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开发

2024-06-24

乳品开发(精选12篇)

乳品开发 篇1

一般来说,我国常见的乳制品是: 100% 或者80% 以鲜牛奶为基础原料,经过超高温灭菌和均质等工艺的标准化操作,达到均衡的营养配制及其特有口感之后用特殊材质包装。市场上出现的乳品产品无论是口感还是功能,都基本饱和了群众消费需求,很多企业新产品研发陷入瓶颈。针对我国市场环境和消费群体,只有加强研发力度,才能使乳品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1 乳品新品生产研发现状

第一,各企业年报告显示,2013 年光明乳业畅优、健能、莫斯利安等收入占比超过了50% ,莫斯利安一直单品就达到了32 亿元的销售额。蒙牛冠益乳、未来星、特仑苏等产品销售额都有不同程度增长; 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13 年蒙牛乳酸菌饮料增幅达52% ,伊利中高端产品包括QQ星、舒化奶、金典有机奶、大果粒等系列整体盈收占比超过33% 。从乳品生产规模上来看( 见下图) ,国内乳品市场基本成为大型企业主导的格局,这些大型企业具有雄厚资金而且生产水平高,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的产品标准,所以具有产品质量好,企业口碑好的优点,以至于现今乳品销售范围扩大到了国际市场。

资料来源:公司数据、中金公司研究部。

第二,随着乳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内更多的乳品企业把目光投向了乳品新品的开发,将新产品的开发作为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所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乳品新品的研发俨然成为了乳品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从现在市场上乳品来看,乳品包装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其中复合塑料袋是市场上最常见的包装,三层复合袋适用于UHT灭菌或无菌,在常温保质期为1 月,如加至5层复合袋可在常温保质3 ~ 6 个月; 方砖形复合纸盒包装在常温保质可达6 月; 屋顶纸盒包装,仅用于巴氏杀菌奶,保质期为7 ~ 10 天; 塑料瓶装,用UHT杀菌,常温保质3 ~ 6个月。

2 乳品新品开发的有效途径研究

2. 1 完善新产品构思设计阶段和研究转化阶段

新产品的构思设计包括品名设计、质量设计、配方设计、工艺设计、实验设计、包装设计。

第一,品名设计主要是在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范围内,对新产品进行命名。品名既要反映新产品的独特性,又要展现乳品新产品的科学性、时代性。常用的命名方法包括科学命名法、商品命名法、原料命名法和食用对象命名法。第二,质量设计主要是满足消费者对质量需求和期望指标的前提下,进行新产品的研究、规划和制定,达到乳品应有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指标、保质期等相关的质量要求。第三,配方设计是以新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工艺要求及卫生、价格为指标,选择原材料并确定相关比例,达到调香、调色、调味、防腐等目的。第四,工艺设计是对原材料转化为如乳品新产品的途径进行研究,在结合国际上广泛运用的经典成熟的工艺基础上,结合自身乳品新产品的配方设计、质量设计等所做的调整、改进和完善。第五,实验设计是为了提高乳品新产品的质量,而进行的实验分析。第六,包装设计即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规格和包装净含量的研究,对包装外观造型、结构、颜色等方面进行设计,从乳品新产品的视觉感受吸引顾客。

研究转化阶段主要内容包括将乳品新产品的实验研究探讨、实验改进及包装设计的电脑视觉效果样稿图的印制,制作包装设计样品并进行评审改进,综合鉴定乳品新产品。新产品构思设计阶段和研究转化阶段是乳品新产品开发的前提,保障乳品新产品开发顺利进行。

2. 2 提升乳品新品功能

所谓的功能提升,一般是指为满足人类对乳品新产品的特殊功能要求为基本点,对新产品的构思和创新开发。牛奶产品虽说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普通消费品,但是适用人群面很广,将牛奶作为物质载体加入不同的功能物质提升产品功能,这样不仅将产品同市场上其他产品差异化,更避开了产品同质化竞争,并且还促成了新产品开发。调整或者改变现行乳制品的组成原料和结构比例; 在乳制品的基础上增添一些益生菌成分或者人体功能成分,是选择功能途径的常见手段。比如说舒化牛奶就是在牛奶中添加乳糖酶制成; 富硒酸奶是利用在发酵奶中添加了富含硒酵母的功能物质制成; 智多星奶粉是在牛奶中添加了牛磺酸与脑黄金等多种益智因子制成。

2. 3 概念的升级

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的工艺、原料和产品特性进行不断挖掘,找出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并赋予一个好的概念,凸显原产品的新个性,体现产品对消费者利益的新价值。正如蒙牛乳业通过对消费者时间和目的概念传播推出的早餐奶和晚上好奶; 再如娃哈哈企业营养快线果汁加牛奶,富含15 种维生素的特有健康作用强调也都是对产品概念的深入,通过产品概念的提升来达到乳品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2. 4 乳品口味的延伸

乳制品口味延伸通过不断地改善和调整乳制品的风味口感,尽可能的丰富和完善企业产品生产线,进而促进市场销售活动。通常是以下两种调味类型: 在同一种味型基础上增添新的风味配料; 将同一种乳品的风味做延伸或者转化、再将新引进的原辅风味材料与之调和成新的符合口味的产品。举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原味乳酸菌在原有风味之上开发了草莓、菠萝、甜橙等新的水果口味。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采用变更原辅材料来改善乳制品产品品质,不断满足消费群体各种新需求的研究途径。在乳制品开发时,通过更换主料或者增添主料、改换辅料或者增添辅料、甚至是开发新原料等都是原料途径的集中具体手段。例如大家所常见的红枣酸奶、核桃花生奶等乳品就是通过原料途径来开发创新的成功典范。

2. 5 内容物组合

催生一个乳品新产品可以通过将产品内容物有机组合,这也是乳品开发的新路径,这种方式常见于酸奶开发当中,在原有的酸奶工艺基础上将不同内容物与之组合,如加入果粒、果酱等,像我们平时见到的芦荟酸奶、芒果果酱酸奶和大果粒酸奶系列都是内容物组合开发的产品。还可以将不同品种的内容物按合理的口味组合,比如蒙牛的芦荟猕猴桃酸奶、伊利的蓝莓加桑葚酸奶、盖瑞的黄桃加芒果酸奶都是典范之作。

2. 6 消费群体的发掘

乳品新产品研发的一个新方向是根据消费群体的特殊需求来重新设计产品。例如脱脂牛奶的开发,是根据高血脂人群和减肥人群的消费需求,剔除了牛奶中的脂肪; 根据糖尿病患者的特殊需求开发的无糖酸牛奶; 根据乳糖不耐脏的消费者开发了低乳糖牛奶。统计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爱喝的乳饮料,这也是挖掘消费群体的内容之一。

2. 7 整合包装

在乳品市场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利乐枕象征了蒙牛; 利乐砖象征了伊利; 旺旺则是以铁罐开启了市场; 娃哈哈则是以PET材质装的营养快线进入乳品市场。包装的设计为乳品开辟了新市场,将其差异化于其他同类型产品,形成独特的标志,有效地规避了市场竞争。

3 结论

现代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乳品已经走进每家每户,作为给广大消费群体提供必要营养的主要食品,乳品的消费早已是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乳品新产品研发掌握了各大乳业企业的发展命脉,要求各相关技术研发人员要不断学习和创新,结合先进工艺和技术,努力发掘新途径,不仅为企业发展、全民健康,更为了我国乳品行业的振兴。

参考文献

[1]戴毓敏,李跃.应用超滤技术来开发乳品新产品的初步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1989(6):245-250.

[2]侯洁.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务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祝明伟.R&D/营销界面管理及其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

[4]罗飞.“毒奶粉”事件对B公司的后续影响及战略转型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4.

[5]刘鹏.知识密集型产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缄默知识流转有效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6]何怡.乳制品行业竞争状况分析及预测[J].中国市场,2015(25).

