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的发展状况

2024-11-06

乳品的发展状况(精选12篇)

乳品的发展状况 篇1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 乳品行业面临的形势将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一、行业发展步入“新阶段”

十多年来, 我国乳品行业的发展从奶类总产量看,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2000年至2007年, 快速发展期的我国牛奶产量几乎占据了奶类总产量的全部;第二阶段, 2008至2009年, 处于调整期的牛奶产量提高缓慢并略有下降;第三阶段, 2010年到现在, 奶产量小幅稳步提高, 上升势头显现, 其中2011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820万吨, 牛奶产量超过3650万吨。从行业的发展来看, 中国乳品行业正逐步进入成熟期, 但加工企业平均净利润率较低。 (见图1)

二、国家政策精神:严把“准入关”

首先, 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完善和规范流通环节乳制品市场主体准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必将严把乳制品市场主体准入关, 严格依法规范流通许可、注册登记行为以及经济户口管理。

其次,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精神指导下, 必将继续深入落实“金信工程”, 积极推进乳制品经营主体信息数据库建设, 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网络管理, 通过信用分类监管体系, 强化乳制品市场的日常检查。

三、市场营销不再“唯我独尊”

2000年左右发布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 奶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路是“从开拓市场入手, 以消费拉动生产, 全面提高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可以看出当时行业发展战略重心是放在市场营销。

近年来因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 国内乳品行业的发展重心发生了转变。以蒙牛为例, 2010年销售费用54亿人民币, 占收入的18%;以2008年为顶点, 近年来销售费用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 (见图2)

以赚取回报为目的市场营销核心主要包括两点:第一, 为客户创造价值;第二, 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其关键制胜因素包括:市场营销的战略区域选择、客户需求的挖掘、营销战略的确定并顺利执行, 通过持续的高效价值传递不断发展目标客户群。

如果没能为客户创造价值, 反而危害其健康, 必将造成严重的公共关系危机, 那就需要我们反思在价值传递过程中, 主观思想意识是不是出了问题, 是不是过分依赖广告策略营销, 而忽略了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在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的乳品行业, 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要求企业各层级要有高度统一的目标和方向, 由内而外、注重创新, 为客户缔造高传递价值的产品, 捍卫品牌资产, 做好品牌营销及策划, 建立良好的市场公众形象, 进而稳步提高品牌的忠诚度。

四、区域扩张竞争不断加剧

乳品行业的激烈竞争已经由“重市场营销”转向“上游奶源”的掌控上。

全国性的奶业巨头与区域性龙头之间交火不断, 以西南区域为例, 蒙牛的眉山基地建设、伊利在成都的现代化乳业综合项目等, 在发展上积极引进战略投资, 不断加大大型牧场的投入和新型饲养生产技术的引入;通过积极识别奶源建设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不利因素, 积极探索生产基地和奶源投资相对分离的发展模式, 加强风险识别与规避;持续重视乳品加工质量安全提升, 不断稳定市场秩序, 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

与此同时, 区域性乳品企业要不断发挥地域优势, 围绕核心城市做足文章, 不断拓展自有奶源基地、奶源合作基地建设, 做好本地特色产品品类, 创新差异化营销, 充分利用并购合资等方式解决全国性扩展面临的资金、技术、成本的压力, 做到迅速扩张占领更广阔的市场资源, 努力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五、科技创新“全面突围”

我国牛奶消费的主导市场仍高度集中在城镇, 外资企业虽进入中国奶业市场多年, 但是依然无法撼动蒙牛、伊利“草原双雄”的霸主地位。随着竞争的加剧, 垄断地位与二三阵营的距离将进一步拉大, 成本加重更迫使企业绞尽脑汁应对, 不断出现的乳品质量安全则引起行业的信用危机……

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尚不具备统领全局的能力, 如何提高农民饲养技术水平, 提高奶产品质量, 加强奶牛疾病防治监控, 规范奶业生产等等, 这些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要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通过优质牧草发挥奶牛遗传潜力和提高牛奶质量, 通过多方面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切实保障奶农效益, 只有做好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才能显现科技入户的落地效应。

乳品的发展状况 篇2

回首年,铭观认为,中国乳业已经从单纯的价格战向理性的价值战推进了。年初,争论了多年的禁鲜令终于有了结论,11月国家质检总局又规定了“鲜”奶的定义,虽然几家欢乐几家愁,但终究还是行政的力量起到了作用;年中开始的价格上涨成为了众多奶企不得不面对的事情,眼看着成本上涨,生产就开始亏损,没有谁能够一直撑下去;年末开始的产品更新换代成了众多企业的必修课,如果不通过产品线的重新输理与规划,市场还能够等你吗?低温产品作为赢利能力较高的类别,已经成为大大小小乳品企业争夺的焦点。对于区域性乳品企业,2007年保持了3%――10%的增长,但依然有很多企业处于亏损的边缘,挣扎成为生存的常态。一线品牌在攻城掠地的同时,也在收编区域性的企业,如果不能收编,就干脆自己建厂,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个市场上的各类企业:一线品牌在忙规模,据铭观咨询数据分析中心统计,2007年前四大品牌伊利、蒙牛、光明、三鹿已经占到液态奶总销售量的72%,进入寡头垄断的中国乳品已经不远了,虽然区域性乳企依然有生存的空间和增长的空间,但无论是重庆的天友、南京的卫岗还是山东的得益,在区域市场的扩张上已经出现乏力,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线全国性品牌对市场的蚕食,但区域性品牌的优势在一线品牌攻城掠地的过程中日渐显现出来,他们多年经营,精心布置的市场网络,积累的消费者数据库,成为他们在市场上竞争的有力“武器”,虽然经营上有压力,但市场依然有潜力可挖。

区域性的乳企中还活跃着另外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他们可能凭借一支产品,年销售就可以达到数亿元,这些企业没有大的负担,在产品上敢于创新和跟随,通过跟随分得市场的一杯羹,通过产品的创新,迅速在区域内崛起,如云南的云牛乳业,到2007年,凭借一支叫做牛奶果盘的跟随创新产品,年销售也达到了近2个亿,这几乎也是奇迹,成都的菊乐2007年通过产品创新,黑牛奶横空出世,高档的包装,较低的价格,虽然在成都刚刚上市,但产品的后劲不可小视。

区域品牌是走出去还是守住自己的家门口,这要看企业的决心和企业的市场资源,我们认为要想守住市场必须建立市场进入的障碍,比如广西的皇氏、南京的卫岗等企业,都有超过30万直投用户,在当地的低温产品市场,建立了产品优势,一线品牌面对这样的企业现实,也无能为力,

