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育稀植

2024-11-06

旱育稀植(精选11篇)

旱育稀植 篇1

一、苗床选择与整理

要求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 (一般用田和菜园土) 疏松、肥力中上等、光照及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的田 (土) 块做苗床。苗床要求做到肥、细、松、平、厚。将选好的苗床地翻犁、整细、除尽杂草后开厢, 厢面宽1.2m, 沟宽40cm、深20cm。厢面不宜过长 (不能超过10m) , 若过长, 遇高温两头揭膜时中间部位的温度难以下降, 易烧苗。

二、育秧

在3月15日左右选择阴天播种, 注意气温不能低于12℃。先把厢面浇透水, 然后把己破胸的种子按1m2 30~50g, 均匀地撒在厢面上, 盖上细土, 种子不能外露, 同时喷洒水, 使土壤充分吸足水分, 再拱架覆膜, 以增加地温。

三、大田栽插

旱育秧苗满月后应及时移栽, 采取宽窄行栽插方式, 严格执行拉绳定距规范栽插。双粒移栽, 浅水栽插, 插足基本苗, 每穴栽插5个头以上, 栽插规格宽行为33cm、窄行20cm、株距23cm, 每亩达1.1万穴左右, 既可保证亩穴数, 又能够通风透光, 减少病虫害发生。浅水插秧, 插秧后保持水层2~3cm, 分蘖期以露泥为主, 促使分蘖。

四、病虫草鼠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首先, 通过抓好品种选择、育苗方式、规范栽插、配方施肥、科学管水等各项技术措施, 实现健身栽培目的, 达到抗病避虫效果。同时, 还要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对已达到防治指标的要及时采取药剂防治。在防治过程中, 最好在大田的前、中、后期分次施药, 采取联防联控统一施药措施, 以达到低消耗、高效益的效果。着重抓好“三虫三病”及鼠害防治工作:

1. 稻飞虱、稻叶蝉、稻纵卷时螟在分蘖期用“飞虱宝”、“功夫”等药剂混合喷施防治。

2. 稻瘟病

主张“带药下田”。移栽时用“三环唑”药液浸秧根30~40分钟后再移栽。在分蘖期、剑叶全展期、始穗期分别用“三环唑”或“富士一号”喷施, 防治叶瘟、穗颈瘟。

3. 纹枯病

在分蘖盛期用“井冈霉素”喷雾防治。

4. 稻曲病

在始穗期用“曲残败”或“瘟曲克敌”等防治。

5. 鼠害

在旱育秧播种前、孕穗期及成熟期, 采取集中连片同时投药饵诱杀、割除清理田边土埂杂草等防治措施。

(通联: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穿石乡农业技术推广站638000)

水稻稀植旱育秧关键技术 篇2

关键词:水稻旱育稀植;优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15

1水稻旱育稀植的定义及优点

水稻旱育稀植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育苗方式由传统的水育秧改为旱育秧,主要掌握好水的管理,原则是不建立水层、以浇为主、不缺不浇、浇了则透。秧苗培育重视地上地下同时发展,注重培育良好的根系,提高秧苗素质,增加了抗逆性和抗病性,培育的壮苗。特点是:秧苗耐寒力强,生长健壮;移栽后无缓苗期,早发快发。二是插秧方式由密植改为稀植,一般地栽插密度为27×9厘米以上,部分条件好的地区能达到27×24厘米,增大行距,合理利用光温条件,提高抗病性,提高了分蘖率,结实率较高,增产,节省投入,经济效益高。

水稻旱育秧经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省工节本,高效低耗等特点。有节省秧母田,投入少,劳动强度轻,秧苗素质高,弹性好,栽后无明显返青期等优点,与水育秧相比,增产10%~20%,

2水稻旱育稀植关键技术

2.1苗床地选择

苗床地应选择背风向阳,中等以上肥力的疏松透气排灌方便,及水源较方便的菜园地或旱地沙壤土或带沙性的干田作苗床地。苗床地准备按每亩大田需备苗床地50平方米。

2.2苗床地制作

苗床地长度因地而定,播前3~5天按2米开厢,走道0.5~0.6米,厢面宽1.4~1.5米。两种模式:坑式苗床:厢面四周筑成高宽各20厘米的埂;厢式苗床:厢沟宽30厘米,深20厘米,外围沟深40厘米。做到浅挖细欠床土,拣尽杂草,石块,厢面平整,将堆沤的有机肥80公斤与5~6公斤过钙混匀后施入厢面,同时施入少量腐熟猪粪水。边施肥边翻土,肥泥混均,欠细平整,必须灌透底水,使土层内含水量达到充分饱和,以能起“浆”为度。

2.3苗床地消毒处理

旱育秧的关键技术是苗床土的调酸,消毒,培肥,施用“旱秧调理剂”或“旱育保姆”或“旱秧壮秧剂”任选一种。“旱育保姆”高级水种衣剂包衣每袋350克可拌1公斤种子。采取“现包即播”的方法,包衣前先将稻种放入清水中浸泡20分钟,捞出稻种,沥去多余水分。将“旱育保姆”倒入圆底容器中,然后将浸湿的稻种慢慢加入容器内进行滚动包衣,边加种边搅拌,直到将“旱育保姆”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以上三种均能起到消毒、调酸、施肥、保水、化控、壮秧的作用。能有效解决水稻旱育秧病害。每30平方米苗床“旱秧调理剂”2袋或“壮秧剂”1袋,捶细后与30公斤细土混匀,均匀撒施于厢面,混于2厘米土层中,整平厢面,等待播种。

2.4种子处理及播种

播种前备足所需谷种、壮秧剂、旱育保姆、旱育秧专用除草剂、薄膜、竹条。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好、分蘖力强的杂交良种。播种前在阳光下均匀摊晒至谷皮开始返白为止,以提高其生化理性,播种时先温水浸泡2~12小时。苗床浇足底水后,将浸泡的谷种倒入细筛滤去水分,再装入干盆内用旱育保姆均匀拌种。如谷皮有水就倒入旱育保姆,则谷粒易结团,不易形成单粒,而不利于均匀撒种。待每粒谷种都均匀裹上旱育保姆后即可撒种。

在3月5日前日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实行分厢定量,均匀撒播,每亩本田必须备足杂交稻种1公斤,经药剂消毒处理后,于晴天播种,一丈苗床地播种2两稻谷,做到稀植旱育秧,培育好多孽壮秧。播后用木版轻压谷粒入土,盖一层0.5厘米厚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宜,再用喷雾器浇水(喷透),盖上地膜,最后搭拱盖膜,压严天膜,以利于保湿保水。

2.5苗床管理

播种后至齐苗期以保湿保温为主,当膜内温度超过35度时及时揭膜两端降温(通风降温),出苗至一叶一心以调温控湿为主,促根下扎,膜内温度保持在25度以内,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时,逐步通风炼苗降温,主要是控温、控湿,膜内温度保持在20度以内,二叶一心期施好“断奶肥”。每平方米苗床追施素尿5~10克,对水20斤均匀喷雾(100倍液),喷后用清水洗苗,二叶一心期后进行炼苗揭膜,防止高温烧苗,苗床实行干旱管理,只要叶片不卷筒,早上叶尖有露水,土壤不发白,不需浇水,一旦发现叶尖无露水,土发白变干,应及时洗灌透水抗旱。同时注意防治立枯病、青枯病,可亩用敌克松100克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对水60~60公斤喷雾防治(敌克松在傍晚施药,提高防治效果)。

2.6移栽

秧龄3叶1心,气温稳定在15 ℃以上时时便可移栽,移栽前一天施一次20%三环唑750倍液喷苗,预防稻瘟病,同时浇一次透水,确保起苗时少伤根,多带泥,移栽时及时起苗及时栽插(边起苗边栽秧),以促早生快发。

参考文献

[1]王玉清,刘红梅,舒勇,刘美仁.水稻防早衰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学报,2007,(11).

