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花卉学

2024-08-07

园林花卉学(精选12篇)

园林花卉学 篇1

对中职院校园林相关专业而言, 园林花卉是学生的必修核心课程。当然, 在一些院校也有相关专业的设立。这是一门技能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主要是对具有观赏价值且具有美化环境功能的植物进行学习的一门课程。

一、园林花卉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实践内容较少

园林花卉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相比理论技术, 实际的操作是课程的重点。但是在中职院校的相关专业中, 对园林花卉的课时安排往往偏向于理论课, 实践课安排的十分少, 没有太多的实践环节, 这样不利于学生将理论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除了实践课的课时较少之外, 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也是有限的。虽然大部分中职学校给园林专业的学生建立了园林花卉生产教学实践基地, 但是建设的往往缺乏科学性, 并且没有配备完善的花卉和设施, 不能满足不同时节花卉的生长需求, 只能进行小范围的实验, 不能满足一些花卉的生长需求。与此同时, 相应的实践单位提供的实习数量也不多, 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

(二) 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

虽然现代教学课堂引入了多媒体技术, 但是通过和其他院校的交流以及教师对园林花卉学这门课的教学经验来看, 大部分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采用的多是传统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而学生没有较高的积极性, 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也过于死板, 不能灵活的应用多媒体技术, 在有些课堂上, 多媒体技术甚至成了摆设, 这样单一、枯燥、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十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利于学生全面接受知识。

(三) 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当今社会, 经济快速发展, 科技业发展迅猛, 与过去的纯大自然产物有所不同, 现代的花卉是科技和文化的产物, 科学家运用生物技术进行转基因, 来创造新的属性或是在同一种花卉上叠加多种属性, 植物学家应用杂交等技术来对花卉的颜色等属性进行定向培养和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 植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花卉品种及种类出现, 同时越来越多的花卉培育技术出现。所以, 教学教材较慢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新兴花卉的应用和培养也没有在教学大纲中出现, 这样不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最新知识和技术, 所以要跟上知识的更新速度, 就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进行相应的更新、修订和调整, 来满足知识更新对教学内容更新的需要。

二、针对园林花卉学教学存在问题所采取的解决对策

(一) 加强实践教学

对园林花卉学科, 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所以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教学课时,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交叉性安排, 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在实践中, 教师应该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熟练度。其次, 还应该增加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践基地, 与校外企业联合, 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提升学校建立实践基地的水平, 加强投入, 增加新设备, 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时能进行多种实验, 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 加强学生对园林花卉科目的学习效果。

(二) 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要解决现在园林花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要转变教学模式, 改变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为辅导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计算机应用广泛的今天课堂教学也应该加强多媒体教学。增加运用PPT等软件进行教授的频率, 用图片和视频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述, 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知识。

(三)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在进行教材的选用时, 尽量选取最新的教材, 最好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教师要根据选用的教材, 结合所在学校的园林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以及实际教学中的实际状况, 对园林花卉的教学进行相应的修改, 让园林花卉的教学大纲更加的完善, 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加入新的相关花卉知识, 让学生学习的内容与时俱进, 处在最前端, 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知识。

三、总结

对于中职院校, 园林花卉专业是其重点科目, 相对于理论来讲, 更应该重视实践教学。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园林花卉的教学时应该以实践教育为主, 用实践教育来验证理论教育内容, 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出优质、健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正红.对中职园林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4) :57-58.

[2]任晓丽.浅谈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农业教育研究, 2014 (01) :22-24.

[3]宗梅, 范志强, 丁元春, 凌张军.园林专业《花卉学》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14 (29) :93-94.

园林花卉学 篇2

1、园林花卉的含义:广义:适用于园林和环境绿化、美化的观赏植物,包括木本和草本花卉的栽培种、品种和一些野生种,又称园林植物,不仅包括以花为主要观赏部位的观花乔灌木和草花,也包括以观赏叶、果等其他部位的观赏乔灌木和草本植物,如观赏竹、观赏针叶树等。

狭义:仅指广义园林花卉中的草本植物,有时也成为草花。

2、分类:观赏栽培、生产栽培、科研栽培

3、生产栽培主要有:切花、盆花、观叶植物、花坛花卉、种子种球等。

4、园林花卉的主要作用和特点:

(1)是人工植物群落的构成成分之一

(2)具有精神、卫生防护的功能

(3)在美化环境中有重要作用

(4)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

(5)应用方便

(6)应用方式灵活多变

5、中国古代花卉著作

戴凯之 竹谱——中国第一部园林植物专著

贾思勰 齐民要术

王庆芳 园庭草木疏

李德裕平泉山居草木记

王观

扬州芍药谱

王贵学 兰谱

刘蒙

菊谱

范成大 范村梅谱

陈思

海棠谱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

陆游

天彭牡丹谱

张峋

洛阳花谱

袁宏道

瓶史——中国第一部插花专著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中国第一部区域性植物志

第二章 园林花卉分类

1、按花卉的生活周期和地下形态特征分类

(1)一年生花卉:当年完成全部生活史。如百日草、凤仙花

(2)二年生花卉:跨年完成生活史,必须经过冬季低温,其生活史实际时间可能不足12个月。如须苞石竹、紫罗兰

(3)多年生花卉:个体寿命超过两年,可以生存多年,多次开花。一些地上部分每年冬季枯死,地下部分可以存活多年。而一些地上部分可以跨年生存。

A:宿根花卉:地下根系正常。地上枯死:芍药,宿根福禄考,荷包牡丹。地上跨年:土麦冬,沿阶草,君子兰

B:球根花卉:地下器官变态肥大。地上枯死:郁金香,水仙,大丽花。地上跨年:蟆叶秋海棠,百子莲

2、按花卉原产地气候型分类(1)中国气候型花卉(大陆东岸气候型花卉)特点:冬寒夏热,年温差大,夏季降水较多。A:温暖型花卉:一二年生花卉、喜温暖的球根花卉和不耐寒的宿根花卉。

中国石竹、凤仙、福禄考。

报春、捕蝇草、非洲菊。

石蒜、中国水仙、百合类。B:冷凉型花卉:一二年花卉和耐寒宿根花卉。翠菊、矢车菊、向日葵。

荷包牡丹、芍药、菊花。

(2)欧洲气候型花卉(大陆西岸气候型花卉)特点:冬季温暖,夏季气温不高,一般不超过15~17℃。年温差小,降水不多,但四季都有。里海西岸地区雨量较少。是喜凉爽二年生花卉和部分宿根花卉的分布中心。最忌夏季高温多湿。羽衣甘蓝、毛地黄、三色堇。

宿根亚麻、耧斗菜、高飞燕草。

铃兰、喇叭水仙。

(3)地中海气候型花卉:特点: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6~10℃,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20~25℃。从秋季到次年春末为降雨期,夏季极少降雨,为干燥期。是世界上多种秋植球根花卉的分布中心。原产的一二年生花卉耐寒性较差。紫罗兰、金鱼草、金盏菊。

天竺葵、君子兰、鹤望兰。

法国白头翁、风信子、克氏郁金香。

(4)墨西哥气候型花卉(热带高原气候型花卉)特点:周年平均气温在14~17℃,温差小。降水量因地区不同而异,有周年雨量充沛的,也有集中在夏季的。是春植球根花卉的分布中心,一般喜欢夏季阴凉、冬季温暖的气候。藿香蓟、百日草、万寿菊。

藏报春。

大丽花、晚香玉。

(5)热带气候型花卉:特点:周年高温,温差小,离赤道渐远,温差加大。雨量大,有旱季和雨季之分,也有全年雨水充沛区。不耐寒一年生花卉及观赏花木的分布中心。对持续一段时期的缺水很敏感。鸡冠花、彩叶草、长春花。

虎尾兰、蟆叶秋海棠、非洲紫罗兰。

美人蕉、朱顶红、大岩桐。

(6)寒带气候型花卉: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凉爽而短暂,植物生长季只有2~3个月。年降水量很少。但在生长季有足够的湿气。主要是各地自生的高山植物。绿绒蔷薇属,龙胆属,如柳叶龙胆、天山龙胆、雪莲、细叶百合。

(7)沙漠气候型花卉:特点: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多为不毛之地。夏季白天长,风大,植物常成垫状。是仙人掌和多浆植物的分布中心。芦荟、伽蓝菜、点纹十二卷、仙人掌、龙舌兰、霸王鞭、光棍树。

3、按栽培和应用环境分类:

(1)水生花卉:

(2)岩生花卉:

(3)温室花卉:

(4)露地花卉

4、按植物科属或类群划分:

(1)观赏蕨类

(2)兰科花卉

(3)凤梨科花卉

(4)棕榈科植物

5、按观赏性划分

(1)食虫植物

(2)仙人掌和多浆类植物

(3)观叶植物

6、按用途划分

(1)室内花卉

(2)盆花花卉

(3)切花花卉

(4)花坛花卉

(5)地被花卉

(6)药用花卉

(7)食用花卉

第三章 主要生态因子对园林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1、良好花卉景观的形成取决于:(1)有大量可供栽培者和设计者选用的优良花卉种类和品种。包括较高的观赏性和较好的适应性或较强抗性的花卉(2)针对具体的环境选择适宜的花卉种类并成功栽培。(3)科学合理,新颖美观的花卉设计形式。

2、保证花卉健康生长的两个方面:(1)选择适宜栽种的花卉种类或品种。(2)给予良好的栽培管理。

3、一般草本花卉的个体发育过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实、(一二年生花卉,死亡)、多年生花卉休眠、芽萌发、生长、开花、结实„„

4、生长大周期:即生长的“s”曲线,无论是整株植物还是各部分器官,生长都经历着慢—快—慢的变化过程。

5、开花的过程:(1)花发生:顶端分生组织不再产生叶芽或腋芽,而是向成花方向发展,出现花器官原基,形成花呀。

(2)花芽分化:花原基进一步分化,发育成花的各个部分。各部分分化是不同步的,一般是由外而内。依次形成萼片原基、花瓣原基、雄蕊原基和雌蕊原基。

(3)开花:首先决定于遗传特性,成花年龄(花前营养生长所需要的时间)。成花感受态:到达成花年龄的植物的生理状态。同时受外界影响很大,如温度和光照。通过影响基因表达或生理代谢而影响成花和开花。

