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内涵(精选12篇)
发展的内涵 篇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坚持学校内涵发展, 已成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思想共识。在不断的深入探索与实践中,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内涵发展的核心是人,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学生。教师、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 富有个性化能动性和创造性, 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因此, 以教师、学生为本, 在充分理解、尊重的基础上, 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铸就学校人本管理,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管理目标。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校人本的管理思想, 其核心价值目标就是追求促进教师发展, 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校在“打造四商课堂, 培育未来英才”特色办学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 特别是在深入贯彻区教委下发的“小学课堂教学规范建设意见”和落实“沙区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 (试行) ”的过程中, 着重从机制建设、过程管理、多元评价三个方面来构建实施学校人本管理, 收到了一定的实效。
一、以人为本建机制, 人人参与聚合力
常言道: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确立以人为本的机制建设, 树立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我校建立了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年级组和学科教研组,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四级管理机构, 实行分级负责制。我校利用每周一上午行政会议时间开展视导情况汇报, 每个部门把上一周视导的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大家一起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研讨, 寻求对策。这样的分级管理机制, 把管理职责下放到年级组长、学科组长, 和普通教师层面, 特别是明确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作为课堂、学生的直接管理者的责任与权利, 让广大教师不再把管理看成是校长、主任的专责, 较好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同时, 我们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如修订了《育英小学教学管理常规》《四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设“育英讲坛”, 建立“育英小学骨干教师示范课制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制度”和“职初教师合格课制度”等。为了打破“制度就是用来约束教师的”偏见, 我校特地建立了“特色课堂行动研究”, 包括校级干部、中层干部以及市区级骨干教师带头上课、评课的制度,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同真杯”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竞赛。参赛教师展示书法、说课、教学机智应答和才艺表演, 在广大教师的掌声中, 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的教育热情与自我发展的追求。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针对每个教师的发展情况不同, 一是要求学校管理层充分理解和尊重他们, 用人性的关怀去感化, 去引导他们, 实现从对学校管理的抵触向理解转变, 向自觉遵守转变。如近年来, 我校新分配了不少新老师, 有的老师到了学校后, 由于自身家庭生活较为困难, 还要还助学贷款, 常常表现出不安心教学, 对学校管理制度有抵触情绪。学校管理层针对这部分教师谈心, 了解他们的苦恼, 特别是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 解决实际困难,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认识到作为育英人的光荣和使命感, 从而激发自觉遵守学校管理的意识。二是对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 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与引领。我校实施了《青蓝工程制度》, 在每学年之初, 对教师队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引领规划发展目标。通过建立“专家引领名师、骨干教师成长;名师、骨干教师、老教师帮扶青年教师发展”的导生制培养模式, 实现“职初教师入格培养, 青年教师升格培养, 骨干教师风格培养”的工作目标。在师徒的选择过程中, 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科、年级以及师徒年龄特征, 尽量做到让师徒双向选择, 保障兴趣相投, 方便交流与合作。目前我校师徒结对共有27对, 其中, 与入格教师结队有10对, 与青年教师结队有12对, 风格教师与专家结队共有5队。目前学校教师队伍形成了校级骨干教师到区市级骨干教师, 再到区域名师的良好的发展结构。
以人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保障了学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初步体现了“以人为本建机制, 人人参与聚合力”的良好管理效应, 为学校内涵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过程管理重规范, 督导落实有实效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 重视管理规范, 狠抓制度落实, 是我们推进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
上好课必先备好课。加强备课管理是我校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我校开展学科组、年级组集体备课, 教师们分析教材, 整合优秀教学案例, 形成育英小学“四商课堂”实用教学设计。每位老师再根据所教班级学生能力与水平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学校每学期分开学、期中、期末三次对教案、作业和反思进行检查和评比, 并在期末要求教师对所用教案进行再次编辑, 进一步形成优秀教案蓝本。在这样的不断修改与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们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对教案运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当然, 我们鼓励教师在参考教案蓝本的基础上, 亲自动手撰写教案。学校对三年以内的职初教师要求全部用手写教案, 10年以内的教师要求每个单元有一篇手写教案, 以此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规范设计和实施教案的能力。这样的备课制度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教师年年月月抄教案, 一本教案用十年”的情况, 教师从简单重复的抄教案中解脱出来,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关注学生学习上, 放在怎样用好教案上。有位老师感慨地说:“现在我总是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修改教案, 设计作业, 我感到教学更加富有创造性了。”广大教师根据所教班级学生能力情况, 对作业设计进行了分层要求, 制定了全体学生能达标的基础作业, 同时还制定了可选择, 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如根据作业难度的不同设定了一星、二星、三星等, 让每一个孩子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作一定的挑战, 让每一位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收获, 有成功。
加强课堂教学的视导, 是检查并强化“规范”落实的重要手段。我校开展随堂听课, 课后与上课教师交换意见。近年来, 我校要求行政团队每期听课人均达40节以上。学校管理层通过看课堂教学效果、查作业批改情况, 分析考试成绩的质量, 来发现问题, 改进和规范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层深入综合学科, 查规范, 深入校本研究活动, 帮助各学科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确立研究方向。比如, 学校管理层与体育组老师交流, 发现日常教学中孩子们的运动器具、衣物有乱丢乱放的情况, 学校集会中部分学生也出现行动迟缓, 基本队列不整齐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 体育组教师明确了研究方向, 确定了“小学体育课学生规范行为研究”的课题。其它学科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 如科学组在学校的帮助与指导下开展了“小学科学课规范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研究”, 综合实践学科开展了“小学信息技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 英语学科开展了“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策略研究”, 音乐学科开展了“唱会、唱好、会唱”小学唱歌教学策略研究。这些课题都把怎样落实课堂教学规范, 形成学科特色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还鼓励各学科组把研究的问题申报为教师成长课题, 通过教师成长课题带动校本研究。从去年至今我校共申报了12项教师成长课题, 其中综合学科就有4项。通过这些措施, 让我校综合学科在教学与教研上不断规范起来。
三、评价管理求多元以生为本促发展
以学生为本, 开展学业水平评价是我们衡量教学规范与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我们深入学习了区进修学院制定的学科水平测试与评价要求, 并开展了积极的评价实践。
了解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状况是正确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前提。每学期末我校组织学生开展学生问卷调查, 从学科兴趣、是否学完本期教学内容, 是否接受教师教学方式, 获得个人展示或参与小组展示的机会四个主要方面来统计出学生对学科教学的认可度。我们发现学生认可度排列在前的学科依次是科学、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体育。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该学科中学习参与度高, 自主性强。特别是科学课,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 动手实验, 操作性强, 激发了学习兴趣。这就促使其它学科的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那就是如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设计出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把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以此吸引学生爱上你的课, 提高学习水平。
各学科按区“评价要求”制定了育英小学学科学业水平测试表, 对学习态度、学科技能与学科知识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测评。特别是在编制学科技能与学科知识内容上, 我校还组织各学科教师再次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 把握要求, 为较准确测试学生学业水平, 衡量学科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为了客观公正地了解学科教学状况与学生学业水平, 我校行政团队结合沙区学生学业水平抽测的要求, 在每学期期末开展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抽查。我们对每个学科随机抽取70名学生参加现场测试, 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水平, 为下学期调整监控手段, 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比如, 我校学生在连续两年全区体育素质抽查中, 排名均处于全区垫底的水平。教师相互埋怨, 个别教师还有很多的怨气。学校从管理上认真反思, 召集班主任、体育学科组教师研究对策, 认真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学校还利用工会活动、沙龙式闲谈等形式, 搭建起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协调沟通的平台, 形成合力。学校行政深入课堂听课, 从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中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是否达到活动量入手, 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另外, 通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 布置体育家庭作业, 请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孩子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我校把期末体育测查、体育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 纳入三好学生、四好少年、优秀少先队员的评比条件中。体育成绩不合格者, 不得参评。通过以上的措施及导向, 我校学生在上学期全区体育素质抽查中进步明显, 总排名前进了近20名。在刚结束的沙区第32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 我校取得了团体总分甲组第三名的好成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 以生为本, 注重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对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确实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在认真贯彻落实区评价要求的基础上, 我校还针对学生个体差异, 开展针对特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变化的纵向的评价。比如, 每一年的毕业年级, 由于学生面临升学压力, 个别品行和学业成绩滞后的学生, 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学校就思考怎样通过评价去引导, 帮助这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学习, 对待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学校管理层打破了学生评价中的一刀切的标准, 对这部分学生包干到人, 促膝谈心, 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背景, 聆听孩子的烦恼和心声, 特别是从评价的功能出发, 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优点, 让他们和自己比, 强调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点点进步, 重塑学习成长的信心。
为了方便各学科开展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同时又便于学生自评与互评和家长参与过程监控, 学校把每个学科对学生的过程评价集结形成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记录册。在记录册中设计出学生的个人信息页, 记录学生的班级、姓名, 兴趣爱好和学期行动目标;设计学科学习周记录页, 让学生每周对自己学科学习状况进行梳理, 记录自己的得失, 也通过同伴的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设计学生半期和期末小结与家长意见页, 让家长也能参与学生学科学习的监控, 并及时与学科教师反馈意见;设计出期末学科学习水平综合评定页, 体现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最后还在记录册后设计出“我的闪亮时刻”, 用以收藏参与学科实践活动的作品与奖状等。学生过程评价记录, 实行一期一册, 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从实施的结果看, 这种集动态的过程, 多元于一体的评价方式增强了评价的针对性、实效性, 还能帮助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不断增强自信, 塑造健康阳光的自我形象。