[2]毛艳.水稻晚育晚插节水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02).

[3]王政,金玉辉.水稻新基质旱育苗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0,(01).

[4]周柏明,宋继娟,崔明元,柳金来,于光磊,刘荣清.利用专用无纺布育水稻秧苗试验[J].吉林农业科学,2011,(03).

水稻旱育稀植的关键技术 篇3

1、品种选择。

选用标准是,熟期适当,高产优质,抗病耐肥,分蘖力较强和矮秆叶直立。品种是旱育稀植的前提条件,而且是优质米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熟期适当,才能充分利用当地热量资源,并在高温时段安全抽穗,确保在气温下降到13℃前安全成熟。

2、配方施肥。

培肥苗床:建造肥沃、疏松深厚的旱地苗床,是培育壮秧的基础。秧田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旱田,土壤要疏松肥沃、透水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供肥供水能力强;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N、P、K,尤其N、P配合施用更为重要。一般亩施土杂肥3000~4000kg,尿素10~15kg,过磷酸钙40~50kg,氯化钾10~15kg,或复合肥30~50kg,锌肥1.50kg。

3、精细整地。

旱育秧苗三叶期后,秧根遇到埋头坷垃,易透风落干,出现青枯死苗。因此,整细整实秧田是解决旱秧田青枯死苗的主要措施;一般采用年前冬耕冻垡,没有埋头坷垃。

4、浇足底墒水。

播种前浇足底墒水是防止秧田透风落干,预防“青枯死苗”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采用浅漫灌或泼浇的方法,使20cm表土层达到暂时饱和为止,以保证正常出苗和三叶期前不受干旱。三叶期后遇干旱叶片卷曲时可灌水。

5、搞好种子处理。

播前用“901”或多菌灵等浸种,防止水稻恶苗病等病害。

6、稀播育壮秧。

适宜的播种量是培育壮秧的关键技术措施。_般壤土地亩播量25~35kg,黏土地亩播30~40kg,高产田秧田播量可降到20~25kg/亩。

7、厚盖浅长。

播种时,厚盖土层保墒,出苗前退土留浅土层长苗。畦面浇水播种后,取畦埂土复于畦面,厚约2~3cm,防止透风落干。4天后轻镇压退土1~2cm,使芽鞘接近土面,以利幼苗生长和分蘖。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覆盖地膜不用覆盖厚土层。

8、化学调控。

喷施多效唑可有效地控制秧苗生长,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从而提高秧苗素质,防止秧苗旺长和后期倒伏。试验表明,在秧苗一叶一心期至二叶期喷施200mg/kg多效唑对促进秧苗根系发育,降低株高,增加带蘖苗数具有明显作用。

9、加强秧田管理。

9.1 移摘期

出苗前以保温保湿为目标,床土不干不喷水;出苗后至三叶期前一般不浇水,床土以干燥为主,保证秧苗根系健壮生长,控制地上部生长,增强秧苗抗逆性。如遇干旱,可喷湿润水;三叶期后至移栽前,也要以控水为主,遇到严重干旱(叶片卷筒,第2天早晨叶片不吐水)时,应浇“跑马水”严禁大量灌水和积水。并根据苗情酌量追施肥料。或喷施1~2%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拨秧前3~5天酌情追施“送嫁肥”,每亩施尿素或复合肥4~5kg。秧田出现杂草时,于一叶一心期前亩用50%杀草丹乳油300~500ml兑水50~60kg均匀喷雾,或在杂草一叶一心后用敌稗1kg兑水50kg喷雾。出现病虫害如蝼蛄、蓟马等要及时用药防治。

9.2 移摘密度

合理稀植浅栽,充分发挥单株潜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在培育多蘖壮秧的前提下,通过适当扩大行距、缩小株距、稳定墩苗数,来保证足够穗数,增加单穗粒数和粒重,从而提高产量。

9.3 合理运筹肥水,培育壮秧大穗。

①肥料的合理运用。

根据土壤类型取土化验养分含量,科学配方施肥。一般亩施土杂肥1500~2000kg、纯氮12~14kg、五氧化二磷5~8kg,氧化钾10~12kg:、40~50%的氮肥、60%左右的钾肥和全部磷肥作基肥,连同土杂肥耕翻时施入,缺锌地块,将1.50kg左右的锌肥同时施入。插秧后3~5天亩追尿素5~7kg作返青肥,看苗酌施分蘖肥。7月底、8月初根据群体、叶色巧施穗肥8~10kg尿素和40%钾肥,以减少颖花退化,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根据地力和苗情酌施粒肥,每亩追施尿素2.50kg左右,或叶面喷施微肥如肽得肥,植物动力2003、高美施等,以防叶片早衰,促粒大粒饱。

②水分管理。

大田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总的原则是寸水活棵,湿润分蘖,够苗烤田,浅水孕穗,湿润灌浆。插秧返青后保持33.50cm左右的浅水层。分蘖期浅水勤灌,间歇露田促苗壮长。高产稻田高峰苗数控制在有效穗数的1.20~1.30倍,当亩茎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90%时开始晒田。中晚熟品种到分蘖终止期即使没有“够苗”也要进行晒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用活水养根保叶,干湿交替,保持湿润到成熟。

9.4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旱育稀植 篇4

旱育保姆不同剂量拌种育秧对比试验初报

为筛选出旱育保姆拌种育秧的最佳用量,使用250g、300g、350g、400g、450g 5种不同剂量旱育保姆拌种剂进行水稻种子拌种育秧对比试验,在大田同等肥水管理的条件下,结果表明:每667m2用350g旱育保姆拌种1.25kg育秧的秧苗素质好,在假茎宽、单株总根数、单株白根数、单株鲜重、干重、分蘖率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能提高水稻产量,在水稻免耕抛秧栽培的育秧工作中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

作 者:潘艳婷 Pan Yan-ting 作者单位:贺州市八步区灵峰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542825刊 名:广西农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年,卷(期):24(1)分类号:S511.048关键词:旱育保姆 剂量 水稻秧苗 素质 产量

