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

2024-10-01

闵行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精选7篇)

闵行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 篇1

附件1: 闵行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为不断深化闵行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内涵发展步伐,整体提升教育综合实力,推动区域教育新一轮发展,在区政府的领导和区财政的支持下,从2011年开始,区教育局将启动“教育内涵发展项目”。为规范、有序地推进项目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闵行区“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落实区政府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市先进水平”的战略目标,围绕年度区教育中心工作,深入研究教育内涵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项目引领为载体,着力推进闵行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构建区、镇(街道、工业区)、学校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共同体,形成管理有序、实施有力、务实创新的项目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在解决区域性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方面有明显突破,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质的提升产生持续的效应,区域教育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项目内容和形式

内涵发展项目以实施范围、从属关系划分,可分为区域层面项目和学校层面项目。

(一)区域层面项目

区域项目要围绕《闵行区“十二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十个重点项目和六项保障措施进行设计,力求具有导向性、整体性、开拓性和实效性,对引领全区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发展、凸显区域教育特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学校层面项目

学校项目要基于区域层面项目的整体框架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立足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质等主题,突出“小”、“精”、“实”、“新”的特点,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实际意义。学校项目可以以区域层面项目的子项目或独立项目两种形式呈现,项目实施时间一般以一年为限。

四、项目管理

(一)成立管理机构

为提高内涵发展项目的实施绩效,区教育局分别成立内涵发展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区项目办”)

1、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由教育局领导、有关科室负责人、进修学院、督导室、教研所负责人组成。

2、项目管理办公室由教育局分管领导牵头,由进修学院、督导室、教研所和有关科室抽调人员组成。区项目办设在闵行区教育教学研究所。

(二)项目管理流程

区项目办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评估考核办法,规范运作程序,落实全程监管,充分发挥参与项目的各部门、学校和教师的智慧,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项目申报与审批

为确保项目的实施质量和效益,区教育局制定《闵行区2011年教育内涵发展项目指南》,各部门、学校依据《项目指南》的框架内容和管理要求,填写《闵行区2011年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申报表》。

区项目办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组织专家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立项评审,经评审、审批予以立项,并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及工作量,确定项目经费。

2、项目中期评估

区项目办制订《项目中期评估工作方案》,根据不同项目确定中期评估的时间、内容、形式、要求等。各项目组根据区评估方案和项目实施周期、阶段性目标、任务制订中期自评方案和相应的自评指标体系,完成自评报告交区项目办,区项目办组织专家对部分学校进行抽查,实现过程监测、阶段小结、反馈调整。

3、项目终结性评估

区项目办制订《项目终结性评估工作方案》,明确终结性评估的时间、内容、形式、要求等。各项目组根据区评估方案制订终结性自评方案和相应的自评指标体系,自评后完成自评报告交区项目办,区项目办委托社会中介评估机构从“项目目标达成度”、“项目实施与管理”、“项目绩效”、“项目经费使用”、“项目档案建设”等五个维度对项目进行终结性评估,完成评估报告。

4、项目经费管理

严格项目经费管理,全程实施监管。抓住经费预算、中期评估、终结性评估、财务审计等环节,保证项目经费使用效益,杜绝违规使用,力求达到资金投入与项目绩效成正比。

5、项目成果显示

项目成果包括过程性成果、终结性和其他成果成果三类。

(1)过程性成果。一是项目资料(信息),由各项目组通过指定的传输途径(网络、纸质文本)定期上报区项目办,区项目办整理汇编“内涵发展项目简报”,并在专门网站上实施交流、互动;二是各项目组以研讨、展示形式显示项目实施成果,区项目办根据项目推进计划,组织开展区级研讨、展示活动,及时总结面上项目推进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调整、改进措施。

(2)终结性成果。主要是区、校两级项目实施报告、研究论文(专著、案例)、专题总结等。

(3)其他成果。主要是为实施项目服务的间接性成果,如各类方案、计划、评估指标、问卷等。

6、项目后续工作。完成年度项目工作总结,启动奖励、问责机制,汇编各类项目成果,制定新一轮项目方案等。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六日