四、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实践以人本的管理思想, 迸发了教师、学生的发展活力。但我们仍然有感到困惑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去探索与实践。
一是怎样从注重学生学科知识成绩评价转向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
二是对教师的管理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的, 是不受教师喜欢的!“因强制管理而形成的课堂规范”, 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 如何能做到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 让管理成为教学的实际需要, 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 努力促成行政管理向教师自我管理转变, 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通过实践以人本的管理, 迸发了教师、学生的发展活力。学校课堂的规范管理、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的落实, 不断促进学校教育工作从规范走向优质。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 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为学校内涵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发展的内涵 篇2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
十七大指出——
第一要义是:
发
展
核
心
是:
以
人
为
本
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
统
筹
兼
顾
1、内涵和要求是一个科学体系
理论上,这一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实践上,这一体系完整地提出了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问题的具体思想、方法和措施。
2、科学发展以坚持第一要义为前提
第一要义就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全面建设小康、推进现代化的实际要求决定的;
坚持第一要义,不能把经济建设孤立起来,要防止唯GDP论。
3、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以人为本是核心的含义:就是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 都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
1.是坚持和实现党的宗旨的要求; 2.是引导各级领导改变重物轻人、重经济轻民生,抛弃唯GDP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
3.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怎样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1、发展为了人民;
2、发展依靠人民;
3、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
4、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的实现
全面就是推进四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
协调就是处理好社会内部的各种的关系。首先,协调是全面 协调:“科学发展的协调要求现代化建设各个环 节、各个方面相 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其次, 协调需要改革。
可持续就是实现永续发展。首先,可持续的总要求是: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 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其次,可持续的任务是: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5、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 首先,要统筹好五大发展(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次,要统筹好四大利益关系(1)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权和利)(2)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4)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再次,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二)认真理解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科学精神和要求 首先应辨证地把握GDP指标:
不盲目否定。我国引进GDP指标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也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大贡献; 不盲目崇拜。GDP作为一个统计手段、统计工具,确实具有不足(不能反映社会成本、增长方式和代价、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等等); 要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完善GDP指标体系。
绿色GDP是指从现行的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
值。(目前山西核算出我国首个省级绿色GDP)基本公式是:
绿色GDP = 现行GDP -(自然资源损耗价值 +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价值 1.新的速度观:必须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速度;局部速度的合理性,取决于全面发展的和谐性。好和快的速度与发展方式和区域功能布局相联系。2.新的社会观:社会是一个活的生命有机体,其生命力存在于社会内部各方面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和谐发展,因而,不能把GDP 孤立起来。
3.新的自然观:人不是简单征服自然,善待自然和地球就是善待自己和民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要服从“人+自然+社会”三者客观运动的规律,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4.新的民本观:强调民生和人权, 揭示了新时期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和思路;5.新的执政观:从以人为核心出发,干部要有新的政绩观,政府要转变逐利型为服务型,党要依靠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推动发展,巩固执政地位;6.新的改革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党的建设等要按照新的发展观深化改革;
7.新的贡献观: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GDP,而且包括对可持续发展或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做的贡献;
8.新的开放观:要提高合作水平,加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政策 法规的对接,增强竞争合作能力。
礼貌教育的内涵与发展探讨 篇3
关键词:礼貌教育;礼貌;内涵
古今中外,民族风俗各不相同,社会形态表现各异,只要是文明的社会,都具备注重礼节、讲究礼貌的文化。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把诚实守信,互相尊重,谦虚恭敬,热情友好,讲究礼貌作为权衡个人内在修养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准,是否讲究礼貌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懂礼节,讲礼貌,行礼仪,普及和深入开展礼貌教育。
一、礼貌的内涵
礼貌的字典解释,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有礼貌、讲礼貌、礼貌待人。[1]礼貌的网络解释,礼貌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2]总体而言,礼貌以谦逊恭敬、尊重友善为核心价值,以言语举止、礼节、礼仪为内容表现,以自我约束为道德修为,充分体现了个人的文明程度、良好教养和优秀道德。如:谦逊恭敬表现为让,一般君子与人接触交往时,总以谦让恭敬的态度表示其的礼敬之情,古云:“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3]、“戒尔远耻辱,恭则近乎礼”[4]。公交车上,碰到老人、小孩或孕妇主动让座,不要拥挤抢座;公共场合,不要随意插队。尊重友善表现为卑己尊人,古云:“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后己”[5]。古代对人们的称谓中就可以体现出这一原则,如令爱、令尊、令堂是对他人的称谓,但对己之子称之为犬子。在双方交往过程中,涉及自己、自己一方的人,或者相关的事物、行为,都要谦虚性,自谦性的词语表示自谦,以自谦或卑下自己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称呼对方、对方一方的人,以及与对方的人相关的事物或行为,则用褒扬性,赞美性词语,以表对对方的尊重。言谈举止表现为温文儒雅。举止仪容是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人相见时要注重衣装干净整齐,在特定的场合下,还要穿特制的服装,比如:航空小姐、警察、医生、护士、国家公务员等工作人员必须统一着装;交谈语言要注意恭谦温和,言语要文雅,尤其是在官场、公共场合、与知识分子之间特别讲究这点。礼节、礼仪举止要含蓄而不放任,温和而不狂热。比如:接待女性时,异性不宜过分热情,容易产生误会。自我约束表现为克己,古云:“克己复礼”[6]、“克己为人”[7]。
礼貌的英文单词为Polite。Polite解释为“有禮貌的;客气的;文雅的;优雅的”。[8]以Polit-为词根的英文单词有Politic、Political、Politician、Politicize、Politick、Politics、Polity,在西方社会,礼貌一词的本意与政治相关。“17世纪初期出现一个地方:巴黎沙龙。强调要改变当时的社会文化。女人们厌烦了男人们的粗鲁无礼,她们要改变规则,她们可不提倡男人们拿着剑去外面一决高下,鼓励把争议带到豪华的起居室,通过语言交流来解决争议。虽然有的话可能会尖锐过激,但至少不会有致命的后果。这些创新之举也融进了路易十四早期的凡尔赛宫中生活,最终发展到外交场合,协商来解决争端远比上战场好得多”。[9]我国古代礼貌与政治同样相关。古云:“元礼首议太真、国忠辈,近乎一言兴邦,宜得此语”[10]、“周,隋之季,忠臣结舌,一言丧邦,谅足深诫”[11]、“治国不以礼,犹无耙而耕”[12]。甚至作为古代维护政治秩序的伦理道德规范,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13]。
二、礼貌教育的内涵与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央领导同志大力提倡开展仪表、语言、行为美的礼貌教育,逐步推广,被称为“五讲四美三热爱”。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礼貌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礼貌教育包括健全现代礼貌教育的内容、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纳入到国民教育范畴等方面内容。现代的礼貌教育体现了时代性、世界性相结合的要求。既要了解西方礼仪文化,如:西餐礼仪、宴会礼仪、外交礼仪等;又要抛弃落后于时代发展和要求的繁文缛节,保留普遍意义上的礼貌、礼节和礼仪习惯,吸纳有积极意义的待人之道。如:保留孝、仁、诚、义等;礼貌教育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整个社会上一切人的行为包含于其中,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和自觉遵守的国民教育内容之一。如:常说谢谢、对不起、你好、请、您等礼貌用语;不讲粗话、脏话、不冷嘲热讽、不要大声喧哗;服装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坐有坐姿,站有站姿等。
三、礼貌教育的基本特点
1.传承性
古代,礼教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促使其逐渐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使中华礼文化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朝着实用、便捷、文明的方向发展。现代,中华民族修礼、习礼、崇礼的传统美德仍然深深融入思想意识中,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被传播,不断被继承下来,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言行,沿用至今。现今,使得国人和世人津津乐道的各家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等。“儒家学派中‘仁义,关于人的德性,强调仁和义,特别是‘仁;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14]节假日,互送祝福问候,表示牵挂;传统佳节,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欣然接受并给予压岁钱;朋友邀请,按时参加,并送上礼物;出门在外,向家人报平安,以免担心等。
2.发展性
从哲学的角度,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当然礼貌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本质上,礼貌教育作为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必需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各种活动中所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封建时期,人们所崇尚的“三从四德”,适应父权制,采取“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对女性要求及其严格,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解放女性思想,提倡“男女平等”,打破了原有的封建礼教统治格局,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礼貌教育全新格局。其二,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进步,以及众多社交活动新问题,新特点的浮现,就要求礼貌教育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就要与西方礼貌文化特色相结合。如:有些企业座右铭为“顾客就是上帝”; 不要随意问及女性的年龄、收入、婚否等个人私事;提倡“女士优先”、“绅士风度”等。
3. 差异性
礼貌教育作为培养人们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特定活动形式,受到时间、地点等各种条件的制约。礼貌教育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差异,主要表现为民族差异性,不同民族的礼俗多姿多彩,各不相同。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生活地域不同,气候条件各有差异,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对于礼貌的理解和表达也各有不同。如:汉族打招呼的方式是握手;塔吉克族在播种节有泼水的习俗,如果有客人来访,向客人身上泼水越多,越表示对客人尊敬;藏民打招呼的方式是点头吐舌,受礼者则点头微笑;白族人碰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让道;俄罗斯人对不相识的人在人不多地方习惯性地打招呼问好。
4.文明性
文明的宗旨是要体现尊重,包括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自然地,有机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体现着个人乃至国家的文明素养。古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5]尊重他人的喜好,性格和选择。对个人而言,很难想象一个喜欢指手画脚,尖酸刻薄的人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受到他人的欢迎,更谈不上文明的行为。对国家而言,尊重民风民俗、尊重民族感情是文明性的最大体现。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772页.
[2]邹金宏,礼仪,1998年版.
[3]戴德,戴圣(编者),礼记,西汉.
[4]范质,诫儿侄八百字,唐.
[5]范质,诫儿侄八百字,唐.