水稻旱育秧培育技术 篇5

一、秧地准备

1. 秧田选择与培肥。秧田选择向阳背风,排灌、管理和搬运方便,土质肥沃、疏松通气的旱地、菜园地或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的肥沃稻田。播种前20天,每平方米施有机肥(土杂粪、家畜粪等)3~4千克、三元复合肥50~100克、钙镁磷100克,经翻耕细耙均匀混入0~20厘米厚的床土后整畦。如秧田pH值在6.5以上,需进行调酸,即每平方米施硫磺粉50~100克后再深翻整细。

2. 苗床整地。苗床要求畦宽120厘米,畦高10厘米,沟宽40厘米。如用水田做苗床应开好“十字”沟,并与环沟相接。畦面要平整、打碎土。播种前3~5天,每平方米苗床施入尿素、过磷酸钙各15克,氯化钾10克,并将所施肥料与10~15厘米深的表土充分搅拌均匀,否则易产生肥害。

二、种子处理和催芽

要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早稻选用早杂优(中优2155),每亩1~1.3千克;单季稻或晚稻选用杂优(特优627),每亩0.75~1千克。播种前用三氯氰尿酸7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采用白天浸种,晚上沥水,干湿交替的方法。浸种过程中要勤换水、多冲洗,这样可减少种子带菌。浸泡后的谷种要进行催芽。稻种发芽最适温度为30~32℃。早稻催芽应掌握好35~38℃破胸,28~30℃催芽和22~25℃炼苗的技术要点。催芽程度以刚破胸露白为好,方法同常规育种。谷芽不要催得太长,露出白芽即可。然后在室内摊开晾种、炼芽半天,次日早即可播种。

三、适时播种

早稻播种期以当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时为宜。播种前苗床要反复多次浇水,使15厘米厚的表土充分吸收水分并达到饱和状态。播种前再浇1次水,经土壤消毒和轻轻镇压床面后即可播种,每平方米播露白谷种200~250克。早稻田秧龄35天左右,晚稻要根据品种的要求而定。需将种子均匀地撒于畦面,用过筛的盖种土覆盖2厘米左右(用20%的腐熟细粪与80%的细土混合均匀,覆土要均匀盖住种子)。然后用竹条搭拱盖好农膜,拱架高40厘米,薄膜要使用新膜,四周用土压实,以防大风揭膜使水分蒸发而影响出苗。

四. 苗床管理

1. 出苗期。从播种到出苗,要求有良好的湿润条件,膜内温度不超过35℃不揭膜,床面不发白不喷水。

2. 1叶期。1叶1心时,要严格控温控湿,防止徒长,膜内温度不得超过25℃,超过时要揭开两头薄膜通风。

3. 2叶期。2叶1心时,要进行通风炼苗,膜内温度应控制在20~25℃,苗床土壤以干为主,叶片不卷筒不喷水。晴天气温高且无大风时可全部揭开薄膜,下午4时前盖好农膜保温。

4. 3叶期。此期秧苗抗寒力弱,应注意防寒保温,待天晴时逐渐揭膜炼苗。气候太干旱时喷适量水保持土壤湿润,并结合施1次断奶肥,每平方米苗床用尿素25克、过磷酸钙各30克、氯化钾10克,掺水50千克喷施。插秧前3天应全部揭膜,并施好送嫁肥和防治好病虫害。

5. 立枯病防治。立枯病是水稻旱秧的主要病害,苗期喷洒敌磺钠粉剂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在苗龄为15天左右时,喷洒50%敌磺钠粉剂500倍液1次,揭膜后再喷施1~2次,可有效控制立枯病为害。

6. 科学施肥。旱育秧与湿润秧不同,在追肥时应注意以下3点:

①旱秧的叶色一般呈深绿,缺肥初期不易察觉,当叶片出现落黄时,表明缺肥程度比同叶色的湿润秧为重。

②旱秧使用肥料种类应考虑到苗床干燥的特点,以选用优质尿素为最佳,不能施易挥发的其他肥料,同时,也不能直接撒施,应采用肥水喷浇的方式,防止因肥料浓度过高而灼伤叶片或烧苗;若采用化肥直接撒施,必须于撒施后立即喷水。

③旱秧缺肥是由缺水引起的,所以在追肥时,一次用肥不宜过多,宜用0.5%~1%的尿素液喷浇,这样既可避免烧苗,又能使肥入土,提高肥效。浇液肥与浇水一样,要求掌握在傍晚追施,用肥量和用水量要严格控制,以防削弱旱育秧的生理效应。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篇6

一、高产原因

旱育苗较湿润育苗和直播的播种期分别提早10天和20天,从而延长了生育期,多争得200~400℃有效积温,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黑龙江省生育期短、积温少的劣势,又充分利用了黑龙江省昼夜温差大这一自然优势。

选用较晚熟品种,发挥品种增产潜力。

旱育稀植可以早插,能够提前预防霜害,并且能按计划规格插秧,可以保证计划保苗株数。

稀植可生出较多的分蘖,适应水稻的分蘖特性,从而促进水稻更好地生长。

二、选择苗床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方便、背风向阳的肥沃的旱地或菜园地作旱育苗床。一般不用水稻田,无旱地的可选用排水良好的水稻田培育好后专田,育秧后可种植蔬菜等,不宜再栽种水稻。

三、秧床施肥

秧床要施用酸性肥料,农肥以猪粪为好,而且必须腐熟捣细,禁施生粪和尿素、氯化钾、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每平方米秧田施入腐熟猪粪10千克,纯氮10-18克,纯磷25-40克,纯钾20—30克。如床土质地粘重、板结,应适当增加农家肥用量,改善土壤性质。对有轻微盐碱的秧田,需每平方米增施硫酸锌、硫酸亚铁各7—10克。肥料必须与10厘米厚的床土拌匀,否则易产生肥害,造成黄苗、死苗现象。施肥时最好将肥料分三次施入,每施一次都需来回翻耙两遍,力求均匀。

四、种子选择

因、地制宜:的选优质、高产、抗病、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五、适时早播

播期宜早.早稻和早熟中稻一般可比常规育秧法提早10天左右,有利于中迟熟组合早熟、高产。播种前1—2天浇足底墒水,使土表0—5厘米厚土层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播种力争均匀,使床面、床边落籽疏密一致。

