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素注射剂(精选10篇)
灯盏花素注射剂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探讨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间收治的126例心绞痛住院患者, 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两组患者均给予同样的西医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灯盏花素静脉滴注用法静脉滴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注射用灯盏花素能有效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关键词:注射用灯盏花素,心绞痛,临床疗效
心绞痛 (Angina Pectoris) 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本病多见于男性, 多数患者在40岁以上, 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本次探讨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间收治的126例心绞痛住院患者中采用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的63例患者,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心绞痛患者,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诊断分类标准和1997年的国际心脏病联盟 (ISFC) 的诊断分类标准。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31例, 合并高血压病78例其中一级高血压21例、二级高血压39例、三级高血压18例, 合并高血脂71例, 现将12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63例, 男患者39例, 女患者24例;年龄在41~80岁之间, 平均58.71岁;病史在3~20年之间, 平均病史7.75年。观察组63例, 男40例, 女23例;年龄在39~77岁之间, 平均年龄57.54岁;病史在4~19年之间, 平均7.3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按常规方法应用硝酸甘油5 mg加入5%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 并在4 h内静脉点滴;观察组:在对照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灯盏花素静脉滴注用法静滴:1次/d, 1~2支, 加入5%~10%葡萄糖液500 ml后滴注, 每疗程10 d, 共2个疗程。部分患者合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患者给于常规降糖、降压、降血脂治疗。使患者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都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
1.3 观察指标
用药期间记录每天心绞痛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并计算发作时心率的变化。用药前后查胸片、24 h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肝肾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等。观察心电图主要看有无心律失常、24 h动态心电图主要观察24 h心肌缺血总负荷 (ST段持续时间×ST段压低程度) 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并记录不良反应。
1.4 心绞痛疗效判断标准
心绞痛症状疗效判定: (1) 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 或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用药前减少80%以上;发作时间明显缩短或心电图ST段改善>50% (2) 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发作时间缩短或心电图ST段改善>30% (3) 无效:症状无改善, 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以上标准;心电图均无改善, 或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较前加重。有效率 (%) =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心绞痛疗效
见表1。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心肌能量的产生要求大量的氧供。心肌细胞摄取血液氧含量的65%~75%, 而身体其他组织则仅摄取10%~25%。因此心肌平时对血液中氧的吸收已接近于最大量, 氧供再需增加时已难从血液中更多地摄取氧, 只能依靠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来提供。在正常情况下, 冠状循环有很大的储备力量, 其血流量可随身体的生理情况而有显著的变化;在剧烈体力活动时, 冠状动脉适当地扩张, 血流量可增加到休息时的6~7倍。缺氧时, 冠状动脉也扩张, 也使血流量增加4~5倍。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部分分支闭塞时, 其扩张性减弱, 血流量减少, 且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地比较固定。心肌的血液供给如减低到尚能应付心脏平时的需要, 则休息时可无症状。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 如劳累、激动、左心衰竭等, 使心肌张力增加 (心腔容积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 、心肌收缩力增加 (收缩压增高、心室压力曲线最大压力随时间变化率增加) 和心率增快等而致心肌氧耗量增加时, 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增加;或当冠状动脉发生痉挛 (如吸烟过度或神经体液调节障碍) 时, 冠状动脉血流量进一步减少;或在突然发生循环血流量减少的情况下 (如休克、极度心动过速等) ;心肌血液供求之间的矛盾加深, 心肌血液供给不足, 遂引起心绞痛。严重贫血的患者, 在心肌供血量虽未减少的情况下, 可由于红细胞减少血液携氧量不足而引起心绞痛。
大量研究发现, 灯盏花素对大鼠胸主动脉有明显的松弛作用[1], 但并没有具体阐明其舒张血管的机制。王丽娟等[2,3]报道其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脑血管的作用, 能降低脑血管阻力, 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 并有对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故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如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溢血等所致后遗症瘫痪患者, 具有较好疗效, 对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疗效比6个月以上者好[5]。灯盏花素治疗心绞痛的机制可能是:扩张血管, 降低血管阻力, 增加血流量, 改善微循环, 对抗血小板聚集。本研究结果显示, 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 疗效稳定。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广华, 董艳芬, 梁燕玲, 等.灯盏花素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的作用.中草药, 1998, 29 (10) :680-682.
