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性能

2024-10-05

基本性能(精选8篇)

基本性能 篇1

作为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公路, 在今天社会的地位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交通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了, 如果不能够满足交通的需求, 就意味着公路的建设已经落伍了。面对着这种形式我们要采取办法,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路基路面的建设关系着整个工程的总体质量情况, 在这一环节我们要充分的下功夫。路基是一项工程的根本, 主要的成分是一些天然的土质组成。路面是正向工程的顶面, 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1 路基

由于人们需求的需要, 路基在今天不仅仅是单纯上的路基。路基的中间会铺设各种满足人们需要的管道, 像是路灯的线路, 下水管路等等。路基是工程初期的部分, 是工程的根源所在, 一项工程的路基如果没有建好, 那么极易会出现道路的整体的稳定性不够、强度等等关键因素都很有问题。这样会大大的降低了道路质量, 道路遇到一些自然灾害时极易发生事故, 缩短寿命。所以在初期的路基建设是我们工程得以保证的先决条件, 一定要做好路基工程的施工建设。

1.1 路基整体应稳定牢固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路基都是在地表, 在修建路基的过程中对于原来的地表层会带来很大的变化, 这样改变了原来的整体体系, 对于一些自然环境防护功能下降。例如, 由于路基的修建原来和山脉是一体的, 现在分开形成陡坡, 如果大雨的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造成公路损坏, 影响交通运输。要想真正意义上修建好路基就要充分的利用原有的自然与地理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对地基进行加固, 在路基修建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相关的设施如一些线路、排水等等, 都要考虑到工程之中。

1.2 路基上层应密实均匀

一般情况我们对于可以承载范围内的路基称为路基工作。路床位于路基的底部, 是路基的基础。土质路床, 又称土基。如果土基较为松软和水温条件差,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就会产生过大的沉陷变形 (路基变形分路基压实变形和固结沉降两类常规变形) , 甚至引起翻浆现象, 使路面失去坚强而均匀的支承, 导致路面结构过早损坏。为了保证路面的使用性能, 减轻路面的负担, 降低工程的造价, 土基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和水温稳定性。因此, 路基上层部分最好选用良好的土填筑, 要注意合适填料, 充分压实, 加固软弱地基, 必要时设置隔离层或采取其他处治措施。

(1) 路基填料, 路基施工规范规定了路基填料应有条件的选用, 对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也给了量化的标准。当路基填料达不到规定的最小强度时, 应采取掺合粗粒料, 或用石灰等稳定材料处理。 (2) 路基压实, 选取合适的压路机吨位、型号、压实遍数、压实方法及压实的均匀性。目前, 施工普遍采用大吨位的压路机, 改善碾压效果。 (3) 水温控制, 由于水温变化, 在冰冻地区, 路基易形成冻胀与翻浆, 使路基刚度和强度急剧下降, 这就要求路基要具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

1.3 路基强度应严格控制

每项工作都有自己的标准, 我们的路基建设也是一样的。我们路基的强度一定要在受外力的作用下不能超出最大的极限。对于铺设路基的过程中, 每一层的路基情况都要及时的采样做检测与分析, 在强度与密度方面分析是否在合格的范围之内。如在标准之内, 在日后的工作中就能够承受得住压力, 能够很好地为交通事业做贡献。对于我们施工人员来说路基的工作很简单, 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工作, 过程中及时的监控, 如果出现问题及时纠正更改, 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技术人员要经过相应的技术培训, 对工程做详尽的先期准备工作, 进行合理的规划。

2 路面

路面分为三层, 上、中、下三成,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面层、基层、垫层。路面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 时时刻刻都要承受着外力的作用, 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强度。路面要充分的考虑到外界的自然条件像是日照, 雨水, 冰雪等等自然因素带来的影响, 在设计与施工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其中。道路路面是工程最终的目的所在, 所以一定要做好。

2.1 耐久性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 路面结构内会产生拉、压、剪切等应力和变形。如果路面结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不足, 则会出现断裂、沉陷和波浪等损坏现象, 使路况迅速恶化, 而严重影响道路的服务质量, 这就要求路面结构必须满足设计年限的使用要求, 必须具备同行车荷载相适应的强度和刚度。路面结构处于自然环境中, 经常受到水分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其形状也就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 在设计时, 应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 采取合适的材料组成和结构措施, 使路面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即具有较低的温度、湿度、敏感度, 使路面结构在不利季节仍足够坚强和稳定。

2.2 平整度

不平整的路面会加大行车阻力, 造成车辆颠簸, 使车速受到限制, 车辆机件受到损坏、轮胎磨损和油料的损耗剧增, 还影响驾驶的平稳和乘客的舒适, 同时, 车辆的颠簸又反过来对路面施加冲击力, 不平整的路面容易积滞雨水, 从而加剧路面的损坏。路面愈平整, 行车阻力愈小, 车辆的震动也愈小。

2.3 抗滑性

在光滑的路面上, 车轮与路面之间缺乏足够的附着力和摩擦阻力, 当雨天车辆起动、加速、制动、爬坡或转弯时, 特别是在坡陡、弯急的线形不利路段, 容易出现打滑或溜滑现象, 迫使车速降低, 甚至引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因此, 路面应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和较强的抗滑能力, 为了保证高速行车的安全性, 缩短车辆的制动距离, 降低发生交通安全事故的频率, 对路面的抗滑性能要求就应提高。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可以通过选用坚硬、耐磨、粗糙的表层材料或者采取表面拉毛或刻槽等工艺措施来实现。另外, 路面上的积雪、浮水或污泥等, 也会降低路面的抗滑性, 必须及时予以清除。

3 结束语

公路的建设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 经济建设离不开交通事业的大力参与。我们要深深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义务,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给我们的施工与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所以才会有动力, 才会带来改革。我们此篇文章在路面路基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常见的问题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 并加以消除。现阶段我们在这两方面取得了一点点小成绩, 今后的困难会更多, 我坚信未来的路我们会更强。

参考文献

[1]徐培华, 郑南翔, 徐玮.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2]黎霞, 李宇峙.路基路面工程试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3]张巨松, 张添华, 朱桂林, 等.透水路面路基性能的实验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6) .

