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阳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2024-10-01

千阳县种植业发展现状(通用7篇)

千阳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篇1

燕麦是宁夏彭阳县一特色粮食作物, 本县东北部的交岔乡、王洼镇、小岔乡、草庙乡、孟塬乡、冯庄乡、川口乡等乡镇, 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 特别适应燕麦的生长, 很有推广价值, 当地农民也将燕麦种植作为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燕麦的种植情况

燕麦也是宁夏彭阳县一特色粮食作物, 每年种植面积2万亩~3万亩, 平均亩产100公斤~150公斤, 总产200万公斤左右。其主要品种宁莜1号籽粒含粗蛋白15.88%, 粗脂肪5.94%, 粗淀粉44.5%。近几年在县委、政府的指引和大力推广下, 种植面积逐年稳步增加, 现已达到5万亩以上。由于燕麦稳定性好, 销路广, 比起小麦、玉米等其他农作物, 其收益要高, 所以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燕麦的营养价值

燕麦是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作物, 具有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稳产性好等特征特性, 而且燕麦还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 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它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可溶素纤维素、皂甙素和亚油酸等营养成分, 可加工成燕麦粥、燕麦片、燕麦涝糟、燕麦酒曲等, 其淀粉做的燕面糅糅深受当地广大居民的喜爱。燕麦具有降低血胆固醇、控制血糖、改善便秘、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更年期障碍、骨质疏松等保健功能。

三、燕麦种植推广的优势

㈠环境气候适宜彭阳县海拔1248米~2418米, 年降水量350毫米~550毫米, 年平均气温7.4℃~8.5℃, 日照时数2311.2小时, 无霜期140天~170天, 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本县东北部的交岔乡、王洼镇、小岔乡、草庙乡、孟塬乡、冯庄乡、川口乡等乡镇, 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燕麦具有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稳产性好等特征特性, 是高寒山区种植的一种很古老农作物, 特别适宜彭阳光照足、雨水少、平均气温低的环境气候。

㈡政策项目扶持燕麦是宁夏彭阳县的优势特色产业, 目前, 全县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 年产燕麦500万公斤~750万公斤, 年收入6000多万元, 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了把燕麦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彭阳县采取项目资金带动、示范基地带动和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 建起了交岔乡、王洼镇、小岔乡、草庙乡、孟塬乡、冯庄乡、川口乡几个种植示范乡镇。动员社会投资建起燕麦加工厂, 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壮大这一产业。实现了由群众自发种植向政府引导组织的种植转变;由零星分散种植向相对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种植转变;由贫困地区农民自产自食, 向综合加工利用转变。

㈢市场前景看好由于燕麦本身具有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现在市场上已出现燕麦粥、燕麦片、燕麦涝糟、燕麦酒曲等多种产品, 并且随着人们对燕麦的认识, 需求量将会大大增加。就目前来说, 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价格年年攀升, 从以前1.5元/公斤, 到现在每公斤10元以上, 翻了好几倍。其淀粉做的燕面糅糅深受当地广大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喜爱, 以前每碗2元, 现在每碗8元, 也是翻了4倍啊。今后人们对于自身保健意识增强, 燕麦的保健功能将显得更加突出, 市场前景广阔, 种植推广仍然要加强。

㈣种植技术支持一是选用优良品种。优良品种是高产的主要途径。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和布局优良品种, 根据旱地的特点, 选用耐旱, 抗病、抗寒、增产潜力大的品种。二是整地。大秋作物收获后机械深耕, 梁地反浅位栗钙土的地块, 耕深15厘米左右。滩地和下湿地耕深20-25厘米为宜。同时在早春顶陵镇压效果最好, 达到地面无坷垃, 上虚下实, 起到保墒护土的作用。三是轮作倒茬。主要轮作方式有:旱坡地:马铃薯—胡麻—豌豆—燕麦—马铃薯4年轮作制。旱滩地:大豆—燕麦—胡麻—马铃薯3年轮作制。四是适期播种。播种时间是否适时对燕麦产量有较大的影响。一般燕麦从5月初开始播种, 一直延续到5月底, 特早熟品种最晚可以推迟到6月下旬。五是掌握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以5厘米左右为宜, 早播的要适当深一些, 晚播的适当浅一些, 干旱少雨和墒情不好的年份要适当深一些。六是群体结构合理。旱地莜麦要根据地力和产量目标, 确定达到的穗数。一般亩播籽10公斤, 亩留苗25万株~30万株, 在肥力较高的地块, 亩播量可增加112公斤。七是科学施肥。每亩施优质农家肥1500公斤, 5公斤磷酸二铵与种子混合均匀一起播下, 到拔节期乘雨追肥, 一般亩追尿素10公斤。

四、燕麦种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㈠认识不够彭阳东北部山区, 长期处于传统低水平自我发展模式, 与市场接轨较少, 缺乏与外界的信息交换, 农民种什么都很盲目, 总是跟不上市场变化, 种什么什么不值钱, 如:种土豆玉米值钱, 种玉米麻豆值钱等。加上保守思想“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指导, 大部门土地还是用于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 对经济作物燕麦的种植认识不够, 认为其作为饲料还差不多, 人怎么能天天吃燕麦呢。

㈡政策扶持不够近年来,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特色农业的政策扶持和项目转换,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灵活运用项目资金, 加大了对燕麦等特色种植的投入, 离市场化、经营化还相差很远。当前燕麦种植还以灵散、自食为主, 没有走上市场化。

㈢科技服务不够彭阳东北部山区属于典型的大陆丘陵气候, 具有“春迟、夏短、秋早、冬长”的特点, 日温差大, 降水稀少, 主要降水集中在7月~9月, 而春种时期的3月~5月降水稀少, 十年九旱。各级政府在灾害预警、减灾防灾上指导不够。

㈣综合深加工不够燕麦种植仍然以生产原料为主, 只是简单种植、卖出, 挣得仅仅是最初的原料钱。没有综合深加工, 大不了, 磨成面粉, 做成燕面糅糅, 已经不错了, 本地还没有进一步加的工厂和设备。

五、燕麦种植推广中采取的措施

㈠加大宣传, 提高认识各级政府通过“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 大力宣传和引导广大农民, 认识燕麦的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让农民从传统的自食种植模式向集中、规模、市场化的模式转变, 使燕麦种植真正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一项特色种植。

㈡加大项目扶持把设施农业、特色种植项目向东北部丘陵山区转移, 打破生态脆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修公路、架桥梁, 保障交通畅通, 山里的燕麦能运出去。还要加强存储设施的建设, 如马铃薯等都有政府投资建成的地窖存储, 燕麦就没有, 老百姓收回家, 随意堆放, 受潮、老鼠、蟑螂、家禽的侵害, 减少了数量, 也降低了品质。

㈢建立城乡村一体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 加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科学预警, 指导农民科学防灾, 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农业服务机构, 要建成县、乡、村一体化服务。县级部门制定总体规划, 集中边片, 科学规划, 使燕麦种植上规模。乡级部门要派技术人员蹲点包片跟踪服务, 从种前选种、适时种植、田间管理到最后的收获储备, 全程指导服务保品质。村级部门要做好宣传动员、思想疏导、定点收购、及时发运销售服务促规模。大力倡导农民自己组建农业合作社, 提升种、产、销一体化的能力。

㈣加强综合深加工政府部门一方面大力引进综合加工企业, 特别是龙头企业, 加强综合深加工, 还要创建自己的品牌, 像彭阳果脯、红河辣椒一样。另一方面在政策、资金、税收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形成龙头企业带着中小企业+农户, 做大做强彭阳燕麦大产业的格局。

彭阳县具有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再加上燕麦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 一定会将燕麦这一特色种植做成一个大产业。

摘要:燕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特色种植作物, 很适应在彭阳东部山区种植, 不仅能解决当农民的温饱, 更是致富创收的一条途径, 应该加以推广。

千阳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篇2

关键字 宾阳县 ;甘蔗 ;种植现状 ;建议

分类号 S566.1

Planting Statu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Sugarcane

in Binyang County of Guangxi Autonomous Region

CHI Zhiguang1,2) ZHANG Dong1) FANG Zhao1,2) ZHANG Jiangzhou1,2) LI Baoshen1,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2 Guangxi Jinsui Agriculture Group Co., LTD, Nanning, Guangxi 532703)

Abstract The native farmers were investigated to understand the planting status of sugarcane in Binyang county. There existed many challenging issues, such as low degree of mechanization and imbalance fertilizer. Based on the main problems,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promote land transfer and large-scale planting machinery, to revers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fertilization, to increase organic fertilizer and micro-secondary elements fertilizer and to recommend soil testing and fertigation technology. Some propositions were made to improve the production of sugarcane in Binyang county by promoting the mechanization of sugarcane cultivation,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the action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Keywords Binyang county ; sugarcane ; planting status ; suggestions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在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是制造蔗糖的原料。广西作为中国第一大甘蔗产区,产糖量占全国的60%以上。宾阳县是广西农业大县,近年来围绕“北蔗、南桑、中粮、东菜、西部山区特色种养”的农业产业布局,全力推进农业发展,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本文主要论述宾阳县甘蔗种植的现状与问题,为宾阳县推动甘蔗产业提供建议。

1 宾阳县甘蔗种植现状

1.1 宾阳县甘蔗面积与产量

宾阳县种植甘蔗历史悠久,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宾阳县也是全区甘蔗种植大县,种植品种主要为新台糖22号,种植面积2万多hm2(见图1)。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甘蔗总产量不高(见图2),据农业部门统计,近年来宾阳县甘蔗平均单产在49.5~60 t/hm2,而示范区的平均单产在90~120 t/hm2,说明宾阳县的甘蔗单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