[2]王丽娟, 王勇, 邱丽萍, 等.灯盏花素对豚鼠单一心室心肌细胞Ica的抑制作用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0, 17 (4) :262-264.
[3]叶萌, 董跃伟.灯盏花素防治脑卒中的药理作用研究和临床验证.云南医药, 1999, 20 (6) :444-445.
[4]李秀芹, 罗兴林, 曾晓荣, 等.灯盏花素对鼠主动脉平滑肌钙激活钾通道的激活作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6, 22 (6) :351-353.
灯盏花素注射剂 篇2
【拼音全码】DengZhanHuaSuPian(KunLian)
【主要成份】灯盏花素。
【性状】灯盏花素片(昆莲)为薄膜衣片,片芯为淡黄色;味淡或微咸。
【适应症/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
【规格型号】20mg*24s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0mg(1片),一日3次。
【不良反应】个别有皮疹、乏力、口干等,但不影响治疗。
【禁忌】脑出血急性期或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注意事项】1、孕妇忌服。2、不宜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或有出血倾向患者。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闭、避光。
【包装】20mg*24s/盒。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0575
【生产企业】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灯盏花素注射剂 篇3
1.资料与方法
血管性头痛的诊断按1988年国际头痛学会提出的分类和诊断标准。血管性头痛102例,均为我院内科门诊近3年来诊治的病人,均经头颅CT,颈椎CT,TCD(经颅彩色多普勒)等项检查,排除脑,颈器质性疾患引起的头痛。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18~55岁,平均40.5岁)和对照组50例(男17例,女33例,年龄16到52岁,平均34.6岁)。其中治疗组合并失眠、精神紧张、焦虑32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单用灯盏花素注射液,用法:5%的葡萄糖250ml加灯盏花素0.6~0.8,每天一次静滴:对照组采用调节植物神经药、扩血管药及镇痛药,两组均不采用镇静剂,7天为1个疗程。
2.观察内容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内容包括头痛发作频率、性质、诱发因素,伴随症状。评定标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本文在观察症状缓解、复发时间的同时,着重观察与评价灯盏花素在改善睡眠、精神癥状和随访3个月复发情况,睡眠精神症状的改善分为三个等级:随头痛症状消失1天为显效,2~7天为有效,否则无效。
3.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6%。两组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改善睡眠、精神焦虑方面,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4例中改善分别为23例个11例,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1.8%和45.8%,P<0.01.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5.8%,对照组24.8%,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
4.讨论
灯盏花素机理为兰科植物灯盏花的干燥根块提取物,灯盏花素具有较好的镇静和安眠作用,对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症状有缓解作用。中药灯盏花可以治疗痛眩晕、肢体麻木、惊痛抽搐。临床应用: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前庭神经元炎;治疗眩晕症。随着科学提炼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与研究的深入,近几年也较多,有出现临床应用的高潮。本文观察结果治疗组在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上无差异。然而灯盏花素在改善睡眠、精神方面,降低复发率优于对照组,且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灯盏花素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 篇4
讨 论
灯盏花素为活血化淤通络止痛药, 本品为黄色的澄清液体, 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全身发痒、胸闷乏力、皮疹、心悸等。因其用药前无需进行皮肤试验, 且活血化淤药为医院常用药物之一, 而此例患者首次应用灯盏花素, 用药过程中出现皮疹、喉头痉挛, 停药及时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1], 可判断为灯盏花素过敏所致。说明灯盏花素在应用过程中有引起皮疹、喉头痉挛的不良反应。因此, 临床上任何药物首次为患者应用时均应严密观察, 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灯盏花素注射剂 篇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临床发病类型之一,是指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介人治疗学、血管超声学的进展及临床实践的积累,人们对TIA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使TIA成为世界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为了给灯盏花素今后的基础研究提供资料及其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本文就近年灯盏花素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1 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自由基损伤
自由基损伤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脑组织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组织自由基含量急剧增多。过量的自由基使体内的抗氧化物大量消耗,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引起细胞骨架的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因此,抗自由基的毒害作用是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措施。有研究证实灯盏花素可通过增加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1]。张新战等[2]研究也发现,灯盏花素能明显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的提高SOD活力,降低血清和脑组织中的MDA、NO含量。而王羽等[3]通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显示,灯盏花素脂质体能显著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面积和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并抑制缺血脑组织中MDA的含量,提高脑组织中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此外,一定劑量的灯盏花素能有效对抗H2O2通过Fenton反应被过渡金属元素(尤其是Fe2+)还原而产生羟基自由基的增加,从而使红细胞的溶血率下降[4]。