乳品开发 篇2

2011公司培训计划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2 第二部分 培训计划概述-----------------------------3 第三部分 培训内容-----3 第四部分 培训计划--6 第五部分 培训费用预------------------------------7 第一部分 前言

2011年6月中旬,人力资源部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

本次培训需求调查主要对公司的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通过这次调查 明确了以下几个2011培训工作需要注意的方面:

培训周期的确定:根据大家的需求,培训频率在一个月或一个季度较合理。

培训时间的安排:根据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分析,2011年的培训时间应尽

量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且在一天以内,尽量不占用周末休息时间。

培训师的来源包括:公司内部干部、专业培训机构及行业专家。

培训的重点:企业文化、专业技能及核心管理技能、规章制度、营销战略

培训的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增加和现有工作项目相关的案例分析、拓展

培训及模拟操作等培训形式,以提高受训人员的参与程度和实际培训效果。

希望通过培训解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困惑: ? 工作流程和工作技巧;工作的协调能力; ? 食品知识方面缺乏了解,有效沟通;更加了解公司的方方面面,岗

位技能欠缺;

? 不断丰富职业知识并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加强沟通协作意识,提高

整体运作效率;提升公司经营产品方面的专业知识; ? 如何领会领导的意图,执行力; ? 公司管理流程、明确的职能管理; ? 产品专业知识培训;

? 产品知识以及销售策略;与公司业务相关的专业及产品知识;产品

知识、客户群以及销售策略

培训内容:职业化、专业化应是2011培训的主题。无论是普通员工还

是中层管理人员,团队管理、沟通技巧等职业素养的培训都应列入2011的培训目标。对于专业的培训,则必须和项目、业务紧密结合,从公司实际工作 的实践出发引入课程。

第二部分 培训计划概述

在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人力资源部结合公司2011年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情况,确定了下列2011的公司培训工作重点: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快内部培训师的培养

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快公司内部各种知识的积累与分享是打造中农发食品公

司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结合目前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公司内部培训师

制度,逐步培养一只内部培训师队伍。

二、提高个人职业素养,打造团体执行力——着重提升中高层管理技能

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全面提升其管理能力。

三、结合公司新的项目及业务进展实际情况,适度理论提升——切实提高业

务人员专业水平

四、逐步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管理办法——切实提高各种培训效果

第三部分 培训内容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快内部培训师的培养

针对内部培训师要求掌握的技能的不同,对其进行四个层次的逐级培养:初

级讲师、中级讲师、高级讲师、资深讲师。根据公司目前内部培训师的师资情况,以培养10-15人的内部培训师队伍为宜。

二、提高个人职业素养,打造团体执行力——着重提升中高层管理技能

(一)对于普通员工,鉴于公司处于创业发展期,新进员工数量较多,所以

对普通员工的培训重点主要放在入职培训、职业规划和职业素养方面。

1、新员工入职培训。每月举办1次或每超过5人要组织一次。同时根据公

司新开展的项目或业务进展招聘的情况临时安排培训。

2、员工职业素养培训。每年举办2次。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次。

3、拓展训练。为了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提高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每年举

办2个批次。

(二)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则以“提高个人职业素养,打造团队执行力”为

目标,采用下列三种方式提升其管理技能:

1、引入管理技能理论提升系列课程:

2、外部标杆企业考察活动:了解标杆企业项目管理、流程运作情况。

3、研讨会:内部管理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三)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在参加管理技能理论提升系列课程、外部考察和研讨

会外,还进一步采用外派参加研修班、公开课来提高其管理水平。

第四部分 培训计划表

一、公司统一内训计划

根据对各个主题的培训安排,编制2011公司级培训课程计划分解表如下: 5篇二:食品生产培训计划

食品生产环节培训计划

根据我局2015年工作安排,为做好食品生产环节培训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训目的

通过对食品生产环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产品标

准等内容的培训,增强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提高 食品安全自我管理水平,强化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守法意识、诚

信意识、自律意识,提高其操作技能,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培训对象

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从业人员,重点是食品生产单位负责

人和质量安全管理人员。

三、培训内容 1.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包括《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 实施条例》、《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和法律意识。

2.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知识,促进企业食品安全自控能力的不

断提高。

四、培训方式

加工股深入企业进行现场培训。

五、培训时间安排 篇三:某食品公司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 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为贯彻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防止和杜绝种类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计划。

一、培训任务

1、新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对于新进职工,为了使他们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尽快达到上岗要求,拟对新职工进行以企业规章制度、安全知识为内容的教育培训。

2、老职工强化安全意识培训:对老职工进行整合型管理体系的补充培训,重点强化安全生产意识,防止因麻痹大意酿成种类事故。

2、新规程、规范培训: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安全作业规程、规范及各项管理规定,拟定对在岗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以安全作业规程、规范为内容的培训。

3、继续教育培训: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二、培训内容

1、安全技能教育(1)对所有职工特别是重点对制皮、制馅、仓储三个车间的职工进行本岗位使用的设备、安全防护装置的构造、性能、作用、实际操

作技能。

(2)处理意外事故能力和紧急自救、互救技能。(3)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用具的技能。

2、安全知识教育

(1)本企业一般生产技术知识.(2)一般安全技术知识.(3)专业安全技术知识。

3、安全法规教育

(1)国家安全生产法律.(2)行业安全生产法规.(3)企业安全生产规章.4、安全思想教育(1)思想教育(2)纪律教育

三、培训方法

1、新职工三级安全教育

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学徒工、实习生)都必须进行公司、车间和班组的三级安全生产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才准许进入生产岗位。

2、经常性安全教育 经常性安全教育采用多种多样形式进行。如:安全日、安全周、安全月、百日无事故活动、安全生产学习班、看录像、图片展等形式,力求生动活泼。

3、转岗及复工安全教育

5、职业健康教育

6、工人应知应会考核

四、培训时间

a、三级安全教育时间不少于24学时。b、特殊工种教育时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采用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c、经常性安全教育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宣传栏、安全技术交底、安全会议、安全月、节假日特殊时期。

d、转岗及复工安全教育时间不少于4学时。e、专业性安全教育:分公司级领导的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8学时。f、职业健康教育时间不少于8学时。

五、考核措施

1、充分发挥各科室作用,对职工培训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可以使职工培训工作更紧密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相结合。

2、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制度:凡上级行政机关要求持证上岗的岗位,未经培训、取证不准上岗;对企业提供培训机会未按要求接受培训的职工按公司有关培训管理规定进行处罚。逐步形成人才考核、培养、使用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不断完善和修订职工培训管理规定,加强对职工培训工作进行监控。

六、几点要求

1、各职能部门、科室的主管领导要重视职工培训工作,要指定

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日常管理。并根据企业的职工培训计划制定出实施计划,对所在单位的职工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控。

2、外送职工参加培训,应填写《职工外送培训审批表》,经所在单位主管领导签属意见后,报公司综合办公室审批后组织实施。对已经参加培训或培训结束后再办理审批手续的职工按不符合培训管理规定对待。培训结束后,持毕结业证书、评价材料等到公司综合办公室备案。

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安排表 ******* 2015年1月10日 *******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安排表 篇四:xxx食品有限公司培训计划 目 录

一.背景分析与关键问题分析 二.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1.基层员工培训需求调查结果总结 2.中层管理者培训需求调查结果总结 3.高层管理者培训需求调查结果总结 三.培训目标 四.培训体系运作计划 1.课程体系 2.培训师培训 3.培训设施 4.培训管理制度 五.人才培训开发计划 1.确定人才需求 2.确定人才来源 3.培养的方式

六.培训课程安排与预算 七.培训业绩评价方法 1.培训体系运行计划评价指标 2.人才开发计划执行评价指标 3.培训课程实施计划的评价指标

一.背景分析与关键问题分析 2008年11月,公司从深圳市迁至东莞市,进行以厂房的更新和规模的扩张为标志的的第二次创业。历经10年的家族管理模式,公司正式设立人事行政部并公开对外招聘中基层管理人员,这表明公司发展已进入科学管理实现时期。同时,公司对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人才的数量要求增加,无论是各事业部还是总部都需要增加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

二是对现有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管理观念有待于更新,原有的管理方法有待于改善。

三是重要岗位的职权变化和新老团队的融合没有可以参考的模式,在近期乃至长期内,公司要求培养一批适应发展环境和参与公司管理模式改善的人才。

四是公司的迅速扩张、公司搬迁过程中老员工的流失、公司新员工数量急剧增加等因素直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凝聚力强化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塑造和宣导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成为培训工作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鉴于此,人事行政部拟定2009年人才培养开发计划,重点培养公司关键岗位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普及基层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教育。

二.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1.普通员工和职员培训需求调查结果总结; 2.中基层管理者培训需求调查结果总结; 3.高层管理者培训需求调查结果总结。

注明:因暂未作培训需求调查,本方案以预估情况编制,调查内容如下:(1)需要进行管理知识培训的人数;(2)愿意休息时间参加培训的人数;

(3)认同“内部培训师对公司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数;(4)个人可以承担培训费用的人数,不承担费用的人数,可部分承担费用的人数;(5)认为培训能够提升工作绩效的人数,认为不能够的人数,认为不确定的人数;(6)可以接受签订协议的人数,不可以接受的人数;(7)建议闭卷考试的人数,岗位技能测试的人数;(8)建议培训指标纳入工资晋升体系的人数,反对的人数。预估情况总结:员工在公司任职期间参加的由公司组织的培训较少,且难以形成系统,而员工对公司培训的期望还较高。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能反映出公司的培训组织力度和培训课程开设需要质和量的提升,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和管理技能。

三.培训目标

1.建立新入职员工三级培训机制,即职前培训,岗位部门培训,岗位公司培训。2.建立员工在职培养基本知识培训课程,即安全教育培训,5s管理培训,岗位说明书培训,工艺流程操作与技巧培训。3.建立基层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培训课程,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现场管理技能和业务综合素质。4.建立精英管理培训圈,开设精英管理课程,提高现有中层管理者的职业素质与管理技能。5.建立外训渠道,为公司高层管理者提高自身管理技能和经营培训提供条件。