1.2 宾阳县甘蔗机械化种植现状

当前,中国糖产品吨糖成本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高,主要原因是糖蔗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特别是糖蔗砍收仍以人力劳作为主,因人工费用不断上涨,砍收费用占糖蔗生产成本的比例也越来越大[2]。甘蔗生产包括整地、种植、中耕、收获等环节。其中整地、种植、中耕等环节都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机型和可用的机械化技术。而目前中国的甘蔗收获机仍然很不完善,存在割茬不平、破头率高、切割损失率大,受地形影响性能不稳定等技术问题[3]。并且,由于中国主要甘蔗产区受风害影响,多数甘蔗形状弯曲且大小不均匀,造成机械操作困难,损失率高,因而限制了其推广应用[4]。而引进的国外甘蔗收获机尚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现有户营种植面积小而蔗农分散经营、管理比较粗放这一实际情况。宾阳县一共种植甘蔗约20 000 hm2,其中3 000 hm2是种植大户,目前只有这3 000 hm2的种植大户基本上能实现甘蔗的机械化种植(不包括机械收割)。近年宾阳县的甘蔗平均单产在60~75 t/hm2,而种植大户的单产能达到105~120 t/hm2,能够明显看出甘蔗机械化种植效果要远远好于传统的人工种植。

1.3 宾阳县甘蔗施肥现状

当地农户传统施肥方法与用量:采用一基一追或是一基两追。一基一追:基肥1 500 kg/hm2复合肥(15-15-15或是16-16-16),追肥尿素750 kg/hm2;一基二追:基肥1 500 kg/hm2复合肥(15-15-15或是16-16-16),第一次追肥尿素375 kg/hm2,第二次追肥尿素375 kg/hm2,或是基肥750 kg/hm2复合肥(15-15-15或是16-16-16),第一次追肥750 kg/hm2复合肥(15-15-15或是16-16-16),尿素375 kg/hm2,第二次追肥尿素375 kg/hm2。有些农民家里养有牲畜,还习惯在基肥时施用12~15 t/hm2的农家肥。

nlc202309031922

2 宾阳县甘蔗种植中主要问题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宾阳县的甘蔗种植以小农户种植为主,距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模式还有很大的距离,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两点,即机械化问题和科学施肥问题。

2.1 机械化程度低

宾阳县小农户目前甘蔗种植的普遍现状是,除了整地,在其余的几个环节中蔗农们都是采用纯人工种植的方式。种植效率低,人工成本高,收入低。并且在机械整地时,蔗农们也是使用最便宜的旋耕机将土地简单地旋一遍,虽然每公顷地的费用仅要1 500元,但是并不符合甘蔗整地“深耕深松”的原则,不利于甘蔗根的下扎和保水保肥。正确的方法是使用犁地机和耙地机进行深耕深松,使其耕层深度达到30~40 cm。这样的费用虽然比旋耕要高,每亩需要2 250元,但有研究表明,深耕深松可提高甘蔗单产约7.5 t/hm2[5]。

2.2 施肥不科学

2.2.1 偏施氮肥,缺施钾肥

传统施肥方法的氮肥(纯N)施用量为570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为225 kg/hm2,钾肥(K2O)施用量为225 kg/hm2。而甘蔗是一种喜钾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特征是钾多于氮,氮又多于磷[6]。传统施肥方式侧重氮肥施用,缺施钾肥,限制了甘蔗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2.2.2 水分和肥料的结合条件差

作物对养分的吸收离不开水分,宾阳当地无灌溉条件,甘蔗所需水分全部来源于自然降雨。水分不足也降低了肥料的利用率。

2.2.3 施肥时期不确定、不按时

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不同的需肥特征。所以在作物的需肥时期补充充足的肥料是最理想的。但在传统的施肥理念中,没有顾及到作物的需肥规律,而是按照往年的种植经验,进行1次或是2次的追肥。往往后期的追肥也多是在降雨之后,降雨的偶然性也造成了施肥时期的不确定性。

2.2.4 肥料选择混乱

蔗农们有这样一个施肥习惯:再好的肥料不能每年都用,肥料的种类要每年都换。在某些程度上这样做是对的,但是蔗农们没有用科学的方法去规划每年施用肥料的类型,至于每年用的肥料都是往年使用经验或是别人使用效果较好的。而对于自己土地的养分状况,蔗农在不了解肥料功能的基础上乱用肥料,有可能导致土地质量的下降,反而降低甘蔗产量。

2.2.5 当地农民没有任何施肥技术培训经历

施肥管理基本源于往年种植经验,部分难解决的问题都是询问当地农资经销商,而他们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另外,当地农资行业经销商过多,经销店收入不景气,经销商缺乏举办技术培训的动力。

2.3 其他限制因素

2.3.1 资金缺乏

首先简单估计下一亩地甘蔗成本的投入。从种植到收获整个过程中,旋地费用100元,种苗自留,肥料和农药成本在700元左右,最多的是砍蔗费用。随着人工费用越来越贵,当地砍蔗费用每人每吨高达120元,而且近年甘蔗价格整体下滑,糖厂拖欠蔗农甘蔗款,导致蔗农缺少资金投入下季生产,甚至很多农户有放弃种植的想法。

2.3.2 劳动力短缺

另一个限制当地甘蔗生产的重要因素是劳动力缺乏。不仅在宾阳,在其他各地也是同样的情况。农田作物经济收入少,导致农村的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而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在操作管理上不够及时,也是导致蔗农无法增收的原因。

2.3.3 环境因素

(1)种植密度。有研究表明,广西普遍种植的新台糖22号推荐种植密度高达9.75万芽/hm2 [7],而传统农户的种植下种量在于10 t/hm2左右,即8万芽/hm2左右,种植密度远低于推荐密度。如果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有效提高产量。

(2)肥力条件。不同地块的肥力不同,蔗农大多既有好地又有差地,对肥力条件不同的地块应采取不同的施肥措施才能同时获得高产。

(3)耕作方式。传统的旋耕深度在30 cm左右,而甘蔗根系有利生长深度达40甚至50 cm。所以普通的旋耕无法满足甘蔗根系的生长。农民普遍有这样的经验:如果能够多深耕10 cm,即使每亩少施25 kg肥料,也能增产。

(4)病虫草害的防治。本来前期成长较好的甘蔗,由于伸长期正值南方雨季,高温高湿导致病虫害的发生。严重时会导致甘蔗减产。

(5)倒伏。这是造成甘蔗减产的一大重要原因。在当地甘蔗生长中,传统种植很多原因导致甘蔗倒伏:第一,耕作深度不够,根系生长不发达,导致后期根系承受不住整个甘蔗重量;第二,使用氮肥过多,甘蔗伸长期伸长速度快,茎杆脆弱,易受风倒伏;第三,培土操作随意,甚至不培土,没有达到培土的效果;第四,台风影响。

3 宾阳县甘蔗种植建议

3.1 宾阳县甘蔗机械化种植推广策略

广西推广甘蔗机械化种植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推广甘蔗机械化种植的困难在于,小农户的种植模式是全县的主要种植模式。而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每家每户的种植地块太小太分散,种植习惯也不相同,因此无法进行统一管理,也无法应用机械和铺设灌溉系统。针对这种现状,宾阳县采取的是鼓励承包经营的对策。鼓励甘蔗种植大户承包土地,进行统一的机械化种植。宾阳县目前土地的承包价格是每亩地每年800~1 000元,而蔗农自己种植甘蔗每年的纯收入最多只有每亩700~800元。蔗农们将土地承包给大户,不仅可以保证每年的收入和以前相当甚至更多,而且可以有时间外出打工或经商,收入大幅提高。这种鼓励承包经营的方式,不仅可以使甘蔗种植趋向规模化、机械化,提高甘蔗的产量,而且可以解放劳动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可以说是目前最理想的种植模式。

但是,这种种植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目前,甘蔗种植主要劳动力的年龄分布在40~60岁这个中老年年龄段,一旦失去土地,蔗农将处在“种田无地、社保无份、创业无钱”的境地,致使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8]。要解决这种问题,还需要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土地流转农民的基本生存权益,同时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宣传力度,让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好处。或者以示范村的形式让农民切实的看到承包经营的优点。

nlc202309031922

3.2 科学施肥建议

3.2.1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甘蔗为宿根型作物,长期种植会使土壤有机质逐渐耗解,如不及时补充会导致土壤质量逐年下降,甚至造成土壤酸害,影响甘蔗根系正常发育。

3.2.2 改善施肥结构,注重中微量元素施用

传统施肥只注重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而忽略了中微量元素在甘蔗生长中的重要作用。若要保证甘蔗产量和品质,必须平衡施肥结构,加强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3.2.3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甘蔗的需肥特性和宾阳当地区域土壤测试结果,确定肥料配方为N∶P2O5∶K2O∶B∶Fe2O3=3.000∶1.000∶2.500∶0.018∶0.062。采取一基两追的施肥方式,基肥:15 kg/hm2尿素,750 kg/hm2钙镁磷肥,15 kg/hm2硫酸钾,7.5 kg/hm2硼砂,22.5 kg/hm2硫酸亚铁;苗期追肥:375 kg/hm2尿素,225 kg/hm2硫酸钾,7.5 kg/hm2硼砂;伸长期追肥:210 kg/hm2尿素,210 kg/hm2硫酸钾[9]。

3.2.4 引进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

规模种植的大农户比小农户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尝试引进水肥一体化施肥灌溉技术,养分、水分同时供应,提高肥料利用率。

3.3 政府与企业的作用

政府部门起到主导作用。依照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开展以下工作。

(1)引导蔗农合作社组织化经营,以政策鼓励农民集体化大生产;

(2)加强科技推广人员管理,确实做到科技政策的有效推广应用;

(3)发展科技农民,鼓励农民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农村大发展;

(4)加强机械管理,探索水利兴修措施,改良生产条件;

(5)确实保证农业补贴,完善天灾保险制度,保证农民基本生活。

企业是推广测土配方的重要一环,企业能够给蔗农带来生产资源,保障农民生产,企业的推广方式也有很大优势。

(1)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合理调整农民可接受的价格;

(2)农企合作建立示范方,运用企业资源、农民土地实现合作生产;

(3)资助农民技术培训,并促进企业产品销售,达到共赢;

(4)邀请农民参与观摩会,促进交流,建立良好口碑;

(5)完善销售网络,按照农民需求及时改善,推广厂区直销等优惠方式。

参考文献

[1] 何静燕. 宾阳县提高甘蔗产量的技术措施[J]. 广西热带农业,2009(3):43-44.