六、苗期管理

播种至出苗期主要措施是保温保湿,以保证快出芽出齐芽。保温条件下育秧,出苗前基本保持密封状态,膜内最高温度控制在35℃以内。出苗至一叶一心期,仍以保温保湿为主,但膜内最高温度控制在25℃以内,湿度也比出苗前低,以促根系下扎,控上促下,使根长与苗高比达2:1。一叶一心期,中、晚稻秧苗喷施多效唑。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期,此期是苗期管理的关键,主要措施是降温、控湿,注意通风炼苗。温度控制在20℃左右,叶片不蔫不浇水,2.5叶期追施“断奶肥”,每平方米施硫酸铵50克、过磷酸钙40克,加水7.5千克喷施,喷后淋清水洗苗。二叶一心至移栽期,2.5叶至3.0叶是对水分亏缺敏感时期,也是提高成秧串的关键时期,遇旱应适当补水,注意防寒,防止诱发青枯死苗。每平方米用70%敌克松粉剂2.5克加水1.5千克喷洒防止立枯。3.0叶期后加强通风炼苗,逐步将薄膜四周全揭通风,并严格控水,促根下扎。出苗后罩棚防雨。要使整个秧苗期都是在人为控制的旱地条件下生长,雨后要及时排除田沟积水,也不能让降雨淋到苗床增加过多的水分,造成秧苗徒长。

七、苗床管理

二、叶期后要开始炼苗,晴天防止烧苗。齐苗前床土要保持湿润,以后使床土逐渐散干,三叶期后,叶片不卷不喷水。二叶一心追施“断乳肥”,移栽前3—5天施“送稼肥”,肥料兑水浇施,施后清水洗苗。早、中稻于一叶一心喷200ppm多效唑,晚稻喷300ppm,移栽前一天浇水,次日带土起秧。

八、田间管理

1、合理施肥

要施足基肥,氮、磷、钾配合。基肥要多施农家肥,分蘖肥应少施,同时要补施穗肥和根外追肥1—2次。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少施或不施分蘖肥,如禾苗叶色淡黄,可亩施4千克尿素。孕穗期施穗肥,在露田晒田复水以后亩施3-5千克尿素。齐穗后亩用磷酸二氢钾0.1千克,加水60千克根外施肥,提高结实率。

2、适时移栽浅插

早稻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5℃时就可以移栽,秧龄以30天左右、叶龄3.1—3.5叶的秧苗移栽为好。晚稻以秧苗达到5—5.5叶时移栽为好。一般插植规格:中迟熟品种为8×3寸、9×3寸,早熟品种为7×3寸。

3、肥水管理

同等产量水平下,旱育稀植可比水育秧常规栽培省肥20%。运筹上施足基肥(占氮肥总量的50%-60%、磷肥总量的100%、钾肥总量的50%),分蘖肥面施(占氮肥量的10%—15%),大田不追或少追分蘖肥,增施穗粒肥(占氮肥量的20%-30%、钾肥量的50%)。

管水原则是浅水湿润灌溉,即薄水浅插、轻露活棵、浅水分蘖、超前晒田、间歇灌水孕穗、水层抽穗、湿润灌浆,干湿交替以湿为主到成熟。

4、合理灌溉

分蘖期浅水层,够苗露田晒田,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割前1周,断水干田。

九、病虫害防治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篇7

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力强的优质杂稻, 如Q优6号、淮两优527、宜香优1577等品种。用旱育保姆拌种方法将稻种在45℃左右温水中浸泡30 min后捞出, 沥去多余水分, 待谷壳湿润无明水时, 按500 g干谷用150 g旱育保姆的比例[1], 将湿稻种慢慢加入盛有拌种剂的面盆中, 边加边搅拌, 直到将拌种剂全部均匀地包裹在种子上, 随拌随播, 否则旱育保姆吸湿粘结, 播种困难。

2 苗床准备

选择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离水源较近、排灌方便的壤质菜地作苗床地。播种前1个月左右, 苗床地用猪粪9.0~13.5 t/hm2加尿素45.0~67.5 kg/hm2进行培肥。播种前5 d, 翻挖土壤做厢, 按2 m规格做成茶盘厢, 厢内净宽1.5 m, 埂高13~17 cm, 并取出部分表土过筛, 集中堆放, 留作盖种用。播种前将过磷酸钙450 kg/hm2, 均匀撒施后浅欠于6~10 cm土层中, 要求厢面土细、平整[2]。播种前严禁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猪粪、草木灰、碳铵等碱性肥料。播种前用清水浇透床土, 浇至厢面出明水, 如浇水后厢面不平, 可用板凳等工具轻压厢面。

3 培育壮秧

适时播种, 当日平均温度稳定在8℃以上时即可播种。旱育中苗秧, 长厢面播干谷112.5 kg/hm2左右, 旱育大苗秧播干谷67.5~90.0 kg/hm2。播种后, 厢面再泼猪粪水45 t/hm2, 用准备好的细泥土盖种0.5~1.0 cm, 以不见谷粒为宜, 切记不能用石骨土盖种。盖后用喷雾器喷施清水, 使盖种土充分湿透, 并与谷粒紧密接触, 然后起拱严盖地膜。立针现青前, 以保温、保湿为主, 一般不揭膜, 床土发白, 要及时喷施清水。一叶期后应揭膜降温, 通风炼苗, 如叶片卷筒, 早晨秧尖无露水需浇水。2叶1心后应加强炼苗, 揭膜降温。4叶后追施肥水。

4 整地移栽

采用油菜秸秆还田培肥土壤, 增加有机质投入,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以培肥地力, 增强后劲, 提高资源利用率。结合翻耕施农家肥22.5 t/hm2、尿素180~195kg/hm2、普钙375 kg/hm2、硫酸钾120 kg/hm2作底肥, 进水泡田后机耕整田, 浅水平田, 可提高整地质量。移栽叶龄应控制在5叶以内。合理稀植, 栽16.5万~19.5万窝/hm2。规格为20 cm× (33+20) cm。

5 水肥管理

浅水栽秧、薄水分蘖、干湿灌浆。水分管理分蘖期以露田为主, 浅水灌溉, 干湿交替, 够苗后 (375万根/hm2左右) 排水晒田, 可抑制分蘖, 防止最高苗不超过450万根/hm2。复水或排水间歇灌溉, 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 蜡熟期保持湿润, 黄熟期落干。合理施肥, 重底早追, 提倡孕穗期增施籽粒肥。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严格控制肥料用量, 增施有机肥[3,4]。底肥施农家肥22.5~30.0 t/hm2、复合肥600~750 kg/hm2、钾肥225~300 kg/hm2。拔节孕穗期施尿素75~150 kg/hm2、钾肥120~150 kg/hm2, 抽穗期用尿素45~75kg/hm2作壮粒肥。

6 病虫草害防治

大力提倡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的成虫, 减少虫源, 减轻危害。尽早翻耕稻板田, 可减少螟虫、稻苞虫、粘虫等虫源。搞好种子消毒和秧苗带药移栽, 搞好育秧苗床消毒和病虫的防治, 加强稻瘟病、纹枯病的预防和防治。秧苗2~3叶时用敌克松、广枯灵喷雾防治立枯病。移栽前3~5 d, 用杀虫双水剂喷入心叶防治稻秆潜蝇1代、二化螟;用飞虱宝防治白背飞虱;拔节孕穗期, 用井冈霉素喷雾防治纹枯病, 用三环唑加多菌灵、富士一号防治稻瘟病, 用杀虫双水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抽穗扬花期用飞虱宝防治稻飞虱。水稻移栽后7~10 d用扑草净1.5 kg/hm2, 拌细土撒施, 进行稻田除草。

7 适时收获

稻谷在黄熟期收后及时脱粒, 尽可能晾晒。

摘要:介绍了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包括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苗床准备、培育壮秧、整地移栽、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刘志卉, 王胜光, 卢士祥.水稻旱育稀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3) :148.