四.培训体系运作计划 1.课程体系

(1)开发基层员工入职培训课程和在岗业务技能提升课程,并纳入岗位级别提升硬性指标。(2)重点开发中基层干部职业素质培训课程。

(3)重点引进关键职位所需的技能培训课程、管理技能课程。引进的方式有两种:①派遣内部培训师参加外部培训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公司内部培训课程;②直接聘请外部培训师,形成外部培训课程和外部培训师团。

(4)重点选定部门负责人编写培训课程,开辟自学渠道和建立年终考核指标。2.培训师培训

培训师资的培养是2009年培训组织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公司全面系统的培训工作还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公司讲师的储备人才不足是培训体系推行面临被执行困难的严重因素,所以总部需要培训一批较高素质的公共课程培训师,各事业部或各部门需要培训一批担负一线员工技能培训的培训师和一些公共课程培训师。在新的培训管理办法生效后,至少保证每个事业部和每个现场部门有一名岗位技能培训师。在本培训内,人事行政部为内部培训师创造多种机会以提高培训技能,增强开发课程能力,使内部培训师能承担培训任务和实现培训目标。3.培训设施(1)总部中基层干部和关键技术人才培训选定在公司多功能厅。(2)公司新员工入职培训选定在公司多功能厅。(3)公司员工普教培训选定在食堂。(4)各事业部自行培训选择在办公室。

(5)培训设施的选定:一般必具白板和照相机,多功能厅已具有投影、电脑,另视情况增添摄影机和刻录机。4.培训管理制度

建立一套系统而严整的培训管理制度,有助于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发展。公司现在没有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固定培训运作模式;

(2)固定讲师培训任务和个人考核待遇;

(3)固定员工个人培训任务完成率与奖金和工资升级挂钩;工资升级挂钩;(4)明确培训费用承担和服务期。

五.人才培训开发计划

公司处于第二次创业阶段,面临新老模式的衔接、新老员工的衔接等诸多问题。许多工作并非建立在空白的基础之上,培训开发工作要建立在拒绝旧模式创造运用新模式的基础上(当然,这也不同于摧毁旧模式建立新模式)所以培养适合公司过渡模式的人才成为当前培训工作的重心之一。同时,在业务技能方面,中基层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充实理论知识和拓展市场视野。培养素质更高、视野更广、能力更强的人才成为公司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

公司规模的扩大,通过培训开发,培养自己的人才梯队,使公司的人力资源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1.确定人才需求

(1)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组织目标及岗位职责确定适合公司需求的人才。

(2)根据公司的人才可能因员工离职、人才晋升、职位调动、公司发展部门增编等情况而出现的职位空缺。2.确定人才来源

(1)内部竞聘和选拔。通过在公司现有的人力资源中选拔来实现人才需求,可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而选拔的人才也更了解公司的情况,更易于融入整个团队当中。(2)外部招聘。通过招聘选拔适合公司需要的人才,能及时满足公司的人才需求,并可以使公司获得较新鲜的观念、方法。

(3)通过公司高层的人脉关系引进高层管理人员。3.培养的方式(1)岗位锻炼:在岗位锻炼中由上一级管理者指导工作,从而提高岗位技能、积累行业经验。这是一种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的培训方式。(2)轮岗学习:在不同岗位、不同的地区轮岗学习。通过此种方式,公司可有效培养出具备全局观念的领导人才或一专多能的管理人才。

(3)资格认证:按照职业素质模型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管理技能,实行公司组织培训与自行报考学习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六.培训课程安排与预算 篇五:2015食品企业品控部培训计划 2015品控部培训计划

解读河南乳品格局 篇3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家历来必争之所。中原大地乳制品市场更是风起云涌,各路豪杰竞相逐鹿。

谁是中原乳制品市场的王者?

近期,伊利集团历经长达半年多的洽谈、协商,与济源正式签约。伊利将投资建设一个占地500亩的牛奶项目,通过布局济源征战河南。

从早期的蒙牛投资焦作、光明牵手郑州山盟、伊利布局平顶山三巨头在中原攻城略地,到如今的伊利、蒙牛、光明及本地乳品巨头花花牛四强之争,再加上近期伊利签约济源牛奶项目,河南乳品市场一直硝烟弥漫,杀声四起。

伊利、蒙牛借助全国品牌推广平台在河南攻城略地,从市场占有率及销售量上成为河南市场当之无愧的一线品牌,尤其蒙牛特仑苏的销售量达到6亿元,伊利金典亦有4亿元的销售规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河南奶业市场的发展。

光明长期盘踞华东市场,成为低温奶制品市场的领导者。成为全国一线品牌,一直是光明的目标,抢占河南市场亦是全国化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为逐鹿中原,光明乳业2003年向山盟乳业注资1500万,控制新公司——光明山盟60%股权。山盟乳业占地百余亩的养牛场和销售网络尽为光明掌控,河南30%的保鲜奶市场也一并归入囊中。

花花牛,河南本地乳制品企业的佼佼者,早在1988年,花花牛的前身——河南乳牛繁殖厂就开始引进酸奶生产设备,填补了河南无发酵乳的空白。时至今日,花花牛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郑州、新郑、漯河三大生产基地的知名乳品企业,靠着差异化的营销策略牢牢占据河南低温酸奶市场。

纵观河南市场,国内乳企巨头的常温奶占其乳品销售的70%左右。相反,河南本土乳企却把低温酸奶作为自己的主打产品,占整个企业乳品销售的70%左右。差异化的竞争格局,使本土乳企的市场占有率、发展速度不断攀升。

尽管蒙牛、伊利在河南纯奶市场独占鳌头,但是近日曝光的蒙牛纯牛奶致癌事件让蒙牛销售大受挫折,伊利亦有牵连。联想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人对国内知名乳品企业不免心生疑惑。

河南乳品市场,难言王者。

常温与低温,谁领风骚?

如果倒退五年,乳制品市场80%~90%的销售都是由常温奶贡献。21世纪初的几年时间,随着利乐包装的广泛应用及蒙牛常温奶的快速发展,中国牛奶消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宣传口号曾经响彻大江南北,中国人仿佛在一夜之间将牛奶这种一向被认为寓意西方生活方式的产品推向千家万户的餐桌。纯牛奶,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近几年,随着奶业市场的发展及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理性的回归,低温酸奶被认为是最有营养的、最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乳制品。

欧盟及国际上一些国家的低温酸奶产品占乳品市场份额的90%左右,而常温奶只占10%左右的份额。

以前河南低温酸奶只占30%~40%的市场份额,现在已经增长到50%,相应的常温奶市场份额在逐步下降。河南本地以低温酸奶为主的乳品企业,如花花牛、科迪、三剑客等,2011年的增长率均达到30%以上,足见低温酸奶市场强劲的增长潜力。

综合来看,河南低温酸奶有望达到60%~70%的市场份额,将慢慢与国际市场消费比例接轨。

渠道格局,谁主沉浮?

国内乳品企业一贯的渠道策略是挺进大卖场,紧贴便民店。

KA卖场成为一线品牌或希望跻身一线品牌的乳品企业不可逾越的主流渠道。尽管KA卖场费用高昂,进场费、条码费、节庆费、地堆费等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其良好的品牌宣传效果、节假日火爆的销售仍然让众多厂家趋之若鹜。同时,是否有足够的资源进驻大卖场也成为厂商实力及地位的象征。

纵观河南各大KA卖场,乳制品品牌集中度很高,常温奶货架及地堆陈列基本为伊利、蒙牛垄断,低温奶区由光明、伊利、蒙牛三大品牌占据,本地品牌花花牛乳业也仅占一席之地,无优势可言。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河南市场,伊利、蒙牛KA卖场销售占其整体销售的35%左右。

BC店,也即社区超市或便利店,是KA卖场之外的乳制品主战场。如果说KA卖场是品牌形象输出平台,是销量支撑的基础,那么,BC店的销售则是厂商利润的重要来源,因为相比大卖场高昂的费用投入,BC店的费用条目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伊利、蒙牛的盈利来源无不拜BC渠道所赐。

BC店不只是一线品牌获取利润的重要渠道,也是二线甚至三线品牌的主攻阵地,因为没有KA卖场的销量支撑,它们更需要靠BC门店的铺货达成销售,以建立较为稳固的市场地位。比如科迪、三剑客、永利乳业等等,靠着低廉的价位占据河南市场大大小小数十万个零售网点。

餐饮渠道也成为河南低温乳制品重点拓展渠道。各乳品企业通过近乎垄断的客情资源买断经营权,抬升竞品进入门槛。

编辑:刘鹏250886958@qq.com

乳品开发 篇4

1 课程设置

1. 1 课程性质

乳品加工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操作性,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中发挥着纲领性的作用。课程在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岗位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需要为依据,培养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设置的。