闵行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 篇2

[关键词] 精细管理 学校教育 细节 文化

一、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1.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被应用到建筑、军事、医疗保健、教育领域。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2.外延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可见,这“细”是古往今来成就任何事业的必备指导思想。精细化管理强调将工作做细、做精。细,指不忽视小的细节,小到细微之处;精,精熟以至精致;“精細”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理念,是可以复制、模仿、延续的管理技术。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的专职部门,其精细化管理不是如企业般细化流水作业规范成品,而是用精心的态度实施细致的管理过程,以获取精品的结果。也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精细化管理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的做好。

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形态异质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速与商业技术的成熟,企业间在产品、技术性能、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同质化越来越强,异质性越来越小,竞争态势越来越尖锐。企业因此会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精细化上花力气,以求异质化。

同样,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当前各中小学校同特色、同格调、同水平的现象十分普遍,为在竞争中胜出,必须在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科研方向和目标、培训思维和模式等方面实现异质化。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味,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

2.超越自我的需要

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是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也是学校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学校精细化管理是追求完美、高品质,可以形成一种校园文化,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构筑教育流程卓越的优质校园,这是一种高境界的管理理念与理想追求。

3.校间竞争的需要

学校的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在学校的发展中,竞争是避免不了的,而建立“精细化优势”就是提升校间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未来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就是精细化的竞争,细微之处见功夫。细节的宝贵价值就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有的、无法复制和传授的。

三、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十二项一般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

管理就要有目标。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理想是三层目标:第一层级是“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第二层级是“管好,问好”,第三层级是“个性化、特色化”。围绕这一理想目标,实践精细化管理的学校应当提出各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各部门、各层级的精细化管理工作目标,并制定目标实施细则及执行考评办法。

2.全员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不只是管理层面的事,也不只是哪个业务部门的事,它需要调动全校管理因素的积极性,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参与。实践证明,只有强化每一个工作部门在精细化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每一个员工在精细化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顺利而卓有成效的推进精细化管理在学校的全面(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实施。

全员参与要求每一个岗位责任人做到“九有”,即:有目标、有责任、有信心、有思路、有步骤、有重点、有考核、有反馈、有特色,简单的说就是每一名参与者都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知识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完成。

3.全程性原则

学校管理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美育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和总务管理等等。学校管理工作过程由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组成。学校精细化管理不是个别管理、个别环节、个别程序的特殊规定,学校精细化管理应当落实在各项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程序上,应当贯穿于学校管理一切工作的始终,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精细化掌控。

4.规范性原则

规范化是精细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到规范,才能达到精细。因此,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必须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从而建立起学校常规管的理良性机制和良好秩序,为学校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5.开放性原则

规范是约束,但也要注意开放。要防止死板的规章制度束缚师生活泼的思想,要防止僵化的标准束缚师生的个性发展。要解放师生的思想,开放办学,创新教育,面向未来,要以开放的办学观念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6、人本性原则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人性化。其中精细化是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并将规范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人性化。精细化与人性化的辩证统一才能挖掘人的潜力,才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没有底线的人性化,无异于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没有人性化的精细管理是缺乏生命力的管理,它必将限制人的创造性,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

学校精细化管理必须坚持“三育人”的管理目标,把教育学生“做人”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要处理好实施精细化管理与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关系,不能因为实施精细化管理而打击了教师教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适用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不能实行“拿来主义”,精细化管理理论和操作方法移植到学校,不能“唯书”,不能照搬,要联系学校管理实际,针对教育教学问题,考虑到实施中的技术困难,考虑到推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学习可行的,借鉴适用的。

8.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学校管理的灵魂。精细化管理在学校的运用是有局限的,突破这些局限就要有创新。一方面要以精细化为理念构建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通过实践创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辩证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个步骤都精心,每一个环节都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为此,在实践中要认识到细是精的前提,精是细的目的。既要做到细,更要做到精。要为精而细,但不能为细而细。正确处理好这对辩证关系,才真正有利于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10.科学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要根据精细化管理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科学理论开展实践,更应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管理原则,尤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向前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1.高效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追求学校管理的高效。这一是应当体现在“树立了精品意识,打造了精品工程,创建了精品学校”上;二是应当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了大批“四有新人”上;三是增收节支,减少资源浪费。这也是衡量学校精细化管理是否成功的显著标志。

12、持久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粗放的工作方式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细”功夫才能改变,浅薄的精细化基础需要长久的时日才能夯实奠厚。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形成精细的规范制度,才能建成精细的学校文化。