但我们也要清楚没有守住的市场,如果一直守的话,总有一天会守不住的,走差异化的道路,将是区域乳企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0,中国的乳业将走向何方?铭观咨询认为,从企业的发展看,是中国一线品牌企业的扩张年,是区域性乳品企业的守市场年,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年。从企业的产品上看,产品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从企业的价格上看,价格小幅度上涨还有可能继续;从企业的渠道上看,渠道从粗放型向渠道从精细化发展,由精细化向精益化发展;从促销上看,会有很多的企业会借助奥运题材,另外更多的企业会从消费者接受度上考虑,推出更多的适合于消费者的实惠的活动。

年,中国乳企的五大方向

在每一个市场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的市场无奈。2008年,对于众多中小乳品企业来说,是采取市场的守势还是攻势都将在企业的未来的面孔中流露,对于国内一线企业来说,如蒙牛、伊利等,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市场策略与行为,我们在猜测和判断中拭目以待。

一、抢夺奶源

奶源已经成为企业2008年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过去的一年中,随着一线企业的扩张,随着他们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策略,在很多奶源地已经展开了一轮争夺战,区域性传统乳企(区域性传统乳企是指以低温巴氏奶生产为主,核心市场基本局限于自己的省份;同时还有区域性新型乳企,这类企业以生产常温奶为主,甚至于是以生产常温的乳饮料或者乳酸菌饮料的企业,他们的产品由于保质期比较长,所以采取的策略是向更多的区域扩张)已经逐渐的在市场丧失的同时,奶源也被不断的被控制,没有两分钱不动心的消费者,对于奶农来说,这同样适用。

奶制品企业的生存基础是奶源,没有奶源,就象正在行军打仗的军队断了粮草。特别是对于区域性的乳品企业来说,自己好好培养的奶源却可能被正在扩张的大品牌给购买掉。这也正象一家年销售4亿的区域乳企老总所言,原来我们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培育奶源,但现在由于奶源紧缺,造成我们培养的孩子,最后给别人下奶,但我们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利益成为这个市场永远不变的道理,如果区域乳企不能在价格上占有优势,除非有自己的奶牛养殖场,从社会上收购的牛奶将会越来越少。

你应当知道的乳品名词 篇3

巴氏消毒奶:将生鲜奶经过80摄氏度以下长时间加热处理。奶制品保质期不长,而且在运输、销售过程中需要冷藏。消费者购买后如暂时不喝,也需冷藏。此种奶以前一直称为“鲜牛奶”,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禁鲜令”,主要针对此类奶品。

常温奶:将生鲜奶经过137摄氏度高温的瞬间加热处理。能常温保存,而且保质期较长。

还原奶:用奶粉还原而成。一般而言,由液体奶加工成奶粉,再还原为液体奶,成本会加大。但由于进口奶粉价格较低,在国内市场上还原奶成本低于巴氏消毒奶。

酸奶:巴氏消毒奶经过乳酸菌发酵而成,不添加任何辅料。酸奶在发酵过程中,乳糖被分解,因而对乳糖不耐受的人也可以喝。同时酸奶还更具有营养,也更易为人体消化吸收。

乳酸菌饮料:以酸奶为原料,添加香味剂等辅料制成。但其中的乳成分只有酸奶的1/3左右,营养价值大为降低。

酸性饮料:以鲜奶或奶粉为原料,添加有机酸、果汁、香味剂等辅料制成的非发酵饮料,蛋白质含量低,营养价值比乳酸菌饮料更低。

因此,消费者在超市商场购买奶制品时,一定要仔细看清产品的配料成分表,按需购买。

禁鲜令:2004年5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两个食品标签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知》,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与之配套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规定:凡是加工食品,其标签上一律禁止使用“鲜”字。被称为“禁鲜令”。“禁鲜令”发布后,在生产巴氏消毒奶和常温奶的奶制品企业间引起激烈争议。生产常温奶的企业欢迎这一规定,而生产巴氏消毒奶的企业却反对这一规定,认为禁鲜令混淆了巴氏消毒奶和常温奶,尤其是还原奶的差异,不利于我国奶品企业的发展。

乳品的发展状况 篇4

1 广西乳业发展现状

1.1 产量比重小,但产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1—2月,全国液体乳产品产量255.09万t,同比增长7.01%;广西液体乳产品产量为1.4万t,同比增长16.77%,占全国比重从2009年底的0.45%提升至0.55%。广西液体乳产品产量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乳制品消费总量基数低,提升空间大

2007年,广西人均奶类占有量为1.47 kg,城镇居民人均乳及乳制品(包括液态奶、奶粉等)消费量为12.28 kg,农村居民人均乳及乳制品消费量为0.13 kg[1]。同年统计广西共有本地乳品加工企业11家,销售收入达到4.26亿元[2],这些企业均为地方自建。相对国内北方奶业发达省份,广西乳制品制造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奶类总产量、人均奶类占有量等各项指标与它们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居民的奶制品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广西的乳品消费市场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1.3 水牛资源丰富,水牛奶产量领先全国

广西水牛资源丰富,2008年,良种奶水牛年末存栏数37 199头,同比增长12.29%。近年来,广西加大了水牛奶产业开发力度,抓好良种繁育、科技服务、疾病防治、饲草饲料加工四大体系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快了奶水牛产业化的发展。据中国奶业协会资料显示,广西水牛奶产量一直居全国领先地位,但由于广西境内奶水牛养殖点分散,集约化养殖程度低,奶源收集困难,没有形成高质量的奶源基地,生乳的蛋白质含量较低,而新标准的制定给广西乳业生产提供了机遇。

2 新旧标准的对比分析

乳品标准的重新修订是根据我国当前奶牛的养殖方式(即分散饲养、多种模式)状况开展的,我国的奶业有76%都是散户养殖,精饲料投入不足,影响了奶蛋白质含量。1986年制订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时,我国的奶牛养殖业是以国有农场为主,奶牛数量少,都是集中养殖。新的乳制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修订适合我国现有的乳制品生产方式,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检测部门长期监测得出的数据确定的。

新旧标准最大的不同包括2点:一是蛋白质含量,新国标GB 19301—2010中,要求蛋白质含量为每100 g奶含2.8 g蛋白质,这个数字低于国际标准3.0 g,也低于旧国标GB19301—2003的2.95 g;二是微生物限量中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个上升到了200万个,比美国、欧盟10万个的标准高出20倍。具体数据见表1。