1. 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乳制品生产工艺操作、质量分析、乳品检测等基本技能,为生产性实习、专业综合实践实习、顶岗实习、独立从事专业活动做铺垫; 并在教、学、做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实现学生就业与乳品企业的零对接,为学生从事乳品生产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 3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课程组成员与企业密切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内容的选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课程体系的开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产品为导向、构建实施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寓教于乐,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生产性、直观性、互动性为原则,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爱学、会学、会用。利用现有实训室条件,将知识点、能力训练、职业素养贯穿于课堂即充分结合于乳品生产工作中,充分体现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4]。

2 教学内容

2. 1 企业调研

通过对乳品加工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了解到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原料乳验收、机械设备操作、乳制品加工、成品及原料化验等工作,经过企业生产一线的锻炼,学生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均会得到较大的提升,为走向产品质量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生产工艺监督等后续发展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组成员与企业共同对乳品厂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可知学生在毕业后应能看懂生产工艺流程图、能按照操作规程使用乳品加工设备并进行维护,能规范填写工作记录单,能对原料乳、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对产品常见质量缺陷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工作中理论知识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2. 2 教学内容的选取

乳品加工技术课程以典型乳制品加工为载体,设计8个项目,包括原料乳的验收、原料乳的预处理、液态乳加工、发酵乳加工、奶粉加工、干酪加工、冰淇林加工、CIP自动清洗,16个工作任务,72学时。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7个生产项目,78学时,合计150学时。学生在感受真实生产场景的同时,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及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提升质量安全意识,更能亲身体验企业生产氛围和企业文化,为后续职业发展提供方向。

3 教学实施

3. 1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程导入。课前播放相关产品广告新闻、视频,利用特定的视听效果,创设情景、营造最佳认知环境,集中学生注意力,导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新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工艺流程图、设备图片、现场生产视频讲解各类乳制品的生产工艺、加工设备、操作要点,学生能够掌握乳制品加工相关的基本知识。2) 任务驱动。学生通过资讯资料的学习,进行分组讨论、制订乳制品加工方案,教师对所制订的方案进行审查,学生根据修改建议进行完善,以此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3) 加工操作。学生利用仿真的工作环境,按照修改后的工艺方案,进行产品加工,教师巡视指导,规范学生操作。使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统筹安排、逻辑思维、组织协调等多方面职业能力。4) 成果展示与总结。在成果展示活动中,通过小组自评和互评对产品进行感官评价,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也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同时,小组同学围绕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出加工关键控制点,不仅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加了趣味性。

3.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3. 2. 1教学方法本课程灵活运用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实际操作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以完成乳制品加工为任务,围绕生产方案设计、产品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模拟工厂生产过程,按照实验方案操作,并对成品进行质量评定。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并纠正实验中的错误,以达到规范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3. 2. 2教学手段教学中,在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广泛采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际生产录像、数码同步传播等媒介,将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工厂实景,通过图片、动画、影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大教学的信息量和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上交流平台,运用在线学习、答疑等网络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

3. 3 教学条件

3. 3. 1校内实训条件乳品加工实训室配有较完善乳品加工设备,包括贮奶罐、加热罐、配料罐、均质机等加工设备,学生可在此实训室完成酸奶、含乳饮料、巴氏杀菌乳、冰 淇林等产 品的加工,日产量高 达100 kg。该实验室在满足一体化教学的同时,还可开展对外服务。

3. 3.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组先后与辉山乳业、完达山乳业、龙丹乳业、杭州贝因美乳业、伊利集团肇东事业部等20家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学生毕业提供就业方向。

3. 3. 3网络教学资源课程依托学校优良的网络环境,建立了网络课程平台。学生可随时下载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生产教学视频、习题与试卷、行业企业标准等相关资源进行学习与测试,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扩展了学生知识层面。同时在线答疑使课堂外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4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评定学生成绩、进行教学评价,取得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5]。本课程的考核由任务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日常考核四部分组成,其中任务考核包括任务设计、实施、产品评价三方面,教师根据工艺配方的合理性、设备使用的正确性以及成品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实践考核,由企业对学生在实践生产中的操作熟练程度、生产量、工作态度进行综合评定; 理论考核,包括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 日常考核,包括到所课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多元化评价体系,从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任务的完成质量、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考核,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工作能力、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要求,更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见图1。

5 课程特色

1)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本课程由课程团队与辉山乳业、完达山乳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发,重新修订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资源库,主要完成视频、动画、数码同步传播系统的开发,使教学内容真正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生产项目相对接,实现建成“厂中校”的目标。2) 订单班培养、奖学金注入。近年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倍受乳品企业青睐,学院先后与沈阳辉山乳业、完达山乳业签订订单班,在课程安排上加大了乳品加工技术学时,强化职业技能,学生毕业后即可独立上岗。同时企业在学院设立企业奖学金,专门奖励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学生,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展示企业文化,同时更吸引优秀毕业生进入公司就业。

6 课程建设成果

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的开发,结合行业发展,按照高职教育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不断改革实践,形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学生乳制品生产技能、生产管理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均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通过对两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企业普遍反映学生工作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能快速接受新知识,适应新技术、新工作、新环境能力强,并可以更广泛的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基于工作过程的《乳制品加工与检测》课程开发的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0(6):137-138.

[2]罗陈.包装工艺与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01):76-77.

[3]胡燕.食品类专业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26-8727,8730.

[4]黄竹青,齐贺.基于工作过程的生物制品技术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4):112-114.

乳品企业的“中国策” 篇5

回首年,铭观认为,中国乳业已经从单纯的价格战向理性的价值战推进了。年初,争论了多年的禁鲜令终于有了结论,11月国家质检总局又规定了“鲜”奶的定义,虽然几家欢乐几家愁,但终究还是行政的力量起到了作用;年中开始的价格上涨成为了众多奶企不得不面对的事情,眼看着成本上涨,生产就开始亏损,没有谁能够一直撑下去;年末开始的产品更新换代成了众多企业的必修课,如果不通过产品线的重新输理与规划,市场还能够等你吗?低温产品作为赢利能力较高的类别,已经成为大大小小乳品企业争夺的焦点。对于区域性乳品企业,2007年保持了3%――10%的增长,但依然有很多企业处于亏损的边缘,挣扎成为生存的常态。一线品牌在攻城掠地的同时,也在收编区域性的企业,如果不能收编,就干脆自己建厂,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个市场上的各类企业:一线品牌在忙规模,据铭观咨询数据分析中心统计,2007年前四大品牌伊利、蒙牛、光明、三鹿已经占到液态奶总销售量的72%,进入寡头垄断的中国乳品已经不远了,虽然区域性乳企依然有生存的空间和增长的空间,但无论是重庆的天友、南京的卫岗还是山东的得益,在区域市场的扩张上已经出现乏力,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是一线全国性品牌对市场的蚕食,但区域性品牌的优势在一线品牌攻城掠地的过程中日渐显现出来,他们多年经营,精心布置的市场网络,积累的消费者数据库,成为他们在市场上竞争的有力“武器”,虽然经营上有压力,但市场依然有潜力可挖。

区域性的乳企中还活跃着另外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他们可能凭借一支产品,年销售就可以达到数亿元,这些企业没有大的负担,在产品上敢于创新和跟随,通过跟随分得市场的一杯羹,通过产品的创新,迅速在区域内崛起,如云南的云牛乳业,到2007年,凭借一支叫做牛奶果盘的跟随创新产品,年销售也达到了近2个亿,这几乎也是奇迹,成都的菊乐2007年通过产品创新,黑牛奶横空出世,高档的包装,较低的价格,虽然在成都刚刚上市,但产品的后劲不可小视。

区域品牌是走出去还是守住自己的家门口,这要看企业的决心和企业的市场资源,我们认为要想守住市场必须建立市场进入的障碍,比如广西的皇氏、南京的卫岗等企业,都有超过30万直投用户,在当地的低温产品市场,建立了产品优势,一线品牌面对这样的企业现实,也无能为力,

但我们也要清楚没有守住的市场,如果一直守的话,总有一天会守不住的,走差异化的道路,将是区域乳企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0,中国的乳业将走向何方?铭观咨询认为,从企业的发展看,是中国一线品牌企业的扩张年,是区域性乳品企业的守市场年,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年。从企业的产品上看,产品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从企业的价格上看,价格小幅度上涨还有可能继续;从企业的渠道上看,渠道从粗放型向渠道从精细化发展,由精细化向精益化发展;从促销上看,会有很多的企业会借助奥运题材,另外更多的企业会从消费者接受度上考虑,推出更多的适合于消费者的实惠的活动。

年,中国乳企的五大方向

在每一个市场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的市场无奈。2008年,对于众多中小乳品企业来说,是采取市场的守势还是攻势都将在企业的未来的面孔中流露,对于国内一线企业来说,如蒙牛、伊利等,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市场策略与行为,我们在猜测和判断中拭目以待。