四、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学校是一部大机器,这部“机器”的快速运行全靠各部门协调运转,任何一个“零件”的不协调运行都会使“机器”运转产生问题, 因而“有一套好制度才有一所好学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起点;通过实践证明,落实可操作的精细化管理措施,是实行精细化管理措施的有效途径。学校各项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大致上可归纳为“五需”:

1.管理工作需严格。学校需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如《教职工考核量化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教职工百分奖量化奖惩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制订各个部门的职能,各个岗位的职责,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便于进行精细化管理。有了人手一册的制度,关键还在执行。学校强化执行力度,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不定期检查、抽查,出了问题则依据各自的工作职责,给予相关的处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2.德育工作需系列。对于难以量化的德育工作,学校也想方设法加以量化、系列化。制订《班集体考核细则》,按月就班级管理、卫生状况、学习风气等多个方面分项打分,为期末评比提供依据。每学年必须开展各种活动,按时间、内容、形式等组成系列。小学的少先队部、中学的团委组织,学校按各校特色、各年段学生特征开展各种活动,各司其职,各展才能,使学生的自治、自理、自学、自创等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红红火火。

3.教学工作需细致。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的重要领域。全体教职工首先要扫清观念和认识上的障碍,摒弃做事不用心、工作粗疏飘浮的不良风气或行为,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工作精细化是有利于学校发展、工作推进、自身成长。

学校则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各个环节都采取相应的精细化管理措施,突出主题。每次集体备课,每节公开课,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形成一个系列。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教务处专人巡查,查备课人数,查备课主题,听“推门课”,听后接着进行评课活动。备课笔记的书写,作业的批改,各教研组统一格式、统一要求,每月查一次,教务处每学期抽查2次,督导人员随时抽查,检查之后出通报。每次考试结束,及时批阅试卷,统计成绩,两天之内讲评完毕,一周之内开班级分析会、年级分析会。班主任给每个学生画成绩变化曲线,年级给每个班级画成绩变化曲线,发现问题,随时做工作。

4.教科研工作需实用。每学期结束,镇或学校都组织教学交流活动,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教学反思、叙事和论文,组织教师论坛,宣读优秀教学作品。不申报大而空的课题,狠抓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切实指导作用的课题申报与研究,以科研促教研。

5.后勤工作需节约。要使师生衣食住行安全、有序、舒适,要使教育教学工作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正常开展,要使学校的运行成本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约,后勤工作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教学用具登记使用;室场监管落实到人;学校对水费电费实行数字化管理,将每月耗用的度数和支出用表格的形式和去年同期加以比较,如果出现不正常增加,立即查找原因,加以维修,保证不出现人为原因形成的浪费现象。财务工作定期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保证帐务清晰明了。

五、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感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精细化管理是学校追求完美,实现卓越的重要过程;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师“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曾经有学者提出:学校靠口号和粗放管理就能打造出品牌,就能培养出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是不可能的。纵观优秀学校,都在细节的管理上下过很大功夫,是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范例,所以说:一所学校的发展既要注重校容校貌、设备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更要注重办學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办学品位等软件方面的建设。硬件建设短期内就可见效,软件建设则是一个精细培养、长期积累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难以达成,必须认认真真做好每件小事,不折不扣地抓好常规落实,一丝不苟地抓严每个细节,求真务实地指导工作过程,否则,势必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

“精彩的背后是精细,成功的背后是苦功”。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只要校长、教师不断改变粗放的工作方式,事事处处力求“精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习惯,良好习惯就会成为品质,这种品质最终将决定个人、学校和事业的命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精细化”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体制,也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必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把心放在学校里,把学校放在心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与创新》《文理先锋》第3期,2007年5月版 [J]

[2] 李兵《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原则》网络文章,2009年7月30日 [Z]

[3] 编委会 《教务管理创新与精细化教学应用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4] 远东学院《实施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网络文章,2009年5月14日 [Z]

闵行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 篇3

为了推进我校教育教学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内涵发展学期项目实施工作作如下计划。

一、组织保障

我校成立学校内涵发展项目建模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兴贵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制定规划,明确目标,抓好落实,力保我校内涵发展工作顺利开展。