[2]刁操铨.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328-329.

[3]方展森, 关丽君.北方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 1992 (1) :9-14.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篇8

1.1 秧床选择

选择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杂草少、背风向阳、土壤有机质多、疏松、团粒结构好、偏酸性的旱地做秧床。

1.2 种子处理

选用当地分蘖强、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良种, 以种子饱满、均匀、无霉变、无虫蛀、发芽势强的品种为好。

1.2.1 播种前7~9 d, 晒种1~2 d (不可在水泥地上) 。

1.2.2 常规稻用23%的泥水选种, 杂交稻用清水选种。

1.2.3 用25%多菌灵浓度为0.3%的溶液消毒48 h。

1.2.4 低水温水 (10℃左右) 浸种3~5 d, 每d早晨换一次清水。

1.3 播种盖土

1.3.1 浇透底水, 一定要全耕层饱和, 当日播种、当日浇水, 趟平秧床

1.3.2 均匀覆盖过筛的、含有机质多、无杂草种子、干燥松软的细土1 cm左右。

1.4 秧床盖膜

盖膜是为了保持秧床的温度和湿度, 使水稻尽快出苗。气温20℃左右, 不盖膜, 在覆土上加盖0.3 cm的过筛的纯粪。

1.5 秧床管理

秧床坚持不干不浇水, 浇水要浇透。秧床缺水的症状是:早晚床土干燥, 早晚秧苗叶片无水珠, 中午叶片因缺水而卷起, 上述症状出现就要浇透水, 一般播后12 d左右浇第一次水。

1.6 整地

1.6.1 时期:水整地要同插秧相协调, 既要服从于插秧时期, 还要服务于播种质量要求。在插前2~3 d完成。

1.6.2 方法:

非盐碱的稻田, 先旱平, 然后再水整地;而旋耕和盐碱稻田, 只进行水整地不旱平。水整地, 首先灌水泡田5~7 d, 水层深度以淹没不露土为原则, 然后进行耙耢作业。

1.6.3 整地质量:要达到整平耙细, 土肥交融, 田面细碎松软, 高低差不超过3 cm。

1.7 移栽

我省早春气温回升不稳定, 而且也较缓慢。为了增加有效分蘖, 促进早熟高产, 必须适期早插, 尽量缩短插秧期, 要千方百计做到不插6月秧。确定插秧时期的原则主要根据秧苗成活的最低界限温度, 并非越早越好。水稻中苗 (3.5~4叶龄) 成活的最低界限温度为13℃, 大苗 (4.5~5叶龄) 成活的最低界限温度为14℃。另外还要考虑水稻能否安全抽穗。

1.8 合理施肥

氮素化肥总量要比常规育秧减少1/3, 所施用氮肥2/3用做底肥。

大田施用农家肥每亩2 t, 尿素12 kg作用, 过磷酸钙40 kg左右, 硫酸钾6 kg左右, 硫酸锌1~2 kg, 硅肥50kg。

1.9 大田管理

1.9.1 分蘖肥, 移栽后1周左右施用尿素2~3 kg (或碳铵7~10 kg) o田过肥, 秧过旺可不追, 追肥时间不宜太迟。

1.9.2 主茎的剑叶长出二分之一时追施穗肥, 每亩用尿素2~3 kg。

长势差的田块, 可以提前追施;长势过旺的田块、或雨水多, 可不追穗肥;秧苗生长正常, 地力较好的田块, 可在大多数茎的剑叶长出二分之一时施用。

1.9.3 分蘖初期、抽穗期喷叶面肥。

1.9.4 根据当地情况开展病虫草害防治。

2 病虫害防治

2.1 稻瘟病

2.1.1 苗瘟:

3叶期后发生, 在叶片上 (即苗叶瘟) 病斑短纺锤形小斑, 灰绿、褐色, 潮湿时生有霉层, 严重时可使秧苗成片枯死。

每亩可用40%异稻瘟净乳油150~200 m L, 40%稻瘟净乳油150 m L兑水120斤喷。

2.1.2 叶瘟:一般在分芽期发病, 严重时田块如火烧似的。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水渍状, 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慢性:普通型, 病斑梭型, 外围黄色的部分是中毒部, 内部褐色是坏死部, 中心灰白色是崩解刀。

每亩可用40%克瘟散乳油70 m L兑水100斤喷。

2.1.3 节瘟:

一般发生在剑叶下第一二节, 初生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成环状扩展, 使整个节部变黑, 造成整个节部弯曲或折断。

每亩可用40%富土一号70m L兑水120斤喷。

2.2 立枯病

芽腐、打绺青枯、卷叶黄枯

每亩可用25%多菌灵粉剂250 g, 也可用甲托、三环唑、20%粉锈宁1000~1500倍, 40%灭病威喷。

2.3 稻飞虱

每亩可用50 g2.5高渗万里旺1号WP (50 m L2号EC) 、每亩用20%叶蝉散乳油200 m L、20 g10%薪生WP。

用药要点: (1) 策略性防治。防治适期在晚稻第4代, 若虫高峰期。 (2) 主害代防治。防治适期在治1次的3龄若虫盛期:发生量大的, 第一次在若虫开始突增, 过7~~8d用第二次药。第6代防治以控制前期虫量为主。 (3) 吡虫啉、扑虱灵农药残效期长, 在稻飞虱若虫低龄期用药, 治前控后作用更明显。

2.4 稻纵卷叶螟

每亩可用30%农尔旺乳油125 m L、480克升毒死蜱乳油80 m L、每亩用10%挫击乳油250 m L、每亩用10%速效灵乳油120 m L。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应用分析 篇9

水稻旱育稀植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的先进实用技术, 具有省工、省种、省水、增产效果显著等特点。它是利用干旱苗床控制水分的供给, 利用水分的胁迫作用, 促进和提高水稻对水分的吸收能力, 提高秧苗的成适率和返青速度, 有利于提高秧苗生长, 促进根系发达, 提高病虫害的抗逆能力。

1、墨江县联珠镇自然条件概述

墨江县联珠镇是一个城乡结合农业镇, 境内海拔高度为680~2278m, 属于山区半山区, 具有“山高一丈, 大不一样”的立体气候。热量资源丰富, 光照充足, 降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为1700~1800mm, 干湿季节明显, 大多数土壤为红壤土。

全镇有32个村民委员会, 4个社区, 农业人口为14147户, 61596人, 耕地面积为81248亩 (1亩=1/15ha) , 其中水田为24361亩, 大多数为冷浸田、高埂田和雷响田, 土壤肥力低, 受自然降水影响大, 土地利用率低。农科人员长期不断摸索高产高效农业生产途径, 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2、水稻旱育稀植推广应用情况