[4]杨晓丰, 李云峰.路基路面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基本性能 篇2

马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室温下保持马氏体显微组织的一种铬不锈钢。通常情况下,马氏体不锈钢比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可通过热处理进行强化,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该钢种在大气、水和弱腐蚀介质如加盐水溶液、稀硝酸及某些浓度不高的有机酸,在温度不高的情况下均有良好的腐蚀介质。但该钢种不耐强酸,如硫酸、盐酸、浓硝酸等的腐蚀,常用于水、蒸汽、油品等弱腐蚀性介质。由于铬不锈钢可通过热处理强化,因此为了避免强度过高产生脆性,应采用正确的热处理工艺。

基本介绍

标准的 马氏体不锈钢是:403、410、414、416、416(Se)、420、431、440A、440B和440C型,这些 钢材的耐腐蚀性来自“铬”,其范围是从11.5至18%,铬含量愈高的钢材需碳含量愈高,以确保在热处理期间马氏体的形成,上述三种440型不锈钢很少被考虑做为需要焊接的应用,且440型成份的熔填金属不易取得。

标准 马氏体钢材的改良,含有类如镍、钼、钒等的添加元素,主要是用于将标准钢材受限的容许工作温度提升至高于1100K,当添加这些元素时,碳含量也增加,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在焊接物的硬化热影响区中避免龟裂的问题变成更严重。

性能

马氏体不锈钢能在退火、硬化和硬化与回火的状态下焊接,无论钢材的原先状态如何,经过焊接后都会在邻近焊道处产生一硬化的马氏体区,热影响区的硬度主要是取决于母材金属的碳含量,当硬度增加时,则韧性减少,且此区域变成较易产生龟裂、预热和控制层间温度,是避免龟裂的最有效方法,为得最佳的性质,需焊后热处理。

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类可以通过热处理(淬火、回火)对其性能进行调整的不锈钢,通俗地讲,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这种特性决定了这类钢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平衡相图中必须有 奥氏体相区存在,在该区域温度范围内进行长时间加热,使碳化物固溶到钢中之后,进行淬火形成马氏体,也就是化学成分必须控制在γ或γ+α相区,二是要使合金形成耐腐蚀和氧化的 钝化膜,铬含量必须在10.5%以上。按合金元素的差别,可分为马体铬不锈钢和马氏体铬镍不锈钢。

马氏体铬不锈钢的主要合金元素是铁、铬和碳。图1-4是Fe-Cr系相图富铁部分,如Cr大于13%时,不存在γ相,此类合金为单相 铁素体合金,在任何热处理制度下也不能产生马氏体,为此必须在内Fe-Cr二元合金中加入奥氏体形成元素,以扩大γ相区,对于马氏体铬不锈钢来说,C、N是有效元素,C、N元素添加使得合金允许更高的铬含量。在马氏体铬不锈钢中,除铬外,C是另一个最重要的必备元素,事实上,马氏体铬不锈耐热钢是一类铁、铬、碳 三元合金。当然,还有其他元素,利用这些元素,可根据SCHAEFFLER图确定大致的组织。

马氏体不锈钢主要为铬含量在12%-18%范围内的低碳或高碳钢。各国广泛应用的马氏体不锈钢钢种有如下3类:

1.低碳及中碳13%Cr钢

2.高碳的18%Cr钢 3.低碳含镍(约2%)的17%Cr钢

马氏体不锈钢具备高强度和耐蚀性,可以用来制造机器零件如蒸汽涡轮的叶片(1Cr13)、蒸汽装备的轴和拉杆(2Cr13),以及在腐蚀介质中工作的零件如活门、螺栓等(4Cr13)。碳含量较高的钢号(4Cr13、9Cr18)则适用于制造医疗器械、餐刀、测量用具、弹簧等。

与 铁素体不锈钢相似,在马氏体不锈钢中也可以加入其它合金元素来改进其他性能:1.加入0.07%S或Se改善 切削加工性能,例如1Cr13S或4Cr13Se;2.加入约1%Mo及0.1% V,可以增加9Cr18钢的耐磨性及耐蚀性;3.加入约1Mo-1W-0.2V,可以提高1Cr13及2Cr13钢的热强性。

马氏体不锈钢与调制钢一样,可以使用淬火、回火及退火处理。其力学性质与调制钢也相似:当硬度升高时,抗拉强度及 屈服强度升高,而伸长率、截面收缩率及冲击功则随着降低。

马氏体不锈钢的耐蚀性主要取决于铬含量,而钢中的碳由于与铬形成稳定的碳化铬,又间接的影响了钢的耐蚀性。因此在13%Cr钢中,碳含量越低,则耐蚀性越高。而在1Cr13、2Cr13、3Cr13及4Cr13四种钢中,其耐蚀性与强度的顺序恰好相反。

不锈钢牌号分组

200 系列—铬-镍-锰 奥氏体不锈钢

300 系列—铬-镍 奥氏体不锈钢

型号301—延展性好,用于成型产品。也可通过机械加工使其迅速硬化。焊接性好。抗磨性和疲劳强度优于304不锈钢。

型号302—耐腐蚀性同304,由于含碳相对要高因而强度更好。

型号303—通过添加少量的硫、磷使其较304更易切削加工。

型号304—通用型号;即18/8不锈钢。GB牌号为0Cr18Ni9。

型号309—较之304有更好的耐温性。

型号316—继304之後,第二个得到最广泛应用的钢种,主要用于食品工业和外科手术器材,添加钼元素使其获得一种抗腐蚀的特殊结构。由于较之304其具有更好的抗氯化物腐蚀能力因而也作“船用钢”来使用。SS316则通常用于核燃料回收装置。18/10级不锈钢通常也符合这个应用级别。