[6]论语,颜渊.
[7]萧枫(主编),中华道德修养故事经典,辽海出版社,2007年版.
[8]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简化汉字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63页.
[9]王贤平译,礼貌的力量,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94页.
[10]许顗,许彦周诗话,宋.
[11]旧唐书·孙伏伽传.
[12]礼运,礼记中的一篇.
[13]论语·颜渊.
[14]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7页.
发展的内涵 篇4
保亭教育积贫积弱, 内涵发展迫在眉睫。近两年来, 保亭着力革新教育发展的落后元素, 创建新的管理文化, 研制实施了综合配套改革的“九项工程”, 全方位系统推进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初步打开了保亭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措施分为四大板块:有效研修, 有效教学, 有效管理, 有效评价, 共有九项系列基础工程。其要旨为全面唤醒并实施管理文化的改良, 直至重构。
一、培育新的行为文化, 推进师生行为规范和文明素养建设, 抓教师职业道德和作风整顿, 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改善“人”的面貌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人”的德性因素第一, 知识与分数在此。要促使学生的全面进步, 必先有教师德能的提升, 其中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居首位。保亭教育先抓教师作风和学生规范, 从短板中补缺, 从薄弱处攻难, 其“九项工程”中的“师生行为规范、文明素养建设工程”, 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学生行为规范建设, 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 治理其“懒散庸”现象, 提振全县教育系统的工作状态,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素养,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保亭制定印发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行为规范“十不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小学及幼儿园行为规范“十不准”》, 深入开展整治“庸懒散”专项活动, 2011年秋季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整肃风纪, 加强职业操守”主题教育大讨论, 与全县2000多名教职工签订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遵守行为规范、提高职业素养承诺书》, 印发了2万多份《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整肃风纪加强师生行为规范管理致全县中小学生家长的公开信》, 邀请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协助加强学校的监督和管理;印发了《关于重申教职工在校坐班管理规定的通知》, 加强了教师坐班的管理, 实现了教师坐班的常规化。为促进教师队伍作风好转, 增强教师服务意识, 2012年秋季全县开展了为期1个多月的“千名教师齐家访”活动, 全县所有中小学校1607名教师参加家访活动, 专任教师参访率达95%。为正风肃纪, 切实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 2013年5月, 县教育局再次出台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整治工作方案》, 整治工作为期2个月, 从强化学习、专题讨论、开门评议、公开承诺、自查剖析、常规管理等多方面, 以明确可行措施, 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师德师风集中整治工作, 掀起了新一轮的正风肃纪集中整治热潮。
目前, 全县教育系统员工敬业意识、工作状态、工作面貌有了新变化, 工作作风有了良好转变, 学校服务能力较以前上了台阶。
在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方面, 县教育局出台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十条》, 对学生的仪表、着装、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习惯的养成进行了要求和规范, 并向全县2万多位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 要求家长敦促孩子执行;引进并在全县学校推广“学雅规、立雅标, 练雅行、正雅态、扬雅风、颂雅德”系列雅行教育活动, 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 全县各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二、重构环境文化, 创建文明卫生校园, 培育校园文化, 引导学校致力精神追求
县教育局出台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星级文明校园评比办法》, 从“行为规范养成”、“文化建设”、“卫生建设”3个系列近100个子项目入手, 开展了“文明卫生星级校园”创建活动, 努力提高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 组织召开了养成教育、创建文明校园现场交流会, 各学校广泛开展了以“讲文明、讲卫生”、“小手拉大手, 文明我先行”为主题的创建活动, 掀起了大力整治校园环境卫生的热潮, 初步营造了校园文化氛围。2012年, 经先后三轮全面的督导检查评估, 评定出全县文明卫生四星级学校4所、三星级学校8所, 约占全县有完整建制学校的三分之一, 为所有学校树立了榜样。一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富有特色和实效, 如新星慈航小学, 全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成系统有特色, 教研文化主题是“博、实”, 礼仪文化主题是“礼、雅”, 宿舍文化主题是“和、爱”, 教室文化主题是“活、乐”, 走廊文化主题是“趣、洁”, 食堂文化主题是“俭、让”, 搭建了师生的精神家园。
三、改造教研文化和教学文化, 全区域地毯式实施校本教研、有效教学, 扭转教学质量长期徘徊不前的困境
一是完善了县级教育研训机构的建设, 使之从全省最落后的格局一举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11年10月, 该县成立了县教育研训中心, 配备编制45人, 并一次性配齐配足了中小学所有学科教研员 (共23人) 和所有乡镇中心学校专职教研员 (每所中心校3人, 共45人) , 保证学科教研经费, 将全县教研和培训经费下拨到乡镇教学点和村小, 使全县研训机构的建设一下子位列省内市县的前列, 受到省教育厅、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多次好评。
二是突出重点, 将网络教研和校本研修工作作为专业发展主阵地, 列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中, 使教师研训工作有了质的进步。从县研训中心到各学校、学科, 都建立了自己教研网页, 全县中小学学校博客建立率达100%, 各学校内学科组博客普及率83.5%, 全县专任教师个人博客普及率100%, 县研训中心、各学校通过建立的网页和博客积极组织开展县级、校际在线研讨活动, 踊跃参加全省性学科在线研讨活动。全县各学校的自主研修、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师徒结对、课题研究等校本研修活动也逐步常态化, 有效地推动了教师的自主学习和专业成长。教育局还首次派出全县乡村小学教学点全体科任教师赴武汉培训, 总计派出127人;派出全县乡村小学教师约100人赴湖南长沙培训, 这在全省各市县中也不多见。教育局每年都组织一次全县所有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考试工作, 使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了规范化轨道。
三是着眼课堂效益的提高, 第一次全系统全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在全县推广“高效课堂基本范式”, 实施有效教学。主要作法是行政主导、培训引领, 专人负责、专人落实, 点面结合、攻克难点, 立体引领、多元交流, 加强督导, 评比巩固。现在, 全县从学校到片区, 从乡镇到县城, 从普通老师、教导主任到校长, 都在积极实施“高效课堂”。该县还连年举行全县中小学校教导主任赛课和校长赛课活动, 每学期对全县各中小学进行不少于2次高效课堂督导评估, 评估成绩的10%计入学校年度考核。该县大面积实施“高效课堂”的初步经验与成效得到了省内外各级研训机构的重视, 并被《海南日报》用近3/4版面的特大篇幅进行专题报道。
目前, 全县研训工作已走入全省“四强”, 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尤其是课堂教学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教师参加全国、全省性专业比武, 获奖人数及获奖层次, 为全县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种提升直接促进了全县每年中考、高考成绩的节节攀升。2012年, 该县中考、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2013年, 全县高考录取一本和二本上线率较2012年又分别提升了40%和30%多,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四、扩大特色文化, 抓办学特点、亮点建设, 狠抓精细化管理, 提升管理效益
两年来, 县教育局在全县大力推行精细化高效管理, 推行学校特点、亮点建设, 特色化办学, 努力改变保亭教育管理水平落后的格局。
一是在全县学校推行办学特点、亮点建设, 打造学校个性。通过规划, 目前全县全部有财政建制的26所学校均实施了初步的个性化办学特点建设, 其中以黎族苗族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学校5所, 学农技能培养主题2所、校本课程开发主题5所、德育行为养成主题8所、文化校园创建主题6所。如保亭思源实验学校的黎族苗族歌舞教学、新星中学的黎族织锦学习、八村学校的学农基地的建设与劳动技能的培养、毛感中心校偏远山区小学的艺术教育、六弓中心校的经典诵读等, 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是立规立章, 理顺各项管理关系, 优化管理团队, 理清并夯实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 对学校各项工作提出了精细、高效管理的要求, 并制定了详细的量化考评细则, 每个学期至少对学校进行一次检查考评。两年来共举办了3届保亭中小学校长学校精细化管理论坛, 着力提升中小学校管理人员精细化管理水平。目前, 该县中小学校初具细致、规范、严格的管理态势, 办学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五、开启交流文化, 大规模地引进智力资源, 紧密对接优质教育元素, 改变内力不够、封闭办学的格局
近两年来, 保亭大力引进教育发达地区的优质资源来该县帮扶, 夯实该县教育基础, 打开了该县教育资源引进的新局面。
2012年2月, 策划引进了海口25位中小学骨干教师到24所乡镇中小学挂职, 任常务副校长一年, 进行对口支教, 是近年来海南省内最大规模的教育教扶项目, 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2年5月, 海口寰岛小学与保亭慈航小学签约帮扶两年, 从教学管理、学生常规管理、教研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慈航小学驻点帮扶, 使该校在短期内发生了明显变化。
2012年6月, 在省委李宪生副书记的关怀引荐下,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与保亭签订了3年的义务帮扶协议, 武汉方已派出管理人员到该县什玲小学任职, 并捐资400万进行校园建设。帮扶工作开展以来, 该县先后派出了160人次前往武汉跟班学习三个月或短期培训。2013年8月,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意出资700万元在保亭县共建一所标准化初级中学。
2012年夏季, 通过教育厅公开招考平台, 首次从湖北、山东、河南等国内教育发达地区批量引进外省市籍的管理干部5人, 充实到了该县学校的管理层, 改变了该县人才外流、却没有外省干部调入的历史。
2012年11月, 经主动要求、积极运作, 保亭成为了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5个农村帮扶基地之一的县市, 保亭是海南省唯一一个,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派遣全国一流的专家团来到保亭帮扶2年, 首期活动已圆满结束。
此外, 还引进了天津市北辰区教育局对口该县新民学校的教育帮扶;先后邀请和接待了来自深圳、北京的教育帮扶机构的各项专业支持活动;邀请了魏书生、吴甡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为全县教师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2012-2013年, 是目前为止保亭教育历史上智力资源引进力度最大的时期。封闭、固化、沉寂的教育交流局面被彻底打破。这种资源的大规模引进, 活跃了该县的教育交流, 打开了管理人员和普通教师的视野, 为提高该县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良好动力。
六、激活竞争文化, 盘活竞争格局, 对人事、学校实行竞争性管理和等级化评估, 破解长期以来办学活力不够的僵局
一是破除传统的以及格率、差生率、优秀率等手段监控学生学业水平的思维与方法, 个性化实施义务教育学生学业水平监测。采取了单一学校在一定时段自主进步程度的监控办法, 即自主比较, 依自进步 (退步) 幅度确定相应的得分, 达到对学校办学效益的有效监控。
二是以绩效工资实施为契机, 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 个性化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绩效考核。从校长、专任教师、班主任、教辅工勤人员四个层面分项考核。其中校长考核结果由三方面构成:学校教职工民主测评占10%;教育局干部民主测评占20%, 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结果占70%。其他人员实行层级化考核。
三是对学校实行层级化管理, 个性化实施学校办学水平等级评估, 激发办学活力。将各校实施“九项工程”的结果实行综合核算, 依总结果将学校划定为不同等级。评定时, 将当年度各校总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 按比例确定不同等级学校的数量, 评估结果与校长和教职工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挂钩。校长个人奖励性绩效工资最高的10733元, 最低的9409元;教职工个人奖励性绩效工资最高的8630元, 最低5146元。
近两年来, 通过管理文化改良和重构, 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辛苦努力, 保亭教育发生了良好的变化。2011年, 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系统的各项考核, 只有1个项目获奖, 2012年底则有6个项目获奖, 县教育局领导班子被县委评为“好班子”。2012年、2013年高考中考连续实现历史性跨越。2013年5月, 省教育厅在该县召开全省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 是保亭教育史上的首次。2011年3月, 省委巡视组在保亭巡视时, 对全县教育工作提出了批评意见;而2012年12月25日, 省委巡视组再次巡视3个月后, 在全县干部大会上则对保亭教育工作的整改给予了肯定和好评。
发展的内涵 篇5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型教学”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热门课题,然而许多教师却不知如何着手。导致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具有高职特色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因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来源,一是原在普通中、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二是具有高等文化程度在经济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并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三是高校分配来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要么缺乏职业技能和经验,要么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含义特点入手,阐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双师型”教师,进而论述如何加强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