一、抢夺奶源

奶源已经成为企业2008年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过去的一年中,随着一线企业的扩张,随着他们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策略,在很多奶源地已经展开了一轮争夺战,区域性传统乳企(区域性传统乳企是指以低温巴氏奶生产为主,核心市场基本局限于自己的省份;同时还有区域性新型乳企,这类企业以生产常温奶为主,甚至于是以生产常温的乳饮料或者乳酸菌饮料的企业,他们的产品由于保质期比较长,所以采取的策略是向更多的区域扩张)已经逐渐的在市场丧失的同时,奶源也被不断的被控制,没有两分钱不动心的消费者,对于奶农来说,这同样适用。

奶制品企业的生存基础是奶源,没有奶源,就象正在行军打仗的军队断了粮草。特别是对于区域性的乳品企业来说,自己好好培养的奶源却可能被正在扩张的大品牌给购买掉。这也正象一家年销售4亿的区域乳企老总所言,原来我们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培育奶源,但现在由于奶源紧缺,造成我们培养的孩子,最后给别人下奶,但我们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利益成为这个市场永远不变的道理,如果区域乳企不能在价格上占有优势,除非有自己的奶牛养殖场,从社会上收购的牛奶将会越来越少。

乳品业需要新“牛人” 篇6

80后海归来养牛

走进哈沙图牧场,笔者就感到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这儿的牛,自由自在,特别欢实;这儿的设备,各种各样,特别新奇;这儿的人,有啥说啥,特别活跃。

这些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见了他们的场长赵国梁,我们找到了答案,这是一个80后,还是个留过洋的海归。

赵国梁出生在呼和浩特西部的土默特左旗一个奶农之家。作为一名奶农之子,赵国梁与牛结缘,报考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奶牛供出来的大学生。

午休时,赵国梁会抽出一些时间来翻阅养牛的专业书。他手边的一本翻卷了角的《挤出价值》,是美国乳业泰斗桑德斯教授写的,这提示着赵国梁的一段留洋经历:近年来,赵国梁所在的伊利集团每年都会派优秀员工赴美学习。2011年,赵国梁有幸入选。在美国学习的时间里,他也曾受教于桑德斯教授。英文的书、先进的设备、自由的牛、轻松的氛围,这一切提示着,80后的养牛人,不一样!

跪下,才能看见牛的世界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然而,在赵国梁管理、指导的牧场,你不仅可以常常可以看到他挠牛脖子让牛眯眼享受的情景,他在牛舍里“跪下”的画面,也属常见——这是他在亲自测试牛的床是否舒服。

奶牛的“床”学名叫作“垫料”。养牛所用的传统垫料是稻草,但稻草垫料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带来奶牛乳房炎等疾病。 “沙床”不仅让奶牛更舒服,还可以预防乳房炎的发生。

但是沙床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含水量一旦超过30%就容易结块、变硬,因此要经常翻沙、换沙。究竟如何确定沙床的软硬程度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人亲自跪上去感受。赵国梁通过亲身体验,给奶牛制作了舒适的沙床。自此,给牛下跪试床,也成了伊利牧场管理员的例行工作。

从“让牛舒服”、“以牛为本”的理念出发,赵国梁总结了養牛五原则:“让牛吃好喝好;让牛不疼;让牛的环境舒适;让牛不悲伤恐惧;让牛表达天性。”

事实最有说服力,用上赵国梁这套“养牛经”的牧场,平均单产从22公斤上升到了29公斤,奶的品质也提高了。

新时代,新牛人

得奶源者得天下,早已成为乳业共识。当今奶源战,本质上是牧场管理战。只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的专业牧场管理道路,才能多产奶、产好奶。具体而言,奶源战即资金战和人才战。比如伊利集团,2007至2011年,已耗资约75亿元用于奶源基地建设与升级。目前,伊利集团85%的原奶为专业化牧场提供。

2016乳品年会 篇7

8月19~21日, 以“携手全球乳业共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二次年会暨第十六次乳品技术精品展示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乳制品行业的企业家、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乳品技术、设备制造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奶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行业主管部委领导和广东省政府、省农业局的领导;以及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等乳业发达国家驻华使馆官员、行业组织、企业等5000余人参加了盛会。

多年来, 协会举办的年会已成为国内外同行分析全球乳业形势、介绍企业发展战略、寻求最佳合作伙伴、交流乳业科学技术研发成果的良机和高端平台。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论坛报告是本届年会上的亮点。

乳品的分析与检测 篇8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人们对乳品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乳品的消费群体逐年扩大, 乳品已由特殊人群的营养品转化为大众化的日常消费品。然而乳品的安全问题却令人担忧, 在三聚氰胺风暴即将平息, 人们对乳品安全渐渐信赖之时, 某知名乳品企业又爆出黄曲霉毒素超标的新问题。在这种状态下, 人们又如何能够对乳品放心食用?

乳品质量安全是牵动国人神经的大问题, 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对其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但其安全问题至今仍时有发生, 看来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尚需时日, 并且任重道远。

无论造成乳品安全问题的是人为或是国情, 我们都希望食品安全能够少出现一些问题, 即使出现问题, 也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 不要让其危害到公众的健康。本期《分析与检测》栏目将从分析检测方面就乳品现阶段存在的安全问题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展开探讨, 希望在避免乳品今后再次出现安全问题, 以及问题发生后及时解决方面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减少企业的损失, 维护公众的利益。

乳品新标准:安全第一 篇9

新标准制修订“师出有名”

其实早在2008年, 国务院公布实施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 就要求进一步完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用1年左右时间整合现行乳品标准。所以, 从2008年12月开始, 卫生部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组建了乳品安全标准工作协调小组和专家组, 展开了乳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 鼓励各领域专家参加工作组、起草组以及专家组的会议讨论, 按照公开透明原则, 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 并于2009年10月底, 卫生部在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并按程序向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通报。2010年1月~2月, 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了该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2010年3月26日, 卫生部正式颁布了该乳品安全国家标准。

新标准特点鲜明引人关注

新的乳品安全标准有何特点?这是许多人都颇为关注的。卫生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通过这次清理完善, 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基本解决了现行乳品标准中矛盾、重复、交叉和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 提高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科学性, 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与以往乳品标准比较, 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有几个特点:首先, 新标准体现了《食品安全法》立法宗旨, 突出安全性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属于技术性法规, 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要求, 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其次, 新标准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为基础, 兼顾行业现实和发展需要。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数据为依据, 确保标准的科学性, 同时注重听取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意见, 充分考虑我国乳品行业实际情况, 确保标准的实用性;三是整合现行乳品标准, 扩大标准的覆盖范围。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了以往乳品标准中的强制性规定, 在减少标准数量的同时, 提高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通用性和覆盖面, 避免标准间的重复和交叉;四是与现行法规和产业政策相衔接, 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新标准亮点频出不负众望

这个耗时1年多的乳品安全新标准是在人们的诸多猜想下, 在肩负整合和改造诸多标准的重任中产生的。新标准中是否还会涉及三聚氰胺?如何理清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复原乳等一系列概念的关系?标鲜、标纯、标复原的三原则如何变动?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消费者的利益, 也关乎各大中小乳品企业的发展, 因此备受关注。而新标准出台后, 大家发现, 其的确没有辜负众望, 而且不乏亮点。

不再设置三聚氰胺的相关规定

新标准公布之初, 一些人就敏锐地发觉其中不再设置三聚氰胺的相关规定了。一开始社会对此曾产生误读, 认为标准不规定, 是不是就允许三聚氰胺明目张胆进入乳品呢?卫生部就此公开解释说:在2008年10月7日, 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公告 (卫生部2008年第25号公告) , 公布三聚氰胺在乳与乳制品中的临时管理限量值。《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对发现的添加或者可能添加到食品中的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名录及检测方法予以公布。2008年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专项整治行动, 向社会公布了四批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黑名单”, 其中在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 (第一批) 中包括三聚氰胺及其检测方法。新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不再设置三聚氰胺相关规定。

对此,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分析说, 事实上, 三聚氰胺本身就不是食品原料, 更不是食品添加剂, 所以根本不应该出现在食品中。但是由于三聚氰胺可能从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途径进入到食品中, 但含量很低。由于国家之前出台的相关检测办法, 公布了三聚氰胺在乳品中的临时管理限量值, 所以, 在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就没有必要重复设置了。

标识修改有效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一直以来, 消费者对于“鲜牛奶”、“纯牛奶”、“复原乳”等概念都处于一个模糊的界定状态。新标中的标识规定修改后,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有效地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巴氏杀菌乳》 (GB 19645-2010) 指出:巴氏杀菌乳是仅以牛 (羊) 乳为原料, 经巴氏杀菌等工序制得的液体产品。标识规定:应在产品包装主要展示面上紧邻产品名称的位置, 使用不小于产品名称字号且字体高度不小于主要展示面高度1/5的汉字标注“鲜牛 (羊) 奶”或者是“鲜牛 (羊) 乳”。