型号321—除了因为添加了钛元素降低了材料焊缝锈蚀的风险之外其他性能类似304。

400 系列—铁素体和马氏体不锈钢

型号408—耐热性好,弱抗腐蚀性,11%的Cr,8%的Ni。

型号409—最廉价的型号(英美),通常用作汽车排气管,属铁素体不锈钢(铬钢)。

型号410—马氏体(高强度铬钢),耐磨性好,抗腐蚀性较差。

型号416—添加了硫改善了材料的加工性能。

型号420—“刃具级”马氏体钢,类似布氏高铬钢这种最早的不锈钢。也用于外科手术刀具,可以做的非常光亮。

型号430—铁素体不锈钢,装饰用,例如用于汽车饰品。良好的成型性,但耐温性和抗腐蚀性要差。

型号440—高强度刃具钢,含碳稍高,经过适当的热处理後可以获得较高屈服强度,硬度可以达到58HRC,属于最硬的不锈钢之列。最常见的应用例子就是“剃须刀片”。常用型号有三种:440A、440B、440C,另外还有440F(易加工型)。

500 系列—耐热铬合金钢。

600 系列—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

丝绵木果实纤维的基本性能 篇3

杜仲也称丝绵木, 又名厚杜仲。皮质厚, 折断时白丝多而如棉, 可入药, 别名:思仙、木绵、思仲、丝连皮、扯丝皮、丝绵皮, 具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等诸多功效。《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谓其“主治腰膝痛, 补中, 益精气, 坚筋骨, 除阴下痒湿, 小便余沥。久服, 轻身耐老。”植株为落叶乔木, 植株可高达15m, 春季开花, 花单性, 无花被, 雌雄异株, 雄花簇生, 由10个雄蕊组成, 雌花单生, 有梗;长椭圆状扁平的果实为单翅果, 长2~3cm, 宽1~2cm, 果期6~11月[1]。翅果扁而薄, 中间稍突, 长椭圆形[2]。如图1所示是丝绵木植株, 如图2为丝绵木鲜果实。

2 尝试采用机械方法进行纤维的制取

如图3为丝绵木干态果实, 尝试将果实内部的纤维取出。如图4所示, 丝绵木纤维洁白, 透明, 韧性大, 弹性好, 明显具有弹性纤维的特性。

图5为纤维与丝绵木果实壳的结合状态, 从中可以明显看出, 纤维与壳的结合紧密, 不易分离。图6是采用机械方法进行分离的纤维, 明显带有大量的碎果实皮壳。纤维自然卷曲, 同时可以看出, 纤维易劈裂。

3 丝绵木果实纤维性能测试

经测试可知, 丝绵木纤维的自然长度为33.2mm, 符合纺织用纤维的长度。细度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纤维平均直径为4.712μm, 但是纤维细度差异明显。

纤维的拉伸性能好, 如图7所示是纤维受力拉伸后, 纤维长度明显增长, 未断裂状态下的伸长率超过56.6%, 测试最大未断裂伸长率值高达99.6%。试验中还发现, 干燥的果实纤维强度比鲜果实纤维大。

单位:μm

在实验室中, 采用手工方法制取的纤维含量占果实总重量的34.2%左右。

4 结语

丝绵木果实中的纤维有很好强度和很强的韧性, 细度细, 弹性好。符合纺织纤维的性能要求, 尝试进行纤维的性能测试, 希望能够有所应用。但是在这其中, 如何巧妙地将丝绵木果实的皮壳与纤维有效分离, 更好更精确地分离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乐芳等.纺织材料性能与检测技术[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0.12.

[2]周美凤.纺织材料[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余序芬.纺织材料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内外墙涂料:基本性能打“折扣” 篇4

抽查范围:太原、大同、忻州、运城、临汾、晋中、长治等7个地区生产经销的60个批次的内外墙涂料, 其中内墙涂料32个批次, 外墙涂料28个批次。

抽查结果:合格24批次, 抽查合格率为80%。

主要问题:耐洗刷性能、耐干擦性、对比率不合格。

问题分析

耐洗刷性是反映内墙涂料产品使用寿命的主要指标, 国家标准规定耐洗刷次数合格品应是通过300次洗刷不漏的底材;

耐干擦性是反映涂料的自身粘合程度的能力。耐干擦性越低, 产品的粘合牢度性能越差, 起不到涂敷物附着牢固的作用。耐干擦性达不到标准要求, 这样的产品使用后很容易掉粉、掉渣, 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一碰一身白灰”。

新型SIP墙板的基本性能试验 篇5

新型SIP墙体由新型SIP墙板、墙骨柱(或木板)等单元构成,构件之间采用钉连接。新型SIP墙体作为填充墙具有质轻、防火性能好,吊挂力、抗冲击性能优良等优点[1]。该墙板作为一种新型填充墙材料,在框架结构中作为隔墙、填充墙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为了保证该墙板能够符合JGT 169—2005《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标准要求,对该墙板进行一系列基本性能试验,包括墙板的外观及质量偏差、面密度、抗弯破坏性能、抗冲击性能及吊挂力的测定。

1 试验

1.1 试件设计

试验按照JG/T 169—2005对轻质隔墙条板的要求,面密度不大于60 kg/m2。按面密度等级60 kg/m2、50 kg/m2、40 kg/m2各制作墙板5块,设计了3种厚度的墙板,芯材泡沫均为50mm厚,杨木胶合板为8 mm厚,面板覆石膏的厚度分别15、20、25 mm,试件总厚度分别为96、106、116 mm,其中,通过调整石膏板厚度来达到改变墙板厚度的目的。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不同面密度下试件的基本性能特点,提出最优的方案。

1.2 试件材性情况

试验采用的所有材料都为同一批次,尽量减小试件材性的离散性。其中杨木胶合板采用江苏舜天华木有限公司生产的结构用杨木胶合板,尺寸为2440 mm×1220 mm×8 mm。聚苯乙烯泡沫采用江苏白云钢结构有限公司生产的EPS泡沫板,面密度为20 kg/m2。南方松木肋采用南京工业大学木结构工厂提供的南方松规格材。石膏粉采用湖北应城市银峰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半水白石膏粉。原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见表1。