1) 示范推广情况

联珠镇于1998年2月在勇溪村大竹溪示范种植2.5亩旱育稀植水稻, 单产达498kg, 单产440kg, 一般水育秧比水育秧增产58kg, 1999年全镇推广达1 0 5亩, 单产达5 0 0 k g, 2000年推广面积达500亩, 有180户农户种植, 2001年推广面积达1000亩, 2 0 0 2年全乡推广面积达1 5 0 0亩, 在碧溪村示范种植2亩, 单产达508kg, 比水育秧增90kg, 2003年在卧龙、南北和栖马村推广面积为2500亩, 到2006年全镇水稻旱育稀植面积达2818亩, 平均每亩增50kg算, 共增粮食140900kg, 平均单产达480 kg, 到2010年推广面积达3500亩, 平均单产达508 kg。

2) 旱育稀植不同的品种增产效果比较

从上可知, 不同的品种增产效果不一样, 杂交稻比常规地方品种增产, 在杂交稻中不是所有的杂交品种都增产, 适宜当地气候的分蘖数多, 产量高。

3) 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方种植产量比较

由上可知, 同一品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种植产量不一样, 不同的土壤温度、不同的田块种植产量不一样, 在土壤肥沃海拔低的地方种植产量稍高, 在冷浸田高海拔地方种植产量较低一些, 这说明要因地制宜种植, 来提高单产。

3、水稻旱育浅插的栽培措施

1) 培育壮秧

培育壮秧是水稻旱育稀植增产的基础, 旱秧与常规水秧的标准差别较大, 旱育壮秧的标准是:秧苗矮壮墩实, 叶片挺直不披, 叶色绿中透黄、无病斑、茎粗、秧茎扁平, 富有弹性, 生长整齐, 根系发达, 秧龄30~40d, 3叶1心至4叶1心, 有1~2个分蘖, 秧苗高度不超过15cm。

(1) 秧床地的选择

旱育秧秧苗床应选择在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土壤相对干燥、疏松、通透性好, 不易板结的田块或地块, 最好用菜园地作苗床。苗床要相对固定, 集中连片, 进行培肥。

每栽一亩大田需15~24㎡秧田, 开沟理埂后净秧床面积为10~15㎡。

(2) 秧床整理与施肥。

顺风理墒, 墒宽1.2~1.5m, 墒与墒间距离0.5m, 长度不超过15m, 锄头深翻15~20cm, 打碎土块, 使土壤细碎, 秧床平整。

在播种前每㎡施腐熟、细碎的农家肥10~20g, 复合肥100~150g, 硫酸锌7~10g, 敌克松2g, 敌克松要与土壤混合、混均匀, 搓细使其成为毒土, 均匀撒在苗床上, 肥与10cm厚的苗床表面充分搅拌均匀, 立即浇水插种。

(3) 种子选择与处理

种植的品种要选择适应当地的良种, 如Ⅱ优63、汕优63、Ⅱ优6078、凯丰1号、两优1259和Ⅱ优6号等。一般每栽一亩大田需常规稻1.5kg, 杂交稻1kg。

在插种前7~9d, 将选好的种子晒1~2d, 打破种子休眠, 增加种子的吸水性能。充分扬净, 使种子太小均匀, 再用20%的多菌灵浓度为0.3%溶液浸种48h, 消毒后的种子要用清水浸种3~5d, 每天早晨换一次清水。吸足水分的种子要进行催芽, 芽不能过长, 芽长0.2cm, 刚刚露白即可, 放在通风透光20℃以下的环境中练芽6h即可播种。

(4) 播种盖土

播种前秧床要浇透水, 整个耕作层全部饱和, 待床面无积水时即可播种。撒种要均匀, 播种后用木板轻轻压种子, 使种子三面入土, 然后用事先配好的营养土均匀盖种, 不能太薄, 也不能太厚, 不超过1.5cm即可。插种盖土后, 每平方米喷施0.25g丁草胺。如果育秧时间在12℃左右低温时, 要盖薄膜, 最好采用拱式。

(5) 苗床管理

首先是水分管理。俗话说:“干长根、湿长芽”只有人为控制苗床水分, 才能达到抑制秧苗徒长, 具体要求是:只要在播种前浇足底水, 按标准盖土播种后可以保持到12d。在炼苗期间如发现墒面发白, 晴天中午叶片打卷时, 说明缺水, 应浇一次透水。如果降雨, 要及时排除秧田积水。

其次, 温度控制。原则上分3个时期, 即播种后到齐苗期以增温保湿为主, 齐苗到1.5叶期以保温控湿为主;1.5叶至2.5叶期是对秧苗控水为主, 此时是对秧苗进行低温和干旱锻炼的时期。从播种到出苗期, 膜内湿度应控制在25~30℃, 超过35℃时需将墒面两端打开通风降温, 2叶1心通风炼苗, 3叶期揭膜 (一般实行日揭膜, 夜盖膜) 。此时加大通风量, 使秧苗棚内温度逐渐接近棚外温度。

第三, 迫肥。要适时追肥, 移栽前一周施送嫁肥, 每㎡用尿素10g对水3 kg喷施, 喷后再用清水洗苗, 或用0.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

第四, 病虫害的防治。2叶1心时易发生立枯病, 青枯病, 每㎡用2.5g敌克松兑成1000倍液喷苗, 并用氧化乐果和硫环唑等防治稻飞虱、叶蝉等。

2) 大田栽培管理

(1) 移栽

不论是早、中、晚稻, 以中苗移栽为好。秧龄30~40d, 叶龄4~5片叶, 苗高15cm左右即可。

(2) 合理施肥

插秧前要求施足底肥, 每亩施用1000~2000kg农家肥, 采用配方施肥。即亩施N肥10~15kg, P肥30~50kg, K肥10~15kg, 锌肥0.5kg, 作全层底肥施用。并结合犁田耙田, 使全部耕作层都有肥料, 沉淀1~2d即可插秧。砂壤土沉淀时间更短, 粘土更长。抽穗杨花期每亩施用5kg尿素。

(3) 浅水栽秧, 合理密植

浅插一是要求做到田平泥化, 要经过1~2d时间沉淀, 二是要浅水;三是秧苗要求带土 (要求用锄头铲) ;四是铲下的秧苗要在四小时内插完, 不要在阳光下爆晒;五是浅插时将秧根往泥中贴着泥栽稳即可。栽插方式实行宽窄行, 大行距27cm, 小行距20cm, 株距17cm, 有利于通风透光, 减轻病虫害, 便于管理, 杂交稻2.5万丛/亩, 常规稻2.5~3.5万丛/亩;也可采用单行条栽, 采用30cm×13cm、27cm×13cm, 23cm×13cm;具体的密度应根据气候, 田块肥力而定, 掌握肥田稀植, 瘦田密植的原则。