6、环境因子:广义上包括花卉生长所处环境中的所有要素。其中,对花卉生存、分布、生长发育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和花卉的遗传因子决定着花卉的生长发育过程。

7、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因子(温度、光照、水分、空气)、土壤因子(土壤温度、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分等)、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相关的动物、昆虫、微生物;植物之间的相生相克)、人为因子(栽培、引种、育种)等。

8、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具有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共同作用,产生综合效果。另一方面,其中一个因子的变化会导致对其他因子的要求变化,成为主导因子。同时,各因子还有相互调剂性,在一定范围内,一个因子的不足可以用另一个因子补充,但其作用是有限的。

9、温度对花卉的影响:通过光合、呼吸、蒸腾、物质吸收和转运等代谢过程影响花卉的生存和生长发育。

10、温度的五基点:最高、最低、最适生长温度。冷死点、热死点。

11、温度影响花卉的休眠与萌发:需适宜温度才能萌发

(1)影响种子的休眠与萌发

(2)影响球根的休眠与萌发

(3)影响宿根花卉芽的休眠与萌发

12、温度影响花卉的营养生长:

13、温度影响花卉发育过程:

(1)花芽分化:高温下进行的:一年生花卉、宿根花卉中夏秋开花的种类、球根花卉的大部分种类。春植球根在夏季生长季进行花芽分化。秋植球根在夏季休眠期进行花芽分化。还有一些花卉,如中华紫菀、金光菊,在高温诱导下成花。低温下进行的:金盏菊、雏菊,石斛属,小苍兰。原产温带中北部各地的高山花卉,需要在20℃以下的凉爽条件下进行花芽的分化。春化作用: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中早春开花的种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成花。这种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典型的二年生花卉花芽分化需要春化作用,如果没有低温条件或者低温时间不够,则不能开花。如紫罗兰。

(2)花芽伸长:秋植球根花卉花芽分化与花芽伸长的最适温度常常不一致。如郁金香,风信子。

(3)花色、花期及花香:

14、温度的调节:防寒、保温、加温、降温。

15、光对花卉的影响: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质。

16、光照强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光照强度一般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强,一年中夏季最强,冬季最弱,一天中中午最强,早晚最弱。花卉之间需光量的差异是有花卉原产地光照特点决定的。大多数需光量较大,如郁金香、香豌豆。但是有些花卉需光量少,喜欢微荫或半荫。如蕨类植物、竹芋类、苦苣苔科花卉、铃兰等。还有一些花卉喜光但耐半荫或微荫。如萱草、耧斗菜、桔梗、白芨等。

(1)光照强度影响一些花卉种子的萌发: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影响其体内的光敏素实现。大多数种子在光下和黑暗中都能萌发,但有些花卉种子需要一定的光照刺激才能萌发,称喜光种子,如毛地黄、非洲凤仙等。有些花卉种子在光照下萌发受限,在黑暗中易萌发,称嫌光种子,如黑种草、仙客来等。

(2)光照强度影响花卉的形态建成和营养生长:

(3)光照强度影响花卉的花蕾开放

(4)光照强度影响花色

17、光照长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光照长度是指一天中日出到日落的时数。昼夜之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植物对光照周期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1)光周期影响一些花卉的营养繁殖:

(2)光周期影响花卉的冬季休眠:

(3)光周期决定一些花卉的成花过程;长日照花卉LDP: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一定时数(临界日常)才能成花或开花的花卉。如天人菊、藿香蓟。短日照花卉SDP: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常才能成花或开花的花卉。如波斯菊、金光菊、一品红、秋菊。日中性花卉DNP:成花或开花不受光周期的影响,只要在适宜的温度、营养条件下就可以开花,大多数花卉属于此类。

18、光质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光质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物质代谢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

19、光的调节:光照强度用照度计测量,一lx(勒克斯)为单位。光合作用采用光合量子通量密度,单位为µmol/(㎡·s)[微摩尔/(米²·秒)]。温室内光照强度调节:遮阴网和电灯补光。补光光源有白炽灯、荧光灯、高压水银荧光灯、高压钠灯等。

20、水分对花卉的影响:水量、水质。环境中影响花卉生长发育的水分主要是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

21、水量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1、空气湿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影响蒸发。从而影响根系吸收水分

2、土壤水分对花卉的影响:影响花卉生长,发育和花色

22、水质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浇灌花卉用水的可溶性含盐量和酸碱度对花卉生长发育有影响。水中可溶性含盐量用电导率EC值表示:mS/cm(毫西门子/厘米)水的酸碱度用ph值表示

23、水分的调节:

1、空气湿度的调节:园林中大面积的调节很难实现,主要通过合理的配植植物和充分利用小气候来满足花卉的需要。室内和小环境主要通过换气和喷水来降低或增加空气湿度。

2、土壤水分的调节:依靠降水和各种排灌设施。还可以改良土地质地。

3、水质的调节:改变ph值和含盐量。

24、养分对花卉的影响:花卉生长发育的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Cu、Zn、B、Mo、Cl。其中,铁属于半微量元素。还有一些元素,对某些植物生长有利,减缓一些必要元素缺乏症,称为有利元素。如Co对共生固氮细菌是必要的。Na对一些盐生植物有利,Se有类似于S的作用;Si改善一些禾谷类植物的生长等。

25、必需元素的作用:

1、氮N: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可促进花卉的生长,可以使花、叶肥大,过量阻碍花芽的形成,延迟开花或使花畸形,茎枝徒长。

2、磷P:促进花卉成熟,有利于花芽分化及开花良好,能促进提早开花结实;促进种子萌发,促进根系发育,使茎发育坚韧,不易倒伏;提高抗病能力。过量使用时危害也不像氮肥。

3、钾K:增强花卉的抗寒性和抗病性;能使花卉生长健壮,增强茎的坚韧性,不易倒伏;可以促进叶绿素形成而提高光合效率,能促进根系扩大,尤其对球根花卉地下变态器官发育有益。过量使花卉节茎间缩短,叶子变黄,还会诱发缺镁、缺锌。

4、钙Ca:促进根的发育,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可以降低土壤的酸碱度,过量会诱发缺磷,缺锌。

5、铁Fe:合成叶绿素,缺铁时黄化。一般在土壤呈碱性的时候才缺铁。

6、镁Mg:合成叶绿素,对磷的利用性有重要影响,过量会影响铁的利用。

7、硼B:改善氧的供应,促进根系发育,促进根瘤菌形成;促进开花结实,与生殖过程有密切关系。

8、锰Mn:对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结实都有良好的作用。

26、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态:一价钾钠氢银氨,二价钙镁钡铜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负一

1、N:铵态氮和硝态氮。

2、P:磷酸一氢根和磷酸二氢根。

3、K:钾离子

4、S:硫酸根

5、Mg:镁离子

6、Ca:钙离子

7、Fe:二价铁和三价铁,花卉吸收三价铁,在体内还原成二价铁起作用。

8、B:硼酸一氢根,硼酸二氢根

9、Cu:二价铜离子和一价铜离子

10、Zn:二价锌离子

11、Mn:二价锰离子

12、Mo:

27、S、Ca、Fe、B、Cu、Mn、Cl、Mo在体内不易移动。

28、营养元素的补充方式:土壤施肥两种方式:基肥、追肥。基肥主要使用有机肥,追肥一般使用无机肥或腐熟以后的液体有机肥。根外追肥和空气施肥。

29、常见的有机肥:用各种有机物为原料加工而成,来源广,种类多,不仅包括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外,还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效长,污染小。但是养分含量低,肥效缓慢。有机肥能改良土壤,活化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1、厩肥及堆肥:

2、牛粪:

3、鸡粪

4、油粕饼类

5、骨粉、6、米糠

7、草木灰

8、马蹄片,羊角:

30、无机肥:又叫化肥。有效成分高,易溶于水,肥效快,但会造成环境污染,长期使用会使土壤板结,最好与有机肥配合使用

1、常用氮肥:硫酸铵:尿素;硝酸铵;硝酸钙

常用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磷酸铵;

3、常用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硝酸钾

4、铁肥:硫酸亚铁

5、硼肥:硼酸;硼砂

6、锰肥:硫酸锰;

7、铜肥:硫酸铜

8、锌肥:硫酸锌

9、钼肥:钼酸铵

31、新型肥料: 腐植酸类肥料:

微生物肥:

32、土壤的作用:固定植株,提供营养、水分

33、土壤质地:

1、砂土:土壤颗粒间隙大,土壤密度小,通透性强,排水好,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温度变化大,有机质含量低,有粗砂、中砂、细砂之分。

2、黏土:土壤颗粒间隙小,土壤密度大,通透性差,排水不良,保水保肥能力好,温度变化小,有机质含量高。

3、壤土:土壤颗粒间隙居中,性状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通透性好,排水好,保水保肥能力强,温度稳定,有机质含量高。

33、土壤酸碱度:

34、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其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志。按分解程度可以分为:新鲜有机质、办分解有机质和腐殖质。

35、腐殖质:新鲜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再生成的黑色胶体物质,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而且对土壤的物化和生物学性质都有重要影响。主要由胡敏酸和富里酸组成。

36、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2、改善植物的营养条件,它分解产生有机酸能分解岩石矿物,促进矿物养分的释放

3、提高土温,改善土壤的热状况,腐殖质是良好的胶结剂,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4、腐殖质是一种有机胶体,有巨大的吸收代谢能力和缓冲性能,对调节土壤的保肥性能及改善土壤酸碱性有重要作用。

37、土壤微生物:

38、根际环境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9、土壤性状的调节:

1、土壤质地改良:砂土黏土互混、有机肥改良、微生物肥改良

2、土壤酸碱度调节:减低ph:细硫磺粉、硫酸亚铁、硫酸铁、有机肥 提高ph:细生石灰,草木灰

3、土壤和基质消毒:蒸汽消毒、药剂消毒

40、栽培基质:

1、腐叶土

2、草皮土

3、针叶土

4、沼泽土

5、泥炭:高位泥炭、中位泥炭、低位泥炭

6、水苔

7、蕨根

8、椰糠

9、树皮

10、蛭石、11、珍珠岩

12、岩棉

41、空气对花卉的影响

1、氧气

2、二氧化碳

3、氮气

4、大气中有害气体对花卉的影响:急性伤害、慢性伤害

42、花卉的抗性分级:A、B、C

43、主要有害气体:

1、二氧化硫

2、氟化氢

3、氯气

4、氨气

5、其他

6、乙烯

7、硫化氢

44、监测植物:

监测二氧化硫:向日葵、紫花苜蓿 监测氯气:百日草、波斯菊 监测氮氧化物:秋海棠、向日葵 监测臭氧:矮牵牛、丁香 监测大气氟:地衣类、唐菖蒲

中国园林中的风水学理论应用 篇3

关键词:风水学;景观园林

一 园林选址

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都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指导。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价和研究,多是从诗画的角度,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诸多论说;而很少取风水理论的,以致于不能全面解释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

二 园林规划

风水地是“精之所聚,气之所蓄”的地方,其自然景观常因“灵气所钟”而显得“山吉水秀”,成为风景优美之地。园林是帝王、望族、名人雅士们采用移景于庭、聚景于园的手法建造,是对自然景观的微缩或再创造,追求“幽曲奇巧”的山水环境。可见园林和风水的共同特点都追求一种幽曲有情的理想山水环境;不同点仅在于:风水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主,而园林只是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基础或加以人工修造,得到宛若天成的景观效果。所以古代园林的规划布局、修造无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 园林植物的种植配置

按照风水理论的观点,理想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青水秀、环境宜人。所以风水思想十分重视种植园林树木,主张在城镇、村落、居宅庭院内外种植园林树木。这样可以起到挡风聚气的功效,还能维护小环境生态,使村落、庭院小环境在形态上完整,在景观上显得内容丰富和有生机。清林枚《阳宅会心集》卷上“种树说”载:“于(村落)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密植以障其空”、“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此中道理,阴阳务要冲和。”强调园林树木种植配置要适当,不要过稀和过密。风水理论对园林树木种植配置的方位、品种也有特殊要求。如不可在门前种植大树,“大树压门,无女少男”、“大树当门,六畜不存”,门前有大树易隔挡阳光,阻扰阳气生机进入屋内,同时屋内阴气不易驱出,还使人出入不方便和易招雷击。清高见南《相宅经纂》则规定:“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柰杏”、“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门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风水理论的这些特殊要求,貌似无稽之谈,实则具科学道理,不仅符合园林树种的生态特性,而且咳满足改善城镇、村落、居宅庭院的小气候和人们观赏的要求。风水理论中重视园林树木景观和配置的思想无疑中国传统园林的营建和园林植物的配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日本最早的造园学著作《作庭记》中,可以完全清楚地看到风水思想对园林植物种植配置的显著影响。其“树事”载:“在居处之四方应种植树木,以成四神具足之地。经云:有水由屋舍向东流为青龙。若无水流则可植柳九棵,以青龙。西有大道为白虎,若无,则可代之以七棵楸树。南有池为朱雀。若无,则可代之以九棵桂树。北有丘岳为玄武。若无丘岳,则可植桧三棵,以代玄武。如此,四神具备,居此可保官位福禄,无病长寿。”[8] 众所周知,日本造园艺术是从中国传去的,中日园林艺术存在着渊源关系。《作庭记》中所反映的日本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晚唐、两宋时期)的造园思想和手法,也可以说反映了唐宋时期中国园林艺术的一些重要内容。风水术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若不曾对中国园林产生过重要影响,则很难理解风水思想会对日本园林产生如此之影响。

四 园林组景

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景,因地制宜,随形就势,构思高超,极富变化。主要表现手法有借景、对景、点景、补景等,这些手法均与风水理论有着很深的关连。

1.借景: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中着重提出的艺术手原则。从《园冶》中对借景手法的记述,可以看出是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如在卷十“借景”中说:“构园无格,借景有因。……林皋延竚,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入,门引春流到泽。” 可见,这种园林空间与风水地空间结构是一致的。无锡名园寄畅园就是近借锡山、惠山的景致,是园林借景手法的典型。借景作为“林园之最要者也”的艺术手法还演变出许多形式,主要有远借、近借、邻借、实借、虚借、镜借以及应时而借,无一不同风水理论有关联。

2.对景:对景一般是通过营建园林建筑来实现的。宋朱长文《吴郡图经记·南园》中有:“亭宇台榭,值景而造”的论述,“值景”是面对风景,就是对景。清代李渔《闲情偶记》中论园林窗户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讲的也是对景,主要利用门窗对景。这种对景的表现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

3.点景:点景是造园者用较少的笔墨,略施小筑,可使园林注入灵气,顿时移情生辉,成为有机的空间图景。这种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约2500亩,浩渺广阔,造园家在园林结构布局时借用风水理论的“点穴”手法,在湖中疏密合宜点缀龙皇庙岛(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以及凤凰墩等小岛,达到了景观上的和谐。

4.补景:补景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景手法之一,在平地或无山的地方造园所进行的人工堆山掇石、挖池引水等方法就是补景。它是从风水理论中的“补风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如山欠高以塔或亭增之,砂不秀育林美之,冈阜不圆正加土培之,水无聚疏导浚之,宅后植风水林,宅前凿畔池都属于补景一类。这种补景手法既增加了园林的生机,又丰富了景观的空间层次。

五 结语

风水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园林规划布局、园林植物的种植培植、园林借对点补组景手法等,都是从风水理论中借鉴和变化而来的。因此重视风水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园林花卉学 篇4

1 园林花卉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课时较少, 实习基地少

园林花卉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 在教学中, 安排的理论课时相对较多, 一般为70学时, 而实践教学环节较少, 一般安排1周的教学实习。不同的花卉繁殖时间不一样, 例如一年生花卉的播种时间和二年生花卉的播种时间在秋季。另外, 实践教学基地有限,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虽然也建立了花卉教学的生产教学实践基地, 但大多花卉设施生产都比较单一。一些设施不能满足花卉生产的需要和花卉越冬的栽培。而且这些花卉基地主要是学校供学生实习的场所, 不能结合花卉生态习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很难满足高档花卉及年宵花卉的生长要求。花卉的无土栽培对栽培设施有着更高的要求, 而且已成为设施园艺的重要内容和花卉工厂化的重要形式。但在高职院校园林花卉学这门课的实习中往往难以开展。

1.2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单一

经过多年对园林花卉学这门课的教学经验及其他高职院校的交流, 普遍反映出该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采取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手段往往只使用多媒体课件。虽然多媒体课件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园林花卉学课程教学早已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传统的板书教学。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后, 发现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易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可以传递丰富的教学信息, 然而却常常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为了记录笔记而忙得焦头烂额, 根本无暇反应和思考课程的内容。这样, 多媒体教学往往劣变为以“机授”为主的单向教学, 使课堂的气氛沉闷, 长此以往学生极易滋生思维惰性, 导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下降。教师长期使用一种课件的多媒体也容易产生惰性, 教师不用备课, 带着课件就去上课, 只是“照本宣科”地把课件从头到尾地读1遍。因此, 难以形成师生正互动,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3 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花卉已是人类经济、科学文化的产物, 随着科技、信息、经济的飞速发展, 其所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不断有新的花卉品种及种类出现, 新的生产技术 (水培花卉) 、新的应用形式 (垂直绿化) 、新的食用花卉 (菊花可生食也可熟食) 、新的焦点用花 (情人节用花, 母亲节用花, 春节用花及盛大节日用花等) 等出现, 但这些在现在所应用的花卉教材及教学大纲没能体现出来, 学生很难从教材当中获取这些新的知识, 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做出重新修订和调整[3]。且教师长时间在学校教书, 也容易造成对新知识的匮乏, 教师的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 要想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颖的知识, 必须有精通业务的教师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以满足新时期花卉产业的发展需要。

2 园林花卉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目前园林花卉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应重视园林花卉学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及创新意识。同时, 还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园林花卉学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对花卉的审美观。教学内容上还要作一些改动, 多穿插一些现代社会流行的花卉养护及销售方面的知识。教师也要掌握最新的花卉生产技术的知识, 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成为具备高效要求的“双师型”人才[4]。根据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教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对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改革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基本培养规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安排1∶1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 保证学生每次理论课之后至少有1次实践教学, 以掌握生产技术。例如, 进行花卉的识别、播种、扦插、嫁接、分株、上盆、移栽、管理与养护等教学内容每上1次理论课, 安排1次实践教学。学生可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以及教师的演示, 很好地掌握生产操作技术。二是增加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优质校外资源,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花卉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让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 能够较系统、完整掌握花卉生产技术的整个环节 (生产、销售和管理) 。通过实习, 及时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培养了其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精神,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 通过实习, 学生学到了先进生产技术 (例如花卉的无土栽培技术、花卉工厂化生产技术等) 和花卉业的现代化经营和管理技术, 并能及时地了解花卉市场和发展动态, 掌握市场信息, 为学生的学习、就业、个人创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计算机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的主要教学模式。很多花卉图片需要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播放, 在教学中可以边播放边讲解, 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花卉、欣赏花卉、了解花卉。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要采用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的活跃气氛, 通过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打破以前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件上尽量少使用文字描述, 多用图片或视频教学, 针对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学生笔记记不完整的问题, 可以积极利用校园网和教学专用服务器, 将课件储存和上传, 使多媒体课件与网络平台相结合, 这既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强化知识, 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园要花卉学课程开放教学的实现。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操作一些实践性强的技术, 让同学们分组讨论, 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和见解。还可利用现场教学, 即教师带领学生在实习基地上课, 边讲解、边观察、边实践, 学生对所学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印象深, 学习效果较好。

2.3 改革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选用新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园林花卉学选用的是张树宝主编的教材, 可结合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特点, 对园林花卉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 该校根据近几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大型企业结合, 开发了校企合作教材, 即由企业员工与在校教师共同编制的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及花卉实习实训指导教材。教材中增加了新的花卉生产技术、花卉的应用及花卉的食用、花卉的药用等内容。填充了原有教材中空缺的部分, 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2.4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采用“派出去, 请进来”的双方交流形式, 聘请有影响、有知名度的教授、专家到学校讲学。派青年教师到2010年的世博会进行参观学习, 了解当前行业发展动态。平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身的素质, 还要严格要求学生的素质发展, 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

3 结语

通过的教学改革探讨, 可使学生对园林花卉学课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园林花卉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先锋, 杜明芸, 赵兰勇, 等.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1) :23.