1.3 测试装置

面密度的测定采用TCS台秤,精确到10 g;抗冲击性能测试采用抗冲击试验装置;吊挂力测试采用吊挂力试验测试方法;抗弯破坏荷载测试采用抗弯试验装置。

2 试验内容及结果

2.1 外观质量及尺寸偏差测试

2.1.1 外观质量

对受测板,视距0.5 m左右,目测有无外露增强纤维。用精度为0.5 mm的钢尺测量板面蜂窝气孔、缺棱掉角数据,读数至1 mm,用刻度放大镜量测裂缝宽度,并记录缺陷数量。经检测,各墙板的各项外观质量均达标。

2.1.2 尺寸偏差

(1)长度检测共3处:距两板边各100 mm及板端中点,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精确至1 mm。

(2)宽度测量共3处:分别为两板端及板中宽度,板端位置为距板边100 mm处。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精确至1 mm。

(3)厚度测量6处:两板端4个点及板中2个点。用外卡钳和游标卡尺配合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精确至0.1 mm。

(4)对角线差,测2条对角线的长度,取其差值为测量结果,精确至1 mm。

(5)侧向弯曲:通过板边端点沿板面拉直测量用线,用最小刻度为0.5 mm的钢直尺量测板侧向弯曲处,取其最大值为测量结果,精确至0.5 mm。

(6)表面平整度测量3处,用2 m靠尺和楔形塞尺测量。沿长边方向,距两板边各100 mm及板端中点,取该3处靠尺与板面最大间隙为测量结果,精确至1 mm。

尺寸偏差测试结果见表2。

mm

2.2 面密度测试

取条板3块为1组进行试验,用精度不低于0.5 kg,量程≥500 kg的磅秤称取试验条板质量M,读数精确至0.5 kg,计算条板面密度。

经计算,96、106、116 mm厚板的面密度分别为39.2、48.3、57.3 kg/m2,均符合JG/T 169—2005标准要求。

2.3 抗冲击性能测试

2.3.1 试件设计

新型SIP墙板的抗冲击性能试验参照JG/T 169—2005进行。试验共设计了3个试件,试件长度2 m、宽度1.8 m。3个试件的芯材厚度均为50 mm,面板厚度有差别,其中木衬板都采用8 mm的杨木胶合板,木衬板外附的石膏板厚度分别为15、20、25 mm。3个试件的整板厚度分别为96、106、116 mm。试验前采用卷尺和钢尺进行了尺寸复核,精确至0.1 mm。3个试件分别采用3块标准条板拼接而成,标准条板之间采用墙骨柱连接。并用长度为50 mm、直径为2.5 mm的普通圆钉钉接。墙板构造如图1所示。

2.3.2 试验方案

本试验在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进行,以实验室反力墙作为稳固装置设计了试验装置。试验装置参照JG/T 169—2005对轻质墙板抗冲击试验标准搭建。采用钢管和对拉螺栓扣件连接。上下钢管中心间距1900 mm,将装有30 kg、粒径2 mm以下细砂的标准沙袋用直径15 mm的绳子固定在中心距板面100 mm的钢环上,绳长为700 mm,如图2、图3所示。以绳长为半径沿圆弧将沙袋在与板面垂直的平面内拉开,使重心提高500 mm,然后自由下落,冲击设定位置,反复5次。如果试件没有裂缝,则将沙袋重心提高到750mm,再反复5次冲击。如无裂缝,则将沙袋重心提高到1000mm,再反复冲击5次,观察墙面板是否有裂缝出现,结束试验。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冲击试验结果表明,3种新型SIP墙板在500、750、1000mm的冲击高度下进行5次冲击均未出现裂缝,抗冲击性能优于JG/T 169—2005标准要求。

试验中,该墙板在冲击荷载作用下,能发生较大的变形后未开裂。随着冲击高度的增加,冲击部位的变形也相应增大,但均未到达墙板的变形极限。原因是短切玻璃纤维提高了石膏的抗冲击性能;墙板中芯材泡沫对冲击荷载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延长了沙袋冲击的接触时间,减少了冲击作用力,从而改善了墙板抗冲击能力。

2.4 抗弯破坏荷载试验

新型SIP墙板作为填充墙需要承受使用中人倚靠、撞击的荷载。在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堆放和吊装的安全性,所以这就需要考虑构件的受弯承载力以及抗弯刚度。

2.4.1 试件设计

采用3块SIP标准条板分别进行抗弯性能试验,试件长度为2 m、宽度为0.6 m。为模拟构件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试件两端嵌入尺寸为50 mm×30 mm×600 mm的木方,并用3.1 mm×60 mm铁钉将两侧面板与木方钉紧,钉间距为100mm。

2.4.2 试验方案

用三分点加载的方法,采用千斤顶手动加载。分别在试件的两端、三分点处和跨中设置位移计,位移计状态通过DH3818信号采集分析系统采集不同加载阶段位移,采用手动采样。为了防止上部面板局部受压破坏,加载位置设置650 mm×120 mm×90 mm的木方使加载点受力均匀,试验过程中的所有构件均未发生面板因为局部受压较大而提前破坏的情况。受弯试件加载示意见图4,芯材剪切破坏示意见图5。

2.4.3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在试验过程中,3个试件墙板受弯构件的试验现象类似。加载初期,挠度随荷载增加而增大,其中跨中挠度大于加载点处挠度,构件成弧形向下弯曲,构件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加载中期,下侧石膏板和木肋之间出现肉眼能观察到的微裂缝,芯材有轻微的错动声但未出现裂缝,胶合板发出轻微的断裂声,构件出现塑性变形;加载后期,构件挠度继续增大,芯材的撕裂声加大并出现剪切型破坏,裂缝沿墙板侧向分布较为均匀,继续加载,芯材裂缝继续扩大,最后出现一条很大的裂缝,几乎贯穿整个芯材截面,挠度突然变大,下侧面板木肋突然断裂,石膏板开裂,承载力突然下降。

