢加土进行堆捂闷烧消毒。

3、土壤消毒剂

园林花卉对土壤的要求 篇3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城市及城乡结合带自然资源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的迫切需求下,我国城市环境建设产业的发展也日渐成熟,但同时也使得我国城市环境建设产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园林绿化工程。城市现代化建设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水体污染大幅度扩散,给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人员带来巨大的压力。部分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人员并没有足够的协调能力处理园林绿化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作、区域性绿化的平衡关系,往往为了完成绿化工作而忽略了区域性绿化的平衡及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合理控制,使得城市的整个环境搭配愈发不协调。

园林绿化工程是城市环境建设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园林绿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这一伟大国策的不断落实下,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规模也日趋庞大,其绿化技术系统也日渐复杂化,这就从根本上在带给了园林绿化工程强大的市场支撑的同时也使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人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工程管理能否有足够的时效性已经成为决定园林绿化工程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园林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协调工作要点

(一)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人员应做好相应的环境设计工作

环境设计是可持续发展协调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主导整个工程开展的一项重要指导意见,这就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协调工作是一项极具计划性的工作。可持续发展协调工作要想贯通整个园林绿化工程,实现全方位的协调管理,首要工作就是对园林绿化进行计划性的评估。工程管理人员在实施可持续发展协调工作前,必须有足够的全局性掌握观念,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各个环境设计要点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能力,将各个环境设计要点所需的建设需求进行合理化整合,再以以往的相关经验以及城市的现状作为依据,对绿化图进行严谨、时效地设计,从根本上保证整个园林绿化工程的协调度得到合理控制。在此过程中,必须对协调工作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可靠性评估,将评估结果充分融入设计中去,使设计更具灵活性。

(二)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人员要对城市环境信息进行收集

在环境设计图完成以后,要想从根本上落实该设计,就必须实行全方位地协调管理工作,对设计规定实施的各项环境信息进行监控。管理人员应在城市各个环境要点设立一个信息接收站,对环境设计后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调派专人或亲自到达现场进行设计的督促执行。如有突发事件,则应重新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发现设计不能满足环境现状,则应以该设计为基础,对环境设计进行全面革新,直至设计满足工程需求,达到控制园林绿化目的为止,在保障园林绿化得到合理控制的同时,确保绿化工程的正常开展。

(二)园林绿化工程管理人员要对环保指标偏差进行稳定性处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日益加快,我国的建筑市场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科学技术是直接主导着园林绿化工程规模和系统的,而就现今我国的科技发展来说,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园林绿化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工作往往会因为市场的不断变动而显得过于紧缩,部分工程管理人员由于管理方式不够灵活反而起了限制作用,让工程没有合理地应用相应的高新技术以保障工程的时效。尤其是在环保指标出现偏差时,部分管理人员仅仅依照环境设计来实施可持续发展协调工作,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相关的环境现状,从根本上降低了整个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历程。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在发现环保指标存在偏差时候,应该对其偏差加以稳定性评估,依照相应评估结果对原设计进行相应的保留或变动,充分保证整个可持续发展落实工作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丽,吴杨哲,孟朝.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J].河北林果研究,2000(s1)

[2]方仕龙.探析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5)

园林花卉对土壤的要求 篇4

1.1 土层深厚结构良好。

玉米根系垂直深度达1~1.5m, 水平分布也在1m左右, 要求土壤土层厚度在80 cm以上, 耕作层具有疏松绵软.上虚下实的土体构造。熟化土层渗水快, 心土层保水性能好, 抗涝、抗旱能力强。土壤大小孔隙比例适当, 湿而不黏, 干而不板。水、肥、气、热各因素相互协调, 以利于根系垂直和水平生长。

1.2 疏松通气。

适合玉米生长的土壤容重应在1.1~1.3g/cm3。土壤容重与玉米产量呈负相关。玉米对土壤空气缺乏敏感, 在土壤缺氧条件下, 减产明显。土壤空气中的含氧量在10%~15%最适合玉米生长。通气不良会使根系吸收养分、水分的功能降低, 尤其影响对氮和钾的吸收。

1.3 耕层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高。

耕层有机质含量均在1%以上、碱解氮60mg/kg、速效五氧化二磷、速效氧化钾100mg/kg以上;土壤速效养分高且比例适当, 养分转化快, 并能持续均衡供应, 玉米不出现脱肥和早衰, 是获得玉米高产的基础。

1.4 酸碱度适宜。

土壤过酸过碱对玉米生长发育都有较大影响。氮、钾、钙、镁、磷等元素在PH 6~8时有效性最高, 钼、锌等元素在p H 5.5以下时溶解度最大。玉米对p H值的适应范围为5~8, 但以6.5~7.0最好。玉米耐盐碱能力低, 盐碱较重的土壤必须经改良后方可种植玉米。