一、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要弄清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我们首先还得从“专业”和“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这几个基本概念入手。这里所谈的专业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所谓专业,从职业的角度上讲是具有高度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所以称为专门职业,英文为Profession,是相对普通职业而言的。关于什么是专门职业?Liberman有关专门职业的描述常常被人们所引用,一共有八条标准;①提供一种独特的确定的和必要的社会服务;②高度智慧的应用重于体能技术;③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④从事者无论个人和团体都具有广泛的自主权;⑤在专业自主权的范围内可直接负起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责任;⑥服务的动机甚于经济的动机;⑦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⑧从业人员遵守明确的伦理信条。除了Liberman外,还有许多学者对专门职业的含义做出了界定,如Hoy和Miskel指出,专业化的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长期训练所获得的技术能力;②坚持专业规范,公正无私地为当事人服务;③作专业决定时的自主权;④充分考虑同行的意见;⑤依照专门标准进行自我管理。可见,判断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有内部和外部标准。内部标准指职业实践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自律性;外部标准指执业和从业人员的自主权和社会地位,两种标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尽管教师职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教师专业化,明确的提出并有组织的实施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一度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面对经济和社会的危机,美国各界对教育提出了种种指责,认为美国的教育质量呈下滑的趋势,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1986年,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教育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工作组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霍姆斯小组发表了《明天的教师》这两份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在教学专业化影响下,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发展成为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自此,“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了各国教育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学工作视为“专业工作”,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视为“发展中的个体”,视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强调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其次强调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层次与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发展。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美国舒尔曼(Shulman)认为教师必备的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内涵:①学科内容知识;②一般教学法知识,特指教师经营管理方面的一般性原理与策略,超越于特定的学科之内;③课程知识,特指对整体课程结构的理解;④学科教学法知识;⑤有关学生以及学生特征的知识;⑥教育环境脉络的知识;⑦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以及其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另一教育家Calderhead(l988)认为,教师应具备下列知识:①有关自我的知识;②有关学科的知识;③有关学童的知识;④有关课程的知识;⑤有关教学的知识;⑥后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⑦有关学习如何的概念取向;⑧实务(实践)知识。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除了具有上述作为教师这一专业职业的基本内涵之外,还应具有作为高职教师这一专业的特殊内涵:①熟悉职业、热爱职教的专业精神;②进行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③进行职业指导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对符合上述标准的教师发放职教教师资格证,实行严格职业准入制度,才能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国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要求是严格的,比如在德国,高职教师除了要有博士学位外,还必须有5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包括有3年以上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并且大都有两个职称,即工程师和教师,中等职教的理论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毕业文凭,还要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并到企业实践3—5年才能任教。
二、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现——“双师型”教师
由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比较多,很难记,目前有一个高度精炼的一词:“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现。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教育部职成教司司长黄尧在《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中也指出:“学校可按照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招聘社会上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增加‘双师型’比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但何谓“双师型”教师却众说纷纭。弄清“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
(一)对“双师型”教师的误解
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有一种理解,就是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为判断标准,从形式上强调了“双师型”教师要重实践的特点,但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今天,资格证书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值得怀疑,以此为依据作为判断教师是否是“双师型”亦值得商榷。“双证”即“双师”的认识,在实践中使得教师积极投入考证行列,结果出现教语文的拿会计证、教计算机的拿导游证、教数学的拿推销员证、行政人员也拿个保险代理资格证,为拿证而拿证,甚至出现以钱买证等现象,证书多多,束之高阁,这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
有人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技师”,这突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了共性,但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区别。从工作对象看:技师或工程师,面对的是物;“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从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技师或工程师在生产活动中占决定地位,起决定作用;“双师型”教师在“生产”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外部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能力看,技师和工程师需知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并能实际操作,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但熟悉操作过程,而且要精通其原理,并能组织学生学会。即“双师型”教师不仅“会做”,还需“会教”、“会导”、“会思考”。
还有的学校干脆把从社会招聘、从企业单位引进的教师就直接归入“双师型”教师行列。更是给人一种错误的信号:“双师型”教师只要在企业干过或到企业挂职锻炼过就可以。这种做法强调了高职教师具有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忽视了高职教师作为教师应具有的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特指对整体课程结构的理解);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职教学生以及学生特征的知识;教育环境脉络的知识等。
(二)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条件
“双师型”教师主要从事高职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师中的特殊部分,对其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双师型”教师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并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因此,“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
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即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经济素养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为丰厚的经济常识,熟悉并深刻领会“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经济理论,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等经济观念,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办学办事,并善于将经济常识、规律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双师型”教师还要有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要进行校园内的交往与协调,又要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双师型”教师的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其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尤显重要。“双师型”教师,在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做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并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行业职业界日新月异,这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求。“双师型”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双师型”教师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即从“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入手,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政策支持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持,其中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政策需要加速完善,形成有特色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因为合理科学的评价制度一向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否则就很难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难使培训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阻碍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大都沿袭普通高校的“惯例”,看重的是教师的学历与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以此来要求高等职业学校教师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普通高教与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不尽相同,实际工作相差甚远,可比性不足,如不区别对待,我们的人事政策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会发生矛盾,致使高职教师为评职称而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另写一套“论文”,另搞一套教学“业绩”,而偏离我们高职教师自身应有的专业发展轨道。这不仅给专家评委带来困难,而且造成教育资源和教师精力的无谓浪费,增加学校和高职教师的负担,出现不公平竞争,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是从普通院校转制而来或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大多对行业职业的了解不够,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可职称评定并没有实践操作与指导能力这一块,所以现在大多数教师的继续教育还是选择“唯学历”、“唯学科”的“双唯教育”,而不太注重旨在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这已成为高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的瓶颈。
因此,我国的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这方面,英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强调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等地位。英国政府力图排除依然存在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间地位不平等的障碍,使学术资格和职业资格得到同等承认。为此英国政府拟建立一个新的普通文凭和高级文凭体系;二是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建立新的职业资格体系。英国政府在1986年l0月成立了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该委员会配置有考试评估机构,主持考试的专业机构、其他标准制定机构及确定职业能力的机构,推行国家职业资格。美国为此
成立了全国职教业务标准委员会,制定了教师所应达到的标准,包括知识、技能和达到这一标准的途径,从而提高教师工作的专门职业地位。
(二)经费保证
经费短缺是目前制约高职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普通高等教育比,高职教育起步晚,基础设施差,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与要求相差甚远,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选拔,影响了高职的办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政策支持,还需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加速“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有了希望。比如,针对目前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从业的行业实践操作能力,许多人不是没有想过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去进行挂职锻炼一段时间,但外出锻炼老师的工作量怎么算,费用问题怎么解决,一直是困扰着学校教师和领导的一个问题。虽然国家明确规定,职业大学生均经费标准至少不应低于高等专科学校标准,但实际上离国家规定的标准相差太远,得不到落实。尤其是近些年,高职教育的扩张,许多学校的大量经费都用在学校基建等硬件设施上,学校的师资培养等软件经费的投入更是得不到保障。
德国为维护和保障“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以较大的经费投入促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做法是可取的。“双元制”模式职业教育经费85%来源于企业,15%由州政府列支。1997年巴伐利亚州财政总收入为614.9亿马克,教育、科研支出194.4亿马克,占总收人的1/3。这其中100亿马克为工资,94.4亿马克为设备、基建、学生交通、教材等费用。对学生免收一切学杂费。另外,为支持培训,德国对失业人员每人每年补贴最低生活费1.5至2万马克。如失业者参加培训再由劳动局按每学时拨给补贴费7至12马克,一年约1.5至2万马克。
因此,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靠政府行为,通过出台设立专项基金,专项补助和职教经费统筹等等措施,逐步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在多渠道、多途径增强办学活力,增加创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的联合、合作办学,为多渠道筹集资金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在办出特色、办出精品上多下工夫。