2.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个测试点的弯曲试验结果见表3,荷载-跨中位移曲线见图6。

由荷载-位移曲线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3种不同厚度面板的结构保温板受弯构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形状相似,随着加载的过程试验现象一般顺序为:在加载初期,以弹性发展为主,曲线以一定斜率直线上升;当荷载达到最大承载力的1/5时,下侧石膏板和木肋之间出现肉眼能观察到的微裂缝,约加载到最大承载力的3/4时,由于泡沫芯材的剪切变形而出现塑性变化,荷载-位移曲线的斜率呈一定的降低趋势;当达到极限荷载时,芯材剪切破坏,随后下侧面板木肋断裂,石膏板开裂破坏。整个破坏表现为脆性破坏。

(2)最大承载力随着面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跨中极限位移相差不大,分别为27.5、28.5、25.9 mm。石膏和木肋之间出现肉眼能分辨的裂缝的时刻分别在挠度为1/708、1/825、1/853,3种试件的抗弯刚度随着面板厚度的加厚而增大。

(3)新型SIP墙板的受弯构件没有明显的屈服平台和下降段,破坏属于脆性破坏。石膏和木肋之间出现剥离时的承载力分别为2.02、2.36、2.86 k N,按弯矩最大等效的原理,这个数值相当于均布加载作用下面板承受自重10.7倍、10.4倍、10.5倍,优于JGT 169—2005对轻质条板抗弯性能的要求。

(4)根据表3中的最大挠度可以看出,新型SIP墙板受弯构件在破坏前挠度很大,破坏征兆明显,以106 mm墙板为例,破坏时跨中位移达到28.5 mm,为跨度的1/64左右,这是因为本文选择的芯材抗剪强度较低,延性较大,加之面板中木材的变形能力较大,所以变形很大时仍未破坏。

(5)新型SIP墙板作为一种新型的填充墙板,其侧向抗弯能力较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工业灰渣混凝土多孔隔墙条板等传统轻质条板有显著的提高。

2.5 吊挂力试验

墙体在正常使用中往往会受到一些物体的吊挂作用,普通混凝土砌块砌体通过在需植入锚栓的锚孔中灌注混凝土来解决,纸面石膏板需要在吊挂处添加密度板来解决。但是这些做法一般比较麻烦,尤其是在装修过后,吊挂的位置不灵活。而一般的新型墙体材料的吊挂力能力较低。

本文通过研究新型SIP墙体的吊挂力性能,检验该墙体的悬挂荷载能力,对该墙板的推广使用有积极的意义。

2.5.1 试件设计

试件的设计与抗弯破坏荷载试验中一样,其中,在板中1.6 m高的位置,挖孔长×宽×深为90 mm×40 mm×50 mm。然后在孔中埋入标准吊挂件,并采用石膏灌缝。试件如图7、图8所示。

2.5.2 试验方案

本试验,在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震减灾重点实验室进行,以试验室反力墙作为稳固装置设计了试验装置。试验装置参照JG/T 169—2005对轻质墙板吊挂力试验标准搭建。采用钢管和对拉螺栓扣件连接钢管,上下钢管中心间距1900mm,采用质量块施加吊挂荷载,采用分级加载方法进行加载,第1级加载500 N,静置2 min,第2级加载1000 N,静置24 h。观察吊挂区周围板面有无超过0.5 mm以上的裂缝。如出现裂缝,停止加载,如果未出现裂缝,继续加载。每级加载200 N,静置2 h,直至裂缝出现。加载总荷载不超过2000 N。

2.5.3 试验结果(见表4)

3个厚度的墙板分别加载到1000 N时,静置24 h都未出现裂缝,然后采用200 N一级加载,每级加载静置2 h。96 mm墙板在加载到2000 N后5 min左右,在吊挂件上侧石膏出现裂缝,并向外发展。随着时间的延长,裂缝开展越来越大,最后吊挂件几乎脱落,石膏出现大量裂缝,裂缝主要集中在吊挂件周围和填缝石膏边沿位置。106、116 mm墙板加载到2000 N未出现裂缝。

3种厚度墙板的吊挂力都达到JG/T 169—2005标准中1000 N的要求。可见,新型SIP墙板具有良好的抗吊挂力性能。

3 结语

(1)3种不同厚度SIP墙板的面密度分别为39.2、48.3、57.3 kg/m2,符合轻质隔墙条板的密度要求,且比目前市场上大量使用的轻质墙体更轻质。3种SIP墙板的尺寸偏差、侧向弯曲、表面平整度都能满足规范要求,表面平整度几乎没有偏差,非常平整。但是墙板表面有一些蜂窝气孔,主要是因为玻璃纤维石膏拌料不够均匀,石膏没有完全水化,导致出现气孔。采用机械加工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墙板具有十分优越的吊挂力、抗冲击及抗弯性能,其中,覆15 mm厚石膏的墙板能够吊挂1800 N的重物,覆20mm、25 mm厚石膏的墙板吊挂2000 N不开裂。短切玻璃纤维在石膏中的“阻裂”性能提高了石膏板的抗裂能力。玻璃纤维提高了石膏的抗冲击能力,芯材泡沫在冲击荷载作用下起到了“缓冲”的效果,加之木材的韧性很好,3种厚度的墙板抗冲击性能均优于JG/T 169—2005标准要求。在抗弯试验中,3种厚度墙板的开裂荷载为自重的10倍左右,优于JG/T 169—2005标准中1.5倍自重不开裂的要求。

摘要:通过对新型SIP墙板进行一系列基本性能试验,包括墙板的外观及质量偏差、面密度、抗弯性能、抗冲击性能、吊挂力等的测试结果表明,新型SIP墙板所测的各项性能皆符合JG/T 169—2005《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标准要求,并且大部分性能都优于规范所规定限值,基本性能与蒸压加气混凝土条板及其它传统轻质条板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新型SIP,填充墙,抗冲击,吊挂力,抗弯破坏,试验