[2] 廖平伟,张 华,罗 俊,等. 我国甘蔗机械化收获现状的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11,33(3):26-29.

[3] 刘楚强. 整杆式甘蔗收获机的研发现状及展望[J]. 广西蔗糖,2002(4):21-22.

[4] 李 明,黄 晖,邓干然,等. 甘蔗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分析[J]. 农业机械,2008(1): 24-26.

[5] 廖 青,韦广泼,刘 斌,等. 机械化深耕深松栽培对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6):542-544.

[6]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产高糖甘蔗种植技术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0-146.

[7] 林良文,谭青山,叶燕萍,等. 不同下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新台糖22号群体结构及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J].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11-13.

[8] 雷 扬. 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11.

[9] 周锦芳,兰福生. 配方施肥对甘蔗生长发育、产量和含糖量的影响[J]. 广西蔗糖,2000(1):23-26.

桂阳县龙潭中学发展纪实 篇3

——桂阳县龙潭中学发展纪实

校长:李锋华

通讯员:杨艳 龙中飞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再结它的种子。我们行走在教育教学的路上,只为一颗初心,教书育人!

——题记

“地旧有龙潭,水深莫测,因名焉。山脉由九嶷蜿蜒磅礴而来,至芙蓉岭折卸平岗,宽博舒敞,左右两塔夹峙……”桂阳县龙潭中学创建于2011年,是县委、县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而创办的一所初级中学。学校坐落在桂阳县城城北,宝岭北麓,最初沿于陈士杰创办的龙潭书院,故名龙潭中学。

学校规划用地111.2亩,概算投资1.58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校舍面积25032平方米,绿化面积14639平方米。已建成教学楼群、实验楼、办公楼,可容纳60个教学班。现有52个班,共有学生3300余人,教师将近200名。校园布局合理,建筑错落有致,栋宇广场、花草树木辉映成趣,既有传统文化的精致典雅,又有现代气息的明快恢宏。学校现代化教育设备设施日臻完善,校园网、智能广播系统、监控系统、电子阅览室、图书室、高标准实验室、音体美训练室、地理室、天象馆、计算机室、多媒体一体机、学术报告厅等一应俱全,学校是目前全县环境最美、设施最全、功能最完备的现代化学校之一。

先进理念,助推学校发展

学校经过较长时间的讨论与研究,根据对基础教育的深刻理解,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从龙潭与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奉献、爱和责任心、与教育的公平性的内在联系,提炼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这一办学理念。

同时,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对学校一训三风进行创意,最后确定了“爱国、博学、明德、齐贤”的校训,“乐学、善思、合作、创新”的学风,“励志、勤学、慎思、笃行”的校风。

学校组织的教师政治思想学习、以“正师德、强师能、树师表”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论坛,提出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等,都很好地体现了特色理念的教育价值,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塑造“敬业、爱生、钻研、开拓”的教师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思想引领作用。教师对学校的发展理念及办学思路认同感较为一致,教育价值取向科学。

特色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学校把育人作为办学目标,课内教育特色明显,如美术学科的油画选修课,每星期安排一节油画课,体育学科的足球课,分年级进行普及,每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运动会。语文学科的诵读和国学经典教学,举行国学经典表演活动。音乐学科的舞蹈课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有自己增设的合唱、古筝、美术、舞蹈、田径、科学等选修课程,有名师开设的拉丁舞、国画、围棋、科技小发明手工、乒乓球等兴趣课。学校还开设“行为”等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助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为传承国粹,每周开设写字课,定期举行规范汉字书写比赛。通过系列活动,成效显著,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南省第二批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为诵读经典,我校举行“书香校园”诵读活动,原创作品《弟子规》被评为湖南省经典诵读比赛二等奖。建立心理咨询室,在全县率先开设心理健康课,让心灵沐浴阳光。学校一方面大力投入,配备必需设施,开辟心理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心理办公室。另一方面加强心理教科研力量,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原理、方法组织家长参加心理辅导班,在教室醒目处张贴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和24小时危机干预电话,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心理辅导网络。

家校共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充分发挥家校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帮助家长朋友更新教育思想、具备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学校成立了“龙潭中学家长学校”,请教育专家免费为家长开办家庭教育讲座;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构建家校交流的桥梁,家委会负责学生校服的一切事宜,独立完成兴趣班外聘教师的一切工作;每期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教育;每个班合理利用班级QQ群和家校联系,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和谐,同时,人文氛围浓郁,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相对融洽,为龙潭学子健康发展发展提供了较为适宜的先决条件。

课研双修,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领导班子始终把教学工作做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长郭运生坚持联系年级教学工作,参与指导教学、教研、教改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议课,真正做到对学校宏观工作规划指导和对教学业务具体参与的统筹兼顾。其他班子成员带头担课,积极探索课堂改革的新模式、新路子。

1.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素质。以教研组为单位,研修有序,每次培训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定活动形式,培训过程严格考勤。各学科组围绕着“关注课堂,有效教学”开展话题讨论、案例分析、心得体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为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实效,奠定了基础。

2.通过观摩研讨,开展校际交流。为汲取有效经验和先进管理理念,学校定期选派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物理组、化学组等教师67人(次)赴郴州市六中、苏园中学、郴州市五中等学校听课学习,观摩研讨。学校在县级公开展示课、市级优质课、大比武比赛中,老师踊跃参加,成绩斐然。获县优质课、大比武5人次,市优质课大比武3人次。通过各种磨课、赛课、评比课活动,灵活多样的研讨交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参加各种培训,发展教师专业。师资是教育的核心资源,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选派多位老师教师到长沙、株洲等地学习培训;参加市、县教育教学培训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思维、充实了教师的理论修养、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4.搭建科研平台,强化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基本形式,其质量和水平是学校衡量学校教科研工作质量重要标志。学校必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教中研,研中教,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加大改革、深化课题研究力度,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相继开展了省级课题《桂阳县初中学生实验能力测试与评价现状及研究》、《初中语文课堂上吸引学困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能的研究》,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合,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城乡结合学校初中数学教育困境的分析及对策研究》、《立足基础,提高初中英语潜能生学习能力的研究》和《运用课例导学提高初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等。截至目前,已有3项省级课题、20多项市级课题、50多项县级课题结题;教师各级各类论文、案例、发表文章300多篇,其中,国家级20篇、省级110多篇。为发展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为学校的科研兴教做出了积极贡献。

5、教育科研见成效,取得丰硕成果。

(1)课题研究团队实力不断增强。在今年郴州市2017年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徐成松、龙武君、廖忠社、柏善利、袁爱军、雷源浍老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再加上2014年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的李锋华和杨艳2个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共计8人。市级课改专家2人,郴州市级名师骨干培训团成员3人,县级课改骨干教师1人,特级教师龙武君老师1人,目前雷源浍老师的特级教师正在评审当中。

(2)教育教学著作出版发行。龙武君老师的《 寻梦有痕 》、雷源浍老师的著作《课改探微》出版发行,英语校本教材及练习册《冲刺王》在学校使用,获得教师好评,有效提高了英语潜能生的学习成绩。(3)、教育教学质量明显获得提升。今年中考我校免费师范生录取11个,考入桂阳三中学生达到94人,总分700分以上53个,680分以上85个,7A人数46人,较之前大有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取得了很多的进步。

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学校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明确重点,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培 养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1、注重管理目标的落实。为了使学校全员化、全天候、全方位的管理机制逐步得到落实,我们编排印发了行政值日安排表、学生会值日表。值日人员、学生会人员每天监督检查迟到早退、各楼层秩序、各班课间秩序和各班卫生情况,对楼道内、教室内、楼梯上发生的追逐打闹、乱喊乱叫、乱扔废弃物等不良现象及时进行制止、记载、批评教育和通报评比,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2、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我们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多渠道、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国学教育、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较大提高。

3、加强学生审美教育。由于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他们对是非、丑美的界限是模糊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校风,而且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值日人员在校门坚持每天检查到校学生的仪容仪表,包括头发、服饰等,让他们注意塑造自身的形象美,使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4、加强对学困生教育引导。我们密切关注各班学困生在纪律、学习、遵纪守法等各方面的表现,一旦发现问题,我们总是给予及时地处理和教育。对于经常违纪的个别同学,采取了教育为主,批评处分为辅的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

“龙从百丈潭中起,春自千重锦上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了“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示范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校”、省级首批“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郴州市安全文明校校园”、“郴州市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示范学校”、“郴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郴州市课改先进单位”、“郴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郴州市教育科研基地学校”、郴州市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学校”;连续七年获县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和县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荣获县共青团工作“红旗单位”、县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县“生本教育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学校”、“桂阳县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学校”、“桂阳三中优秀生源基地学校”、“湖南省中小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

千阳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篇4

近几年,以“观田园风光、品民俗风情、吃乡村土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在我县大量兴起,推动了整个餐饮业的发展。到农家乐,人们可以直接在果园、鱼塘、林地、田野„„,亲身体验农家生活,迎合了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清新的乡村空气,价廉物美的农家饭菜,亲切怡人的农家小院,使农家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了准确把握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局就此组织了专题研究:

一、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农家乐”的兴起,缘于久住繁华城区的人们厌倦了城市的繁杂和喧哗,渴望到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好的地方,亲近自然、放松心情,满足对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亲身体验。农家乐凭借地道的农家饭菜,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及廉价收费吸引了大量游客,且发展态势看好。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旬阳有70户左右的“农家乐”,有的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经营规模,形成了集吃、住、玩、会议接待为一体的旅游服务实体体系。在旅游局登记的30户中,星级以上的有11户,其中一星级5户,二星级6户,主要分布在县城周围。农家乐现已成为我县餐饮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呈 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