2 玉米整地技术

春玉米整地技术包括秋季整地和春季整地。秋季整地, 要求在前作物收获后应立即灭茬, 施入有机肥进行早秋耕、深秋耕。据调查, 早秋耕比晚秋耕增产, 秋耕比春耕增产。秋深耕既可以接纳秋季雨水, 秋雨春用, 又可以使土壤经冬春冻融交替后耕层松紧度适宜, 保墒效果好, 有效肥力高。有条件的地方, 结合秋季耕地施入有机肥, 耕地深度一般为16~20mm, 耕后立即耙耱, 以后还应面压1~2次。春季整地, 要求尽量减少耕作次数, 来不及秋耕必须春耕的地块, 应结合施基肥早春耕, 并做到翻、耙、压等作业环节紧密结合。如播前遇雨, 也可浅耕并及时耙耱, 趁墒播种。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特点和条件采用适宜的耕作方法, 如东北地区的深松、垄作耕法, 黄土高原地区的秋耕带耙免春耕法等。

2.1 农艺要求。

为了保住墒情, 春整地的时间应抢在土壤全面解冻前, 抓住土壤表层处于早化冻的时机进行。如在翻浆期顶浆耙地, 就会因土壤温度大, 形成僵巴土块, 加剧表土干燥, 增厚干土层, 影响播种质量。春整地要求既要保住墒情, 又要防止风蚀。因此表土不能耙耱过细, 同时在表土下面要造成一层坚实的种床。

2.2 整地机具。一般使用链轨拖拉机配套圆盘耙, 耙后带拖土板。用圆盘耙切碎土地, 并压实表层下的土壤, 形成良好的种床。

2.3 作业时间。耙地时间要抢在3月末, 在土壤翻浆前整好地。

2.4 质量验收标准。

地表平下细碎, 有一层松土并夹带有部分小土块, 下面要有一层土壤紧实而湿润的种床, 无大土块和架空现象;要求地表平整度在2.1米幅度内, 高度差小于7厘米, 无漏耙、无拖沟和拖堆起垄现象。

3 土壤耕作质量检查

3.1 耕深及有无重耕或漏耕。

玉米标准化耕作措施包含对土壤作用深度的指标, 如翻耕深度、播前耙地、开沟深度等。这些指标与玉米出苗、根系发育等有密切关系, 是耕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检查深度可在作业过程中进行, 也可以在作业完成后, 沿农田对角线逐点检查。有无重耕和漏耕可以由作业机工作幅宽与实际作业幅宽求得。重耕会造成地面不平, 降低功效, 增加能耗;漏耕则会使玉米出苗不齐、生长不匀, 增加田间管理的难度。生产中如果出现大面积耕作深度不够和漏耕, 则需返工。

3.2 地面平整度。

地面平整度是指地块内不能有高包、洼坑脊沟存在, 否则会引起农田内水分再分配, 导致一块田地土壤肥力和玉米生长状况出现显著差异。尤其对灌溉农区和盐碱土壤, 平整度更是重要的质量指标。

土地平整度检查必行从犁地开始把关, 如正确开犁、耕深一致、没有重耕和漏耕等。辅助作业的平地效果只有在基本作业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3 碎土程度。

要求土壤碎散到一定程度, 即棉而不细。理想的土壤团块大小应该是既没有比0.5~1mm小的多的土块, 也没有比5~6mm大得多的土块。因为微细的土粒将堵塞孔隙, 而大土块会影响种子与土粒紧密接触吸收水分, 还会阻碍幼苗出土。

土壤散碎程度间接反映水分状况。在过湿或过干的情况下耕作是造成大块的原因, 出现这一情况, 说明土壤水分已被大量损失, 所以检查碎土状况的同时要检查耕层墒情。

检查耕作后的碎土程度, 通常是以每平方米地面上出现某一直径的土块数为指标。同时也要检查在耕层内纵向分布的土块, 这些土块的存在是造成缺苗、断垄的主要原因。在过干时耕作所造成的土块, 只有等待降雨和灌溉后去消除它们, 过湿时耕作所造成的土块, 如耕后水分合适, 应及时用表土耕作措施将土块破碎。

3.4 疏松度。

过于紧实和过于疏松的土层均对玉米生长发育不利。检查疏松度一要抓住耕层有无中层板结, 二要注意播前耕层是否过于松软。由于土壤过湿或多次作业, 耕层中容易形成中层板结, 而地表观察时, 不易发现。所以疏松度的检查不能观察土表状态, 而要用土壤坚实度测定仪, 检查全耕层中有无板结层存在。破除中层板结的较好办法是播前全面深松耕以及玉米现行后及时中耕松土。播种前耕层不能太松, 太松不仅使种子与土粒接触不紧, 而且使播种深度不匀, 幼苗不齐, 甚至引起幼苗期根系接触不到土壤而受旱。播前或播后镇压可调节过松现行, 一般是播前松土深度不超过播种深度为宜。

3.5 地头地边的耕作情况。

机械化生产的单位, 因农具起落、机车打弯, 地边地头的耕作质量常被忽视, 这些地方玉米生长较差, 单产较低。犁地、播种按起落线作业, 并有精确的行走路线, 才能改善和提高地头地边的耕作质量和玉米生长状况。

参考文献

[1]王平, 孟令媛, 刘学玲, 金真, 王越人, 张晓梅, 李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1.[1]王平, 孟令媛, 刘学玲, 金真, 王越人, 张晓梅, 李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1.