参考文献

基本性能 篇6

本研究通过在砂浆中掺入不同比例的SAP来研究其对水泥砂浆基本性能的影响, 为SAP在新型刚性自防水材料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及制备

1.1.1 原材料

水泥:P.O.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砂:普通河砂;水:自来水;SAP:一种交联丙烯酸/丙烯酸钠共聚物, 外观呈白色颗粒状粉末, 见图1, 其性能如表1 所示。

1.1.2 试件制备

空白组砂浆的配合比 (质量比) 为水泥∶砂∶水=1∶2∶0.4。为了让SAP在水泥砂浆中均匀地分散, 制备时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添加原材料:首先将SAP与水泥混合, 用胶砂搅拌机搅拌, 使其初步均匀, 然后与砂一起加入搅拌机, 干搅60 s后将水加入, 再搅拌2min。最后按相关的要求对试件进行制作, 养护28 d后进行相应的测试。

1.2 测试方法

1.2.1 干制品密度

首先将70.7 mm×70.7 mm×70.7 mm的28 d龄期的立方体试件, 在105 ℃下烘干至恒重;然后参照GB5486.3—2001《无机硬质绝热制品试验方法密度、含水率及吸水率》中的有关规定进行测试, 并记录试样质量m与体积V;最后根据公式 ρ=m/V, 计算出试件的密度。

1.2.2 吸水率

参照GB/T 11970—1997 《加气混凝土体积密度含水率和吸水率试验方法》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吸水率试验, 测试时间为48 h,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W为砂浆吸水率, %;m0为试件烘干后的质量 (将养护到28 d龄期的试件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中, 在75 ℃条件下烘4 h) , g;mg为试件吸水后的质量, g。

1.2.3 抗压强度

参照JGJ/T 70—1990《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试件的尺寸为70.7 mm×70.7 mm×70.7 mm的立方体,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fm, cu为砂浆立方体试件抗压强度, MPa;Nu为试件破坏荷载, N;A为试件承压面积, mm2。

1.2.4 抗折强度

参照DL/T 5126—2001《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抗折强度试验, 试件规格为40 mm×40 mm×160 mm的棱柱体, 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fb为抗折强度, MPa;P为破坏荷载, N;L为两个支点的间距, mm;b为棱柱体正方形截面的边长, mm。

2 结果与分析

2.1 SAP对干制品密度的影响

SAP对砂浆干制品密度的影响规律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以看出, 掺入SAP的水泥砂浆的干制品密度随着SAP掺量 (SAP占水泥用量的质量百分数) 的增加而降低。其原因可能是SAP掺入到水泥砂浆中, 由于SAP具有极强的吸水能力, 会吸收水泥砂浆内部的自由水, 而伴随着水化反应不断地消耗水分, 使得SAP一方面逐步释放水分供给水泥水化, 另一方面随着SAP释放水分导致其体积逐渐减小, 而在原来的位置形成孔隙从而影响了水泥砂浆的孔隙率, 使得孔隙率增大, 导致干制品密度降低。

2.2 SAP对吸水率的影响

SAP对砂浆吸水率的影响规律如表3 所示。由表3 可以看出, 掺入SAP的水泥砂浆的吸水率都大于空白组的吸水率;且随着SAP掺量的增加, 水泥砂浆的吸水率增大。其原因可能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SAP本身的吸水性很好;另一方面由于SAP的掺入使得水泥砂浆的孔隙率增大 (表2) 。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 最终导致水泥砂浆的吸水率增大。

2.3 SAP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SAP对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如表4 所示。由表4 可以看出, 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是随着SAP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可能是由于SAP在水化过程中逐渐释放水分, 使得颗粒尺寸缩小到与未吸水时相当, 并且在其原本的位置上形成孔隙, 当试件受压时, 应力集中在孔隙处, 促使微裂纹进一步发展, 从而使得砂浆的抗压强度降低。

2.4 SAP对抗折强度的影响

SAP对砂浆抗折强度的影响规律如表5 所示。由表5 可以看出, 掺入SAP的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都小于空白组的抗折强度, 且随着SAP掺量的增加, 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随之降低。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掺入SAP使得水泥砂浆的孔隙率增大, 并且由于SAP分散在水泥砂浆内, 造成水泥砂浆的密实程度降低, 最终造成砂浆的抗折强度降低。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在水泥砂浆中掺入不同比例的高吸水树脂 (SAP) , 较系统地研究SAP对水泥砂浆基本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AP的掺入会造成水泥砂浆的干制品密度、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降低, 而吸水率升高。其原因主要是SAP掺入到水泥砂浆后, 由于其极强的吸水能力, 吸收水泥砂浆内部的自由水, 而伴随着水化过程不断消耗水分, 使得SAP逐步释放所吸收的水分供给水泥水化;同时, 随着SAP释放水分导致其体积逐渐减小, 而在原来的位置形成孔隙从而影响了水泥砂浆的孔隙率, 造成上述结果。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与制备新型刚性自防水材料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文慧.内养护水泥基材料的力学及变形性能[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2]Jensen OM, Hansen PF.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Autogenous Deform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Change in Hardening Cement Paste[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99 (29) :567-575.

[3]Jensen OM, Hansen PF.Autogenous Deformation and RH-change on Perspective[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1 (31) :1 859-1 865.