二、总体要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科学施教、规范创新的原则,不断培植、搞活学校内部资源,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两支队伍建设

1、领导班子建设

不断加强学校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以身作则,勤政务实。在工作中,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群众路线,务求做到谦虚谨慎、讲究效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2、教师队伍建设

要求教师对事业讲奉献,对学校讲责任;对个人讲自律;对学生

讲爱心;对同志讲协作;对工作讲效率。增强效益意识、竞争意识。

(二)教学教研管理建设

1、认真落实学校内涵发展,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管理,抓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进一步明确教学责任。各项工作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3、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创造性,做好名师工作室工作。

4、全面铺开课堂教学改革,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严格学习过程管理。

四、实施步骤

(一)、学习宣传。主要任务是抓好组织发动工作,加强学习和宣传。

⒈开展中层以上干部专题学习活动。

⒉开展教职工专题学习活动。

3.加强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深入讨论。主要任务是在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围绕主题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讨论活动,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尝试高效课堂。由学校教科处组织教师每周参加教学观摩课三节,要求授课教师按照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尝试教学、评课,使得教师们相互学习。

巧家县大寨中学

内涵发展创建新型教育 篇4

“为中国而读”——让读书成为习惯

今年8月,在柏年基金会支持下,“为中国而读”项目在河南杞县高中顺利开展。活动由班级读书会、作文课、诗歌朗诵会、读书交流会等几部分组成,杞县高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并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受益匪浅。

“为中国而读”活动,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书籍与知识,更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超越自我的尝试。

让读书成为习惯。说到读书,首先要提到校长乔幼轩。15年来,他带头读书,读好书、读专业书、读人文书、读健康书,以书为友,每天坚持晨读两万字,被誉为“晨读校长”。在他的感召下,全体教师和学生博览群书,以书为友,以读书为荣。

乔幼轩还善于提炼总结,先后有20余篇教育教研论文发表或获奖。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他总结出《高中生的一天一“八好”》,热爱自然、寻求规律、追求理性、日有进步、劳逸平衡、科学生活、养好习惯、求得幸福,短短32字,高度概括了高中生一天的作为,从30余处细节对高中生的一天中什么时间该做哪些事情、具体怎么去做作了详细的规范,从高中生的一日常规入手,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实施名师工程——没有上不好的课

“有智慧,让问题学生没问题”“会总结,没有上不好的课”“會反思,没有读不懂的教育”“有爱心,没有当不好的老师”,是乔幼轩实施名师工程之理想境界。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是学校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化高水准的师资队伍,为此,乔幼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倡导他们争当教育家而不仅仅是个教书匠。

刘海鹏,2007年从河南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来到杞县高中任教。当时,学校正兴起一股读书之风。有一年的暑假,刘海鹏-连读了16本书。他也学会了剪报,将各种报刊发表的有关全国名校名师的报道文章剪下来,细细研读他们的先进理念和先进做法。现在的他,不仅课讲得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练就一手好书法,如今的他已经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并成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名师荟萃,各领风骚,成了杞县高中教师队伍的真实写照。在现有的400多名教职员工队伍中,特级教师有4人,高级教师有116人,国家和省内骨干教师有32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有40多人。杞县高中承担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有4项,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达35项。

“五心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教育是唤醒,是鼓舞,给学生的是未来。多年来,杞县高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使学生成长、成才。

浇树浇根,教人教心。乔幼轩的“五心教育”在杞县高中深孚众望。“五心”,即爱心、信心、专心、恒心、平常心。“五心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心尤为重要。乔幼轩常给师生讲,人缺乏自信,就如同受潮的火柴,擦不出点亮希望的火花。他要求教师要学会“赞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杞县高中在乔幼轩的带领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传承优良传统,运用规范、科学、人性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独辟“信心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蹊径,以“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材”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为了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乔幼轩率先垂范,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常找学生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礼貌教育的内涵与发展探讨 篇5

关键词:礼貌教育;礼貌;内涵

古今中外,民族风俗各不相同,社会形态表现各异,只要是文明的社会,都具备注重礼节、讲究礼貌的文化。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把诚实守信,互相尊重,谦虚恭敬,热情友好,讲究礼貌作为权衡个人内在修养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准,是否讲究礼貌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懂礼节,讲礼貌,行礼仪,普及和深入开展礼貌教育。