3 新标准的实施对广西乳制品产业的影响

新标准的实施对广西乳制品产业有积极的影响。一是标准符合行业生产实际,有利于生乳质量安全监管。生乳标准降低源于广西的奶源存在优质饲草饲喂率低、泌乳期处于夏季等客观因素,造成生乳的蛋白质含量和菌落总数达不到GB19301—2003标准的要求,若依然执行高的标准,可能会导致人为掺假让生乳在检测时蛋白质含量达标。生乳标准作为质量安全监管的依据,在不影响营养的情况下,结合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标准,便于质量安全监管的顺利实施。二是符合奶牛养殖业发展实际,有利于促进生乳收购秩序的改善。在广西乳制品行业内存在着大量的中小规模养殖户,据调查,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仅为23.1%,5头以下比例为32.4%,这种小规模养殖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这样的养殖水平和卫生条件的确有限,如果按照旧标准的蛋白质和菌落总数要求,奶农生产的生乳大部分达不到标准,生产企业就会拒收或大幅压低收购价格,甚至让奶农不得不倒奶。新的生乳国家标准指标设置符合广西行业发展实际,有利于促进广西乳业改善生乳收购秩序,防止恶意拒收等现象出现;有利于保护奶农利益,推进第三方检测,促进广西乳品工业良性发展;能够保护大量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利益,维护我国奶业稳定发展。

4 广西乳业应对新形势的措施

新标准的实施虽然存在许多争议,但也给广西乳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广西乳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广西乳制品企业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结合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使广西乳业由单纯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奶业转变,全面提高乳制品行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4.1 提高乳品生产质量,从源头进行控制

对于奶业而言,奶源是奶制品的第一车间,奶源的好坏决定着成品奶的质量。广西的奶业生产主要是以“小”“散”“低”的散户养殖为主,散养奶牛量占奶牛总存栏量的80%~90%。夏天时蛋白质含量基本达不到2.95%,个别情况下甚至低于2.26%,菌落总数很难达到50万个。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味地追求高标准,只会让企业投机取巧,造成食品安全问题。要解决广西乳制品的质量问题,根本的方法是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小区(场)等方式,着力解决奶牛养殖规模小而散问题,以先进的牧场代替传统落后的散户饲养,使规模养殖的比重大幅提高。通过提供高质量牧草,完善牧场硬件设备设施,对原料奶实施标准化统一采集等方法,将提高原料奶质量的目标凸显出来,有效提高原料奶的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降低菌落总数,使乳业生产的质量得以明显提高。

4.2 健全企业标准化体系,树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广西的乳品加工企业要利用这次新标准出台的机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自觉遵守行业规范。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将广西乳业发展先进单位(如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生产示范区样本,推广先进生产办法与运营模式,以点带面,使奶业产业链逐步形成,以此带动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科学设置乳品加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严格准入制度,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奶源半径和经济规模,防止加工企业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4.3 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企业竞争力

生乳国家标准定位于确保质量安全,部分指标的降低目的都是确保生乳质量安全。应鼓励企业在生乳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订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尤其是乳品生产企业要在生乳收购时设置分级指标,开展以质论价,不断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在开拓本国乳业市场的同时,放眼世界,以“立足本国,走向世界”为目标,将生产产品的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乳业产品生产流程、安全检验流程、销售流程都实现国际化,将更多更好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为我国乳业名牌企业打响新一轮的“国际战”。

4.4 引导乳品消费,开拓奶业市场

通过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和大力普及奶类营养知识,培养公众乳品消费习惯,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特别要注重培养青少年消费群体。加大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力度,完善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扶持政策,扩大学生饮用奶覆盖范围。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完善乳品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开拓中小城市和农村消费市场。深入宣传复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科普知识,使消费者获得客观真实的信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5 加大标准宣贯力度,提高乳业发展水平

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以来,根据《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要求,农业部出台了1个配套规章、2个技术规范、1个限量标准,全面规范生鲜乳生产和收购行为,而新的生乳国家标准也于2010年6月1日开始实施。这些规章和标准为乳品质量安全和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管理部门要组织广西企业和奶农深入学习生乳国家标准等法律法规,提高奶农和奶站的质量安全意识。要组织各方力量,创新培训形式,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提升奶农养殖水平。在宣传新标准的同时,不应止步于此,还应引导各个企业建立优于国家的企业生产标准,使广西乳业质量能够更上一层楼。

摘要:2010年6月,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文章根据广西乳业生产质量现状,分析了新标准的实施对广西乳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广西乳制品产业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乳品,标准,广西乳业,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秋洪,蓝日基.广西年鉴2008[M].南宁:广西年鉴社,2008.

[2]刘成果.中国奶业年鉴2008[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8.

[3]GB 19301—200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S].

乳品中抗生素的检测方法 篇5

乳品中抗生素的检测方法

乳品中抗生素的检测方法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认识到抗生素可以增强牲畜抗病能力、提高养殖业产投比。但过量使用,将降低畜牧产品品质,影响乳品发酵。而含有抗生素残留的动物性产品,进入人类食物链,会使体内菌株产生抗生素抗性,扰乱机体内环境平衡,菌群失调而不利于健康;也会对易感人群产生过敏反应、激素障碍变态反应。因此,FAO及WHO早在1969年就提出应规定各种动物性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允许标准,WHO于1979年规定原料奶及消毒牛奶中不得有抗生素。近年来,国内对奶制品中的抗生素残留也非常关注,无抗奶(Antibiotic-FreeMilk)的生产和消费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我们对奶制品中抗生素的检测缺乏必要的研究,检测技术还十分落后。本文旨在对抗生素的检测方法进行总结,为在我国开展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我国关于奶制品中抗生素检测的国家标准方法最早出现在《牛乳检验方法——GB5409—85》中,采用TTC法。1994年制订的《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鲜乳中抗生素残留量检验——GB/T?4789.27—1994》,也采用TTC法。2001年9月,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行业标准中,检测方法同《GB5409—85》,并不得检出。《绿色食品消毒牛乳标准》也做了类似规定。可看出,我国还未将抗生素纳入常规检测,作为必检项目;所采用的TTC法精确性和时效性都比较差。

展望新世纪的乳制品工业,为了保障人体健康,适应WTO的要求,增强国内乳制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将抗生素的检测纳入议事日程。

首先是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检测程序,将乳制品中抗生素的检测、报告、处罚和管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适应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要求。

其次是要修订、制订乳制品标准,将抗生素的检测纳入国标体系。解决国内标准混乱,与国际标准冲突的问题,加大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同国际标准接轨。

09年乳品经销商的出路何在 篇6

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促使乳品经销商必须做出反应,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并在经济低迷时期获得发展。