基本性能 篇7

性能:一般来说, 性能是一种指标, 表明软件系统或构件对于其及时性要求的符合程度;其次, 性能是软件产品的一种特性, 可以用时间来进行度量[1]。

性能测试:就是用来测试软件在系统中的运行性能的。性能测试可以发生在各个测试阶段中, 即使是在单元层, 一个单独模块的性能也可以使用白盒测试来进行评估, 然而, 只有当整个系统的所有成分都集成到一起之后, 才能检查一个系统的真正性能。

负载测试:在一个确定的软硬件环境下, 对所要测试的模块或系统, 加载一个确定的负载 (压力) , 对模块或系统进行测试, 探测模块或系统在这个确定环境确定负载下的性能表现。它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模块或系统在给定的负载条件下的处理性能。

压力测试:不断给系统或模块增加负载 (离线增加) 下的负载测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是通过确定一个系统的瓶颈或者不能接收的性能点, 来获得系统能提供的最大服务级别的测试。

强度测试:系统资源不足 (内存不足, CPU不足, 空间不足) 下, 正常负载下运行系统或模块下的系统性能。它的主要目的是考查系统或模块稳定运行所需要的最少资源。

2 性能测试的目的

执行性能测试, 一般是基于以下4个方面的部分或全部。 (1) 是验证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处理性能是否达到设计目标与用户要求。 (2) 是探测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极限处理能力。 (3) 通过对系统各参数的调整, 测试系统的最优性能配置。 (4) 通过性能测试发现功能测试难以发现的缺陷。在我们日常的性能测试中, 第1种测试目的是最多的。第3种要求较高, 相对来说, 较少用到。

3 性能测试的主要指标与来源

软件性能测试常见的主要指标有:响应时间, 吞吐量, 并发用户数, 资源利用率。

响应时间是指对请求作出响应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常说某个软件的性能好不好,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 主要是指响应时间是否足够快。响应时间就是软件性能测试中用户最直接感受的性能指标。一般情况下, 响应时间越短, 系统的性能越好。然而, 响应时间却没有一个标准的值来参考。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客户请求的数量。该性能指标直接体现了软件系统的性能承载能力。一般可以用请求数/秒或字节数/秒等来度量。

并发用户数:同时向系统 (服务端) 发送请求的数量。该性能指标直接体现了软件系统 (服务端) 承受最大的并发访问的能力。针对我们的oce, 则用caps来度量。实质是并发用户数请求/秒在我们通信计费领域中的对应指标。

资源利用率:主要是指系统的各种资源使用状态。这里资源主要是指系统CPU占用率, 内存占用率以及系统的I/O统计情况。通过这些资源占用率就可以评估所测系统对资源的要求以及相应可能出现的瓶颈。从而为系统调优提供方向指导。

4 性能测试一般过程

性能测试工程师从接收到一个性能测试project后, 一般要经过下面六个过程。即“性能测试需求分析→制定性能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开发→测试执行→测试结果评估”这六个基本阶段。

性能测试需求分析:主要是明确我们性能测试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性能测试工程师会接收到类似“给o c e做一下性能测试, 测试一下免费资源赠送进程的处理能力”等测试需求不是十分明确的测试任务。面对这样的测试任务, 就需要我们对这样的测试需求进行分析, 将非常抽象的测试需求转化为相应的性能指标值。获取相应的性能指标值就是我们的测试目的。如“测试一下免费资源赠送进程的处理能力”, 根据我们免费赠送进程的设计与实现就应转化为“免费资源赠送进程每秒插入多少条赠送记录, 免费资源进程运行时资源消耗等”测试目的。

制定性能测试计划:性能测试需求分析阶段主要是明确我们测试目的, 性能测试计划阶段为实现这个目的而必须要做的规划与设计。它是整个性能测试过程的成功执行的指引、监控与保证。在性能测试计划中应包含测试目的 (测试性能指标值) , 测试策略, 测试环境的要求 (软硬件) , 测试数据准备, 测试资源需求 (人力与财力) , 测试进度, 测试风险评估, 测试需完成的相关文档等关键要素内容。其中的关键要素内容, 可查阅相关文档。

测试设计:在本文主要是指测试用例设计。性能测试用例的设计依据是业务建模。业务建模是指对系统各种关键业务场景的抽取以及它们之间比例的确定。业务模型的成功建立是成功执行性能测试的关键。业务建模的方法一般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借鉴相同系统已有的模型。二是分析历史数据。有时候, 在这两个方法都无法展开时, 根据2~8原则进行建立。

测试开发:性能测试一般是借助于性能测试工具进行的。但工具是需要通过开发相应的脚本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即使有的项目可以采取录制的手段获得脚本, 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需要对脚本进行相应修改与调试才能满足我们性能测试目的。另外, 工具不是万能的, 有些项目不适用于已有的工具。此时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软件与脚本开发, 如开发动态库使目前的工具能支持我们的测试需求, 或者是重新开发相关的模拟器与挡板程序以及相应性能统计分析工具。

测试执行:测试执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在测试环境与测试数据准备妥当之后, 根据业务模型建立的业务场景直接运行相应的测试用例。测试执行过程要注意的地方有3个, 每次测试前的环境恢复, 测试过程与结果的监控, 测试后环境的清理。其中, 测试过程的监控, 主要是指系统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控, 如 (cpu利用率, mem占用率, I/O频度) , 同时也包括特定要求的其它监控, 如磁盘占用率等。

测试结果评估:根据每次测试过程中监控到的系统资源使用情况, 以及借助于自动化工具给出的测试结果分析报告或采用脚本 (或分析程序) 对日志文件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分析报告, 对照测试目的, 从而得出测试的结果是否通过的结论。同时对测试分析与统计的结果要进行评估, 评估测试结果与真实理论结果之间的偏差。并写成测试报告。如果测试结果与期望值差距太大, 要在测试报告中分析原因并写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供研发人员参考。

5 结语

本文主要从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测试目的、性能测试的指标以及性能测试的一般过程进行了相应的论述。重点阐述了几个易混淆的几个基本概念与性能测试的一般过程。因篇幅关系, 性能测试的一般过程中的部分概念与内容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实例说明。本文旨在明辨概念与如何进行性能测试提供一般的方法指导。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 准备在后续的小文中单独进行总结。另外, 上述性能测试的一般过程是我在实际性能测试过程中的总结, 有些小的项目不一定完全适合这个过程。因此, 具体的性能测试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裁剪。