农家乐立足时间不长,在餐饮业中属一支新军。2001年,仅有县城周边的三、五户,到2004年底已发展到近70户,范围也由县城周边扩充到各乡镇。

2、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据调查,在全县农家乐经营户中,硬件设施稍好的经营户每月可接待客人600-1000人次,周末、节假日高峰期,每天接待人数更多,按照平均每人(次)18元消费计算,正常经营情况下每户每月营业收入可达1-1.8万元,这对普通农民家庭来讲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更是传统耕作收入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还缓解了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3、经营模式多样化

农家乐的经营模式主要有:滨江临湖式、田园风光式、花园式、观景式。旬阳是山区,江、河、湖、山自然景观随处可见,汉江两岸、达铭湖畔、太极观景台„„农家乐星罗棋布,一般是利用城郊优势,依托江湖、果园的自然特点,打造具有观赏价值的城郊花园。人工培植的乔灌木郁郁葱葱,四季鲜花不断,透过婆娑的树影,石桌、石凳相间其中,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欣赏并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在喧嚣都市的边缘为人们提供了难得的宁静天地,江岸湖畔还为垂钓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休闲环境。

4、经营特色各异

虽然都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农家菜”为主,但却各具特色。如太极观景台农家乐主要是以其独特的地域让人们能欣赏到美丽的太极城全景;羊山避暑山庄是夏季避暑的最佳去处,是以自然山水为优势而经营的特色农家乐,硬件配置较好,有较宽敞的会议接待场地,可品尝地道的山珍野味;达名湖农家乐则是以水上游船快艇为主要特色的,身临其中,其乐融融;小河北周家沟、构元龙源山庄主要以游泳为主调;果园农家乐则在每年水果成熟的季节,让游客自己采摘,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神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在农家乐,人们吃的菜有灰条汗、王八叉、水芹菜、地饭、神仙豆腐、石磨磨的懒豆腐、小河鱼、土鸡、野兔、野猪肉等地道农家菜;主食是浆粑馍、玉米糁、锅盔、搅团、浆水面、手工面、麻食等,游客可以自定饮食标准;喝的是当地农民自己酿的杆杆儿酒。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以“农家乐”为龙头的生态旅游建设,使我县的秦风汉韵得到充分展示。

二、农家乐壮大探秘

农家乐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1、适应现实消费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一方面,生活在钢筋水泥丛中的城市人已逐渐厌倦城市中的生活氛围,渴望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现代旅游者也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希望获得一种愉悦的经历,强调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另一方面,由于游客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他们希望在安全、洁净、卫生的前提下,能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能了解到当地特色民俗风土人情。农家乐旅游由于游客数不多,农户和游客之间通常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模式,这样还可以营造出家庭式的温馨氛围,也更容易实现个性化服务。

2、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家乐旅游收费较为低廉。由于农家乐大部分是由农民利用自己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所进行的经营活动,相对而言,具有投资小、风险小、成本低、见效快、经营灵活等特点,因而收费较为低廉,这对城市工薪阶层具有较大吸引力;二是交通、通讯较为方便。从目前我县农家乐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农家乐选址都在城郊结合部和旅游区附近,交通通讯较为方便,对于发展城市周边一日游、二日游,具有较大市场;三是环境优雅。农家乐一般都是依托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兴建,山水相依,对现代游客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3、是沟通城乡居民的桥梁

长期以来,久居都市的人们有一种鄙视农村人的意识,他们认为农村人穷,农村人脏,长此以往,城乡居民间产生一种隔膜。而农家乐的兴起使城乡居民又走到了一起,城里人乘节假日领着妻儿老小、老同学、好朋友去享受大自然赐给农村人的那份恬静与温馨。在那里,认不清麦苗和韭菜、分不出梨子和桐子的城里孩子可以直接走进农田,还可以看到有趣的牛耕、养蚕、放羊、挑水;樱桃成熟的季节,孩子们可以自己爬上樱桃树采摘樱桃,欣喜的品尝自己亲手劳动的“成果”,这对城里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快乐的事情;他们还可交几个农村小朋友,并帮他们干干农活;到小溪边去摸鱼、捉螃蟹„„这样,他们不仅玩得开心,而且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找不到的东西,同时,可以体会到农村孩子小小年纪就要跟大人一起到田里干活、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的艰辛,对城里孩子来说是一种启发,也是一种鞭策和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家乐正在不断升温,渐成时尚。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大多是自发的,缺乏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规划,精品较少,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设施简陋、规模不大、接待能力差、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档次较低。目前农家乐娱乐普遍以麻将、扑克牌等传统项目为主,格调单一。带有参与性质的活动内容和农村文化元素太少,缺乏文化内涵较高的休闲项目,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如:唱花姑子、放风筝、农家骑马、射箭、对歌等都值得提倡;部分农家乐“味道”失真,农家乐里,农家野菜吃不到、钓鱼没鱼钩、山歌听不到,影响了农家乐形象。

2、发展无序。眼下的“农家乐”有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之势,如果听之任之,不对其进行规范引导的话,或许有一天,“农家乐”游将走进“死胡同”。

3、基础设施简陋,环境卫生条件差。调查发现,许多农家乐的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落后,尤其在较偏远的地方,治安靠狗、通讯靠吼、交通靠走;有的至今尚未安装自来水,这都将大大限制农家乐的发展;在环境卫生方面,目前多数农家乐卫生环境不理想,特别是厨房和厕所环境较差,道路狭窄,使游客的车辆出入、停放极为不便。

4、尚未开发精品主导产业园或特色农业休闲观赏园。

四、思考及建议

1、加强管理,规范农家乐旅游服务

管理出形象,管理出效益。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各有关部门应在加强农家乐规划的同时,加大管理协调力度,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安全管理。农家乐大多地处城郊结合部和农村的特殊地理位置,涉及安全的各方面工作应给以重视,相关部门应把农家乐的安全工作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对从业者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做好安全检查;二是卫生问题。农家乐旅游者大多吃、住、玩在农家,食品卫生、公共卫生都直接关系到游客的身体健康,搞好卫生管理极为重要。要教育农家乐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卫生操作的良好习惯;三是日常经营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教育农家乐树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诚实守信,以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风格吸引广大游客;四是提高服务人员素质。良好的效益还得从规范服务上狠下功夫,要提高农家乐服务人员的整体素

质,有组织地加强各方面的技术培训,并到外地去学习取经,从而真正提升游客满意度,打造农家乐旅游接待新形象。

2、引导建设精品主导产业园或特色农业观赏农家乐。为推进主导产业建设和特色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政府应在城镇周围引导、规划、建设一批高品位、高规格的精品主导产业或特色农业农家乐,生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深化产业链,形成对上对口接待,对下龙头示范的集观光、休闲、参观、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不仅可以满足城市人物质文化所需和市场所需,而且是推进我县农业向纵深发展的样板模式。

3、要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家乐要发展,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农家乐所在村的道路硬化,通讯、电网改造、自来水供应、广播电视接收等基础设施问题。困扰当地群众的饮水、交通、用电、通讯等问题解决了,居住环境美化了,农家乐接待水平、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村的整体面貌将大大改观。

4、开发旅游纪念产品,提升旅游附加值

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民间刺绣、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如将核桃、柿饼、洋芋粉、板栗、农家洋芋粉条、红苕粉条、红苕干儿、熏腊肉;布鞋、小孩儿穿的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枕头、绣花荷包、香包;豆腐乳、豆瓣酱、豆豉等进行包装或配以竹篮柳筐呈列入销售柜台,不仅能满足游客需求,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能提高农家乐的旅游附加值。

5、在红色旅游区—红军纪念馆周围兴建农家乐

寿阳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篇5

发布时间:2009-03-09 02:50:29

发布人:信息发布员Ⅳ

来源:政府办

访问量:3543次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新的形势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制定本规划。

一、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现实基础

我县位于山西中部,东与阳泉、平定、昔阳山水相连,西邻太原、榆次,南接和顺,北与盂县、阳曲隔山相望。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所辖14个乡镇,206个行政村,总人口21.4万,其中农村居民人口15.9万。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具备了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近年来,全县经济发展迅速,实力明显增强,为全县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亿元,现价总量比2007年增加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达到了30%以上,全县生产总值占晋中市的比重从2005年的4.6%提高到8.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了25亿元,增长速度达到80%以上,增速在晋中市各县(市、区)中位居第一,其中重点工业企业发展迅速,阳煤开元等五户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了60%,工业的规模集聚优势明显;全县人均GDP达到了21100元,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9亿元,比2007年增加3亿元,同比增长49.8%,财政总收入占晋中市的比重从2005年的5.8%提高到9.5%;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52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6017元和1557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3.3%和14.5%,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近年来,全县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出台了多项扶持办法和措施,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粮、菜、林、牧四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民增收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初步形成。2008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7.2亿元,增幅10%。粮食总产量达到5亿斤,与2007年基本持平,保持了农业大县的地位;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1万亩,总产量达到87.95万吨,“寿绿”品牌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并成为奥运会指定的蔬菜供应基地;林果业发展势头良好,2008年财政投资3451.9万元,造林6.825万亩,其中仁用杏和核桃经济林种植初具规模,被省政府命名为“造林绿化先进县”;畜牧业生产呈现平稳发展,养殖农户的收入有所提高。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基地建设已经颇具规模。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和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08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02个,共带动农户3.2万余户,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人均收入达到4750元,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逐步壮大,运作逐步规范,效益初步显现,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城乡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改善 自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县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加大了财政对农村的投资力度。2008年财政支农资金累计达到了26399万元,比2007年增加了12601万元。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152.91公里,基本上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县财政投资1000多万元,村集体投入2592.58万元,机关、企业帮扶投资245万元,扶持和重点培育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共完成了43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道路硬化117.5公里,安装路灯508盏,建成沼气池9390个,全县近1/5的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投入841.8万元,兴建各类饮水安全工程74处,解决了107个自然村,2.13万人的饮水问题,基本上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自来水;全县社会保障支出累计达到14029万元,增长25%,各项社会保险体系和标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制约因素

30年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由解决温饱目标的生存型社会进入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力明显增强,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城乡群众意愿明显提高,对统筹城乡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又提出了迫切要求。目前,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形势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发展机遇