一、礼貌的内涵

礼貌的字典解释,礼貌是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有礼貌、讲礼貌、礼貌待人。[1]礼貌的网络解释,礼貌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2]总体而言,礼貌以谦逊恭敬、尊重友善为核心价值,以言语举止、礼节、礼仪为内容表现,以自我约束为道德修为,充分体现了个人的文明程度、良好教养和优秀道德。如:谦逊恭敬表现为让,一般君子与人接触交往时,总以谦让恭敬的态度表示其的礼敬之情,古云:“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3]、“戒尔远耻辱,恭则近乎礼”[4]。公交车上,碰到老人、小孩或孕妇主动让座,不要拥挤抢座;公共场合,不要随意插队。尊重友善表现为卑己尊人,古云:“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后己”[5]。古代对人们的称谓中就可以体现出这一原则,如令爱、令尊、令堂是对他人的称谓,但对己之子称之为犬子。在双方交往过程中,涉及自己、自己一方的人,或者相关的事物、行为,都要谦虚性,自谦性的词语表示自谦,以自谦或卑下自己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称呼对方、对方一方的人,以及与对方的人相关的事物或行为,则用褒扬性,赞美性词语,以表对对方的尊重。言谈举止表现为温文儒雅。举止仪容是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人相见时要注重衣装干净整齐,在特定的场合下,还要穿特制的服装,比如:航空小姐、警察、医生、护士、国家公务员等工作人员必须统一着装;交谈语言要注意恭谦温和,言语要文雅,尤其是在官场、公共场合、与知识分子之间特别讲究这点。礼节、礼仪举止要含蓄而不放任,温和而不狂热。比如:接待女性时,异性不宜过分热情,容易产生误会。自我约束表现为克己,古云:“克己复礼”[6]、“克己为人”[7]。

礼貌的英文单词为Polite。Polite解释为“有禮貌的;客气的;文雅的;优雅的”。[8]以Polit-为词根的英文单词有Politic、Political、Politician、Politicize、Politick、Politics、Polity,在西方社会,礼貌一词的本意与政治相关。“17世纪初期出现一个地方:巴黎沙龙。强调要改变当时的社会文化。女人们厌烦了男人们的粗鲁无礼,她们要改变规则,她们可不提倡男人们拿着剑去外面一决高下,鼓励把争议带到豪华的起居室,通过语言交流来解决争议。虽然有的话可能会尖锐过激,但至少不会有致命的后果。这些创新之举也融进了路易十四早期的凡尔赛宫中生活,最终发展到外交场合,协商来解决争端远比上战场好得多”。[9]我国古代礼貌与政治同样相关。古云:“元礼首议太真、国忠辈,近乎一言兴邦,宜得此语”[10]、“周,隋之季,忠臣结舌,一言丧邦,谅足深诫”[11]、“治国不以礼,犹无耙而耕”[12]。甚至作为古代维护政治秩序的伦理道德规范,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13]。

二、礼貌教育的内涵与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央领导同志大力提倡开展仪表、语言、行为美的礼貌教育,逐步推广,被称为“五讲四美三热爱”。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礼貌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礼貌教育包括健全现代礼貌教育的内容、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纳入到国民教育范畴等方面内容。现代的礼貌教育体现了时代性、世界性相结合的要求。既要了解西方礼仪文化,如:西餐礼仪、宴会礼仪、外交礼仪等;又要抛弃落后于时代发展和要求的繁文缛节,保留普遍意义上的礼貌、礼节和礼仪习惯,吸纳有积极意义的待人之道。如:保留孝、仁、诚、义等;礼貌教育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整个社会上一切人的行为包含于其中,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和自觉遵守的国民教育内容之一。如:常说谢谢、对不起、你好、请、您等礼貌用语;不讲粗话、脏话、不冷嘲热讽、不要大声喧哗;服装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坐有坐姿,站有站姿等。

三、礼貌教育的基本特点

1.传承性

古代,礼教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促使其逐渐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大,使中华礼文化在保持传统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朝着实用、便捷、文明的方向发展。现代,中华民族修礼、习礼、崇礼的传统美德仍然深深融入思想意识中,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被传播,不断被继承下来,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言行,沿用至今。现今,使得国人和世人津津乐道的各家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等。“儒家学派中‘仁义,关于人的德性,强调仁和义,特别是‘仁;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14]节假日,互送祝福问候,表示牵挂;传统佳节,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欣然接受并给予压岁钱;朋友邀请,按时参加,并送上礼物;出门在外,向家人报平安,以免担心等。