[2]袁俊琦.高职园林花卉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2) :9.

[3]王彩云, 包满珠, 胡惠蓉, 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83-85.

园林花卉学北林笔记 篇5

第一章 绪论

花:是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花卉:广义概念: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包括木本和草本植物。

狭义概念:具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

园林花卉:广义概念:指适用于园林和环境绿化、美化的观赏植物,包括木本和草本花卉的栽培种、品种和一些野生种,又称园林植物。

狭义概念:仅指广义园林花卉中的草本植物。园林花卉的特点:种类、品种繁多

色彩艳丽、丰富

植物形体小,质感柔软、细小精细

生命周期短,对环境因子比较敏感,要求栽培管理相对精细.第二章 园林花卉分类

生活史:植物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开始经一系列生长发育又出现该阶段时期。对被子植物而言是指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

(1)一年生花卉: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全部生活史的花卉 是春播花卉

较喜暖,耐炎热,忌严寒

(2)二年生花卉:在两个生长季内完成生活史的花卉 是秋播花卉

秋季播种,冬季冬眠,生长缓慢;春天开花、结果,在夏天前死亡

较喜凉,较耐寒,忌高温(3)多年生花卉:【1】宿根花卉:为多年生花卉中地下根系正常种类的草本花卉

【2】球根花卉:为多年生花卉中地下器官变态肥大的种类。这类花卉地

下部分可存活多年,大多数种类的地上部分每年夏季或冬季枯死,如郁金香、水仙、大丽花。少数种类地上部分可以跨年生存,呈常绿状态

第三章 主要生态因子对园林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3.1草本花卉的生长发育过程:种子—萌发—营养生长—成熟植株—开花—结实—死亡(一、二年生)

种子—萌发—营养生长—成熟植株—开花—结实

—休眠(多年生)—芽萌发—生长—开花—结实

3.2.1.1温度对花卉生长的影响

(1)花卉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花卉生长发育的最高、最低、最适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花卉生长发育最好,当逐渐偏离最适温度后,花卉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不能开花结实。

不同花卉的生存温度不同主要取决于其原产地的极端温度。不同花卉的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不同与原产地气候有关(1)温度影响花卉休眠与萌发

影响种子休眠与萌发

影响球根休眠与萌发 春植球根花卉需要较高温度才能萌发生长。

一些秋植球根休眠后需要经过一段低温才能萌发

影响宿根花卉芽的休眠与萌发

(2)温度影响花卉生长过程(营养生长)

花卉的幼苗营养生长包括地下根系生长和地上茎生长,侧芽萌发,节间伸长,叶生长等,这些过程只有在花卉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

严格的讲,花卉所在的环境的温度包括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叶表温度。土壤温度和叶表温度与花卉生长发育关系更为密切。

植物感受低温部位:茎间和根尖(3)温度影响花卉发育过程

春化作用: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中早春开花的种类,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低温才能成花。这种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典型的二年生花卉花芽分化需要春化作用。

温度对花色有影响,一般花青素类的色素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已盛开的花卉延长花期。高温会使一些花卉的香味变淡,持续香味的时间缩短。

1低温危害

(1)寒害:气温降至0度以上植物受伤害。

热带亚热带植物在0~10度就受到伤害(2)冻害:植物细胞在低温下破裂而使植物死亡。

(3)生理干旱:冬季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不断蒸腾,不断失水从而干枯。

2高温危害

(1)间接伤害:饥饿

氨毒害

蛋白质破坏

(2)间接伤害:生物膜蛋白

蛋白质变性

3.2.1.2温度的调节

温度调节的措施包括防寒、保温、加温、降温

3.2.2光对花卉的影响

(1)光照强度影响一些花卉种子的萌发

大多数花卉种子在光下和黑暗中都能萌发,但有些花卉种子需要一定的光照刺激才能萌发,称喜光种子。有些花卉种子在光照下萌发受抑制,在黑暗中易萌发,称嫌光种子。

(2)光照强度影响花卉的形态建成和营养生长

由低能量光所调节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叫光形态建成

光线过弱,不能满足其光合作用的需要,营养器官发育不良,开花不良,严重时不能转向生殖生长。光线过强,生长发育受抑制,产生灼伤,严重时造成死亡。(3)光照强度影响花卉的花蕾开放 有些花要在强光下开放 有些花傍晚开放 有的花晨曦开放

(4)光照强度影响花色

光照强度对花青素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另一外界因素是温度)。花青素在强光、直射光下下易形成,而弱光、散射光下不易形成。

3.2.2.2光照长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1)光照长度:一天中日出到日落的时数

(2)光周期:一天中白天与黑夜的相对长度叫光周期(3)光周期现象:植物对光照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

1.光周期决定一些花卉的成花过程

(1)长日照花卉:指日照长度必须大于一定时数(临界日常)才能成花或开花的花卉(2)短日照花卉:指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常才能成花或开花的花卉

(3)日中性花卉:指成花或开花不受光周期影响,只要在适宜的温度、营养条件下就可以开花。大多数花卉属于此类。

(4)双重日长型植物:一些植物中,花诱导和花形成显明显分开,要求不同日长。

长短日植物:长日照对花有诱导作用,开花器官形成需短日照

短长日植物:与长短日植物相反

2.临界暗期比临界日长对开花更为重要。开花取决于暗期的长度而不是光期的长度。植物感知光周期的部位是叶片,开花信号由叶片传向茎尖。3.光周期影响一些花卉的营养繁殖

一些球根花卉的块茎易在短光照下形成。如大丽花。

三 光质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1.光质与光和作用:红、橙光是光合效率最高的光,蓝紫光可以被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吸收,绿光光合效率最低

2光质与光合产物:短波光占优势时促进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长波光占优势时促进糖类的形成

3光质与形态:短波光(蓝紫光)抑制植物伸长生长,促进花青素形成长波光(红外线)促进植物茎的伸长生长

水分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水的作用

1.保持地球温度的相对稳定 2.保持植物应有姿态

3.有较大的热容量,使植物体温趋于稳定 4.是植物重要的组成部分

5.是代谢作用过程中的反应底物 6.是植物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二、按花卉对水分的要求对花卉分类

1.旱生花卉:耐旱性强,能忍耐长期土壤或空气干燥生存的植物。如仙人掌科和景天科植物 2.湿生花卉:耐旱性弱,生长期间需要大量水分,或有水分饱和的土壤和空气 3.水生花卉:是湿生花卉的特殊类型,必须在水中才能生长良好。如荷花、睡莲 4中生花卉:介于旱生和湿生花卉之间

二、水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1水量:(1)空气湿度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1】不同发育阶段对空气湿度需求不同

营养生长>开花期>结实和种子发育期

【2】不同花卉对空气湿度要求不同

热带雨林花卉>中生花卉>沙漠旱生花

热带雨林花卉向温带地区引种时限制花卉生长的水分因子主要为空气湿度

(2)土壤水分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

吸收水分的器官:根

花卉耐旱性顺序:宿根>球根>一、二年生

【1】对花卉生长的影响:种子萌发需最多水分,幼苗期水量需求减少,随着生

长对水需求量减少,休眠期达到最低

【2】对花卉发育的影响:对于球根花卉,控制水分供给可促进花芽分化

【3】对花卉颜色的影响:一般缺水时花颜色变深,水分充足时花色正常

三、花对水分过多的适应

土壤水分过多,土壤空气氧含量下降导致根系生长衰竭。

出现湿生、水生花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水植物

四、水分的调节

空气湿度调节

土壤水分调节

园林花卉学 篇6

关键词:风景园林;审美取向;审美主体;审美模式;生态文明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4-0033-03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风景园林及其相关领域的热点,不仅影响了风景园林学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方法,同时为学科带来了新的审美取向。如在《都市和自然作用》一书开篇,作者向读者抛出问题:一个规则化的林荫大道区域,仅有4到5种植物且非野生物赖以生存,还有一个废弃的滨湖区,却维系着400种生存植物且有290种过访鸟类,到底哪一个才是废弃地区?为更好探讨和审视以上专业审美取向问题,本文尝试对风景园林学审美取向演进的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片段进行分析描述。

1 西方传统园林的审美取向

园林作为一种典型的大型人造物,其产生就代表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这是园林的本质属性。随着人类不同族群在地球上的历史地位的变化,人类对造园活动审美取向发生分化和演变,本文从人类早期文明开始梳理:在人类文明发展初期,人类的能力相对于自然力而言尚属有限,人类还处于需要在自然界确立自己定位的阶段。该阶段的造园目的和形式都体现出与自然抗衡的倾向。例如古埃及的园林呈方形中轴对称,中间设水池以在沙漠中提供凉意;巴比伦王朝的空中花园是建筑与园林的结合;古希腊的几何庭院中展现出数的逻辑和柱廊的古典形制;古罗马依山而建的台地园是对地形的规则化处理;阿拉伯庭院摩尔风格的十字形水渠展现出优秀的人工引水工程技术等等,全都体现出几何式的经过人类改造的第二自然道路。仅中国园林按自然式风格发展了几千年,这是由中国丰泽的自然资源决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产生的成果,本文也将对此进行讨论。在这一阶段人类造园活动的审美取向以功能为主,园林作为对自然的补充而存在,象征着人类力量在自然中的确立,以别于自然的几何形式为主要特征,除生产生活功能外还附加了宗教象征功能。

文艺复兴使欧洲园林进入了空前繁盛的阶段,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其后的法国巴洛克式园林将欧洲古典园林推向高潮:在15世纪的意大利埃斯特花园中手法主义的喷泉景观就把对水元素的戏剧性处理发挥到极致;巴洛克园林的巅峰代表凡尔赛园林有着非常严谨的几何秩序,其轴线控制的设计手法在某种意义上已达到城市尺度。这个阶段的园林把西方传统的几何特征发挥到了极致,对园林的审美取向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功能方面,而是将形式美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讨论审美取向必须提美学的发展过程,而西方古代时期的美学发展史又是一个独立的话题,本文仅阐述与环境美学相关的关键美学理论:18世纪由康德所提出的美学体系。在康德的美学体系中对分离式的审美模式做出了经典的表述,即审美是对一个对象形式做无利害的静观。这种审美模式要求审美主体完全从审美对象中分离出来,强调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性和脱离实践性,即是强调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的分离。由康德式分离美学垫定的美学发展道路一直到当代都处于美学统治地位,把美学引向了以艺术哲学为主的发展方向,适合于讨论绘画、雕塑、音乐等纯艺术形式。而作为艺术、人工制品和自然物综合体的风景园林因与功能的不可分割自然成为了美学讨论的盲点,环境美学难以在传统经典美学中找到地位,同时也导致了对风景园林的审美在西方古代及近代美学中缺乏理论的详细探讨。