1.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不断实施。统筹区域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不断深化落实,山西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目前正在进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社会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这为我县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

2.国内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持续扩大。国际资本和国内沿海地区大量产业向内地,特别是向中部优势发展区域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县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更大规模地承接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使之成为扩张全县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的强劲动力,为扩大就业和转移劳动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有力支撑。

3.山西是全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试点省。我县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最主要支柱产业,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积聚全县财力、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发展全县非煤产业和提升全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大太原经济圈的辐射带动。大太原经济圈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随着省政府大太原经济圈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太原的产业扩散速度将会加快,一些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向区位优势更为突出的周边城镇转移。我县作为大太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可以在大太原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下,充分发挥区域发展空间的“同城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制约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涉及面广、面临的问题复杂。从目前全县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1.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持续下滑的态势,山西作为资源、能源经济大省,上游产业比重大,经济下滑更为陡急。我县产业结构单一,煤炭产业一枝独秀,受到的负面影响正在凸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和作为。

2.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上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城乡差别也很突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依然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3.认识和体制惯性的影响仍严重存在。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倾向还难以消除,农村与城市在投入体制、保障体制、教育体制、卫生体制等政策体制上的差别还难以迅速消除;另一方面,随着形势的变化,出于对土地权益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等方面的考虑,农民产生了新的“恋土恋乡”情结,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4.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环境承载能力严重不足。随着城市规划区和工业区的拓展,土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难以缓解,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因素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我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何兼顾生态改善,是今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综上所述,对我县统筹城乡发展来说,目前,既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转型发展期,发展和制约的力量并存,但发展大于制约,机遇多于挑战。要紧紧抓住机遇,努力克服体制障碍,着力突破发展瓶颈,扎扎实实地推进全县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体制、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城乡均等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基础设施投入体制、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城乡互助共进发展机制和协调融合的发展格局;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区集聚,集中建设1个城南工业集中区,2个循环经济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富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集聚,围绕“1+9+54”城镇体系,突出“1”个中心城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强化“9”个中心镇的支撑点作用,夯实“54”个中心村的基础功能,以镇带村,梯次集聚;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资源要素在县域内的全面融合、产业化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的互动互补,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在体制上、政策上、工作上充分体现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城乡配套改革,积极调整城乡关系和利益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协调发展。

——整体规划,配套建设。推进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城镇的集聚、带动和辐射功能。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在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把规划延伸到乡村,搞好中心村布局规划,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三位一体的城乡规划体系。坚持配套建设,把城镇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功能布局,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正视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差异性,更多地关注和致力于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给农民更多的关怀;大力加强农村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思想,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认真落实关于农民的各项政策,逐步使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居住、教育、社会参与、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公共设施与福利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充分发挥城镇与农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科学定位县域城镇和农村的功能;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缩小城乡差别;要坚持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三)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2009-2015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使城乡一体化工作步入轨道。开始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事业发展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努力在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以土地合理集约经营为标志的农业产业化逐步展开,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初具雏形。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0%,人均GDP达到3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2:1。

远期目标(2016-2020年):逐步建立健全配置合理、高效统一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投入、建设、管理和保障、服务体制机制;形成城市经济反哺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助推城市经济新格局,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得到明显发展壮大,二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增强,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充分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优势互补、互助共荣的城乡空间系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人均GDP达到5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1。具体表现为: ——城乡管理体制同轨

基本消除城乡户籍差别,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和待遇公平。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

县城和中心城镇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民定居点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全面完成,形成比较合理的县域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实现县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

——城乡产业发展协调

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改造、提升煤焦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实质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实现城乡联动、县域均衡发展。

——城乡公共服务共享

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和12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大众化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建立完善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城乡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乡社会保障对接

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五保户自愿集中供养率100%,基本形成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接近、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基础设施联网

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通公共交通;基本形成城乡联网供水格局;燃气管道基本实现中心镇以上联网;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县农村;实现城乡统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管理。

(四)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2009—2015年):编制规划,改革体制,出台政策,重点突破。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全面启动和实施阶段,工作重点是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实施重点改革,制定配套政策,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制度、配套政策和工作格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

第二阶段(2016—2020年):全面推进,缩小差别,提升层次,实现跨越。这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攻坚和跨越阶段,工作重点是大力提高城乡经济总量和质量,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融合档次,及时发现问题并作针对性的政策调整,使各项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实用、规范,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1.坚持“三个集聚”,完善城乡统筹的空间发展规划体系 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编制县域总体规划,以县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推进工业向集中区集聚、农民向城镇集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聚,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转变。认真编制镇村规划和重点中心镇、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合理设计村庄形态。优化城乡布局,努力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新寿阳。

2.实施“1+9+54”城镇发展战略,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的空间格局

城镇发展,采取据点开发、轴线延伸、网络发展的建设模式,即:着力打造以县城(包括朝阳、南燕竹)为核心的一个中心城区;加快培育宗艾、平头、平舒、南燕竹、方山、尹灵芝、西洛、羊头崖、松塔等九个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心集镇;重点建设具有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纽带功能的54个中心村,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首先,扩张县城的发展规模,提升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采取跨越式东西轴向发展模式,构造以县城为中心,七里河和南燕竹东部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城三区”的城区空间结构。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加快推进中心城镇建设。按照“规划、建设、管理、开发”四位一体的思路,立足实际,突出完善集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两大重点,对中心集镇区内宅基地、重点项目等各种建筑项目用地,严格实行规划审批制度,保证中心集镇建设严格按规划有序推进。中心镇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镇功能,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增强中心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

第三,加强乡村级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县村庄规划,合理布局中心村。

加强乡村规划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各项部署,立足当地资源、环境和人文状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既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又突出重点和特色,确保实效;既强调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又量力而行,确保可操作性;既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的同步改善,又有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农民实惠。

中心村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对近城郊的农村,可以用以城带乡的办法,通过宅基地的合理置换,用土地置换的升值部分,建设城郊型农民居住小区;对镇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可以用依厂建村的办法,由企业建基础设施,引导农民逐步集中居住到新村小区;对相对偏远的以农为主的地区,可通过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形成现代农村形态;对具有浓厚地方特色、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要坚持保护性开发和现代化改造相结合。

(二)大力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打破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三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联动,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县

立足我县优势农产品资源和现有基础,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稳粮、扩菜、搞特色、上规模、塑品牌”为重点,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健康畜产品和特色干果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着眼市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培育、扶持农产品品牌,力争将我县打造成全省的现代农业示范县。

(1)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县是农业大县,粮食生产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应急水源、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水肥一体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首先,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恢复修缮和建设一批水利设施,增加节水灌溉面积,重点在景尚等缺水乡镇推进旱井建设,发展不充分灌溉,改善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其次,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广“增、提、防、改”技术,大力推进耕地综合能力建设,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第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扶持农机站、农机大院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重点推进玉米、马铃薯作业的全程机械化。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202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0万千瓦,主要农作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5%。

(2)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突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以北部早熟区和南部中晚熟区为主,发展两大玉米优势产业带;以太旧路、307国道、榆盂线、九榆线等主干道沿线为主,建设优质蔬菜种植区域带;建设朝阳、景尚、松塔、羊头崖、解愁、平舒和宗艾仁用杏生产基地、核桃生产基地;利用我县丰富的林草资源,重点发展肉羊、肉牛、奶牛圈养为主的草畜养殖业,重点建设平头、西洛、朝阳、尹灵芝、松塔、羊头崖草畜养殖基地。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是增强农业和农民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首先,要重点扶持一批产品质量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创新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户经营的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其次,要继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和档次,加强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加强合作社内部技术、资金、物资、市场服务与对外协调职能,提高农户经营管理水平与市场判断能力,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第三,继续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户和市场的对接能力。

(4)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通过对现有的特色农产品的提档升级,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精心培育和保护“寿绿”蔬菜品牌,加强无公害监测,推进标准化生产;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保护现有的豆制品、小杂粮加工知名品牌,统一生产技术标准,推进设施农业工程,加强品牌宣传策划,利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渠道进入大中城市消费群。到2020年,培育出3—5个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

(5)大力发展以玉米、蔬菜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玉米、蔬菜资源优势以及仁用杏、小杂粮、豆腐干、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拉长产品产业链,提高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围绕现有加工业基础,建设专用加工原料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夯实基础。第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第三,加大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引进、推广力度。精心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有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通过会展、代理、网上等多种形式向外招商。积极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第四,降低门槛,鼓励农民发展力所能及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就地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工业化,实现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6)加大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科技兴农,进一步提高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专用玉米、蔬菜、干鲜果、小杂粮、草食畜等新品种,应用适时适市种养模式。加强农业“三新”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综合技术水平,实现“三增”,即:优质新品种推广面积增加、新技术应用面积增加、新模式推广面积增加。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推进“绿色农业”、“环保农业”建设。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农业气象保障服务和人工增雨消雹减灾系统。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科学规划利用县域内丰富的秸秆资源,引进高科技项目和实用技术,消化、转化、商品化秸秆资源,变废为宝。

2.建设新型工业聚集区,加快工业化进程

以工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以大型产业项目为依托,以自主创新提升技术水平为动力,按照国家、省、市的产业政策,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全县的工业化进程,为实施以工补农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1)重点建设三个工业集中区,提升全县工业发展水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战略要求,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为核心,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温家庄乡盘湾底,平头镇东韩等2个循环经济工业集中区,把我县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支持,大力发展煤炭接续产业,积极推进煤—焦—气、煤—焦—化、煤矸石—电—粉煤灰—新型建材等发展模式,重点抓好甲醇、二甲醚等煤炭产品延伸项目,促进煤炭就地转化增值。以城南工业集中区为中心,大力发展轻工业产业集群,增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轻工业产业和非煤产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重点要发展机械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高新产业及仓储物流等环保接续性产业。