一、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市场

以产品经营为核心的经销商,在产品或者行业出现问题的时候,市场将处于一种动荡或者是不确定状态,这对经销商来说,是非常危险的。2009年,国家会大力度整顿乳品行业,经销商如何顺应大势,获得稳定的发展,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尝试

1、建立联盟

经销商首先要确定的是和自己的下游建立联盟关系,主要包括分销商和终端零售商,在共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证产品能够顺畅的进入市场,并进行最大力度的推广。这样的好处对分销商来说是通过经营~个产品,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网络,并逐渐形成自己在区域市场上的影响力;对于终端零售商来说,可以通过经营产品,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建立联盟的关键不仅仅是经营产品,而是产品之外的合作,比如在发展的过程中,分销商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此时可以和经销商共同去应对,相互支持,这无论是对于经销商还是分销商,都是最合适的发展模式。

产品只是经销商的一个道具,共同发展的目标才是关键所在。建立联盟是经销商打通产品的流通环节而做的工作,但仅有下游是不行的,还必须和厂家也建立紧密的关系。

2、联合厂家

2009年注定是乳品企业重新洗牌的年份,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都必须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从而在低潮阶段能够达到一个发展的高潮。

对于经销商来说,必须联合厂家,共同应对市场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市场开发还是产品推广,经销商依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厂家形成紧密的合作,共同寻找市场突破的机会。乳品行业的大格局实际上已经基本形成,二线企业要想在2009年有所作为,经销商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经销商来说,也要能够配合厂家的战略发展规划,及时为厂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共同面对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经销商不仅仅是向市场推广产品,而是经销商联合厂家共同向市场切出一块块的“蛋糕”。

2009年,经销商如果能够通过和厂家建立联合的上游关系,同时与分销商及终端零售商建立紧密的下游联盟关系,相信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非同寻常的发展之路。

二、从个体户到公司化运作

中小乳品企业的经销商大部分都是个体户的运作方法,这在前几件市场不成熟的时候还是管用的,但现在的市场已经日趋成熟,个体户的运作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市场成熟度的表现之一就是规范化,而现在的很多中小乳品经销商,还远远没有规范化。经营一个市场不仅仅是把产品送到终端这么简单,而是由一系列规范的销售及管理动作组成的,对经销商来说,你可以没有公司,但必须有公司运作的理念。

1、制度建立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公司”来说,无论你的“公司”规模多小,都要有规章制度,并能够坚持执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目的是养成管理的习惯,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发展,要想赢取利润,你不“管”,利润就不会“理你”。

2、建立团队

所谓的团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的多个个体,对于经销商来说,如何把这些个体团结在一起,取长补短,是组建团队的关键。作为经销商来说,就是要能够把这些不同个性的个体,组织在一起,为销售目标的实现而一起努力。

3、销售规范化

这是很多乳品经销商都无法做到的,但要想在经济的低迷的2D09年有所作为,销售的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去拜访终端,如何去推广新品,这些基础的工作都要形成相对固定的“行为动作”。销售规范化的好处就是,无论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简单、照着做就能达到目的。

这里有几项工作是经销商必须要做的一是销售区域的区域图,要标注每一条路,每一条路上有多少家终端,他们都销售的是什么产品,销售自己的产品有那些等,二是终端拜访记录,销售人员每天拜访终端,必须形成拜访记录,三是建立客户档案。这些基础工作的完成,会为经销商拓展市场打好坚实的基础。

从个体户到公司化运作,是一种观念和思想的转变,市场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经销商不跟随这种动态变化而变化,必将被市场淘汰。

三、从经销商到品牌商

经销商毕竟是厂家流通环节的中转站,如果这个中转站不能够形成一定区域范围的影响力,必将被厂家抛弃。在过去的几年里,一些大的乳品企业通過不断地更换经销商而获得快速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关键的因素是经销商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本质是没有让自己成为品牌,无论是对于厂家还是对于下游的分销商和终端。

经销商要想在和厂家的博弈中胜出,或者说不被淘汰,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自己打造成品牌商,只要是运作乳品的,在某个市场,自己是不能缺席的,只有做到这种程度,才可能完成从经销商到品牌商的蜕变。

经销商必须在经营的过程中给自己装一个“备胎”,保证自己经营过程中不会掉队,品牌商和经销商最大的不同在于,品牌商不仅仅会经营某个乳品,还可能经营乳品的关联产品,比如奶酪,比如奶粉等等。甚至还可以经营除乳品外的其他产品,比如调味品等。经销商有了这些相关的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不至于在路上抛锚,如果出现问题,还可以换上另一个品牌。

黑龙江省乳品企业发展对策探析 篇7

一、黑龙江省乳品企业发展现状

至2006年,黑龙江省乳品企业共72个,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乳品企业总产值120.99亿元,资产额为74.17亿元;产品销售成本为85.1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为112.19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0.6%和10.8%;利润额3.87亿元,仅占全国的7%。从乳制品产量来看,黑龙江省干乳制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约为18.8%,液态奶比重较小,不足全国的7%。详见表1及表2。

数据来源:中国奶业年鉴

数据来源:中国奶业年鉴

黑龙江省主要乳品企业销售额及利税情况如下:黑龙江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15.5亿元,利税12.1亿元;黑龙江光明松鹤乳品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5.6亿元,利税0.13亿元;双城雀巢销售收入18.35亿元,利税1.78亿元;黑龙江龙丹有限公司销售收入2.2亿元,利税719万元;尚志蒙牛有限公司销售收入5.8亿元,利税622万元。2006年黑龙江省乳制品无出口。 (数据来源:中国奶业年鉴2007)

二、黑龙江省乳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问题分析

1. 乳品企业利润低。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乳品企业无论在资产额、产品销售成本,还是产品销售收入都占到全国的10%以上,然而从利润角度看,仅占全国的7%。可见,黑龙江省乳品企业利润额偏低。

2. 乳制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奶业是世界各个国家最保守、保护性最强、最封闭的产业。黑龙江省乳制品主要销往国内及省内,出口份额很少,几乎没有,而国外的乳制品一直在冲击着中国市场,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乳制品在我国占有重要份额,加剧了乳品行业国际化市场竞争。可见,黑龙江省乳制品国际竞争力还很弱。

3. 原料奶收购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奶农组织化程度低,未与乳品企业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在原料奶收购环节存在着抢夺奶源、限量收购、压级压价、拖欠奶资等现象。

4. 终端产品销售市场秩序混乱。

有些乳品企业采取特价销售、捆绑销售等手段进行低水平的恶性竞争,使整个乳品企业的赢利空间缩小。近年来,乳品行业的利润水平整体下滑。终端销售市场秩序混乱也影响着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信心,因为消费者通常认为,低价暗示着劣质。