2 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取向

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古典园林都是世界园林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秀美的山川湖泽是中国人理想中的天堂,园林的起源便以模仿第一自然为开始。中国哲学三大派儒道释的“天人合一”“万物相生相克”“缘起论”等哲学观点都定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模式,故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风格始终是自然式园林。继巴洛克式园林后成为欧洲园林代表的英国园林的自然式取向则源自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与反思并对资产阶级革命中“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希望幻灭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呈现出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喜爱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历史的艺术特性。浪漫主义对个人自我的反思和赋予大自然隐喻美的创作手法激起了人们对自然的审美情趣,并开始反恩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

尽管中国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在早期已提出了先进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观念,特别是虽然中国哲学的自然观与当代新出现的生态哲学如出一辙,但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古典园林在审美高度上仍存在与哲学理论高度的明显差距,原因在于审美主体的局限。中国及英国古典园林与其它世界传统园林一样,仅服务于少数的权贵阶层,这决定了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再以在自然中确立自身地位为主要目的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园林主要追求的是形式美。中国的人工山水园和英国的自然风景园都是体现了具有自然特征倾向的形式美。

如进一步对中英古典园林审美取向进行分析,可借卡尔松的三种欣赏自然美的范式来探讨:第一种为“对象范式”,指把“自然的延展”作为艺术品来看待,即按“艺术形式化”的角度来观察自然,如将自然作为雕塑来欣赏,分析自然的感官属性、突出式样和表现性等艺术问题,在其中探讨人的思绪和情感,从而领悟作品之“神韵”;第二种为“风景或景色模式”,则退一步将自然作为“风景画”来审美,如用一个“画框”放在自然与审美者之间,将“画框”内部看作是一种风景;第三种为“环境范式”,认为自然的延展(及其组成部分)与更宏大的世界整体环境存在着根本性的有机关联,核心在于把自然当成自然,关注了自然力本身的交互作用。

以上理论简单概括为:1)作为“艺术属性”的自然;2)作为“风景画”的自然;3)作为“自然”的自然。在此基础上对中英古典园林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审美判断仅为前两种范式,如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诗情画意”和“意境含蕴”,英国自然风景园追求的“风景如画”和“感伤隐喻”。两者都未达到其哲学高度:从“自然本体”角度去理解自然、表现自然。

nlc202309040437

3 现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审美取向

19世纪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把以前只有特权阶级才享受得到的休闲和居住的乐趣给与了普通大众,扩大了风景园林的使用主体,是风景园林设计内容上的伟大突破。参与环境审美的主体从此不再仅限于特权阶级,风景园林设计开始从内容上思考人民大众的需要。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央公园和整个19世纪的风景园林设计都没能突破形式,仍然延续自然风景式和古典规则式,该过程仅作为古典与现代的衔接过程。

20世纪初产生的现代主义风潮使风景园林设计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突破,长达半个世纪的风靡时期对世界设计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特征可简单概括为:源自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否定传统;一种普遍的功能主义风格;拒绝装饰与符号意义;一种重视从环境中凸显出来而不是与环境协调的建筑的浪漫个人主义;以宏大的集权主义偏好解决城市问题。这些特征也决定了由现代主义树立的审美取向与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相联系,强调国际风格和设计师个人创作力表现的特征。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设计风潮,存在着破坏地域性及文脉、过于强调个人独特性和过于集权等局限,引发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内容繁复,相对现代主义所体现出的共性为:怀疑人类的理性力量、重谈对传统的尊重、折衷与多元的风格体现、复兴符号与装饰的价值、重视建筑与环境关联的场所精神以及承认解决城市问题的过程性的渐进方法。后现代主义内部充满不同思潮与争论,其对历史和地域性的重新尊重,重视人与环境关联的审美思路,对环境审美达到新的高度及后来由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新审美取向的出现做了铺垫。人们的审美角度不再局限于形式美,并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在此需说明的是当代中国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舶来风潮。由于近几年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居住区环境设计成为当前风景园林师最主要的环境设计课题,当下最风靡的设计思路是对国内外历史上的经典园林、城市和自然意向进行提取并移植于中国地产之中,为业主营造一种生活在世界名胜之中的意向。该审美取向作为当下风景园林设计主流,是由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中国国民现在具有了追求美的经济实力,便想在涉及审美的最大投资——房产中体验未曾拥有的生活,自然会产生相应的审美取向;但需认识到该取向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具有短暂性。从审美角度而言,此类设计所追求的意向都源自世界各国名胜,而各国名胜之所以成为名胜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唯一性,当在中国营造源自大洋彼岸的名胜意向,其本身便失去了美学意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达另一个高度,国民审美水平相应上升之后,怎样思考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审美意向问题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4 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审美取向

20世纪下半叶,人类文明在工业文明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面临了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生态危机的挑战。事实证明,在工业文明的基本框架内,生态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而产生了人类文明的新范式——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正处于形成阶段,是人类文明的又一进阶。重审和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文明最重要的核心观念,其主要思想包括:生态哲学、生态政治、生态经济和生态技术。其哲学体系包括: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学、生态神学等新的哲学思想或是传统哲学思想的新演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的思考在人类文明早期就达到了生态文明现有的高度,对生态哲学体系而言是非常好的理论支持。在整个生态文明体系中,无论是经济、政治、技术还是哲学思想,都重新思考了人类的定位,把人类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自然的权利和人类整体的利益,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伴随生态文明所产生的是风景园林学在美学上的突破,近年来以“环境美学”为研究范畴的新论著为美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在康德确立分离式审美之后,美学主流发展倾向于艺术哲学方向,把风景园林、建筑等涉及功能性和利害性的日常生活美学范畴置入了美学研究盲区。随着人们重新定位人与自然关系,重视全人类整体利益后,作为艺术、人工制品和自然物综合体的风景园林成为关注点。风景园林是日常生活的背景,环境美学也必然是一种日常经验美学,审美和实践的交织,内在于风景园林的概念之中。风景园林要求一种参与的美学,而不是一种分离的美学,从而产生了作为介入的审美经验的环境美学。从环境美学的视野来谈审美取向,审美经验则成为一种本然地让人产生审美愉悦的经验过程。任何凭借自身就产生意义的感知行为,都可称之为“艺术”。

综上所述,实用艺术和纯艺术之间不再存在本质差异,两者都能作为审美者和艺术家的本然审美经验的来源。因此产生了相对于分离美学而言的介入美学,提出美学理论的基本问题是“恢复审美经验与正常生活过程的连续性”,强调了风景园林审美取向须避免形式美与公众性、实践性和道德性等日常生活经验的割裂。

5 小结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学审美取向的演进过程可分为主体范畴的演进和审美模式的演进两条主线。

伴随人类文明由早期的采集一狩猎文明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渐进发展进程,作为艺术、人工制品和自然物综合体的风景园林的演进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早期风景园林的服务主体是特权阶级,并未能反映人类的整体需求,故风景园林审美被局限于作为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象征形式和体现艺术属性与风景画属性的美学中。工业文明树立后,风景园林服务的主体开始转变为人民大众,风景园林审美开始注重形式美与生活功能的联系。当生态文明开始发展,风景园林面对的主体为人类整体和自然界,其审美不仅注重了关于生活经验的取向,也以是否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价值衡量标准。

美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伴随人类历史一直在发展,到由康德与黑格尔确立古典美学的主方向后,美学的审美模式走向了分离式审美的方向,美学也被引向了艺术哲学为主的方向。而伴随生态文明的产生,环境美学建立了介入式审美模式,把日常生活美学重新引入美学研究的热点范畴,倡导审美与实践的交织和风景园林审美的公众性取向,呼唤和恢复审美经验与正常生活过程的连续性。

《园林树木学》教学方法探讨 篇7

关键词:园林树木学,理论课堂,实践课堂,教学改革

园林树木学是阐述和研究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及其在园林中应用的科学[1] 。园林树木是园林造景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 因此《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与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培学密切相关[2] ;园林树木学实践性非常强, 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树木形态特征、园林配置方式, 是植物造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课程的基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后续课程的教学效率有非常大的影响。分析园林树木学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园林树木学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教材选择

当前园林树木学教材比较多, 庄雪影、孙居文、陈有民、高润清等老师都主编过《园林树木学》。其中庄雪影老师主编的《园林树木学》是华南地区园林专业首选教材, 对于地处祖国大陆南端的湛江师范学院非常适用。该教材内容分为绪论、总论、各论三部分, 将园林树木的分类、园林树木的栽培及园林树木的观赏特征融为一体。各论部分重点介绍了76科686种园林树木, 涉及了华南地区的绝大部分种类以及我国中部、北部园林常用的树种。该教材对华南地区园林专业的学生及园林工作者都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及参考价值。另外, 该教材第二版出版于2006年,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近些年来从国外引进的园林树木, 内容较新颖, 符合现代园林规划发展的需要。

2 《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尝试

湛江师范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树木学》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 分别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是课堂讲授, 实践教学是到各园林绿地进行现场教学。

2.1 理论课教学改革

2.1.1 注重对植物形态学术语的复习

由于《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 湛江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在大二上学期便开设了此课。与该课程相关的前期课程是大一下学期开设的《植物学》。在《植物学》中涉及较多的植物分类学以及植物形态学术语, 二者是学好园林树木学的重要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遗忘。因此, 在各论的讲授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十分必要。如提到叶形, 很多学生只能想到椭圆形、圆形、披针形等单叶的形状, 而忽略了叶形包括单叶、复叶两大类;在复叶的分类中, 又常常不明白三出复叶、二回复叶、三回复叶特征如何。又如在讲到紫荆 (Cercis chinensis) 时, 绝大多数学生因遗忘了蝶形花和假蝶形花的区别, 而误认其为蝶形花科。“温故而知新”, 边讲授边复习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及更新非常必要。