2 抑制蛋白激酶C,减轻细胞内Ca2+超载
Ca2+是体液中的一种细胞内信息成分,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证实,脑缺血再灌注后Ca2+参与激活PKC,PKC又促进了Ca2+内流,促使细胞内Ca2+超载,从而引起细胞凋亡[5]。体外实验研究表明,灯盏花素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和脑组织的Ca2+含量[6]。而周乐全等[7]研究表明灯盏花素能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L型钙通道的平均开放概率和开放时间。随后他们又通过研究发现,灯盏花素可显著降低全脑缺血再灌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内游离Ca2+浓度[8]。此外,陈康宁等[9]研究显示灯盏花素可以通过抑制PKC,阻止脑缺血再灌流引起的突触体游离钙的增加,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以上实验表明,灯盏花素可以防止Ca2+超载导致的神经元损伤。
3 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脑屏障损伤
研究证实许多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而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与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相互作用,进而造成微血管损伤,同时释放大量的致炎物质引起自身及周围组织细胞的损伤。因此,抑制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可以拮抗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同时减轻血脑屏障的损伤。有学者研究发现,灯盏花素能抑制大鼠脑缺血后脑组织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10]。此外,它还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卢晓梅等研究发现灯盏花素可以使脑组织伊文思蓝(EB)及水含量减少,使血脑屏障损伤程度有所减轻;同时,伴随脑组织内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下降,炎症反应减弱。另有研究显示,灯盏花素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明胶酶B的活性,减轻BBB的损伤程度。这表明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减轻血脑屏障损伤。
4 其它
除了上述实验研究结果外,还有研究显示灯盏花素可以通过调节脑内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脑皮质血流等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5 问题与展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一病名由美国神经病学家Fisher于1951年首先提出,1965年普林斯顿会议上正式讨论并确定了TIA的诊断标准,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TIA的认识正在并已经发生了改变。为适应现代临床治疗的需要,不同专家从各个不同角度提出了TIA的新概念,但仍有待于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检验。此外,尽管TIA患者近期转归较好,但远期死亡和残障的风险仍很高。TIA的预防和治疗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总的目标是改善预后,预防和延缓卒中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志华,沈建昕,鲁翔.灯盏花素对急性脑缺血大鼠脑自由基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J].江苏医药,2009,35,(8):946-948
[2]张新战,王爱洁,隋在云.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SOD、MDA、NO的影响[J].河南中医,2009,29(10):977-978
[3]王羽,王林,陈燕忠,等.灯盏花素脂质体对大鼠脑缺血再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品评价,2006,3(2):128-129
[4]尹明华,徐晓虹,姜科声.灯盏花素对缺血再灌注诱导小鼠学习记忆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7):497-500
[5]李云峰,陈康宁,郑彩梅.脑缺血再灌注后蛋白激酶C、游离钙变化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性研究[J].现代康复,2000,4(11):1668-1669
[6]彭海东,涂晋文,田俊.灯盏花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和脑组织钙含量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2,4(3):22-23
[7]周乐全,康亚丽,丁胜元,等.灯盏花素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L型钙通道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6):423-426
[8]周乐全,康亚丽,闫福曼,等.大鼠全脑缺血前注射灯盏花素对再灌后海马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1):7-8
灯盏花素注射剂 篇6
关键词:灯盏花素注射液,急性脑梗死,奥扎格雷钠