(4) 水分管理

栽后第3天复水, 水深以盖泥为度。以后掌握薄水分蘖, 苗够晒田 (一般肥田6~8苗晒田, 中等肥力田8~10苗晒田, 冷底子田5~6苗晒田) , 复水后干干湿湿交替灌溉, 有水孕穗, 黄熟落干的管水原则管理。

(5) 及时防治病虫草鼠害

栽后5~7d用丁草胺, 扑草净等除草, 做好田问预测预报, 适时做好病虫鼠害防治工作, 减少产量损失。

4、推广应用旱育稀植技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1) 推广应用旱育稀植技术的经验

经过几年的推广, 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推广旱育稀植首先是种子消毒, 在播种前种子一定要消毒;其次, 在播种前秧床要浇透水, 使整个耕作层全部饱和;第三, 在播种前每平方米施敌克松2g, 使其与土壤混合, 混均匀, 预防水稻立枯病、青枯病。第四, 苗床管理, 晴天中午叶片打卷时, 应浇一次水, 膜内温度过高时需将墒面两端打开通风降温;第五, 移栽秧龄在30~40d, 叶龄在4~5片叶, 旱育秧一定要浅插, 栽稳即可;第六, 水肥管理, 干干湿湿交替灌溉, 有水孕穗, 采用配方施肥。

2) 推广应用早育稀植存在的问题

(1) 农民的科技意识低, 栽培不规范

联珠镇虽然在城边, 但农民的科技意识低, 不能接受新的科学技术如水稻旱育秧炼苗这项技术, 他们认为没有必要炼苗, 一次性把薄膜揭掉, 结果造成秧苗死亡。在栽插时不规范造成基本苗过多或过少, 从而影响产量。

(2) 推广力度不够

由于镇财政困难, 政府没有投入资金, 再加上联珠镇的田多为高埂田等各种原因, 不能大面积的推广旱育秧。

(3) 管理跟不上

由于旱育秧床不固定、不集中、不便于管理, 在秧苗缺水不能及时浇水, 没有及时防治青枯病和立枯病, 在苗期、大田期旋肥不当, 造成肥害或缺肥等。

5、应用价值评价

1) 经济效益

推广水稻旱稀植每亩节约费用, 省种1~1.5kg/亩, 30~75元;省工, 每栽一亩大田可省1~2个工, 每个工按30元算, 省30~60元/亩, 合计60~135元, 旱育秧节省了薄膜, 每亩增加的价值200~300元, 旱育秧还节约土地。

2) 社会效益

水稻旱育浅插技术的推广应用, 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水稻生产方式,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水稻单产提高, 粮食稳定增长, 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为脱贫致富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促进了联珠镇粮食、经济的发展。

3) 生态效益

由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减轻了旱粮生产的压力, 使陡坡地逐步得到退耕还林, 种上八角和茶叶, 现茶叶已投产, 每亩产值达1000~3000元。

6、今后发展的建议

1) 加强科技培训

通过电视、录像、发放资料等结合实践培训、组织参观学习, 使农民开拓视野、解放思想, 而提高科技意识。

2) 加大推广力度

结合联珠镇山地多水田少, 人多地少的实情, 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是必要的, 今后要以点带面, 把这项新技术推广开来, 解决我镇人民的温饱问题。

3) 加强管理, 提高单产

在秧苗期要控制好膜内温度, 温度过高时要揭膜降温。晴天中午秧叶打郑时要浇一次透水, 要防治青枯病和立枯病。

参考文献

【1】《云南农业》, 云南农业出版社, 1997, (4) :5

【2】《云南农业》, 云南农业出版社, 2002, (2) :9~13

【3】《水稻旱肓稀植高产技术》, 刘汉学

水稻旱育秧苗常见异常情况诊断 篇10

一、水稻出苗阶段

绵腐病:在种子周围或芽基部颖壳裂开处长出放射状或棉絮状的一丛白毛,多发生于育苗棚底水大并且盘土过湿秧盘中。

立枯病的幼芽腐:在种子周围或芽基部颖壳裂开处产生灰白、或粉红茸毛状的霉层,幼芽变褐色,有时叶鞘上也有褐色斑。

壮秧剂不均匀烧苗:在种子周围或芽基部无白色绵毛或有色霉层,只出芽不长根或只有几条短根,无根毛。不久芽尖及根均变褐色腐烂,常呈不均匀的发生,也有的地块由于人为操作失误,壮秧剂施用量过大造成大面积发生的情况。

盐害:种子周围或芽基部幼芽变褐、抽缩、根系发锈。土壤表面往往出现白花状的霜碱。常发生在盐碱土上取育苗土或有机肥比例过高或未充分腐熟。

二、立针期至2.5叶期阶段

立枯病的立针基腐:病苗自心叶开始枯黄或灰绿色,有时鞘叶上也有褐斑,根断续坏死,变黄变褐,茎基部腐烂,容易与根系脱离易折断。成簇发生并逐渐扩大至成片发生与死亡,此现象常发生在育秧田管理粗放,低温高湿、床土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育秧田。

遗传性白化苗:绿化期条件适宜,稻茎叶洁白或成条状白色,在秧盘内零星出现,四叶后枯死,此种现象发生少,对生产危害很小。

敌稗药害:苗叶先呈青灰色,水渍状,叶片失绿,逐渐变黄枯死,出现于喷敌稗后1~3d,呈条状或带状分布,有明显喷雾施药的痕迹。

敌克松药害:稻苗叶片自叶尖起变黄似缺氮肥状,生长缓慢,但叶片不发硬,不向上直立,严重时根数少,但不烂根,通常全面发生。

激素型药害如2,4滴丁酯药害:稻苗短粗矮小,生长变慢,叶色浓绿,远看黑绿色,用手压秧盘苗感觉稻苗发硬,苗基部稍有膨大。在正常温湿度管理下,比一般秧苗矮2~3cm,严重时第四叶抽出时不易展开或成筒状,插秧后第五叶成为筒状叶,只有尖端展开1~2cm。茎基膨大,心叶和分蘖长不出来。

磷素过量:秧苗长到2叶时,在第一叶叶尖变褐或叶中部出现褐色斑点,长到3叶时,第2叶同样出现褐变,但是插秧后此现象消失,变褐叶片生长基本正常,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盘土磷素过量,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变褐的原因是在叶片内,由于无机磷的含量高,引起秧苗体内代谢活动亢进,尤其在生理活性强的叶尖部,呼吸消耗量迅速增加,导致维管束厚膜组织的果胶进行不可逆的氧化反应,结果变为褐色。褐叶与床土、施肥、温度、播量、品种有关。床土肥沃,施用有机肥多、盘土含磷量高发生重,每盘施磷超过3g,褐叶现象较重。氮、磷、钾配合施用发生轻,无钾肥的发生重。育苗期气温低发生重,播量大、品种苗期生长旺盛的发生重。此种现象一般不用采取技术措施,对产量没有明显影响。