2.发展性

从哲学的角度,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当然礼貌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从本质上,礼貌教育作为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必需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各种活动中所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封建时期,人们所崇尚的“三从四德”,适应父权制,采取“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对女性要求及其严格,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解放女性思想,提倡“男女平等”,打破了原有的封建礼教统治格局,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礼貌教育全新格局。其二,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历史的进步,以及众多社交活动新问题,新特点的浮现,就要求礼貌教育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就要与西方礼貌文化特色相结合。如:有些企业座右铭为“顾客就是上帝”; 不要随意问及女性的年龄、收入、婚否等个人私事;提倡“女士优先”、“绅士风度”等。

3. 差异性

礼貌教育作为培养人们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的特定活动形式,受到时间、地点等各种条件的制约。礼貌教育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差异,主要表现为民族差异性,不同民族的礼俗多姿多彩,各不相同。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生活地域不同,气候条件各有差异,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对于礼貌的理解和表达也各有不同。如:汉族打招呼的方式是握手;塔吉克族在播种节有泼水的习俗,如果有客人来访,向客人身上泼水越多,越表示对客人尊敬;藏民打招呼的方式是点头吐舌,受礼者则点头微笑;白族人碰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让道;俄罗斯人对不相识的人在人不多地方习惯性地打招呼问好。

4.文明性

文明的宗旨是要体现尊重,包括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自然地,有机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体现着个人乃至国家的文明素养。古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5]尊重他人的喜好,性格和选择。对个人而言,很难想象一个喜欢指手画脚,尖酸刻薄的人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受到他人的欢迎,更谈不上文明的行为。对国家而言,尊重民风民俗、尊重民族感情是文明性的最大体现。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772页.

[2]邹金宏,礼仪,1998年版.

[3]戴德,戴圣(编者),礼记,西汉.

[4]范质,诫儿侄八百字,唐.

[5]范质,诫儿侄八百字,唐.

[6]论语,颜渊.

[7]萧枫(主编),中华道德修养故事经典,辽海出版社,2007年版.

[8]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简化汉字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63页.

[9]王贤平译,礼貌的力量,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94页.

[10]许顗,许彦周诗话,宋.

[11]旧唐书·孙伏伽传.

[12]礼运,礼记中的一篇.

[13]论语·颜渊.

[14]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7页.

走内涵发展之路 谱区域教育新篇 篇6

近年来,汉阳区教育局抢抓武汉新区建设机遇,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走内涵发展之路,使区域教育的规模、结构、速度、质量、效益得以协调发展,使群众对区域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谱写出现代教育的崭新篇章。

汉阳和武昌、汉口并称为武汉三镇,为武汉市七城区之一,自然风光秀丽,人文积淀丰厚,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进入新世纪以来,汉阳区教育局经过了较大规模的布局结构调整和较快速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05年汉阳区荣膺“武汉市教育先进区”称号,这标志着汉阳区教育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站在新的起点,汉阳区教育局遵循教育规律,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创新和夯实教育管理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正视区域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把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突破口,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推进内涵发展”的区域教育发展战略。

采访中,面对“区教育局是如何精心部署并组织实施这一教育发展战略?”的记者提问,接受专访的区教育局局长王胜安表示:“致力于实现区域教育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由此,王局长对汉阳区实施教育内涵发展的策略和途径进行了精准的解读。

突出一个核心加强校本建设

“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根本举措是加强校本建设。所谓校本建设就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主体,通过健全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在科学正确的理念指导下的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

学校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汉阳区教育局明确要求所辖学校坚持科学、精细、人本化管理,构建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和人人参与的管理模式。教育局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开办学校中层干部培训班,提升其决策的参谋能力、管理的执行能力,追求学校组织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在管理中坚持制度管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另一方面鼓励教职工按照法定的形式和正当的渠道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校本教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全区学校着力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促进学校和教师和主动发展。各校还根据自身实际,本着人文气息、本土特色的原则,以渗透学校的传统精髓为宗旨,开设校本课程,打造活力课堂,提升学生能力。