摘要:首先对性能测试中易混淆的且必须要掌握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接着论述了性能测试的目的与主要性能指标等基本概念, 然后着重讲述了软件性能测试的一般过程, 为如何进行性能测试提供了一般的方法指导。

关键词:性能,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响应时间,吞吐量业务建模

参考文献

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技术要求 篇8

采用优质的原材料、低水胶比、掺加适宜的掺合料和高效外加剂, 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及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它是一种新型的高技术砼, 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砼性能的基础上, 采用现代化制作技术制作, 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 针对不同用途要求, 保持砼的适用性和强度, 并达到高耐久性、高工作性, 高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 在配制上的特点是低水胶化, 选用优质原材料 (石子、砂、水泥和水) , 并除水泥、水、集料外, 掺加足够数量的磨细矿物掺和料和高性能外加剂, 一般高性能砼指砼标号为C50及以上砼。

2 高性能混凝土的结构特征

(1) 孔隙率低, 有良好的孔分布, 不存在或有极少量的100nm以上的有孔。

(2) 水化物中C-S-H (凝胶) 多而Ca (OH) 少, 不易与其他化合物 (盐类) 反应而溶失破坏。

(3) 包括矿物掺和料在内的未水化颗粒多, 是具有最佳空隙率和最佳水泥结晶度。

(4) 消除了集料和水泥石界面薄弱层, 使界面强度接近于水泥石或集料强度。

(5) 水泥石:水泥石加水拌和后, 成为可塑的水泥浆, 逐渐变稠失去塑性, 然后产生明显的强度。

3 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内容

(1) 综合水泥的流变性能, 强度和耐久性等指标, 对水泥的原材料组分进行优化。

(2) 使用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再掺用磨细矿物掺和料。

(3) 掺用第三代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

(4) 粗集料要求:粒形应选用针片状含量少的碎石, 最好不用表面光滑的卵石, 强度越高, 最大粒径越小。例如:C50最大粒径25mm, C80最大粒径16mm

(5) 细集料 (砂) :宜选用石英含量高, 颗粒形状浑圆且有平滑筛分曲线的中粗砂, 细度模数在3.0左右。

4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1) 高耐久性:抗掺性、抗冻性、抗化学侵蚀性、抗碳化性、体积稳定性好, 碱--集料反应小等。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一般是指混凝土的抗裂性、护筋性、耐蚀性、抗冻性、耐磨性及抗碱--骨料反应性等。

(2) 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3) 高工作性、在运输, 浇筑及成型中不分离。

5 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控制指标

(1) 水胶比:C30以下一般不大于0.45, C35~C40不大于0.40, C50及以上不大于0.36。

(2) 胶凝材料用量:C30及以下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宜高于400kg/m3, C35~C40混凝土不宜高于450kg/m3, C50及以上混凝土不宜高于500kg/m3。

(3) 用水量:一般小于160kg/m3。

(4) 矿物掺合料掺量:通过试验确定, 非预应力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可大于30%, 但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得大于0.45。预应力混凝土以及处于冻融环境的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30%。

(5) 混凝土最大总碱含量:小于3.0kg/m3。

(6) 混凝土氯离子总含量: (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粗骨料、细骨料、水、外加剂等所含氯离子含量之和) 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0%。预应力混凝土的氯离子总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7) 混凝土含气量:大于4.5%。

(8) 混凝土电通量:C50以下小于1500C, C50及以上小于1000C。

(9) 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10) 施工工作性:满足施工工艺性要求。

(11) 混凝土拌和物入模温度:5~30℃。

(12) 抗冻性:满足设计要求。

(13) 抗渗性:满足设计要求。

6 高性能混凝土拌和工艺

(1) 混凝土原材料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要求进行准确称量, 称量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按重量计) :胶凝材料 (水泥、掺合料等) ±1%;外加剂±1%;骨料±2%;拌合用水±1%。

(2) 搅拌混凝土前, 应严格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 准确测定因天气变化而引起的粗细骨料含水量变化, 以便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一般情况下, 含水量每班抽测2次, 雨天应随时抽测, 并按测定结果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3) 应采用卧轴式、行星式或逆流式强制搅拌机搅拌混凝土, 采用电子计量系统计量原材料。搅拌时, 宜先向搅拌机投入细骨料、水泥、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 搅拌均匀后, 再加入所需用水量, 待砂浆充分搅拌后再投入粗骨料, 并继续搅拌至均匀为止。上述每一阶段的搅拌时间不宜少于30s, 总搅拌时间不宜少于2min, 也不宜超过3min。

(4) 冬季搅拌混凝土前, 应先经过热工计算, 并经试拌确定水和骨料需要预热的最高温度, 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符合规定。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预热方法调整拌合物温度, 但水的加热温度不宜高于80℃。当加热水还不能满足要求或骨料中含有冰、雪等杂物时, 也可先将骨料均匀地进行加热, 其加热温度不应高于60℃。水泥、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可在使用前运入暖棚进行自然预热, 但不得直接加热。

(5) 炎热季节搅拌混凝土时, 宜采取措施控制水泥的入搅拌机温度不大于40℃。应采取在骨料堆场搭设遮阳棚、采用低温水搅拌混凝土等措施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 或尽可能在傍晚和晚上搅拌混凝土, 以保证混凝土的入模温度符合规定。

7 第三代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特点

(1) 小掺量, 高减水率, 0.6~1.0%, 可达到20~35%的减水率。

(2) 与水泥适应能力强, 利于调整。

(3) 属水剂, 环境适应性较强, 稳定性好, 易于电子计量。

(4) 显著增强混凝土的密度性, 提高其抗侵蚀能力。

(5) 聚羧酸盐系外加剂对温度敏感性极强, 过高的温度将直接导致外加剂失效。

(6) 选用聚羧酸盐系外加剂必须使用质量稳定且品质良好的原材料。

上一篇: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下一篇:液相质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