《灭菌乳》 (GB 25190-2010) 明确指出:灭菌乳包含超高温灭菌乳 (以生牛 (羊) 乳为原料, 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 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 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 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 和保持灭菌乳 (以生牛 (羊) 乳为原料, 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 无论是否经过预热处理, 在灌装并密封之后经灭菌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 。标识规定: (1) 仅以生牛 (羊) 乳为原料的超高温灭菌乳应在产品包装主要展示面上紧邻产品名称的位置, 使用不小于产品名称字号且字体高度不小于主要展示面高度1/5的汉字标注“纯牛 (羊) 奶”或“纯牛 (羊) 乳” (2) 全部用乳粉生产的灭菌乳应在产品名称紧邻部位标明“复原乳”或“复原奶”;在生牛 (羊) 乳中添加部分乳粉生产的灭菌乳应在产品名称紧邻部位标明“含菖菖%复原乳”或“含菖菖%复原奶”。 (注:“菖菖%”是指所添加乳粉占灭菌乳中全乳固体的质量分数。) (3) “复原乳”或“复原奶”与产品名称应标识在包装容器的同一主要展示版面;标识的“复原乳”或“复原奶”字样应醒目, 其字号不小于产品名称的字号, 字体高度不小于主要展示版面高度的1/5。

仅在《生乳》中设置农兽药残留指标

乳制品中的农兽药残留一直也是人们在意的问题。至于新的乳品标准中是否涉及农兽药残留规定, 卫生部负责人指出, 农兽药残留主要来自饲料和养殖环节, 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相关国家仅在生乳中设置农兽药残留规定, 不在乳制品中设置上述要求。我国参照国际组织和多数国家做法, 仅在《生乳》 (GB 19301-2010) 中设置农兽药残留规定, 具体按照现有农药残留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公告执行。乳品产品标准规定所用生乳原料应符合《生乳》标准。目前农业部正在抓紧完善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标准。

新标实施体现人性化

新国标是否能给企业提供合理的消化时间, 这一向是企业最担忧的问题。大家已经认识到, 一刀切的实施“时间表”常常会遭遇企业消极抵抗。新的一系列乳品国标在这个问题上给予了细致安排, 得到了业内的肯定。

卫生部表示, 为了做好新旧标准衔接, 合理设置标准实施过渡期, 标准的具体实施时间会按照标准修改情况、对生产工艺的影响和实施难度分步进行。比如, 《生乳》 (GB 19301-2010) 和《生乳相对密度的测定》 (GB 5413.33-2010) 等检验方法标准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巴氏杀菌乳》 (GB 19645-2010) 等乳品产品标准和《乳制品良好生产规范》 (GB 12693-2010) 等生产规范标准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婴儿配方食品》 (GB 10765-2010) 等婴幼儿食品安全标准自2011年4月1日起实施。

专家认为, 66项标准的错时实施时间表无疑为企业调整工艺、消化库存提供了合理过渡时间, 减轻了经济损失。

乳品新标准任重而道远

搜索国外相关情况发现, 在欧美发达国家中, 他们对于生鲜乳的生产和乳制品的加工标准, 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比如美国制定的相关标准, 相当于一本指导教程, 甚至规定饲养员应该戴什么样的帽子、穿哪种无菌衣服, 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牛的生存环境不受污染;牛生病之后, 根据其具体的反映和症状, 该打什么样的针, 以及产奶和加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详尽的介绍, 以至于乳品生产商完全可以将这种规定当作养殖奶牛的教程来做, 操作性非常强。

浅谈减少乳品检验误差 篇10

为什么要进行误差分析

误差是观察值与相对真值的离差。真值, 是客观现象真正存在的数量状态, 是一个变量本身所具有的真实值。它是唯一的, 很难取得, 故一般计算误差时, 用相对真值来代替。相对真值, 是根据事先确定下来的实验方案, 正确的实施该方案的各项规定取得的值。相对真值与真值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观察值, 即为通过实验得出的数值。因为实验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受干扰因素的影响, 因此获得的观察值很难与相对真值相同。如果要评判实验得到的数据可靠性如何, 就需要进行误差分析。即一方面就数据本身进行核实和评价;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细致的审查, 看它是否严格的执行了实验方案的各项要求。

误差分类

根据误差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 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三种。

系统误差由某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引起的。如仪器、装置的调校误差, 实验室环境无法满足要求等。这样误差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数值的大小和正负保持恒定或以预知的方式发生变化。系统误差无法通过大量的试验予以消除, 可以通过加强检测设备的日常维护, 测量之前仔细检查仪器设备的方式进行避免。

随机误差由某些不易控制的因素造成的, 在相同条件下由于偶然的不确定的因素造成的测量值无规则涨落, 即时大时小、无固定大小和偏向。这种误差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在检验过程中仪器设备或样品本身受统计学变化的影响产生。若要规避这种误差则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 对试验结果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 减掉随机误差的部分。

粗大误差是由于检验粗心大意, 如读数错误, 记录错误或计算错误数据所导致的。这类误差往往与正常值相差很大。在日常的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应再次确认数据结果, 检测人员互相检查以避免该误差的产生。

产生误差的因素

误差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人员, 检测仪器, 化学试剂, 实验方法与实验环境五方面的因素。

人员方面产生误差的因素有主观客观两大方面, 主观有检验实验人员对实验不重视, 实验过程中随意性大, 抽取样品不精确等方面产生的误差。客观上主要是技术性误差, 即乳制品检验人员缺乏相应的检验技能, 未经培训的新上岗检验员的检验技术不熟练, 或对检测工具或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不掌握, 或在视力上有生理缺陷, 缺乏检验经验等原因所造成。

检测仪器方面产生的误差有设备操作和设备本身两个方面原因。设备操作方面的有, 检验员在进行检验前没有认真检查实验设备是否调校完成、热机完毕, 没有检验使用的玻璃器皿是否干净清洁、是否有上一个样品或其他化学试剂残留;没有在检测设备运行时保持观察设备有无异常情况发生。设备本身方面有设备本身的运行出现故障导致的实验误差、设备的磨损老化以无法达到实验设计要求而产生误差。

化学试剂方面产生的误差一是由于相关试剂配比不当造成的试剂浓度无法达到实验要求, 如对牛乳新鲜度分析中, 使用72%的酒精和使用75%的酒精得到的实验结果不同。二是由于试剂保存条件不当或实验试剂已过期造成试无法满足要求, 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实验方法方面产生误差是实验设计不合理。在样品的抽取方面, 没有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满足该实验的抽样方法与数理。如该批次共生产了10万瓶酸奶, 仅仅抽取1瓶酸奶做牛乳成分分析检测以确定该批次酸奶的产品质量显然是不对的;在实验中没有设计平行检验, 空白检验等来减少误差;在检验实验过程中仅依赖一种方法没有通过其他方法对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进行验证。

在环境方面产生的误差是实验室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微生物等指标对实验造成的影响。如在进行牛乳微生物检验时, 拥有一个无菌操作环境是确保实验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减少误差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 我认为减少误差的方法有: (1) 加强对乳品检验人员的培训, 考核合格的检验人员方可进行实验; (2) 加强对实验试剂仪器设备的管理, 定期维护清洁保养, 发现异常及时修理; (3)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乳品检验, 并在乳品检验过程中增加平行样与空白样; (4) 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管理, 保持干净整洁, 温度湿度适宜; (5) 采用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修正实验数据以接近相对真值。

结语

提高乳品国标时机已至? 篇11

由于时机已成熟,修订生鲜乳国标目前已列入议程,但是如何推进还有不同看法,需要谨慎考虑。

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于国产奶的品质和质量心怀疑问,一方面却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生鲜乳质量已高于2010年发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作为供给端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业内人士已多次呼吁修订和提高生鲜乳安全标准,以适应民族乳业发展的新阶段,并以此提振消费端对国产奶的信心。

国标“睡大觉”

2010年3月26日,经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原卫生部颁布了修订后的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包括乳品产品标准15项,生产规范2项,检验方法标准49项。修订后的新标准提高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科学性,形成了统一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基本解决了此前乳品标准中矛盾、重复、交叉和指标设置不科学等问题。

随着规模化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几乎不再有因生鲜乳不达标而被企业拒收奶的现象。

这部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也改变了生鲜乳收购最低标准,其中将蛋白质标准由2.95%降为2.8%,将微生物菌落总数不超过50万CFU(菌落单位)/毫升降为不超过200万CFU/毫升。

当时即有声音认为,不应调低蛋白质的要求,标准应该起到引导作用,而且规模养殖的牧场可以达到2.95%的要求。但根据农业部的调查结果,夏季大约有51%的牛产的奶达不到2.95%的蛋白质要求,牛奶蛋白含量与季节及牛的品种等因素有关。

而且当时我国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仅占20%,5-10头左右的养殖户占40%左右。关于牛的品种,即使是从国外进口的好品质的牛,如果国内饲料工业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发挥其产奶性能。此外,很多小规模养殖户喂不起好饲料。

如果蛋白质设定为2.95%,则我国约有5%-10%养殖场达不到要求。因此,综合我国养殖规模、饲料成本、牛品种以及季节性等因素,有关部门建议将蛋白质设定为2.8%。而企业在收奶过程中可以设定高的收购标准,引导奶农提高蛋白质的含量。