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 CI) 是指供应脑部的颅外或颅内段的动脉狭窄、闭塞或栓塞, 而使相应区域脑血液供应障碍, 导致局部脑组织的坏死、软化而言。主要病因包括三个方面, 血管壁病变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糖尿病及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如高脂血症、高凝状态、脱水、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等;血液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律紊乱、心肌梗死、休克等。通常脑栓塞发病急骤, 相对表现严重, 尤其心源性栓塞, 相反动脉的血栓形成常起病慢, 呈进展性卒中。本病是临床常见病, 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 笔者联用中药提取物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 且符合中华医学会提出的诊断标准。其中对照组男34例, 女26例;年龄49~81岁, 平均年龄 (63.2±4.8) 岁。观察组男36例, 女24例;年龄50~80岁, 平均年龄 (63.7±5.7) 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程度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对症处理, 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每日2次。观察组在给予奥扎格雷钠的基础上采用15mL灯盏花素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 L静脉滴注, 每日1次。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痊愈14例, 显效15例, 进步18例, 无变化13例, 总有效率为78.33%;治疗组痊愈24例, 显效17例, 进步15例, 无变化4例, 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 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 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通常脑栓塞发病急骤, 相对表现严重, 尤其心源性栓塞, 相反动脉的血栓形成常起病慢, 呈进展性卒中。有TIA病史或表现轻的患者往往暗示来自颈动脉的血栓栓塞。大多数急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的患者往往在发病几小时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如嗜睡、意识模糊、昏睡以及昏迷。但要注意发病后立即进入昏迷状态者通常为脑出血。基底动脉的梗死, 当累及中脑或桥脑上部双侧被盖部时也可产生严重的意识障碍。当脑梗死2~5d后出现昏迷, 常常是因为脑水肿或脑疝, 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再反复或合并其他的并发症。脑的局灶性损害症状主要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 临床上常分为脑前循环障碍综合征即颈动脉系统和脑后循环障碍综合征即椎基底动脉系统。
颈动脉系统综合征:颈内动脉的闭塞更多的先出现TIA, 典型症状是同侧视力突然丧失, 前额部的疼痛及对侧偏瘫。大脑中动脉的闭塞不应有单眼黑ā, 但有时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无视力障碍时与大脑中动脉闭塞较难鉴别。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症状取决于堵塞的部位, 主干阻塞时症状严重, 可引起意识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梗死尚出现失语。其上干分支阻塞时主要软化额中回后部、中央前后回及角回, 临床症状为对侧面瘫和上肢瘫, 运动性失语, 感觉障碍, 实体觉、体象和定向障碍, 偏盲及失用症等。左侧角回动脉阻塞可出现失认、失读和失写症。颞后动脉病变时则表现为命名困难和感觉性失语。大脑前动脉梗死较少见, 更常见于蛛网膜下隙出血而引起的血管痉挛或前交通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系统综合征:椎—基底动脉系统即脑后循环缺血性障碍, 病变主要累及脑干、小脑、丘脑和大脑后部。症状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视力障碍, 严重的可出现昏迷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体征表现为眼震、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及交叉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大面积小脑梗死, 可因水肿压迫第四脑室和脑干而危及生命, 常常需要紧急实施后颅窝减压术来抢救生命。
中药灯盏细辛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灯盏乙素和少量灯盏甲素。具有下列药理作用:扩张脑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 降低脑血管阻力, 改善微循环, 提高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减慢心率, 降低心肌收缩力,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降低血液黏度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烷B2, 提高6-酮-PGF1α水平;也有抗自由基、减轻缺氧心肌细胞膜损伤程度的作用。肌内注射与口服分布相同, 以肝、肾、胆中分布较多, 脂肪中分布较少。临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伴高黏血症:效果显著, 既可缓解心绞痛发作, 减少发作次数与程度, 又可降低血液黏滞度及血小板聚集率, 也可改善心电图的缺血表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对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后遗症有较好疗效, 对头晕、肢体麻木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合并症的预防:在脑卒中的早期应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防止误吸, 为防止呼吸道的感染, 可应用广谱抗生素。由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也是一项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应建议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或增加床上的被动活动。皮下注射小分子肝素可减少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对于昏迷或卧床的患者还应注意预防泌尿系的感染和褥疮的发生。一些轻型的卒中患者可能合并有抑郁症, 应注意给予抗抑郁的药物治疗。
观察与护理要点: (1) 意识状态观察脑梗死患者意识清楚或仅有轻度意识障碍,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干梗死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可通过轻拍或轻声呼唤患者, 及早发现意识障碍, 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2) 颅内压增高观察发病后48h~5d为脑水肿高峰期, 此期间应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应遵医嘱应用脱水剂。 (3) 血压观察脑梗死患者多无高血压病史, 卒中后血压升高通常不需要紧急处理, 除非血压过高, 可适当使用降压药, 使血压维持在比患者病前稍高的水平, 血压低者可遵医嘱给予补液或适量药物以升高血压, 以免引起脑灌注压降低, 导致脑缺血加剧。
灯盏花素注射剂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使用辅料为甘露醇的注射用灯盏花素 (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10mg/支, 批号:20081220-2) , 葡萄糖注射液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250ml:25g, 批号:L2080807E) 。