(2)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提升工业综合发展能力

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的发展目标,按照规模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要求,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首先,要通过转换机制和制度创新,加速培育和发展一批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其次,要鼓励和引导我县企业与省内外的优秀企业强强联合,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雄厚的国际资本,打造产业发展航母,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第三,要抓住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新一轮启动内需重大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产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非煤项目与地面企业。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建材业和医药化工产业的发展,增强工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3)积极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引进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选择发展符合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健全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有针对性地发展已经初具优势的玉米、蔬菜等农产品加工业、轻纺工业、水泥建材以及旅游纪念品、工艺品业等。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借助东部产业升级和金融危机所形成的产业转移的机遇,瞄准初级阶段的劳动相对密集型产业,如汽车零配件、机械设备零部件及化工等行业,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以“寿星文化”旅游品牌为龙头,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率和支撑力,使之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1)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

我县地处太原、晋中、阳泉三市的复合交叉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平台,培育物流企业,建立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一是构建物流园区,以城区为中心,重点建设蔬菜、仁用杏、粮油、林木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二是重点抓好乡镇的市场建设,依托地理优势,以市场化带动城镇化,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的大市场格局;三是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从单一的中心商场向连锁店、仓储、电子商务、代理配送、特许经营等多种新型商业转变。

(2)以“寿星文化”品牌为龙头,形成特色旅游产业 我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夏季气候凉爽,风景秀美,是我国古代神话人物——老寿星的“出生地”,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重点开发寿星文化旅游和农家乐休闲旅游,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以市场为导向,商业化经营,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开发经营实体,确保两大旅游品牌开发初见成效。抓好以交通、绿化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2个旅游星级宾馆,打造2-3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加快标志性旅游纪念品开发,解决好吃、住、行、游、购、娱的综合配套问题,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旅游产业。组建旅游集团公司,对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促进旅游产业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整合旅游资源,搞好旅游宣传,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使之成为太原市和晋中市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统一规划,统筹资金,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分步实施。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与广大居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

1.建立顺畅高效的城乡交通网

按照建设大交通、发展大流通的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主路网与国家高速路网对接,县境重要出口路的公路达到一级公路标准,通达中心镇的公路达到一级或二级公路标准,通中心村和行政村的公路基本上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轴,区、乡、镇、村相互通达的区域交通网络。积极发展农村客运事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2.加强城乡供水、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城乡供排水管网设施统一建设和管理,实施城乡水源地保护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划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源地的保护,重点解决饮水水质不达标等安全饮水问题。2015年边远地区实现一户一井,中心村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安全饮水率达到100%。

按照增强电网可靠性、提高电网灵活性的要求,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加强输变电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供电网络,做到电网建设适度超前,推进城乡电网统一建设和管理工程。

积极利用清洁能源,合理规划建设燃气供应设施,在城镇逐步建立以管道天燃气为主体、石油液化气为补充的燃气供应体系。2020年实现主城区和新城区使用管道燃气率达到95%,乡镇用气率超过60%。加快农村沼气“一建三改”步伐,新建沼气池2万口,沼气入户率达到50%以上。

3.加强城乡信息化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邮政物流,推进邮政快递建设。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等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寿阳”,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加快城乡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建设,推广普及数字电视。进一步提升电信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支持3G网络建设和运营,到2020年宽带基本实现全覆盖,计算机用户普及率达到50%。

4.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建立城乡一体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体系,加大对各类污染源的整治力度和对山体、水体、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快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及中心镇污水处理厂,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工程、防护林工程、生态保护工程;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快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建设,建设主城区垃圾处理场和乡镇垃圾填埋场,形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普及农村自来水,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良种场废弃物综合治理与利用工程,规范水产养殖,禁止污染水体投肥养殖,推广有机、生物肥、农药以及先进的施用技术,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和使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力争到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全部过渡到采用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部医疗废物按规范处置。

(四)大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1.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

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附加在户籍管理上的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的入户条件,以法制化、证件化、信息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2.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

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政策,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城乡合理配置。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组织体系、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和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权益的劳动用工管理体系。2010年,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纳入就业计划和劳动保障管理范围,在政策制度上消除劳动者城镇与农村身份的差别。到2015年,实现城乡劳动者权益一样化。

3.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

养老保险:以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为核心,以制定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为抓手,打破所有制界限,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按照“即征即保”的原则,将土地被征用农民全部纳入社保范围。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历史形成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思路,探索、建立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依托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群众自愿,政府、新农合医疗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出资的原则,鼓励、引导更多的务农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县级统筹。把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有承包合同)的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以及外出经商务工的本地户籍农村劳动力、有转移就业愿望尚未实现转移就业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一并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将城镇各类企业招用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缴费范围,逐步实行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

医疗保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农合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积极组织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妥善解决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缴费问题。到2010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全覆盖。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参保率达95%以上,全县“三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巩固在90%以上。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等“三险”有效衔接,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保险体系。

4.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完善、阳光运作的原则,建立起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灾害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大病、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资金多元、保障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规范民政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劳动就业、户籍管理、医疗卫生制度的衔接,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综合效能。大力推进慈善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社会福利事业。逐年加大公共财政对民政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户和困难群众的救助范围及标准,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孤儿、流浪未成年人的集中供养率。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和城镇经济实用房建设工程,加大力度解决因灾、因贫等困难人员的住房难问题。进一步完善扶贫帮困助学机制,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就学难问题。提供优惠政策、广开就业门路,认真做好失业、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5.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

打破政府行政管理“城乡分治”的局面,调整各级政府部门的内设机构和行政职能,工作向农村延伸,投入向农村倾斜,重心向基层下移,逐步从制度上使政府对城市和农村的管理统一起来。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执法机制。积极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构建既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又便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广泛覆盖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使之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支持具备条件的乡撤乡建镇,推进具备条件的城郊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村改设居委会。

(五)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在社会事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实现城乡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居民在教育、文体、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方面与城镇居民基本享受同等水平,初步实现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1.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夯实基础教育基础,调整学校布局,形成高中阶段教育向中心城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乡镇集聚、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中心村集聚的学校建设布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和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农村学校高素质教师补充机制,吸纳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采取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鼓励城区学校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统筹规划,保障经费,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或周边城市进修学习。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救助体系,覆盖农村全部家庭和城市困难家庭。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教育保障和生活保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助学机制,资助引导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职业教育,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集中精力办好中等职业学校。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两项以上实用工作技能,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提高增收能力。到2020年,力争在全县范围内将义务教育从九年扩大为十二年,基本形成义务教育均等化、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多元化、成人教育终身化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2.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发展

科学谋划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创造良好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路子。城镇文化建设要以完善城镇文化发展功能、提升城镇文化水平为切入点,健全公益性文化网络设施,使广大居民可以充分享受高质量的文化熏陶。加大文化网络信息传递建设,加大图书馆、文化馆、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让城镇文化、村落文化以及家庭文化相互辐射,相得益彰。落实农村文化专职干部的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护和开发历史文物古迹、民情民俗。挖掘乡镇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完善农村体育组织服务网络和设施网络,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快建设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鼓励民间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兴办农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加强“科技下乡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乡镇、村三级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拓展农民基层科普阵地。建立一支为农民提供更多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的服务队伍。

3.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卫生、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布局。强化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建设。根据县域卫生实际,集中力量,提高农村预防保健、急诊急救、传染病救治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基本保证农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县级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促进县、乡、村三级网络纵向合作,发挥县级医疗和预防保健机构的督导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所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原则上在各乡镇由政府办好一所卫生院,重点加强边远贫困地区卫生院的建设。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需求。引导、鼓励医学类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医疗服务队伍,为农村居民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家园。到2015年,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90%,卫生厕所普及率98%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农民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50%的乡镇和40%的村达到县级卫生标准要求。到2020年,所有指标在2015年基础上提高10%。

4.构建城乡科技服务体系

整合现有政务、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和网络,以“三农”服务为轴心,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体系。认真实施科技支农助农工程,到2010年,扶持培育特色产业科技示范企业10家,省、市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县级星火科技培训示范基地10个,完成人员培训3万人次;建立农村科技信息化应用示范点20个、各类农业科技服务组织30个。到2015年,建成省、市级科技示范基地10个。建立一批专业化的科技服务和中介机构,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性服务。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建立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结构合理、渠道畅通、品种丰富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六)大力推进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 1.完善城乡市场体系

充分与大太原的各类市场进行对接,加快城乡流通现代化建设步伐。重点建设贯通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做大做强一个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市场。形成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以二级批发市场为辐射点,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单体零售经营门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城乡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物流配送、便民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进零售业城乡连锁化。

2.培育城乡流通主体

鼓励县城商贸流通企业到农村发展综合性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农资农家店。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协会,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做大做强。

3.加强城乡市场对接

整合城乡各种信息资源,建设农产品信息网络中心,使之成为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国际市场的信息平台。引导农产品进超市。制定相关政策,建设绿色通道,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

4.加速城乡要素流动

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扩大农民融资渠道。积极培育和发展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农村信贷担保组织,探索以农民的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组织贷款的具体办法。引导人才、技术流向农村。积极运用激励政策与市场机制,引导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和本县农业技术人才开展农业项目合作,实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支持农村土地市场建设,鼓励农民灵活运用承包土地经营权建立土地合作社,促进集体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保障 全面推进以农村土地流转和城乡一体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保障城乡统筹高效、有序地发展。

1.推进城乡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县级行政机构改革,深化乡镇行政机构改革。围绕转变职能,提高效能,降低成本,撤并一些职能相近机构,建立职责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切实搞好乡镇事业站所整合,实行分类管理,合理区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活动,公益性服务由财政保障,经营性活动走向市场。适当调整乡镇经济管理功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向营造发展环境、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巩固执政基础、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安定,实现依法行政。健全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合理规划和布局农村社区组织,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推进村级综合改革试点,实行农村管理服务职能与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相分离,提高农村市场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行业协会和各类社会中介组织。

2.建立与城乡统筹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

积极申请省直管县试点,探索县财政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税改革体制,进一步增强乡镇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县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推进财税体制创新,加快县财政专项资金整合。重点加大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增强对薄弱村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新农村建设稳定投入增长机制。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