(二) 成因分析

1. 企业缺乏自律。

目前,由于乳制品安全等系列事件的影响,乳品销售市场一度出现混乱状态,很多企业打乱市场秩序,私自调价,捆绑销售,造成了销售市场的混乱;同时,有很多企业发布误导消费者的各种虚假信息,屏蔽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害。

2. 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少。

黑龙江省乳制品种类单一,产品研发速度慢,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较少,难以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黑龙江省乳制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都较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促进黑龙江省乳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 政府大力支持

1. 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推动乳业产业化的发展,提升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的作用主要就是通过制定合理政策。要尽快制定地方奶业管理条例及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企业重组等政策规范奶业竞争秩序,引导行业有序发展。乳品企业是黑龙江省奶业发展的关键。因此,黑龙江省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帮助乳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快新产品研发;同时制定一些相关政策,鼓励乳品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良性发展。

2. 优化奶产业布局,培植奶业优势品牌。

一方面要采取政策引导,推动牛奶产业各种要素的重组整合。鼓励有实力的乳品加工企业采取兼并、租赁、股份制、股份合作等形式联合。另一方面是要大力培植一批奶业优势品牌。引导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广泛合作,利用大企业的技术、资本和营销渠道等优势,提升黑龙江省乳制品在全国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 培育技术创新集群,发挥企业集群优势。

重点培育技术创新集群,加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利用“群体效应”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实施集群式创新时,首先应综合考虑企业的技术积累状况、市场需求现状及竞争者的技术状况等因素,正确选择企业的集群模式,注意将创新集群的规模进行适度控制。

4. 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筹资环境。

一方面要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设备和先进技术,充分发挥新祖奶业的资源优势,加强合作,共图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重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防范。重点关注龙头企业信贷业务风险,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适当加大农业信贷投入,建立奶牛保险机制和奶牛基金,化解奶农风险。

(二) 企业要加强自律

1. 企业要诚信经营。

乳品企业要准确发布与宣传产品信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自觉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要坚决禁止误导消费者的各种宣传和行为。必须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诚心诚意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2. 开展公平竞争。

乳品企业应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创立特色品牌,增强服务意识,增强民族奶业的发展能力。在市场销售中,自觉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不打价格战、捆绑销售等恶意竞争行为,遵守公平竞争原则,保障市场规范和有序竞争,谋求共同发展的局面。

3. 积极推行合同收奶。

乳品企业要与奶农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签订长期、稳定的原料奶收购合同,促进奶业一体化经营;不能打收奶战,争抢奶源;不能限量收奶,拖欠奶资;不能压级压价,克扣奶农;要实行按质论价,保证收奶质量。

4. 培养企业资本营运能力。

奶制品企业的生存基础是奶源,随着乳业竞争加剧,新疆乳品企业必须把握好、建设好奶源基地,从源头上狠抓奶源的质量和管理,与奶源基地的原料奶生产者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保障鲜奶稳定的质量和数量,逐步提高牛奶商品率。资本营运能力是企业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重要的手段,黑龙江省乳品企业可以从以下途径注重资本营运能力的培养:广泛建立筹资渠道;利用国家信贷政策扶持;寻求风险投资;拓展资本市场争取上市;引入国际资本等。

摘要:乳品企业在奶业发展中的桥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前, 黑龙江省乳品企业发展中存在着乳品企业利润低, 乳制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原料奶收购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其原因是企业缺乏自律, 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少。促进黑龙江省乳品企业持续发展, 应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优化产业布局, 培植奶业优势品牌, 发挥企业集群优势, 培养企业资本营运能力。

关键词:乳品企业,市场竞争,产品研发

参考文献

[1]杨秀丽, 姚艳.浅谈提升黑龙江省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商业研究, 2009, (1) :79-82.

[2]徐笑梅, 尹优.中国乳品企业如何塑造强势品牌[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07, (1) :47-49.

[3]徐倚天, 王善荣.2009奶源基地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协调发展[J].四川畜牧兽医, 2009, (1) :16-17.

[4]杨秀丽, 王虹, 金长城.黑龙江省完达山乳品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6) :29-30.

从监管、电商看我国乳品行业发展 篇8

本届论坛上, 我国政府部门就如何保障进口乳制品安全、中国乳制品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健康发展以及渠道商如何稳定国内乳业市场等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本刊记者参加了“世界乳业市场及营销论坛”分论坛, 并对其中“中国乳制品进口政策及展望”、“中澳自贸协议的达成对行业的影响”以及“电商冲击下传统渠道转型与转机”等三方面的话题进行了特别的关注。

如何保障进口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

随着我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量的稳步增长, 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 以保障进出口乳制品的安全。会上,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处长韩奕从法律法规、采取的措施、进口乳制品基本现状和政策走向4个方面对进出口乳制品的管理进行了汇报。他说:“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来实施进口乳制品安全管理, 源头把控、全过程监管, 这样才能提升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障。”

现行乳品的法规

据韩奕介绍, 现阶段质检总局对进口乳制品的监管主要依据“三法四条例”。“法”指的是今年4月24号全国人大通过的新《食品安全法》和包括食品在内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法》。除此之外, 由于动植物疫情疫病也可以通过食物传播, 所以执行疫情防控法律还包括《动植物检疫法》。“条例”则是针对国务院536号令制定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条例》。为了更好地执行上述法律法规, 质检总局已经出台了相应细化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技术文件, 即2013年1月18号发布的《进出口乳制品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

另外, 针对大家关注的婴幼儿奶粉安全问题, 国办于2013年6月16号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同年9月, 质检总局也布了《质检总局关于加强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 (2013年第133号) 。为方便公众查找, 质检总局已将相关总局令和总局公告发布至质检总局网站。

进口乳制品的监管模式

据韩奕介绍, 为了控制进口乳制品安全风险, 同其他进口食品管理模式相同, 对进口乳制品监管的措施分为进口前、进口中和进口后3个阶段。

进口前:首先, 如果某个国家有意向中国出口乳制品, 那么该国必须通过质检总局的全面性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首要关注点是当地与奶畜有关的法律和规定, 包括政府部门对现阶段奶畜疫情疫病采取什么预防措施、工厂管理体系能否良好地监控产品中的兽药残留物、官方对工程是否有注册、备案要求。其次, 评估整个国家的管理体系和政府部门的制度是否对工厂实施了有效管理。最后根据评估结果来决定是否从该国进口乳制品, 并签署相关协议。

为了规划管理, 总局152号令中明确规定了向中国出口乳制品的境外生产企业需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申请注册。而认监委需要按照总局146号令——《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的管理规定》对相关国家生产企业进行注册。