2.1.2 增强课堂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园林树木学知识点多, 各知识点的有机联系小, 内容较枯燥。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园林树木学教学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丰富的教学内容, 妙趣横生的课堂都十分必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为使学生产生兴趣, 在绪论部分应着重介绍园林树木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特殊性、多样性;在植物分类部分则应尽量联系典故、传说、民俗、诗歌, 以及植物自身的特殊习性, 使有限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如在印度人们认为无忧树 (Saraca dives) 可以消除忧伤, 所以称其“无忧”;而又有传说, 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在无忧树下, 所以又名“佛诞树”;另因其盛花期花开满枝头, 红似火焰, 又有“火焰树”之称。三个传说故事生动的说明无忧树的各种名称, 形象的描述了其花色特征, 还诠释了该植物在印度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些课堂小故事的穿插,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若一味照本宣科的讲述植物特征, 则易使课堂枯燥、呆板, 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

2.1.3 注意课堂内容的系统性

如前所述, 园林树木学知识点多, 尤其是在植物分类部分, 植物形体特征各不相同, 记忆困难, 如能将各知识点串连起来, 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系统, 则学生既能记得快, 又能记得深。因此, 在植物分类教学中, 教师应着重从树木的系统进化角度出发, 指出各科的进化关系以及进化过程中植物性状的演变趋势, 讲述这种演变趋势同植物生境间的相互关系, 先从整体上为学生搭建一个园林树木分类学的框架;然后再细述各植物的形态特征, 为先前所建的框架填充内容。

另外, 识记常见园林植物拉丁名是一个高素质园林设计者的基本要求, 是当代园林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对于无任何拉丁文基础的学生而言, 植物拉丁名常显得杂乱无章, 难记易忘。教师如能将常见园林植物的拉丁名进行系统的整理, 使其在学生面前以网状呈现而不是零乱的点, 则学生将更乐于学习。如红千层属Callistemon, 前缀“Calli”是“美丽”的意思, 后缀“stemon”表示雄蕊, 其意即为该植物的雄蕊很美丽, 这个拉丁名描述了红千层属植物主要观赏美丽的花蕊;由此引申到另外一种观花蕊的植物——红绒球 (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 , 其拉丁属名为Calliandra, 前缀与Callistemon相同, 后缀“andra”也是表示雄蕊, 于是两个属名可结合记忆;另外可再引申至Callicarpa, “carpa”表示果, “美丽的果”即是紫珠属植物。然后以“carpa”为词根再继续扩展, 于是零散的拉丁名即形成网络, 构成系统。在系统化的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加深其理解, 使其具备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

2.1.4 适当扩展教学内容

园林树木学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园林树木学的教学也应紧随其发展, 不断扩展教学内容, 及时补充新知识,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该学科的动态前沿。

首先要注重新品种的介绍。近些年因我国园林建设投入的力度加大, 从国外引进的园林树木品种较多, 国内科研单位也培育了不少新优品种。而这些内容因时效性较新, 教材均未提及, 因此教师可以及时补充这部分新知识, 扩展教学内容。

其次要加强学生对常见的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植物认识。当前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生态园林的呼声日益高涨, 乡土植物的园林应用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为适应科学发展的趋势、时代的潮流, 教师有必要增强学生对乡土植物的认知能力。如华南地区常见乡土植物假杜鹃 (Barleria cristata) 、乌饭树 (Vaccinium bracteatum) 、五列木 (Pentaphylax euryoides) 等都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在课堂上作适当补充, 使其走出园林观赏植物一定要用人工栽培品种的误区。

最后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扩展知识面, 鼓励他们多看与园林植物相关的学术期刊、网站论坛。学术期刊通常含有该领域的最新研究信息, 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 如《中国园林》、《广东园林》、《广西园林》、《 花卉盆景》、《园林花卉》等都是园林专业学生应读的期刊。

2.2 实践课教学方式改革

实践课教学方式要灵活, 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应适时调整。园林树木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识别常见园林树木的能力, 倘若实践课仅局限于实验室、校园, 该能力则很难培养, 因而应转移上课地点至公园、植物园、绿地, 对活立木进行实地观察。实践课的教学顺序随植物的物候期进行灵活的调整, 而不能受限于课本上的顺序, 机械的先讲裸子植物再讲被子植物, 先讲木兰科, 最后讲禾本科。

实践课要加强学生识别园林树种的能力。在实践课堂上, 要求学生观察常见树木的特点并进行描述, 然后老师再综合学生的观察讲述该树木的主要特点, 并由种的特点升华至科特点, 使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更系统的认识树木。对于相似的种要实行比较教学, 尤其要注重其营养器官的差异, 使学生在植物生长的任何的阶段都能准确把握树种。如红千层 (Callistemon rigidus) 和串钱柳 (Callistemon viminalis) , 除强调花序特征的不同外, 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叶腺点和枝条的差异。实践课的复习亦很重要。对于常见园林树种, 应不断的在学生面前进行重复提醒, 巩固记忆, 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识别。

从实际出发, 加强学生对园林树种生态习性的认识。除认种外, 还应结合各树木的生境特点、生长状况来总结其生态习性、园林利用方式。例如, 湛江的渔港公园沿海湾植有木麻黄 (Casuarinn equiestifolia) 、黄槿 (Hibiscus tiliaceus) 、红刺露兜树 (Pandanus utilis) 、椰子 (Cocos nucifera) 等树种, 长势均良好, 由此可见, 以上植物均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抗风能力, 适合海滨绿化。又如, 在实践课中还发现阳生环境中的变叶木 (Codiaeum variegatum) 、洒金榕 (Codiaeum variegatum var.pictum) 颜色绚丽, 而阴生环境中的则彩色减退, 说明植物良好观赏价值与其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要求学生明确适地适树, 适景适树的原理。

开展园林树木专项调查。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增强其学习兴趣, 湛江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学生成立了植物调研小组, 分别对湛江市公园的园林树木进行树种、园林应用方式的调查。实践证明, 园林树木专项调查的开展, 有助于学生积极的发现问题, 主动的解决问题, 从而能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小组专项调查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3结语

园林树木学是一门与生产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多手段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兴趣, 使课堂于学生而言丰富多彩、通俗易懂,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识别树种的能力。实践课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知识, 锻炼了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改尝试, 激发了学生学习园林树木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的改革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更。园林树木学的教学改革同样如此, 需要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才能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庄雪影.园林树木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8

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跟不上生产及科研的发展

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飞速发展, 新的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在花卉科研上, 比如转基因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航天育种等都已得到应用。然而, 花卉栽培学课程当前所使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比较落后。因此, 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 是对我们现用的课程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2. 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相对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普遍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 但多媒体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缺点。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 学生急于记笔记, 不能认真地听教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如果缺乏精心设计, 便不能充分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促进和谐生动课堂气氛的形成和普及问题等方面的改进, 是本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方面。

3.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当前我院花卉栽培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实验、实践场地不足。第二, 本课程配套的实验教学教材严重缺乏。第三, 实验教学开设较晚。一般农林本科院校花卉栽培学实验实习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时开设, 而我院本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 所以在实验、实习课上只是机械地操作, 效果差。

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1.及时对教学大纲调整和修改, 完善教学内容

由于花卉栽培学教材里的部分课程内容相对滞后, 笔者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首先, 对花卉栽培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新的教学大纲删除了一部分与其他课程重合的内容。其次, 在保证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不脱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 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 使其能与花卉的生产、科研相结合。把不断出现的花卉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应用补充到教学中去,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第三, 举办专题讨论。由教师选定题目, 学生查阅资料准备讲座, 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迫使学生形成对学科专业新动态快速反应的能力。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师的知识水平及教师授课时的激情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 笔者采取三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⑴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直观的表现力, 提高授课质量。如, 在讲授花卉的繁殖方法时, 首先给学生播放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相关视频, 让学生对各种方法作比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花卉的繁殖方法。

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花卉栽培学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 设计一些问题, 将讨论引进课堂,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⑶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要不断地提高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能力、补充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的能力[4]。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传授新的内容, 新的研究动向, 培养出较理想的专业人才。

3.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根据本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特点,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实验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第一, 在保证实验内容必需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 对花卉栽培学课程的一些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有针对性地删减或增加部分实验课程, 比如组织培养、扦插育苗、嫁接育苗这三部分实验内容在“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园艺植物栽培学”中就已经重点练习过, 在花卉栽培学实验课中可将其删掉。第二, 针对我院实验场地较少的问题, 主动联系不同类型的花卉企业和科研单位作为我们的实习单位, 每年让学生有1-2次去企业实习的机会。第三, 针对我院实验教学教材严重缺乏的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 教师自己编写了《花卉栽培学实验实习指导》, 并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花卉栽培学的兴趣, 又为实验实习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的探索, 学生对花卉栽培学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考试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摘要:花卉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提高教学质量, 做好教学改革, 对提高园艺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实验和实践教学等方面, 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彩云, 包满珠, 胡惠蓉.花卉栽培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0 (4) :83-85.

[2]张秀华.花卉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4, (4) :47-48.

[3]毛洪玉.农业院校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 8 (3) :531-532.