(三)模式多元
高职院校可以对现有的专业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1.外出学习模式
外出学习的形式和类型应该是多样化的,包括接受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包括短期学习和中长期学习。学历教育主要是获取所教学科的硕士、博士等学位的学习,这对提升整个学校的品位和层次,了解该职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和前沿问题是有助益的。但也不能脱离教学实际一味追求高学历教育的学习,要区分轻重缓急,结合职教教师最为欠缺的“实践技能的不足”,多组织一些旨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非学历的学习和培训。比如分批、分阶段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到力、出特色的兄弟院校参观考察,与国内外友好学校的专业教师交流。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也可有计划地派专业教师到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接受实训锻炼,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
2.校本培训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扩招,每个教师的教学任务都较重,再加上学校经费紧缺等多种原因,外出学习的人员和时间都会受到限制,而校本培训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该模式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且颇受欢迎的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校本培训模式可以结合本校教师的实际,根据教师来源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我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源
很广,既有高等院校分配而来的,也有从相关单位调入的,还有直接从企事业单位请来的,他们的来源不同,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拥有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活动研究的能力,却相应缺乏职业实践能力;从企事业单位调入或高职院校毕业的教师拥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却缺乏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因此校本培训能针对上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于前者,我们可拼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师、工程师到本校来做兼职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和他们接成“师徒关系”,也可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从后一种教师中挑选优秀的人员对他们进行指导,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于后一种教师,我们可以聘请对职业教育教学有较深研究的教授、学者对他们进行系列讲座,也可挑选前一类优秀的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加强相互了解和沟通。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展开校本培训,不仅可以节省培训成本,还有利于加强教师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相互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自我更新专业发展模式
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校本培训都是一种外在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对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需建立在教师自主、主动的发展基础之上。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使自己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紧迫感,使命感,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对于缺乏职业实践能力的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证机会,取得自己所教专业的各种证书,也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各种机会主动联系,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寒暑假)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去挂职锻炼。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加强自我锻炼与提高。对于缺乏教育理论与经验的教师可以自主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教师我们切忌成为机械的“教书匠”,而应成为反思型实践者。我们要学会反思的技能与技巧,并养成反思的习惯,不断地总结、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指导的各个环节,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目前我们要明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教学型学校,以教学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师就是单纯的教书匠。要提升高职教师的声誉,就必须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这里的研究者主要是指研究自己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使产学研结合。
能力本位:职教发展的最大内涵 篇6
而眼下却有一种倾向认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过度了,挤兑和弱化了文化性、人文性,要向文化素质培养回归。这是一种模糊职业教育本质、弱化和冲击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倾向。首先,所谓职业性过度的问题,完全是一个虚构的命题。真实而普遍的情形是,学生的技能训练还很不充分。职业技能培养还有很大差距,学生就业的本钱和底气还很贫弱,就业质量也并不高。所以真实的结论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不是过度,而是还很缺位不及。其次,从李强硕士的经历看,学科性、文化性、学术性永远无法替代技能性,文化性再高也不能自动转化为技能,还是要“回炉”学习。第三,技术技能有止境吗?答案是否定的。它永远是一个开放的、向上的、无限提高的过程,永远不可能过度。
技能为本、能力如天,永远是职业教育颠扑不破的铁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内涵,必须永远敬畏坚守,任何怀疑、弱化甚至背离的思想和行为,都会把职业教育引入发展的“陷阱”和“折腾”的歧途。
对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考 篇7
一、论坛讲堂专家报告:经历“地震”
1. 庄浪县教育改 革与发展 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聚焦内涵发展,持续推进改革,促进优质均衡。西北师大教育学院李瑾瑜院长 《从“管学校 ”走向“办教育”———关于学校内涵发展》、 浙江衢州市第二中学原校长徐建平先生《管好事情与管好心情》、兰州五中校长张忠苍《以爱育人 ,以文化人———关于学校文化建设》、兰州市五泉小学校长王丰《扬泉水精神,创润智教育,打造学校发展的新名片———学校特色创建的理念与策略》。聆听四位知名专家的精彩报告, 分论坛各层次校长的热烈讨论,可以说,论坛是一次学校的交流, 是一场教育思想的碰撞。论坛给我们带来的是启迪和激情,是思考和远望。
2. 庄浪县高中 “名师讲堂”暨 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活动主题是:聚焦课堂教学,传播先进理念,拓宽教学视野,提升专业素养。邀请湖北省襄樊市田家炳中学数学教师高慧明、西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教师许彩霞、浙江瑞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金锦发、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一中英语高级教师刘洋四位全国一线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展示,通过同台献课、说课评课、专题讲座、传播名师课改中的先进经验和课堂高效的教学模式, 让本县观摩的教师切受感受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3. 甘肃省2013年普通高 中新课程实验校长论坛。论坛主题是:共谋教育发展,同筑友谊桥梁。省教育厅王嘉毅厅长讲话,兰州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王乘致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施晓光《反思与重塑:“新课改”视域下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兰大附中校长王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寻求提高高考绩效的新途径》两场专题报告,理论前瞻,开启视野,受益匪浅。尤其对兰大附中的参观进一步体会到学校并不在于大,占地33亩的校园规模,在推动高中特色多样、优质发展及科技教育创新改革方面仍然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这对我们学校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4. 全市普通 高中教育 质量工作 会议。会议先安排观摩了灵台县四所中小学校,校校有特色,校校有亮点,校校有学习借鉴、为我所用的经验。灵台县小学、初中课改的扎实推进,支撑了高中课改的顺利开展,推动了高中质量的提升。灵台县教育发展的喜人景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推广借鉴。大会之后的第二天上午,听取了省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省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白春永先生题为《开放办学,内涵发展———创建优秀学校的思考》和西北师大附中王文槐副校长题为《卓越从这里起飞》的专题报告,我敬佩专家的丰厚学养,更为他们的教育精神所感动, 白校长72岁高龄,两个半小时的报告,身教重于言教,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二、多层次考察学习:为之心动
对市内5所重点学校的参观学习,收获不小,感慨良多。
华亭县倾全县财力,利用两年时间,将华亭一中整校搬迁, 在西华建成占地230亩 ,投资2.4亿元 ,功能齐全 ,设施一流,配套齐备,功能分区科学合理的具有现代教育气息的标准化高中。2013年春季交付使用,整校迁入新校址。华亭一中2013年高考重本上线230多人 ,二本以上上线突破600人大关, 摘取全市理科第一名的骄人佳绩,发展势头良好。新课程实施和新高考已初见成效,备战2014年的高考师生誓词赫然张贴在教学大楼面墙上。高三月考成绩醒目公布,高三学生没有星期六,只有星期日的概念。
华亭一中纯粹是一所华亭大学。各功能室配备齐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和地理 两个情境 活动室让 人耳目一新。 地理演示室有60座桌凳,教室正面是交互式电子白板, 后面是中国地形和世界地形模型立体挂图, 采取声光电控制, 管理教师为我们演示讲解了东北河流三大水系和成昆铁路线的有关地理人文知识。各类地球仪和地理实物模具直观生动。教室屋顶安装有四季星空图和不同季节星座的构成,让人置身这样的环境中真正体会到上可知天文,下可识地理。
泾川一中投资800万元建成高标准塑胶体育场。看台、跑道、足球场、沙坑、铅球场地一应俱全,投资30万元建成小型室内体育馆,羽毛球、乒乓球和室内训练基本正常开展。
静宁一中投资5000万元建成省内中学一流体育馆。“更高、更快、更强”昭示静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正值静宁一中为纪念校庆日而准备的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节目彩排,各班在体育馆不同功能教室紧锣密鼓地准备献礼节目。
其给人的突出感受是:一是学生综合文明素质程度明显提高,让人刮目相看。学生见客人、来宾、老师鞠躬致意问好, 学生的校服大约是一套80元的运动装,青春活泼,充满生气。二是高一学生都要学唱、会唱静宁一中校歌,爱校尊师教育从入校进门开始养成。三是校园文化氛围的浓厚。静宁一中有三样东西是其他学校所没有, 而静宁一中独有的:一是文庙古建筑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体育馆全省独一无二;三是质量绝对优势,已经成为静宁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
平凉一中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让人进一步体会到这所百年老校的厚重实力,办学与时俱进的“高度”“长度”和“宽度”是全市内涵发展的样板。
灵台一中让人感到: 一是浓厚的高考宣传氛围,标语气势夺人,成绩榜示内容全面丰富;二是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三是学生宿舍整洁、餐厅饭菜种类齐全,服务至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四是入校即学,入室即静在这所学校不是仅仅停留在墙壁励志语和一般性口号上,而是真正滋润在学生的心田,化作现实的求学上进行动。
三、心动不如行动:该做什么
1. 高标准编 制学校建设 发展规划。 全县四大班子联席会议上县委陈书记提出加快县一中建设和发展步伐。教育局围绕建设教育强县的目标,高标准编制县一中建设发展规划, 逐年实施改扩建工程,不断提高县一中的办学水平和层次。主管领导多次亲临实地现场指导、协调、解决学校西扩征地进展事宜。充分体现本届县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我校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战略眼光。
教育局抢抓机遇,不失时机地指导学校考察联系设计单位,研究制定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方案。目前, 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的《庄浪一中校园规划》已完成平面图、鸟瞰图和单体设计图,学校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美观。
2. 提质增效 , 争先进位 , 高考无退 路。备战2014年的高考是一场保卫战 ,攻坚战。艰难时期 ,关键年份,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精神,咬紧牙关,背水一战。为此,学校成立了高考备考领导小组,实行“三包三定”:包班级、包学科、包学生;定任务、定目标、定措施。广泛动员高三师生,积极营造高考氛围,用高考师生誓词点燃激情,开发潜能,全力以赴,直到成功。
发展的内涵 篇8
一一、明确遵循幼儿成长规律的发展关键期
幼儿的发展, 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 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 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这一理论提示我们,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必须尊重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尊重幼儿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水平, 还要尊重每个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 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特点制定不同时期的教育目标。
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 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所谓关键性的年龄阶段, 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 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即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三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中, 有两个年龄阶段是处在学前期 (2~3岁和6~7岁) 。研究表明, 学龄前孩子在言语、思维、行为等方面发展中, 表现出了明显的质变。
例如, 2至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4至5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 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和数学概念发展的转折点。再如, 3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又如, 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人具备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研究、重视这些关键期, 就是为了抓住对孩子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