如有必要, 认监委对申请注册的企业会进行抽样式现场核查, 并为合格的企业备案, 而相应的备案信息也会在总局和境外网站上发布。

进口中:进口中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进口产品检验方面。质检总局对进口商品有特定的检验制度, 包括要求进口商提交合同、发票和相关贸易文件, 官方出具的乳制品卫生书等报检材料。而对于乳制品, 进口企业需要对每批产品自主提交检测报告。质检总局将根据企业提交的检测报告对进口产品进行进一步检验, 对进口乳制品采用实验室抽样检测的方式, 特别是婴儿配方乳制品, 每一批都要检测, 其他原料的检测比例会稍低一些, 抽样比例达50%以上。对于检测合格的产品, 检验检疫机构会签发入境后检验检疫证明, 企业凭此证明方可进行销售。

进口后:进口后的监管措施主要体现为要求进口商做好进口记录和销售记录合同, 为此质检总局专门开发了电子系统, 要求企业备案以后对每一批进口乳制品的销售情况进行记录。另外, 进口商信誉制度正在摸索中前行, 质检总局会根据进口商品的不合格情况对出口商和生产企业进行扣分, 扣到一定分数后会对其加强监管措施, 更严重的将取消其国外生产企业注册资格。

进口乳制品的基本情况

在谈到进口乳制品的基本情况时, 根据韩奕的介绍, 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6点:

一、随着中国进口乳制品发展愈加繁荣, 进口乳制品总量大幅度增长, 从2008年的35.6万吨到2014年的195万吨, 增速可观。其中液态奶和婴儿配方乳品分别达到22.9万吨和12万吨。同时乳制品进口金额从2008年的不到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81.5亿元。与此同时, 婴儿配方乳品2014年进口7.5万吨, 比上年增长30%, 而液态奶进口量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保持增长趋势, 市场潜力较大。

二、随着进口产品数量的增加, 产品风险也随之增加。质检总局对近年来进口乳制品的不合格产品情况进行了分析, 认为目前发生最频繁的问题是标签不合格, 虽然很多不合格产品经过整改之后可以进口, 但其中婴儿配方粉标签不允许整改, 质检总局提醒企业对此类风险需加以防范。

三、品质不合格, 如产品的酸度和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含量不合格。经过检测, 不合格产品将被划为“品质不合格”的范围内。从最近3年的情况来看, 品质不合格的情况在逐渐减少, 这是乳品行业比较好的发展趋势。

四、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污染物污染情况比较少见。从总体来看, 每年乳制品进口的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且没有发生过区域性或系统性的食品安全事件。由此可见, 现阶段进口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状况令人满意, 乳制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

五、原料问题。如今, 产品原材料的全球化采购方式给质检总局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 一个国家的产品向中国出口, 但其生产所用的原料可能来自于不同国家, 其中有的国家是不被允许向中国出口的。针对此类情况, 质检总局也将加强对相关国家的规划。

六、贸易形式多样化。目前跨境电商、网购、代购逐渐发展壮大, 变成当下最热门的销售渠道, 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此, 国务院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对通过跨境电商进口的食品提出明确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才能从事销售工作。

谈到未来的政策走向时, 韩奕表示, 对进口乳制品的安全管理措施一直是以坚持预防为主、全过程管理的方式, 从源头控制好,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保障。另外, 质检总局也在研究产品分级管理制度, 召集研究食品安全技术方面的专家制定相应的数据模型, 将产品划分风险程度, 方便检验, 提高通关速度。相关的管理办法将会在明年3月左右出台。最后, 韩奕说:“希望以后能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 给我们多提意见, 也欢迎媒体对我们的质量验证工作进行监督。”

中澳自贸协定是否会对中国乳业市场造成冲击?

在2014年20国集团 (G20) 领导人峰会期间, 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澳大利亚展开国事访问, 双方在进出口乳制品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并签署了中澳自贸易协议。澳大利亚奶业界决心抓住这一机遇, 扩大本国乳制品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一次年会上, 澳大利亚乳业局贸易和行业战略部总监Charles McE lhone针对中澳自贸协定的话题发表了演讲, 他说:“中澳自贸协定的达成对中澳两国乳制品贸易形势的发展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据了解, 澳大利亚乳制品面向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出口, 而中国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对外出口国, 占澳洲乳制品总出口份额的75%。目前, 澳大利亚已经与80多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另悉, 2007~2014年, 中国乳制品进口量从570417吨增至1959004吨。虽然进口量不断扩大, 但是对于澳大利亚来说, 中国的进口份额比例却从2007年的11%降到了2014年的5%。

Charles Mc Elhone认为, 新西兰与中国在2008年签署自贸协定后, 整个市场份额扩大了4倍, 由此可以推测, 中澳之间签署的自贸协定能够使澳大利亚重新恢复到以前的份额水平。

目前, 澳洲每年对中国出口乳制品时上交的中国进口关税约为6000万澳元。今后在协议实施过程中, 如果市场规模持续保持10%的增长情况下, 到11年后乳制品关税降为零时, 中国进口商能节省约1.27亿元的关税金额。

“不仅如此, 澳大利亚奶业在中国乳制品市场上面临着竞争地位的提升。”Charles McE lhone说, “首先中澳之间在乳制品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基础。其次, 澳大利亚乳制品在中国市场早被定性为清洁、绿色、安全的优质食品, 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澳大利亚准备进一步强化此类食品的研发方向。除此之外, 中澳自贸易协定在降低外商投资审查门槛和经济投资额度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使两国在没有完成自贸易协定批准流程之前, 中国对澳的投资已经开始有明显增长的迹象, 例如贝因美、光明、新希望等知名乳业都加大了投资力度。”

针对自贸协定签定后澳洲乳业是否会扰乱中国国内乳业市场的问题, Charles McE lhone表示, 澳大利亚乳制品供应受到耕地和水资源的限制, 澳洲适合生产乳业的土地仅有100万公顷。而澳洲生产的原奶当中, 本国市场要消耗60%, 可供出口的原奶有限, 远远达不到中国的进口需求, 因此在未来几年里, 澳洲乳业不会对中国乳业市场造成冲击。

电商冲击下的传统乳制品销售渠道该如何发展?