1.2 方法
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注射用灯盏花素40mg溶解完放置5min, 插入输液器, 倒挂时, 发现瓶内有黄色小颗粒析出, 并渐渐混浊。立即停止使用, 送药学部门要求给予检查, 查找出混浊原因。索取该批量的灯盏花素注射液说明书详细对照, 并对该批号的葡萄糖注射液批检验报告进行核对, 原来该批号的pH为3.9, 低于灯盏花素说明书中强调的“不得与pH值低于4.2的溶液或药物合用”。但析出的沉淀物为灯盏花素。
2 讨 论
灯盏花素的用法用量中强调可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溶解后使用。通过调查了解到用5%葡萄糖溶液250ml溶解后使用无混浊产生, 但与10%葡萄糖250ml溶解后使用却出现浑浊, pH值偏低直接影响配伍的稳定性[1]。建议生产厂家在常见输注液体的标签上标注pH值, 以便护理人员正确配伍。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输注不同药物时要冲管, 尽可能详细查看说明书的配伍注意事项, 对已配伍的输注液体在用药前应详细进行澄清度检查, 以免造成不良的安全隐患。
关键词:灯盏花素,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禁忌
参考文献
灯盏花素注射剂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观察夏邑县人民医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30例脑梗死患者, 均经神经系统检查及颅脑CT检查进一步确诊, 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即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组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治疗组72例, 其中男44例, 女28例;年龄44~78岁, 平均61.3岁;梗死部位:基底节58例, 丘脑5例, 其他部位9例。对照组58例, 其中男31例, 女27例;年龄41~76岁, 平均59.8岁;梗死部位:基底节43例, 丘脑5例, 其他部位1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病情程度、给药时间及既往史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30mg+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 L静脉滴注, 1次/d;14d为1个疗程, 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 L+0.9%氯化钠注射液500m L静脉滴注, 1次/d;14d为1个疗程, 亦连用2个疗程。所有病例视入院时病情轻重及其并发症, 酌情给予脱水剂降颅压、降血压及其他支持治疗, 严禁使用血管扩张剂。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2]:基本治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级;显着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左右;恶化:功能缺失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中临床治愈39例, 显着进步21例, 进步8例, 无效3例, 恶化1例, 显效率83.3%, 总有效率94.5%;对照组的58例中, 临床治愈19例, 显着进步17例, 进步9例, 无效10例, 恶化3例, 显效率62.1%, 总有效率77.6%。两者相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
3 讨论
脑梗死是老年退行性的脑动脉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 脑梗死的发生原因有多种, 但脑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其主要原因。脑梗死发生时, 由于脑组织中的血流突然中断或减小而引起缺血、缺氧、坏死及周围脑组织水肿, 进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同时由于缺血、缺氧, 局部缺血组织会产生大量的超氧自由基, 而超氧自由基又进一步损害脑组织, 形成恶性循环[3]。而灯盏花素是从中药灯盏花中分离出来的有效成份, 为活血化瘀单味中成药静脉注射液。其主要成份是总黄酮。据相关文献记载:灯盏花具有散寒解表, 活血舒筋, 止痛消积等功能[4]。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 灯盏花素具有明显的扩张血管、增加动脉血流量、减少外周阻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体内凝血、清除和抑制氧自由基产生的作用, 并能够降低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 促进纤溶及溶栓等作用。通过以上药理作用, 灯盏花素注射液能迅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 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与开放, 从而恢复梗死区尤其是梗死周边缺血半暗带区以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130例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结果发现,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组的显效率83.3%、总有效率94.5%, 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的显效率62.1%、总有效率77.6%,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这些提示灯盏花素注射液对治疗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降低患者致残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总之, 灯盏花素注射液作为一种新型的活血化瘀纯中成药静脉注射液, 对脑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既经济又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笔者对夏邑县人民医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进行治疗, 同时将58例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灯盏花素注射液组总有效率94.5%、显效率83.3%, 复方丹参注射液组总有效率77.6%、显效率62.1%, 两者相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脑梗死的疗效明显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灯盏花素注射液,中医药疗法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7, 17 (5) :352-354.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
[3]瓮明伟.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13) :147.