为此, 幼儿园要组织全体幼儿教师、小学要组织低年级教师定期学习幼儿教育学段的理论知识体系, 了解幼儿教育学段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可进行双向互动, 互访课堂、互动教研, 共同探讨缩小差异的办法。例如, 低年级教师到幼儿园听课, 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方法、原则及孩子的表现, 还可到幼儿园进行特色课程教学, 既实现小学名优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资源共享, 也可克服幼儿在园期间全部是女教师教学的弊端。幼儿园老师也可到小学了解低年级学生的上课、活动等情况, 知道如何针对学前一年的幼儿进行适应性教育。在学习如何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认识幼儿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重点关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个案。
二二、建立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的幼小衔接导向机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上的连接, 促进儿童顺利实现从学前期向学龄期的过渡, 她是儿童自身发展特点的交替、转化、升华的发展过程, 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幼小衔接的重大意义也使它成为按照教育规律实现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国家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在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认为, 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适应性困难和社会适应性困难两个方面。多年来, 大多数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 较少考虑幼儿身心特点, 盲目模仿小学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突击训练, 导致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 幼儿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另一方面, 幼儿园更多考虑的是为幼儿入学做心理准备, “要当小学生”的愿望每个孩子都有, 但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明显不足, 突出的表现是“会说不会做”。入学前, 小学低年级教师也很少考虑幼儿入学前的学习基础和发展差异, 幼小衔接的严重脱节不仅影响了幼儿的现阶段成长, 也阻碍了幼儿的终身发展。
如何作好幼小衔接工作?我认为必须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导向机制, 让幼儿园教师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充分认清各自的衔接任务。
(一) 幼儿园阶段
衔接工作是一场持久战。从某种意义上说, 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 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上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准备。因此, 从幼儿一入幼儿园, 教师和家长就要着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 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习惯, 使幼儿逐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 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好衔接:
1. 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1) 进一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 生活需要自理, 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因此, 幼儿园教师要让幼儿学习整理书包, 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等, 懂得自我保护, 提高自理能力。利用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 指导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强化幼儿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的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求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因此, 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了解规则, 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管理岗位锻炼自己, 培养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和规则意识、责任感。能够分辨上下课铃声并提前做好课前准备, 自主选择室内外活动, 做到动静交替, 以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2. 思维能力衔接。
初入小学的儿童在读写和数学学习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这主要是对其思维能力培养不够所致。观察力、分析判断力弱, 会影响语文学习中对形近字的辨析、对偏旁部首的归类等;方位知觉、空间知觉差, 会影响汉字和拼音的正确书写;而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小学生系统学习的基础, 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都离不开这一基础。因此, 在幼小衔接期, 要设计各种有助于提升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的活动, 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孩子们的有意注意,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 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3. 兴趣和情感的准备。
入学前的准备不在于学几个汉字或会几道算术题, 重要的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幼儿园教师要认真研究游戏类、故事类、自编自演类、工具类等活动的教育内容及所能产生的教育效果, 在生活中开发各类课程资源, 将幼小衔接的知识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形式传递给孩子, 有效避免产生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比如幼儿生在生活中学算数;利用视频日志记录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 培养他们面对视频讲清自己生活片段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提高孩子的专注程度;开展握笔操活动, 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举行看图书讲故事活动, 鼓励孩子们带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书回园, 利用餐前、餐后、离园前等空闲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 让孩子在心理上减少对学习的畏难情绪。
学前一年幼儿与低年级小学生还可进行双向互动, 定期开展体验日活动、联谊活动, 如到小学与哥哥、姐姐同上课、游戏、做操, 也可以录制一些小学的环境、学生学习生活的专题片给孩子们放映;组织“我向哥哥、姐姐学什么”谈话活动;请一年级的小学生到幼儿园, 介绍入学后的感受和变化等, 激发幼儿向往小学、当小学生的愿望, 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 喜欢小学, 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二) 入学前
1. 对家长进行孩子入学前的心理测验, 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难题主要不是“认知储备”, 而是小学环境、授课方式、同伴师生关系构成的“新秩序”, 以及家长过高的期望和学习的竞争压力给幼儿带来的适应问题。这些问题统称为“心理适应性障碍”, 而解决家长在孩子入学前的心理问题应是解决这一障碍的基础。
幼儿园和小学要联合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的指导, 通过家长心理测验等多种形式确定幼小衔接的指导内容, 设立多元化的指导形式。如举办讲座、现场研讨、家长沙龙、现场观摩、访谈等, 请小学教师针对家长的问题进行零距离交流;请家长走进小学观摩小学生上课, 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请“典型”家长参加沙龙活动, 介绍孩子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的经验做法;向家长全面展现小学学段教育与幼儿园学段教育的共同点和关键区别, 为家长提供开展幼小衔接所需的各种心理辅导和技术支持。
2. 了解孩子学前教育的不同情况, 进行有重点的衔接。
入学前, 小学要根据儿童所处区域的不同 (如城市和农村) , 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的不同 (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 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 等情况, 对学生进行学前学习情况调查。调查形式可有规定动作 (重点考查协调能力、运动技能、感知专注度等) , 也要设置自选动作 (如看图讲一段故事、动手拼摆图形、表演一段小节目等) , 确保科学、准确、公平地了解孩子认知、习惯、自理等方面情况。然后,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 根据不同类型制订应对策略, 有重点地设计衔接课程和适应能力培养内容。
(三) 小学一年级
1. 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小学要使幼小衔接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整合起来。如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要把关于幼小衔接的项目落实, 幼儿园学前的相关教学内容、目标应作为小学一年级教师的培训内容;在创设一年级新生的学习与活动环境时, 更关注营造幼小衔接的氛围;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建立上, 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设定上, 在作息时间的安排上, 都要着力落实幼小衔接的各项要求。
2. 架设幼小心理衔接的桥梁。
学习环境布置要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 在教室装扮、学生课桌摆放、评比栏的设置等方面要注意减轻儿童刚入学的心理压力, 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利用学校网站开设“幼小心理衔接专栏”, 以及家校互动交流博客平台, 为家长遇到的各种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 学校还要努力推进差异性、个性化幼小衔接模式的探索, 设立幼小心理衔接的咨询与辅导机制, 对一些特殊幼儿采取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个性化衔接方式, 确保每一个幼儿都能较好地度过幼小衔接期。
3. 整合课程, 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
整合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与小学一到三年级各门学科重复的内容。幼儿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后, 教师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学前基础, 巩固重复内容, 不再将这些内容作为一年级新授内容, 把节省下的时间用在学生大量阅读、思维拓展、体验教学上。同时, 定期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分类量化评估。
课堂上, 要注意采取游戏、动手操作、观察等学习方法, 设计游戏性、表演性、绘画性作业,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比如教师从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儿歌入手, 除了采用传统儿歌引导儿童学习拼音字母的音、形外, 还可启发儿童自己动脑、动口编儿歌。再比如绘画性作业很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应在孩子学完课文之后, 让他们拿起画笔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课文内容用画笔表达出来,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 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 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4. 建立幼小衔接工作资源库。
从幼儿入园开始, 幼儿园就应为每个幼儿建立幼儿成长档案, 包括在园活动、家园共育等内容。在幼儿园大班幼儿成长档案中增加“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和内容, 注重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运用活动即时评价、阶段小结评价、亲子合作评价等方式, 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这项工作, 能为小学教师了解幼儿成长的普遍规律和个性特点奠定基础, 成为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前期的学情调查, 对于掌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变化, 促进每个儿童有规律、有个性地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要建立幼小衔接工作档案。注意将教师队伍建设、孩子成长档案记录的建立和完善、幼小衔接的工作机制、物资经费等资料的收集和文本归档作为主要的项目, 以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后, 形成幼小衔接的文化特色, 并成为学校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三、实施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保障机制
为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我区教育局努力从组织建设、课程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督导评价等方面做好“幼小衔接”规范性管理, 构建起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保障机制。
(一) 组织建设
成立幼小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 邀请相关专家研究出台《西岗区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幼小衔接活动的三个目标:孩子有入小学的愿望和兴趣, 向往小学的生活, 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活动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 对各类学习活动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倾听习惯、阅读习惯) 、生活能力 (自我服务能力、自我保护能力) , 以及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 为幼儿园和小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 课程管理
区教师进修学校启动“区校联动、幼小结对”的课题研究, 对两个学段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实现有效对接进行研究, 对幼儿园整班进行幼小衔接课程整合先行试点, 以点带面、幼小联动, 逐步研究推进不同幼儿园重组班级的幼小衔接课程设置, 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 实行课程双向互动机制, 即幼小双方都要对衔接阶段所实施的课程进行动态管理, 任何一方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调整时都要得到另一方的回应。
(三) 教师队伍建设
在增加对小学低年级教师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培训, 对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低年级教育特点相关知识培训的基础上, 一是建立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幼儿家长三方联合教研机制, 针对幼小衔接工作中的某些问题共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明确每学期开展“三方联合教研”的主题以及相对应的活动次数、具体时间、参与人员、教研地点, 教研的具体形式 (如现场教研、专题研讨等) 、教研所达成结论的推广与反馈等。二是建立教师交流机制, 确定幼儿园与小学选拔交流人员的方式、交流时间、交流目标等内容, 使幼小教师间的“角色换位体验”成为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行为, 使幼小两个阶段教师之间的交流成为常态。
(四) 资金保障