近年来, 在“互联网+”思想的带动下,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地影响并冲击着各类传统行业, 乳制品行业也不例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乳制品销售渠道应该如何生存?上海铭观乳业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骥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一次年会上, 从“电商对传统渠道的冲击”和“传统渠道应如何发展”两个方面发表了主题演讲。

对于电商对传统渠道的冲击, 刘骥指出, 近两年婴儿配方粉在商超渠道的销售额逐年降低, 市场规模缩小, 而母婴店渠道的销售额保持增长, 电商渠道则增加了30%, 整体呈现出电商渠道疯狂抢占市场的趋势。据了解, 双十一期间, 光明乳业的一款常规酸奶在天猫超市销售额预计达3000万, 而广西皇氏乳业的常规酸牛奶销售额预计达70万。对此, 刘骥认为:“电商渠道的销售领先于所有传统经销商。越是在高温或刮风下雨等恶劣的环境下, 线上的销售量会越高。电商渠道对传统渠道已经呈现出咄咄逼人的形势。”

针对传统渠道, 刘骥在会上以婴儿配方粉为例进行了介绍。他说:“商场超市渠道中婴儿奶粉的销售额在2013年同比下降2%, 2014年下降了10%;在销售量方面, 2013年下降9%, 2014年下降14%。但是母婴店面渠道的销售额在2013年上涨了23%, 2014年上涨了14%;在销售量方面, 2013年上涨了12%, 2014年上涨了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母婴店面渠道在传统渠道大势下跌时呈现出增长的趋势。针对母婴渠道的销售情况, 刘骥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大于180元的中高端产品销售额上升6%;大于280元的高端产品上升64%;大于390元的超高端产品上升74%。刘骥认为, 顾客对奶粉品质的需求和电商低价文化背道而驰。从产品结构上看, 高端产品更易在传统渠道生存。

乳品的发展状况 篇9

截止9月8日,国内四家乳制品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全部出炉,在蒙牛、伊利、光明、三元这四家乳业上市公司中,除光明净利下滑超六成外,蒙牛、伊利、三元的业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乳制品行业产值已恢复“三聚氰胺”事件前的90%。

在乳业恢复的同时,奶粉行业也不例外。从上半年开始,从政府到行业、从行业到企业,奶粉行业的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中投顾问食品行业首席研究员陈晨认为,目前,奶粉行业已经处于恢复期,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策略将成为奶粉行业日后发展的重点。

乳品的发展状况 篇10

一、黑龙江省乳品消费现状

(一) 人均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龙江省在乳品生产和乳品加工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但在乳品消费方面则比较落后 (见表1、表2) 。

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 (2008)

注:黑龙江省数据是根据奶业年鉴数据整理得出, 奶粉按1∶7折合成原料奶, 酸奶按1∶1折合成原料奶资料来源:中国奶业年鉴 (2006、2007、2008)

黑龙江省奶类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位,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 黑龙江省奶类人均占有量也位居全国第二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左右, 但人均乳品消费量还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奶类人均占有量是北京奶类人均占有量的3倍左右。但人均乳品消费量相差悬殊, 2005年黑龙江省人均乳品消费量仅是北京人均乳品消费量的42.2%, 2006年比值为46.1%, 2007年比值为56.2%。黑龙江省是鲜奶产量大省但却是乳品消费小省, 黑龙江省应借助自有的资源优势, 大力开发本土市场, 提高本省居民的乳品消费, 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乳品行业的发展。

(二) 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黑龙江省居民消费的乳品种类中, 液态奶的消费逐渐取代并超越了奶粉的消费, 而价格相对较高的酸奶的营养价值也逐渐被消费者了解和接受, 所以酸奶的消费量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和增长空间。冰淇淋的消费从以前单纯的防暑降温发展成为一种时尚休闲的消费方式。乳制品的消费人群也从婴幼儿和老年人向社会各个阶段的人群扩展。在国外受欢迎的奶酪和黄油在黑龙江省居民乳品消费中的比例则相对很低。

(三) 消费人群多元化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 乳品的消费人群从以前的婴幼儿和老年人逐渐向大众消费者扩展, 液态奶和酸奶市场迅速发展, 消费人群也迅速增加, 消费者中以学生为主;由于大街小巷上都有冰淇淋的冷柜, 所以冰淇淋的消费者众多。奶粉的消费者则是婴幼儿、孕妇和老年人为主, 学生为辅。

(四) 消费区域性差异较为明显

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城市, 城镇和农村人均消费乳品量相差悬殊。

通过表3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乳制品的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城市, 城镇和农村人均消费乳品量相差悬殊,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乳品消费是农村居民乳品消费的10.3倍, 2006年为11倍, 2007年为7.2倍。我国有13亿人口, 其中9亿是农民, 可见农村是乳品企业可以深入开发的市场。农村在乳品消费量上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注:城市数据是根据奶业年鉴数据整理得出, 奶粉按1∶7折合成原料奶, 酸奶按1∶1折合成原料奶, 农村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2008, 2009)

二、影响黑龙江省乳品消费的因素分析

(一) 需求因素分析

1、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 更多的人形成了消费乳品的习惯, 但是在农村消费者还没有形成消费乳品的习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民已经有能力进行日常的乳品消费。通过查阅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饮食结构, 奶制品的消费最低,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酒和饮料的总量大约是其消费奶及奶制品总量的3倍左右, 可见农民没有形成乳品消费的习惯, 所以农村乳品消费量一直偏低。如果农民形成消费乳品的习惯, 农村的乳品市场就会快速繁荣起来, 给农民饮用乳制品提供便利的条件, 进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2、人均收入水平。

大部分城镇居民基本上已形成饮用乳品的习惯, 所以我们通过分析城市居民人均乳品消费支出来分析收入与乳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对表4中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 sig值为0.001, 所以相关系数是显著的, 相关程度达到0.954, 可见乳品消费与收入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愿意支出的乳品消费也随之增加。

3、营养知识和保健意识。

营养知识和保健意识是制约人们乳品消费的另一个影响因素, 因为早期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 没有形成强烈的营养意识, 所以对食物消费没有科学合理的观念, 其中就包括乳制品的消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意识和健康意识也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个人及身边人的健康, 牛奶也成为人们彼此送礼的选择。消费者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在逐渐形成并有待于继续提高。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2008)

4、城市化水平。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乳品消费量远大于农村居民的乳品消费量, 分析原因, 首先是城镇居民购买乳品具有便利的条件, 其次是城镇环境消费观念和营养意识的引导, 使得城镇居住的人群愿意消费乳制品。因此, 城镇人口的增加, 必然会带动乳品消费的增加。