灯盏花素注射剂 篇9
患者, 男性, 56岁, 诊断:左肾结石。患者在全麻下行经皮肾镜碎石清石术后静点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消炎治疗, 静点完毕后给予更换注射用灯盏花素, 即刻, 输液器的莫非氏滴壶内药液出现大量乳白色絮状混浊, 立即停止滴注此药物, 给予重新建立静脉通路, 更换其他药物, 更换后观察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事后, 笔者做了实验:抽取1ml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再用注射器抽取1ml注射用灯盏花素, 注射器内的药物立即出现乳白色絮状混浊, 静置数小时后仍未消失。
2讨论
灯盏花素是从菊科植物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有效成分, 是灯盏花甲素和灯盏花乙素的混合物, 以灯盏花乙素为主。注射用灯盏花素有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病:如闭塞性血管疾病、脑血栓、脉管炎、冠心病、心绞痛, 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如脑供血不足, 脑血痊等导致的瘫痪、痴呆及中风等。不良反应可出现过敏性皮炎、寒战、高热、关节肿胀、上消化道出血、腹泻、过敏性休克、四肢无力、心血管反应。
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奥硝唑, 作用于厌氧菌、阿米巴虫、贾滴虫和毛滴虫细胞的DNA, 阻断其转录复制而致其死亡, 用于治疗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如腹膜炎、盆腔软组织感染、口腔感染、伤口感染、败血症等。奥硝唑注射液通常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用药期间会出现下列反应: (1) 消化系统:包括轻度胃部不适 (如恶心、呕吐) 、胃痛、口腔异味等; (2) 神经系统:包括头痛及困倦、眩晕、颤抖、运动失调、周围神经病、癫痫发作、意识短暂消失、四肢麻木、痉挛和精神错乱等; (3) 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 (4) 局部反应包括:刺感、疼痛、轻微静脉炎等; (5) 其他: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
临床治疗中, 笔者发现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与注射用灯盏花素混合后, 可发生凝集反应, 出现乳白色絮状混浊。这两种药物对同一种患者使用, 应该用其他药物隔开静滴, 避免发生药物反应。
收稿日期2011-07-16
灯盏花素注射剂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到2011年2月收治脑梗死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均确诊, 无意识障碍、抽搐及严重全身疾病, 近3个月无手术史, 其中男44例, 女36例, 年龄50~80岁, 平均 (62.8±5.5) 岁, 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型, 轻型28例, 中型32例, 重型20例。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倾向,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脑梗死严重程度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 可进行脱水、降压或降糖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 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15 ml加入5%葡萄糖500 ml, 静脉点滴, 1次/d。2周为1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显效:评分减少46%~90%;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评分减少或增加<18%。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痊愈9例, 显效10例, 进步13例, 无变化8例, 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痊愈16例, 显效11例, 进步11例, 无变化2例, 总有效率为95.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对照组:19.76±2.17;治疗组:14.26±2.28) 均低于治疗前 (对照组:24.45±6.28;治疗组:24.50±6.29) (P<0.05) ;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致使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 血流不通, 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是脑梗死的主要病因, 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奥扎格雷钠是选择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 可减少TXA2的合成, 促进前列环素的生成,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使血栓形成过程受到抑制, 还可使红细胞压积降低, 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2]。灯盏花产于云南省, 性味甘、温, 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等功效, 主治风湿痹痛、瘫痪等疾病, 在我国医学史上已有百年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脑血管, 降低血管阻力, 降低全血比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从而降低血液黏度,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其中的总黄酮是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有效成分。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 奥扎格雷钠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奥扎格雷钠单独治疗, 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奥扎格雷钠组, 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常永红, 高明.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 (4) :497-498.