日灼伤白化苗:稻苗第一叶绿化开始时光强在4万勒克斯以上,绿化温度在20度以下,苗叶迟迟不变绿,呈黄白色,或呈全白色,发生部位成带状分布。

三、稻苗2.5叶期以后至插秧阶段

立枯病的生理性青枯:稻苗突然成簇或成片打卷青枯(远看如水葱状),根系不发达,根毛稀少,甚至无根毛,初为暗白色,逐渐变褐。苗床中间和秧盘中间比边缘发生多,有发展趋势。

立枯病的病理性黄枯:稻苗逐渐变黄,卷叶枯死,根部症状同青枯,茎基部变黑褐色腐烂。常成簇成片发生,有传染性,发病区逐渐扩大。此病害属于土传病害,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菌源数量、气候条件、种子质量和生命力、苗床条件与苗床管理均与此病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病原菌的数量和侵染能力常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秧苗抵抗力的环境条件,均有利于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一般苗床土壤粘重、偏碱以及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均会导致病害的发生与加重。

冻害:稻苗叶尖突然打绺青枯,病株地上部与立枯病的青枯不易区分,但根部较正常,大棚边和棚门及透风处发生多,往往在低温的第二天出现,以后上部叶片变黄色严重者枯死。

冷害:长时间的持续低温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导致稻苗生长停滞、植株变矮,大面积的叶片黄化,尤其叶尖处黄化失绿严重,棚边及通风处发生严重。

蒸苗:稻苗前期高温徒长,突然遇到低温后又遇到高温,叶片打绺呈灰绿色,以后变为黄色,往往成片发生,开始时大部分心叶不死,以后才慢慢枯死。此种现象常发生于小棚育苗和通风炼苗不及时的育苗棚。

追肥烧苗:追肥过量或调酸后没冲洗导致稻苗叶片上部迅速黄枯焦死,常点片发生,有明显的烧叶痕迹。

干热风害:高温空气湿度低大风天大通风,短时间导致苗叶打卷,变青灰色干枯,以后展开变成灰白色,轻者只干叶尖,严重时全叶枯死。

旱育稀植 篇11

大力推广先进水稻栽培技术早在20世纪就已经被纳入到“五年计划”中, 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 旱育稀植的水稻栽培技术开始在农技干部的大力推动下在贵州省推广开来。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推广, 采用这一技术进行水稻栽培的稻田面积在不断扩大, 不仅如此整体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这使贵州省水稻产量得到极大程度提高。

1 旱育稀植栽培在贵州省水稻种植中的发展

总体来讲, 旱育稀植栽培在贵州的发展可以大体划分为3个阶段。

1.1 引进和试验阶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贵州省就开始了对这一栽培技术的引进与试验, 通过贵州省各农业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将旱育稀植栽培这一先进水稻栽培技术从长沙带回省内, 并选定了安顺等地区作为实验区, 经过一茬之后, 水稻明显增产。在这种情况下, 贵州省农业厅便开始将这一技术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大力推广。

1.2 改进与创新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栽培实践, 这一技术已经将其优越性充分的展示出来, 显现出了它的推广价值, 但这一技术还是有很多技术细节难以与贵州的水稻生产相匹配。具体来讲这一技术中的小苗移栽, 只能够使用在冬闲田地区, 而在稻麦两熟地区很难得到推广, 不仅如此其中的床土培肥技术很难被当地农民掌握。在这种情况下, 贵州省开始针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 对它的栽培深度以及播种量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 这样一来, 创造出了能够适应本地实际情况的技术规范, 就是减少播种量, 大中小苗交叉栽培, 将床土培肥进行精简和完善, 用旱育水寄以及浅植方式栽培。这样一来, 这一技术与贵州地理特点进行了大程度的融合, 并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水稻生产[1]。

1.3 完善与发展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经过了改进之后的旱育稀植技术被国家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可推广实施, 开始作为一项示范工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在这一过程中, 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与磨合, 这一栽培技术在配套技术方面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比如多种杀菌剂、竹播种器等都更加符合贵州实际状况。经过了一个阶段性的努力推广之后, 在技术更加成熟, 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贵州省水稻生产盛况空前, 水稻产量屡创新高。

2 旱育稀植技术栽培创新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 贵州省在这一技术的试验阶段取得了丰富的收获, 在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基础上, 这一技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发展, 这一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2.1 用大中小苗配套取代小苗栽培

在原有旱育稀植栽培模式下, 受到秧龄的限制, 很难进行大规模推广, 只能够在旱茬田中得到应用, 但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地区都为望天田, 需要较长的秧龄。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控制播种量, 并配合使用调节剂, 这样就使秧苗适应能力更强, 根据稻田的实际熟制情况, 配套栽培大、中、小苗, 这样一来, 就使这一技术的弹性空间更大, 能够在贵州地区大范围推广。在不同类型的天地中, 将大、中、小苗结合栽培, 控制播种量, 这样一来, 贵州整体水稻得到大幅度增产。

2.2 用圈肥培肥取代稻草培肥

尽管稻草培肥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但操作工序较为复杂, 而且很难腐烂, 尽管在个别地区能够达到增产效果, 但效果并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 圈肥培肥的简单易行更能够起到显著的实际效果, 将传统培肥方式转换成圈肥培肥, 并辅助其他方式培肥, 这样一来能够更加实用, 同时也更有针对性[3]。

2.3 精简床土调整技术

旱育稀植栽培有着极高技术含量, 需要进行一个系统的工序, 其中每个环节的技术十分复杂, 特别是床土的调整工序, 农民很难精确的拿捏好尺度, 控制好施肥、调酸以及消毒的过程, 这就很容易出现因操作不当对田地产生危害。在这种情况下, 旱育壮秧剂的研发精简了工序的技术操作, 不仅使得秧苗的质量更加优良, 还使得这一技术更容易推广。通过大量实验, 能够得出这样结果, 壮秧剂在所有药剂中, 对床土的调理最有作用, 能够极大强化秧苗素质, 促进生长发育, 从而使得水稻增产。结果表明, 这一方面的改进, 使得全省各地水稻得到进一步增产。

3 结语

旱育稀植栽培作为一项水稻栽培技术, 有着极高技术含量, 能够对水稻生产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改进, 已经取得极大进步, 极大推动了贵州省水稻生产, 时至今日这一栽培技术在我国已经十分成熟与完善。

摘要:在我国进行全面社会建设初期, 贵州就通过引进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 在生产过程中获得更大进步。本文通过对贵州省地理条件特征以及生态气候等条件的研究与了解, 针对旱育稀植栽培水稻技术的系统研究, 对其中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究, 并在此基础上为这一技术的创新提出意见性指导。

关键词:水稻栽培,旱育稀植,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熊玉堂.贵州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耕作与栽培, 2011, 2 (07) :27-28.

[2]李峰三, 李恒光.东北水稻旱育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农业, 2011, 2 (02) :24-25.

上一篇:乳品的发展状况下一篇:农村电力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