设立幼小衔接工作专项支持资金, 作好幼小衔接师资配备、教师培训、课程整合、视频日志系统等硬件设施设备的资金保障工作, 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五) 督导评价
将幼小衔接工作列入学校和幼儿园督导考核项目, 以幼小衔接目标为依据, 以知识储备、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核心要素作为评价内容, 对幼儿园进行定期督导。同时建立幼小互评机制,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定期进行相互评价, 规范评价的时间、标准、方式以及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等, 并将其作为一种制度加以落实。对幼儿园和小学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中的典型案例、经验, 及时进行宣传、推广。
教育名言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篇9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显然, 前者指的是教师个体在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自我发展需要等方面的专业成长自觉或自我实现, 后者指的是学校或其他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 以期促使教师达到专业标准和专业成熟。由此可见,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 教师任职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乃至整个社会都负有责任。当我们对教师的工作指指点点、提出这样或那样要求的时候, 应该自问:我们凭什么这样要求教师?为他们的发展我们做过什么?须知, 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言说、行为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当然, 这丝毫不是要推脱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的责任, 毕竟, 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离开了教师个体的自觉这一内因, 其他外因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
1. 教师在课堂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
“知识”“技能”“判断力”中“提高”是这条标准中的核心词汇。教师应当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清楚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 (此为本体性知识) , 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此为条件性知识) , 能运用自身积累的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 (称为实践性知识) 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
教师职业的特点还决定了教师不在于自己拥有多少知识, 而在于能否通过自己的激励、引导、点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表达、交流的欲望, 在于教师和同伴进行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过程中, 通过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批判、整合, 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这需要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一系列的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捕捉、判断、重组学生涌现的各类信息, 排除、处理无效信息, 把有价值的信息、问题纳入教学过程, 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 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 使学生获得超越教师课前预设的发展, 考验着教师的“判断力”和教学智慧, 体现着教师把握教学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平衡的能力。
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判断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远非一步到位的事情, 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凝练、学习、充实、提高。“提高”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 是个与教师自我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的过程。
2. 满足学生需求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程度。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 无论他们现在看起来如何笨拙、荒唐和幼稚, 明天都必将取代今天的我们, 居于今后社会生活的核心。他们处于不断地生长和成长状态, 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他们虽然年幼, 但与成人一样, 不仅有着生存需求、安全需求, 还有着归属及爱的需求、荣誉需求、认知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对美的需求。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样的工作是颇具挑战性的。
一方面,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从会说话开始, 就有无穷无尽的问题。他们在“问”中学习, 在“问”中成长。无疑, 答疑解惑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但绝不仅限于此。优秀的教师不是以把学生教的没有问题为满足, 而是在发动学生讨论、释疑的过程中, 有意通过疑问和破绽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 诱发、驱动并支持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把发现问题连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一并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 以支持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成功。
另一方面,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文化特征、生存境遇、认知水平, 学会用学生的视角、学生的思维来思考, 了解学生的处境、能力、需要, 这样才有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教师一辈子要读的书是学生的脸。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成就学生, 要让学生从教师这里得到温暖, 并学会温暖别人。
从本条标准出发来衡量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不是看教师向上一级名校输送了多少学生, 而是看教师对学生多种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 以及在学生原有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的程度。显然, 专业发展水平越高的教师越有可能满足学生求知、发展的需求, 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程度越高。相较于那种以升学率来评价教师贡献的做法, 它使得身处不同类型、水平学校的教师拥有了在专业发展上同等的话语权, 以及同样的发展自信。
3. 教师对专业团体所做的贡献。
从这一标准来审视教师的专业发展, 迈向较高发展水平的教师不应只是“独善其身”, 还应“兼济天下”。“善其身”指的是教师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和方式, 努力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完善专业技能, 提升专业精神, 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满足学生的需求。“济天下” (指的是教师能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 乐于付出时间、精力, 把自己专业发展的经验、智慧与同伴分享, 帮助同伴共同成长。这需要有“双赢思维”、“分享意识”, 不怕与他人共天下、同精彩。那些只顾自己发展却拒绝帮助同伴的教师, 个人的教学水平再高超, 不能赢得同伴的认可、信任和喝彩, 专业发展的水平也就打了折扣。况且, 一个对他人封闭、保守的教师, 在专业发展的进程中究竟能走多远是令人怀疑的。目前, 有许多老教师在学校内外的传、帮、带活动中, 为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贡献着自己的智慧。虽然, 这意味着他们有被同伴、同行超越的风险, 但也意味着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我的可能。即便有一天终于被超越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 , 实现了超越的教师团队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尊重。
4. 教学工作在教师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曾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颂词。毫无疑问, 今天, 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奉献精神。但是, 教师也是凡人。教师的付出和奉献若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就鲜有可能走得更高更远, 也难更好应对不断成长的学生的挑战。这回报不仅指教师的收入 (它是教师体面生存的经济基础) , 获得的荣誉 (获得者虽是少数, 但体现着对教师群体劳动的尊重) , 更指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不是育人的工具和手段 (那与一台电脑、一瓶化学溶液的价值无二) , 而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没有什么比参与人的生命的健康成长更令人自豪的事。而教师恰是除学生父母以外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当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被满足, 心结被打开, 烦恼被消除, 情感需求被尊重, 而显示出智慧的增长、心情的舒展、生命的活力、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一张送上的贺卡、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杯体贴的热水、一粒润喉的药片, 都是对教师付出的最高奖赏。它让教师体验到被需要的幸福和创造性劳动的快乐, 以及照亮他人的同时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的丰盈感。
在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时, 之所以要强调教学工作在教师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一方面, 教师的职业生命占有教师生命的很大比重, 教师的职业心态、职业感受构成了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 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决定着教师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 教师职业生命中与学生共同度过的时间远超过与家人共处的时间 (睡眠时间除外) , 教师的职业心态、职业情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果我们希望有阳光的学生, 须先造就阳光的教师。
越是那些处于较高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 越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教学工作的挑战, 感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并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浅析煤炭企业科学发展的内涵 篇10
煤炭企业的科学发展不是不发展、慢发展, 不发展没有出路, 慢发展给人让路, 发展不足必然会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生产经营从粗放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必须通过加快发展进而实现率先发展,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势而上, 在挑战中赢得先机。
煤炭企业的科学发展不是乱发展、盲目发展, 发展不当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长久以来, 煤炭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粗放开采、就易避难、重厚弃薄、高产高耗、以物为本、事故频发的基础上, 根本谈不上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后备资源不足、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种涸泽而渔式发展的后果已经开始显现。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野蛮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粗放的发展模式, 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也是煤炭企业永续发展惟一选择。
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煤炭企业的发展内容, 开拓了发展的领域:既要速度快, 也要质量好;既要经济效益, 也要安全效益、环境效益;既要眼前发展, 也要长远持续发展;既要快速发展, 也要规范发展;既要提升物质水平, 也要提高文明层次。煤炭企业要发展, 必须创新举措, 解决好发展“不足”和“不当”的问题, 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煤炭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 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协调, 做到“六个并重”
2.1 重经济效益更重安全效益。
安全发展是煤炭企业科学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最突出体现, “带血”的经济效益不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目前来看, 尽管国家加大了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对中小煤矿整顿、对安全事故惩处的力度,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意识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安全基础并不牢固, 特别是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 部分煤炭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观念并未得到根本转变, 违禁违规违法生产行为屡禁不止, 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要实现科学发展, 煤炭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生产第二”理念, 围绕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着力推进管理精细化、工序程序化、制度系统化和质量标准化,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基层和基础工作。立足提升职工素质, 意识与技能并重, 加强职工安全意识和技能素质培训, 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 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 打造本质安全职工, 为安全生产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立足优化安全环境, 要通过装备换人, 系统减人, 来实现提效保安的目标。推进采掘机械化、运输运转系统简单集约化、监测监控系统自动化, 为生产创造稳定的安全环境。创新安全管理, 要着力探索、构建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以到位的管理保障安全生产。
2.2 着力当前更要着眼长远。
科学发展就要永续发展, 当前的发展要服从于长远发展, 今天的发展要为明天的发展“铺路”而不是“挖坑”, “端子孙饭碗, 断子孙后路”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资源是煤炭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珍惜现有资源, 储备后备资源,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树立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意识, 立足煤炭的科学开采、经济开采和绿色开采, 本着“技术合理、经济有效、充分回收”的原则, 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 通过优化采掘技术、提升装备水平, 实现精益生产和效益开采。特别要探索矸石充填、以矸换煤等绿色生产模式,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回收率, 延长本部矿井服务年限。要把后备资源开发放在事关长远的战略位置, 多渠道调研论证, 积极寻找接续资源, 特别要放开眼光, 敢于打破地域限制, 甚至是国别限制, 不断走出去占有煤炭资源, 加强资源储备, 为企业永续发展持续增添动力。