王局长说:“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重要载体。”区教育局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校挖掘、拓展、丰富、提升学校文化,使学校文化体现出治学的严谨、人文的关怀、艺术的品位、审美的眼光、创新的激情和特色追求,用学校文化凝聚学校精神,塑造“校之魂”。全区积极推广钟家村小学由“读式教育”打造“读式文化”的先进经验,做好典型引路,丰富校园文化。

全区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的发掘打造,彰显了学校品牌个性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了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良好校风,社会认可、家长支持、学生满意的良好教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良好学风。

抓住三条主线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推进内涵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使命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汉阳区教育局注重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内涵发展。区教育局明确要求各校抓住“德育教育、课堂教学、综合素质提高”这三条主线。

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区教育局要求各校紧贴时代特点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按层次、有重点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注重拓展德育教育內容,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

小学段以抓好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强化爱国、守纪、奋进、勤俭、感恩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初中段以正确价值观、民主法制、集体主义教育为重点,强化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规划人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高中段以初步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为重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势。

同时,区教育局注重引导学校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加强德育教育课程研究,发挥“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大力推广实践具有汉阳区特色的“协作教育”、“自主教育”、“赏识教育”等德育教育模式,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特色。

教育局在汉阳区范围内还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局还建立了体育、艺术、科技“三大基地”,大力开展中小学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四大节”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放松身心、陶冶情趣、培养特长、发展个性。

实施四大工程加强队伍建设

“‘将欲立人,先求立师。’从某种角度说,教育质量的竞争就是队伍的竞争,师资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发展事业的根本。推进教育内涵发展,队伍建设是保障。”

为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汉阳区教育局组织实施了四大工程:阅读工程、“三名”工程、轮岗工程和师德建设工程。

教育发展,首先是教师要实现内涵发展、内涵成长。全区学校广泛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倡导静心读书、用心反思、潜心研究,使教师成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示范者,在学校里营造读书风气和学习文化,在教师中倡导君子之风、儒雅之气。

各校还带领教师不断地学习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理论,用哲学的思想方法武装人,丰富教师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有个性、有思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区教育局组织各校实施“三名”工程,采取政府命名、媒体传名、立窗载名的策略打造品牌教师。例如,利用“名师工作室”、名师带徒弟等多种形式,发挥“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中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拟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锁定骨干教师进行定位培养,强化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分层次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定目标、交任务、提供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扩大优质教师资源的覆盖面。

在轮岗工程中,区教育局统筹城乡资源,深入实施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例如,通过名师援教农村、骨干教师跨校任教、中青年教师轮校执教等形式,不断深化教师轮岗交流工作,促进中心学校和边远学校的同步发展和提高;逐步探索完善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管理、考核、评价机制,丰富岗交流工程的内涵。

在实施师德建设工程的进程中,区教育局突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主题,严格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行教师师德档案制、师德承诺制,持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区教育局还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干部教职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乐业敬业,爱校爱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家校关系。

遵循学段规律推进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只有合理调控,规划布局,统筹区域内各类教育和各个阶段的教育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才能推进教育的协调发展。”

区教育局要求各高中以推动内涵发展为目标,引导干部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加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时尚,用内涵发展理念统领学校工作,形成校长一心一意办学、教师一心一意教学、学生一心一意学习的局面。

区教育局以武汉市初中标准化建设为契机,遵循一校一策原则,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促成了学校布局的均衡、办学条件的均衡和管理水平、队伍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特色的提升。

目前,全区各小学教育的重点放到了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健康身心、培育健全的人格上。各校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区教育局还注重引导学前教育机构树立品牌意识、特色意识、规范发展意识,加强公办民办园间的学习交流,扶持效益好、质量高的幼儿园做大做强。

汉阳区教育局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在打造区域教育品牌的进程中,使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钟家村小学“读式文化”建设由《人民教育》两次推介并产生较大影响。全区涌现出了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首届十佳师德标兵王佚朗,全国优秀教师、武汉市政府命名表彰的“敬业爱生的模范班主任”桂贤娣,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杨吉方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师。全区教育科研工作成效显著,三项课题获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全区素质教育迈出了坚实步伐。一批特长生在国际国内艺术、体育、书法等赛事中摘金夺银。该区曾产生过武汉市高考理科状元,中高考成绩也连续取得历史性突破。