记者近两年在乳业养殖大省采访发现,随着规模化和养殖水平的提高,几乎不再有因生鲜乳不达标而被企业拒收奶的现象。乳业分析师宋亮认为,我国生鲜乳质量已远远超过现有标准,这个标准已“躺在那里睡大觉了”,所以应修订提高。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美菊说,在全球都重视食品安全的情况下,低标准会使散户奶农因跟不上行业发展而退出市场。另外,提高我国生鲜乳国标也事关民族乳业的声誉。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原来的标准太低、既不适合现状,也使消费者不相信国内的乳业,到了要调整的时候了,而且目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散养户已经很少了。

高品质与低信心

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农牧业有关主管部门均表示,随着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目前我国养殖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如果提高生鲜乳标准,不会有大量奶农因不达标而退出市场。

瑞信达原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的牧场场长刘红亮给记者提供了一份日常生鲜乳化验单,其中蛋白质3.45%,脂肪4.12%,微生物菌落总数仅为2100CFU/毫升。刘红亮说,养殖企业内控的生鲜乳菌落数为1万个/毫升,高出国标近200倍。

记者在内蒙古富源牧业(赛罕)有限责任公司采访时,随机抽取了一张2016年5月4日的生鲜乳入库验收单,上面显示“蛋白质:3.27%,脂肪:3.97%,菌落总数1.1万CFU/毫升”。

富源牧业呼和浩特市区域总经理刘晓江说,富源牧业所用苜蓿多是进口的,所以生产的生鲜乳品质特别好,2016年4月份蛋白质平均水平高达3.6%,脂肪高达4.3%,菌落数在2万CFU/毫升以下。谈起国标,刘晓江说,他们的水平已远超过美国和欧盟标准,不知要高过国标多少倍。

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生鲜乳是蒙牛集团的高品质代表产品“特仑苏”的主要奶源,由第三检测方出具报告显示,蛋白质含量高于3.2%,微生物菌落数指标低于2万CFU/毫升。现代牧业董事长高丽娜说,生鲜乳国标已没有实际意义。

2016年5月,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发布了《中国农垦生鲜乳生产和质量标准》,这个标准多项指标与欧盟接轨,把蛋白质标准由国标的2.8%提高到3%,将菌落总数由国标的200万CFU/毫升调低至10万CFU/毫升,并首次纳入体细胞标准,定为每亳升不超过40万单位,与欧盟标准持平。

提高标准谨慎行事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认为,由于时机已成熟,修订生鲜乳国标目前已列入议程,但是如何推进还有不同看法,需要谨慎考虑。

谷继承介绍,比如现在菌落数的标准是200万CFU/毫升,如果修改后定为100万CFU/毫升,虽然已经大幅度提高,但仍不如美国和欧盟,届时可能又将引起国内舆论非议。

假如定到50万CFU/毫升,新疆、内蒙古等牧区和部分其他地区的散户有可能达不到这个指标,就可能退出市场。建议设定一个过渡期,隔一年或两年再提高一个档次,用几年时间再达到50万CFU/毫升的标准。

“如果一开始就定为100万CFU/毫升的话,要防止炒作,以免给乳业发展再次带来灾难性后果。”谷继承说。

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加启认为,我国要建设“优质乳工程”,包括优质原料奶(生鲜乳)和优质加工乳制品两个方面。其中要对核心的原料奶采取标识制度,对原料奶进行标准分级和定价。

王加启建议,按乳脂肪、乳蛋白、体细胞数和菌落总数不同指标,将原料乳分为合格级、优良级、优级和特优级四个级别。其中合格级的乳脂肪、乳蛋白、菌落总数以及体细胞数分别为3.1%、2.95%、75万CFU/毫升和100万单位。

但部分专家认为分级标准不宜太细。李胜利说,实施分级,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所以应有一个准入标准。宋亮则认为,新标准应按照菌落数和体细胞数这个安全指标来分级,至于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指标,没有太大的必要纳入新标准。

伊利集团的建议是:由农业部直接提高原奶收购标准,蛋白质提高到2.9%,脂肪提高到3.3%,菌落总数调整为50万CFU/毫升,同时体胞纳入标准,不多于60万单位。

乳品企业研发竞争行为研究 篇12

1、新产品研发竞争

为了适应消费需求变化, 各乳品企业不断增加投入以开发新产品, 在控制市场至高点上展开竞争。在研发战略上, 许多乳品企业在人才与资金上不断加强研发力度, 引进高科技人员, 投资建立科研与中试基地, 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析检测仪器设备, 为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题提供了先进的装备, 大型乳品企业甚至采取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的科研开发战略。在产品开发上, 各大型乳品企业通过一系列新产品开发, 不断进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不断对产品进行全新形象设计, 让精美包装的优质高档次、高品位不断适应市场潮流。在奶粉研发上, 不断进行产品品种、质量升级、换代, 重点则是在开发生物功能性配方奶粉上进行竞争。在液态奶上, 进一步扩大开发液态奶和配方奶的品种, 使之形成从婴儿到老年, 适合不同人群食用的系列化饮用奶;在乳饮料上, 开发以乳为主的不同风味的系列乳饮料和发酵食品, 引导消费者向既有营养又能补充体液的科学消费过渡,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冷饮产品上, 开发多种冷食制品, 以满足人们消夏度暑及越冬解燥的需求;在活性产品上, 利用初乳中的活性物质, 争相开发一系列深加工产品, 向相关产业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科技信息跟踪上, 乳品企业纷纷加强信息网建设, 及时掌握国际乳业科技发展动态及重大发明情报;不惜重金购买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的成熟科技成果及中、后期研究项目, 并使技术成果为自己所专有;针对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积极向社会招标或组织联合攻关。

2、生产技术研发竞争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同时生产出更高品质的产品, 乳品企业在生产技术的改造与设备更新上也展开了激烈竞争。各大型乳品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要投入上千万元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引进了大量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 建成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在液态奶生产上, 纷纷投资购买当今国际领先水平的全套设备, 使得目前国内液态奶生产的自控程度和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在奶粉生产上, 则引进了当今国际一流水平的干法混合生产线, 在获得节能、高效、质优性能的基础上, 解决了配方奶粉的营养素添加问题。各大乳品企业先后从荷兰、德国、瑞典、丹麦等地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鱼骨式挤奶器、牛奶无菌加工设备、利乐包装线以及冰淇淋、奶粉生产技术, 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中心, 不仅确保了产品质量、花色品种, 而且通过这些技改, 完成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根本转变, 乳品生产技术与国际全面接轨, 使企业具备了全方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二、乳品企业研发竞争问题

1、中小乳品企业研发投资不足

在新产品开发上, 中小乳品企业投资不足, 利用概念炒作获取生存机会, 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研究和开发新型乳品方面的经费高达其年收益的3%-4%, 而目前中国国内相当一部分乳品企业在研究和开发新型乳品方面的经费仅仅是其年收益的1%, 其中中小乳品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的投资更低。为了在同大企业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经常在大型乳品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出来之后, 中小乳品企业利用市场监管漏洞进行概念炒作以模仿大企业的新产品。近年来, “杀菌乳”与“灭菌乳”之争、“无抗奶”和“有抗奶”之争、“高钙奶”和“特浓奶”之争、“酸牛乳”同“乳酸菌乳饮料”之争, 以及将干酪标成“奶酪”、“芝士”, 将奶油标成“黄油”、“白脱”, 将杀菌乳标成“纯鲜牛奶”、“鲜牛奶”, 将含乳饮料标成“巧克力牛奶”、“草莓牛奶”, 将乳酸菌饮料标成“活性乳”、“甜酸乳”等等现象, 都有中小企业因产品开发投资不足而虚假炒作乳制品概念, 迷惑消费者以获得市场份额的动机。这一系列概念炒作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 也带来了市场的动荡。

2、大型乳品企业技术研发投资过度

在生产技术的竞争上, 大型乳品企业投资过度, 使得乳品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同时生产出更高品质的产品, 乳品企业在生产技术的改造与设备更新上也展开了激烈竞争, 纷纷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 或者直接引进大量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 使一条条自动化的液态奶、发酵奶、冰淇淋、奶粉生产线相继落成投产;在奶源建设上则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鱼骨式挤奶器、牛奶无菌储运设备;在乳制品包装环节, 则大量引进利乐包装线。这种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投资, 使得我国乳制品产能过剩。目前, 中国乳制品产量大约有3000万吨, 但产能却有5000万吨左右, 一些省份产能过剩40%-50% (王丁棉《第一财经日报》2008.1.15) 。以广东梅州一家乳品企业为例, 它有60多万吨的产能, 但实际产量却只有五六万吨, 这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 如清洗环节, 即使部分产能闲置, 也需要对机器进行大约半小时的清洗, 与满产没有差别。同时陕西省统计发现, 陕西的乳品加工能力达到每天1万吨, 但实际上每天加工量就在3000-4000吨。