3.建立农村土地置换流转制度

组织农业、国土、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对全县不同类型集体土地的数量、用途以及使用和流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土地及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严格保证流转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土地用途不得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不得损害。

把土地流转与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紧密结合起来,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将耕地流转集中至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结合全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采取转让、转包、质押、租赁、置换、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委托集体经济组织代为流转其承包经营权,提高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

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推进土地流转。对将土地承包权流转给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按实际流转面积给予财政补贴;对发展土地流转后进行设施农业建设的,优先享受设施农业扶持政策;实行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和流转收益分年段递增机制,促进土地集中流转;对转出土地的农民,提供再就业培训,鼓励转产农民实现再就业;允许社会资本和城市工商企业承接、承租土地,单独兴办或与农民联办企业,享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支持政策。

(2)探索农民宅基地置换新方式。将农村宅基地的一定比例集中用于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其余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多得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用于补贴农民购房。进城务工及生活的农民及其家属的宅基地及其上的住宅,在农民自愿的条件下,由县政府统一安排处理,农民可由此换取城镇户口和居住面积大体相当的城镇公寓住房。

(3)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对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凡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非公益性项目用地,经国土部门批准后,可采用直接转让、出租、抵押、以地入股和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进行流转,并严格限定在存量建设用地范围以内,防止耕地变相流失。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注册开发集体建设用地,以招标、拍卖或协议等方式对外提供土地使用权,合理规定使用年限,严禁用于商业性开发和住宅建设。

(4)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县、乡两级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在土地流转前,制定土地流转规划,收集发送土地流转信息,建立信息储备库,实现供与求的有效对接;在土地流转中,提供规范的流转合同,确保土地流转程序的规范;土地流转后,开展跟踪服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协助处理土地承包经营中的纠纷,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各类主体创办土地流转中介机构、评估机构和土地银行等。

(二)加大对农业、农村扶持力度,建立城乡统筹投入新机制

根据中央提出的“存量调整、增量倾斜”和“三个高于”的思路,逐年加大农村投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财政保障,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努力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1.突出“四个倾斜”,建立“以工补农”新机制

在工业反哺农业上,要突出 “四个倾斜”。首先,政策倾斜。通过制定向农业适当倾斜的支农惠农政策,提升农业发展的政策空间。其次,资金倾斜。制定合理的资金投入制度,将更多的资金转移到发展农业产业上。第三,技术倾斜。政府要引导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移、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帮扶等多种手段,对农业进行技术扶持。第四,人才倾斜。通过制定人才政策,引导和吸引人才投身农业,发展现代农业。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建立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每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县级财政每年对农村的投入要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其中直接用于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部分,要占到对农村投入增长部分的50%。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要确保农业科技三项费用逐步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县财政预算内应保障逐年增长。要按照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提高将县农业科研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投入比重,以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业增效,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4.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投入

重点加大县级财政对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垃圾处理、扶贫开发、防灾减灾、农村教育、农民培训、文体科普等领域的投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积极申请国家、省、市级支农项目,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基础项目。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用于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条件。其中,用于改善农村饮水工程的配套投入,每年要确保完成一定比例的行政村;用于农村道路硬化的配套投入,平均每年要确保完成一定里程;用于新农村建设试点、环境卫生大整治试点的投入,每年要确保完成一定数量的行政村,改变村容村貌。

5.建立农村投资的激励机制

鼓励在农村工业集中区投资创业,着力发展农产品、工艺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吸收农村就业显著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或返还,激励企业增资扩建、做大做强。鼓励在农村开展土地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或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基地,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对产业化带动农户增收显著的企业,给予贴息扶持。鼓励引进外资开展农业合作,发展创汇农业,鼓励社会团体、民间能人志士在农村捐资、助学、扶贫,兴办慈善福利事业,弘扬中华民族的善举美德;重点鼓励农村籍的民营企业家回乡投资捐资,激发其报答父老乡亲的故土乡情,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我县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招商引资的条件,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融资体制,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各类限制,除特定行业外,实行民资进入“零门槛”。

6.创新农村信贷机制

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不断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网点布局,进一步增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三农”能力;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开展邮政储蓄机构办理社区各类贷款业务试点,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支持农村;推进农村保险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扶持建立农村担保机构、担保基金,千方百计解决农村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融资难等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信用型、商业型和互助型担保机构,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乡村房屋产权、林权抵押融资服务。

(三)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培养,提供城乡统筹发展人才支撑

加大城市人才和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针对农村人才缺乏和流失严重的问题,实施农村人才倾斜政策,推进战略性人才流动补助基金及其他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工作,解除战略性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继续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促进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加强和完善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科技副职选派制度,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引进和聚集人才。大力开发培养农村科技、卫生、生产、经营、教育等方面的实用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按照“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要求,进一步抓好下派干部驻村任职工作,健全完善下派干部驻村任职工作的各项长效运行机制,促进下派干部驻村任职工作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要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注重从优秀农民中选拔干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的力度,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四)加强城乡统筹工作领导,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准确把握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一系列精神上来,切实加强领导,把行动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来。

各级领导干部和城乡居民应进一步提高对城乡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氛围;细化分解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评价考核体系,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作、齐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落实。

千阳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篇6

1 云阳县耕地资源的总体评价

云阳县有耕地面积6.56万hm2, 其中, 水田2.29万hm2, 旱地4.27万hm2, 分别占耕地的34.9%和65.1%, 农村人均耕地0.07 hm2。全县土壤以紫色土为主, 其次是水稻土、山地黄壤、石灰岩土和冲积土。紫色土主要分布在向斜内低方山、单斜低山及深丘区域;水稻土零星遍布于河谷堤坝, 单斜低山下部、方山坪台、岩溶低山洼地等。水田多属梯田, 旱地坡陡土薄, 有机质含量低, 水利条件差, 蓄水抗旱能力弱。

根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309—1996) 的分级标准, 本县的一、二级划归全国耕地的四级地力水平, 三级划归全国耕地的五级地力水平, 四级划归全国耕地的六级地力水平, 五级划归全国耕地的七级地力水平。根据云阳县耕地地力研究与评价结果, 全县有一级耕地0.61万hm2, 二级耕地1.81万hm2, 三级耕地1.76万hm2, 四级耕地1.51万hm2, 五级耕地0.87万hm2。从这些数据看出, 全县耕地地力以中等水平的三级地面积最大, 占耕地总面积的26.83%;其次是地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二级地 (占27.59%) 和地力水平较低的四级地 (占23.02%) , 一级地和五级地分布面积较少,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9.30%和13.26%。由此表明, 全县耕地地力水平总体属中等, 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

2 云阳县耕地资源的区域概况

针对云阳县自然条件垂直差异和种植业生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的特点,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农业生产, 按照“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相似性, 农业生产特征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发展途径和关键措施的共同性”的原则, 以“地貌类型、自然气候、作物结构、耕作制度、生产水平”的基本相似为区分依据, 将全县的耕地资源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区域, 即:河谷粮经区、低山粮油区、中山林牧区。

2.1 河谷粮经区的区域概况

全区位于境内腹部, 是沿长江干流、澎溪河中游和长滩、磨刀溪两岸的浅丘谷地及缓坡台地, 海拔175~400m之间的地区。地貌类型有河谷低坝、单斜深丘和单斜低山, 土壤由第四系老冲积和紫色冲积物经及遂宁组、沙溪庙组砂泥岩发育而成, 有姜石黄泥土、紫色冲积土、红棕紫泥土、灰棕紫泥土等土壤, 水田少、旱地多, 以三级地为主, 一、二、四、五级地有零星分布。生态优势为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无霜期长, 具有春早、冬暖、夏长、秋迟等特点, 同时, 土壤的土层深厚, 肥力水平较高, 适宜于精耕细作, 有利于发展三熟制。本区有耕地面积1.37万hm2, 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0.88%, 其中, 水田0.28万hm2, 旱地1.09万hm2。区内冬暖无积雪, 早春气温回升快, 夏季气温较高, 常年多春旱和伏旱威胁。土壤利用率较高, 水田一年两熟, 多为油—稻或菜—稻, 旱地一年三熟, 部分一年两熟, 种植方式多种多样, 以麦/玉/薯为主, 现大部分旱地已栽植柑橘, 是全县柑橘产业集中分布区, 是三峡移民的集中安置区, 也是库区生态屏障的重点保护区。但由于区内人多地少, 人地矛盾突出, 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伏旱出现机率大、发生早、危害重, 工程蓄水差, 加之, 现有耕地坡度大,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极大地制约了该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2 低山粮油区的区域概况

本区指全县江南七耀山北翼向斜轴部的院庄—双坝—故陵向斜, 江北大巴山南翼向斜轴部的养鹿—高阳—南溪—江口向斜等方山平台和铁峰山脉缓坡地带, 海拔400~800m地段。从地貌上看, 有单斜低山、山间平坝、向斜切割方山地貌, 土壤主要以侏罗系蓬莱镇组砂泥岩风化而成, 第四系老冲积物、遂宁组岩层发育的土壤也有零星分布, 有棕紫泥、红棕紫泥和老冲积黄泥等土属, 水田和旱地基本各半, 土质较好, 土层较厚, 地势开阔, 稻田多集中在台地和沟地带, 旱地则分布于平台的下部或镶嵌在稻田之间, 地块比较零碎, 昼夜温差大, 作物边际优势强, 水利条件较好, 是一、二级地的主要分布区, 三级地分布面积大, 四、五级地零星分散其中。本区有耕地面积2.66万hm2, 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0.55%, 其中水田1.32万hm2, 旱地1.34万hm2。区内气候温暖湿润, 热量充足, 雨量丰富, 土壤较为肥沃, 既无高温又无低温, 基本无伏旱威胁。区内土地垦殖系数高, 土地利用率也较高, 水田一年两熟, 多油—稻或麦—稻, 旱地一年三熟, 部分一年两熟, 以麦/玉/薯为主, 为以粮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 是全县粮油的主产区, 主要经济林木为桑树, 全县15个蚕桑基地乡镇均分布于区内。但由于该区森林植被较少, 燃料缺乏, 作物秸杆大量被烧掉, 有机肥用量较小, 加之种植制度中耗地作物多, 养地作物少, 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 同时又因该区所处位置较高, 汇水面积较小, 大型水利工程较小, 微型水利工程又年久失修, 渠系配套较差, 致使水源严重缺乏, 稻田无法适时栽插, 现已成为制约该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3 中山林牧区的区域概况