《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9

关键词:园林树木学,认知教学,过程管理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园林树木的形态分类、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城市园林树种选择及园林树木配植等内容[1]。该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方案中科学合理的配植园林树木,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学生就必须首先认识常见的园林树木,掌握它们的识别要点和观赏特点,熟悉它们的生态习性[2]。笔者经过这些年《园林树木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识别树种的方法以及更多的相关信息(观赏特点、生态习性、园林应用等),是《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突出园林树木形态特征认知

我国的树木资源非常丰富,又由于我国幅员广大,气候类型及地形变化多样,同种树木在不同地方或不同年龄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因此,《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园林树种的识别,这也是初学者学习该门课程的一个难点[2]。然而,园林树种的识别又非常重要,不仅是《园林树木学》其他章节内容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园林类专业后续课程《园林苗圃学》、《园林树木栽培学》、《园林种植设计》、《绿地系统规划》等课程学习的基础。而园林树种的识别主要是通过树木形态特征的辨识来实现的,所以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通过从科、属到种的讲述,让学生掌握识别树种的方法,了解不同树种的共性和个性,对于园林树种的识别以及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二)突出园林树种观赏特性认知

园林树木种类繁多,每个树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观赏特性,有些树木的花朵很大,或形状奇特,或色彩艳丽;有些树木的叶形奇特,叶色可以引起人们的美感;有些树木的树体高大,树形奇特;有些树木的果实硕大,或果形奇特,或果色艳丽;有些树木的树干通直,干色具有观赏性;等等。树木的这些观赏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年之中,四季各有不同的风姿与妙趣,园林树木这种随季节不同而变化的物候景观,我们称之为“季相景观”。

(三)突出园林树种生态习性认知

树木是园林“四大基本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素材,它的生长离不开环境,环境中的各种因子(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都会影响到园林树木的正常生长。适宜的环境条件会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从而使其表现出更好的观赏效果,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会阻碍树木的健康生长,从而使其不能存活或表现不出树木本来特有的观赏效果。作为以树木为主要素材进行创作的园林设计人员就必须了解不同园林树木的生态习性,在自己的方案中尽可能满足所用园林树木对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的要求,使每个园林树木都能健康的生长,只有这样,设计人员预想的景观效果才能实现,这也是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4]。

(四)突出园林树种的文化认知

被誉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由于其不畏严寒的特性,象征着坚强、高尚的品格;松、柏类树木因为四季常青、生长缓慢,象征着革命烈士精神的永垂不朽而多用于纪念性园林;玉兰、海棠、迎春、牡丹和桂花在我国传统庭院中应用非常普遍,代表着“玉、堂、春、富、贵”的观念,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希望与追求。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亦是非常深远,这也是中国园林独树于世界园林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园林树木学》的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园林树种的文化内涵,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园林中的树种配置,领悟中国园林的奥秘,引导他们在自己以后的方案中更好的通过树种配置去表现园林的意境美。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文字描述与实物图片教学相结合

《园林树木学》任课教师利用PPT讲述园林树种的形态特征和观赏价值等内容时,应准备不同角度园林树种的花、果、叶、干、树形等照片,用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对文字描述的园林树种形态特征及观赏价值更直观地理解。辅助教学用的图片可以是自己多年拍摄的园林树种照片,也可以从“中国植物图片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中国植物志电子版”等专业网站获取准确而清晰的照片。

(二)室内课堂讲授与室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园林树木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室内课堂讲授固然重要,但室外的实践教学对该门课程教学同样重要,室外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应予以保障。室外实践教学的时间及内容应根据校园及周边城市绿地中树种的物候期灵活安排。比如,每年3~4月份是蔷薇科树木集中开花的季节,所以这个季节应主要安排蔷薇科树木形态特征的讲授及树种识别,而对于大多数常绿树种形态特征识别的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则比较灵活。每次室外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应太长,以2小时左右为宜,否则学生极易产生视觉及记忆力疲劳,但实践教学的频率可以高一些,一般一周2~4次,具体根据开花时间集中程度及树种花期长短而定。

(三)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不管是在《园林树木学》室内理论课堂,还是在该门课程的室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避免一个人从头讲到尾的全程“灌注式”教学,而应注意时不时的通过一些相关问题的提出中断一下教学过程,引导进行学生思考和相互交流。特别是在室外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对园林树木形态特征的观察掌握这些树种的识别特征及观赏特点[5]。

(四)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园林树木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自己的设计方案中配植园林树木,因此任课教师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引入一些国内外经典园林绿地,或周边绿地案例中的树木种植设计进行启发式的辅助教学。比如,在讲授园林树木的空间围合功能时,可以结合本校校园中的植物景观空间进行;而在讲授园林树木涵养水源这一生态功能时,可结合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上海后滩公园进行。通过这些案例的启发式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园林树木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该门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增强他们学习《园林树木学》的兴趣[5]。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是反映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程度的一个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价任课教师的授课效果。成绩是课程考核的结果,但过去的《园林树木学》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以最后一次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这种只重结果、忽略学习过程管理的考核方式,既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园林树木学》课程核心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容易导致学生突击复习,考后就忘。因此,我们认为《园林树木学》课程考核办法应主要强化课程学习的过程管理,使课程的考核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均在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实习(实验)报告、实习汇报、课程考试等。同时,组织该门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加强《园林树木学》课程试题库建设,实现教考分离,逐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合理、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6]。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第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2]刘秀丽.“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方法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1):52-55.

[3]季华,陈龙清,杨琴军,赵凯歌.从认知角度探讨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5):59-61.

[4]周道瑛.园林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田治国,杨艳.“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3):43-45.

高职院校花卉栽培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花卉栽培学,教学改革

花卉栽培学是园艺、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花卉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各类花卉的应用, 也要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求索创新能力等得到培养和锻炼, 才能保证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园艺、园林专业高级人才。目前, 高职院校花卉栽培学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对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学习热情。

1 花卉栽培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不够精深, 与生产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花卉行业是个新兴的行业, 不断有新的花卉种类、新的生产技术 (如容器育苗等) 、新的栽培繁殖方式 (避雨栽培、全光照喷雾繁殖等) 、新的应用方式 (如水体美化、室内香化等) 等出现[1], 然而花卉栽培学课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对这些新生事物体现不够。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部分重复, 且理论教学内容过于大而全,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 讲述内容过多, 使学生无所适从。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园艺类或园林类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系统明了, 不够精深。

1.2 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更新

在花卉栽培学课堂讲授中, 有的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相对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 可在相同的时间内明显增加信息量, 还可展示传统教学手段中难以表达的内容, 提高课堂讲授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2,3], 这本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优势, 然而近50%的学生认为在多媒体教学中, 感觉比较被动, 理解时间较少, 多数学生反应不过来[4]。

1.3 对实践操作技能重视不够

一是不少高职院校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场地有限, 设施陈旧落后, 实训基地管理方式有待改进。二是生产经验丰富、实践技能水平较高的教师严重缺乏。三是训练时间太少, 很少考核测试, 练好练坏都通过, 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 即使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 大田实践也会出现束手无策的状况。花卉专业学生认识的花卉种类不多, 花卉生产过程中整地、施肥、播种、移栽、水肥管理、整枝、修剪以及诊断、治病等技术掌握程度不够。

1.4 传统实训模式存在弊端

大多花卉栽培学理论课和实践课是同一个教师, 实验课内容大多是验证式的。通常是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和方法, 并演示, 学生操作, 束缚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且实验内容是各个栽培环节的分割, 大多缺乏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学生无法完成整个生产流程, 知识不够系统。

2 花卉栽培学教学改革措施

2.1 合理安排教材, 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尽量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也可根据其学生的实际情况, 广泛查阅相关的专业期刊、学术文献和新闻报道, 参考相关花卉学书籍,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其他高校的相关精品课程, 自行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花卉栽培学讲义, 准备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套的电子教案。

通过教研组讨论和集体备课的方式修订教学大纲, 既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 又保证知识点的相互衔接, 例如花卉栽培设施在设施园艺课程中是主要内容之一, 在花卉栽培学中这部分内容可以剔除。

在教学内容上教研组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的形式。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 即花卉识别模块、花卉繁殖模块、花卉栽培模块和花卉应用模块。每个模块设定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应完成的具体任务。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花卉产业的现状, 及时补充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和进展, 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例如, 在花卉栽培模块, 增加现在实用的容器栽培技术的介绍, 在花卉的繁殖模块, 增加全光照自动弥雾扦插繁殖技术等。

教学中理论知识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及当地气候特点, 选择当地花卉生产的主流品种进行精讲, 学习其栽培繁殖方法及应用方式, 尽可能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用技能体系, 可避免造成学生什么都会点, 又什么都不够系统明了的局面。

2.2 改革教学形式, 优化教学质量

2.2.1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式, 调节教学节奏, 理清授课思路。

同时注重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 适当插入花卉栽培视频, 但时间不宜超过20 min。

2.2.2 学生自讲与讨论课形式相结合。

授课形式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自讲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每人讲3~5 min。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记忆, 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胆量, 培养学生的口才, 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可根据学习进度, 开设1~2次讨论课, 增加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2.2.3 把部分课程设在园艺教学实验地, 进行实地讲授。

如:花卉识别及修剪、嫁接等课堂的内容安排在园艺教学实验地讲授, 教师讲授起来轻松, 学生也容易听懂, 且不易忘记。

3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 建立配套的教学实践基地和教学设施, 以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需要。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增加学生校外实习观摩的机会, 以提高花卉栽培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训内容上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 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具体项目, 相应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实验项目, 如增加“穴盘育苗技术”、“花卉促成和抑制栽培”、“花坛、花境设计与布置”、“花卉应用调查”等综合性和应用性实习项目, 将课堂实训内容延伸到基地项目教学中, 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花卉基地开展栽培实验或直接参与花卉基地的日常生产管理。

4 注重考核方法改革

很多高职院校花卉栽培学课程考试多采用平时成绩 (出勤、作业、实验操作、课堂表现) 占30%或40%, 期末闭卷考试占60%或70%的考核方式。为充分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研组将期末闭卷考试改为过程性考核。根据花卉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模块和任务, 设计独立的实践考核环节, 新的过程性考核制度由4个部分组成:花卉种类识别占20%;集体和个人实践操作技能项目 (繁殖和栽培) 占50%;花卉应用和创新能力占15%, 实验报告和实习总结报告占15%。从这4个方面对学生的实验实习进行综合评分, 严格把关, 改变以往学生上课听听, 最后背背, 就能全部过关的状况, 大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5]。

参考文献

[1]王彩云, 包满珠, 胡惠蓉, 等.花卉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83-85.

[2]郭先锋, 杜明芸, 赵兰勇, 等.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 2009, 27 (1) :70-72.

[3]王茹华, 王彦宏, 吴瑕, 等.“花卉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10) :129-130.

[4]袁龙义, 费永俊.《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8 (1) :267-269.