(二) 供给因素分析

1、乳品质量。

由于鲜奶是极其易腐产品, 对卫生条件、储藏、运输及加工工艺要求严格。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奶品消费调查报告》显示, 44%的消费者不相信奶品生产商对奶品质量的承诺, 45%的消费者不相信奶品生产商对原料奶来源有很好的控制。乳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打击了消费者对乳品安全的信任度, 影响了乳制品的销售, 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国乳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对乳品消费者进行的调研中, 我们发现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蒙牛和伊利的产品, 分析原因首先是蒙牛、伊利的品牌信誉度较高, 因为二者分别具有丰富优质的奶源并在奶牛养殖地配有各自的奶站, 能够卫生、保质地收购生鲜乳;其次是二者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其美誉度明显提高, 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2、价格和产品细分。

我们通过对消费者市场的调研发现, 大多数消费者都是购买固定几个品牌的乳制品。所以当某一品牌产品进行促销或是降价, 必然会增加这一品牌乳品的销售。乳品市场品种的多样化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所以企业应在现有产品基础上继续研发新品种, 打造各自的产品特色, 在拥有各自忠实消费者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消费者。

3、销售服务。

购买乳品的便利性对乳品的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中从大型超市到社区仓买到街边便利店, 因地点不同销售乳品的品牌、种类各不相同, 消费量也有明显的区别。冰淇淋的销售广泛, 大街小巷里都可以找到冰淇淋的冷柜, 所以冰淇淋的销量较高。农村的乳品供应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者对乳品的消费。

(三) 宏观政策

我国政府对国民素质的重视逐渐加强, 在2000年提出了“学生饮用奶计划”;2002年, 农业部正式启动“奶业行动计划”;2006年4月, 温家宝总理在重庆视察乳业工作时, 表达了让每个中国人, 首先是孩子, 每天能喝上一斤奶的愿望;2008年黑龙江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 (2008-2012年) 》, 通过政府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黑龙江省乳品行业处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下, 正快速稳步的发展。

三、促进黑龙江省乳品消费的策略

(一) 促进乳品产业一体化, 保证乳品质量安全

建立乳业产业一体化, 把奶农和企业的利益连在一起, 实现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方式, 实现从奶牛饲养到生鲜乳收购, 从原料乳运输到乳品加工, 从乳制品的销售到问题反馈系统, 各个环节都应建立完整的检测系统和监管机制, 从原料奶保证乳品质量的安全, 从乳品的售后服务保证问题反馈机制的畅通, 保证消费者喝上放心奶。

(二) 加强乳品知识宣传, 引导消费者消费乳品

以政府做代言人, 做好乳品知识宣传工作,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和广播等方式宣传乳品营养知识, 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乳品对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作用, 让更多的群体加入到消费乳品的行列。各乳品企业要继续做好“学生饮用奶计划”, 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 并要抓住时机努力把乳品市场深入到农村的每条街道。

(三) 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乳品企业的竞争已经趋于同质化, 所以应转变角度, 进行农村市场的开发来增加企业产品的销售。开发农村市场首先应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使农民深刻意识到乳品的营养价值, 让农民用有营养的乳品来代替对身体有害的烟酒消费, 进而逐渐培养农民饮用乳品的习惯。其次应注重小学生的市场开发, 让消费者从小形成饮用乳品的习惯, 进而成为长期消费者。

(四) 开发乳品新种类, 扩大乳品消费市场

随着奶类消费水平的提高, 价格已不是制约乳品消费的主要因素, 品质和口味成为人们购买乳品考虑的主要因素, 酸奶、奶酪等高附加值产品将更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各乳品企业在保证出各自产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个性的消费者, 生产适合消费者习惯及口味的新产品;企业要继续致力于高端产品的开发, 生产出更多的健康、营养、高品质的乳制品。

(五) 发挥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 全面提升乳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由乳品企业、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而成, 联盟以企业为主体, 由于科研项目任务由企业直接提出, 因此能够最为直接有效地解决行业内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并且建立核心技术标准, 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 有效地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突破发展中的技术瓶颈, 全面提升我国乳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 乳业发展的特点已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型转变成为市场约束型。黑龙江省乳品消费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需要调动政府、乳品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的积极性, 共同促进黑龙江省乳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2]、程瑞红.中国乳品消费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6 (5) .

[3]、冯宏伟.呼和浩特市城乡居民乳品消费问题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6 (4) .

乳品的发展状况 篇11

三聚氰胺事件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本土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的信誉降到最低,选择洋品牌、海外奶粉成为中国妈妈一致的行动逻辑。中国妈妈到全球抢购奶粉成了人类哺乳史上仅次于非洲动物迁徙的重大事件。

海外品牌抓住这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大量的进口奶粉占据了中国婴幼儿奶粉中高端市场,并且价格上涨迅猛。从2008年至今,进口乳粉平均价格涨幅早已经超过60%。国家发改委曾经对“洋奶粉”价格垄断进行处罚,但在本土奶粉不争气的情况下,这种处罚并不能给本土品牌带来市场机会。

同时,本土品牌的衰落,也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一些企业打着“洋品牌”的旗号,在海外随便注册一个企业,罐装“奶粉”就冒充国外高端奶粉进行销售。

一个全球婴幼儿最多的国家,却生产不出让大家放心的婴幼儿奶粉,这不仅是这个行业的耻辱,也是我们整个产业链的耻辱。

中国的婴幼儿乳品行业,早该正本清源,通过严格的监管和法律问责,重新树立行业声誉。好在还不晚,“奶粉新政”是整个努力环节的一部分。新政最大的好处,是让行业竞争回归到行业发展的本质——品质驱动。

对于中国婴幼儿乳品行业的生产者而言,如果连安全放心的奶粉都无法提供给我们的后辈,你们将何以面对自己孩子疑问的表情。希望“奶粉新政”是中国乳品行业的最后一次救赎。

乳品的分析与检测 篇12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人们对乳品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乳品的消费群体逐年扩大, 乳品已由特殊人群的营养品转化为大众化的日常消费品。然而乳品的安全问题却令人担忧, 在三聚氰胺风暴即将平息, 人们对乳品安全渐渐信赖之时, 某知名乳品企业又爆出黄曲霉毒素超标的新问题。在这种状态下, 人们又如何能够对乳品放心食用?

乳品质量安全是牵动国人神经的大问题, 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对其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但其安全问题至今仍时有发生, 看来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尚需时日, 并且任重道远。

无论造成乳品安全问题的是人为或是国情, 我们都希望食品安全能够少出现一些问题, 即使出现问题, 也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 不要让其危害到公众的健康。本期《分析与检测》栏目将从分析检测方面就乳品现阶段存在的安全问题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展开探讨, 希望在避免乳品今后再次出现安全问题, 以及问题发生后及时解决方面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减少企业的损失, 维护公众的利益。

上一篇:生物质吸附剂下一篇:旱育稀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