全区县境内北部鱼泉背斜、中部铁峰山背斜, 渠马—大阳向斜轴部末端, 南部七耀山背斜及两冀地带, 县内南、北部边缘的石灰岩中山地区, 海拔800m以上地带, 是县境内地势最高的区域, 有单斜低山、峰丛低山、石灰岩中山、背斜梳状低山、岩溶平坝等地貌, 由三迭系须家河、巴东组、嘉陵江组、二迭系大冶组和侏罗系自流井组、沙溪庙组的母岩风化成土, 有矿子黄泥、黄色石灰岩土、色石灰岩土、冷沙黄泥、暗紫泥和灰棕紫泥等土属, 田少地多, 以四、五级地为主, 一、二、三级地有零星分布。本区域有耕地面积2.53万hm2, 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8.57%, 其中, 水田0.69万hm2, 旱地1.84万hm2。该区地处县境南、中、北三部, 东西南北相距较远, 地势高差悬殊, 加之地形地貌多样, 河谷深邃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但总体仍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土地利用是林地多、农地少, 旱地多、水田少, 复种轮作;旱地以马铃薯、玉米为主, 水田多为一季中稻, 复种指数低。但森林资源较为丰富, 植被为亚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面积较大, 地多人少, 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大, 是全县森林资源的重要地区, 山大坡陡, 水土流失较重, 工程蓄水难度大, 水利设施落后, 稻田常年缺水, 而部分稻田又因地势低洼, 区域排水不畅, 土壤次生潜育化明显, 农业耕作粗放, 广种薄收, 科学种田水平低, 农业生产水平也较低, 是全县特困村、贫困村集中分布地区。但该区域内的大阳、桑坪、双土、石门等乡镇又是全县高档优质水稻的优势区域, 地势平坦, 田多于地, 土壤多为蓬莱镇组的夹沙田和紫泥田, 土质肥沃, 水利资源丰富, 能基本满足稻田的灌溉, 昼夜温差大, 很适合优质水稻的生产。

3 云阳县不同区域耕地的种植业结构布局及措施

3.1 河谷粮经区种植业结构布局的措施

一是从耕地资源配置上看, 全区作为全县柑橘产业的重点实施区域, 耕地中旱地的绝大部分已栽植柑橘, 建成了柑橘产业带, 形成了全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水田仍以种植粮食为主, 增加水田的复种指数, 但同时应重视蔬菜产业的发展, 可在青龙街道黄岭村、云阳镇蔬菜村等8个村重点发展蔬菜产业, 在保证城镇蔬菜供应的同时, 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认真抓好高产稳产农田的建设, 实施以治水、改土、建塘、修池、铺路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工程和坡面水系综合治理工程。

三是认真抓好测土配方的广度和深度, 重点转移到柑橘和蔬菜产业上来, 以更好地为全县社会经济服务。

四是推广农林复合生产模式, 在柑橘地中间间作花生、大豆、胡豆、豌豆、红薯等作物。

五是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法, 横山开厢, 等高耕作, 实行秸秆覆盖等保土培肥技术, 同时, 增种豆科绿肥作物, 增加地表覆盖率, 减少耕地裸露时间, 防冲保土。

3.2 低山粮油区种植业结构布局的措施

一是该区作为全县粮油的重点产区, 在耕地资源配置上, 应继续以粮油产业为主。水田实行“油—稻、麦—稻”轮作, 小春生产工艺上, 要有计划地按比例实行“麦/豆 (豌、胡豆) —稻或豆 (豌、胡豆) —稻”轮换。旱地在麦/玉/薯三熟中, 应扩大豌豆、胡豆、大豆等豆科绿肥的种植面积, 以保持地力, 提高全县粮油生产水平, 同时, 应重点抓好现已实施的五大粮油基地建设, 即路阳、凤鸣、南溪等3个乡镇的中档优质稻基地, 栖霞、南溪、凤鸣3个乡镇的优质油菜基地, 宝坪镇的高粱基地, 普安乡的优质芝麻基地。在抓好粮油生产的同时, 要继续抓好蚕桑生产, 该区的蚕桑是本县农业的一大特色产业, 应抓好退耕地桑园的管护, 并将20°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桑, 逐步形成该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虽然已初具规模, 仍应不断壮大盘强。

二是认真抓好水利工程建设, 因地制宜地兴修或扩建水利工程, 全面整治病塘病库, 完善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同时, 按适当比例插花轮换留足冬水田、囤水田, 蓄水保水, 解决缺水矛盾, 保证水稻适时栽插。

三是对地势低洼的槽谷田、低坝田, 实行工程措施, 开沟排水泄洪, 降低地下水位。

四是加强农田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整治坡面水系, 对地面坡度在10°~18°的地块实施坡改梯或坡改缓工程, 同时, 修建“三沟三池”, 完善农田排灌、道路系统, 增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充分发挥该区域的地理区位优势,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大力修建沼气池, 解决农村燃料问题, 使大量作物秸杆能够还田应用, 同时大力推广秸杆覆盖、生物篱、聚土垄作等耕地保护性耕作技术。

六是加强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3.3 中山林牧区种植业结构布局的措施

一是从耕地资源配置上看, 全区力求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应以林牧业发展为主, 在搞好林业布局、实施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配置和管好森林植被的同时, 充分利用该区地广人稀的优势, 实行种草养畜, 建立以山羊、肉牛为主的林牧业和平基地。牛羊产业是全县农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此区应是重中之重。

二是大于15°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牧还药, 为林、牧、药产业留足发展的空间。增强15°以下耕地的生产能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修建沟、路、池、凼、渠, 对地势低洼的槽、坪田, 实现工程措施, 开沟排水。

三是结合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 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推广应用测土施肥技术, 抓好玉米、马铃薯粮食作物的生产, 建设好上坝、清水、农坝等3个乡镇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供应基地, 抓好大阳、双土、石门、桑坪等4个乡镇的高档优质水稻基地建设, 努力提升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提高该区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四是在发展林业产业时, 应因地制宜发展枇杷经济林果, 如茶叶、核桃、板粟、梨、油桐等颇具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

千阳县种植业发展现状 篇7

1. 有机肥料资源现状

经调查,千阳县有机肥料种类多,资源丰富。全县年有机肥料资源总量209.96万吨,其中农家肥资源总量174.7万吨,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和川塬乡镇养畜农户家;年播种作物面积30.7万亩,秸秆资源总量14.82万吨,分布于全县粮食种植区域,其中小麦15.2万亩、资源总量4.5万吨,玉米13.4万亩、资源总量9.4万吨,豆类、高粱、薯类作物2.1万亩、资源总量0.92万吨;春夏绿肥作物年播种面积11.3万亩,资源总量20.2万吨(其中多年生牧草作物年保留面积10.0万亩,资源总量20.0万吨,分布于丘陵山区;春夏豆类绿肥年播种面积1.3万亩,资源总量0.2万吨,分布于山、塬地区的部分农户家);养殖场奶牛、莎能奶山羊存栏0.082万头(只),资源总量0.24万吨,主要分布在川塬畜牧小区。

2. 有机肥料资源利用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不同有机肥料种类利用模式各异。农家肥(堆肥、厩肥、土杂肥)资源主要采取黄土搬家式垫圈,堆制腐熟后,用作粮、果、桑、菜等作物施基肥,一般亩施用量5000~6000千克。此类肥料由于养分全面、肥效长、耐旱性好,施用后粮经作物可增产10%以上。秸秆资源以小麦、玉米为主,兼有薯类、豆类、高粱等作物,其中小麦秸秆利用机械收获高留茬面积占10%,过腹还田50%,烧灰还田40%;玉米秸秆利用以活秆青贮喂畜和烧灰还田为主,分别占资源总量的40%和60%;豆类秸秆以烧灰还田和过腹还田为主,分别占资源总量的70%和30%;绿肥资源利用以多年生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豆类为主,其中紫花苜蓿用于饲料和经济绿肥的分别占资源总量的80%、20%,豆类用于压青还田、饲料和其他的分别占资源总量的30%、30%和40%;养殖场有机废弃物利用以传统堆沤为主。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有机肥料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看,千阳县种类较多,资源利用广,施用效益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机肥料知识覆盖面小,农户合理利用有机肥意识淡薄;二是利用方法不当,造成资源浪费,效益低;三是政策支持不够,资源利用率低。

4. 对加强有机肥料资源利用的几点建议

①大力普及有机肥料知识,提高农户科学利用意识。一是按生产季节和关键环节,编写不同种类有机肥利用技术规程,逐乡逐村开展技术培训。二是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宣传有机肥料有关知识。三是深入乡村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合理利用有机肥料资源。

②科学利用有机肥料资源,提高效益。一是因地制宜,确定有机肥料种类。丘陵山区的农牧业区以农家肥和绿肥为主,川塬粮果主产区以秸秆还田和种植短期绿肥为主。二是科学利用,发挥肥效。农家肥应采取基施,杜绝表施,以免肥料养分损失;秸秆资源以直压还田和过腹还田方式为主,杜绝烧灰还田,避免资源浪费;绿肥资源以做饲料压青还田为主;养殖场有机废弃物应做到无害化处理利用,达到无环境污染。

③政策扶持,加大有机肥料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机肥料资源利用对确保农业生产效益持续增长非常重要,因此,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其合理利用。一是从保护耕地肥力不断增加的前提出发,制定有关法规,加强有机肥料资源利用。二是采取资金扶持,从绿肥种子、无害化处理、商品有机肥料生产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以加大资源利用的深度。三是理顺有机肥资源利用运行机制,以保证资源挖掘充分、利用合理,促使农业生产效益不断增长。

上一篇:闵行区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下一篇:IT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