三、乳品企业研发行为的理论分析

1、公共品效应和公共地效应与乳制品企业研发竞争

中小乳品企业的研发投资不足与大型乳品企业的投资过度, 分别对应于公共品效应和公共地效应。乳品企业的生产过程投资意味着乳品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原来的产品, 而产品研发投资则意味着引入新产品或者对旧产品进行改进和完善, 从而增加需求。所以, 乳品企业研究和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 乳品企业希望借此降低自己的成本或者提高产品的吸引力, 从而增加盈利能力。因此, 乳品企业是否愿意进行研发投资或者投资多少则取决于能否占有自己的研发成果, 也就是研发投资成果的可占有性。

乳品企业的研发可以看做是“信息”的生产过程, 这些信息可能是新乳品的制作方案, 也可能是乳品生产技术的改进措施等等。在乳品的新产品开发方面, 由于目前相关乳品的质量和成分标准不健全以及乳品市场监管的存在漏洞, 各大型乳品企业已经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信息就变成一种准“公共品”, 中小乳品企业就可以利用这些公共信息进行概念炒作, 混淆消费者视听以获得市场生存机会, 这种信息不对称及监管体系的漏洞导致了新乳品开发成果的可占有性太低, 加上新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和中小乳品企业研发资金的有限性, 这就刺激了中小企业的投机行为, 导致了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投资不足的行为。这就是乳品R&D活动中的“公共品”效应。

与中小乳品企业产品开发投资不足的“公共品”效应相反, 大型乳品企业的生产过程投资则表现出“公共地”效应。由于乳品生产过程的改进主要依赖于设备性能的改进以及生产流程的设计与管理, 而这些都需要乳品企业长期的投资或者投入巨额资金直接从先进国家引进, 才可能发挥出降低成本或提高产品质量的功能, 这些信息具有较高程度的保密性且不具有投机的性质, 因此乳品生产过程研发投资结果具有很强的可占有性。同时生产过程的先进性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比较优势, 成为乳品企业通过价格战进行市场扩张的核心竞争力源泉, 加上乳品生产过程的研究开发活动具有“公共地”的性质, 乳品企业之间的规模竞争就会导致研发投资过度和乳品的产能过剩。这是因为可以降低成本的先进生产过程都是建立在高度自动化的大规模生产流水线的基础之上的, 只要通过投资生产过程研发所获得的平均收益大于成本, 乳品企业就会进行投资。虽然从整个乳品行业效率的角度看, 当进入“公共地” (生产过程的研究开发) 的行业边际贡献等于边际成本时, 进入就应该停止, 但是, 从个体乳品企业的角度看, 他进入“公共地”后可以抢走其他乳品企业的收益, 从而各个乳品企业进入“公共地” (生产过程的研究开发) 的私人收益大于行业的边际收益, 各大型乳品企业就会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技术改造或直接从国外引进大量的先进生产流水线, 由此会导致整个乳品行业或部分乳品企业的产能过剩现象。

2、不确定性与乳品企业研发竞争

假设有n个乳品企业进行研发竞争, 最先完成创新的乳品企业获得该项创新的专利, 该专利可以给该乳品企业带来的价值为V。同时假设, 如果乳品企业i投资xi, 他将在时刻τ (xi) 完成创新, τ是一个随机变量, 满足以下无记忆的指数分布:

其中表示乳品企业发生创新的瞬时概率。根据指数分布的特性, Eτ (x) =1/h (x) , 即乳品企业的预期创新时间为瞬时创新概率的倒数。因此, 如果乳品企业的瞬时创新概率越大, 其创新将实现的更早。进一步对瞬时创新概率函数h (x) 的假设如下:

根据 (1) 可知, 乳品企业i在t时刻之前没有完成创新, 在时刻t完成创新的概率为 (1-P (t) ) h (xi) =h (xi) e-h (xi) γ;除乳品企业i以外所有其他乳制品企业的瞬时创新概率为:

则所有其他乳品企业在时刻t之前没有完成创新, 在时刻t n完成创新的概率为。如果定义为除乳品企业i以外所有其他乳品企业实现创新1≤j≠i≤n的最早时刻, 则:

只有当乳品企业i的创新时刻早于时, 他才能获得专利, 赢得创新收益。由此可见, 乳品企业i投资x的预期价值为:

上式积分号中第一项由 (3) 所定义。第二项则表示乳品企业i在时刻t之前首先完成创新所能得到的收益折现值。这样两项积分后得到的就是乳品企业i投资x后所能得到的预期收益。乳品企业i的目标选择x进行利润极大化:

存在均衡内解的一阶条件和二阶条件分别为:

方程 (6) 确定了乳品企业i的反映函数, 即给定所有其他乳品企业 (看作博弈对手) 选定策略变量为α, 乳品企业i选择。考虑到n个乳品企业是对称的, 均衡时每个乳品企业都投资x*, 从而α= (n-1) h (x*) , 进而:

若要存在均衡, 必须有:

即当对手的投资增加时, 乳品企业i的投资将会减少。

对 (8) 微分并利用隐函数定理可得:

其含义是随着乳品企业数目的增加, 每个乳品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会减少。其经济直觉是, 在对称情况下, 随着乳品企业数目增加, 单个乳品企业赢得专利的概率和预期收益降低, 从而均衡时的投资就会减少。从1996年以来, 中国的乳品产业快速发展, 乳品企业的数量从600多家迅速增加到1500多家, 其中大多数是中小乳品企业, 这些中小乳品企业的生存主要是依赖于迅速增加的市场需求和对大型乳品企业新产品的模仿, 他们洞晓中国市场监管的漏洞, 深知产品开发结果的占有性较低, 同时大量的乳品企业竞争创新成果的结果是每个企业成功的概率下降和预期收益的减少。因此, 他们的理性决策就是与其进行投资研发, 不如进行新产品的模仿, 这就是上述中小乳制品企业进行较少的研发投资或根本就不进行研发投资的原因。

根据指数分布的特性, 很容易知道整个乳品行业实现创新的预期时刻。将假设2代入上式, 并利用其含义是整个乳品行业的创新实现的预期时刻τ和厂商数目n之间的关系是同方向变化的:整个乳品行业的预期创新时刻随着乳品企业的数目的增加而提前。其现实表现就是部分乳品企业敏锐地意识到大规模生产带来的竞争优势, 大量投资于生产过程开发, 从而导致大型乳品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 整个乳品行业在各大乳品企业的研发竞争中快速升级, 使得中国乳品行业与国外乳品行业的生产技术差距迅速缩小, 但同时激烈的生产过程开发竞争导致整个行业产能过剩。

四、促进乳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中小乳品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投资不足、概念炒作而扰乱市场竞争秩序问题, 政府应加大乳品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和执法力度, 限制中小乳品企业以质量不合格的概念性产品扰乱乳品市场秩序, 保障乳品市场合理竞争;同时还应该严格限制新的小型乳品企业的产生, 同时鼓励一些大型乳品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合作、租赁、联营等方式与其他乳品企业结合起来形成集团, 进行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运营, 通过资产重组来发挥大型乳品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 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 优化行业的组织结构, 使竞争步入良性轨道。

针对大型乳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上投资过渡而导致的产能严重过剩问题, 要鼓励企业“走出去”, 通过开拓国际市场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和缓解国内竞争的压力。目前中国的乳品企业比较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和竞争, 但对国际市场关注不多。实际上国际乳品市场前景是比较广阔的, 特别贸易自由化会使欧盟和美国等高补贴的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降下来, 而东南亚的乳品市场进口量也会大量增加。近几年中国乳品出口量增长较快也说明中国的部分乳品还是有国际竞争力的, 因此今后要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增加出口, 既可以使中国乳品产业真正融入国际乳业一体化框架中去享受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好处, 又可以释放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压力。

摘要:为了适应消费需求变化, 乳品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上展开竞争;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和生产出更高品质的乳品, 乳品企业在生产技术研发上也展开了激烈竞争。新产品研发的公共品效应和不确定性导致中小乳品企业的研发投资不足, 在竞争中利用概念炒作获取生存机会, 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生产技术研发的公共地效应导致大型乳品企业投资过度, 使得乳业产能过剩。政府应加大乳品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和执法力度, 严格限制新的小型乳品企业产生以保障乳品市场合理竞争, 同时还要鼓励大型乳品企业“走出去”, 通过开拓国际市场以提高资产利用率和缓解国内竞争的压力。

关键词:乳品企业,研发,公共地效应,公共品效应

参考文献

[1]程国强:执行WTO规则对中国乳业经济的影响[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2]程漱兰等:WTO背景下的中国奶业发展前景[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3) .

[3]何玉成、李崇光:中国乳品市场进入壁垒与产业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 2004 (3) .

[4]何玉成、李崇光:中国乳业纵向组织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2) .

[5]黄朋、沈黎:目前我国经济型轿车的竞争博弈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04 (10) .

[6]石磊、寇宗来:产业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 2003.

[7]田松:喝牛奶的代价有多大[J].读者, 2008 (16) .

上一篇:林管局安全生产下一篇:图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