园林花卉对土壤的要求 篇5

1.1 近代之前园林的表现形式

人类初始, 人们完全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之中。到了原始公社时期, 出现了种植场地, 在房前屋后开始种植蔬菜、果树, 这可以算做园林绿化的胚胎或前奏。在奴隶社会后期的商末周初、出现了“囿”、“苑”, 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 这就是园林的雏形。至秦汉时期有了“建筑宫苑”, 就是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寄情山水, 为追求大自然风光和山林野趣的享受而建私家园林, 使园林由建筑宫苑转向了创造自然山水环境, 从而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思想基础。唐宋时期, 园林创作从单纯模仿自然环境发展到在较小的境域内体现山水的主要特点, 产生了“写意山水园”。明清时期, 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期, 我国传统园林形式特点也完全成熟, 达到了最高峰。如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留园, 扬州的个园、片石山房等都是此时期的园林遗产。虽然此时期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但是园林发展已逐渐过渡到高级阶段, 其目的主要是美化居住环境, 为了游憩和满足视觉景观的享受, 以达到精神寄托的目的。

1.2 近代历史园林表现形式

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 工业社会的到来, 绿化及公园诞生了。1868年在上海租界, 我国出现了第一个外滩公园。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 我国园林的内容和性质开始有所发展, 公园数量逐渐增多、园林由私人拥有逐渐开始普及, 街道、对外开放的广场绿化, 以及校园、公共建筑、住宅区等多种形式的绿地陆续出现。

1.3 当代历史园林表现形式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借鉴前苏联城市绿化理论, 把传统园林扩大到整个城市绿化, 并提倡城市绿化形成系统, 城市园林绿化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认识上和经济上的原因, 我们的园林绿化还处在较低水平上。直到近20年来, 由于工业、交通业高速发展而破坏污染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这才迫使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园林城市的创建可以合理地规划城市生态系统, 可以将与国土绿化、大地景观联系在一起, 还可以高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此阶段园林的范围得到了扩大, 园林内容得到了丰富, 园林发展意识也逐渐深入人心。

2 建设好园林城市, 满足人们对园林环境的基本需求

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园林的内涵和外延,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同时人们对园林建设水准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 园林要有健全的生态环境, 还要配备为居民进行锻炼、游憩、游览的户外活动场所, 使人们能在其中健康地工作和生活。其次, 园林建设还要呈现优美的自然景观, 达到美化市容环境的目的。最后, 城市园林还要可以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份力量。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前提下, 园林城市大型建设逐渐普及。所谓城市大园林是指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大园林。在城市范围内中各种类型的公园、风景区、绿地都应加以园林化, 使整个城市包围在园林绿化之中。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组成的三要素, 城市大园林也应该在以绿色植被为基础的前提下, 包含此3种元素。无论是普通城市园林还是城市大园林, 其建设与发展都需要全民参与、爱护, 对其管理建设也是有众多规范要求等。

3 园林城市创建的要求

首先, 全民参与, 各部门为建成园林城市而奋斗。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产物, 是每个居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城市的规模与自然的亲近程度是呈反比的, 即城市规模越大, 与自然环境的距离也就越远。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园林建设应运而生。因此园林建设、维护是每个居民的责任与义务, 应该全民参与, 为城市亲近自然贡献一份力量。

其次, 注重花草树木形式即寓意的搭配。出色的园林设计其构型与寓意都可令人赏心悦目。以植被的搭配来说, 花、草、树、木都要有, 要彼此穿插, 达到外观错落有致的效果, 不同植物生长竞争力较小, 也易于存活。比如, 乔木附近可植被灌木、花丛;高树旁边可植入绿地草坪等。自古我国有寄花草树木于情意的习惯, 因此设计建设园林植被搭配时, 应将草木的深层含义考虑其中, 切勿出现贻笑大方的事件。

最后, 为园林建设注入科技力量。科技力量可以引进到园林设计及建设中, 使得园林更加光彩焕发。科技元素的应用可贯穿于园林的每个环节, 包括园林植入品种的培育、运输、灌溉、修剪, 土壤的培育、检测, 以及园林建筑的构型和山水池塘的管理与清理等。此外, 植物布局、植入时间等也可结合高科技元素, 以便达到更好的效果。

摘要:近年来, 维护生态环境, 建设绿色家园是全世界人民心愿所在, 各国政府也是相应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生态平衡。城市园林作为影响人们居住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是任何其它因素无法比拟的。因此建设园林城市, 满足人们对园林的需求越来越急切。

关键词:园林城市,社会发展,需求,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训柏.浅谈城市生态园林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1)

上一篇:活塞销孔下一篇:客户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