园林花卉学 篇11

[关键词]现代化;风景园林;可拓学;数学逻辑;模式

前言

现如今,我国的风景园林行业发展速度极快,并且正从传统的风景园林逐渐向现代化的园林发展。在创作风景园林方案的过程当中,创作人员大多会通过使用一些方法来制定设计方案,例如:借助计算机功能来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手稿的形式进行设计构思;通过模型开展试验等,有了这些方法的辅助最终完成了整个园林设计的方案。在诸多辅助方法中,可拓学的应用属于最为广泛的一种,这种方法由各类逻辑符号组合,形成文字、数字等,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清理思路、记录思维或者提供设计策略的作用。

1.可拓学的原理及特点

1.1基本原理

可拓学的核心思想和解决矛盾的基本原理包括三个:首先,转变矛盾问题条件,让新条件和原问题目的相容之后,将矛盾问题逐步转化成了相容问题。其次,改变问题目的。重新找一个包含了原目的的目标,新目标和原条件形成相容,从而解决矛盾。最后,同时改变条件和目的,新目的中蕴藏有原目的,且与新条件构成了相容,则接触矛盾,这是可拓学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核心思想[1]。

1.2特点

可拓学的应用目的主要是用来研究矛盾问题,其经典在于研究事物数量的关系以及空间形式,可拓学弥补了纯粹数理逻辑中的不足,将事物的名称与特征等引入可拓学特定的形式及载体当中,当矛盾问题出现时,可通过调整可拓学形式、载体要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中,“基元”属于组成可拓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基本特点。基元可以将事物的特征拆解、罗列而成,而罗列的特征可用新的特征交换原有的矛盾特征,从而将矛盾消除。可以说可拓学能够将人们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进行总结,然后凝结所有的思维模式成为逻辑表达方式,便于掌握及应用[2]。

2.可拓学思维模式的应用

2.1菱形模式

菱形模式属于先发散后收敛的可拓学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包括发散性与收敛性两种思维阶段。发散树可以将园林设计的要素系统地进行分解,为设计人员展示多项设计的发展方向,帮助设计人员提供设计思路;收敛思维过程需要有条件及目标才能够实现,且收敛方法较多,一般情況下,可拓学中会用组合链、优度评价等方法来收敛发散树。总之,菱形思维模式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挖掘事物的更多潜能、集思广益,并且将设计人员的思维过程整体、系统的记录下来,便于设计人员反复研究核对。

2.2逆向思维

站在创造学角度可以看到,逆向思维包括了属性逆向、原理逆向、方向逆向以及方法逆向四种,在可拓学当中逆向思维也可以分为四种。第一,针对物。这种思维模式主要通过尝试以物体某个特征的相反特征来解决问题,就是反物元与非物元的方法。其中,反物元思维用物元模式表达是M=(O,C,V),M1(O1,C,V1),当M=M1一时,则M与M1关于同一特征量互为对立,那么M与M1则互为反物元。对立值是指黑色与白色、正面与反面的这种一一对应值,若换对立值则可实现目标,通过反物元模式来找到解决的方案。反物元与非物元的原理相同,其区别在于反物元特征量值是取一个对立值,而非物元的特征量值是取其自身的所有值。第二,针对事。通过逆事元方法推导,这种思维模式的核心是尝试用和原事件相反的动作来解决矛盾。假设设事元A1=(O1,C,V1),A2=(O2,C,V2),当A1与A2互为逆事元则记作A1=A2-1,此时若A1无法实现则A2可实现,就可通过逆事元模式来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案。第三,通过逆变换思维模式找到解决矛盾的方式。假设对象Γ,Γ可以是一个基元,也可以是基元集合、论域,如果难以找到变换T使TΓ=Γ’时,如果存在T-1使T-1Γ’=Γ,那么只要变换T就可以实现。第四。逆蕴合的思维模式主要为蕴合与逆蕴合,这种思维模式主要用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探索事物的互相转化利用时常常应用。

2.3共轭思维

可拓学当中的共轭关系包括了软硬、虚实、潜显以及负正4对对立等概念,在特定的条件下各关系存在有中立的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描述物质结构及组成。有学者认为4对对立概念在所有物中可深刻展示出物发展的变化本质,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共轭部分可实现互相转化,可方便设计人员能从中找到解决矛盾的关键。

2.4传导思维

所谓的传导变换思维是指,在对某个对象进行变换后导致另一对象发生变换。在可拓学当中传导变换可以描述为:当存在某一对象Γ,变换ΦΓ1=Γ1’依然无法解决问题时,若Γ1-Γ2’,则可以找到变换TΦ (ΦTΦ),TΦΓ2=Γ2’,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可拓学中的传导思维模式主要强调严密的逻辑关系,通过转变某环节中的要素或者转变相应传导效应将原有矛盾问题转变成为非矛盾的问题[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风景园林的创作设计过程中,应当积极借助其他学科成果,加上自身的设计技术来进行园林创作,把可拓学原理充分应用到风景园林创作中,可以让创作思维过程变得更加有章可循,使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越加清晰,通过这种清晰的思维模式,有助于研究出新的创作思路与方法,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进行园林创造。所以,设计人员应当从基本原理着手,不断学习更多的可拓学知识,让更多的矛盾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设计者提供更多新颖的创作思路,提高风景园林的创作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田.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中国园艺文摘,2014,15(06):145-146.

[2]张强.小议风景园林的设计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0(28):53.

[3]徐思婧,朱建宁.在风景园林创作过程中引入可拓学方法[J].中国园林,2015,31(05):85-91.

园艺专业花卉栽培学实践教学探讨 篇12

一、花卉栽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开课计划与季节存在矛盾

园艺专业的学生是大二的上半学期开始学习花卉这门课,我们在上课时,如按教材授课,只能先讲花卉分类、花卉的繁殖技术、露地花卉等内容。而这学期正好是秋冬季节,对花卉的繁殖,露地花卉的栽培管理在设施外无法正常进行,如花卉的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嫁接繁殖、压条繁殖等这些繁殖需要在春季或夏季进行。又如花卉的芽接技术,必须在夏季的高温季节进行才能保证嫁接成活。秋冬季节由于天气寒冷,无法进行正常的实践操作,学生掌握的嫁接技术也得不到很好的验证。如先讲温室花卉,各种花卉的繁殖技术学生都未接触到,讲课时学生都很差异,所以,园艺专业的花卉课在本学期开课极为不合理。

2. 实践课时安排较少

园艺专业的开课计划是每周2学时的花卉课程,连续开课一年。每周2学时对一门专业课来说,在教师讲课时只能讲重中之重,所以无法很细致的给学生讲完本课程的全部内容。一年的理论课时不足80学时,实践课时是每学期一周的实践教学,一年50学时的实践课时。本来花卉栽培这门课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从播种到出苗的管理、从上盆到开花、从开花到种子采收等过程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这些都无法正常的完成。

3. 实习基地受到限制

园艺系10级8个班共有240多个学生,我们学校的花卉实习基地是距我们学校较远20多里地的农业高新科技园区,讲完理论课程时,不能很好的到现场进行指导教学,必须等到下周报实习的时候才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扦插繁殖、嫁接繁殖、分株繁殖、压条繁殖等技术。本周上过的课只能等到下周学生才能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教师在实践的时候还要在给学生重新讲一遍,又占用了学生的实习实践。我们是每个花卉教师教2~3班的学生,农业科技园只有一个花卉温室,如果我们同时进到温室中进行实习,里面面积有限,一下子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学生,所以我们只能分期分批的进行实习,这样又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我们讲过的内容又不能及时的操作,就会打破正常的教学计划,使教学很难正常进行。

4. 花卉设施栽培比较单一

我们学院农业科技园区的花卉栽培设施单一,只有温室,没有塑料大棚、塑料小拱棚、遮阳棚、地窖、风障、冷库等设施。所以,一些花卉到了夏季的高温季节在太阳下面会受到热害,一些球根类花卉(如水仙、风信子、郁金香等)在夏季的高温季节就会受到高温的危害,造成种球腐烂,无法保存种球资源。由于中牟县的秋冬季、春季的风沙较大,种植的一些花卉苗木得不到风障的保护,容易造成苗木倒歪。

二、花卉栽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园艺专业的花卉开课计划应与季节相一致

园艺专业大二的学生应在下半学期开设花卉栽培学这门课,这样讲述花卉的各种繁殖的时间正好是春季,可以充分和季节相互结合,并且还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同学们的对花卉繁殖技术的掌握,看同学们的繁殖花卉的成活率来衡量学生对繁殖技术的掌握程度。如播种繁殖的一年生花卉在夏季的管理、秋季的采种都可以进行。讲过花卉的繁殖技术之后,在下学期讲授温室花卉的各论部分时,其中各种花卉的繁殖就不用费大多的时间,可以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的知识。

2. 合理安排实践课所占的学时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实现基本培养规格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园艺专业的理论学时每周是2课时,实践教学的每周学时数也应该是2课时,按照1:1的比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保证学生理论课之后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实践课,以掌握花卉的繁殖、管理的各项技术。如从播种到出苗的管理、从上盆到开花、从开花到种子采收等过程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这些都无法正常的完成。

3. 增加校外实习基地

充分合理利用校外资源,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花卉学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学生在校外基地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能够系统地、完整地掌握花卉生产技术的整个环节(播种育苗、管理、种子采收等),学生可以和多个花卉生产企业相互交流,学习他们各个先进的生产知识。

4. 设施栽培要多样化

温室是花卉栽培中最重要的栽培设施,对环境因子的调控能力较强,可以引种再拍花卉;切花周年生产;花卉的促成和抑制栽培等。塑料大棚是最经济实惠的设施,也是花卉栽培及养护的主要设施。冷床用于冬春季节一、二年生花卉的保护越冬及一、二年生草花的提前播种,耐寒花卉的促成及温室种苗移栽露地前的炼苗期栽培。荫棚用于夏季花卉栽培的遮阳降温。风障用于耐寒的二年生花卉越冬及一年生花卉露地栽种。地窖用于贮存一些球根类花卉的越冬如(大丽花等)及一些球根类花卉的越夏如(水仙、郁金香)。

总之,职业教育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学改革是核心,但对于专业课来说,实践教学又是重中之重,只有通过较强的实践教学,才能把专业知识真正掌握牢固。面对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和挑战,我们必须提高办学质量,建立较强的学生实习基地,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在市场竞争中,做到最强、最优。

摘要:具体分析了园艺专业花卉栽培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花卉的开课计划、实践学时的增加、实践基地的完善、花卉生产设施的建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相应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对策, 以便有助于花卉栽培学的实践教学得到改善。

关键词:花卉栽培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袁俊琦.高职园林花卉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 .

[2]林慧, 陈中武.园林专业花卉学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6) :97298.

上一篇:标签理论下一篇:胸腔镜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