2.3 经济指标更要环境效益。
科学发展观是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发展观, 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既抓经济效益, 又不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 是许多煤炭企业在和谐矿区建设方面的一大宝贵经验。特别是近年来, 一方面绿色开采技术研究实现了较大突破, 矸石充填、以矸换煤等工艺、技术在煤炭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许多煤炭矿山实现了矸石不升井、不上山目标, 减少了矸石占地和污染, 也降低了地表塌陷。另一方面, 依托煤炭主业, 不断发展下游产业, 发展循环经济, 煤矸发电、煤电制砖等新的产业链条, 实现了煤炭企业主要废弃物———矸石的充分利用, 即减少了污染, 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煤炭采掘造成的塌陷治理方面, 新矿集团翟镇煤矿等煤炭企业通过复垦和再利用, 综合治理塌陷地300多亩, 形成了集高效农业、餐饮旅游、汽车驾驶培训为一体的生态园区和地企共建师范工程, 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塌陷治理之路。在做好以上这些的同时, 煤炭企业还必须做好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煤尘治理、噪音治理、防辐射等工作, 为企业和所在区域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2.4 经济增量更要运行提质。
无秩序管理、低层次运作、低效益经营、高风险发展都与科学发展背道而驰, 科学发展既要量的积累, 更要质的提升。要着重提升发展的风险意识、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 不断加强经济运行监控, 实施经济运行风险评价, 强化成本预算管理, 开展修旧利废活动, 持续提升企业增盈空间。要紧紧围绕煤炭做文章, 以市场为导向, 提高煤炭质量, 优化煤炭品种与市场, 生产市场需求强劲、盈利空间较好的煤炭品种, 通过提高煤质来实现增收增效。要积极围绕企业主体工作实施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撑、技术支撑和管理实践经验。实施人事、劳动、分配机制改革, 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职工收入能增能减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 推动企业发展。
2.5 立足主业也要做专非煤。
增强煤炭企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煤矿企业必须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煤炭企业要立足煤炭主业优势, 围绕煤炭主业延长、拓宽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 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获取产业链条前后端和价值链条高端收益分配。特别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抓大放小、扶优放劣, 集中技术、管理、资金、人才等优势, 发展有优势、有发展空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非煤产品、企业和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非煤企业的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为企业持续发展赢得了新的竞争优势。
2.6 经济增长更要人企共进。
小议现代林业的内涵及其发展思路 篇11
摘要:为了加快林业发展,进一步明确林业发展思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必须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本文从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着手,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和谐发展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现代林业原则对象目标发展思路
0引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现代林业”的内涵
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1.1经营对象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
1.2经营目标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1.3经营原则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
1.4经营之路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
2现代林业的发展思路
2.1要树立正确的观点
2.1.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入问题,保护合法权益,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1.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就是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造子孙孽”,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即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2.1.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就是要改变人主宰世界、征服世界的观念,实现“天人合一”。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力,提高生产力。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是充分利用自然力,尊重自然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2.2要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建设要承担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乔灌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2.3寻找使市场得以表达生态学真理的途径,用经济的办法和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动力机制。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八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业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图书馆的科学发展内涵 篇12
对社会生产力与时俱进的总结并满足其发展需求是图书馆保持和放大其存在的根本保证。为此, 笔者用了近10年的时间, 围绕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对社会生产力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只要图书馆能够沿着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去设计发展的生态路径, 就会发现图书馆存在意义的核心是做好“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存在的核心价值。知识管理可全面、直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汇集和沉淀出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一、图书馆发展的方法
在当前与未来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社会特征的环境中, 图书馆要想获得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图书馆必须是公益事业;二是图书馆必须建立知识经济发展体系。本文侧重于第二个条件的阐述, 因为这是阻碍图书馆发展的现实瓶颈问题。
严格地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目前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 也是第一动力。我们不能无视和回避这一动力。在这一动力面前, 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代表地和象征地。如何发展知识经济和经济知识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研究的主要课题。
图书馆在知识经济领域的突破中, 条件最好、成本最低、距离最近、操作最易的突破平台是“知识管理。”
作为知识经济子学科的“知识管理”, 是一种全新的当代图书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其内容主要包括: (1) 人机高效的知识管理团队建设。有机高效的知识管理建设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 (2) 各生产力层面发展的需求库建设。它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和基础。 (3) 针对性的信息梳理、整合管理。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信息产生知识价值, 使其转化为知识并进行编码与管理。 (4) 知识营销管理和应用管理。只有实现了知识的营销管理和应用才能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管理。知识管理主要致力于将组织内员工的智力资产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新价值。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和信息、信息和活动、信息和人连接起来, 以实现知识管理市场化。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在图书馆信息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进入信息时代, 社会的信息管理使各生产力层面均处于被信息淹没之中, 而各层面的生产力对知识更强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知识管理是将扑面而来的信息分拣后转化成知识内容及时地提供给有用的人, 从而使信息产生价值。
图书馆知识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1) 广泛采取信息, 按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层面进行梳理, 使信息具有潜在的知识价值。 (2) 对生产力层面发展中的知识需求进行了解并熟悉其发展趋向。 (3) 针对各生产力层面发展中的知识需求面 (点) 对信息进行有序化、系统化整合。 (4) 追踪信息转化为知识和知识创新过程, 建立知识评估机制。 (5) 建立信息换代、知识更新的动态有效的知识库体系, 并根据知识信息利用者的需要对知识信息进行逻辑编辑。 (6) 建立知识信息能够被人们共享或最需要的、能够被细分的信息及时获得的方法、手段的机制。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使信息知识化、价值化。因此, 图书馆知识管理应该市场化。
二、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实现过程
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一部分, 也是当前图书馆管理和信息管理基础上最高级、最前沿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一系统工程涉及到信息、社会、市场、企业、个人;涉及到政府生产力、产业生产力、企业生产力、个体生产力的全面促进与发展。包罗了信息梳理整合方式、社会资源融接方式、信息向知识转化方式, 有潜在知识价值的信息的互动渠道和平台的建设、组织、管理、协调、检测、评估等方面的方法、艺术、技巧等。
有机高效的知识管理团队建设。有机高效的知识管理建设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要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 使知识管理者对有潜在知识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识别、开发、分解、使用、存储与共享, 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构建转化和分享的途径, 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高效的知识管理团队建设的保证是图书馆通过制定有效政策及规定其目标、方针、任务、确定其体制和组织原则, 制定具体措施和运作机制。
有针对性的进行梳理与整合管理。知识管理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保证, 如最关键的输入输出技术、内部共享技术和管理控制技术等, 尽可能地把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知识管理系统中。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二次开发, 发展隐含在信息中有用的知识单元并通过标准化形式表现出来, 同时进行知识编码。信息在转化成知识的同时, 并对此进行知识编码和管理, 这需要一个条件, 首先要筛选出具有知识潜在价值的信息。
知识营销管理和应用管理。知识营销管理是指对知识商品的生产、定价与销售等全过程、各环节的管理, 是以用户为合作伙伴, 以充分挖掘用户的有效资源为基本出发点, 以求得图书馆与用户共同发展为目的管理方法, 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以上论述的“知识管理”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管理概念, 而是包括知识管理在内的整个知识管理上的信息技术管理、隐性知识挖掘并形成知识编码及知识管理的各生产力层面发展的需求库建设管理等良性生态发展链的管理概念。从图书馆内部各系统到外部社会各层面生产力发展的大系统, 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图书馆实施管理, 对知识实施管理, 使得各个系统和有关部门的相互联系网络更清楚, 才能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有以上方面的系统有机的管理, 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是完全可行的。知识管理将是图书馆未来的市场或社会形态。
三、知识管理的生态路径
如果要让知识管理实现“最需要的人在最需要的时间受到最大的益处”的目标和价值, 则要为知识管理的实现设计最优的生态路径。沿生产力发展的路径设计的生态路径。从范围讲, 社会生产力有区域生产力, 包括主权国家内的省级发展生产力、城市发展生产力、县域生产力及跨主权的政治地缘生产力、经济地缘生产力、经济板块生产力等等。例如:欧亚经济板块生产力主要表现在了新丝绸之路范围构成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程度上和内容中。
从社会构成讲, 社会生产力主要有政府生产力、行 (产) 业生产力、企业生产力、个体生产力等等。要将知识管理服务到生产力发展的最前沿, 既要掌握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又要提供细分、综合、交叉的知识管理服务内容和方法, 遵循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沿着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在把握市场和政策走向的原则下设计和实践知识管理的路径、内容和方法。
按照知识管理的工作目标设计生态路径。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整合信息资源、筛选价值信息并将价值信息及时的提供给需要的人。图书馆是信息的交汇处。面向大众需要信息共享;面对“最需要的人”需要提供系统、全面、综合、边缘、交叉等有价值的独享信息。其生态路径的设制要有二个“最优”机制。一个是共享的最优机制;一个是独享的最优机制。共享的最优机制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保证;“独享”的最优机制是促进科学技术有效快速甚至跳跃发展的保证。
图书馆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收藏图书, 而是利用藏书为社会服务。因此, 图书馆的价值是实践知识管理。实现知识管理的生态路径是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更是实践其存在意义的核心工作。
摘要: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内涵是由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方法、实现效益目标的生态路径等主要内容构成。图书馆实现效益目标的生态路径有两条:一是沿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所设计的生态路径;二是按照知识管理的工作目标所设计的生态路径。
【发展的内涵】推荐阅读:
学校内涵发展的一致性12-0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05-17
学校内涵发展10-10
论司法警察队伍的内涵式发展09-16
武术内涵与发展06-20
市民社会内涵发展10-29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0-27
学校内涵发展点评报告09-14
科学发展观内涵10-13
学校内涵发展包括哪些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