闵行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 篇7

钱澄,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高级讲师,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995年开始担任校长工作,十多年的校长工作实践中,一手抓学校基础建设,一手抓学校内涵发展,带领学校一步一个脚印地由一所普通的职教中心建成为高职校,并跨入全省首批职业学校示范校的创建行列。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富民教育、民生教育。如果说就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那么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教会学生创业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上的超越。

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实施江苏省职业教育创业行动工程的意见》,学校立即行动,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走出了职业教育一片新的广阔天地。

在理论层面,我们将创业教育先后立为校级、省级课题,重点研究创业教育的意义、创业教育的内容、创业教育的方法、创业教育的管理机制以及创业教育师资及创业型教师队伍建设、创业典型的成功原因分析等,为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四个层次

在实践层面,我们将创业教育分为四个层次,逐层推进:

1.通识教育层次

学校一直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在全校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怎样去创业以及创办一个企业所必须的知识、流程等,让学生对创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2.创业实务层次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寻求在学生的创业实践上取得突破。我校先后开展了立足校内勤工俭学岗位的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了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主线的创业实践活动。比如流动报刊亭、假日影院、通讯充值部等,学生有模有样地干了起来。但总的来讲,规模偏小,不成体系。2007年春,学校有机会接触到中国职教学会推介的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的NFTE创业教育模式。NFTE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一是参与,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二是互动,让知识技能在活动中掌握;三是体验,在操作实务中体验、反思;四是行动跟进,进行创业的实践尝试。这些引起了我们高度的兴趣和关注。我们立即培训师资,开展试点,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良好反响。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利用课堂让学生进行了创业实务的模拟。

3.创业实践层次

通过创业模拟,学生们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创业能力,我们从商业计划书大赛中,遴选出优秀的创业项目,让他们落户学校创业园,由模拟到真干,在创业园中孵化小老板。

4.培植精英层次

在学校创业园的实践中,必然会产生创业之星,我们对其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编成案例,充实教材,并对其走向社会开创实业提供必要的扶持和跟踪服务。

2008年以来,学校已有400多名学生参加了创业教育培训,纪建伟同学获“全球创业精神大赛”奖,李筛同学获全国商业计划书大赛优秀奖,13名同学在学校创业园落户,3名同学已在校外开办实体。

实施意义

创业教育的开展,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是推进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投资少,而且充分地让学生学起来、动起来、做起来,课程改革的课堂新模式在创业教育课上首先得到了体现,对学校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广度

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具备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主要的基本职能。而创业教育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自身的条件,启发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开展创业实践,培植创业能力,引领职校学生加入创业者的行列,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是教育工作者授人以“渔”的新领域。

2.挖掘了职业教育的深度

职业学校的学生走向社会,将来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必须具备一些优秀的品质,如:自信、诚信、敬业、社会责任感。我们的德育课,是力图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的。但传统的德育模式,缺乏有效的载体,说教体系,苍白无力。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增添自信;在挫折中跌倒重来,增添勇气;在职业环境中,体验责任,懂得敬业。同时,创业过程中,学生会反复验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3.激发了职业教育的活力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教育。学校通过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种形式是统一的,是学校作为中间方组织的,缺乏学生自发的内在动力,兴趣、激情难以体现。创业作为一个项目,学生会围绕自己的选择,深入市场调研,悉心推敲商业计划书,主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燕子衔泥一样经营自己的企业,帐房先生一样核算盈亏……兴趣和责任,使学生的想象、热情、才智像火山一样喷发。

4.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品位

一个人的品味,是通过别人欣赏和认可的,一个学校的品味,是通过社会评价和检验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社会定位是培养蓝领的技术工人或培养银领的技术人才,这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创设创业环境,孵化创业“老板”,必将扩大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品位。走进德国的职业学校,询问一下他们的学生将来最想干什么,他们会很自豪地告诉你,“到宝马当技术工人”,再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会告诉你“宝马的总裁是职业学校毕业的,”从中可以看出职业学校走出的领头羊,对于打破中国传统观念中对职教的偏见是何等的重要。

上一篇:1质量管理基础下一篇:千阳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